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论文结论范文(精选13篇)由网友“盹儿”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本科论文结论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篇1:建筑论文结论
摘要:在建筑行业中,建筑施工管理的工作非常的重要,建筑施工管理直接影响着施工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在施工项目上应该不断的加强施工管理的力度以及研究更有利的措施。
本文是针对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主要工作与应对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应对措施;建筑工程
施工管理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因此对于施工的质量以及成本等都要进行一定的控制,因此在长期的施工建筑中,需要注意对施工的各项程序进行不断的监督,以此保证施工的质量以及施工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1建筑施工管理的主要工作
1.1控制进度
根据施工项目的特点以及要求,我们需要注意施工管理部门要严格按照施工的计划进行各项工作的开展,因此需要保证施工的工期。
并且对于施工中的各项指标以及进度进行控制,对于施工进度中的干扰因素进行及时的排查,有效的保证施工的进度能够对施工的质量有一定的保障。
1.2控制质量
施工的质量使整个施工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施工过程中的很多因素都会对质量造成影响,因此在对质量的控制上需要注意很多的问题,必须注意质量的控制,一般对于质量的控制都会有一些基本的规章制度,所以在质量的控制问题上需要严格按照标准来执行,不能因为其他因素的干扰导致质量受到影响,也学要控制人员对质量进行及时的监督,并且需要在施工之前,施工中期以及施工的后期都要做好严格的管理和掌控,把握好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确保施工的流程符合规定,也要保证施工质量不受影响。
1.3控制成本
施工的成本控制也是施工过程中需要控制的问题之一,需要注意的是企业的发展目标,在建筑施工的每一个环节都会涉及到成本的控制,因此在施工成本的控制上需要对整个项目的内容进行严格的把关。
包括对材料的费用以及人员费用还有施工过程中需要用的器械的费用,都需要考虑。
1.4安全管理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因为施工的难度大而且具有一定的危险,因此必须保证施工的安全,这就需要管理人员在安全上做好基本的防范措施对安全的保障是非常重要的,包括施工人员的安全,以及施工材料的安全,还有就是施工设施的安全,都需要管理人员不停的进行检查和维护。
当前在社会中会有很多的建筑施工事故出现,因此需要的是对施工安全的整体保障和监控,让所有工作人员意识到工作安全的重要性。
1.5合同管理
因为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比较长,而且建筑施工中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进行处理,所以需要注意对施工合同进行管理,施工合同时管理其他各项内容的`基础,也就是在当前的经济条件下,需要通过合同来保障施工双方的利益,所以在管理合同的问题上是贯穿于整个施工的过程中的。
1.6关系的协调
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时候会涉及到很多的内容,因此在各项内容之间关系的协调问题上必须注意,并且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对于施工过程中德邦各项内容,我们需要追对于管理部门之间的内部协调以及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协调都是非常重要的,之直接影响着施工的效率和质量。
1.7文明施工管理
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对文明施工管理,因为现在的建筑施工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管理的时候必须注意文明施工,也就是对施工过程中的影响进行管理,特别是施工的时候需要注意施工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市民的影响等。
2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应对措施
2.1进度控制管理措施
篇2:土木工程论文结论
土木工程论文结论
从哲学观点来看,结论是相对一定条件而言的,结论与条件互为因果关系,条件(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论(结果)是由于条件作用而产生的现象。
【一】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现场管理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建筑行业有了显著发展,已经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而土木工程作为建筑施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土木技术的施工质量,往往能够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
因此,工作人员应重视对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做好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保证土木工程质量。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现场管理
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对整体建筑工程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因此,企业应不断的提高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加强对土木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确保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
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施工技术,确保施工技术的应用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1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分析
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涵盖了整个土木工程,从工程的前期设计阶段到后期的验收阶段,都离不开土木工程施工的应用。
同时施工技术还是工作人员确定施工设计方案的重要参考依据。
在土木工程的实际施工中,工作人员应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选择施工技术,确保施工效果能够满足相关要求。
这是由于土木施工技术极易受到施工现场地质条件、气候条件,材料性能与荷载条件的影响,为了降低上述条件对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工作人员必须合理的选择并应用包括混凝土施工技术、深基坑支护技术与施工裂缝处理技术等土木工程施工技术。
1.1混凝土施工技术
混凝土是当前土木工程施工中应用最多的材料,也是最重要的材料之一。
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土木工程中占有尤为重要的作用,是进行土木工程成本控制的关键,同时也是控制工程安全的要点。
通常情况下,工作人员在进行混凝土施工时,会进行分层施工与分段施工。
同时在应用混凝土施工技术过程中,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浇筑时间的要求,在确定第一层混凝土快要凝结时,再进行第二层的混凝土浇筑。
而在进行分层浇筑作业时,工作人员还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混凝土浇筑厚度的控制,确保混凝土的浇筑质量符合要求。
同时,结点是土木工程中的关键部位,因此,工作人员应重视结点处的混凝土质量与强度,确保结点位置的稳定安全。
此外,还应指派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工作人员对混凝土进行配比,做好混凝土的质量控制工作,进而确保土木工程的质量。
1.2深基坑支护技术
而深基坑支护技术可以算作土木工程施工中最复杂的一项施工技术。
其大致可以划分为护坡桩施工技术与土钉墙施工技术。
其中护坡桩施工技术在实际施工中,会先使用水泥浆进行护壁,然后再将无砂混凝土与碎石投放到桩基中,这种施工技术主要利用的是钻孔压技术。
在实际操作中,工作人员应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施工,还应关注工作的细节,避免因忽视施工细节为土木深基坑支护工程质量埋下隐患。
而土钉墙施工技术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是由密集的土钉群、混凝土与加固的土体这几个方面来共同发挥支护效用的。
这种施工技术的主要原理是通过对土壤压力的抵制,来增加边坡与深基坑的安全与稳定性能。
这种技术的优势在于施工工序简便、造价投入较低、结构较为轻便且具有较好的柔性,因此,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较为普遍。
1.3施工裂缝处理技术
同时,施工裂缝处理技术也是土木工程施工中的重要技术之一。
这是由于在土木工程的现场施工中,受施工材料、混凝土质量与浇筑质量的影响,时常会出现施工裂缝,对工程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在土木工程的施工现场或者是后期,工作人员必须对施工裂缝进行有效的处理,确保工程质量不受影响。
首先,一旦在施工现场出现施工裂缝,工作人员应立即采用处理技术进行处理,降低施工裂缝的危害。
其次,工作人员在实际施工中,可以通过对混凝土底板的连续浇筑,有效的降低裂缝的残留率。
最后,工作人员还应在进行浇筑工作前对裂缝处进行处理后,再进行裂缝浇筑,降低裂缝问题的发生率。
2加强土木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有效措施
2.1加强现场参与人员的管理
由于施工人员的素质及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土木工程的建设效果。
因此,企业应加强对施工现场参与人员的管理。
首先,应加强对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力度,在准备施工阶段,就应组织施工人员学习土木工程专业知识及相关行业规定等。
在施工中,可以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专业知识考核,并设置合理的奖励制度,调动施工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其次,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还应以身作则,为施工人员树立一个良好榜样。
在施工过程中,应定期进行现场巡查,及时发现施工中的问题,同时还应积极关心施工人员的困难及需求,营造一个良好的集体氛围,增加施工人员的集体荣誉感,确保施工人员能够更好的为企业提供服务。
2.2加强施工材料的质量管理
通常情况下,施工材料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着土木工程的质量。
因此,工作人员必须加强对施工材料的质量管理。
在材料的采购阶段,将材料的质量作为第一考虑要素,尽量选择大厂家进行采购合作,严格控制材料的采购质量,为土木工程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不能以次充好,抱有侥幸心理。
在材料的存放阶段,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的要求进行材料的存放,避免因不合理的存放方式影响材料的性能。
2.3加强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管理
企业还应加强对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管理,确保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确保土木工程的可靠与稳定。
这就要求管理人员能够全面掌握施工技术,确保对施工技术应用进行有效的控制。
同时由于土木施工现场存在较多的交叉施工环节,因此,管理人员必须做好相关施工技术的协调工作,确保施工技术的应用能够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2.4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由于土木工程具有施工环境复杂的特点,因此,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极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安全管理工作的难度。
而做好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不仅能够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还能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
因此,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施工人员应对施工用机械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查,确保设备能够安全正常的运行。
其次,向施工人员灌输安全施工的意识,对施工人员的不规范操作进行惩处,加强对施工技术操作的安全控制,避免因操作不规范导致的安全事故,影响土木工程的进度与经济效益。
最后,施工人员还应对现场的电路设施等进行详细检查,避免出现故障,引发安全事故。
2.5加强施工设备的管理
工作人员还应对施工用机械设备进行科学的维修保养,并按照相关规定及时换新,避免施工设备出现故障而影响土木工程质量。
首先,在进行机械设备的选购时,应将质量作为首先条件,不能一味地追求价格优势,为土木工程施工奠定硬件基础。
其次,施工人员应正确的使用机械设备,并及时进行维修保养与更新,避免因设备故障而引发安全事故,影响土木工程施工进度,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逐渐加快,而土木工程作为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技术的应用质量对建筑工程有着极大的影响。
因此,工作人员应重视对土木施工技术的掌握与应用,提高土木工程质量。
同时,工作人员还应加强现场参与人员的管理,加强施工材料的质量管理,加强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管理,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加强施工设备的管理,提高土木工程质量,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宇锴.有关土木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问题和对策探索[J].居业,(04).
