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赏析(锦集9篇)由网友“himazzzzz”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篇1:《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赏析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昨夜秋风来万里。月上屏帏,冷透人衣袂。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
羁舍留连归计未。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
译文
昨夜的秋风好似来自万里之外的家乡。月亮攀上了寝息之所的帷帐,冷气透入人的衣袖。在异乡作客的我抱着被子愁得睡不着觉。更哪能忍受漏壶一滴滴的声音,越发觉得长夜漫漫。
寄居他乡回家的日子遥遥无期。梦里醒来凄绝伤神,一觉醒来满面都是相思的泪水。衣带渐渐宽松,不为别的什么。只为新到的书信,又平添了许多憔悴。
注释
①屏帏:屏,屏风;帏,床帐。
②衣袂:衣袖。
③衾:被子。
④玉漏:古代计时器。长如岁:度夜如年。
⑤衣带渐宽:指人因忧愁而消瘦。
⑥新书:新写的信。
赏析
此词写的是一个“愁”字。
为何而愁?乍看是秋风冷月触动了离人的乡愁。秋风、明月是容易触发乡愁的,不过读完全词才知道几乎被词人瞒过,原来激发词客乡愁的,并非秋风明月,而是思妻之愁。
其愁若何?答曰:”有客抱衾愁不寐“ 。“羁舍留连”、“梦断魂销”、“衣带渐宽”,都是写愁,但都不如“抱衾不寐”深刻形象。
“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中“长如岁”三字又生动地表现出词人对与妻子相见的期盼,怨时间过得太慢。
“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这里用“相思泪”来抒写思妻之情。
“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此句尤为抒写了羁旅思妻的感伤情怀,为相思而憔悴消瘦。“新书报我添憔悴”,妻子近日来信,说她因思“我”而一天比一天憔悴!说月能“冷透人衣袂”,说“玉漏长如岁”,是无理的,但却合情。另有龙注引简文帝诗,仅出“衣带宽”意,没有联系两句词的上下文意笺释。按此处词意当从柳永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凤栖梧》)中脱化而出,况且,“衣带渐宽”、“憔悴”等字面也有关连。
月冷、夜长,用今天美学术语来解释,是一种移情作用。文学大家其风格是多样化的。苏轼写豪放词,亦间写婉约词,此词风格即属于后者。
创作背景
此词《总案》与《编年录》失载,朱本、龙本未编年。考公凡秋中为客者七,惟元丰八年乙丑(1085)由常州赴登州,九月经楚州遇大风一次,最与此词相符。《文集》卷五五《与杨康公三首》其三写于赴登州途中,云:“两日大风,孤舟掀舞雪浪中,但阖户拥衾,瞑目块坐耳。杨次公惠酝一壶,少酌径醉。醉中与公作得《醉道士石诗》,托楚守寄去,一笑。某有三儿,其次者十六岁矣,颇知作诗,今日忽吟《淮口遇风》一篇,粗可观,戏为和之,并以奉呈。”又,《文集》卷七一《书遗蔡允元》: “仆闲居六年,复出从士。白六月被命,今始至淮上,大风三日不得渡。”这与词中“秋风来万里”、“羁舍留连”甚合,故编元丰八年乙丑(1085)九月,作于楚州。邹王本从之。
作者简介
公元1037年1月8日,苏轼生于眉州眉山。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接受良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其母在家乡病故,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于是苏东坡终于选择了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三品),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所谓旧党与新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篇2: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
宋代苏轼
昨夜秋风来万里。月上屏帏,冷透人衣袂。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
羁舍留连归计未。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
译文
昨夜的秋风好似来自万里之外的家乡。月亮攀上了寝息之所的帷帐,冷气透入人的衣袖。在异乡作客的我抱着被子愁得睡不着觉。更哪能忍受漏壶一滴滴的声音,越发觉得长夜漫漫。
寄居他乡回家的日子遥遥无期。梦里醒来凄绝伤神,一觉醒来满面都是相思的泪水。衣带渐渐宽松,不为别的什么。只为新到的.书信,又平添了许多憔悴。
