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 教学案例(S版四年级下册)

时间:2023-01-10 07:43:42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古诗三首 教学案例(S版四年级下册)(共12篇)由网友“逃学看夕阳”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古诗三首 教学案例(S版四年级下册),欢迎阅读借鉴。

古诗三首 教学案例(S版四年级下册)

篇1:古诗三首 教学案例(S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畔、御、侯”等3个字,会写“畔、莺、啼、御、暮、侯、隔”等7个字。

教学重点: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解题

寒食是古代一个传统节日,清明前的一两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年寒食节时的长安城什么样?

二、学习《寒食》一诗

1、自读,读准字音

2、指导学习第一句

出示:春城天处不飞花

(1)把诗句划分成词语

春城/天处/不/飞花

(2)想想每个词的意思,不会的怎么办?(查字典、看注释)

(3)把词语连成句子,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3、照样子自学后三句

4、检查出示(斜……御柳……汉宫……)

5、指导朗读

(1)想象一下,春天满城飘柳絮什么样?

(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6、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泊船瓜州》

1、回顾上首诗的学习方法。

2、分小组学习

3、汇报交流

4、指导朗读

出示课件:在这样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你独自一人在外漂泊,心里会怎样想?(回家)带着这样的思乡之情再读。

5、背诵

四、小结

今天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五、布置作业

背诵《泊船瓜州》、《寒食》。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解释诗句。

2、背诵《寒食》《泊船瓜州》

二、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1、解题

读题目,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3、小组自学

4、交流汇报

(1)检查出示词语

(2)谁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三、启发想象,指导朗读

1、读了这首诗,你眼前会浮现出哪些景物?(鲜花、小路、蝴蝶、娇莺)

2、你能结合诗句想象一下什么样吗?(学生描述)

3、当我们自己融入这花的海洋,闻着沁人心脾的花香,听着悦耳的鸟鸣,你想说什么?

4、带着对春天的热爱来读。

四、背诵练习

[古诗三首 教学案例(S版四年级下册)]

篇2:古诗三首 教案教学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秦、邸、熏、汴”4个生字。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默写《示儿》。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秦、邸、熏、汴”4个生字。

2.学习《出塞》,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自学《题临安邸》、《示儿》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谁记住了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赤子情怀”,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赤子怎样的情感呢?我想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所了解。

(二)新课1.学习《出塞》(1)读古诗,有韵味 ①读正确、通顺。板书;读古诗  自由读两遍这首古诗,注意在读第一遍时可以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读第二遍时注意读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 指名读。B这首古诗有好几个多音字,你能读准字音吗?你能结合注释,提醒大家注意它的读音吗?引导学生读准:还(huán):回来。未还:没有回来。将(jiàng):将领。飞将:汉代著名将领李广。教(jiào):让。不教:不让。 指名读。

除了多音字,还有一个生字,谁来读一读,说说你怎样记这个字?“秦”字查什么偏旁?(禾) ②读出古诗的韵律。  同学们,这首诗是几言诗?谁还记得七言诗怎样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板书;有韵味自己读,指名读。(2)知作者,解诗题 想一想,读好了古诗,接下来做什么?(了解作者及题目的意思。)板书;知作者,解诗题。引导学生答出;①出塞:到边防线上去戎守边疆。②王昌龄:唐代诗人,善写七绝,多边塞诗。

(3)明诗意,悟诗情 ①明诗意: A了解了诗的作者和诗歌的题目的意思,接下来你打算怎样学?(可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小组学习、与老师交流等方法学习)(板书:明诗意。) B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C请同学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诗的第一句,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落笔,描绘了从秦汉对就存在着的明月边关的景象:这句诗的意思是:明月照耀着边关,自秦汉时一直如此,至今没有什么变化,而边患依旧没有消除。

第二句是哀叹远离家乡的士兵不能回归故乡和家人团聚。 第三、四句:但使:要是。飞将:汉代飞将军李广。这两句是说,假如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戎守边关,匈奴的军队就不敢越过阴山南下入侵了。 ②悟诗情; A学古诗,仅仅知道意思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怎样学? 引导学生认识到通过想像,体会诗歌的意境。板书:悟诗情 B教师引导:让我们就展开想像,品一品,这首诗的绝妙。请你边读边想像,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C品读悟情:(4)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①品味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你会怎样读,表达出诗人这复杂的情感?自己读,指名读,背诵。

(5)总结学法,拓展阅读 ①总结学法:回忆我们刚学的古诗,我们怎么学的? ②你能试着用刚刚学到的方法分小组选读其中一首古诗,试着品一品这首诗,感受诗人的情感吗?(6)布置自学你能用这种方法自学下面两首古诗吗?自己记写生字,提出不懂的问题。作业:背诵古诗、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2.感受诗歌的意境,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二、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歌的情绪和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教师板书诗题:题临安邸示儿)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这课还有两个生字,你能记住吗?4.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不同的地方。读后交流:相同:①作者都是南宋的诗人 ②都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不同:①一个写的是南宋的权贵,一个是北宋遗民--诗人 ②一个借写景来表达情感,一个直接诉说自己的心事。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学习《示儿》①过渡:边塞自古多战事。宋朝,匈奴人终于攻破北宋首都汴梁。北方大片土地沦陷,谁了解这段历史?在这片土地上,北宋遗民在做什么?②指名朗读《示儿》,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③指名说说诗的大意。④想像,体会诗的意境。再读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⑤教师引导: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同学们,65年啊,780个月啊,近二万四千个日日夜夜呀!⑥小结:

2.学习《题临安邸》

(1)过渡:就在诗人直到死还盼望统一时,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干什么去了?(男生齐读《题临安邸》)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权贵干什么去了?(女生齐读《题临安邸》)那个令人心凉的南宋皇帝又干什么去了?(全班齐读《题临安邸》)(2)讨论: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陆游至死没有盼到祖国的统一?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在对话交流中重点引导:①体会“暖风熏得游人醉”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的后两句。②体会“直把杭州作汴州” 像他们现在这样,杭州不久也会成为第二个汴梁。(板书:醉生梦死丢江山)

③朗读古诗

(三)体会情感,总结全课

1.当这两首诗同时摆在我们面前,一面是权贵们寻欢作乐一面是做为遗民的代表--诗人临终还盼望祖国统一,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同时出现在你的眼前,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感想?(自由畅谈。)

2.有感情读两首古诗。 ①学生齐读《题临安邸》。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 ②学生齐读《示儿》。透过这临终嘱托,你感受到诗人一颗怎样的心? ③这是两首各不相同的古诗,最大的相同点是什么?那颗忧国忧民的心是完全相同的。

(板书:忧国忧民)

3.升华情感: 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死不瞑目、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作业:背诵古诗。默写《示儿》。 板书:  示儿 题林安邸 忧国 忧民 北宋 遗民 南宋 权贵 死不瞑目 盼统一 醉生梦死 丢江山

[古诗三首 教案教学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篇3:古诗三首、桂林山水、走进丽江、五彩池 (S版四年级下册)

5、古诗三首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畔、御、侯”等3个字,会写“畔、莺、啼、御、暮、侯、隔”等7个字。

教学重点: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启发谈话: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谁来背一首,指名学生背诵。本课我们学习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师板出课题,学生挤读。

2、释题;题目什么意思,你能说说吗?不行的话,请看诗后注释⑴,指名学生说说诗题意思。

二、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1、学生自读古诗,然后指名说说读懂了什么?

