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略”为你分享25篇“浅析初中作文教学中主体意识的开发”,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浅析初中作文教学中主体意识的开发
浅析初中作文教学中主体意识的开发
浙江省缙云县实验中学盘溪校区 丁雪英
【摘要】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个方面,而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反映了一个人掌握知识的多少与灵活运用的程度。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学习内容多、学习成效差、见效慢的缺点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唱独角戏,常常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而造成的。“没有艺术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艺术是开启心灵的钥匙”,因此,在语文的教育教学的活动中,特别是在作文教学的活动中,教师应该努力开发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做到行文简浅易又不失内涵。
【关键词】写作能力;主体意识;指导训练
现今社会,学校和家长更加重视学生学业表现,而语文作为最基础的甚至是最重要的却往往被忽视了。语文是其它科目学习的基础,在素质教育的深入影响的背景下,如何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运用有效的手段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
一、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积累,重视学生的基本功训练
1.教师应该多推荐好书给学生。古人就明白了“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一道理,“世不变乱,读十年书,行数万里路,闭户做诗,或有可观者”也让我们明白了积累的重要性。这就告诉老师应该做好榜样,多读书,读好书,让自己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只有自身的文化修养提高了,才能教授给学生更多的新知识,不与时代脱节。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读书指导,推荐一些适合中学生年龄阶段的书籍,适当地运用强制的方法,让学生爱上读书。并且培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让学生适当地做一些读书笔记或者读后感,养成积累的习惯。这样,就不会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局面了。
2.教师应该重视基本功训练,做好作文指导训练。“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四个方面,其中的读写能力对于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特别是写作的能力。而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把学习到的已有知识运用到写作中去。学生要提高写作质量,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教师就应该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写作指导。通过语文教材的仔细品味,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文自学能力。教师应该做好指导训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采用多种形式的训练,如课文分角色扮演、美文赏析、看图编故事、课文续写、课堂讨论或辩论、晨读等活动,多角度,多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师也应做好训练的总要求,分课时进行训练,在每节课上做好分目标,达到训练的目的。在作文教学中,老师首先要进行“下水文”写作,了解到难点在哪里,了解学生在遇到这一题目会出现什么困难,为指导学生写作做准备。其次,同桌之间可以相互批改作文,划出写得不错的句子、段落和运用的精妙的事例,指出不当之处。再次,教师要批改和评讲作文,将优秀的作文拿出来供学生阅览,并且要指出好在哪里。最后,教师可以朗读自己的.下水文,给学生的写作做出一定的指导,使作文教学得到深化。()通过这样的方式层层深入,学生想写不好也难了。
二、教师应该尽可能地进行课外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1.学生应该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寻找生活的素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从侧面告诉了教师一个道理,就是让学生从生活中积累素材,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生活的美无处不在,就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真情才是最能打动人的。学生可以和同学们约在一起经常出去走一走,体味一下生活。老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去郊游,去农村体会生活。现在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普遍,学生们缺乏与外界的交流,只是单纯地上上网,聊聊天,很多东西在无形之中都被遏制了。只有相互交流,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很多奇特而实用的想法都是在相互交流中产生的。因此,教师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让中学阶段的学生做他们年龄阶段该做的事情。不能把他们束缚在语文课堂中,这样才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学生应该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使手、脑、眼有机结合,用心观察生活、体味生活、感悟生活、这样学生才有丰富的写作题材,才会用心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
2.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写作命题艺术,让学生有话可写。教师可以尽可能地带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学生的生活充实以后,就有足够的素材和生活体验来进行写作。根据具体的情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的不同和知识水平的不同来进行命题,让学生有话可写。教师也要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小事件,缩小命题的范围,从而找到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不仅有话可写而且乐于写作。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让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的小事,从小事中写出大作文。
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就善于抓住这一点来进行教学:如他偶然发现一位老师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盆漂亮的盆景,他就会把这盆盆景借来,再拿到教室去让学生观察,从而来引导学生进行现场版的“看图作文”。这样学生通过细心观察,便能发现它的种种特征,写起来就如鱼得水了。虽然是初中教师的案例,但对于中学教师来说,命题也是一门艺术。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皆语文,缺的就是你是不是善于发现别人常见事物的不同之处。
3.教师应该仔细专研教材,读懂教材,让学生掌握一种学习方式与方法。越来越多的老师语文课不好上,上作文课更是难上加难。这对很多新教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越来越多的教师喜欢标新立异,努力找课文的亮点。其实一节课上得好与不好,关键在于读写和关键词的把握,教师应该在教材上下工夫,读懂教材,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把握整体内容。新课改的实施,老师的绝对中心地位转变为教师主导,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在课堂上愿意说,学会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尽可能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会思考问题。
三、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平等对待学生,适当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兴趣
1.教师应意识到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教育是平等的对话,教学是交流。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是这样做的。想一想那时候的人就有了这种觉悟,那现在为什么还出现有老师戴有色眼镜看人的现象呢?究其原因,是因为有些教师并不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对话的最核心的东西就是尊重、民主、平等,尊重别人是最重要的原则。教师应该意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大写的人,要尊重他人的人格,要尊重差异。学生是没有差生的,只有差异。虽然他们在文化成绩方面会有所差别,但成绩差的学生并不是没有其它方面的特长。
创建了阿里巴巴的马云,曾经将北大作为自己的梦想,但他最终只上了杭州师范学院,而且学习成绩从没进过前三,但他却成功了。所以,老师不应该差别对待学生。如果老师能够关爱每一个同学的成长与发展,那么他就胜利了一大半了。在有爱心、有耐心的老师面前,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充分地发展。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教师有很多,比如特级教师于永正,他“蹲下来”看学生,完全诠释了换位思考这一行为,关爱班上的每一位孩子,力求教过的学生个性得到张扬。
2.适当地鼓励可以使学生追求上进。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还应让学生有干劲。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沉重负担。”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在作文教学中,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教师就应该适当运用鼓励的方法。于永正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就经常采用这种方法。比如,为了激发学生的读书的兴趣,他就会在早读课上拿出自己新买的书,声情并茂地读起来,这样就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还会在班上表扬某某同学买了一本好书,还会在学生某一个方面取得进步时奖励一本书。这样,就在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由不读书变成了爱读书,并且都有一个书架,放置自己买的书籍。有的学生都有400多本藏书。品学兼优的学生谁都喜欢,但不可让学生看出老师的偏爱,偏爱是老师的大忌。教师和学生相处久了,就会感到每个学生都有其可爱之处。要学会赏识学生,比如夸一夸他们的某一长处,请他们替老师做一点事情,和他们一起做游戏等。
“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这五步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现代教师往往是为了新颖而苦下功夫,却往往忽视了最原始的东西。开发学生在作文写作中的主体性,第一步就是要重视积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只有多读书,多积累,才能为写出好文章打下基础。文笔好的都是书读得多,胸无点墨怎么行呢?积累了知识以后,第二步就是要有所感悟并且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举一反三”方能有所得,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找到适合每个学生的方法,让他们能够在生活学会观察,学会举一反三,教师也应多举行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让他们学会迁移。再者,就是学生在生活中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教师和学生在社会这个大染坊下,要能够不断淘洗自己,让自己的学识越积累越多,做一个文化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启迪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的写作潜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天赋,是教师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任务。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作文的主体意识才能得到充分地挖掘,学生才会得到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于永正。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3]覃彪喜。读大学究竟读什么[N].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4]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
(编辑:杨迪)
篇2:在作文教学中强化主体意识
在作文教学中强化主体意识
一、 强化“主体意识”,激发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作文是学生借助自己对自然、社会及人生的理解独立完成的一种综合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主体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表达欲望是俄文成功的前提。脱离了学生这个主体的客观实际的任何作文要求和作法,必然带来学生兴趣的丧失和畏难情绪的产生,如作文课,只要老师一布置作文题,学生都是哎声叹气,满脸的发烦和无柰。为此,在俄文教学中我们必须首先树立起牢固的主体意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老师头脑里占主要地位的不是“写”而是“人”,老师在设计作文教学时,应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具体的作法是,首先认真细致地分析主体的客观现状,摸清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其次,鼓励学生讲真话,让他们善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老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实际想法,尽管有时学生的想法是幼稚的,不成熟的',有时甚至是不对的,但老师也应该以平等的身份去交流,去引导,而不是以老师的身份去评判。这样尊重主体实际的做法,既促进了学生说话的欲望,也激发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二、 重视阅读,关注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作文“蓄足”底气。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同样如此,学生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文化积累,没有对生活独到深刻的体验和感悟,要写好作文是不可能的。所以作文重点并不是讲授作文的写法,而是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我认为,以往作文训练实际上老师已注意到作文与生活的关系,也多次强调学生观察生活,学生也已从道理上知道观察生活的重要性,但仍对很多的生活现象和自己的生活经历熟视无睹,追根求源,这与学生认识水平有关。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而使他们对生活有自己独到见解而产生写作的冲动。方法之一就是加强阅读。要求学生准备一个阅读摘录本,定期检查落实。引导学生从阅读去感受那深刻;形象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去珠文化底蕴,要教会学生正确地去和思考生活,我认为,明晓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和曲折性。那一篇篇文章实际上就是总结出来的人生经验,使学生会有很多收益,共鸣多了,认识就会不断地提高,认识提高了,对自己的经历以地诸多生活现象就会有许多感悟。如有一个学生第一次坐飞机,他就详细地记叙了第一次坐飞机的经历。 他为什么?他说,第一次坐飞机感受到了新鲜,但同时也感受到紧张和不安,他觉得比较起来,还是在陆地上踏实一些,他忽然对一个词有了深刻的体会,那就是脚踏实地。这种理解认识使他对第一次坐飞机的事情有了兴趣。这就说明提高了思想认识才会对生活关注。“人情练达即文章”“作文即作人”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引导阅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关注生活,也才真正地解决了作文源头的问题。
