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观舞记》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时间:2024-03-17 07:38:03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观舞记》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推荐14篇)由网友“天使不在线中”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观舞记》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希望大家喜欢!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观舞记》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篇1: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观舞记》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观舞记》教学设计

山东省沂水县沂新中学 谭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静穆、粲然、妥帖、叱咤风云、尽态极妍、浑身解数”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精妙的语言魅力。

能力目标:

1、研习精彩语段,品位学习本文优美生动的描写。

2、通过反复吟咏作者观舞后的感受,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初步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吸收外国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性情。

教学重、难点:

1、研习精彩语段,品位学习本文优美生动的描写。

2、难点:通过反复吟咏作者观舞后的感受,初步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诵读教学法、联想想象法。

教学过程:

一、以舞导入,欣赏舞蹈美。

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段带有异国风情的舞蹈片断。(播放印度舞蹈视频)

这段舞蹈美不美?美在哪里?

生:……(回答略)

同学们,动人的音乐,优美的舞姿,常常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可当要我们用语言文字来描述这种美好的享受时,许多同学为难了。那么,如何将这种艺术享受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呢?同学们不用着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冰心记叙自己观看印度舞蹈的一篇散文--《观舞记》。学习这篇文章后,大家一定会有许多收获。(出示课题)              3’

二、检查预习。

1、走近作者:

冰心(1900一),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寄小读者》,诗集《春水》、《繁星》等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轻捷         粲然

褶裙          妥帖

嗔视        叱咤风云

发髻        蠕动

雏凤           花鬘斗薮

铮铮           本色当行

咿哑           浑身解数

颦蹙          尽态极妍

3、理解词语含义:

惊鸿:

颦蹙:

粲然:

嗔视:

叱咤风云:

本色当行:

尽态极妍:                                                              8’

三、品味语言,感受舞蹈美。

1、冰心在本文中表现的卡拉玛姐妹舞蹈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飞动的美

2、这种飞动的美在文中哪些语段得到具体生动的描写?

明确:11-18段,直接描写舞蹈的语段主要集中在16-18段.

3、速读课文,思考具体从什么角度来这种飞动的美

回答归纳:绚丽的服装、苗条的身形、多变的神态、优美的舞姿……就好像我们亲眼目睹她们的表演一样。

4、本文又是怎样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描绘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呢?冰心奶奶特别擅长把这些视觉的形象用她那只传神的笔写成优美凝练的文字,那么她又是怎样表现的呢?老师摘取了课文第18段的内容和大家一起分析一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在文中勾画标注。

我们发现她们不但是表现神和人,就是草木禽兽: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都能形容尽致,尽态极妍!

(1)这段文字对莲花、小鹿、孔雀这些形象的描写,哪个词语用的精妙?

学生回答,老师勾划:

如:花开瓣颤--同学们想象到什么?让我们仿佛看见了什么?表现了舞蹈什么特点?

作者写的这些形象,我们看得见当时舞蹈者的情态吗?学生回答,老师归纳:妙用词

(2)除了词语用的好,一个句子,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来分析?

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如,比喻,其实舞台上并没有莲花、小鹿、孔雀,这些都是舞蹈者模拟出来的,表现了她们生动传神的动作特征。

【小结:冰心就是这样,化视觉形象为凝练的文字,使我们如身临其境般的欣赏到我们不能看到的舞蹈美。】

【过渡:在16、17自然的还有像这样类似的精彩的句子,请小组合作交流,按我们刚才分析的两种方法,先看看写了那些形象,然后分析妙在何处:安排分组。】

4、分别针对16、17两段,进行语言分析,感受语言美。                       25’

五、朗读训练,感受语言美。

【过渡:好的文章还需要好的读者,再好的语言,如果不能读出它的味道,也不能够真正体味到其中的美。】

朗读指导第17段:注意语速语调的变化、轻重缓急的安排。

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

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

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宛转的娇羞;

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

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贴的梳妆;

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

1、齐读

【指导:“忽而”是什么意思?神态的瞬息万变,那么同学们在内容上看出怎样的变化了呢?让学生体会到对比,体会到单句表现的柔美双句表现的刚强。】

2、小组自由试读:女生读单句,男生读双句。

3、指定小组齐读。【点评:还可以加进去表情。】

4、再指定小组,希望听到更完美的朗读                                     35’

【过渡:今天我们学到了一些欣赏语言的方法,让我们总结一下。】

六、拓展训练,模仿创造美。

1、明确一下,把握欣赏的角度,化视觉形象为文字,“多角度”。技巧方面,主要是“巧修辞、妙用词。”

2、下面,我们来欣赏一段舞蹈,一起来感受舞蹈艺术的精妙吧。请欣赏《千手观音》(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舞蹈《千手观音》)--同学们,观看了这段舞蹈,大家内心是否也被这群无声天使的精彩表演所震撼呢?请大家拿起笔来,运用语言来表现艺术美吧。(要求:看到的可以用怎样的视觉形象来形容?用精确的词语或生动的修辞,写一句优美的话。)

生写作3分钟后,朗读展示。                                              44’

七、课堂小结。

听到同学们精彩的描写,老师也很受感动,冰心已经离开我们了,如果她能看到同学们精彩的表现,感觉到她的优美的语言终于找到了知音,有了同学们这样深入的理解,她的描写技巧也终于有了我们这些传人,她一定会倍感欣慰的!希望大家用心的去观察生活,把生活中的美畅快淋漓的写出来吧!

谭强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观舞记》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篇2:《观舞记》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1、积累字词,以课本“读一读,写一写”中的为主。

2、了解印度舞蹈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

1、体会文章精妙的语言魅力,学习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2、感受舞蹈艺术“飞动的美”,提高艺术欣赏能力。

(三)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吸收外国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性情。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学习作家冰心大量运用修辞手法描写视觉形象的写作手法,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美,形成自己的审美观。

教法分析:

1、诵读法。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品味,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在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力,深入体悟语言的内涵。

学法要求:

1、充分预习

2、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手段:

多媒体CAI课件、关于印度舞蹈和中国舞蹈的视频、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备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2、利用VCD、DVD搜集一些印度舞蹈、中国舞蹈资料。

3、多媒体课件(powerpoint)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以舞导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这是李白一种自我开怀。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这是晏几道皇歌艳舞精彩描绘。舞蹈为世界艺术宝藏,她飞跃千山万水,多少人为之心醉神移。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欣赏一段舞蹈,请同学们说说这是哪一个国家的(播放一首印度音乐的片段)。

利用多媒体播放《印度舞》选段,展示美丽、华贵的印度服饰;活力四射印度舞蹈;神气的印度风情,让同学们产生浓郁的兴趣,很快进入兴奋状态。

动人的音乐,优美的舞姿,都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可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时,却似乎捉襟见肘,为语言的匮乏而苦恼,但大家别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冰心老人的《观舞记》,相信通过本文的学习,大家会有许多收获的。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读时以轻音乐陪衬。)

2、这篇文章的文字非常优美,也有一些生字词,请同学们参考注释自读全文,读的时候用直线勾画出不懂的词句,可以查找字典、词典;用波浪线勾画出你认为用的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思考问题:

1、写给谁的?作者为何要送给他们?

2、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之美,那她们的美是一种怎样的美呢?能否从文中找出两个字概括?

3、这种美在文中哪些具体语段得到生动的描绘?

三、品读课文,集体探究

1、师:冰心的描绘,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之美,那她们的美是一种怎样的美呢?能否从文中找出两个字概括?(飞动。)

2、师:这种美在文中哪些具体语段得到生动的描绘?(16、17、18三个自然段。)

3、(教师抓住学生情绪高涨这一契机。)师:此时此刻,让你对这三个自然段作一个选择,你最喜欢哪一自然段?为什么?

(学生大多会回答17自然段。但教师不能否定其他学生喜欢16、18自然段。学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应以正面的肯定、鼓励为主)。

四、合作交流,阅读探析

1、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对17自然段进行小组研讨,让学生体会语言特点,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讨论后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然后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17自然段。

(学生合作研讨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在师生的互动中,学生的情绪进一步高涨,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产生更多的心得,朗读时感情就更充沛、真挚。本课的教学重点“生动的语言描写”及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美,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得到了突破。)

2、解决预习中的问题,提出不能理解的地方,全班讨论。

预计主要有这样的几个问题:

(1)“文中为什么有这么多‘假如’?”

(2)“为什么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3)“‘我们虽然不晓得故事的内容,但是我们的情感,却能随着她的动作,起了共鸣!’在作者观看时,即看不懂,为什么会起共鸣?”

(4)“文中说: ‘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怎样理解这句话?”

五、迁移拓展,课堂延伸

同学们,如果说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声响的话,那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是心灵之舞,只有心灵之舞才是真正的舞蹈。请问同学们,我们中国有这样的舞蹈吗?

