甘地传观后感

时间:2024-02-07 07:34:45 观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甘地传观后感(通用12篇)由网友“bz8138”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甘地传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甘地传观后感

篇1:《甘地传》观后感

这天看了《甘地传》,再一次加深了对甘地的印象。

高中的时候历史课上有他的一个说,那个时候觉得他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很傻,甚至有点自虐的倾向,但是在这天看了《甘地传》后,我了解了他的那种思想。不一样地方,不一样国家的人有各自的思维习惯,有各自的信仰,又有各自的国情,因此不一样的群体对待事物的态度也不一样。

甘地所在的那个时候的印度已经完全是英国的殖民地,那那个时候的中国只是半殖民,因此中国能够为了赶走帝国主义而发起武装斗争,而且我也坚信,如果在那个时候的中国实行非暴力不合作的话,中国就不会那么快独立。而至于印度,已经在英国的统治下,突然发起武装斗争,只会遭到资本主义国家的血腥镇压。因此甘地很聪明,利用他们自以为是礼貌讲法律的国家,发起非暴力不合作户外,让他们不得不让印度独立。

然而在看到最后的时候,突然觉得这位印度国父是那么的悲伤。他也是一个人,一个瘦弱的老人,他为印度奉献了一身,可最后,他们为了那个所谓的党派纷争,那个所谓的权利争夺而忘了他以前的贡献,甚至想要杀了他,而最后他也确实被杀害了。

真的很让人心寒,好不容易争取了印度的独立,可又眼睁睁的看着内乱的发生,看着印度子民自相残杀,这比那次屠杀更让他心痛。

甘地是一个伟人,一个了不起的人,他那瘦弱的身躯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篇2:《甘地传》观后感

一个光着头戴着圆眼镜的老头,以其独特却又和平的方式赢取了国家与民族解放,这在历史上绝无仅有。《甘地传》用一种荡气回肠的写实拍摄手法表现了一代伟人充满坎坷却坚定不移的一生。

《甘地传》所描述的故事是从史实改编过来的。甘地在印度历史上确有其人,甘地是印度人民反抗英国统治的精神领袖,他发起和领导了声势浩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非暴力方式抵制英国统治和英国商品,手纺车运动便是其中的一项内容,旨在杜绝对英国纺织物的需求。甘地赢得了许许多多男女老少对他的爱戴和忠诚,包括各种宗教信仰的欧洲人以及几乎不同政治倾向的所有印度人。

影片中主要描述了甘地伟大的一生:影片从甘地被暗杀开始倒叙。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印度还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年轻的律师甘地在南非旅行时,目睹了同胞所受的欺凌,决心为维护同胞的权利而斗争。回国后,甘地提倡非暴力政策,他让印度人自己纺织,拒绝购买英国人的衣服,他甚至让人民自己制造盐,以种种方式来寻求解放,并到全国旅行,甘地的不合作主义和非暴力斗争终于使英国殖民统治者移交了权力,赢得贫苦人民的信任和爱戴,然而他在印度独立后四天遭暗杀。

影片从主角恢弘的葬礼上切入,借主持人的口来粗犷地勾勒出甘地非凡的一生。随后镜头一闪回到五十五年前,在表现甘地这位最具“神性”的人物时,影片完全跳出刻意美化的窠臼,采用人性化的视角。影片的后半部分笔墨浓重地刻画了触目惊心的种族大仇杀,让观众与甘地一同在这场浩劫里反复倾轧、难以脱身,让仇恨的毒汁慢慢浸透我们原本宽容的心灵。

在视听语言方面,音乐随场景的变化而变化,符合情境。整个片子节奏有松有驰,基调统一,音画和谐,情节动荡感人。

影片中的主角甘地表演是可圈可点的。片中饰演甘地的是有着英国、东印度和南非的血统的本-金斯利。由于外形酷似甘地又具有印度人血统和气质,导演邀请他出演史诗传记片《甘地》。金斯利成功地将和蔼善良的甘地,宛如再生般地呈现于世人面前,把这位伟人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和其非暴力和平思想体现得出神入化。使甘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愈加丰满起来,变得有血有肉了。金斯利凭借对甘地这一具挑战性的角色淋漓尽致的刻画,无可争议荣获奥斯卡影帝头衔。影片获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8项奥斯卡奖。

整个影片的镜头特点比较活,如推拉镜头用的比较多,也有跟镜头。角度常用俯仰,这样有利于观众看到演员有做动作时的一个空间位置关系和调度关系。整体来说,影片中的镜头符合了导演所要表现的效果的要求。从光线色彩方面来讲,光线很多用的是轮廓光与侧逆光。在色彩上,服装与环境的搭配颜色的搭配比较和谐。在当时动荡的时代里,演员的服饰大多是暗色调的,以黑白居多。

整个影片的节奏比较缓慢,只有后面一些争斗的画面节奏稍快点,符合观众观看的心理。影片也适时的加以背景音乐,更具感染力。在甘地的葬礼上,哀伤而又庄严的音乐,让人的心情也不由的跟着变化。

这是一部质朴的英雄史诗,展现了印度圣雄甘地奋斗的一生。导演兼制片人为这部影片筹划二十年,最后用三年的时间,雇佣八十名英国演员和一百名印度演员并完成了这部巨片。无疑的,这是一部非常好的好莱坞影片。

篇3:《甘地传》观后感

是的,每个民族都有它的英雄,每个民族的英雄,都需要我们的尊重与爱戴。在那历史的长河中,在那印度的土地,有着这样一位英雄,他用他的一生,为印度人民的人权,为印度的独立事业,献出了他毕生的精力。他,就是人民心中平凡而伟大的甘地,人民心中永恒的“圣雄甘地”。或许,它的一生都是平凡而困苦地度过,然而他做的,却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在大英帝国统治下的印度,民不聊生,印度人民的生存权和人权严重地遭到破坏,许多的印度人民忍饥挨饿,受到歧视和不公正的对待。甚至,多少的生命,在无力的抵抗中死去。然而,一代英雄在危难中出现了,他惨睹了在英国统治下,印度人民受到的种种不公与悲惨命运。于是,他站了出来,他为印度人民的人权与独立展开了最坚决的斗争。他写了许许多多的文章,作了许许多多的演讲,他的顽强抵抗受到了大英帝国的强烈反应,得到了印度人民的忠实拥戴。他以最独特的方式,不暴力,不合作,不妥协,勇敢地与大英帝国作斗争。即使,他总遭到英国军队的威胁,或者无理逮捕,但是,他却以此作为获得胜利的筹码,迫使英国政府对他妥协,而事实上,他成功了。

