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管理与创新论文

时间:2023-12-07 07:22:30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大学生管理与创新论文(精选16篇)由网友“衣天”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大学生管理与创新论文,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大学生管理与创新论文

篇1:大学生管理与创新论文

摘要:教育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管理是教育主体的一个自我变革的过程。教育管理的创新终究是基于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在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改良的结果,主要是运用创新的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的激发人的创造力,促进教育的不断创新。本文主要通过讲述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出现的新问题,了解一些做好大学生教育工作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最后和大家一起探讨大学生教育工作的创新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管理;创新模式

1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出现的新问题

1.1独生子女问题

由于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独生子女逐渐发展为现代大学生的主要群体。由于家庭条件优越,家长们都纷纷创造各种条件培养孩子的智力和兴趣,这些独生子女们兴趣广泛,知识面宽,接受新生事物相对简单。但是由于这些独生子女大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的,很少与社会接触,使他们对社会知之甚少,很难独自适应社会的生活。所以导致了不少的在校大学生眼高手低,高分低能,严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的能力相对较差。这样,一旦他们脱离父母,脱离学校,他们将很难适应社会上的各种复杂环境和来自生活的压力。高等学校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要帮助这些大学生们培养独立自强,自己解决生活难题的能力,独生子女的比例加大,也就加大了高等学校的管理难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独立自强,一方面又要将其培养成社会栋梁。

1.2贫富差距问题

由于大学校园里的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家庭,学生的家庭条件和社会背景差别较大,有些家庭条件优越,有些家庭条件却极为贫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贫富差距的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必然会导致学生的优越感差距,对于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来说容易引发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形成自卑感,性格内向,自我封闭。这种贫富差距的存在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给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既不能阻止这种差距的存在,又要充分考虑那些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的感受,尽量不要让他们产生心理上的自卑,需要不断的培养贫困生对未来生活的兴趣,看到未来生活的希望。

1.3就业问题

随着大学生数量的急剧上升,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想找到理想工作的难度在逐渐增大,很多大学生毕业后由于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的缺乏,被众多企业拒之门外,这给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许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性格变得沉闷古怪,甚至有些大学生由于受到严重的刺激,性格偏激,报复社会。由于急于就业,很多大学生错位就业,由于所找的工作与在校所学专业不同,工作中所有的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学习,这就意味着他们将在工作中经受更多的磨难,面对更多的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发展空间受到严重的限制,这种情况下,极易引发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发生。很多大学生都会有就业焦虑症,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尽快帮助学生排除焦虑,帮助在校生物色较为合适的就业岗位,不断培养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应该具有的沉着冷静的心态。

1.4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些压力的存在,极大程度的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经调查,很多的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的心理问题。在理想与现实、自尊与自卑、交往与封闭、家庭期望和个人意愿等多种压力和冲突面前,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极易引发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甚至会出现一些不正常的表现行为。时代的发展,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生活和社会的压力巨大,学校要密切关注在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这些大学生走出心理的阴影,让其健康积极的面向社会,走入社会。

2做好大学生教育工作应该遵循的原则

2.1信任关爱的原则

信任是对人的一种尊重。作为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给予学生最大的信任,放心大胆的让学生去承担本该就属于他自己的责任,让学生接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只有先相信学生,才能真正取得学生的信任,才能彼此真诚相待。同时,对学生的关爱也是不可缺少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情感的力量往往是巨大的。教育工作者在强调规章制度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感情,用真诚和关怀去面对这些学生,用感情彼此沟通,增加教育管理的效果。

2.2公平激励的原则

在教育工作的进行过程中,公平和激励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对待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去处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真正的受到学生的拥护和尊重,学生才会不断反思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问题。同时,公平和激励也有利于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相反,如果教育管理者总是带着有色的眼睛看待学生,必然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落差,加之学生周围给他带来的各种压力,一定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很多问题。整个教育管理工作将很难进行,同时也将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赞扬和激励会不断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但激励要适度,不能过分激励,过分激励,一定会给学生形成一种错觉,认为自己是最棒的,一旦真正走入社会,缺乏了周围人对他的激励,他就很有可能失去对生活的动力。

2.3尊重理解的原则

受到他人尊重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人人都渴望得到社会和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在校的大学生,由于没有经过太多来自社会的磨练,和各种来自生活的压力,渴望被理解和尊重的愿望更加的强烈。一旦失去了来自身边人的尊重和理解,极易磨灭他对社会的向往和激情。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就应该充分认识到人格平等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自己的工作对象,站在学生的角度,处处为学生着想,才能得到较为理想的工作效果。即使是出于好心的帮助,也要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出于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而进行的。

2.4引导启迪的原则

教师与学生的每一次交流都要做好充分准备,谈话的内容能够较大程度的起到引导和启迪的作用,便于和学生达成一定程度的共鸣。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既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正在面临的实际情况,又要达到一定的高度,真正的起到启迪智慧,憧憬未来的作用。同时,教育工作者要注重自身水平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创新,使得每一次与学生的交流都能够带给学生焕然一新的感觉,都能够让自己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能够用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成功的吸引和管理自己的学生,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

篇2:大学生管理与创新论文

3.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支持,突出对学生的关爱和服务。高等院校的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都要为了学生,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高校管理的效率。在学生的管理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营造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通过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施,充分发挥教育管理工作的作用,使其获得更好的教育管理的效果。

3.2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主要是通过教育者的引导,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照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就需要在管理的过程中既要把学生看成是教育工作的客体,又不忽略他们的教育主体的作用。在新形势的要求下,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要从学校管理为主转变为学生的自我管理为主的教育理念,学校要帮助学生理解自我管理的意义,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使学生逐渐学会承担起一定的责任,将学生培养成为独立自强的栋梁之才。

3.3善于发现优点,开展赏识教育

对于犯错误以及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不能给予人身攻击,而是要尝试开展赏识教育,积极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以共同探索问题为目标,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通过充分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并对其优点给予一定的赞扬和鼓励,可以有效缓解学生对老师的心理抵触,通过彼此的交流沟通,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之后,再和学生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确定努力目标。在整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彼此信任,还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3.4促进德育教育的多样化,寓教于实践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学校要开展广泛的校企活动,带领学生去参观不同类型的企业,亲身感受一下企业的多元文化,逐渐增强学生的社会认知度和责任感。可以定期邀请企业成功人士在校举办一些讲座,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励志教育。通过专项奖助金的颁奖仪式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感恩教育。另外,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一些公益组织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走进社区切实为人民服务,使学生在实践中受到德育的熏陶。这种德育教育的工作,不仅对学生起到了更好的教育作用,同时也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社会的要求,高等院校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存在的问题,相关的教育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严格的遵守一定的工作原则,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才能够源源不断的向社会输送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徐剑.大学生教育管理方式创新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1:1-3.

[2]张振松.关于构建大学生教育管理创新机制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36:42-43.

[3]朱小燕,宋时言,刘青.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创新“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1:168-169.

篇3: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论文

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论文

摘 要:介绍了学生通过参加学科竞赛、研制专利发明、发表学术论文、进行科研训练、考取行业证书、参加创新类研究课程、社会实践、课外文体活动等系列项目获取创新学分的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效。更多大学生论文相关范文尽在top期刊论文网。

关键词:大学生论文

一、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若干思考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教师的正确引导以及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1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人才是高校的产品,人才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和长远的发展,也会影响高校的声誉和社会地位。但与工厂企业的物质产品不同,人才是有生命的,其培养过程是教学相长、互动的过程,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人才。

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反映在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让成才的选择权回归学生手中。通过一次次正确的选择规划人生奋斗目标,培养起创新素质和能力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内容。

要满足学生成才的选择需要,高校要着力解决以下西方面关键问题。

(1)构建起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给学生发展提供多次选择机会。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和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一切都由学校单方面决定,学生只是服从、执行,没有任何选择的机会。而在传统人才培养体制下,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几十年不变,学生的知识结构单一,创新实践能力弱,适应性较差,发展后劲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也有了跨越式发展,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学生从接受免费教育转为缴费上学,从毕业包分配转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在这样的形势下,高等学校必须时刻紧盯社会变化,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将高等教育的目标从“专业”人才培养转向“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以人为本,把学生的发展作为中心,围绕学生的发展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

(2)要切实加强教学建设,为学生成才提供丰富的选择内容。要实施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满足学生的选择需求,高校还要切实加强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选择内容;要切实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必须的条件保障:要切实加强图书资料和校园网络建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资源和快捷便利的渠道。

2 增强教师的责任心,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首先,教师要积极转变以知识继承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将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放在重要的地位。通过教师的教育与指导,使学生不但获得扎实而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学会如何正确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具各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去不断创新。

其次,教师要切实增强育人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对教学工作负责,对学生负责,关心学生成长成才的“责任感”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优秀高校教师最应该具备的,也是学生非常看重的`基本素质。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个人潜力,充分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学生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导,真正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应在高校大力推行导师制。导师的职责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对学生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指导学生制订个性化培养计划,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学习进程,对课程学习、科研方向选择、毕业论文、自主择业等教学环节和成长过程提供正确的指导和帮助,把学生的主动性纳入教师指导的轨道。

再次,教师要积极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创新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掌握某专门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运用专业知识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术水平。

(2)在该学科专业领域开展科学研究、知识创新和技术开发的创新能力水平。

(3)教师教育培养学生的教学水平。

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通过不断学习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要勇于接受各种新的挑战,用积极的态度去主动改革创新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要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主动走向经济建设的第一线,通过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服务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拓宽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舞台。

3 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构建和谐的育人氛围

创造一个和谐的有利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育人环境,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高校育人环境包括意识观念环境、教学管理环境、学术交流环境、人文氛围环境、信息网络环境、设施硬件环境等各个方面,但其中的关键是制度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

首先,要积极改革和调整学校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制度,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1)在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可以通过实行以学分制为核心,辅之以选课制、主辅修制、重修制、免修制、弹性学制等教学管理制度,从制度上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尊重学生在个人发展和学习上的合理选择权。通过创新学分认定制度的建立,对学生在科技活动中达到一定水平的成果(如获奖或公开发表论文等)以承认,并给予学分认定,支持、鼓励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实践,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2)在学生管理和评价制度建设方面,要大力提倡民主管理和学生自主管理,改革学生记实综合考评办法,将创新能力列入学生综合考评体系,设立学生创新奖,不断完善创新激励机制,为优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3)在教师管理和评价制度建设方面,要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师考评体系,促进教师充分认识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自觉妥善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调动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积极性,进一步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强化对教师在创新人才培养中所取得成效的考核,增强培养创新人才的自觉性。

其次,要切实加强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发挥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成才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和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1)要建设民主、宽容的育人氛围。高校的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要辛动走进大学生的内心世界,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充分理解学生的合理要求,切实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困难;要多站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角度思考各种问题,

对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各种创新热情要给予充分肯定,宽容学生的不成熟甚至失败,尽可能少批评,多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指导。

(2)要营造校园创新环境与浓厚的学术氛围。学校要像抓第一课堂那样抓好第二课堂建设,发挥其在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要经常在校园内举行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强化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积极承担学生科研项目、承接科技开发项目、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等。选派教师给予有效的指导,并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对取得创新成果或在创新实践方面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与奖励。使创新在大学校园中成为时尚,在大学生中形成人人以创新为荣,人人追求创新的浓厚氛围。

