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个性在阅读中张扬 ─── 一堂语文课引起的思考

时间:2022-08-03 07:48:25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让个性在阅读中张扬 ─── 一堂语文课引起的思考(通用9篇)由网友“chouchou”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让个性在阅读中张扬 ─── 一堂语文课引起的思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让个性在阅读中张扬 ─── 一堂语文课引起的思考

篇1:让个性在阅读中张扬 ─── 一堂语文课引起的思考

让个性在阅读中张扬 ─── 一堂语文课引起的思考

灵石县静升初中学校   张艳

一堂新课开始了,内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生的表现令我大吃一惊,很多学生对问题的把握简直是直切要害,语言的运用可谓是精准。“我的学生的进步如此显著,有的简直可以用‘厉害’来形容。”我心中暗自窃喜。“一个假期不见,刮目相看啊,由量变达质变了。”自己有一种如浴春风的感觉。然而接下来的表现却在我明朗愉悦的心境中投下了一丝阴影。

“同学们,文中鲁迅先生向我们介绍了他的童年生活,他的百草园和他的三味书屋,你认为他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很多学生回答:“作者把百草园的自由自在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心理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这答案无可厚非。但当有几个学生提出异议:“百草园的生活是快乐的,但是在三味书屋也并不是十分枯燥,也有快乐啊。”那一大帮都来反对,特别的坚决,好像他们手中握着开启大门的唯一的钥匙。对作者感情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他们如此斩钉截铁的断定,正常吗?我又回想起这节课的流程是如此的顺利,一反常态啊。我是不是多心了?太不相信我的学生了?

接下来是对课文语言的分析。我特意找了用词贴切形象,但参考资料很少提及的几处,让学生分析。又是出乎我的意料,刚才还活跃的课堂,霎那间静默了。学生的眼睛里刚才还闪烁着急切兴奋自信的光亮,一霎间好像全部蒙上了灰尘,呆滞了。几分钟的思考后,我提问一个学习和课堂表现都不错的学生,又是一次出人意料。她沉默了一会说:“我不会!”

“那你认为这些词用得好不好?”

“好!”

“能不能说一下你认为它好的原因?”

又是一阵沉默……

“同学们,第二自然段通过你自己的学习分析,你认为哪些语句用得很精彩?”

有的说:修饰词用得好,比如肥胖,不仅写了黄蜂的体态,而且注意从儿童的角度去观察。有的说:动词用得好,比如窜,既写了叫天子的轻捷机灵,又写出我对它的羡慕之情。这时候,王晓盟的手举的老高,我叫起他。他从四个方面来谈,很准确。这是一个中等水平的学生。

“回答得很好,老师有一个问题不明白,想问问你,你说春夏秋景皆备,从文中那里可以分析出来?”

他没有立即回答,在来回翻着自己的书,这时我注意到,他的书有些异样,走近一看,原来他把《语文三点一测》用书皮包起来,充当语文书,却把语文书放在书包里。再看看其他同学,很多的桌子上都摆着一本参考书,当我要求他们分析时,他们大多在找现成答案,而没有深入的思考。难怪问题回答的几近于完美,甚至于语文能力差的学生。

这些书详尽地告诉学生一些常见问题的“标准答案”,因此课堂上学生的回答近乎于完美,课堂的流程流畅和谐。然而这是否就说明学生真正思考了,真正明白了?我的学生的表现告诉我:那只是一种假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没有做积极的思考,参考书是他们的依赖,是他们可以不思考的法宝。参考书的标准答案给他们营造了一个虚幻自信的空间,吞噬了他们的思考力,使他们逐渐变为一个没有独自思考的传声筒。

我谈了自己对参考书的看法,参考书只能成为你们的参考,而不应该是你成为它的奴隶!不会思考的人是不可能进步的,是会被生活所淘汰的,你必须学会独自思考,并大胆说出你的想法。本以为学生肯定会赞成,然而又是一个措手不及。一个学生“腾”的站了起来:“老师,你说没有标准答案,可是考试里有标准答案啊。我们与标准答案的思考角度不一样,就可能扣分。以前有的老师就让我们背答案,甚至是背作文,而且也能考好……”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我愕然了,那一刻我没有充足的理由来回答我的学生。

不是吗?毕业伊始,看到我的学生,我绞尽脑汁想着如何把知识点讲透,讲懂,如何让学生记得快记得牢;我为他们做了周密的计划,对他们抱了太多的期望,我喋喋不休地把我认为的重点传授给他们,却很少考虑学生的感受,往往学生没完成作业,或耽于玩,我会软硬兼施的.诱逼他好好地学,甚至于大发雷霆。虽说是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但内心中,考试的这把尺子却真真切切的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说是因材施教,很多的时候只是给学生把知识点分成等级,这好比把学生圈在加工厂里,使用不同的工具把产品锻造合格。在这个流程中,我的意识中只记得他们是学生,却忽略了一个关键:他们是孩子,他们有自己的天性。

很早就感觉到:学上得越多,孩子那天生丰富的想象力,好像一刹那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很多孩子,面对问题,不敢大胆地想象,甚至停滞自己的思维。为什么?一次次的标准答案,击跨了孩子的想象力,停滞了孩子的思考力,他不敢去想,老师也不敢过多的放手给学生,还是做着孩子尽职尽责的保姆,替他干了很多事,我们的孩子也逐渐学会了等待,学会了依赖。曾记得有学生问我一个问题,不是很难,稍微思考就可以解决,特别那个孩子学习能力不差,我已经帮他找到了突破口,他只要考虑一下,就会豁然开朗,然而他却告诉我:“老师你就直接告诉我答案,我背背就是了。”

“这怎么可以呢?”语文不是科学主义,更多体现的是人文精神。语文课文,不是符号化、公式化的,而更多的是个人的感受和体验。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篇文章,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知识和阅历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感受,即使相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同一问题,还有不同的理解呢。而我的学生竟然让我直接说答案,甚至我要帮他分析,他都拒绝,说有了答案,他背背就可以了。可笑不可笑?不,是可悲!究其原因,我能怪孩子吗?是我自己总是想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孩子身上,仅仅把孩子看作是知识的容器,却忽视孩子有自己的思维。久而久之,孩子们已经不会自己思考,更不用说创造了。扪心自问,我们是否真的给孩子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他真的学会独立了吗?

纵观我国传统教育,我发现,它的内容是单一、狭隘的。学校的课程设置,往往集中在升学科目上,升学科目又集中在考试内容上,这些内容被一点一点地向学生灌输着。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天性被湮灭,想象力被扼杀。而孩子们除考试之外,除了知道一些所谓的标准答案外,对于那绚丽多姿、丰富多采的世界,竟然知之甚微。可想而知,这样长大的孩子知识储备不够丰富,文化底蕴不够深厚,对于日异变化的世界能有多大的潜能发挥出来呢?能有多大的创造性展示出来呢?从内容上说,我们的教育完全陷入了应试的轨道,我们的孩子也成了考试的机器。我们还能对他们有什么奢望呢?

