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名师导航歌词

时间:2022-06-28 05:55:45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名师导航歌词(共9篇)由网友“不要暴躁”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七年级下册语文名师导航歌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七年级下册语文名师导航歌词

篇1:七年级下册语文名师导航歌词

《我的中国心》是香港歌星张明敏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唱的一首歌,一经演唱,立即广为流传。歌中所表达的对祖国的热爱,作为中华儿女的息息相关、心心相印的感情,打动了海内亿万观众的心。

《在希望的田野上》从赞美家乡、歌颂理想、憧憬未来三个方面表现这片土地充满了希望,充分抒发了劳动人民幸福、自豪和对未来充满美好希望的感情。通过对现实的赞美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黄河颂》这首诗的显著特点,是发自内心的强烈感情和民族责任感。在民族存亡的时刻,一个心系祖国命运的诗人,面对黄河,产生了不可抑止的激情,对赶走侵略者、建设美好的家园也充满了决心和信心。诗人借助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一形象,把心中的感情,也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感情抒发出来。

篇2:七年级下册语文名师导航歌词

一、字音

1.典型字

掀起(xiān) 澎湃(péng pài) 高山之巅(diān) 体魄(p)

萦(yíng) 烙(lào) 梳妆(zhuāng) 波澜(lán)

2.多音字

二、字形

三、词义

1.重点词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明媚:(景物)鲜明可爱。

体魄:体格和精力。

滋长:生长、产生(多用于抽象事物)。

宛转:曲折。

2.近义词

打扮·化妆

两个词都有使好看的意思。区别在于:打扮指使容貌和衣着好看。化妆指用脂粉等使容貌美丽。

四、文学常识

黄霑,香港著名作家。他的创作范围较广,有散文、小说、电影和电视剧本,也写过不少歌词,并多次获奖。

晓光,原名陈晓光,词作家。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

篇3:七年级下册语文名师导航歌词

一、疑难妙句

1.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

剖析:一个只,情深意长。是啊,离开祖国,已不知多少年了,有的甚至从未踏上过祖国的河山。可是不管离开了多少年,哪怕从未见过,而梦里都是祖国河山的影子。梦萦多年未亲近,点明了赤子的身份。这里面包含着深深的思念,同时也有着深深的遗憾。

2.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剖析:人有国籍之分,并没有心分国籍的说法。毫无疑问,中国心,也就是心中永远装着祖国,永远念着祖国。这一说法,寄托着身在异国他乡的海外游子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3.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

剖析:极为形象地描写农民为理想辛勤耕耘,充满诗意地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带来了大地的丰收。

4.老人们举杯,孩子们欢笑,/小伙儿弹琴,姑娘歌唱。/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奋斗,/为她幸福,为她增光!

剖析:具体描写人们未来的生活,美好的感受寄寓其中。最后两句仍运用倒装句,突出了幸福的生活来自于奋斗,也表达了要为这片田野增光而奋斗的决心。

5.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剖析:这三句歌词进一步描写黄河的宏伟气势,歌颂黄河的伟大坚强,表明黄河是哺育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的象征。

二、重点语段

1.《在希望的田野上》第二节:从我们的理想到为她打扮,为她梳妆。

剖析:说家乡在田野上,是通常的表达;说理想在田野上,这便是诗的语言。意思是,我们在这田野上播种理想,播种希望。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极为形象地描写农民为理想辛勤耕耘,充满诗意地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带来了大地的丰收。西村纺花,东港撒网,北疆播种,南国打场四个句子更具体地描写劳动的情景,这里的西村东港北疆南国并非定指,而是强调全国人民都在耕耘希望。最后两句也是倒装,意思是为了打扮、梳妆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劳动人民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劳动。

2.《黄河颂》: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南北两面。

剖析:写我所看到的黄河形象,突出了黄河不可阻挡的气势。诗歌由我落笔,由我的望引出对黄河形象的描写,这样不仅和下两层的内容紧密相承,而且也紧扣题目的颂字。而我所站的高山之巅,又从侧面表现了黄河的气势。诗人描写黄河形象,不重在写形(尽管也有金写色,九曲连环写形),而重在写黄河的动态,滚滚奔向东南掀起劈等一系列动作,着墨不多,却把黄河的气势表现得十分充分。

