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的古诗

时间:2022-08-11 07:59:58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五年级的古诗(集锦12篇)由网友“榉个栗子”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五年级的古诗,希望大家喜欢!

五年级的古诗

篇1:古诗五年级

古诗两首五年级

Δ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

Δ 教具准备

㈠教师准备:课件、成长树

㈡学生准备:有感情地背诵一首喜欢的古诗

Δ教学过程 :

↘↘激趣导入 :

①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现在我们就来比一比,看谁的古诗背得最好。(两棵成长树代表男女学生进行比赛)

②揭题:26、古诗两首

↘创设情境,感悟课文,熟读成诵

1、出示乐曲《回乡偶书》,介绍作者。

2、教师范读课文。

3、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4、同桌互读,听听对方是不是把字读准了。

5、抽读生字:偶、鬓、衰、客、何

6、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赛读、配乐表演读

7、说说你从诗中读懂什么(热爱家乡)。

8、你还想知道什么?

9、背诵《回乡偶书》

这么美的.诗,你能不能很快地背下来?

a 自由背 b 指名背

↘迁移学习《赠汪伦》

一、出示《赠汪伦》的歌曲

二、总结学法:

1、自读

2、小组交流学习:

①互读。

②检查生字读音。

③你读懂了什么。

④质疑。

三、小组自主学习《赠汪伦》

篇2:五年级语文古诗

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种教学内容,大概缘于我对古人文化的情有独钟吧!所以在上古诗的时候,我特别有激情,也渴望着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灌输给我的学生们。虽然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们掌握古诗的背景和一些相关的文学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我还是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将古诗的写作背景和一些文学知识传授给了学生,而学生那似懂非懂的眼神中却还透露着些许的兴趣,个个饶有趣味的听我讲着……

《秋浦歌》《蜂》是唐朝著名诗人的巨作,在导入课题时,我运用本学期学过的一首古诗《回乡偶书》的作者引出李白(因为我在《回乡偶书》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过李白与贺知章是好友的事实),此环节也可帮助学生复习与巩固《回乡偶书》的作者。然后,我又向学生介绍了有关李白浪漫主义色彩中的丰富想象的知识,要求学生在学习李白的诗歌时要多读多想。果不其然,学生对于浪漫主义的概念犹如雾里看花,什么都不知道,但也按照要求在古诗学习中多读多想了,毕竟学习李白的诗不是一根筋到底的事,还要多绕几个弯。

李白的这首诗,字里行间充斥着浓浓的愁味,所以,我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中,也紧紧抓住“愁”这一诗眼,开展了朗读教学的训练,来理解与体会诗人的情感。在中间的教学过程中,我还加入了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的写作背景,个人认为写作背景的加入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整堂课下来,学生的反映还算积极,也确实投入进了古诗的境界中,细细地品着诗歌。只是我在教学环节中的些许失误以及课堂的时间关系,使学生缺少了一次锻炼想象表达能力的机会。

篇3:五年级语文古诗

五年级语文古诗精选

小学五年级语文谐音古诗精选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简析]

这首诗写了江边夜景,表现了诗人的旅愁。

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即移动小船;“泊”指停泊夜宿;“烟渚”,烟雾朦胧的小洲。这一句点了题,介绍了诗人观赏景物的立点。次句“日暮客愁新”,“日暮”即黄昏时分,“客愁新”是指诗人客居他乡,增添了忧愁。这句写了诗人欣赏景物的心情。

第三句写江边的远景。“野旷天低树”,诗人站在船头,极目远眺,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第四句写江中的近景。“江清月近人”,江水清澈,倒映在江中的月影,似乎更加靠近船上的诗人。这特殊的景象,只有立足于船上才能领略到。在这十分成功的对比描写中,表现了诗人含而不露的淡淡哀愁。