2、精读第一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⑴指名读这一句

⑵问:读了这一句你知道什么?“蹊”是何意?哪些写出了黄回娘家花的多?

⑶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3、精读第二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⑴指名读这一句

⑵问:黄四娘家的花很多了,这些花怎么样,你如何知道的?

(3)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4、品味、赏析;你最喜欢诗中的哪句或哪词?

5、感情朗读古诗

(三)迁移、应用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写出了春天草长莺飞,生机勃勃的景象,写得妙极了,同学们,看看窗外的植物园,想想我们美丽的校园,你能将本诗换何字变成你的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寒食》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二、学习《寒食》一诗

1、自读,读准字音

2、指导学习第一句

出示:春城天处不飞花

(1)把诗句划分成词语

春城/天处/不/飞花

(2)想想每个词的意思,不会的怎么办?(查字典、看注释)

(3)把词语连成句子,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3、照样子自学后三句

4、检查出示(斜……御柳……汉宫……)5、指导朗读

(1)想象一下,春天满城飘柳絮什么样?

(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6、有感情地朗读。

三、小结

今天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四、布置作业

背诵《寒食》。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泊船瓜洲》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学前谈话

1、板书课题:泊船瓜洲

同学们,一提起家乡,我们都会感到特别亲切,诗人王安石也是如此,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齐读课题。

2、简介王安石。

二、理解题目。(出示全诗)

(1)“泊船”是什么意思?(停船靠岸。)“瓜洲”是在什么地方,(出示挂图,指名找出瓜洲所在地。)

(2)“泊船瓜洲”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三、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可多请几位学生个别读。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注意以下多音字的读音:

数重:读chóng,不读zhòng(重量)。

还:读huán,不读hái(还好)。

四、理解诗句意思。

1、小组合作学习

(1)先自己对照注释默读,思考,再小组互相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2)小组合作画一幅简图,图上要标有京口、瓜洲、钟山。

2、讨论、交流。

五、体会古诗思想感情

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诗人驾船来到了江边,望着对岸,想到了家乡就在离对岸不远的地方,现在你就是画中哪位诗人,此时此景,你在想些什么呢?

六、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名朗读(多请几个人读,注意读出诗的节奏。读出感情,读后评价。)

(4)试着背诵《泊船瓜洲》。

七、拓展练习。

我们学习了很多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谁愿意起来背给大家听的。

八、布置作业

背诵《泊船瓜洲》,默写这首诗。

6、桂林山水

教学目的: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及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出示),因此,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⒉“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

⒊下面,我们要随着作者的视线,一起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在“山”和“水”下作重点记号)

二、自学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出示自学要求:

⑴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⑵你觉得课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思考怎样给课文分段;

⑶桂林的山水有哪些特点?请用小圈圈出。

⒊检查自学

⑴指名四人朗读

⑵你觉得课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给文章分成四段。

⑶桂林的山水有哪些特点?板书:水:静、清、绿  山:奇、秀、险

请你用文中引用的一句古诗来总结文章。板书: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三、导学第二节

⒈分小组自学课文第二节,从以下几个方面把课文读懂:

词义,修辞手法,语言文字,朗读语气等等,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谈谈学习的体会,也可以提出不懂的地方,在大组交流时提出。

⒉交流学习情况:

(1)词义:波澜壮阔、无瑕等

(2)修辞手法:引读第一句用“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跟漓江作比较,强调漓江的水有独特的美。第二句具体写漓江水“静”、“清”、“绿”三个特点。其中的“真”,是的确、实在的意思。

最后一句写出江水之静。

(3)描写角度:引读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动态的角度写;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透明度的角度写;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从色彩的角度写。

⑷引读,说说你怎样读出语气,交流并指导朗读。

四、布置作业

⒈抄写词语;

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继续学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⒈指名朗读课文。

⒉过渡:桂林的水是美的,桂林的山更有与众不同之处。

二、导学第三节

⒈用学习第二节的方法来自学第三节,把课文读懂:

⒉交流学习情况.

3.小结:有形态的描摹,有联想比喻,有亲身感受,把山的形、色、势写得非常生动逼真。引读。

4.有感情地朗读。

三、略读第三段

⒈师引读:第三段从整体上写桂林山水之美。山水一体,交相辉映,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受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⒉最后这句古诗是什么含义?

⒊这句诗既是作者的感受,也是对全文的总结,与第一段的内容相呼应。。

三、总结

⒈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桂林美丽的山水,写下了自己观赏桂林山水的真切感受,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⒉让我们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⒈背诵课文。

⒉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总      桂林山水甲天下

水:静  清  绿

山:奇  秀  险

总       连绵不断的画卷

7.走进丽江

教学目的:

1、体会丽江的“神奇而美丽”,从而产生爱国的情感。

2、体会过渡句在文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3、认识11个生字。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丽江古城的特点和丽江神奇的自然景观。

教学难点:

体会过渡句在文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步体会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图片),今天我们一起去游览美丽的漓江。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字形分析。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4、检查朗读(指名分段读)

三、初读课文。

自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丽江的景点?)

四、练习朗读

1、边读边画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组互读。

3、小组内交流,试着解决不懂的问题。

五、布置作业

1、抄写优美的词句。

2、收集有关丽江的图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深入学习课文

1、读全文,说说丽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默读课文思考:

我们都到达了哪些地方?

板书:地点

谁能用书上的句子把这些景点连起来说说。

3、自读自悟。

(1)自由读,用一句话概括出丽江的特点。(神奇而美丽)

(2)默读课文。把体现丽江神奇而美丽的句段画出来。

(3)练习朗读。

4、指导朗读

第一自然段:

(1)用一句话概括地说说,你读这段的感受。

第三、四自然段: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体会丽江的神奇而美丽。

(2)带着赞赏的感情读。

第五、六自然段:

(1)想象读。

(2)集体交流,评读。你认为他哪儿读得好,为什么?