篇4:七年级语文下册《歌词》互动学案

一、目标导学

1、欣赏这三首歌词。

2、体会歌词中体现的热爱祖国的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欣赏这三首歌词。

2.体会歌词中体现的热爱祖国的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二、互动导学

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给加点字注音:

萦 烙上 炊烟 梳妆 澜

2、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全文,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3、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4、学习《我的中国心》并思考。

(1)这首歌表现了什么主题?你听后有什么感受?

(2)河山只在我梦萦,一个只字,体现了什么感情?和虽然相互应的词是哪一个?长江、长城、黄山、黄河有什么象征意义?

(3)歌词内容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怎样划分?每层的意思是什么?

5、学习《在希望的田野上》,学生思考讨论。

(1)这首歌在演唱时有什么特点,你听了有什么感受?

(2)这首歌共三段,分别歌唱了什么?

6、重点研讨《黄河颂》。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

① 哪些句子描写了黄河的形象?

② 写黄河的动态,运用了一系列动词,把黄河的气势表现得十分充分,请找出来。

③ 你是怎样理解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的?

三、欣赏评价

篇5:高一语文下册庞贝梦魇名师导航的测试题

高一语文下册庞贝梦魇名师导航的测试题

一、字音

1.典型字

梦魇(yǎn) 懵懂(měng)

眄(miǎn) 颓圮(pǐ)

氤氲(yīn yūn) 俨然(yǎn)

2.多音字

二、字形

三、词义

1.重点词

氤氲:形容烟或云气浓郁。

2.相关成语

触目惊心: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引起内心的震动。

匪夷所思:指言谈行动超出常情,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

甚嚣尘上:形容对传闻之事议论纷纷。现在多指某种言论十分嚣张。

3.近义词

界限?界线

两者都指不同性质的分界。“界限”多指抽象的、范围大的,有限度之意。如:我们要划清两个阶级的思想界限。“界线”指具体的分界。如:标出房子的界线。

权利?权力

“权利”与“权益”相同,是伴随某种义务而来的。如:公民享有人身自由的权利。“权力”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一定职责所具有的支配力量。如:他的权力很大。

四、文学常识

1.周瑞金,1939年10月生于浙江平阳县。现为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1962年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分配到《解放日报》,历任评论员、评论部副主任、主任、副总编辑、党委书记。1933年调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并兼任华东分社社长。有多篇作品获得全国好新闻、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出版专著《宁做痛苦的清醒者》,与人合作编著了《编辑学》《现代科技新成就》《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读本》等书。

2.庞贝,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的古城,约建于公元前7世纪。

五、名篇名句

庞贝早熟的文明,是一个千古之谜。在一所倾颓的`楼房前,挂着一块金属指示牌,标明这里是科学院。1900多年前就有了堂而皇之的科学殿堂,真是匪夷所思。另一处墙壁上绘着一幅裸体画,表现的是一个青年男子,在打猎或战斗中负了重伤,失血过多,危在旦夕,为了抢救他的生命,一名年轻的女子俯下身子,通过一根导管,由自己的心脏直接向伤者的心脏输血,这是多么超前的医疗知识。并且,这样的知识不仅仅为医生掌握,还上了具有广告意味的壁画,说明当时的文明水准已相当可观。古希腊大诗人荷马,曾在他的作品中提到过先进的战地外科手术,也许这就是其中的内容之一吧。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这时候,惟独阿波罗神殿、朱庇特神殿以及阿赛斯神殿在惊恐地注视着维苏威火山,表情明显怪异。

剖析:本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阿波罗神殿、朱庇特神殿以及阿赛斯神殿”人性化,暗示了在繁华景象下潜藏的危机与灾难。这样写其实是为了突出庞贝城的人们对即将到来的灭顶之灾毫无思想准备的平常心理状态。

2.于是,经过一百多年持续不断的挖掘,当初的繁华和噩梦又历历裸裎于世人的眼前。

篇6:七年级下册语文 全集

(七年级下册)语文 全集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  石榴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和新词。