此诗前两句是触景生情,后两句是托景抒情。全诗淡而有味,耐人咀嚼。

孟浩然是唐代山水诗派的代表。据说有一次,他到长安参加文人诗会。他即席赋诗,写出了“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微薄的云淡淡地抹在银河上,稀疏的雨点滴落在梧桐叶间)两句好诗。大家都十分叹服,搁笔不继续赋诗了。

凉州词(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简析]

这是盛唐边塞诗中的一篇名作。这首诗以豪放的风格写了征戍战士饮酒作乐的情景,具有浓郁的边塞军营生活的色彩。

首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意思是举起晶莹的夜光杯,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葡萄美酒”,是以葡萄酿造成的美酒;“夜光杯”,指一种光能照夜的白玉琢成的'酒杯。此句以奇丽的彩笔描绘出豪华的场面,并富有西域的特色。次句“欲饮琵琶马上催”,正要开怀畅饮,忽然,铮铮琮琮的琵琶声从马上传来。琵琶是西域盛行的乐器,诗人用来渲染西域色彩。“马上催”的“催”字有不同解释,有的说是催饮,有的说是催人出征,或解释为急促弹奏之意。从全诗风格来看,还是以催饮为宜。三四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在酣醉时的劝酒词,是说,醉就醉吧,醉卧在沙场上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这两句历来颇多分歧,有的认为是极为悲痛之词,有的认为是略带悲凉之意,但从盛唐时期将士们的豪情及全诗的风格来看,似不宜有忧伤情绪的。

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篇4:小学五年级古诗

小学五年级古诗精选

小学五年级古诗精选友谜语网提供,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语文第一册:

咏鹅

唐 骆宾王

鹅 鹅 鹅,

曲项像天歌。

白毛俘绿水,

红掌拨清波。

悯农

唐 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篇5:五年级古诗绝句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篇6:五年级古诗绝句

朝代:唐代

作者: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篇7:五年级古诗绝句

朝代:唐代

作者: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篇8:五年级古诗绝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手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篇9:五年级古诗绝句

朝代:宋代

作者: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篇10:五年级语文古诗

五年级语文古诗两首

上课之前,窦老师已把诗板书在黑板上。

学生就座。

在主持人的邀请下,窦老师来到台上。

学生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课前同学们背了那么多的诗。有人说,诗是推敲出来的。这便让我想起一个诗人,谁啊?生齐答:贾岛《题李凝幽居》

师出示:闲居少……

师:读过这首诗吗?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

个别读

师:诗要读得字正腔圆。所以我们可以象刚才这位同学一样来读,一个字一个字读,里面有停顿。我们也还可以按古人最基本的读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拉长声音读;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点。“闲”是第几声?

生:第二声。

师范读:闲——居——少(短促,有点夸张)邻——并——

师:好,下面我不说了。看看怎么读?谁愿意读给大家?

一学生读,读得很好笑。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很短)

僧——敲——月下门——。

师:给他掌声。

师:刚才他“敲”字读得特别重。有同学知道推敲这里的故事吗?

生:当时贾岛不知道用敲还是用推好,所以……

师:他的灵感来自一个人的建议,他是谁啊?

生:韩愈

师:这个同学课外知识了解的这么多,给他掌声。于是“推敲”这个词出来了,于是它成了韩愈和贾岛的典故,于是……

师:再给大家一首贾岛的诗,出示《寻隐者不遇》。这回要读出五言的韵味来啊!

师生齐读:松下问童子……(窦老师把平声读得特别强调并辅以手势)。

师:有意思。谢谢亲爱的同学们。你有没有发现,现在是寻——隐者不遇。刚才是……都是找隐者的。都是没有见到,贾岛却偏偏把他写下来。想必推敲出来的字句一定很多很多,他一定会引发大家的思考,那么他为什么把不遇记下来呢?于是窦教师读了一些诗,这些诗里都有不遇。人生有多少个不遇,看来这“不遇”有值得我们回味的东西,不然前人为什么要把这些不遇记下来呢?(京味很浓重,很好听。)

师:所以,亲爱的同学们,今天咱和他们不同,他们不遇,我却和同学们(生说相遇)。这也是人生的一大幸。就让我们带着彼此这难得的相遇——上课。

师:上课!同学(短促轻快),你好!