[2]吴超文.关于土木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优化措施探索[J].居业,2016(04).
[3]李洪霞.关于土木工程现场施工的安全控制与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07).
[4]王叶,曹国强,范振学.浅析土木工程施工管理[J].房地产导刊,,(7).
[5]张坤,曲晓东.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管理问题及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05):11-13.
作者:武志刚 单位:广西建工集团第三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二】质量控制在土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本次研究重点探讨了质量控制措施在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应用方面的内容,文章阐述了质量控制措施对于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作用,随后分析了当前我国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涂抹国内工程管理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在文章的最后,总结全文,同时对未来我国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提出展望。
关键词:质量控制;措施;土木工程;施工
自从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土木工程行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就,这也是世人有目共睹的。
通过国家相关部门调查研究发现,随着我国土木工程的迅速发展,土木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土木工程施工过程是非常复杂的,期间也会涉及到很多环节。
为了做好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必须要采取适当的质量控制措施。
这样一来,才可以实现土木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的提升。
针对于此,本次研究重点探讨了这方面的内容,希望可以从中得到借鉴。
1质量控制措施对于土木工程管理施工的作用
在土木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做好质量控制工作,这是土木工程施工的基础,同时也会对土木工程的整体质量和工程施工效率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实际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受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施工人员很难确保土木工程的施工管理质量。
再加上工程项目的繁琐以及参与工程的企业数量较多,来自于不同企业的施工技术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正因如此,在进行土木工程施工时,必须要制定出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同时安排相关工作人员加以执行[1]。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质量,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施工效率。
由此可知,质量控制措施可以避免土木工程因质量不达标而返工的情况,这对于土木工程的施工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施工设计不切合实际
施工设计是土木工程开展的基础,同时也会对工程的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
在当前形势下,很多施工企业没有重视起土木工程施工设计工作。
前期施工设计工作没做好,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就可能出现不规范的情况。
有些设计人员在设计土木工程施工图纸时没有切实考虑到工程的实际情况,同时也没有切实结合工程的特点。
这样一来,在后续施工过程中就可能会出现因施工图纸不合格而出现的设计变更情况。
这不仅会导致工程施工进度变缓,同时也会严重影响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
2.2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想要确保土木工程的施工管理质量,必须要制定出完善的监督机制,同时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来负责监督工作,这样才可以有效地减少土木工程质量问题。
通过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很多土木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都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监督机制,这就加大了工程出现质量问题的概率。
一旦土木工程出现质量问题,将会给整个工程造成重大的损失。
2.3施工人员综合素质偏低
近些年来,我国土木工程行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同时也逐渐趋于成熟。
篇3:论文结论怎么写
论文结论怎么写
1.论文结论主要阐述研究解决了什么问题,得出了哪些结论。论文结论怎么写,一般来说,主要是从理论高度与实践价值层角度进行归纳,用词应该简练、准确,不能出现“大概”、“也许”、“可能”等字眼,不能让人感觉你在含糊其词,当然也要避免一些大话空话内容,不能出现“我想”、“在我看来”等主观色彩的词句,这样会损害你论文的研究价值。
2.论文结论“论”的是你研究的重难点,不应该面面俱到,将所有论文中的各段小结都加以提炼呈现。因为这种将所有的论述要点都呈现出来的做法没有任何实质意义,反而犯了堆砌重复的大忌。也就是说一般要交代你研究角度的'与众不同,你研究结论的价值,以及你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做了哪些努力,取得了那些观点认识。
3.谈一谈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或者留待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这部分可以指向在研究过程中自身学识、外部研究条件和研究论题本身难度等方面,从而讲明白论文研究不够深入的原因,不要避讳论文存在的问题,因为研究有成果和价值,也必然会存在一些缺陷。
4.论文研究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是通过具体“结论”体现出来的,而不是用一些高大上的词汇就可以的。在结论中不宜出现“本论文研究是国内首创的”、“填补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空白”、“本研究具有很强的权威性”等等,这种自我评价一方面显露出不严谨的研究精神,另一方面也会产生很多研究价值夸大的问题。
5.在论文结论部分,还应该重视一些技术层面的问题,一个是篇幅上不能太冗长,一定要结合论文总字数,比例适中,交代研究内容与价值要简明扼要,大多控制在600-1000字左右。结论部分在结构上不需要另加章号。在阐述的时候,注意把握结论是结束全文的,一般不要抛出一些新问题或者新观点,也不要把致谢中的一些感谢导师之类内容放置在结论之中。
总之,论文结论怎么写好,这是一个大问题,写不好就会产生狗尾续貂之感,只要注意以上问题,再好找想想论文研究内容,那么论文结论也就不难完成了。当然,也应该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内容以研究成果为主,结合论文写作中的问题,提出期许,从而将论文研究最后做一个小结,将最终的研究价值呈现出来,那么你的结论也就成功完成了。
篇4:结论
一遇挫折心不顺,
百思不解怨命运。
未去探索找答案,
切莫轻易下结论。
篇5:结论
结论
结论jié lùn[释义]①(名)从前提推论出来的判断。也叫断案。
②(名)对人或事物所下的最后论断。
[构成] 偏正式:结(论[例句] ~还没产生。(作主语)篇6:论文结论有什么要求
结论一般是写在一篇论文最后的对整片论文的概括总结,或者是作者在论文中各个小章部分作出的结论等,都可以称作论文的结论。
论文的结论在一篇论文中起着总结全文或总结作者观点的作用,在阅读一篇论文,你甚至不知道作者写了什么,有时候你只要看看论文的结论,也就大概了解了本篇论文的大意或者中心思想。
结论在论文中是概括性的要素,所以,论文中对结论是有一定要求的。看看代写论文是怎么说的。
结论要与论文的'内容相呼应,对于该下的结论,意见要明确;对于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的时候,应作为进一步有待研究的方向,也应在结论中提出。
有的结论过于肯定,没有留有余地,有的结论过于烦琐,对讨论过的每个问题都下个结论,使人不得要领,这些都是要防止的。
如例,1980年张问清先生在“上海四幢高层建筑箱形基础测试的综合研究”中的结论,写得十分朴实,结论很清楚,有待研究的问题也提得明确,没有任何的修饰之词。张先生的结论是:“综上所述,无论从基础实测应力结果,还是从计算结果分析,均可说明整体弯曲应力是很小的。至于局部弯曲引起的应力也是很小的原因,除了素混凝土参加受力外,可能与现有的计算方法不大适合于跨度较小而厚度较大的底板有关,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不管怎样,真正的整体弯曲应力或者整体加局部的弯曲应力约在100kg以内,这个数值远小于钢筋的容许应力,这是事实。”
篇7:科技论文结论怎么写
科技论文结论怎么写
首先,科技工作者撰写科技论文的目的在于总结推广科技研究成果、阐述科学理论、开展学术交流,结论作为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将实验观测得到的数据、结果或系统理论研究所得的结果;其次,经过判断、推理、归纳等逻辑分析过程而得到的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结论在科技论文中的作用是对整个研究成果作出总判断、总评价,是研究结果的逻辑发展,在全篇文章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但目前,有很多作者和编辑人员对结论的正确书写重视不够、理解有误,导致部分科技论文中结论部分存在一些问题,破坏了整个科技论文的学术严谨性,同时也影响了读者阅读的完整性。下面详细阐释。
一、科技论文中结论存在的问题
1、摘要中的"结论”代替了正文中的“结论”。
由于部分作者不了解摘要的作用及如何撰写,为与正文区别,避免内容重复,则在摘要中提到的“结论”,在正文中一律删去,导致论文缺少重要“结论”。
摘要的作用主要是为读者提供论文的主要信息,使读者在最短时间内对论文整个内容的价值有初步了解,为其决定是否详细阅读全文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利用摘要检索比利用关键词检索具有更多的相关信息,可获得更多、范围更大的检索结果,尤其是各类数据库的出现,在大量的信息中为计算机检索提供方便。
摘要是对科技论文的高度概括,其本身具有的独立性使其与正文各自独立成文,但其内容则是以正文中重要的研究背景、条件、结果及结论等主要信息为基础,“摘”其“要”处独立成文,其撰写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对于没有结论的科技论文,其摘要中的结论就无从谈起,因此说不能用摘要中的“结论”替代正文中的“结论
2、“结果与分析”代替了“结论”中的内容
此类情况常出现在实验研究类论文中,由于其分标题--“结果与分析”中的内容包括得出的实验结果以及对这些结果所作出理论分析,正是因为这些内容,使得许多作者误认为已将结论内容详细列出并已说明,因此在接下来的分标题--“结论”中仅将分标题--“结果与分析”中的内容简单列项,未将“结论”应需体现的内容表述清楚,包括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进一步提升,使其具有普遍性,揭示其原理,使得论文形式上有“结论”,实质上却缺乏有重要意义的“结论
3、结论与结语两个概念不清
据朱大明随机对16种不同专业学科的科技期刊采用“结论”或“结语”的统计结果与对比分析可知,“结论”与“结语”属于两个独立概念,前者是“从前提推论出来的判断”、“对人或事物所下的最后的判断”,而后者则是指“文章或正式讲话末了带有总结性的一句话结论需要在经过严谨的论证、推导、调查或实验之后才能够得出的具有创新性、客观性的论断,是对研究成果的进一步认识、升华.这个论断既有可能是对他人研究成果的迸一步推进,也有可能是与他人的研究成果相反,但无论是怎样的结果,却都要求是明确的、准确的,并具有普遍性,其篇幅根据论文具体情况可长可短.结语相对结论而言,在内容的表述上宽泛许多,可表达简单的推导结果,也可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深人研究、对未来应用前景的展望等等,语言表述上要求尽量简短。
4、结论内容与引言内容相互重复
结论内容与引言内容相互重复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引言中出现结论内容,在文末又再次重复结论内容.有的作者采用“倒推”方式,在引言部分开篇就将科研的研究背景、提出的问题、研究方法,包括得出的结论先给出,然后再展开详细论证,而在正文论证之后文末又再次给出结论,使前后内容重复.另一种情况是结论中出现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如研究背景、理论依据、实验基础等,把结论写得像引言。无论哪种情况,都是不应该出现的。
引言作为科技论文的开始,其目的更多是向读者交待本研究的历史背景,说明研究的起点、重点和价值,提出正文待解决的问题,引导读者阅读和理解全文.而结论除包括对结果作出的逻辑延伸外,还包括对引言中提出的问题作出相应回应,即综述所得结果.二者无论从作用,还是从撰写内容上都有严格区分。
二、结论的撰写内容及其在不同类型论文中的表现形式
1、结论的撰写内容
结论的撰写内容主要包括:(1)对研究对象进行实验或考察得到结果所揭示出的原理或普遍性;(2)阐述研究中与前人研究结果的不同情况;(3)本文未解决的问题;(4)阐述本文在理论或生产生活中的实用价值等等。
2、结论的多种形式
有很多作者、甚至部分编辑人员都认为结论应当在文末出现,这是一个认识误区.科技论文所涉及的研究领域众多,因此科技论文的写作体例也各不相同,论文中的结论所体现的形式也多种多样:(1)研究报告类、试验研究类等论文的结论通常在论文的文末位置;(2)数学推导类论文的结论往往是在正文开篇部分先给出,再进行详细推导证明;(3)综述类论文其结论则一般在每个层标题所列研究进展情况之后给出,即结论出现在行文中等各种情况.