(学生可能会答:有。如果没有学生回答,教师可以提示:春节联欢晚会上你们看到过这样的舞蹈吗?)有的,如杨丽萍的《孔雀舞》、黄豆豆的《丰收》等。为什么说他们的舞蹈是心灵之舞吗?明确:他们的舞蹈是整个身心的投入。杨丽萍的舞蹈不仅舞姿优美,而且还让人感受到中国女性的美丽和温柔。黄豆豆的舞蹈让人感受到中国男儿强壮的体魄和力量,感受到中华男儿坚强不屈的精神。

六、课堂小结,积累语言

1、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学习本课的感受,再由教师在此基础上总结、引导,

2、布置作业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熊子兰

[《观舞记》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篇3:七年级下册《观舞记》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观舞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字词,以课本读一读,写一写中的为主。

2、了解印度舞蹈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

1、体会文章精妙的语言魅力,学习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2、感受舞蹈艺术飞动的美,提高艺术欣赏能力。

(三)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吸收外国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性情。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学习作家冰心大量运用修辞手法描写视觉形象的写作手法,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美,形成自己的审美观。

教法分析:

1、诵读法。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品味,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在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力,深入体悟语言的内涵。

学法要求:

1、充分预习

2、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手段:

多媒体CAI课件、关于印度舞蹈和中国舞蹈的视频、图片资料

教学评价:

1、小组竞争

2、教师的语言评价

教学流程:

1、情景导入说舞蹈

2、自主学习读雅句

3、合作交流解困惑

4、延伸提高用妙语

5、课堂小结谈感受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备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2、利用VCD、DVD搜集一些印度舞蹈、中国舞蹈资料。

3、多媒体课件(powerpoint)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以舞导入

许多同学喜爱绘画,喜欢唱歌;也有些同学有乐器或舞蹈方面的特长,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力。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欣赏一段舞蹈,请同学们说说这是哪一个国家的(播放一首印度音乐的片段)。

利用多媒体播放《印度舞》选段,展示美丽、华贵的`印度服饰;活力四射印度舞蹈;神气的印度风情,让同学们产生浓郁的兴趣,很快进入兴奋状态。

师:请同学们用心欣赏这段舞蹈,然后说说你们的感受。

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鼓励。

不同国家和地域的音乐、舞蹈能够反映不同的文化风情。比如说我们的邻邦印度,就一向以其独具特色的歌舞闻名于世。(简单介绍印度舞蹈的特征)

动人的音乐,优美的舞姿,都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可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时,却似乎捉襟见肘,为语言的匮乏而苦恼,但大家别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冰心老人的《观舞记》,相信通过本文的学习,大家会有许多收获的。

篇4:《观舞记》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学习作家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2、通过自读欣赏,感受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领 悟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了解一些有关印度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外国优秀艺术的热爱和审美能力。

3 、体会卡拉玛姐妹舞蹈美的奥秘。

【预习自测】

一、作者介绍

冰心:           作家。原名         。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19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惟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           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                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19加入文学研究会。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 在旅欧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               》,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 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            ”,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二、给加粗字注音

绚丽___     阐述___        褶裙___      粲然___

嗔视___     供养___       蠕动___      惆怅__

三、形似字注音组词

惆(   )___  炫(   )___  濡(   )___  绚(   )___

绸(   )___  眩(   )___  蠕(   )___  询(   )_ __

稠(   )___  弦(   )___  儒(   )___  殉(   )___

四、词语填空

变幻多___      本色当___     低回___转           咤风云

浑身___数     尽态极___     息息相___      ___合悲欢

【合作探究】

1、作者认为卡拉玛姐妹舞技精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飞动的美”的?

【解难答疑】

1、文中的哪句话最能表现印度舞蹈的民族特色?

2、为什么说卡拉玛“ 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拓展反馈】

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段话?为什么?

【反思】

第二课时

【达标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

冰心:         作家,原名         。受到泰戈尔          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 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                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

2、给加粗字注音:

粲然___    嗔视___   供养___  蠕动___   惆怅___

3、课外赏析:

到了十二点半钟,看那台上,从后台帘子里面,出来一个男人,穿了一件蓝布长衫,长长的脸儿,一脸疙瘩,仿佛风干福橘皮似的,甚为丑陋。但觉得那人气味倒还沉静,出得台来,并无一语,就往半桌后面左手一张椅子上坐下,慢慢的将三弦子取来,随便和了和弦,弹了一两个小调,人也不甚留神去听。后来弹了一支大调,也不知道叫什么牌子;只是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却也压不下那弦子去。这曲弹罢,就歇了手,旁边有人送上茶来。

停了数分钟时,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约有十六七岁,长长鸭蛋脸儿,梳了一个丫髻,戴了一副银耳环,穿了一件蓝布外 褂儿,一条蓝布裤子,都是黑布镶滚的。虽是粗布衣裳,倒十分洁净。来到半桌后面右手椅子上坐下。那弹弦子的便取了弦子,铮铮锹锹弹起。这姑娘便立起身来,左手取了梨花简,夹在指头缝里,便丁丁当当的敲,与那弦子声音相应;右手持了鼓棰子,凝神听那弦子的节奏。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每句七字,每段数十句,或缓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

旁坐有两人,其一人低声问那人道:“此想必是白妞了罢?”其一人道:“不是。这人叫黑妞,是 白妞的妹子。他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他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他 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你想,这几年来,好顽耍的谁不学他们的调儿呢?只是顶多有一两句到黑妞的地步,若白妞的好处,从没有一个人能及他十分里的一分的。”说着的时候,黑妞 早唱完,后面去了。这时满园子里的人,谈心的谈心,说笑的说笑。卖瓜子、落花生、山里红、核桃仁的,高声喊叫着卖,满园子里听来都是人声。

(1)给下面的字注音。

弦(   )     铮(      )    遽(      )

(2)结合文意解释词语。

①抑扬顿挫:

②不绝于耳:

③新莺出谷:

(3)第二段文字写黑妞及其表演是从        的角度来写的,从描写方法上看运用了

描写。

(4)第二段文字描写其声音的词语有                       ;描写其声音时运用

了                     的修辞手法。

(5)根据上下文,试简洁地概括琴师、黑妞形象特征。

琴师:

黑妞:

【反思】

雷真民

[《观舞记》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篇5:《风雨》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设计理念】:本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为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认识特点和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导学生学会细腻的观察和描摹。培养学生关注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材简析】:贾平凹的《风雨》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第三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的语段,增加语言积累。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作用。体会写景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探究透过景物描写所传达出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学这篇《风雨》,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初一,前面两个单元的学习中初步了解了一些文章的修辞手法,初步了解赏析文章的步骤,对于散文,他们第三单元才开始进行接触,《春》和《济南的冬天》一个专注比喻,一个专注拟人,这两种修辞手法学生已经不太陌生,而侧面描写学生可能不太理解,因此本科的重点是在赏析文章的语言时渗透侧面描写的概念,从而让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

1.在读中积累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的运用。

3.掌握和练习一些写景技巧。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描写景物的技巧及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探究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反复诵读,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品味语言。

【学法指导】: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深入思索,反复咀嚼,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习时,我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环节一:看图片,导课激趣。

情景导入:媒体呈现几幅暴风雨的图片,学生用简单的句子描绘。

导语:你能用简单的句子描绘你所看到的图画吗。大风暴雨中的景物也许我们不知见过多少次,但我们总是很难将它用语言来描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贾平凹的作品《风雨》看看这位文学大师是如何给我们描绘风雨的。

设计意图:新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给新的学习构筑起合适的背景,奠定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以及教师与学生情感上有效沟通的基础,便于学生学习新的知识。

过渡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贾平凹的《风雨》,美文就要在诵读中感受它的美,那么下面的时间交给同学们自己自由诵读课文。

环节二:读一读,感受画面,梳理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感受文章的画面。

(要求:给易错或不会读的字做标记,读完后同桌交互补充。)

2、试读课文,任选一段或两段。

3、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请逐段快速朗读课文,找一找,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按顺序依次画出。

设计理念:在读的过程中注意学生读错的字词,或停顿不正确的地方,并及时纠正,将字词教学融入到文章中,便于学生理解积累字词.通过反复读课文,想象文章画面,感受语言的魅力.学会梳理文章内容,理解侧面描写这种写作手法。

环节三:品一品

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字,却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作者的写作手法如此高明,让人怕案叫绝!除了侧面衬托还用到了大量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一幅幅生动画面像电影中的慢镜头,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展现风狂雨猛,形成了整体上和谐的艺术画面。你能从找出文中这些语言并简要分析吗?

1、教师先示范如何赏析句子。

2、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设计理念:写景散文的学习,重点在于对句子的品味赏析,精彩的描写是本文的一大亮点,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学会简单的赏析。

ppt出示:

1、 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

运用了比喻,将树林子比作一块面团,一个“鼓”字,一个“陷”字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树林在风雨中飘摇的场景。

2、一头断了纤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

连用“跑”、“撑”、“撞”、“滑”、“跌”、“失去”,几个动词,很形象地写出了,断了纤绳的羊的一连串表现,从侧面烘托了风之狂。

选择两个例句,分别从修辞手法和动词两方面进行赏析,先给学生例句,教给学生从哪些方面赏析文章,再让学生进行一个反馈。

在学生自己赏析的过程中我给了5分钟的时间,有些孩子完成比较快,写了1-2个句子,于是我让四人小组顺时针交换自己赏析的成果,并进行讨论,这样每个人就能看到更多的赏析,从1-2个变为4-8个句子,并且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强化他们的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举一反三,能够理解侧面描写的含义。

环节四:写一写。

请模仿课文,写一段话,来描写一个非常炎热的夏天,约150字。尽量用上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设计理念: 语文学习是输入与产出的过程,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学以致用,将精彩的描写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教师总结:无风无雨二字,作者却生动的再现了风雨来时的画面,这和他细心地观察是分不开的,在生活中,同学们也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发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板书设计:

动物

侧面描写   植物       修辞

宋春娟

篇6:狼 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揣摩语言,领悟作者语言运用的精妙,把握狼与屠户的形象。

⑵.理清文章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

⑶ .掌握课文中狼的阴险狡诈和屠户的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及课文阐明的 道理。

过程与方法: 1.朗读 2.品读 3.讨论点拔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认识狼贪婪、凶狠和狡猾的本性,懂得对于狼一样的害人虫必须识破它的假象,坚决斗争,去争取胜利。

⑵.同社会中假、丑、恶等阴暗面作斗争。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

掌握课文中狼的阴险狡诈和屠户的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及课文阐明的道理

教学方法

朗读  分析

课时设计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介绍作家作品。 学生例举与“狼”有关的成语。同学们说出心目中狼的形象。学生介绍蒲松龄及《聊斋志异》

二:诵读课文

1. 学生.在下面自读.