二、宁波大学的探索与实践

宁波大学地处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开放城市,是一所办学历史仅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变化,积极调整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探索、创新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1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宁波大学为了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具有创新能力、实践应用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在过去几年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和知识宽厚扎实的研究型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自开始实施,充分体现了“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的教育理念。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进一步拓宽了人才培养口径。全校68个本科专业以学科类别相近、基础课程融通为原则,划分为12个学科大类。学生按学科大类招生,入学后的第一学年以学科大类组织各类教学活动,这样可以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知识背景来认识学科。一年后在学科大类内选择专业,第三年在专业内选择专业方向(每个专业至少设置3个及以上的专业方向),符合一定条件的学生还可以转学科、转专业,意味着学生可以在比较大范围内拥有选择专业与专业方向的权利。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在原来课程体系基础上完善课程结构,形成了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教育平台课程、专业教育平台课程以及专业方向模块课程构成的新课程体系,以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加强基础知识,夯实学科基础,拓宽培养口径,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学校课程设置有较大的弹性,部分基础课实行分层次教学,学生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原有基础或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层次进行学习,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发展,保证了学生选择课程的权利。学校通过实行弹性学制,将选择学习进程的权利交给学生。学生可在不违背课程先修后续关系的条件下,根据自己的意愿在学习年限内选择学习进程。学生可以在4年正常期限内毕业,也可以延期至6年内毕业,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创业、参加辅修与修读双学位、第二专业等。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切实加强实践教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通过统筹规划实践教学环节,构建起由实验实训、实习、综合设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训练等子系统组成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紧密结合,良性互动,不断丰富实践教学内涵,拓展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还重视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学校将建立校、院、系三级的学生学习指导网络,配足配强学生导师,形成教师关心学生成长的机制,为学生学会选择,学会设计职业生涯提供积极有力的指导。

2 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宁波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和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举措。该计划包含科研创新训练计划、创业训练计划、科技竞赛计划、人文素养提高计划和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等五方面内容,对原来分散的第一课堂活动进行了有效的资源整合,并以学分制形式纳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贯穿于学生整个培养过程之中,做到四年不断线,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特长和专业特点任选项目,作为对第一课堂的补充,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良性互动。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取得4个第二课堂的创新创业学分方可毕业,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主动性,增加第二课堂活动的系统性、有效性,更有利于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学校设立每年260多万元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以保障“大学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

3 开展广泛合作培养创新人才

为加强与企业、农村、社区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推动产学研结合,,宁波大学启动“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行动计划,此后,又将行动计划拓展至社区和农村。根据该计划,宁波大学每年选派百名教授、副教授和博士通过挂职、兼职和担任顾问等形式,为企业、社区、农村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人员培训、法律咨询等服务,共同研发新产品、新技术,协助做好企业、社区和新农村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几年来的实践表明,“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社区、农村)”活动是推动教师与基层紧密结合的重要渠道。一方面能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市场,并根据市场需求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调整自身的学术研究方向与发展目标,提高自身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为基层了解、引进高校的科技成果和人才资源,解决科技供需脱节问题提供了便利,促进了产学研合作,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0,“百名优秀企业家、高级管理人才进校园”活动在宁波大学拉开序幕,学校通过聘请优秀企业家、高级管理人才担任兼职教授,将企业文化、创新理念、创新成果、先进管理方法引入课堂,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进一步促进教育科研相互融合,促进科学研究与生产实际的紧密结合。

宁波大学还通过与其他普通高校、职业技术学院的校际合作以及与包括行业主管单位、行业重点企业等的校企合作方式,积极主持和参与“宁波市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为地方培养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纺织服装、机电模具、IT产业、旅游会展、文化服务、港口物流、经管经贸、金融保险等10大专业人才。通过“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对于促进高校和相关企业间实现产学研合作和资源共建、共享,加强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多途径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等,将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篇4: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论文

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论文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品质教育,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创业品质包括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三方面。应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在创业精神的激励下,塑造大学生创新创业品质,使其具备强烈的驱动力、敏锐的洞察力、卓越的决断力、高效的执行力和流畅的应变力。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业精神 创造能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虽然各国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和内涵仍然存在着分歧和争论,但从各国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来看,创新创业教育无不是以培育具有创新创业品质的人才为主要目标。一个人是否具备创新创业品质决定了其创新创业成功与否,决定了其能否成为一个创新创业型人才。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品质

大学生创新创业品质是指大学生创新创业行为和作风所显示的思想、品性、认识等实质。创新创业品质是一种综合素质,它是在具备一定知识和能力基础上所展示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品格、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其核心要素体现为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造能力三方面。

(一)创新意识(innovative)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创新意识就是根据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于现状,执意于创造、创新的要求的动力。”[1]大学生创新意识就是大学生对创新与创新的价值性、重要性的一种认识水平、认识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待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规范和调整自己的活动方向的一种稳定的精神态势,包含创新动机、创新兴趣、创新情感和创新意志等因素。

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创新意识能促成人才素质结构的变化,提升人的本质力量,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所必需具备的心理素质之一。创新意识具有开拓性、独创性、联想性等特征,主要包括问题意识、发现意识、怀疑意识、捕捉机遇和灵感的意识等。在我国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只重视大学生基本知识的学习和职业资格的获取,而忽视职业品格和为科学献身精神的培养,忽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2]所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加强培养大学生的'怀疑意识、问题意识和批判意识,培养大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创新思维,使其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能够另辟蹊径、独树一帜。

(二)创业精神(entrepreneurship)

“创业精神”概念最早出现于18世纪。20世纪的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将创业精神看作是一股“创造性的破坏”力量,管理学专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将这一理念更推进了一步,称创业者是主动寻求变化、对变化作出反应并将变化视为机会的人。[3]我们认为,创业精神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范畴,是进行创业活动必须具备的具有开创性的意志、信心、勇气和个性等情操特征。

创业精神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它要求大学生有伟大的理想与抱负,强烈的事业心、奋斗精神、开拓精神和奉献精神,把握创新机会,养成自己独特的创业个性和创业意志;以创业心态和创业精神对待工作,并以创业作风和创业品质要求自己,形成创业行为模式。

(三)创造能力(creativity)

创造能力就是创新创业能力,也可以简化为创造力,是在知识学习和的经验积累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和科学加工,从而产生新思想、新概念、新知识、新方法,并应用它们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的能力,[4]是战略、计划、实施、财务、项目、时间等管理能力的综合。[5]大学生的创造能力是隐藏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表象背后的深层次特征,是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知识的现实体现,是大学生运用已知的信息、知识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6]

创业需要多方面条件的支撑,诸如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资金和个人品质等。创业资金是创业的物质前提,创业知识为创业提供了有力的知识体系保证,创业能力则使创业资金增值成为可能。[7]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需求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与发展模式,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学科体系建设和教学资源开发,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与培训模式,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实践教学内容。

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造能力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共同体现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之中。创新创业教育就是通过教育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相比较而言,创新意识是一种主观认知,创业精神是一种心理个性,而创造能力更多的是一种将创新创业知识与社会物质条件相结合的过程,并最终体现为创新创业成果。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构成

培养创造性人才是我国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能力为导向”是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模式。我们认为,由于不同行业或企业对创业者的要求不同,也由于个人能力结构和能力内容的差异性,创新创业能力要求也不一样,从实践状况来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本能力素质要求也是大同小异的。但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由社会需求决定的,其应当存在而且可以存在一个通用模型,否则创新创业教育也就失去了根基和方向。我们试图构建这样一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模型: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在创业精神的激励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应当具备强烈的驱动力、敏锐的洞察力、卓越的决断力、高效的执行力和流畅的应变力。

(一)强烈的驱动力

强烈的驱动力是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并获得成功的动力因素,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价值观。最终决定大学生创新创业寿命的,不是创新创业的现状,而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动能,即驱动力。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获得的成就感、满足感和自豪感是激励自己创业的不竭源泉。

(二)敏锐的洞察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中敏锐的洞察力是指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问题从总体上直接加以认识和把握,以一种高度简练、浓缩的方式洞察问题的实质,并迅速解决问题或对问题作出某种猜测的思维形式。[8] 我们认为,敏锐的洞察力可以包括以下几部分:

(1)观察力:对世界、国家、行业宏观经济形势以及企业内部商业运营态势,有客观的认识,善于把握企业运作的基本技术和技巧;

(2)敏锐力:在收集、处理、分析信息基础上,善于捕捉来自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信息,以获得感知,觉察现存社会中商品或服务的存在的缺漏、瑕疵,发现现有事物的发展方向,并对新兴事物充满浓厚情趣;

(3)独创力:经过科学分析,发现对现有的市场和产品具有很大创新意义的“创新点”,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达成这些创新点;

(4)平衡力:分辨、平衡自己和他人的创新点;

(5)判断力:对社会需求和自己的创新点作出正确的判断。

篇5:高校学生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论文

随着社会和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的高校教育运行机制渐渐无法满足在如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学生的需求。学生管理的内容和体制都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在职能方面,学生管理职能渐渐偏向于服务职能。由于历史环境的变化,导致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被不同的因素和环境影响,包括组织结构和体制特征都有了一定的改革和创新。

一、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内涵

1.高校学生管理涵义。高校学生管理在高校管理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同时也是组成高校管理的重要部分。高校学生管理又称学生事务管理,主要是指高校大学生在校的所有活动,包括招生、报道、学习、活动等。2.管理体制概述。管理系统结构和组成方式构成了管理体制,也就是利用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以一定的方式将其结合起来,形成有机的系统体制。再利用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对管理的目的进行实现。3.高校学生管理体制内涵。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内涵是指在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及学习氛围的前提下,在对正常学习和生活进行维护和管理时,于学习之外,提供合理、科学的课外活动机会。高校学生管理需成立的专门的管理机制,将培养新型高等人才作为最终目的,确保管理任务正常实施。

二、高校学生管理体制存在的特点和问题

1.管理体制呈现网状结构。在我国高校中,一般存在有校级学生工作委员会和系级学生工作委员会,校级委员会中,主要负责学生工作的副校长(副书记)就是主要活动的管理决策人,而系级的则由系书记作为管理决策人。以上管理人员管理着团委、学生工作处、教务处、后勤等部门。而校级的工作委员会的办事处一般也会设置在学生工作处,成为一个系统的办事机构。而学生工作办公室是由院(系)党总支副书记领导和管理,被学生工作处和学生会领导所指导。经普遍调查后发现,不论是校级还是系级的学生工作管理,都是条块结合的两级管理体制,重点以块为主。但是这种管理体制由于是网状结构的,所以在现实运用时非常容易造成条块被分割的情况,从而导致不顺畅的协调和沟通,在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协调时容易造成阻碍,不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2.运行方式为党政合一。学生工作也是属于党务系统内容中被政工人员负责的.一块,学生管理工作是组成学生工作的一部分,自然也同样属于政工人员负责。在另一方面,高校的教学计划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越来越受重视。由于该课程的专业化趋势,导致学生管理渐渐有了新的状况。例如,在学生管理的工作过程中行政事务加重,各方面的活动工作都趋于行政化,同时行政化还在不断加重。因此,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或者党委副书记负责学校中一级的学生工作,让学生工作处和党委学生工作处共同合作办公。也就是将两股力量办成一套班子。3.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具有教育行政导向。高校学生司、处一般对学生的学籍管理、学生管理工作以及行政管理负责,具体是根据相关的行政和法律法规以及指令执行。通常会下发一系列的法规或条例,以规范学生的管理工作。同时,还要对其增加政治影响,使用督查、考评、检查等方式达到目的。这样的行政导向过于强大,就会弱化学生管理工作的服务功能。