正是由于不同类型科技论文的表述需要,决定了结论在论文整个文体结构中不必拘泥于“只在文末”的位置,对于在引言中已先给出结论或在综述类论文中论证部分已分层给出明确结论的论文,可不必另单列标题来表述,以提髙期刊的有效信息量。
三、科技工作者撰写结论时应把握的原则
科技论文不同于文学作品,通过各种修辞、夸张手法来吸引读者,它主要是通过科学研究手段真实反映客观世界的变化.结论作为整个科技论文的核心部分,更是有着严格的要求,它是作者在对观点经过反复论证、对公式进行严密推导、对数据反复实验的基础上获得的,应与引言所提出的问题遥相呼应,科技工作者撰写结论时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强调客观性
科技论文的结论所体现的客观性是以足够可靠的理论推导、实验数据作为立论基础的,应真实反映论文的研究成果,实事求是,以尊重科学为前提,所得结果要具有充分的说服力,实验结果可以重复.
2、内容准确
对结论的撰写应注意内容的准确性,其内容既不要夸大,也要避免遗漏科研创新点,切忌含糊不清、歧义和随意轻率.含糊不清会使结论语意不清、结论不明,结论中应避免出现“可能”、“也许”等含糊字样,以免降低论文的真实价值;歧义会误导读者理解错误,甚至影响实际生产生活,需根据论文的理论基础或实验条件加上适当的定语进行限定;随意轻率会降低论文学术质量及其有效传播率,应注意使用标准科学术语、计量符号,对于从某一侧面论证得出的.结论,需注明其前提条件.
3、语言简练
结论应基本采用文字叙述,除个别论述实际需要,一般不再出现图、表,做到言简意赅,主要表达定量信息,必要时可将重要数据或结果引用到结论中.另外,结论体现的应是作者在本文中的重要研究成果,对于研究中所借鉴的他人文献资料应安排在正文部分,避免出现在结论中.再有,还应避免出现自我评价、自我批评的语句,减少无关语句.
4、层次分明
较长的结论可依据正文的研究所得结果的顺序依次列条排出,使读者阅读时条理淸晰,一目了然.如试验研究类论文的结论撰写可按:(1)简述试验所得的最终结果;(2)根据结果推出的规律、普适性;(3)研究成果的实用价值及其意义;(4)对未来前景的展望;(5)对本研究的进一步深人提出的建议等几方面来阐述.篇幅较短的结论可自成一段,不必列条,其包括的内容与较长结论的内容顺序相同,只是文字量要少一些,作者在撰写时同样要注意其层次表达要清晰。
四、结语
结论作为科技论文的总论点,是整篇论文的精华所在,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一个表达准确、简明扼要的结论除能体现作者高超的驾驭文字的水平外,更多反映作者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高超的概括能力,大大提髙科技论文的传播质量,实现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增效效应.因此,广大科技工作者要重视结论的撰写,进一步提升科技论文质量,促进科技事业的繁荣昌盛。
篇8:本科论文
本科论文范文模板:本科生会计毕业论文
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思考
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给我国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我国企业面临着残酷的国际市场竞争考验,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升企业的行业竞争力,不约而同的将完善企业管理措施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方向。
财会体系作为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基础,也逐渐向着电算化和业务、会计一体化进程发展,随着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的普及,会计的职能也由传统的服务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变,因此,在新时期如何做好管理会计的人才培养,并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新时期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与传统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有较大区别。
传统会计培养的目标多是偏向于对会计基本工作的技能培养,其会计培养偏向于计算和数据处理。
会计电算化的推广和应用,会计工作依靠计算机技术实现了对数据更准确、高效、及时的获取和处理,因而新时期企业会计的数据处理需要已经被弱化。
企业更多的是要求会计能利用其对数字敏感的特性,发挥会计对企业经济业务活动的监管职能,因而新时期的企业会计,不仅要掌握传统会计数据处理的会计技能,还需要具备较全面的管理能力,能够帮助企业做好对经济业务的管理和控制。
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对职业岗位定位与传统会计有所不同。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企业面临着新的竞争对象和竞争压力,在信息化环境中,企业要求的会计人员不再仅仅是能够为企业提供数据处理服务的计算会计,而是要求会计岗位的工作人员能够充分发挥会计岗位服务、管理的双重职责参与到企业的运营和管理中,提升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和企业管理效率,实现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定位与传统会计也有很大区别。
传统会计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定位,是要求会计能够掌握经济学、财务与金融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新时期管理会计则要求会计人员还要熟练掌握财务、管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等。
在传统会计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定位中,并没有对会计的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以及分析和解决财务、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要求。
而新时期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企业对外经济交流活动的日渐增多,而这些对外经济交流活动普遍需要会计人员参与,因而企业对管理会计在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及财务管理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等方面也都有很高的要求。
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对策
1.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新的会计人才培养观念
传统的会计人才培养观念,是以培养具有会计专业技能人才为基础的。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和会计电算化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改变,现代会计人才培养需要更新观念,将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到会计的综合管理和财务事件处理能力上。
然而由于我国会计人才培养体系已经成型,想要实现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是很难的,又由于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观念突破了人们头脑中对于会计的概念,不仅会受到现有会计从业人员的抨击,还会被社会大多数人群所不理解。
为了实现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我们必须能够跳出会计看会计,摒弃国内原有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以大局眼光看现代会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树立正确的管理会计人才教育观念,才能够使管理会计人才教育观念能够有效的指导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才能培养出具有综合会计素养的、服务型和管理型共存的、能够适应国际市场需要的综合型管理会计人才。
2.构建全面系统的会计培养知识体系
会计人才培养观念和培养目标的确立,是为建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知识体系服务的,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对人才培养的综合能力素质要求较高,因此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知识体系会涉及到更多的知识内容,这些知识内容不再以培养会计数据计算能力为主,而是更多的兼顾各种能力的综合培养。
为了使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知识体系能够为培养出综合素质型会计服务,我们要建设复合式管理会计的人才培养体系,使传统会计专业和管理学、经济学等重要学科融合,并加大对会计岗位专业英语水平的培养,实现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根本目的。
3.教学创新与教材改革同行
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其培养的目标是提升企业会计的综合职业素质,因此在教学中就不能够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而是应该实现积极开展教学创新。
为了实现管理会计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目的,我们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诸多先进的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并让这些教学方法能够形成完整的教学和人才培养系统,我们可以在创新教学法的过程中逐步推进教材改革,使教材改革能够跟上教学法的发展,找到最符合当前经济环境和企业需要的教学法和教材,实现为企业培养充足的管理会计人才的目的。
综上所述,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与传统会计人才培养有很大区别。
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与传统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较大区别,为了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现代管理会计人才,我们首先要改变会计人才培养观念,进而在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的指导下,按照管理会计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复合式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实现由传统的会计人才培养灌输式教学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同时我们还应该对教材进行改革,使教材能够符合新时期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帮助我们培养出更多符合企业人才需求的具有综合职业素质的管理型会计,提升企业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中的行业竞争力。
本科论文范文模板:市场营销本科毕业生论文
