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辅导员浅谈多校区办学模式论文(整理16篇)由网友“乖巧livy”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高等学校辅导员浅谈多校区办学模式论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高等学校辅导员浅谈多校区办学模式论文
高等学校辅导员浅谈多校区办学模式论文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纵深发展,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为了在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保证教学质量,许多高等学校采取了多校区办学模式,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高等学校多校区办学的新局面。我国高校多校区办学格局的形成大体可以概括为两类:一类是为了克服高校规模偏小、布局欠佳、学科单一等弊端,同时对原有行业分割的办学体制进行改革。1992年以来,全国有900多所高校参与了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合并重组,一大批高校形成了一校多区的办学格局,如合并成的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等。另一类是随着大众化教育的到来,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原有的大学校园面积已严重不足,空间的限制已束缚了学校的发展,各大高校为谋求自身的发展,纷纷在城市的郊区开辟分校区,掀起建设分校区的浪潮,如上海交大闵行校区、东南大学浦口小区、厦门大学漳州小区、北京化工大学昌平校区等等。由此形成了一校多区的办学格局。
关键词高等学校 辅导员
在我国高等学校的实际运作过程中,后一类型的多校区办学往往采取低年级学生在分校区,高年级学生在主校区的模式。学生从分校区到主校区搬迁的过程中不仅面临着年级的增高,同时还带来一系列的“新生入学”效应,如客观环境的适应,人文环境的适应、软硬件设施的适应,更重要的是由此带来的心理条件的适应,这一过程短则几个月,长则一年不等,甚至会出现少数学生因短期内不能调整自己的心态,出现了刚入大学时的迷茫和无助,严重者导致了学习成绩和个人状况的急剧倒退。作为陪伴学生四年成长的思想政治辅导员来说,在这样的校区变换过程中,同样也面临着个人心理和工作方式的调整和变化,如何迅速适应环境变化,并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作出相应调整,不仅关系到辅导员自身的工作和成长,更关乎学生的前途和发展。因此,本文就以笔者自身近半年的自身感受为依据,浅谈学生年级和校区转变过程中辅导员心态和角色的调整,不妥之处,还望各位批评指正。
一、校区变换条件下辅导员的心理现状
通过和多数同年级辅导员的交流,笔者发现,进入主校区后,辅导员的心态普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种情况:一种是迷茫型,辅导员自身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导致工作上随波逐流,完全被事务性工作主导,或被动接受学校或学院安排的各项工作,缺少了以往积极主动思考的良好习惯。第二种是忙碌型,部分辅导员回到主校区后因为个人学业任务的加重或承担学院部分新工作,以及个人情况的变化,专注于学生工作的时间和精力大大减少,当然这并不是由于辅导员个人原因导致的。第三种是撒手不管型,进入主校区后,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联系突然减少,辅导员光顾于个人事务,任学生在学校和学院的环境熏陶下自由发展。当然,这些分类并不是绝对的,我们中的大部分可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情况,总的来说,都存在一个需要调适的心理适应期。
二、常规发展情况下辅导员的角色和定位简述
在辅导员的工作过程中,主要的面向对象有学校和学生,此文只论述辅导员面向学生时所处的角色和定位。众所周知,在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上面,体现出多重的身份,这是由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决定的。我们也经常强调辅导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功能,而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的身份往往更加多重,既可以体现出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的基本功能,同时还承担着领导者、协作者、知心朋友等各种身份特点。这些身份贯穿于辅导员工作和学生成长历程的始终,但是,在不同的时期也有所侧重,当然,这和学生在不同时期的需求有直接的关系。新生入学时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全新的教学、学习模式,这时候不仅需要辅导员在生活上的关心,更需要来自专业和学业、情感、人际交往、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辅导员更多的要为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初步信任,为更好的实现辅导员教育和管理功能打下基础;二年级学生在适应了大学的生活和学习后,多数学生都有了自己基本的追求目标,除了个人在情感和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外,他们更需要重新树立或调整目标,并急切的希望能够掌握专业技能,提升个人素质。这时候,辅导员就要结合学生个人的特点和专业发展趋势分门别类的协助学生制订个人计划,并解决在此过程中出现的情绪和目标的波动问题;三年级学生对学校的情况进一步了解,对个人的优势和特点也有更加清楚的认识,他们会更多的处在现实的压力之大和个人努力之渺小的矛盾之中,对于原来树立的目标也可能会有根本性的变化,辅导员主要的任务是一方面从人生发展的高度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施加压力,另一方面又要给学生具体的指导,如考研和就业的选择与准备,专业课的学习,专业技能的掌握等;四年级学生面对的问题更加具体,辅导员更多的倾向于服务型。这是笔者总结的常规情况下学生的阶段需求特点和辅导员工作的侧重点,可以看到,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只存在一般意义上的年级增长,学生除了在辅导员和其他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业外,还能接受来自社会、用人单位和高年级同学甚至研究生的影响和指导,无形中分担了辅导员的压力。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也很连贯,各个环节相互衔接,共同的发生作用。
三、校区转换条件下辅导员角色和定位的转变与思考
在分区办学的情况下,常规条件下的学生成长过程被空间割裂开来,北校区由于启用时间不长,软硬件设施不如东校区成熟,任课教室上课才来,下课即走,难以给予学生更加具体的指导,其学术氛围和学习环境更是无法和办学多年,已形成浓厚大学风气的东校区相比,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了高年级同学的传帮带,生活环境也相对封闭,再加上限制学生宿舍电脑的使用,学生们生动的将北区的生活描述成“高四”、“高五”,足见分区办学所带来的学生成长环节的缺失。因此,分区办学条件下,年级的增长便不像常规条件下那样理所当然和顺利,学生进入三年级后,重新遭遇新的生活环境,面对繁华都市生活的诱惑,面对电脑和网络的完全放开,面对自身想要涉足社会的愿望和新奇,面对来自高年级同学的考研和就业压力等等新情况,都让学生由所谓的“后高中时代”跨越了大学的铺垫,直接进入“后大学时代”,面对来自社会的压力和在这种压力下必须作出抉择的境况,从而会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应该突破传统意义上的角色和定位,适时的进行调整,前文所述的几种心理状况来自于现实,也是没有认识到分区办学条件下的学生特点,没有适时调整辅导员的定位所导致的。在笔者看来,我们应该更多的认清隐藏在校区变换的表象之下的.学生成长规律,一方面在分校区的工作中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抓住校区变换后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的解决。从角色和定位转变的角度来看,要做到以下认识和转变:第一,再一次对自己强调作为辅导员的责任,走到大三,很多人的辅导员生涯已经过半,回到东区之后,自身也面临着职业发展的再次选择,为自己的发展谋求机会本无可厚非,但却不能以牺牲学生的发展为条件,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一如既往的热情是做好这份工作的前提;第二,再做一次“新生”辅导员,加大工作成分中“做学生知心朋友”这一角色的比重,站在朋友的立场上,平等的重新认识和审视学生。平时我们都非常不屑于把自己划入“保姆型”辅导员的行列,但笔者认为应该辨正的看待这一观点,殊不知心与心的交流往往开始于那一声声嘘寒问暖之中,不要让学生觉得你已离他们远去,以免他们有一种孤军奋战的孤独感和恐惧感;第三,不断的学习,完善自己。做人的工作是一项长期的、需要不断掏空自己的活动,只有坚持学习,坚持思考,才能在工作过程中转变思想,转变工作方式和方法,而对于三年级辅导员来说,面对的是迅速走向进一步成熟的学生,要想获得学生的承认,仅靠对他们的关心是不够的,还要具有丰富的知识,感悟人生的哲理,一方面教给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和学生探讨生命和生活的本质,另一方面要学习一些管理学、心理学和职业生涯指导的知识,以便给学生更加具体的指导。
总之,学生从分校区回到主校区,既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步,对学生大学阶段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是辅导员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作出新的定位和思考的机会,我们应该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既让学生能够平稳的完成过渡,也让自己能够在这种过渡中形成新的认识,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并不断的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篇2:多校区办学分校区教学质量监控的思考论文
多校区办学分校区教学质量监控的思考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办学规模的扩大,多校区办学由一件新生事物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趋势,多校区教学管理及教学运行亦发生显著变化。如何保障多校区的教学质量,从单校区“以块为主”教学管理模式向多校区的“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教学管理方式的转变是许多多校区高校急需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教学质量;多校区办学;质量监控
高校多校区办学是指一个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高校在两个以上的校区同时办学,是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和管理体制改革而形成的一种新生事物。在我国高等院校多校区办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有近十多年的时间。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多校区办学给高校发展带来宽阔的前景,迅速扩大了高校招生规模、拓展了办学空间,并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1]然而,多校区办学在给高校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伴随一系列问题。如何构建适应多校区办学条件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现在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保障各校区教学的教学质量,这是当前拥有多校区的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以本校的切身体验,以“校区”角度,讨论在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下,分校区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法及思考。
一、多校区办学条件下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监控系统
(一)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实现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目标
通过对教学质量的全面监控,促使学院教学工作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提高教师的质量意识,全面提升我院的教学质量,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三)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成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共分四个部分,即组织系统、制度系统、评估系统、信息系统。
1、组织系统
该系统由三个子系统组成:
(1)决策系统。由学院党政领导、学院教学委员会以及二级院、部(馆)领导组成,其职责在于根据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制定(调整)学院的.人才培养规格,决定有关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大政策。[2]
(2)实施系统。由教务处、二级院、部(馆)和教研室组成。教务处是学校实施宏观管理、目标管理的职能机构,二级院、部(馆)和教研室是实施教学过程管理的教学实体,全面负责本单位的教学工作,做好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教风建设等。
(3)辅助系统。由学生处、团委、工会、财务处等职能部门组成,紧密配合实施系统的各项工作,把保证教学条件、保障教学的顺利运行作为本部门的重要工作,确保质量监控体系运行高效。
2、制度系统
该系统包括规章制度和教学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广东药学院各主要环节质量标准》是依据学院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而制订的重要文件,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依据、是教学质量监控的基础。
3、评估系统
该系统依照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学院的日常教学状况、教学管理水平、课程专业建设等进行全方位评估,实施动态监控。
4、信息系统
教学信息系统包括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反馈和调控,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环节。
二、分校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中山校区作为广东药学院一个分校区,教学管理是“以条为主”的延伸管理的校区,校区设有个教务办公室,负责校区日常的教学调度和教学质量监控、成绩管理、学籍处理等基本工作。由于中山校区远离广州校区区,为保证中山校区教学活动的正常运作以及保证校区的教学质量持续发展,中山校区必须根据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系统结合自身的校区特点,建立保证教学质量的相关保障体系。
(一)中山校区教学质量监控组织系统组织结构及制度
中山校区根据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组织系统与制度系统要求,成立中山校区教学质量督导组。其主要成员由校长助理、中山校区管理委领导及教务办相关管理人员组成,校区各二级学院辅导员协助。根据学院《广东药学院各主要环节质量标准》《广东药学院本科教学督导组工作条例》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实施工作。
(二)中山校区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实施
中山校区教学质量监控评估系统根据校区自身特点,其工作主要集中于教学检查、信息反馈、教学评价、教学差错处理等四个方面。
1、教学检查
(1)日常教学检查制度:日常教学检查分为数字监控室抽查及现场抽查。坚持开展“期初”、“期中”、“期末”三个阶段的常规教学检查。期初教学检查以检查教学秩序和教学准备情况为主;期中教学检查是教学质量的全面检查,由教务办布置、组织,有关材料及时整理汇报;期末教学检查以监测考风考纪为重点。
(2)教学过程检查:教学过程检查主要是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主要由校区督导组听课,二级学院领导听课,辅导员、班主任听课组成。
A校区教学督导组听课。校区督导由校区管委会领导组成,定期抽查听课,内容包括对教师教学质量意见、学生对授课教师意见及改进教与学的建议。对校区教学质量、教学设备、师生状况及时发现、解决,并做出相应的决策;以身作则,在教育教学为中心的工作中起到表率作用。
