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论文(锦集10篇)由网友“小蛋糕小蛙”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态文明建设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摘 要:生态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互利共生,人们积极开展生态建设、充分享受生态成果的高度文明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是生态社会的最基本标志,具体表现为生态原则成为资源配置基本依据,生态生产成为社会生产基本内容,绿色消费成为社会主体消费方式,生态法制成为社会基本行为准则,生态意识成为社会主流观念。
论文关键词:生态社会;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社会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互利共生,人们积极开展生态建设、充分享受生态成果的高度文明的社会形态。作为人类文明进化的最高台阶,生态文明社会(可简称生态社会)是我们人类尚未达到的一种理想的社会境界。积极开展生态社会研究,弄清其特征标志,有助于推进生态社会建设。
总体上说,生态文明社会的基本标志就是生态文明。具体而言,生态社会的基本标志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生态原则成为资源配置基本依据
在工业社会,市场原则被证明是资源配置最有效的手段,但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市场失效的现象日益严重。作为由工业社会进化升华而来的生态文明社会,一方面还须借助等价交换、利润最大化、优胜劣汰等市场资源配置原则,另一方面必须增加生态原则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依据,化解市场配置原则下市场失效的问题。
生态文明社会资源配置生态原则的主要内容大致有五项:
1. 生态平衡原则。资源配置的生态平衡原则是指社会资源配置不破坏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运行的稳定状态,至少不剥夺生态系统应对外来干扰进行自我调节恢复原初稳定状态的能力。依据生态平衡原则进行资源配置有利于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巩固社会发展的生态基础。自然生态平衡条件下能够达到生态产出的最优化,但常常不是经济产出的最大化,而最大限度地保持自然生态平衡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2. 环境安全原则。资源配置的环境安全原则是指社会资源配置不破坏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系统的相对稳定与协调,至少不剥夺自然环境系统应对外来干扰冲击的自我调节和恢复能力。这里的自然环境系统主要是指人工生态系统,也包括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部分自然生态系统,如农地、森林、牧场、工厂、村落、城镇等次生环境,涉及土壤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以及全球气候等,实施环境安全原则有利于经济有效增长、促进经济效率提升、消除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生态恶化与环境退化问题、维护良好的生活环境。
3. 资源节约原则。这一原则是指社会资源配置符合节约使用、高效利用、循环利用要求,做到不可再生资源的节俭节制使用,可再生资源的充分开发、合理使用。实行资源节约原则能够最大限度降低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的干扰冲击,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意义的资源节约立足于生态平衡环境安全,经济意义的资源节约追求效率提高效益增加,两者既相契合又有矛盾,生态文明社会强调前者的前提地位。
4. 协调进化原则。这一原则是指社会资源配置能够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共同进化、互惠共赢。落实协调进化原则,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社会发展进化的本质要求。
5. 永续发展原则。永续发展原则是指社会资源配置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系统平衡的现实需要,又能符合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长远协调和谐、发展进化的要求。贯彻永续发展原则,有利于解决传统发展模式下日益严重的代际不公平问题,推动生态文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生态生产成为社会生产的基本内容
生态生产是指为维护生态平衡和环境安全、消除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负面冲击所进行的生产,其成果即生态产品一般以生态平衡的恢复与维持、自然环境的改善与保护、生态资源的维护与增加、环境污染的治理与消除等形式呈现。在社会生产方面,生态文明社会与工业社会的显著不同,在于除了依然存在规模庞大的物质产品、服务产品生产以外,生态产品生产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基本内容。这是因为人类社会的高度发展构成对生态平衡的巨大冲击、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严重威胁,必须通过调整社会生产结构、增加生态产品生产加以补偿。
生态文明社会生态生产的发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 生态产品在社会产品中占据重要地位。社会产品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物质产品,它通过对物质资料的加工制作形成使用价值,满足人们的物质消费需要;一类是服务产品,它借助物质资料手段提供各类服务,满足人们生产生活服务需要;再一类就是生态产品,它通过对生态环境的维护保养形成生态价值,促进生态平衡和环境安全。前两类产品生产都建立在人类对大自然索取的基础上,随着索取强度的提高必须要有适当的方式途径进行回馈补偿,生态产品生产正是人类回报补偿大自然的最佳途径,正因此,在生态文明社会,生态产品成为社会产品中具有特殊功能作用、无法替代、不可缺少的基本产品,其规模、种类也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更高要求而相应扩张。
2. 生态产业成为社会最基础的前提产业。社会产品结构的调整必然要求社会产业结构的相应调整,在生态文明社会除了传统的或经过生态化改造的一、二、三次产业以外,生态产业将成为社会的基础性、前提性和标志性产业。生态产业是以生态平衡和环境安全为产业目标的专门产业,内部又包含污染治理业和生态资源培育维护业两大产业,前者专司污染减排和受污染环境治理之职,后者专指修复、维护和培育生态资源,促进地球村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基础性产业 。
三、绿色消费成为社会主体消费方式
所谓绿色消费,是指人们在环境友好理念指导下所进行的有利于资源保护和生态平衡的、或者不至于恶化资源供求关系和生态环境的最终消费。绿色消费有以下显著特点:
1. 绿色消费是一种减量型消费。一方面,绿色消费注重减少资源消耗量,放弃传统消费大量消耗资源、追求最大限度物欲满足的奢靡倾向
和极端做法,转而采用适度消费以谋求足够程度的满足和多方面的满足。另一方面,绿色消费强调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通过减少浪费、减少资源消耗、循环式消费及废弃物的再消费以及消费排泄物向社会排泄物处理业集中,减少消费过程的废弃物排放量,不让消费排泄物进入自然生态系统。
2. 绿色消费是一种综合效用型消费。绿色消费效用由直接效用、间接效用、宏观效用、长期效用等多种效用构成。其中,直接效用包括人们消费产品和服务获得的特定需求满足,因采用循环消费、再消费、减量消费方式节约消费成本获得的收益需求满足,因采用绿色消费方式对生态环境保护有所贡献而获得的心理满足;生态环境因绿色消费方式而直接得到的维护、改善(如人们化废为宝,对废弃物的消费直接减轻了环境压力;人们参与植树种草治沙等体验性休闲、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改善),等等。直接效用是人们采用绿色消费方式的主要动力。间接效用主要指绿色消费方式因节约资源、减少排放而最终对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平衡所产生的有利影响,它与某一项具体的绿色消费行为并不直接挂钩、对应,具有一定的曲折性、隐蔽性。宏观效用是指绿色消费的积极效用是由众多的绿色消费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某个人、某一次、某一项、某一局部的绿色消费仅产生有限的积极效用,但要取得积极的宏观效用必须从自己、从局部、从现在做起。长期效用是指绿色消费的效用除直接效用以外,其他效用的取得往往要经过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而绿色消费的效用也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绿色消费的综合效用,是人们从理性高度选择绿色消费方式的原因。
3. 绿色消费是一种可持续型消费。一方面,绿色消费为当代人的后续消费预留资源,也为后代的消费预留资源,有利于保持资源利用的持续性;绿色消费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人类生存环境、生活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另一方面,绿色消费对绿色产品的追求,促进了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的营造和生态文化建设,从而促进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们的可持续消费提供生态环境基础。这些特点说明,绿色消费符合生态文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要求,能够兼顾人类福利水平提升和生态环境改善的双重要求。也正因此,在生态社会绿色消费能够取代传统消费方式,成为社会的主体消费方式。
四、生态法制成为社会基本行为准则
工业社会,人们按照市场法则和经济法制行事,经济利益是决定人们言行的内在动力,在经济规律这根看不见的指挥棒的指挥下,人们在经济法制划定的界线内从事生产经营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以及其他社会活动。而在生态文明社会,人们不仅从事物质产品、服务产品的生产消费,还要从事生态产品的生产消费;不仅追求经济利益和经济价值,还要追求生态利益和生态价值。因此,人们的社会活动不仅要遵循经济规律、经济法制,也必须同时遵循生态规律、生态法制,而且应该更加强调遵循生态规律、生态法制。目前人们制订的环境保护的法律规范,都是立足工业社会,从传统经济社会的视野出发,依托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所规定的行为规范,这些法律规范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严格意义上说,这些环境保护法律规范还无法充分体现生态文明社会生态理念的精神,无法完全适应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更高要求。尤其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我国),为加快追赶步伐,环境保护往往要向经济发展让步,导致生态法制常常形同虚设。
作为生态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生态法制至少具有如下四方面特征:
1. 以巩固、发展生态文明社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生态法制建设跳出传统工业社会窠臼,立足生态文明社会来进行,从而遵循全新的指导思想,设定全新的建设目标,确立全新的法制原则,建立相应的内容框架。
2. 很好体现生态规律的基本要求。体现生态规律要求是生态法制建设的核心,只有充分体现生态规律要求,生态法制才能很好反映其价值取向和行为导向,发挥促进生态平衡、推动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
3. 努力借助经济规律的运行机制。生态文明社会经济规律仍然是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律之一,指导和左右着人们的行为。生态法制建设不仅不排斥经济规律的作用,还必须努力注意与经济规律的协同契合,借助经济利益的推动促进生态法制的落实。在经济目标与生态目标出现矛盾的情况下,从有利于生态社会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出发,寻求合理的立法司法平衡点。
4. 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同进化原则。生态文明社会的发展目标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同进化,既要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努力提升社会福利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要贯彻生态和谐原则,确保生态平衡和环境安全,人与自然两者不能偏废。因此在生态法制建设中要防止出现两个偏向,一个是片面的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倾向,另一个是极端生态主义倾向,做到以人为本,兼顾双方。
五、生态意识成为社会主流观念