浅论人本管理在寿险营销中的应用误区
摘要:人本管理,简单地概括就是“以人为本”核心理念在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其效果体现为内部员工对企业忠诚度的提高和企业外部良好社会形象的塑造。
寿险营梢无论从管理的形式上还是管理的内容上,都体现了人本管理,但从人性假设与制度基础两个方面来看,目前人本管理在寿险营梢中的效果却与人本管理的目标相悖。
关键词:人本管理 以人为本 寿险营稍 寿险会司 治理机制
一、引言
人本管理,简单概括就是“以人为本”核心理念在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其效果体现为内部员工对企业忠诚度的提高和企业外部良好社会形象的塑造。
一般来讲,人本管理具有以下特征:
(一)个人的自我管理是人本管理的本质特征
人本管理强调人的主体意识,个人既能自觉主动地参与企业管理,也能进行自我管理,能够根据企业的总体目标,在各自所在的工作岗位上自主地做好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企业文化是人本管理的核心
人本管理的基础是基于员工对组织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的认知、理解与内化,它所依托的是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和心理文化氛围,管理者的作用主要在于启发、引导和支持。
(三)人本管理对人的约束是柔性的
人本管理主要不是依靠权力影响,如上级的发号施令,而是依赖于员工的自觉性、主动性,管理比较松散,弹性较大。
寿险营销体现了人本管理,但其效果与人本管理的目标相悖。
本文拟对人本管理在寿险营销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人本管理在寿险营销中的体现
从管理的角度来讲,寿险营销就是一个对组织和人员的管理过程。
从组织的角度来看,寿险营销是寿险公司对销售的管理方式之一,需要职业经理人对寿险营销活动进行全面的过程管理;从销售人员的角度看,寿险营销是销售人员自我管理的过程。
从我国保险业寿险营销多年的实践来看,寿险营销管理的一些具体方式,似乎都体现了人本管理的形式和内容,比如说销售人员的自我管理、寿险营销文化的塑造及对销售人员的柔性约束等等,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人力资源的招幕体现了充分的民主
寿险公司对适合从事寿险营销的人员进行招聘,一般是通过熟人或职业介绍所推荐,再通过公司的面试、培训,考试后录用。
招聘的权力、过程、结果等完全由从业人员自主决策。
(二)营销管理中体现了对人才培养的充分重视
目前国内各寿险公司所开列的培训课程大致有:新人岗前培训、新人衔接训练;主任晋升培训、主任研修班;经理研修、营业区经理研修等。
据一些调查公司资料报道,如果按照我国企业职工培训课程进行评比的话,寿险公司排在前三名。
(三)特别注重营造寿险营销的文化氛围
寿险营销的管理者主要包括营业区经理、营业部经理以及营业组主任,他们都非常注重营销文化的塑造,总是尽可能地调动业务员的'主动性、积极性。
销售人员把职场当成自己从事寿险营销事业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家总是被一种被认同和趋同化的文化所凝聚,因此,销售人员能够心情舒畅、满腔热情地从事营销工作。
(四)寿险营销的动力机制是员工晋升
寿险营销的组织架构及发展模式给了销售人员对寿险事业无限的期待和憧憬,寿险营销管理模式为业务员的职业生涯作了长远的规划,职位的晋升不会因人际关系或职位设置及数量而受到影响。
三、人本管理在寿险营销效果中的尴尬表现
人本管理最终体现的效果是多方面的。
但是,对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而言,通过人本管理所要显现的微观效应无非是内部员工士气高涨、员工对企业忠诚度提高以及企业外部绩效显著、企业社会声誉非凡等。
不过,当前寿险营销人本管理应用的结果却是相悖的,其具体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
(一)营销队伍不稳定,脱落率高
我国寿险营销队伍的脱落率平均在60%左右,成为全国行业员工流失率之最。
我们仅以寿险业比较发达的XX省为例,据统计,底XX省有7. 8万寿险营销员,分布于近1901个营销服务部之中,平均每个营销服务部有40余人,庞大的营销队伍中仅有62%的营销员在原公司从业一年以上;6月末,该省寿险营销员总量降至7. 3万,而在原公司从业一年以上的比例降为43%;从持证情况来看,该省通过保险代理决位人员基本资格考试的从业人员累计8万余人,但近几年营销队伍的持证率始终徘徊在50%上下,说明有大量取得代理从业资格的营销人员脱落。
(二)营销误导问题突出,寿险信誉受损
寿险业的经营已经出现了诚信危机,为此,保监会还专门制定寿险销售人员的行为规范,强化社会对寿险销售人员的监督,由此可见,寿险营销对寿险企业形象的塑造更多的是负效应。
目前普遍认为,
低素质的营销队伍和短期化的销售行为与寿险产品的不断“升级换代”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社会公众对保险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寿险营销队伍为了维持和拓展自己的销售业绩而产生了大量误导行为,这损害了寿险业的形象。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人本管理在寿险营销实践中既没有实现对内的目标,也没有实现对外的目标,理论与实践是否出现了矛盾?我们不能武断地下结论。
但是,对于人本管理在寿险营销应用中的良好愿望与得到不令人满意的结论之间的巨大反差,是很值得理论界及寿险公司进行反思的。
四、对人本管理在寿险营销中的反思
(一)人性假设与人本管理
管理理论的建立,总有一定的前提与假设。
由于管理的对象是人,因而古今中外管理理论的建立都是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基本前提的。
任何管理者在其管理活动中,都无法回避对于人的基本看法或人性观这个根木问题。
篇9:本科论文
本科论文
本科学位毕业论文写作步骤
1、选择合适的论文题目
心理学著名教授林崇德说,不管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好的选题是自己论文成功的一半。
我提倡我的研究生不一定都跟着我的课题、我的研究方向来选择论文题目。
有两个问题需要重视。
一要考虑学生研究基础:学生曾经做过哪些研究工作,学术兴趣是什么;二论文选题要具有开创性,具有一定理论上的和实践上的意义。
经过这样的考虑,题目定下来,就能进入到开题。
科技史著名教授任定成提醒,有的研究生在写论文的时候,题目很大,但写作过程中就会发现自己其实很难驾驭。
所以,写论文一定要学会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做封闭研究,比如可以做一些数据统计分析、做一些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等。
传播学著名教授胡智锋指出,合适的论文题目应是大小适度的,总的来说需要注意几点:一是选题要体现专业性,符合本专业的要求和规范;二是题目大小适中;三是要具备问题意识才能使论文具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四是要有学术意识。
要分析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到什么程度,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想办法找到一个新的点,才会有学术意义。
五是与指导老师、有经验的人的沟通也很重要。
2、写作论文要突出自己所做的工作
任定成教授说,每一种论文都有其特定的规范,只要先把研究做好了、做扎实了,论文就好写了。
理科学生写作论文的压力来自于要在国际上高水平刊物上发表,要产生一定的影响。
文科学生的压力则源于对国际学术规范不了解,一些硕士生、博士生还在用高考作文的标准来写毕业论文。
要想写好自己的`毕业论文,主要应该花费时间和精力找出可以成为比较好的研究对象的问题,然后确定适合的研究方法,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找出结果。
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突出自己所做的工作,清晰地表达出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观点,这样才能称为一份合格的学术论文。
3、合理运用参考资料的问题
在写作论文的时候,经常需要引用资料。
很多学生特别是本科生有这样的困惑:到底引用资料到什么程度算“抄袭”?怎样合理运用材料?看资料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很容易被资料“带跑了”,从而导致频繁更换题目,这又是什么原因?
界定引用和是否抄袭有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在整体上是不是有自己的观点,有没有自己的立论,别人的文献是不是作为自己观点的一个补充和引证。
如果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判断,完全是把别人的东西搬过来,堆砌起来,这就难免会有抄袭之嫌。
如果有自己的观点,资料是为你的观点作注脚,这就是合理的引注。
本科生经常出现被资料“带跑”、更换题目,是因为本科生阶段也是一个学习别人的过程,不能形成自己的一些东西,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其根本原因是被“带着走”的同学缺乏一种定力,没有形成自己的一个基本的立场和观点。
怎样不让别人带着走,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丢掉自己原始的问题,要有一个自己的判断,明白自己关注什么,对什么感兴趣。
4、学会做二手文献清单、工作清单
林崇德说,文献综述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
客观是因为它反映了某学科相关研究材料,他人、前人的研究成果;主观是因为综述是对前人、他人成果的总结归纳,归纳是否准确,是文献综述最重要的部分。
研究生文献综述一定要坚持两个标准:第一,必须要有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第二,必须涵盖国内外近5年的学术成果。
主张看新文献,这样就可以知道国内外研究动态,把握整个研究趋势,论文也就有了一定依据。
没有好的文献综述,不要写论文,不要做研究。
任定成说,现在做研究、写论文的条件很好,图书馆有丰富的材料,电子图书、互联网使用起来也十分方便,只要充分利用,研究信息就会源源不断,这就为进行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在进行研究的时候,要学会进行研究和写作学术论文的规范。
要学习做二手文献清单,学会写工作清单,学会搜集材料、做索引,要充分学习别人已经做过的研究。
只有建立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自己的研究才有可能做得扎实,论文才有可能科学严谨,才有可能进一步创新。
5、学生要主动加强与导师的沟通
有人反映,现在学生论文水平逐年下滑,甚至有学生只用一两天时间写论文,草草了事。
胡智锋说,现在学生普遍水准不高的状态,导师应该也有一定责任,尽管导师负担大压力重,但既然招收了学生就应该负起责任来,督促、监督、给学生加担子来敦促学生好好做论文。
林崇德说,导师要把握学生论文写作中的每个细节。
我的研究生在第二个学期(一年级)开题。
我认为早开题能够让学生对论文的研究早动手,便于接下来的论文指导。
导师还要把握学生内心的动态,了解学生的切实困难。
学生的论文好坏,取决于导师的要求和引导。
6、科学安排才能分散压力
学生应该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学会科学安排时间,未雨绸缪,要具有提前安排问题的意识。
首先,在学生进门之时就要给他画好三年或两年的 “大蓝图”,做好规划,告诉他们可能需要什么时间、多少时间用于学业、实习、找工作和处理个人生活问题。
第二,进行阶段性的检查,督促这一阶段学生应该在做什么、下一阶段应该去做什么。
第三,提前安排一些事情,比如说实习。
不能在快毕业时一边忙实习一边忙工作还要一边忙论文。
有的同学安排不科学,前两年闲着,最后一年才开始一起忙,这就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压力。
7、怎样顺利通过答辩?