注释
屏帏:屏,屏风;帏,床帐。
衣袂:衣袖。
衾:被子。
玉漏:古代计时器。长如岁:度夜如年。
衣带渐宽:指人因忧愁而消瘦。
新书:新写的信。
赏析
此词写的是一个“愁”字。
为何而愁?乍看是秋风冷月触动了离人的乡愁。秋风、明月是容易触发乡愁的,不过读完全词才知道几乎被词人瞒过,原来激发词客乡愁的,并非秋风明月,而是思妻之愁。
其愁若何?答曰:”有客抱衾愁不寐“ 。“羁舍留连”、“梦断魂销”、“衣带渐宽”,都是写愁,但都不如“抱衾不寐”深刻形象。
“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中“长如岁”三字又生动地表现出词人对与妻子相见的期盼,怨时间过得太慢。
“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这里用“相思泪”来抒写思妻之情。
“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此句尤为抒写了羁旅思妻的感伤情怀,为相思而憔悴消瘦。“新书报我添憔悴”,妻子近日来信,说她因思“我”而一天比一天憔悴!说月能“冷透人衣袂”,说“玉漏长如岁”,是无理的,但却合情。另有龙注引简文帝诗,仅出“衣带宽”意,没有联系两句词的上下文意笺释。按此处词意当从柳永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凤栖梧》)中脱化而出,况且,“衣带渐宽”、“憔悴”等字面也有关连。
月冷、夜长,用今天美学术语来解释,是一种移情作用。文学大家其风格是多样化的。苏轼写豪放词,亦间写婉约词,此词风格即属于后者。
创作背景
此词《总案》与《编年录》失载,朱本、龙本未编年。考公凡秋中为客者七,惟元丰八年乙丑(1085)由常州赴登州,九月经楚州遇大风一次,最与此词相符。
篇3: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
苏轼
昨夜秋风来万里。月上屏帏,冷透人衣袂。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
羁舍留连归计未。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
注释
①屏帏:屏,屏风;帏,床帐。
②衣袂:衣袖。
③衾:被子。
④玉漏:古代计时器。长如岁:度夜如年。
⑤衣带渐宽:指人因忧愁而消瘦。
⑥新书:新写的信。
翻译
昨夜的秋风好似来自万里之外的.家乡。月亮攀上了寝息之所的帷帐,冷气透入人的衣袖。在异乡作客的我抱着被子愁得睡不着觉。更哪能忍受漏壶一滴滴的声音,越发觉得长夜漫漫。
寄居他乡回家的日子遥遥无期。梦里醒来凄绝伤神,一觉醒来满面都是相思的泪水。衣带渐渐宽松,不为别的什么。只为新到的书信,又平添了许多憔悴。
篇4:《蝶恋花 昨夜秋风来万里》解释及赏析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昨夜秋风来万里。月上屏帏,冷透人衣袂。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
羁舍留连归计未。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
词语解释
①屏帏:屏,屏风;帏,床帐。
②衣袂:衣袖。
③衾:被子。
④玉漏:古代计时器。长如岁:度夜如年。
⑤衣带渐宽:指人因忧愁而消瘦。
⑥新书:新写的信。
译文
昨夜的秋风好似来自万里之外的家乡。月亮攀上了寝息之所的帷帐,冷气透入人的衣袖。在异乡作客的我抱着被子愁得睡不着觉。更哪能忍受漏壶一滴滴的声音,越发觉得长夜漫漫。
寄居他乡回家的日子遥遥无期。梦里醒来凄绝伤神,一觉醒来满面都是相思的泪水。衣带渐渐宽松,不为别的什么。只为新到的书信,又平添了许多憔悴。
赏析
此词写的是一个“愁”字。
为何而愁?乍看是秋风冷月触动了离人的.乡愁。秋风、明月是容易触发乡愁的,不过读完全词才知道几乎被词人瞒过,原来激发词客乡愁的,并非秋风明月,而是思妻之愁。
其愁若何?答曰:”有客抱衾愁不寐“ 。“羁舍留连”、“梦断魂销”、“衣带渐宽”,都是写愁,但都不如“抱衾不寐”深刻形象。
“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中“长如岁”三字又生动地表现出词人对与妻子相见的期盼,怨时间过得太慢。
“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这里用“相思泪”来抒写思妻之情。
“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此句尤为抒写了羁旅思妻的感伤情怀,为相思而憔悴消瘦。“新书报我添憔悴”,妻子近日来信,说她因思“我”而一天比一天憔悴!说月能“冷透人衣袂”,说“玉漏长如岁”,是无理的,但却合情。另有龙注引简文诗,仅出“衣带宽”意,没有联系两句词的上下文意笺释。按此处词意当从柳永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凤栖梧》)中脱化而出,况且,“衣带渐宽”、“憔悴”等字面也有关连。
月冷、夜长,用今天美学术语来解释,是一种移情作用。文学大家其风格是多样化的。苏轼写豪放词,亦间写婉约词,此词风格即属于后者。
