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有多重》教学策划怎么写

时间:2022-07-06 05:30:27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学《有多重》教学策划怎么写(共19篇)由网友“喜欢臊皮”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小学《有多重》教学策划怎么写,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有多重》教学策划怎么写

篇1:小学《有多重》教学策划怎么写

小学《有多重》教学策划怎么写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知道如何使用秤,培养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千克、克这两个单位。

教具准备:天平秤、两个球、绿豆、铅笔、鸡蛋、苹果、盐、2分硬币

学具准备:盐(每组2袋)、2分硬币(每组1枚)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看”:

师:谁愿意和老师做个游戏吗?老师和xx,比一比,用一句话说一说。

学生回答。

再次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板书:看。

2、掂一掂:

出示两个球。一个大却轻,一个小却重。

师:这儿有红球,篮球。你认为这两个球,谁比谁重?

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

师:当我们“看”不出物体的谁重谁轻时,还可以用“掂一掂”的办法。找身边的2样物品,用手掂一掂,说一说谁比谁重?

3、称一称:

想知道数学书、课堂作业本到底有多重呢?你有什么办法?

板书:称。

提问:生活中,你见过那些秤?

出示各种秤。

拿出一个天平秤。介绍天枰的使用方法。4、揭题。

师:秤是我们生活中测量物体轻重的重要工具。在数学中,把物体的轻重叫做物体的质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二、认识质量单位“克”。

1、1克的认识。

师:老师这儿准备了1枚2分的硬币和一粒绿豆,你认为谁的质量更接近1克?学生猜测。

天枰称一称。

指明:1枚2分的硬币约重1克。(板书)

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1克有什么感受?

2、1克绿豆有几粒?

师:是的,1克很轻。那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1克绿豆有几粒吗?仔细看,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2、3……

是:原来12粒绿豆约重1克!板书。

3、估计一支铅笔的质量。

估计一下,一支铅笔约重多少呢?

称一称。5克多一点。一支铅笔约重5克。

4、说一说哪些物体约重1克或几克?

5、称一称数学书和课堂作业本到底有多重。

我们一起称一称。板书:一本数学书约重200克。

一本课堂作业本约重100克。

6、拿出盐,估计一下一袋盐约重多少克?先别忙着估计,四人小组轮流掂一掂。

学生估计。

三、认识质量单位“千克”。

1、一袋盐约重多少克呢?(500克)2袋呢?(1000克)

2、1000克,我们可以用较大的质量单位“千克”。板书:1千克

3、1千克等于多少克呢?板书:1千克=1000克。

千克和克的字母表示方法。

师:“千克”我们可以用字母“kg”表示,“克”可以用“g”来表示。我们还可以这样写1kg=1000g。

读一读。

师:听老师是怎样读的?跟老师读一读。

4、拿出1千克的苹果。

师:你们看,这儿有一袋苹果,它约重1kg。数一数,有几个?板书:5个苹果约重1千克。

5、说一说生活中那些物体约重1千克?

6、估计自己的书包的`质量。

7、找出一个中等个子的小朋友,让他说一说自己的体重。再找出一个小个的小朋友和个大的小朋友,让学生估计一下他们的体重。

四、练习。

1、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一个鸡蛋约重50( )。

老师的体重约55( )。

一桶油约重5( )。

一本字典约重250( )。

篇2:《有多重》教学设计

《有多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盘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实物

学具准备: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课件)

1、故事导入。

2、建立物体质量的概念。

二、实践操作,建立概念

(一)认识生活中的秤。

(二)看一看常见物品的质量。

课件演示:牙膏重190克、一包方便面重203克、一盒糖500克、一桶洗洁精2千克、一桶油5千克、一袋大米重25千克。

师:看了这几样物体的重量,有什么发现吗?

小结:千克和克是世界各个国家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还有一个有趣的英文名字,千克叫作kg。g是表示克的符号!

(三)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介绍台秤的使用方法,认识台秤称物体所用的质量单位是千克。

1、称一称。小组合作称出第一袋一千克的米米的质量。

2、掂一掂。掂掂手中这袋1千克米的质量并感受一下一千克的质量。

3、估一估。小组合作找出身边的物体进行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找出一千克重大约有多少个物体?

4、猜一猜。

(1)猜小猴为乌龟和兔子准备的物品中有两袋棉花和石头,它们谁重谁轻?

(2)称出石头和棉花的重量是两千在。

(3)感受物品不能从它的大小、多少来判断它的轻重,而应该实际的去称量才能知道。

5、拎一拎。把刚才称的两千克的物品拎一拎,感受两千克的质量怎样?

6、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物品是以千克为单位的呢?

(四)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1、认识克。

师:老师这有5个2分的硬币,它有多重谁来猜一猜?生猜。

师:看来大家意见不统一,我们来称一称吧?

2、称一称。称出5个2分的硬币。从而引出一个2分的硬币是1克。

3、掂一掂,说一说一克2分硬币放在手中的感受。

4、找一找,学具盒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1克重呢?

5、比一比。把1克重的东西跟刚才1千克的米比起来,感觉怎样?

(五)感受千克与克的关系

1、掂一掂。掂抽屉里一袋100克的糖物品。说说比1克怎样,比1千克怎样?

2、称一称。把学生的糖跟老师的糖合在一起,进行累加计算一下一共有几克?再拿到台秤上去称称看。

仔细观察秤盘上,指针指在什么位置上?不是1000克吗?指针怎么指着1啊?

生:因为台秤上的质量单位是千克,指针指着1表示1千克。

3、引出千克和克的关系。

刚才我们知道这一大袋糖的质量是1000克,而用台秤称的结果是1千克,那么1000克和1千克中间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连接?板书“=”。用英文表示就是:1kg=1000g。

4、教1千克=1000克的读法。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给商品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包饼干重150( ) 一条鱼重2( ) 一颗糖10( )

一个西瓜重4( ) 一头猪重150( )

2、单位换算。

4千克=( )克 2千克=( )克 ( )kg=3000g 6000克=( )千克

3、把标签贴到合适的物体上。

笑笑的体重 一只公鸡 一个梨 一个一元硬币 一辆卡车

7克 160克 30千克 2千克

四、课后实践,不断延伸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回家用秤称一称或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方法,感受一下家中几种物品的质量。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为学生准备了称质量工具(台称、弹簧称等),并给学生带来了米、硬币、橘子、苹果、石头等很多实物,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了充分的'条件。设计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对质量的理解分为“模糊→体验→明晰”三个阶段。为了使之落到了实处,课前,我以学生最喜欢的动物故事导入新课,让学生通过身边的事,感受质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通过掂、估、猜、称,知道1千克=1000克以及用字母表示千克(kg)和克(g)这样的基本知识,再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物体的不同质量,使学生的认知由模糊逐步向清晰过渡;体验到千克、克这一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本节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特点,活动开展相对集中(小组合作)。实践表明:课堂上,学生交流得充分,操作得也得当,出色地完成了教师预定的任务;全课我感觉教得轻松,学生“玩”得尽兴,“学”得到位。

值得改进的是:弹簧秤的使用上,说明略显仓促,学生一时不能很好地掌握,如果课前我能拿出一些时间进行专门、细致的说明、操作,我想活动的效果一定会更好些。用字母表示1kg=1000g忘了告诉学生。

【课例点评】

对“克”与“千克”这两个量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获得千克、克的具体概念,教师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创设生动有趣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愿望

1、引发称物品的愿望,认识“秤”

教师学生创设了动物比赛的场景,并提出帮助小花猫在比赛中获胜的问题,引出称物品的愿望,认识“秤”,为下一阶段的实践活动打下扎实的基础。

2、引发“估”物品的愿望,感受“1千克”