在他的领导下,印度人民空前地团结,他们紧紧的围在甘地的周围,与他一同作战。或许,在这场无尽黑暗笼罩着的斗争中,他们会为了坚持正义而牺牲,然而,他们就像他们的英雄一样勇敢,为了印度的自由与独立,为了民族的尊严,他们勇往直前。多少的事件,多少无辜的生命。

在电影中,我看到一个年迈的老人,为了人民的事业,饱受着无尽的折磨。他常常遭到无故的逮捕,坐过不一样性质的牢,他常常无奈的选取绝食,用自己的生命换来妥协与胜利。终极甘地一生,他是伟大的,正因他奋斗的一生,是人民的事业。他总是和人民一齐,一齐受苦受难,一齐斗争到底。

在许多人看来,或许他的所作所为是如此的不可思议,然而,他却勇敢地去做了,并且获得了属于他的胜利。当一代民族英雄在几声枪鸣中永世,当历史的长河涌向了无尽的前方,人们已不再追究那历史英雄的杀害者,正因,那只能是历史的残酷事实,人们怀念与铭记的是那永恒的圣雄-甘地,还有他伟大的一生!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所向无敌的,但是终究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是这样······”

篇4:《甘地传》观后感

印度甘地,被人们称为“圣雄”,曾为印度的独立立下不巧的功勋——这是我在看该影片之前对甘地和印度唯一的了解,从不曾关心过印度这个国度,更不曾想过在这个国度生活的人们,甘地又是怎样一个圣雄。最近我开始喜爱看人物传记的'电影,于是我选取性的下载了几部影片,其中之一为《甘地传》。我先是看了影片的说——该片是由英国拍摄的彰显印度民族精神的影片。看到此种说,我下意识地好佩服英国精神。导演查德·安顿巴罗酝酿了整整二十年,他苦心孤诣、费劲心思终是成就了他迄今为止最高的荣誉。同时,饰演甘地的本金斯用他高超的演技让“圣雄”重生。该影片获得了1982年第5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剪接、最佳服装设计、最佳摄影、最佳创作剧本七项奥斯卡奖。基于以上这些,我熬夜看完了片长为三个多小时的《甘地传》。

影片的开端是甘地被射杀,然后为他举行了场面极其恢宏的国葬。国葬场面之壮观使我略吃一惊,并吊起我继续看下去的胃口,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圣雄”才能配的上如此盛大的葬礼?他到底优秀在何处?

整部影片平铺直叙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环境、人物心理以及故事情节。没有什么特效效果,也没有什么令人出乎意料的情节或者场景,但是甘地在南非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民权斗争理念,让我真的震惊了。在如此复杂和没有人性的民族战争中,他竟然倡导“非暴力不合作”!此方法是好的,但是实施起来该有多么困难!他在南非带头烧良民证、拒绝打指纹,同时在印度不顾英国的禁令带领群众公然自制私盐,他在法庭上,不服从,不辩解,坦然理解坐牢等等。他的追随者成千上万,为了得到应有的自由和权利,他的追随者宁愿死也响应甘地“非暴力”的号召。那些血的洗礼和民族信仰的斗争情节依然回荡在我的脑海!然后总结为两个字“佩服”!

每个看过该影片的人都就应会记得甘地的名言吧: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他们终究总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是的,永远都是这样,甘地。

一个自己孩子被别人杀死并亲手杀害了别人孩子的异族人用沾满鲜血的手向甘地抛出一个干薯片让他“吃吧”,以免甘地死去。原来,异族人也不期望甘地死去!这就是甘地的个人魅力!他无助的问甘地如何才能不下地狱,甘地回答:“找一个孩子,一个父母都被杀死的孩子,把他当成你的孩子抚养,而且要把他养成回教徒。”多么精彩而经典的回答!大概只有超脱于世人并对人民怀有深深的爱的甘地才能想到如此的答案吧!

有人说甘地拥有最伟大的灵魂,有人说甘地拥有真正的大爱,说他是圣者,是神话。在看完影片后,对以上观点我都表示赞同。当然也有一些相反的论调,我身边的对甘地略知一二的一些朋友对他的“非暴力不合作”理念持万分否定的态度,他们拥护毛主席说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调。我也同意毛主席的主张,伟大的新中国也是透过“枪杆子”得来的,并且发展的越来越好。但甘地坦然地坐牢、极端地绝食,仅靠信仰和个人魅力竟然取得了天方夜谭般的民族胜利!难道这不是一个传奇?

其实,回归历史,回归当时的社会背景,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的理念是有前提条件的,比如英国政府爱面子、那时的媒体报道很自由等等。每一次成功都需要适合的背景环境,无论是“枪杆子里出政权”,还是“非暴力不合作”,只要真理用对了时机,就会有伟大的效果!只是,甘地用自我牺牲的方式来反对统治者的残暴,他太有勇气了!向他致敬!胜利永远属于有勇气和坚持不懈的人!