(3)出示图片,看到这么美的玉龙雪山你想说什么

5、揭示中心

文中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街道--色彩斑斓

古城--城依水存

神奇、美丽

雪山--昂然屹立

景观--文明遐迩

8、五彩池

教学目的:

1、了解五彩池这一奇特景观,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五彩池的特点以及池水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五彩池池水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2、板书:五彩池

二、学生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本文写的是什么?(五彩池的奇特景色。)

三、讲读课文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思考:

(1)小时候,奶奶给我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奶奶讲的这个故事对“我”有什么影响?

(3)神奇的五彩池在什么地方?

四、学习课文第二段。

1.齐读第二段。思考:这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2.按照给出的层意给第二段分层。

第一层:写的是五彩池的数量、颜色、大小、深浅、形状。

第二层:写五彩池池水的特点。

第三层:写五彩池里的水会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

3.学习第一层(课文第2自然段)。

(1)指名朗读,思考:

①五彩池水池的数量怎样?(多)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

②五彩池水池是什么形状的?

③找出描写水池大小、深浅的句子,读一读。

(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的方法,非常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池形状的奇异。)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学习第二层(课文第3自然段)。

(1)指名朗读,思考:

①五彩池池水有什么特点?

这是本文描述的一个重点,让学生多读来加深理解。

(2)池水都有哪些颜色?

(3)默读第3自然段,体会五彩池池水的神奇。

5.学习第三层(课文第4自然段)。

(1)齐读,思考:五彩池里的水为什么会显出不同的颜色来呢?

(2)讲解原因之一:地质结构特点。

①出示句子。

池底长着许多石笋,有的像起伏的丘陵,有的像险峻的山峰,有的像矗立的宝塔,有的像成簇的珊瑚。

(3)讲解原因之二:阳光照射。

作者是在夏季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来游览五彩池的。阳光透过池水射到池底,石笋就像高低不平的折光镜,把阳光折射成各种不同的色彩。

(4)讲解原因之三:

水池周围的树木花草长得很茂盛,五光十色的倒影使池水更加瑰丽。

(5)提问:课文哪几句话是讲池水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的?找出来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朗读,思考:

①这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2.齐读本段。

五、齐读全文思考:

1.五彩池有什么神奇之处?

2.为什么说“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

六、作业。

1.摘录课文中出现的表示颜色的词语。红的、黄的、绿的、蓝的、紫的、金黄色、咖啡色、柠檬黄、天蓝色、橄榄绿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形状:各异 大小不一 多    五彩池

颜色:丰富多彩 变化多端   在人间

语文百花园二

教学目的:

1、 语海畅游-----复习同音字以及带“千”“万”的成语,并学习拟人句。

2、 积少成多---《渔歌子》和我的采集本。

3、 阅读平台---《春的消息》

4、 能说会道----我心中的校园风景线。

教学重、难点:

能说会道--我心中的校园风景线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语海畅游”,完成“积少成多”。

教学过程:

一、语海畅游

1、出示同音字。

2、认真读字,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内讨论,交流。

你能举些例子吗?学生举例,教师巡视。

4、出示成语。

(1) 全班一起朗读成语。

(2)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 反馈:出示泡泡里的话,全班齐读。

(4)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成语吗?

(5) 学生做练习,老师巡查。

二、读读背背

1、出示文中的古诗。

2、你知道这首古诗的意思吗?

3、交流诗句的意思。

4、学生互相交流诗句的意思,教师巡视,指导。

5、全班齐读。

6、进行背诵《渔歌子》比赛,教师适当指导、评价。

7、展示个人采集本,比一比,看谁收集的名胜最多。

8、有选择地介绍一些风景。

三、布置作业

背诵《渔歌子》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阅读平台和能说会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背诵并默写《渔歌子》

2、同桌互相修改,教师反馈学生默写情况。

二、阅读平台

1、指名分段朗读诗歌《春的消息》,要求读得通顺、连贯。

2、作者在这首诗歌里告诉我们什么?

3、自读诗歌想一想,每个自然段都讲些什么?

4、你喜欢春天奥妙?你是从哪里感受到春天的到来?

5、说说你喜欢的原因是什么?

6、读了这首诗歌,你有什么话要对大家说的吗?

三、能说会道

1、 教师读题目要求。

2、本次练习对我们有什么要求呢?

3、展示学生收集到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归类,分组,推选出发言代表。

4、各个小组派出代表进行发言,各个小组进行评比是否讲清晰了,是否语句通顺,是否达到本次练习的要求。

5、具体要求如下:

(1)校园在我们心中是美丽的。让我们组成小组,在校园中寻找自己喜爱的一道风景线,认真观赏、赞美和评价他。

(2)可以设计他的未来,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古诗三首、桂林山水、走进丽江、五彩池 (S版四年级下册)]

篇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教案设计(S版六年级上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石灰吟》、《竹石》

2.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

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三首》的《石灰吟》与《竹石》这两首古诗。

2.新课:

(1)初步感知大意:

以自学、汇报为主

①《石灰吟》

A逐句理解: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千锤万凿:指用铁锤击,用钢钎凿。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对待烈火焚烧、锤炼看作很平常的事。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粉身碎骨”指石灰使用时,要碎散成粉末。浑不怕:一点也不怕。浑:全,都。清白:指石灰的颜色纯白,没有斑点。

B整体了解: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②《竹石》

A逐句理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你看,它的根深深地扎入断裂岩缝中间,像一只手紧紧地抓住岩石,像一口钢牙牢牢地咬定青山。这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裂的山岩之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磨:折磨。“坚进”坚定强劲。任:任凭。尔:你。遭受无数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让它屈服。

B整体理解: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诗歌的意思。

(2)感悟诗歌情感:

①初步感知诗歌情感:

这两首诗,分别描绘的是石灰与竹子,说一说,石灰与竹子给你分别留下怎样的印象?

石灰:开采石灰时非常艰苦,烧制石灰时面对严峻的考验。

朗读,读出石灰的面对各种考验泰然自若。

竹子:长在高山岩石中的竹子。它高大挺拔,扎根艰难与顽强。

看图,感受竹子的坚强。

朗读,读出长在岩石中的竹子那种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中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②深入感知作者的情感:

再读古诗,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竹子吗?用上咱们上节

课学会的方法,联系作者写诗时的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生平,小组讨论,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汇报。

《石灰吟》:

抓“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来感受。重点体会“清白”,这个“清白”到底指什么?

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是拿石灰自喻。说明自己不管遭受多大的挫折,即使是粉身碎骨,也要保持高尚的品格。表达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于谦就是这样,到死也不向恶势力低头,实践了他的誓言。

教师小结:这就叫做“托物言志”。石灰与诗人之间有什么联系?

朗读,把诗中“物”的形象与所蕴含的精神融合起来,读出作者的情感。

《竹石》呢?汇报:

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引导学生认识到:

A《竹石》也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诗人的情感。作者借赞美岩竹的坚定、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朗读,读出这做人的道理。

B再联系诗人的时代背景,我们也能看到诗人自己对当时黑暗、污秽的社会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

朗读,读出诗人所言的志向。

3.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古诗,具有什么特点?(托物言志)

在学古诗时,我们一方面要从字面上理解古诗表面的意思,还要结合作者生平与时代背景来看诗隐含的意思。这种方法你学会了吗?

