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指瑕原文翻译及赏析习题

时间:2022-07-23 05:52:39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牧童指瑕原文翻译及赏析习题(精选10篇)由网友“薇叶娜”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牧童指瑕原文翻译及赏析习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牧童指瑕原文翻译及赏析习题

篇1:牧童指瑕原文翻译及赏析习题

牧童指瑕原文翻译及赏析习题

牧童指瑕

苏轼

【原文】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①以百数。有戴嵩斗牛图一轴③,尤所②爱,锦囊玉轴常以身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⑤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⑥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据《苏东坡文集》改写)

【阅读训练】

1、 解释:(1)宝: ;(2)曝: ;(3)抚掌: ;(4)而: ;(5)谬:;(6)信:

2、 翻译:(1)牛斗力在角,尾夹入两股间:

(2)杜某笑而然之:

参考答案

1、 解释:(1)名词作动词,珍藏的名画; (2)晒; (3)拍手; (4)却; (5)错误,荒谬;

(6)确实

2、 翻译:(1)牛在斗角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应该夹在两条后腿中间。

(2)杜某笑了笑,认为牧童说得对。

译文:

四川境内有个姓杜的人,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作品有几百件。有一幅戴嵩画的牛,他尤其喜爱,用美玉做轴,用锦布做囊把它卷起来带在身边。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画的是斗牛。牛在斗角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应该夹在两条后腿中间,如今却画成牛摇摆着尾巴斗角,真是荒谬啊!”杜处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有句古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种庄稼的.农民,纺织的事应该去问纺纱织布的婢女”果然是真的。

注释

戴嵩:唐朝著名画家

宝:珍藏。

轴:装裱好的画轴。

尤:尤其。

拊掌:拍手。

搐(chù):收缩,此指“夹”。

掉(尾):摆动尾巴。

曝(pù):晒。

股:大腿。

当:应当。

然:认为是这样。

好:爱好,喜好。

轴:装祷好的画轴。

谬:荒谬(错误)。

乃:竟然(副词);却是(动词)。

百数(所宝以百数):几百件。

以(所宝以百数):作语助,起调节音节作用(其实没有“以“也通顺)。

也:用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吗”、“呢”。

信(信也):相信。

锦囊玉轴:以锦缎作袋,用白玉作轴

中心

1.从杜某角度的收获:要乐于接受正确意见;

2.从戴嵩角度的收获:做任何事都应该认真仔细,依据事实;

3.从牧童角度的收获:了解一样事物,必须多相处,多观察。

4.从众人角度:实践出真识

篇2:《文心雕龙·指瑕》原文及翻译

《文心雕龙·指瑕》原文及翻译

原文:

管仲有言∶“无翼而飞者声也;无根而固者情也。”然则声不假翼,其飞甚易;情不待根,其固匪难。以之垂文,可不慎欤!古来文才,异世争驱。或逸才以爽迅,或精思以纤密,而虑动难圆,鲜无瑕病。陈思之文,群才之俊也,而《武帝诔》云“尊灵永蛰”,《明帝颂》云“圣体浮轻”,浮轻有似于蝴蝶,永蛰颇疑于昆虫,施之尊极,岂其当乎?左思《七讽》,说孝而不从,反道若斯,馀不足观矣。潘岳为才,善于哀文,然悲内兄,则云“感口泽”,伤弱子,则云“心如疑”,《礼》文在尊极,而施之下流,辞虽足哀,义斯替矣。

若夫君子拟人,必于其伦,而崔瑗之《诔李公》,比行于黄虞,向秀之《赋嵇生》,方罪于李斯。与其失也,虽宁僭无滥,然高厚之诗,不类甚矣。

凡巧言易标,拙辞难隐,斯言之玷,实深白圭。繁例难载,故略举四条。

若夫立文之道,惟字与义。字以训正,义以理宣。而晋末篇章,依希其旨,始有“赏际奇至”之言,终有“抚叩酬酢”之语,每单举一字,指以为情。夫赏训锡赉,岂关心解;抚训执握,何预情理。《雅》、《颂》未闻,汉魏莫用,悬领似如可辩,课文了不成义,斯实情讹之所变,文浇之致弊。而宋来才英,未之或改,旧染成俗,非一朝也。

