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逃课的原因与对策研究(锦集12篇)由网友“面团姜”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90后”大学生逃课的原因与对策研究,希望大家喜欢!
篇1:“90后”大学生逃课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90后”大学生逃课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摘 要:当前“90后”大学生的逃课问题日益严重,引起了教师、家长、教育主管部门甚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的自身原因,同时学校、教师、社会也都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只有管理者、教育者、学习者共同努力,采取正确实施,这一问题才能顺利得以解决。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原因;对策;逃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04-0293-02 课堂教学是高等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最主要的方式,经过十年寒窗苦读和高考的全力拼搏后的“90后”大学生们进入大学之后,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本应该在课堂上认真听课,努力学习。但现实却是,部分“90后”大学生时常出现逃课行为,甚至有的学生竟然成了高校中的“逃课一族”。因此,正确面对“90后”大学生的逃课问题,治理“90后”大学生的逃课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一、“90后”大学生逃课的原因 1.自身原因。(1)个性自由。“90后”大学生相对于他们的前辈,个性更加的鲜明,想法更加大胆,规规矩矩地到课堂听课对他们来讲可以说是个很具“挑战性”的事情。尤其是进入大学之后,宽松的环境,骤然减轻的压力,使他们的这个特点更加显现出来。再加上他们本就追求个性解放,对中国实行的应试教育、模式化教育从小就“恨之入骨”,课堂在他们眼中就像是一个工厂中流水线上的机器,那么,逃课在他们来讲也就再正常不过了。(2)适应困难。当今的“90后”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是非常差的,尤其是对一个刚入学的“90后”大学生来说,大学的生活对他们来讲是完全陌生的,教师陌生、同学陌生、制度陌生、尤其是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更加陌生。在中学的时候,他们学习的目标很简单,就是考大学;学习的内容也很明确,就是高考要考的那几科。而且,中学的老师为了提高学生考上大学的可能性,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说是做到了无微不至的关心,一个知识点要讲无数遍,一个类型题要做无数遍,时间怎么分配,方法怎么掌握等等都有明确的指导。但是大学则完全不同,老师多数是讲完课就走,并且讲课的信息量也是极大,有时候一节课讲几章都是常有的事,这就要求学生们要自己制订学习计划,摸索合理的学习方法。但是由于我们的学生在中学没有受到这方面的教育和训练,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难以跟上教师教学的进度,越落越多,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彻底毁灭他们学习的信心。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就会放弃学习,转而去追求玩乐,逃课也就在所难免。(3)学费负担重。近几年高校扩招,的确是让更多的青年学子走入了大学校园,但是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学费的大幅上涨就是其中之一。现在的大学学费,对一些同学,尤其是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同学来时是一个很大的压力。他们为了能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大量的兼职,有的甚至在校创业,而这些事情一定会和上课发生时间上的冲突,这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一定会选择赚钱而不是上课。 2.学校原因。(1)教学管理不到位。当前很多高校的教学管理,还是停留在维持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层面。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课内容重复、滞后和老化,教材多年不变,与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严重脱节。必修课多,选修课少,又不成体系。排课不合理,有时上午全上理论课,学生感到十分疲倦,下午便不愿再去听课。教学设施差,教学效果不理想。这些学校教学管理的落后,都成了学生逃课的原因。(2)教师不合格。实事求是地说,当前部分教师的水平不是很高,并且没有对学生应有的负责任的态度。他们上课没有激情,照本宣科,思路不清,语言不畅。另外,一些老师的授课方式也是极度落后,在21世纪的今天,他们还是简单地固守着教材、粉笔、黑板,而这些,再也不能引起现在的“90后”大学生的兴趣了。学生们产生逃课的想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3.社会原因。(1)就业压力。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后就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已经不是个例了。扩招使一些原本不具备上大学条件的学生上了大学,本来就不多的高端就业岗位因为他们的加入变得更加不够用。为了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学生们只能不断地增加自身的砝码,或是疯狂考证,或是努力考研,而这些都时刻冲击着高校的课堂教学。还有一些同学,在自身条件不是很好的情况下,为了能“先行一步”,甚至在大三就已经活跃在各种招聘会,上课在他们来讲,那是浪费了宝贵的时间。(2)环境恶化。近些年,市场经济的大潮不可避免地冲进了大学的校园,“90后”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随波逐流。他们上课首要考虑的不是学什么的问题了,而是有没有用的问题了,变得极端功利化。在他们尤其是高年级学生的眼里,对他们今后就业、赚钱无用的课程,那就是一文不值,根本不会去上。另外,现在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也影响着部分的学生,他们经常出入社会娱乐场所,贪图享乐,流连忘返。(3)科技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尤其是现代教学方式的普及,使得现在的“90后”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获取知识。网络教学的实现,使学生们可以自主学习。很多学生选择到网络中去寻找各种教学名师、专家教授的远程网络课程,而不愿意再坐在教室中去听他们认为水平有限的本校教师的讲课了。 二、“90后”大学生逃课的对策 1.学生自身层面。“90后”大学生要端正心态,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大学生越来越多,让从前的“天之骄子”变成了今天的`“土豆白菜”。 “90后”大学生要真正认识到,考上大学并没有走进未来的“保险箱”,就业竞争愈演愈烈,要想在社会上生存,只有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2.