教师通过准确估计4本新华字典约重1千克,让学生兴奋不已,在“哇!好准哦”声中产生“估”物品的愿望,寻找出身边的物体感受1千克。

3、引发更换工具的愿望,体会“克”

教师将这5个硬币往台秤托盘上一放,学生发现指针“没动静”,从而唤起学生更换工具的愿望,探讨得出1个2分硬币的质量是1克。

4、引发找的愿望,发现“进率”

在学习小组寻找到100克的物品后,教师把10个小组的物品放在台秤的托盘上一称,使学生在“哇!”声中自然的得出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二、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拓宽学生体验空间

1、创设情景,感知轻重

一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创设动物驮物品比赛情境,为小花猫选一袋物品并说明理由。二是为学生提供了一组常见物品的质量,让学生根据这些物品标注的质量,谈自己的发现,感知千克与克的区别。

2、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为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活动需要的基本物品作为教学资源,如:台秤、天平、弹簧秤等测量工具;米、石头;钮扣、螺丝钉等实物,引导学生通过猜、称、掂、拎、找、估、算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和体验1千克和1克的质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实践活动,感受数学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为使学生明白物品的轻重不能从它体积的大小、多少来判断的道理,教师极其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学生提供了实际质量相同的物品,把不能只靠观察得到的物品轻重的数学问题转变为学生可体验的数学事实,使学生在猜、称、想的活动中不断地感受数学。

篇3:《有多重》的教学设计

《有多重》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认识质量的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建立1千克、1克的概念;估算出一些物品有多重。

2、建立1千克、1克的概念。

3、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初步建立质量单位的观念。

教学难点:

1、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建立1千克、1克的概念。

教具准备:硬币、盐、苹果、铅笔、台秤、天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玩一个背一背的`游戏。(找三个同学,一个力气大的,一个胖的,一个瘦的,让力气大的背另外两个)

师:问背的同学有什么感受?

生:一个轻,一个重。

师:人的体重是有轻重之分的。

师:让学生感受数学课本和铅笔的质量,问学生有什么感受。

生:数学课本重,铅笔轻。

师:物体的质量也是有轻有重的。

教师引出课题。板书:有多重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使学生以强烈的渴望进入下面的学习。)

同学们,你们看在每组桌面上都有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商品,请你们仔细观察,看看能不能在这些商品的包装上找到有关数学的信息。

生:500克、1千克

师:这些500克、1千克等都是说商品的什么?

生:重量。

师:在平时的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物体重量的单位呢?

生:斤公斤克千克

师:对!但在国际上通用的表示物体重量的单位是克、千克。用英文表示是g kg 。我们叫它们质量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克、千克。(板书:克、千克)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秤

你要想知道物体有多重,你怎么办?

生:用称量

师:那么你们都见过哪些秤呢?

生:天平、台秤、电子秤、弹簧秤、磅秤、地秤

师:同学们知道得可真不少,我们在不同地方、称不同重量的物体,会选择用不同的秤。但在这节课我们主要用天平、台秤来称物体。

师:老师这有一枚硬币,一堆苹果你会怎么选择这两个秤?

生:称一堆苹果用台秤,称一枚硬币用天平。

师:为什么你会这么选?

生:台秤称较重的东西,天平称较轻的东西。

2、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1)称一称

1枚2分硬币到底有多重?现在我们就自己动手称一称,老师准备了一个天平。(称出一枚2分硬币是一克)

生:1枚2分硬币重1克。板书:1克1g

(2)掂一掂

每人拿一枚2分硬币在手里掂一掂,你觉得1g怎么样?你觉得在你的周围还有哪些物体大约重1g ?

你再拿5克的硬币掂一掂,感受一下。有的组说硬币不够怎么办?这里就看合作的精神,每人5个不够,合起来够不够呢?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有多重》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有多重》教学设计10克的硬币呢?

(3)估一估,称一称

根据我们刚才的体验,我们再来估一估这些物品的重量。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表格,先掂一掂,再估一估这些物品的重量,

物品名称 估一估

一支铅笔 ( )g

一个苹果 ( )g

一本数学课本 ( )g

一袋盐 ( )g

学生汇报。老师称量出真实质量。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以克为单位的物品?(让学生联系生活,感受克)

3、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1)拎一拎

一袋盐是500克,老师这里有两袋盐,也就是1000克。

师:我们再用台秤称一下。(称出来是1千克)

也就是1kg=1000g 1千克=1000克 齐读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kg是比g大的质量单位。

那么我们在称较重物体的重量时,我们就用千克作单位,称较轻物体的质量时我们就用克作单位。

那么1kg大约是多少?大家先掂一掂两袋盐到底有多重。(让学生感受1千克)

师:拿出我们准备的苹果,4个人一组,估一估几个苹果是1千克?

生:5个苹果。

再次感受1千克,掂一掂两袋盐和苹果。

三、拓展延伸

1、游戏(猜一猜)

既然你们这么乖,老师就奖励给你们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猜一猜。

老师这有四包东西,猜一猜哪个重?

1kg棉花、1kg苹果、1kg米、1kg铁

生:一样重

师:体积大的物体不一定就重。

四、练一练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会遇到关于质量的很多问题,想试着来解决一下吗?

一、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1、一个乒乓球重1

2、一袋洗衣粉中1()

3、一管牙膏重100()

4、一个鸭蛋重60()

5、一只鸡重2()

6、小明体重28()

二、填一填

3千克=()克 5000克=()千克

6000克=()千克 8千克=()克

篇4:数学《有多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盘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实物

学具准备: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课件)

1、故事导入。

2、建立物体质量的概念。

二、实践操作,建立概念

(一)认识生活中的秤。

(二)看一看常见物品的质量。

课件演示:牙膏重190克、一包方便面重203克、一盒糖500克、一桶洗洁精2千克、一桶油5千克、一袋大米重25千克。

师:看了这几样物体的重量,有什么发现吗?

小结:千克和克是世界各个国家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还有一个有趣的英文名字,千克叫作kg。g是表示克的符号!

(三)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介绍台秤的使用方法,认识台秤称物体所用的质量单位是千克。

1、称一称。小组合作称出第一袋一千克的米米的质量。

2、掂一掂。掂掂手中这袋1千克米的质量并感受一下一千克的质量。

3、估一估。小组合作找出身边的物体进行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找出一千克重大约有多少个物体?

4、猜一猜。

(1)猜小猴为乌龟和兔子准备的物品中有两袋棉花和石头,它们谁重谁轻?

(2)称出石头和棉花的重量是两千在。

(3)感受物品不能从它的大小、多少来判断它的轻重,而应该实际的去称量才能知道。

5、拎一拎。把刚才称的两千克的物品拎一拎,感受两千克的质量怎样?

6、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物品是以千克为单位的呢?

(四)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1、认识克。

师:老师这有5个2分的硬币,它有多重谁来猜一猜?生猜。

师:看来大家意见不统一,我们来称一称吧?

2、称一称。称出5个2分的硬币。从而引出一个2分的硬币是1克。

3、掂一掂,说一说一克2分硬币放在手中的感受。

4、找一找,学具盒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1克重呢?

5、比一比。把1克重的东西跟刚才1千克的米比起来,感觉怎样?

(五)感受千克与克的关系

1、掂一掂。掂抽屉里一袋100克的糖物品。说说比1克怎样,比1千克怎样?

2、称一称。把学生的糖跟老师的糖合在一起,进行累加计算一下一共有几克?再拿到台秤上去称称看。

仔细观察秤盘上,指针指在什么位置上?不是1000克吗?指针怎么指着1啊?