B二级学院领导和教研室主任听课。根据学院教学质量监控科安排,二级学院领导和教研室主任到各校区检查本学院教师上课情况。通过该措施可以促进各二级学院领导和教研室主任参与教学活动的监控,保障各教师教学质量。
C辅导员班主任听课制度。该制度旨在让辅导员班主任深入课堂,了解教师上课情况,考核学生出勤情况,搭建辅导员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及学生之间的三方桥梁,有助于建立良好教风与班风、学风。
2、信息反馈
反馈系统主要由日常数字监控抽查反馈、现场教学检查反馈、多级课堂听课反馈,信息员教学反馈等组成。
(1)通过日常数字监控抽查,现场教学检查发现情况及时反馈发放《广东药学院中山校区教学监控告知书》相关部门及有关二级学院教研室,由相关部门落实解决。
(2)根据校区督导组、二级学院领导、辅导员及班主任随堂听课结果,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纠其不足,发扬其优点,提高教学质量。
(3)学生教学信息员对课堂教学进行监督。学生教学信息员每个月上报一次课堂教学情况,通过收集、汇总、反馈教学一线信息,为教学管理和教学监控提供参考,对于学生反馈中有问题的老师,将由督导组“诊断性”听课,并反馈给相关授课教师以利该教师改善教学方式方法和提高教学水平。
(4)建立网络信息反馈中心,信息反馈信箱。通过网络自由留言方式,信息反馈表填写等方式多渠道多方面收集信息,反馈至相关部门相关教师,促进教学管理水平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信息反馈除了反馈教师教学情况外还包括反馈的另一方面——教学管理制度是否合理。校区作为教学管理制度的一线执行者,通过实际操作检验相关管理制度的可行性,合理性。对执行性不强,合理性不佳的制度反馈给学院教务处进行调研整改,这样才能是制度更加合理更加“人性化”,促进学院教学管理的发展。
3、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主要是对任课教师教学水平的反映及相关信息的反馈。校区主要通过学期中的教师教学意见调查及学期末的教师网上评价进行。
(1)每学期中由教务办组织信息员对各班任课教师意见普查,收集同学们对教师的意见及认可度,最终汇总反馈教学督导组。好的由督导组核实在全校推广,差的由督导组进行针对性听课提出整改意见,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2)每学期末参加由学校组织的任课教师网上评价。校区所有学生参与教师网上评价,是对教师任课情况的全体普查,评价结果及相关意见由质量监控科发至各二级学院教研室。从而让教师对自己上课情况有充分的了解,有助教师自我认识及自我提高。
4、教学差错处理
建立教学差错和事故的认定与处理制度是严肃教学纪律,维护教学秩序,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对学生负责的体现。我院按照《广东药学院教学差错与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修订)》执行。分校区在教学差错和事故认定过程中主要是起了解事实,收集证据作用,为教务处的认定提高客观准确的依据。
(三)分校区(中山校区)教学质量监控发展的建议
随着多校区管理模式的不断变化,校区教学质量监控发展亦在不断完善。为加强二级学院参与校区教学监控,突出其主导地位,根据现有条件,提出以下建议:
1、制定“二级监控月”制度。加强二级学院行政领导及辅导员参与中山校区教学监控,每个月安排一个的二级学院领导(负责人)或辅导员在中山校区监控室观摩该学院学生、教师上课情况,并做好相关记录,让二级学院领导(负责人)或辅导员更真实有效的了解自己学院学生及教师状况,以便更好的服务师生,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果,达到教学监控目的。
2、制定“二级信息月”制度。每个月安排一个二级学院领导(负责人)或辅导员与本学院信息员现场交流,通过本学院的信息员反馈、提问,让二级学院充分了解本学院学生想法、建议、及意见,加强二级学院与本学院学生的互动,互信,促进学院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3、进一步加强校区与二级学院的沟通力度,每学期举行一次校区领导、二级学院领导“在线答疑”“网络现场办公”等活动,通过即时网络对话,加强各学院师生对校区、二级学院、学校的发展等信息了解,通过相互的建议及反馈提高校区、二级学院在中山的教学管理水平。
从至今,广东药学院中山校区已经走过将近5个年头,通过几年不断的摸索,校区教学质量监控水平比起步时得到显著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由“以块为主”到“以条为主,条块结合”。校区教学质量监控亦经历由“教务处直接指导”到“配合学院教务处,校区教学质量监控为主,二级学院为辅”,现在正向“配合学院教务处,校区教学质量监控二级学院为主,校区为辅”的过渡。校区在教学质量监控的角色亦在“听从指导——主导——辅助”不断的变化。未来在发展,多校区管理模式亦在不断变化。分校区的教学质量监控也只能在不断探索中前进,才能为学校培养的优秀人才做好充分保障。
【1】 彭友舜 ; 多校区办学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学运行机制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6):74-75
【2】 方丽 ; 多校区教学质量监控的系统分析;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19-21
篇3: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论文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论文
论文摘要:近年来,高等学校对创新人才的培养相当重视,无处不提人才培养创新,时刻重视创新人才培养。许多高校针对人才培养模式有不同的做法。本文参考其他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重点结合河南师范大学“分流培养”模式分析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论文关键词:人才培养 创新人才 教学分流
一、当前国内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
近年来,高校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均相当重视,无处不提人才培养创新,时刻重视创新人才培养。但是许多高校把创新人才培养概念化为创新课程。有的高校专门开设出“创新课程”,设立“创新学分”,规定学生必须获得多少创新学分,方可顺利毕业。有的高校把创新人才培养概念化为创业人才培养。还有些高校把学生毕业创业作为“创新”教育的最典型成果加以展示。用大学生毕业即创业的情况,来展示创新人才培养的成果,忽视了创新能力与素质并非仅仅体现在创业上,而是更广泛地体现在各个岗位的创造性工作中。
创新人才培养还存在竞技化的趋向,以赛促教。教育部表示,要重点资助5~10种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学生竞赛活动,以此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推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但据调查,对于大学生竞赛,有的高校认为参与竞赛获得的成绩,是展示自身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学校在竞赛开始前一两年时间,就在学生中选拔出一些“尖子”,进行针对竞赛的强化训练,把学生培养为竞赛高手,以便能获得竞赛的好名次。另外,有的高校把学生参与竞赛活动获奖情况,与教师评优、职称晋升等紧密挂钩,这势必促使学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教学内容“竞赛化”。而这些,都背离了教育部门的期望。
要改变以上情况,关键在于高校要明确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功能,必须改变高校的办学理念和行政化的办学思维,不要急功近利,追逐短期的政绩。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在于教育主管部门自上而下的“创新计划”,而在于能给大学自主办学的空间以及市场竞争的机制,从而让大学真正重视人才培养。
二、河南师范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工作的探析
河南师范大学是一所建校历史较长的省属重点大学,确立的目标是建设国内影响较大的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一直以来,学校不断深化各项改革,优化整合办学资源,不断提高办学层次和质量,突出办学特色,提升综合实力。近年来学校明确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类别、分阶段、分层次培养学生的思路,并逐步探讨实施配套措施,取得实效。
河南师范大学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会议,对本科生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进行全面修订。进一步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加强实践教学,坚持走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全面推进本科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切实提高本科生的质量。为了增加人才培养和社会的符合度,学校开设“教学实验班”开设“研究型人才培育班”以培养考研意向的学生;开设“应用型人才强化班”以培养就业面向企业方向的人才,在正常的教学计划之外,安排师生开展相应教学和实践活动,突出实践、实习、实训和实验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环节中的作用,使得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明确的目标,都在按照自己的目标努力。
“教学实验班”主要培养面向中学教师方向的学生。该类型的实验班由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老师担任班主任,重点培养同学们的教师技能,积极组织参加各类比赛、竞赛,全面为同学们选择教师职业打下基础。教学实验班学生一直在省内的师范生技能大赛中成绩优异;河南师范大学1名学生在第三届“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国家级教学技能创新大赛荣获三等奖,2名学生荣获优秀奖。为给学生搭建更好地就业平台,进一步拓宽师资型人才就业渠道,营造良好的招生就业环境,学校积极联系省内河南省100所省级示范性高中,形成协作共同体,搭建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合作平台,为师范生培养和中学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实现了“量身定做”和“按需打造”,更加适应中学对教师的职业要求。
对于“研究型人才培育班”的同学的培养,学校依托“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单位”、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单位等国家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教育平台和创新教育制度。学校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导师培训团,全校600多位教师采用了研究性教学,每年学校投入100万元专项经费,作为大学生创新竞赛基金。河南师范大学已建立起包含国家级、校级、院级三个级别的多层次、多渠道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体系。同时推行早期创新意识和思维培养、中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后期科研实践技能培养的教育引导模式。该校学生参与三级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研究的大学生占在校学生总人数的61.9%,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各学院聘请专家做学术报告和学科前沿指导,并对学生进行论文写作和科研训练,激发学生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应用型人才强化班”就是要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能力型人才,社会需要就是我们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和方向。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对于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严格,越来越需要应用型型的人才,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河南师范大学从级新生开始,全面实施新的教学大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前两年半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大四则进行一年的实习,目前学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企业主动要我们的实习生,且还给学生生活补贴,彻底改变了以前由于实习时间短,学生对实习单位和实习内容刚刚有所了解,实习就结束;很多单位不敢让学生走向讲台或生产一线,怕会因此打乱其教学或生产秩序的现象。学校筹备建立与高新技术企业的“1+100”协作共同体,教务处牵头,科研处、研究生学院、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参与,进一步扩大校企合作范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为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实习生的同时,也引导教师参与企业的科研项目,帮助企业解决技术上的难题,同时也为应用型人才将来工作打下基础,从而达到学校与企业双赢的'局面。
“教学分流”缓解了长期以来学子不能兼顾考研、就业等不同需求的教学模式的困扰。发展方向中有实习环节的同学,实习期由传统的一两个月延长为一学期,甚至一年。倾向于考研的学生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备考的状态中来,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和校方及实习单位的资源。进行实习的学生则可以争取更多的机会进行锻炼,不至于在短短的一两个月时间中走马观花,使实习流于形式。“教学分流”同时也分析了学校的培养方向,分清了学生的就业方向,力图使学生的就业观念和素质技能相对称,学校专业设置与企业产业结构相协调,为给学生找出路、给学校谋发展、给社会创福祉做出新的贡献。
三、对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进一步思考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一般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育形式、培养制度等构成要素。作为一种过程范畴,它主要体现在对人才培养过程的谋划、设计、建构和管理等环节上,具有系统性、范型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从模式的量变、渐变到模式的质变、突变,只要是把事情做得更好、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都属于创新范畴。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可以体现在人才培养过程的方方面面,归纳起来主要是构成要素的完善、要素之间的关系优化以及模式变革的价值实现等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其中要素完善是基础,关系优化是重点,价值实现即成效显现是目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可能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比如:专业设置调整或专业口径拓宽会影响课程体系重组,进而影响教学内容改革;而教学方法改革反过来也会影响教学内容组织和评价标准修订。当然,这些变化应当带来积极的效果,否则就谈不上创新,或者说缺乏创新的意义。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管是渐变还是突变,毕竟是一个革故鼎新的过程,必然遇到来自文化观念、组织结构、利害关系等的阻力。这既是对教育改革者的信念、意志和应变能力的考验,也要求对改革的重点、目标、方式尽可能预先做出慎重考虑和合理选择。
参考文献
[1]马德秀.寻找人才培养模式突破致力于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6,(11).
[2]王志欣,欧阳杰.在学分制中增加创新学分的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7,(6).
[3]曹胜利.学者论点: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的全新价值观[N].中国教育,-03―20(15).
[4]曾冬梅.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略[J].教育与现代化,,(2).
[5]韩德江.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及内涵[J].科技信息,2008,(17).