三、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1.打破网状结构,建立新的管理模式。高校管理者可以从企业中借鉴管理经验,发挥高校灵活机制的优势,打破网状结构的管理体制,建立起矩形的管理模式。矩形管理模式也被成为系统式管理模式,其中包含两种管理部分,即传统的职能部门以及专项工作组。传统的职能部门自不用说,专项工作组是由各个职能部门为了完成某一项工作或者任务,从各自部门中抽取一定的人数集合成的临时组织。专项工作组中任命一位主要负责人,在完成了需要完成的任务之后,小组解散回到原本的职能部门中。假如同时进行几个这样的专项工作组,就会结合原来的垂直领导和竖向领导,最终形成矩形阵,成为了可以完成专项工作的横向系统。在矩阵式管理模式中,一共存在两种维度,分别是横向和纵向维度。有这两个维度的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每个分散的小单元的独立智能,让分权和集权问题得到解决。同时还可以给矩阵的领导人授予权利,在增加了决策效率的同时对决策的程序进行了简化。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高效解决工作任务以及对资源的共享目标,而各部门之间对对方的监督和合作也可以在一定层面上达到了高效率的管理。利用矩阵式管理模式,高校可以在学校中建立学生服务大厅,让在学校中所有需要学生管理的工作事务全部都集中在学生服务大厅中进行办理和处理。在接受学校领导考核、监督的同时,对学生们提供窗口、一站式服务,真正实现学生管理体系中的综合型服务。2.实行党政适当分离的运行方式。在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是按照《高等教育法》之类的法规,实行党委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在政治领导权和管理的决策与监督权利上,由党委主要行使其权利,以此形成了系统的党建工作思路,即“一个地位,三个作用”。简单地说,在学校中,政治核心主要是党组织,同时,党组织也领导者学校的党建、德育以及思想政治工作。在学校的发展和改革方面,党组织可以起到保证和维护各方权益的作用,并监督高校的民主建设以及依法办学。因此,党委应该始终坚持以正确的政治方向,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一切行为和活动都是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行。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应该将学生管理中的党委和行政做恰当的分离。主要是行政领导方面,也就是让副校长分管学生工作,或者让副校长兼任学生工作委员会主人,不再由两个领导人一起领导学生工作,就可以解决多领导的矛盾,让学生管理工作不再受政治气候影响的同时,能够真正拥有自主权,发挥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自治作用。3.弱化行政导向。在弱化行政导向的方面,主要是为了能够在高校学生管理中提高其主动和积极性,让学生管理工作能够发挥出其服务和指导功能。首先,必须要让高校主管部门以及国家相关教育部门对学生管理工作减少行政干预。打破形式主义,少做一些评估和检查,多做一些实事的政策服务和指导,以此提高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高校应该积极进行内部改革,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部门内部设立相应的行政科室。具体应该按照职能对学生的管理工作设置,例如: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学生住宿服务中心、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等,建立起职能性强的服务中心,弱化行政导向,发挥学生的自主服务管理工作功能。

四、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在教育方面,高校中的学生管理工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显现出来了许多由于历史和环境孕育出的问题,包括传统高校学生管理的网状结构体制在运行时造成沟通协调不顺畅的问题、党政合一的运行方式造成了多领导和强烈的行政化问题,以及由于各方面的行政导向强大带来的学生管理工作被弱化的问题。总的来说,应该针对具体的问题运用具体的创新办法进行解决,让学生管理能够具有真正的自主和自治性,提高学生管理的积极和主动性。

篇6:企业战略调整与管理创新探讨论文

企业战略调整与管理创新探讨论文

摘要:新常态下,企业需要应对较为长期的产业中低速增长、结构性调整等压力。在此情况下,如何对企业战略做出调整、对管理进行创新,将影响企业在新常态下的竞争力。本文研究结合我国现实情况,引入一些典型案例,探讨新常态下企业战略调整与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分析实现战略调整与管理创新的策略。

关键词:新常态;企业战略;管理创新

一、问题的提出

新常态,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的长期状态,主要体现在结构性调整、中低速发展等方面。在新常态下,为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国家提出了以供给侧结构调整为核心的十三五规划。在国家规划调整下,任何一个行业的企业都需要正确地认识供给侧结构调整的要求以及其对企业提出的挑战,积极地分析环境并调节企业战略,注重对管理作出创新,来配合新的战略要求,促进企业发展。

二、新常态下企业的战略调整

1.新常态下企业战略调整方向

经济新常态下,企业战略调整是非常多元化的。关注内地市场的企业,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适度地通过国际化经营,借助一带一路战略等,积极地对外投资或者寻求对外发展机会,这样可以适度地降低国内市场新常态下的中低速发展压力。已经实现国际化经营的企业,则需要正确地认识国际市场环境,特别是韩国市场、美国市场等方面存在的政治因素的不确定性导致的政治风险增加等问题,需要特别关注。在确定了基本的市场方向后,就需要深入挖掘目标市场需求,准确围绕目标市场需求做出战略方向与内容的调整,为后续发展指明方向。

2.新常态下影响企业战略调整的因素

新常态下,企业进行战略调整,需要首先关注竞争环境。在竞争环境分析上,可以选择企业有能力运用的基本分析法,比如五力模型等。也可以选择准确度更高的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分析,比如利用大数据等进行神经元系统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等,准确分析企业竞争环境,才能够在多项战略中合理地筛选或者组合。在确定企业战略方向后,战略的实际调整效果还与企业的战略执行力密切相关,而战略执行力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企业文化,特别是企业新调整的战略能否获得内部认可与认同,影响企业内部对战略的执行积极性;企业内部的学习能力,特别是人才的培养、知识共享等,会影响组织执行力;企业的品牌、创新等,也会影响企业战略实现过程与效果。而上述因素多与企业管理有关,如果准确地开展管理创新,是可以很好地服务于企业战略调整,促进企业在新常态下竞争力提升的。

三、新常态下的企业管理创新

1.管理创新是战略调整的必然要求与保障

战略是企业经营发展的核心规划,要确保这个规划实现,就必须在企业经营管理各方面做出一定改进,配合战略要求。而管理创新,是以企业管理层的理念创新、管理方法与技术的创新为基础,反馈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具体执行面的不断创新,比如技术的自主创新、业务的结构调整、管理工具的不断优化等方面,这就可以创造企业战略实现的内部基础。在新常态下,随着企业战略调整的不断深入,企业也必须随之进行管理创新,来更好地执行企业战略,提升核心竞争力。

2.新常态下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容

为配合战略调整,则新常态下企业管理创新需要至少包括如下三个层面:第一,管理理念的`创新。企业管理者应该更主动地了解市场、了解政策,打破原来以历史数据等为准的管理分析与决策机制,更多地联系实际市场需求的预测、政策与市场竞争因素的影响等进行管理分析与后续决策制定。一些缺乏专业管理人才的中小企业,特别是一些家族企业,可以考虑调节管理层结构、引入职业经理人等等,来配合管理理念的创新。第二,管理技术和方法的创新。应该注重,新常态下我国互联网+的经济模式日渐发展起来,在企业竞争与内部管理等层面,互联网+的引入和利用都是非常有优势且必要的。企业管理创新,可以利用互联网+管理的方式,用大数据等一些互联网+的技术来打造优质的信息基础,通过数据处理和信息分析、挖掘等,来更好地辅助管理决策,并且为管理执行监督与评价等创造较为快捷的通道保障。在新常态下,高德地图等能够迅速地扭转颓势、获取竞争优势,实际上就与其开展与阿里巴巴的合作,借助阿里巴巴的大数据来不断创新业务有关,这实际上就反映了管理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正面功能。第三,管理内容的创新。在有形的管理方面,需要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客户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比如,人力资源管理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更多地借助符合员工需求的福利激励、心理辅导等来提升内部凝聚力。而配合这个有形管理,还需要必要的无形管理的创新,比一些家族企业面临着二代甚至三代的领导者更迭,这个阶段企业的管理理念波动性可能比较大。要想更加迅速地创新管理理念并且将其融入到企业,则需要创新企业文化,并且要提升内部认同度与一致性。在技术管理方面,要坚持自主创新,同时还要传承工匠精神等,而这些管理本身就是有形的方案与无形的精神融合的过程。任何一个企业,在新常态下调节战略、创新管理,都需要提升实际管理技能,并且要把打造优质企业文化等作为提升管理能力的重要基石,只有这样才能塑造独有的企业竞争基础。

四、新常态下企业战略调整与管理创新的保障

要更好地在新常态下调整企业战略、实现管理创新,来提升企业竞争力,则需要需要做到:

1.善用大数据,推进互联网+经济模式运用

新常态下国内外的市场环境变化迅速,国家政策与行业竞争环境也不断调节。在这个环境下,利用大数据,能够在复杂的因素中准确定位、分析和预测,辅助企业战略调整。企业也需要积极地利用互联网+的发展模式,来更多地借助国家政策扶持、利用这个模式提升企业经营管理的智能化、现代化水平,降低信息不对称与机会成本,推动企业发展。

2.以人为本,诚信为先

任何的战略调整与管理创新,都需要由专业人才做出。以人为本,注重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尊重人才并且给予人才更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都是必须的。同时,在互联网+模式逐步发展的过程中,一些企业为提升盈利而采取了违背诚信等商业原则的竞争行为,最终是损害了品牌形象与长期竞争力。任何阶段,任何战略与管理创新,都需要遵守诚信底线,注重维护和改善企业形象,才能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冬梅.新常态下企业发展战略面临的困境与应对措施研究--以A设计院为例[J].中国总会计师,(1).

[2]孙明贵.经济新常态下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取向[J].企业经济,.

[3]齐春微.新常态下中小企业管理创新路径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

[4]余婉.浅谈现代企业的战略管理问题[J].企业改革与管理.(11).

[5]祁鹏.浅析我国中小企业如何进行战略管理[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4(16).

[6]葛其永.战略管理对提高企业效益的作用研究[J].企业导报.(01).

[7]王在安.大企业=正确的科学管理+正确的战略管理[J].企业观察家.2013(07).

[8]王礼刚.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探讨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J].价值工程.2013(23).

[9]何幼成.试析浙江规模企业的战略管理[J].全国流通经济.2017(10).

[10]刘安方.企业创新战略管理及其推进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9).

[11]赵晶鑫.加强现代企业的战略管理策略的有效措施[J].财经界(学术版).2015(08).

