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共8篇)由网友“孟长灯”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人教版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详细
一、农业区位:
1、含义:一方面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大。
改造自然因素的措施:A、温室农业——改造热量;
B、修筑梯田——改造地形,但坡度超过25°不能修筑梯田;
影响以下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A、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东南丘陵的立体农业——地形; B、东南丘陵的荼树——土壤;
C、河西走廊的棉粮、南疆绿洲区的农业——水源; D、南方甘蔗、北方甜菜——热量;
E、海南一年三熟、东北平原一年一熟——热量; F、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地形;
G、荷兰的鲜花远销世界各地——交通、保鲜冷藏技术; H、郊区农业——市场;
①单位面积产值最高; ②单位面积产值较高;
③单位面积产值低; ④占地面积不大;
⑤占地面积大; ⑥需水量大;
⑦产品容易变质,需要便捷的交通;
⑧对交通运输要求不高; ⑨产品需要及时运到市场; 二、农业地域类型:
篇2:人教版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详细
一、工业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水源 、 土地 、矿产
社会经济因素:原料(零部件)
产品
废弃物: 废水、废气、废渣
劳动力数量、原料、能源 因素对工业的影响在减弱; 市场、劳动力素质、信息通讯 的影响在加强; 一直都是对工业布局有很大的吸引力。
二、工业的区位选择
工业的区位选择
考虑经济效益: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
如下表:
原则:无污染的小工业可以布局的城区;污染大气的工业:设置在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地带,或与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区。污染水源的工业:设置在河流下游; 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工业:远离各类工厂的污染物
三:工业地域的形成
工业联系:生产联系、空间联系。
致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产品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取得规模效益。成我国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和资源,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工业区 工业城市自发形成的,以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为基础,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 规划建设的,共同利用基础设施、信息和廉价劳动力。
工业地域
工业分散
新兴工业区的分散——跨国公司:工业原料(或零部件)及产品的运输量小,甚至可以空运;在全球寻找最优区位。
传统工业区的分散:老工业区处于饱和状态,环境污染严重。
四: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
传统工业区 新兴工业区
发展的共同条件:丰富的煤、铁资源;主要工业部门: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
特点: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规模大;产品重、厚、长、大; 存在问题:原料和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
衰落原因:①生产结构单一;②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③世界性钢铁过剩;
④环境污染严重;⑤用地紧张;⑥交通拥挤;
整治措施:①调整工业结构 ;②调整工业布局;③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④整治污染,绿化美化环境;
典型分布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 兴起时间:20世纪50年代之后
出现地点:没有传统工业基础的乡村地区;
企业特点:灵活多变的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产品或高技术产品,产品轻、薄、短、小; 典型地区: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美国硅谷、德国慕尼黑、日本硅岛(九州岛)、英国苏格兰等
德国鲁尔区发展条件: 1、丰富的煤炭资源;
2、充沛的水源(莱茵河、鲁尔河等河流); 3、便捷的水陆运输(欧洲陆上的“十字路口”,铁路、公路运输发达,并有莱茵河、鲁尔河及运河便利的水运); 4、广阔的市场(附近是世界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5、离铁矿区较近(靠近法洛林高原铁矿区,现时还通过荷兰鹿特丹港进口铁矿石);
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
形成条件: 主要特点:
1、大批廉价劳动力;
2、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涨价;
3、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
4、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
5、政府的大力支持;
6、小城镇用地用水方便;
7、交通运输方便;
1、企业分布在小城镇,甚至农村,过程分散;
2、以中小企业为主;
3、以轻工业为主;
4、集中了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
5、生产高度专业化;
美国“硅谷”发展条件:
1、位置:地理位置优越,环境洁净优美(背靠海岸山脉,面对旧金山湾);
2、气候:气候宜人(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
3、科技:科技力量雄厚(居美国首位)(聚集了大量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主导区位因素。
4、交通:交通便捷(邻近旧金山的航空港,并有高速公路穿全境);
5、市场:市场稳定(美国国防部一直维持着对“硅谷”电子产品稳定的订货);——特有条件。
6、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特点:1、高技术产品为主;
2、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科研经费投入量大;
3、工人的技术水平高;
4、分布在高等院校周围,环境优美的地方;
篇3:必修一地理复习提纲2[1]
第一单元复习1、(1)天体系统的级别:
(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 ; 其中小行星带是位于 和 之间。
八大行星运行特征 、 、 。八大行星结构分类特征 、 、 。 (3)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在于 ,
其原因是①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稳定的 条件、大小行星 ;
②地球自身的条件: 距离适中, 适中,有 ,原始大洋形成,
即具备 、 、 等条件。
2、(1)太阳主要成分是____和表面温度为, 其能量以形式释放出来。
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 。
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 ,
。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 和 。它们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 和 ,其活动周期为 年,
本初子午线为8时,则北京时间为 ,纽约为。 (4)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南半球偏。 2
(5)地球自转的平面叫 如 (选填1、2、3) 地球公转的平面叫 。如 黄赤交角为 度。如 (选填a、b)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为
(6)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原因: 存在,地球的 (自转或公转)运动。
(7)各节气的特点研究
它们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 性。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 、 、 、 。 (4)六种天体: 、 、 、 、 、 。 (2)
在此线上太阳高度是_________度。在太阳直射点上正午太阳高度是_________度。 晨昏线的判断方法:白天走向黑夜叫 。 (3)时间计算:东西(加减)
地方时:因 而不同的时刻。经度每相差1度,时间相差 。
600E为10时,则800E为
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 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区时:各时区的`都已本区的 的地方时作为全区使用的时刻,
相邻时区相差 。
(8)天文四季的划分依据: 和 季节变化, 气候划分:月为冬季。 4、(1)地震波分为 、 ,波速度较快,
(2)两个不连续面的名称
叫 、 ,分别在地表下的深度 米, 米。
划分这两个不连续面的依据 。
(3)介于两不连续面之间的各层次的名称 , , 。 (4)岩石圈包括 、 ,软流层所在圈层 。
第二单元复习
1(1) (2)有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与 作用有关,
有云的夜晚气温不会太低与 作用有关。
(3)大气运动
能量来源: ,根本原因: ,形式: 运动和 运动 最简单的形式: ,最常见的形式: 。 (4)热力环流:形成原因:
(运动),(近地面或高空)形成高压,
受冷的地方 (运动), (近地面或高空)形成高压。
压流向 压。 (5)风形成的直接原因: 。
高空大气风向是 和 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 。
近地面大气风向是 、 和 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 。风向北半球 偏、南半球 偏。 2、(1)大气环流:
赤道到两极的热力环流形成条件: , , 。 三圈环流形成的条件: 、 和。 (2)三圈环流所对应的地面气压带风带:(注:风向指南北半球的风向) 风带(风向:南北 中纬环流: 高气压带- 低气压带: 风带(风向:南 风、北 风) 高纬环流: 高气压带- 低气压带: 风带(风向:南 风、北 风) 全球共有 个气压带, 个风带,其中有 个低气压带。
由于 的季节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做周期性季节移动。 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 移,冬季 移。
(3) 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气压带
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 ,大陆上形成 ,切割 气压带 分别写出名称:7月份亚欧大陆上形成 ;太平洋上形成 ;
1月份亚欧大陆上形成 。
(4)季风环流
东亚季风:范围: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区。
风向:冬季夏季风。 成因: 南亚季风:范围:印度地区,我国的西南地区。 风向:冬季 风,夏季风。 成因:风主要成因: 。
(5)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以温定带:(最冷月气温为t),
以水定型(气候类型可略写,如热带雨林气候简写为热雨)
t>150CDD热带 (年雨为(雨季>500mm)或
(年雨为 ,夏雨为亚 ,夏干为 ) t
(夏雨为 ,少雨为 ) 每个月都低于150CDD寒带气候
4、(1)气候变化的阶段:地质时期:距今跨度大、周期长的气候变化。
历史时期(一般指1万年左右),气候变化是 ,近代气候变化显著特点是气温 ,
1860年以来,全球气温上升 0
C
(2)全球变暖,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①燃烧 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 。② ,危害:(1)引起 ,对沿海低地构成威胁。(2)影响农业生产(3)影响水循环。 措施:控制排放温室气体措施 , , , 增加温室气体吸收措施
,
其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 , ,
。 第三单元复习1(1)、地球水体的种类 、 、 ,其中海洋水占地球水体的 %。 冰川水占陆地淡水的 。 (2)、陆地水的最主要的补给水源 ,内流河的最重要的补给水源 , 东北河流春季汛期主要由补给。
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存在互补关系。黄河下游 补给 。 (3)认识水循环的各个环节的名称。
(3个)
组成海陆间循环的各环节 (6个)
组成海上内循环的是 (2个) 台风登陆属 环节,江河入海属 环节,它们都属于 循环。 塔里木河只参与 循环。
2(1)表层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26C O 判定该图所处的 24C O 若为夏季,此图为(陆地或海洋) 22C O 若为洋流影响,该图为暖)流的影响。 (2)海水运动形式除洋流外,还有 、 。 洋流形成的成因有 、 、 。 a、b、c、d形成是由于
e a、d由于b、c由于风吹拂。
00 e、f折向低纬是赤道洋流的。 在太平洋里e、f分别是 流和 流。 f
在大西洋里e、f分别是 流和 流。 (3) 增温增湿, 降温减湿。
流航行,速度快,节省燃料,处往往多雾。 (4)四大渔场的成因。
北海渔场位于 和 交汇处 北海道渔场位于 和 交汇处 纽芬兰渔场位于 和 交汇处 秘鲁渔场形成的原因: 。
(5)厄尔尼诺:某些年份,赤道附近洋 部的海面温度 的现象。导致(1)秘鲁渔场 ,(2)秘鲁沿岸降水量 ,(3)澳大利亚、印度、非洲出现 。(4)其也会导致我国气候 。
拉尼娜:某些年份,赤道附近洋 部的海面温度 的现象。导致我国 和 。
3(1)广义水资源是水量总体,通常所说水资源指
人们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 、 、 。 (2)水资源分布的总体特点,
洲、洲、洲、
各国而言最多的是,其次是,我国居第。
(3)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 (4)以色列水资源“由少变多”的原因: , 。 (5)咸海面积缩小的最主要原因 。 (6)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措施 、 。 第四单元复习
(2)外力作用的地貌(举例)
:
、 ,黄土高原的 地貌。 流水的堆积地貌:河口附近,山口 。 风力的侵蚀地貌:。
风力的堆积地貌:的形成。
(3)在空格内填上岩石名称,并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作用形式名称
2山岳的形成:山岳类型、。
运动、 作用。
岩层上凸的称为 、岩层下凹的称为 。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原理:作用。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2)现实指导意义: 储油、 储水; 下方建隧道,原因 。
(3)世界著名的两大褶皱山系 、 。
板块相对运动,就会 (碰撞或张裂)形成 。
③我国成为世界多火山地震国家的原因: (5) :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 运动, 、 作用。 上升一侧往往形成、、。 下降一侧往往形成 ,如我国的 、 。
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 。 (6)著名的玄武岩(熔岩)高原 ,长白山主峰属于 山。 火山的组成部分、
火山口中央 ,火山锥上部坡度较 。
(7)山岳地区优先选择的交通运输方式 ,其线路的选址往往选在 和 。 这里往往人口较为集中,说明选址还受 3(1)河流侵蚀的种类:蚀、
(2
常形成 和 蚀河流发育初期横剖面呈 形,获得稳定地下水补给,
之后 蚀作用加强,河流 (凹、凸岸)受侵蚀,出现连续河湾,进入成熟期河谷横剖面呈 形。 (3)在河流堆积地貌中, 是比较典型的地貌类型。
平原,
河流中下游 (凹、凸)岸形成平原平原。 第五单元复习1、(1)地理环境是由、、、和生物等要素组成。
陆地环境各要素通过 循环、 循环、 物质循环,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形成相互 、相互 整体。
(2)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 。 (3)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 、 。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 、 。 (5)植树种草可以 、 、 、 。 2、(1)地域差异
(4)板块构造
①岩石圈由 大板块的组成,板块处在 (运动或静止)当中,
② (碰撞或张裂)形成 。
篇4:必修2地理课件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来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今后变化趋势
