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进校门观后感(共16篇)由网友“QIAN”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戏曲进校门观后感,欢迎阅读!
篇1:戏曲进校门观后感
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它让人赏心悦目,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
小的时候,看见自己的父母看戏曲时,我总认为他们实在太老土,赶不上潮流,无论如何我都不会去看那些老掉牙的玩意。
俗话说:”要知道梨子的味道,最好亲口尝尝。“不尝不知道,一尝吓一跳呀!今天的语文课上,当我仔细欣赏了中国别具一格的戏曲时,我真是为之。
震撼,原来我们中华民族的戏曲是那么的有艺术魅力,我真是井底之蛙呀!唉!这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外国人又怎么能比得上?难怪呀,老一辈的人都是那么的热衷于这些戏曲,那么喜爱戏曲。
我现在才感受到什么是”不看戏曲的人,枉做中国人“。不是吗?这些戏曲,就像我国的一部部历史,只有懂得欣赏它的人,只有懂得关注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们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戏曲是我们的国宝,戏曲是我们的国粹,戏曲是我们的国剧呀!
我们怎能忘记它们?如今的社会,我们这些青少年的视野,已经转移到流行音乐,影视和网络,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其实,当我们细心的欣赏我们的戏曲时,我们就会发现它们犹如一个个精彩的历史故事,将历史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将我们带入了历史的隧道,让我们身临其境,让我们感慨不已。
戏曲的艺术魅力,我们怎可忘记?我们要多去欣赏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让它永远永远放光芒,让它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篇2:戏曲进校门观后感
今天,在我校开展了第一届“戏曲进校园”活动,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去观看了戏曲表演。
小时候,看见自己的爷爷和奶奶看戏曲时,我总认为他们实在很老土,赶不上潮流,可今天我欣赏了戏曲后,我才被戏曲震撼了。
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川剧变脸。看了很长时间,经过仔细观察,我终于知道了变脸的“庐山真面目”。其实变脸人的衣服后面有一个机关,每次要变脸时,我都注意到变脸人的手会往背后伸。
还有使我高兴的一出戏,一个白胡子老爷爷,头上戴个有“翅膀”的帽子,这个节目快把我笑死了。老爷爷戏没有唱多少,但表演非常厉害。他头上的两个“小翅膀”很神,爷爷头晃晃它就一直在转。老爷爷走路,走着走着摔倒了,倒下时还一直在吹胡子,从中看出老爷爷的功底很深呀,表演完后,主持人说爷爷练了二十多年了,我都惊呆了,不愧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呐。
戏曲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是珍贵的,需要大家不懈努力,去延续这份辉煌。
篇3:戏曲进校门观后感
今天我们上了一节有意思的课——走进京剧。通过这节课,我了解了许多跟京剧有关的知识。
京剧,源于1790年,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世界最古老的戏剧艺术中的一个。京剧有四大行当:生旦净丑。也有四门功课:唱念做打。了解这些并且掌握是每一位京剧演员必须会的。
京剧的脸谱也是多样的。正如一首歌所唱: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紫色的天王托宝塔,绿色的魔鬼斗夜叉。金色的猴王……
爷爷告诉我:蓝脸代表刚强,勇敢。红脸代表赤胆忠心。黄脸代表凶残狡诈。白脸代表阴险,狠毒。黑脸代表正直勇猛,紫脸代表威武,不屈权贵。绿脸代表粗犷,莽撞的绿林好汉,而金银灰脸则代表神仙鬼怪话题作文 。京剧脸谱的颜色众多,就是为了让观众能区分人物。
京剧不仅只在中国流行,也深受外国友人的喜爱。有些外国人因为热爱中国的京剧,不远千里而来,学习中国的文化。在足球比赛中,许多观众都运用了京剧脸谱的形式,把自己的脸涂成了喜爱球队的颜色。
京剧是中国古老的文化,我为中国有这样的文化而骄傲!