篇7:项目管理创新与改革论文

项目管理创新与改革论文

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工程项目的数量也随着不断的增长。工程项目是展现施工企业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志,通过对高层项目施工的过程,不断的提升企业的自身形象,工程项目是企业增强自身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因此,增强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与改革,是企业必备的核心竞争力。只有不断的加强项目管理创新与改革,才能推动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项目管理创新工作的必要性

(一)基于企业进行制度建设的必然选择。基于当前的招投标的承包机制,项目施工企业越来越向着市场化发展,经过多年的改革,转变了人们的思想,由传统的管理理念向着竞争意识、市场观念的方向发展,谋求新的发展、新的方向、新的生存机会。到目前为止,存在项目工程管理的机制有些僵化,责任制不明确,约束力度不够等因素,制约了项目工程管理的实施与进步。因此,为了更好的推动企业制度的建设与发展,推行新的管理制度势在必行。

(二)基于时代发展的要求。时代的发展离不开新鲜的血液融人,需要大力的发扬创新精神。只有不断的创新、发展、改革,才能推进社会的不断发展,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要不断的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改革项目管理的模式,以文化建设为中心,是-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为了更好的壮大项目施工的生命力,就要坚持不断的创新。因此,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就必须坚持不断的进行创新。

(三)基于建筑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要求。建筑市场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从我国当前的建筑市场发展的角度看,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例如:过度的工程投标竞争,企业之间相互压价等现象;买方市场地位的业主对合同中存在的不合理要求与不合理的条件不履行责任等,没有发挥出监理与设计的职责。所以,基于建筑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要求,要不断的的进行创新,适应市场发展的规律与要求。

二、项目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专业的建设队伍。在进行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建筑施工队伍缺乏专业水平,大多是临时组建的,没有很高的稳定性,有些施工工作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就上岗工作,对项目的相关知识掌握不足,在技术、流程、法律法规等方面都缺少经验,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中,临时组建的施工现场指挥部,在项目施工结束以后,会直接解散或转移,没有对项目施工的经验进行有效的积累与传递,对工程的后续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二)缺乏专业的指挥部门。施工现场指挥部是保证工程质量与进度的'重要部门,但是,在现实的施工现场,存在工程现场指挥部的专业水平不高,积累的经验不足等问题,影响了整体的管理水平,综合素质也不高。同时,有些项目管理部门将自身的管理工作当作是行政管理工作,使用行政管理的方法进行项目管理工作,导致了之后部门与项目管理工作内容不符。在进行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严重的影响了管理工作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三、项目管理创新与改革措施

(一)项目管理理念的创新与改革。增强工程项目的建设,首先要加强管理工作人员的思想与理念。使用先进的科学理念,提高项目管理工作的效率,从理念上改革项目管理的思想认知。例如:在进行项目管理工作的时候,要与时进,用发展的眼光开展项目管理工作,实时的改革管理的方法,更好的为项目管理服务。基于市场竞争下,要实时的掌握市场的变化与规律,用全新的管理理念争取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与此同时,项目管理工作人员还要使用先进的管理方法,用科学的眼光看待问题的发展,处理在各种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项目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对员工的管理,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人性化的管理,促进员工之间的和谐关系,推动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更好的开展项目管理工作,保证工程项目的进步与发展。

(二)项目管理制度的创新与改革。通常情况下,工程项目的规模多很大,具有错综复杂的分工与施工,从工程项目的整体来看,项目管理工作非常的繁重,难度很大,其中最重要的是合同管理与施工管理。在进行施工管理工作的时候,使用新型的扁平式管理理念代替了传统的管理模式,将复杂的施工模式转化成简单的管理方法,有效的理清与分化了传统的管理模式。在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项目管理的制度与项目成本的核算是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具体表现,关系着管理工作的效率。在进行项目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合同的管理,在权力允许的范围之内,管理好甲、乙双方之间的关系,包括:总包方、设计方、建设方、政府等部门之间的关系,保证项目施工的顺利进行。有效的将性能管理的责任制落实到实处,从企业的内部机制开始抓起,不断的完善企业的用人机制、监督机制、服务机制、分配机制等。

(三)项目人员管理的创新与改革。在进行项目工作人员的管理与改革的过程中,要明确组织的目的,然后依据组织的目的展开系统的工作,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明确工作人员的责任,保证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协调好项目工作人员之间的能动性,积极的调动工作人员的管理热情,增加管理工作人员的团队精神,创建良好的工作氛围,提高公路改造的质量与效率。

(四)项目管理机制的创新与改革。在进行项目管理的过程中,既要有硬件设施,又要有软件设施,既要有专业的管理水平,又要有完善的管理机制。坚持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管理工作,保证企业人员的稳定性。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设置奖罚制度,对做出成绩的员工进行奖励,对在各种中有错的员工要做出惩罚,极大的增强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保证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在进行项目管理工作的时候,要增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与监督,加快项目施工的进度,增强项目管理工作的效率^并且要强化工作人员的法制观念,规范项目管理工作的自觉性。

(五)项目管理工程进度的创新与改革。项目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成本的管理,既要抓好项目工程的成本,又要管理好项目工程的质量。项目的负责人既要抓好项目施工的质量与进度,又要抓好项目工程的造价。既要保证项目施工的质量与进度,又要控制好项目的成本造价,掌握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推动项目工程的管理工作。

综上所述,项目管理的创新与改革,需要施工企业不断的进步与发展,迎合市场的变化与需要,不断的更新企业管理的思想与理念,与时俱进,使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不断的进行项目管理工作的创新与改革。因此,不断的对企业进行升级、创新、改革,才能保征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推动社会市场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篇8:成本会计管理与创新新思路论文

会计部门是一个企业资金管理的重要部门,企业的资金流通由会计部门掌握着,也就是说会计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资金流通。一个好的会计管理部门在资金流通方面会比较流畅,企业的运营会非常的高效,相反如果管理不好,企业的各方面工作都难以进行,严重的情况还可能导致企业出现资金缺失的情况,这样的情况会很容易造成企业亏损,甚至是企业倒闭。综上,成本会计管理是一个企业存在的根本,需要非常的重视,才能更好的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

一、成本会计管理的概述

成本会计管理与其它的管理系统一样都需要一个完整的体系的支持,并且在这个体系的支持下不断的创新。成本会计管理的方式有分析财务报表、财务管理报告等,这些工作的成果是为了向企业的运营人提供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同时这些工作能为企业经营状况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反应。这些工作反应出来的信息能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做出决定性的作用。我们知道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着许多的信息不全的情况,比如说在公司账簿进行报销的时候,相关人员并没有提供充分的证明进行报销,所以在会计人员进行财务汇总的时候会出现账单对不上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财务人员又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造成企业财务的空洞越来越大,直到企业的运营出现了问题,这时候的补救就显得非常的吃力。时代在发展,经济在发展,我们不能一直局限于现在的会计管理状况,在有效的指导下,我们应该不断的进行尝试,尝试新的管理方式,比如在财务管理的时候为了考虑到财务报告对个人的参考价值不同而提供不一样的财务报告,这样的报告具有非常高的侧重性,看报告的人很容易就很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信息。

二、我国成本会计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成本会计管理在高速的发展,但是成本会计管理还是存在非常多的问题,在下文中,我们将解释我国成本会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成本会计管理的现状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的成本会计管理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比如说在很多的中小型企业中,也设置了会计部门,并有专门的人员来进行管理,管理的方式也跟随时代的潮流越来越信息化。但是存在非常多的问题,比如说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及管理维护水平发展非常的不均衡,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我们要从历史开始说起,我国的经济发展发展比较迟,教育也落后于先进国家,所以很多的成本会计管理人员的素质不够。还有的原因就是在不同的行业的成本会计管理的要求不一样,提出的要求就不一样,所需要的专业人员素质也不同,给成本会计人员造成了很大的挑战。

(二)成本会计管理的问题探讨

首先,我们可以从成本会计管理人员的认识形态及能力素质进行探讨。在很多的会计管理人员及企业单位中,对成本会计管理的价值都没有充分的认识或感知,所以在执行成本跨级管理的时候得不到有效的执行,目前,很多的企业的成本会计管理仅仅是局限于让管理人员进行枯燥的管理劳动,在工作中减少管理人员的其他工作,让管理人员专门做一件工作,这样的方式虽然给管理人员带来了很多的工作时间,提高了管理人员在一件工作上的工作效率,但是却忽略了管理人员全方面的发展。其次,企业中缺乏专业的人员,在现在的很多企业中,会计师有很多,但是专业的会计管理人才却是少之又少,会计师都有通过系统的学习,在进行会计业务时能比较熟练的进行会计业务,会计管理还在不断的摸索的阶段,在管理上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管理方式,并且在探索的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很容易影响整个企业的运营,所以会计管理的探索进行得非常的缓慢,对于会计管理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从以前的对会计师的简单监督一直不断的要求做到可以媲美会计师又能做一个完美的管理人员。

(三)成本会计管理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体系、管理信息不完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是中国古代很早就流传下来的一句话,这句话的含义是说任何一件事情的完成不能没有一个完整具体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下发展的事业才能更好的朝着人们想要的方向发展,所以说,成本会计管理的发展也需要一个有效完整的管理体系,才能让会计管理健康的发展。试想在一个没有管理体系的系统里,所以的东西都是杂乱无章的,资源得不到最大化的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最后的结果必然是不利于整体的发展的。很多的业务与财务信息是息息相关的,但是在很多的时候会计并没有能根据实际的需要做出有效的信息处理,造成在业务成绩下降,这就是成本会计管理不到位所带来的危害,这些问题在不断的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三、成本会计管理的创新新管理

上面我们认识了成本会计管理存在的现状,也了解了成本会计管理存在的问题,并知道了这些问题存在的危害。我们应该要对应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且要做到适应时代的发展,又要不断的创新。

(一)从观念上改变成本会计管理人才

从观念上改变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是观念的东西并没有这么容易被改变,就好像你长时间习惯了吃米饭,但是面条就不会让你特别的喜欢吃,你可以将自己置身于面条的氛围,每天吃面,只有面条可以吃,这时候你的口味就会慢慢的改变,你可能从此对于面条就好像当初吃米饭时一样了。所以说要从观念上改变成本会计管理人员就必须要不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要让他们知道成本会计管理的重要性,意识到成本会计管理人员的`要求是要不断的提高的。

(二)加强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在成本会计管理人才培养中还没非常系统的培训机构,所以,我们应该在企业内的各部门吸取管理的经验,并结合自身工作的需求来做出相应的培养方案,人才的培养要尽早,在会计人才进入企业开始,就应该进行培养,然后挑出优秀的人才进行总的会计管理。当然会计管理目前还在不断的探索中,成本会计管理人才应该在做好自身的工作的同时用于探索,不断的发现新的成本会计管理方法。

(三)健全管理体系、完善信息管理

在很多企业中由于企业的成本会计管理人才还处于探索的阶段,所以在管理体系上并没有做出相对完整的管理体系,我们要做的就是健全管理体系,在会计部门健全管理体系就应该所以的经济支出要靠业务凭证来进行,会计人才的专业素质必须过硬,在会计部门必须进行信息汇总,及每天做出财务报表供企业的各项决策提供参考。等等,最重要的是财务信息的灵活性,也就是说,会计人员在做财务统计工作时要进行有效的登记,登记的目的及意义在于在需要信息核对或者参考时能及时的提供信息,在成本会计管理中,信息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信息的完整程度可以影响企业的总体发展,并且完整的信息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信息。完善信息管理需要成本管理人员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将处理后的信息进行归类分析,再归入档案。信息汇总管理可以使用电子汇总的方法,这种方法记录的数据能够持久,并且数据不易丢失,对信息的汇总也快速便捷。

四、总结

会计管理部门掌握着整个企业的资金流动,只要犯一点点的错都有可能致使企业出现亏损,理所当然会计管理部门也能为一个企业节省成本,只要在资金的支出上合理并能提供有效的证明,会计就能将企业成本降至最低。会计管理部门还承担信息管理的职能,这种信息只要是与资金有关的收入和支出,会计管理部门的信息管理能为企业的重要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所以培养成本会计管理人才是每个企业的要引以为重的大事。必须要将企业的会计管理人才进行有效的培养,只有有能力的成本会计管理人才,才能为企业创造最大的利益。

参考文献:

[1]曹广喜,李玲.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19(20):12-13.

[2]朱亮羽.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30(02):119-124.

[3]张小兰.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02):159+161.