篇4:多校区高校二级教学管理排课模式分析论文
课表是学校组织与实施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是学校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秩序进行的重要保证。科学合理的编排、调度、执行课表是顺利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良好教学秩序的基础。如何才能使排课管理既科学合理又便于操作呢?既能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又能体现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精神实质,有利于良好教风、校风的形成。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一级排课管理方法远远不能适应学校新形势发展的需要,高校二级教学管理体制是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积极探索一种既科学又高效的课程排课模式,是我们教学管理人员必须探讨的问题。
1原有一级教学管理条件下排课管理模式的利弊
在高校的教务工作中,课表的编排是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每个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如何科学合理地编排课表,是一项非常复杂和棘手的工作。我校原有一级教学管理模式,教务处负责全校的教务管理和安排,二级学院只负责教学,编排课表是教务处的“天然职责”。在当时的条件下,由教务处统一编排课表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当时我校主要在老校区,新校区还没有建成,学校规模也不是很大,教学设施资源也很有限,教务处统一编排课表可以使教学资源得到更好的合理配置,而不至于出现课程排不上或课程排周末的情况,也避免老师之间的课程相冲突,另外统一编排课表能够纵览全局,统一调动教学资源。也不会出现二级学院之间教室冲突的问题,对于当时的教学资源紧张是有正面意义的。但是随着学校的发展,办学规模的扩大,新校区投入使用,统一编排课程的问题和矛盾也日益突出。此外,教务处排课难度也日益增大。由教务处一个排课管理员去安排全校所有的公共课和专业课,工作压力就很大,这点笔者是深有体会的,要花一周的时间通知二级学院完成教学任务设置与检查工作,要花两周的时间来排公共课;专业课花的时间更长,排课一般在期末进行,开学前还需要调整,一般会占用排课管理者大量的寒暑假时间。全校17个二级学院,多位教职工,光调课一项,就需要接近两周的时间。当时开学调课的情景,黑压压的人群,至今仍历历在目;更重要的是,对于二级学院的情况、所有课程的情况、老师的情况,作为教务处的排课管理员,是不可能一一详细掌握的,这就会导致排课的不合理。由于工作量的增大,课表的检查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导致课表发布后仍有教师课表、班级课表不合理的现象,甚至课表冲突的情况。我们必须要改变传统的一级排课管理模式,才能与学校的发展相协调,才能科学合理地利用教学资源,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为教育教学服务。
2影响多校区高校排课的制约因素
以绵阳师范学院为例,我校为了学校的发展,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积极进行了新校区建设,并把新校区作为我校的主校区,形成今天老校区和新校区两个校区并存的局面,我校两个校区均是所在地区的郊区,两个校区相隔甚远。老校区的教学设备落后,设施陈旧,新校区虽教学资源相对丰富,但地处偏远,这种排课条件的复杂性不是任何一种排课软件所能解决的,现有的排课软件都没有考虑到多校区办学模式,所谓的智能排课在多校区的实际情况下会受到一定的制约。另外我校两个校区的作息时间也不一样,老校区8:00上课,而新校区8:15才上课,老校区两大节之间休息时间为15分钟,新校区为30分钟,老校区上午可以上5节,新校区只能上4节,老校区晚上可以上课,新校区由于地处偏远,原则上晚上不能上课,这些作息时间的不一致,对排课工作也是有一定的制约。此外因新校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教师都希望集中性排课,但是排课工作必须考虑到合理的教学资源分配,学生的承受能力等因素,这必定会和教师的要求相冲突,势必造成教师的怨言。同时学生希望早点上课或晚上上课,这样的要求跟学校的教学安排相冲突,这也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排课“以人为本,学为主体”的理念,加剧了师生调课逃课的现象,也增加了学校教学管理上的难度。
3二级教学管理条件下的排课模式探索
二级排课管理是指以学校教务处为第一级,主要负责校历的制定,公共选修课及公共必修课的编排与管理,教学任务的布置落实,教学资源的分配,最终课表的核查及协调,以二级学院为第二级,主要负责学院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编排与管理,实行二级分管排课工作的管理模式。我校排课流程大致如下:首先教务处设置校历及教学周次等最基础数据,其次教务处教研课设置公选课教学任务,各二级学院分别设置公共必修课及专业课教学任务,然后教务处先排公选课,再排大学体育和实验课,最后排大学英语、两课等公共必修课,最后各二级学院编排专业课,最终课表由教务处统一核查与协调。我校排课需坚持如下原则:
3.1三个“为本”
1)以“纲”为本。所谓的“纲”指的就是培养方案和教学任务。教务任务是排课工作的根本,是排课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设置教学任务时也要遵循如下几个基本原则:一是设置教学任务时,公共理论课程(除大学英语外)合班人数原则上不少于80人;专业理论课程合班人数根据专业特性,原则上50人左右,课程性质不同、班级层次不同的课程不得在教学任务环节里设为合班。二是设置教学任务时,请按照校历设置周次,按照培养方案设置总学时,请仔细核对周次、周学时、连上节数等数据。三是在教学任务设置中,任课教师必须具有相关专业的高等教育教师资格证,担任新课的教师必须通过由开课单位组织的试讲,试讲合格方可准予上课;同一门课程由多人担任的,请在设置教学任务时确定,原则上不允许在排课后再变更任课教师。四是各学院的教学任务(包括任课教师、课程等)必须按照培养方案在规定的时段完成,并保证信息准确无误。
2)以“人”为本。原则上不允许教师因个人原因违背排课原则排课,但是可以对个别特殊情况的教师的排课要求在排课规则允许且不影响课表合理性、科学性原则上,适当考虑。对于外聘教师、担任行政职务的教师、身患疾病的老教师、怀孕的女教师、家里确实无人照顾老人与小孩而需要本人照顾的教师,对于家离学校较远、交通不便的.教师等等,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课表上给予适当照顾。对学生编排课表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以学为主”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学理念,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接受能力,保障课表编排的科学性、合理性。课表要均衡,避免一天过多、一天又没课的情况,尽量避免上午空白,还要注重文理课程、公共专业课程轻重搭配,调节适度。还有一个细节需要注意,半天相连的两节课尽量安排在同一教学楼或同一教室,这样避免学生在课间劳累奔波,影响教学质量。就是这样一个课表上微不足道的小细节,却往往体现学校对学生的一种人性化的关怀,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3)以“校”为本。以“校”为本,就是以“校情”为本。我校的校情就是有两个校区,其中老校区的情况还比较正常,一天最多可以排上午5节、下午5节、晚上3节共13节课,周五六日晚上和周末不排课,周一下午是公选课,周四下午是政治学习时间不排课,在系统中只需这样的简单设置就可以了。而我们的新校区情况则特殊一些,上午只能上4节,下午5节,晚上周末都不能排,周二下午是公选课,周四下午政治学习不能排,这就对设置提出更高要求,排课只能排成1-2,3-4,6-7,8-9(10),其中上午第5节要空缺,而下午必须从第6节开始排,这在系统中是无法实现的,必须通过人工的方式进行编排。另外为了防止下午后3节课被2课时的课占用(下午8-10节是我校新校区唯一可以上3课时的时间段,而只有周一、三、五三个下午可以排3课时),也只能对3课时的课通过人工“强行”编排到下午后3节3课时的时段上。所以只能对两个校区在系统中进行不同的设置,坚持机器智能排课和手工排课相结合,确保排课没有人为造成的低级错误。
3.2九个“优先”
1)公共选修课优先;2)大学体育、化学实验等特殊公共课优先;3)大学英语、两课公共课等公共课中的大课优先。其他公共课优先;4)大合班课、模块课优先;5)特殊情况的教师优先;6)课程多的教师优先;7)精品课、骨干课教师优先;8)课时多、课时特殊的课程优先;9)低年级课程优先。
3.3七个“尽可能”
1)各学院尽可能在各学院划定范围内排课,学院安排教室无法满足需要时,教务处可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协调,有空余教室的学院应服从调配。2)尽可能合理安排:核心课程尽可能安排在黄金时间;3)尽可能避免上午空白或某一天课程过多;4)为了达到分散考试的目的,周学时低于3的课程可增加周学时,尽可能半学期上完;5)周学时3学时以上,尽可能分两次上,尽可能间隔一天;6)2学时的课尽可能不占用3课时时段,3课时尽可能采取灵活多变方式处理;7)尽可能避免小班占大教室,大班占小教室情况。
3.4九个“不能”
1)同一教师不同校区的课不安排在同一天;2)一位教师一天的课不得超过5学时;3)同一班同一门课程一天不超过3学时;4)周六因为各种级别等级考试众多,不能排课;5)周四下午8—10点为全校学习时间不能排课;6)周五、六、日晚上不能排课,新校区晚上原则上不排课;7)课表稳定后,若无特殊情况,一般不能进行调整,严禁私自调整;8)非主干课程不能安排在黄金时间;9)体育课不能安排在上午1—2节,体育课之后不能排课。
4结语
高校二级教学管理是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积极探索一种既有利于科学管理又符合高校教学的课表编排模式,合理有序系统地安排好排课工作,对于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有效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影.高校远郊办学条件下的排课模式探讨[J].新西部,(20).
[2]张淑琴.院系二级排课管理模式的研究[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
[3]陈敏.科学合理排课,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8).
[4]王娜.浅议高校两级教学管理体制下的排课模式[J].科技信息,2010(31).
[5]王鹭飞.浅谈高校课表编排[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8).