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中国水平较低增长缓慢人口基数大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人口问题
历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人口增长过快史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轨增长减缓阶段——人口增长缓慢迹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
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
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特点迁出地区迁入地区原因意义
19世纪以前以集团型、大批量移民为主旧大陆(亚非欧)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西欧、北美、西亚、北非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
3、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
4、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时代影响因素迁移特点流向
古代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大批迁入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当代性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受国家政治政策影响大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东部——西北和东北沿海——内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改革开放政策)迁移流量大,流向改变西部——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农村——城市
5、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效应
对迁入地区积极提供廉价劳动力,节约教育费用,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
消极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
对迁出地区积极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
消极人才外流
其它效应改变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人口群体基因交流和融合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美国
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
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
②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③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
④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
2)美国国内人口迁移
时期迁移的原因迁移流量
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政治人口大规模西移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经济由乡村流入城市
20世纪代到60年代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经济、生态环境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恶化,西部、南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经济、生态环境、个人动机需求由东北部迁往南部和西部
70年代以后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重建(经济、生态环境)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环境承载力
1、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资源————环境人口容量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
最主要因素: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华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4、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俄人口数量。——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2、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又总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对整个世界来说
(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良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一、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或放射状
影响因素市中心吸引作用
平原地区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
山地、河流阻隔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
河谷地区
地域形态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生活,各片互不相连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
主要优点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主要缺点易造成城市污染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且运距长
城市距离成都、合肥、华盛顿重庆、上海浦东新区洛阳、西宁、宜昌、兰州、延安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
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5、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形态特征位置
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住宅区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于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高级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低级内城与低地、工业区联系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结构模式特点成因举例
同心圆模式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功能区为少市中心呈同心圆状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冲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成都
扇形模式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交通(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延伸)沈阳
多核心模式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批发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郊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功能区,并由他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随着城市不断扩展,原有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核心,同时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响淄博
3、影响因素:
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高低(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
历史文化(北京市)、种族宗教(黑人区)、建筑设计(欧洲中世纪城市绕教堂布局)、自然条件(城市高坡和低地)、行政因素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50-100万人口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
2、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3、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
影响因素影响表现
资源条件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为城市提供丰富物质条件、丰富劳动力条件、丰富城市用地
交通条件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
人口条件城市为服务区内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一定规模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3、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级高,城市树木烧,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4、中心地理论:
(1)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
(2)是市场原则的作用
(3)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
篇5:地理必修2课件
地理必修2课件
一、课标及其解读:
1、课标: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2、解读:研究城市地域结构可以帮助人们揭示城市发展布局规律。城市的地域结构一般包括城市的地域形态和城市的功能分区(土地利用)两个方面。
对城市地域结构的研究有同心圆地带理论、扇形理论、多核心学说等。这些理论本身比较复杂,但本条“标准”只要求能用上述理论中反映出来的地理原理来理解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差异上。
二、学情分析:
1、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对城市提供的服务功能多少都有感性的认识;
2、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中城市的内容占了一定的比例,学生已经知道了多种各有特色的具体城市。
三、教材分析:
本课时属于湘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1、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条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中心地理论);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本节课时第3课时,我把本节课的课题定为: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
对比湘教版和人教版关于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湘教版: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的功能分区,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案例选取中心商务区,活动选取建成区和郊区——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的三种理论和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一些原则,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的一般规律。人教版: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的形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形成中重点讲经济因素)。我选取人教版的3大功能区的形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分析,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原来自己生活的城市里还蕴含着这样的地理思想,案例选取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正好可以借此机会好好了解一下西安市的城市空间结构。
四、教学目标:1、理解城市功能区的形成;2、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并能结合图表,分析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之所以确定上述教学目标,主要是因为课标要求的是用城市地域结构理论理解城市功能区的差异,必须要理解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这样才能了解城市发展布局的特点。
重点:分析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
确定依据:只有了解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才能比较功能区的差异,才能理解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
难点:结合图表,分析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因为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较差,所以确定为难点。
五、教学方法:谈话法、举例法
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我主要采取谈话法、举例法。
1、谈话法。主要通过师生互动,联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启发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课题入手,从字面意思初步理解什么是空间?空间结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这些词对学生而言生僻、费解,解释清楚之后,便于学生学习下面的内容;在学习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形成时,以学生身边的例子为谈话平台;在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时,给出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不急于给出结论,通过谈话互动,引导学生如何读图析图,给学生析图探究时间,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2、举例法。在学生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时,以西安市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为例,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发现原来身边的生活里蕴藏着地理知识。
在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上,结合本节教学内容,制作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新新学案》,教材。
六、学法指导:读图析图法、合作探究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成效,使学生终生受益。
1、读图析图法。以图做媒介,指导学生用眼识图,用脑析图,开口说图;
2、合作探究法:主要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对所学问题进行探究、交流、总结,完成对问题的学习。本节课在学习方法的设计上为了调动学生的探究和积极性,分组,各组分别探究不同的问题,在教师引导下,交流、归纳、总结。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之前我们学习城市区位、中心地理论,知道了单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条件、区域的不同等级城市的分布规律。今天我们学习某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板书:第3课时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
设问:1、什么是空间?什么是结构?什么是城市的空间结构?