论文答辩是学生水平、能力、人格等的综合考验。
总的来说最重要的是水平+态度+要点。
我的经验就是让同学合上自己的论文,撇开它,把自己当成一个评委,来对这个论文提问,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三个问题。
其实答辩不是重复论文内容,而是把论文放在一个大盘子里看它的意义和价值。
在介绍论文时如果要达到好的效果,也要紧紧围绕这三个问题,不要跑题。
8、答辩老师最看重的几个要点
林崇德说,评委老师会从三个方面重点考察:一是理论功底,即学科基础知识;二是创造性;最后,看文章是否自己独立完成。
胡智锋说,评委老师首先会看选题的重要性。
选题的价值差不多占论文成败的一半因素。
判断选题的好坏可把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看作标准,看论文是否在理论上、学术上有新的发现,是否对某个领域的实践有参考和指导意义。
第二,看结构的逻辑性。
看整个论文的架构是否有逻辑性、章节之间的逻辑性是否周严,能看出学生的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
第三,看文献是否丰富、有无重大遗漏。
看论文所涉领域的重要文献是否都被涵盖,以判断阅读量够不够。
第四,看作者的写作水平。
看文字表述是否清晰、流畅,概念界定是否清楚等。
9、答辩中最容易犯的错误
胡智锋提醒,学生在答辩中最容易犯的错误和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有这样一些:
第一,概念不清:随便抄来概念,不理解或是自己胡编乱造;
第二,表达不到位:自己做的、说的、写的和自己想的不是一回事;
第三,以偏概全:抓不住要领和主要问题;
第四,逻辑混乱:概念之间、观点之间缺乏有机联系。
篇10:本科论文
本科论文范文样本:现代大学的学术责任
摘要:大学在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的同时,逐渐陷入自我迷失和本体危机之中。对此,唐纳德·肯尼迪从学术责任的角度认为大学应坚守其核心价值观来积极应对社会提出的各种挑战。他提出,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是“一体两面”,学术使命与社会服务并行不悖,学术与人格有机统一。唐纳德·肯尼迪的学术责任思想对于消解大学危机、恢复大学使命、树立大学自信心以及实现大学的价值追求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现代大学;学术责任;学术自由;大学教师:唐纳德·肯尼迪
一、现代大学的自我迷失与本体危机
随着大学的不断发展,其职能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大学从最初只是一个培养人才的机构,到19世纪初柏林大学创办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科学研究功能,再到20世纪提出的社会服务功能,从而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成为当前被公认的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大学职能的演变,说到底是大学对时代和社会变化的回应。随着大学职能的发展和演变,大学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也由此展开。在知识经济时代,面对社会的期待、压力、挑战和诱惑,大学对其社会服务职能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逐渐失去了自我,并面临着严重的本体危机。其实,这是大学面对时代和社会变化作出回应时所处的两难困境,即大学的需要和价值追求与社会的需要和利益之间的冲突。为此,我们需要寻求切入点,找寻大学的合理性和应对之道,为处于迷失和危机之中的大学寻找身份认同。
大学存在的合理性,不仅建立在大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上,而且必须以大学核心价值观的坚守为支撑。偏离了价值追求,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就要受到质疑。因此,大学的本体危机与其说是在大学与社会之间xxx时所产生的大学对社会的不适应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对大学的质疑和不信任,倒不如说是大学自身所产生的自我认同危机。“所谓大学自我认同的危机,乃是指大学丧失了自身赖以生存的普适性的价值观。”作为一个学术性组织,大学的核心价值观是拓展知识、发展学术、追求真理以及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正是由于这一核心价值观的动摇,造成了大学的本体危机。因此,大学要从自我迷失中走出来以及消解本体危机,就需要肩负起应有的学术责任。
二、唐纳德·肯尼迪的学术责任思想
唐纳德·肯尼迪(Donald Kennedy),美国当代最负盛名的高等教育思想家之一。他曾任斯坦福大学校长(1980-1992年)、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Science,AAAS)主办的著名杂志《科学》(Science)的主编(-),现为斯坦福大学名誉校长、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丰富的工作经历和的大学校长生涯对唐纳德·肯尼迪教育思想的形成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不仅体现于他本人的工作中,更为集中地反映在他的著作《学术责任》(Academic Duty)中。唐纳德·肯尼迪以学者和大学校长的双重身份,面对“大学的价值观与不断变化着的社会之间”的冲突,从学术责任的视角阐述了大学如何恢复大学使命和忠诚的价值观这一核心问题。
1.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是“一体两面”
学术自由的确立是基于对知识的追求与探索,是现代大学理念的核心要素。只有保证学术自由,大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术研究的顺利进行。作为一种内部保护和外部防御机制,学术自由看起来好像是大学教师的专业特权,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这种自由的基本理由完全是为了公众利益。“学术自由既要对社会进行谴责而与此同时又要对社会负责。”虽然高深学问的探索需要尽可能广泛的学术自由,但同样需要对社会和公众的期望和要求做出相应的回复。因此,学术自由和学术责任密不可分,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之间的对称与均衡构成了利于学术发展的张力,在大谈学术自由这一权利时绝不能忽视与其对等的学术责任意识。
学术责任的实现需要有学术自由的保障。大学为了保护学术自由,就必须履行相应的学术责任,但大学教师更多地关注学术自由,而对学术责任的重视程度则远远不够。人们虽然理解自由对于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必要性,并且顺理成章地接受了它,但是,与之对应和平衡的义务却模糊不清,从而使得学术责任在象牙塔内也披着神秘外衣。正如唐纳德·肯尼迪所言:“人们很少对新的教师成员提及责任,在学术文献中也很少能找到关于教师责任的内容。这也许是学术自由传统的一部分……但是其结果之一是,不仅学术圈中的人们对教授职位的期望是模糊的,而且公众对此的认识尤为如此。”可见,学术责任一直没有得到清晰的说明,致使产生“教师拥有太多的自由,然而却缺乏规范”的印象也就不足为奇。这种认识与做法的直接后果是一部分教师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学术责任,因而也就不能有效地将学术责任自觉承担起来;同时,也为部分学者片面强调学术自由对学术发展的重要性,进而逃避学术责任提供了借口。内尔·汉密尔顿(NeilHamilton)对美国大学教授协会(the AmericanAssociation 0f University Professors,AAUP)的1940年学术自由宣言内容也给予了毫不留情的批判,因为AAUP只关注学术自由,却没有对担当相应学术责任的人进行调查和检举。必须把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有机地统一起来才有利于大学发展和学术繁荣。
因此,在现代大学中必须处理好学术自由和学术责任的关系,不能因为坚持学术自由而拒绝履行学术责任。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互为补充与相互对应的关系。正如约翰·加德纳(Iohn Gardner)所认为的:“自由和责任,权利和义务,它们是交易的关系。”大学在享用学术自由的权利时,必须意识到它对国家、社会、民众所承担的学术与社会责任。
2.学术使命与社会服务并行不悖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大学的发展。大学已经走出象牙塔进入社会的中心,大学学术研究的价值取向也必然不能完全超脱于社会现实,再也不像以前能做到完全的学术独立。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重要的经济资源,面对社会的期待和压力,大学高度重视并积极承担社会服务责任,日益满足社会的需要:与此同时,大学还通过提供社会服务获得了丰厚回馈,为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除此之外,随着政府投资紧缩以及大学办学经费需求的增加,大学逐渐增加了与营利企业之间的互动,通过争取来自企业的“横向’’课题、承担技术产品开发项目以获得更多的办学资源。大学对经费的依赖和对实际利益的过度追求,不但会使急功近利的氛围在大学中蔓延,而且会影响到学术独立和学术自由。这正是大学在开展社会服务活动时所处的困境,即大学的价值追求与社会的需要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诚然。大学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有相当的资金,但学术与利润不该混在一起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正如唐纳德·肯尼迪向我们警示的那样:如果教授突然变得富裕和精明起来,象牙塔和普通公众之间融洽的社会契约就会破裂。毕竟,作为学术组织的大学与以营利为目的商业活动相结合是很危险的。其实,作为美国“硅谷”摇篮的斯坦福大学,是“学、研、产一体化”的典型代表,是德国研究型大学传统与美国实用精神的有机结合,它体现出大学学术使命与社会服务之间并行不悖、相互促进的关系。诸如,唐纳德·肯尼迪不但强调原创性工作是学术研究的核心标准,而且还允许教师从事有益的社区项目,并明确把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工作业绩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标准。由此可见,只有保持大学的学术使命这一“本体”与社会服务这一“功用”的各自限度并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在学术使命和社会服务之间做出较好的平衡。