作者:李祥 单位:绵阳师范学院
篇5: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讨论文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讨论文
摘 要:本文在对职业教育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景,指出了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校企合作的几种模式。
关键词:现状 发展方向 校企合作 模式
一、职业教育现状分析
职业教育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以来,在历经的风雨沧桑之后,正进入健康稳步的快速发展阶段。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新时代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提高在职劳动者素质,已成为教育新面临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而这一任务的完成,主要是依靠中等职业教育。
二、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以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的讲话精神,无疑给职业学校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刻领会和全面落实会议精神,大胆改革传统办学模式,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办学模式,不断充实内涵、办出特色、提高质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组建职教集团,整合教育资源。我市根据发展需要,先后对比较分散的5处职业学校的教育资源进行了整合,成立了职业教育中心校,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后,市委、市政府对校企合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以协调解决,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提供保障措施,以及在管理过程中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整合办学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率上。可以说,这些措施的制定与实施为我校更好地开展校企合作工作打通了绿色通道。
2、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又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胜任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双重职责的复合型教师。在职业教育中,“双师型”师资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也是彰显职业教育特色、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我校建立了40岁以下的年轻在职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每年安排专业教师利用暑假必须至少有1个月的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制定好实习计划,写出实习心得,记录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合作企业要认真予以配合,合理安排。
3、走校企合作之路,培养高技能人才。
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签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健全和完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这就告诉我们,要想真正培养出适合现代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必须走校企合作的办学路子,从企业的需求出发,校企双方共同研究课程体系,共同研发教材,共同培育师资,共同实施培育计划,实现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零距离、课程设置与职业活动零距离、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零距离的对接。
三、校企合作的几种模式
校企合作的关键是推进企业与学校的相互渗透,共同办学,大力倡导“把车间建在学校,把学校建在车间”。要做好校企合作办学工作,还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其中的`政府的宏观指导和统筹作用尤为重要。下面就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顶岗实习。我校先后与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多家企业签订了学生实习协议,实行“2+1”分段学习方式,即前两年在校学习,第三学年将学生根据所学专业安置到相应的企业顶岗实习,实习期满后回校参加毕业考试,考试合格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学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既培养了独立处事能力,又提高了实际操作技能,为毕业后进入企业直接上岗打下了坚实基础。
2、订单培训。学校始终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强实践教学,努力提高毕业生素质,达到企业“订单”的要求。我校先后与石横特钢集团、宝盛大酒店等市内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赢得了社会好评。
3、送教到企业。响应技能下乡,实现课堂前置,我校先后与银宝集团、云宇公司等七家企业达成了联合办班协议,采取进企业办班的形式进行教学,利用学员休息时间组织授课,安排班主任负责管理考核,学生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由学校统一办理毕业证书和有关资格证书。教学中,学校充分利用办学优势,抽调骨干教师为学员上课,讲授与企业生产相关的课程,现场授课,理论结合实际,易学易懂,深受企业欢迎。
4、校企共建基地。这种模式是由合作企业设计建设方案,并向职业学校提供仪器、设备和技术支持,建立校内“教学型”实习、实训基地。企业也可根据自身条件和实际需要,在厂区车间内设立“生产与教学合一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事实上,无论哪一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都可以概括为这样一种模式——“请进来,走出去”。也就是说,校内的专业教师和企业的操作熟练的工人要达到有效的互动,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职业学校的办学宗旨是直接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
篇6:探析多校区模式下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研究论文
探析多校区模式下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多校区模式 大学生 课外体育活动 现状
论文摘要: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对多校区模式下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以此改善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从而促进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协调发展。为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地开展和更加完善提供参考。
8月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把有目的、有计划的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体系。”为了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于月联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课外体育活动在高校的体育工作中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抽取西安5所多校区模式下高校(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工业大学、西安邮电学院)的部分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1.2.2问卷调查法
2.结果与分析
2.1多校区模式下大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知程度
有40.3%和45.7%的男大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很重要和重要,有32.1%和49.3%的女大学生也认为体育锻炼很重要和重要。尽管认为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无所谓”和“不重要”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16.3%,但从以上结果总体反映出,大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重要性的认识程度还是比较高的。
2.2多校区模式下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
根据了解,女生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上和男生略有不同,有72.3%的女生偏重于形体健美,而有76.5%的男生偏重于强身健体,丰富课外文化生活,这说明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不但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而且也是为了满足心理需要。有了明确的目的,大学生就能更踊跃地投入到课外体育活动中。
2.3多校区模式下大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
态度是个体对待有关人、事、物的比较固定的心理倾向。体育活动态度是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
的综合表现。它调节着人们对体育项目的选择与参与,并影响着个体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因此,体育活动态度是影响个体参与体育运动和坚持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对体育活动态度的主导倾向为自我磨练和精神解脱。
2.4多校区模式下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所选择的项目
三大球和羽毛球、乒乓球最受大学生
的青睐,分别占到78.0%和38.4%,其次是健美操和游泳,对于一些对场地要求高的
项目,新校区比本部开展的好,比如游泳,本部是11.7%而新校区达到了28.4%,三大球和羽毛球、乒乓球项目新校区也好于本部。
2.5多校区模式下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选择的场所
我们可以看出,新校区学生选择在学校体育场馆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比本部的高,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多校区模式带来的一些问题,资金的分散投资使得各校区间的场地情况参差不齐,比如西安邮电学院南郊大学城校区修建了塑胶足球场,而本部就没有,西安工业大学未央区有多片室外篮球场而其他校区相对较少,这种新老校区体育场地设施差异较大的情况在高校中普遍存在,这也成为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在多校区模式下出现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2.6多校区模式下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与持续时间
每周平均参加课外体育活动3次以上的人数仅占总人数的38.8%,男生多于女生,仍有50.3%的学生每周只参加1~2次课外体育活动,女生多于男生。男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每周2~3次为最多,分别为27.8%和29.6%,每周4次以上(含4次)为22.7%;女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每周1~2次为最多,分别为34.8%和25.1%,每周3次为13.2%,每周4次以上(含4次)为11.9%,女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3次以上(含3次)为25.1%,明显低于男生的52.3%,而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女生又明显高于男生。
2.7多校区模式下专业体育老师对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指导情况
老师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指导是很有限的,没有专业体育老师指导的.本部占70.3%,新校区占96.0%,而新校区又明显不如本部,多校区模式特点带来了一些制约因素。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从总体来看,大学生对参加体育
锻炼的重要性认识处于良好的水平。
3.1.2由于多校区模式运行带来的不便,导致专业的体育老师对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指导不尽如人意。
3.1.3在选择参加的运动项目上,男生同女生有着较大区别,男生更喜欢娱乐性、竞争性较强的项目,女生则喜欢简单、轻松、对抗性较弱的的项目。
3.1.4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场所是以校内体育场馆为主。
3.1.5影响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
3.2建议
3.2.1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做好课外体育活动的宣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3.2.2学校应加大对各校区体育场馆及设施器材的资金投入,加快体育场馆的建设,为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提供充足的硬件条件。
3.2.3老师应加强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督促与指导,学校应解决好老师指导学生中出现的一些困难,比如针对实际情况调整作息时间,安排好专业老师的指导时间。
参考文献:
[1]童锦,纵艳芳.安徽省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与分析.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11~114.
[2]陈钧等.北京市体育人口现状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31~32.
[3]常生等.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现状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4]杨亚琴.保持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04.48~49.
[5]袁玉涛,田振生.对普通高校课余体育活动模式的研究.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4.48~49.
篇7: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作用及模式论文
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作用及模式论文
论文摘要:艺术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亟待加强和完善。它对于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陶冶情操、调整心理,促进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对高校的艺术教育所具有的作用、功能和地位以及开展高校艺术教育的模式进行了探讨。
论文关键词:艺术教育;大学生;高等学校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已经进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新的挑战无处不在。教育作为一国之基业,在当今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倍受关注的地位,因此,新的形势对教育在培养和造就我国2l世纪的一代高素质新人方面提出了全新的和更高的要求。
在新的形势下,我国高等学校如何才能适应培养和造就新一代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呢?本文谨从加强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一个侧面,谈几点认识,仅供大家参考。
(一)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
首先,加强和完善高等院校艺术教育,是当前我国高教育普遍所面临的一项迫切的和久远的任务。毋容置疑,艺术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高校美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在新形势下,加强和完善高校艺术教育,不仅是当代素质教育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也更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
其次,教育常识告诉我们,艺术教育具有“辅德、益智、促体”的独特作用。它对于提高青年人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培养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等,都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
我国早期著名现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艺术教育具有“辅德性”,可以起到以美启真,以美导善的作用。
艺术教育的目的还在于要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追求,进而化为一种美的意识,使其道德、情操、精神得到不断升华,达到完善和谐的境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教育对思想品德教育具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辅助作用,或者说,两者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艺术是美的结晶,美的体现,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它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改造人,使其受到启发,得到感染,受到熏陶,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艺术教育的功能还够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有益于智力的开发。人类社会的发展告诉我们,无论专业知识还是专业技能只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都是以人的文化素质为基础的。科学素质教育要求大学生不仅获得专业知识,发展专业技能,更须注重专业素养的提高,即更多地激发那种对学业追求的悟性和灵性。而这种“激发”在很多情况下是通过艺术思维来实现的。艺术教育在直觉能力、想象力等方面不仅能影响和促进智力的发展,而且常常可以直接导致新的发现、发明和创造。艺术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有助于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增强学生审美理念和发掘其创造潜能。许多中外著名的科学家如:爱因斯坦、阿西莫夫、钱学森、李四光、杨振宁等,他们的一生,都对艺术充满着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就是很好的证明。
艺术教育还可以增强大学生心理的自我调节能力,使他们保持饱满、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在校大学生有心理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心理学家认为“艺术是心灵的体操”。通过一定的艺术教育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且对提高学生自主意识,控制情绪低潮,保持乐观心态都具有很好的作用和效果。同时,大学生通过参与不同形式的艺术活动,表现自我、抒发理想,得到他人赞扬与肯定,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也能使人保持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提高其自身的理想信念和综合素质。
艺术教育除了具有“辅德、益智、促体”的作用,从政治意义上讲,还更能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集体主义观念,鼓舞青年人蓬勃向上,积极奋进,成为有理想,有追求,有抱负的一代新人。
其三,从人的发展的更高意义上讲,艺术本身具有的独立的教育作用,那就是它的审美教育作用,即形象的、感性的、情感的教育作用。随着人类物质的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的审美艺术、审美需求也必然会提高,丰富的物质,优美的环境,崇高的精神,高尚的情操,都成为不可缺少的审美内容。物品的精细,环境的优美离不开美的要求,既需要审美能力,更需要审美创造力。只有具备足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力,才能创造丰富优美的物质和环境;情操的高尚,精神的崇高,更需要审美理想的支持,没有审美理想支持的人,难以成为一个纯粹的人、高尚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利于人民的人。