师解释:空间是指人类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场所;结构是事物的内部构造。如大楼由钢筋、混凝土组成;城市空间结构指城市各要素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组成状态。
(二)新课学习
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过渡:人类是在土地上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因此,土地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物质基础,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的方式不同,一般可以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等不同类型。
商业区的形成:商业活动要求接近消费者,只有便捷的交通才可能带来大量的消费人口,因此,商业活动大都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位置。商业活动在某地发展起来后会带来众多的消费者,这,又会吸引饮食、交通、邮电、银行等其他的服务,这些方便的服务设施又会吸引更多的人和服务,这就是集聚效应。通过集聚效应,商业区逐渐形成。
商业区分布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
设问:西安市的商业区主要分布在哪里?引出中心商务区: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发达。
住宅区的形成:住宅是一天中居民活动时间最长的场所,因此,住宅区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在大多数城市中,住宅区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有的城市,随着住宅区的分化还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此处学生可以根据生活经验对比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工业区的形成:工业区是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聚集而形成的。这些工业专业化程度高,且有很强的协作性。由于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运输要求,故工业区要靠近交通便捷的地带来布置厂房、仓库等设施。
以上3个区是城市中常见的功能区。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城市地域结构。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有以下3种。
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这3个模式的阅读属于扩展学生知识面的,故我让学生自己阅读即可。
3、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有:经济因素、经济收入、知名度、宗教种族、历史原因等,其中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
由于城市里各种功能的活动都要占用一定的土地,而城市土地的供应是有限的,因此地价决定了每种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而地价取决于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此处PPT出示经济因素对功能区的影响示意图。学生看《新新学案》大册子第25页。分析功能区和距离市中心远近、交通通达度之间的关系。
篇6: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复习提纲
政治必修2 《政治生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主体:公民)
第一课人民民主专政
1、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最大特点: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3、人民民主的特点——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人民民主的特点广泛性和真实性表现:
(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
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不仅体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而且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现阶段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指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
(2)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①人民民主的真实性既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也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权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②我国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取得的成就,充分反映了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4、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新的历史时期有新的要求;
5、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1)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政治自由(这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表现)、监督权。
(2)我国公民的政治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6、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7、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这是我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3)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课公民的政治参与
一、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
在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民主选举
(1)方式:直接选举、 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
各种选举方式的特点:
A直接选举 优点:①能更直接的反映民意。实现选民的意志。②更好地调动公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积极性。 ③有助于加强选民与当选者的联系。
范围:①县及县级以下人大代表的选举、②城市的居民委员会选举、③农村的村民委员会选举。、
局限性:在选民人数多的情况下,直接选举的组织工作和技术工作难度大。选举成本高。
B间接选举 范围: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各级人大代表
优点:选举成本低,便于组织。
局限性:选民与当选者之间的联系受到一定阻隔,影响选民意愿的表达。
C差额选举 优点: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选择余地,在被选举人之间形成竞争。
局限性:可能影响当选者结构合理性;被选举人间的竞争易导致假宣传,金钱交易。范围:人大代表的选举。
D等额选举 优点:可以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局限性:限制选民自由选择,选民易受误导,积极性受影响.范围:在极少情况下使用。
(2) 、我国选举方式的选择:选举的方式的选择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我国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
(3) 公民行使好自己选举权利
重要性(为什么?)
①公民只有不断地提高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态度和能力),行使好民主选举的权利,才能更好地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②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
③公民行使好这一权利,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素养高低的体现。
如何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①从态度上讲:公民应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这一权利,不断增强公民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增强公民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②从能力上讲:要不断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培养公民的政治素养(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议政能力),在周全考虑、理性判断的基础上,郑重地投出自己的一票。
2、民主决策
(1)间接决策(选举人大代表)
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是公民间接参与决策的方式。这是使各项决策能够反映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它要求选出的决策者必须代表民意、反映民情、体现人民利益。
(2)直接决策。
公民直接参与决策过程,对科学决策的形成发挥积极作用,是公民直接参与决策的方式。
A、直接决策方式(民主协商):①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电话、信函、传真、电子邮件、新闻媒体在决策成文前了解民意);②专家咨询制度(论证会、座谈会,征求专家的意见);③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公示,是公布一个决策草稿,然后有针对性征求意见);④社会听证制度(听证会,征求各方面代表的意见);
B、意义;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实施;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
3、民主管理方式:
(1) 村民委员会的性质: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不是国家机关);
村委会成员自己选(民主选举)
重大事务村民定(民主协商、民主决策)
日常事务村民管(民主管理)、各项事务工作村民监督(民主监督)
(1) 城市居民委员会的性质:是城市居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居委会干部由民主选举产生(民主选举)
凡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务请居委会讨论决定(民主协商、民主决策)
社区大事居民定(民主管理)、居民监督居委会的各项工作(民主监督)
意义;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能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有效途径,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
4、民主监督方式;
信访举报制度(通过信函、电话等)、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以议案、质询的方式)、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图书馆等)。
民主监督意义:既有利于改进被监督者的工作,也有助于激发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要求:一方面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另一方面,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二、有序的政治参与: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公民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要遵循宪法、法律、规则和程序的规定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提示:(1)民主协商即政治协商,是协商民主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国家和地方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重要的问题在决策前和执行中的协商,是民主科学决策的重要环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重要体现,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
(2)无论是民主协商还是协商民主都强调对国家大政方针政策进行对话、沟通、协商,通过协商取得共识,然后进行决策,使所作出的决策更加民主和科学。民主协商在中国特指政治协商,而政治协商是协商民主的一种形式,协商民主包含着政治协商。
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主体是政府)
第三课 政府是为人民服务政府
1、政府的性质: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是人民的政府。
2、政府的职能: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目的: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目的: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主要进行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同时制定规划和政策指导,发布信息及规范市场准入,引导和调控经济运行、市场监管依法对市场主体及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维护公平竞争,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目的: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强调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④加强社会建设,(目的:保障政府加快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保证幼有所教,学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强调公共设施,社会保障)
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目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
3、政府的作用:管理和服务;
4、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根本目的是我国正在深化机构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的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5、宗旨——为人民服务;
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思想②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政府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服务意识,使政府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③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政府要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对待群众的来信来访,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
6、公民向政府的求助与投诉途径:开设热线电话、设立信访部门、推行电子政务、依法建立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
意义:有助于促使政府不断改进工作;有助于解决自己的困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第四课 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1、什么是政府依法行政?——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由法律授予,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
2.为什么要依法行政?(1)根本原因:从根本上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2)必要性: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3)意义:
公民角度:①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
政府角度:②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提高政府的威信;③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社会角度:④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3、如何坚持依法行政?(1)是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2)政府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3)审慎行使权力,科学决策 民主决策 依法决策,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
4、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科学决策要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民主决策要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决策更好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依法决策要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
5、有效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
为什么?(1)根本原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政府的权力是法律和人民赋予的,政府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此,政府必须自觉地接受人民监督。
(2) 必要性:权力是把双刃剑,用好就能造福人民,滥用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怎么办?