同时它的培养方法上是保守的。我们习惯上的管理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警察式”的,像警察一样,把学生管得规规矩矩的;另一种是保姆式的,像老母鸡一样,把自己的小鸡全都看护好,让他们不出任何事,在自己的庇护下,让他们按照我们的设计来学习,来生活。

比之西方教育,我们传统教育下的孩子是封闭的、禁锢的、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的基础教育在世界称雄,我们有很多获得奥林匹克竞赛金牌的学生,却没有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成人?因为我们传统的教育压抑着学生的个性,并没有给孩子放飞的空间。

学生时代是人的一生中最富有生命力、生命色彩最丰富最斑斓,并且生命成长最迅速最为重要的黄金时段,我们有什么理由把学生禁锢在狭小的教育空间?又有什么理由不归复学生应有的生存自由和正常的生命色彩呢?每个学生都是一片有待开发或进一步开垦的处女地,作为教育者我必须想方设法加以开发和利用,不断培育和扶植他们身上的“生长点”,使我的孩子发掘和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我们的孩子由工具性向鲜活性转变,容器性向生命性进化。

纪伯伦在他的《先知孩子》里说:

你们的孩子,实际上不是“你们的”孩子,

他们乃是生命本身的企盼

他们虽与你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与他们的,是你们的爱而不是你们的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所能管理的,是他们的身体而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日的世界,那是你们在梦中无法探访到的地方

你们可以努力的学像他们一样,但是,你不要白费力气要他们像你

因为岁月无法倒流,生命也不会停滞于昨天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就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射箭者看见了苍茫路途中的目标便用力将你弯曲--拉满弓,以使手中的箭射得又快又远,让你们在射者的手中弯曲成为喜乐吧;

是的,岁月无法倒流,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孩子有自己的明天,今天我所能给与的,不是我相对于明天已经过时的思想,而是教会我的孩子去思考,做他们的导航者。我就是弓,一张静止的弓,送箭矢直冲云霄的静止的弓。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们正在寻找如何充分开启孩子们思维和想象的空间,课程改革为我们打开了方便之门,它更主张“人性的张扬”, 它真正认识到学生是具有鲜活生命的人,是具有自我发展的人,是具有个体独立的人。我们的教育不应该是压抑个性,而应该最大限度的张扬个性。我们要教给他们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具有创造力的孩子,才会自由的展示自己,才会给我们民族的未来注入新的鲜活的血液。这给我很大的教益,似乎在一瞬间豁然开朗。

观念的更新,使我更认识到,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仅是终结性评价,更应该注重从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评价,从过程与方法方面进行评价,从情感和价值观方面进行评价。多种评价手段的提出,给了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间,更激发孩子不是走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在教师的熏陶和引导中,有意识的从多角度多方面展示自己,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学习,真正的为了提升自己而去学习,真正的为了展示自己而去努力!也只有这样做我才能真正成为送箭矢直冲云霄的良弓!那箭才会射得高射得远!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决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我要做的就是要这一片田地生机盎然。相信在课程改革如此自由广阔的天地里,我的孩子不会再惧怕“标准答案”了,在爱的民主和谐中,他们将积蓄更多的力量,多一些自信,多一些自主,箭一般地翱翔在更为广阔的蓝天,体验生命的精彩,品味生活的原汁原味。

飞吧,我的孩子们。今天我将教会你如何飞,明天浩渺的天空是你自由搏击的所在!

张艳

篇2:让学生在阅读中张扬个性的论文

让学生在阅读中张扬个性的论文

新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是啊,只有有了乐趣才会喜欢。喜欢了阅读,才能在阅读中张扬个性。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地体会到: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爱好,才能使阅读成为一次快乐的经历,才能在阅读中张扬孩子的个性。

怎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喜欢阅读呢?

一、诱导学生阅读

低年级的学生还年幼无知,思维能力相对低下,再加上贪玩好动,对读书不可能顷刻间就“如饥似渴”,这时候,我们教师就必须循循善诱,逐步培养学生的爱好。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开展一些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更多的信息,从而激发学习的爱好。

1.创设阅读的空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阅读也是如此。在一个具有浓厚书香味的环境中,学生的“读欲”更容易被激起。你读,我读,自然他也会不由自主地加入到读的行列。因此,我们可以从学习环境入手,如把教室环境布置得富有书香气;建立班级图书箱,及时更换其中的图书;组建阅读合作会,由爱好相投的三四人组成读写组、读画组或读演组等一起进行阅读活动。

2.创设阅读的时间

低年级孩子的时间观念不强,往往不能合理安排好课余时间,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们的及时督促指引。如在家设立“亲子共读”时间,既能保证阅读时间,又能增进一家人的感情。在校设立晨读、午读时间,老师也可以天天抽一点时间和学生一起阅读,创设充足的阅读时间。

3.诱导阅读的渴望

有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爱好、原有的情感与生活积累被调动、被唤醒,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我们可以遵循以上客观规律,投其所好,有意识地选择教学策略,充分激发孩子们读的意识,诱发阅读的欲望。在学习生活中,教师要做到多倾听孩子读书,多表扬喜爱看书的孩子,多向孩子朗读、推荐好书。讲故事活动是诱导学生读书的有效方式。我每两周安排阅读活动课,举行“故事会”,每位学生预备一两个故事,轮流讲,人人必讲,这样学生预备故事,必须搜集素材,有的从别人那里“取经”,但大多要看一些童话、寓言故事方面的书,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书包中常可见到《白雪公主》《格林童话》等书籍,丰富了学生的头脑。还有一个方法被证实是行之有效的,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但不要把故事讲完,在学生急于想知道故事结局时,告诉学生这故事就在哪一本书中,鼓励学生自己去阅读。

二、正确用好导读

《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激发阅读爱好开始。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大爱好,乃是对学习材料的爱好。”然而,对初学的儿童来说文字究竟比较抽象,轻易使他们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师的指导显得更加重要。教学中,教师可借助课文插图、实物、音像手段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猜想、带着向往进入阅读,引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1.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爱好