2.个别学生读老师与学生共同校正字音 。

3.老师范读,定准字音及断句。

4.学生重新自读。

二.课堂总结。

三.课堂小测:

重要句子的断句及读音。

作业 :结合课下注释试着翻 译课文。

第二课时

一、课前提问:简介作者。

二.教学新课

1.结合注释及手中的工具书翻译课文第一段。

归:       止:         缀行:      甚:

2. 结合注释及手中的工具书翻译课文第二段。

惧:       投以骨:

3. 结合注释及手中的工具书翻译课文第三段。

大窘:       顾:        弛:      持:

4. 结合注释及手中的工具书翻译课文第四段。

犬坐:      以刀:     悟:        盖:

5. 结合注释及手中的工具书翻译课文第五段。

几何:       止:

三:学生整理课文译文。

四:课堂小测:

重要句子的 翻译。

五:作业:背诵课下注释及课文。

第三课时

一.课前提问:重要句子的翻译。

二.新课;

(一).理清故事情节:

(1)开端:遇狼。(2)发展:俱狼、御狼。(3)高潮和

结局:杀狼。

(二)、说评析文,把握形象:

(1)解读作者笔下的“狼”。

1...狼是本文的主角,你觉得文中哪个字最能反映狼的本性?

2..你能从课文哪些文句中看出狼具有“黠”这一本性? A.久之,目似瞑,意暇甚。B.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应引导学生抓住“似”“甚”“洞”“攻”这些词,充分认识狼的狡猾本性。)

3..狼除了“黠”这一本性,还有哪些特点?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依据。a.缀行甚远、仍从──→贪b.前狼止 而后狼又至 ──→贪c.两狼之并驱如故──→贪d.眈眈相向──→凶 1.多媒体小结狼之本性:黠、贪、凶

(二)解读作者笔下的屠夫。

1.面对既贪又凶又黠的两狼,屠夫有过怎样的心理?你觉得可用文中的 哪几个字来形容表达?   开始的害怕,继而困窘,最后决心一搏。      惧─→窘─→持

2.换位思考。请同学们将自己假想为此境中的屠夫,用“与其……不如……”的句式,说说屠夫最后选择一搏曾有的心理活动。 3.屠夫是如何与两狼展开搏斗的呢?从中可看出屠夫具有怎样的品质?。

(三)、论说结局,感悟主旨

贪婪而又狡猾的狼最终却 落得“顷刻两毙”的命运。对这样的结局我想同学们一定会有什么话要对屠夫说。

(四)课文延伸;向学生介绍蒲松林的另外两则《狼》

(五)课堂小测 :狼和屠户的形象。

三.作业:完成练习册习题。

板书设计:

蒲松龄

屠户 :

狼:

教学回顾

谭义专

[狼 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篇7:武松打虎 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武松打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新词。

2.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武松打虎场 景的精彩描写,想象武松打虎时的精彩场面。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打虎英雄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 :

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对打虎英雄的敬佩之情。

教学难点:

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对打虎英雄 的敬佩之情。

教学方法   默读  讨论

课时设计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播放歌曲,激趣导入

(点击鼠标播放《好汉歌》)问:这首歌同学们熟悉吗?是哪一部电视剧的主题歌?关于《水浒传》你知道些什么?(学生结合自己的了解自由回答)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的一个片断--《武松打虎》。

二、自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由读课文,自学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2.交流字词学习情况。

(1)比较组词。

岗帐()耻()梁()堂()迸()冈()杖()职()粱()膛()并()

(2)注意读音。

迸(bènɡ)、冈(ɡānɡ)

(3)注意字形。

(4)理解字词意思。

重点理解:

道、印信、榜文、端的、吃、存、绾、直 、却待、纳定、兀自、把棒撅了又打了一回,就

第二课时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2.交流汇报。

文章记叙了武松乘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

课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即: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写了武松上冈,看到印信榜文,才知道真的有虎,但决定继续上冈。

第二部分(4-6自然段)写武松赤手空拳与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

五、资料补充:

.“打虎”部分通过对人物动作的描写,突出了英雄形象。你认为前面的内容与“打虎”内容有关吗?又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的?

通过对武松的语言描写,感受到武松的性格特点。

“这是店家的诡计,吓唬那些胆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我怕什么!”能够体会出武松的勇敢。

通 过对武松心里的描写,感受武松的内心变化,感受他的英雄气概。如“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这里虽有犹豫,但更多的仍然是“勇往直前”的豪气。当天将黑时,他见没有老虎,便“自言自语道:‘哪儿有什么大虫!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这是他在为自己壮胆,也很真实可信。所以这些内容看似与打虎无关,实际上与打虎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

(点击鼠标播放《好汉歌》)问:这首歌同学们熟悉吗?是哪一部电视剧的主题歌?关于《水浒传》你 知道些什么?(学生结合自己的了解自由回答)

脊:上半部笔顺为:先两边再中间,即:点、提、撇、点、撇、捺

梁: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最后一笔是捺不是点。

多次读课文,对文章内容进行了解。

“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 三碗来”体会出武松倔强、豪爽。

“就有大虫,我也不怕”体会到武松很勇敢。

第三课时

走进《水浒传》

主要内容是:宋朝统治者腐朽凶残,太尉高俅原本是个无赖,因为会踢球,得到了皇帝的赏识,从此青云直上,无恶不作。他的干独生子高衙内横行霸道,为了霸占八十万禁军总教头林冲的漂亮妻子,他诬蔑林冲带刀进入军机重地白虎堂图谋不轨,把林冲发配充军,还想在野猪林半路把他杀死,幸亏花和尚鲁智深仗义相救。蔡太师过生日,他的女婿搜刮十万贯金银财宝,送往京城庆贺,派杨志护送。晁盖、吴用、阮氏三兄弟等人定计智取生辰纲,事后与朝廷激战,最终大伙一块投奔梁山。又有 打虎英雄武 松因为西门庆勾结大嫂潘金莲害死大哥武大郎,因而将他们杀死,被判充军,最终经历一系列波折,他也被逼上梁山。此外还有宋江、鲁智深等众多好汉,共108人,最终都因为种种不同原因而被迫在梁山落草为寇,揭 杆起义。他们举起义旗,打着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的口号,杀遍大江南北,沉重地打击了反动统治者的嚣张气焰,张扬了人民群众的神勇斗志,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1.姓名:豹子头林冲 京城八十万禁军教头

主要事件:风雪山神庙、火并王伦

正面评价:忠厚老实、武艺高强、善良

反面评价:懦弱隐忍

2.姓名:黑旋风李逵

主要事迹:坐堂 寿张县、为母杀四虎

正面评价:直爽、忠诚

反面评价:残暴、大老粗

3.姓名:活阎王阮小七

主要事迹:智劫生辰纲

正面评价:直爽、义气、水上功夫了得

反面评价:暂无

4.姓名:智多星吴用

主要事迹:智劫生辰纲

正面评价:足智多谋

反面评价:对宋江愚忠

5.姓名:呼保义宋江

主要事迹:杀 阎婆惜

正面评价:无

反面评价:不能文不能武,出身低微形容猥亵,趋炎附势,一心出人头地流芳百世

6.姓名:小李广花荣

主要事迹:三打扈家庄

正面评价:武艺非凡尤其射箭百步穿杨

反面评价:也愚忠宋江,不值

7.姓名:浪子燕青

主要事迹:擂台胜任源

正面评价:聪明机灵,努箭高明,识时务

反面评价:暂无

8.姓名:行者武松

主要事迹:景阳岗打虎、血溅鸳鸯楼

正面评价:武艺高强、性格刚烈

反面评价:有点残暴

9.姓名:青面兽杨志

主要事迹:遗失生辰纲、卖刀

正面评价:武艺高强

反面评价:暂无

10.姓名:花和尚鲁智深

主要事迹: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野猪林救林冲

正面评价:见义勇为、武功高强、力大无穷

反面评价:无

教学回顾

谭义专

[武松打虎 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篇8:望江南 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望江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词作者的生平创作。积累相关名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词曲的朗读及对名句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 和词曲的深刻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学习中理解诗人所表达的对现实的思考。

教学重点

积累相关名句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和词曲的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  朗读 感悟

课时设计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词的风格导入词的学习

二、简介温庭筠

三、读顺全词

1、读出节奏 。

2、读出重音。

3、 示例:“独”“尽”“千帆”“皆不是”“脉脉”“悠悠 ”“肠断”。

三、读懂大意

1、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词的大义。

2、用一句话准确概括全词内容。

四、读出层次

建议你再读全诗,从“时间、景物、情感、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说一句话,表示你读懂了课文。

1、从时间来看,全词 描绘了一位独处深闺的女子从清晨到黄昏一天的活动。

2、从景物来看,全司 的景物犹如一个个扫描镜头,从家中→楼头→千帆→江水,最后定格在白频洲。

3、从情感看,全词 女主人公从满怀希望到一次一次失望 ,因而肝肠寸断。

4、从手法看,全词 没有粉饰、刻板之语 ,多 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5、从表达方式看,全词 第一句叙事,第二句描  景,第三句抒情 ,[叙一笔,描二笔,抒一笔],构成叙→描→抒的模式。

小结模式:叙一笔、描一笔、抒一笔(或事一笔 、景二笔、情一笔)

五、读出情味

“梳洗”一词表现了女主人公满怀信心的期待,她早起梳妆打扮,是相信爱人今天必定会回来。

小结:

1、“独”字,说明她是在等候选行爱人的归来,写出了这一个女子孤单寂寞的生活处境,同时又引出一个悬念:行人到底归来没有?