生:老师(有点拖音),您好!师:注意节奏!请再来一遍。同学,你好!

生注意了节奏,和老师合拍:老师,您好!

师:所以这堂课我会特别注意听同学们的节奏,因为那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啊!

师指着板书:亲爱的同学们,咱们来看,雨过天晴,我们跟着一位宋朝的诗人

生接:叶绍翁

师:一起来

生接:游园

师:我们一起来推敲推敲

生接:不值

师:你们也知道这个“值”的意思就是

生:相遇。

师:不值呢?

生:没有相遇

师:简单变成两个字呢?

生:不值就是不遇

师:谢谢!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叶绍翁在游园的时候不遇,那么他在不遇中又遇到了些什么呢?让我们先读读这首诗,再聊一聊。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师:提个小要求:刚才是五言,现在是七言,看你该怎么读?

生读: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根据刚才教的平仄来读,也带有一些自己的味儿,基本属于读得比较好,做到了字正腔圆,且有诗味儿。)

老师鼓掌

师:谢谢他,有些地方他是自己的创造。第二声都是平声,可以拉长。

范读:应——怜——屣——齿(短)印(短)苍——苔

小扣柴——扉——久(短)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短促,乍停)

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再读第三行。

生读。

师:其实读得我们有些夸张。但是如果我们自己倾听我们的朗读,我们自己就陶醉在自己的朗读中。(这句话记得不太全)

师:再请一个同学来读。

一女生读,师给她配以手势指导。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尽管我们只读了几遍,那我们来聊聊吧。作者在游园时遇到了

生接:苍苔、红杏、柴扉。

师:请你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他们的了解。

生:柴扉是用柴和树编成的一个门。生答完想坐下去。

师:喔,请你站起来,判断一下,是这样的门吗?(课件出示四扇门:第一、二扇现代风格的门,第三、四扇是柴门)

师:如果前面的两个不是,这两个是,用两个词概括

生:很简陋,很破旧。

师:他会概括,你心里也知道简陋就是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就是这样用竹子支起来的大门,我们叫它光棍大门。这样的门太简陋,没有半点雕琢,是自然而然,接近大自然的本色。

师:谁再来读读。现在的柴扉与以前的不同,那是一扇特别的柴扉。

生:小扣柴扉(着重)久不开。(师一起跟着轻读,强调柴扉)

师范读后,你还想告诉大家这是一扇怎样的门?

另一个学生读,这个学生读得好多了。

师:谢谢。继续介绍,还有呢?

生:我知道苍苔是一种绿色的植物。……

师接:空气潮湿的时候,春雨过后他就会贴着地皮长出来。所以这个贴着地皮的小植物,延着街门的街道不断生长。所以苍就是绿,苔就是延街而上的,贴着地皮的

生接青苔。

师: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我觉得春天的时候,它的生命力很旺盛。

师:你发现就这么普通的小植物,他却将生命的春天唤醒了。你会这样感慨:哇,春天

一生接:好美啊!

师:请你读一读,让我们感受你看到的苍苔是多么美啊!

生读得有点一般。

师:要是我啊,我就让人感觉到绿绿的很美的,可以再拉长,再

一生接:轻一点。应怜屐齿印苍苔(苍苔两词有点颤抖)

师生齐读:应怜屐齿印苍苔。(窦老师还在拖音,学生已读完,师继续读,苔拖得很长很长。)

师:我还没看完,你们就看完了!

师:继续聊。亲爱的同学们,还有谁啊?

生:红杏。红杏是一种美丽的花。

师:那当然了!你知道红杏是什么时候开花了吗?