导语是上好每节课的前提,假如导语设计得好,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能赢得“开门红”,为下面的教学打好基础。如在教学《做一片美的叶子》一课时,我出示图片:树叶、大树,询问:你们熟悉它们吗?看到它们,你想到些什么呢?学生联想翩翩,思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说自己的想法。而后,我话锋一转,读读课文吧,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想法要告诉大家。孩子们被我一激,又纷纷投入到了新课的阅读之中。又如在教学《三袋麦子》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种情境:(师深情讲述)一年又过去了,土地爷爷又来看望三个可爱的小动物,三个小动物是怎样告诉土地爷爷他们如何处理这一袋麦子的?你们能读出来吗?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就来了,他们纷纷读出了小猪的憨厚可爱,小牛的节俭,小猴的聪明能干。这样的设计,就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张扬自己的个性。

2.借助丰富的形式,激发爱好

低年级的小学生,对任何事都布满了新鲜感,有强烈的表演欲望。假如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游戏、竞赛、表演等实践活动寓教于乐,使每位同学都能参与,那学生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感受到了参与的快乐。

教材中的课文体裁多样,有情节生动的故事,韵律感较强的诗歌,语言美丽的散文……通过画、唱、演等形式来展现课文内容,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激发内心情感,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如《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在指导朗读后,让学生起来唱一唱,在悠扬的歌声中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抒发,语调将诗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有真情付出,才会有心灵交汇;有情感体验,才能与文本和作者对话。在教学《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时,在学习完课文后,我又让学生分角色演一演。有的扮演小稻秧,有的扮演喷雾器大夫,有的扮演杂草。学生们演得有声有色,下面看的同学也看得津津有味。这样的分角色表演,学生又怎会不乐学呢?

3.依托各类朗读评价,激发爱好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是有灵性的生命个体,他们对课文中的人、事、物都会产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感受,而不是借学生的口说教师想说的话,并为他们提供“与人交流”的机会。阅读教学中,读要充分,读要有指导,读要有层次。指导时要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评价的方式多样化,如,教师读学生评,学生读教师评,学生读学生评,自己读自己评;评价的语言富于变化而且情趣化,可以巧妙结合课文内容赞赏或委婉地提示,让学生对阅读更有兴趣。

三、引导学生自主读

在阅读实践中,以语感为核心的阅读能力在逐步提高。同时,不管你是否意识到,阅读习惯也在逐步养成,好的或不好的。阅读习惯是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化地进行有关阅读操作的行为倾向。教师要努力使学生的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校内,可以开展故事会、儿歌诵读比赛等活动,可以在班内评选“阅读大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课外,与家长取得联系,营造家庭阅读氛围,提倡亲子阅读。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爱好,我在班中设立了“阅读章”。我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天天读一点课外书,读给老师或家长听,一本书读完了,请他们写上看法,即可得到一枚“阅读章”。在每两周一次的“阅读展示赛”上,朗读自己读过的文章、故事,展示合格,即可得到一张“阅读证书”。对此,孩子们非常重视,甚至于有些孩子连课间十分钟的时间也围着我要读书。相信更多的孩子会加入这自主阅读的行列,享受阅读的乐趣。

有乐趣才会喜欢,喜欢才会去读,我深信不疑。

篇3:在语文教学中张扬个性勇于创新(教学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张扬个性勇于创新(苏教版教学论文)

张扬个性是创新的基石,培养创新能力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髓.本文结合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就本人的教学设计,语言特色及个性特点,师生共同张扬个性,发展创新进行了阐述论证。我们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彰显个性,勇于创新,那将让我们的学生终身受益。

关键词     个性    张扬    创新

关键词内容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投身于学科研究的浪潮中,做时代的弄潮儿。张扬个性,勇于创新,这才是未来语文教育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引言   创新--永远是语文教学发展的生命线,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进行了探索,但也仅是浅尝辄止,现与各位老师共同交流与探讨。

一、教师要展示个人独特的魅力:

1、教师的语言要有个人特色: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因此,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的朗读。让学生自己真正亲近祖国文字,热爱祖国文字。

教师的语言要有个性,我认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其语言要有“诗歌语言的凝练,小说语言的生动,演说语言的雄辩,相声语言的风趣。”要么自然亲切,引发感悟;要么文采飞扬,富于感情;要么生动流畅,幽默风趣;要么妙语连珠,意味深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借助自身特有的个性语言去吸引学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产生强烈的欲望,模仿老师的语言动情朗读,深深的陶醉于文本其中。

如我在教学诵读欣赏中的古诗词时,我常常给学生指导吟哦讽诵,让学生明白读诗就是吟(唱)诗,并且借助合适的音乐伴奏。因为古诗词节奏感强,讲究韵律,所以读来琅琅上口,容易动情。我在指导朗读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诗词曲三首》中的《天净沙秋思》朗读时,先让学生用“/”划出节奏,然后听我读,之后师生一起读,读后又让学生跟我的2/4手拍唱:“小桥KJ流水KJ人家→” “古道K西风→瘦马KJ”“夕阳J西下K”“断肠人J在天涯J”

集体唱完三遍后,学生的积极性就来了,我趁势就让学生比赛读,这时整个教室沸腾了,人人争先恐后,站起来举手要表现自己:“老师,我来读……”,“我、我、我……”,比赛中所有的人都沉浸在天涯游子那淡淡的哀愁中。一幅秋郊外照图也映入学生的脑海里。下课铃声响了,教室里又再次唱起“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学生这样乐此不疲,动情朗读,关键就是他们已深深地爱上了这些文字,诸如此类,不胜枚举。看来,语文教师借助朗读这一手段让学生与祖国文字亲密接触,亲和力与感染力都特别强。

2、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别具一格。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与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要实现语文教学的长远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奠基。作为义务教育段的教师更要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下功夫。教师的教学方法更应在学习别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开辟属于自己的一片新领地。

如适合朗诵的朱自清的《春》,可以声情并茂的朗读,以情动人,在感悟美中积累美言,在写作实践中尝试运用。

如适合表演的契诃夫的《变色龙》,可以形神兼备的演示,以情节感人,让学生在表演中领悟课文内容。在表演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表演中学会大胆创新。

如适合绘画的`可以绘制其内容,以图形喻人。如郭沫若的《石榴》,韩愈的《马说》,通过简笔画石榴、画马,这样做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轻而易举理解其内涵,并能诱发学生强烈的做画意识,从而更深刻的理解文章的主旨。

善于音乐的尽可以放歌一曲,或老师、或学生,让婉转悠扬或慷慨激昂的歌声,低沉忧郁或感人肺腑的歌声打动学生的心,从而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这种设计往往在课堂刚开始时很奏效,如我在教学《背影》时,小歌手龚阳同学一曲“父亲是那拉车的牛……”的歌唱,引发我班学生对自己与父亲相处的回忆,进而为这篇经典叙事记实散文实现理解父亲、热爱父亲、回报父亲打下坚实的基础。