背诵这三首古诗。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教案设计(S版六年级上册)]

篇5:古诗三首 教案教学设计(S版六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认识“焚”,会写“锤、凿、焚”

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千锤万凿、焚烧、粉身碎骨、千凿万击”等词语。

2. 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

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3. 指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这三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

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它诗篇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夏日绝句》

2. 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

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3.预习《石灰吟》、《竹石》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谁记住了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民族之魂”,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他们所反映的“民族魂”是什么呢?我想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所了解。

(二)新课

1.学习《夏日绝句》

(1)读古诗,有韵味

①读正确、通顺。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夏日绝句》。打开书83页。板书;读古诗

自由读两遍这首古诗,注意在读第一遍时可以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读第二遍时注意读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

指名读。

②读出古诗的韵律。

同学们,这首诗是几言诗?谁还记得五言诗怎样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前二后三)板书;有韵味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自己读,指名读。

(2)知作者,解诗题

想一想,读好了古诗,接下来做什么?

(了解作者及题目的意思。)板书;知作者,解诗题。哪位同学能带领大家学习?

引导学生答出:

① 绝句:

绝句?有五言或七言两种。

② 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介绍李清照(教师准备资料:李清照的个人资料: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历城(山东济南)人。她少年时就颇有诗名。她的文学作品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情调活泼优美,主要抒写少女、少妇闺情与对自然景物的喜爱。后期金兵入侵,丈夫去世,她只身漂泊,在愁苦中度过晚年,作品情调低沉、凄苦、深厚的故土之情,悲凉的身世之感和慷慨的国家兴亡之痛,一并抒发其中。其词清新俊逸,擅长白描,善用口语,风格独特。我们看看,猜猜这首词是属于哪一时期的作品?(也可出示李清照前期作品,对照让学生发现其不同。)

(3)明诗意,悟诗情

①明诗意:

A了解了诗的作者和诗歌的题目的意思,接下来你打算怎样

学?(可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小组学习、与老师交流等方法学习)(板书:明诗意。)

B自学古诗

提出不懂的问题

C请同学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杰:人中的豪杰。鬼雄:鬼中的英雄,指壮烈死去的人。这句诗的意思是:活着的时候,应该做人中的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为鬼中的英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思:怀念。直到今天,人们还怀

念思忆着项羽,他在惨遭失败之时,宁可自杀,也不逃回江东。

D请1--2位同学把整首诗的意思讲一讲。

② 悟诗情:抓住“至今、思”感受诗的情感

A学古诗,仅仅知道意思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怎样学?

引导学生认识到通过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板书:悟诗情

B教师引导:凡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诗歌,都有着独特的思想艺术魅力。这首绝句,是李清照的传世名作,我们就品一品这首诗的绝妙之处。请你边读边想,你有什么感受?

你先感受到什么?(项羽是英雄豪杰,他虽然失败,但不屈服。)

你是从哪感受到的?(至今、思:到现在人们还怀念项羽。人们赞美项羽什么?)

C这首诗为什么写项羽?为什么诗人要“至今思项羽”呢?深入思考一下。提示:可以结合李清照生活的时代背景来体会,你又体会到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到:在动荡的年代,李清照亲眼看到宋朝统治者仓皇逃窜,北方沦入敌手,与项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诗人借赞扬项羽来批评南宋王朝的投降、逃跑,苟且偷生的可鄙行径。从诗中,体会出李清照的抗击侵略、收复故土的爱国之情。

教师小结:正像同学所体会的那样,诗人把满腔的爱国情,集中在对项羽这一英雄形象的思念与赞美中。你能把诗中含着的意思读给大家吗?

总结学法;你是怎样体会出诗人深层的含义?(先看字面上的意思。再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联系时代背景体会诗歌的深层含义。)

(4)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①品味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你会怎样读,表达出诗人这复杂的情感?自己读,指名读,背诵。

(5)总结学法,拓展阅读

①总结学法:

回忆我们刚学的古诗,我们怎么学的?

②你能试着用刚刚学到的方法分小组读下面两首古诗,试着品一品这两首诗,感受诗人的情感吗?

(6)自学古诗

①介绍两首诗的作者.

②解决字词。

出示:千锤万凿、焚烧、粉身碎骨、千凿万击读词语。

拓展词语:千万()

③朗读古诗。想一想古诗的意思,想一想这两首古诗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石灰吟》、《竹石》

2. 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

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教学过程:

1. 导入:

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三首》的《石灰吟》与《竹石》这两首古诗。

2. 新课:

(1) 初步感知大意:

以自学、汇报为主

① 《石灰吟》

A逐句理解: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千锤万凿:指用铁锤击,用钢钎凿。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对待烈火焚烧、锤炼看作很平常的事。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粉身碎骨”指石灰使用时,要碎散成粉末。浑不怕:一点也不怕。浑:全,都。清白:指石灰的颜色纯白,没有斑点。

B整体了解: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② 《竹石》

A逐句理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你看,它的根深深地扎入断裂岩缝中间,像一只手紧紧地抓住岩石,像一口钢牙牢牢地咬定青山。这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裂的山岩之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磨:折磨。“坚进”坚定强劲。任:任凭。尔:你。遭受无数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让它屈服。

B整体理解: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诗歌的意思。

(2)感悟诗歌情感:

①初步感知诗歌情感:

这两首诗,分别描绘的是石灰与竹子,说一说,石灰与竹子给你分别留下怎样的印象?

石灰:开采石灰时非常艰苦,烧制石灰时面对严峻的考验。

朗读,读出石灰的面对各种考验泰然自若。

竹子:长在高山岩石中的竹子。它高大挺拔,扎根艰难与顽强。

看图,感受竹子的坚强。

朗读,读出长在岩石中的竹子那种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中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②深入感知作者的情感:

再读古诗,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竹子吗?用上咱们上节

课学会的方法,联系作者写诗时的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生平,小组讨论,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汇报。

《石灰吟》:

抓“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来感受。重点体会“清

白”,这个“清白”到底指什么?

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是拿石灰自喻。说明自己不管遭受多大的

挫折,即使是粉身碎骨,也要保持高尚的品格。表达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于谦就是这样,到死也不向恶势力低头,实践了他的誓言。

教师小结:这就叫做“托物言志”。石灰与诗人之间有什么联系?