生态意识是指人们了解生态规律、尊重生态价值、努力追求生态平衡、积极参与生态建设的认识状态和思想倾向,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它是人们自觉开展环境友好活动、采取维护生态平衡行动的内在动力。工业社会经济意识是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观念,人们围绕经济利益这个核心从事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经济效益成为衡量经济活动乃至其他社会活动成败得失的主要标准,最终导致工业社会的畸形发展。生态文明社会作为在对工业社会扬弃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全新社会发展阶段,也必然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全新社会观念,用以指导人们的言行。作为社会主流观念,生态意识不仅受到社会舆论大力推崇,也受到政府、公民、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各方的充分认可肯定,还是各类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成员的行动指针,落实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成为体现生态社会文化特征的核心理念之一。
生态意识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认识层面,具有对自然生态、生态平衡、环境安全、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对自然生态及其价值的尊重,对生态规律、生态机制的认识和掌握。
二是行动层面,对生态价值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内化为推动人们采取环境友好行为的动力,人们将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看作是一种崇高的行为,不惜付出某种代价去付诸实施。高水平的生态意识应该是这两个层面的有机统一,仅有认识没有行动,说明认识难免肤浅;仅有行动没有认识,很难保证行动的自觉和持久。
根据上述五方面标志的全面、显著程度,可以将生态文明社会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如生态社会初级阶段、生态社会中级阶段、生态社会成熟阶段或高级阶段等。
篇2:本科生态文明建设专业论文
本科生态文明建设专业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试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加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必须能够有效推进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更好地履职。
本科生态文明建设专业论文范文篇一
《 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分析 》
摘要:
生态文明建设一直得到党中央的重视,而农村环境保护的好坏直接关乎农民的切身利益。
当今时代,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极其尖锐,不仅涉及到农民的身体健康,还阻碍着经济的持续发展。
所以,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当今我国的必然选择。
对新农村生态文明问题的探析,对解决当今农村经济社会资源问题,进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新农村生态文明 生态建设问题 对策
一、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
(一)生态文明的概念
生态文明主要是指人类在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的同时,又积极注重改善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发展关系的一种表现,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积极优化,并且对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所产生的负面效应进行积极的克服。
(二)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特征
新农村建设是一件当今我国重中之重的事情,包括对农村经济的建设、政治制度的建设、以及文化的完善,内容十分充实,作为其中重要的成分生态文明,具有自己的特征。
新农村生态文明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全面发展。
①生态文明提倡创建一个和谐社会,在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要兼顾保护环境、爱护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要改变过去的旧思想,一味地追求利益最大化,应该达到环境和经济和谐共生的状态。
二、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
1.农药污染。
农药是包含化学成分的产品,它对农产品的提高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同时也会对环境会产生很大的污染,并且由于施用的方法、错误的意识等制约,致使农药的肆意施用,使农业生产环节矛盾问题日益突出,威胁人类的生存,还有环境的可持续使用,这俨然成为农业的发展问题。
2.化肥污染。
农业生产中想要提升农业的质量,重要的任务之一是要进行科学施肥,农产品增加产量,农民收入增加,有着至关的重要性。
特别对许多城市进行调查表明,当前我国的种植产品都严重不符合标准,大家吃了这种瓜果蔬菜会容易生病,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直接关系人们的食品安全和生存空间。
(二)乡镇企业对环境的破坏
乡镇企业分布比较分散,机器和工艺普遍较落后,对于污染难以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污染的范围也比较广,难以监管和治理。
而且随着城市环境准入条件的提高和污染控制力度的加强,城市污染在逐步向农村转移,农村一些地区逐步沦为污染企业的聚集地。
(三)生活垃圾对环境的破坏
当今我国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生活中产生的垃圾所以越来越多,品类和数量不断增多,垃圾产生的问题也日渐明显。
例如污水不能合理地排出,只是肆意地排放;垃圾没有指定的位置堆放,任意地四处堆积;柴草堆放到处都是;畜禽到处乱跑,没有形成规模化养殖;这些现象直接造成在农村普遍存在着地下水的污染严重与空气质量很差的问题,导致农村的生活环境日趋下降。
(四)畜禽养殖对环境的破坏
随着当今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人们对于蛋肉需求量比较大,所以畜禽养殖得到大力的发展,同时也对环境也带来了很多问题。
当今农村都是以散养为主,并没有规划,产生的废弃物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三、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对策探讨
(一)加强污染防治工作
加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进行污染治理,使污染对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小。
要特别防止农药化肥对农村土地的污染,对所有的化学产品都要有严格的规定,不能超过使用的数量;还要对有机肥和化肥进行交替使用,因为长期使用化肥,不仅会污染环境还能对人们的身体产生伤害。
因此,大力提倡使用高产、低毒的农药产品,努力开发出增产高效和防治效果明显、对人畜无毒的先进技术。
②除此之外,要有计划地定期对田地的施肥状态进行监测,对使用的剂量不断地进行适当的改变,建设文明的生态家园需要对农村的畜禽产生的垃圾以及生活中排放废弃物进行合理的处理,对畜禽需要制定相应的准则。
此外还要加强秸秆、沼气的利用,为了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要从多领域开拓秸秆的利用范围,提倡秸秆还田等技术的推广,开发出更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秸秆的使用率。
饮用水的质量好与坏直接关乎人们的生命安全,所以要大力加强饮用水源头的监管,确保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要努力倡导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农药产品,污水灌输管理要严格,防止农村的土地资源被破坏。
规模化养殖业给环境带来了大面积污染,如果实现污染物重新被利用,这样会使资源被合理利用。
美丽乡镇是我国一直以来要创建的目标,因此要全面提倡创建无污染、纯天然的农村,就要把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到底。
(二)积极倡导循环经济
新农村生态文明的实现要求大力提倡循环经济为导向,循环经济可以使污染物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实现资源的最大使用率。
达到优化环境的效果。
环境如果受到污染,这不仅仅会降低人们生活的质量和身体健康,还会阻碍经济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③由此,农村应该推行减量减排的处理方式,使用循环经济的办法,进行资源的合理利用,这样才会使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相依相生。
如果禁止养殖业的规模化生产,无疑对畜牧业的发展会造成伤害,可以采用畜禽排泄出的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这样就会合理促进排泄物的无害化和多元化,在治理污染的同时也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
因此,大力提倡循环经济,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可以把废物材料变废为宝,既不破坏环境,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以循环经济发展道路为依托。
(三)转变乡镇企业发展方式
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改变乡镇企业的发展模式,走新型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必须要求把握我国的现实状况,用开放的思维探求我国在全球定位,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合理的优化配置。
实施后发优势策略,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各方面的素质,在国际上提升我国的综合竞争实力。
改变以前依靠物质资源的发展模式,着力依靠人力资本,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让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才能走上健康之路,才能建设更加文明的新农村生态环境。
(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提高农民的文化程度,是建设新农村生态文明的重中之重,农民作为其主体,开设针对农民的科技培训课程,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
针对一部分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采用技术培训为主,要深入到田间,手把手地去答疑解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践中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
其中,可以着重培养具有初高中以上学历的人,让这部分人先调动起来,来带动更多的人。
还可以利用电视和远程电脑来进行培训,这些方法不仅可以增强农民之间的凝聚力,还能够让农民了解外面的世界,更好地接受新鲜事物。
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农村生态文明关乎着农民的身体健康以及农民的经济利益。
我国农村存在着许多问题,譬如生产中农药化肥的污染,乡镇企业对环境破坏等,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采取措施来保护自然。
由此,要大力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达到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
保护环境是当今时代赋予人类的责任,我们要加强污染防治工作,积极倡导循环经济,转变乡镇企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改善当前农村的环境,创建更加美好的家园,使祖国的天空更蓝、水更清。
注释:
①方世南.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系统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研究,(4):17-22
②盛世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1):23-26
篇3: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对策研究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对策研究论文
国家在建设生态文明时,不仅要将生态环境的保护视为出发点,还应把其视为促进生态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近年来,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因此有必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层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一、政治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