①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②我国已经依据宪法和法律,初步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包括行政系统内的监督和行政系统外的监督。 体系包括内部监督体系(上级政府,审计部门,法制部门)和外部监督体系(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国家监察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党内监督, 国家司法机关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和公民的监督)
实行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
6、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包括行政系统内的监督和行政系统外的监督。
(内部监督体系)方式:上级政府,审计部门,法制部门,监督主体:行政机关,特点:以行政权力来制约行政权力;
(外部监督体系)方式:
A国家权力机关监督特点:最具权威性最高层次的监督,实质上是接受人民的监督;
B国家监察机关的监督特点: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主体:监察委员会,由之前的监察部、、国家预防腐败局合拼而成;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C中国共产党的党内监督特点:党通过强化对党员素质的提升和对党员的监督,具有较强的约束性,主体:中国共产党,
D 国家司法机关监督特点具有较强的法律约束性,主体人民法院和检察院,
E人民政协的监督特点监督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情况,主体;人民政协,
F社会和公民的监督特点:具有较强的广泛性和普遍性,约束性不强,主体:社会和公民,
国家监察委员会
1. 监察委员会是由之前的监察部、、国家预防腐败局合拼而成,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2. 与政府的关系:国家监察委员会对全国人大及常委会负责,并接受监督;与“一府两院”平行
3. 基本方式:依法行使监督、调查、处置等职责;
4. 特点: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与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执行机关相互配合,相互监督;接受全国人大及常委会监督;社会监督自我监督(设立内部专门的监督机构)。
5. 监察法是反腐败的国家立法,监察委是国家最高的监察机关;
6.主要任务:
①整合职能,集中反腐败资源力量; ②扩大监察范围,明确监察对象; ③推 动党内监督与国家监察的有机统一
7.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意义
①健全了反腐败领导体制,加强了党对反腐败斗争的统一领导;
②推动了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的有机统一,建立起集中统一、权威高 效的监察体系;
③实现了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有利于公职人员 依法履职,廉洁从政,提高工作效率,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
④有利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从制度上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
7、(1)政府的权威的含义:
是指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威望和公信力。
(2)政府威信的决定因素:
从根本上讲,一个政府是否有威信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3)区别政府有无威信的标志:
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自觉认可和接受。
(4)如何树立政府的权威?(1)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优化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与人民群众保持和谐关系。(如何用权)
(2)政府及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业绩,应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忠实执行者脚踏实地不断创造业绩。(如何维护人民利益、促进社会和谐)
(3)要重品行,做表表率。都必须牢记我们共和国是中华人民的共和国,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而奋斗。(如何提高素质)
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五课我国人民代表大会
(主体:人大及人大代表)
1、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全国人大的性质: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常设机关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地方各级人大是地方各级国家的权力机关。
2、人大(全国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关系:(1)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具有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2)全国人大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最高地位,其它中央国家机关(行政,监察,审判,监察)等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全国人大的职权:(最高)立法权,指制定修改废止法律的权力;
(最高)决定权指依照法定程序决定国家和社会或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事项的权力;
(最高)任免权制选举罢免任命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及其他组成人员的权力
(最高)监督权指监督政府,监察委员会,法院,监察院工作,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4、地方人大的职权: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的权力机关,是本行政区域内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机关,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它讨论决定,并由它监督实施。
5、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全国)人大的部分职权由人大常委会行使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地位和基本内容是什么?
A含义: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
B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我国的政体。
C基本内容:①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②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③由人大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④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什么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好制度?
必要性: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适合中国国情;
优越性:有利于人民当家做主,它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7、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最重要的特点: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1)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人民选举代表组成权力机关,法律和重大决策要由人民充分讨论,少数服从多数,民主决定。
(2)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其他国家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的关系,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
1、人大代表的地位: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
2、人大代表的产生:人大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每届任期五年。
3、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
①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和质询权。
②义务: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密切联系群众,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4、人大代表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转变创新履职方式,提高履职水平。
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
(主体:中国共产党)
1、地位的确立:
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是宪法确立的。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
2、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3.为什么要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1)是党的性质决定的,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
(2)才能保证将党的意志贯彻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是最高的政治力量,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C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
如何坚持党对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1)强化政治站位,提高思想认识; (2)遵循科学规律,坚持稳中求进;
(3)坚持开放包容,回应民众关切; (4)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执政水平;
3、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4、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党基本的执政方式,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以宪执政。
6、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发展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领导方式: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7、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党始终把人民根本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念全部活动中。
8、党员和党组织的作用: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和八个“明确”;产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3)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6)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7)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8)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主体: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地位: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基本内容: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合作的根本准则是遵守宪法和法律;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3)意义:(1)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贡献;(2)它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文明;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10、人民政协
人民政协性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组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点,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
人民政协主题:团结和民主;
人民政协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协商民主的渠道
有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意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它有利于充分反映民智,促进党和国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利于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有利于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确保人民当家做主,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维护社会团结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主体:民族和宗教)
1、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民族平等: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
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民族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公民如何维护民族团结?(1)公民应该十分珍惜不断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2)应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3)作为当代青年学生,应以实际行动共同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2)自治地方: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3)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和基础:国家统一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自治权
(6)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必然性:是适合我国国情的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意义: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4、我国的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的主要内容: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
5、综合探究: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保障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7、怎样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的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做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第八课走进国际社会
(主体:主权国家、国际组织)
1、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当代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人口、领土、政权、主权。其中最主要的是主权,是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国家的生命和灵魂。对内表现为国家最高权力的至高无上性,对外表现为国家最高权力的独立自主性。
2、主权国家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
3、国际组织的分类及作用:国际组织也是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依据不同的标准,国际组织可分为不同类型。其中有政府间的和非政府间的,有世界性的和区域性的,促进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解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
4、联合国宗旨、原则、作用
(1)联合国的宗旨:联合国的宗旨简单地说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2)联合国的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
(3)联合国的作用: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联合国也是有其局限性。
(4)中国和联合国: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支持联合国的改革,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在世界裁减军队、环境保护、保障人权和解决地区冲突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5、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1)国际关系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有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
(2)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是竞争、合作、冲突。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为什么?
(1)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是该国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2)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3)国际关系的实质是一种利益关系,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6、我国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原因):
(1)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正当性和正义性。
(2)我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7、如何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1)坚决捍卫国家的统一、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允许别国的侵犯。
(2)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的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3)我国要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4)还要树立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提高自身素质,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做斗争。
第九课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主体:时代的主题和外交政策
1、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经济是维护和平的有力保障。
2、和平与发展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有效途径: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以和平共处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政府主张在国际事务中,坚持正确义利观,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3多极化深入发展: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世界多极化的实质世界正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影响;世界向多级化发展是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和发展。
3、国际竞争的实质及启示?
实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对我国有什么启示?
(1)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2)世界各国的努力: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很多国家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3)对我国的启示:在世界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一定要抓住和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增强综合国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7、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依据:我国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8、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9、中国外交政策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设成就举世瞩目,国际地位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肩负国际责任的能力不断提高;
进入新时代,我国开启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征程。发挥着负责任大国的作用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综合探究:10、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原因(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这是由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决定的;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的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3)世界多级化不可逆转;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决定国家关系,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根本上是由我国坚持国家至上决定的。
(5)是我国外交政策的要求和体现。
(6)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主张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情节美丽的世界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答题模板
1.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公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怎样做?
(1)公民为什么要自觉参与……?
①必要性:我国国家性质、人民地位、公民权利。
②重要性:第一,对公民——有利于增强主人翁意识,提高政治参与的热情、能力,真正行使(实现)自己的民主权利。第二,对社会或国家——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地位,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现代化及各项事业的发展。
(2)公民应如何参与政治生活?
①内容:行使民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等。
②要求:宏观上把握——依法有序的参与;中观上把握——坚持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微观上把握——各种民主方式的具体内涵、途径(渠道)和要求。
2政府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政府怎样做某一件事?
(1)政府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
答题模板:①国家性质决定和政府性质决定。
②是政府为人民服务宗旨和贯彻对人民负责原则的需要。
③是政府某种职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④是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三个代表”的需要。
⑤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需要。
(2)政府怎样做某一件事?
答题模板:①履行职能: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能,把该管的事情真正管好。
②坚持原则: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政府应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③依法行政:坚持依法行政,才能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④接受监督: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⑤民主决策: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民主决策。
3.人大代表为什么这样做或怎样完成一件事?
(1)法律地位(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2)是行使权利的表现(职权: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和质 询权)
(3)是履行义务的需要(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4)体现与人民的关系(产生、负责、服务和监督)
4.党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怎样做某一件事?