作者历史评价
黄庭坚:①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余则以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②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③真神仙中人。
苏辙: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陆游:①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多不协律。晁以道谓:“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阳关曲。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②公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
陈洵:东坡独崇气格,箴规柳、秦,词体之尊,自东坡始。
徐度:(柳永)词虽极工致,然多杂以鄙语,故流俗人尤喜道之。其后欧、苏诸公继出,文格一变,至为歌词,体制高雅。
胡寅: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也。文章豪放之士,鲜不寄意于此者,随亦自扫其迹,曰谑浪游戏而已也。-为之最工者。柳耆卿后出,掩众制而尽其妙。好之者以为不可复加。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曾国藩:古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最难,自周汉以后,罕见德传者。立功如萧、曹、房、杜、郭、李、韩、岳,立言如马、班、韩、欧、李、杜、苏、黄,古今曾有几人?
王国维: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
王士祯: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
袁枚:有才而无情,多趣而少韵:由于天分高,学力浅也。有起而无结,多刚而少柔:验其知遇早晚景穷也。
篇5: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原文及赏析
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原文及赏析
原文:
昨夜秋风来万里。
月上屏帏,冷透人衣袂。
有客抱衾愁不寐。
那堪玉漏长如岁。
羁舍留连归计未。
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
衣带渐宽无别意。
新书报我添憔悴。
译文
昨夜的秋风好似从千里之外吹来。皎洁的月光爬上了寝息之所的帷帐,寒意透入人的'衣袖。我抱着被子心中愁苦难以入睡。哪里还能忍受玉漏慢慢滴漏。
我这个旅居外地的游子,还没有回朝廷的打算。梦里醒来凄绝伤神,枕上都是相思的泪水。衣带渐渐宽松,不为别的什么。只为新到的书信,又平添了许多憔悴。
注释
蝶恋花:词牌名。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屏:屏风。帏(wéi):床帐。
衣袂(mèi):衣袖。
衾(qīn):被子。
玉漏:古代计时器。长如岁:度夜如年。
羁(jī)舍:寄居之处。归计:指回朝廷当官,一说指回归故里。
衣带渐宽:指人因忧愁而消瘦。
新书:新写的信。
赏析:
此词写的是一个“愁”字。
为何而愁?乍看是秋风冷月触动了离人的乡愁。秋风、明月是容易触发乡愁的,不过读完全词才知道几乎被词人瞒过,原来激发词客乡愁的,并非秋风明月,而是思妻之愁。
其愁若何?答曰:”有客抱衾愁不寐“ 。“羁舍留连”、“梦断魂销”、“衣带渐宽”,都是写愁,但都不如“抱衾不寐”深刻形象。
“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中“长如岁”三字又生动地表现出词人对与妻子相见的期盼,怨时间过得太慢。
“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这里用“相思泪”来抒写思妻之情。
“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此句尤为抒写了羁旅思妻的感伤情怀,为相思而憔悴消瘦。“新书报我添憔悴”,妻子近日来信,说她因思“我”而一天比一天憔悴!说月能“冷透人衣袂”,说“玉漏长如岁”,是无理的,但却合情。另有龙注引简文帝诗,仅出“衣带宽”意,没有联系两句词的上下文意笺释。按此处词意当从柳永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凤栖梧》)中脱化而出,况且,“衣带渐宽”、“憔悴”等字面也有关连。
月冷、夜长,用今天美学术语来解释,是一种移情作用。文学大家其风格是多样化的。苏轼写豪放词,亦间写婉约词,此词风格即属于后者。