近代辞人,率多猜忌,至乃比语求蚩,反音取瑕,虽不屑于古,而有择于今焉。又制同他文,理宜删革,若掠人美辞,以为己力,宝玉大弓,终非其有。全写则揭箧,傍采则探囊,然世远者太轻,时同者为尤矣。

若夫注解为书,所以明正事理,然谬于研求,或率意而断。《西京赋》称“中黄、育、获”之畴,而薛综谬注谓之“阉尹”,是不闻执雕虎之人也。又《周礼》井赋,旧有“匹马”;而应劭释匹,或量首数蹄,斯岂辩物之要哉?原夫古之正名,车两而马匹,匹两称目,以并耦为用。盖车贰佐乘,马俪骖服,服乘不只,故名号必双,名号一正,则虽单为匹矣。匹夫匹妇,亦配义矣。夫车马小义,而历代莫悟;辞赋近事,而千里致差;况钻灼经典,能不谬哉?夫辩匹而数首蹄,选勇而驱阉尹,失理太甚,故举以为戒。丹青初炳而后渝,文章岁久而弥光。若能隐括于一朝,可以无惭于千载也。

赞曰∶

羿氏舛射,东野败驾。虽有俊才,谬则多谢。

斯言一玷,千载弗化。令章靡疚,亦善之亚。

文言文翻译:

《指瑕》是《文心雕龙》的第四十一篇,论述写作上应注意避免的种种毛病。

本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论避免瑕病的必要,认为文学作品极易广为流传并深入人心。古今作者在写作中很难考虑得全面周到,而文章稍有污点,就千年万载也洗刷不掉,所以说避免瑕病“可不慎欤”。其次用实例说明内容上的四种重要毛病:一是用词不当,二是违反孝道,三是尊卑不分,四是比拟不伦。

第二部分从用字用义方面提出当时创作中存在的三个问题:第一是用字“依希其旨”,含意模糊不清。其中举到的“赏际奇至”、“抚叩酬即”二例,由于其原文今不可考,它本身又是含意不明的典型,所以,有关这几句的论述,现在也难得确解。但用意含糊确是当时的弊病之一,刘勰对这种倾向的批评,总的精神是对的。第二是在字音上的猜忌而出现的问题,这和当时文人多习字音反切有关,没有什么普遍意义。第三是剽窃他人文辞,刘勰用小偷大盗来嘲讽这种行为,指出偷来的文辞“终非其有”;但古今有别,不可一概而论。

第三部分论注解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以薛综注《西京赋》和应劭解释“匹”字二例为鉴戒。刘勰对“匹”字的解释颇有道理,多为后世论者所取。(刘世儒在《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中比较诸说,认为“恐怕还是刘氏和段氏的说法可靠些”)

在本篇所讲的种种瑕病中,有的是从封建道德观念出发的,特别是左思一例,因“说孝不从”而否定其整个作品,不仅说明刘勰儒道观念之重,也反映他在批评方法上的重要错误。但本篇所提出的一些弊病,如用词不当、比拟不伦、“依希其旨”、“掠人美辞”等,在文学创作中具有一定普遍性,论者“举以为戒”,希望作者引起重视而力求避免,还是很有必要的。

(一)

管仲曾说:“没有翅翼而能四处飞扬的是声音,没有根柢而能深入牢固的是情感。”但声音不需要翅翼就很容易飞扬,情感不依靠根抵也不难牢固,根据这个道理来从事写作,能不十分慎重么!自古以来的作者,在不同时代竞相驰骋:有的才华卓越而豪放迅疾,有的思考精致而细密,但思虑所及往往难于全面,很少做到毫无瑕病。曹植在写作上,是众多文人中较为英俊的了,他在《武帝诔》中却说:“尊贵的英灵永远蛰伏。”在《冬至献袜颂》中又说:“圣王的身体轻浮地飞翔。”说“轻浮”就好像是胡蝶,说“永蛰”则容易怀疑为昆虫;把这种描写用于最尊贵的帝王,怎能恰当呢!又如左思的《七讽》,有说之以孝而不从的话,既然如此违反大道,其他内容就不值得一看了。潘岳的文才,是善于写哀伤之作,但写对内兄的伤痛,就说有其留下的“口泽”;写对幼子的哀悼,就说他思念之心“如疑”。“口泽”和“如疑”,都是《礼记》中对尊敬的父母用的,潘岳却用之于晚辈,文辞虽然写得很悲哀,但有失于尊卑有别的大义。至于对人物的比拟,必须合于伦类。可是崔瑗对李公的诔文,把他的行为比之黄帝和虞舜;向秀在《思旧赋》中怀念嵇康,竟把李斯的罪过和嵇康相比。如果不得已而用不当的比拟,那就宁可好的方面比得过头一些,而不要对坏的方面比得太重;但像高厚那样的诗句,比拟得过分不伦不类仍是不对的。大凡精妙的言辞容易显露,拙劣的毛病也难以掩盖,只要有了缺点,就比洁白的玉器上有了缺点更难磨掉。文章的瑕病是很多的,不可能全部列举出来,所以只大致提出以上四点。