其四,从更宏观的角度讲,高等学校的大学生在他们毕业之后,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将融入社会,融入各行各业,他们的艺术素养必将会影响到其周围的许多人。必将会对一定社会风尚的形成起到一种“引领”作用,进而对整个国民的文化素质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产生深远的意义。这就意味着,我们今天在高等学校所开展的艺术教育,已经远远超出学校教育本身的意义。
在党中央倡导以人为本的今天,艺术教育既是教育规律本身的需要,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门必修课,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开展艺术教育的基本模式与方法
首先,作为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明白:实施艺术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是始终坚持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
其次,普通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方式和目标,既有别于艺术院校,也有别于师范院校。它是贯彻实施新的教育战略,进行“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的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所以,我们在工作中,既要认识到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和规律性,更要兼顾普通高校的具体特点,通过艺术教育使大学生广泛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世界优秀艺术成果,提高学生文化艺术素养,自觉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笔者结合多年从事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经验,总结了以下基本模式
1.坚持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普通高校,特别是理工类院校,其专业性较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比较程序化,单一化,大部分时间是泡在教室、实验室、机房或图书馆里,对艺术教育学习甚少,而艺术教育虽不是专业课,却能使学生紧张之余,放松大脑、调节心态,拓展思路,为其它方面的学习创造条件。因此,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学中应重视艺术课堂教育,开设一定量的综合性的艺术类课程作为必修课。通过严谨、精当、内容多彩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对艺术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地了解,对艺术的门类、形式、特点、风格流派以及社会作用等获得较为全面的正确认识,并从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中获得积极的精神营养。
坚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方式,开设各种门类的艺术选修课。例如,以讲座的形式及观摩鉴赏的形式进行,内容涉及音乐、舞蹈、美术、影视、戏剧、文学、礼仪、设计、心理等,以适应不同基础、不同爱好。、不同年级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通过专题讲座、主题报告及参观鉴赏等活动等,最好要求学生要有自己的创造作品,或参与方式,应当不拘形式,不以过高的标准要求,重要的是给广大学生提供一种深入了解和学习各类艺术的机会,并玩昧、体验自己的审美感受,充分享受创造美的过程中的乐趣,深刻领会艺术的'境界和艺术精神。
2.加强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及艺术教育活动。校园环境是文化艺术教育的基础,营造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搞好校园净化、绿化、美化,可以赏心悦目,陶冶情操。在教学楼、公寓、活动中心、食堂等学生公共场所建立艺术走廊、树立格言牌,赋予校园景观以人文气息,可以启人心智、催人奋进,这些都是进行艺术教育的有效方式和必备途径,同时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物质基础。
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保证活动的经常持久,必须做到制度化。如,举办一年一度的文化艺术节、体育节,结合迎新送老、“五四”、校庆、元旦等重大节日举办庆祝演出活动,还有暑期社会实践、文艺三下乡等活动,形成制度,长期坚持。同时要做到形式多样、新颖,特别要注意吸引学生广泛的参与。如举办歌咏、舞蹈、器乐、朗诵、健美操等表演比赛,美术、书法、摄影、航模制作等作品展评,组织征文、征联、网页制作等活动,为不同特长、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搭建适合自己的舞台。在此基础上发现、挖掘优秀人才,组成专业性较强的学校代表队,通过参加各种表演活动、比赛活动、交流活动,展示学校艺术教育的最高水平。
3.精心建设管理学生艺术团,发挥好学生艺术团的领军作用。学生艺术团应本着“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原则和“为同学们服务,为学校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办团宗旨,成为大学生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载体,成为广大学生进行艺术实践的园地,学校实施艺术教育的课堂。
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要强调对艺术团员的全面要求,要求他们处理好两个集体(班集体和艺术团集体)的关系,要求他们挑起学业和艺术两副担子。规范管理制度和考核体系。聘请专业优秀、德艺双馨的专家、教授、老师担任艺术团的指导教师,通过系统的教学、排练、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提高学生的艺术业务水平。采取梯队式管理建制、发挥艺术特长生的骨干作用,保证艺术团的艺术水平、队伍建设都能稳步、持续发展,整体艺术水平不断提高,主导校园文化的艺术方向,活跃校园文化的整体氛围。
用建设“全校全面发展的代表队之一、培养优秀人才的阵地之一”的思想来建设艺术团。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团队的凝聚力的基础是它的文化与精神。作为一支代表队,艺术团要成为全校学生的精神风貌的代表、艺术方向的代表和艺术水平的代表。
同时,我们必须指出,艺术是提倡创新的,一切优秀的人类艺术成果,也都是创新的结果,因此,在实施艺术教育的过程中,不应拘泥于既定的内容和形式,而应以追求最佳的效果为目标。艺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应当是不断更新和与时俱进的。
总之,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育人,培养求真向善的新人。艺术教育作为一门集德育、美育为一身的学科,必将在我国大学教育中、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推动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8: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挑战及要求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挑战及要求
陈璐
(郑州轻工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入,作为我国教育对外交流的重要形式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途径,中外合作办学应运而生成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中外合作办学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实现合作院校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旨在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专业化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中外合作;辅导员;队伍建设
作者简介:陈璐(1986-),女,硕士,黑龙江人,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外合作办学和国内的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较在教学模式与培养目标方面存在不同,因此给辅导员工作带来挑战,也给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对辅导员提出具体要求: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应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并具有相关的学科专业背景,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接受过系统的上岗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本文试图探讨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挑战及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要求和途径。
一、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多元化价值观在融合过程中产生矛盾
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学生在入学时已经产生了明显的学习指向和发展目标,他们主动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了解西方社会的发展现状、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特别是在受西方文化教育影响以及中国社会现存的经济形式、利益关系、组织方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及生活方式等多样化的情况下,合作办学模式下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出现了多元化现象。西方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传播具有隐蔽性的特点,通过西方节庆日、外教课引进、学生管理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在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下,学生的思维方式容易被“西化”,失去对事物本质的甄别能力,造成对社会现象、文化形态、政治制度的认识偏差;容易受“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片面追求自身实际利益;崇洋媚外,摒弃传统价值观念,缺乏对本土文化的关注。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会造成学生理想信念缺失、集体观念薄弱和道德信仰滑坡,与我国教育方针和高校教育目标严重背离。
(二)项目衔接和生活适应方面存在问题
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入学分数在二本线以下,除个别尖子生外,大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成绩参差不齐,教学管理难度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由于学生面临出国语言成绩的准备,经常请假、旷课去集中学习英语,对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热情不高。一旦学生赴国外学习,在课程选择、英文授课、多维度考核方式等方面难以适应,同时面临语言和专业课双重压力,凸显出不适应的状态。中外合作办学学生一般家庭经济条件良好,成长过程备受家人呵护,背负着家庭给予的巨大压力。学生呈现出组织纪律散漫、自我约束性差、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特点,造成学生难以适应国外的学习生活。在实际工作中,个别学生由于自我管控能力不足,长期沉溺于网络世界,耽误学业;一些学生不愿与他人沟通,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对国外的环境融入不足;更有学生在国外生活、学习过程中对国外的社会治安、风俗习惯、法律制度等不了解产生安全隐患。因此,由于文化冲击和不适应教育体制以及语言环境,将会导致学生压力过大,这样将会使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学习成绩的提高受到很大影响。
(三)跨境学生管理缺乏时效性和连续性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一般分为“2+2”和“3+1”模式,即学生在国内学习两至三年后赴境外完成剩余学业并取得国内外学校的双重学位。学生在国内学习阶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期,是有效开展爱国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时期,但由于学生将大部分精力和时间用于专业课和语言成绩的准备上,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事倍功半。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最优化成为摆在中外合作办学辅导员面前的重大挑战。中外合作办学实行跨境管理,由于空间上的距离和时间上的差异,辅导员对境外学生的管理存在困难,严重影响对境外学生的跟踪管理和指导,以及后续的学位申请、学位认证、就业指导等服务。
二、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辅导员队伍建设
(一)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纪律严明、作风正派的辅导员队伍
辅导员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熟练运用马列主义和唯物辩证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必须政治立场坚定,以过硬的政治素质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向不偏离正确轨道。辅导员自身应具备深厚的政治理论功底,熟悉国家政策、教育方针,能够为学生解答思想政治方面的困惑。辅导员队伍应纪律严明,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教育学生。熟练运用马列主义和唯物辩证法思想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做好中外文化比较教育。一方面,中华民族具有很强的人文理念和民族精神,应充分挖掘其核心价值理念,并以此增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认识到中西文化的共同点,世界先进文化的包容性,祛除文化糟粕,汲取多元文化的营养。
(二)打造专业化辅导员团队,增强辅导员队伍的国际化视野
辅导员专业化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机制,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引导辅导员树立终身学习和创新观念,不断研究新情况,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人生指导和帮助,从而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应打造一支具有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咨询、就业指导、法律专业背景和海外留学经历的辅导员团队,分工合作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辅导员应珍惜与国外大学开展的进修、访问、交流的机会,注重专业知识及理论水平的巩固与提高,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辅导员至少掌握一门外语,通过辅导员队伍与国外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沟通平台,定期展开视频连线开展研讨会,形成学生管理的联动机制,实时掌握学生国外学习、生活、安全情况。构建辅导员培训合作机制,积极促进国内高校合作办学项目之间的互访,加强与国外合作院校间的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交流,拓宽辅导员沟通渠道,分享管理经验,共享管理成果。这不仅极大地激励了辅导员做好本职工作,也为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更大的空间,为辅导员团队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从而使更多教管人员关注学生管理工作,推动中外合作办学管理工作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建设一支运用多种工作途径,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辅导员队伍
1.开展入学教育,强化育人效果。辅导员要善于抓住新生入学的关键时机,开展校园文明礼仪教育、校规校纪教育、校风学风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组织策划素质拓展训练,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打造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班集体;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讲座,介绍项目情况,解答学生疑问;邀请留学归国学生交流心得,为即将出国求学的学生提供学习方法和生活建议。
2.丰富校园文化,提高适应能力。辅导员要积极举办英语辩论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文化周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努力营造英语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在国外学习的语言适应程度;创新校园活动形式,通过举行厨艺大赛,提升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提前做好国外生活的适应性训练;开展校园心理情景剧、心理健康周等主题活动,疏通学生对陌生环境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对国外文化、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3.拓展沟通渠道,加强沟通交流。辅导员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手段,如Email、QQ、微信、微博、网络电话、留学生论坛等沟通手段保持与学生联系,及时进行思想状况调查和心理健康咨询,有效开展即时、有效的追踪式服务和学生管理工作。
4.善于以情感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辅导员工作要善于投入感情,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关注学生的学业进展和就业发展,搭建起与学生情感沟通的桥梁,建立学生与母校的深厚感情,为日后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外合作办学院校承担着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使命,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发展历程短、发展势头迅猛、发展速度迅速,学生管理工作尚未形成成熟的经验和理论,辅导员队伍在工作理念和管理方式上与一般辅导员工作有较大区别。出现的新情况、新挑战对学生工作者的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中外合作办学院校辅导员队伍需要及时总结中外合作办学的共性和优势,摒弃过去工作中的弊端和不足,在学生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摸索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实践经验。国际化的培养模式和开放式的办学条件为学生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积极为学生工作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增进了师生的平等交流,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步伐。因此,高等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须不断研究工作对象的特殊性,认真总结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情况,积极探索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创新工作方法和途径,从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确保中外合作办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龚爱国,李大珍,王可,刘晓,吴真。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特点及应对策略―――以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办学为例[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6)。
[2]熊荣伍。当代大学生群体思想特点与变化原因[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4)。
篇9:创新教学模式形成特色办学论文
创新教学模式形成特色办学论文
论文关键词:教学模式办学特色教学管理豫章中学南昌市
面对新形势的挑战,面对教育改革中的具体问题,豫章中学党政领导一班人很重视教学理念的转变,不断探索教育教改新路子,站在教改前沿,大胆推出特色办学,在抓好常规教学管理的同时,逐步形成富有几大特色的办学方向
一、强化英语教学特色