1、加强生态法治建设
首先,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朝着制度化方向发展。修订《环境保护法》,对环境产权进行明确界定,成立专门负责环境保护工作的管理机构,消除生态治理过程存在的利己主义现象。其次,健全环境保护执法监管机制,将各级环境监管部门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经常性地组织专项执法活动,严格执法,加强对开发利用资源与破坏生态环境等问题的监督执法力度。在执法监督方面,一方面要加大对各级生态环境执法机构的监督力度,防止出现行政不作为、执法不规范等现象;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司法部门的监督,促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能够依法展开。
2、完善生态公共政策体系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主动承担起管理生态的职责。中央政府负责管理各地区的生态行政部门;各地方政府负责管理本地区的生态行政部门,并积极执行国家出台的生态行政管理政策。为了充分发挥全国生态管理部门的职能,可以在中央政府设立直接负责全国生态管理工作的部门,负责协调全国各地的环境保护工作。按照相关制度规定,在一级政府内部成立生态行政联合管理部门,通过会议展开研讨,促进信息交流,监督各项生态管理法律政策的执行情况,维护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之间的协调性。
3、健全生态管理机制
针对环境资源保护主管部门,实行行政级别升级制度,形成该项工作部门垂直管理模式,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优化机构设置,推动环境资源保护管理工作效率的不断提高;制定相应政策,解决监测数据部门垄断问题,实现数据信息共享,公开政府政务,制定科学决策;进一步改革现行环境管理体制,形成跨部门、跨行业的协调机制。
二、经济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
1、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创新
我们要积极开发各种资源节约技术,并推广意义重大的替代技术,探索出能够推动产业链得以延长的相关科学技术,着力创新与发展零排放、回收处理、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以及绿色再制造等技术,努力突破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瓶颈,加快低排放、低耗能源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步伐,用先进、实用的高新科技,替代传统落后的技术。在重点行业与领域以及工业园区,开展城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推动经济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快速发展循环经济。
2、构建生态化产业体系
生态产业是21世纪的主导产业。生态产业突破传统一、二、三产业概念,通过产业细化分工和生产环节的优化,形成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业态,实现能源资源的多次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最小最少破坏。生态产业是专门针对生态环境保护而开发的产业组合,产业的生态化发展是指在特定空间内形成不同的产业集群,以能源有机循环的原理为基础,所形成的一种产业链式的生态循环模式,可以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在合理利用能源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生态平衡。
三、文化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
1、树立全民生态文明理念
要强化公众生态思维模式。生态思维模式是建立在合理运用生态系统各种因素的'交互关联作用基础上的,它能够反映出各种生态现象和生态发展变化,能够深入认识其中的客观规律和相互影响关系,对人们认识和解决生态问题有着重要作用。在生态文明的构建过程中,应当以生态学思维方式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分析,并指导具体实践活动,利用生态构架的整体性对事物的发展进行认识,解释事物发展的动态关系和发展趋势等,从而认识和解决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时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为可行的理论支持,从而形成更具指导性和全局意识的构架模式,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发展生态产业的必然趋势。
2、强化全民生态文明价值观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加强人与自然在发展中的相互依存与相互促进的作用。生态文化构建的核心理念是“互利共生”。自然界相对于人类之需要的价值是多样的,正因为自然资源的价值是由多方面构成的,所以,在进行开发的时候,既要有资源的经济价值尺度,又要有生态价值尺度;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不可忽视生态效益。另外,科学的生态文明价值观承认自然价值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人的利益,还包括其他非人类的生命,人类与非人类生命共同依附于自然资源而生存发展,自然界所有存在形式都有继续存在下去的权利。
3、增强全民绿色消费观
在消费领域引入生态文明观念,继而构建起生态化消费模式:一是建立人本消费观念,在保障消费者身心健康的同时,促进公众消费活动和生活方式的良性转变。二是树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消费观。例如绿色消费、低碳消费。三是倡导公平和谐的消费观,在满足公众消费需要的同时更要注重生态环保体系的构建。
四、社会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
1、构建起生态监测的完整体系
在建立生态预警与监测网络的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大力支持生态应急工作,对生态系统的变化做出及时反应,对突发事件能够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建立起生态保护应急机制和有效保护措施。
2、强化环境管理的体系构建
为了获得最佳治理效果,应当与当地生态治理方式相结合。政府监管部门要做到责任落实到位,科学分工,构建协调的领导组织和管理体系。各管理部门要落实追责制度,防止出现部门之间的责任推诿,实现政府监管、地方监察、下属单位联合实施的治理链条。中央政府应当对生态治理起到整体统筹作用,地方监督工作要突出重点,各实施单位要落实责任认真执行。
3、强化环境监督条例的实施
环境治理措施应当与地方实际排污总量相适应,对于污染物治理实行分级制,排污不达标则严禁生产运行。对于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排污项目和排放超标企业,要责令其尽快整改,新上项目停止审批。对排污治理要做到限期执行,对于期限内难以达标的企业要责令停产整顿。此外,还应加大生态保护的资金投入,做到“防治同步”,提升社会各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形成“经济环境两手抓”的良好氛围。
篇4:水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论文
摘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我国新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大部署,描绘了“十三五”绿色发展蓝图。文章指出,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到水务部门,就是要我们从水资源的源头抓起,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以及减少水污染和改善水生态等等,达到人水和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绿化发展;理念;水生态;文明
篇5:水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论文
近年来,大庆市不断加大水资源保护和修复力度,逐步建立健全绿色水生态系统,有效改善水生态环境,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水生态安全保障,取得一定成效。
1.1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1)水源工程建设成效显著。为解决水资源紧张状况,市政府和大企业后修建了北引、中引、南引“三引”工程及大庆水库、龙虎泡水库、红旗水库和东城水库“四大”水源地。通过资源分配、工程建设和管理调度,我市现状可供水量为32.76亿m3,其中地表水可供水量为22.7亿m3,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0.06亿m3,基本满足了现状国民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用水需求。,大庆市年供水总量21亿m3,其中,城市工业和生活6.2亿m3,农业用水12.5亿m3,生态用水2.3亿m3。供水量中地表水占67%,地下水占33%。城市设计日供水能力达到168.5万m3。2)地下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我市地下水经过多年的开采形成了东西两大地下水降落漏斗,漏斗影响面积一度达到5560km2,漏斗中心水位埋深曾达到53m。近年来,采用依法限采和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地下资源管理,市区内地下水年取水量减少了1亿m3以上,超采区中心漏斗水位逐年恢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0实测资料显示,西部漏斗区基本消失,东部地下水降落漏斗影响面积缩小为611km2,地下水漏斗中心水位上升了近30m,达到128.0m高程。3)节水型社会建设效果良好。我市被正式列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几年来,在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城市节水、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25m3,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主要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2%,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2%,城市供水系统管网漏损率从25%下降到19%,多项节水指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开始建立,为水资源管理信息实现采集自动化、传输网络化、管理数字化、决策科学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我市被评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
1.2水生态环境逐渐改善
现已初步形成了以水功能区划和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为平台,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为手段,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和河湖湿地保护的综合保障体系,局部生态环境和水环境状况有所好转。1)污水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全市污废水排放量5300万t/a,共有工业(100家重点企业)废水处理设施245台套,总处理能力达到223万t/d,年处理量5.1亿t,油田含油污水处理率达100%,工业污水处理率达95%以上,重复用水率达到92%。全市相继兴建了8座生活污水处理厂(东城、西城、乘风庄、八百晌、陈家大院、石化、申东、大同等),日处理能力达到44万t,处理率达92%。同时,积极加强中水回用,主要用于农灌、工业冷却和循环水、景观娱乐用水、杂用水,中水回用率达到50%以上。2)河湖治理取得好成绩。本着“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重点突出,分期实施”的原则,实施城市河湖水系综合整治工程,主城区三条水系和40个湖泡湿地已近1/3进行了治理(主要是黎明河、黎明湖、三永湖、万宝湖、乘风湖、碧绿湖、果午湖、新潮湖、燕都湖、明湖等),“河湖湿地保护专项规划”、“城市滨水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和“百湖治理专项规划”已编制完成。3)雨洪资源合理利用。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雨洪资源,近几年平均利用云水资源5亿-6亿m3,洪水资源利用总计达到75亿m3。4)水土流失治理不断加强。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沙化、盐渍化现象得到有效控制,近年来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659km2(全市水土流失总面积为4796km2,其中强度水土流失面积为864km2)。5)水利风景区创建初见成效。黑鱼湖、红湖两个生态园区成功申请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相当于AAAA景区),当奈湿地和鹤鸣湖湿地属于扎龙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相当于AAAA景区)的一部分,龙凤湿地晋级为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相当于AAA景区),连环湖、西葫芦泡2个生态园区成功申请为省级水利风景区(相当于AAA景区)。