(二)

文章写作的基本途径,不外用字和立义两个方面:用字要根据正确的解释来确定含义,立义要通过正确的道理来阐明。晋末以来的作品,有的意旨模糊不清,开始有“赏际奇致”的奇言,后来有“抚叩酬酢”的怪语;且常常是单独标出一字,用以表达情感。“赏”字的意思是赏赐,和内心是否领会毫不相关;“抚”字的意思是执持,也牵涉不到什么情理:这都是《诗经》中未曾见到,汉魏时期也无人用过的。笼统含混地领会似乎还可辨识,核实文字就完全不成其为意义。这都是情感不正常所产生的变化,文风衰落造成的弊病。到刘宋以后的作者,仍然没有改变,老毛病已习染成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近代的作家,大都爱好猜忌,以至从语音相同的字上寻找缺点,从反切出的字音去挑取毛病:这在古代虽不重要,在今天就要受到指责了。此外,所写和他人的文章雷同,按理应当加以删改。如果掠取人家的'美辞,当做自己的创作,就像古代阳虎窃取了鲁国的宝玉大弓,终于不是自己应有之物而退还。全部抄袭别人的作品,就如巨盗窃取整箱的财物;部分采取他人的文辞,则如小偷摸人家的口袋;但袭用前人论述的很浅薄,窃取当代著作就是过错了。

(三)

至于注释之成为书籍,是用以辨明事理的,但由于研究得不正确,有的便轻率地做了判断。张衡在《西京赋》中讲到“中黄伯,以及夏育、乌获之类勇士”,薛综把中黄伯误注为宦官的头目,这是他不知道中黄伯是能执雕虎的勇士。又如《周礼》中讲按井田征收赋税,过去有三十户出“匹马”之说,而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解释“匹”字,有按马头数马蹄的说法,这岂是辨别事物的要义呢?考查古代正定名称的原意,车用“两”而马用“匹”,“匹”和“两”的称呼,都是取并偶的意思。随帝王朝会和祭祀的贰车、军事和打猎的佐车,驾车在中的两服、在外的两骖,都是双马。既然这些都不是单的,所以它们的名称必须成双;名称一经正定之后,就虽是单数也通称为“匹”了。所谓“匹夫匹妇”,也就是取配偶的意思。车马名称的含义是比较简单的,历代还有不少人不明白;辞赋是文人的家常便饭,还有人注得差之千里,何况研讨宏深的儒家经典,怎能不发生错误呢?为辨别“匹”字而计算马头马蹄,挑选勇士却推出了宦官头子,都是错得过分突出的例子,所以举为鉴戒。绘画是开始鲜明而后来变色,文章却可年代越久而更为光彩;如能在写作时改正了作品中的缺点,就可传之千载而永无愧色了。

(四)

总之,善于射箭的后羿曾出过差错,善于御马的东野稷也有过失误。虽然有杰出的才能,出了错误就很惭愧。作品中一个小小的污点,一千年也改变不了。能写出没有毛病的好作品,也就和写作的高手相去不远了。

篇3:牧童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牧童诗

宋代: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横吹隔陇闻。(吹笛横吹一作:短笛风斜)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译文: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横吹隔陇闻。

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啊,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

注释: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横吹隔陇(lǒng)闻。

陇:通“垄”,田垄。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长安:唐代京城。机关用尽:用尽心机。