三、 训练发展学生的评议表达能力。
学生有了作文的兴趣,有了作文的“活水”,还必须具备运用评议展现多彩的生活,发表自我主张的能力,哇圣陶先生讲过“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自己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俄文教学实际上就是通过种种方法训练学生使用语言的过程。训练语言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如座谈会、讨论会、辩论会、讲演会、欣赏会以及做读书笔记、写日记、写周记、写信、写作文.....让学生在练习中逐渐去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但也要注意,语言训练也要强调语言积累,没有语言积累,你就是练得再多学生颠过来倒过去就是那么干巴巴的几句话。所以应形成这样一种训练过程,在语言训练中感觉到不足,然后通过阅读去积累语言,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在训练过程中,还有一个老师评价的问题,老师要正确对待学生语言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要善于发现学生训练中的闪光点和取得的进步,让学生有成功的喜悦和收获的快乐,从而保持学生作文训练的积极性。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一定要强化主体意识,把“讲”转化为“到”“,把”写“转化到”人“,真正做到按语文规律办事。
篇3:作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作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广南县篆角乡初级中学 杨昌亮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确定学生在作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本文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发展学生的评议表达和提倡学生个性化写作三个方面摆脱传统作文教学的模式化、机械化的束缚。
【关键词】: 作文教学 主体意识 培养途径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是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特征。人文合一是作文的规律,也就是说:“我”是作文的灵魂。然而我们不无遗憾地发现我们的许多学生在作文中丢失了自我,没有融入自己的情感。“我”游离于作文之外,“我”的思想、情感、个性都在这种机械运动中枯萎了,这样写出的作文也就丢失了灵魂,冷静地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不难发现,应试作文模式的确使学生丢失了自我,压抑了自我,鲜明的个性之花随之凋零。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便是呼唤“我”的回归,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弘扬人的主体性,否则,我们的学生将深陷主体意识丧失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鉴于此,在作文教学和写作训练中,应尊重自我,爱护自我,弘扬自我,让“我”回到作文的创造中去。当然 ,在这里并不是主张摒弃课堂作文教学者这一形式,这是不现实,也是不可取的。那么,我们就应该改进我们作文教学的方式,以情感为主导,激发学生的主体感受。
一、 贴近学生,设计开放性作文
教师要突破传统作文模式,力戒形形色色的束缚,要从学生的年龄、经历、兴趣、爱好出发,设计开放性的作文,构建一个“天高任鸟飞”的自由广阔的写作天地。让学生以我手写我心,写出真实的自我并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的感情、才智和灵性,让学生真正成为作文的主人。
1. 激发写作兴趣---用爱心点燃学生作文的心理需求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说,作文的教学方法必须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乐趣。学习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热爱是最好成绩的老师。从观察自我,认识自我,赏识自我开始,搭建起作文兴趣的桥梁。
在教育教学中老师可以布置日记、随笔,每周2-3篇,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乐写的作文,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空间。
批改日记、随笔,对于教师应有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用心去阅读,而且要做好灵活的评定,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2. 激发写作激情---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展现自我
当学生对日记、随笔感兴趣之后,如何扩大战果,激发学生形成长久的写作动机,教师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中可进行习作的交流,美文欣赏,教师在欣赏过程中穿针引线,引导学生培养审美意识。也可给学生提供美文,美的意境,美的主题,美的空间。开阔学生的视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遣词造句的能力。师生共同走进写作的世界,在相濡以沫中受到美的.熏陶,学生审美而感美,感美而创美,精神境界更加高远,让学生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
二、 训练发展学生的评议表达能力。
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形成“学生作文教师改”,教师没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缺了作文的兴趣,缺了作文的“活水”,所以教师必须具备运用评议展现多彩的生活,发表自我主张的写作能力,哇圣陶先生讲过”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自己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作文教学实际上就是通过种种方法训练学生使用语言的过程。如座谈会、讨论会、辩论会、讲演会、欣赏会以及做读书笔记、写日记、写周记、写信、写作文.....让学生在练习中逐渐去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但也要注意,语言训练也要强调语言积累,没有语言积累,你就是练得再多学生颠过来倒过去就是那么干巴巴的几句话。所以应形成这样一种训练过程,在语言训练中感觉到不足,然后通过阅读去积累语言,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形成一种生生评价,师生评价的过程。
在训练过程中,还有一个老师评价的问题,老师要正确对待学生语言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要善于发现学生训练中的闪光点和取得的进步,让学生有成功的喜悦和收获的快乐,多鼓励学生,从而让学生保持作文训练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 、提倡学生的个性化写作
教师的作文教学要鼓励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寻找自己熟悉的、感受最深的内容来表现,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引导他们多角度地观察、整理和认识生活,用正确的方法去发现和探究问题,用自己的眼睛去捕捉生活的闪光点,从中提炼并确立主题。
不仅题材的选取、主题的确立,要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经历和思想感情来考虑,体裁的选择,结构的安排、手法的运用等,也要让学生量体裁衣,扬其所长,依据自己的知识、智能和才情来考虑。使学生从构思到成文的整个过程中,从内容到形式的各个方面都能依据个体特性作出独立自主的决定。鼓励学生在表现自我、展示个性、追求创新中表达对自然地感受、对生活的体验、对社会的认识。
进行个性化的作文教学,就要尊重学生作为写作主题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自主作文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和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杨昌亮
篇4:作文教学中尝试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作文教学中尝试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潘东辉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中,作文教学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就必须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作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确实确定学生在作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真正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规律,精心设计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采取种种方法,创造各种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勇敢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真诚地表露自己的感情。笔者在作文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感觉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特提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研究。 一、 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生活本身是丰富多采的,是作文的源泉。文章是客观生活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人的心理为中介的,对小学生来说,则主要是内心世界的种种心理表象。表象在小学生作文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小学作文教学应着力促进儿童的自觉表象活动的发展,使他们能逐步获得尽可能稳定、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儿童记忆库中表象的稳定度、鲜明度越高,就越利于加工,思维就越活跃,就越具有创造性,也就越有可能写出内容真实、形象具体的好文章。因此笔者首先要做的是,教学生学会去“爱”。爱山,爱水,爱名胜古迹;爱父母,爱老师,爱周围的人;爱植物,爱动物,爱小物件;爱看书,爱收集,爱手工制作;还有爱种植,爱采摘,爱参观访问等等……正是由于这些爱,孩子们的情感更丰富了,头脑中储存的东西更多了,他们会随笔写下这样的精彩段落: “摘高处的葡萄时,我踮起脚尖伸直胳膊左手轻轻地捏住葡萄的茎,右手用剪刀”咔嚓“一剪,又一串葡萄落入了我的袋中。我忍不住拿起一个葡萄珠,剥去皮,放到嘴里,啊!真是汁多味甜,甜在嘴里,甜在心里。” “一片绿油油的花生地,花生的叶子很茂盛,花生好像在和我捉迷藏,一个个都藏到了地底下。我双手握住花生的茎叶,身子微微向后倾斜,稍稍用力一拔,一个个带着泥土芳香、嫩黄色的花生便欢快地蹦了出来。像一群淘气、顽皮的孩子,顾不上身上沾着的点点泥土,争先恐后地跑到我的眼前,向我述说着地下迷宫中的趣事。” “珍妮娃娃最吸引我的地方除了美丽的外表,就是它的四肢可以转动。它有许多种不同式样的服装,我可以任意搭配。它那头美丽的长发可以随意编出不同的小辫。珍妮娃娃不仅培养了我的审美能力,还使我变得更加有爱心了。” “我坐在船头,凉爽的海风迎面吹来,感到全身非常舒服。望着浩翰的大海和广阔无际的天空,它们在远处好像连在了一起,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海。翻滚的浪花像是在欢迎我们的到来。这就是我向往已久的大海,真美啊!” …… 可见,生活正是广阔的海洋,教育学生,只有热爱生活,才能积极地投入生活的怀抱,才能从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 二、 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的积极性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这一前提下,指导学生留心观察,认真体验,引导他们积极运用学过的各种观察方法,如有顺序、展开联想、抓住特点、注意发展变化、重点部分写具体等等。让学生在生活中增长见闻,丰富感受,练习表达。教师要充分相信孩子,不要做任何内容的限制,放手让他们去观察自己喜欢的东西。其结果是,孩子们的'表现非常棒!请看: “去年暑假,爸爸从树上捉来了两只蝉,放在家里的沙窗上,炎热的夏季使得纱窗上的蝉”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 这叫声吸引了我,于是我伸手拿过蝉,发现它们的嘴象根针,又细又长。咦?别的动物和鸟类都是张开嘴巴鸣叫的可是它这针一样的嘴好像根本就张不开,可还叫得那么响亮,这是为什么呢?噢!这针一样的嘴大概是它们的”竖笛“吧,声音一定是它们吹出来的。我拿来剪刀,把这”竖笛“齐根剪下,心想:这回你们该安静下来了。可是过了一会儿蝉又大声叫了起来。顿时一个大大的问号浮现在我的脑海中,蝉到底是靠什么发出叫声来的呢?于是我带着十分的好奇心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咦?怎么好象只有一只蝉在叫,另一只蝉好像总在睡大觉,从未叫过一声。我侧耳倾听,果真只有一只蝉在叫,这是为什么呢?到底它是从哪发出的声音呢?一连串的问号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又去仔细观察它们,它们的背面完全相同,我又跑到屋外沙窗的另一面去看,发现会叫的那只蝉腹部有两个小圆片,另一只不叫的蝉没有小圆片。而且蝉叫的时候那两个小圆片还不停地颤动,这两个小圆片启发了我,莫非它是用腹部的两个小圆片来发声的?为了证明我的猜想,我请教了不会说话的老师--书。原来蝉肚皮上的两个小圆片叫音盖,音盖内侧有一层透明的薄膜,这层膜叫瓣膜,其时是瓣膜发出的声音,人们用扩音器来扩大自己的声音,音盖就相当于蝉的扩音器一样来回收缩扩大声音,就会发出”知-了,知-了“的叫声,会叫的是雄蝉,雌蝉的肚皮上没有音盖和瓣膜,所以雌蝉不会叫。 哈哈,我终于发现了蝉鸣叫的秘密。” “ 一天放学路上,我看见几只蚂蚁正围在一个死去的蝉的四周,我很好奇,便蹲下身仔细观察。 只见一只蚂蚁在指挥其他蚁搬蝉的尸体,我想那么小的几只小蚂蚁能把这么一个庞然大物搬走吗?我疑惑不解。忽然,我想起我的一本书中介绍蚂蚁是个大力士。虽然,它的身长只有几毫米左右,但是却能举起比自己身体重50倍的重物,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位大力士竟然没有骨头,只有一层坚硬的外壳保护层。但是,它有强劲的大鳄,可用来切割和粉碎树木、木块、泥土、种子,乃至动物的肌肉和骨骼┄ ┄用来举起比自己身体重50倍重物的”手“也正是它们的大颚。想到这儿,我便一直蹲在那里,看看它们是不是能举起那个庞然大物。过了一会儿,蚂蚁们终于开始行动了。只见那个蚂蚁头仍然在指挥着其他几只蚂蚁,忽然,那个蚂蚁头仿佛向其他蚂蚁喊:”1、2、3……“其他的蚂蚁就用它们那强劲有力的大颚咬住蝉的四周把它举了起来。