1.3水管理能力不断加强
随着《水法》、《防洪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大庆水务一体化管理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编制了一大批水利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为水利工程合理的建设、科学有序的实施提供了依据,也为规范对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创造了条件。2)以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为目标,初步建立起了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实行了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水资源论证制度、节约用水、计划用水和水功能区纳污总量控制制度,水资源管理得到切实加强。3)强化了防汛抗旱的.组织管理,基本建立了机构健全、管理有序、运转高效、程序规范的防汛抗旱工作组织体系。确立了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的运行机制,大力推进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从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的转变。4)水污染防治和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正逐步加强,促进了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五是积极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水平都有了新的提高。
2水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庆市属于北方严重缺水城市,全市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为1170m3,低于国际公认的1700m3的用水紧张警戒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禀赋条件、水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水生态退化问题也较为突出。1)水资源保护意识不强。注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重视水资源的保护。主城区由于连续多年过度开采地下水,形成了地下水位漏斗区,引发了地面沉降、湿地萎缩、地表植被退化、地表水污染入侵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2)河湖连通工程进展缓慢。全市有大小湖泡228个,其中市区90个,主城区40个。依据《大庆市城市滨水地区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在现状“三大排干”(西排干、东二排干、中央排干)的基础上,构筑“六河串联40湖”的百湖水系布局。从至今,主城区只有19个湖泊得到了有效治理,碧绿湖、东风湖和燕都湖等20多个湖泊治理迫在眉睫。3)水土流失问题还比较严重。全市水土保持综合防治网络体系不健全,80%的强度水土流失面积未得到有效治理。4)城市供水问题突出。供水设施老化严重,改造不及时等问题造成了供水安全事故频发。5)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当前仍存在水资源过度开发、用水浪费、水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水资源要素在全市经济布局、产业发展、结构调整中还没有成为重要的约束性、控制性、先导性指标。
篇6:水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论文
“十三五”期间,大庆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要着重加强防洪河道治理、水利风景区创建、河湖湿地修复、地下水保护、水土保持体系建设,以提升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为前提,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生态完整优美、水管理科学规范为目标,着力建立健全水资源体系、水生态体系和水管理体系“三大体系”。
3.1建立健全水资源体系
开源节流,有效保障居民用水、人畜饮水、油田石化等重要工矿企业用水和农业生产用水需求,基本保障最小生态环境用水需求。未来各行业用水量基本遵循“工业用水零增长、农业用水微增长、城市用水小增长、生态用水大增长”的发展规律。1)进一步加大引水量。结合尼尔基水利枢纽配套项目黑龙江省引嫩扩建骨干工程建设,给我市增加净供水量5亿m3,主要用于城市供水和生态用水,基本完成重点区域水资源配置,尤其是西南部水资源合理配置工程建设。2)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建设60万hm2旱涝保收田,农田综合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5。工业废水处理达标排放率达到8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5%以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再生水利用率达到70%,万元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降低到20m3以下。城市设计日供水能力稳定在200万m3左右,以保障近400万人口的供水需求,水质标准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106项标准。全面推广和使用节水型器具普及。加强城市供水管网建设与改造,供水管网综合漏失率控制在11%左右。计划用水率达到95%,城市生活用水定额达到220l/d,农村生活用水定额达到70—100l/d。3)严格限制新建排污口。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0%(全市共计27个水功能区。国家要求年达标60%,达标80%)。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供水安全得到保障。4)严格保护地水资源。城市地下水利用量控制在2.0亿m3以内(市区地下水最大允许开采量为2.3亿m3),地下水漏斗区实现采补平衡。东部地下水降落漏斗影响面积控制在300km2以内,漏斗中心水位埋深高程达到132m。
3.2建立健全水生态体系
紧紧围绕“生态自然现代宜居”和“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市建设目标,大力推进河湖水系治理及滨水城市建设。初步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有计划分步骤进行水土流失工程治理。加大污水处理和雨洪资源的利用力度,建立健全河湖、湿地生态补水长效机制,打造“山青、水净、岸绿、河畅、湖美”的水生态环境。1)加大雨洪资源利用力度。建立健全河湖、湿地生态补水长效机制,全市实现年生态环境补水量达到4.5亿m3以上(现状2.3亿m3),其中市区年生态补水1.3亿m3,以大庆水库和东城水库作为主要补水水源。2)加大河湖治理力度。主城区河湖治理率达到100%,水域面积率≥13.5%,水体质量达到地面水Ⅲ-Ⅴ类标准。在主城区构建“六河连通40湖”河湖水系总体布局,实现水资源“东西互济、南北畅通”;严格遵守河湖水系蓝线划分标准,留足河湖水系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范围;加强河湖湿地管理,明确管理单位,制定管理办法,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治理、统一管理。3)初步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有计划分步骤进行水土流失工程治理,20有效治理率达到80%以上,其中强度地区水土流失面积治理率达100%。建立健全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和监测网络。四是加强水利风景区建设。将连环湖申请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相当于AAAA景区),将龙凤湿地申请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相当于AAAA景区),将乘风湖、黎明湖2个生态园区申请为省级水利风景区(相当于AAA景区)。形成我市8个水利风景区的水生态格局,其中3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个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3个省级水利风景区。
3.3建立健全水管理体系
建立涉水行政事务城乡统一管理的运行机制,逐步理顺水土保持、城市供水、城市河湖管理等相关机构的职能。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高水务管理现代化水平。1)在洪水管理上,实现洪水风险管理和应急预案调度。2)继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到年全面建成节水型社会。3)理顺城市供水和河湖管理体制,改革现有的水价形成机制。4)在水资源管理保护方面,贯彻《水法》、《水污染防治法》,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资源“三条红线”。尤其是在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监督、排污总量控制、入河排污口管理、水功能区达标等方面完善制度、严格考核、加强管理。5)在水土保持方面,建立起有效的监测、监督、治理、管理和维护体制,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全面提高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率和审批率。6)在水利投入方面,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拓宽水利投资渠道,逐步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水利投融资机制。7)在水利工程管理方面,依据法律法规,巩固水管体制改革成果,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改革,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推进农村水价调整,加强水利行政执法。8)在队伍建设方面,要注重学习、加强培训,深入实际、开展调研,提高水平、规范管理,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水务行政管理队伍。
参考文献:
[1]李娜.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时推动黑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J].黑河学刊,,228(06):20-21.
篇7: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的论文
Abstract: The paper hold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material, spiritual and political civilization forms an integrated systematic project of a socialist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t emphasizes that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construct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basis for exploring the new special zon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paper generaliz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t four aspects: construct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application of ecological theory in the development and explora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 inheritance and promotion of Marx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deology in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the drawing and sublimation of Chinese ancient thinkers#39; wisdo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a rational choice reflecting human being#39;s traditional outlook of development as time goes.