2、揣摩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深层含义、表达作用。

3、体会咏物记叙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课文中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正确领悟文章的主题,理解作者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情景导入,指导初读

1、带领学生认识石榴,观察讲台上的一盆石榴。

2、引导学生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石榴。

3、带领学生.总结石榴的特点。

4、指导学生分析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

二、抓住特征,分析课文

1、带领学生品味描写石榴的句子。

2、带领学生阅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带领学生重点讨论作者为什么将石榴比喻成是“夏天的心脏”。

三、深入探究,体会感情

1、给学生发放文章的背景材料。

2、结合背景组织学生讨论:在石榴众多的特点中,作者为什么偏偏选它在五月开花这一特点来写?

3、带领学生阅读全文,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本课小结

《石榴》一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向时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第二课时

一、 辐射阅读,体会寄情于景的写法

1、带领学生阅读《白杨礼赞》片段。

2、带领学生阅读《荔枝蜜》片段。

二、.写作练习

指导学生观察大干世界里的事物,描写其特征,同时练习“托物言志”或“借物

抒情”的写法。

三、本课小结

要写好物托言志或借物抒情的文章,首先要有情,学会观察,做生活的有情人;学会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2  海燕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了解.写作时间以及作者的基本情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课文在写法上的几个特点如:生动、细腻的描写;真挚、深沉的感情;情物合一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我们很多人都有过离开家的经历,都有过想家的时候,想家乡的亲人,想家乡的一草一木。

请将自己曾经有过的这种经历讲述给同学们听听。

2、讲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具体情景。

3、出示在本课中出现的生字、生词。

4、带领学生读课文,做到整体感知。

二、品味内容,体会感情

1、带领学生找出描写家乡燕子和海上燕子的段落,并仔细品味。

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春景图”和“海天图”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描写。

3、带领学生找出海上的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之间的不同之处。

三、本课小结

这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通过对小燕子这一可爱形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 重温课文。理清情感线索

帮助学生整理文章的线索,弄清海上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与“乡愁”之间的联系。

二、辐射阅读,探究主题

1、引导学生思考:海上的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是不是同一只燕子?那为什么作者会认为是同一只燕子?

2、老师发放课外补充材料《就是那一只蟋蟀》。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写法上“咏物寄情,物情合一”的特点。

三、短文.写作

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

你是否也有过因看到眼前景物而触发了某种情感的经历?试写一篇短文,记下当时的情景和你的感受。

四、本课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海燕》一课全文以“乡愁”为线索,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运用倒叙的.手法对故乡小燕子进行了描述。通过对春风、春雨、春柳、春花、春草等景物的描写,把一个温暖、舒适而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故乡的春天再现了出来。后部分作者从遐想回到现实,并带着对故乡小燕子的深厚感情,对海上的小燕子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从而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3   白 鹅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笔下的白鹅的鲜明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准确描摹的方法。

3、品味欣赏本文生动而风趣的语言,感受作者的生活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回忆曾经读过的以“鹅”为题材的诗文来导入新课。如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讨论:这首诗突出了鹅的什么特点?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白鹅》写于1946年夏天。抗战期间,丰子恺内迁重庆,住在郊外一座荒村里。当时正值战时,生活条件艰苦,而人们内心更是焦虑苦闷。丰子恺在读书、作画之余,在院子里种豆、种菜、养鸽。养鹅,这成了作者排遣苦闷的一种寄托。

三、范读课文

四、讨论课文1一4段内容

1、作者笔下的鹅有什么鲜明特点?