笔者认为教师的教学如同演员的演戏,“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个演员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合适的技巧演绎剧中的人物。教师更要演练内功,遵循教学规律,把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结合起来。教会学生用语文的同时为自己的发展奠基,教师更要展现自己别具一格的教学设计与个人独特的课堂魅力才能让自己的教学更精彩。

二、自己的个性张扬往往会柳暗花明

以“情感教育”为支点,挖掘教材潜在的经典美和语言美,可唤起学生对爱和生命的珍惜。新课标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技术,活人塑造和大理石塑造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的不对可能万象同毁,刀法用的对,则一刀下去万龙点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语文教学必须尊重每个学生的发展空间,重视每个人的独特感受。

笔者就《背影》一文再谈谈,一曲《父亲》的歌唱牵引学生争先恐后地诉说,5班学生王柯、杨月在讲与外地打工的父亲车站分别那一步一回头,一回头一把泪的故事时,全班随之啜泣。此时,一种感动笼罩了整个课堂。接着我又给学生讲了自己与父亲共入病房的瞬间,我与父亲双双流泪而无言的拥抱,我与父亲那撕心裂肺的人生诀别……我自幼失去父亲又多么渴望得到父爱……血浓于水的至爱亲情任何东西也没法替代……听完故事许多同学眼中都闪着泪花,我用手也轻轻的抹去泪花。然后对同学们说,现在你想对文中的朱自清说些什么呢?显然这是符合孩子们此刻表达意向的,学生顿时纷纷坦白内心。我会说:“请你学会善待父亲,父亲这么爱你,你能辜负他吗?我相信逆境更能塑造你的坚强……”我会说:“嫌弃父亲,你才不是男子汉。”……我又接着问:“你想对文中父亲说些什么呢?”“父亲,你真勇敢”“父亲,你把爱全部给了儿子。我真感动。”……我觉得语文教学不应该停留在文本本身,还应联系学生自身生活,才能真正体现语文教材的价值。

这时我就表扬了学生,大家刚才说得很棒。还适时把掌声送给了学生,用鼓励这架天梯促使学生永远向上一直是我崇尚并实施的教学法则。接着我就把亲切的语言送给学生:“有没有人想在今天放学后对自己父亲说点什么呢?”

孩子们开口了,“爸爸,我今天才理解了您,我爱你。”

“爸,我长大了,您却老了,我真难过。”

“爸爸,我再也不会嫌弃你没挣大钱。”

“爸爸,远方打工的你一定要注意身体。”

“爸,我今后一定努力学习,决不辜负您,因为是您给了我生命……”

“爸爸,特别谢谢您,是您给了我生命,明天我一定送给您一个成才的儿子,当我有钱时我一定好好的报答您……”

自身的实践证明,语文教学蕴藏着无穷的审美因素,让学生用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来感悟作品中传达出来的那份情感,从而明确区分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进而使他们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层次得到提高,使他们超越了人的局限,超越现实功利的束缚,懂得了人性美。我认为这才是语文教师的天职,更是语文教材自身特有的服务于人服务于生活的具体体现

三、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让语文教学与生活“亲密接触”

“新课标”强调了语文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因此,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视野引向生活,善于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心灵放飞的空间,给学生发挥创造力提供广阔的平台。

江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一直很欣赏,因为它给学生自身发展与创造提供了一个大舞台。笔者一次走出课堂外,在校内游一圈的尝试至今历历在目。我让学生带上笔和本子,跟我一起到教室外转转,收获甚丰。学生摘记的有:名人名言、宣传语、校训、校风、学校近期及长远目标……这种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的文化积淀校园内到处都有。三十分钟后我们又进了教室,十分钟让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收获,学生兴趣大增,纷纷举手。之后,我又指导学生:如果让你给咱们的教学区拟写标语,你怎样拟?给花园、水灶、餐厅、厕所、校门口呢?现在啊!我要请大家来当小小设计师。这样便给学生创造提供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大平台,翻看我的积累本,学生心灵迸射出来的创造的火花还在闪光。

教学楼:“轻声慢步走楼道”,“今天勤奋学习,明天报效祖国”,“陵前镇中--今天我以你为骄傲,明天你会因我而自豪”“亲爱的母校,祝福我中考成功吧!”……

花园旁:“小草微微笑,请从旁边绕”,“踏时草惊心,摘时花溅泪”,“校园以我美,摘时心何忍?”,“爱我就是爱你自己”……

水灶旁:“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可能是你的眼泪”,“水是生命之源”、“像掌上明珠那样爱水吧!”,“让我们做最好的朋友”……

饭厅:“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爱我就是爱爸妈”……

校门:“珍爱生命,安全第一”,“宁停三分,不抢一秒”,进校门请下车。”……

厕所:“这儿的干净靠大家”,“人人献出一点爱,这儿也可爱”,“请文明方便”……

此时,我以无法用任何语言来评价我们孩子的创造力,我更无法用语言来品评我们学生在这堂课上的收获。总之,理想、关爱、环保、安全……,一个用智慧编织的完美,让我们做语文教师的用心感悟到了未来的力量。这时你还会怀疑我们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吗?你还会埋怨我们的孩子笨吗?

真的,语文的触觉如果伸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生活就成了语文学习的乐园。同时也给学生的创造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我们的课堂也会出现无法预料的精彩。

2、让语文教学与生活共色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资源无处不在。现实生活是语文的丰富源泉,而课本只给我们提供的仅仅是范例。这就要求我们以文本为蓝本,促使学生从文本内容去体验,鼓励学生从文本中走出去,养成主动体验生活,书写生活的习惯。

重读轻写,读写割裂,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学一大弊端。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反映生活、服务生活才是现代学习语文的主要任务。生活是“源”,写作是“流”,我们的办法应是开“源”通“流”。

现在的考场作文越来越重视考生个人的体验与感受,我在平时教学中是这样为沉闷的作文教学来奠定基础的。

如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景物描写时,先让学生反复朗读精彩描写:“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离里去了。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乐趣。”,让各种色彩、各种形状、各种动植物印记在学生的脑海中后,让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造句,学生想象丰富,表达得形象生动。例如:“不必说绯红的辣椒,光滑墨紫的茄子,也不必说浑圆的紫甘蓝,嫩绿的大白菜,单是缠绕在篱笆上的豆角就让人大饱眼福。长长的豆蔓攀上篱笆,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在豆味的衬托下,显的越发艳丽,花下隐藏着一簇一簇又长又细的豆角,让人一见就不由产生喜爱之心。”

学生写得如此形象生动,原因在于学生不但细心观察,而且把所学与生活对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也充分印证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语文教学与生活共色。