Key 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construction;systematic project;theoretical basis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构成了社会主义整体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正确认识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则是理解、探索和坚持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的基本条件。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学理论在人类文明发展道路探索中的具体运用
生态学概念最早是德国动物学家E海克尔提出的。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和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该学科认为,动植物及其无机环境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在系统内存在着有规律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且具有内在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在较长时间保持着相对稳定,即生态平衡。因此,人类在利用和开发自然环境过程中,必须从整体的角度,遵循自然界动植物的发展规律,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也就是说,人类必须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去认识和处理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用生态学的方法去解决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如果误用环境、误用技术,势必破坏维持生命系统自然平衡的诸种因素,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最终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正是对生态学揭示规律的正确认识基础上的具体运用。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在新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弘扬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马克思在其名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 ,“那种抽象的、孤立的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1]135,“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1]124,“人是自然的一部分”[1]52。在马克思看来,把人与自身之外的自然连接起来的活动就是生产劳动,劳动改造了世界,使它变成了“人化的自然”。由此,马克思甚至把自然比作“人的无机的身体”[1]124,强调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马克思主张人与自然在双向相互作用中达到辩证的统一。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出:“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2]恩格斯认为,宇宙岛(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恒星系)、地球、地球上的生命和人类都是无限发展的自然界在一定阶段的产物,任何具体事物都有生有灭,整个宇宙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并处在永恒循环的物质运动中。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论述集中地说明了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要求人类善待自然,保护环境。与马克思同时代的化学家和农学家李比希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植物吸收阳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分及土壤中的钾、钙、磷酸盐等各种有机物的养分,动物(包括人)又从植物或其他动物身上吸收养分,动植物腐烂后又分解回归到土壤和大气中,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自然界自主平衡的大循环。马克思受到李比希观点的启示,引申并发挥了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代谢的概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大土地所有制造了各种条件,“这些条件在社会的以及由生活的自然规律决定的物质变换的过程造成了一个无法弥补的裂缝。于是就造成了地力的浪费,并且这种浪费通过商业而远及国外(李比希)”[3]196。在这里,马克思使用了“物质变换”(代谢)的概念,提出了人类对生态的破坏造成了大自然物质代谢中的“裂缝”严重后果。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4]马克思认为,对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进行“合理地调节”,“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5]926,这是十分必要的。马克思还强调,要“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6]。这些论述既与人类中心主义相区别,又指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坚持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看到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人口过度集中)及其生产过程的废弃物排放,扰乱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代谢”,破坏了“永恒的自然条件”,“同时就破坏了城市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农村工人的精神生活” [7]。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造成人与自然的异化,指出“异化劳动”造成了“文明的阴沟”、“自然的荒芜”和“日益腐.败的自然界”。在遭受工业污染的恶劣生存环境中,工人的“任何一种感觉不仅不再以人的方式存在,而且不再以非人的方式因而甚至不再以动物的方式存在”[3]117。这从反面告诉人们必须对环境进行保护,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还强调违背生态规律必将受到自然的惩罚,在他们的著作中多次对人为盘剥自然、破坏环境的行为给予严厉谴责。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在利用这种排泄物方面,资本主义经济浪费很大;例如,在伦敦,450万人的粪便,就没有什么好的'处理方法,只好花很多钱来污染泰晤士河。”[5]927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国民经济批判大纲》以及《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中对过度开发自然,破坏自然平衡的行为给予强烈的谴责。恩格斯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美索布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它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8]517恩格斯的劝告再清楚不过地表明,人类要在地球上生存下去,就要与自然界建立共存共荣的和谐关系。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对我国古代思想家生态文明智慧的汲取和升华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被普遍确认为“天人关系”,这个与环境保护紧密联系的哲学命题,各家学说多有论述,其中以儒、道、佛三家最为丰富精辟。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尊重生命、保护环境的智慧,为我们今天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思想来源。
道家以老庄为代表,他们把“道”作为万物的本源和基础。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①在这里,老子以万物相互联系的宇宙观来审视得天独厚的生态,把包括人在内的万物编织于统一的自然之网中。“道生万物”表明,老子反对把等级贵贱观念用于自然界;《庄子齐物论》更鲜明地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秋水》则认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这些都明确地表达了道家对人与自然平等关系的看法,反对人类凌驾于自然界,主张以道观物,以达到天人和谐。
“道法自然”是老子生态观的核心思想和根本规律。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②也就是说,宇宙万物的生成根源于自然,演化的动力来源于自然,联系统一于自然,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依循“道”的自然本性,达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按照“自然”的方式对待自然,要懂得尊重自然、爱惜自然。
道家认为,要使人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违反自然规律,必须做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强调:“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③也就是说,人世间最大祸患莫过于不满足,最大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凡事皆有度,学会知足,才能得到满足。只有适可而止才能避免祸患,远离危险。既然万物都有自己的限度,人的行为就应当有所“止”,人的欲望就应当有所“满足”,有所克制。庄子也主张“常固自然”、“不以人动天”,使自己的欲望顺应自然法则,以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道家主张人类要尊重自然,凡事都应顺应自然,在人类活动中尽可能地少一些人为因素。但并不是要人降低到生物学意义的动物,否认人在宇宙万物中的地位。《老子》提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既没有把天道奉为与人对立的至尊权威,也没有把人贬为天道的附属物。在天人关系中,人的地位是不容降低的。人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求,需要保护资源和环境。为此,老子要人们发挥主体能动作用,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欲求,不能一味追求自己欲望的满足而过度开发利用资源。
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与道家一样,也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万物同类,因此人对自然应采取顺从、友善的态度,以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最终目标。道家是从天谈人,着重从自然的视角来论述天人关系,而儒家则是从人谈天,从人的角度来阐述“天人合一”;道家追求反璞归真,反对人力加之于自然,而儒家则在“赞天地之化育”的同时,又肯定人为万物之灵,主张尽人事以与天地参。儒道二家的角度虽不同,却异曲同工地肯定天与人的联系,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儒家认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尊重自然即是尊重自己,爱惜其他事物的生命,即是爱惜自身的生命。被称为儒家六经之首的《周易》把“生生”,即尊重生长、长养生命、维护生命作为人的“大德”,“天地之大德曰生”④。随后的儒家哲人大都从自我生命的体验去审视同情他人的生命,并推及对宇宙万物生命的尊重。在对待山林资源、动物资源、水资源、土地、环境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人与自然和谐的措施。以对待山林资源的态度和利用为例,儒家认为,注意保护山林资源的持续存在和永续利用,是人类保护山林资源的出发点。孟子最早意识到破坏山林资源可能带来的不良生态后果,并概括提炼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态学法则:物养互相长消的法则。孟子认为:“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①儒家还看到山林树木作为鸟兽栖息地的价值——“山林者,鸟兽之居也”,认为“山林茂而禽兽归之”、“树成荫而众鸟息焉”,反之,“山林险则鸟兽去之”②。儒家对山林和鸟兽的生态关联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③同时,儒家还看到树木能净化环境、补充自身营养,提出“树落粪本”的思想。不仅如此,儒家更为注重山林对人类的价值,提出“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④,也明确指出,“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⑤。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儒家的这些主张尽管是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考虑,但客观上使生物得以保护和永续利用,促进了自然保护。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尊重生命的思想表述得最为完整的是佛教禅学。在生态问题上,佛教认为,宇宙本身是一个巨大的生命之法的体系,无论是无生命物、生物还是人,都存在于这个体系之内,生物和人的生命只不过是宇宙生命的个体化和个性化的表现。在佛教理论中,人与自然之间没有明显界限,生命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佛教提出“依正不二”,即生命之体与自然环境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佛教主张善待万物和尊重生命,并集中表现在普度众生的慈悲情怀上。佛教教导人们要对所有生命大慈大悲。所有生命都是宝贵的,都应给以保护和珍惜,不可随意杀生。佛教中“不杀生”的戒律乃是约束佛教徒的第一大戒。在今天看来,佛教信仰虽然带有宗教神秘的内容,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保护生物的问题,但它所表现出来的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显然有其积极的意义。