它们刚走几步,忽然刮来一阵风,把蝉的尸体吹到了地上,但是它们不气馁,又继续地搬了起来。这时看到一个蚂蚁爬回洞里,不一会儿,那只蚂蚁又带着另外几只蚂蚁帮助一起搬蝉的尸体。最后,它们终于把蝉的尸体拖回到洞穴边。:”哦,蚂蚁的力气真大!“我高兴地喊了起来。…… ” 三、 引导学生写真话,表达真情实感 “文章合为时而作”,“文以载道”,是我国语文教学历来坚持的传统。小学作文训练虽然只是最初步的应用语言表达见闻感受的训练,但它毕竟是小学生表达自己生活认识的活动,应当把语言文字的表达训练与语言文字应用的目的性教育结合起来。在写作指导的设计中,首先应该使学生树立“为用而学”的意识,使作文训练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真正为生活服务。同时,要教育学生明白,作文不是文字游戏,而是把自己的真实生活感受、思想情感传达给别人。因此首先要有表达的欲望、表达的需要,然后才有作文,这也就是我们说的:“有所为而作”。只有让学生把作文当作自己参与生活和发展自我的工具,真正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小学生的作文才能形成持久稳定的内部动力。 四、 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 作文教学心理研究表明,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要引导他们想象,这样会使意境更加广阔,认识和感受更加丰富。为了使学生认识想象对深化观察、丰富作文内容的作用,笔者一方面注意选择一些观察与想象紧密结合的文章介绍给学生,另一方面特别注意发掘学生中的闪光点。 “我们走进兰花凤梨及食虫植物室,一株茂盛的红宝石蝴蝶兰映入了我的眼帘。一朵朵红宝石一般的花朵嵌在绿色的枝叶上,它们好像在冲我们招手,向我们表示欢迎。一棵棵猪笼草也不甘示弱,它摇动着巨大的花朵,似乎在自我介绍:”我叫猪笼草,是食虫类植物,我会散发出一股诱人的香气来吸引虫子,虫子只要爬进我的大桶里,我的桶就会合上盖子,然后流出一种液体可以把虫子溶化、吸收。你可千万别小看我哟!我是你们人类消灭害虫的好帮手呢。“ 还有”十一世纪的城市“、”二十年后的我“、”奥运会在北京召开“…… 让静止的画面活起来,让将来的景象浮现于我们的眼前。启发想象可以使学生的眼界更开阔,思想更活跃,作文内容更丰富,更富有儿童的情趣。 总之,要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能力,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创设最佳的情境,尊重每一个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为全体学生提供充足的参与的机会和参与的时间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本文获全国作文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中,作文教学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5:教学中尝试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作文
教学中尝试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作文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真正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规律,精心设计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采取种种方法,创造各种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勇敢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真诚地表露自己的感情。笔者在作文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感觉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特提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研究。
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生活本身是丰富多采的,是作文的源泉,教育论文《作文教学中尝试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文章是客观生活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人的心理为中介的,对小学生来说,则主要是内心世界的种种心理表象。表象在小学生作文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小学作文教学应着力促进儿童的自觉表象活动的发展,使他们能逐步获得尽可能稳定、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儿童记忆库中表象的稳定度、鲜明度越高,就越利于加工,思维就越活跃,就越具有创造性,也就越有可能写出内容真实、形象具体的好文章。因此笔者首先要做的是,教学生学会去”爱“。爱山,爱水,爱名胜古迹;爱父母,爱老师,爱周围的人;爱植物,爱动物,爱小物件;爱看书,爱收集,爱手工制作;还有爱种植,爱采摘,爱参观访问等等……正是由于这些爱,孩子们的情感更丰富了,头脑中储存的东西更多了,他们会随笔写下这样的精彩段落:
”摘高处的葡萄时,我踮起脚尖伸直胳膊左手轻轻地捏住葡萄的茎,右手用剪刀“咔嚓”一剪,又一串葡萄落入了我的袋中。我忍不住拿起一个葡萄珠,剥去皮,放到嘴里,啊!真是汁多味甜,甜在嘴里,甜在心里。“
”一片绿油油的花生地,花生的叶子很茂盛,花生好像在和我捉迷藏,一个个都藏到了地底下。我双手握住花生的茎叶,身子微微向后倾斜,稍稍用力一拔,一个个带着泥土芳香、嫩黄色的花生便欢快地蹦了出来。像一群淘气、顽皮的孩子,顾不上身上沾着的点点泥土,争先恐后地跑到我的眼前,向我述说着
篇6:作文教学中尝试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潘东辉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中,作文教学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就必须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作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确实确定学生在作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真正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规律,精心设计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采取种种方法,创造各种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勇敢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真诚地表露自己的感情。笔者在作文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感觉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特提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研究。
一、 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生活本身是丰富多采的,是作文的源泉。文章是客观生活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人的'心理为中介的,对小学生来说,则主要是内心世界的种种心理表象。表象在小学生作文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小学作文教学应着力促进儿童的自觉表象活动的发展,使他们能逐步获得尽可能稳定、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儿童记忆库中表象的稳定度、鲜明度越高,就越利于加工,思维就越活跃,就越具有创造性,也就越有可能写出内容真实、形象具体的好文章。因此笔者首先要做的是,教学生学会去“爱”。爱山,爱水,爱名胜古迹;爱父母,爱老师,爱周围的人;爱植物,爱动物,爱小物件;爱看书,爱收集,爱手工制作;还有爱种植,爱采摘,爱参观访问等等……正是由于这些爱,孩子们的情感更丰富了,头脑中储存的东西更多了,他们会随笔写下这样的精彩段落:
“摘高处的葡萄时,我踮起脚尖伸直胳膊左手轻轻地捏住葡萄的茎,右手用剪刀”咔嚓“一剪,又一串葡萄落入了我的袋中。我忍不住拿起一个葡萄珠,剥去皮,放到嘴里,啊!真是汁多味甜,甜在嘴里,甜在心里。”
“一片绿油油的花生地,花生的叶子很茂盛,花生好像在和我捉迷藏,一个个都藏到了地底下。我双手握住花生的茎叶,身子微微向后倾斜,稍稍用力一拔,一个个带着泥土芳香、嫩黄色的花生便欢快地蹦了出来。像一群淘气、顽皮的孩子,顾不上身上沾着的点点泥土,争先恐后地跑到我的眼前,向我述说着
[1] [2] [3] [4]
篇7: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论文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论文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参与意识非常重要. 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还能促进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教师要不断在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进行革新. 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形式,不仅能够给学生创设更为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也能够深化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一、采取梯度式教学形式
要想激发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参与积极性,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形式的选择上更为合理,要能够照顾到班级中不同层面、不同基础水平以及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 因此,采取梯度式的教学形式往往更为合适. 梯度式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让课堂教学富有层次性,能够给学生的思考过程提供充分的空间与平台,也能够让不同能力与水平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得到有效锻炼. 这样才能够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进而培养与发展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要想实现梯度式教学,就需要教师对于教学内容有很好的研读与分析,要理清教学重难点,这样才能够在教学形式的选择上更有针对性,并且实现梯度式的教学设计.
例如,在讲“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 观察教室的门与地面所在的两个平面,它们有什么关系? ( 面面垂直) 随着门的移动这种位置关系是否有所改变? ( 不改变) 它们为什么垂直? 以前见过类似的问题吗?( 判定线面垂直) 当时是怎么处理的? ( 寻找线面垂直的条件) 整个教学形式的设计,不仅贴近生活,而且自然流畅,将知识点层层递进地引发出来. 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非常容易被学生接受,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生的思维也慢慢活跃起来. 这样的教学过程,才能够凸显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并且增强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二、创设新颖有趣的思考问题
要想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积极性,新颖有趣的思考问题的创设很有必要. 趣味化的问题,才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于教学过程的参与积极性. 教师可以将知识点融入到一些教学情境或者问题情境中,让学生随着情境的创设展开对于教学知识点的理解与体会. 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同时,在具体的问题情境的支撑下,能够让相关问题更为灵活与开放,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将会很有帮助.
例如,在讲“二分法”时,教师可以采用如下例题: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从某水库闸房到防洪指挥部的电话线路发生了故障,这是一条10km 长的线路,如何迅速查出故障所在? 如果沿着线路一小段一小段查找,困难很多,每查一个点要爬一次电线杆子, 10km 长,大约有200 多根电线杆子. 想一想,维修线路的工人师傅怎样工作最合理? 这个情节生动且新颖有趣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纷纷对于这个问题展开了思考与探究. 这样,以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入手,并且透过问题的创设及时引导学生思考,随后引导学生从二分查找的角度解决问题.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调动了学生再创造的欲望,有效地加强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三、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
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创设也是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一个教学突破口,这种模式同样能够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提供辅助功效. 开放性的问题,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不受限制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见解. 同时,很多和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具体问题也是开放性的问题情境的一种体现. 这类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展开对于各种自己关注的问题的思考与探究. 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自然会更高. 因此,这也是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的一种有效策略.
例如,在讲“函数图象及其应用”时,教师可以设置例题: 某地区电信资费调整后,市话费标准为: 通话时间不超过3 分钟收费0. 2 元,超过3 分钟后,每增加1 分钟多收费0. 1 元( 不足1 分钟按1 分钟收费) . ( 1) 请作出通话收费S( 元) 与通话时间t( 分) 的函数图象; ( 2) 能否写出通话收费S( 元) 关于通话时间t( 分) 的函数表达式? ( 3) 这样的函数称为什么函数? 这个例题的设计以阶梯式呈现,给学生较为充分的思考空间,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 同时,这个问题在生活中也受到学生关注. 这种开放性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培养与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并且深化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点的理解与体会.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教师可以借助很多不同的途径展开. 教师可以采取梯度式的教学形式让课堂教学富有层次性,给学生的思考过程提供充分的空间与平台. 同时,教师可以将知识点融入到一些教学情境或者问题情境中,让学生随着情境的创设展开对于教学知识点的理解与体会. 此外,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创设也是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一个教学突破口. 这些方法都能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培养提供辅助功效.