篇4:戏曲进校门观后感
今天,在我校开展了第一届“戏曲进校园”活动,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去观看了戏曲表演。
小时候,看见自己的爷爷和奶奶看戏曲时,我总认为他们实在很老土,赶不上潮流,可今天我欣赏了戏曲后,我才被戏曲震撼了。我现在才感受到什么是“不看戏曲的人,枉做中国人”。不是吗?这些戏曲,就像我国的一部部历史,只有懂得欣赏它的人,只有懂得关注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们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戏曲是我们的国宝,戏曲是我们的国粹,戏曲是我们的国剧呀!我们怎能忘记它们?如今的社会,我们这些青少年们的视野,已经转移到流行音乐、影视和网络,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其实,当我们细心的欣赏我们的戏曲时,我们就会发现它们犹如一个个精彩的历史故事,将历史的画卷一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将我们带入了历史的隧道,让我们身临其境,让我们感慨不已。
篇5:戏曲进校门观后感
我是一名高中生,来自郑州市第五十三中学。在参加活动中,我感受到戏曲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需要有人去延续传承。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黄梅戏。据了解,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与徽剧、庐剧、泗州戏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黄梅戏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一带的采茶调,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成为演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在那天我们观赏了众多戏剧,还有戏剧大师亲自给我们讲解戏剧的知识,是同学们更深刻的了解到中华传统艺术的魅力,那天的天气晴朗,蓝天白云,映衬这戏剧的舞台,更显得自然和谐,赏心悦目,我也深深感受到了戏剧的魅力,我相信大家也一定有跟我相同的感受,至此,有感而发。
篇6:中小学生进校门先测体温
中小学生进校门先测体温
深圳商报 -04-18
【本报广州讯】(深圳商报记者古国真通讯员岳峤霆)昨日,省教育厅组织全省高校校医院院长、医生开展“非典”预防培训班,以加强校医对疫情的诊断能力,同时省教育厅向全省各级各类学校提出具体要求:为防止非典型肺炎向校园蔓延,广东省各中小学校将实行晨检制度,每位中小学生进校门须先测体温;而高校则要求落实专人盯紧每一个“发热”学子。据悉,卫生部专家也提出类似的八项措施预防非典入侵。据医院临床病例显示,非典型肺炎患者100%有发热症状。省教育厅由此对各级学校提出要求加强晨检。其中,中小学校包
括幼儿园实行在校门口进行体温检查。学校必须指派老师或医务人员每天早上在校门口检查学生的体温,如发现有体温异常者,应尽快通知家长将学生送至专门医院进行检查,不得让有发热症状的学生进入学校带病上课。
由于省内大学生多寄宿在校内,省教育厅建议每个学生宿舍配备体温计,每日测量体温。省教育厅还发出了对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广州医学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编写的《解读非典型肺炎预防与对策》一书的紧急征订单,要求各校向学生发放,做到人手一份。同时将在各校实行报告制度,各个学校每天10时前将该校学生发热的人数和异常情况报告当地疾病控制中心或防疫站,即使当日无疫情,也要告知相关部门。
此外,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学校的`饭堂、宿舍、图书馆等公共场所至少每周进行一次消毒。同时尽量避免举行全校性的室内集体活动。要求师生多参与户外健身运动,学生每天必须坚持1小时的户外体育锻炼活动。
篇7: 戏曲进校园观后感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戏曲剧种以平均一年一个的速度在消失,观众老化分流,“戏迷”“戏粉”锐减,戏曲衰落,前景堪忧。中国戏曲孤独的守护者们一直坚忍不拔,孜孜以求,坚守定力,苦练内功,遏制流失,用心传承。
在西方文化剧烈冲击的背景下,我们在思考戏曲的存在与发展问题时,也有一种现象,即习惯于在继承与创新这对关系的讨论中本能地维护传承的价值。强调对戏曲本体的坚守,这是不错的,多年来正是这样的价值倾向保证了戏曲的存续。但是,对于一直在寻求更好发展的戏曲来说,另一对关系也同样重要,那就是戏曲传承与传播的关系。
传承保证戏曲本体在发展过程中不走样,保持其内在的规定性,保证这个文化种子的基因不变异,保持其特殊的审美质量和精神。