篇5: 甘地传观后感

《甘地传》,圣雄甘地的无暴力、不抵抗户外给印度带来了独立,却没能带来和平。他一次次坐牢,一次次绝食,每一次都平安度过劫难,最终却死在自己同胞的枪口下。他所到之处,总能给人带去安宁,能使暴躁的人停止疯狂,他自己却没有意识到。本来他是一个上等的印度人,在殖民地生活的他原本有着律师这一上等人的职业,能够过优越的物质生活,然而,一次被歧视的经历使他认识到自己作为下等人的事实,无法忍受这种精神上的虐待,他选取了苦行僧的生活,他用自己的行为向神靠拢。他使苦难的祖国从殖民地统治下独立。我并不能很好地说出我的感受,但甘地那种认准目标就一向走下去的韧劲却给我很大的启发。我对新教育是认同的,然而,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下,新教育人能够走出一条路,也可算是一个奇迹了。正如甘地的不抵抗,在谁看来都是不可能的状况下居然赢得了胜利,他有坚定的信念。新教育的讲师们,新教育的践行者们是同样有着坚定的信念的一群人,虽然我已不再年轻,但我被他们的精神所感染,最后加入其中。还不能算是加入,正因我总觉得自己读书无法沉入书中,难以到达魏老师所说的“与作者对话”的程度,很容易被作者的观点所左右,难以质疑书中的观点,即使认同作者的观点,却又说不出理

由。

篇6: 甘地传观后感

一个光着头戴着圆眼镜的老头,以其独特却又和平的方式赢取了国家与民族解放,这在历史上绝无仅有。《甘地传》用一种荡气回肠的写实拍摄手法表现了一代伟人充满坎坷却坚定不移的一生。

《甘地传》所描述的故事是从史实改编过来的。甘地在印度历史上确有其人,甘地是印度人民反抗英国统治的精神领袖,他发起和领导了声势浩大的非暴力不合作户外,以非暴力方式抵制英国统治和英国商品,手纺车户外便是其中的一项资料,旨在杜绝对英国纺织物的需求。甘地赢得了许许多多男女老少对他的爱戴和忠诚,包括各种宗教信仰的欧洲人以及几乎不一样政治倾向的所有印度人。

影片中主要描述了甘地伟大的一生:影片从甘地被暗杀开始倒叙。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印度还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年轻的律师甘地在南非旅行时,目睹了同胞所受的欺凌,决心为维护同胞的权利而斗争。回国后,甘地提倡非暴力政策,他让印度人自己纺织,拒绝购买英国人的衣服,他甚至让人民自己制造盐,以种种方式来寻求解放,并到全国旅行,甘地的不合作主义和非暴力斗争最后使英国殖民统治者移交了权力,赢得贫苦人民的信任和爱戴,然而他在印度独立后四天遭暗杀。

影片从主角恢弘的葬礼上切入,借主持人的口来粗犷地勾勒出甘地非凡的一生。随后镜头一闪回到五十五年前,在表现甘地这位最具“神性”的人物时,影片完全跳出刻意美化的窠臼,采用人性化的视角。影片的后半部分笔墨浓重地刻画了触目惊心的种族大仇杀,让观众与甘地一同在这场浩劫里反复倾轧、难以脱身,让仇恨的毒汁慢慢浸透我们原本宽容的心灵。

在视听语言方面,音乐随场景的变化而变化,贴合情境。整个片子节奏有松有驰,基调统一,音画和谐,情节动荡感人。

影片中的主角甘地表演是可圈可点的。片中饰演甘地的是有着英国、东印度和南非的血统的本-金斯利。由于外形酷似甘地又具有印度人血统和气质,导演邀请他出演史诗传记片《甘地》。金斯利成功地将和蔼善良的甘地,宛如再生般地呈现于世人面前,把这位伟人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和其非暴力和平思想体现得出神入化。使甘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愈加丰满起来,变得有血有肉了。金斯利凭借对甘地这一具挑战性的主角淋漓尽致的刻画,无可争议荣获奥斯卡影帝头衔。影片获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8项奥斯卡奖(第55届)。

整个影片的镜头特点比较活,如推拉镜头用的比较多,也有跟镜头。角度常用俯仰,这样有利于观众看到演员有做动作时的一个空间位置关联和调度关联。整体来说,影片中的镜头贴合了导演所要表现的效果的要求。从光线色彩方面来讲,光线很多用的是轮廓光与侧逆光。在色彩上,服装与环境的搭配颜色的搭配比较和谐。在当时动荡的时代里,演员的服饰大多是暗色调的,以黑白居多。

整个影片的节奏比较缓慢,只有后面一些争斗的画面节奏稍快点,贴合观众观看的心理。影片也适时的加以背景音乐,更具感染力。在甘地的葬礼上,哀伤而又庄严的音乐,让人的情绪也不由的跟着变化。

这是一部质朴的英雄史诗,展现了印度圣雄甘地奋斗的一生。导演兼制片人为这部影片筹划二十年,最后用三年的时刻,雇佣八十名英国演员和一百名印度演员并完成了这部巨片。无疑的,这是一部十分好的好莱坞影片。

篇7:甘地传观后感作文

一个光着头戴着圆眼镜的老头,以其独特却又和平的方式赢取了国家与民族解放,这在历史上绝无仅有。《甘地传》用一种荡气回肠的写实拍摄手法表现了一代伟人充满坎坷却坚定不移的一生。

《甘地传》所描述的故事是从史实改编过来的。甘地在印度历史上确有其人,甘地是印度人民反抗英国统治的精神领袖,他发起和领导了声势浩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非暴力方式抵制英国统治和英国商品,手纺车运动便是其中的一项内容,旨在杜绝对英国纺织物的需求。甘地赢得了许许多多男女老少对他的爱戴和忠诚,包括各种宗教信仰的欧洲人以及几乎不同政治倾向的所有印度人。

影片中主要描述了甘地伟大的一生:影片从甘地被暗杀开始倒叙。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印度还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年轻的律师甘地在南非旅行时,目睹了同胞所受的欺凌,决心为维护同胞的权利而斗争。回国后,甘地提倡非暴力政策,他让印度人自己纺织,拒绝购买英国人的衣服,他甚至让人民自己制造盐,以种种方式来寻求解放,并到全国旅行,甘地的不合作主义和非暴力斗争终于使英国殖民统治者移交了权力,赢得贫苦人民的信任和爱戴,然而他在印度独立后四天遭暗杀。