生:因为台秤上的质量单位是千克,指针指着1表示1千克。

3、引出千克和克的关系。

刚才我们知道这一大袋糖的质量是1000克,而用台秤称的结果是1千克,那么1000克和1千克中间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连接?板书“=”。用英文表示就是:1kg=1000g。

4、教1千克=1000克的读法。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给商品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包饼干重150()一条鱼重2()一颗糖10()

一个西瓜重4()一头猪重150()

2、单位换算。

4千克=()克2千克=()克()kg=3000g6000克=()千克

3、把标签贴到合适的物体上。

笑笑的体重一只公鸡一个梨一个一元硬币一辆卡车

7克160克30千克2千克

四、课后实践,不断延伸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回家用秤称一称或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方法,感受一下家中几种物品的质量。

篇5:《一吨有多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认识吨(1吨有多重)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初步形成吨的质量观念,能结合实际正确应用质量单位。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在上几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千克、克两个质量单位,那同学们能告诉我你对这两个质量单位有哪些了解呢?我们还知道了自己的体重,动物园的小象贝贝想让大家猜猜它的体重,同学们能猜出来吗?

二、新授。

1、猜一猜。让学生猜一猜大象的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吨”。

我们以前学过重量单位千克和克。如果要计算一头大象有多重,要知道一艘轮船能装多重的货物,用千克和克做单位就会感到不太方便,所以人们又规定了一个比较大的重量单位吨。

2、感知吨。

(1)请一位体重为25千克的学生,再请一位学生背一背这位学生,感知25千克有多重。

(2)想象1吨。一位同学重25千克,多少名同学的体重之和为1吨。

(3)想一想1吨与40名25千克重的同学的体重一样吗?

3、看一看,算一算。

(1)一头水牛重350千克,3头水牛大约1吨重。

(2)一桶油重100千克,10桶油大约重1吨。

(3)一袋面粉约重50千克,20袋面粉约重1吨。

(4)我们每人大约重25千克,40人大约重1吨。

(5)吨的国际单位符号是“t”

4、简单的换算。

(1)10个100千克是多重呢?10个100千克就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

1吨=1000千克1t = 1000 kg

1千克=1000克1kg= 1000 g

(2)观察吨、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进率都为1000)

(3)我们知道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后,你们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吗?

5吨=千克8000千克=()吨

5、说一说。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单位要用吨。如第1幅图的意思是这座桥最多能承受“50吨”的质量。

三、巩固练习。

1、填一填。

6吨=()千克9吨=()千克

4000千克=()吨27000千克=()吨

2、曹冲称象。

第几次1 2 3 4 5 6 7 8

质量╱千克280 220 250 300 230 250 270 350

船上的石头称了8次才称完,你知道这头大象有多重吗?

四、作业。

书上第22页的第2题。

思路:估计重量→引出1吨概念的必要性→寻找1吨的参照物→确定不同物体重量单位→重量单位间的换算

篇6:《有多重》活动课教学反思

“有多重”这部分教材安排在了第七单元的后面,考虑到这是一节有关质量单位的数学实践活动课,为了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趁热打铁,我们把这部分内容放在了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后面来进行教学。这里是在前面对克和千克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体验常见的物体的质量,学生比较物体轻重,并结合活动渗透一些统计的初步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学习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教师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根据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性、探究性比较强的特点,为学生设置了一系列丰富有趣的、现实的、具有针对性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活动着、交流着、快乐着。

这节课具有以下特点:

1、活动的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充分体现了“活动数学”的新理念。

整个教学过程就是用三个有趣的小活动串连起来:赛一赛,玩一玩(赛跑比赛);称一称,理一理(体验质量,渗透统计);比一比,说一说(比较物体的轻重),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活动整体。每个活动的设计都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每个活动的设计无不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的情绪高昂,注意力高度集中。例如:一开始赛跑的小比赛,背一背,称一称,运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来比一比,这些活动有趣、新颖,内容生动、有吸引力,贴近学生的身边生活。在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学生获得了直接经验,丰富了感性认识,他们成为活动的主人,教师扮演着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活动数学”的教学理念无不渗透在教学环节中的每一个角落。

2、“活而不乱”,凸显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虽然教学中以活动为主体,但在教师的严密组织下,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作用,多个活动的设计都是在小组合作中来完成,显得“活而不乱”。如“称一称,理一理”这一环节,在小组合作之前教师先提出要求:“先猜一猜小朋友的体重,再称一称,小组长把称得的结果用你们小组最喜欢的方法记录下来。所有小朋友都称完后,小组的成员互相背一背,感受一下其他小朋友的体重。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得最快、最好。”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进行分工合作,有的猜,有的称,有的记,之后再互相背一背……一切都是那样的井然有序。他们学会了怎样与他人分工合作,进一步强化了小组合作的意识。学生在这种有秩序的合作中畅所欲言,你猜我称,你说我听,你讲我评,“我们是用同学们的号码记录的”“我们是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的”“我们是画‘√’的方法记录的”“我们组……”“我们不同意他们的看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组与组之间在有序的小组合作的前提下相互交流,相互倾诉,学生的主体思想驰骋在自由交流的空间里,批判性的思维、创新的思维在此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得以凸显。

3、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让他们快快乐乐地学习数学。

教师设计的每一个数学活动时时处处都注意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事实上从学生在整节课中的表现我们已经看到教师成功了。从一开始的赛跑比赛中,我们就看到了学生迫不及待地背起合作伙伴进行比赛,听到了他们兴奋的“加油”声;在“称一称,理一理”中,他们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去,自主地去学习,毫无顾忌地交流;在“比一比,说一说”中,他们思想的交锋、智慧的碰撞无不体现出那种积极的学习态度。最后的评价环节从他们不经意的话语中(“我觉得很有意思,很好玩”“很开心,很轻松”“我学会了……”“我知道了……”),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情感、态度是如此的'积极、向上,体会到了他们那种愉悦的心情,他们在活动中学到了知识,在交流中锻炼了自己,在快乐中增强了自信。

总之,本节课教师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学生在整节课中有序地活动、交流并快乐着。

篇7:《有多重》活动课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数学活动课,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再一次感受物体的轻重,进一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第一部分是让学生称体重,并感知它的重量到底有多重,建立千克的概念。第二部分是通过掂书、掂书包,进一步感知物体的轻重。在这两部分环节中,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利用已有物体的重量去感知一个未知物体的重量,如第一环节是通过小明25千克,通过背小明和另一个学生,去估计另一个学生的体重,第二环节是通过掂一掂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而我只是称出每一个学生的体重,然后互相背一背,说一说感受,学生可能只是建立了二十几千克有多重的概念,而没有学会用已知去估计未知的方法。在我们的生活中,称的工具不可能随手可得,我们只能根据已有物体的重量去估计未知物体的重量,我们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掌握这一方法。

总结本课时,我觉得较好的地方有:

1、使学生亲身参与活动,密切联系生活.