传播则是传承得以存在的阳光雨露。在戏曲行业走向复兴的初始阶段,我们特别需要关注传播的价值,捕捉传播的机遇,选准传播的途径,瞄准传播的优先群体。
篇8: 戏曲进校园观后感
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比如:我们河南的是豫剧,北京的是京剧,四川的是川剧,河北的梆子,安徽的黄梅戏……
俗话说:“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不尝不知道,一尝吓一跳。11月3号下午,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迫不及待地去后操场观看豫剧。主持人不仅为全校师生讲解了豫剧的基本知识,还带领大家欣赏了四大板式的节奏和传统曲目,如:《花木兰》、《抬花轿》、《三哭殿》、《铡刀下的红梅》……中间主持人请同学们上台跟着老师学动作,一个多小时的演出,演员们精彩的表演,赢得了师生们一次次热烈的掌声。
戏曲进校园活动,不但让我感觉戏曲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是珍贵的,而且需要我们大家不懈努力,去延续这份辉煌。
篇9: 戏曲进校园观后感
一旦失去文化记忆,我们便难以找到回家的路。
闲暇时提出皮影上上油,哼一段唱词,是75岁的淮派皮影戏艺人任其安最大的享受,但这种享受往往会悲从中来……
淮派皮影戏源自100多年前,传到任其安已是第七代。“几十年前,一开唱周围几亩地里就站满了人,上千老乡将戏台团团围住。谁家有个红白喜事,骑车串场子是常态。”如今,每每念及今日境遇,他痛心不已,“淮派皮影,只剩这一个戏班!”
由于学戏苦收入又少,想从事戏曲行业的新人也越来越少。河南安阳的大锣戏也同样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大锣戏是安阳市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其起源的准确年代暂无文字可考。据老艺人代代传说,始于唐朝,在宫中演唱。一开始称眷戏,随着戏曲发展,由丝竹伴奏又增加了锣鼓打击乐器,又叫眷锣戏,以后逐渐推向民间。因为该剧种稀少,有的山锣戏、眷锣戏先后都被当地剧种同化了。
大锣戏因为源自宫廷,又流传到汉族民间,可以说它综合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各方面的特色。
在全国、在河南诸多剧种中,在冀鲁豫边区这一带戏曲密集之乡的环境下,大锣戏能长期保留下来,并代代传承几百年,没有独特的戏曲特长,是很难遗存的。
来自文化部门的权威数据显示,1959年我国尚有368个剧种,目前只剩下286个,相当于平均每两年就有3个剧种消失;全国有74个剧种只剩一个职业剧团或戏班,处于几近消失的边缘。
在民间艺术一点点消亡的今天,厚重的戏曲文化也逐渐淡出视野。在河南成立的首家戏曲声音博物馆,馆内不仅收藏了一些与戏曲相关的老物件,还收录了300多位民间老艺人的8000余段原声唱腔,通过声相、影音等方式呈现于世,将广博的戏曲资源留存下来。
1948年,打从郑州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大众广播室成立之时,他们就为这些声音建构了艺术宝库,保存了这些艺术家们在各个时期的美妙声音,其中包括上个时期三四十年代,上海百代、胜利唱片公司为陈素真、赵义庭、常香玉、刘朝福等灌制的豫剧第一批唱片。
近几年,郑州人民广播电台的文娱广播的同志们,利用业余时间,历时5年,驱车遍及豫、鲁、苏、皖、鄂、冀、陕、甘等省份,跨市串县,甚至深入到乡镇,走访了百余位分散在各地的豫籍名老艺人,录制下他们的声音资料。有些老艺人,在刚刚留下音响资料后不久,便溘然仙逝,这些资料的珍贵性由此可见一斑。
当我们走进这座宝库,聆听到他们的演唱时,一股鲜活、清新的感觉扑面而至,那是一种天籁般的听觉享受,我们能从中寻窥到生衍在黄河两岸边的那个族群的种种人文信息,以及一种历史感、沧桑感、厚重感,收获一种超越时空的审美愉悦与惊喜,并能隐约触摸到我们整个河南地方戏演化进程的脉动。
篇10:戏曲进校园观后感
中国戏曲,对于年轻人的我们未必十分关注,但我对中国戏曲还是很关注的,从小受爷爷的影响,我对戏曲也有点兴趣了,在大学,没想到我可以选到这样的课,我根据我的爱好就选了,通过这个课程的学习我学到很多关于戏曲的知识,我通过查一些资料,自己写了一些对该课程的感悟。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它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如今的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中华文化也从几千年前的单调,发展到现在的辉煌。戏剧,无疑是能够很好地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和特色的一项文化。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戏剧的发展可以说是随着文明的出现就出现了,虽然原始的戏剧很粗糙,也可能称不上是戏剧,但任何一项文明的发展都是要经历刚开始的粗糙,才能逐渐得趋于完善的。原始的戏剧为后来完美的戏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戏剧从原始社会发展代中国古代,经历了一个重大改革。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作“戏曲”。