如果语文教师能在一堂课中抽出三分钟让学生寻找自我,寻找生活的感受,捕捉自己心里的灵光,我们的学生也能写出慷慨激昂、情满山河、激动人心的文字。这样长期坚持,学生作文头疼的问题会得到快乐解决。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结 束 语

《新课程标准》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其核心就是创新。创新教育本身就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我坚信:一支有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新教育能力的教师队伍,才能塑造一批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只有张扬个性、不断创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才能肩负起为培养创造性人才做奠基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1、 周庆元  《中学语文教学法》 湖南人民出版社  版

2、 洪宗礼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江苏教育出版社

南京市马家街31号          12月第5版

3、国家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大出版社            7月

篇4:让个性的花朵在阅读中绽放

让个性的花朵在阅读中绽放

阅读与协作能力的提高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它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给学生提供写作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阅读打下基础,怎样能够上好小学语文阅读课,指导学生阅读,以下是我的几点点滴体会:

一、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一种最基本的,最重要的途径,阅读可以增强我们的知识积累,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想象力。高尔基说过“爱护书籍,它是知识的源泉!”因此,我们多读好的书籍,可以使人的学识更渊博。在阅读过程中,理解感悟的能力也会逐步提高,好的文章我们可以借鉴其写作方法,可以打开我们的思路,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古人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对写作的帮助之大。

二、教学生怎样选阅读书籍

选择读物时,主要选择符合学生阅读心理,有益于身心健康,有益于启智增知,注重于名家名篇,如:《三过演义》、《鲁滨孙漂流记》、《安徒生童话》、《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报》。。。。

有时,也可以让学生从电视里去看看《电视散文》之类的电视节目,画面,音乐,文字并茂的朗读效果更能把我们带入到情境当中去,相当有感染力。还可以让学生去购买一些著名的朗诵家的朗读光碟多欣赏,这样,不但可以积累知识,还可以陶冶情操,改变心境。

三、教给学生阅读的技巧

一是针对性阅读,针对性阅读就是把阅读过程和语文教材教学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什么就指导学生阅读什么,这种方法可以贯穿于我们的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每次上阅读课文时我会拿出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相互讨论,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在说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在潜意识地提高。

二是开放性阅读,开放性阅读即使每周拿出几节自习课让学生去阅读名家名篇或者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为了能更好地积累知识,让学生用积累本把好词好句还段记下来,在写上一些自己的读后感,写出自己对文章地理解,感悟,让他们可以触类旁通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去。在这样的文字训练过程中,自己一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也就逐步提高。

四、开展精彩纷呈的读书活动

我们单纯让学生去阅读,不开展一些活动,学生也对阅读可能会热情渐减,因此,开展一些读书活动可以让学生的阅读过程增添一些生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外国语学校为了搭建“书香校园”就经常举办讲故事,演讲,古诗论语背诵比赛,办一些手抄报等活动,这样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也可以把自己的阅读收获展示出来,有一定的成就感,阅读兴趣自然就浓了。

因此,让学生多阅读,可以开启他们的心灵之智,引导学生积极向上,丰富他们的情感。让他们站在一个全新的视角看世界,以更加灵活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的人生更精彩,灿烂。

[让个性的花朵在阅读中绽放]

篇5:凸显个性,张扬个性--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实践和思考(网友来稿)

江苏省常州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屠伟平

所谓学生个性化阅读,在我看来,它是学生个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存在着个别差异;它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心理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因此,它是一种个性化行为。而随着新课程的颁布,向自我开放的课程尤其令我们关注。它意味着学生的阅读将凸显个性,张扬个性。

一、说中见个性

同一个文本,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阐释;不同的作者与同一作品对话,也有不同的收获。学生与课文之间的对话,不是由教师从课文中提取出来教给学生的,而是学生作为读者去发现与创造的。学生对文本中相应精神因素的探究、占有和享用所产生的精神需要的满足和自我实现,恰恰是学生向健全人格发展的条件。

例如在《最大的麦穗》一课教学中,教师提出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哪些独到之处呢?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人有什么启发呢?学生因其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不同,回答非常具有个性化。

如生:“一般的上课是在教室里,而苏格拉底上课是在麦地里;一般的上课用课本,而苏格拉底却是用麦穗。”

生:“他的发现对我启发很大--不仅麦地可以当教室,社会也可以当教室;不仅麦穗可以当课本,整个大自然都可以当课本。”

生:“苏格拉底教育弟子们不是直接告诉他们一个道理,而是让他们亲自实践、体会,最后悟出人生的道理。”

生;“他们虽然很认真,辛辛苦苦,挑挑拣拣,结果却两手空空。这样的结局太令人失望。”

生:“我不这么看,表面上他的弟子两手空空,实际上却收获多。”

生:“我认为苏格拉底的教学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课文中他的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从随手扔掉可见他的弟子不够爱惜粮食,从而也可以说明苏格拉底的教育有疏漏之处。

这些都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成果。当然,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得出的结论有时难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够完善的地方,甚至包含错误。但“与其重复一句正确的话,还不如试着说一句错误的话。”让学生从小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习惯与倾听不同的声音,见识各种各样的观念,进而造就他们宽广的胸襟,培养他们民主的个性。

二、读中见个性

在个性化阅读中,朗读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阅读主体的“心理图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涵咏、体味、思考,读出疑问,读出新意,读出他人未曾有过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

如《悲壮的一幕》一课中,学生通过不同的语气朗读加上表情、动作,将前苏联宇航员弗拉迪米尔科马洛夫的临危不惧,对工作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完整地表达出来。学生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交替,将书中的画面转化为内心视象,将感悟自得的东西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在文本中有声、有色、有思想、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流连忘返,透过美的语言窥见了美的世界。不知不觉中,学生就会发现自己变了,变得比昨天更聪明、更善良、更宽容。

三、写中见个性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既可采用说、读的形式来表达,也可采用写的方式来抒发。“说、读”有其优势,也有其弊端,学生思维易受其干扰,人云亦云。用“写”的方式来表达,能弥补“说、读”之不足,让学生全员参与,体现教育机会的均衡。

如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这一课结尾时,让学生写一写天游峰的扫路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由于每个学生理解程度不同,学生们认为老人清瘦、热情、豁达、开朗、自信、热爱生活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深浅不一。要使阅读教学个性化,就不能只有一个答案、一条思路。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思维应当是流动跳跃的,发掘出学生潜在的智慧和灵气,这样的教学才能呈现出开放的理想境界。