朗读,把诗中“物”的形象与所蕴含的精神融合起来,读出作者的情感。

《竹石》呢?汇报:

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引导学生认识到:

A《竹石》也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诗人的情感。作者借赞美岩竹的坚定、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朗读,读出这做人的道理。

B再联系诗人的时代背景,我们也能看到诗人自己对当时黑暗、污秽的社会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

朗读,读出诗人所言的志向。

3.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古诗,具有什么特点?(托物言志)

在学古诗时,我们一方面要从字面上理解古诗表面的意思,还要结合作者生平与时代背景来看诗隐含的意思。这种方法你学会了吗?

背诵这三首古诗。

[古诗三首 教案教学设计(S版六年级上册)]

篇6:《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教案设计(S版六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认识“焚”,会写“锤、凿、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千锤万凿、焚烧、粉身碎骨、千凿万击”等词语。

2.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3.指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这三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它诗篇等。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夏日绝句》

2.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

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3.预习《石灰吟》、《竹石》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谁记住了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民族之魂”,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他们所反映的“民族魂”是什么呢?我想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所了解。

(二)新课

1.学习《夏日绝句》

(1)读古诗,有韵味

①读正确、通顺。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夏日绝句》。打开书83页。板书;读古诗

自由读两遍这首古诗,注意在读第一遍时可以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读第二遍时注意读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

指名读。

②读出古诗的韵律。

同学们,这首诗是几言诗?谁还记得五言诗怎样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前二后三)板书;有韵味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自己读,指名读。

(2)知作者,解诗题

想一想,读好了古诗,接下来做什么?

(了解作者及题目的意思。)板书;知作者,解诗题。哪位同学能带领大家学习?

引导学生答出:

①绝句:

绝句?有五言或七言两种。

②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介绍李清照(教师准备资料:李清照的个人资料: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历城(山东济南)人。她少年时就颇有诗名。她的文学作品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情调活泼优美,主要抒写少女、少妇闺情与对自然景物的喜爱。后期金兵入侵,丈夫去世,她只身漂泊,在愁苦中度过晚年,作品情调低沉、凄苦、深厚的故土之情,悲凉的身世之感和慷慨的国家兴亡之痛,一并抒发其中。其词清新俊逸,擅长白描,善用口语,风格独特。我们看看,猜猜这首词是属于哪一时期的作品?(也可出示李清照前期作品,对照让学生发现其不同。)

(3)明诗意,悟诗情

①明诗意:

A了解了诗的作者和诗歌的题目的意思,接下来你打算怎样学?(可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小组学习、与老师交流等方法学习)(板书:明诗意。)

B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C请同学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杰:人中的豪杰。鬼雄:鬼中的英雄,指壮烈死去的人。这句诗的意思是:活着的时候,应该做人中的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为鬼中的英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思:怀念。直到今天,人们还怀念思忆着项羽,他在惨遭失败之时,宁可自杀,也不逃回江东。

D请1--2位同学把整首诗的意思讲一讲。

②悟诗情:抓住“至今、思”感受诗的情感

A学古诗,仅仅知道意思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怎样学?

引导学生认识到通过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板书:悟诗情

B教师引导:凡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诗歌,都有着独特的思想艺术魅力。这首绝句,是李清照的传世名作,我们就品一品这首诗的绝妙之处。请你边读边想,你有什么感受?

你先感受到什么?(项羽是英雄豪杰,他虽然失败,但不屈服。)

你是从哪感受到的?(至今、思:到现在人们还怀念项羽。人们赞美项羽什么?)

C这首诗为什么写项羽?为什么诗人要“至今思项羽”呢?深入思考一下。提示:可以结合李清照生活的时代背景来体会,你又体会到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到:在动荡的年代,李清照亲眼看到宋朝统治者仓皇逃窜,北方沦入敌手,与项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诗人借赞扬项羽来批评南宋王朝的投降、逃跑,苟且偷生的可鄙行径。从诗中,体会出李清照的抗击侵略、收复故土的爱国之情。

教师小结:正像同学所体会的那样,诗人把满腔的爱国情,集中在对项羽这一英雄形象的思念与赞美中。你能把诗中含着的意思读给大家吗?

总结学法;你是怎样体会出诗人深层的含义?(先看字面上的意思。再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联系时代背景体会诗歌的深层含义。)

(4)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①品味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你会怎样读,表达出诗人这复杂的情感?自己读,指名读,背诵。

(5)总结学法,拓展阅读

①总结学法:

回忆我们刚学的古诗,我们怎么学的?

②你能试着用刚刚学到的方法分小组读下面两首古诗,试着品一品这两首诗,感受诗人的情感吗?

(6)自学古诗

①介绍两首诗的作者.

②解决字词。

出示:千锤万凿、焚烧、粉身碎骨、千凿万击读词语。

拓展词语:千()万()

③朗读古诗。想一想古诗的意思,想一想这两首古诗的特点?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教案设计(S版六年级上册)]

篇7:古诗三首 教案示例《望洞庭》 (S版四年级上册)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集体备课教案

周 次      年 级 四年级 备课组    语文组

主备人 李XX       审核人        时 间  月  日

5 古诗三首

教案示例

《望洞庭》

【内容简析】

《望洞庭》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作者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从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具匠心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

【设计理念】

古诗的教学应该以诵读为主,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自悟词与句的大意,在诵读中体验诗的意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3.能解释诗中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洞庭湖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主 备 案 个性案

一、导入课题

1.课件出示洞庭湖图片。师: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2.板书课题(《望洞庭》刘禹锡);齐读课题。

3.创设情境。请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学习诗文

(一)交代学习古诗的方法--“五读法”。

(二)运用“五读法”读古诗。

1.一读读通,咬准音。

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ng 磨m$

2.二读读懂,知大意。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诗人月夜遥望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3.三读读精,解词义。

①指名读第一、二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②根据书后注释练说诗意。

③重点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④读第三、四句(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⑤根据注释说意思。

⑥重点理解“白银盘”“一青螺”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

4.四读读会,悟意境。

配乐读古诗,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5.五读会读,有感情。(进行配乐朗读。)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前往观光旅游的人很多。我们将来要有机会,可以去看看洞庭湖,好好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想象《洞庭湖》中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课后反思:

[古诗三首 教案示例《望洞庭》 (S版四年级上册)]

篇8:《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S版四年级下册)

在朗读中感悟    在感悟中探究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浑源县水磨疃学校  林立峰

教材简介:

《桂林山水》是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质兼美的精读课文,写的是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桂林自然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课文按先总--分--总的写法,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的语言,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深受学生的喜爱,是一篇很适合训练、指导诵读的好教材。

教学思路:

本课教学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新课标指出阅读是获得审美体验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由于本文在表达上极其凝练、丰厚,如果用讲授法,学生不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利用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以及它丰富的表现力,快速的信息传递,有利于学生直观的欣赏,有利于学生自主、个性化地阅读,也有利于学生的体验和想象,提高审美能力。设计上体现以下几点:

1、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精读课文,感悟美景,”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安排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尽可能地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感受,把学生领进一个触目可及的自然世界中,让学生对桂林山水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2、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感受到桂林的美丽景色,体会到大自然的伟大和美好,激发同学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段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段“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在读中感悟,培养学生语感,在感悟中探究,体验想象桂林的美丽景色。

教学目标: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感情,培养爱美的情趣。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形象具体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4、会认“澜、瑕、攀、峦、骆、驼、障”等7个生字,会写“漾、镜、瑕、峦、览、骆、驼、罗、障”等9个字,掌握“荡漾、无瑕、峰峦、游览、骆驼、奇峰罗列、屏障”等词语。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独特的美。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直奔中心

1、谈话:

同学们,在我们的家乡浑源县境内有一处举世闻名的游览胜地,谁知道是哪儿吗?(闻名遐迩的北岳恒山和巧夺天工的悬空寺)是的,我们家乡的北岳恒山以其悠久的历史,浓厚的文化和雄伟的山川,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令他们流连忘返,也令我们浑源儿女由衷地感到自豪,也由衷地感到骄傲。其实在我们中国像北岳恒山一样的游览胜地还是有很多,比如,水平如镜的杭州西湖,峰峦雄伟的东岳泰山,红叶似火的北京香山,还有风景秀丽的桂林山水……。

2、导入: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陈淼先生的一篇观赏桂林山水的课文。(板书课题)桂林,是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人们观赏归来时都喜欢用这样一句话来赞美桂林的山水,那句话呢?谁知道呀?(板书桂林山水甲天下)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的美居天下第一!”

3、师过渡: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我们就随着作者陈淼先生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去领略一下桂林的美丽景色吧!(板画小舟)看课文听录音,想一想,这篇课文总共几段?哪一段是讲桂林的水的?哪一段是讲桂林的山的?

二、精读课文,感悟美景

(一)观赏漓江的水

1、我们先来看桂林的水(板画水),齐读第二段,画出描写漓江水的语句并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师生对话:交流画住的语句,漓江水的特点是(板书静、清、绿)。

(1)请同学们用字或者关联词把这三个字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句子,报告给老师。(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又清又绿。)

(2)假如我们把静、清、绿三个字重叠起来,怎么说?(漓江的水静静的,漓江的水清清的,漓江的水绿绿的。)你听了之后有什么感觉?(用亲切、亲昵或者可爱来评价,叠词使语气加重,就使人觉得漓江的水很静、很清、很绿。)

(3)我们看到漓江的水这么美,这么独特,这么有个性,感叹起来,该怎么说?

“静”念轻声,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示范)

“清”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要念出清得见底的意思来。(示范)

“绿”是很美,念时要念出美的意思来。(示范)

3、漓江水静到什么程度,清到什么程度,绿到什么程度,要具体说明。老师读上半句,你们对下半句。

(1)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2)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3)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并在课件中学习“瑕”字。

(4)练习把句子写具体

教室里真静啊,静得                         。

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

4、这三个写漓江水特点的句子是用什么标点符号隔开的?

5、这样写是什么修辞手法? (排比句)把这种又静又清又绿的气势写出来了,给我们很深的印象。谁能把这种气势念出来? 再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6、仿写排比句。今天我们学了排比句,我请你们做个小作业;我爱大海、西湖和漓江的水。这是一个句子,大家把它说成个排比句。

7、学到这儿,老师有个问题,这段明明是写漓江的水的,干嘛从一开始就写什么大海呀什么西湖呀?读第一句,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平如镜”,也很美。可作者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独特,更美丽,这是对比手法,可以衬托出漓江水又静又清又绿。

8、读最后一句,找见一对反义词,(前进和后移)其实第一段中的一个词和第二段中的一个词是近义词,你们找到了吗?(欣赏和观赏)大家跟我说,欣赏桂林山水,观赏桂林山水。(生跟说)用“欣赏”的句子,一般都可以换上“观赏”。比如可以说欣赏水平如镜的西湖,也可以说观赏水平如镜的西湖。但是有时候,可以用“欣赏”的句子却不能用“观赏”代替。比如说我欣赏音乐,不能说我观赏音乐。为什么?因为观赏是看,欣赏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听。

(二)观赏桂林的山

1、接下来同学们自学桂林的山,先自由朗读;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句子,体会桂林山的特点;

2、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3、归纳桂林山的特点。(依次请学生板画山)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想象,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课文用了两个比喻句“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并在课件中学习“ “障”字。)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4、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三、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师过渡: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欣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

1、理解“空中、山间、江上”这样的层次、方位、立体感觉。(板画云雾迷蒙、绿树红花)。

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3、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1)理解:“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完成板书的画卷)。

(2)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先学懂词意:舟,指小船;碧波,碧绿的波浪;画,画卷;游,游览。再学懂句意:小船行驶在碧绿的江面上,人好像在美丽的画卷中游览。(板书)

4、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四、拓展延伸,探究内化

1、看课文视频,此时此刻你们只想到桂林的山水吗?我们的祖国很大,像桂林这样的山水全国各地都有,所以我们可以把“桂林”改为“祖国”,想象一下祖国的山水。

2、加形容词来表示祖国山水的美?(秀丽、锦绣、美丽)

3、说一句话表示祖国山水的美?

4、改成感叹句,会吗?

5、再加重语气,改成反问句,会吗?

是的,第七课《走进丽江》,你将看到古城美,雪山美,第八课《五彩池》,你将看到形状美,颜色美……同学们!只要我们善于阅读,善于发现,善于感悟,善于探究,美就会映入我们的眼中,走进我们的心里。

五、布置作业,渗透训练

六、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S版四年级下册)]

篇9:钓鱼 教学设计(S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领会文章中蕴含着的深刻的做人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会认读7个生字,会写11个字,掌握“操纵、抛了出去、辉映、溅起、剧烈、上钩、距离、争辩、乞求、诱惑、抵制”等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读到这个题目你想了解什么?(谁在钓?钓到鱼了吗?钓到一条什么样的鱼?……)

二、初步了解课文

1、学习生字词

(1)生字读音

这篇课文的生字多达20字,而且有的很难读。所以啊,我们就从检查生字的读音入手,看看是不是都会读了,大家有信心吗?(小黑板出示生字新词)

师依次指“剧”“跃”“抉”“挣”“获”等字,指导学生学习。

(2)部分词语的意思

这些词语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3)课文内容

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再回答)

(板书:钓鱼放鱼启示)

三、练习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2、轻声朗读,想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3、同组互读,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4、指名读。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收集有关诚实的格言。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导语:今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这个有关诚实的故事。

二、深入学习课文

1、读全文,找找这件事对于文中的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默读课文思考:

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找出有关描写“我”的情感变化的语句,读一读。

3、指导与交流。

(1)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是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

(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

如果是你钓到了这样大的一条鱼,心情怎样?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读这句话。

(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

分角色读

4、父亲的情感

(1)自读

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有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3)讨论

父亲要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态度为什么那么坚决?父亲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5、揭示中心

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谁读读课文中的句子?