傲慢(高傲、最傲人、架子十足)。

注意对这些词语的意义加以比较:

傲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

傲人:骄傲自大,瞧不起人。

架子十足:非常自高自大的样子。

3、为了突出白鹅傲慢的特点,作者怎样称呼鹅?(“鹅老爷”)

“老爷”一词原是旧时代对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一种尊称。 作者用以称呼白鹅,可见白鹅在他家中拥有特殊“地位”。享受特殊待遇。于是,白鹅也就有理由表现得“架子十足”。

4、“傲慢”一词常被用以形容人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来形容白鹅作者对白鹅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4段。要求绘声绘色,通过朗读来领略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第二课时

一、研究课文1~4段的写法

1、学生自由朗读1~4段。

2、为突出鹅的特点,作者将鹅和其他动物比较着写,结合文中内容作具体分析。

3、作者之所以能对白鹅作如此生动传神的描写,是因为他对白鹅观察得非常仔细。描写鹅吃饭的第4段文字,最具代表性,试作分析。

4、第4段中作者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鹅吃饭时所表现出的傲慢?

二、讨论课文第5段的内容

1、作者用浅显质朴的文字,轻松幽默的笔调,勾勒了白鹅既可笑更可爱的形象,表达了对白鹅的喜爱与怀念。自由朗读第5节,然后说说作者及其家人喜爱白鹅还有什么原因。

2、谈谈你对文章结尾的两句话的理解。

3、这节文字主要写白鹅的贡献,但其间仍不乏表现白鹅傲慢性格的文字,找出来欣赏一下。

三、按照“思考与练习四”的要求进行口头作文

4   鹤  群

教学目标:

本文是一篇富于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文章运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鹤群飞行于空中的优美姿态,记录了鹤鹰之战的激烈场面,赞颂鹤的群体精神。如何体会鹤的形象及把握理解鹤群精神,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对文中“鹤鹰之战”开始时鹤群的惊慌的理解是本文

教学重难点:

文章描写细致传神,语言贴切富有表现力,可以借此训练学生的描写能力以及语言领悟能力,在教学中宜注意加以引导。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二、介绍学习重点,交代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方向。

三、指导学生学习全文。

(一)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1、快速阅读全文,感受文章要点。

要求: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如果有不理解的问题可以在书上标志出来,也可以写出来。

2、排除阅读障碍,把不理解、不熟悉的字词句标出来,必要时查查工具书

篇7:七年级下册歌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以读为本,创设情境,在读中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联想,品词析句,体会歌词的意境和内涵,揣摩作者的情感,领悟表达的方法。

3、通过品读关键词句,体味歌词作为一种音乐与文学结合的形式,其所具有的节奏美、情韵美。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追求世界和平与友爱的美好感情,培养“爱”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抓住关键词句,在读中理解歌词的意境,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教学过程:

一、揭题,读题,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

二、听音乐谈感受。

三、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指名读课文,相机正音。

四、默读课文,思考:

你从哪些具体词句的.描写中体会到这丰富的爱呢?

边读边画出相关词句,还可以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五、精读课文,感悟体会。

(一)学习1——4句(根据反馈相机学习):

1、轻轻地……为你把眼泪擦干。

指名谈自己的体会。

什么样的动作叫“捧”?

课件出示句1,听老师读,想象文字所描绘的情景。

读一读,把这份关爱表达出来。——指名读、评。

2、引读第二句:

这真挚的关爱之情通过你们动情的朗读,已融入到这轻轻地一捧一擦之中。它发自内心,把一颗真心全掏出来,所以这颗心——,告诉我——(生接读)

3、深深地……语言。

指名谈自己的体会。

“凝望”是什么意思呢?

为什么要深深地凝望你的眼?

让我们读出这份爱——同桌互读、指名读。

4、紧紧地握住……改变。

指名谈自己的体会。

这紧紧地一握中,传递的是什么呢?

指导读:和老师握手读一读。

5、小结1——4句,整体感情朗读。

男女生赛读

(二)学习5——6句:

1、生自由读,想一想:我们怎样让世界充满爱?

2、引读课文:

当有人获得成功时,我们——

当有人遇到挫折时,我们——

我们之所以能同甘共苦,是因为——

我们期待什么呢?