篇11:戏曲进校园观后感
戏曲进校园作为国家文化复兴战略的组成部分,其意义在于通过创造戏曲与年轻人的交集,对戏曲事业的振兴和青少年精神培育两方面同时产生深刻影响,让青少年因亲近戏曲而变得高雅,让传统戏曲这一中华文化瑰宝得到延续。
当前,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自觉开始强化,西方文化的影响仍然存在,两种文化的冲突正影响着成长中的孩子们。文化的寻根之旅不只存在于漂泊在外的华侨华裔后代,也广泛存在于国内校园的在校学生中。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的年青一代应具有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具有千百年来积淀而成、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
戏曲作为集中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融合吸收了诗歌、音乐、舞蹈、美术、服饰、武术等艺术精华,可以很好展现中华美学风范。通过戏曲传艺、传神、传德,讲述中国道德故事,褒扬家国情怀、优秀品格、善良人性,引人向真、向善、向美,可以很好地传承中国精神。因而,戏曲进校园将为学生们架起文化上联通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孩子们自觉地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思想涵养和价值支持,进而带动整个社会向善向上。可以说,戏曲进校园为校园文化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精神世界的塑造提供了无限可能。
最近两年来,全国范围的系列利好政策正助推戏曲繁荣,戏曲界应顺应变化,努力将多年传承积累的成果转化为全社会的价值资源,主动将传播作为阶段重点,在中小学普及戏曲常识,讲述戏曲所承载的.中国故事,科学引导孩子们看戏、听戏、学戏、唱戏、爱戏,培育更多年轻观众,涵养更多的戏曲人口,从根本上解决戏曲事业发展后继乏人这个瓶颈性问题。可以说,戏曲进校园政策为戏曲的传承与传播提供了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
篇12:戏曲进校园观后感
9月12日,天等县城关小学举行xx秋季学期一年级新生“开笔礼”暨“戏曲进校园”活动。通过参加活动,我看到了精彩的戏曲表演,也对戏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活动中,我感受到戏曲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需要有人去延续传承。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黄梅戏。据了解,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与徽剧、庐剧、泗州戏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黄梅戏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一带的采茶调,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一度被称为“怀腔”“皖剧”。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成为演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活动结束后,学校要求每位同学制作一份有关戏曲内容的手抄报,我选择的就是以黄梅戏为主要内容的手抄报。我在网上寻找了有关戏曲的知识和图片,并把它们摘抄到手抄报上。制作手抄报让我对黄梅戏有了更深的了解。
篇13:戏曲进校园观后感
黄梅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并在安徽安庆地区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小戏。两百多年来,它继承了古代戏曲的优良传统,博采众长,吸收各艺术门类的精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以抒情见长且通俗易懂的剧种。黄梅戏唱腔优美动听、韵味丰富,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各地人民群众的喜爱。 中国的地方戏曲品种繁多,每一个地方戏都是一个地域的文化精华,也是维系某一地域人民的精神纽带,特别是对那些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家乡戏更是他们思乡的精神寄托,听一听家乡戏、哼一哼家乡的小曲,便可足以慰藉自己思乡的心灵。黄梅戏是安庆个家乡戏,也是慰藉游子离别愁绪的乡音,特别是其代表曲目《天仙配》,更是百听不厌,我曾经买过各种版本的《天仙配》卡带、CD、VCD等,当然其中最经典的还是严凤英版的《天仙配》了,可以说《天仙配》的故