2、“千帆”点明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都不是思念的人的归舟,作者通过她看遍一艘艘驶过的客船,来写她的一次次失望,充分地体现了她从希望到捻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内心的痛苦(改变语序“千 帆过尽皆不是”)

3、“脉脉、悠悠”描绘了夕阳即将西下,江水不断东流的自然景象,同时也是在表达这一女子的思想情绪,她从清晨到黄昏已等待了一整天,结果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思念的人终究没有回来。江水悠悠,预示着她明天后天还要不停地等下去,也预示着她的孤独生活也将不断地持续下去。夕阳有意,江水有情,思念无穷。

4、“肠断”写出了女主人公失望之情痛苦到了极点,把视线从“千帆”“斜晖”和“江水”那呈收拢回来,集中在“百频洲”,那是她当初同爱人分手的地方,当然更是使她因相思而愁肠寸断的地方。 (聚焦定格情头)

六、读背全词

屏幕显示关于词的来源及特点。

根据学生积累介绍作者

指导朗读

再读全诗

深入理解

建议你再读课文,就课文中的一个字、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谈 谈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教学回顾

谭义专

[望江南 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篇9:《狼》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文典型的文言实词。

2.了解一词多义现象。

能力目标:

1.会自主探究学习,理解本文内容。

2.锻炼学习搜集资料及总结能力。

情感目标:

认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猾,对于狼一样的恶人必须坚决斗争去夺取胜利。

教学重点:

深切感受故事情节,揣摩语言,分析形象,领会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体验,多角度地阐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昔日的东郭先生遇见了危难中的中山狼,由于他过分“仁慈和关爱”,险些丧命于中山狼之口,但幸亏有农夫的帮助,才转危为安。今日有一位屠夫又遇见了中山狼的“后代”,那么这位屠夫是否从东郭先生的身上汲取了教训,没有让自己的爱心泛滥,抑或是又重蹈旧辙了呢?现在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狼》这篇课文。

(教师板书:狼  蒲松龄)

二.蒲松龄及其作品的简单介绍。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蒲松龄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19岁中功名,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4年后便死去,他牢骚满腹,便在聊斋写他的志异。穷愁潦倒的一生使他对社会黑暗有深刻的认识。

《聊斋志异》,清代短篇文言小说集,是在他40岁左右历时30多年完成的著作。“聊斋”是他的书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指在聊斋中记述奇异的故事。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三.初读课文

1. 学生听读课文:注意重点词语的字音和字形以及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和节奏。

2. 译读课文:结合课文下方的注释,疏通文意,注意圈点勾画重要的字词和语句。(教师适时点拨归纳)

3. 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运用恰当的动词补全下面的空白处。

屠户_遇_狼_惧_狼_御_狼_杀_狼

四.课文分析(结合故事的四个情节来分析文章)

1.遇狼:请结合图片思考:课文开篇向我们交代了几大要素?分别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明确:   四大要素

时间:晚归

地点:途中

人物:一屠

事件: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2.惧狼:请思考屠户为什么会惧怕狼?这样写合适吗?

明确:狼是阴险凶残的动物,只身一人晚归的屠户必然会惧怕狼的攻击。作者这样安排是合乎情理的一种手法。

3. 御狼:在贪婪凶狠的狼面前,屠户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来保护自己呢?

明确:投以骨,复投之,弛担持刀等。

4. 杀狼:最终,屠户是如何杀死了对自己虎视眈眈,阴险狡诈的狼?

明确: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5. 结合你所学习的知识试分析狼的特性和屠户的特征。

狼的特性:     凶狠  贪婪  阴险  狡诈

屠户的特征:   忍让  反抗  机智  勇敢  细心

五.合作探究

“止增笑耳”的仅仅是这两只狼吗?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从屠户胜利的故事中你获得怎样的启示呢?

明确:作者嘲讽的不仅仅是恶狼,而是借“狼”来讽喻当时社会上像狼一样的恶人及恶势力。(简单介绍作者所在的社会状况,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的腐朽等。)

六.布置作业

如果你是屠户,你会有如此的勇敢机智吗?将自己置身于这样的情境之中,你会有怎样的表现呢?写成一篇200字小短文。

七.板书设计

蒲松龄

狼:  凶狠 贪婪 阴险 狡诈

屠户:忍让 反抗 机智 勇敢 细心

杨雪

[《狼》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篇10:《猫》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注意积累重要字词;在课堂学习中学习能结合文意品味语言,解释词义。

2、通读课文,能把握文章情节,概括文章内容大意。

3、在深入的品味中领悟作者写作意图,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形成个性化的解读。(难点)

教学流程预设:

一、导:

师:猫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小动物。今天课前,我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关于猫的视频材料,请大家欣赏。

生看视频“世界上最搞笑的猫”。

师:看了这段视频,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你觉得猫是怎样的小动物?--生谈看法。

师: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先后养过三只小猫。从这三次养猫的经历中,他又感受、领悟到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猫》。

二、读

1、请速读课文,思考:文章到底写了些什么?读完文章后,你最想弄明白的又是什么?

2、生谈自己最想搞明白的问题。

3、师: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问题,请思考:文章写了什么人?写了什么物?又写了什么事?--师生互动明了

三、议

1、文章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几只各不相同而又活灵活现的小猫跃然纸上。如果有这么一个机会让你选择,你会领养哪一只小猫?

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在师生互动中追问如下问题:这只猫有什么特点?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然后引导学生朗读、品味关键语句。

以下为备用材料:

(1)关于第一只猫

特点:活泼可爱

关键语句: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阳光里滚来滚去。/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品味其中的比喻句、词语滚来滚去等)

(2)关于第二只猫

特点:更活泼更有趣

关键语句: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品味其中的动词)

(3)关于第三只猫

特点:忧郁懒惰

关键句: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游玩,好象是具有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 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品味若有若无)

2、师:然后,这三只猫的结局各不相同:他们或者病死、或者被抱走,唯有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刻骨铭心。为什么?也许就是因为这只猫的忧郁懒惰,也许就是因为它的外表丑陋,让人既可怜又可厌,这只猫最终被冤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四、析

假如,一切可以从头再来,你认为文中的“我”会更愿意再养哪一只猫?

1、对第一只猫

“我”的态度:感觉到它的可爱,讨人喜欢,对它的病亡感到一缕酸辛、可怜,表示要再要一只。

2、对第二只猫

对它的被捉感到怅然、愤恨并咒骂,对它的丢失很不高兴,心里牵挂;好久不养猫。

3、对第三只猫

明白自己冤屈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小动物,决定自此,永不养猫。

五、辩

然而,虽然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猫终究是猫,它是不能说话的,生活也无法从头再来。因此,作者只有用质朴的语言、动情的叙述告诉我们他的教训和反思。那么,我们能不能从中读懂他的思考呢呢?

1、有人读了文章后得到了这样的启发:从第二只猫的讨人喜欢来看,我们在做人时应该让自己活泼些开朗些,这样才能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尤其在注重团队精神的今天,更应善于与人交往,把自己融人到集体中去。

2、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师生互动中完成对文章主题的多元解读。以下为备用说法:

(1)从第三只猫的死,我们应该吸取一点教训,那就是:凡事不能主观臆断,妄下断语;否则就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2)从家里人对待第三只猫的态度来看,我们在做人时应该改变自己的性格,要活泼开朗,有真才实学;应该适当地注意自己的外表,这样才能改变别人对你的不好印象。

(3)从家里人对三只猫的态度来看,我们在对人时不能以外貌和性情来喜欢一个人或讨厌一个人。

(4)三只猫都是社会中的弱小者,命运都掌握在别人手中。因此,作为社会中的弱者,应该自立自强,这样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做自己的主人。

六、结

1、师:正如刚才同学们多样化的理解和感悟所告诉我们的那样,面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理解,不一样的收获。但《猫》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要有善于反思、勇于自责的精神,要学会从生活和经历中感悟做人的道理,这一点是相同的。

我跟大家一样,读了文章后也有不少想法。我想借这么一首小诗表达我的感受:活泼可爱小猫咪, 病死亡失人惋惜。

忧郁懒惰丑陋猫,受辱冤死引深思。

2、生完成小诗填写并交流。

彭敏

[《猫》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篇11:《台阶》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的形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文章组织材料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探究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师:说起台阶,大家肯定不陌生吧!我们每个人几乎每天都在各种各样、高低不一的台阶上来来往往、进进出出,那么,台阶对大家来说是什么?