四、演中见个性

意味深长的作品总是以其特有的情感力量撞击着读者的心扉,使其释放出所有的生命热量与作家热烈拥抱,并同时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演一演课本剧,调动学生全部的情感,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到阅读活动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演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如《三借芭蕉扇》这一课,课后要求学生排练课本剧。学生对课文进行了再加工与再创造,发挥小组优势,有的选音乐,有的带来道具芭蕉扇,有的化了妆,有的制作了背景,有的加入了自创的台词。因此,当学生置身于课本剧表演之中,以各种感官去触摸、品味、体验作品的角色时,他的独特心理感受、情感意志、想象理解都在自己饰演的角色上打下鲜明个性的印痕。

五、查中见个性

探究性阅读是个性化阅读的一种。它要求学生围绕一定的目标,即为了探究、研究、解决某一个问题,广泛收集相关资料,进行阅读。

如《悲壮的一幕》一课,我充分发挥网络优势,设计让学生围绕“感受太空,太空航行知识问答”这一主题在网上收集资料。学生们按照个人兴趣自行组成小组进行研究。小组把下载的资料做成主页,其他想了解的同学只要点击其主页就能了解。在查资料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个性表现得相当明显。同时这一课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所表现出的内在潜能给我以巨大的冲击,给我以新的启迪。

个性化阅读意味着我们教师将尊重学生个人的感受、体验、价值观念,把学生看成是知识与文化的创造者,而不是知识与文化的被动接受者;它意味着人性的回归,人的情感、品质、人格、知识等不再成为待价而沽的商品,人的尊严、价值、自我意义、个性将得到张扬。

作者邮箱: zjh9015@sina.com

[凸显个性,张扬个性--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实践和思考(网友来稿)]

篇6:如何让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闪光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性的阅读,只是一种“死读书”。我们知道,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个体,教师不厌其烦的分析和讲解,严重影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个人的高度民主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压抑了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封闭着学生思维与智慧的头脑。而只有个性化的阅读,才能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 创设民主、和谐,人人参与活动课堂。教师只有 “蹲下来”走近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才能真正开启学生色彩各异的丰富世界。怎样才能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一)、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

阅读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口头读的活动,而是来自心灵的活动。为此,我们根据内容的不同,让学生演一演,做一做,如在学习《夜莺的歌声》一文时,可以分角色朗读,再让学生演一演,,有声有色的朗读,惟妙惟肖的表演,,一次次将气氛推向高潮。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良好的自主阅读能力令人欣慰。

(二)、个性化的自由学习,尊重学生的选择。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喜欢受人尊重,渴望获得人们的信任。一节课,你若多问问学生的意见,多采取他们提出的建议,那也许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由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目标、设计学习方法,自己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点拨几句,而教学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时同学门发言 不是很积极的时候,同学们又提议进行组际竞赛 ,教室里一下子就变得热闹起来,一个个争先恐后地举手,踊跃参加讨论中来,我不禁慨叹:还是孩子了解自己呀!当他们对自己选择的学习活动感兴趣时,那任何艰难的学习都会变得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能使效果倍增。

除了要注意到孩子们的共性以外,我们更要注意到学生每个个体间 的差异。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个性特点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学会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形式,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如学习《爬山虎》一文时,要求背诵的段落很多,就可以自由选择哪几节 朗读或背诵,这样,学生在无拘无束和非强制性的自学中个性得到了发展,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兴趣需要中找到教学的突破口。

自主选择是一种主体意识、主体行为、主体能力的体现。我们在进行阅读时,就应在更多的环节上,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初读课文时,我们往往要检查一下学生是否真的读通了课文,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和同伴一起来分工朗读课文,有时还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个最难读的句子,或者挑一个自己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来潜心品读……把读的选择权充分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深读课文时,我们要启发学生去提炼课文的主线,然后开门见山地提出研读专题,以便学生充分地展开有选择性地学习。此时,我们可以把学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阅读的质量。如教五年级《桂林山水》这一课,我在和学生一起提炼了课文主线后,出示了研读专题:你喜欢漓江的水,还是喜欢桂林的山呢?请你说说自己的理由。然后老师就让学生分小组有选择地研读课文,喜欢桂林山的就研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喜欢漓江水的就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因为学生研读的是自己喜欢的内容,自然非常投入,学习效果也就出来了。

(三)、鼓励质疑,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积极启发学生的思路,热情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以疑促思,以思释疑,把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中来。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从不敢提问到想问、敢问、善问,小到对课题、遣词造句的质疑,大到联系上下文探究段落,篇章可能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再经过教师的精心引导,让学生读、思、议,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思中找出问题的所在,在议中寻得解决问题的门路。这样,我们的教学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读了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读完课文以后你是怎么认为这对父与子是了不起的?小组讨论文中是怎么体现父亲的了不起,又是怎么体现儿子的了不起?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后引导学生通过读、思、议消化课文疑点,感悟文章包含的思想感情。

(四)、答案多样化,启发学生发散思维。

陈旧的教学模式越来越暴露出其弊端。首先,教师设计的问题不一定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表面上学生在自主阅读,但教师的问题像一双无形的巨手紧紧控制着学生,使学生自主阅读变得很被动,束缚学生思维特别是创造思维的发展。其次,这种模式使自主阅读仅停留在理解课文的层面上,学生很难真正学会阅读。长此以往,学生会对教师的问题产生依赖,养成等人提问的习惯,而不会自己去发现问题,在真正独立阅读时就会感到无从下手。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创造精神才会在它们个性化的思考中闪耀。

(五)、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同学。

赏识教育强调人文关怀。对不同学生不同的价值取向,教师要充分予以尊重,允许学生大胆发表、保留独特的体验,不能对发表了不符合自己心中“标准”的见解的学生不理不睬,冷眼冷语,或加以训斥。老师对学生阅读活动中种种可反馈的行为都要能用发现美的眼睛去打量,用装满智慧与爱心的语言去点化,让孩子每一次都获得赞赏与鼓励。这样,学生就会循着鼓励兴致勃勃地阅读下去,把阅读融入自己的生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此外教师还要善于把评价的机会留给学生,构建评价交流的平台,让小伙伴们激烈地争吵,热烈的讨论,真诚地赞美……让学生在宽松的赏识环境中心情愉悦地陈述自己的观点。

语文知识是丰富的,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必须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学生阅读兴趣的发展与原有的阅读教学课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虽各有侧重,但双线并行,积极互动,功能互补。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培养兴趣,开启心智,让学生的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闪光。

[如何让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闪光]

篇7:让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闪光(网友来稿)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摆正自己的位置,不期待答案,让学生通过个性化的自主学习、个性化的提问、个性化的阅读积累、个性化的思考表达使“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闪光!

关键词:个性、自主学习、提问、积累、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阅读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通过个性化的阅读积累、个性化的思考、表达使“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闪光。

一、不期待答案

曾经有一个美国教育考察团来我国考察。一位特级教师给他们上了一节课,教学设计严谨有度,学生对答精彩纷逞、气氛活跃。我们认为这堂课上得极为成功,可是美国专家却说:既然学生都知道了,那还有什么必要教他们呢?