因此,面对“大学的价值观与不断变化着的社会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唐纳德·肯尼迪认为,大学教师不但应该向社会强烈表达(必要时捍卫)大学价值观,而且还要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并自觉承担,唯有如此,才能从大学自身的存在价值出发进行积极应对,真正承担起大学的责任与使命。可见,唐纳德·肯尼迪探讨学术责任有两个目的:一是向公众明确学术责任,二是对未来的和在职的大学教师进行学术责任训练,希冀“大学应该更主动地迎接就自身和公共责任做出解释的挑战”。
3.学术与人格应有机统一
随着学术的高度专业化,在大学教师的评价上,对学术成就的要求几乎取代了注重品德的传统要求。一方面,导致大学教师对自身道德素质不重视;另一方面,也使得很多大学教师在追求学术成果时存在学术抄袭、学术造假、学术xxx等很多不端行为。然而,学术本位并不意味着人格要素不重要。唐纳德·肯尼迪认为,大学教师承载着培养有思想、有教养、有知识的.人才的社会使命,应该追求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有机统一,学术与人格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对此,唐纳德·肯尼迪认为:一旦在学术的追求中伴随着个人利益、贪婪或者虚伪,那么就会严重威胁到人们对学术价值的信任,因为“公众对学术的信任依赖于学者对学术的令人信服的追求”。因此,“大学要获得社会的信任,就应该让公众认为大学的工作是基于诚实的行为,这一点尤其重要。其部分原因是社会要相信大学所创造的知识,而更深层的原因是,公众认为大学是接受他们的委托以培养青年一代的场所,如果负责教育学生的高级学者们对自己的工作都缺乏责任感——尤其是,如果他们把年轻人的思想和成果据为己有——那么,整个社会对大学的信任程度就必然会下降。在公众眼中,教授应该是道德高尚的导师,如果他们不能热心、细致、大度地对待自己的工作,那么他们注定会失去人们的尊重。”另一方面,学生进入大学更看重的是精神生活,追求知识比获得一个文凭、找到一个好工作重要得多。对许多年轻人而言,老师实际上是学生模仿与学习的对象,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常常是一、二位改变他们一生的良师益友,这正是我们传统师道中所说的“身教”。以身作则,为学生们树立良好的榜样,或许就是教授们最重要的“学术责任”。
针对当前部分大学教师学术与人格失衡的情况,唐纳德·肯尼迪认为:“我觉得我们在培养年轻的学术接班人时偏重于他们各自的学术领域,却忽视了那些让他们成为成功的负责任的学术公民所必需的其他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今后的生活对社会和个人有益显然是学术责任的一部分,甚至是核心部分。如果我们在培养博士生时做不到这一点,我们就没有尽到一个基本的义务。”鉴于此,他在卸任斯坦福大学校长职务后为有志步入学术职业生涯的在学博士生开设以学术责任为主题的研讨课并出版《学术责任》著作。在台湾学者杨振富对此书翻译的台湾版本《学术这一行》中,台湾中央大学前校长刘兆汉写了题为“以身作则,建立榜样”的序,呼吁学术行内人要做到学术与人格的有机统一。
三、对现代大学学术责任的思考
从学术责任的角度来解读现代大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但可以为处于迷失和危机之中的大学寻找身份认同的合理性、纠正当前大学发展的偏向、有效地消解大学的本体危机,而且还能更好地把握大学的实现方式。唐纳德·肯尼迪的学术责任思想给了我们诸多启示,也促使我们进一步坚守现代大学的学术使命。
1.努力坚守现代大学的学术责任使命
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要求大学走出象牙塔,融人社会。德里克·博克在《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中的“bevond,”一词,并非仅仅只是走出、离开而已,还具有“超越”、“超出……的范围”、“除……之外”等意思,即大学不仅仅是象牙之塔,同时还承担着社会责任。博克面对大学如何恰当对待社会及自身传统职责的关系时,他认为应该从大学基本学术价值出发来积极面对社会诸多问题的挑战,“纯学术研究”作为象牙塔的坚固基石是不能动摇的,只有基于这一点来考虑社会需求,大学才能从“传统上向国家提供最伟大的服务”。这与唐纳德·肯尼迪认为的大学应首先坚守其学术责任具有契合性,即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其实是以大学的学术责任为前提,只有从学术责任出发才能更好地应对社会的需要和挑战。因此,大学首要的是坚守自身的核心价值观,履行学术责任。
中国大学是当时救亡图存的产物,“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使其从一开始就缺乏西方大学的学术精神。面对“市场化”、“大众化”和“全球化”的冲击,中国大学缺少厚重的文化传统来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是在没有自己“象牙塔”的语境下谈论“走出象牙塔”的,从而存在着抛弃其自身存在价值而以社会服务为主的危险,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大学会出现自我迷失和本体危机的重要原因。因此,就中国大学现状来说,必须先谈“走进”象牙塔。才有资格谈“走出”。当前最重要的是,大学需要在社会服务中进行自我沉思和守望,努力重塑和坚守“象牙塔”精神而不是自我放逐。
2.在坚持学术自由的同时积极承担学术责任
“自由不仅意味着个人拥有选择的机会并承受选择的重负,而且还意味着他必须承担其行动的后果,接受对其行动的赞扬或谴责。”“学术自由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它也要有限制,也要求有责任,要求学者们认清自己的研究领域,追求真理。”学术自由是一种有限度的自由,没有学术责任的对应,所谓的学术自由只能是一个空壳。责任的缺失使得学术自由无所依附,其后果必然是社会对大学的期许与大学看待自身的方式发生错位。
学术责任是学术自由本身所内在具有的,并非政治干预和公众干预的结果。在大学中,之所以把学术自由作为极其重要的制度安排,是因为我们对真理的认识需要自由探索,换言之,学术自由是为大学的核心价值观服务的。如果大学只强调自由,而忘记了讲求学术自由 的目的,那恰好就是方向上的迷失。进行自由选择就要敢于自我担当。大学及大学教师履行学术责任,是大学自身价值的一种必然体现。
然而,大学履行学术责任并不代表着大学不需要社会监督。“就像战争意义太重大,不能完全交给将军们决定一样,高等教育也相当重要,不能完全留给教授们决定。”四回顾大学发展史可以发现,大学是在与社会干预这一张力中不断发展与演变的。大学的发展需要社会支持但又需要有度地独立于社会。因此,从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来看,学术发展需要学术自由作为保障,而这是社会给予大学及大学教师的一项权利,权利的获得总是建立在责任和义务之上的,必然要为之担负必要的学术责任。正如唐纳德-肯尼迪所言:“大学遭受批评的根源在于,大学内部不能认真承担责任。社会慷慨地赋予大学以学术自由,而我们却没有注意到事物的另一面。它和我们怎样看待自己的责任,我们的赞助人及顾客怎样看待它有关系。如果我们能澄清对责任的认识,并获得公众对它的接受,我们就已经履行了对养育我们的社会的一项重要义务。这项义务构成学术责任的最高制度形式。”
3.积极培养大学教师的学术责任意识
大学核心价值观的坚守,归根到底是由大学教师来体现、传承和践行的。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大学教师的学术责任意识和学术品格化的价值理念。
学术化品格的职业理念是进行学术研究和学术创新的大学教师职业的核心标准,它要求大学教师应当从对职业道德规范的遵守转向对职业本质内涵的理解、领悟和内化。可见,培养大学教师的学术精神和学术品格,有利于重建大学教师的自我认同,实现大学的核心价值观和精神诉求。
针对当前的学术失范现象,从外在方面加强制度建设、从内在方面增强学者自律意识,成为大家的一致共识。然而,这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因为现实中的学术体制与结构设置基本健全、学者道德素养并不差,在实际行动中屡屡不能实现意味着其中有更加深层次的问题尚未揭示。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吉林大学孙正聿教授认为:“在当前的‘学术规范化’的讨论中,似乎还仅仅停留在‘技术’或‘道德’的层面上,而没有深入到对‘学问’本身的规范上。”为此,学术规范亟须从道德层面回归学术层面,需要大学教师认同学术研究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更要培养学术化的人格和品格。
为此,我们既要从制度层面规范大学教师的职业责任,还要从道德层面教化大学教师的职业道德,更重要的则是从理念层面培育大学教师的学术化品格,使其真正承担起学术责任。目前首先要做的便是提高学术研究水平,一方面,既能强化学术力量的理性权威,有利于大学自身主体性的提升;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学术自信,推动学术独立自主意识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周光礼,学术自由与社会干预——大学学术自由的制度分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3.
[2][18]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52.32.
[3][4][6][7][8][9][10][11][12][19]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责任[M].北京:新华出版社,.4.5.4.15.20.303.290.264.68-69.4.
[5]Neil w.Hamilton,Academic Ethics:Problems and Materials on Professional Conductand Shared Governance[M].Westport:PraegerPubfisher,2002.4.
[13]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这一行[M].台北:天下文化,2000.序.
[14]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350.
[15]F.A.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83.
[16]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危机和出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8.
[17]丁国强,学术责任与社会信任——《学术责任》阅读札记[J].社会科学论坛,2002,(8):53-54.