(1)党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
①党的性质(两个先锋队)和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决定的;
②党的执政地位(执政党,领导核心决定的;
③党的作用(三个只有……才能)决定的;
④是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需要;⑤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需要。
(2)党怎样做某一件事?
①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 ②完善三种执政方式(科学、民主、依法执政);
③坚持执政理念,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④坚持党的领导方式,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⑤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⑥党要统揽全局,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5.如何处理民族问题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政治基础)。
(2)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制度)。
(3)坚持处理民族关系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政治基础和物质保证)。
(4)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扎扎实实做好民族工作(政策保证);反对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依法打击煽动民族分裂的行为。
(5)公民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6.关于我国在对外关系方面
(1)为什么?
答题模板:①必要性: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国际形势的要求(符合时代潮流、符合多极化趋势);符合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
②意义:对我国,为我国的现代化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才能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对世界,才能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构建和谐世界。
(2)怎么做?
答题模板: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国际新秩序、建设和谐世界;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篇7:高一必修一地理复习提纲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
一二章知识点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恒星特点:①自身可以发光、发热;②体积、质量巨大; ③距离遥远。
彗星 哈雷彗星 76周年
比较: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金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
天体系统:运动中的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河外星系
地球
天体系统:总星系 地月系
太阳系 月球
其他行星系
银河系
其他恒星系
4.八大行星名称:水、金、地、火、(小行星带)、木、土、天王、海王星(距日远近)
5.
类地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分类 巨 行 星 木星 土星
远日行星 天王星 海王星
6.共同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日地距离适中,形成了适宜生物生长的温度条件
内部条件 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大气聚集,形成了适宜生命物质呼吸的大气
7.存在生命 地球上有液态水
的行星 安全的宇宙环境
外部条件
稳定的光照条件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概况: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表面温度约为6000K.
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太阳辐射的影响:①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促进生物生长
②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煤、石油等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④是生活和生产中多种能源的来源
注意:地热、核能、潮汐、地震与太阳辐射能无关
4.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5.太阳的结构:由内向外,分别是光球层(太阳黑子)、色球层(耀斑和日珥)、日冕层(太阳风)。
#FormatTableID_0#
6.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光球层; 耀斑---色球层 太阳活动最激烈(剧烈)的显示 周期约为
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地球的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中断
②影响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④影响地球气候,发生异常(主要黑子与降水的关系)。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FormatTableID_1#
备注:
地球自转时,最北端(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俯视图中,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
#FormatImgID_0#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南北纬60°的线速度约为赤道的1/2。赤道(1670km/h),30度1447km/h,60度837km/h
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黄赤交角
#FormatImgID_1#自转 → 赤道(平)面
#FormatImgID_2#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FormatImgID_3#公转 → 黄道(平)面 (23°26′) 限制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
#FormatImgID_4#变大,热、寒带面积变大 变小,热、寒带面积变小,
温带面积变小 温带面积变大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示意图
1.移动方向
#FormatImgID_5#夏至日→冬至日 向南移动
冬至日→次年夏至日 向北运动
2.直射次数:
南北回归线上,一年各只有一次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
南北回归线以外的地区,无直射
3.周期:回归年 365日5时48分46秒
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1.昼夜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同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
2.晨昏线:
A.判定: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如果是由夜进入昼则为晨线,由昼进入夜则为昏线。
B.特点:
a.晨昏线(晨昏圈)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0.
b.晨昏线(晨昏圈)把各纬线圈分为昼弧和夜弧两个部分,昼弧代表昼长,夜弧代表夜长,如果昼弧>夜弧→昼长夜短,昼弧<夜弧→昼短夜长,昼弧=夜弧→昼夜等长。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每天6点日出,18点日落。
c.只有在二分日时,晨昏线(晨昏圈)与经线圈相重合,全球昼夜等长,全球各地6点日出,18点日落。
d.二至日时,晨昏线(晨昏圈)与极圈相切。夏至日时,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冬至日时,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e.运动方向为自东向西。
昼夜交替的周期:太阳日 昼夜交替的时间 24时
光照图的判读
?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④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昼长夜长的计算)
(2)时差
1.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
①规律:
A.经度相差3600,地方时相差24小时;经度相差150,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0,地方时相差4分钟。
B.东早西晚
C.东加西减
D.东大西小
F.同经同时
②地方时的计算: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两地的经度差/15°(东加西减)
2.区时:
①时区的划分: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15°,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为同一个时区,每相差一个时区,时间就相差1小时。
②区时的计算步骤:
a.求时区:时区号数=已知经度/15°(余数部分<7.50,取商;余数部分>7.50,取商+1)
b.求时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
c.求区时: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差(+/-的选择,根据“东加西减”原则)
?日界线
人为日界线:原则上以180度经线作为“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把这条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现改称“国际日界线”,简称“日界线
从东十二区到西十二区,日期减一天;从西十二区到东十二区,日期加一天
#FormatImgID_6#自然日界线:即地方时为0时或24时的那条经线,又称为子夜线,它是前一天的结束和新的一天开始的经线
注意:顺着地球转动,从0点到180?为新的一天,180?到0点为旧的一天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移(右图)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发生偏向。(左右手定则)
4.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FormatTableID_2#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书19页)
①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简便计算:太阳高度=900-两地的纬度差(同半球相减,异半球相加)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四季更替和五带
四季的划分
①我国的传统四季划分:四立
②欧美国家的四季划分:二分二至日
③气候四季的划分: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次年2月为冬季。
五带的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为界限分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
划分依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
#FormatTableID_3#
2.分层
#FormatTableID_4#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地震波的波速变化: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都明显增加;古登堡面,纵波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岩石圈=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地壳
地球的外部圈层
#FormatImgID_7#大气圈 主要成分是氧和氮
水 圈 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生物圈 范围为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分层:按大气温度随高度分布的特征,可把大气分成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对流层 : 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 降低 ,原因是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 。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平流层 : 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 升高 ,原因是 该层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 。
适合于高空飞机飞行。
1.受热过程示意图
#FormatImgID_8#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 选择性 性。平流层 臭氧 吸收紫外线;对流层
水汽、CO2 吸收红外线;
反射: 无选择 性。
散射: 有选择 性,波长较短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FormatImgID_9#太阳→ →地面→ →大气→ →宇宙空间
2.结论:①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最根本)的能量来源
②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成因:地面冷热不均
根本原因:地球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3.形成过程:
#FormatTableID_5#
结论:
①一般而言,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
②高空和近地面气压状况正好相反
③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④高压低压指同一水平面而言,气流由高压指向低压
⑤等压面高压向上弯,低压向下弯
4.几种现象的解释:(注意结合图)
①海陆风
②山谷风
③城市风
大气的水平运动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三种情况:一力: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致,
#FormatImgID_10#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FormatImgID_11#二力: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风向最终和等压线平行,这种情况只在高空中出现。
#FormatTableID_6#
三力: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
风向最终和等压线斜交,这种情况在低空中出现。
风力大小的判断: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识记: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力大小。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FormatImgID_12#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从图上可知:
(一)形成:
(1)气压带
1.分布规律:共7个气压带,南、北对称相间分布
2.成因:
①热力原因:赤道低气压带(原因:气体受热膨胀上升)
极地高气压带(原因:气体受冷收缩下沉)
②动力原因: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2)风带:共6个风带,00-300为信风带;300-600为西风带;
600-900为极地东风带
(3)移动规律:气压带、风带移动方向随太阳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大气环流: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FormatTableID_7#
备注:
总的而言,北半球气压带呈断块状分布的原因在于:北半球海洋与陆地相间分布;而南半球气压带呈条带状分布就在于: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性质比较单一(均匀)。
亚洲低压形成的原因:夏季,陆地升温比海洋快,气体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
亚洲高压形成的原因: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气体受冷收缩下沉,形成高压
补充:
季风:1.概念:盛行风向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称为季风。
2.分布地区 夏季 冬季 成因
东亚地区 东南风 西北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季风形成的重要原因
南亚地区 西南风 东北风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②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全球气候类型:
#FormatTableID_8#
气候类型的判断:根据气温、降水判断气候类型(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特殊气候类型的成因:从地形、洋流、风是否来自海洋(主要大陆东岸考虑风)。如果形成的特殊气候比理论上的气候降水多,考虑的因素(位于迎风坡、暖流、风来自海洋吹带来丰富水汽);如果形成的特殊气候比理论上的气候降水少,考虑因素(位于背风坡、寒流)
#FormatImgID_13#热带草原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的区别
⑴从全年降水总量看: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为1500毫米~毫米;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为750毫米~1000毫米。 孟买的雨季月降水量可达600mm,而巴马科却只有250mm。从年降水量来看,孟买大约是巴马科的两倍。
⑵从雨季上看:热带季风气候雨季偏短,为6月~9月,且集中在夏季;热带草原气候雨季偏长,为5月~10月,干、湿季明显。
⑶从降水过程看: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过程具有突变特点;热带草原气候降水过程具有渐变特点。
⑷从降水的集中程度来看:热带季风气候降水更为集中,季节变化大。
(5)从最少月降水量上看:热带季风气候没有为零的月份,所以,生长乔木;热带草原气候可能出现为零的月份,所以,生长一年生草本植物。
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
锋与天气
(1).气团: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叫做气团。
(2)锋面:当冷暖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在移动过程中相遇时,它们之间就会出现一个倾斜的交界面,叫做锋面。.