篇8:浅谈如何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总纲: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有部分学生尝到作文成功的甜头,写起作文来可以说是兴趣盎然、精神振奋;但是还有部分学生难以体验到作文成功的乐趣,继而产生了对作文恐惧、厌恶的情绪。这与学生参与写作主体意识强弱是密不可分的。
那么,该如何引导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呢?我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浅析。
关键词:作文教学 主体意识 观察
一、尊重学生,培养他们写作的自主性。
众所周知,尊重学生是培养学生写作自主性的前提,学生写作自主性的培养又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体现。学生是作文的主体,作文训练是一种相对独立自主化的活动,学生是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因此,学生作文具有很大的自性。我们结合课本教材的编辑,结合第一单元(初中语文第一册)进行了一次作文训练――以家庭生活为题材。在这次训练中,要求学生写真人真事,题目自拟,至于体裁,选材等一律由学生自己决定,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有的同学查阅范文,汲取构思精髓,回顾家人性格特征,收集家庭琐事,挖掘记忆库中的瑰宝。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取得了成功,同时反映出了家庭生活中的正负面,能引起人们的思考,当老师简评首肯,学生的成就感不言而喻。
二、丰富素材,调动学生写作的主动性。
中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受其活动范围及形式的限制,虽较小学生有所扩展,仍有一定的局限性。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为学生提供亲自参与活动,感受生活的机会,获取真实生动的材料。“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有位同学以前对写作文兴趣不大,认为无话可说。前不久学校举行少儿书画展,他们参观时站在一幅“人物素描”前,神情专注的观察,回家后在日记本上写道:这个素描,比例设置合理,主体感较强,主要原因在于墨水的浓度适度。面部表情庄重,一看就知道是个深沉而善于思考型的人物。细致入微的观察,恰如其分的思考,就是学生作文成功的基石。
教师精心的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思维、想像、兴趣、情感等因素,形成最佳心理状态,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轻松作文。在教学改写《扁鹊见桓公》为荒诞剧时,我首先简介其内容,再要求变换手法,放在现实生活中去写,突出“讳疾忌医”的现实意义,并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创作评比,择优排练,参加“五四”汇演。学生大胆想象当时的情境,广泛进行讨论交流,畅所欲言,终于达到了改写目的,在汇演中荣获团体一等奖。这又取决于舞台设计、道具的运用,使主体学生在活动结束后都有一种成就感,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
三、引导观察,激发学生写作的创造性。
观察是创作思维的基础,创造性思维源于观察。观察是学生认识外部世界和增强知识的重要途径,敏锐、精细的观察是创新的起点。在作文教学中要善于启迪学生仔细观察日常生活及周围的事物,教给学生观察方法,抓住特点,展开想象,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如教学《春》一课后,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观察要求:“桃花、杏花、梨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粉的像 ,白的像 ”,填空,并思考“红、粉、白”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由于讲授时正值秋季,不适宜学生观察,因而让学生待到来年春季观察。本学期,学生带着问题进行了观察,有一名学生记载如下:桃花的确是红色的,一簇簇像火,但也有粉白色的野桃花,朱自清先生大概写的是家桃花了,更为奇怪的是家桃花是先绽放花,几乎是花开浓艳时才吐出新叶,绿意不影响火红的颜色;桃花怒放时,天公捣乱,还下了点薄雪,这就所谓的“桃花雪”吧。桃花还未开败,杏花又出尽了风头,接着才是梨花绽放。在长达半月时间内,三种花竞相开放,确实是“花赶趟儿”,看看花的竞开,春意甚浓了,到处一片春意盎然。突然我明白:三种花开先后有时间上的微妙差异,其顺序是不能更改的。因此,我认为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就可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写作水平。
正因为学生学习兴趣很浓,写出的作文内容具体生动,充满童真童趣,充满美好幻想,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这样的作文全成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作文,真正培养了学生写作的创造力。
本硕士论文来源于中国 硕士论文网,参考文献: www.lunwenad.com/wzlb-5.html,敬请保留链接,谢谢。
篇9: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数学学科作为基础性学科,在初中学科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初中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学习数学相对困难.
作 者:李文军 作者单位:阜宁县合利镇北汛初级中学,江苏,阜宁,224435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35) 分类号: 关键词:篇10:谈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教育论文
谈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教育论文
《中学语文新课标》规定:学习是学生从内部自主生成知识结构和提高人生价值的过程。因此,在此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活动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主动地去学习,向老师请教,相互研讨,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然而,传统的教学则是――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课堂节奏缓慢平板,无波澜起伏,课堂气氛如死水一潭,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
那么,怎样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一、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二者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互动。这种交往不仅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也发生在人与物之间,是一种多元互动。在教学过程中,交往已成为师生共创、共生、共识、共享的基本形式。
传统的师道尊严、教师的封建家长式的权威意识,导致了学生的绝对服从心理、惰性心理、因循守旧的保守心理等。究其根源,在于我们教师观念的滞后。我们教师要敢于放下架子,勇于丢掉面子,给学生创造一种敢说、敢想、敢做的开放氛围。学生只有在多说、多写、多做的锻炼中,才能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例如,与学生建立坦诚、平等的兄长、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课堂上,学生可以和老师展开激烈的辩论,学生可以指出老师的不足,学生也可以上讲台讲课……这样不但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同样赢得了同学们的信任、尊敬和亲近,也正迎合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挥了学生的潜在主体作用。
二、采取情境感染的方法,激起学生的兴趣
情境感染即情感心理交流过程。人的情绪和情感总是相互感染的',教学活动既是知识、信息的交流过程,又是教师、教材、学生间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力求挖掘教材中健康、愉悦的情感去感染自己的对象,从而把自己的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动机与需要,也就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语文教学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材都是文质兼美的精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资源,或以其高尚的情操震撼人的灵魂,或以其完美的人格荡涤净化人的情操,或以哲理启发人思考,或用美感熏陶人格。总之,语文教学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情感教育资源,可以说任何一位成功的老师都是调动学生情感因素的高手,使学生内心真正被文章所蕴含的美感所折服。
例如,在教学中将音乐、美术、语言三种艺术手段完美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手、脑、眼、耳、口多种感官,创设艺术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多种艺术手段产生情感共鸣。
1.以优美的画面牵动学生对情感的体验
例如在教《春》这篇课文的时候,不要让学生先读课文,而是先让学生看画面,一幅色彩明快、生机盎然的《春之图》唤起学生对春的美好情感,然后让学生给图配文,结合课文再看图,这样学生在图、文之中就体会到了朱自清先生的生花妙笔。
2.以震撼心灵的音乐,激发学生对情境的感悟
例如,在教现代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为了让学生深刻感悟到作者对母亲的深深依恋、愧疚之情,我播放了MTV《懂你》,学生通过如泣如诉的旋律,体悟到了母爱的崇高与伟大――母爱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母爱是我们的生命航标,母爱是我们心中永远熠熠生辉的太阳!
3.用情感丰富的语言,感染学生对情境的再现
例如,在学习《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时,我以悲痛、沉重、撕心裂肺的呼唤将学生带进了痛悼总理的哀伤情景之中,有的同学为总理的去世惋惜不已,有的学生悲痛得几欲出声……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通过实践竞争的方法,激起学生的兴趣
新课标规定:语文应该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综合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和生活紧密相连,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是生活,所以要倡导学生大胆实践,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去学习语文。
例如,在学习议论文时,可以采取辩论赛的形式,让学生在论辩的过程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在教童话、寓言时,可以把它改编成课本剧,通过表演的形式让学生体悟其中的内涵;在教诗歌时,可以采取诗歌朗诵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朗诵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蕴;在教小说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仔细揣摩小说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把握文章的主旨;在教新闻时,我让学生模拟做小记者,进行校园新闻采访、写作;在进行作文训练时,可以让学生先口头作文,然后再行之于文,争取做到条理清楚。我把每一次作文训练中的优秀习作都装订成册,在班上予以传阅,并积极鼓励学生向外投稿,让学生获得一种成功感。这样,学生的写作兴趣大增,不再把写作当成一种苦差使。
在课外,要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重归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动手、动脑、动口。例如,“给父母语言表达挑刺”、“给广告找毛病”、“我最喜欢(讨厌)的广告”、“给家庭拟计划”、“给班级写声明”等。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总之,教与学是一种双向互动的交流过程。我们应该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采取多种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内部潜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使其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充分提高,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目标。
篇1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语文学科因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点,其作用显得更为突出。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主体地位,引导主体参与,促进他们能“主动学习”、“学会学习”这是每个语文教学工作者都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在此,笔者结合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的体会和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一、转变教学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教学观念是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学中形成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 认知,这种理念和认知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着较大的影响。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仍有部分教师没有确立好受教育者(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对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认识不清,固守“我讲你听,我教你学”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造成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学”、不会“学”,课堂上气氛沉闷,回答问题过于机械死板,更谈不上提出质疑,做作业照搬照套,缺乏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因此,要使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就必须体现主体性教育思想,真正让课堂教学从教师的讲堂变为学生的学堂,变老师的“教”为“导”,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强化主体意识。(一)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语文学习的主人
《大纲》修订版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课程标准》上也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语文课程不仅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全心关注自己的教育对象,真正把学生当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主动学习中获得生动、活泼、完满的发展。从教学设计、课程教学等多方面多渠道地为学生着想,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和发展的空间,要相信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自主发展。
(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学习活动不只是一种认知过程,而且又是伴随着认知过程的情感过程。知识要通过情感这一媒介发生作用,健康的情感能够有效地强化人的智力活动,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师生的情感交流,善于诱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启发学生将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和注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课文虽然感情真挚,但是写作年代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差很远,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缺乏感性认识,在感情上与作者之间很可能有一条“代沟”,不能相通相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同学生一起搜集资料,讲讲抗美援朝的有关内容,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则要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制作辅助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触“境”生情,教师再深情地导入课文,学生视听结合。在这样的氛围中,拉近了与作者的距离,使学生很真切地体验了中朝两国人民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教师创设的情境,不仅为学生参与学习提供了机会,而且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学习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此外,设计精妙的导语,以及多种形式的作业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自觉进入到学习的意境中去体验成功者的欢乐。
二、改进教学方法,突出主题地位
《大纲》修订版要求: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教学方法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各种需要,允许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去感知、理解、欣赏和积累。为此,语文教师要摒弃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改“大锅饭”为因人而异的“小锅菜”,变“老师一言谈”为学生“大家谈”,形成“学生自教自学,老师帮解后导”的教学新模式,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从学会到会学