事、唱词、唱腔,对于我来说早已烂熟于心了,只可惜自己的嗓子不行,不然的话肯定也会是一名黄梅戏的票友。 《天仙配》为安庆黄梅戏戏曲传统经典剧目。内容讲的是董永卖身葬父,玉帝的第七女(七仙女)深为同情,私自下凡,在槐树下与董结为夫妇。一百日后,玉帝派托塔天王和四大金刚逼迫七仙女返回天庭,夫妻在槐树下忍痛分别。
《天仙配》之所以成为黄梅戏经典,是因为其剧情、唱腔、唱词、演员表演等无一不是经过千锤百炼、精心打磨的,《天仙配》也是黄梅戏的传统曲目,解放前就已经在各黄梅戏帮演出,但真正成功还是解放后五十年代新中国文化团体对其进行改编版,同时也造就了严凤英、王少舫等著名黄梅戏演员,并在全国引起了轰动,最后该剧也被搬上大银幕,让全国人民都能够欣赏黄梅戏艺术精华。所以说,《天仙配》剧目在黄梅戏中的地位相当于九鼎之尊,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了黄梅戏的代名词。
艺术来源于生活且也高于生活,影片中的七仙女真实得犹如我们身边的身着古装的邻家大姐!她的身上没有半点仙家千金的架子!缝衣、补衣、织布、粗活、细活动手就来!她对贫穷卖身为奴的汉子——董永的一往情深,感动了多少古今中外的大众善良人心!严凤英优美的戏曲身段和动听的黄梅戏曲唱段,特别让人们喜爱和欣赏!那身段柔美无限!那唱腔委婉动人心弦!草原此时此刻虽然不会唱黄梅戏,但时而不由得跟着这动听的黄梅戏曲调、慢慢地轻轻低声和着哼唱??
《天仙配》的剧情非常简单,角色也不多,但故事情节却非常的讨巧,深受老百姓的喜好,戏词通俗易懂,达意深刻,故事情节悲喜交加,简洁却勾人心弦,非常的适合普通大众的品味。《天仙配》的剧情是历史上有关孝子董永的传说演变而来,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历朝历代都重视孝道,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经过民间或野史不断的流传,最终就成了神话爱情故事,其本义也就是宣扬孝道、尽孝能够感动上天,给自己带来好运。五十年代经改编后的剧本,并没有放弃神话的因素,只是将主题升华,加入“玉皇大帝”、“财主”的反面角色,将整个剧情改编成包含“劳动人民追求幸福生活,与封建制度(统治势力)做斗争”寓意,既保留了传统的文化精华(“孝道”),又贴近时代的特点(反封建),满足时代进步文化的要求,所以该剧本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达到了高度统一。
戏曲绝对是一种以音乐为主的艺术,戏曲中的音乐绝对是戏曲的灵魂,不同风格的戏曲音乐也就造就了中国不同的地方戏,黄梅戏被誉为“山野吹来的风”,可见其戏曲音乐风格乃是清新、自然,有浓郁的地方乡土气息。《天仙配》的戏曲音乐,不论从词或是曲来看,都是非常地朴实,就和家乡的百姓一样淳朴。《天仙配》的唱词,极其通俗,接近大白话,就算是没有一点文化的劳苦大众也能够理解,比方说其中背广为传唱的“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唱段,很通俗地告诉大家,劳动人民的幸福就是夫唱夫随、夫妻恩爱、家庭和谐,体现在具体的表象上就是“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很简单但又非常真实,不需要过多的华丽词藻、不要过多的典故来装饰。戏曲的唱腔也比较单一,没有过多的花哨、技巧,没有像京剧、昆曲那样有复杂的曲牌、套路,老百姓很容易就能理解其中包含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当然,黄梅戏这种音乐特点,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其本身的发展,也就是说有些曲目,比方说武戏等,就不太适合黄梅戏来演绎。
篇14:90后大学生进校门就该职业规划
90后大学生进校门就该职业规划
还在他们踏进高校之前,首批“90后”大学生,这一群体就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他们和“80后”、“70后”的大学生有什么不同?他们是否真的是强调自我、缺乏责任心、理想信念的一代?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批大学新生思维更活跃,想法更独立。然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希望人们不要硬生生地给他们贴上“另类”的标签。
开学第一件事装空调
“还记得到学校以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吗?”记者问浙江大学人文基地班08级的新生赵怡和她同寝室的4个女生,她们全是1990年出生的。
“装空调!”4个女生几乎异口同声,然后立即反问:“夏天这么热,没空调怎么活啊?”