[20]靳晓燕,罗骥,学术规范:从道德层面回归学术本身——访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吉林大学孙正聿教授[N].光明日报,-06-21(6).
篇11:审计风险论文的结论
并购审计风险贯穿于并购活动的整个过程,审计部门应从并购前、并购中、并购后各环节进行有效的防范和管理。
企业并购作为资本运营的一种方式,是我国当前经济结构调整、深化企业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一项高风险的经济活动。审计贯穿并购活动的整个过程,一般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签订并购协议前进行的审计(并购前的审计)、并购实施中进行的审计(并购中审计)、对并购完成后有关事项进行的审计(并购后审计)。并购审计对各利益单位有着重大影响,这也决定了企业并购审计的高风险性和审计责任的重要性,如何认识企业并购交易中各个环节的审计风险并进行有效的防范和管理,是审计人员和审计部门必须关注的问题。
一、并购前审计风险
企业并购前主要是并购意向的形成,寻找目标企业,进行初步调查,商讨并购决策等。在这一阶段,企业并购参与者能否收集到充分的信息,能否采取有效的验证措施保证信息的可靠性,能否采用适当的方法评价和分析这些信息,是企业并购决策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企业并购准备阶段审计的关注点,此阶段主要存在以下审计风险。
(一)与并购环境相关的审计风险
与并购环境相关的审计风险主要指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引发的审计风险。外部环境主要是指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所处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政策环境、行业环境等;内部环境主要是指企业拥有和控制的有形与无形资源的存在状态和运作情况,包括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管理水平、企业文化、企业控制监督系统等。
(二)与价值评估相关的审计风险
与价值评估相关的审计风险主要指对目标企业、主并企业的经济实力、发展战略的评估、企业并购的收益与成本评估及其相关的审计风险。对经济实力的评估审查包括企业资产负债状况、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业务水平及未决诉讼等。由于企业披露信息可能存在质量不高而产生企业价值评估结果的不准确。发展战略审查的主要内容有主并方未来发展战略,确定并购对象,选择并购类型的基础,若目标企业与主并企业的战略方向吻合程度不高,甚至相反,则并购风险加大,相应的审计风险加大;并购过程必然带来相应的并购收益和并购成本,这是并购决策最基本的财务依据。并购收益是对未来收益预测的贴现,确定贴现率时不仅要考虑并购之前企业的资本结构、资本成本和风险水平,而且还要考虑并购融资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并购行为本身所引起的风险变化以及企业期望得到的风险回报等因素。
二、并购中审计风险
审计人员的职责是协助企业管理人员认识和评估并购风险,并且运用会计、审计、税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来判断并购过程为审计人员带来哪些审计风险,以努力消除和化解这些风险,努力将并购的审计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确保企业并购活动的顺利进行和企业并购目标的圆满实现。在这一阶段,并购审计的风险主要存在于换股比例的确定。为了节省现金,很多企业采用换股方式进行合并。在企业采用换股合并的情况下,正确确定换股比例是决定企业合并能否成功的关键一环。确定换股比例有多种方法:每股市价之比、每股收益之比、每股净资产之比等。这些方法各有优劣,适用范围也各不相同。正确确定换股比例应合理选择目标企业,综合考虑合并双方的账面价值、市场价值、发展机会、未来成长性、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合并双方的互补性、协同性等因素,全面评估双方企业的实际价值。
三、并购后审计风险
企业并购实施后,进行有效的整合对于实现并购目的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企业并购后的审计应该围绕企业内部新旧业务串联运行的组织情况、与原有客户关系的处理情况、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设置情况、各职能部门和分支机构职权的限定情况、各部门人员的分配情况及各部门间关系的协调情况等方面进行。并购整合阶段就是要让协同效应发挥出来,包括生产协同、经营协同、财务协同、人才协同、技术协同及管理协同等各个方面。
(一)与人事有关的审计风险与管理
主并企业在完成企业并购后,首先要解决被并购企业人员的问题。如果企业并购实施后,被并购企业关键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纷纷离去,则会使原有客户和资金、原材料供应商等重要资源与被并购企业断绝业务关系,致使并购失败。因此,审计人员在此阶段应协助主并企业做好人员选派、人员沟通、人事调整等工作,以达到稳定人心、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
(二)与经营有关的审计风险与管理
生产经营的整合不仅包括产品生产线的整合,还包括生产设备在重复设置上的整合、生产技术和研究开发费用投入的整合、销售渠道和销售网络的整合等。因此在整合的初期,应当适当保留被并购企业某些特定业务活动的相对独立性,逐步实施整合,降低和化解整合阻力,保证整合效益。降低与整合经营相关的审计风险的关键在于根据并购的目的,确定需要整合的内容、程度和方式并密切关注其具体实施过程和协同效应的实现程度。
(三)与财务有关的审计风险与管理
对并购各方来说,常常涉及大笔资产转移,为此需要相应的理财手段相配合,尤其是对主并企业,更应该制定与资产重组计划和企业发展战略等配合的理财手段,以避免财务危机的出现,尤其是现金流量短缺问题。为化解财务风险,审计人员应帮助主并企业设计一些理财策略。常用的手段有套利出售、撤资等,以抵销筹资所引起的债务,减少财务风险。:
(四)与企业管理和文化有关的审计风险与管理
这包括企业并购在内的资本运营与企业文化管理机制的扩张和融合的过程。每个企业都有一定的文化传统,因此,审计人员在整合阶段的审计中,应关注主并企业与目标企业的企业文化差异,协同其他管理层面设计制定科学、有效的协调措施,促使企业文化的快速融合,并促进企业并购后各系统效应的正常发挥,实现并购目标。
篇12:审计风险论文的结论
一、何为会计信息化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时代已经悄然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行业之中。传统的会计行业也面临巨大的改革和变化,信息化会计逐渐取代传统的会计成为会计行业发展的新势力。
(一)会计信息化的概念
会计信息化是指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应用等处理,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经济运行提供充足、实时、全方位的信息。
(二)会计信息化的.特征
会计信息化属于信息社会的产物,也是未来会计的发展方向。一方面,它在会计学科中引入计算机、网络、通信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将这些技术与传统的会计工作结合在一起,改善企业在业务核算、财务处理等方面的效果;另一方面,它还表现出与传统会计不同的特征。会计信息化具有普遍性、集成性、动态性、渐进性等特征。现阶段的会计信息化还没有构建起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完善的会计理论体系,因此,现代信息技术首先要在会计理论、会计教育、会计工作及会计管理等领域得到普遍性的应用。会计信息化的集成性是指通过重整传统会计组织与业务处理流程,以支持“虚拟企业”、“数据银行”等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信息集成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实现会计领域的信息集成,即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之间的信息集成;二是实现企业组织内部业务与财务的一体化;三是实现企业组织内外信息网络系统的集成。会计信息的动态性是指无论是会计数据的采集还是处理都是实时的、动态的。会计信息化的渐进性是指以信息技术去适应传统会计模式,传统会计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相互适应,以现代信息技术去重构传统会计模式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二、会计信息化下审计风险因素及特征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在财务管理上也逐渐趋向信息化管理。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会计审计风险相继出现,其种类繁多,产生的主要因素也不尽相同。
(一)会计审计风险
会计审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或单位在审计过程中所面临的未知的危险,也就是企业或单位所应该承担的相应的工作责任。据研究表明,会计审计风险主要分为重大报错风险和检查风险两大类。其中重大报错风险是审计人员不可控制的,而检查风险是审计人员可以有效控制的。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的重大错报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由战略风险、经营流程风险、控制风险和会计风险组成,其产生的原因也相当复杂,它是审计人员不可控制的,但在审计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进行评估和积极应对。具体的评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审计判断构成重大错报风险评价构成因素,二是审计判断构造重大错报风险因素的权重,三是审计判断构造预防重大错报风险的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积极应对重大报错风险的策略有:初步了解及合理评估企业重要战略风险、识别关键经营流程并确定流程层次经营风险、合理评估企业重大报错风险。检查风险是指某几个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但这一风险是审计人员在检查工作中可以有效控制的。通过审计人员科学有效的检查,可以尽量减少错误信息和虚假信息。在计算机系统普遍运用的环境下,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以及对硬件、软件的综合处理能力都需要大幅提高。但是有些会计审计人员还不能对计算机这一现代化工具进行熟练操作,因此,在审计检查有关数据的时候,审计风险难免会不断扩大。在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下,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与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成反向关系。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反之,则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高。
(二)会计审计风险的主要因素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新环境下,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风险有的是可以控制的,有的是不可控制的。不管是可控的风险还是不可控的风险,它们的产生都有着深层的因素。
1、逐渐加剧的社会竞争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这就使更多的企业面临着不确定的市场因素和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虽然在运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会计审计方面的误差能相对降低,但某些管理者为了提高财务报表的财务能力和盈利能力,可能会篡改相关的审计数据,以适应竞争的需要,从而增加会计审计风险。
2、会计审计部门的相关制度不够完善
在现阶段的社会经济环境之下,企业审计部门的制度问题逐渐凸显出来。由于企业制度的不完善,企业在工作过程中没有按照既定要求进行审计,也没有按照规定的程序按时进行审计的复核工作。会计审核的相关考核制度出现漏洞,会使会计人员不能明确会计审核的工作目标。还有一些审计员工的思想政治觉悟偏低,专业能力素质也不高,风险意识淡薄,导致对审计风险的认识不够全面,容易产生或加大会计审计风险。
3、审计对象的变化和审计内容的扩展
会计审计的对象一般情况下都是其监督检查的客体。随着全球化经济趋势的普及,审计机构也越来越国际化,会计审计业务的项目量日趋增加,需要审计的内容也越来越多。会计审计工作中出现互相融合和交叉的现象,例如,在审计过程中对审计对象分类的变化没有进行及时更改,造成交叉重复的现象。在审计内容上各个行业的审计内容不同,但对于划分界限不明确的行业领域开展审计工作就会出现内容上的相互融合,使会计审计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会计审计的风险也逐渐在增大。