赏析:

这是一首饶有理趣,借题发挥的警世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描写牧童自在自得的神情,悠然牛背上,短笛信口吹,宛然如画。牧童骑着牛儿,从前村慢慢走过;吹着笛儿,笛声在田间随风飘悠。“骑牛”与“吹笛”,生动地描摹出牧童洒脱的形象、悠闲的心情:同时,诗人把牧童放在“村”与“岸”的背景上,使画面境界外阔,显得“野”味浓郁。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即事论理,拉出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名利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有多少在官场上争名逐利的庸人,费尽心机,其实不如牧童自在快乐啊!在一贬一褒之中,表露出作者清高自赏、不与俗流合污的心态,同时也在赞美牧童。

该《牧童诗》与《红楼梦》之“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悠闲自得,吹笛牛背,早出晚归,不愁食衣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自然既飘逸而又理想,可惜在黑暗的制度下,只不过是文人学士们的“空想”之一。

篇4:牧童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译文

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牧笛逗弄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草地里休息了。

注释

横野:宽阔的原野弄:逗弄。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赏析: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

“弄”字,更写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时时断断续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篇5:牧童原文翻译及赏析

牧童词

朝代:唐代

作者:储光羲

原文:

不言牧田远,不道牧陂深。所念牛驯扰,不乱牧童心。

圆笠覆我首,长蓑披我襟。方将忧暑雨,亦以惧寒阴。

大牛隐层坂,小牛穿近林。同类相鼓舞,触物成讴吟。

取乐须臾间,宁问声与音。

译文

早晨去放牛,赶牛去江湾;傍晚去放牛,赶牛过村落。披着蓑衣走在细雨绵绵的树林里,折支芦管躺在绿草地上吹着小曲。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来咬牛犊。

注释

[1]稠:密。此句是说村子四面禾黍稠密,不能放牧,只能去远处。

[2]陂(bēi):塘岸或河岸。乌:乌鸦。

[3]垄头:原指田埂,此指高岸。

[4]白犊时向芦中鸣:小白牛时常向芦苇丛中鸣叫。

[5]吹叶:吹苇叶发声。应:响应,回应。

[6]鼓长鞭:甩动长鞭以发出响声。

[7]截尔头上角:北魏时,拓拔晖出任万州刺史,在路上需角脂润滑车轮,便派人去生截牛角,吓得百姓不敢牧牛。这里是牧童吓唬牛。

鉴赏

诗的大意是:因为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所以把它远远地放入陂中。沿河的陂岸,泉甘草美,真是个放牧的好地方;放到这儿来的牛可多着哩!牛自由自在的吃草,喝水,牧童又何尝不想到山坡上和别的放牛娃去玩一会儿;可是讨厌的鸟儿,在天空盘旋。它们饿了,老是要飞到牛背上去啄虮虱。怎能丢下不管呢?牛性是好斗的,特别是牧童放的这头小白牛更淘气,它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这鸣声该不会是寻找触角的对象的信号吧?真叫人担心,一刻也不能离开它。此时,牧童耳边忽然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有人卷着芦叶在吹口哨。他知道是他的同伴放着牛在堤的那一边,于是他也学着样儿,卷着叶子吹起来,互相应和;一面监视着这正在吃草的牛,抖动几下手里的长鞭,并且向牛说了下面两句警告的话。这话里是有个典故的。

原来,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这一横暴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牧童们谁都知道。“官家截尔头上角”,是这牧童挥鞭时随口说出来的。这话对无知的牛来说,当然无异“弹琴”,可是在牧童却认为是有效的恐吓。这是值得深长思之的。

唐朝自安史乱后,藩镇割据,内战不停。官府借口军需而抢夺、宰杀民间耕牛,是极常见的事。和张籍同时的诗人元稹在《乐府古题·田家词》里就有所反映:“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一日官军收海服,驱车驾车食牛肉。”连肉都被吃光,那头上两只角截下熬角脂,自然不在话下。这就是当时的客观现实。对于这种现实,张籍这诗里并未作任何描写,只是结尾时借放牛娃的口,轻轻地点了一下,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人民对官府畏惧和对抗的心情,也就可以想见了。