篇9:管理会计变迁管理与创新论文

管理会计变迁进行管理其实就是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来做出的一种应对方式。一般情况下,它是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不会在既定的轨迹下完成,需要通过管理来达到既定的目标。一方面,管理会计的变迁可以认为是对企业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但是要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作为前提,同时人才、市场等要素会对它产生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传统的经营模式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影响着管理会计的变革,为变迁创造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当前这种经济新常态下,会计理论体系与方法的应用成为了变迁管理的主要手段。

一、对企业会计变迁管理的认识

(一)会计的变迁

会计行业发生不断地变迁其实就是对制度进行完善和修改,淘汰一些过时的观点,增加新的内容。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由制度引起的集合效应,从而造成变迁的发生;二是组织和制度之间进行相互联系、相互磨合而产生的变迁。

(二)会计变迁管理

变迁管理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是根据组织内部结构而引起的变迁管理,另一方面是根据收益、成本原则来实现变迁管理。在市场经济下,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选择路径,才能更好地达到效果。以当前的市场经济来说,管理会计的变迁可以有多种选择,其中主要的几种有以下:第一,在总体路径不变的前提下尽量调整管理的规则。在这种选择下,又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一是对传统的线性生产方式进行改变,学会利用网络上的会计工具。二是对企业的发展情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找寻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法。第二,加强对制度的修订,提出新的路径。利用互联网优势来发展管理会计,让它有一个新的突破。首先,要对管理和信息控制系统进行不断地创新,进而上升到对制度的修订。其次,将管理会计信息控制系统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尽量使会计体系与组织的经营结构不会相差太多。

二、探索管理会计变迁管理的创新方式

(一)以经营系统制度为基础进行创新

要想对当前的经营模式进行改善,需要对管理会计中多个子系统进行相互协调。一方面,会计变迁的管理可以为企业的经营系统提供一个良好的动力。如:合理的会计创新规则能够提高企业整体经营的积极性,从而创造更大的效益。另一方面,适当的会计变革是对企业的资源进行有效地调整,进而使得信息系统更加具有真实性。所以,可以构建成本决策等方法来推动会计变迁的发展,在不改变经营系统的前提之下,站在管理控制和信息支持系统的角度上考量问题,从而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二)放宽会计的假设边界

在新常态下,提高管理会计解决企业难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对管理会计的边界释放就是一种有效的措施。如:以沉没成本为例,在当前的会计理论体系中,沉没成本被认为是一种与决策无关的成本,它是发生在过去而且收不回来的成本。但是这种定义的成立必须要站在市场是完全合理的基础之上,同时没有发生任何的交易成本。可是我国的经济市场根本做不到这个要求,存在多方面不确定性因素,如: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外部环境的'改变等。因此,企业在进行决策之前,不仅要考虑机会成本,还要将已发生的沉没成本包括在内,这样可以对总成本有一个更加可靠的估计。所以这种将管理会计的假设边界放宽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方式,它具有很强的创新性。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个目的,当前主要的措施有:(1)发挥信息支持系统的作用,加强会计沟通。首先,要对管理会计有一个正确的理念认识,然候开发和应用会计工具,使得会计工作有效率地展开。(2)完善会计控制系统的主要功能,减少由于主观原因而引起的决策失误,同时通过这个系统能够公平地对工作者进行评定,根据工作的真实情况来进行奖励或者惩罚,从而达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也有利于资源配置能够更加合理。(3)组织结构需要合理安排。建立一个信息识别和信息监管的体系,以此来对组织成员进行合理的安排。但是先要采集正确且全面的员工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通通存储在专门的一个数据库中,最后根据信息来对人员进行最优的安排,从而使组织结构更加合理化。

(三)加强对环境要素的管理

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对决策的制定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它的内容和类型也可能发生质的改变。因此,在管理会计的变迁过程中,绝对不能忽视环境要素,相反,还要针对这个外部的不确定性因素做出一个预防的措施。所以企业在治理这方面问题的时候要结合管理会计的任务和特点,对它产生一个新的认识。除此之外,公司的经营状况对系统的发展也会有产生作用。当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者不存在任何的裙带关系,实现相互独立的时候,要对会计信息的质量与它的需求者联系在一起,不同的需求者所着重了解的内容也大不相同,所以注意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对会计信息进行公布之后,还要对反馈上来的建议进行综合评定,进而不断地完善它。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外部环境的不稳定造成管理会计需要进行不断地变迁,为了能够适应企业的发展,必须要对会计变迁进行适当地管理。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下,传统会计要进行改变,将它与管理学理论相结合,从而可以在变迁中实现创新。虽然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的变迁管理还不够成熟,但是许多专家和学者还在进行大力研究,在不断创新,促进企业管理会计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姜晓红.浅谈新时期管理会计的发展与创新[J].财经界,2016(17).

[2]孟小荣.新形势下我国管理会计发展与创新研究[J].财经界,2016(5).

篇10:管理会计实践与创新探讨论文

管理会计实践与创新探讨论文

1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的实践应用

(1)从精益管理到互联网、移动设备、物联网和云计算等,大数据为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企业的管理从本质而言还是人财物和供产销的管理,但在当前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因此管理的宗旨、工具和方法都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如大数据为企业管理层在对当期和未来的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和考评时可以更合理地配置资源和优化决策。同时互联网时代对企业的精益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企业内部之间、企业和外部之间数据的互联互通,精益管理也就不再局限于企业的内部,而是扩展到企业的整个供应链,使得企业在为顾客提供最满意的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将浪费降低到最低程度;其次,众所周知管理会计的本质特征就是价值创造,企业在追求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一定会利用管理会计预算、控制和管理等内部系统的有效运行,而互联网大数据加速了企业财务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并在此融合的过程中强化了企业内部控制和流动性管理,使其能够支持企业能够健康和持续地发展。(2)互联网时代,企业管理会计应用的新热点。大数据、云计算的发展为管理会计及其工具的使用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诸如集聚企业内部的小数据与互联网大数据的全面预算、互联网下的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企业流动资金管理、通过不同的数据来源评价和分析来推动企业全面科学和合理地考核部门及员工的绩效,还有基于大数据的决策分析和内部管理报告等等,这些都构成了企业在互联网时代管理会计的应用热点。

1.1在大数据的依托下,管理会计的职能从管理控制

型转向价值创造型在当今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创新思维,企业管理层自然会重新思考互联网技术对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影响以及推动,进而更加重视管理会计功能的发挥。比如管理会计理念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就是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数据共享,使传统的财务业务一体化以及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此才真正成为现实,从而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优化升级,将企业的财务控制流程提至业务的初始阶段,使得管理会计所发挥的作用不仅仅是事中事后进行的控制与评价,而是贯穿于整个项目的全程管理。再如,数据共享可以通过企业财务体系的重新设计和不断完善,使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各自的职责更加分明,为管理会计的职能从管理控制型转向价值创造型提供了数据基础、管理基础以及组织基础等,这样一方面将企业的业务活动由分散管理转为集中管理,具体就是从目标客户始发,及至最后追溯到供应链的外部供求系统来提供更全方位的增值服务;另一方面也要形成企业内部完整的供应链而实现全面的系统管理,推动企业的多元化发展和技术创新,从而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1.2大数据推动了企业管理会计职能的实现有了更加多样的途径和方法

一般而言,企业流动性管理的重心是资金的管理,特别是整个企业集团内部资金的集中管理,而大数据的应用可以使流动性管理做到从企业集团的内部扩展至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整个产业环节,对流动性项目的应收应付、现金及存货等进行实时监控,从而加强流动资金的周转率,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这是其一;其二运用大数据还会对企业的资金进行预测、预警以及做出科学合理的资金决策,进而确保企业有能力应对已知的法定义务和未知的潜在义务,从而更好地控制企业的经营和财务风险;其三在大数据条件下,管理会计已能够有助于企业精准控制成本,优化生产环节,对成本费用的构成进行实时监控,进而改进生产技术与生产流程,最终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最后大数据还为管理和内部报告以及部门和员工的业绩考评提供了数据支撑,这是因为管理会计作为内部会计,其关键职能就是通过搜集相关数据信息为企业预测发展前景并有助于作出相关决策,而在互联网条件下,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在实务中的应用,各类数据的收集变得全面与快捷,使企业更加精确地掌握各类绩效评价方法的适用性,从而能够科学、合理地运用决策信息,也使企业全过程全员参与的全面预算得以实现。

1.3大数据时代优化了人力资源成本,增强了企业人员岗位的匹配度

众所周知,市场的优胜劣汰导致的企业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在企业成本构成中占有较大比重的就是人力资源成本,特别是从事高科技行业的高素质人才,因其流动性较大,直接会给企业带来巨额的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由此不得不引起企业的重点关注。传统的人力成本管理的重点往往是放在人事管理和薪酬管理的后台,但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现代人力资本管理可以轻易地将管理的重心从人才管理的后台直接转移至最前端———即招聘环节,就具体的操作而言,就是企业将个性化的人才招聘作为战略采购中的每一个个体,而繁荣的互联网社交化招聘为这种战略采购提供了便利,同时互联网还成为企业精准招聘的方式和迅速利用的工具。其次,还借助于互联网的云招聘模式获得的人才市场的价格行情数据还为企业进行精准招聘取得了可参考的比对价格,从而大幅度地降低了人力资源的成本。其三,企业还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全面分析,搜集和梳理被招聘个人的工作经历、专业背景等网络信息数据,精确识别有意向高素质人才的个人性格、职场能力和职业技能等等,高效快捷地寻觅到能为企业创造最大价值的员工。

2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的创新与拓展

2.1管理会计与互联网电子商务的相互结合

当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经对大多企业的管理方法和商业模式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互联网电子商务也在企业的价值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数据技术、云计算等的运用使得企业内部与外部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很多企业的管理界面都已相互打开互通,以致过去价值链中的诸多环节可以直接忽略。在此条件下,管理会计要实现其管理的职能,就必须了解当前日益复杂的互联网电子商务环境,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功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而互联网电子商务对管理会计而言,就是一个为企业实现增值、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机会。在具体的操作中,比如大中型企业应当一个建立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也即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这个系统就是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前提,为企业管理层以及员工提供一个管理决策运行方式的平台支撑,而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发展为这个ERP系统的转型和持续升级提供着新的动力,将企业的产业资源向更市场化更有动力的行业领域加以流动和增值,从而使企业的产业结构得以不断地调整及优化。

2.2管理会计与企业战略的变化相互结合

在当前互联网大数据环境下企业应更注重战略管理,而这个管理工程却又离不开管理会计的运用和发展。战略规划、全球化、新技术等新环境的层出不穷,致使企业面临着巨变的竞争环境,在当今全球化一体化的条件下不可能置身事外,而动态性又是这个环境显著的变化特征。为了适应这种日渐变化的环境,企业首要的就是要去了解竞争的细节,知己知彼地去判断竞争对手每一步骤的行动,不断挖掘并且提高自我的竞争优势,准确地进行各种竞争战略的选择,而这一系列项目的实施就必得借助于管理会计工具的运用。在具体的运行中,企业可通过以下管理会计措施来充分发挥其创新实践,诸如全面预算管理、绩效管理和激励机制、战略风险和成本管理、内部重组及专业化资源整合、海外并购以及资本输出与文化融合。

2.3管理会计和跨职能团队的相互融合

在当今任何一个现代企业,其部门职能、管理单元等在运营中都无法独立控制最终产品或服务,企业要在市场中取得成功就必须与下游目标客户、上游供应商、内部员工、投资人及至竞争者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由于传统的组织结构在运营管理中对突发的应急事件往往不能迅速作出反应,也不能清晰地了解各个程序间的相互作用依存关系,同样由于其局限性也无法做到预期项目的结果、变化以及改进,要解决此类问题就应建立一个高素质的跨职能团队,这是一个由跨越各职能部门界限和等级的人才而组成的小群体,其目的是致力于实现企业共同的发展目标。跨职能团队作为一个整体,内部成员彼此间经常沟通、精诚合作、相互支持、协调各项组织活动、充分挖掘开发技术潜力和科技创新,致力于研究、设计更好的企业产品和服务、将其推向市场及至创造财富。管理会计如果要发挥其职能作用,有助于企业实现提效增值的目标,就必须注重跨职能团队中应发挥的重要作用,具体而言就是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中,利用大数据技术来提供、搜集和评估跨职能团队的相关信息;帮助企业建立团队各阶段的目标、安排不同项目的轻重缓急;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技术性以及各职能技术型专家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参与团队的建设和完善,使得跨职能团队发挥其最大的效益。