其实,真正沉下心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来一个深思的话,我们会发现:我们的课堂常常只是优生的活动天地。而大部分学生成了听众或看客,存在与否无关紧要。我们只要求他们的答案能配合我们的教案,一个对不上再叫一个,直到对上为止,才算达到了目标要求。

比如笔者曾听过这样一节课:一位教师在教《秋游景山》一课时,问学生:哪个词语最能概括故宫的特点?学生回答:“雄伟的故宫”、“伟大的故宫”,老师都说是错的。叫了好多个学生,最后有一个学生回答出老师所期望的书上所写的:“庄严”的故宫。老师才如释重负地把这个词语写下去。还有的老师,常常局限于教学参考书,把一些可以有多种分段方法的课文“定死”为一种标准答案,考试中的阅读也是如此。在这样的例子中,老师完全满足于预设的、期待着的答案,而忽视了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这样的预设,这样的期待将导致封闭。封闭必将扼杀个性,扼杀创新。倡导个性化阅读,就应该不期待答案,要从期待答案中走出来。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有见地的意见,让创造精神在他们个性化的思考中闪耀。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对中下等生的照顾,让每一个个体都参与到思考中来,发挥个性,发展创造力。

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在受到充分的信任和尊重时,才能把自己的干劲和聪明才智充分地发挥出来。7-14岁的少年儿童,自尊心日益增强,他们喜欢受人尊重,渴望获得人们的信任;进入高年级后,更是什么都想自己独立地试一试,干一干,这时正是人的个性与创造力萌发和发展的好时机。

一节课,如果你多问问学生的意见,多采取他们提出的建议,那么也许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特级教师魏书生正是采取这样的教法。他上课的时候自己几乎总是“闲”着,由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目标,设计学习方法,自己只在适当的时候点拨几句,而教学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听说训练《一缸金鱼》时,我只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讲一讲这个故事。但他们说想“演一演”,我采取了他们的意见。结果课堂气氛非常好!经过几个学生的表演之后,全体同学都对故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讲故事时都能脱口而出,且讲得生动有趣、回味无穷。

有时当同学们发言不是很积极的时候,同学们又提议进行组际竞赛,教室里一下子就变得热闹起来,一个个争先恐后地举手,踊跃参加讨论中来。我不禁概叹:还是孩子了解自己呀!当他们对自己选择的学习活动感兴趣时,那任何艰难的学习都会变得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能使效果倍增。

除了要注意到孩子们的共性以外,我们更要注意到学生每个个体间的差异。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个性特点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学会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形式,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让每个学生学会面对陌生领域,自己去搜集、筛选资料,寻求答案。

如学习《在大熊猫的故乡》这一课。教师课前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进行:查找有关资料、参观动物园、画熊猫图、捏塑像等活动。在课堂上朗读、背诵课文,学生自己喜欢哪一节,就可以自由选择哪一节。这样,学生在无拘无束和非强制性的自学中个性得到了发展,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兴趣需要中找到教学的突破口。

三、个性化的提问

中国的许多教师认为:把学生教得没了任何问题是教学效果好。而美国教师则认为:把学生教得有许多问题才是教学成功的表现。事实证明:美国学生比中国学生更具个性,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有问题而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让学生在个体阅读、思考的基础上有所感悟,有所疑问,正是个性发展的外在表现。古人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

学生经过个性化的阅读思考,提出的问题有时会极有价值,能问在点子上,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如:在学习《我盼春天的荠菜》时,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第8自然段中:“我听见妈妈在村口呼唤我的名字,可是我不敢答应……”最末一句后的标点为什么不是用句号而是用省略号?经过讨论之后,同学们得出:这里应该还有很多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没有写出来,如作者可能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缩成一团在旷野上走来走去;在夜里都没敢回家,一人独自凄凉、孤寂地坐在田埂上等等。正是通过这个省略号的讨论,

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作者当时“有家不能回”悲哀、孤寂的心情。正是“质疑问难”使个性的思考在这里得到发挥、发展的可能。这与教师一步一扶的“问答”、“分析”相比,教学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试想,如果老师一直不给学生这样质疑问难的机会,怎能看到学生个性思考的闪光点呢?

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能够有一点看法,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他自己悟到的见解。所以,我们要在课堂中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孩子们的个性得到发展。

四、让阅读积累更富个性化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大语文观已是语文教改的方向。学生的语言等各方面的积累不应该局限于课本、课堂,而应面向生活、社会中的各个领域。但是,现在的课内外衔接,要么放任自流、不作启蒙,要么横加干涉、强行填充,这着实是对学生个性的伤害。

教师要深入研究每个学生的阅读兴趣。有的学生对科普类课文感兴趣、凡事总喜欢问个“为什么”,就向他介绍一些科普类读物。一些学生对故事特别喜爱就可以向他介绍一些童话名著。一些学生写作水平较佳,在鼓励的同时,可以向他推荐一些同龄人的优秀作文选,使他有个比较、学习的机会。

这样尊重个性、选择性的阅读,促使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更加丰满,也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装的全面发展。

五、让个性化的表达更尽兴

有了个性化的思维和知识积累,便会激发表达的欲望,也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表达内容和方式。教师应珍视学生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浙教版第七册《登山》一课主要讲述了:列宁在登山看日出时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而走一条靠近深渊、非常危险的小路。我原本希望学生能有这样的认识:列宁作为革命导师时时刻刻不忘锻炼自己的意志。但是有一位学生提出不赞同列宁的做法。他认为:“列宁是个对全国人民来说都非常重要的人,没有了他全国的的革命将失去领袖。他又不是个登山运动员也不习惯走山路,很可能会有失足的危险。他不应该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万一发生了不幸的事,那损失将是不可弥补的。伟大的生命绝不应该浪费在无谓的牺牲上。”我想了一下,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就表扬了他。其他同学也为他鼓掌。语文上的很多东西其实是说不准、道不清的,很多问题都不只有一种答案。我们应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独特的想法。

个性是创造力的源泉,个性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每个教师都应该积极地、耐心地去俯下身来倾听每个孩子的声音,用一双热情、冷静、智慧的眼睛去发现、珍视每一棵富有个性的小苗苗,并创造机会,让他们尽兴地表达见解、表现自我、展示才华,让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闪光!

[让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闪光(网友来稿)]

篇8:让思维在阅读中跃动

让思维在阅读中跃动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需要具有独特思维品质的人.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现代文阅读训练的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鼓励自觉阅读、强化整体观念、培养创造意识.让学生的思维在阅读中跃动起来,那么长大后他就会在工作岗位上以良好的思维品质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有所发现、发明和创造.