教是为了不教,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先学会,再运用自己掌握的方法投入到自学中去。学生的自学能力其实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必要条件,只有从小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才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如低年级识字教学,要注重培养识字能力,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坚持先写基本字,教好基本笔画、笔顺规则、间架结构和常用的偏旁。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后,就可以自己分析识记了。有的借助表义偏旁识字法:如“看”为什么有“目”?“吃”为什么有“口”?学生都能说出原因来。有的根据熟字加偏旁来识记,如“草”看成“ ”和“早”组成,“地”是由“土”和“也”组成,有的字还有多种识记方法。如“体”,有的说是熟字加笔画,即“休”加“一”,有的说用熟字加偏旁,“本”加“人”。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参与,真正成为课堂中的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这样的教学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把学习的潜力充分地发掘出来。
(二)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发挥主体功能
《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部分增加了“语文实践活动”一项,把课文学习与语文实践活动都纳入语文教学之中。课内外的联系、校内外的沟通、学科之间的融合,不仅使语文学习的天地更为广阔,而且还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内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加强语文实践,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是一个有效的途径,让学生带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到课堂,互相传阅,并利用班队活动课、早读时间让他们交流。鼓励学生多读书,引导学生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语文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动手查阅资料,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如在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之前,老师让学生查阅“冬眠”的有关资料,学生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或上网,或看书,或咨询父母亲戚),完成这项作业,然后带到班上交流,资源共享。学生不仅知道什么叫“冬眠”,还知道了动物为什么回“冬眠”,有哪些动物“冬眠”等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丰富了知识,拓宽了阅读范围。学生的主体功能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三、发挥评价功能,引导主体参与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判断,进而发挥其自身的鉴定功能、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及时的评价可以促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明确方向和目标,激发他们潜在的内驱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
(一)运用形成性评价,及时调控教学方向
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情况,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课程,应加强形成性评价,及时调控教学方向。
反馈是及时了解学习结果的好方法,也是给予学习结果的评价。因此,课堂教学中要积极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的反馈评价,尤其是学生相互间的评价。这样才能保持和强化学生参与的意识。如低年级学生朗读训练中,要了解全班学生朗读情况,及时抓住学生朗读的反馈情况,就必须进行先训练再评价:1、听录音或听老师范读课文;2、讨论朗读技巧和语气;3、自由练读并指名朗读;4、共同评价朗读效果;5、再练读。如在朗读某一段(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练读,互相交流,指名朗读大家评议,比一比、想一想,自己能不能读得更好?这样学生在一种融洽的、民主的气氛中进行反馈评价,参与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让学生对教学方法进行评价,教学方法的效果饿,一般是由教师进行评价的,但是,许多主体意识较强学生,他们除了能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评价,还会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作出客观的评价,而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价改进教学方法,调控教学方向,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运用终结性评价,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总结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每当学习告一阶段或学期结束时,教师可根据平时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 ,进行终结性评价,引导学生自我反思、不断进步。如教师平时收集学生写话的作品,通过展示台展示给学生看,将学生第一篇写话与最后一篇写话作一比较,让学生去反思、去共同评价,找出各自的优缺点,看到自己的进步,最后教师再进行激励评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就促使学生在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束会,主动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在总结的基础上,同时也有了下一阶段的学习目标。
二十一世纪的课堂应当是学生真正成为主体的课堂。语文教师一定要加强学习,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鼓励他们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引导学生敢于参与、乐于参与、善于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学好语文,同时培养健全的人格。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篇12:主体教学理论中初中英语教学互动探析论文
初中英语教学是从原来小学教学中逐渐升级而来的正式化教学阶段,这对于刚步入初中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挑战和机遇。传统的教学方式无外乎填鸭式教学,老师一味的讲,学生在下面做笔记,这种枯燥的教学虽然有利于教师发挥教学特长,增加教师经验的积累方式,然而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并没有被启发出来,因此课堂效率较低。自从新课标开始实施以来,从书本的结构和版面上来看,都开始重视学生对于课本和课堂知识的消化理解,主体由教师转移到了学生,因此,主体教学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逐渐满足学生对于求知的需要,在课堂上要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气氛。
1、初中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的实践
1.1教师要注重导课环节
一个引人入胜的导课相当于一张精心设计的书的封页一样,都起到吸引人注意的目的.,学生对于课堂产生学习兴趣,这就是最好的办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学会如何启发学生的兴趣,这是每一位英语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教师在导课的时候可以设置许多问题,通过问题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效率。例如,在学到be going to句式的时候,可以问起学生,“之前我们学过哪些关于描述未来将要做某事的短语啊?”学生也许会回答will do something等等,甚至有些学生还会联想到leave,arrive,go,come等词的进行时表示将要发生的动作这一语法项目,这些都锻炼了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点的能力,教师面对学生的正面回答要进行强有力的鼓励教育,例如,“Great,Welldone,Wonderful,Excellent”等词来夸奖他们,正面的鼓励和夸奖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信心,这时学生可能因为自己给力的表演而忘乎所以,而交头接耳,班级纪律差的现象,而这时适度的班级管理也是考验教师的一项重要要求,然后教师可以言归正传,继续将begoingto,willdo等固定用法总结一下,通过总结和区分,让学生对这些相关的知识点有大体的了解,最后再通过练习题加深巩固。学生和教师在上面的例子中就达到了完美的互动,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1.2适度的角色转换有利于增强教学气氛,形成互动教学
在主体教学理论中,提过要将教学的主体地位逐步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当中,传统课堂中是体现教师的主体,而新型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怎养能被充分发挥才是教师甚至教育界应该考虑的问题。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要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就必须转变教师占主动,学生占被动的模式。笔者在求学过程中的一位教师令我记忆犹新,这位老师每周会抽出一到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来讲解单元知识,其实不外乎课后的单词和短语,课前让学生回家准备课,下次上课让学生到台前来讲解一些简单的词汇以及短语等,这位老师完全放手发动这位“代课老师”和下面的学生,而且她本身也坐在学生位置上向这位老师提问,当预习效果展示好的时候,她对学生进行表扬,当预习效果差或者是学生某个知识点也不是很清楚的时候,她会及时进行更正以及鼓励。笔者深刻的记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真正的参与到课堂讲学的环节中去,和从前被动的接受完全不同,学生在主动预习、查词典的过程中也是对知识深层次的挖掘,主动的讲解也会激发他们学习热情。在这位代课教师讲解完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补充说明,然后进行分组讨论,这样更能营造出交流、互动学习的氛围,真正做到尊重学生,师生互动。
2、初中英语教学的互动教学意义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育界领域的重要课题。教师和学生是两大重要主体,而教师以及学生双方的活动也构成了双方的互动过程,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主体在教师一边,而现如今主体应该更多的侧重于学生一方,但是教师的主体作用也不可缺失,因此,发挥这两个主体的作用以及通过两个主体形成主体之间互动的反应,对于教学以及教学效果起着重大的意义。在国内外的众多教学研究表明,在主体教学理论指导下,通过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可以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
2.1初中英语教学效率的提高离不开互动教学
应试教育条件下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只注重考试考的项目,例如,听力、作文、语法等。这种教学模式是目前许多学生会做题不会口语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都知道语言是通过交流才体现出其重要性的,哑巴英语只能是对付考试,对于学生的将来没有好处。从初中开始,英语教师就要注重英语口语交际的培养,而口语交际能力是从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形成的,互动教学就是在初中英语的教学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形成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这也是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体现。
2.2初中互动英语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
初中英语课堂互动教学除了互动以外,还需要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通过不同的问题,让学生找出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及掌握能力,使英语学习能力像汉语一样逐渐形成习惯。而相对于教师而言的互动创造性也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学生的举一反三和发散性思维也考验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和业务水平,在教学互动环节上,学生通过预习提出相关的课外知识问题,教师给予回答,这也使教与学双方在互动环节下相互锻炼,互相提升。
参考文献
[1]李中月.初中英语教学任务型教学理论与实践[D].辽宁师范大学,.
[2]陈红梅.英语交际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西南师范大学,.
[3]孙庆红.“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互动初探[D].江西师范大学,.
[4]李艳.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
篇13:化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造就创新人
阳店二中 郭艳
21世纪需要呼唤创造型教育,而创造性教育,既看重学生的自然属性,又看重学生的社会属性。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气氛和信任.支持.合作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第一:要培养学生主动的发展意识。培养学生主动的发展意识,就是启迪学生个人成功的动机,调动学生追求成才后的积极性,在中学的学习中,围绕自己的发展目标,绐终不渝地努力争取。首先,正确认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器,教师不可能用机械的方式把知识填塞到学生的头脑中去。无论是把人类的知识成果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财富,还是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抑或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观点,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思考与实践。因此,“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进而培养其创造性。学生是否积极投入,老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才能达到情感优化,教学过程的优化,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通常情况下,一个人很难主动投入到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中去,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从培养学生对一个问题.一节课的兴趣入手,只有学生被你所讲的课吸引住,才会用心学,并逐步掌握学习方法,才能尝到学习的“甜头”,体会到学习其实并不是一件苦差事,于是越学越感兴趣,越想学,往往也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学生主要任务就是掌握书本知识,要学会和理解这些知识,必须要有感性认识作基础。老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可以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已知喻未知,化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在讲“浓硫酸的性质”时, 我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个学生在稀释浓硫酸时,把水倒入浓硫酸中引起了液体飞溅,他很着急,用手去拿,手沾到硫酸,烧得很疼,他赶紧在裤子上擦,结果裤子也烧了一个大窟窿。这位学生对浓硫酸的性质的认识,是用惨重的代价换来的,一个小故事,吸引着学生跟着老师去思考,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把知识掌握接受了。
最后,给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机会,并适是给予鼓励。如果一节课只是老师不停地讲,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教者辛苦,口干舌燥,而听者则昏昏欲睡,收效甚微,甚至产生厌烦情绪。老师在中要做到重点突出,精讲.少讲,多练。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始终处于适度的兴奋状态,并使他们有参与的“成就感”,促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我们可创设“悬念”,巧妙设置疑问,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开展课堂讨论,把问题交给学生,变“独角戏”为“大家唱”,化“一言堂”为“群言堂”。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溶解性时,为了大家心服口服,我在课堂上做了喷泉实验,为什么会出现种现象?结合物理上所学的知识,这个问题迎刃而解
[1] [2]
篇14:化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造就创新人
化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造就创新人