生:路。

师:对,台阶对我们一般人来说也就是一条路或者是一栋建筑。但是对有的人来说台阶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篇关于台阶的故事。

二、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三、、检查预习,辨音识义

1、指名学生分组注明文中关键字词的拼音并解释重点词语的意义。

2、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总结、强调。

四、感知内容

1、本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请简要复述课文的内容。

a复述提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b学生进行复述,教师进行点评。

2、故事的线索是什么?统领全文的是那一句?

a台阶

b、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五、感受人物

通过复述课文,我们再次熟悉了课文,同时对父亲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会通过问题研讨,使父亲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起来。

1、以台阶为线索给小说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划分情节

开端:(父亲)立志造台阶

发展:(父亲)准备造台阶

高潮:(父亲)开始造台阶

结局:(父亲)造成台阶后

2、台阶在父亲心中意味着什么?

延展:父亲为什么要造九级台阶?

3、父亲为什么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用文中的话回答)

从这一点看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要强、自尊、不甘人后

4、为实现这个愿望,父亲付出了那些努力来准备?

从这一点看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勤劳、节俭、有远大目标、吃苦耐劳、坚忍不拔。

5、新屋开工了,父亲无疑是兴奋的、幸福的,尤其对于造台阶,文中是如何描写的?父亲的形象又是如何的?

提示:研读父亲造台阶即故事的高潮部分,找出相关语句。

为梦想而努力、坚持不懈、坚忍不拔、吃苦耐劳、谦卑。

6、造好新台阶后,父亲又是什么感受?为什么?

(1)极不自在--空虚寂寞

(2)长期无地位,不受重视形成的自卑心理难以消除。

总结:父亲要强、有志气、不甘人后、有长远的目标、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老实厚道、吃苦耐劳、用劳动兴家立业,同时父亲又有着中国传统农民特有的谦卑、倔强。

第二课时

六、体会情感

这样一位父亲,作者在他身上倾注了什么样的情感?(此问题即文章的主题)

这个篇小说通过记叙父亲耗费大半生精力造成九级高台阶结果也

使身体垮掉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的崇敬和赞叹,对父亲多年来由于经济困窘和地位低下所形成的谦卑的同情,同时也表达对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期望。

七、感受写法

本文在写作技巧上有几方面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1、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台阶上费了大量笔墨?

2、为什么造新屋的主体工程写的简略,造台阶反而写的详细?

3、文中有好多细节描写非常令人感动,请找出几例进行分析。

八、小结

文中的父亲让我们多少有点沉重,他们的愿望在我们看来可能并不精彩,但他们活的实实在在,他们血管中流淌的那份自尊与坚韧,恰恰是构建人生重要的支柱,值得我们一生学习。

九、作业

王润勤

[《台阶》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篇12:黄河颂 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1.易错字

狂澜(lán) 山巅(diān) 屏障(zhàng) 澎湃(pài) 哺育(bǔ) 气魄(pò) 劈开(pī) 宛转(wǎn)

2.多音字

3.形近字

4.近义词辨析

词语 词义 不同点 巧辨

坚强 坚固,不可摧毁,不可动摇。 指强固有力,不可动摇,不可摧毁。 坚固不动摇,用“坚强”;

全力不放弃,用“顽强”。

顽强 坚强,强硬。也比喻人做某事有毅力或不向困难低头。 指尽全力而决不放弃。

5.词语释义

狂澜: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九曲连环:形容黄河的流势盘旋往复。

滋长:生长,产生(多用于抽象事物)。

澎湃:①形容波浪互相撞击。②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光未然(1913-),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县人。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文题解说】

《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黄河颂”即歌颂黄河,歌颂黄河的伟大、坚强。题目点明了诗歌赞颂的对象和内容。

【创作背景】

1938年,抗战正在激烈进行,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正践踏着华北大地。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英勇无畏的华夏儿女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推向高潮。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及我们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在结构上与组诗第一章《黄河船夫曲》是紧密相承的。在《黄河颂》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颂歌。他歌颂黄河的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以它为榜样,像它一样伟大坚强。第一节是朗诵词,第二节是歌词。作者先以呼告的手法,直称读者为“朋友”,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

本文的教学应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整体把握歌词的主体部分。学生对这首歌词产生的时代背景大多有一定的了解,也有着朴素的爱国感情。教师应设法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可以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并且在音乐的背景下,通过配乐朗诵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对第二节文字做一思路分析即可。

本课为1课时。

1.掌握字词,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品味诗歌语言,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内涵。

1.反复诵读,培养语感,读出感情。

2.组内合作交流。

1.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2.在诵读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品味诗歌语言,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难点】

1.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内涵。

2.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导入读悟节奏整体感知欣赏语言“美”点追踪

导入一:背景型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声中走进文本,教师顺势介绍本文的背景,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认识。

【播放《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大屏幕上打出黄河的图片,老师一边播放音乐,一边作出如下解说。】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黄河惊涛澎湃,具有恢弘的气势,而且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感动。在抗日战争期间,著名诗人光未然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黄河奔腾的奇景,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不但要领会它的内涵,还要学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

导入二:情境型

[设计意图] 用《黄河大合唱》的气势创设学习本诗的意境,让学生深受感染。

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之第一、第二部,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导入三:回顾型

[设计意图] 由毛泽东的话引出对黄河的历史作用的回顾,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也让学生了解了相关历史,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一句话:“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请同学们谈谈黄河在我们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学生交流完毕后,引出《黄河颂》。】

一、学会朗读,感悟诗歌的节奏美

[设计意图] 此环节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的语感。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强调朗读时,要注意热血沸腾、壮怀激烈的情感,同时要融合国难当头的悲壮情怀。

2.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指导朗读:

(1)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3.四人小组中的成员进行朗读交流,相互做出评价。

4.请两到三名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在课堂上朗读,并请全体学生讨论如何读得更好,更能读出感情。发言者也可通过自己朗读来表达意见。

5.全班齐读诗歌。

二、再读诗歌,感悟诗歌整体美

[设计意图] 通过再次朗读诗歌,感悟诗歌的整体内容,让学生对诗歌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认知。

1.再读诗歌,概括诗歌大意。

〔明确〕 这首诗写得很有气势,写出了黄河在中华儿女心目中的重要地位。黄河两岸是我们的母亲河,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中华民族。黄河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英雄的黄河代表着英雄的中华民族。

【诗歌着眼于“歌颂”,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在我们面前。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的英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气势恢弘的颂歌。】

2.悟读诗,体会诗歌的整体美。

教师设计相关题目,指导学生理清诗歌的抒情脉络,理解诗意。

【多媒体显示。】

(1)诗由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从全诗来看,你认为朗诵词这部分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2)诗人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3)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作用?

(4)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各组选代表就其中一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 (1)朗诵词提纲挈领地概括出黄河的性格,引出下面的唱词。

(2)诗人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即“望黄河滚滚”所统领的句子。先是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3)“啊!黄河!”在诗中出现了三次,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从三个方面赞颂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即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

【这个问题学生概括难度较大,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黄河已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等等。】

(4)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三、研读课文,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设计意图] 透过对具体语句的赏析评判,指导学生逐步认识本诗语言的特点,培养学生感悟品鉴的能力。

1.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 把握“啊!黄河!”在结构上的作用。“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2.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明确〕 黄河天险在地理位置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两岸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

3.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明确〕 对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一句的理解,首先应该明确句中的“臂膀”指的是什么。其次,应该和诗歌结合起来理解。

从全句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如此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当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4.诗歌中多次出现第二人称“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 亲切、自然、直抒胸臆。

5.诗歌结尾处“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出现两次是否重复?为什么?

〔明确〕 否。表达了中华儿女有着坚强不屈、斗争到底的民族精神。

6.师概括本诗的语言特点。

〔明确〕 在“颂黄河”部分,诗人先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摇篮”,借以赞颂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接着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最后,诗人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的主干是“巨人”的躯干,黄河的支流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同时歌颂了黄河“一泻万丈”“浩浩荡荡”的气势,这些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黄河的伟大、描绘了民族精神的伟大。

四、拓展迁移,“美”点追踪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帮助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围绕着诗歌的内容、语言、思想、结构等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以记者的身份采访学生,要求学生用“我欣赏这首诗 ,因为 ”的句式说话。

【学生畅谈学诗的感受、体会,组内交流后,班内展示。】

生1:我欣赏这首诗优美的旋律,因为它汩汩而下,让人读着读着,不觉低声吟唱,从心里流出音符,流出诗情,真可谓“黄河之水心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生2:我欣赏这首诗形象的语言,因为它勾勒了黄河的轮廓,形神兼备,让我这个从未见过黄河的人,也不觉怦然心动,想一睹黄河英雄般的风采。

生3:我欣赏这首诗铿锵的韵律,因为它有雄浑奔放的旋律、鲜明的节奏、洪亮的音节、错落的句式,引人高歌,催人奋进。

生4:我欣赏这首诗的画面,因为它为我们呈现了黄河立体的美,近远结合,纵横相接,全方位展现了黄河独特的美(雄浑的美、壮阔的美、蜿蜒的美),使我们真切感受到黄河的磅礴气势、勇不可当的气度和力量,这足以激发每一位华夏儿女的民族精神和信念。