用硬币和盐感受重量,在学生平时中常见的东西入手,使学生容接受理解,也使学生明白,数学就时刻存在与我们身边,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积极性很高。称体重,不再是像以前那样由别人带你称,现在自己来称一称,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运用所学知识,运用数学,且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很快的反应出学生的不足之处。

2、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了生命教育点。

数学教学并不是简单的数学计算,而在当中渗透生命教育点,使学生不仅能学到数学知识,也能学习为人处理的道理。如通过体重数据表反应班上有很多同学超重了,对此,及时教育学要合理饮食,热爱运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拥用好的体量,及向学生介绍胖肥对身体的危害,学生听的很入神。

这堂课,并没有像我课前所担心会出现混乱的场面,每一位学生都很积极,每一位学生都有所收获。

篇8:《有多重》的教学反思

关于《有多重》的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物体都有重量,有的物体重一些,有的物体轻一些,使学生对看不到,听不见的重量能够用手或身体其他的部位的感觉而感受到,体验并比较什么“重”,什么“轻”,进一步对“1千克”所代表的实际重量有一个亲身的“感受”。这种“感受”是一种直接经验,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进入社会生活、“学会生存”所必须具备的本领。

通过教学,我体会到计量单位的教学,不能*教师的“说”和示范,而是注重以学生的“做”为基础,让学生自己活动、体验、感悟,充分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自己总结提炼作为知识外显的手段。“体验”是计量单位教学的关键。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教学关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千克,是为了获得关于“千克重”的触觉表象,而表象是形象思维的基础。表象有两个特点:它的形象性和概括性。对于如此抽象的千克重,怎样才能具有形象性?可以让学生掂了1千克重的物体后说说感觉如何,还要用比1千克重的物体和比1千克轻的物体让学生用手去掂掂,在比较中巩固表象。至于概括性,可以让学生在掂量物体的.重量时,提供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质料的物体,使学生排除物体的质料、形状、大小、颜色等属性,而把有关重量的感觉概括出来。

此外,人是一个整体,人的各种感知觉也可以相互沟通。如通过听“滴答、滴答”的声音,加深对秒的认识。这个经验在对教学千克的认识中可以借鉴。如在常见的物体中找出一个1千克的东西作为“标准”,借以估测别的物体的重量。这样,就把抽象的数量“一千克”变成孩子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学事实———重一千克的实物。

重视直接经验,尊重学生的个人感悟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可体验的数学事实。

篇9:有多重的教学反思

有多重的教学反思

《有多重》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认识和了解克与千克两个质量单位,是后面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本节课内容学生有一些生活经验,但缺乏具体认识,因此,初步建立质量观念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要“创造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学,使数学学习活动不再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以人为本”,注重了学生体验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通过猜、掂、称等活动方式,调动多种感官,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充分体验克与千克的实际质量。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数学基本技能和方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力求体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的思想。

2、设计的问题具有开放性,拓宽多向思维的空间,有利于思维的搜索与发散。

3、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从猜想到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4、将德育教育融于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科教学的`思想性。

5、整节课以多媒体、教具、学具贯穿——教具、学具的充分应用,使学生的亲身体验到不同质量的物品带来的不同感受,使各种生活场景再现,加强课堂生动性,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

篇10:《一吨有多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1—22页《一吨有多重》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一吨有多重。

2、掌握“一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谜语引入。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出一个谜语,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这是一种什么动物呢?对是大象,同学们都很聪明,你们猜一猜,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生可能回答:一定很重,会用克、千克作单位,也有可能用吨作单位;也可能发出疑问:那得有多少千克呀?) 师引导学生思考:用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说明大象有多重,你认为合适吗?从而自然引出质量单位“吨”。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 (引出课题:1吨有多重,并板书)

(二)初步感知,形成建构

利用多媒体出示书上画面。

1、出示图片,请同学读一下数学信息。

2、请同学列算式独立算一算,然后交流一下计算结果。 3头水牛约重 1000千克;10桶油约重1000千克; 20袋面粉约重1000千克;40人约重1000千克。

(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小组汇报。你发现什么?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吨=1000千克,并介绍用字母表示:1 t=1000 kg。

2、联系生活,理解新知。

(1)举例说明生活中有许多物体要用到质量单位吨。 (多媒体出示) 让学生说一说每幅图的意思,教师进行补充。

(2)让学生再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师生共同进行分析。

3、独立完成书上的练一练,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填一填。

4千克=( )克

3吨=( )千克

5000克=( )千克

( )t= kg

18 t=( )kg

( )kg=6 t

(四)回归生活,拓展应用

1、数学故事。 同学们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请同学来说一说,然后老师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利用多媒体)

(1)请同学们讨论:曹冲为什么可以采用这个办法称象?

(2)这头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看看这头象有多重。

2、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质量单位吨的内容,请同学们调查生活中“吨”的影子,多少个什么东西合起来大约是一吨。

3、集体反馈,反思总结

先让同学说一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如果有必要教师可以以参与者的身份加以补充。

【 教学反思】

一、联系生活实际,探究数学知识

在教学“吨”这个单位时,由于“吨”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很少接触,远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怎样将“吨”这个抽象的事物,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拉近“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因此,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物。例如:3头水牛、10桶油、20袋面粉、40人,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课堂内能提供的条件来感知体验一吨。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数学原理的奥秘就是对生活的感悟。生活有趣,数学更有趣。

二、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其重要的学习方式根据课改精神。

现在比较提倡的学习方式是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所以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提一提、算一算、理一理等方式逐步感受1吨的重量。同时,在各环节中,我重视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总之,数学练习应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练习生活化的目的。

篇11:《一吨有多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一吨有多重。

2、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

教学难点: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过程:

温故旧知:

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哪些质量单位?

生:克和千克。

师:克和千克分别用什么字母来表示?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生:克用字母g表示,千克用字母kg表示,1千克=1000克。

师:在什么情况下适合用克作单位?在什么情况下适合用千克作单位?

生:在计量很轻的物体的质量时适合用克作单位,在计量比较重的物体的质量时适合用千克作单位。

师:如果一个物体很大,质量很重,我们用“千克”作单位还合适吗?下面就听小象和机灵狗遇到的问题。

情境导入:

故事:一天,小象和机灵狗到动物王国称体重,小象问机灵狗:机灵狗,你猜我有多重?机灵狗不知道怎么猜,就直接说:你去称称吧。我猜不出你有多重。小象刚站到称上,只听见“啪”的一声,它把仪表盘撑破了。机灵狗大喊道:你太重了!赶紧换称。小象又来到较大的称上,仪表盘显示:1吨。

师问:小象第一次称体重的仪表盘为什么撑破了?

生:称太小了,还因为小象体重太重了。

师:这说明用千克来表示小象的体重很显然已经不合适了,我们就得找一个比千克还要大的质量单位来表示小象的体重。我们看最后仪表盘显示小象体重是1吨。

师问生:吨是什么?1吨有多重?

师:1吨有多重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吨是什么,1吨有多重。

讲授新课:

师:1吨有多重我也不清楚。同学们,在生活中听说过吨吗?

生:听说过,但不清楚。

师:关于“吨”我们仅仅是听说过,但它究竟是什么,表示什么我们却不清楚。相对于 “千克”来说呢?你更了解哪一个?

生:千克更常见。表示比较重的物体的质量一般用千克来作单位。

我们班上每一个小朋友的体重是属于比较重的物体吗?

生:是。

师:同学们,根据我们小学生的生长发育情况,我们现在的平均体重大约是25什么?

生:25千克。

师:非常正确。同学们算一算,2个呢?生:50千克。师:4个呢?

生:100千克。师:8个呢?生:200千克。师:10个呢?生:250千克。师:20个呢?生:500千克。

师:如果是40个学生呢?

生:1000千克。

师:我们班上每排是8名同学,站出几排就是40名同学?

生:5排。

师:前5排全部站起来。(学生肯定很吃惊)这40名学生的体重合起来大约就是1000千克,50千克、100千克、200千克、250千克还比较重,可是这1000千克就不是比较重了而是很重了。 “1000千克”这个很重,表示“40名学生的体重”已经很不方便了,我们就用一个新的单位表示它,就是1吨。1吨=1000千克。

(师强调,可以用1000千克表示,但是很不方便,告诉学生用“吨”表示比1000千克更简单、更方便。师并强调:1t=1000kg。)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知道故事里的小象有多重了吗?