3、当有人陷入困境,我们——

当有人需要帮助,我们——

4、指导读5、6句

师生对读、齐读。

(三)学习第7句:

过渡:我们正在为共同的期待和同一样的爱努力着,作者也为我们送来了美好的希望与祝福。

1、自由读,说说作者的美好希望与祝福是什么。

2、读一读、想一想、填一填。(课件展示)

句一:你我相识,我真心地为你祝愿,祝愿你幸福平安。

句二:你我不曾相识,我真心地为你祝愿,祝愿你幸福平安。

句三:()你我可曾相识,我()真心地为你祝愿,祝愿你幸福平安。

3、这里的“你”、“我”各指的是谁?

4、齐读第7句。

六、回归整体,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齐读全文。

七、拓展延伸:

1、有哪些爱的故事令你难忘呢?

课件展示相关图片。

2、布置作业:

A、搜集令你感动的爱的故事,和同学交流.

B、说一说,写一写你对爱的理解。

篇8:七年级语文名师公开课教案

《爸爸的花儿落了》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从中感受至爱亲情。

课前准备

学生:

1、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在学习的过程中,你可能也遇到过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教育你的呢?也许感受到父爱的事件很多,准备好说给大家听听。

教师:

1、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

2、有条件的,可提前为学生播放影碟《城南旧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1、导入

(1)可以用深情的语言为学生讲朱自清的《背影》中“望父买楠”的片断,以创设情境。

(2)也可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父亲教儿子一步步脱险的经历导人。

(3)还可用以下话语导人:

人生在世,人们夸赞的最多的是母爱,人们最不能忘怀的也是母爱。可是今天我们要为我们的父辈唱一首颂歌,他们同样让我们难以忘怀,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夸赞。现在我们就一同去认识一位可敬又可亲的父亲吧!

2、整体感悟:

(1)检查预习情况。(利用多媒体课件)

(2)快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大屏幕技影出示问题组:

a.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b.“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c.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速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回答,学生间互相评论补充。

a.爸爸表面上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7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b.文章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与题目相映,文章也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可以看出“花”是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的。

c.表达了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与无奈,同时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研读与赏析(上)

教师导学:

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凋谢了,另一方面则点出了爸爸的离开人世。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呢?同学们可以围绕这个话题再深入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力求对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篇9:九年级下册语文名师教案

《隆中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当时的政治形势,导入新课

1.出示预先准备的《三国形势图》。

2.东汉末年政治,广大农民在残酷的剥削压迫下,纷纷举行起义。其中声势的是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

3.东汉统治者利用地方豪强武装农民起义军,因此各地豪强武装扩大了势力,各据一方,互相混战。当时袁绍占有现在的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山西省和河南省北部一带,势力。曹操在公元200年的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之战以几万兵力打败袁绍几十万大军之后,到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绍的地盘,成为势力大的军阀,整个黄河流域,几乎都在他的控制范围。孙权占有长江下游一带,包括现在的江苏省长江以南部分和浙省北部,以及安徽省的宣城、江西省的吉安等地。刘表据有现在的湖北省荆州二带。刘璋占有现在的四川省。张鲁占据了现在四川省北面的汉中一带。

刘备在公元186年靠黄巾军起家,只有几千人马,没有地盘,先后曾依附曹操、袁绍等人。曹操袁绍作战时,刘备被袁绍派到汝南活动,扰乱曹操的后方。公元201年被曹操赶到荆州投奔刘表,屯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看守荆州的北门,以防曹操。

公元207年,在徐庶的推荐下,刘备三次亲自到现在湖北省襄阳县城西20里的隆中访问诸葛亮,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诸葛亮当了刘备的军师,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二、板书课题,解题

对,对策。古代臣民回答统治者所问的政治、军事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刘备在公元207年(汉献帝建安十二年)10月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就刘备提出的问题所陈的对策。

三、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准确

1.学生默读。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借助工具书、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陇亩(lǒng)倾颓(tuí)猖獗(chāngjué)

存恤(xù)夷越(yí)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

2.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全文。

3.学生个别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要求读准音,断准句,明确句读,不读破句。

4.学生齐读全文。

四、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

第二部分(第2段):徐庶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3、4、5段):刘备往见,诸葛亮详陈对策。

第四部分(第6段):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

五、师生共同分析第一、二部分的内容

1.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介绍人物和身份。

2.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有什么含义?他为什么要刘备亲自去拜访诸葛亮?