这种情况在今年的新生中非常普遍。在浙大紫金港校区的学生宿舍,阳台上满眼都是空调室外机的影子,而这样的景象在往年并不多见。在紫金港校区学生宿舍丹阳6幢,朝南的60间宿舍里,有51间都装上了空调。
“往年也有新生会在开学初装空调,但没有今年这么多。90年代出生的他们,生活条件普遍比以前好,成为‘草莓一族’也是难免。”浙大竺可桢学院辅导员沈律明这样评价他接触的第一届“90后”新生。他口中的“草莓一族”,曾经是专属于“80后”的代名词,如今越来越频繁地被用到了“90后”的身上。“草莓很漂亮,但很娇贵,不能磕也不能碰。”沈律明说。
入学装备高达上万元
小静是宁波诺丁汉大学金融财务专业的新生。虽然家就在杭州,但报到时,她的“行头”还是多得有些夸张:两个旅行箱、三个旅行袋,其他还有大包小包一大堆。
“IBM的手提、三星MP4、佳能数码相机、DHC净白修复套装、香奈儿No19香水……”翻开大包,里面的高档货多得让人吃惊。
“女孩子从十六七岁就应该开始保养,我读高中时就开始用这些东西了。”小静说,“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一点,找工作面试什么的,机会才会更多啊。”
“手提、相机什么的,她的同学也都带了,我想这些东西现在也不算太稀奇了吧。”小静爸爸大致算了一下,新学期为女儿准备的新行头,花费大约超过2万元,
而这样的装备在“90后”新生中非常普遍,一个新生进校时的装备花费,就差不多要1万元了。
“爱花钱、会花钱,才更有动力去赚钱。”“90后”新生的消费观、理财观也很独特,他们认为,花父母的`钱是理所应当,但花自己赚的钱更安心。
“读大学了还跟父母要钱,好像有点丢脸。”小顾是浙江工商大学08级的新生,还没开学,他就和朋友一起在淘宝上开了家服装店,“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能赚一千多元。”
“上学后我会考虑去做点兼职,尽量花自己赚的钱,这样心里会更舒坦,也会让自己慢慢独立。”浙江工业大学的何花同学这样告诉记者。
还没开学就和同学混熟了
还没开学,一些“90后”新生已经在网上互相打得火热了。“08东方财经学院”,是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08级新生建的一个QQ群,虽然群里聊的都是一些琐碎事,但不少“90后”新生在这里找到了“组织”。
“填完高考志愿后,我第一件事就上网找学校的信息,这个群是我无意中发现的。”“若离”(网名)是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08级英语系的新生,在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她正式成为了这个群的一员。几十天下来,“若离”已经跟准同学们混得很熟了。
“以前听说大学里的同学都各管各的,但我已经在群里认识很多新朋友了,有同专业的,也有外系的。”“若离”说,学校规定大一新生不能带电脑,所以他们现在最迫切的任务,是赶紧找时间来个“真人见面会”。
“08级的新生都很活泼,尤其是男生,会非常主动地跟老师、学长打成一片,不像我们以前那样,看到老师都要紧张半天。”浙大生工食品学院07级的姚同学,是08级的学长组中的一员。小姚说,现在每天耳边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自己所带新生那一声声“学姐”的称呼:“经常会有新生打电话过来,问一些住宿、选课和分班的问题,感觉他们有着强烈的与人交往的愿望。”
刚进校门就有职业规划
“这一届新生比‘80后’更活泼、更有想法,展现自我的愿望也更强烈。”在有辅导员经验的浙大求是学院李金林老师眼中,“90后”新生表现出了强烈的自我规划意识。
“他们的思维特别活跃,有时候讲话我都跟不上他们的节奏。”闫啸是浙大求是学院丹阳青溪学园的辅导员。出生于1984年的他是典型的“80后”,但面对这群今年刚入学的“90后”新生,闫啸也有些“招架不住”。