学校坚持素质教育,突出英语教学,走特色办学之路,为学卜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豫章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学校的英语教学有着优良的传统,英语教学成绩一直处于领先地位随着我国加人WTO,形势的发展更要求我们的学生学好英语这门学科,因此,学校上上下下都非常重视英语,加大英语教学改革。学校高规格地建成配制了两个英语语音室.教室配备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科教兴国.科教兴校.科教兴学科已经成为我校英语教师的共识:为了使英语教学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学校特别聘请外籍教师对学校的英语教师进行培训,每周一次,并配备英语口语较好的教师组织集体备课,跨学科备课二全体英语教师团结协作,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创造性地工作
学校重视课堂实践,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课堂交际训练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大胆地用,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学校要求英语教师用英语组织教学,广泛开展英语听说读写活动,不定期举办不同范围、不同形式的英语活动:开辟英语角英语沙龙,举办演讲比赛、英语小品大赛、英语歌曲卡拉OK比赛,开展优秀学法评选、手抄报展览等等,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学校还增设了校园电台,利用课余时间播放英语歌曲等英语节目,营造一种‘听”的氛围.为学生学习英语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学校选用了体系更为完善、更有权威的人教版英语教材.鼓励学生通过字典词典阅读原版英文小说,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在写作上.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专项训练,既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注重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
近年来,学校的英语教学成果显著,继续保持外语教学的传统优势.中考、高考的英语成绩也十分喜人
二、坚持科技特色
特色办学工程伴随豫章中学迅速发展,全校师生清醒地认识到机遇和挑战并存,困难和压力同在,大家一致认为学校的出路在特色,学校的发展在质量人才素质的提高在于创新意识的培养,而创新需要从小培养.科普教育就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因此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根据教育改革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科学规划、准确定位,明确了”科技特色”作为办学特色之一,并从学校整体规划和办学方向上进一步明确并开始付诸实施
学校坚持科技特色办学路子,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先后成立了各种科技活动小组.开展“金钥匙’科技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品质,为培养一批小科学家、小发明家、小设计师创设良好的环境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南昌市中小学科技节活动,以提高自己的科技创新素质和动手实践能力,展示学校科技创新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二同时,广大教师还把创新精神的培养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活动,定期开展科普知识和学校科技活动的宣传,开设青少年科技创新专题讲座,带领学生到野外进行科学考察,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小发明、科技小论文、科技小制作等竞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科技创新大赛
通过多年的努力,学校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怀和指导下,积极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积极参加各学科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成绩斐然学校多人多次获全国科技及省市科技创新大赛奖学校荣获全国青少年’l:活与环境科学实践活动优质项目奖;盛裘E同学由于获得全国科技“三小活动”竞赛一等奖,被保送冶工大就读,现为中国宇航学会会员,从事火箭设计工作;邹之琴同学获得了中国少年科学院院士的殊荣(全国100名,江西省2名,南昌市只有她1人。
现代化的教育离不开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近年来,学校投人了大量资金进行教育设施的建设,理化生实验室按省级一类标准装备.有语音教室2个,高标准地配置了2个多媒体教室,一个教师电子备课室,三个学生微机室,共有电脑220台,并建好了校园局域网二学校做到各学科都有配套的电子音像教材,教师手中都有电脑使用,教师能用电脑为教学服务,自制教学课件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用电脑建立题库、制作试题、网上下载教学资料二学校正在努力做到每个教室配备多媒体设备,并开通英特网,建成以学校为中心的远程教育服务网络和网上学校,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随着学校信息技术的完善和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学校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结合,进一步保证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取得实效因此,学校被评为“江西省现代技术教育先进学校”
三、发扬体育传统特色
体育历来是我校的一大特色.体育成绩一向骄人,各项运动项日成绩名前茅,足球队更是在华东地区具有名气一直以来,学校非常重视抓好体育教学,积极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如举办“豫章杯”足球赛、初高中的效球赛、初中拔河比赛等,爱好体育、锻炼身体成为像章人的优良传统学校参加南昌市首届中学生体育节.分别战胜了多个高水平运动学校,荣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并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和优秀组织奖在今年闭幕的第二届南昌市中学生体育节上,豫章中学又是蝉联冠军历届全市田径运动会学校初高中成绩不是第一就是第二,豫章中学也早已成为我省体育、田径、足球等项目的传统学校,多年承担代表南昌市参加全省足球比赛的任务. 豫章中学足球队代表南昌市参加全国“华晨杯”江西赛区中学足球赛荣获第一名学校招收有体育专长的学生进高中学习,参加全国体育院校高考招生考试.每年的高考升学率高达90}1}.为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院、上海体院、天津体院、武汉体院、江西师大等高等学府输送了一大批体育专业学生由于体育工作成绩显著.豫章中学多年来被评为省市群众体育运动先进单位.先后获得“江西省群众体育光进单位”、“全省优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省青少年体育训练先进集体”等殊荣
四、举办“青培班”
针对青年教师多的情况,学校加大了培养青年教师的力度,依托“青年教师培训班”,系统开展有针对性、融理论和实践于一体的、富有豫章特色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学校成立了由校长负责、教务主任和政教主任共同组成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培训内容和计划,提出青年教师“一年人门,二年达标,三年创优,四年冒尖,五年成才”的具体目标,开展多种多样的培训活动:如请优秀青年教师谈成长经历,青年教师交流班级工作会;学习师德规范条例,请优秀老教师进行“师德”专题报告会;请优秀班主任介绍班级工作经验.举办班主任艺术沙龙;青年教师优质课观摩以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改进教学;学习《南昌市中小学生各学科教学常规)};多媒体课件制作学习.学习了Yowerpoint,Flash课件制作方法.请专家教授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办法和技巧讲座;教案编写、板书设计、课堂语言等教学基本技能讲座:每位培训班成员在本组上一节公开课,并由同行进行评课开展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活动:如青年教师备课教案规范化检查、多媒体课件制作评比、青年教师辩论擂台赛、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演讲比赛经过几年“青培班”活动的开展,我校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学校每学年还利用“青年教师座谈会”、“青年教师拜师会”、“青年教师慰问会”等机会,加强学校领导与青年教师的沟通:学校将青年教师优秀教学成果、先进的教育思想、灵活的教学方法在全校教师中推广,收到了显著的效果.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每年市’‘园丁杯”教学比赛.学校都尽一切努力.支持每一位参赛的青年教师取得好成绩涂秋鸣获第四届全[}F}中学物理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一等奖、江西省第六届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南昌市第三届“园丁杯”优质课竞赛青年教师有一人获一等奖、三人获二等奖、二人获三等奖,南昌市第四届“园丁杯”优质课竟赛,已有7l`参加决赛(成绩未公布),余敏、任桂艳参加省级优质课竞赛获一、二等奖;参加培训的青年教师有20多人担任了班主任,占二分之一还多,35人担任初、高中毕业班的教学工作,完成J’开班初定下的培训日标,黄彦青还被评为市级先进教师在今年刚刚结束的全省初中物理教学竞赛中,青年教师赵潇a恬又荣获一等奖_
近年来.学校的高中教育教学工作一年上一个新台阶,连续四年都以大比例超额完成1高考指标,录取人数列同类学校榜首.一大批学生经过学校精心培养,先后考人了全国知名的重点大学。学校高考.文理科上本科线人数158名.体育、艺术类[本科线人数62名,共有381位同学被高等院校录取.录取率为86}h,其中蒋璐同学高考作文还获得了满分一学校的高考又捷报频传,有10名同学考卜1}一本,文理科上本科线人数162名,体育、艺术类上本科线人数68名.共有396位同学被高等院校录取,录取率为87.5}I},这些在重点建设高中和普通高中学校中都名列榜首并遥遥领先:高考的突出成绩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的一致好评.为此学校荣获“南昌市普通高中教学目标管理一等奖”:
多年来.豫章中考成绩一直稳居全市前茅,中考优秀率和合格率均大大超过全市平均水平;而近十年来,学校竟创造了诞生7名中考状元的奇迹!中考有159名同学考人省重点高中,优秀率达39.2}1}:20中考又有175名学生考人省重点高中.市中考前10名中学校就有3名.张粤同学名列第三,董坷、刘茹同学并列第五:有的班级英语超市平均分30多分有的班级数学超市平均分20多分20中号又喜获丰收刘侄侄同学以593分的好成绩成为南昌市的中考状元.全市中考总排名第九、第十的二位同学也出自豫章,全校上485分省重点高中分数线的同学达196名。
篇10:行业企业如何参加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论文
行业企业如何参加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论文
【摘要】行业企业参加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是以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为导向,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参与,深度融合的教育模式。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可以实现企业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博弈的组织化和理性化,实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关键词】行业企业;职业教育;模式
现阶段下,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些新兴企业行业不断涌现,新型的职业岗位随之应运而生,对人才需求结构也相应发生变化。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社会经济密切相关的教育形式,已经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各行各业紧缺的人才。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角色定位不清,参与意识淡薄,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对接不够紧密,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形成“错位”。一方面职业院校还没有真正建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专业特色不明显,市场认可率低,就业困难;另一方面,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实际企业行业的需求相差太远,运行机制不畅,这些己经成为职业教育办学和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基于此,本文拟梳理出高关联度的要素,对行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的模式进行探寻,分析其对接的可行性和路径并进行有效衔接。
一、企校一体的对接模式
行业企业应当在政府顶层设计指导下对职业教育进行科学分工和定位,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就业创业、吸收技术等方面与职业院校进行充分合作,这对于治理统筹规划中的问题将会有一个良好的预期。(一)校企订单班的深度融合。针对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合作不紧密,体系不完善,吸引力不强的问题,需要实现校企订单班的深度融合。职业教育要通过教育内容、课程、学科、教师、机制等全要素进行融入、融通、融合,与企业行业的精准对接,企业行业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从而实现校企订单班的内涵发展。在融合过程中,强调企业行业产业标准和专业建设的融合,企业行业技术力量和师资队伍的融合,产教融合机制的融合,注重把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工匠精神融入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二)现代学徒制的贯穿打通。现代学徒制倡导企业行业的深度参与,深入指导,打通人才培养和行业应用研究。企业行业和职业院校的“师傅”在“车间”、“工段”、“企业课堂”中,共同指导学生技术技能培训,共同制定评估标准,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工学交替,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进行融合贯通。这样,不仅为学生的专业和就业发展奠定基础,更让学生得到专业性、应用性、综合性的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三)企校联合的供需对接。职业教育能否与区域名企进行全面合作,是专业建设的重要抓手。职业教育在为企业行业输送所需人才的同时,也解决了学校学生的就业问题。具体来说,企业经营管理干将和能工巧匠是否能参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来,校企是否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主营业务工作或作业流程、内容、方法、项目、案例能否融到相关专业课程,校企是否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以及基地有效运行,专业能否针对企业的工作或作业流程进行培训,帮助企业发展助力。企校联合的供需对接,有利于形成互惠互赢的“人才培养与需求对接”的新模式。
二、多元主体的互动模式
,教育部等六部委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明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从立法层面保障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基本办学模式的全面落实。并指出“校企合作实行校企主导、政府推动、行业指导、学校企业双主体实施的合作机制。”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必须打破单纯依靠职业教育或行业企业的'思维,以多元主体为其逻辑起点,明确树立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重要地位。通过多元主体的互动模式,职业教育院校与企业主动加强彼此合作是消解职业教育跨界障碍的重要途径。
(一)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需求的“适配性”。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重要的因素在于产教融合程度及校企合作的程度,即职业教育是否适应行业企业的需求。校企订单班的人才培养质量,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共建基地的实际效益,课程共建的师资配比,就业率与行业企业的关联度,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横向技术服务的合作等,都是职业教育建设与发展质量息息相关的评估指标。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员工培训方案,教师与企业行业人员相互交流,相互跟岗兼职,为学生实习实训、就业创业、企业技术和产品研发、成果转移转化等提供支持。
(二)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教学相长”。职业院校要引进企业行业的技能名师或者行业能手,有着丰富的参与企业行业一线的实践经验,或者从事相关职业工作的职业技能,这样能够科学准确地培养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职业院校教师深入到企业行业一线工作,不仅能够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全面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实训活动,而且能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整合教育资源,反哺企业行业的新员工和职业资格培训工作,使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相互促进,“教学相长”。
(三)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同频共振”。由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校为主体、企业参与是目前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一种运行模式。学校主体是充分运用资源优势,促使教育资源的设计和开发有序执行,为职能衔接创造条件,吸引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另一种运行模式则是行业企业为主体、校企共建职业教育,建立较为明晰的校企合作利益分配机制、统筹协调的运行机制、持续完备的评估机制,激励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三、协同创新的培养模式
,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鼓励行业参与职业教育,发挥企业主体办学作用,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批紧贴产业发展、校企深度融合、社会认可度高的骨干企业。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的协同创新,强调专业设置聚焦各自服务领域特别是与新兴产业、特色产业的深度对接。
(一)重视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现阶段,产业动力结构发生改变,服务业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最强动力。支撑产业发展的要素实力明显增强,产业发展模式正在迈入新阶段;创业创新环境不断改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态势逐渐形成。职业教育不忘育人初心,以培养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把握人才定位,创新现代培养模式,传承转化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在产业新体系构建中会大有作为。在顶层设计指导下,对职业教育进行科学分工和定位,采用创新模式驱动产业发展。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就业创业、吸收技术等方面与新产业体系形成有效对接,这对于治理统筹规划中的问题将会有所裨益。职业教育应围绕未来新型产业体系的理论构造与运行逻辑,整合资源打通渠道,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服务和支撑。既要重视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坚持问题导向和倒逼机制,又要主动的、自下而上的进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机制的探索,激发职业教育自身的活力。
(二)设立协同创新的研究平台。职业教育新技应用人才的定位,应实现从“产业跟随”到“产业互动”至“产业领跑”的阶段性目标。积极坚持产业化导向,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资源和环境,设立协同创新的教育研究平台,共建新型产业学院,形成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升级的协同效应。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需要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资源和环境,设立协同创新的教育研究平台,形成联合育人的理念和系统培养的思维,将技能培训和教育教学、学业与行业、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高技术技能人才。