生5:我欣赏这首诗的语言美,特别是修辞的运用。如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是说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既写出了黄河天险在地理上的战略意义,也写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已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那“千万条铁的臂膀”就是黄河的无数支流。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好与差决定着诗歌艺术成就的高低。修辞手法的运用,更好地表达了黄河的气势及其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

〔明确〕 美是多元的,“横看成岭侧成峰”,同学们要以富于个性化的眼光发现诗歌独特的美。美在旋律,美在语言,美在画面,美在风格,美在意象,美在情感……真是美不胜收。让我们齐诵这首诗歌。

《黄河颂》既是一首黄河的颂歌,更是一首民族精神的颂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她孕育了五千年灿烂的古国文化;黄河以其坚强的风骨、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黄河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歌颂黄河的精神,就是要歌颂中华民族的精神。

教师提供《长江之歌》歌词,学生阅读,并思考文后的题目。

多媒体显示:

长江之歌

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我们赞美长江,

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

你有母亲的情怀。

你从远古走来,

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

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

灌溉花的国土;

你用磅礴的力量,

推动新的时代。

我们赞美长江,

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

你有母亲的情怀。

1.比较《长江之歌》与课文《黄河颂》,说说这两首诗有什么内在联系。

2.揣摩下列比喻句、拟人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2)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3)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答案:1.两首歌词都是以物喻人。《黄河颂》表现其巨人形象,表达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长江之歌》热情赞美母亲河哺育中华民族的高大形象。两首歌词风格相近,都是直抒胸臆,热情豪迈。

2.(1)“臂膀”指长江主干及其支流。(2)“屏障”指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源泉。(3)“摇篮”指中华民族文明的孕育地。

链接一:

《黄河大合唱》的诞生

光未然

一位朋友自北美来电话约稿,以《黄河大合唱》的诞生为题,要我为《华语快报》撰文,以配合中国伟大作曲家冼星海的这部艺术作品在香港“黄河音乐节”隆重上演。围绕这个题目,我早写过回忆录,要说的都说过了。而盛意难却,虽是限题限时作文,也该再试试看。我要借此机会,热烈祝贺“黄河音乐节”取得丰硕成果。香港文化界盛情邀请而我因有事未能前往,也借此表示谢意和歉意。

早在1937年春天我和星海在上海结识的时候,他已经大发宏愿,要通过自己创作的音乐形象,表现我们中华民族的苦难、挣扎、奋斗,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和胜利的确信。他把这一宏愿灌注到他正在写作的《民族交响乐》中。抗战爆发了,这是全中国人民热情奔放的时代,作家、艺术家更处于热情奔放的潮头。他写了很多具有长久生命力的爱国歌曲,更希望通过声乐艺术的长篇巨著以表现自己的宏愿。这说明《黄河大合唱》的诞生,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作曲家蕴蓄已久的内在要求。

回想起来,作曲家反映时代要求的宏愿,也正是中国作家、艺术家共同的心愿,我也并不例外。1938年秋冬,我和抗敌演剧第三队的同志们一起,经常在大西北的黄河两岸行军,在敌后游击根据地活动。中国雄奇的山川,游击健儿们英勇的身姿,时刻强烈地感动着我,我在心头酝酿着一个篇幅较大的朗诵诗《黄河吟》。稍后在延安治病、写诗时,接受星海和演剧三队同志们的建议,改写为《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现在可以补充的是,当时有两个印象,强烈地直接激发了我胸中蕴蓄的诗情。一个是渡过黄河险滩时船夫们驾驶方舟(确确实实是方舟)同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这已经在《黄河船夫曲》中有所表现和发挥了。当时,同舟共济的邬析零同志记录下来的船夫号子,曾经是星海作曲时的重要参考。再一个是行经山西吉县以北的壶口(虎口)看黄河激流堕入悬崖深渊形成尼亚加拉大瀑布式的壮美图景。这是著名的“黄河冒烟”“陆地行舟”(船过此处要在陆上绕行一段)的地方。我被这大自然的奇观惊呆了。我把当时的印象如实地写进朗诵歌曲《黄河之水天上来》(大合唱第三首)中,我说“如实地写”,因为确实“从十里路外”,可“仰望它的浓烟上升”,它确实“摇动了地壳,冲散了天上的乌云”;这里描述的历史上西北人民无尽的苦难,当时“黄河两岸游击兵团、野战兵团,星罗棋布,穿插在敌人后面”的奇异场面,也都是真实的。《黄河大合唱》八首歌曲的第三首,被写成一首朗诵歌曲,这在词曲作者都是有意的尝试。星海写道:“中国歌曲用三弦来伴奏能表达歌词的内容,而又可独立自成一曲的,恐怕是第一次的尝试。”(《我怎样写黄河大合唱》)我以为应当这样尝试发挥艺术的效果。

全国解放后,《黄河大合唱》在首都多次正式演出,都忽略了朗诵歌曲《黄河之水天上来》,我对此表示遗憾。朗诵歌曲表演时难度较大,他们怕处理不好,影响了整个演出的效果。1939年4月在延安首次两场演出,是由我带病朗诵的,当时伴奏条件也比较简朴。后来在延安演出,解放前在南北各大城市业余演出,都是八首歌曲一气呵成的完整演唱,并未因第三首难于处理砸了锅。现在是专业团体的高水平演唱,各方面的条件比过去强得多。我希望艺术家们克服困难,希望听到大合唱全曲的完整演出。

我现在还记得,1939年2月的一个晚上,延安交际处一个宽大窑洞里,抗战演剧第三队30位同志共度愉快的农历除夕。我应邀从二十里铺的医院赶来参加这个晚会。星海同志也应邀参加了。在明亮的煤油灯下,我站起来作了几句说明,然后很带感情地一气朗诵了全部四百多行的《黄河》歌词。同志们以期待的眼光聚精会神地谛听着。掌声刚落,星海同志霍地站起来,把歌词抓在手里,说:“我有把握写好它!”接着是更热烈的掌声,杂以欢呼,祝贺这诗与音乐的心灵的契合。

《黄河大合唱》主要是音乐艺术的成就。歌词为实现作曲家的宏愿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痛惜天才的作曲家过早地离去!要是他活到今天--当然是八十高龄了,听到他的歌声至今还在大河上下、天南海北鼓舞着炎黄子孙团结奋起、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那该多好啊!要是他还活着,在他正常延续的后40年中间,他该写出多少不朽的时代乐章啊!想到这里,越发感到我们的损失之大!越发激励年青一代的有志之士,急起直追,弥补我们的重大损失,并且以超越前人的新创造,为新中国增添新的光彩!

(原载1985年8月28日纽约《华语快报》)

链接二:

《黄河颂》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了《黄河颂》一课,此刻自信如黄河之水一泻千里,思绪也掀起万丈狂澜。

我认真地备了课。教学视频看了两个,教学实录打印若干。充分取长补短后,又实际研究了第二单元的教学目标,可以概括为三:1.反复朗读,感知思想内容;2.学习语言运用技巧;3.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我知道这样一篇诗歌,可以简单地把朗读作为一条主线,贯串课堂。可是,只有朗读,恐怕语言品析落空,缺少语文课堂最实效的内容;既缺少爱国情感的渲染,又失去课堂的深度。我纠结了很久,决定一个都不放手。三大板块,遂在我脑海中成型。

先朗读(蓄势)--再品语言(实质)--后扣现实(升华)

但,这样割裂的板块,却让我忽视了语文中最重要的“品”“读”实为一家。在进行朗读指导时,学生知道要抓关键词,学生说“奔向东南”的“奔”和“劈成南北两面”的“劈”要重读,可以表现黄河水的气势;“望黄河滚滚”的“望”要读得拖长一些……我频频点头,我想顺势深入,“奔”写出水流的速度,展现黄河一泻千里的气势;再启发“望”换成“看”在效果上有什么不同?可是,忽然脑海中又清晰地出现了我早已设计好的课堂思路,现在品析了语言,下个环节怎么办?我还设计了名师洪镇涛上诗歌课的形式,学着他先从语言的角度提出示范问题,让学生从换词、比较的角度自己提出问题,整个课堂既形式活泼,学生主体又有效体现,教学效果也特别好。如果我现在自然而然地解决语言赏析问题,那下一步我讲什么呢?