影片从主角恢弘的葬礼上切入,借主持人的口来粗犷地勾勒出甘地非凡的一生。随后镜头一闪回到五十五年前,在表现甘地这位最具“神性”的人物时,影片完全跳出刻意美化的窠臼,采用人性化的视角。影片的后半部分笔墨浓重地刻画了触目惊心的种族大仇杀,让观众与甘地一同在这场浩劫里反复倾轧、难以脱身,让仇恨的毒汁慢慢浸透我们原本宽容的心灵。

在视听语言方面,音乐随场景的变化而变化,符合情境。整个片子节奏有松有驰,基调统一,音画和谐,情节动荡感人。

影片中的主角甘地表演是可圈可点的。片中饰演甘地的是有着英国、东印度和南非的血统的本—金斯利。由于外形酷似甘地又具有印度人血统和气质,导演邀请他出演史诗传记片《甘地》。金斯利成功地将和蔼善良的甘地,宛如再生般地呈现于世人面前,把这位伟人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和其非暴力和平思想体现得出神入化。使甘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愈加丰满起来,变得有血有肉了。金斯利凭借对甘地这一具挑战性的角色淋漓尽致的刻画,无可争议荣获奥斯卡影帝头衔。影片获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8项奥斯卡奖(第55届)。

整个影片的镜头特点比较活,如推拉镜头用的比较多,也有跟镜头。角度常用俯仰,这样有利于观众看到演员有做动作时的一个空间位置关系和调度关系。整体来说,影片中的镜头符合了导演所要表现的效果的要求。从光线色彩方面来讲,光线很多用的是轮廓光与侧逆光。在色彩上,服装与环境的搭配颜色的`搭配比较和谐。在当时动荡的时代里,演员的服饰大多是暗色调的,以黑白居多。

整个影片的节奏比较缓慢,只有后面一些争斗的画面节奏稍快点,符合观众观看的心理。影片也适时的加以背景音乐,更具感染力。在甘地的葬礼上,哀伤而又庄严的音乐,让人的心情也不由的跟着变化。

这是一部质朴的英雄史诗,展现了印度圣雄甘地奋斗的一生。导演兼制片人为这部影片筹划二十年,最后用三年的时间,雇佣八十名英国演员和一百名印度演员并完成了这部巨片。无疑的,这是一部非常好的好莱坞影片。

篇8:甘地传观后感作文

下午观看电影《甘地传》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这样一位印度的贵族公子哥,在英国取得了律师资格证,有着丰衣足食的生活及美好好的前程。可是他却置这些于向外,用他心中的真理和爱领导印度各个教派的信徒和大英帝国对抗。

甘地的指导思想是: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终究就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我不会为任何主义而杀人,不论他们怎样对待我,我们绝不还击,绝不杀人。但是我们绝不印指纹,谁也不印。他们会把我关起来,没收我们的财产,可是只要我们坚持,绝不能抢走我们的自尊,我们承受一切痛苦,他们就会看清自己的不公正。这和攻击他们一样具有杀伤力。他们可以折磨我,可以打断我的骨头,甚至杀了我,而他们所得只是一具尸体,而不是我的屈服!

他深受基督教义中的人要忍受一切痛苦,当有人打你的左脸时,请你把右脸也伸过去的影响。从年青时代在南非组织印度劳工争取权利开始,他的一生都在用宽广的胸襟,坚强的意志带领人民做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伟大精神不仅得到全体印度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也博得了对手的赞许。最后的胜利属于甘地。

一生的努力终于换来了印度的自由和独立。他对真理和爱的追求超越了宗教信仰,超越了国家和民族的界线,成为全人类的榜样。

对我感触最深的他那句,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才能得胜。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就要把真理和爱洒向民族的未来,祖国的花朵。培养他们追求真理,爱满天下的高尚精神。

篇9:电影甘地传观后感

因为上了一堂关于love主题的英语课,当英语教授在讲台上慷概激昂地用英语说一些关于爱的故事时,在我的脑海里忽然浮现出了一些人,印度圣雄甘地,中国的圣人孔子,南非的良心曼德拉。说到爱我想不单只是爱情友情亲情,还有一些爱被我们称为大爱。那是一种对全人类的爱,超越了种族,肤色,狭隘。

电影《甘地传》讲述的是甘地的一生。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讲述的就是甘地从伦敦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到南非最后又回到印度的故事。他原来是一名律师,却处处碰壁,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种族问题。他被白人称为印度阿三。

新约上不是说:“敌人打你的右脸颊,左脸也让他打”我常想到这句话,我想这个可能是指,人必须有勇气,愿意接受打击,多次的打击,以证明自己不还手但也不退让,这样做就能唤起人类的本性,减少对方的恨意,使对方能有尊敬之心。――甘地

甘地的一生都在奉行非暴力不合作,为此他经常以惊人的意志去抵抗敌人的暴力,可是暴力永远都不会使他屈服,他忠诚地信奉着神,他相信以他的执着与坚持会离神越来越近,而不是去接受神的惩罚。

当我绝望时,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是终究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如此。――甘地

在甘地的心里,包含着一种对全人类的悲悯,他不恨暴力而凶恶的英国殖民者,他不恨那些曾今用言语和暴力侮辱他的人,但这并不是因为他内心里惧怕而恰恰是因为他足够勇敢,足够的宽容。容得下人类一切的恨意,狭隘,自私,恐惧。影片中甘地曾经两次绝食,就是因为愤怒的民众被仇恨蒙住了眼睛,他们以牙还牙,互相伤害。甘地很自责,他当面向群众认错,并且以绝食这种常人无法理解的方式来感悟红了眼的印度民众。其实如果站在甘地的立场上,我们根本不需要对他感悟民众的方式感到奇怪,正如影片中西方政界对他的称呼,他就是一个行走在印度大地上的半裸的苦行僧。可是他也曾在面对强大的英国时感到绝望,是什么支持着他一步一步实现了印度的独立?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唯有真理和爱不可战胜。