(三)共同组建“全产业链式”格局。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须立足地方和区域产业的特点和产业文化的特色,聚焦产业扶贫,凝练出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采用互动模式贴合本土新产业发展。并在此基础上,联合政府、区域行业组织、社会组织、企业和新技术研究机构等,共同组建“全产业链式”新技术应用和创新实践格局。同时,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需要将行业规范、技术标准等纳入课程开发,并开展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等项目改革,使职业教育更加适应行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着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技术技能培养相结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将专业链、行业链、创新链连结起来,从价值链、产业链等方面进行创新转化,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培养具有良好科学人文素修、扎实专业技术技能和良好职业精神的复合型应用性专业人才。
篇11:中外合作办学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中外合作办学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培养模式是适应对外文化传播发展需要的有效举措,但是目前国内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传媒人才培养的院校存在培养方式单一、专业设置不合理、师资薄弱等问题,需要创新授课方式,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科学管理,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传媒人才
近年来,随着“软实力”不断引起注意,文化在国家形象传播中的重要程度不断上升,但是中国的文化贸易存在巨大逆差,在文化国际传播中面临不了解国际传播规律、传播效果有限等问题。文化软实力的实现,需要现代化的技术及传播方式和符合现代理念的文化建构,这对优化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迫切要求。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与教育、消费等理念的转变,国际优质高等教育逐渐赢得人们的青睐。中外合作培养传媒人才显然顺应这一潮流。“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包括教学方式和管理评估制度。本文所探讨的中外合作办学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在中外合作尤其是高等教育背景下,为培养具备适应当前传媒领域发展需求特色的人才而采取的培养理念及培养模式。
一、中外合作办学传媒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一)培养理念与目标
当前我国文化国际传播的内容和效果的输出与国家对外传播应该达到的目标很不相符,世界对中国的认知远不全面。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被以西方文化问主流价值观的世界接受、认同,需要能够坚守国家立场,同时具备开放的国际视野,熟悉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能够有针对性地调整传播策略和话语体系,实现有效传播的传媒人才。这类人才应该具备宽厚的学养、多学科的知识结构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开放的国际视野。
(二)课程体系
由于当前传媒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也应关注全媒体流程,实现跨学科融合。根据下表,中外合作办学传媒人才培养有以下特点:通识课程组群+专业课程模块+英语。大通识平台课程群包括“社会学概论”“法学导论”“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史”等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也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经济学原理”等理工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结构。以基础导论为主的大通识平台课提供进入该学科的入门经验,支撑新闻传播人才广博的学科知识和深刻的思维品质。小通识平台课程群包括“新闻学理论”“传播学理论”“广播电视概论”“广告学概论”“公共关系原理”“传播研究方法“”中外新闻史”“传播技术实践”“媒介管理”“传媒伦理与法制“”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摄影”等。这些基础课构建传媒人才的专业知识框架。除此之外,流畅的英语阅读及表达能力成为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必须要达到的目标。
(三)教学管理
根据这些开展中外合作项目传媒院校的情况,目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指标单一。以学生评教为主的教师教学质量监督,多数学生容易受教师印象浅层次的感性认知或自身喜好、作业量大小、考试难易程度局限,部分教师也为了在学生评教中得高分而放松对学生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方面,由于中外打分标准、考核侧重点的差异,使得相互之间的认证困难重重,阻碍了教师完整的教学计划的实施及学生对知识体系的'系统接受。
二、中外合作办学传媒人才培养问题
(一)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不合理
受制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教育资源、学生素质、师资方面的制约,中外合作办学大部分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计划与传统教育差别不大。但是面对长期接受中国教育的学生,单纯以学生为主的语言学习、国外原版教材学习以及小组自主讨论学习等对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在尚未掌握学习方法的情况下被迫进行自主学习,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结果,同时浪费大量的教育资源。
(二)合作项目与优质资源稀缺
目前设计传媒人才培养的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主要合作集中在广播电视编导和数字媒体技术上,这与我国传媒教育亟须引进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有关。但是最具科技含量的传媒管理等蕴含西方传播理念的合作项目很少。另外,与我国开展合作的外方院校资质一般,中方能够接收到优质资源稀少。
(三)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的紧缺导致国内班级容量偏大,授课教师难以均衡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此外,中外合作项目的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在英语及原版专业教材的理解上,却无法找到清晰的个人发展目标,压力颇大。调研发现,目前国内承担中外合作办学传媒人才教学任务的教师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学科教师中外语水平较高者;一是专门聘请的外语教师,担任双语主要是英语教学;一是外籍专业课教师。大多数项目的教学主力是第一类教师,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又能够流利地表达英语,同时熟悉中国的教学规律及学生心理,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这类教师在实际中的比例很少,多数中方教师的听说能力不敷使用。而外方聘请的教师,或对专业不了解,或对中国的实际教育情况不了解,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完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
1.创新授课方式,改革教学方法。对传媒人才来讲,独立的人格和思考能力、清晰的逻辑批判能力尤为重要,因此在培养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发掘学生天性,鼓励独到见解,注重逻辑和批判思维训练。特别是中外合作项目,更可以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高等教育经验,结合自身授课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在传媒课程中让学生走出课程,发现选题,培养关注社会的胸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走进实验室,接触先进的传播技术,掌握传播规律;充分交流和讨论,了解西方先进的传媒理念以及中西方的优劣势,拓宽学生的视野,树立担当意识。
2.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人才是推动中外合作交流传媒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师资引进应该从源头做起,切实建立一整套健全的聘任和管理机制。外籍教师的选派必须严格把关,遵守国家、相关学校的法律和规章制度。更为重要的是加强对中方教师的培养。通过选派一些外语基础较好且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师到国外大学学习,提升其英语表达能力,增强他们对国外教育制度和文化的深入了解,及时获取最新的专业发展信息,学习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可以促使这类人才成为中外合作办学师资队伍的支柱,发展壮大我国的对外合作交流人才资源队伍。
3.加强科学管理,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无论是从学科教学上对其专业设置的改革,还是从师资力量上对本国培养人才质量的提升,都需要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中外合作办学传媒人才培养的顺利推进,必须依赖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首先,开展制度建设。充实和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支持系统、监控系统和激励系统里的系统文件,建立多渠道的教学信息收集和反馈制度体系,构建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其次,优化培养方案。中方院校要严格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学校的实际办学情况,以培养国际性传媒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科学管理。面对纷繁的国际形势及传播现状,中外合作办学传媒人才培养应该把能够敏锐发现,独立观察,批判思考,深刻揭示,客观呈现社会图景的传媒人才作为目标,充分利用中外有利的传媒教育条件,锻造大批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在国际社会发出中国声音。
参考文献:
[1]李舒.文化国际传播战略下的人才培养[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8).
[2]赵雅文,张语,冯湛.任庆军我国高校传媒人才培养质量分析与模式研究―――以天津市高校为例[J].新闻大学,2013,(6).
[3]何志武.学科交叉与媒介融合语境下传媒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J].中国大学教育,2013,(11).
[4]李璐.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省中外合作办学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
[5]申敏.河南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
篇12:浅谈我国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现状及发展模式探讨论文
浅谈我国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现状及发展模式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 酒店管理 双语教学 模式 措施
论文摘 要: 鉴于酒店管理专业较强的涉外性以及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双语教学在酒店管理专业的应用极为迫切。文章通过分析双语教学的现状及其在酒店管理专业中的应用,指出酒店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模式,便于高校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借鉴参考。
引言
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迎接新世纪挑战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1]。教育部早在就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4号)的文件,明确提出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在这一背景之下,各高校逐步开始实施双语教学。,教育部再次出台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号),文件指出“鼓励开展双语教学工作,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要积极聘请国外学者和专家来华从事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工作,鼓励和支持留学回国人员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程,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能力。”由此看来,高校的双语教学受到国家教育部的高度重视,将成为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已经在不同专业开展了双语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上海交通大学设立的双语课程建设项目“国外先进课程与教材的引进与应用”荣获了教学成果特别奖,取得了显著成效[2];同时许多研究者[1-4]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也在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合于我国高校自身的双语教学模式。本文以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为例,结合自身教学的实践,对酒店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意义、模式和措施等进行了探讨。
一、酒店管理专业实施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
1. 酒店管理专业自身建设的需要
改革开发以来,酒店管理专业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迅速发展,具有很强的涉外性,这就要求酒店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涉外语言能力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高校外语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并不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不强,属于典型的“哑巴式英语”。即使大多数学生能够通过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但交流还存在困难,尤其是涉及到专业英语领域的交流则更困难。因此,从酒店管理专业自身建设的角度考虑,进行双语教学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双语教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用英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较好地适应国际化背景下的工作环境。
2. 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国际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是必然趋势,而随着我国入世的成功,我国逐渐向“大旅游方向发展”,但是要真正发展成为国际接轨的旅游大国,必须要培养复合型的专业人才,这就有必要在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中开展双语教学,培养大批高层次、高素质的复合型和国际型专门人才便是当务之急。高校双语教学的实施正是我国顺应国际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
3. 提高青年教师业务水平的需要
与此同时,双语教学的实施也是对青年教师的一项检验与鞭策。目前高校中的青年教师多为硕士以上学位,在校期间已经通过了国家四、六级考试,如果不及时开展双语教学,教师的'英语技能将会逐渐退化,这也是一种间接的人力资源浪费。通过开展双语教学,教师在查阅资料、备课、上课的过程中使自己的英语水平逐步提高,教学相长,也使自身教学逐步和国际接轨,适应时代的要求。
二、酒店管理专业双语教学发展模式
关于双语教学模式,国外理论如加拿大的法语沉浸课程,美国的淹没式双语教育等已经较为成熟[5],而国内关于双语教学的应用并不是很多,尤其将其成熟应用于酒店管理专业还有诸多不足,文章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套酒店专业双语教学模式,理论模式如下:
以本科阶段学生为例,根据双语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学校、企业两个育人主体的特点,以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为目标制订相应的双语教学培养模式,模式基本体系为“1.5+1+0.5+1”。首先,学生利用1.5年时间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为双语教学奠定一个基础,使学生对酒店管理专业有初步认识,以及理解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其次,利用1年时间进行穿插渗透式的双语学习,在此期间师生共同应用双语教学体系,让学生熟练掌握专业课程中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设置酒店情景进行模拟训练,使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再次,利用0.5年时间进行酒店实习,实习期间发挥双语教学后的优势,在真实场景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培养自己的语感,同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实习期间的双语应用水平及表现作为自己教学后的效果评估,验证一年教学成果,根据评估结果对自己的双语教学进行改进以求达到更高的水平。最后,再利用1年时间追求自身提高与发展。通过0.5年的酒店实习经历,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继而有效利用最后一年时间提高自身能力,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以求将来步入社会有更好的发展。“1.5+1+0.5+1”不只是一个时间概念,实质上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共同培养的问题,通过双语教学达到校企两个育人主体在两个育人环境中共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在社会中的可使用性。
三、实施双语教学的保障措施及对策
双语教学是教与学双向的过程,这个过程需有相应的配套资源才能顺利进行。教,需要配备良好的有双语教学经验的教师,虽然只是一个引导者的身份,但是教师在双语教学中是一个极为关键的要素,同时兼具专业知识和语言水平于一身的教师队伍是双语教学的一个重要保障。而优良的教师如果没有良好的教学工具也是毫无用武之地,教学工具既包括用于充实学生大脑所需要的适合的教材、教辅,也包括情景模拟所需要的设备场所,如前台收银需要的计算机设备、客房模拟需要的客房实验室等,有了这些教学资源的支持才能使抽象的课堂内容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专业术语的记忆变得更加轻松。
双语教学不仅对教师提出的极高的要求,同时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较高,如果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即使教师水平很高,学生听不懂英语,双语教学也将无法进行,因此双语教学并不是适合所有学生。为此,在推广双语教学的同时应该适当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必要时可以进行一些强化训练,以便保证学生更容易接受课程内容。
开展和推广双语教学还有待于国家教育理念的转变。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社会对于人才需求各不相同,因而双语教学模式不能一成不变,国家应该放手让学校根据自身特色进行双语教学的实践,总结出适合自己的理论模式;同时学校可以鼓励各个专业探索自身双语教学道路,根据专业特性设置相应的教学过程。
总之,双语教学的尝试在专业教学中于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果适用成功,将会让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受益匪浅,也为酒店行业培养了更专业的人才。但是语言学习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双语教学的实践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育投入不能急功近利,必须本着长期发展的原则探索并指导实践教学,使酒店行业双语教学取得真正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吕良环.双语教学探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1(4).
[2] 袁笃平,俞理明.高校双语教学的理念和策略研究[J].中国外语,(01):22-28.
[3] 陈友华.高校双语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2007(9):59-60.
[4] 刘智.关于酒店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思考[J].决策探索,2007(2)下:50-51.
[5] 王昕昕.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6):2-5.