刹那的犹豫矛盾之后,我还是决定按预设的走,至少在我的掌控范围内。可越进行,越觉得凶险茫然。这个词语赏析已经在朗读指导时浅尝辄止了,关键是学生再怎么找词语替换其实质都差不多。“奔”“掀”“劈”“滚滚”“狂澜”等等都展现了黄河的气势力量之美。这一赏析环节实质上进入了无聊重复的阶段。老教师的点评一针见血,我才悟到缺乏实质品析的朗读指导如空中楼阁,“品”与“读”本就是可以自然融合的。因为我的人为割裂,浪费了很多课堂时间,而这些本可以是用来联系现实、拓展深度的。我已经设计了在结尾阶段引入正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的“名古屋市长关于否定南京大屠杀”的事件,我想学生的爱国热情一定会在诗歌的点燃下,在现实事件的冲突中熊熊燃烧,那么这节课的思想魅力也就不言而喻了。只是,还是我这个教者缺乏应变的智慧及文本解读的深度吧。

这是一节遗憾的课!但,谁又能说教学不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呢?只是希望自己可以在这一节课中,更清醒地反思教学,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一、〔参考答案〕 诗人从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二、〔参考答案〕 本诗属于直接抒情、风格豪迈类,因为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词都属于这类风格。

三、〔参考答案〕 1.示例是从理解、评价角度进行批注的。2.略。

四、〔参考答案〕 略。

五、〔参考答案〕 略。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澎湃(pài) 发源(yuán) 屏障(zhàng)

B.浊流(zhú) 流泻(xiè) 构筑(zhù)

C.哺育(bǔ) 山巅(diān) 劈开(pī)

D.体魄(pò) 宛转(wǎn) 扮演(bàn)

2.判断下列加点词语的释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并作简要分析。

(1)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多少英雄的故事。

(2)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3.请根据课文,补出下列空缺的词语或句子。

(1)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 。

(2)啊!黄河!/你一泻万丈,/ ,/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

4.请补写出下列描写黄河的诗句。

(1) ,奔流到海不复回。

(2) ,将登太行雪满山。

(3)九曲黄河万里沙, 。

(4)黄河远上白云间, 。

5.阅读全诗,回答问题。

(1)本诗歌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哪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其内容是什么?

(2)这首歌词的第一、二两节之间有什么关系?

(3)主体部分中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找出一个词来统领,应该是哪个词?它所统领的内容是什么?

二、课外类文阅读

怒从黄河来 蒋建伟

①清瘦、苍凉,即使是一棵,也在努力高举着一团白亮亮的雪花,一路裹挟着黄河的怒气--它们如同燃烧的白火焰,撕咬着,拼生赴死,奔向大海……终于,下起了一场大雪。在寒冷中,它们一棵紧挨一棵,一朵雪花开在另一团雪花里,一种倔强生发出另一种倔强,一群群、一群群在黄河口站着,一言不发地站着,站成了一股股排山倒海的雪浪--看哪,那寒风中呼啦啦怒放的芦花,那大批向东、大雪一样咆哮的芦苇荡!

②芦苇荡的美,不止在春夏时节,更在于晚秋的芦花。当所有的寒冷挥师南下,气温一天比一天凉,百花缓慢地谢了,谢到最后,只剩下了这一种花。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

③风,往风的旋涡中心刮,越刮越毒。我们的头发和衣服被刮乱了,我们像一个个棋子似的,在船的甲板上弹跳不止。游船属于中型船,有马达,客舱可乘坐50人,顶上的一棚,为特殊加厚钢板,听说上头是一处小型观景台。我们兴奋着爬上去,看黄河入海。

④滩涂之上,野生的芦苇荡随处冒出来,每一棵,都高举着雪花一样白的花,不分东西南北地盛开着、怒放着,大风刮过,就像下大雪一样,好家伙,一下子就是15万公顷。尤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边,数不尽的芦花见证了黄河入海时那动人的一瞬: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在这个地方,大海把宽容留下,黄河把野性留下。芦花的母性,这个时候也显现出来:它们,婷而不媚,挺而不屈,寒而不冷。

⑤船颠簸摇晃得厉害,站都站不稳,大风再那么一刮,谁都会担心自己一不小心被风刮跑了。我牢牢抓住白色的铁栏杆,迎着大风呼吸,和旁边的朋友高声说着话,但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些什么,只能借助眼神、手势以及肢体许多的夸张动作,努力想告诉对方什么,想听到对方的一些什么,哪怕是--哪怕是一场徒劳。我们此行,是去看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感受一下大海的大和黄河的黄,可是,风多么大呀,黑蒙蒙、灰蒙蒙的水色之中,黑色和灰色倒成了主导,哪里有黄?哪里有蓝呢?

⑥不,我分明看到了另一副壮烈的面孔,那是至死都在愤怒中煎熬、不甘、不屈的黄河!连大海都敢冲撞的黄河!那河道,那怒吼,那九曲十八弯,那退潮后的河底的龙脊,是铁了心的牛,是犟了性的驴,使出了浑身上下的劲儿,一股股,一阵阵,一声声,一天天,一年年,后浪追赶着前浪,一股脑儿朝前冲……冲!这充满血性、义气的一个字,是黄河的秉性,中国人的秉性!

⑦船开始“哒哒哒”着调头、回返,想必船老板看这鬼天气也悻悻然,只得无功而返。不过,很多游客却盼望着好天气能突然出现,船老板回心转意。虽一个个满脸的遗憾,却不肯下到船舱里去。想一想世上的事情,哪有那么多的奇迹发生呢?等了半晌,终究没个什么结果,渐渐地,人群开始稀了,不似刚才那般肩擦肩、脸碰脸了,有人开始下去了,接下来是第二三四五个,直到我猛一抬头,发现只剩下我们一行的五个人了。

⑧其中的一个朋友,穿西装、打领带、皮鞋贼亮,他拎了一部专业相机凑过来,也不说话,径自盯着我的脸,5秒钟,想从中寻找出一种遗憾的感觉来,因为他们都来自当地,只我一个外地人,外地人看不到入海的黄河,难道不遗憾得要死?不过很抱歉,他连哪怕一丝也没有找出,后来自己偷偷藏起了尴尬的眼神,仓皇之间丢下我。

⑨其实,他不知道我此行的最大收获--我看到了一条喝醉了酒的黄河、咽下血牙的黄河、发了怒的黄河、冲向大海的黄河!他更不知道,正是因了黄河的这种野性,这种大气磅礴的怒气,繁衍出了一片片野性的芦苇荡,凝结成一个民族的血性……

⑩这一刻,我多想指着黄河口那么多浩瀚的芦花,把它们骨子里的东西一点一点讲给他听。从大河到大海,从一个烈女子般的芦花到一个伟大的民族。这一路上,到处都在飘飞着芦花大雪,为什么芦花会如此不惧生死?为什么野生的力量会如此排山倒海、不可阻挡?答案只有一个:“怒从黄河来!”

(《人民日报》,4月21日24版)

6.通读全文,并联系标题和结尾段,说说作者写了哪两个方面的“怒”。

7.阅读第⑤⑥⑧⑨段,简要概括作者此行观景的“遗憾”和“收获”。

8.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1)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词语锤炼)

(2)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修辞手法)

9.第③段画线句用了什么手法描写风?有什么作用?

10.联系课文《黄河颂》,谈谈芦花骨子里蕴含着我们民族怎样的伟大精神?

附录: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答案与解析】

1.B(“浊”读zhuó。)

2.(1)前者为形容词,可以解释为“英勇的”;后者为名词,解释为“英雄们”。(2)前者为形容词,暗含着“中华民族的大无畏的精神”;后者为名词,暗指“中国”。

3.(1)摇篮 发源 (2)浩浩荡荡 臂膀

4.(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2)欲渡黄河冰塞川

(3)浪淘风簸自天涯 (4)一片孤城万仞山

5.(1)“颂”。 第二节是主体部分。 主要是“颂黄河”。 (2)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二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3)“望”。 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6.芦花之怒、黄河之怒。

7.没能看到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 看到芦花怒放、黄河怒吼的壮烈场面。

8.(1)示例:通过“裹挟”“奔腾”“冲向”“发泄”“挣扎”等动词,生动具体地表现了黄河水的野性力量,抒发了作者对黄河水的赞美之情。 (2)示例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芦花怒放之美,抒发了作者对芦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示例2: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突出强调了芦花怒放之美,抒发了作者对芦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9.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相结合,突出风之大,为下文写没能看到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做铺垫。

10.围绕“不惧生死、不屈不挠、顽强抗争、团结奋进”等关键词语作答,分析到其中一点即可。

林瑞希

[黄河颂 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篇13:《台阶》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结合小说的文体特征,从情节入手,深入细节,赏析人物形象。(复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2、引导学生在欣赏人物形象的同时,体会“台阶”的含义,把握小说的主题。

3、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有首歌是这样唱的:“人生 / 是一级一级的台阶 / 许多人渴望 / 在台阶上找到 / 自己的高度 / 父亲是不是 / 也如此……”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讲述父亲的小说,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位父亲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通读课文,预习生字词。

2、尝试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给小说划分层次。

(1)生字注音

凹凼(āo dàng) 尴尬(gān gà) 嵌着(qiàn)  黏性(nián) 胯骨(kuà)

撬(qiào)  磕烟灰(kē)  门槛(kǎn)   嘎叽(gā jī)  涎水(xián)

(2)词语解释

微不足道: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大庭广众:指聚集很多人的公开场合。

低眉顺眼:低着眉头,两眼流露出顺从的神情形容驯良、顺从的样子。

若有所失:好像丢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定的样子。也形容心里感到空虚。

(3) 作者名片

李森祥,生于1956年,浙江衢州人。当代作家,代表作有《传世之鼓》等。

三、教师精讲,赏析课文

(一)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来概括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父亲用毕生精力造起了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

本文是一篇短篇小说。(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故事的叙述线索是什么?

明确:台阶。(题目的作用中也是行文的线索)

(二)深层探究

1.台阶看似很普通,对父亲却有非凡的意义,为什么?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人家的台阶高的有十几级,自家的台阶只有三级。父亲想有地位而没有地位,所以总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

这表现出父亲怎样的心理?