(学生回答完,课件出示:“转眼间34年过去了,……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其中,“但是,……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画上横线。)

6、“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鱼”指的是什么?(“鱼”指的是形形色色的诱惑,指的是各种各样的个人利益。)

三、课堂小结

填空:作者从34年前那个夜晚钓鱼的经历中得到的启示是。

四、拓展

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会有很多,我们该如何去做?

比如:

在家里:父母不在家,电视很精彩,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你……

在学校: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你……

选举班干部,看到有的同学找人帮忙,你……

在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

回家路上,你拣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你……

六、布置作业

制作一张以“诚实”为主题的小报。

板书设计:

3    钓鱼

湖边钓鱼

钓鱼          钓到鲈鱼        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放归鲈鱼

[钓鱼 教学设计(S版四年级下册)]

篇10:S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S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产生热爱祖国锦绣山河的思想感情及爱美的情趣。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荡漾、漓江、无暇翡翠、峰峦、骆驼、奇峰罗列、屏障、波澜壮阔”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产生热爱祖国锦绣山河的思想感情及爱美的情趣。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荡漾、漓江、无暇翡翠、峰峦、骆驼、奇峰

罗列、屏障、波澜壮阔”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掌握文章大意。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掌握文章大意。

教学难点:

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桂林在我国广西东北部,是一座古城。那里山峰挺秀,江流清澈,岩洞瑰丽,四季如春,漓江如玉带,连绵80公里风景如画真是山清水秀石美洞奇。今天让我们随着课文一起走进《桂林山水》。

二、听课文录音,了解课文大意,初步体会桂林山水的美丽意境

三、检查生字新词预习情况,正音正字并解释新词

四、自读课文

五、讨论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桂林山水?

2、课文可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

3、学生交流段落大意。

六、自读课文

1、全班轮读

2、同桌互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产生热爱祖国锦绣山河的思想感情及爱美的情趣。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产生热爱祖国锦绣山河的思想感情及爱美的情趣。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桂林山水》,请看这幅桂林山水图,(课件:书中图)仔细观察,图上画了哪些景物,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学生自由发言)

二、深入理解课文

1、总体领略美

(1)点出“桂林山水甲天下”解释意思。让我们随作者一起荡舟漓江,一

饱眼福!(课件:电影配朗读全文)(学生看电影听读,感知美)

(2)欣赏了桂林山水美景,这山水有什么独特之处呢?(学生打开书,快

速阅读,找出桂林山水的特点)(学生发言,老师板书。课件:重点词加红点。)

2、学习第二段

(1)轻读课文,作者是如何生动写出漓江水的静、清、绿?

(2)欣赏大海、西湖。(课件:大海配海浪声,西湖)大海美在波澜壮阔,

西湖美在水平如镜,漓江的水美在哪儿?(课件:静、清、绿图片配乐)

(3)启发思考:欣赏完图片,结合课文说说水美在哪儿?

(4)品读文字,体会语言美。

(5)看图听范读。(课件:范读课文配有一幅幅图片。)

(6)生自由练读。

(7)生个人读。

(8)师生配合读。

(9)配乐学生读。(课件:音乐配图)

3.总结学法

(1)初读课文,浏览图片,感受美。

(2)理解课文,思考美。

(3)练读课文,体会美。

(4)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表现美。

三、运用以上学习方法,自学第三段

1、出示自学提纲:

(1)作者用什么和桂林的山作比较。

(2)课文中又是如何生动描写桂山奇、秀、险,像作者一样展开想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件:出示此段文字和自学提纲)

2、看图欣赏配乐朗读。(课件:配乐范读配图片)

3、山真美,自由朗读,讨论作者如何描写山的。(课件:图片)

4、像作者一样展开想象山还奇成什么样?险到什么程度?再配乐朗读。

四、学习第四段

1、绿水青山,融为一体,再加上云雾迷蒙,是一幅怎样的画卷?(讨论)

2、配乐欣赏,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课件:图文对照)

3、有感情地朗读。

五、小结

林山水景色真是美不胜收,连绵80公里都是如此美丽,构成连绵不断的画卷。

六、总结全文

同学们从天下第一美景的桂林观赏归来,一定很快乐吧!老师们也想去游玩一下,谁愿意当我们的导游。(学生用自己编的一段解说词,看着图,导游。)(课件:好几幅图连续出现,配乐。)

(课件:突出“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篇11:《古诗两首》教学设计(S版一年级下册)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一)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挂图、画纸,彩笔、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

1笔Π迨榭翁,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2奔蚪椤兜丘偃嘎ァ纷髡咄踔涣。

3笔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苯柚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弊杂衫识凉攀,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逼舴⒑凸睦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4痹谘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笔ε湟舴抖粒学生思考: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笔σ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弊杂啥痢

3敝该读。

4背鍪咎羁仗猓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狈中∽樘致凼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备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7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8背鍪攫偃嘎ド剿画。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逼舴⒀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四)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敝傅佳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蓖卣剐孕×繁剩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笔π〗帷

古朗月行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观察月亮。

2.本课生字卡片,月亮的图片,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背诵李白的诗《静夜思》。(先指名背诵,再全班背诵。)

2.揭示课题。板书: 古朗月行。认读课题中的生字。注意读准两个后鼻韵母的字。

3.介绍作者:这首诗也是李白写的。

二、观察图画,范读课文。

1.出示挂图。联系课前观察,说一说:图上的月亮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

2.范读课文。听听诗人是怎么说圆月的。

三、自学课文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反复读课文3遍。

2.用不同的符号画出诗中要掌握的6个生字和要认识的5个字,读准字音。

四、读诗句,学生字

1.检查古诗朗读情况。(指3-4名不同层次学生读)

2.认读“时”、“识”这两个读音相同的生字,区别字义。

齐读第一行诗:小时/不识/月,

3.诗人把月亮叫作什么?(齐读第三行)

教师解释“白玉”(可制作装饰品的矿石,或用实物举例)。

认读“作”。(平舌音。作业的“作”就是这个字。)

指导读:他以为月亮是白玉盘呢,多有趣啊!把两行诗句连起来读。……,呼作/白玉/盘。

4.除此之外,他还把月亮看成什么了?(读第三行)指导:又疑瑶台镜。认读“台” 5.这瑶台镜应该放在桌子上、梳妆台上,诗中说它怎么了?(读第四行。)指导:飞在/碧云/端。

五、朗读、背诵课文

同学们虽然都认识月亮,但在观月时也有许多想象,越看越觉得月亮美丽、可爱。能把你的心情在读中表达出来吗?请听录音朗读。

1.反复朗读课文(先学生自由读,再指名读)