锋线:锋面与地面相交的线。
(3)类型:
二、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FormatTableID_10#
三、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处。对于锋面气旋而言,东侧一般为暖锋,西侧一般为冷锋(北半球)。
掌握锋面气旋的结构、冷暖锋判断方法、降水位置
(1)锋面气旋:地面气旋一般和锋面联系在一起,称 锋面气旋。气旋是气流辐合上升系统,尤其锋面上气流 上升更强烈,往往产生云、雨、甚至暴雨、雷雨、大风 天气。
(2)锋面的位置:锋面出现在低压槽中,与槽线重合。
(3)锋面类型的判断:①以槽线为界,高纬来的是冷 气团,低纬来的是暖气团。②标出气旋水平方向气流 的流向(北半球逆时针辐合,南半球顺时针辐合), 依据冷暖气团的移动判断冷暖锋面:如果冷气团主动 移向暖气团,形成冷锋;如果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 形成暖锋。③标出雨区:冷锋降雨在锋后,暖锋降雨 在锋前。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 ①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氟利昂)
②森林的破坏严重
?火山爆发等
全球变暖的影响:
海平面上升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影响水循环过程
全球变暖可的应对措施:
应对措施:多使用清洁能源;植树种草;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地理应该提高的四种能力
一、进一步深化统整地理知识的能力
在第一阶段复习时,知识点落实到章节,用的时间较长,是以单元为单位重点讲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第二阶复习时,应重点复习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加强知识的归纳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意知识之间内在联系。针对复习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应该在精读课本的基础上多换角度思考,多借助几个载体来整合知识,从而掌握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以便提高运用知识的迁移速度。如气候知识,就可根据气候的具体分布、气候的主要特点、影响气候的成因、各种气候类型的判断、气候对工农业的影响、气候资源的利用与评价这一线索进行知识串联;也可利用区域图对中国各分区之间、中国某区域与世界某区域之间气候资源的利用等进行对比联系;还可对各大洲相同的气候类型进行影响因素的逐一对比等。还要注意知识归类。在回归课本防止知识遗忘的同时,应该做好知识的整理和归类工作,对高中地理重点和主干知识进行归类,可得出几种类型。
(1)影响因素类。如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影响气候的因素、影响等温线弯曲变化的因素、影响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因素、影响地震烈度大小的因素等。
(2)区位因素类。如工农业的区位因素、人口分布和迁移的区位因素、交通(铁路、港口等)建设的区位因素等。
(3)措施和意义类。如减少水土流失的措施、减少土壤次生盐碱化的措施、解决水资源不足的措施等;修建铁路的作用和意义、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的作用和意义等。
二、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也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因此绝大部分高考题都以地图为载体考查考生从图中提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命题的图像多种多样,而且多数是课本中图的变形或创新。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试题中,地理部分出现较多的图形类型有:日照图、模式图、等值线图、地理数据统计图(表)或区域地图等等。虽然种类繁多,变化各异,但其本质都是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间变化、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数量关系、逻辑关系等),因此在复习时应注意对图表进行分类整理,抓住其共性,总结读图规律,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一)掌握好读图的基本步骤
(1)先看所给地图的图名。图名是一幅地图的眼睛,它常常概要地表明地图所示的区域和主题内容。例如“中国工业布局的变化图”,不仅表明了地图所示区域是中国,还表明了地图所示内容是中国工业布局的时空变化。
(2)细辨图中图例。当地图上出现多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首先可从图例中找出各项地理事物的名称,然后分门别类地分辨识别它们的分布特点。
(3)重视图中分界线。地理分界线是判断地理事物分布的重要依据,如洲界线、国界线、日界线、晨昏线等。
(4)注意空间位置或形象特征。可通过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形象特征来认识其分布。如深圳位于珠江口东岸,而珠海位于西岸;法国的轮廓近似“六边形”,智利的轮廓像“长剑”。通过阅读较熟悉的或有一定意义的地理事物,如城市、铁路、公路、河流等,然后再沿某一方向顺序去读图。
(5)分析判断。在地图上了解某一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点时,可以从整体到局部作层层分析,找出规律,最后作进一步分析成因。
(6)勿漏辅图。有些地图配有辅图,如课本中的洋流图,就配有一幅北印度洋夏季洋流辅图,我国的地图往往配有一幅南海诸岛的辅图。辅图有时有很重要的信息,读图时更需注意主图与辅图的关系及相对应的位置,不可忽视。
(二)判读不同类型的地图应有所侧重
如判读等值线图要“五读一分析”,即读数值范围、读极值、读疏密程度、读弯曲方向、读局部小范围闭合等值线,分析成因。判读曲线图,应先看清纵坐标和横坐标的含义,再认清各种图例所代表的地理要素,然后去读图、析图。注意利用曲线图的连续性,向两边进行定性或定量地延伸分析,揭示出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而说明各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从而去解决问题。又如分析统计图表时,要按下面步骤进行:一读图名、图例,二读坐标、数据,三读整体特征和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有关问题分析作答。
(三)应加强图图、图文转换训练
要让学生知道,大部分地理知识都可在图上直观地反映出来,而且教材表明的地理事物或现象之间的联系在图上可以显示得更为紧密和清晰。复习时要坚持图文结合的原则,并加上图文转化、图图转化训练。如将局部图转化为全部图,将从某一角度绘制的图转换成从一个比较熟悉的角度去看,将试题中的图转化为课本上的图或文字等,使之转换到自己比较熟悉的知识体系中,从而方便解题。也可以根据课本中的文字等信息,将其转化为各种形式的图表,以了解图像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增强自己的判读能力和绘制图表的能力。
三、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要全面思考,对比分析。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弄清自然地理环境中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及其相互联系,人文地理要素的内涵,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等。对于容易混淆的地理知识注意进行对比分析:可纵向对比分析,如按时间顺序比较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工业布局的影响。也可以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如比较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气候特征、地区分布;再如比较几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发展条件、主要特征等,可采取列表分析,也可以通过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等等。认清相似问题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明确知识间的联系,有利于掌握概念的实质内容,排除干扰因素,形成正确概念。
要多角度进行训练,促进知识迁移。对于一些可从多角度去思考的地理问题,要整体把握,注意发散思维的训练。学习中注重加强对一因多果、一果多因问题的研究,充分利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训练解题思路,提高解题的应变能力,研究各种可能造成知识负迁移的因素,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如给出一组等值线图,可以从多个方面变换条件进行思维训练:如假定为等高线图,判断山脊、山谷;如假定为等压线图,判断高压脊、低压槽;如假定为等温线图,判断是何种洋流影响所致,或是何种地形影响所致等。
要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高考试题的一大特点就是注重联系实际,把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巧妙地与当前热点、焦点问题联系起来,以考查学生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平时要关注热点和重大问题,如全球变暖、北京奥运会、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城市化、人口问题、能源的开发利用、新农村建设、建设节约型社会、生态文明等。但不应盲目追逐热点,要善于用地理的眼光看待问题,从中发掘所涉及的原理和规律。这样不仅使地理学习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了扩展,而且有助于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提高审题、答题的能力
审题具有一定的程序。
(1)注意试题的数量和分数的分配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2)要确实弄清楚每道题的题意,搞清楚题目所给予的条件和问题,明确题目要求,因为考试要求可能与自己习惯的答题要求有所不同,所以一定要按题意和要求去回答。要认真解读试题中的每一幅图、每一句话、每个数字、符号,搞清楚设问与所给材料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多地从题干、设问和图表上提取有效信息,进行信息间关系的判断,互相论证或排除错误判断。更要注意那些关键性和限制性的文字,否则就可能造成误答或答不全。