4、会计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
会计审计是一项涉及面广,内容相当复杂的工作,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具有开阔的眼界和丰富的知识积累。只有拥有丰富知识积累的人才能更加容易的做好审计工作。据调查,大多数企业的会计审计人员的综合知识水平欠缺,导致他们的业务能力受到严重的限制。现阶段,一些大企业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很难适应这些企业的快速发展,因此给会计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的风险。另一方面,一些会计审计的从业人员自身的职业素养不高,这也导致审计工作中出现不必要的风险。
5、风险承担及监督检查工作的相关法律制度严重缺失
社会经济在不断地发展,国家对于经济的相关政策措施也在发生变化。形形色色的问题和情况接踵而来,而会计审计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并不完善。例如,对会计审计工作中出现的检查风险应该由谁来承担,怎样承担等问题都没有具体的制度规定。此外,审计工作的监督检查工作应该由哪些人员来执行,依据什么样的标准来判断也没有明确的政策制度。因此,使审计工作无法做到有法可依。在会计审计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没有相关的法律来解决,这样很容易引发会计审计的风险。
(三)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特征
会计信息化审计是指审计人员接受委托或授权,收集并评估证据,从而判断主要会计信息系统是否有效做到保护资产、维护数据完整并以最高的效率完成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会计信息化审计已经成为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一个必然趋势。它与传统的会计审计工作有微妙的不同之处,呈现出其固有的特征。
1、会计审计工作一律采取信息化技术
当前,我国的会计审计工作也顺应了信息化不断发展的时代要求,在工作中全面应用全新的信息化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这样不仅减少了会计审计工作的复杂性和冗长性,也有效地改善了传统会计审计工作出现的操作标准不统一、审计条件不足、培训制度缺失等弊端。尽管现阶段我国的会计审计工作还不够完善,但是这种全新的信息化审计模式已经为以后的会计审计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会在未来的日子里得到有效的发展。
2、信息化技术的适应能力较强
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的环境具有较强的多元性和系统性。目前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高节奏的更新。那么,信息化审计工作也要及时适应这样的工作特点,达到审计工作既定的目标要求。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在多变的工作环境中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及时控制会计审计工作中出现的相关问题。
3、会计信息化审计技术能快速提升传统审计工作的效率
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一些企业将会计审计工作从企业中分离出来,使此类工作的风险降低,同时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的逐渐推广,可以使工作人员从强大的计算机体系中,获取大量有效的数据和丰富的信息。加之在信息化技术的背景下,企业会为会计审计工作提供高配置的工作平台,能够使会计审计工作的效率在低风险的前提下稳步提高,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寻求会计信息化下审计工作快速发展的策略措施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之下,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的时代也已经悄然到来。面对传统会计审计工作中出现的较多风险,我们需要分析并了解这些风险产生的原因及主要因素,结合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特征,我们需要积极寻求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中的企业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策略,并提出如何开展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针对会计审计的风险因素,在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中,结合信息化审计工作的特征,实施有效的策略措施有助于避免或降低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风险,进而使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建立合理有效的会计审计原则
在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完善的会计审计原则能有效解决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中出现的,由于工作环境多样性所造成的审计工作质量差效率低、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欠缺、审计工作计划性独立性不强等问题。审计机构和政府部门要从全局出发,结合当前审计工作出现的实质性问题,制定切实有效的会计审计原则:第一,坚持诚实守信,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第二,及时制定审计工作计划。第三,保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第四,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优先,并兼顾其效率。政府在这样的过程中要保证会计审计工作的稳步进行,这样就能对一定的问题和失误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另外会计审计行业本身也要足够重视这样的审计原则,将理论与实践向结合,努力提高会计审计工作的效率。
(二)提高审计工作的安全防范意识,强化审计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
会计审计工作中风险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程度轻的会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严重的会使会计审计信息失真,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失误,从而必须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因此,提高审计工作中的安全防范意识,可以使会计审计工作中的风险降低到最小。在实际的工作中,不仅要追求工作效率和企业的利益,也要考虑到审计风险的时刻存在,采取有效的措施合理地避免风险,这样才能使整个会计审计工作得到正常的发展。
(三)积极引进会计信息化审计人才,定期组织培训
在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是主体,他们的工作能力直接决定了会计审计工作的质量。积极引进会计信息化审计人才,并对原有的审计人才定期组织培训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也是企业会计审计水平快速发展的保障。因此,企业可以对原有的审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在这样的培训中要针对员工自身的不足,安排有针对性的培训。另外,在我国的各大高校中培养了顶尖的会计审计人才,企业要在信息化审计的环境下,积极引进审计人才,为企业选拔出优秀的会计审计人才。
(四)注重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宣传力度
虽然我国的会计信息化审计已经走上了一条相当好的发展道路,但是对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宣传不能停止。在传统会计审计逐渐退出企业审计舞台的同时,要加大对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的宣传力度,推广信息化审计的技术,使会计信息化审计走上一条良性的发展道路。
四、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会计审计风险的存在并不是单方面的因素,而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在进行会计审计工作的过程中,结合信息化审计工作的特点,积极实施会计信息化审计的措施策略,可以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规范审计工作的流程,为今后的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篇13:学位论文结论的写法
学位论文结论的写法
一、学位论文的结论
结论是一篇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以研究成果为前提,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论证所得出最终的、总体的结论。换句话说,结论应是整篇论文的结局,而不是某一局部问题或某一分支问题的结论。结论应体现学生更深层的认识,且从全篇论文的全部材料出发,经过推理、判断、归纳等逻辑分析过程而得到的新的学术总观念、总见解。
结论是论文主要成果的总结,客观反映了论文或研究成果的价值。论文结论与问题相呼应,同摘要一样可为读者和二次文献作者提供依据。结论的内容不是对研究结果的简单重复,而是对研究结果更深人一步的认识‘是从正文部分的全部内容出发,并涉及引言的部分内容,经过判断、归纳、推理等过程而得到的新的总观点。毕业论文的研究结论通常由三部分构成:研究结论、不足之处、后续研究或建议。
第一,毕业论文的结论主要是由研究的背景与问题、文献综述、研究方法、案例资料分析与整理等研究得到的,其中核心的结论是正文部分的资料分析与研究的结果得出的结论和观点,即论文的基本结论。本研究结论说明了什么问题,得出了什么规律性的东西,解决了什么实际问题。研究结论必须淸楚地表明本论文的观点,有什么理论背景的支持,对实践有什么指导意义等,若用数字来说明则效果嫌佳,说服力最强。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避免使人有似是而非的'感觉,从而怀疑论文的真正价值。
第二,研究的不足,表明本论文的局限性所在,包括研究假设、资料收集、研究方法方面的不足之处,可以为后来的研究在该领域进一步完善指明方向。
第三,后续研究(或研究建议)就是学生在完成该论文过程有所思,但尚未彻底研究的领域。研究建议常与不足之处密切相关,能为后来者继续深人研究提供了思路与借鉴。
对于某一篇毕业论文的结论,上述基本结论是必需的,而不足之处和研究建议则视论文的具体内容可以多论述或少论述。论文的结论部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应提供明确、具体的定性和定跫的信息。可读性要强,如一般不用量符号,而宜用盘名称。
二、结论撰写应注意的问题
古人云:“结句当如撞钟,淸音有余。”结论在一篇毕业论文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写好结论,应该注意几个方面:
第一,要使毕业论文的结论部分真正起到收束全文的作用,一般不要提出新的观点或材料,如果有新的观点或提出新b议题,可能使论文原有的观点被淡化,也会使论文的结论阐述不清,显得单薜。
第二,结论应写得简明扼要,精练完整,逻辑严谨,措辞得当,表达准确,有条理性,易被人理解。研究成果或论文的真正价值通过具体结论来体现的,不应夸大结论,如本研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本研究结果属国内首创、本研究结果填补了国内空白一类语句来作自我评价。
第三,避免草草收尾和画蛇添足。尽量避免广告词,认为研究成果如何好、如何髙、如何准或指标如何髙等。必须基于论文的研究,写出体现论文的特点和特色的结论。因为研究或研究方法中的内容才更能代表论文的特点、特色(即创新点),如果写得很少,甚至只字不提,这就使得所写结论不足以服人,缺乏可信度,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 本科论文字数多少
★ 本科毕业论文摘要
【本科论文结论范文(精选13篇)】相关文章:
本科论文教师评语2023-03-14
答辩 指导教师评语2023-03-08
答辩指导教师评语2023-03-18
导师对论文的评语2023-09-09
本科毕业论文 撰写要求2023-01-24
英语本科论文总结部分2022-06-09
学位论文评语 范文2022-05-04
对毕业论文的答辩评语2022-09-15
导师对毕业论文评阅评语2023-08-22
本科生论文总结怎么写2023-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