2.背诵课文。(背诵时仍要注意节奏。)

六、识字、写字指导

以学生识记为主,教师作适当的补充,重点指导“彳”的写法。

古:“枯”的右半部分。组词巩固:古诗、古代。

行:左边是双人旁,上撇短,下撇长。右边比左边低一些。组词巩固:自行车、行人、行不行。

时:日字旁加个“寸”。“时”与太阳有关。如:时间、时候、时光。

识:言字旁加个“只”。组词:认识、知识、识字。

作:作业、工作、作用的“作”都与“人”有关,所以这个字是单人旁。右边是“竹”的左半边再加两短横。

台:上半部分要写得比“口”宽些。组词:讲台、台球、上台。

七、抄写生字(课后练习2)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S版一年级下册)]

篇12:《古诗两首》教学设计(S版一年级下册)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夜、落、少、村、扬、烟、童、散、忙、趁、纸” 12 个生字。

2.会写“少、处、忙、村、知、放、春” 7 个字。

3.学习“竖心旁”“木字旁”“失字旁”“反文” 4 个部首。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 正确读准 12 个会认字。按正确笔顺书写 7 个会写字,并注意安排好字的间架

结构。认识并正确书写 4 个部首。

2. 了解两首古诗所描写的情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两首儿歌,你们能背下来吗?(全班齐背两首儿歌)

背得真好!对于春天,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指名说话,进行语言训练,

同时激发学习情趣)

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和我们一样,古时候的文人

也作了很多诗来赞美春天。请看这首诗(图片(或看书)出示《春晓》诗文。 )。

二、读课文,读准字音:

请同学们试着读读这首诗,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拼音节、结合

上下文猜字、问同学、问老师等。 )

1.检查读音情况:

(1)抽读卡片指名、开火车认读:夜、落、少、 、知、处。(2)讨论认准这些

字的方法:春

三、再读诗文:检查读音。 1.自由读。 2.同桌互相读。 3.指名读。

四、识字、理解、感悟、朗读:

生自读诗句,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具体解决问题:

(1)理解题意,学习“春” 。理解“晓”。

A学习“春”时可以采取猜字谜的形式: “三人观日”。既而理解“春”的意思,

指名进行组次练习。

B读题目质疑(如果学生初读时已经提出就直接解决)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C结合“日字旁”理解字义--与太阳有关。指早晨。

D再读课题,导入:这首诗表现的是春天早晨怎样的景象呢?

(2)分别朗读每一个诗句,感受其中的意境:

ww w.

A:春眠不觉晓: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并读出春天的早晨沉睡后舒服的感

觉。引导朗读:春眠 / 不觉晓。

B:处处闻啼鸟:通过图片演示,理解“处处” 。(分别在不同的方位出现小鸟及

叫声,使学生如临其境。 )引导朗读:处处 / 闻啼鸟。

学习“处”:分析字形:半包围结构,先外后内。与“外” 、“夜”对比记忆。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通过图片或图片展示被春雨打落的花瓣,使学

生感受诗人对落花的怜惜之情。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情感。

D:学习“知”:分析结构,认识“失字旁” 。重点指导第四笔不出头、第五笔是

点。

E:学习“少”: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字容易错的地方,与小对比。第二笔是竖,

不要写成“竖钩”。区别多音字“ shǎo”“shào”。

F:整体感悟情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熟读成诵: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背诵,如自由练习、指名背诵、师生互相提

示合作背诵等

六、写字:

少:独体字,注意笔画间的间架结构,位置安排。 (自己描、写。互评。 )

处:正方形,外边三笔老师带写,注意撇短捺长、找准斜度。

知:左右对比,可以用画线法比较:

左高右低、左长右短 , 特别是与横竖中线相关联的笔画, 要着重观察描摹。

春:学生小组学习,讨论。教师指导(横与横之间的距离、长短。 )

不同的字,通过不同方式进行指导,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

供合作时间与空间。

七、布置作业: 1.必做:背诵古诗、抄写生字。 2.选做:查阅作者孟浩然的

其他诗句。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解题、学习“村居” 。

1、上节课我们学习学习了《春晓》 ,谁愿意给大家背一背?

2、学生背诵《春晓》

3、激趣:下面我们再学一首关于春天的古诗--《村居》 。

4、齐读课题,学习“村” :

问:关于这个字你都知道什么?(音?义?写?部首及形声特点等。 )

二、激发兴趣、整体感知。

1、带入情景:诗中描写的就是在乡村居住是看到的一种春天的景象。 (出示挂

图)

2、整体感受:看到这种情景你有什么想法? 3、导入识字:诗中有一些我们不

认识的字,你能试着认会吗?

三、初读课文,识字,读正确、流利。

1、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生字、鼓励合作互助。

2、用卡片检查生字、指导识字。

3、检查指导读课文,指导读流畅。

四、理解词句,了解诗的大意。

1、自己学习:自己逐句读诗,想一想每一句诗什么意思。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小组讨论:读懂的内容、讨论不懂的词句。

3、教师针对学生质疑,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每句诗的大意。重点指导

词义:

拂:轻轻地擦、扫。 纸鸢:风筝。

烟:春天蒸腾起的烟雾。

五、指导朗读,体会诗情画意。

1、学生自己试读,小组汇报、评议。推荐读得好的同学给全班同学听。

2、师生共赏。

3、朗读指导:草长 / 莺飞/ 二月天,拂堤杨柳 / 醉春烟。儿童散学 / 归来早,忙趁

东风/ 放/ 纸鸢。

六、熟读成诵。自由背诵、同桌检查。

七、指导写字。

同桌研究,重点指导:

忙:重点板书“竖心旁”,注意左右笔画的穿插。(右边的横插在左边点的下面。 )

村:左右同高同长,注意“木字旁”和“村”中两点的位置关系。

放:板书四笔反文的书写方法。可采取笔画拼摆的方式让学生形象感受。

八、布置作业:

必做:抄写、听写字词、背诵。 选做:到户外去放风筝,体会

放风筝的乐趣。

教学后记: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S版一年级下册)]

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佃大寨小学 安静

古诗三首:七步诗、长歌行、出塞(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S版第五单元教案(四年级下册)

关于初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后古诗词

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知识点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

三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电子版

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题

火把节 教案教学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古诗三首 教学案例(S版四年级下册)
《古诗三首 教学案例(S版四年级下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古诗三首 教学案例(S版四年级下册)(共12篇)】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国学经典,统编一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知识点!2022-07-28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2023-02-14

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2022-06-24

四年级下册《古诗词》教学设计2023-07-18

小学六年级语文《十六字令三首》教学设计教案2022-08-25

五年级下册课文内容2024-03-31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教学设计2022-04-30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二单元作文2022-11-04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六单元作文范文2023-01-02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知识点2023-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