生:春天

师:是早春还是晚春?

师:二月就开。这让老师想起孔子当年在四棵杏树下给学生讲课,那是春秋时期。每到二月时,学子们就进京赶考去了,抬头望,那红红的杏花就是给他们的希望啊!师吟: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这是叶绍翁的好朋友,谁啊?

出示:陆游的诗。“杨柳不争春色,一枝红杏出墙头。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师:陆游写的诗句很多,他也爱杏花。我们也跟着一起夸夸吧!

生读: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师:这么美的杏花,所以,叶绍翁也禁不住的赞叹他所见的这枝红杏。那我们把刚才感受到的送到这一枝红杏来吧!

齐读,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看我们来游园,只遇到了苍苔、柴扉、红杏,所见的都是普普通通的景物,如此而已的园,如此而已的景物,然却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我感觉春天到了!

生:我感觉这些景物给我带来春天春意盎然的气息。

生:我感觉春天万紫千红

师:换一个词,那叫生机勃勃。

师:亲爱的同学们,当我们用我们的慧眼去发现。这些自然的小生物啊,这苍苔将我们的眼睛染绿了。这红杏将我们的心肺滋润了。这柴扉将我们……

师:那红杏的红啊,那是将春天的生命

生:燃烧。

师:他说燃烧,比我还热烈。我说的是照亮。

师:就让我们一起,再一次将所见到的,留在心中。让我们来美美地体会春天的景物所带给我们的新的愉悦。

古筝起。师生齐读(师比较注重平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读得也比较好。)

师:亲爱的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所遇。那么,这样的一座园,这样的普通的自然景物,诗人又对他们付于怎样的感情呢?就请同学们默默地再读这首诗,请你拿起笔来,一边读一边品,推敲推敲这诗中的哪个字饱含了对我们所见的这些景物特别的感情呢?

少顷。

生:屐齿。应怜屐齿印苍苔。对苍苔体现这个怜的感觉。怜是爱惜的意思。(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悟出“怜”)

师:注意听,他刚才有一个新的发现。

生:对苍苔的感觉是(爱惜)

师:哪个字?

生:怜。

师:他感受到那份爱惜。注意,怜用于今天。这个字,我们会想到可怜。但他说是爱惜。我想到了这样一句诗:可怜九月初三夜。这个怜和那个怜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个怜就是

生接:爱惜

师:现在请你注意看,由于你的发现,你知道吗?叶绍翁最初写的时候他用的是嫌。嫌,你就会想到嫌弃。因为嫌,所以他就不给我开门。用上“嫌”这个字,一下子把叶绍翁和主人的距离拉远了。“怜”,说明园主人爱惜,也说明我爱惜。这个“应”字可以变成

(生接应该),我理所当然地爱惜(苍苔)。既然他说的这个怜是叫爱惜。那也就是说有爱的成分也有惜的意思了。爱说明喜欢。惜在哪儿?再读读,再读读这句。

生再读应怜屐齿印苍苔。

师:哪个字说明他惜苍苔。

生:印

师:哎哟,你们太厉害。你想继续讲,还是请别的同学讲?(问刚才的学生)

生愿意自己再讲下去。“印”这个字体现了诗人十分珍惜苍苔。

师:所以他说印,不说踩。这印是谁留下来的?

生:诗人。

师:是脚印还是屐齿印?知道诗人为何穿屐鞋?

生:那时只有屐鞋。

师:是吗?穿草鞋也可以啊。

生:屐齿鞋底的印比较少。

师解释屐齿下有几个轮,相对整个鞋底,只留下几个印。

师:还有吗?叶绍翁穿着屐齿,还是一种身份的象征。那是说明自己

生:很高贵

生:很休闲

师:是啊,他要自然的打扮,轻松的打扮。所以他就要穿木屐鞋来游园,这说明我对苍苔的爱。如这位同学,尽管如此,我这屐下面还有齿,会给苍苔留下印,我还觉得

生:可惜

师:明白了。这“怜”才便是真真切切地爱惜。现在就请同学们来想象一下,这叶绍翁这么地爱苍苔,惜苍苔,那他该怎么走啊?请你走一走,注意同学观察。走过来!