(3)对于有些“似曾相识”的题目,更不可掉以轻心,不能凭“想当然”作答。要将考题与平时做过的题目进行对比,看看是否有“细枝末节”上的区别。如有,把这些“区别”看出来,就可避免失误。
在准确审题后,解题的关键是要有正确的答题思路,灵活地调动和运用平时积累的知识储备,综合分析,将所学知识与试题要求成功“对接”来解答。针对不同的题型,应采取不同的解题方法,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试题基本上是两种类型,即选择题和综合题。对选择题来说,一是注意事物的因果关系,试题往往要求以果推因,有时则是以因推果;二是采取排除法,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有时这样解题会更快一点。综合题的解答时要有整体性思维,因为综合题的设计往往以区域地理为载体,围绕一个中心问题,从不同侧面或者事物的不同层面来设问,因此必须用区域研究的方法,全面思考,围绕着“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一思路,去综合分析解答问题,即从自然地理环境的内涵(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及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人文地理要素的内涵(资源、市场、交通、劳力、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等),以及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影响等方面入手,找出优势条件或限制性因素,综合分析,提出发展方向或解决措施。如分析沙尘暴的危害、产生原因和对策时,从危害来说,就必须考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对人类生产生活各方面的影响;从原因来说,必须考虑自然原因,如大气运动、大气环流的稳定性、气温的变化、地表的植被状况等;而人文原因则要考虑人类对地表的各种破坏,以及造成这种破坏的背景因素,如人口的增长导致对自然资源掠夺性的开发而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等。
第二阶段复习做题时要多联想、多琢磨、找思路、找规律,在思考、总结、深化上多下功夫。每做一道题,不能只满足于知道答案,还应总结出解决这类题型的思路、方法、技巧和规律。还要研究高考试题答案,要知道这个答案的来龙去脉,这样你就对做高考题有一种感觉,包括获取和解读有效的地理信息以及答题规范的感觉,这样就能不断提高应考能力。
地理主观题20条答题技巧
1.地理位置分析
绝对位置+相对位置
(1)经纬度位置高低中纬热带、温带、寒带
(2)海陆位置
(3)相对位置:相邻地区(国家、经济发达区);交通位置(重要海峡、铁路枢纽、港口)
(4)大洲交界或国界位置
(5)半球位置
2.描述某地的地形特点
(1)以什么地形为主(五大地形)
(2)地势起伏(相对高度,大、小)
(3)地势特征(东西南北中,哪高哪低)
3.某地地形分布特点
描述哪个方位是以什么地形为主即可。
4.判断地形地势的依据
(1)等高线的分布
(2)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向相反)
(3)水系的形状(向心状即盆地,中间低、四周高,放射状即山地,中间高、四周低)
5.我国一些地形区的地貌(地形)特征
(1)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2)云贵高原:崎岖不平,地无三里平
(3)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
(4)黄土高原:支离破碎、千沟万壑。
(5)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山河相间
6.分析某区域地形地貌成因
(6)冰川的侵蚀作用:挪威的峡湾(U形谷、冰斗、角峰)和五大湖,欧洲的许多湖泊(千湖之国芬兰的湖泊)。欧洲的地形
(7)地壳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渭河谷地、汾河谷地、鄱阳湖、贝加尔湖、坦葛尼喀湖、死海、台湾海峡等。
(8)岩层断裂上升(块状山):泰山、庐山、华山等。
(8)板块相撞: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等)和高大年轻的高原(如青藏高原)、海沟、地震、太平洋中的岛弧。
(10)板块张裂,地壳下陷:东非大裂谷、红海、死海、约旦河谷、大西洋。
(11)由珊瑚的遗体堆积而成(珊瑚岛):马尔代夫、南海诸岛、太平洋诸多岛屿、大堡礁。
(12)由火山的喷发物堆积而成(火山岛):夏威夷群岛、小安的列斯群岛等。
(13)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层易被侵蚀。
(14)向斜成山:向斜槽部的岩层受挤压,坚实不易被侵蚀。
(15)渭河平原的成因:地壳断裂下陷,流水的沉积作用。
【易错整理】高中地理流水地貌的重难点
7.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高低(决定因素)。具体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地势。阴坡、阳坡,海拔高度
(3)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大陆性、海洋性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大气环流和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8.气温日较差与年较差规律
(1)气温日较差,是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其大小与纬度、季节、天气情况及地表性质等有关。
①气温日较差与纬度的关系:纬度越高,日较差越小。
原因:纬度越高,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越小。
②气温日较差与天气的关系: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小。
③气温日较差与海陆的关系:沿海比内陆日较差小。
④气温日较差与海拔的关系:山顶的气温日较差比山下平原小;高原山地地区,则海拔越高,日较差越大。
(2)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或称气温年振幅。其大小与纬度、海陆分布等因素有关。
①气温年较差与纬度的关系:纬度越高,年较差越大。
原因: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越大,昼夜长短的年变化越大,因而气温的年较差越大;低纬相反。
②气温年较差与海陆的关系:离海越远,年较差越大。
原因:陆地比海洋的热容量小,夏季升温快,温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温快,温度比海洋低,因而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沿海受海洋的影响较大,比内陆年较差小。
③地形:高地小于凹地、谷地,海拔愈高年较差愈小。
如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与我国同纬度平原、盆地比较,气温年较差小。这是因为:青藏高原属于中低纬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气温不太高;冬季因纬度低,地势高,寒冷的冬季风影响弱,气温不太低。
④天气:晴天多的地区气温年较差大于阴雨天多的地区,如新疆比同纬度的沿海地区的年较差大。
⑤植被: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的年较差比裸地的年较差小。
9.降水多少的影响因素分析
(1)大气环流因素——决定降水多少的因素
季风控制区夏秋季多,冬春季少;副高控制区降水稀少,如伏旱天气、热带沙漠气候区、地中海气候的夏干;赤道低压带控制区降水丰沛;西风带降水多,信风带降水少。(要注意风的来向:迎岸风往往多雨;离岸风则少雨)
(2)天气系统因素——低压中心和低压槽部位降水多,高压中心和高压脊部位降水少;锋面控制降水多,如梅雨、贵阳冬雨、北方夏季暴雨;气旋过境降水多,如西欧冬季、东北和江南春季;反气旋过境降水少,如伏旱;台风过境降水多。
(3)洋流因素:沿海暖流流经区降水多;沿海寒流流经区降水少。
(4)海陆位置:一般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5)地形地势:暖湿气流在山脉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焚风效应)。
10.某两地气候特点比较
(1)气温(最低月气温,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
(2)降水(降水量总量大小,季节分配情况及雨季长短)
11.西风带的风力夏季弱冬季强
因为冬季高低纬度间的温差大,气压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夏季反之。(可用于解释我国冬季风比夏季风强的原因之一)
12.大陆性气候的特征
(1)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
(2)降水少,时间分配不均匀;
(3)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13.海洋性气候特征
(1)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小,冬暖夏凉;
(2)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均匀,年际变化小
14.干湿度影响因素
降水量和蒸发量共同决定
15.雾、霜的影响因素
(1)湿度(河流湖泊附近、水库附近);
(2)地形(低洼地、山坳里);
(3)尘埃(道路边、市区内、建筑工地、矿区)
16.风力的影响因素
(1)气压梯度力大小
(2)距高压中心远近
(3)摩擦力大小(地面平坦开阔、海面上)
(4)植被多少
(5)地形(山谷口的狭管效应、高原上)
17.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及其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汛期(凌汛)
(6)水能资源: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7)航运价值
18.河流的水系特征
(1)发源地、长度、入海口;
(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情况;
(6)支流和支流形状;
(7)有无湖泊沟通
19.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昼长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青藏高原、德干高原、巴西高原、东非高原等)
(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我国西北地区、中亚、西亚、北非、美国西部内陆、澳大利亚中西部等)
(4)大气清洁度:城市和乡村
20.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1)降水(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反之则雪线高)