篇6:《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鉴赏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昨夜秋风来万里。月上屏帏,冷透人衣袂。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
羁舍留连归计未。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
译文
昨夜的秋风好似来自万里之外的家乡。月亮攀上了寝息之所的帷帐,冷气透入人的衣袖。在异乡作客的我抱着被子愁得睡不着觉。更哪能忍受漏壶一滴滴的声音,越发觉得长夜漫漫。
寄居他乡回家的日子遥遥无期。梦里醒来凄绝伤神,一觉醒来满面都是相思的泪水。衣带渐渐宽松,不为别的什么。只为新到的书信,又平添了许多憔悴。
注释
①屏帏:屏,屏风;帏,床帐。
②衣袂:衣袖。
③衾:被子。
④玉漏:古代计时器。长如岁:度夜如年。
⑤衣带渐宽:指人因忧愁而消瘦。
⑥新书:新写的信。
赏析
此词写的是一个“愁”字。
为何而愁?乍看是秋风冷月触动了离人的乡愁。秋风、明月是容易触发乡愁的,不过读完全词才知道几乎被词人瞒过,原来激发词客乡愁的,并非秋风明月,而是思妻之愁。
其愁若何?答曰:”有客抱衾愁不寐“ 。“羁舍留连”、“梦断魂销”、“衣带渐宽”,都是写愁,但都不如“抱衾不寐”深刻形象。
“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中“长如岁”三字又生动地表现出词人对与妻子相见的期盼,怨时间过得太慢。
“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这里用“相思泪”来抒写思妻之情。
“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此句尤为抒写了羁旅思妻的感伤情怀,为相思而憔悴消瘦。“新书报我添憔悴”,妻子近日来信,说她因思“我”而一天比一天憔悴!说月能“冷透人衣袂”,说“玉漏长如岁”,是无理的,但却合情。另有龙注引简文帝诗,仅出“衣带宽”意,没有联系两句词的上下文意笺释。按此处词意当从柳永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凤栖梧》)中脱化而出,况且,“衣带渐宽”、“憔悴”等字面也有关连。
月冷、夜长,用今天美学术语来解释,是一种移情作用。文学大家其风格是多样化的。苏轼写豪放词,亦间写婉约词,此词风格即属于后者。
创作背景
此词《总案》与《编年录》失载,朱本、龙本未编年。考公凡秋中为客者七,惟元丰八年乙丑(1085)由常州赴登州,九月经楚州遇大风一次,最与此词相符。《文集》卷五五《与杨康公三首》其三写于赴登州途中,云:“两日大风,孤舟掀舞雪浪中,但阖户拥衾,瞑目块坐耳。杨次公惠酝一壶,少酌径醉。醉中与公作得《醉道士石诗》,托楚守寄去,一笑。某有三儿,其次者十六岁矣,颇知作诗,今日忽吟《淮口遇风》一篇,粗可观,戏为和之,并以奉呈。”又,《文集》卷七一《书遗蔡允元》: “仆闲居六年,复出从士。白六月被命,今始至淮上,大风三日不得渡。”这与词中“秋风来万里”、“羁舍留连”甚合,故编元丰八年乙丑(1085)九月,作于楚州。邹王本从之。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生平
公元1037年1月8日,苏轼生于眉州眉山。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接受良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其母在家乡病故,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于是苏东坡终于选择了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三品),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所谓旧党与新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轶闻:佛印
(一) 苏轼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个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佛印老实,老被苏轼欺负。苏轼有时候占了便宜很高兴,回家就喜欢跟他那个才女妹妹苏小妹说。
一天, 两人又在一起打坐。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这一次,佛印又吃了哑巴亏。
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
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二)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和尚。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