我知道,物质享受不能带来幸福,即使是20世纪的物质享受,而是来自工作和你的所作所为。――甘地

历史发展到今天,今日的世界也早已不是那时的世界,20世纪是甘地说物质享受并不能带来幸福,而今的我们还依然坚信着吗?虽然在我们看来甘地很像一个禁欲的苦行僧,可是我真的不该承认一下,幸福不是我们用物质的充盈去填满欲望的空洞,幸福不是我们被很多人爱着,而是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去爱所有的人,幸福不是因为我是被人称赞的某某某,而是我有所为。这就够了。

电影甘地传观后感(二):触摸人类最高尚的灵魂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获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恶棍,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终究会失败。好好想想,永远是这样。――《甘地传》

引言:影片简介

这部史诗级的影片讲述了圣雄甘地伟大一生:从甘地作为律师赴南非遭歧视而决心斗争开始,甘地奋斗一生,直至被极端分子刺杀。上映于1982年的影片《甘地传》一举获得第五十五届奥斯卡八项大奖,其中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金斯利为英印混血儿,其扮演的甘地神形兼备,十分出彩,尤其是绝食时那浑浊的眼神,愁苦的面容。而影片的对白、音乐、服饰等设计也皆为上乘。值得一提的是,甘地葬礼那场戏动用了30万群众演员,其中约20万人为无偿参加,可见甘地影响之大。

一、又一位伟大的法学院逃逸者

在法学界,常常喜欢将法律人出身的名家或伟人称为“法学院的逃逸者”,如果试图把他们列在一份名单,我们不仅将会发现难以穷尽,而且将会为列入此份名单的许多人震惊不已,而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无疑是这份名单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这个

甘地早年冲破家族阻挠,远渡重洋前往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求学并取得律师资格,然而回国后在孟买的执业却十分艰难,似乎注定他不属于法律帝国。但法律帝国却为他开启了另一扇门,1893年二十四岁的甘地接到案件前往南非办案,但在南非这个种族歧视严重的英国殖民地,获得大英帝国律师资格的甘地却因为是有色人种被驱逐出只能白人乘坐的头等车厢,意气风发的甘地受到如此奇耻大辱后,他开始对自己曾经崇拜的大英帝国产生怀疑。于是,他决心与侨居南非的印度人为争取平等权利而斗争,二十一年的斗争就此开始。

为了反对南非殖民当局要求印度人出门须带通行证的政策,甘地带头焚烧通行证以示态度,却遭到当局军警的阻挠与殴打,令人惊讶的是,鲜血直流的甘地没有暴力反抗,而是继续焚烧――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就此开始萌芽。甘地深入群众,对群众宣传,运动逐渐形成声势。但在南非的斗争是艰难的,甘地为此多次被捕入狱,但并不能改变他的信念,他主张说:“人们应该为了他们的信念随时准备进监狱,而不是拿起武器去战斗”.在运动中,甘地逐渐学会“掌握”群众的方法,成为了一名出色的社会活动家。

而最可贵的是,甘地始终身体力行,深入最基层,与群众同吃同住,亲自参与和平示威游行。在这个过程中,他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逐渐成熟。不过,这种忍受暴力的主张也曾受到很大质疑,但甘地与其信徒用实践证明其是可行有效的,并最终获得了胜利。他在一次演讲谈道:“只要我们坚持,他们夺不走我们的尊严……他们可以杀了我,但他们得到的只是一具尸体,而我绝不会屈服,让我们以神的名义发誓,绝不向此法律屈服!”这里,显然还是可以看到甘地的法学教育经历使他能够更深刻的体悟到“恶法非法”的古老法理。

需要指出的是,甘地在南非时实际上仍然对英国抱有幻想,他希望作为一名大英帝国的公民,能够拥有与白人同等的权利,所以在游行示威时,他带领群众高呼:同样的国王,同样的法律。然而,接下来残酷的斗争现实无疑将打破他的幻想。

南非的见闻与实践不仅使得甘地逐渐形成他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而且初步使其明确了印度人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其一,是种族平等问题,此点毋庸赘述。其二,是森严的印度等级制度引发的贱民问题、男女不平等问题。在南非期间,甘地高级种姓出身的妻子不愿在甘地主办的南非印度人新型社区打扫厕所,她认为那是贱民才做的事,但甘地却说:“当你清洗厕所时,你会发现它比法律更重要――劳动无贫贱之分。”其三,可能是甘地后来才意识到的即宗教矛盾问题,这也是甘地生命悲剧结局的根本原因。

19,甘地踏上归途,等待他的将是更加艰苦而伟大的斗争!()从此,世界与历史可能少了一位优秀律师,却多了一位被誉为“圣雄”的伟大自由斗士。

二、印度的巴布(父亲)

甘地在南非的事迹传到了印度,因而当再次踏上故土时,他受到了国家英雄般的欢迎。但他很快就发现:印度对自己来说就是外国。的确,出身婆罗门贵族的甘地阔别故土多年,印度对他来说实在陌生,于是他决定乘火车去认识真实的印度。回到印度的甘地脱下西装,穿上简陋的印度平民衣服,与一般平民坐在三等车厢上观察与感受古老的印度:在悠久文明与殖民统治的历史碰撞下,印度到处是触目惊心的贫穷与深重的苦难……

在对印度有了深刻的认识后,他一针见血的指出:资产阶级不过是借自由之名取英国而代之,代表印度的不能只是新德里和孟买,因为印度有70万村落。接着,在甘地的努力下,作为资产阶级政党的'国大党逐渐从一个代表少数上层人士的党派,成为一个拥有较好群众基础的党派。

在印度,甘地过着苦行生活,严格践行仁爱、默想、素食、禁欲等思想,并深入疾苦百姓群众中间:要想成为他们的一分子,就要像他们一样生活。于是,甘地吃穿住行从简,简单到无以复加,并坚持长期劳动――纺织。