儒、道、佛的生态智慧产生于遥远的古代,却具有跨越时代的价值,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来源。
四、生态文明建设,是反思人类传统发展观念的与时俱进的理性选择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处理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经历了依赖自然→畏惧自然→征服自然的曲折变化,相应地人类经历了前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若干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不同阶段存在不同的情况,并由此引发了人类的觉悟与反思。如近代,人类曾进行过三次反思,发生过三次环境保护运动。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近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化突飞猛进,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遭到严重破坏,发达国家的一些工业城市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空气中含有大量污染物和煤灰,烟雾弥漫在大街上。对此,查理狄更斯在其著名小说《荒凉之屋》中描写19世纪末伦敦的情况:“处处弥漫着雾……雾飘进格林威治退休老人的眼睛里和咽喉里,使他们在炉旁不断地喘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多部著作中,从“好象是被谁吸干了的”贴普尔河,到“今天因此(森林砍伐)成为荒芜不毛之地”的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从“西班牙的种植场主在古巴焚烧山坡上的森林”[8]520到泰晤士河的污染,作了深刻揭露和批判。西方一些敏锐的思想家,开始质疑人统治、主宰自然的观念和行为,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形成了首次环境保护运动。从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中叶,先后发生两次世界大战,不仅严重破坏了许多国家的经济,破坏了有关地区的自然环境,也加剧了发达国家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掠夺,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失调,从而引发了西方第二次环境保护运动。从20世纪中叶至今,人口.爆炸、化工产品的大量生产和使用、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工业化道路的普遍实现,导致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愈演愈烈。据统计,占世界人口26%的发达国家,不仅消耗着世界75%以上的能源和80%的资源,而且还利用其在资源消耗方面的优势,对本国资源实行保护,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从而加剧了资源的短缺和生态的破坏。这一切促使人们进一步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经济、技术、文化的层面去检讨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动,从而引发了西方第三次环境保护运动。[9]
人类生态行为失范的重要原因是受传统发展观(或价值观)的支配。传统发展观把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的增长,把国民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实力和发展水平的唯一标准。近代以来的一个很长历史时期,人类社会在这种传统发展观的支配下,创造出了空前的物质文明和社会繁荣。在我国,为了尽快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的步伐,提高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在经济增长方式上仍一度以粗放型为主,过于追求指标的实现;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在大规模、高速度发展经济之时,也往往采取置环境损害于不顾的做法。总之,传统发展观(或经济发展模式)认为,人类物质财富增长所依赖的资源在数量上是无穷无尽的,自然环境对人类废弃物的净化能力是无限的,自然环境只是人类消费的对象。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无限索取和掠夺的结果,最终造成环境的失调,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威胁。反思人类发展史,人类文明的步伐却以自然为人类的工具进而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如今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转变经济发展观念,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抛弃传统发展模式,转而采取经济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①具体参见《老子》第42章。
②具体参见《老子》第25章。
③具体参见《老子》第46章。
④具体参见《易传系辞》。
①具体参见《孟子告子》。
②具体参见《荀子致士》。
③具体参见《孟子梁惠王》。
④具体参见《孟子告子上》。
⑤具体参见《荀子王制》。
篇8: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
关于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
“爽爽的贵阳”——一块极具个性的金字招牌
凉爽和美景是贵阳区别于其他城市最突出的“个性”,倾力打造“爽爽的贵阳”这块金字招牌、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贵阳人的精明之举。
在贵阳期间,我们打开电视,翻开报纸,与人交谈,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爽爽的贵阳”。贵阳人为打造这块金字招牌,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贵阳近年来已经形成了“森林之城、避暑之都”的城市特色和旅游品牌。特别是今年年初以来,贵阳更是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全方位宣传推介。我们翻开7月5日到9日的《贵阳日报》和《贵州晚报》,几乎天天都能看到推介“爽爽的贵阳”的文章。我们走进贵阳的宾馆和景区的饭店,都能够听到由我国著名歌手孙楠演唱的歌曲《爽爽的贵阳》……
宣传推介贵阳已经成为贵阳人的自觉行动。7月6日,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李xx向与会的全国党报老总致辞时说:“贵阳夏季气候凉爽,空气清新,负离子含量高,是天然的大空调、大氧吧……贵阳是个经看、耐看的地方,只要牵手一回,就会记在心上;只要看上一眼,就会终生难忘……”
贵阳人在对外大力宣传贵阳天气凉爽、自然风光秀美的城市形象的同时,对内上下一心,全方位地保护生态环境,修炼内功。贵阳成立省、市共同参与的城乡规划建设委员会,优化国土开发格局,从源头上禁止高污染项目落地。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贵阳公开招标,吸引了70多家国有和民营企业,建成第一和第二环城林带,总面积145万余亩,成为贵阳的“绿肺”;严令全市企业限期改造,全部实现了烟尘达标排放,取缔2万多个燃煤炉灶,改用清洁燃料。,贵阳在“中国避暑之都排行榜”评选中,入选中国十大避暑旅游城市,并连续两届名列第一,赢得“中国避暑之都”美誉。
生态文明城市——贵阳的城市定位
“生态优势是贵阳最大的比较优势,是多少亿GDP都换不来的。”李xx说,“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贵阳落实观的切入点,是贵阳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贵阳是一个凉爽之城。盛夏七月,我国许多省会城市气温都处于40℃高温,而在贵阳,夏季平均气温却在20℃~24.1℃,整个暑季,这里清凉为伴。
贵阳是一个美景之城。山、水、洞交融的喀斯特风光,景色奇特的花溪、息烽温泉,宏福寺、翠微园、甲秀楼、青岩古城等众多的明、清古迹,习俗各异的兄弟民族,现代都市的风貌,构成了贵阳独特的旅游资源。在贵阳四周,还分布着贵州省的黄果树大瀑布、龙宫区等1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遵义会议会址等19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区和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实至名归的美景集散地。
贵阳是一个多彩之城。绿色是这个城市的主调,两条环城林带紧紧环绕着这个城市,林地总面积503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1.78%。喀斯特地貌占贵阳全市面积的85%,域内绿水绕青山、奇峰藏异洞,激流飞瀑星罗棋布。
贵阳还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苗族、布依族、土家族等37个少数民族的人口占全市人口的15%,镇山、杜寨等一批民族村寨,至今仍保留着许多传统的民族建筑、服饰、风俗、节庆活动等,民风古朴浓郁。
生态优势是贵阳最大的优势、本钱和特色,贵阳人要借助自然优势,把生态文明渗透到城市建设中。,贵阳市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确定了把贵阳建设成生态环境良好、生态产业发展、生产观念浓厚、文化特色鲜明、市民和谐幸福、政府廉洁高效的生态文明城市的发展目标。
目前,针对避暑旅游,贵阳又提出“避暑旅游经济”、“避暑人居产业”、“避暑经济圈”等理念,目标是把贵阳建设成为具有影响力、号召力、留驻力的国际避暑旅游名城。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贵阳”的独特魅力
贵阳与自然找到了共同语言,通过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在城市发展之路上独辟蹊径,在与山水的共鸣中奏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城市和美安居的华彩乐章。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促进了生产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20,贵阳接待国内外游客2337万人次,是贵阳人口的7倍,总收入120亿元,同比增长41.9%,创历史新高。
“避暑经济”更是增幅强劲,据贵阳市旅游局提供的资料显示,贵阳去年前8个月的旅游总收入为85亿元,其中6月至8月夏季避暑旅游总收入高达45亿元,占全部收入的一半以上。
“生态贵阳”带动了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这座群山环抱的城市面积不大,但是十分紧凑,从市中心步行到城市的边缘地带用不了多长时间。市区似乎有点拥挤,但处处透着繁华热闹,给人的感觉是无处不商。遵义路、瑞金路、中华路、延安路以及中山路等市区主要干道,整日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其中尤以中华路的商业最盛。因为城区面积限制的缘故,贵阳人对城市空间作了充分的开发利用,新建的高层建筑大都在20层以上,街道上不仅两边的店铺密密麻麻,就连所有的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的设计都考虑了商业的用途,每个地下通道里都是一座座商场。在大十字,一座以有机玻璃筑成墙体的环形过街天桥,外表非常美观,里面既可行人,又有一爿爿小店。据统计,目前贵阳市直接和间接从事旅游业的人数就高达15万人。去年,三产增加值增长16.7%,增幅首次超过一、二产业。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绿色为主调的贵阳,“城中有山、山中有城,城在林中、林在城中”,高原森林高尔夫球场,多功能的贵阳大剧院,七大风景秀丽的城市公园,花溪、红枫湖、百花湖、天河潭等多彩的水光山色,甲秀楼、翠微园等人文胜迹,每个人都能够在贵阳找到属于自己的休闲娱乐方式。
贵阳在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中,选择了一条利用自然又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是一条充满无限潜力和魅力的希望之路。