篇11:消防安全管理现状与创新论文

消防安全管理现状与创新论文

摘要:消防安全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企业消防安全管理,提高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可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减少安全事故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如今,企业消防安全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企业管理者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消防安全设备不完善等等,这些都为企业的生产埋下了安全隐患。要想保证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就必须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创新管理模式。

关键词:消防安全管理;消防监督管理;创新

要想加强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水平,首先要增强企业管理人员的消防安全管理意识,其次企业要不断完善消防安全设备,加强人员培训,把消防安全管理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

一、消防安全管理现状

(一)消防设备不完善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企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如今,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对国家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相对来说,很多行业属于消防高危行业。因此企业必须加强消防安全管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如果企业发生安全事故,不仅危害到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但是,从企业消防安全管理现状可以看出,消防安全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需要相关部门积极采取解决对策。很多企业都是在建国初期建立的,建国初期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缺乏政策保障,而且建国初期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企业没有能力购买消防安全设备,这就为企业后期的生产埋下安全隐患。目前,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安全疏散设备的管理,二是对灭火设备的管理。如今,消防安全设备正在不断完善和改进,能够保证企业和国家降低经济损失。但是,很多企业没有认识到消防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消防设备不够完善,这对企业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企业必须认识到消防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完善消防设备,才能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消防安全管理意识淡薄

企业的数量在不断增多,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发展,就必须加强消防安全管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降低企业和国家的经济损失。很多企业管理人员没有认识到消防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消防安全管理意识淡薄,这必定会给企业的生产埋下安全隐患,比如:某企业在发生了管道爆炸事故,这次事故给该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207月16日,该企业正在使用油轮向油罐区卸载石油。傍晚,工作人员向油罐区输油管内加入了脱硫剂,但由于安全意识的薄弱和操作的失误,第二天夜间,加入脱硫剂的管道突然发生爆炸,导致12人受伤,众多管道破损,大量石油泄露并迅速燃烧起来。随着火势的不断蔓延,危害到周围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从这次安全事故可以看出,企业工作人员缺乏消防安全意识会造成很大的危害。企业为了降低经营成本,减少了消防安全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也没有成立消防安全管理机构,即便是成立了消防安全管理机构,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也过于形式化,没有真正发挥出作用。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增强消防安全管理意识,提高管理水平,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合理地制定消防安全管理方案,创新管理模式,否者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三)企业不符合消防安全审批条件

如今,很多企业都属于民营企业,这些民营企业的生产规模相对较小,企业的条件达不到国家消防安全审批标准。国家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强企业消防安全检查,保证企业生产的安全性。国家必须对民营企业消防设备配置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并保证民营企业消防安全管理符合国家审批条件。

二、消防监督管理模式创新对策

(一)加强生产设备安全管理

企业在建立厂房之前,一定要对当地的环境进行研究分析,并结合当地环境的特点合理地选择厂房的修建地址。企业的生产一定不能影响到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也不能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通常情况下,企业和明火点的间隔距离不能小于26米,企业的厂房也一定不能修建在地下。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的厂房选址对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有很大影响。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还要加强设备的安全管理。生产设备在使用一段时间以后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磨损,导致消防安全隐患的产生。因此,企业必须定期维护生产设备,保证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行。只有加强设备管理,才能保证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增强企业人员的消防安全管理意识

要想加强企业消防安全管理,提高消防安全管理水平,首先要让企业管理者认识到消防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增强消防安全管理意识。其次,企业应该加强人员培训,增强企业员工的消防安全管理意识,把消防安全管理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让员工也参与到消防安全管理中来。最后,企业要和政府联合,制定消防演练方案,从被动管理变为主动管理。

(三)加大消防安全管理宣传

政府应该在消防安全管理过程中发挥其职能,加大消防安全管理宣传,进而增强企业管理人员的消防安全管理意识。并在厂房内部张贴消防安全宣传海报,让员工意识到加强消防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四)完善消防安全设备

为提高消防安全管理水平,企业必须加大消防安全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完善消防安全管理设备。如果企业的消防设备不够完善,火灾发生时企业无法及时制止火势蔓延,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完善消防安全设备,才能更好地保障企业的生产安全,减少安全事故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企业还应该做好安全事故预防措施,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结语

要想加强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提高消防安全管理水平,首先要让企业管理者认识到消防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增强消防安全管理意识。其次,企业应该加强人员培训,增强企业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把消防安全管理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让员工也参与到消防安全管理中去。政府应该在消防安全管理过程中发挥职能,加大消防安全管理宣传,增强企业管理人员的消防安全管理意识。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还要加强设备的安全管理,生产设备在使用一段时间以后,设备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磨损,最终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企业必须定期维护生产设备,保证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林鑫.石油化工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探讨[J].江西化工,,(02).

[2]伍绯.化工企业消防安全管理的探讨[J].化工管理,,(18).

[3]王维.石油化工园区应急消防布局规划模型及应用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4]王慧丽.危险化学品监管机制建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篇12:企业的管理与创新论文

企业的管理与创新论文

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策略

摘要:市场经济一经产生,便成为最具效率和活力的经济运行载体。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越来越明显。而企业管理关乎市场竞争力,决定企业成败。本文深入浅出的剖析了现代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误区,并归纳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意在为建立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出谋献策。

关键词:市场经济;企业经营管理;管理创新

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脚步稳健而迅速。成功的背后是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身改革的结果。但在经济与国际接轨的大背景下,我国原有强劲发展势头的企业开始举步维艰,需要创新企业管理制度,以适应时代发展。目前,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差强人意,存在很多弊端,诸如:管理制度不完善;人力资源开发不充分等,这些都阻碍了企业的发展速度。所以,要想企业呈现良性发展的态势,就要合理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发挥团队合作优势,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脱颖而出,谋求企业发展的新思路。

一、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的挑战

1、市场环境的改变

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环境已经发生改变,客户是主导,争取更多的客户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企业为了争夺市场,首先要重视产品质量,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生命强则企业兴;其次要完善售后服务,售后是企业的根基,根基稳则企业旺;再次要做好宣传,宣传是企业的灵魂,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不断创新营销策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则企业有望。要实现这些的前提是完善的企业管理,才能实现企业的全面发展,才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生产方式的转变

1988年,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科技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一样重要,我国的中小型企业的生产方式也随着科技的进步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机械化、流水线的批量生产代替了传统的生产方式。科技在企业发展中的份额越来越大,在生产方式转变之后,人力资源的选择上也要从以往的任人唯亲转为任人唯贤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按规章制度办事,进行规范管理,不断创新企业管理模式,使企业发展具有科技含量。

二、企业经营管理模式问题

1、管理制度形式化。我国的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会建立起适合企业的管理制度,对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存在执行力差的问题,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按章办事,制度形同虚设,得不到贯彻实施,造成管理制度形式化,根本起不到监管作用。

2、组织结构僵化。在我国企业管理设置的组织机构中存在僵化的问题。岗位重复设置导致人力资源严重浪费;人员晋升渠道狭窄,也很难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些问题的存在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能更好的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组织结构僵化更是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经济形势,不能迅速作出应变措施,长此以往,许多企业沦为市场经济的炮灰。

3、人力资源问题。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在现实的发展中,企业在人力资源上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企业员工的职业操守不够,呈流动态势,随时更换工作,使企业的生产进度受到影响;二是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不是很高,影响企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三是没有建立系统的员工培训管理体系,使员工看不到企业的未来,无法给员工提供进步的机会。

三、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策略

1、改变传统管理理念。进入市场经济,过去陈旧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更新管理理念,敢于推翻旧有的管理体制,制定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管理制度,以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对企业进行管理,打造更好的企业产品和更优质的服务体系,为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2、创新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的基石。如何创新管理制度,使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得到提升,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当一个企业处在良性发展时期,他的经济效益直接影响生产经营效率,从而促进内部的人力资源以及其他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使员工受益。所以,企业要发展,创新管理制度是关键,以制度促发展,以制度促和谐,淘汰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落后管理制度,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体系,实现管理制度人性化、科学化,确保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3、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控制成本成为企业增效的'有效措施之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单纯的成本控制已经不能承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企业内部的掌控,不单单有控制成本这一方面。其中,新型的财务管理模式的建立,以预算管理为中心,辐射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对于企业来说,规避风险,平稳发展是永恒的主题,那么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计划能很好的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单单是对经济管理模式的优化,还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促使企业的管理模式不断完善与规范,既有科学性又具可操作性。

4、加强技术创新。既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技术创新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当然是至关重要的。技术创新是有风险的投资行为,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技术创新是技术与管理的完美结合,是新的管理方法和机制相融合的过程,把握好技术创新不仅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还能为企业开创出光明的未来。

5、企业文化创新。企业没有文化就没有未来,让企业注入企业文化,是中国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企业文化依赖于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依赖于员工培训体系和奖励机制,依赖于领导者对于企业的未来设想,依赖于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这是一个大工程,首先要组织员工学习,学习企业的创新管理理念,让员工感受到浓厚的学习氛围,感受到企业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四、结束语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市场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其所表现出来的平等、开放和激烈的竞争对企业无疑是严峻的考验。企业在谋取利益的同时也要实现社会价值和企业价值,改变旧有的、落后的管理模式,踏入现代的、科学的管理模式之中,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未.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J].中国商贸,(07).

[2]张海库.新形势下建筑企业经营与管理探索[J].企业研究,2012(16).

篇13:高校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论文

高校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论文

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高校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论文,我们来看看。

知识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实质,在于以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发展质的飞跃,其实质就是科技创新。

同传统的经济形态相比,知识经济的繁荣,不再取决于资源、资本和硬件的直接投入,而是依赖于知识积累和应用,将知识作为主要生产要素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并以科技创新能力来改变资源、资本的总量或增量,决定经济发展状况的模式。科技创新的速度和方向将决定知识经济的成败。

人类每一次在科学技术上的重大飞跃,都会导致生产力获得划时代的进步,从而也进一步证实了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伟大论断的远见卓识。

一个国家只有保持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并保持经济发展的领先地位。科技创新已成为一国经济生命的源泉。

我国现有一些企业之所在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出现昙花一现,其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而成功的企业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雄厚的知识产权和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如江西苎麻纺织集团,这是一个生态型的极具发展前景的好企业,拥有最好的优质原料(“赣苎三号”苎麻),可是他们没有充分利用,也没有注意科技创新能力,且缺乏层次高的人才,由于设备落后,人才紧缺,管理不善,终致破产倒闭。大家都还记得,去年西班牙一场火烧“皮鞋”大事,将我国的贸易磨擦,困境烧到了极点。我国已连续数年是世界上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的最大受害国,截至去年共有34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669起“两反两保”调查,涉案金额已超过190亿美元。中国产品之所以会成为贸易磨擦“重灾区”的内因,与我国缺乏品牌意识和技术优势,尤其是没有深刻认识到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以致出口商品重数量轻质量的经营方式和出口导向有关。江西出口产品,品牌很少。特别是现在我们已加入了“泛珠三角”,必须更新观念,树立品牌意识和科技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所以面对知识经济的有力挑战,我们应该立足于省情、市情,培养和增强我省、市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利用科技进步的要素和有限资源,集中经济和科技优势实施超越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来形成我省、我市经济发展的独特魅力。

现在许多产品优不成势,其原因就是不少企业产品,挤在同一行业同一技术平台上,造成行业内的'过度竞争。另一方面具有优势产品企业,市场开拓能力不足,因而在市场竞争中不占优势,显然优势产品只有靠有效营销策略和注入高科技术的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市场。

根据世界工业化的发展趋势,当前产业化升级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推进高科技产业化,一是在现有企业中采用高新技术,提高产业的高科技含量,二是直接发展一部分高科技产业。