作 者:宋靖  作者单位:沈阳政法学校,辽宁・沈阳,1100414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 年,卷(期): “”(29) 分类号:H193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   培养思维品质   鼓励自觉阅读   强化整体观念  

篇9: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学会张扬学生的个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学会张扬学生的个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学会张扬学生的个性

黑龙江肇州县第一中学 崔彩玲

素质教育的今天,在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或者影子依然存在。老师一本教案上完一节课已经习以为常,即使是多媒体手段的介入,也脱离不了教师主角的地位。学生在框框式的教育中,思维与个性受到挤压,已经严重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张扬。传统观念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一个过程而已。过去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不注重对学生个性素养的培养,而把教师仅仅看成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知识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展现学生的才华,张扬学生的个性,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如果把课堂看作一个舞台,那么老师是导演,而学生则是演员,因此要尽量地发挥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有一个尽情施展的空间。语文课堂教学,尤其是文学篇目的讲授,都涉及到人性、人格、意志、个性等。因此,联系实际去分析理解作品人物的内心特征和行为特点,在语文教学的同时,有意识地渗透品格与个性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语文教材,对培养其健康心理也大有裨益。

一、宽松氛围要努力营造。教学就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没有个性的教授,没有创造性的学习,只能是传统的“填鸭”。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得到审美乐趣。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虽然教学模式、教师角色在不断的重新定位,但每当我们看到学生的作文时语言运用千篇 一律、错词连篇。究其根源,这和课堂上教师繁琐的提问和讲解关系甚密。(语文教学论文 )新的课堂不仅仅是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不同的生命的个体进行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经验重组、释放活力、展示成长过程的空间。实践中,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要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主动积极,富于个性化,必须彻底破除公式化、标准化、概念化的固定模式;要尝试创设开放的情境,让学生认真感受。在教授《天净沙・秋思》时,我们让学生根据诗的意境绘出一幅自己想象的图,结果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都发挥自己的想象,勾勒出了自己意念中的图画,有的学生表现了枯藤老树的凄凉,有的学生表现了小桥流水的明快,这样就将学生带入生活的情境中,使其身临其境,迫不及待地想说,其个性感受,在自然状态下迸发出来,且带着真实、带着自我、带着个性;要尝试设计开放的问题,让学生真思考。在课堂问题设计上,要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空间,不能局限于标准答案。要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认识和体验,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做出阐述。让学生萌发强烈的自主意识和深厚的个性色彩、答案迥异,收获颇多。同时,也要积极创设机会让学生大胆质疑,广开言路,并且要学会尊重学生,允许学生大胆发言、保留独特的体验,不能对发表了不符合自己心中“标准”的见解的学生不理不睬,冷眼冷语,或加以训斥。让学生在宽松的赏识环境中心情愉悦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在悄无声息中吸收别人的价值取向,不断修正自己的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师与生心与心的交流。

二、教师的个性要鲜明显现。教师有了自己的教学个性,才有自己教学风格,才有魅力,才有品牌,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学生才能有张扬的资本与学习的榜样。我们要用爱心,让学生们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会、学懂知识。我们要从学生生活出发,把学生生命的体验和心灵感悟激活,有意识地塑造自己独特而尽可能完美的教学风格,把自己的课堂变得芳香四溢,与众不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丰富的智力生活背景,创设丰富的智慧资源,创造一个充满探索精神的学习情境,创造了一个心理自由、心理安全、相互支持、相互欣赏、彼此接纳的和谐心理氛围。这样的环境保证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固守内心本真的、独特的阅读感受,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阅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新语文课改标准让我们认识到,个性化的教授与学习,都有助于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都可以促使学生标新立异;都足以使学生思维的个性得到张扬。只有教师自己有个性,才能有效地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开启他们幽闭的心智,放飞他们禁锢的情绪,使学生得到自由、健康、充分、全面发展。正是在这样既要乐于接纳对方,又要快于倾吐自我的师生互动、互补的探究学习中,学生的整体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大面积地、有效地保证了他们个性得到了张扬。

三、学生主体作用要充分发挥。我们知道,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不厌其烦的分析和讲解,严重影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个人的高度民主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压抑了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封闭着学生思维与智慧的头脑,扭曲学生的'人格。而只有个性化的创新,才能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只有“放下架子”走近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才能真正开启学生色彩各异的丰富世界。在《新课程改革》中有这样的建议:“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唯一主角的现象,应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这就要求老师在上课时要放下“架子”,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老师少讲点,学生多讲点;老师少些结论,学生多些问题;老师少读些,学生多读些;老师的时间少一点,学生的时间多一点。老师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让学生多思考一点,多讨论一点,多参与一点。“学问贵在有疑”,要善于引导学生的质疑,让学生的质疑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学生变得积极主动。同时,也可能让教师陷入被动,措手不及的境地。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要正确引导,同时要善于引导。有的学生质疑的质量不高,疑不到点子上。这与他的认识、思维有关。我们要积极鼓励,表扬学生的质疑,让学生大胆地提问。这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它使学生在对话中丰富知识、增长见识、体现自我,成长为具有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合作精神的新世纪学生。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教师是课堂的主人,对着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在做笔记,两者都成了书本的奴隶。我们追求的教学,实质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手不管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就像一条奔腾的河流,如果没有了岸的约束,就会左冲右突、肆意泛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这一角色,既要让这河水滚滚向前,又不让它冲出了堤岸。这样,教学就有了保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身份是一名“组织者”、“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在平等、开放的氛围中进行的。在学生讨论时,教师也可积极地参与学生的讨论,对学生的见解给予一定的评价,以自己的学识、水平、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

婚庆公司开业的发言稿

一年级语文上《画》教案

婚庆开业主持词

小班礼仪教育教学计划

小学二年级语文总结

小班新学期教育教学计划

非智力因素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小学教师面试简短的自我介绍

浅析初中作文教学中主体意识的开发

本学期拼音教学总结

让个性在阅读中张扬 ─── 一堂语文课引起的思考
《让个性在阅读中张扬 ─── 一堂语文课引起的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让个性在阅读中张扬 ─── 一堂语文课引起的思考(通用9篇)】相关文章:

威县一中梁晓林个人总结2023-06-06

毕业典礼发言稿2023-01-24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论文2023-03-02

九年级工作计划2023-04-27

美丽的小兴安岭说课稿2023-04-01

学校教师代表发言稿2023-02-05

一年级拼音教学总结2023-06-29

文娱部活动策划书2023-04-15

《合作教育》教学反思2023-11-10

小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学总结2023-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