一学生小心翼翼地踮着脚走向窦老师。

师:你为什么这样走?

生:因为不踮脚,印会更多一点。踮一下,印会少一点。

师:踮脚说明你更爱苍苔,你怎么走的就怎么读。

生读。

师:同学们没有看到他表情。他的表情对着我。师描述他的表情。

师:我是多么的矛盾,所以我就只能这样走啊!读得慢还轻。谁还有没有别的。我还可以这样走。

另一生走向窦老师,走得挺快,还跳着。

窦老师向听课的老师描述他的神态,问:你走得挺快,还跳着走,这是为什么?

生:我不忍心踩着一点点。

师:踩得快,印就

生:快就浅!

师:听她怎么来怜苍苔。

生读,苔读得特别轻。

师:亲爱的同学们,来吧,我们自己就对苍苔这份怜——开始。齐读,很轻。

师:看了一大片,现在舍不得,现在是印苍苔。好。谢谢同学们,这个“怜”字,同学们还有一份特别的感情。这里还有着一个美丽的故事呢!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是陆游写的诗。那日叶绍翁看到想;陆游你写杏花,写春雨过后的杏花。我偏偏不写春雨,我写春雨过后的苍苔。所以这一句,我就要特别地重重的把我所见的我所喜爱的,浓缩到一个字上。那便是生:怜。

师:就这么一句话,我们咀嚼了推敲了这么长时间。平时,写一篇散文,三五百字。古诗仅是几个字,还要如此细致地推敲一个字。人说,引成(谐音)一个字,捻断数颈须。今天的我们回到诗里去,才能深深感受到诗歌中藏着的美丽。我们真的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敬畏。对柴扉,哪个字?

生:扣。

师:扣的意思就是

生:敲

师:想起来了,韩愈说用“敲”好。还有这么美的故事,那我们把“敲”送进去这首诗中。

生:小敲柴扉久不开。

师指着一学生:你笑什么?

生:我觉得用敲比较重,这里诗人非常爱惜柴扉,“扣”相对来说比较轻,得用扣,不能用敲。

师:这敲,做做动作。

学生做动作。

师:来扣的动作,你看这位女同学。刚才给人一个手背,现在用手心。同学们就和她一起来扣一扣。小扣就是轻轻地敲。

师:“小”字还会令人想起一个成语

生:小心翼翼。小,就是轻轻地小心翼翼地敲。把手举起来。(师做两手扣的动作,学生一起感受)

师叫起一个女孩子:你扣了多长时间?

生:很久。

师:同学们一起帮她扣门。

生读:小扣柴扉久不开。

师:你扣了多长时间?

生读:小扣柴扉久——不开。

师评他的“久”,表示时间的长。师范读:小扣柴扉久——不开。

师:其实老师的心还着急,范读小扣柴扉久不开,“不开”两字读得快而短促。

师:现在你想怎么扣就怎么扣,想怎么表达心情就表达心情。扣,“扣人心弦”,扣出的那可是对园主人的

生:尊重

师:对春天的

生:喜爱

生:怜惜

师:给他掌声。他说喜爱,他说怜惜,便让我想起“扣柴扉”,体现的是对春天的怜惜。那“小扣”也体现一个字

生:怜

师:哪个字来写红杏?

生:出。红杏从墙头翻出来。

师在板书下圈一圈“出“,和哪个字相对?