举例:喜玛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线低;天山北坡雪线低;阿尔卑斯山北坡雪线低;落基山的北段和安第斯山南段的西坡雪线低;落基山的南段和安第斯山北段的东坡雪线低等
(2)气温(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中低纬度雪线高、高纬度雪线低)
篇8:高一地理复习提纲必修一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
【一】
气象灾害
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灾害防御措施:加强台风监测,及时发布台风预报或警报,及时组织大家做好抗台风工作。
暴雨涝灾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水进行监测,提高预报正确率,减轻洪涝灾害损失。
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或滞洪、蓄洪区等)。非工程措施: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警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旱灾防御措施:
①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的生态环境;
②种植耐旱作物;
③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等。
寒潮防御措施: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提醒有关部门做好防寒准备。
【二】
知识摘要
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征。
2.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性大气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3.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4.常见的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伏旱。
知识结构
一、大气的成分
1、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
2、水气
3、固体杂质
二、大气圈的结构
1、对流层
2、平流层
3、高层大气
三、大气运动的原因
1、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2、水平运动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3、水平运动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四、大气水平运动受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原始风向、风速
2、地转偏向力: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3、摩擦力:改变风向,减小风速
五、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的形成和分布:低纬、中纬、高纬
2、季风环流
(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2)分布:东亚:温带季风气候;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趣味地理小知识,地理常识全知道
1: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
2: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3:世界最大的洋:太平洋
4:世界最大落差的瀑布:安赫尔瀑布,
5:世界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亚马孙河
6:世界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
7: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8:地球表面最低点:地球表面的最低点是死海。
9:世界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
10:世界最长的河:尼罗河
11:世界最大的内陆湖:里海
12: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
13: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
14: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15: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
我国邻国:我国陆上国界长达两万多千米,共有14个陆上邻国,从鸭绿江口开始到北仑河口依次为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指的是贵州省,简称“黔”或“贵”,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贵阳市。贵州省出产的茅台酒被列为世界三大蒸馏名酒之一,也是中国的国酒。
有“北大仓”(粮仓)之称的黑龙江省是中国最北的省份,也是最东的省份,简称“黑”。黑龙江省的大庆油田是中国最大的油田。
有“古代历史的博物馆”之称的陕西省,是古代秦国的所在地,所以称“秦”或“陕”。陕西省人民政府所在地西安市(古称长安),是我国着名的“千年古都”。
甘肃省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安徽省出产“文房四宝”中的纸、墨、砚,它简称“皖”。
五色海 :
红海 位于非洲与阿拉伯半岛之间,因沿岸水中生长着许多红色藻类,海水因此发红。
黄海 位于中国渤海与东海之间,因黄河带入大量黄色泥沙而呈黄色。
绿海 位于沙特阿拉伯和伊朗之间,因曾有过大量绿色藻类,而得名绿海。
白海 位于俄罗斯的科拉半岛附近。因长年被冰雪包围。呈白色,故称“白海”。
黑海 位于俄罗斯和土耳其之间,因海底沉积着黑色霉臭的烂泥而得名。
五色土 :
黑土 我国东北平原湿润寒冷,微生物活动较弱,土壤中有机物分解慢,积累较多,所以土色较黑。
黄土 我国黄土高原的土壤呈黄色,这是由于土壤中有机物含量较少的缘故。
红土 高温多雨的我国南方土壤中矿物质的风化作用强烈,分解彻底。易溶于水的矿物质几乎全部流失,只剩氧化铁、铝等矿物质残留土壤上层,形成红土壤。
灰蓝土 在排水不良或长期被淹的情况下,红土壤中的氧化铁常被还原成浅蓝色的氧化亚铁,土壤便成了灰蓝色的,如南方某些水稻田。
白土 含有较高的镁、钠等盐类的盐土和碱土常为白色。
紫红土 四川盆地素有“紫色盆地”之称,因为这里的土是紫红色的。这是由中生代形成的紫红色砂页岩风化而成的土
《有趣的地理常识》
《有趣的地理常识》是讲述有趣的地理现象和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的科普读物,内容包括:地理的真相、地理的奇观、地理的迷团、地理的探秘、地理的珍宝、地理的趣闻等。阅读这本书,犹如漫步于地球,不但会让你获得旅游的轻松快乐,而且将使你增长许多地理知识。
内容简介《有趣的地理常识》是一本专门讲述有趣的地理现象和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的科普读物,既可以丰富中小学生的课外知识,又可为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提供参考,也是广大科普爱好者更好地认识地球的必备知识书籍之一。
图书目录地理里的真相
你熟悉地球的外衣吗
地球有多大岁数
如果一跤跌进了地心
地心为什么那么热
地球在宇宙中为什么会“漂浮”
两幅奇怪的古画
你能为地球画像吗
大海的深度是怎样测出来的
发生在赤道上的趣事
极地的故事
地球的“头”和“尾”
太阳在黑夜中升起
星星在正午升起
大山里藏匿的秘密
带问号的海水
火焰山
火山趣话
地理里的奇观
大风吹来的高原
大海里升起的高山
珠穆朗玛峰还在长高吗
海岛的前身后世
溶洞之最
水火泉·哑巴泉·药泉
冰岛上为什么有温泉
香河·甜河·音乐河
河流里的“三个为什么”
跳石·雨花石·麦饭石
大理石·云母·蛭石
沸石·石林·蜂窝石
巫山神女·三把刀·灯影侠
可怕的天坑
“峡谷之王”
“月亮谷”
撒哈拉沙漠之谜
“消逝的仙湖”
纸湖·沥青湖·能源湖
变色湖·双层湖·五层湖
会“捉迷藏”的湖
虹吸泉·冷热泉·击掌泉
火龙洞·发光洞·奇风洞
冰川之奇
“地球之最”
地理里的谜团
地震前的地理现象
地球“三大怪”
北纬30°真的那么神秘莫测吗
“长江第一弯”
“骷髅海岸”
“魔鬼三角”
“死亡之湖”
“麦田怪圈”之谜
“吃”掉声音的神秘之地
“怪秘地带”
会走路的石头
“伤心太平洋”
颠倒常规的地域
奇山怪庙
“香地”之谜
“世界的肚脐”之谜
漂逝的姆大陆
全球:变暖,还是变冷
地理探秘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今夕是何年”
“海枯”与“石烂”
“古老的海洋,年轻的岩石”
“远看大石头,近看石头大”
“昼夜风萧萧,谁敢进城堡”
“巨人之路”
马可·波罗来过中国吗
长江探源
黄河探源
尼罗河探源
亚马孙河探秘
一幅地图与“大陆漂移说”
最先探究地球自转的人
在地球上为什么感觉不到它在转动
一个美丽的错误
哥伦布与大地球形说
站在地球上为什么看不出它是球形
皮尔里与北极探险
阿蒙森与南极探险
谁透露了泥土里矿藏的秘密
寺庙佛塔为什么不易倒塌
“千疮百孔”的石柱
地理里的宝藏
“工业的粮食”
“魔鬼的汗珠”
“吹尽狂沙始到金”
“废料”为什么成了“宝贝”
“冰清玉洁水晶心”
一个孩子的偶然发现
洁净的燃料——天然气
它从大海里来
地热是怎么一回事
用火来洗的布
在水底沉睡的古城
鲁滨逊岛的传奇11201
神秘的金银岛11204
“海阔凭鱼跃”
地理里的趣闻
谁在作弄细心人
雪崩灭敌的故事
一年不一定是四季
“多一天”与“少一天”
“精明商人”与“糊涂法官”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
靠预言发了财的人
地图趣谈
“成也地图,败也地图”
“称”面积
生命的奇迹之旅
用冰来取火的人
凶手从哪条路上逃走的
妙用磁铁巧退敌
谁偷了军库的锡纽扣
淹不死的奴隶
★ 高三地理教学计划
【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共8篇)】相关文章:
地理教师教学总结2023-04-01
高三下学期地理教师工作总结2024-01-14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2022022-07-02
地理教师学期教学计划2022-08-17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总复习提纲2022-09-17
高二下学期地理教学计划2023-01-22
高中历史必修一提纲2022-10-05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复习提纲2022-10-05
地理教师教学计划参考2024-02-06
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2023-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