父亲是一个很有志气、非常要强的农民,他不甘人后,他要立于受人尊敬的人的行列。

(补充:中国传统的建筑物的文化底蕴“阴阳八卦”的传统文化  一、三、五、七、九是阴中的级别的象征,而一级是最低级别的象征,九级是最高级别的象征。所以民间百姓的门槛一般是三个台阶以图吉利而且也是地位级别的写照。)

2.欣赏父亲的形象,体会“台阶”的多重意蕴。

本文的结构层次:

开端:父亲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要造高台阶的新屋。

发展:父亲开始了漫长的准备。

高潮: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

结局:新屋落成了,父亲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1)第一层:①父亲从什么时候开始“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从中可以看出来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②“有高台阶的新屋”对父亲来说意味着什么?

(2)第二层:①在父亲准备造屋的过程中,有没有令你钦佩或感动的地方?从中可以看出来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②“别人家高高的台阶,对父亲”来说意味着什么?

(3)第三层:①在造屋的过程中,父亲的情绪是怎样的?有哪些体现?从中可以看出来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②“九级台阶”对父亲来说意味着什么?

(4)第四层:九级台阶完成之后,父亲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明确: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地捡,一角钱一角钱地攒,终于盖起了新屋。父亲坐在新台阶上感到十分不自在,人衰老了,累垮了。

(三)总结人物形象

①立下造屋目标,并为之付出长期艰辛的劳动--勤劳、顽强;②建成新屋后的喜悦、局促、不自在--淳朴、善良、谦卑;③建成新屋累垮身体,不服老--倔强。

四、对照仿写。

从自己的视角,回忆自己的父亲,抓住父亲的特点,仿写一句话。

父爱如山。是父亲,在我们蹒跚学路的时候,为我们扫清路上的障碍;是父亲,在我们顺利成长的途中,把我们扛在肩上,让我们看见更远的世界;

是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在我们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为我们加油打气,指引人生的方向。

齐心

[《台阶》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篇14:《爱莲说》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瞻岐中学  范红杰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说”的特点。

2、掌握“蕃”“染”“植”“鲜”等实词的意义,辨识“之”“焉”等虚词的不同用法。

3、疏通文意,把握难词难句和关键词语,背诵并默写全文,在反复诵读、悟读中品味课文的语言美。

4、学习课文“托物言志”和言简意丰、文笔多变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探究,理解文章主旨。

2、培养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莲花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文是一篇美文,其思想和语言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在教学中,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不求“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而务必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感受。教学思路分为三步:预习交流------整体感知--分步品味--总结反馈。对课文的理解层层推进,螺旋上升,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人文思想的教育熏陶。整个过程中品析、品读结合。

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我拟定用以下教学方法:质疑点拨法、提问答疑法,小组合作学习,增强感性认识。

三、预习交流:

1、作者资料 及题目含义  2、预习中存在的疑难字词和句子翻译3、说莲花的诗句

题 目 中 的 “ 莲 ” 点 明 了 写 作 的 对 象 ,“ 爱 ” 表 明 了 作 者 的 感情 ,那 么 “说 ”呢 ?

明 确 :“说 ”是 一 种 文 体 ,通 常 借 某 一 事 物 说 明 道 理 。 那 么 题目 就 可 以 理 解 为 “说 说 喜 爱 莲 花 的 道 理 ”

四、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简介背景,引入新课,激发情趣

导入: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同学们课下收集一些描写莲花的诗句,刚才请同学们来说一说。后朗读诗句。

2、朗读课文:请学生课文朗读,

1》.请 大 家 一小组为单位小 声 读 课 文 一 遍 ,要 求 是 读 准 字 音 、句 子 。

2》.请 一 个小组同 学 朗 读 课 文 , 其 他 小组同 学 注 意 听 在 读 准 字 音 方 面还有没有问题 。

3.》请 大 家 大 声 朗 读 课 文 一 遍 , 注 意 体 会 语 气 、 语 调 , 尽 量 读出节奏感 。

4.齐 读 课 文 。

(二)、分步品味

1、小组合作学习本文词句,把不会翻译的字词句子划出来。(组内讨论,组间交流补充质疑)

2、推究文理,把握重点

(1)、问: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用课文语句回答。学生勾画语句。

预设: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既然是描写莲花可爱,那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带着哪种感情去读?

请一组同学来读一读,老师总结、提示:注意读出喜爱、赞美的感情。

(3)、问: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小组合作学习,统一后,展示,交流补充质疑。

预设:生 长 环 境 :“ 出 淤 泥 而 不 染 ” 的 高 洁 ,“ 濯 清 涟 而 不 妖 ” 的 庄重

体 态 香 气 :“中 通 外 直 、不 蔓 不 枝 ”的 正 直 ,“香 远 益 清 ”的 芳香 。

风 度 :“亭 亭 净 植 ,可 远 观 而 不 可 亵 玩 焉 ”的 清 高 。

(4)、作者由莲花的这些品格联想到了生活中的君子,文中哪句话表明了他的意思。(莲,花之君子者也)

可见,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好像不仅仅是为了突出“爱莲”,还有一个重要目的是什么?(表明自己要做像莲一样的君子)

由些可见,作者写作这篇文章是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托的什么物?言的什么志?(托的是莲花的形象,言的是君子之志。)

也就是在莲的形象之中寄寓着作者的人生态度,一定要做一个像莲那样品德高洁的君子,这是作者的人生理想,而现实生活中的作者确实是这样做的,他为官正直,不媚权贵,为了主持公道,甚至不惜丢掉乌纱帽。因为作者认为:做人就一定要做一个像莲花一样的人。

如今,当我们理解了作者的心声,再次看到这段文字时,我们应该怎么去读。(满怀激情地读)

3、品味意境,突破难点

文中除了写莲花以外,还写了什么花?请找出相应句子,并从这些句子中找出字词说明作者对它们的态度。

预设:(1)、菊花:陶后鲜有闻

菊花在百花凋零时,它独吐芬芳,所以陶渊明非常喜欢。 (不喜欢,是惋惜)

(2)、牡丹:宜乎众矣

牡丹色彩鲜艳,绚丽多姿,很受世人们的喜爱。不喜欢。讨厌。鄙视。

(3)、本文中出现了三种花,作者到底是想突出哪种花?那作者写菊和牡丹又有什么作用?

莲花  衬托

已经有菊花作衬托了, (菊是正衬,牡丹是反衬)。

(4)、现在,我们对课文内容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领悟,带着这些领悟,我们再来朗读一次文章。

(三)、总结反馈

这 篇 课 文 ,作 者 借 物 喻 人 ,托 物 言 志 ,将 花 的 形 象 比 拟 为 人的 品 质 ,以 莲 的 形 象 比 拟 不 慕 名 利 、洁 身 自 好 的 生 活 态 度莲 之 情 表 达 自 己 对 这 种 生 活 态 度 的 赞 赏 与 追 求 ,同 时 表 达 自 己对 追 名 逐 利 、趋 炎 附 势 的 恶 浊 世 风 的 鄙 弃

附: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敦颐(宋)

菊     隐逸者(鲜) 惋惜  --正衬

花      莲     君子(何人) 赞美  --托物言志

人      牡丹   富贵者(众) 鄙视  --反衬

下面浅谈一下本人在这篇课文教学中运用的一些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方法

高效课堂,是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的课堂。从教学设计过程来说,我觉得这节课的高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教学目标,设计恰当的教学策略。

本节课要教什么?用什么方法?达到怎样的效果?在上课前都做到了心中有数,同时明确新课标的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新课标要求,认真钻研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二、活跃课堂气氛,营造学习氛围。

在教学导入上,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音画结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兴趣,扩充了教学内容,节约了教学时间。

在课文文意疏通方面,让学生自学课文字词句,借助文下注解,弄通文意。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很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小组合作的方式,把时间、课堂还给学生,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提高了教学效果,还节省了大量时间,可谓一举三得。

三、,灵活运用教法,因材施教。

在本课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了各种教学方法,恰当使用小组合作交流,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如在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文章写法这一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了由浅入深的原则,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教学流程衔接顺畅,学生参与程度较高,思维活跃,较为顺畅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还有在问题设计上也注意存在一定的梯度,照顾到了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关注了学生的差异性发展。师生交流顺畅和谐,形成了较为和谐的课堂氛围。

再有在合作探究学习上,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采取了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结合老师的问题,大家一起动脑,寻找答案。在课程的进行中,随时观察学生学习情况,不断发现共性和个性化的问题,随时给予提示和解决,从而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

优化课堂结构,打造生命课堂,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快乐成长,是新课改赋予我们每个老师光荣而艰巨的使命,这堂课只是我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大海中收获的一滴微不足道的浪花,在新课改的漫漫长路中,我会上下求索,为语文教学事业凭添一份微末的力量。

范红杰

[《爱莲说》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观舞记教案 (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语文下:《观舞记》设计

舞台上的布局教学反思

七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计划方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七年级下册语文单元教学计划

《黄河颂》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春季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观舞记》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观舞记》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观舞记》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推荐14篇)】相关文章: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材分析2024-01-22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2022-12-08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及进度2023-07-22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书目录2023-01-23

初一品德下册人教版目录2024-02-23

安塞腰鼓获奖说课稿2023-05-18

七年历史下册教研计划2023-08-05

高三语文下册文学常识残参考2023-09-20

七年级下册语文提纲苏教版2023-06-30

铃铛舞 教学反思2022-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