篇9:生态文明论文
生态文明论文
财政部于11月推出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管理会计是会计的重要分支,主要服务于单位(包括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需要,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是顺应会计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中国特色会计体系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的必要举措,是推动中国会计工作转型升级的重点所在。如何将党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进行必要的协调融合,以适应新形势下党校财务工作向现代化、科学化的变革,将是党校是否能建立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新体系的基础。
一、党校财务管理的特点及问题
(一)党校财务管理的特点
1、党校财务管理的概念
党校财务管理是党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党校包括财政预算资金、预算外资金、非税收人征缴、事业支出、国有资产管理等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核算反映与监督,按照国家预算所规定的用途开支,合理分配各项经费,科学配置学校资源的管理活动。党校是培训中共党员干部、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基地,在为党的政策服务的同时,既要注重教育规律开展培训工作,也需要依循经济规律掌控资金运转。新形势下,党校财务管理工作将会面临更多的新情况、新问题,管理会计的纳人将会大大促进党校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更优质服务
2、党校财务管理的特点
党校财务管理与一般企业或者其他高校、其他行政事业单位或民间非营利组织相比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党校不以营利为目的,是为党的培训任务服务的。党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遵循经济规律、党校的建设规律、党校的教育规律,将学校教学资源和服务资源有机结合,为教学与科研的有序开展科学合理配置经费与资产,以保障党校培训任务的正常开展,为参加培训轮训的各级党员干部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2)经费物资的计划性
党校资金来源主要为财政预算资金、财政专户拨款、非税收人等,党校资产属于国有资产,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规和财务制度。日常经费必须根据财政部门核定的预算指标,配合党校年度预算经费、预算外资金的收支计划开展工作,并且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各项事业收人、其他收人全额缴存财政专户纳人预算管理。这种有制度保障的计划性对党校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大为有益,也是党校前进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
(3)成本核算的简化性
党校财务管理贯彻专款专用原则和实际成本原则,会计核算采取收付实现制。现阶段主要核算预算资金及预算外资金收支及其余额,不计算盈亏,一般不计算成本和固定资产折旧,各项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随着改革和发展的深人,党校资金的来源渠道在扩展,特别是各种有偿办学形式和各种有偿劳务服务的增加,无形中扩展了党校资金的使用领域,这也将改变党校财务会计的核算模式,增加新的成本核算内容。
(二)党校财务管理的主要问题
1.国有资产利用率及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党校在资产管理中还存在如国有资产利用率不高,资产老化及沉淀情况严重等问题,固定资产从购建、使用、报废到处置等各环节的规章制度也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党校内部各管理部门的责任意识还有待强化,相关管理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真实反映党校的固定资产状况,促进固定资产利用率的提高,加强经济核算,加强财务监督,加强固定资产信息资料的整理和分档工作,调动管理者和使用者的内在积极性,开源节流,所有这些工作将提高党校被产管理效率,保障党校教学和科研的顺利进行。
2.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滞后
党校财务部门是面向全校所有部门以及对外开展工作的重要窗口,党校管理工作中所需的绝大部分信息是由财务部门提供。所以财务管理信息化是党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直接影响党校整体管理效率。当前,党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明显滞后,财务管理职能未充分发挥,财务与各部门信息沟通、互动等现代信息交流模式还远没有建立。如何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以财务电算化平台为基础,以财务信息化为前提,实现财务管理模式创新,成为目前党校面临的重大问题。
3.财务管理综合性人才不足
现阶段党校财务人员大多数是核算型会计人员,会计基础知识较扎实、操作能力强且工作细致,但工作内容主要是针对传统财务会计领域,上升到管理的复合性和创造性则明显不足,至于准确预测、及时决策、协调合作、危机应对等体现现代财务管理人员水平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尤其缺乏。在未来改革继续深化的形势下,党校财务管理的内容将会逐步扩展,管理环境变得复杂,对党校财务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达到专业型、复合型、创造型人才的要求,才能以高水准的财务管理水平,为党校的培训和教研任务提供最规范、最全面、最科学的服务。
二、管理会计纳入党校财务管理体系的意义及思路
(一)管理会计纳人党校财务管理体系的意义
管理会计做为一门多学科的综合管理类别,可以根据需要跨学科、多方法、多视角地寻找最佳解决之道,还可根据内部管理者的要求进行局部或整体的预测分析,进行有选择、不定期的信息报告与披露,从而为管理部门正确地进行优化决策服务。简而言之,管理会计就是针对管理中遇到的特定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控制现在,预测和规划未来,为改善内部管理提供预测决策和控制考核所需信息资源的“内部会计”。
1、管理会计的加人将会提升党校财务管理预测决策水准
管理会计做为“内部会计”的核心任务就是为单位内部管理服务,它可以随时为党校管理者提供特定问题、特定阶段、特定范围具有针对性地分析研究,从基础数据中发现规律并遵循管理会计的原则,制定一系列管理控制模式,包括制度、预算、评价、激励等控制模式;制定一系列管理控制标准,包括财务标准和非财务标准,前者是资金管理和运用标准,如党校财务预算、经费开支预算、资产管理预算等,后者则是人力资源与培训需求标准,与党校管理者、服务提供者及培训学员等相关。有了以上系统科学的模式,再经使用规划、组织、控制、预测、决策、评价等管理会计方法所得到的信息,将极大提升党校财务管理水平乃至党校整体包括教学行政各处室的行动力。
2、管理会计的加入将会提升党校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准
管理会计的中心内容就是以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与评价、控制与决策,要实现这些就必须依靠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以大数据为基础,通过全面预算管理、资金集中管理、成本控制、绩效评价等手段,以帮助管理会计实现应有的目标。一旦建立起有管理会计组成的财务管理信息平台,首先将有助于会计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工作有机结合,使得会计职能从核算向管理转变、从记账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变;其次将有助于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减少信息收集成本,党校各职能部门都可以从此平台搜索有效信息,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第三管理会计依赖的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所需要的会计数据和其他数据,可以通过此信息平台得到保证与反馈,并对预测决策规划起到助推作用。
3、管理会计的加入将会提升党校财务管理报告评价水准
目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统一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对不同事业单位的内部分析与评价则无法面面俱到。做为党校这所特殊的干部培训学校,需要在党员干部培训计划、党员干部调学计划、培训经费收缴及使用计划、特殊经费特殊问题处理计划等等方面做单独分析报告,但由于目前会计人员自身和体制限制,同时也缺乏相应的绩效评价指标和责任考核机制,会出现预算编制及预算指标分解粗放、专项资金管理混乱、财务分析报告存在主观性片面性等情况。管理会计将通过对目标的改进调整和优化管理,从大局出发,进行多层次规划与控制,提供多视角分析评价报告,从而及时发现问题的真正所在。
分析党校财务管理特点与实际问题,如资产利用率、信息化程度、人力资源问题等,可知党校财务管理已经有了变革的理由;揭示管理会计纳人党校财务管理体系的意义,如提升预测决策水准、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准、提升报告评价水准等,可知党校财务管理已经有了变革的动力;学习中央《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如推进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推进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推进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推进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等,可知党校财务管理已经有了变革的助力。管理会计在强化党校内部管理、提高管理效益方面的卓越能力,将会为党校事业地蓬勃发展提供最有实力的帮助。
管理会计纳人党校财务管理体系,是党校财务管理工作发展的突破口,是对党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在满足信息使用者如党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多方面需求的同时,还能够有效防止资源浪费与工作重复状态,也帮助处于相对薄弱地位的管理会计借助财务会计成熟平台快速搭建起自身框架,提升管理会计在党校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水平。
(二)管理会计纳人党校财务管理体系的思路
1.提高思想认识,重视财务管理体系建设工作
提升对管理会计的重视度,从领导层开始支持、引导、鼓励、推动管理会计纳人党校财务管理体系,同时强化专题学习与培训,从规划、决策、过程控制、绩效评价等方面把握管理会计的知识体系,在加强党校自身建设和开展财务监管工作中积极推进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并最终落实到党校事业的管理和-86-发展之中。中央提出《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正是发展党校新型财务管理体系的大好时机。通过实践探索和有效运用,进行经验总结,加大横向交流,提升党校财务管理水平、提升管理服务质量、提升管理会计体系建设速度,最终推动党校全新财务管理体系的建设。
2.强化管理会计教育,提高党校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人才培养从来都是关键。只有对党校会计人员和相关的管理者加强工作指导和业务培训,促使全员了解管理会计的重要性,才能促进兼具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能力的财务管理队伍的建立,才能促进可提供优化决策信息的管理会计人才的涌现。新型党校财务管理人才必须具备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财务会计核算能力之外,熟悉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备预算绩效管理、决算分析和评价工作能力。
3.建设财务管理信息平台,加快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党校财务管理工作之一就是要提供及时准确、真实全面的会计信息,这就必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财务管理信息平台,高效开展全面预算管理、资金集中管理、成本控制、绩效评价等管理工作。通过财务管理信息平台,有助于党校管理不同环节、不同岗位的相互衔接、流程控制与管理效能。财务管理信息平台应当是用数据支持相关决策的管理平台,也就是使用会计语言,利用管理头脑,控制工作流程,发现分析问题。新型财务管理体系的建立,信息化建设是重中之重,是会计与管理有机融合的重要基础,是会计职能从核算向管理决策转变的重要支撑。
4.改善会计数据采集基础,确保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科学融合
管理必须用数据来说话,管理人员也必须用数据反映和解决问题。党校会计也应顺应发展要求对基础数据进行信息整合,保证财务数据真实合理。要改善会计数据采集基础,提供客观依据,探索有效机制,将不断变化的经济活动用精确的数据反映出来,并通过科学加工整合,揭示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与规律。这是确保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能够科学融合的一项工作,也将会提升党校资源分配的效率和效果。