明确:“卧龙”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的超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一个隐居山野的非凡人物。在徐庶看来,“枉驾”才是得“宜”,“俱来”便为“屈致”,这就更突出了诸葛亮的才能。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学生朗读课文第三部分

二、引导学生分析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是全文的主体。在这一部分里,诸葛亮十分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势,推断了未来的发展,为刘备确定了建立霸业,复兴汉王朝的政策和策略。

1.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

明确:“凡三往,乃见”,既表现了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也说明了刘备的热心求贤。针对时局特点,表明平生抱负,询问除兴汉的大计。谈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了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

2.诸葛亮的回答直接从曹操谈起行不行?为什么?

明确:不行。因为先分析形势,是针对刘备谈话时对形势的说明而发,同时分析形势是为下文确定策略提供根据。

3.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得出强弱悬殊,难与为敌的结论。

4.接着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

明确:从政权、地利、人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孙、曹矛盾,可结为外援。

5.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

明确:荆州的有利条件是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所以诸葛亮用反问句的方式来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达给了刘备。

6.为什么要分析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明确:由于荆州四通八达,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只能做外围,不能做主要的根据地,因此最后分析了益州。益州的有利条件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因此有机可乘,并且益州可以作为可靠的根据地。

7.建立根据地以后,诸葛亮告诉刘备进一步应该怎么办?

明确:根据地解决后,就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但如何“信大义于天下”“成霸业”“兴汉室”呢?因此诸葛亮进一步为刘备谋划了北伐曹操的战略蓝图,指明了建立根据地以后应该如何行动。

谈如何北伐曹操可从三个方面分析:

(1)条件如何?

①有政治资本;②深得人心;③人才荟集。

(2)怎样准备?

①军事上,先保住荆、益二州,积蓄力量;

②民族关系上,“和”“抚”各部族,解除后顾之忧;

③外交上联合孙权,共击曹操;

④内政上革新政治。

(3)如何行动?

①等待时机,兵分两路;②钳形攻势,直取中原。

这样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先主曰:‘善’!”则含蓄地流露了刘备内心的无限喜悦,表明两人的政治见解完全一致。

在这段对策里,诸葛亮针对刘备提出的问题,根据当时的客观形势,具体分析了敌我情况和相互间的利害关系,为刘备确定的“成霸兴汉”的建国策略具体周详。从后来形成的三国鼎立的历史事实来看,其预见性是完全正确的。这就充分显示了诸葛亮惊人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卓越的见识。

这一段不仅内容精辟,而且论证严密,层层深人,摆事实,讲道理,有根有据,结论明确。这种说理方法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三、教师评点第四段。

最后写“关羽、张飞等不悦”,实际上是从侧面表现刘备对诸葛亮的依赖。“犹鱼之有水也”的比喻,形象地揭示了刘备得到诸葛亮后的满足心情,证明了诸葛亮的惊人才能的确是名副其实,从而很自然地照应了开头的“自比管仲、乐毅”和人称“卧龙”。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第4段。

2.把下面的一段文字译成现代汉语: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硅,字君贡,汉末为泰山郡丞。亮少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

新人教版语文七下第一单元写作:写出人物精神 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写作教案:语言简明

寒假读书计划

我与教学比武征文

英语教育教研培训计划

生物科教学工作计划

苏教语文课文歌词教案

教师示范课总结的美篇

科教赞助目的范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说课稿

七年级下册语文名师导航歌词
《七年级下册语文名师导航歌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七年级下册语文名师导航歌词(共9篇)】相关文章:

名师工作室成员的个人工作总结2022-04-28

七年级语文下册《黄河颂》教案带原文2023-07-04

送课下乡学习心得体会2022-12-08

初三寒假计划作文2023-05-25

人教版猫老优秀名师教学设计2022-10-13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写作:怎样选材 教学设计2022-05-03

课堂教学比武心得2023-09-14

《黄河颂》教学反思 (七年级下册)2023-03-19

五年级下册数学培优补差工作总结2023-12-02

二年级下册数学培优补差的工作总结2023-02-24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