化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造就创新人 阳店二中 郭艳 21世纪需要呼唤创造型教育,而创造性教育,既看重学生的自然属性,又看重学生的社会属性。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气氛和信任.支持.合作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第一:要培养学生主动的发展意识。培养学生主动的发展意识,就是启迪学生个人成功的动机,调动学生追求成才后的积极性,在中学的学习中,围绕自己的发展目标,绐终不渝地努力争取。首先,正确认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器,教师不可能用机械的方式把知识填塞到学生的头脑中去。无论是把人类的知识成果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财富,还是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抑或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观点,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思考与实践。因此,“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进而培养其创造性。学生是否积极投入,老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才能达到情感优化,教学过程的优化,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通常情况下,一个人很难主动投入到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中去,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从培养学生对一个问题.一节课的兴趣入手,只有学生被你所讲的课吸引住,才会用心学,并逐步掌握学习方法,才能尝到学习的“甜头”,体会到学习其实并不是一件苦差事,于是越学越感兴趣,越想学,往往也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学生主要任务就是掌握书本知识,要学会和理解这些知识,必须要有感性认识作基础。老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可以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已知喻未知,化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在讲“浓硫酸的性质”时, 我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个学生在稀释浓硫酸时,把水倒入浓硫酸中引起了液体飞溅,他很着急,用手去拿,手沾到硫酸,烧得很疼,他赶紧在裤子上擦,结果裤子也烧了一个大窟窿。这位学生对浓硫酸的性质的认识,是用惨重的代价换来的,一个小故事,吸引着学生跟着老师去思考,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把知识掌握接受了。 最后,给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机会,并适是给予鼓励。如果一节课只是老师不停地讲,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教者辛苦,口干舌燥,而听者则昏昏欲睡,收效甚微,甚至产生厌烦情绪。老师在中要做到重点突出,精讲.少讲,多练。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始终处于适度的兴奋状态,并使他们有参与的“成就感”,促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我们可创设“悬念”,巧妙设置疑问,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开展课堂讨论,把问题交给学生,变“独角戏”为“大家唱”,化“一言堂”为“群言堂”。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溶解性时,为了大家心服口服,我在课堂上做了喷泉实验,为什么会出现种现象?结合物理上所学的知识,这个问题迎刃而解, 而且记忆深刻,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后来的气体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创造型人才培养离不开理论的学习,但更离不开动手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才能提高实践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意识,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走向实验室,走向操作台,进行社会实践,考察等活动。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也只有通过实验才能使人们深刻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背它就会受到惩罚。例如我们在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这一节时,通过分析,最后从理论上得出:实验完毕,应先把导管从水槽中移出,然后再移去洒精灯,可是进了实验室,学生开始动手做实验了,却象战国时的赵括,只会纸上谈兵,结果实验失败。这就充分说明理论运用实践过程中还有一定距离。“处处留心皆学问“。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做到有心,那么就能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第三: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意识。21世纪需要大批人才,更需要文化知识基础雄厚的优秀专为人才。实践证明,基础学科不扎实的学生,决不会志为出类拨萃的人才。“3+X”模式强调“单一”向综合“均衡向特长的转换,就是引导学生要依据自己的实际,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再发展自己的特长。当今,社会知识,信息交叉综合必然要求,体现了社会对通才的需求。综合是各学科知识的综合,综合考试体现了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融会贯通,体现了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思维习惯的借鉴,只有打好各学科的基础,才能考好综合。 开阔视野,拓展认知空间。“综合”注重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的.考察,所用材料都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自然的关系紧密相连,许多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前沿问题,学生都需要了解和关心,一些社会常识和基本技能学生更应该了解和掌握,这需要学生博学,因为聪明的基础是知识的广博,然后才是精通和运用的娴熟。 重视获取知识的途径,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要在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过对既有材料的整理对已有知识的运用,加强自我认识,自我感悟 ,并且增加实验课,实践课。 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不仅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而且要求关心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国家大事,热点、焦点。科技发展衍生等问题,如DNA克隆带来的道德思考,核技术应用中的反人类现象等。科技越发展,科技伦理的问题就越突出。可持续发展和人文关怀,即对人类自身生存的关心,将是未来考题出题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因此应培养我们的学生关注我们所处的时代,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对自然界,给予充分的关心和思考,有了这一份关心和思考,才会有责任意识,才会以热情的态度对待知识,对待生活。 .5
篇15:[小学语文论文]作文教学中尝试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小学语文论文]作文教学中尝试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中,作文教学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就必须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作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确实确定学生在作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真正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规律,精心设计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采取种种方法,创造各种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勇敢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真诚地表露自己的感情。笔者在作文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感觉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特提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研究。
一、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生活本身是丰富多采的,是作文的源泉。文章是客观生活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人的心理为中介的,对小学生来说,则主要是内心世界的种种心理表象。表象在小学生作文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小学作文教学应着力促进儿童的自觉表象活动的发展,使他们能逐步获得尽可能稳定、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儿童记忆库中表象的稳定度、鲜明度越高,就越利于加工,思维就越活跃,就越具有创造性,也就越有可能写出内容真实、形象具体的好文章。因此笔者首先要做的是,教学生学会去”爱“。爱山,爱水,爱名胜古迹;爱父母,爱老师,爱周围的人;爱植物,爱动物,爱小物件;爱看书,爱收集,爱手工制作;还有爱种植,爱采摘,爱参观访问等等……正是由于这些爱,孩子们的情感更丰富了,头脑中储存的东西更多了,他们会随笔写下这样的精彩段落:
”摘高处的葡萄时,我踮起脚尖伸直胳膊左手轻轻地捏住葡萄的茎,右手用剪刀“咔嚓”一剪,又一串葡萄落入了我的`袋中。我忍不住拿起一个葡萄珠,剥去皮,放到嘴里,啊!真是汁多味甜,甜在嘴里,甜在心里。“
”一片绿油油的花生地,花生的叶子很茂盛,花生好像在和我捉迷藏,一个个都藏到了地底下。我双手握住花生的茎叶,身子微微向后倾斜,稍稍用力一拔,一个个带着泥土芳香、嫩黄色的花生便欢快地蹦了出来。像一群淘气、顽皮的孩子,顾不上身上沾着的点点泥土,争先恐后地跑到我的眼前,向我述说着地下迷宫中的趣事。“
”珍妮娃娃最吸引我的地方除了美丽的外表,就是它的四肢可以转动。它有许多种不同式样的服装,我可以任意搭配。它那头美丽的长发可以随意编出不同的小辫。珍妮娃娃不仅培养了我的审美能力,还使我变得更加有爱心了。“
”我坐在船头,凉爽的海风迎面吹来,感到全身非常舒服。望着浩翰的大海和广阔无际的天空,它们在远处好像连在了一起,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海。翻滚的浪花像是在欢迎我们的到来。这就是我向往已久的大海,真美啊!“
[1] [2] [3]
篇16:浅析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浅析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本文针对初中数学教学实际,以学生创新能力为重心,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展开了讨论.
作 者:杨礼云 作者单位:贵州省普安县江西坡镇民族中学 刊 名:新课程(教师版) 英文刊名:XINKECHENG 年,卷(期): ”"(7) 分类号: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数学过程 学生 创新能力篇17:初中的政治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论文
初中的政治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论文
摘要:政治教学在每一个教育阶段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初中阶段是学生的思想意识逐渐趋于成熟的阶段,因此政治教育尤为重要。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当代,初中zheng治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培养,更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本文针对初中zheng治教学在教育改革阶段出现的一些问题,立足于政治教学创新意识培养的原则,提出一些初中zheng治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策略,旨在有效培养初中学生政治学习中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政治教学;创新意识;初中zheng治
一、引言
初中zheng治教学旨在通过思想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价值观以及社会人生观,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提高。教育改革中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重要体现在学生的求知欲、独立思维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等。因此通过初中zheng治教育促进初中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是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以来最为重要的课题。
二、初中zheng治教学中创新意识培养的原则
在全面推行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初中zheng治教育首先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只有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够主动思考,勇敢探索,积极提出自己的问题,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因此教师在初中zheng治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更要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错误、荒唐的问题加以详细的解释和肯定的鼓励。
第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使学生学会主动思考,自主学习,不但能够有效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能够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是在初中zheng治学习过程中,教师应不断的'通过设计一些有趣的情境问题,利用丰富灵活的语言,为学生营造一个活跃的教学气氛才能够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三,激励学生的需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需要是多方面,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希望自己的创造需求得到满足。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不断的采用更加新颖的教学手段以及新的情境的创设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形成,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成就感和创造感。
第四,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和个性,教育改革提倡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种独立性思维的存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条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且善于发现和捕捉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积极发挥自身思维的优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三、初中zheng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一,教学理念滞后。在当今的初中的政治教学中,教育改革的推进依然处于成长阶段。这主要是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十分深远,使得政治教学在初中课程学习中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使得各学校在课程安排以及教学计划中对政治教学的规划存在一些问题。
第二,政治教材缺乏创新性。由于初中教学中的政治教学课堂时间不够充分,不能完全满足教育改革的实施要求,因此有必要对政治课程进行重新的规划,以确保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能够完成课堂教学,还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些课外实践活动。从而发掘出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政治课程教材和内容缺乏创新性,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无法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第三,忽视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由于应试教育的深远影响,导致许多初中学校依然无法完全转变教学观念,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不能有计划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没有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规划,依然将书本教材上的基础知识作为教学的重点目标,不利于学生的创造力的形成。
四、初中zheng治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策略分析
第一,课堂教学应有计划性和针对性。在初中zheng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有计划性和针对性。尤其是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今天,许多教师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逐渐适应了自己的新角色,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考虑到学生的自身特点,详细掌握学生的个人信息,进而有计划性的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引导学生向个性化需求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效率。
第二,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思考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就要不断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更加新颖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正确的引导,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发现自己的潜能》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个有趣的故事作为教学的开端,历史上有一位十分英勇的将军,李广,这位将军的箭法十分高明。有一日,他喝醉了在林间小憩,朦胧中发现面前扑出一只猛虎,情急之下连射三箭后认为猛虎已被自己射死。酒醒后发现自己面前只有一块巨石,上面插着三支自己射出的箭。这个故事说明,人在危急时刻能激发出平时感知不到的潜能。
五、结束语
初中zheng治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更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针对当今初中zheng治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改善教学方法,提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效率的措施。
参考文献:
[1]胡金娥.初中zheng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措施分析[J].亚太教育,(09):59.
[2]刘艳波.初中zheng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7):138.
篇18:浅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浅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张慧秋
(吉林省通榆县苏公坨学校)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精神,就会更加的愚昧和落后。因此,新课标要求,创新精神的培养要体现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更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单单让学生学会理论知识,更主要的是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意识;培养策略
一个民族的兴旺和发达是由这个民族的创新精神所决定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精神,就会更加的愚昧和落后。因此,新课标要求,创新精神的培养要体现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们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更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不单单让学生学会理论知识,更主要的是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我们的学生成为新时代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供大家参考。
一、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新课标要求,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的教学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因此,我们要力改传统的那种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不顾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就是一个学习机器,培养出来的都是高分低能的学生。特别是课堂教学使用的是填鸭式教学,学生极其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处于一种低沉的教学气氛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要营造和谐、民主、愉悦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学习条件。教师要设置一些有趣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营造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数学课的教学是否成功关键是能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千方百计地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七年级“三角形的稳定性”时,运用多媒体教学,一开始就是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一段站在三角形与四边形上的对话,学生不用引导兴趣都非常浓厚,对问题思考非常活跃,本节的教学重点就很清晰。学生印象深刻,注意力集中,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这样也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有了兴趣,他们就会有创新的思想火花,他们就会意外地有各种不同的想法,他们的创新就得到了充分发挥和提高。
三、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创新,需要智力的参与。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情感的培养,鼓励学生发扬“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学生的情感十分丰富,如热爱、美感、羡慕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创新的动机。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信息的交流,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真挚情感的灌注。
总之,我们要重视在初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使我们教的学生成为新时代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篇19:让学生的心灵在语文中飞翔--浅谈语文教学中主体意识的回归(网友来稿)
让学生的心灵在语文中飞翔--浅谈语文教学中主体意识的回归(网友来稿)
封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新课程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主体性是人类文化在个体身上的积淀,是人类进化的结果,而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不仅仅是教学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主体,这是现代教学论关注的核心问题,也是现代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的课题,作为语文教学不仅研究主体,而且要更多更好地让学生回归主体、发展主体。
所谓“回归主体”,即是把传统教学中被教师“一言堂”所夺走的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以实现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发展主体”,即努力实现学习主体各方面素质的生动、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回归主体是发展主体的条件,所以主体性教育应该终身性。
中学语文作为母语教学,在主体性教育上担负重任 ,因为“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因此,语文不只是一种交际工具,还是民族思维方式、思想品质、精神风貌等的体现,所以,语文教学应回归主体,发展主体。再联系传统语文教育看,早就高喊“放学生自由、让学生自主”,而实际上被应试教育、升学压力、各种竞争等限制,其实还是“先生讲,学生听”的一种“淘汰教育”、面向少数人的教育。在这种历史久远的传统教学实践中,学生成为主体这一问题曾被重视,但没有得到真正的实现,因此,我们提出“回归”,这是面对传统教学的时弊与当前教学改革的实际而提出的。这应该是课堂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也是一种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指导思想。那么应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回归主体,发展主体”呢?这个问题认识容易实践难,这就充分反映了课堂教学改革的艰辛,下面从几个方面谈一谈。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是实现“回归主体,发展主体”的关键。
我们在考察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不难发现,为数不少的老师把转变教育思想仍停留在认识阶段,较少的人步入到实践阶段,这主要表现在教师教育思想上的人才观与教育观的制约行为上。如当你认为只有升上大学的人才是人才,那么必然会使你的教育面向尖子生;相反的,如果你认为所有的学生都是21世纪的人才,那么你的教学会不自然的.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差生。另外,由于认为唯有考分、升学率才是教学质量的标志,必然会使你的教学陷入重知识轻能力,重智育轻德育的误区。所以说教育的现代化,首先应该是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教育教学思想不转变,不落到教学实践上,那么将永远没有真正的课堂教学改革。
二、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育,必须重视教学策略的应用。
发挥学生主体性,具体讲就是要使学生体验到学语文的愉悦,从对具体学习的兴趣转化对语文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则的探求,这就实现了学生的“回归主体,发展主体”,要培养这种主体意识,主要有以下几种策略。
(一)、语文教学应民主化,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育人,而当前语文教学往往把教学目的定位在知识传授上,而忽视了“育人”这个根本。因此,师生关系毫无平等可言、无民主可言。那么在教学中,必然要重视“学生”这个主体,特别是语文的文学作品,由于不同的接受,学生极易产生见仁见智的不同理解,这就更需要民主性,更需要发展学生的人格意识与创新能力。这一点从于漪、魏书生等名师身上得到充分体现。
因此,教学民主是现代民主意识在教师身上的美丽折射,是在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粲然的云彩,它要求教师放开师道尊严,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二)、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习动机总是与个人的需要和追求直接联系的,如果学生感到学习语文是自己的需要与追求,那么他们就会产生学好语文的内在动机。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而教法的优劣主要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老师讲的繁,学生学的累的状况。采取生动形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他们求知的欲望,从而使主体意识得以体现和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发展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方面。
当前的语文教学受升学、考试压力影响,就过分重视知识的传递与接受,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开发,使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和习惯,我们都知道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有了良好的思维能力和习惯,人的主体性发挥才有质量和效益。因此,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基础。当前语文教育应侧重于这一方面,使学生在没有教师“教”的前提下,能自主地“思考”,自主地学习,充分运用好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四)、实践先进的语文课堂教学思想-- “先学后教”。
“先学后教”的含义是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上,鼓励学生先自由学习,如果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就鼓励、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个人探究式或小组合作后仍存在问题的,教师才去教学生,这里的“教”,就是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交流对话。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一些教师习惯于自己先提出问题,然后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这种方式有时固然能引发学生思考,但教师的问题不一定就是学生的问题,并且这种以教师提问先入为主的教学方式,容易束缚学生的情感指向和思维路径,有时可能产生误导,得不偿失。倒不如让学生在自由阅读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之后,能自己解决的可由学习小组讨论解决,小组也不能解决的,可全班共同研讨,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须注意:一是要发现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哪怕有百分之一的价值,也要给他百分之百的鼓励,帮助学生完善对问题的表述,把问题提得更加明确、深刻;再就是通过有效的方式解决学生的问题,提出新问题。教师固然要“解惑”,但更要“设惑”,让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循环状态,这样才能真正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
三、教师素质的提高也是实现学生“回归主体”的前提。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没有学校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就不会有好的教学质量我们应树立“育人百年大计,兴师千载功绩”的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社会在不断进步,知识在不断更新,我们不能再一味教书、讲教参,要让学生动起来,发挥他们的主体性,那么自己必须有良好的素质和渊博的知识,我们不再是“给学生一滴水,我们应有一碗水,一桶水”的观念,而“应有一湖水,有流动不停的水”,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才能面对现实21世纪的人才的培养。所以,努力地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才能让更好学生充分发挥自我、回归主体。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让学生的思绪流动,让学生的心灵在语文中飞翔,让学生的主体意识活跃起来,那么就让他们“回归主体,发展主体”吧!我们希望这种学生主体意识的回归成为新课程环境下新课堂教学的模式,变任务型、应试型的语文课为自主性、体验性的语文课,我们期望语文课堂教学的花坛再次开出万紫千红的花朵。
作者邮箱: jslygfengy@163.com
篇20: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发现农村中学生作文存在两大毛病:一是作文内容缺乏时代的生活气息,无鲜明的个性,老生常谈;二是不敢写真人真事,不敢写“真 我”,不说心里话,作文无真情实感。 问题的出现与以下几个方面有一定的关系。首先是作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考场作文的评分有一定的细则。严格的作文评判标准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局限在狭小的范围内,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在无意中被扼杀了。其次,长期以来的作文封闭式教学压制了学生的创作灵感,使学生作文无话可说,失去了源头活水。再次,教师作文批改的方式单一化。学校要求老师对学生的作文全批全改;事实上,学生对老师的全批全改并没有太大的关注,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也作用不大。总的来说,传统作文教学只重视课堂写作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观察、思维、语言等方面的训练,以至于学生难以写出声情并茂的好文章。 新课标不断推进,语文教师有必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以开放式作文教学推进新课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一.放宽作文评判标准,培养学生作文自主性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学生是作文的主体。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选材千差万别,写法也千变万化,要找一个客观的作文评判标准很难。而评判标准又是作文教学的`导向,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文评判标准还是宽一点、模糊一点好。放宽标准,给学生一定的自由,一方面有利于活跃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大胆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使他们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从而轻松作文;另一方面,宽松的作文评判标准更符合作文教学的目的,其作用不仅不会削弱,反而会加强,从而真正地提高作文教学的水平。尤其是考场作文,阅卷人将作文评判标准放宽一点,鼓励学生的个性和创新,对学生而言显得更客观、更公正。 二.创设开放性的作文情境,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调动学生写作的冲动是关键。学生在动笔之前,总觉得头脑一片空白,不知写什么好。即使是命题作文,有了写的对象,也不知如何下笔,从而失去了作文的兴趣。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做生活的有心人,不善于观察,对生活中的“美”缺少发现,另外原因是教师没有创设作文情境。那么,要解决学生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老师就必须精心创设作文情境,给学生了解社会、感受生活的机会;培养学生观察、感受生活的能力,让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在方法上给学生以切实的指导,教学生如何观察,如何感受,如何欣赏,如何表达。 现在的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中,老师不应将学生捆得过死,应给他们写作的自由。学生年龄小,社会阅历浅,老师可通过组织野炊、春游、进行社会调查、参加劳动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灵感。学生有了亲身体验,作文才有真情实感。 三.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强化学生的语言思维训练 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语文能力?过去把它总结为听、说、读、写四个字,我以为听、说、读、写只是一种外在形式,核心在于启迪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这种工具进行思维的能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也必须以训练语言、训练思维为核心。只有训练思维,才会才思敏捷,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只有训练语言,才会妙笔生花,字字珠玑,篇篇锦绣。语言、思维训练应该贯穿于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的始终。学生应该学一点辩证法。对同一事物可以多角度看待,用逆向思维或发散思维多想一想,那么作文的思路就活了。 四.仿中求新,同中求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减少对学生的束缚,考场作文命题尽量灵活一点,宽松一点。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读文学名著,模仿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进行仿写,让学生在仿中求“新”,同中求“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比如,在“抓住景物特征借景抒情”的作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名篇《春》、《夏感》等;还可选读报刊上的优秀文章,让学生悉心研读学习,体会散文借景抒情的写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模仿作文。这样学生便能学以致用,作文写得较生动,立意新颖,语言优美,很有散文的味道。教师在作文评讲课中范读、评价、表扬优秀的作文,也能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 李军平,教师,现居甘肃渭源。