生:知道了,1吨就是1000千克。

师;现在同学们对吨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了吧。为了更详细全面的学习它,老师还将它请到了我们的课堂上给我们做自我介绍。但是在听自我介绍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在计量什么样的物体的质量时通常用吨作单位?

师(现在有请吨作自我介绍)播放课件: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质量单位“吨”,平时你们常用千克来计量物体的质量,但在计量很重的物体的质量时,我就派上大用场了。比如:一头大象重约2吨,一节火车皮装煤55吨,一座桥的承重量是20吨。

师:同学们看用吨作单位的这些物体都有一个共同点,都很大,很重。在计量什么样的物体的质量时才用它作单位?

生:在计量很重的物体的质量时一般用吨作单位。

师引导学生看图片。

师:由此可见,“吨”是比 “千克”大得多的质量单位,因此用吨来计量很重的物体的质量是最合适了,你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物体吗?

寻找生活中的“吨”。

生:桥的载重量是50吨,吊车的起重的重物是8吨,电梯限重1吨。

师总结:只要我们处处留心,生活中都有吨的身影。

师出示课件图片,并一个个提问学生。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它们吗?填上合适的单位。

归纳本节知识点:在计量很重的物体的质量时,通常用“吨”作单位,吨,用字母t表示。1吨=1000千克,1t=1000kg 。

我们就运用刚刚学得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

练习:

1、填一填。

2、小马虎写作文。(如果单位不合适的话会闹出很多笑话)

3、读一读,填上合适的单位(克、千克、吨)。(小马虎有了刚才的教训,再也不敢乱填单位了,想让我们填上合适的单位。)

你知道吗?:同学们知道吗,其实在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质量单位,如:斤、两。1斤=500克,1两=50克。

还有不同的国家也有着不同的质量单位,如:英国则用磅、盎司等作为质量单位。你还想了解更多的质量单位,查查相关的资料吧。

回顾本节内容: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学生谈收获。

篇12:有多重的教学反思

《有多重》这节课关键是如何组织学生开展实际操作活动?如何培养学生的质量概念?这是我在设计本课时,着力思考的两个问题。本课,我为学生准备了称量工具,让学生带来了食盐、硬币、花生、苹果等很多实物,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了充分的条件。设计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对质量的理解分为“模糊→初感→明晰”三个阶段,使之落到了实处。在设计本课时,没有将操作活动按传统方式贯穿于教学始终。课前,以自学引导题为主线,让学生通过调查,感受质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通过阅读,知道“1千克=1000克”以及用字母表示千克和克这样的基本知识,这样很好地发挥了社会大课堂和课本的工具作用。开始,先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互学,再独立掂两袋盐、一枚硬币,使学生的认知由模糊逐步向清晰过渡;接着组织学生分组开展估一估、称一称的操作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物体的不同质量,体验到千克、克这一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由于在设计时,删减了一些称量食盐、硬币和关系推导等环节,给学生的操作提供了更多的时间。本节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特点,活动开展相对集中。实践表明:课堂上,学生交流得充分,操作得也很充分,出色地完成了教师预定的任务。教师教得轻松,学生“玩”得尽兴,的确是一次成功的教学活动。

不足之处是:在天平和台秤的使用上,讲解略显仓促,学生一时不能很好地掌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测量的准确性,如果课前教师能拿出时间进行专门、细致的讲解、操作,活动的效果会更好些。

篇13:生命有多重

生命有多重_800字

在一片废墟中,嘲笑一只蜗牛愚笨地在残痕上爬行,掉下来,然后再爬;在一段羊肠小道上,诧异一只蚂蚁不自量力背着千斤“干粮”赶路;在一段屋檐下,叹息小燕子尝试飞翔却永远也飞不起来......

嘲笑它们这些弱小的生命之后,试问生命究竟有多重?其实你尊重生命多少,生命就有多重。尊重生命与拥有生命是与生俱来的感动。

就如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总想独立前行,旁人却总搀扶,总是担心,而他的父母却说:“请尊重他”。对于一个懵懂的孩子而言,他根本不懂何谓尊重,然而就是在这无知背后,蕴涵的却是对生命质量足值得称量。拥有了生命,就意味着需要彼此尊重。哪怕它微乎其微,哪怕它年幼无知,哪怕它如沧海一粟,尊重生命是不以他拥有了什么来衡量,而是从人格上尊重他。

生命是平等的,平等的生命才能创造出人格的升华。

就如南宋词人李清照慨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啊”,文天祥仰天长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安尼萨利文教诲海伦“生命与生俱来平等,他不会因为你的残疾而抛弃你”。对生命有足够深刻的认识,不会因为黑暗笼罩而忧伤。尊重生命才能呈现出绚丽色彩,哪怕以身殉国,哪怕孤独无助,哪怕无人理解。只有尊重生命,生命才不会因一个人的离去而落泪,才会诞生出重于泰山般的伟大。

尊重生命,才会创造出和谐的氛围,在同一片蓝天下,展现奋进的画卷。

就如作家张贤亮理解“和谐社会”时所说:“和”的右边是个'口’就是说人人都有饭吃;‘谐’的左边是和‘言’,就是人人都可以说话,”尊重生命,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才不会因冷漠而迷失了温暖他人的.双目。尊重生命,哪怕无法用语言栓释,哪怕用行动难以表现,哪怕用眼神难以表明,然而只要心中存在一种尊重、一种感情足矣。

生命的高度无法丈量,却可以仰望;生命的重量无法称量,却可以尊重。下一刻,我们就会理解——蜗牛的爬行是为了超越生命的高度,蚂蚁的身负重担是为了担负起生命的厚重,燕子无数次飞翔是为了画出生命最美丽的弧线。尊重生命,从尊重微不足道的事物开始吧!

【生命有多重_800字】

篇14:6斤有多重

“娃娃家”中,“妈妈”快乐地抱起自己的“宝宝”要送她上幼儿园,可“宝宝”太重了,“妈妈”怎么也抱不起来。“妈妈”一边笑着,一边大叫:“你真重,像只小猪……”“宝宝”任凭“妈妈”摆布,同样快乐地回答:“当然喽,今年暑假我长胖了6斤。”

“6斤是什么呀?”“娃娃家”的几个孩子相互询问起来,可谁也说不清楚。

交流的时候,这个问题引起了全班孩子的关注。教师同样感到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于是也问:“6斤是什么呢?”

“6斤是重量!”班里有许多孩子赞同这个说法,甚至还有幼儿补充:“妈妈告诉过我,我出生时是6斤。”这样的解释让所有孩子恍然大悟,“6斤是什么”的问题似乎得到了圆满解决。

此时,教师的思路也慢慢清晰起来,逐渐明白了“6斤是什么”这一问题蕴含的价值,于是,就把问题还给了孩子:“那6斤到底有多重呢?刚才有小朋友说他出生时是6斤,这是妈妈的猜想呢,还是通过另外方法知道的?”“是听医生说的。”孩子马上回应。“那医生又是怎么知道的呢?”“医生是称出来的。”

孩子们终于明白:原来6斤是重量,重量是可以称出来的。

“那我们也像医生一样来称称6斤有多重吧!”这个提议马上得到了所有孩子的赞同,孩子们开始商量着要把家中的秤带来。教师就这样通过巧妙引导,启发孩子们关注身边的常见物品与重量之间的关系,并鼓励他们就地取材,通过动手称一称、算一算来获得相关知识经验,学习测量物体重量的方法。

6本、6包、6瓶是6斤吗

第二天,许多孩子从家里带来了秤,不过,几乎都是家用称体重的磅秤。教师想,也罢,就让孩子们用这熟悉的工具来探究吧!