但是我国我省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技创新上,还存在着一些必须解决的难题。诸如:20xx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中居第28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一些重要指标,与创新型国家比存在着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

一、关键技术自给率低。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而发达国家都在30%以下,美、日仅为5%左右。在占固定资产投资40%左右的设备中有60%以上要靠进口来满足,高科技含量关键技术基本上依赖进口。

二、发明专利数量少。按每百万美元gdp平均计算。20xx年我国公民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国际排名第31位,大约仅相当于世界总量的1.8%,中国内地在美国获得发明专利授权仅占美国人发明专利的0.2%,而我国的台湾地区占6.4%,韩国占4.6%。

三、科学研究质量不高。从1993—20xx年美国每篇论文被引次数12.23%次,我国只有2.78%次,排在世界第20位,比韩国、巴西、印度都低。我从事农业科研半个多世纪以来,仅有两篇论文,被波兰、澳大利亚摘录过。国家三大科技奖之一的发明一等奖,已连续6年空缺,自然科学奖一等奖6年中只有2项。科技进步奖我省几年来,才得到一项一等奖,是我省新选的院士张文海有关铜业方面的成果,这些情况都反映出缺乏具有突破性的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可喜的是,据**去年11月18日各地新闻点击中,报导了江西省麻类科研所,在宜春建成“中国野生苎麻种质资源圃基因库”保存185份,不同生态、不同生育特性的野生苎麻,异地保存占世界78%的野生苎麻活体,据中科院王文采院士为首的专家们鉴定该成果占国内外领先水平,是世界野生植物资源圃中的一朵璀璨的奇葩。

四、拔尖人才匮乏。过去我国还有一批挤身于世界一流行例的科技大师,而今天这种领军人物已不多见,拔尖人才严重匮乏,使我国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科学前沿和把握重大发展 方向,因而也难做出真正具有开创性的科技贡献。21世纪是高科技进一步发展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谁的高科技产业化速度快,谁就有更强的竞争能力,高科技竞争实质,就是高素质人才竞争,谁能创造条件,培养人才造就人才,谁就能在激烈竞争中,求得生存、求得发展。江西最高学府,几所大学,这是培养人才中心,但从几所大学来看,未能列入国家重点,名牌更谈不上,主要就是匮缺拔尖一流的名教授。我市宜春学院,也是一样,现在只有陈武教授一人领军。实现江西在中部崛起,建设赣西经济中心城市,人才也是一个非常重要问题。

五、科技投入不足。20xx年我国研发经费约为150亿美元,仅相当于美国的1/6,全国从事于科研人员平均经费,分别只有韩国的1/7和日本的1/13。我国科技三项费用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 0.5%,不到1%,与先进国家来比差距很大,美国占6%,印度都有2%,我们江西每年科技投入的三项费用不到一个亿,省一级重点科研课题多的20万元,少的只有2—3万元,外省的浙江、福建、湖南凡是省一级课题,都达到15—20万元。不加强科技投入,后劲不足,攀不上高峰,赶不上国内外先进水平,难度很大。科技不投入,要依靠科技进步就等于一句空话。尤为甚者,好不容易向国家各部委争到的科研专项经费下达后往往专款不能专用,建议对政府职能部门要强行监督使用,并建议专项经费,可按比例提出部分作为奖励基金,重奖科研人员,对科技有所创新,有突出贡献人员给于重奖。

**总书记在20xx年6月20日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资源,是引导未来发展的主导力量”。温家宝总理在同年的11月3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抓紧制定并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说明新一届党中央领导对科学发展的全新理念高度重视,并又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标致着我党在执政理念上的一个飞跃,相信我国及我省我市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将会出现一个崭新局面和质的飞跃。

篇14:大学生社区建设管理创新思考论文

大学生社区建设管理创新思考论文

一、大学生社区建设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本文从大学生社区的五个构成要素入手分析,认为大学生社区建设目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大学生社区空间区域有限,硬件设施不足。[2]空间区域与硬件设施是大学生社区构成的基础要素,它承载着社区其它要素,为社区师生等人员和各类事物运行提供物质保障,对大学生社会化具有显性影响。然而目前高校校内空间区域十分有限,设施配备整体不足,各类学习、活动、社交等场所人员密度太大,很难满足大多数学生需求。一些学校因无固定教室、宿舍区无自习室、图书馆一座难求,使不少学生连最起码的自学条件都无法保障。内部供给不足,学生必然到校外寻求宽裕空间和多样化服务。于是校园周边的书屋、超市、酒吧、咖啡屋、网吧、健身房、KTV,甚至钟点房遍布。这些设施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校内资源的短缺,但校墙的人为割裂,使学校无法将这些设施纳入学校社区,进行统筹管理。校外属地社区组织也不可能按服务学生社会化的标准受到严格监管。一些商贩在利益的驱使下,为迎合少数人的消极需求,传播一些低俗价值取向,助长腐朽的思想行为。校内空间区域与硬件设施不足导致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习热情不同程度的消退,长此以往可能影响其生产生活技能的掌握;也可能导致学生间的竞争加剧,使他们为了争抢到有限的资源而出现违反社会规范和违背伦理道德的行为。同区域空间内的校外设施因游离于大学生社区监管之外,可能存在安全、道德隐患。第二,大学生社区人员群体新型化,组织结构陈旧复杂。大学生社区管理者等非学术性事务工作者缺乏专业背景、实践经验等,不仅无法在学生事务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也不能运用自身人格魅力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高校学生数量不断增加,校园学习和实践竞争日益激烈,而学校和社会能提供给学生实践、实习的机会有限,很多学生尽管在校学习成绩优秀,但是进入社会却难以准确定位。加之学校多为传统层级式职能型组织结构,学生与教师的双主体地位没有确立,学生始终处于大一统的被管理状态,个性发展受到抑制,因此可能面临自信心不足,无法正确认识自我和定位自身社会角色等问题。第三,大学生社区立法滞后、政策脱节、机制僵化。法律体系不健全,政策制定相互脱节,教管机制僵化,使大学生时常感受不到法律政策在保障与己相关事务中的作用。由于高等教育相关法律政策不能较好保障大学生社区生活实际需求,学生无助无奈下,就会质疑法律政策的威严,动摇遵守社会规范的决心。为迎合大众心理,高等教育政策一度将学术教育、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概念模糊化,同质化普及本科,人为减少了大学的社会分工选择,加剧了就业压力;误导了一些人的价值取向,使青年生活目标的确立受到直接影响。僵化不健全的专业选择、专业转换、学分转换机制限制了学生全面感知自我、充分识别自我和准确定位自我,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也使生产生活技能社会化受到严重影响,人生目标和角色培养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第四,大学生社区多元文化相互撞击,价值取向发生偏离。青年社会化的`本质就是通过文化的传承、价值观念的确立使青年逐步成为被社会普遍认可的社会成员,因此,文化软环境是影响青年社会化的最重要因素。由于现代多元文化的广泛充斥撞击,传统文化主流地位受到冲击、传统主流观念被动摇。新的价值观日趋多元,青年在多种不同价值取向间徘徊,心理困扰问题日渐突出。这些都可能导致青年人价值观念的改变甚至扭曲,而价值观念则直接影响着人生观、人生目标的确立,并最终影响青年对于自身角色的认识和社会角色的扮演。[3]第五,大学生社区高度依赖网络,虚拟社会隐患众多。网络作为大学生社区构成的新型特殊要素是把双刃剑,其正向作用要充分肯定,现实危害也不容忽视。大学生高度依赖网络,却忽略了网络毕竟是虚拟社会,网络成员主体身份隐藏,现实社会的思维模式、行为规范在虚拟社会不被尊崇等问题。发布虚假消息、沉溺网络游戏、传播色情暴力、网络盗窃诈骗、水军围观炒作、骇客攻击等不良行为泛滥。这些不良行为对青年学生确立健康生活目标、形成正确价值观都会产生直接影响,也会使青年社会角色定位虚拟化,与现实社会分裂。大学生社区目前存在的问题对大学生的成长及其社会化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构建创新型大学生社区势在必行。

二、大学生社区建设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重视环境育人,创建区域性大学生社区,在发达国家有普遍例证。在美国,诸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等许多大学都与所在城市相融为大学城。从空间地域上讲,大学没有校墙,大学即是城市、城市即是大学。咖啡馆、餐厅、连锁型超市等社会服务机构全部进入学校街区,既满足了学生日常生活需求,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交活动、课外学术交流等场所,又为大学生提供了实践锻炼机会。城市公共设施全部进入学校街区,城市公交系统直接在学生生活区、教学区设立站点,方便学生上课、出行。整个城市因大学的设立而建立发展,整个城市都是以学校为核心,全城为学校营造环境;全城设施、机构、人员按照学校标准直接、间接为大学生社会化提供全面、完整的服务,全城都是大学生社区,整个城市都发挥着大学生社区的作用。对环境服务育人、影响育人的双重功能,中国古代早有认识,“孟母三迁”就是例证。我国不少城市在周边建设卫星城式的“大学城”也多是基于这一认识,其典型做法是将一些高校搬到郊外一个相对安静不受外界干扰的地方集中办学,让高校远离城市的喧嚣。但其突出不足是不能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社区环境,普通的城市社区功能在“大学城”几乎完全缺失。大学生基本生活在“温室”之中,这种很少接触校外社会的社会化是不全面的社会化。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社区建设特别是管理进行创新。

三、大学生社区建设管理创新路径

大学生社区建设管理创新,就是要基于目前大学生社区建设所存在的问题,依据大学生社区可约束、易进取、多变化和重模仿的特点,高度重视环境育人,运用社区管理和学校社会工作理论知识,合理整合现有的资源,改造和改革传统的高校大学生社区模式,创建真正能够帮助大学生成长、发展、完成社会化的区域性大学生社区。创新大学生社区建设,需要有效改善大学生社区空间区域有限与硬件设施不足的问题。在充分认识客观现实的基础上,从机制创新入手,打破学校和周边社区地域相融机制相隔的现实,树立建设区域性大学生社区的理念。以学校为中心,将周边可能服务或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和课余活动的所有区域空间都确立为大学生社区。由属地政府负责建立管理、协调组织领导机制,以有利于服务大学生事务为原则,建立以学校牵头,学校学生事务机构和城市社区组织机构共同参与的区域性社区服务管理机构。建立公共事务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区的服务整合功能,激发社区社会公众、学生共同参与社区事务;打破校墙隔裂,剔除一切不良因素,整合区域内一切设施为学生提供服务;统筹划分功能,校内设施以承担学术性事物为主,校外设施以承担非学术性事务为主,统一以服务大学生社会化为目的和衡量标准。建立社区管理前沿机制,区域社区中城市所有公共设施全部建设到位,政府所有承担社会服务管理职能的部门全部进驻区域社区服务,以完善和扩展社区的服务管理功能。建立以学校为主、学生和社区公众等多方参与的管理监测评估机制,共同监管大学生社区中各类机构、设施、场所,既校内外统一标准严格监管,又公开、公平、公正激发社会资本,在合理盈利范围内,以优质多样服务参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服务青年学生社会化。创建区域性大学生社区,有效改善大学生社区空间区域有限与硬件设施不足的问题。大学生社区管理创新,从创新的本质上讲,是变管理为治理。要在对大学生社区概念及其功能的重要性与时俱进新的认识的基础上,客观分析大学生社区现状及其产生的风险。统筹社区综合保障、整合服务、信息传输、管理自治、调和疏导、教育教化等基本功能,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优化发挥政府职能和各类资源作用,构建政府管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大学生成员自治良性互动的社区治理模式。其核心是变单一的学校行政管理为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特别要强调学生的自治。大学生社区管理创新,从创新的方式上讲,是变管控为依法、系统、综合治理。依法治理就是要加快立法,变行政规制为法治保障。系统治理就是要从软硬件资源配置、校内外区域性社区建设及事务管理前、中、后等方面系统化考虑。政府在决策前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经过充分论证,保证决策满足大学生良好社会化实际需求,符合校情、国情,相互衔接成为体系。综合治理,就是要将治理手段从单一行政手段为主,向包括道德教育、行为规范自律、社会矛盾调节等多种手段共同作用转变。大学是青年社会化的重要阶段,而政府、社会和学校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怎样的学习生活环境直接地影响到大学生社会化的程度,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社区建设管理,从大学生社区的五大要素入手,借鉴古今中外先进经验,结合国情全面推进区域性大学生社区的建设,改善大学生社区的空间硬件设施条件,建立区域性大学生社区网络平台,提升文化软环境,制定保障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实践、就业等相关内容的法律法规,依法保障大学生社区拥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大学生的成长服务。