篇13:多校区高校管理模式的再思考论文
多校区高校管理模式的再思考论文
在中国,从20世纪九十年代初起,随着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很多高校开始形成一校多区的办学格局,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分析多校区办学的管理模式,研究多校区格局下教学管理存在的困难,建立一种科学的教学管理体制和高效的教学运行体制,是多校区大学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之一。
一、多校区高校的含义及起源
(一)多校区高校的含义。多校区高校是指:有一个独立法人地位,至少两个在地理位置上不相连的校区,这样的高校办学方式称之为多校区办学。高校多校区办学既满足了时代、国家、社会的外部需要,又满足了各高校相互竞争的内部需要,日前我国多校区高校办学发展已遍及大江南北,成为普遍现象。
(二)多校区高校的起源
1、高校合并。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国家教育部提出“共建、调整、合作、合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方针的指导下,中国高教体制改革的进程全面启动。“高校合并”成为上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有益尝试,成为多校区高校形成的一条主要途径。从1990年至2月,全国高校合并共418校次,涉及高校1,056所,占高校总数50%以上。这种为扩大办学空间,提高高校实力,优化区域高教资源,在一定区域内由两所或两所以上独立建制的高校通过优势互补合并重组为一所高校,称合并型多校区高校。例如,过去的镇江师专、镇江医学院与江苏理工大学于20合并组建成立江苏大学。
2、高校扩建。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另一重大政策是高等教育的“扩招扩限”,特别是“扩招”深刻地改变了高等教育的进程,大幅度扩大了高校在校生规模。扩招在酝酿,正式启动,到高校在校生达2,50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2%,这些数字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成为世界教育之大国。面对着日趋紧张的办学资源和巨大的高教市场以及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各高校纷纷征地建立新校区,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要求。这种为扩大办学空间,通过在校外征地建立新校区进而形成的多校区高校,称扩张型多校区高校。例如,江苏科技大学在镇江南徐大道西延段新建的西校区。
二、目前高校多校区管理模式
(一)分权型管理。分权型管理是指校区(或院系)的横向领导,通常表现为:在核心校区的统一管理下,分校区作为一个或多个学院相对独立存在。此种模式适用于学科门类较多、统管理困难的综合性大学,俗称强强联合(合并型)的学校。例如,江苏科技大学南徐学院。它作为一个单独的学院独立存在,与核心校区有各自的整套管理体系,包括上至行政机构,下到实验室等,具有相对独立性,核心校区只是在大政方针上(如学校的发展规划等)给予指导。由于管理跨度小,因而能较好地发挥各校区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教学科研的发展。
(二)集权型管理。集权型管理是指校区(或院系)的纵向领导,其表现为:由核心校区进行统管理,各分校区作其下属学院,由学校统一制定发展规划,统筹教学资源、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学院是中间管理层,负责教学科研和行政组织的基本运作。这种管理模式常出现在优势校与弱势校的重组合并,即俗称以大吃小(重组型)的学校。例如,原镇江冶金学校在并入江苏大学以后,成为了其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个系,实行统一管理。其优势是管理职责分明,统筹集中与分散管理相结合,有助于知识创新和多(跨)学科研究。
(三)分权和集权相结合的管理。该模式表现为:以分校区作为部分年级学生所在地,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依照核心校区的统一部署进行管理。虽然我国多校区大学以“重组合并型”为主,但仍有不少“自我扩展型”学校,将分校区定位为部分年级学生所在地。如江苏科技大学的西校区,在该模式下运行的西校区是在核心校区东校区的直接领导下,设置专门管理机构—西校区管理委员会对日常性事务进行管理,如学生工作、后勤保障等。其他一切工作如教学的运行、安排及资源利用等均依照核心校区东校区的统一部署。该种模式优势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便于管理;不利方面是分校区学生构成单一,造成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接触较少,在一定程度上缺少核心校区的文化氛围,学生在选课和各种交流上产生困难。
三、多校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多种管理模式各有利弊,难以取舍。高等院校的三种管理模式各有利弊。其中,分权型管理的不足之处是由于强化了学院的管理功能,造成一定程度的权力分散,可能会弱化核心校区的管理。尤其是学校合并重组后,所涉及的利益和权力的再分配、以优势学科为主线的.各项办学资源融合等问题将更为棘手;而集权型管理的不足是校区距离较远,信息传递不畅,管理上存在困难,容易造成小协调、配合效率不高的现象;分权和集权相结合的管理,不利的方面是分校区学生构成单一,造成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接触较少,在一定程度上缺少核心校区的文化氛围,学生在选课和各种交流上产生困难。总之,不同高校需要根据各自校情选择符介本校的最佳管理模式。
(二)办学成本增加,教育资源存在浪费。首先,建设成本巨大。这主要指新建校区的高校,从前期征地、规划、设计、建设到后期设备投入,少则几亿、十几亿,多则几十亿元。原因在于:新建校区一般远离城市中心,前期的水、电、暖等基础设施从零开始,投入巨大;同时,又因为国家宏观经济从紧,物价通胀,利率激增等外在因素,都导致建设过程中成本远超预算。后果是,学校缺乏足够的资金完成预先规划并陷入财政紧张之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快速发展目标的实现;其次,后勤等保障成本增加。其中,包括校区之间的距离造成的交通费用和通讯费用的增加;不同校区重复购置试验器材、设备、图书资料等的费用;校医院、食堂、后勤等机构的重复建设以及由此造成的人力成本的重复投入等。 如江苏科技大学本部与张家港校区之间每周要往来多个班次的班车,而班车每往返一趟就需要半天时间,每年仅交通费一项就花费巨大;此外,多校区办学同时给教师甚至学生带来了精力上的负担,教师需要在校区间穿梭,为了赶班车,起早贪黑不说,还容易造成教师的紧张焦虑情绪,遇上恶劣天气,车速受到限制,还要影响到教学的正常秩序。
(三)校园文化缺失,割裂现象凸显。首先,新建校区缺乏校园文化底蕴,人文气息淡薄。一般说来,新建校区离城市中心较远,周边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而且进驻的人数少,由此出现校园空空荡荡,教室冷冷清清,图书馆更是无人问津的情形。同时,新建校区建成时间较短,没有历史积累和沉淀,也是缺乏校园文化底蕴的又一原因。而以上因素都致使大学应有的浓厚学习氛围、丰富校园文化与社团风采在新校区都显得很淡漠;其次,校园文化割裂。由于校区定位和布局的不同,校区要么只有低年级学生,要么只有部分院系,这造成了不同专业和高低年级缺乏必要的交流机会。同时,校园文化在客观上因地域、文化环境等不同又会形成不同的风貌和精神状态,而且合并前的高校都有自己的办学历史和独特的传统。建成新校区后,原有的校园文化被打破,新的文化尚未形成,这使得许多师生缺乏心理上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四、对多校区高校管理模式的再思考
多校区办学存在着隐患的确不是危言耸听,它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越来越成为高校的难以承受之重。笔者认为,在多校区办学没有成为影响高校发展的突出问题之前,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其未来演进的方向:
(一)分久必合,全校归一。解决因校区隔离而造成办学困难的局面,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结束长久的多校区办学,想办法统一学校场地。这对于校区不多且校区间面积差距过大的高校很容易实现。通过对一处校区的转让、租售或其他方法实现向另一校区的集中是一种“长痛不如短痛”的现实手段。这种做法短期内来看,似乎影响了学校发展的有序性,破坏了学校历史的连续性,甚至给师生的环境适应造成了障碍,但从长远利益来看,这种做法不仅节约了学校的场地及其他教育资源,而且统一了学校赖以存在的校园文化,有利于高校师生的健康发展及未来办学的高效,具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意义。20由四个高校合并而成并拥有五个校区的广州大学整体搬迁到同一校区,沈阳部分高校也通过资产置换等方式实现了整体搬迁,不仅为解决目前的建校问题赢得了资金和空间,而且为学校未来的发展赢得了完整性和长远性的统一。
(二)科学定位校区间的不同功能。在维护学校多个校区统一完整的前提下,科学定位各个校区的功能非常关键。多校区高校定位:①必须根据本区域经济发展对多校区高校的需求;②必须考虑校区自身对社会需求程度的多大满足。任何一所多校区高校都处在相应的地理区域内,为相应的行业服务,培养相应规格、数量的人才以及解决本区域内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这是社会对多校区高校的基本要求,也是多校区高校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因此,多校区高校校区定位必须把“需要”与“可能”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量。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实力包括学校规模、学科门类、科研水平、服务水平等,依据学科生态性特点,遵循相关学科交叉设置、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的原则,积极谋划分校区的功能。校区功能应按职能进行划分,如教学功能、科研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还可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学生的年级划分为高年级校区和低年级校区、本科生校区和研究生校区等。总之,校区定位一定要根据整个高校的办学定位,在对各校区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并注重根据经济社会和学校发展状况不断进行调节。
(三)同名异体,各自为政。为了走联合发展、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道路,当初很多高校选择了合并,但不可否认,高校合并之后有的学校发挥了预先的效果,有的高校却引发了更大的困难。对于那些当初就没有科学规划而是“跟风”合并的高校,大胆地走回“分家”的原路并不一定就是“历史的倒退”。高等教育领域的许多专家学者极力反对大学的盲目扩张(这其中就包括多校合并),批评诸多大学一味追求“级别高、规模大、学科全”的做法,鼓励高校尤其是规模不大的高校办出自己的特色,这从一个侧面反证了高校并非只有贪大求全才算得上科学发展。对于部分因新辟校区而形成多校区的高校而言,如若无法结束两地甚至多地办学的局面,甚至无法统筹教学、管理、文化等方面的建设,那么完全可以根据需要实现各校区间的自治,即各校区在同一冠名下“各自为政”,根据校区的具体情况实施教学、管理。目前,有些因历史原因或相距甚远而造成校区间隔离的高校已经实现了这种模式,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其实质上是两个平等的办学实体,无本部与分校之分,双方只是在部分学科资源上实现共享,徐州和北京的中国矿业大学也基本属于这种情况;再者,像原为一家的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两者已完全分离,只不过是继续共享分校前的关系类、声誉类无形资产而已。
五、结论
我国高校在摸索多校区教学管理模式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问题和矛盾的。多校区高校经过十几载的运作发展,可以说已由早先的“探索期”进入了发展阶段的矛盾“凸显期”。我们只有正视问题、分析矛盾才能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多校区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才会有新的突破和大的发展。
篇14: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模式创新论文
摘要: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致之地,快速地提升学校的实力,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紧迫而又现实的任务。就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以期推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模式的进一步的优化。
关键词:地方院校;办学模式;地方经济建设
篇15: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模式创新论文
从“网大”的排名来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排名都是在300名之后,综合得分是8分左右。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手大都是由师专和教育学院以及当地的中专学校合并而成的,在学科专业的建设上,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太少,培养的人才从规模和质量上还很难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科研和直接服务社会方面,这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为地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基本不具备,社会认同度比较差,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难度。这些问题的产生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模式不明确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从建校之初就要把办学模式的创新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在当前高教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作为主要由地方财政支持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只有创新办学模式,才能实现非均衡跨越式发展,从而在高等教育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在高等教育大家族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篇16: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模式创新论文
美国教育学家伯顿·克拉克曾经指出:“对各高等院校进行分工已经变得越来越有必要,因为这有利于不同单位全力投入不同的工作。不同层次的专业培训,不同类型的、适合于不同学生的一般教育,复杂程度不等的研究(从最基础的理论研究到最侧重应用的研究),所有这一切都可以因院校分工后产生了各类相应的组织结构而得到承担。因此,高等教育系统根据教学、科研侧重点不同的分工,可分为不同类型的高校。各个类型的高校应根据不同的分工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但由于我国尚没有权威部门对高校系统进行科学而明确的分类,因而在客观上造成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盲目攀比的风气,正如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所说:“目前重点大学已经受到国家较大的关注,这5年有了大幅度的发展,但是教育的基础部分如国民教育没有很大的改善,而且遇到的困难更多。我国的教育缺少了中间层次,这几年二、三梯队的院校大多纷纷合并到一流大学,不合并的二、三流院校纷纷专科升本科、本科上硕士点、博士点,于是中间就出现了断层,缺乏一些好的单纯教学型的院校”。在这种情况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只有保持清醒头脑,理智地定位自己的办学模式,在复杂的高教系统中找到符合自己特色的恰当的社会分工,才能承担基础教学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任务,为高教系统合理分工作出应有的贡献。
★ 培训学校工作计划
★ 高校挂职学习总结
【高等学校辅导员浅谈多校区办学模式论文(整理16篇)】相关文章:
小学学校校长的述职报告2023-10-19
小学学校校长年度述职报告2023-03-25
美妆培训学校计划书2023-08-10
学院活动总结报告怎么写2022-10-28
教师第二学期述职报告2022-10-30
地理期中教育教学总结2023-01-09
期中教学总结2023-09-04
学校校长竞聘演讲稿推荐2023-02-09
学校工作汇报总结2022-07-24
浅析本科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良性互动论文2022-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