佛印在帐中答道:“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
(三)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金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浮云拨开,明月出来,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黄庭坚望著满湖荷花,接著说道:“莲萍拨开,游鱼出来,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船板拨开,佛印出来,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苏东坡拉住佛印就坐,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 于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四)一天傍晚,东坡与好友佛印和尚泛舟江上。时值深秋,金风飒飒,水波粼粼,大江两岸,景色迷人。饮酒间,佛印向东坡索句。苏东坡向岸上看了看,用手一指,笑而不说。佛印望去,只见岸上有条大黄狗正狼吞虎咽地啃吃骨头。佛印知道苏东坡在开玩笑,就呵呵一笑,把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折扇抛入水中。两人心照不宣,抚掌大笑。原来他们是作了一副双关哑联。
东坡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联是:水流东坡诗(尸)
篇7:苏轼的《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赏析
昨夜秋风来万里。月上屏帏,冷透人衣袂。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
羁舍留连归计未。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
译文
昨夜的秋风好似来自万里之外的家乡。月亮攀上了寝息之所的帷帐,冷气透入人的衣袖。在异乡作客的我抱着被子愁得睡不着觉。更哪能忍受漏壶一滴滴的声音,越发觉得长夜漫漫。
寄居他乡回家的日子遥遥无期。梦里醒来凄绝伤神,一觉醒来满面都是相思的泪水。衣带渐渐宽松,不为别的什么。只为新到的书信,又平添了许多憔悴。
注释
①屏帏:屏,屏风;帏,床帐。
②衣袂:衣袖。
③衾:被子。
④玉漏:古代计时器。长如岁:度夜如年。
⑤衣带渐宽:指人因忧愁而消瘦。
⑥新书:新写的信。
赏析
此词写的.是一个“愁”字。
为何而愁?乍看是秋风冷月触动了离人的乡愁。秋风、明月是容易触发乡愁的,不过读完全词才知道几乎被词人瞒过,原来激发词客乡愁的,并非秋风明月,而是思妻之愁。
其愁若何?答曰:”有客抱衾愁不寐“ 。“羁舍留连”、“梦断魂销”、“衣带渐宽”,都是写愁,但都不如“抱衾不寐”深刻形象。
“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中“长如岁”三字又生动地表现出词人对与妻子相见的期盼,怨时间过得太慢。
“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这里用“相思泪”来抒写思妻之情。
“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此句尤为抒写了羁旅思妻的感伤情怀,为相思而憔悴消瘦。“新书报我添憔悴”,妻子近日来信,说她因思“我”而一天比一天憔悴!说月能“冷透人衣袂”,说“玉漏长如岁”,是无理的,但却合情。另有龙注引简文帝诗,仅出“衣带宽”意,没有联系两句词的上下文意笺释。按此处词意当从柳永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凤栖梧》)中脱化而出,况且,“衣带渐宽”、“憔悴”等字面也有关连。
月冷、夜长,用今天美学术语来解释,是一种移情作用。文学大家其风格是多样化的。苏轼写豪放词,亦间写婉约词,此词风格即属于后者。
创作背景
此词《总案》与《编年录》失载,朱本、龙本未编年。考公凡秋中为客者七,惟元丰八年乙丑(1085)由常州赴登州,九月经楚州遇大风一次,最与此词相符。《文集》卷五五《与杨康公三首》其三写于赴登州途中,云:“两日大风,孤舟掀舞雪浪中,但阖户拥衾,瞑目块坐耳。杨次公惠酝一壶,少酌径醉。醉中与公作得《醉道士石诗》,托楚守寄去,一笑。某有三儿,其次者十六岁矣,颇知作诗,今日忽吟《淮口遇风》一篇,粗可观,戏为和之,并以奉呈。”又,《文集》卷七一《书遗蔡允元》:“仆闲居六年,复出从士。白六月被命,今始至淮上,大风三日不得渡。”这与词中“秋风来万里”、“羁舍留连”甚合,故编元丰八年乙丑(1085)九月,作于楚州。邹王本从之。
篇8:思乡诗《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赏析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昨夜秋风来万里。月上屏帏,冷透人衣袂。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