5.建立财务预算的分析机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预算管理作为管理会计的核心内容,应从一种单纯的费用控制手段向财务资源配置高度转变。应依据科学的指标体系、客观的评价体系、合理的预算制定程序保证财务资源在党校事业中效益最大化。长效有序的财务预算编制分析机制,能够通过正确的分析方法,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第一时间找出差异因素。同时规划、协调、控制与业绩评价多职能齐头并进,预算目标分解清晰明了、责任明确,并与激励制度结合起来,将责任和利益紧密挂勾,使预算管理工作高效率,{质量进行,保障整个财务管理体系的良好运转。
三、管理会计纳入党校财务管理体系标准框架的设立
管理会计纳人财务管理体系,必须有一个系统化、逻辑化的框架,具备可操作性的管理会计,才能真正与财务管理体系相衔接,才能真正全面地发挥出管理会计的作用。笔者针对党校财务管理工作特点,做以下“一体两部三标四核”的大致构架,如下图:
(一)建立党校财务管理“一体两部”格局
“一体两部”格局是指在党校财财务管理大体系下,设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平台,结合资金管理、资产管理、预算管理、绩效管理等多方面协调运作,将党校财务会计的资金核算和管理会计的价值分析、信息管理充分结合,从动态和静态的总体角度把握党校财务管理工作,从线性发展到点面结合反映和控制党校的财务管理活动。整合财务会计信息与其他内部信息,并延伸到党校教学和各职能部门的管理中,使得全面预算管理、资金集中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管理等工作能更全面深人地展开,这是管理会计应用对财务管理的有效支撑,与财务会计共同发挥决定性作用,是提升党校资源分配效率的强力保证。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具有同源性的理论,数据、分析、报告的有机融合将会使党校财务管理的数据归集与分析决策功能更积极全面。
财务会计实务操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运用还在探索阶段。党校财务管理体系正可以利用财务会计成熟的架构,将管理会计支配资源的职能权限与协调范围同财务会计进行组织结构上的配置,并赋予决策权限,让财务会计的归集核算与管理会计的控制、分析、评价都能在新财务体系中体现出来。
以财务会计数据资源为信息基础,以党校教学和管理活动为中心,建立党校财务管理信息平台,将财务数据和管理数据进行整合、统筹,打破部门、系统、时间、内容的限制,达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深度融合,这是建立党校财务管理一体化管控平台的基础,以使会计职能前置服务、管理职能后续监控,从而满足党校管理层及各职能部门多角度、多维度的管理需求。
(二)建立党校财务管理“三标四核”模块
“三标四核”模块是指在党校财务管理一体化管控平台下,树立“费用标准、预算标准、绩效标准”三大标准模块,同时建立预算控制中心、资产管理中心、绩效评价中心、内部控制中心四大管控中心,进行控制调节评价、分析预测决策,以达到预期目的,保证平台管控工作系统、规范、高效。
1.党校财务管理体系费用标准、预算标准、绩效标准模块
(1)党校财务管理体系应当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费用控制和资产配置标准
目前党校收人主要有财政补助收人、上级补助收人、附属单位缴款、非税收入、事业收人、其他收入等来源渠道,支出有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支出等,应当预算内、外资金实行统一核算、综合平衡。日常应对经费使用状况进行跟踪监管,随时核,保证监管的有效性与及时性。这不仅有利于国家加强财政的宏观调控,有利于资金合理有效地使用,更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全面合理、真实准确。
成立资产管理领导小组,将资产配置纳入财务管理。党校资产在各归口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之间按照效率优先、服务优先原则进行配置,明确使用者的'责任,细化职责分工’明确使用、维护、监管三方责任,形成协调一致的管理分配体系、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财务监管体系,努力确保资产配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2)党校财务管理体系应当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指标及定额标准
在制定财务预算标准时,充分考虑历史纵向水平、内部平均水平和系统横向水平,使制定的预算指标科学合理,以一种规划、沟通及协调的形式而非压力与惩罚工具激励党校各部门及全体教职员工。从认识预算的重要性人手,进行客观分析,建立高质高效的预算控制组织体系,实行预算分级分口管理责任制。科学规范地采用预算编制方法,坚持“量人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保证合理的支出结构,保证编制的预算与党校发展的规模与速度相吻合,保证预算管理与经费管理的配比度,保证预算编制与资金管理的透明度。
在执行预算过程中,应有明确的定额量化标准,无论相对数指标或绝对数指标,都必须保证分解后的预算数据与总预算目标一致。应重视预算控制和评价分析,选择采用差异分析、对比分析、对标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比对实际执行效果,便于随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达到预算控制的预期效果。同时逐步运用权责发生制结合现金流量现代模式,为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进一步融合提供数据基础和体系保证。
(3)党校财务管理体系应当建立一套适合党校决策和管理评价的财务报告和绩效标准
在建立财务决策和财务管理报告系统时,应充分融合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原则和标准,秉持全面性、真实性、重要性原则,定期进行对资产结构、收支结构的分析评估反馈。在使用常规会计标准进行财务会计报告的同时,根据各方需要形成预算执行报告、资产管理报告、政府采购情况报告、现金流量报告、绩效控制报告等有针对性、有时效性的财务管理报告。
应建立绩效考评与激励机制,更好地激发党校各职能部门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应将工作绩效、资产管理、费用控制等评价结果纳人年度考核内容,制定奖惩措施,定期考核评价。针对考核内容,设定相应绩效考评指标,如业务标准化指标、资产管理指标、预算执行指标、岗位责任制指标、职业作风指标、服务满意度指标等等。绩效标准设定应因岗而异,结合预算指标与实际工作最大限度地调动个人积极性,通过绩效标准的设定应努力达到一个高度,即从“事”的绩效目标实现向“人”的绩效潜能提升的质的飞跃,实现绩效管理的积极作用。
2.党校财务管理体系预算控制中心、资产管理中心、绩效评价中心、内部控制中心
(1)预算控制中心:该中心应严格对照制度和预算指标,分层分级控制落实预算管理责任,对预算执行进度跟踪分析、监督考核,杜绝出现问题造成浪费。不允许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随意改变预算用途、变动预算标准。这一中心的目标就是在最基础的工作中加强财务预算执行的约束性、控制性,保证预算完成进度与实际工作的配比。杜绝不顾实际工作进展与质量,一味追求预算进度,造成与总目标的偏差,产生失误导致事与愿违的情况出现。
(2)资产管理中心:国有资产的安全和有效使用是该中心的目标。借助党校财务管理一体化平台,依据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保证财务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保证固定资产配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保证资产使用登记与盘点制度的有效执行,确保党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资产闲置和浪费。
(3)绩效评价中心:党校财务管理有其特殊性,它的绩效评价中心可设立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两大类。财务指标指:预算执行部分、经费支出部分和资产使用效益部分;非财务指标包括财务制度执行、财务工作情况、财务人员培训情况、外部评价情况等。应采用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原则,保证综合性和导向性,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两个方面,使党校财务管理绩效评价中心的工作更具客观、公正、完整及有效。
(4)内部控制中心:该中心目标是保证内控制度的执行、内控程序的完善、内控责任的到位。它即是独立中心,又是把握全局的总控中心,应依照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体系设立。它的核心任务应包括:宏观财务目标控制、全面预算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务信息系统控制、政府采购控制、资产管理控制、财务报告控制等。内部控制中心要真正发挥监督内部风险、控制管理体系的职能作用。应依托党校财务管理一体化平台,建立有效保障内控执行的独立机构。岗位设置应权责分明、相互牵制,完善工作程序和步骤,指定参与的部门和人员、确定责任和配套制度,明确内控评价报告反馈对象,最终达到控制与改进的目的。
如上所述,建立“一体两部三标四核”新型财务管理一体化整合模式,对推进党校财务管理工作结构和内部控制的提升将会起到重要作用,也将推动党校事业更加蓬勃地发展。
篇10:生态文明建设演讲稿
老师、同学们,你们好!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党和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伴随着“基本国策”、伴随着新的世纪正迈着希望的脚步,作为地球村的重 要成员,草木葱茏,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家园。地球是人类居住的地方,人类要在地球上安居乐业,就要爱护地球,爱护大自然。 地球是茫茫宇宙间一艘载有生命的航船,我们人类是这艘船上的乘客。当船漏水的时候,谁能说拯救地球与我无关?山不孤独水孤独,所以水绕着山;梦不孤独 心孤独,所以梦把心牵住;树不孤独鸟孤独,所以鸟在树上住;我们不能让水孤“独”,不能让心孤独,更不能让鸟孤独,让我们共建绿色家园,让绿色回归自然, 我们共同在努力!朋友,新世纪凝望地球:空气污染严重、土地遭到破坏、温室效应威胁着人类、生物多样性锐减、森林面积日益减少、淡水资源受到威胁、化学污 染日益严重、混乱的城市化、海洋生态危机加剧、极地臭氧空洞,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吗?曾记否,我们的前人生活的环境是那样的美好:茂密的森林和青青 的绿草覆盖着大地,清新的空气中瓢着阵阵花香,丰腴的土地和清澈的河水哺育着大地上的生物,鸟儿在树上歌唱,鱼儿在蔚蓝的大海中畅游……如今,面对满目疮 痍的地球,我们是否应该深深地反思:时代要进步,文明要发展,我们再也不能吃祖宗饭、断路的路子了,人类向大自然一味掠夺式的索取生活方式不可取。我们应 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护生态环境,倡导文明新风。我们应该积极地,自觉地行动起来,快快加入到生态环境保行动中来。保护环境,建设绿色家园,应从身边的 事做起: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就要大力倡导和树立绿色文明理念。将绿色文明当成是人与自然相和谐与共、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的文明。将这一文明成为 每个社会成员的共同认知。从而自觉传播、实践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绿色文明理念。人在自然中生长,绿是自然的颜色。绿色是多么宝贵啊!它是生命、是希望、是 快乐,让我们行动起来,为珍惜绿色,创造绿色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随着安康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安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动员社会人士履行义务、参与生态建设;架起方便人民群众监督生态环境建设的桥梁;想方设法鼓励社会 力量投入生态环境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安康山多水多,山青水秀,山多植物种类多,水多工业利用价值大,山青水秀又处南北过渡带,孕育着宜人而鲜有的气 侯资源。大可以“水”牵线搭桥,联结北京等五省市构建“同饮一江水,共建新生活”的新认识、新资源,立足资源优势,运作生态资本,把绿色价值转化为较高的 经济附加值,以而赋予整个经济以新的活力和竞争力,获得更多的政策和财政的反哺,实现经济跨越势发展。安康气候宜人,以山为雄,以山抒情,以水为灵,以水 表情,游者有所依,情有所寄,使生态旅游成为主体。
谢谢大家!
★ 论文技术路线
★ 论文书写格式
★ 财务论文参考文献
★ 论文文献范文
★ 写论文参考文献
★ 论文参考文献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锦集10篇)】相关文章:
英文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2022-09-23
论文参考文献哪里找2022-05-08
论文参考文献的符号2022-09-23
税收论文的参考文献2022-08-15
教学设计论文英文参考文献2022-08-15
大专生毕业论文提纲2023-03-09
教学相长论文文献2022-05-24
论城市人工湿地规划与生态景观设计论文2023-11-04
保护环境论文2022-08-28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提纲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