这天的游戏时间,教师让那些积极性特别高的孩子做起了“计划书”。所谓的“计划书”就是让孩子对自己的做法进行简单的设想、预测并记录,如“想称什么”“估计想称的东西要多少才会是6斤”等。

“我准备称橘子。”“我想称水。”“我要称书。”“我来称石头。”“我准备称卫生纸。”“我决定称雪花片。”……

对孩子们来说,确定要称什么物品并不难,转眼功夫孩子们就“唰、唰、唰”地在纸上画出了自己的想法。可是,多少个橘子、多少本书、多少包薯片各自放在一起才是6斤呢?这些问题难住了孩子们。因为没有重量概念,他们只能“充分想像”:“我估计6个橘子就是6斤。”天天在纸上画了6个橘子,她的大胆表达启发了其他孩子。“我估计6瓶水是6斤。”“我估计6本书是6斤。”……听着孩子们的讲述,教师既觉得有趣也引发了思考:难道这就是孩子们关于“6斤”的已有经验吗?他们是怎样建立“6斤有多重”这个概念的?于是教师问:“谁有不同意见?”“我猜想要10本书才是6斤。”终于有人不认为6斤一定与“6”有关了。

孩子们的猜想虽然可笑,但站在他们的角度来想,这就是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唯一能够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验证。经过充分的`想像、猜测之后,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根据自己的预测找来各种各样的物品,并认真称了起来。

在孩子称东西之前,教师有意识地在一张大纸上写了“3公斤=6斤”几个大字,并将纸张贴在磅秤区最显眼的地方,但事实上在称东西之前,这个等式并没有引起任何孩子的关注。

当一样样物品依次被放上磅秤时,孩子们马上有了疑问:“指针走几格才是6斤呢?”“指针走六格就是6斤吗?”虽然“公斤”是标准重量单位,但“斤”仍然是孩子们生活中经常听到的重量单位。于是,教师指着墙上张贴的“3公斤=6斤”的标牌说:“要称出6斤东西,一定要看看这张标牌哦!”面对标牌,孩子们的表现不尽相同,有的孩子问:“是不是走3格就是6斤?”而有的孩子却始终不明白。

怎样帮助孩子理解这张标牌呢?孩子真的需要这样的换算吗?教师想必须采取孩子们能够理解的方式,于是,教师拿出预先准备好的6斤米,鼓励孩子:“这是老师称好的6斤米,你们试着把这些米放在磅秤上,看看会有什么反应。”经过尝试,孩子们恍然大悟:“看,指针走了3格!”“指针走3格就是6斤。”

重量单位之间的换算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此教师并不想引导幼儿去探究、理解这个问题。在这里,教师提供“3公斤=6斤”的算式,只是为了暗示幼儿磅秤的使用方法,并能由此进一步探索“6斤有多重”;而提供准备好的6斤米则是想为幼儿搭建一条理解“3公斤=6斤”的通道。将抽象的换算形象化、具体化,从而使幼儿直观地理解。

解决了磅秤使用的问题之后,孩子们又有了新问题。天天向教师求助:“我想知道6个橘子到底是不是6斤,我们去买橘子好吗?”在教师的陪伴下,天天来到水果摊,结果她的猜测遭到了摊主的反对。摊主反问她:“谁告诉你6个橘子是6斤的?不可能!”天天茫然:“那你说几个橘子是6斤呢?”“我帮你称好,你自己数数。”天天开始数称好的6斤橘子,6斤橘子竟有25个!

贝贝到操场上捡来一筐石头,称后发现超过六斤了,便拿掉一块,发现仍太重,便继续拿石头,直到刚好6斤。数一数,一共有26块石头。

阳阳拿了一只瓶子想灌6斤水,结果小瓶装满了水,磅秤上的指针还没有到“3”。她知道还得装水,可小瓶装不下6斤怎么办?在同伴的提议下,她换了两只大瓶子来装,指针终于指到了“3”。

“我的书放上去,磅秤怎么不动?这磅秤是不是坏了?”浩浩按照自己的想法找来10本书,可是磅秤的指针才往前移动了一点点。浩浩断定是磅秤坏了,就把书移到了另一台磅秤上,结果是同样的,这让他十分不解。“能不能帮我换一台好的磅秤?”他求助于教师。“这台磅秤真的坏了?让我来试一试吧!”教师说着又把6斤米放到磅秤上,磅秤的指针乖乖地指向了“3”。“不是好的吗?”教师故作惊讶地问。浩浩也奇怪,他拎了一下留在磅秤上的6斤米,大叫:“我的10本书太轻了!”于是,他找来室内所有图书放到秤上,指针还真朝前走了不少,可还是没有到达“3”。“你的书有6斤重了吗?”“没有。”浩浩摇头。“你怎么能确定没有6斤?”“指针还没有走到‘3’呀!”他又跑到图书廊借来图书,终于凑足6斤,数一数,一共32本。浩浩终于松了一口气,他郑重其事地在记录纸上写下了“32本书(用绘画方式)=6斤”,并在原先猜测记录的“10”旁边打了一个“ד。

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探索着、记录着,大家还把活动室一角作为展示区,把自己找到的重6斤的东西陈列出来,每一份物品旁都写上大大的两个字“6斤”。

6斤的东西都一样重吗

几天后,活动室里陈列的6斤重的物品越来越多,有沙发垫、卫生纸、蜡笔、沙子,等等。孩子们非常喜欢这一堆一堆的物品,大家拎拎这袋,提提那筐,时不时地发出快乐的笑声,有人还叫着:“真重!真重!”

一天,莉莉抱着自己的沙发垫对飞飞说:“飞飞,你来抱抱我的沙发垫,肯定比你的蜡笔重!”“不可能!”飞飞颇有异义,“你的沙发垫是6斤,我的蜡笔也是6斤!沙发垫和蜡笔应该一样重!”“不一样,我的重!”他俩为此争执不下。

与此同时,瑞瑞也在看看、掂掂都是6斤重的沙发垫和沙子之后提出了疑问:“这么一大堆沙发垫才6斤,那么一小袋沙子就有6斤,它们真的一样重吗?”孩子们的想法真精彩,这的确是一个值得回应的问题,但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孩子们答案,而是设法引导他们再次实验探究,自己找出答案。

这天,教师在组织幼儿交流时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把你们称好的两样东西分别放到跷跷板的两端,结果会怎样呢?”

“一样重!”有近三分之二的孩子看法相同。

说“不一样重”的幼儿的理由很简单:6斤的大物品一定比6斤的小物品要重一点。

为了验证这个问题,教师找来一架大的天平秤,通过实验大家看到:32本书和25个橘子一样重,26块石头和一袋米一样重……于是他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无论是什么东西,只要称出来是6斤,就都一样重。

“6斤有多重”的探究活动到这里似乎可以结束了,可有一个问题教师始终不能释怀,那就是经过这些天的探究,孩子们是否会形成“橘子25个才是6斤”“书本32本才是6斤”等概念?如果是这样,教师岂不是引导孩子们走入了另一个认识误区!于是在某一天,教师又提供了自己称好的6斤橘子(30个)、6斤书(12本),并向孩子发问:“老师这儿有一袋6斤的橘子,共有30个,你们说这袋橘子和天天称出来的橘子一样重吗?为什么一样。”“不一样。”孩子们又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这预示着他们的探究之路又将继续下去……

(徐则民 杨 洋 上海静安区南西幼儿园)

篇15:有多重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有多重》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18?——p20的内容。

2、教材简析:

《有多重》是在学生掌握了轻重的知识基础上学习的,也是学生第一次系统接触质量单位,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其它质量单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材安排了四部分教学内容。通过“有多重”这一教学情景,让学生感知物体有轻有重,导出可以用千克和克做单位来表示物体有多重;并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操作活动,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最后,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内容。在原来教材的基础上,我对教材进行了灵活地处理,以活动贯穿整课。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掌握1千克=1000克。

智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能进行简单的换算和估算。

情感目标:能主动探究发现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掌握“1千克=1000克”。

难点:了解1千克与1克的实际质量。

5、教学准备

(1)4名学生为一小组,并为每个小组准备了:盘秤,2分硬币,1千克的白糖1包,500克的盐2包,500克、800克、2千克沙子各1袋,苹果1个、……蛋1袋。

(2)小调查:了解生活物品的质量和自己的体重,并进行记录。

二、说教法与学法

1、倡导民主、平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新型的课堂教学已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而是师生互动的大舞台,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中,我只是为学生们创设情境,提供发现知识的条件,并从中点拨、引导,使学生主动地探索知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2、注重学生主体参与,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因此,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十分重要。在教学中,我把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掂、比、估、算、称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自主学习新知。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课件:10月24日,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中国西昌发射中心顺利发射。“嫦娥1号”起飞重量为2350千克。)

介绍“嫦娥一号”的起飞重量,导出并板书课题:有多重。

通过这样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并对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自豪感。

2、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第一环节:感受1千克。

活动1:掂一掂,感受1千克。

数学游戏,与1千克比轻重。

第二环节:感受1克。

活动2:掂一掂,感受1克。

活动3:找一找,生活中重1克的物品。

活动4:比一比,1千克和1克的质量区别。

第三环节:“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关系。

(课件:淘气和笑笑在争论2包500克食盐重,还是1包1千克的白糖重。)通过称一称、算一算从而得出1千克=1000克。

练习:

2kg=g4000g=()kg

7kg=()g8000g=()kg

3、实际应用,加深理解。

活动5:掂一掂,称一称1个苹果有多重。

篇16:《有多重》教案

《有多重》教案

《有多重》教案 教材解读 《有多重》是北师大教材数学第五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第一册学习了轻重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安排了“有多重”、“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 “练一练” 四部分的教学内容。“有多重”这一教学情景目的是让学生感知物体有轻有重,导出可以用千克和克做单位来表示物体有多重;“称一称,掂一掂”这一部分是这节课教学的重点,目的是通过操作活动感受并认识千克和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估一估,称一称”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进一步感受千克和克的实际质量,并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练一练”是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并掌握所学内容。 学情分析 “克”与“千克”是个质量单位,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经历,理解这样的概念就会感到吃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轻重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知道1千克=1000克。能力目标:能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与交流,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和估算。情感目标:能主动探究发现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教学难点  感知千克与克的实际质量。 教法情境教学法 抛锚质疑法 学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实践操作 教具准备天平、盘秤、牛奶、黄豆、2袋盐、2、5分、1元硬币、苹果、2瓶水、铅笔等等,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学习兴趣,感知轻重 1、师:上课前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吧?游戏的规则是:小组内先手心手背分出胜负,输掉的一方去背胜出的两人。开始 师:通过刚才背两位同学你有什么发现? 生:~~轻,~~重。  师:噢,对了。生活中的物体都有自己重量,在数学中叫质量。 3、师:现在请同学们从桌上任拿两个物品掂一掂,说一说谁比较重,谁比较轻? (设计意图:通过“抱一抱”、“掂一掂”的`游戏非常自然地引出了物体有轻重的区别,激发了学生学习称物体的欲望,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二、实践体验,探索新知。 1、 汇报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师:刚才我们通过抱一抱和掂一掂都可以大体比较出两个物品的轻重,那么怎样就知道物品到底有多重呢,想想怎样就知道了? (板书课题:有多重) ( 设计意图:唤醒学生生活中有关质量的经验。) 师:汇报一下你知道的物品净含量?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轻重引入表示轻、重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认识秤。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的准确质量可以用秤来称,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什么地方见过? 生汇报: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健康秤等等。 用课件介绍各种秤的简单使用 3、简单介绍天平和台秤的用法。 4、认识克。 (1)称一称。 师:现在我们就用台秤或天平称出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开始! 学生分组称。师巡回指导。 (2)说一说。 生:一枚2分的硬币质量大约是1克。  (3)掂一掂。 学生小组合作,掂一掂1克的物品,感受一下。 ( 设计意图; 通过“掂”的感受,建立1克的质量概念。  (4)估一估。  几粒黄豆的质量大约是1克?之后再称一称看对不对? 学生分组活动 交流汇报 (5)找一找。 师: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 ( 设计意图: 注重估测,同时发展1克的质量概念。)  (6)称一称大于1克的物品。 师:我们刚才通过称一称、估一估已经知道了1克有多重,现在估一下桌上铅笔、尺子等比较轻的物品质量,然后验证。比一比谁估计得最准! 小组内验证,比一比谁估计得最准。 (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通过称一称、说一说、掂一掂、找一找、猜一猜、估一估等实践活动亲身经历和体验1克的实际质量,并感受了几克的质量。使学生在自主的时间和空间里自主地积极主动地学习。) 5、认识千克。 (1)称一称。 师:刚才我们选的物品都是比较轻的,现在请同学们任选几件比较重的物品合在一起,再称一称。做好记录 师:刚才有的组的同学称的物品合在一起的质量达到1000多克甚至多克,在记录的时候是不是要写很多数,如果不注意还有可能写错,是不是不方便?怎么办呢? ( 设计意图: 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同时使学生感受到使用“千克”的必要性。)  结合课前的调查知道,较重的物品要用千克表示。称较轻的物品,可以用克作单位。称较重的物品,要用千克作单位的,千克用kg表示。(板书:千克――kg)  师边讲边在台称上称1千克质量的两袋盐或4袋奶。 (2)掂一掂。 师:请同学们把两袋盐放在一只手上掂一掂,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教师边说边示范,然后学生开始活动。  (3)估一估。 小组的同学估计几个苹果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商量一下,并把这几个苹果装在袋子里,轮流掂一掂,找一找掂盐的感觉。 学生选的数量各有不同。通过实践,验证自己估计的结果. (4)找一找 学生找生活中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的。 汇报后再实际称一称,验证结果。  6、1千克=1000克。 师:多少克才是1千克呢?请同学们猜一猜,然后想办法验证! (设计意图:开放性的问题―― “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自己想办法解决验证。”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畅所欲言,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引领着学生进入思维的空间。) 三、巩固练习(一)基础练习1、第20页第1题:(1)独立尝试填写;(2)反馈。(这两个台秤有什么不同?) 2、填适当的单位。抢答 3、第20页第2题: 让学生直接填在教科书上,集体订正。个别说怎样想的。  4、单位用错的日记。 (二)思维拓展 想一想:1千克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点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及时巩固。同时让学生在幽默风趣的笑话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针对笑话中的问题,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 四、总结回顾 1.阅读:教师引导学生看书。 2.质疑: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提出的吗?  3、交流: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4、评价 评价 内容 特别好 一 般 比上节课有进步 对本节课的内容掌握程度       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       勇于提出问题,积极思考       乐于与同伴合作,互相帮助学习          五、布置作业,下课。 完成第20页实践活动。 板书:有多重   克―― g 千克――kg  1千克=1000克  1 kg= 1000 g

篇17:《有多重》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有多重,理解“1千克=1000克”,学会简单的换算。

2.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有关的简单问题,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3.结合操作过程,养成热情参与、认真倾听、积极思考的习惯,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初步形成克、千克的质量观念,能结合实际正确应用质量单位。

教学用具:各种秤、多媒体课件、1千克的盐等多种物品。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数学无处不在,在我们的生活中、学习中、游戏中,处处都有数学。下面让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看看这个游戏中有什么数学知识?