19,为抗议反动的“罗拉特法”,甘地发起全国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尽管甘地一再强调非暴力,但在当局镇压下还是出现了群众的暴力反抗,甘地对此十分不满,便宣布暂停运动:“或许我错了,印度人没有准备好,我从来不主张暴力。”这时,国大党的其他一些领导人并不愿因此放弃良机,试图劝说甘地却无果而终。从这里可以明显看出,甘地的非暴力思想的行为指导内容,即不仅不能主动使用暴力,而且不能因为遭受暴力而进行暴力还击,这对于常人来说实际上很难做到,遑论群情激奋的人民群众。

这种主张,在世界范围看,也是极为罕见的,相反还不乏革命者故意激怒当局以暴力镇压引发群众暴力革命的事例。正因为如此,甘地的此种主张不仅受到一些印度人的质疑,而且受到国外的质疑。这种质疑在我看来,实际上是不理解甚至无法想象,从文化传统看,至少大多中国人无法接受这样的主张。而后来一位来自西方的记者对甘地表示:“我很难理解这是20世纪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历史却证明了此种方式的有效性,甘地带领印度人民以一种几乎完全和平的方式进行斗争,避免了大规模流血冲突,并最终赢得了民族独立,这在世界史上绝对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关于非暴力思想的内涵,影片借助一位作演讲的甘地信徒之口进行了深刻阐释:“如果我们还击,我们就是破坏者,他们就成了合法者;如果我们不还击,他们就是破坏者,神与法律站在我们这边,我们要有承受其愤怒的勇气”.似乎是为了将这样一种理念进行最深刻、最震撼的阐释,影片在该演讲后再现了殖民当局对集会群众开枪屠杀的惨案。

惨案发生后局势进一步恶化,殖民当局被迫与甘地等人谈判,此时甘地明显已经抛弃幻想而具备了民族国家独立意识,为反驳英国殖民当局“印度离不开英国”的谬论:“你们(英国)应该认识到,你们是在别人家做主人……世界任何人宁愿一个自己的坏政府,也不要一个外国的好政府。”此时,印度面临的另一重大问题也逐渐浮现在甘地面前:印度内部伊斯兰教与印度教的矛盾――成为殖民当局“印度离不开英国”谬论的依据:保护作为少数派的伊斯兰教。甘地对此雄辩的指出:“世界上很多国家内部都有少数派,这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接着,甘地又领导了“食盐长征”等多次运动,他本人亦多次被捕,但因惮于使威望日盛的甘地成为印度的殉道者和其他的考虑,当局始终没有迫害或者杀死甘地。1940年代初,独立运动出现转机,英国在压力下被迫作出退让,邀请甘地前往伦敦参加有关印度独立的会议,受到一些英国人乃至西方人的追捧的追捧。印度独立运动的领导人们希望趁势给予当局压力以尽快获得独立,但甘地却不愿趁人之危(二战爆发),他觉得这也是一种还击。他认为,印度与英国同舟共济多年,希望送别友人一样送别殖民者――此种对待奴役自己民族数百年的殖民者的态度实在难得可贵,因而可以看出非暴力思想中还应当包括一种博大的宽容:“你们最终一定会走出印度,因为十万英国人无法控制三亿五千万印度人,如果印度人不合作的话,和平的、不合作的、非暴力的措施,直到你们离开。”

经过艰苦的努力,1948年1月印度终于摆脱殖民统治而独立,甘地也被誉为“印度国父”,印度人民亲切的称他为“巴布(父亲)”.

三、世界的圣雄

二战结束后,末代总督蒙巴顿到任,印度终于独立在望,但英国殖民者却包藏祸心企图分裂印度。而印度内部的教派和权力之争也骤起,曾经携手对外的兄弟的合作之路终于还是走到了尽头。

甘地对伊斯兰教领导人吉纳明确表示:“二者(两教)如印度的左右眼,没有主奴之分。”但伊斯兰教派却仍担心印度教将会奴役伊斯兰教,并强烈质疑甘地的理想主义,提出印巴分治的方案――伊斯兰教民众占多数的地方独立为巴基斯坦,其他地方则独立为印度。

为了防止印度分裂,甘地向吉纳作出重大让步,同意由其牵头组阁,并可任命伊斯兰教人为阁僚――然而,作为多数派的印度教却决不允许如此让步,因而不顾甘地反对,甚至在多地发动暴力袭击。吉纳道出眼前的严峻现实,他对甘地说:“由你决定,你是要独立的印度和巴基斯坦,还是印度的内战?”结果印巴分治,曾经的兄弟分道扬镳,而两教的暴力血腥冲突却仍然不可避免的在多地爆发。不恋权力而未进入政府的平民甘地最终因无力阻止印度分裂而肝肠寸断。

关于教派冲突,影片也在后半部分用了大量篇幅为我们再现这了一让人痛心而唏嘘场景。1947年的印巴边境,两教人民相向而行走向自己选择的国家,却爆发了大规模冲突。整个印度陷入了教派仇杀中,印度政府陷入无奈。甘地为了平息冲突,主动住进加尔各答的伊斯兰教徒家里,却引起印度教徒的极大不满,甚至有人高喊:杀死甘地!78岁高龄的甘地选择再次绝食,甘地身体越来越虚弱的消息传开后,奇迹发生了:两教民众放下仇恨转而关心甘地的身体健康,当地伊斯兰教领袖前来承诺会要求本教教徒放下武器回家,但甘地仍不停止绝食,他希望彻底结束冲突。两教民众担心甘地因此而死纷纷便纷纷请愿,有人甚至到奄奄一息的甘地面前忏悔――最终杀戮停止,两教派到寺庙发誓不再攻击对方,甘地停止绝食,一场血腥的教派仇杀终于停止,加尔各答恢复了的宁静,整个世界为之侧目。

事实上,绝食是甘地践行非暴力思想的另一重大方式,早在印度独立运动期间,他就多次使用此种方法。由于一次游行运动再次导致流血冲突,甘地力主暂停:“如果用谋杀流血换得自由,我宁可不要。”但局势已经超出国大党控制,甘地遂决定以绝食忏悔自己挑动此次运动――造成了多名警察死伤,直到在全国风起云涌的运动因此停止。通过个人绝食的方式,达致左右人民行为的目标,实在是一种奇迹。从中也可以看出,甘地的和平非暴力理想信念,更体现了甘地在印度人民心中的地位。绝食虽是一种无言的表达,却胜过千万语言。而绝食作为和平表达政治诉求的方式,也成为现代社会活动家常用的方法,应是受到甘地的重大影响。