全诗十句,是一幅绝妙的牧牛图。前八句生动曲折地描绘了牧场的环境背景、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然而诗的主题并不在此;直到最后两句,读者才能看出诗人用意之所在。从前面八句转入最后两句,如信手拈来,用笔十分自然;寓尖锐讽刺于轻松调侃之中,用意十分明快而深刻。

诗歌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篇6:牧童原文翻译及赏析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牧童诗》译文

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

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啊,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

《牧童诗》注释

陇(lǒng):通“垄”,田垄。

长安:唐代京城。

机关用尽:用尽心机。

《牧童诗》赏析

这是一首饶有理趣,借题发挥的警世诗。

“牧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描写牧童自在自得的神情,悠然牛背上,短笛信口吹,宛然如画。牧童牧着牛儿,从前村慢慢走过;吹着笛儿,笛声在田间随风飘悠。“牧牛”尽“吹笛”,生动地描摹出牧童洒脱的形象、悠闲的心情:同时,诗人把牧童放在“村”尽“岸”的背景上,使画面境界外阔,显得“野”味浓郁。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即事论理,拉出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名利客”尽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有多少在官场上争名逐利的庸人,费尽心机,其实不如牧童自在快乐啊!在一贬一褒之中,表露出作者清高自赏、不尽俗流合污的心态,同时也在赞美牧童。

该《牧童诗》尽《红楼梦》之“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悠闲自得,吹笛牛背,早出晚归,不愁食衣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自然既飘逸而又理想,可惜在黑暗的制度下,只不过是文人学士们的“空想”之一。

《牧童诗》创作背景

在《桐江诗话》中记载,这首诗应该是黄庭坚七岁时创作,即公元1051年(皇祐三年辛卯)。黄庭坚父亲黄庶邀请几位诗友一起在家饮酒吟诗时,其中一位说:“久闻令郎少年聪慧,何不让他也来吟一首 !”这时,黄庭坚想起了吹笛子的小牧童,便以牧童为题,作一首诗。

篇7:牧童原文翻译及赏析

牧童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古诗简介

《牧童诗》是宋代文人黄庭坚创作的一首诗。该前两句描写牧童悠然牛背上吹短笛的情景,后两句即事论理,拿牧童和长安名利客对比,表达了作者赞颂牧童清闲恬适,不追求名利的生活的情怀,黄庭坚认为人应活得悠闲自在,不应受名利所驱。

翻译/译文

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哎,多少到长安求取名利的人啊,机关算尽都不如你(牧童)啊。

注释

1、陇(lǒng):通“垄”,田垄。

2、长安:唐代京城。

3、机关用尽:用尽心机。

创作背景

在《桐江诗话》中记载,该《牧童诗》为黄庭坚七岁时创作,即皇祐三年辛卯(1051年)。

有一天,黄庭坚父亲黄庶邀请几位诗友一起在家饮酒吟诗。其中一位说:“久闻令郎少年聪慧,何不让他也来吟一首!”这时,黄庭坚想起了吹笛子的小牧童,便以牧童为题,作一首诗。

赏析/鉴赏

这是一首饶有理趣,借题发挥的警世诗。前两句描写牧童自在自得的神情,悠然牛背上,短笛信口吹,宛然如画。牧童骑着牛儿,从前村慢慢走过;吹着笛儿,笛声在田间随风飘悠。“骑牛”与“吹笛”,生动地描摹出牧童洒脱的形象、悠闲的心情:同时,诗人把牧童放在“村”与“岸”的背景上,使画面境界外阔,显得“野”味浓郁。

后两句即事论理,拉出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名利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有多少在官场上争名逐利的庸人,费尽心机,其实不如牧童自在快乐啊!在一贬一褒之中,表露出作者清高自赏、不与俗流合污的心态,同时也在赞美牧童。

该《牧童诗》与《红楼梦》之“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悠闲自得,吹笛牛背,早出晚归,不愁食衣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自然既飘逸而又理想,可惜在黑暗的制度下,只不过是文人学士们的“空想”之一。

篇8:牧童原文翻译及赏析

牧童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古诗简介

《牧童诗》是宋代文人黄庭坚创作的一首诗。该前两句描写牧童悠然牛背上吹短笛的情景,后两句即事论理,拿牧童和长安名利客对比,表达了作者赞颂牧童清闲恬适,不追求名利的生活的情怀,黄庭坚认为人应活得悠闲自在,不应受名利所驱。