生:关

师:没有关就没有

生:出

师:他会推敲,给他掌声。他由“出”想到了“关”。看看,关与出。出示陆游的诗“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师:叶绍翁和陆游都用了一个字来形容红杏的出。叶绍翁用的是出,陆游用的是遮。

在清华大学钱钟书先生在整理陆游的诗时,发现陆游的诗作很多,留传千古的也很多,然而这一句“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不如叶绍翁的这一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尽管叶绍翁在唐宋鉴赏中只留下三首,然而仅用一个字的不同,这两句就成了千古名句,这是为什么呢?前后讨论讨论,推敲推敲。这“遮”与“出”怎么就有如此大的不同?

片刻。

生:“出”表现关得很紧。“遮”表示不能出来,出墙来说明红杏很有生命力,很有活力。(生说得有点含糊)

师:那就是说关得我紧,我就出来,需要时间,

生接:力量。

师:遮呢?

生:遮就是简单地盖,想出来就出来,不想出来就不出来。

师:关就是整个门整个的一切都封锁了。所以红杏要出来需要力量。谢谢你。你们组的讨论我都听到了。瞧瞧这“关”,这“关”得越紧我就越想出来。如果不关的话,我可能想怎么长就怎么长,我也不知道被“关”的滋味,我就不知道想不想出来的感觉。所以这一关,我就想出来。所以红杏才能显出特别的

生接:美丽

师:换一个词,最有一个音相同,前面一个音读第四声。

生:魅力

师:不仅美丽,还有魅力。所以亲爱的同学,该怎么读这句?我读前半句,生接读(很有力量)

师表扬一个学生的动作。你就是那枝红杏,我要关你,你就要(出来)生读: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再看这两句,还体现了对红杏的特别的地方。还有一个

生:“满”。

师:一个“满”看出红杏很多。既然这样,请你来发现,春色满园要想相对,和哪个字相对生:一

师:既然这满园都是许多的红杏,那我们来看看,满园的红杏就说明(春意盎然)

师:那我们来改改,一枝红杏变为三枝。板书:“一”改为“三”。

生读

师:越多越好。再改,“三”改为“十”。

再读。

师:叶绍翁写的是一枝。你笑什么?

生:这里用“一”好,越少越好!

师:还有没有别的?刚才你发现这个“满”字,你来说。

生:一枝,只有抬头才能看见,很神秘。

师:一枝引发的让你想象

生:春意盎然

师:让你想起了

生:满字

师:“一”怎么就是“满园”?我想起了一句:满园对一枝,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乃无穷尽,一想象怎么多就怎么多。没有这一就没有那“满”字。一就是“满”。所以,一枝红杏不止是独特的特别,一枝便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春色满园。难怪后来,因这一枝红杏被后人概括成一个成语叫:

生:春色满园。

师指着一学生,你就是那一枝红杏,你在园子内,都看到了些什么?

生:满园的红杏,满园的春色,满园的春天的风景

师:一枝就让你感觉到千朵万朵压枝低。那么,在园外你又看到些什么?

生: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请你比较比较园内和园外,当你冲出园子外边,里边和外边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学生没有跳出自己,依旧把自己看作是读者,所以这时窦老师再三启发都不见她领悟有点急。最后请她坐下去了。)

师:我的这枝红杏,真让我着急。你看到园外了吗?

师:再请一枝红杏。最大枝的举手了。

师:红杏,你为什么能够出墙来?

生:因为我有梦想,我很想出到墙外面来看看外面的世界。

师:你不满足于园内的生活了?

师:你们呢?你们就是关在这园子内的花啊草啊,现在请红杏出墙来,你们有什么想问问他吗?

一个学生问:红杏,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啊?

红杏与小草对话。红杏与小草的对话有点象井底之蛙的对话,红杏要小草快快长,长高了也出墙来看外面的世界。一会儿要小草钻出柴扉看。显然不合乎老师的意图。

窦老师提示:你把你的快乐传递给他,行不行?

红杏说:外面的世界很美,春光很美。

两生对了一句,就没话了。

师:激动的没话说了。

师引导:

你有想法,你想要出去,他……

我矮,可以让他传递,把心……

心灵相通就能看到外面的一切。

这也是一种出墙的快乐!