1948年1月13日,身体已经极度虚弱的甘地再次宣布绝食,以平息首都新德里教派冲突并使得印度政府交好巴基斯坦,最终艰难的再次取得成功,却引发极端团体的不满。1月30日,正当甘地得到吉纳欢迎,准备徒步前往巴基斯坦以平息冲突之际,甘地却遭到印度教极端分子刺杀,人类最伟大的灵魂就此离开世俗世界,圣雄也一定进入了天堂――1915年,印度诗人泰戈尔尊称其为“圣雄”:合圣人与英雄于一身。

结语:触摸人类最高尚的灵魂

甘地一生奋斗,无怨无悔,死而后已,他带领印度(包括巴基斯坦)走向自由独立,解决了三大问题的第一个。而对于宗教引发的暴力冲突问题,他不顾衰弱的病体进行绝食以平息矛盾,但终究不能解决――印巴之间的宗教冲突上升为国家冲突――由于克什米尔、东巴等诸多问题,印巴兄弟爆发了三次战争,至今两国关系仍然紧张。至于印度的平等问题,更是其阴霾,久久在缔造古老文明的恒河上空挥之不去。历史,需要印巴人民在甘地精神影响下走向新的进步!

颇为惭愧的是,之前对甘地一直是一种熟悉的陌生,观影之后,我又查询了许多关于甘地的资料,了解到更为真实、全面的甘地,我深深感到一种触及灵魂的震撼,久久不得平静。这里只举一例,世人皆赞美国国父华盛顿高风亮节,然其在平民甘地面前恐也黯然失色,就这一点而言,历史上多少领袖不得不为之汗颜!

20世纪是人类历史最日新月异的时代,而战争、罪恶与和平、进步相伴而生,人类历史上的两次世界大战均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在这个弱肉强食、物欲横流的时代,甘地无疑是一个“异类”,但这可能也是他为什么成其伟大的根本原因。是的,风云变幻的20世纪造就了无数伟人,但其一生能真正堪称高尚灵魂的可能却不多,而甘地则肯定是这极少数中最值得尊敬的一位。

最后,对于这个人类高尚的灵魂,我想,影片在甘地葬礼上的那段报道词可能是最好的评价:

这个盛大葬礼的死者,死时和他活着时一样。一个平民,没有任何财富,没有任何的财产,也没有任何的官衔。圣雄甘地,既不是军事将领,也不是地方长官,也没有任何的科学成就值得夸耀,也不是一位艺术家,然而世界各地人士,包括各政府代表和高官贵人,在此齐聚一堂,向这位绑着腰缠布的棕肤色小个子致以最后的敬意,他领导印度走向自由,诚如马歇尔(时任美国国务卿)所说:“圣雄甘地,是人类良心的代言人,他使得谦逊与真理的力量,能够战胜帝国。”爱因斯坦说:“后代子孙将无法相信,世上曾经活生生的出现过这号人物!”.

篇10:观看甘地传影片的个人观后感

这部影片时长3小时30分,可谓吭长的一部片子。从甘地被枪杀用倒叙的手法讲述印度国父甘地的一生。

甘地这位一生致力于印度摆脱殖民地命运的英雄,其实个子很小,他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民权斗争理念,但就是这样一个貌似不合理的斗争方法,却在印度独立运动中取得空前成功,震动整个西方世界。

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理念的中心是用自我牺牲的行动反衬统治者压迫者的残暴丑陋,用高尚对比卑贱,让对方自行醒悟从而幡然悔改。这与____的“打完左脸打右脸”和佛教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做法非常相似。不同的是,后者是比喻,甘地则是血的实践。从电影的短暂描述中分析,这种与人的本能反应完全逆向而为的民权斗争方法之所以能起作用,主要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媒体的自由报道;二是英国政府的面子。

在片中甘地的一句话给我很深的印象,他说;物质享受不能带来幸福,幸福来自工作和工作带来的自尊,对这一句话深以为然。

甘地的回答是贯穿全片的名言:“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他们终究总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甘地的回答是超越生死的高度。

我觉得甘地自我牺牲的人性尊严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很有道理,或者说,是一种信仰。甘地终生食素禁欲,奉行非物质主义的极简生活,自己纺线织布,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早已超越了物质的温饱。在这种情况下,人的躯体只是一个暂时借住的皮囊,精神上的完满才是最终衡量人生意义的标尺。对于这种信仰来说,生并没有那么重要,死也没有无比可怕,多活一天与少活一天区别并不显著。在印度独立运动中,甘地曾四次绝食。电影中强调的两次,一次是1922年为了平息印度平民针对英国执法人员的暴力事件,一次是独立临近后,印度国内穆斯林与印度教人民之间的宗教矛盾日益突出,甘地为了平息蔓延全国的宗教仇杀,执意绝食直至所有暴力武斗全部停息。可以说,在推行“非暴力”理念的过程中,甘地绝对身体力行,走在前列。也正是他甘愿自我牺牲的行动,印证了他的信仰,将原本最为孱弱的精神力量推至无穷,竟能影响印度全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堪称“圣雄”。

篇11:观看甘地传影片的个人观后感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是终就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甘地

48小时之前,我观看了电影《甘地传》,久违了的感动再次涌上心头。这部史诗性传记大片叙述了圣雄甘地伟大的一生。

影片从甘地被暗杀开始倒叙。1893年印度还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年轻的律师甘地在南非旅行时,被火车上的英国人指认出是印度阿三。尽管当时的甘地皮肤较白皙且富有涵养,一派绅士风度,但还是被残忍地踢下了火车。从此甘地亲眼目睹了其同胞(包括他自己)所受的种.种欺凌,决心为维护同胞的权利而斗争。“一定要反抗”——这是年轻的甘地唯一感到要做的。