篇21:作文教学中“人格意识”培养的建议
关于作文教学中“人格意识”培养的建议
要为文,先做人,崇高的人格意识培养,是提高作文思想内容、思想感情的前提。作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哪些“人格意识”呢?现有如下建议:
1.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中国知识分子极可宝贵的传统意识。不管文化、职业、职位有多大差异,国家民族的命运,应该永远牢记于心。忧患意识加强了,自然就会遏抑那些不健康的多愁善感,其人格意识自然提高。
中等学校的学生,多么需要老师给以早期培养,作文教学就是培养这种忧患意识的最好途径。“位卑未敢忘忧国”,该成为每位学生的座右铭。如果这种忧患意识能经常体现在学生的文章中,其文章也就有了一定的韵味了。
2、 节操观念。
凡爱国忧民者,都具有高尚的节操。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节操观,当前犹为重要。树立正确的节操观念,是作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作文是树立正确节操观念的有力手段。有了正确的节操观念,作文的思想内容也必有所提高。
3. 爱憎感情。
爱憎分明,及是学生必有的感情。爱与憎是矛盾的、对立的`,又是相联的。有对人民的爱,才有对敌人的憎;只有爱憎分明,文章才会有热情,才会有动人魂魄的力量。文意章中的思想感情处处都显得无动于衷、淡若清水,在读者心中怎么会引起共鸣,怎么会唤起读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引导和教育学生懂得爱憎和敢于爱憎,是作文教学的责任。
4. 情趣高雅。
高雅情趣的培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尤为重要。社会大潮令人眼花缭乱,文化市场精华与糟难分,低级趣味有着难以抗拒的诱惑力。通过作文教学,教师有意引导学生读好书、看好画、听好音乐,欣赏优秀影视片,交好朋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人人皆知的道理。这朱与墨指人,也指事。逆水行舟,进尺维艰;随波逐流,快速得多。有些学生不知不觉就走了下坡路。通过
[1] [2]
篇22:作文教学中的创新意识的培养论文
作文教学中的创新意识的培养论文
罗田县胜利中学:徐海翔“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的确,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火的发明使人类走出了寒冷和黑暗,医药的发明使人类逐渐与疾病远离,工具的制造使人类走上了征服自然的坦途。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已成为时代对教育的迫切呼唤,国家发展对教育的强烈要求。
21世纪的通行证是终身学习。结合学科教学来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要求学生具有主动探索精神,即具有创新意识。我们要努力提高中学生的写作素质,适用21世纪终身学习的需要。我们学校作为“十五”科研课题“创新写作教学与实验”基地,必须从初中阶段就开始注重对学生进行作文创新意识的诱发和培养,必须从培养想象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上下功夫,进行大胆的探索。
一、培养想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想象,是作文的翅膀。陆机曾说,创作要“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象。作文一旦失去想象,就会黯然失色,缺乏生机;而丰富的想象,能使文章生气盎然,光彩夺目。因此写作教学中训练想象能力,进行想象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想象也是创新的翅膀。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想象,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1.命题激活。好的作文题目,会像鲜花吸引蜜蜂那样吸引学生,学生一见会眼睛一亮,精神一振;兴趣顿生、跃跃欲试,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我曾经拟过一些假设、推测、幻想等想象性作文题目让学生写。如《妈妈年轻的时候》、《的中国奥运》、《假若我有了钱》等,这类作文题,时代感强,有生活气息,学生兴趣大,最有话说,天马行空,驰骋想象,思路新颖。另外,适当鼓励学生写一些文学作品,如小小说、短剧等,也是训练学生想象能力的有效办法。
2.情景激活。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体验,既可以激趣,又可以激发想象。如对班里的一台开动时发出“吱吱呀呀”杂声的风扇,如何看?有的同学认为“应多一些宽容”,对“不和谐的声音”,要理解和谅解甚至容忍;有的同学认为“应多一点关爱”,主张对有过缺点、犯过错误的同学,不能嫌弃;有的同学认为“应呼唤责任心”,风扇所以会噪声依旧,是因为同学缺乏责任心;有的同学以“风扇的哭诉”命题,说是由于使用过度而又缺乏养护造成的;还有的同学以“风扇与奉献”命题,认为风扇的精神其实是奉献的精神,风扇带“病”工作岂不是忘我的奉献?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
再比如观舞蹈、听音乐作文,要求学生把动作、姿态、节奏、旋律等主观感受转换成语言文字来表达。通过情境作文,想象就成了跳板,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语言激活。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的门扉,是引导学生开启知识之窗的钥匙。当然,作文指导课,教师讲究语言的感情色彩,是能够激发学生想象的。 有一次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以“美景”为话题,写一篇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学生面有难色。我说:“生活中到处都有美,生活中的美景到处可见:校园中寻求知识,是一道富有诗意的美景;家庭中感受亲情,是一道充满温馨的`美景;社会中奉献真爱,是一道多姿多彩的美景……试一试,你的语言也许稚嫩,但那是你心灵的放飞,大胆的拿起你的笔来吧!”这番话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学生,此次作文涌现出了许多文情并茂的好文章,着实让我感动。可见,用语言激活想象,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培养。
二、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进行求异思维训练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是指沿着不同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问题的多个答案的思维方法,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摆脱传统习惯的禁锢,突破常规的束缚,闯出新路子,提出新颖独到的创见。
因此,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进行求异性作文训练,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要手段。我们一些学生,长期受定向思维的影响,迷信老师,迷信书本,亦步亦趋,拾人牙慧,不敢越雷池一步,提不出或不敢提与之不同的新见解、新思路。教师有必要帮助他们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引导他们的思维向四面八方、上下左右辐射,鼓励他们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推陈出新,从不同角度获得解决问题的崭新途径和方法。
如组织学生赏雪时,布置思考:“雪除了洁白无瑕,还有哪些特点?”学生陆续说出了雪的软弱与怯懦(任人践踏),雪的无奈与沉重(无力无助),雪的虚伪与狡猾(表面白却掩盖着脏东西),雪的无私无畏(捐躯杀死病虫害),雪的轻浮与浅薄(飘逸的形态),雪的不实在,如昙花一现,无坚持精神,不能持之以恒等。如此求异思维,不能不说没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再比如“没有异想,何来天开”、“忠言不必逆耳,良药何必苦口”、“马无夜草也肥,人无横财也富”、“严父未必出孝子,严师不一定出高徒”、“江山能移,本性不难改”、“走,并非上策”等俗语的求异思维训练,让人耳目一新,受到了石破天惊、出奇制胜的效果。
三、培养感性思维能力,诱发捕捉写作灵感在写作方面,感性思维表现为写作灵感。
有些苦思冥想而不得的构思、立意、佳句,往往会在不经意间突然迸发。抓住灵感,就会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在文学史上,此类事例不胜枚举。因此,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培养灵感,捕捉灵感,从而激发其创造欲望。
灵感需要培养,更需要诱发。我们老师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从学生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出发,尽可能把文题命得巧妙灵活些,切忌“大”、“空”、“虚”,少些限制,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议,从而拨动学生心弦,诱发其作文灵感,刺激其写作欲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展开联想,使学生思路畅通,“心骛八极,神与物游”。灵感的出现,往往和丰富的联想、想象密不可分。发挥想象,展开联想,是诱发灵感的一个重要途径。灵感具有敏捷性、非逻辑性的显著特征,所以需要及时捕捉,否则有可能稍纵即逝。在灵感性作文训练方面,随笔、札记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式。我们语文老师要抓住“随”的特征,要求学生把看到的好词佳句“随时”摘抄下来,把脑中闪现的思想火花“随时”形成文字。真正做到了“随”字,随笔本中就会出现为数不少的佳作。
篇23:初中政治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浅探论文
初中政治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浅探论文
创新教育归根到底是要解决人的培养和发展这一根本问题,因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学校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它不仅是创新教育理论最重要的哲学基础,也是创新教育实践的方法论。本文结合我国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着重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一、课程设计应该贴近生活
课程设计应贴近生活和学生感情实际,内容的选择坚持“近、小、实、亲”的原则,即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情感实际提出的问题小一点,回答问题实一点,使学生感到亲切一点。例如说,现在小区生活已经成为许多学生的生活形态。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从书本中直接学习到他们生活中面对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了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情感。相信能更好激发起他们思想、情感上的共鸣。这对培养他们道德水平、亲近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因为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人们为了生活而培养个体品德,改善、提升社会的道德的,并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脱离生活的道德和品德必将导致道德和品德的抽象化、客体化,脱离了生活去培养人的品德,也必将使这种培养因为失去了生活的依托和生活的确证流于虚空、形式、无效。
二、课程设计应该具有整体性开放性
尽管目前的新课程对课程的内容、形式作出调整。重视了知、情、意、行的统一,在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方面给予了一定程度的重视。还增加了综合实践课程、校本课程、社会实践活动和德育基地等多种形式的教育。但是,从我们的实际工作实践来看,这些调整缺乏内在的整体性、开放性和外在的可操作性,有如空中楼阁,学生依然是在教室里完成上述的思想品德教育。教育部门应该着实在系统化的背后,课堂教育的管理、评价制度的完善、对学生和老师都应该建立立体式的综合评价方式。强化生活实践能力的考察、评价,科学地引导老师和学生的价值取向。学校小课堂不应该成为学生唯一的思想品德培养阵地,把综合实践、校本课程、社会实践、德育基地等等教育形式引入日常的课程方案中,给予有效的落实。让学生走出学校的小课堂,走向社会的大课堂,让学生有充分接触社会、融入社会的空间。也给老师们提供更广阔的施展教育技巧的空间。
三、课堂教学联系实际重视实效
1、改革课堂结构,实现教学效果优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有效性这个问题上,我们发现不少老师没有重视课堂目标的生活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目标有效性的达成。例如,课堂上设计了许多游戏、情境和辅助材料,看似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参与性比较高。但是,由于脱离生活层面或浅生活化,所以当我们课后问学生今天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时,得到的结论多是让人失望的。同样在优化课堂机构上,也存在着同样类似的问题。长期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必须要在立足于社会生活的基础上建立学生主体参与、教师主导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上下功夫。如在内容上主张将自然科学引入思品课,把实验课引入思品课堂,在自然与社会交融中实现感性和理性的.交融,让情感得到共鸣与升华。在课堂结构上,45分钟课堂的“一二三制”原则,可较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切实地把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习惯。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老师必须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做好科学的引导工作。否则,同样会出现无的放矢的局面。
2、密切联系实际,实现知行统一。所谓实际,就是社会,就是生活。对于初中生而言,从社会生活中获得感知,远比从书本中获得的理论更重要。教学中应该明确的让学生知道“要学生知道什么、怎么去做”,而不是要求知道“为什么”,导致实际与理论偏离太远,所以才出现学生课堂昏昏欲睡,无精打采的样子。老师也索然无味,昏昏然。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精选案例,以例说法,同时也引导学生学会搜集相应事例,通过讨论、质疑等方法,做到事理综合,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延伸思品主题,在生活中践行
行,是形成道德四大因素的落脚点、归属。因此学校要在日常校园管理中,重视学生的行为养成。将学校的各项活动与思想品德有机融合起来。避免产生课堂教育与校园生活脱钩的现象。通过校园主题活动,不断的深化品德生活化意识,使教学呈现出动态的富有弹性,使课堂的空间得以延续,让品德教育得以延伸到学生的校园生活中。
让生活回归课堂,是新时期对教育本质的回归。在充满创新、充满挑战的时代,让生活回归教育,教育在适应社会的同时必须超越现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为发展创新性创造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这不仅是培育新生代适应社会的需要,也是振兴民族的希望所在。但这并不是说,只要人参加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活动就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和处理人与物的关系,突出人的主体性。“人的发展不能解释为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发展,不能解释为劳动的结合。只有当我们把体力劳动和脑力相结合理解为人的劳动能力获得了多方面的、充分的、统一的发展时,才能与人的全面发展含义联系起来”。人的活动应是生存与发展、工作与享受、功利与理想的统一。“真正做到人是目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全面发展。”
篇24: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为了使学生投入生活落到实处,我组织学生进行了查字典比赛、吹鸡毛比赛、拔河比赛等;带领学生看展览、听广播,到郊外、工厂、农村参观、访问等;鼓励学生自制“珠宝箱”,从生活的长河中采撷可爱的浪花,随时记录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摘录优美词句、精彩片断、名人名言,搜集科普知识。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笔记式、卡片式、剪贴式,可方便使用。这是学生作文材料的仓库,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笔述、辨别、选择等能力。
篇25: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学生投入生活,从不同角度、不同水平获得的感受,需要再现,需要交流,这时我遵循从说到写的'规律,并设法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中,自然地讲出真实的生活感受。
首先,打破框框,大胆讲述。为达到此目的,教师要注意:第一,不要限制太死,更不要限制中心、材料、提纲。第二,要有取舍,引导学生分析丰富多彩的生活,进行选材训练。第三,在学生口述时,不轻易打断他们的描述,特别是当学生说得兴奋、激动的时候,因为这时正是他们心智开启,创新意识萌动最激烈的时刻,一定要让他们说出最富情趣、最有新意和闪着智慧光芒的独特感受。
其次,结合实际,大胆选择。由于没有心理压力,没有框框,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爱好,从最熟悉的生活中撷取自己喜爱的题材。如写一座建筑物,取材于学校的有“小小传达室”、“老师的宿舍”等,取材于社会的有“理发店”、“小卖铺”等;记一件有意义的事,取材于玩耍中的有“钓鱼”、“野炊”、“探险”,取材于劳动中的有“钉纽扣”、“刷鞋”、“大米焖焦以后”等。有时我还鼓励学生从书报杂志中自选漫画作为说话写话的材料,学生自己选词造句、组句成段,生活中的新鲜事给学生带来作文的动机和兴趣,学生心口一致,说写一致,用笔说话,乐于作文。
再次,结合教学,大胆作文。当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培养起来时,教师应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揭示出的一些浅显的组句成段的规律,如总分式、并列式、承结式、因果式、转折式、递进式和作文的开头法、结尾法等,让学生大胆作文,掌握变口头语言为书面语言的技巧。
★ 教学论文的题目
★ 德育教学论文题目
【浅析初中作文教学中主体意识的开发(精选25篇)】相关文章:
英语专业教学论文题目2023-04-29
小学教师教学论文题目2022-11-06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评价方式的论文2022-05-04
教育管理毕业论文题目2022-05-06
小学一年级教学论文题目2023-05-26
浅析实施人才创新战略提高教师教学素质论文2022-09-01
关于体育教学环境的论文题目2023-10-24
浅析初中体育教学中赏识教育的实施论文2022-11-19
小学古诗教学论文题目2023-11-08
浅谈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2022-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