假如你是一标小草,你是小花,你可以经风而传,你也可以把你的梦想传递出去。关不住的是你的

生:心

师:亲爱的各位,你们现在就是叶绍翁。我是园主人。看看你们来我这园子,这么细心这么用心,请你们好好地告诉告诉我,把你游园的过程讲给我主人听。请你把这四句,更希望你真正地象叶绍翁一样,模仿创造陆游地那个“关”,创造性地表达吧!

师:园主人啊,讲给我听听吧!电脑出示:园主人啊,我——(四行空格)

生描述

师简评;所以我的朋友也是爱我的红杏,我就特别让他想象春色满园,这也是对我的园的怜啊。刚才我们所进行的让杏花和你们说话,这红杏和花草真的会说话吗?叶绍翁和园主人真的能对话吗?不能。为什么我们能感受到的那么多,想的那么多?想象园子有多美园子就有多美,有多热烈就有多热烈,有多热闹就有多热闹。这一切都缘于一枝红杏。应了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在闹中,我们突然地发现,园还是那座园,压根儿我们都没有进去过,这一切都是我们想的。突然我们明白了,心有多大园子就有多大。一切都全凭于我们的心呐。那就让我们一起静静地轻轻地回去,把我们所感受到的深深的留在我们的心中吧!

音乐起,配乐师生齐读。苔字特别长,“柴扉”延长。

师:一枝红杏出墙来(两遍)来——

师:再来,挂在枝头永远定格在你心头的那枝红杏,一枝红杏出墙来(第三遍读)

师: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所以我还要必要非要进园子内不可吗?还要见园主人不可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读一读《雪夜访戴不遇》,再读读《游园不值》,看看,你有怎样的发现?

生:我觉得这里的游园不值,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已到了自己要去的地方,进去也没有必要了。叶绍翁也觉得自己已知道春意盎然,所以没必要进园子里了。

师:所以如你所说的异曲同工之妙,原来那么多的不遇,是因为不遇中已获得了满足,已有了巨大的收获。让我们跟着他再读读王子猷的感慨。我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借……换成我们游园的感慨。

生:我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园主人呢?

师:我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要进园子呢?

师:回过头来,让我们再看“不值”。如果说“不值”的意思是不遇,猛然间,同学们的感慨,又让我们有了新的收获。不是不值,在不值中,还有一份不忍,舍不得,他不想打破那一枝红杏永远留给他的深深的回味,美好的感觉,所以同学们这“不值”那就是说,不遇中有(板书:遇)不遇中有遇!

老师读,不遇中

生接:有遇

师:人生啊,可遇而不可求的事太多了。就象我们所感觉到的,可是在不遇中往往会有不知中的可知,不能中的可能,不遇中依然有遇。所以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回过头来,再读课题。《游园不值》,游园虽不值,但不遇中有遇。不值就是值!

师:下课!今天的相遇不是不遇,我想留下一个字

生接:“值”。

篇11:五年级读书的古诗

五年级关于读书的古诗

《读书》

【宋代】陆九渊

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细商量。

注解:陆九渊的这首诗,实际上是一篇读书心得,最难得的是“未晓不妨权放过”一句,这种不求甚解的学习态度,要比那些穷根问底的要好很多。读书要静,不能慌里慌张,要讲涵泳,细嚼慢咽,慢慢消化,读后才能饶有兴味。不懂的,无需穷根问底,不妨一跃而过。对于读完要“切身”,形成自身的思想,写出自己的作品,就要碰撞出火花,需“急思量”。最后一句说通俗点,是指读书不要死扣,该浏览的就浏览过去。