翻译/译文

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哎,多少到长安求取名利的人啊,机关算尽都不如你(牧童)啊。

注释

1、陇(lǒng):通“垄”,田垄。

2、长安:唐代京城。

3、机关用尽:用尽心机。

创作背景

在《桐江诗话》中记载,该《牧童诗》为黄庭坚七岁时创作,即皇祐三年辛卯(1051年)。

有一天,黄庭坚父亲黄庶邀请几位诗友一起在家饮酒吟诗。其中一位说:“久闻令郎少年聪慧,何不让他也来吟一首!”这时,黄庭坚想起了吹笛子的小牧童,便以牧童为题,作一首诗。

赏析/鉴赏

这是一首饶有理趣,借题发挥的警世诗。前两句描写牧童自在自得的神情,悠然牛背上,短笛信口吹,宛然如画。牧童骑着牛儿,从前村慢慢走过;吹着笛儿,笛声在田间随风飘悠。“骑牛”与“吹笛”,生动地描摹出牧童洒脱的形象、悠闲的心情:同时,诗人把牧童放在“村”与“岸”的背景上,使画面境界外阔,显得“野”味浓郁。

后两句即事论理,拉出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名利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有多少在官场上争名逐利的庸人,费尽心机,其实不如牧童自在快乐啊!在一贬一褒之中,表露出作者清高自赏、不与俗流合污的心态,同时也在赞美牧童。

该《牧童诗》与《红楼梦》之“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悠闲自得,吹笛牛背,早出晚归,不愁食衣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自然既飘逸而又理想,可惜在黑暗的制度下,只不过是文人学士们的“空想”之一。

【牧童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2篇】

篇9:牧童原文翻译及赏析

牧童词

朝代:唐代

作者:李涉

原文: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翻译:

早上放牛,把牛放到大江弯曲的地方;傍晚放牛,把牛放到村口的山谷里。在细细的春雨里,他披着蓑衣走出树林,睡在绿草地上把芦管当作乐器来吹。再把蓬蒿胡乱插在腰里当作刀箭,这样就不怕猛虎欺负小牛犊了。

赏析:

诗的大意是:因为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所以把它远远地放入陂中。沿河的陂岸,泉甘草美,真是个放牧的好地方;放到这儿来的牛可多着哩!牛自由自在的吃草,喝水,牧童又何尝不想到山坡上和别的放牛娃去玩一会儿;可是讨厌的鸟儿,在天空盘旋。它们饿了,老是要飞到牛背上去啄虮虱。怎能丢下不管呢?牛性是好斗的,特别是牧童放的这头小白牛更淘气,它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这鸣声该不会是寻找触角的对象的信号吧?真叫人担心,一刻也不能离开它。此时,牧童耳边忽然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有人卷着芦叶在吹口哨。他知道是他的同伴放着牛在堤的那一边,于是他也学着样儿,卷着叶子吹起来,互相应和;一面监视着这正在吃草的牛,抖动几下手里的长鞭,并且向牛说了下面两句警告的话。这话里是有个典故的。

原来,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这一横暴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牧童们谁都知道。“官家截尔头上角”,是这牧童挥鞭时随口说出来的。这话对无知的牛来说,当然无异“弹琴”,可是在牧童却认为是有效的恐吓。这是值得深长思之的。

唐朝自安史乱后,藩镇割据,内战不停。官府借口军需而抢夺、宰杀民间耕牛,是极常见的事。和张籍同时的诗人元稹在《乐府古题·田家词》里就有所反映:“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一日官军收海服,驱车驾车食牛肉。”连肉都被吃光,那头上两只角截下熬角脂,自然不在话下。这就是当时的客观现实。对于这种现实,张籍这诗里并未作任何描写,只是结尾时借放牛娃的口,轻轻地点了一下,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人民对官府畏惧和对抗的心情,也就可以想见了。