“才接触了没几天,我就有一个明显的感觉,这届新生对未来有非常清晰的规划。将来要选择什么职业、要不要出国,这些我们读书时大三以后才会考虑的问题,他们现在就已经有非常明确的想法了。”因为刚完成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换,闫啸忍不住拿自己跟这届新生做起了比较,但面对“90后”新生们的“早熟”,闫啸还是自叹不如。
篇15:写开学的小学生作文:进校门
早上才六点半,我就被自己昨天调的闹钟吵醒了。想到今天又可以见到好朋友们,我一个激灵从床上起来,开始慢条斯理地做好出门的准备。
七点三十分,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校门口。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哇,好壮观,一位位老师排成一列站在门口,像是酒店门口的服务员一样。老师们的脖子上都围着一条朱红色的围巾,手上捧着一本本粉红色的书——《鞭炮花开》,看到同学就递上一本。
踏进久违的校门,看着脚下鲜红的地毯,以及牌子上的“欢迎回家”几个大字,我又兴奋又紧张。于是,我低着头,一个劲地向前小跑。突然,一位老师的手拍在了我的肩膀上,我像一只受惊的小鸟,一下子跳了起来。我抬起头来,那位老师面带笑容地说:“同学,新年好!”说着,递来一本《鞭炮花开》,我低着头,接了过来。因为激动和兴奋,我觉得自己的脸颊有点发烫,说谢谢的声音都小得跟蚊子一样。然后,我又低着头,一路小跑回到班上。
我想,我是永远不会忘记进校门时的情景。
作者:郑睿祎
公众号:习作新丝路
篇16:难忘的第一次作文500字 第一次进校门六年级作文
在小学美好的时光中,第一次进校门和最后一次出校门,一定会让人记忆犹新,难以忘怀,我讲的就是第一次进校门。
二零零四年的九月一号,我走在通往学校的小路上,看见学校里有巨大的操场、外观美丽的教学楼……我往旁边一瞧,看见了许多跟我一样的小朋友,背着书包,慢慢地走向了学校,心中肯定跟我一样很紧张。终于到了学校门口,看见了一条横幅,上面写着“欢迎一年级新生来到学校”的字样,紧接着每到一名新生,门口的锣鼓就会震耳欲聋地响起来,直到那名新生走到门厅里,才会停下来。
过了一会儿,我发现了进校门的同学都人高马大的,我在他们的面前显得太弱小了,我的脚在发抖,怕被他们嘲笑。我靠在围栏前,心里忐忑不安,想着:我这样的身高,敲锣打鼓的人肯定会笑掉大牙的,算了等人走了,再进去吧!但是看到他们微笑欢迎每一位新生,我又鼓起了进校门的勇气。
终于我走到了校门口,锣鼓声又响了起来。我贴着校门的左侧行走,左耳听到了最响亮的锣鼓声。我走的速度很慢,听了十秒的锣鼓声,进入门厅,突然有人拍了我一下肩膀,原来是幼儿园同学。
第一次是最难忘的,尤其是小学的第一次进校门,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学校用锣鼓欢迎我,也欢迎了所有的新生,我到现在还清清楚楚得记得当时的画面。
★ 叙事作文校门
★ 学校考察汇报材料
【戏曲进校门观后感(共16篇)】相关文章: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2024-05-16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讲话2024-01-05
成果汇报会主持词2022-12-27
校园新闻稿格式2023-05-03
节目策划书格式2022-04-30
节目策划书范文2023-08-21
书法家进校园活动致辞2022-11-05
网综节目策划书范文2022-07-08
新媒体节目策划书2022-11-11
秋季教导工作计划2022-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