《励学篇》

【宋代】赵恒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注解:本文以诗的形式勉人读书,尽管诗中有过分追求荣华富贵、功名利禄之嫌,但其生动形象的比喻千百年来久传不衰,此诗常常被人们拿来鼓励人们读书,以至于说是“不必讲求读书动机,只要爱读书,胜于不读书”。功利名誉能成为读书的极大动力,但这个动力好比“兴x奋剂”,对社会发展有利。读书当然不排斥功利性,但是,当动机高尚的时候,功利就在其中,不必再去求金屋美女而自然会得到;当动机邪恶的时候,不如不读书。

《观书》

【明代】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注解:该诗盛赞书之好处,极写读书之趣,诗的首联“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用拟人的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的情态。

《随园诗话补遗》

【清代】袁枚

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

蠹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

注解:这首诗提醒了人们读书要求理解,切莫囫囵吞枣。大意:读书而不懂其中的道理(味指滋味,代指书中阐述的事理),还不如把书束之高阁。那些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你们怎么样(蠹dù鱼:一种寄生在书中或衣服里的蛀虫,古人常用来称呼那些死啃书本的书呆子)?你们不过是整天在吞食那些无用的糟粕罢了。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宋代】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解: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指的是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移居二首·其一》

【晋代】陶渊明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注解:《移居二首·其一》是晋代大诗人陶渊明从园田居迁居至南村不久后创作的作品。这首诗写的是与南村邻人交往过从之乐,。其一讲的是新居虽然破旧低矮,但南村多有心地淡泊之人,因此颇以能和他们共度晨夕、谈古论今为乐。其中“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讲的便是见有好文章大家一同欣赏,遇到疑难处大家一同钻研的和谐画面。

《劝学诗》

【唐代】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注解:这首诗深入浅出,自然流畅,富含哲理。核心是“黑发早勤学,白首读书迟”。作为有志气的人,要注意抓紧时间读书学习修身养性,最好的读书时间是在三更五更,晨读不息;而且只有年年月月刻苦坚持,才能真正学到报国兴家立业的本领。从学习的时间这一角度立意,劝勉年轻人不要虚度光阴,要及早努力学习,免得将来后悔。诗人是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的态度方法等角度立意,希望人们重视后天学习,以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

《冬夜读书示子聿》

【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注解:这是一首教子诗,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间接经验是人们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的途径。直接经验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是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途径。只有通过“躬行”,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所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本诗通过写陆游对儿子子聿的教育,告诉读者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篇12:五年级语文谐音古诗

关于五年级语文谐音古诗

4.咏鹅(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简析]

这首诗从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

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被称为“初唐四杰”。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骆宾王代他写《讨武檄》。檄文罗列了武后的罪状,写得极感人。当武后读到“一抔土之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两句时,极为震动,责问宰相为何不早重用此人。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有被杀、自杀、逃匿不知所终等传说。

5.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简析]

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写得生动含蓄,富有生活情趣。

首句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

次句“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老而弥笃的乡土之情。

三、四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面。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询问。“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采,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

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年逾八十告老还乡时,玄宗皇帝亲自作诗送别,还将镜湖赐给他,太子和百官为他饯别,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划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这一点与史籍记载贺知章一生旷达豪迈、不慕荣利是一致的。

6.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简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古诗词活动总结

经典诵读活动方案

一年级语文《小池》说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古诗两首》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三年级古诗诵读主持词

古诗主持稿

小学古诗词的比赛活动方案

三年级古诗主持词

五年级的古诗
《五年级的古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五年级的古诗(集锦12篇)】相关文章:

一年级语文下册《登鹳雀楼,古朗月行》教学设计2023-01-22

小学语文三年级山行教案2022-05-07

诗文诵读主题活动方案2024-02-03

《所见》说课稿2022-08-08

古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上册)2022-10-11

四年级下册《古诗词》教学设计2023-07-18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八课静夜思教学设计2023-01-23

五年级《古诗》教学设计2022-12-17

小学读书活动计划2022-12-05

人教版二年级古诗教学设计反思2023-02-15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