羁舍留连归计未。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
译文
昨夜的秋风好似来自万里之外的家乡。月亮攀上了寝息之所的帷帐,冷气透入人的衣袖。在异乡作客的我抱着被子愁得睡不着觉。更哪能忍受漏壶一滴滴的声音,越发觉得长夜漫漫。
寄居他乡回家的日子遥遥无期。梦里醒来凄绝伤神,一觉醒来满面都是相思的泪水。衣带渐渐宽松,不为别的什么。只为新到的书信,又平添了许多憔悴。
注释
①屏帏:屏,屏风;帏,床帐。
②衣袂:衣袖。
③衾:被子。
④玉漏:古代计时器。长如岁:度夜如年。
⑤衣带渐宽:指人因忧愁而消瘦。
⑥新书:新写的信。
赏析
此词写的是一个“愁”字。
为何而愁?乍看是秋风冷月触动了离人的'乡愁。秋风、明月是容易触发乡愁的,不过读完全词才知道几乎被词人瞒过,原来激发词客乡愁的,并非秋风明月,而是思妻之愁。
其愁若何?答曰:”有客抱衾愁不寐“ 。“羁舍留连”、“梦断魂销”、“衣带渐宽”,都是写愁,但都不如“抱衾不寐”深刻形象。
“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中“长如岁”三字又生动地表现出词人对与妻子相见的期盼,怨时间过得太慢。
“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这里用“相思泪”来抒写思妻之情。
“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此句尤为抒写了羁旅思妻的感伤情怀,为相思而憔悴消瘦。“新书报我添憔悴”,妻子近日来信,说她因思“我”而一天比一天憔悴!说月能“冷透人衣袂”,说“玉漏长如岁”,是无理的,但却合情。另有龙注引简文帝诗,仅出“衣带宽”意,没有联系两句词的上下文意笺释。按此处词意当从柳永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凤栖梧》)中脱化而出,况且,“衣带渐宽”、“憔悴”等字面也有关连。
月冷、夜长,用今天美学术语来解释,是一种移情作用。文学大家其风格是多样化的。苏轼写豪放词,亦间写婉约词,此词风格即属于后者。
创作背景
此词《总案》与《编年录》失载,朱本、龙本未编年。考公凡秋中为客者七,惟元丰八年乙丑(1085)由常州赴登州,九月经楚州遇大风一次,最与此词相符。《文集》卷五五《与杨康公三首》其三写于赴登州途中,云:“两日大风,孤舟掀舞雪浪中,但阖户拥衾,瞑目块坐耳。杨次公惠酝一壶,少酌径醉。醉中与公作得《醉道士石诗》,托楚守寄去,一笑。某有三儿,其次者十六岁矣,颇知作诗,今日忽吟《淮口遇风》一篇,粗可观,戏为和之,并以奉呈。”又,《文集》卷七一《书遗蔡允元》: “仆闲居六年,复出从士。白六月被命,今始至淮上,大风三日不得渡。”这与词中“秋风来万里”、“羁舍留连”甚合,故编元丰八年乙丑(1085)九月,作于楚州。邹王本从之。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生平
公元1037年1月8日,苏轼生于眉州眉山。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接受良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其母在家乡病故,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于是苏东坡终于选择了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三品),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所谓旧党与新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篇9:《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全词赏析
苏轼
昨夜秋风来万里。月上屏帏,冷透人衣袂。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
羁舍留连归计未。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
★ 关于风的诗句
★ 关于风的古诗
★ 风古诗
★ 有关风的古诗
【《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赏析(锦集9篇)】相关文章:
蝶恋花·河中作原文及赏析2022-06-20
古相思,古相思施肩吾,古相思的意思,古相思赏析2023-07-08
带风的古诗2022-11-02
苏轼秋天的诗句2022-08-14
唐诗宋词赏析2022-05-08
经典古代爱情的诗句2023-02-14
爱情的古代诗句名言2022-09-04
李清照词2024-05-02
古代的爱情经典语录2022-08-03
含有春天的古诗词2023-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