篇15:创新管理论文

一、县级基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经济效益不景气,养老保险基金缴纳断续

近年来,我囯经济持续发展,企业面临改革发展的新契机。在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日益加快的背景下,一些县级企业出现不同程度的经济效益滑坡,出现经济效益不景气、资金紧张的现实问题;甚至一些传统经济模式下的县级企业出现倒闭或关停并转,这就造成失业人员大幅度增加,个人及企业的养老保险基金无法承担,过分依赖相关的政府部门,出现财政“捉襟见肘”的现象。

(二)养老基金社会化发放,基金收缴形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当前,养老基金实行了“社会化发放”模式,也就是说,无论企业是否存在欠缴的情况,企业相关的退休职工都能按时领取养老金,这样就对企业不能构成生存压力,出现“交与不交一样”的情形。所以,在养老金方面,一些企业存在侥幸心理,而相关的养老保险机构,对企业的约束机制不断明确,日益暴露出养老保险金征缴难的问题。

(三)养老保险基金纳入财政专户,降低了社保经办机构的积极性

养老保险基金纳入财政专户之后,实现了财政部门统一管理的局面。但对于县级政府而言,在财政能力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在相关经费的拨放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养老基金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以至于财政成为了养老保险的最后承担者。这样一来,社保经办机构的积极性明显降低,且在思想认识上缺乏紧迫感和危机感。所以,当前县级社保基金管理仍需要不断的创新。

二、强化县级基金管理的创新之举

(一)延展社保的覆盖面,实现层次性的统筹管理

当前,县级的一些集体企业或囯有企业,已基本实现了养老保险覆盖,而在非公有制企业方面,仍存在较低的覆盖面。所以,在社保基金管理的未来工作中,要切实做好城镇非公有制企业的养老保险的覆盖。非公有制企业的职工,在养老保险方面存在意识差的问题,且多半老板对参保持“不支持”态度,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在相关工作的开展中,以“大户”为突破口,实现以点带面的社保情形。

(二)提高养老金的收缴率,强化征缴力度

针对现实中存在的拒缴、欠缴养老金的企业,相关部门要予以高度的重视,严格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囯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征缴暂行条例》、《劳动法》等,从严管理。拖欠养老基金的个人及企业,可以按照相关的规定,对其采取加收利息的方式进行处理;对拒缴或有能力而不缴养老金的企业或个人,可以进行公开的曝光,并通过法律或行政手段,给予其严厉的惩罚。同时,将降低缴率作为相关部门的责任考核内容,切实强化征缴力度。

(三)完善省级养老保险金统筹管理,为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穷实基础

完善省级养老保险金统筹管理,可以发挥其高度的社会化优点,强化社会保障能力。当前,要进一步的做好省级养老保险金的统筹管理,特别是逐步完善省级统筹管理制度,全面抓好县级社保基金管理工作。对相关部门建立管理责任机制,并逐步健全基金征收的激励机制与基金缴补的约束机制,以制度的方式提高咅级政府部门的积极性,实现省级全面而有效的统筹社会保障基金。

(四)强化养老金的支出管理,促进社保基金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首先,要对提前退休进行有效的控制,严格依据相关的政策,审批企业提前退休的行为。并逐步建立并完善相关的监督机制,确保养老金支出的合理管理;其次,对养老金的发放实行动态管理模式,特别是对于离退休职工的动态管理非常重要,对离退休职工的正常调资、减人减资、增人增资等情况,进行及时而全面的掌握,以确保养老金高效而有序的进行;最后,切实提高相关工作的质量及效率,增加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与定点银行间的数据共享管理,有效的降低工作上的失误或乱发的问题,促进县级社保基金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三、结语

养老保险关系到千家万户,切实做好基金管理是保障民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体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不断务实社保基金管理,为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当然,县级社保基金管理仍存在诸多的问题,但在不断完善与改革的进程中,是可以解决现有或可能出现的问题,推动我囯和谐社会的稳定发展。

篇16:创新管理论文

一、当前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

1.1教学管理工作没有付诸于行动中去

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并不是简单的口头协议,平时在大会上简单的说几句,强调几个注意事项就可以的。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必须付诸于实际行动中去,让老师和学生都看到客观存在的效果。高职教学管理工作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管理体系,各级高校都没有可借鉴的先例,所以各校先后实行了各级管理体制,层层管理体制。一个学校的管理工作是分级管理的。校、院、班、学生的每个阶层管理工作都是不一样的,但是都涉及到学生的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由于是分级管理,一旦有一个环节的管理工作没有落实好,就会严重影响下一个阶级的管理工作。所以每一个环节的管理工作都是不容小觑的。特别要注意校级管理工作,因为它是所有管理工作的最高级,它直接影响着下级教学管理工作的重心。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教学管理工作的可行性,不能流于表面化。要切实可行的带入到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工作当中去。尤其要注意的一点是学生管理工作面对的对象是学习习惯和自我控制意识较差的高职生,他们本身有些就存在一些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因为成功发展的高职院校比较少,没有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再加上市里面对高职院校不太重视,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复杂情况是显而易见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不能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方面给予有力的帮助。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就会下降,就会被动的学习,使高职院校的的整体水平下降。

1.2教学管理模式不协调统一

传统高校学生教学管理模式是与学年制相适应的,它是符合当时计划经济的条件。它最显著的特点是每个学生都是以班级为基本单位学习和生活,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有任何问题都有可以找到班级辅导员或班主任,如果辅导员和班主任解决不了的,就可以直接向负责院系学生工作的委党/总支副书记解决自身问题。学校有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学工部和分管社团工作的校团委。每一层都对应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是每一个管理层面都缺乏相对的联系,缺少与管理系统外地学生信息交流,难免会出现管理松散、了解不全面的现象。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学校没有实行合理统一的管理制度,让层层管理之间的相互制约,致使学生管理工作往往停留于解决局部问题、完成单项任务、应付工作,不能从实质上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问题有时候就不能及时的解决好,从而影响学生的工作和学习。

1.3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之间存在相互矛盾

(1)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之间的矛盾。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全面发展,社会的每个阶层和每个领域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老旧的思想观念已经跟不上新时代的步伐,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也是一样的。一些旧的管理制度和教学模式也显得逐步落后,根本不能到达普通国家的发展水平。在大时代背景下,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目前的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发生冲突。

(2)现代高科技的发展与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之间的矛盾。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迅速,网络对在校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教育等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利用它的长处,上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查找需要的文献和知识,了解时事,这些则会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但如果应用不当则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对他们的未来的人生都有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都是青春期的小孩子,叛逆心里非常重,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对周围一切的新鲜事物都感到好奇,网络对他们的吸引力非常大,一旦上瘾,高职院校的学生甚至在课余时间经常上网打游戏。如果仍旧用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来管理学生,无疑这样的管理是没有效果的,并且这种管理方式与新形势下所需要的管理方式有着很大的矛盾,给教学管理工作的老师带来了很多的挑战,必须转换管理模式,这样才能有效的控制好学生的生活和学习。

(3)高职院校新校区的建设与传统学生管理方式之间的矛盾。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很多学校原有的校园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需要,所以大部分院校都在建立新校区,这样有些同年级的学生就不能居住在一起,管理起来有很大的难度。一些学校重要指示和学习信息就不能快速同时的分享,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工作和学习,也给老师带来了管理上的麻烦。

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之处

2.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中国共产党一直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来服务人民,保证人民的合法权益。因此,我们在教学管理方面也应该效仿中国共产党。所以在教学管理方面我们要坚持以以人为本的核心,服务于广大的在校学生,尤其是高职学生。虽然学校和学生之间是管理的被动关系,但是还是要用平等的心态去管理学生,服务学生,充分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个人的潜在价值。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实现其向现实性的转化。之所以以前的教学管理模式会失败就是缺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适时改变管理模式,建立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管理制度,从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保证学生的利益不受侵犯。让学生能够有一种被服务很舒心的生活理念,而不是被动去工作和学习。

2.2建立科学统一的管理体制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逐步加快,学生教育方式必须随之改变。要想让一个学校正常高效的运转下去,保证良好教学秩序、规范学生行为就必须建立科学统一的学生管理制度。由原来的传统单一的管理模式过渡到和普通高校的自主管理模式。学生管理涉及学校的多个部门,需要各部门协调一致以应对学生管理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分级管理学生,哪一个年级的学生出现问题,就由哪一个年级的管理者进行管理,切不可出现越级管理的问题。定期对管理者进行考察,必须加强他们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意识,对于不符合要求甚至管理出现问题的工作人员给予警告甚至是处分。在这方面的管理上一定不能出现问题,因为这决定着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只有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心态逐渐变得良好,才能安心快乐的学习下去。

2.3加强新型的师资力量

要想建成一个优秀的高职院校,就必须拥有一股能够做好学生工作的师资力量,这样高效有素质的队伍的高低决定着一所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整体水平,因此高职院校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是十分必要的。这要求现代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队伍要以高学历高素质的人员组成。在这方面的选择一定要把好关,坚持选择具有高学历一本大学毕业的老师并且他们拥有很高的道德素养品质和一定管理经验,同时建立健全系统、科学的职业管理经验,聘请经验丰富的老师进行定期的指导工作,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整体业务水平。一些学校在意聘请优秀教师的花费,觉得这些费用会影响学校财政的收支平衡,但是我们要从整体考虑学校未来的发展,不要吝惜聘请高学历教室的费用,因为这些花费都是值得的,他们会在教学管理中占据重要位置,并且能够取得非常显著的学生管理效果。

三、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展望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无论经济,科技,教育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教育是我国尤为重视的一个方面。国家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一直给予很大的期望,并且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尽管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高职院校已经尽最大的努力在不断的完善,并且取得一些成效。很多高职院校已经转变了教学管理模式,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相信在未来,高职院校一定会有很大的发展,不容小觑。

四、结语

一个国家要想快速的发展,这很显然是与教育分不开的。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实现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重要前提。所以我们要不断促进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不断向前发展,保证学生更好地生活和学习。培养一批能够服务社会的高质量优秀人才。

论文写评语

物流论文提纲范文

导师学术评语

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评语

毕业论文书面评语精选

高校毕业论文设计老师评语

学位论文评语 范文

本科毕业论文老师评语精选

毕业论文教师评语怎么写

论文指导评语

大学生管理与创新论文
《大学生管理与创新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大学生管理与创新论文(精选16篇)】相关文章:

电大本科毕业论文范文2022-09-04

基于“产学研”结合的海洋类理科硕士毕业论文的改革与实践论文2022-10-11

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管理运筹学研究论文2022-10-15

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评语2024-03-10

本科学生论文评阅老师评语2023-05-08

本科论文评语2023-04-25

研究生论文评阅人评语2023-12-25

学术论文评语范文2024-01-19

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技巧2023-04-06

博士毕业导师评语2023-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