1、游戏导入:找三名同学玩背一背的游戏,感受体重有轻有重。

2、实践体验:掂一掂身边的物体,感觉物体的轻重。

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物体的轻重有关的知识《有多重》。(板书)

3、交流汇报:课前,同学们收集了生活中一些物体的质量信息,说说你的调查信息。

(教师解释:购物的时候,商品的好坏叫做质量;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也叫做质量。板书:质量)

4、揭题:刚才同学们汇报的时候有的用千克,有的用克,还有用公斤、斤作为单位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两个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秤:

1、怎样才能知道一个物体到底有多重呢?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

师:同学们见识真广!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多媒体课件展示)。如台秤(盘秤)、天平、电子秤、弹簧秤、磅秤等。最后教师介绍本节课要用的台秤和天平。

2、拿出一枚硬币和两袋盐:你会怎么选择这两种秤?

(二)建立1千克的概念

1、认识盘秤,讲解用法。观察秤面,引出千克用字母kg表示。

2、称一称:请学生用台秤或弹簧秤称一称这两袋盐的重量,知道两袋盐正好重1千克。

3、掂一掂:小组内每位同学掂一掂两袋盐的质量,感受1千克。

4、估一估:请学生拿一个塑料袋装苹果,再掂一掂,估计一下大约几个苹果是1千克,然后再称一称,并互相说说1千克大约有几个苹果。

5、找一找。你能在小组内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质量也大约是1千克吗?并称一称,掂一掂。

6、说一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建立称比较重的物体用千克作单位的概念)

(三)建立1克的概念

1、要秤硬币,引出台秤不适用。认识天平,讲解用法。观察天平,引出克用字母g表示。

2、称一称:请学生用天平称一称一枚2分硬币的重量,知道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千克。

3、掂一掂:小组内每位同学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的重量,感受1克。

4、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也大约是1克?

5、说一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质量常用克作单位。(建立称比较轻的物体用克作单位的概念)

(四)千克与克的关系

1、猜想千克与克的关系,小组交流。

2、汇报,并说明理由:(学生可能出现的想法)

(1)根据1千米=1000米,想1千克=1000克

(2)刚才称2袋盐1千克,1袋盐500克2袋盐就是1000克。

3、重点引导学生用第二种方法体会理解。(板书)

(五)小结:称比较重的物体用千克作单位,称比较轻的物体用克作单位。

三、巩固练习:

1、书20页第一题。(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秤:先看单位,再看指针。

2、单位换算:2kg=g4000g=()kg

7千克=()克8000克=()千克

3、你知道自己大约有多重吗?(30克30千克)

4、填上合适的单位

老师的体重是60()

一瓶饮料的.质量是250()

一个乒乓球重1()

一大袋洗衣粉重1()

一管牙膏重100()

5、小结:称较重物体的质量时,我们就用作单位,

称较轻物体的质量时,我们就用作单位。

四、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篇18:《有多重》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重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重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重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重量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用具:各种秤、盐等。

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知

1、游戏激趣:

我知道同学们都喜欢做游戏,现在老师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被背的两位同学轻重对比明显)。谁想来做?背的同学,你能把你刚才的感受讲给我们吗?

2、实践体验:

课前,我们每个人都准备了一些物品,请同位两个人互相掂一掂,说一说你们有什么感受?

3、导入新知:

通过刚才的”背一背“游戏和掂一掂活动,同学们都感受到物品有轻有重,那么象一个苹果、一杯水、老师的体重等,你们想不想知不知道它们到底有多重?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知识,有多重.(板书:有多重)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秤

在我们购物的时候,常发现有的物品有包装,物品的重量我们可以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的标识。但也有很多物品并没有包装袋,比如鸡蛋,苹果等,怎样才能知道它们有多重呢?对,要想知道这些物体的准确重量,我们可以用秤来称,能说一说,在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秤?

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三种秤,请看(实物出示体重秤、天平、台秤)

除了这些,还有很多种,你们想看一看吗?(大屏幕出示各种秤)

2、认识天平

我们了解很多种秤,其实,在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还会常用到天平。(介绍天平)天平两端有两个托盘,一般情况下是左边放要称的物品,右边放法码。当红色的指针指在正中间时,说明天平两端的物品是一样重的。那么,法码显示有多重,左边的物品就有多重。

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常用到台秤.你们能读出所示的重量吗?(大屏幕出示教材”练一练“),谁想读出一个西瓜的重量?一个鸡蛋呢?

3、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克

刚才你们在说西瓜和鸡蛋的重量时,分别用了什么单位?(板书:千克、克)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两个重量单位.

⑴、称一称:分别称出两袋盐和1枚2分硬币的重量.

(2)、掂一掂:分别掂一掂1千克盐和1克硬币的有多重.

⑶、找一找:在你的桌子上或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哪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1克?

(4)、说一说:你认为1克和1千克谁重?你知道什么时候应该用克做单位,什么时候要用千克做单位吗?

(5)小结:一般说来,我们称稍重的物体时用千克来做单位,而比较轻的物体却要用克来做单位。虽然我们日常生活中都习惯用”斤“或”两"作重量单位,但是为了方便,国际上就统一给重量规定了新的单位。并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板书:kgg)

4、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

(1)、算一算:刚才我们称盐的时候,一袋盐是500克,你能快速算出两袋一共是多少克吗?

(2)、猜一猜: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1千克=1000克即1kg=1000g)

5、动手操作

你们想不想用千克或克作单位,来表示你们桌子上物品的重量?要求:先估一估,再称一称.

篇19:二年级数学《有多重》教学反思

教学这一课, 我力求体现新课标精神,通过反复掂一掂、拎一拎等活动,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通过说生活中用千克来做单位的物品。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爱数学的兴趣.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活用教材,激发学习兴趣

课前让学生做“背一背”的游戏,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的表示方法。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集市、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搜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还发现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们兴趣盎然,为今后学习数学建立了足够的信心。

二、注重操作,发挥魅力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地给学生“做”的机会,让学生通过“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的活动,形成了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让学生“找一找”、“猜一猜”、“说一说”去感受并列举生活中用千克表示的物品,然后由学生自己运用“千克”的学习过程进行“克”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动手去称一称、掂一掂等,让学生自主探索,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在实践中升华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两袋盐约重1千克”“1个2分硬币约重1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称两袋盐的质量,一枚硬币的质量,苹果的质量,铅笔的质量外,我还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更可喜的是,在“猜一猜”的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分析法,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同学们体会到,同等质量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学生体验的空间。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学生对“克”、“千克”的质量,体验还不够丰富,判断物品有几克、几千克,估计值与实际值有时误差较大,说明学生对“克”“千克”的观念的建立,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教学中,如果大胆让学生举例估测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重量,教师再加以引导,这样会取得更佳教学效果。

新形势下英语教师角色的转变

《龙宫借宝》教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校园文化墙标语

公关论文

《龙宫借宝》教学设计

营销方案怎么写

立德树人好老师心得体会

立德树人的心得体会精选

学校营销方案范文

吞食天地2吉平的介绍信

小学《有多重》教学策划怎么写
《小学《有多重》教学策划怎么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学《有多重》教学策划怎么写(共19篇)】相关文章:

立德树人心得体会2023-01-29

培训机构暑假招生方案2022-04-30

营销方案范文2023-11-13

《商务文秘英语》课程教学设计论文2022-04-30

立德树人师德心得体会2023-06-11

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2023-09-06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2023-04-19

小学五一劳动节活动策划书2023-03-14

平面设计师个人工作总结及计划2022-05-06

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心得体会2022-12-24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