全诗十句,是一幅绝妙的牧牛图。前八句生动曲折地描绘了牧场的环境背景、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然而诗的主题并不在此;直到最后两句,读者才能看出诗人用意之所在。从前面八句转入最后两句,如信手拈来,用笔十分自然;寓尖锐讽刺于轻松调侃之中,用意十分明快而深刻。

诗歌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篇10:牧童原文翻译及赏析

牧童

唐·李涉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译文:

早晨去放牛,赶牛去江湾。

傍晚去放牛,赶牛过村落。

披着蓑衣走在细雨绵绵的树林里,折支芦管躺在绿草地上吹着小曲。

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来咬牛犊。

注释:

⑴朝(zhāo):早晨;日出的时候。

⑵蓑(suō):蓑衣,用草或棕编的防雨用具,类似于雨衣。

⑶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潮湿地区或河边沙地。茎直立,三棱形。叶细长,深绿色,质硬有光泽。夏季开穗状小花,赤褐色。地下有细长的匍匐茎,并有褐色膨大块茎。块茎称香附子,可供药用。

⑷蓬蒿(hāo):茼蒿的俗称。

⑸黄犊(dú):小牛。

(6)荷:披着,背上。

赏析:

诗的大意是:因为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所以把它远远地放入陂中。沿河的陂岸,泉甘草美,真是个放牧的好地方;放到这儿来的牛可多着哩!牛自由自在的吃草,喝水,牧童又何尝不想到山坡上和别的放牛娃去玩一会儿;可是讨厌的鸟儿,在天空盘旋。它们饿了,老是要飞到牛背上去啄虮虱。怎能丢下不管呢?牛性是好斗的,特别是牧童放的这头小白牛更淘气,它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这鸣声该不会是寻找触角的对象的信号吧?真叫人担心,一刻也不能离开它。此时,牧童耳边忽然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有人卷着芦叶在吹口哨。他知道是他的同伴放着牛在堤的那一边,于是他也学着样儿,卷着叶子吹起来,互相应和;一面监视着这正在吃草的牛,抖动几下手里的长鞭,并且向牛说了下面两句警告的话。这话里是有个典故的。

原来,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这一横暴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牧童们谁都知道。官家截尔头上角,是这牧童挥鞭时随口说出来的。这话对无知的牛来说,当然无异弹琴,可是在牧童却认为是有效的恐吓。这是值得深长思之的。

唐朝自安史乱后,藩镇割据,内战不停。官府借口军需而抢夺、宰杀民间耕牛,是极常见的事。和张籍同时的诗人元稹在《乐府古题·田家词》里就有所反映: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一日官军收海服,驱车驾车食牛肉。连肉都被吃光,那头上两只角截下熬角脂,自然不在话下。这就是当时的客观现实。对于这种现实,张籍这诗里并未作任何描写,只是结尾时借放牛娃的口,轻轻地点了一下,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人民对官府畏惧和对抗的心情,也就可以想见了。

全诗十句,是一幅绝妙的牧牛图。前八句生动曲折地描绘了牧场的环境背景、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然而诗的主题并不在此;直到最后两句,读者才能看出诗人用意之所在。从前面八句转入最后两句,如信手拈来,用笔十分自然;寓尖锐讽刺于轻松调侃之中,用意十分明快而深刻。

诗歌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新唐书列传文艺上王勃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王勃《八仙径》原文翻译注释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详细介绍

商山早行的试题总结

读吕勃答问有感

红楼梦》语言品味札记

温庭筠《商山早行》阅读答案及赏析

王勃《采莲曲》全诗赏析

九日登高,九日登高严维,九日登高的意思,九日登高赏析

高二年级优秀语文作文

牧童指瑕原文翻译及赏析习题
《牧童指瑕原文翻译及赏析习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牧童指瑕原文翻译及赏析习题(精选10篇)】相关文章:

《牧竖巧逮狼》阅读答案及译文2022-06-04

所见古诗及翻译赏析介绍2023-09-24

村晚原文翻译及赏析2023-09-29

诗歌蜀中九日赏析2023-04-26

《牧童逮狼》原文翻译及启示2022-09-06

牧童诗黄庭坚原文赏析2022-04-29

孟浩然《田家元日》翻译及赏析2022-10-18

王勃《山中》古诗原文2022-11-11

咏风王勃翻译2022-05-25

孟浩然田家元日原文及赏析20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