首先,他和当地同为印度人的商人决定先要反抗不公平的法律。于是他们开始了烧毁大英帝国在南非发放的通行证。在第一次的演讲活动中,甘地就确定了他一生的运动方式“非暴力不合作”。尽管在烧通行证的时候,甘地遭到了毒打,但他仍然不停地将通行证放进烈火中,年轻的甘地在用他的实践证明着海明威的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在南非,甘地由于身为小有名气的律师得到了一些媒体的关注,他并借此结识了一些在他生命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记者朋友。受哲学家鲁斯金《给那最后的》一书启示,甘地在一块人迹罕至的地方创办凤凰村,奉行没有阶级压迫、种族歧视、人人自食其力的“乌托邦”理想。 其中包括感化自己13岁就开始缔结姻缘的妻子来洗刷厕所,而这本来是下人们应干的活。

1894年5月22日,甘地发起成立了南非印侨第一个政治团体——纳塔耳印度人大会。在一次大会中甘地说到:“我不会为任何主义而杀人。不论他们对我们做了什么,我们绝不还击,绝不杀人。他们将会把我们关起来,罚我们的钱,没收我们的财产,可是只要我们坚持,绝不能抢走我们的自尊。我要求你们去反抗,但是要对抗他们的愤怒,而不是挑起他们的愤怒。通过我们的所遭受的痛苦,他们会看清自己的不公正。这和攻击他们具有一样的杀伤力。但是我们不能输,他们可以折磨我,甚至杀了我,但他们得到了我的尸骨而不是我的屈服。”由于组织印侨工人罢工,甘地屡次被关进监狱,自此开始了他名不虚传的“大坐牢家”的生涯。

由于他不懈的斗争和合理的争辩,甘地先后多次被释放,遂于19再次回国。回国后甘地到处旅行,观察印度人民的生活。在印度他通过提倡非暴力政策赢得了贫苦人民的信任和爱戴。在一次国大党的演讲中他说:“除非我们和在烈日下劳动的人们一起同甘共苦,否则我们就不能代表印度,也不能以国家之名来对抗英国。”

面对持续不断地和英国警察的冲突,以及后来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冲突,甘地悲叹道:“以眼还眼,只会使整个世界都盲目。”虽然屡遭挫折,他还是坚持用绝食等手段迫使英国政府同意印度独立。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发生冲突时,甘地再次绝食,使秩序得以恢复。但即使这样,狂热的印度教徒还是不能理解甘地,遂在一次集会中将甘地刺杀。

虽然甘地一再表示:“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决不能同意分治印度。”但甘地死后的世界历史我们都已清楚,印度被分成了两个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战争不断,民族仇恨死灰不灭。而到了1971年东西巴基斯坦又被分为: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

蒙巴顿评价甘地说“在人类历史上与释迦牟尼和耶稣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纵观此片,此言不假。爱因斯坦也尝言,后世子孙很难想像,这世上居然走过这样一副血肉之躯。可是就是这样一位没有任何私心、权力欲、物欲、狭窄思维的小个子,创造了印度的奇迹。

篇12:观看甘地传影片的个人观后感

印度甘地,被人们称为“圣雄”,曾为印度的独立立下不巧的功勋——这是我在看该影片之前对甘地和印度唯一的了解,从不曾关心过印度这个国度,更不曾想过在这个国度生活的人们,甘地又是怎样一个圣雄。最近我开始喜欢看人物传记的电影,于是我选择性的下载了几部影片,其中之一为《甘地传》。我先是看了影片的介绍——该片是由英国拍摄的'彰显印度民族精神的影片。看到此种介绍,我下意识地好佩服英国精神。导演查德·安顿巴罗酝酿了整整二十年,他苦心孤诣、费劲心思终是成就了他迄今为止最高的荣誉。同时,饰演甘地的本金斯用他高超的演技让“圣雄”重生。该影片获得了 1982 年第 55 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剪接、最佳服装设计、最佳摄影、最佳创作剧本七项奥斯卡奖。基于以上这些,我熬夜看完了片长为三个多小时的《甘地传》。

影片的开端是甘地被射杀,然后为他举行了场面极其恢宏的国葬。国葬场面之壮观使我略吃一惊,并吊起我继续看下去的胃口,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圣雄”才能配的上如此盛大的葬礼?他到底优秀在何处?

整部影片平铺直叙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环境、人物心理以及故事情节。没有什么特效效果,也没有什么令人出乎意料的情节或者场景,但是甘地在南非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民权斗争理念,让我真的震惊了。在如此复杂和没有人性的民族战争中,他竟然倡导“非暴力不合作”!此方法是好的,但是实施起来该有多么困难!他在南非带头烧良民证、拒绝打指纹,同时在印度不顾英国的禁令带领群众公然自制私盐,他在法庭上,不服从,不辩解,坦然接受坐牢等等。他的追随者成千上万,为了得到应有的自由和权利,他的追随者宁愿死也响应甘地“非暴力”的号召。那些血的洗礼和民族信仰的斗争情节依然回荡在我的脑海!然后总结为两个字“佩服”!

高二语文坚成功持素材作文议论文

高二语文诚信作文

放弃成就人生的美丽作文600字

一九四二影评范文200

课外书籍读后感

名人传记读书笔记字

名人传摘抄

穿越1942话剧观后感

诚实的孩子四年级作文300字

《泰坦尼克号》观后感600字

甘地传观后感
《甘地传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甘地传观后感(通用12篇)】相关文章:

1942电影的观后感作文2024-03-29

初中生泰坦尼克号的观后感600字2023-01-08

课外书籍阅读诀窍2023-08-28

1942电影影评范文8002023-08-12

成长因努力而精彩作文700字2022-11-07

武训赶路人生哲理2022-05-26

团队协作的秘诀:为什么小团队效率更高2022-05-20

《泰坦尼克号》观后感450字2023-08-27

曼德拉传读书笔记2022-05-07

信念的力量――《名人传》读后感_850字2022-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