学校层面。(1)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学校应该组织教师、辅导员或者优秀的高年级学生,指导低年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转变他们在中学时期被动“填鸭”式的学习方式,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教会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以免部分学生因成绩太差,而产生的厌学心理。鼓励他们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知识殿堂,产生求知的欲望。(2)提升教师水平。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为了能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高校教师应该首先从我做起,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学习教学方法,认真专研专业知识,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另外,教师应该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进行课堂教学,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学生考勤,而不能对学生出勤不闻不问,任由散漫。第三,高校教师要积极深入社会实践,把握学科最新动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把课堂教学和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培养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学生也就能够自觉自愿地走入课堂,发自内心地喜欢上课。(3)建设良好学风。当前的许多“90后”大学生缺乏理想信念,不讲吃苦耐劳,做事经常急功近利,甚至毫无诚信,这些都说明“90后”大学生学风不良的问题是实际存在的。这些学风问题的存在,使得他们的逃课现象越来越严重。所以,要从源头上治理大学生的逃课问题,就务必建设良好的学风,加强对大学生的学习风气教育。只有采取各种措施,营造良好的学风,在学生中形成想学习、爱学习的氛围,那么逃课现象自然会得以解决。(4)加强思想教育。因为当今大学生尤其是“90后”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很差,他们进入大学之后,很难转换角色,适应大学生活。所以,高校教师尤其是辅导员和心理辅导老师,要及时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第一,要对大学生进行组织性纪律性教育,让他们树立遵守规则制度的意识。第二,要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动机教育,让他们自主自动的去热爱学习,要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在校努力学习,掌握更多技能,才能在今后的社会竞争中有所收获。第三,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那些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心理困难的学生,更不能忽视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缓解心理压力,摆正心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5)加强就业观教育。面对空前就业压力下的大学生的无奈逃课行为,一定要尽早给学生灌输合理的就业观念,转变那种临近毕业才谈找工作的落后观念。从入学开始,就应该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态度,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减轻他们的就业压力,让他们放平心态,安心学习。要指导学生合理选择各种认证考试,在能够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同时,不要盲目考证,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当前大学生考研成风,很多学生是在从众心理下的盲目跟风,不惜逃课也要去考研,要让他们真确认识考研的利弊,让他们理性考研。(6)改革相关制度。 要切实执行学分制度,多设选修课,让学生们在大学期间能够真正地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课程。要严格日常教学管理制度和考试制度,对那些认为考上大学就一定能获得文凭的同学一定不能任其堕落散漫,这样也能严肃学生的学风。要完善奖助学金制度,为学习认真、家庭困难的学生提供更多的经济帮助,解决他们的经济困难,让他们在学习上能够全心投入,没有后顾之忧。要改革教师奖评机制,给那些多上课、上好课的一线教师更多的机会,激发全体教师的教学热情。(7)营造良好环境。“象牙塔”外的世界相对学校来讲更加丰富多彩,各种网吧、游戏厅、歌舞厅等娱乐场所应有尽有,这些都时刻刺激着学生们的心,加上“90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成熟,很容易受到这些场所的吸引,甚至流连忘返。因此,学校应该呼吁全社会的力量,清理整治校园周边的这些娱乐场所,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环境。要加强教育,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抵御各种外部诱惑。严肃校风校纪,让学生们能够专心学习,认真上课。 参考文献: [1] 田正学,王小兵,王羚又,等.大学生逃课现象研究[J].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3). [2] 王勤,周国文.从“读书无用论”到“读书赚钱论”――论校园文化中理想主义的缺失[J].中国青年研究,,(4). [3] 毛宗良.大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与对策分析[J].科技与文化,,(1). [责任编辑 陈 鹤]
篇2:大学生逃课的原因有什么
大学生逃课的原因
1、大学生兼职
刚一进去大学,就到宿舍楼或者食堂附近各个广告栏处寻找兼职信息,为了增加自己的社会实践和零花钱,并且享受赚钱的快乐。不论是做家教,还是去发传单,洗盘子,都会乐开了花,但是关键:不注重能力的提升,多做兼职反而会成为钱眼子,注重眼前的小钱,而不关注自己本身能力的成长,则是一件蠢事
2、参加社团活动
热衷于社团活动,是社团里的骨干,常常组织一些人开会,策划,遇上社团活动自然要发挥自己当干事的价值,如果遇上社团活动,上课自然就退居其次,有人一开学参加社团,现在你看看有多少人还参加,
社团有好处,但是还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
3、白天要睡觉
通宵太久,打游戏太久,看小说太久,自然要补充体力
大学就像养老院,天气好,晒被子、晒人,天气不好多在被窝里
交了昂贵的学费,睡的是自己的青春!
4、谈恋爱
为了爱情可以付出一切
为了爱情逃个课算什么?
女朋友喜欢“英雄”“坏蛋”,索性大学就出现了很多的逃课英雄,坏蛋,沉浸在爱情的怀抱中。
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想一想自己农村的父母!
5、课程内容枯燥
受不了那种教条死板的老师,他们心里的种种创意和乐趣都被他们抹杀得一干二净,他们喜欢自由而开放的教学方式,聪明的大脑永远不允许被填塞太多无趣而无用的理论,所以逃课不过是他们躲避耳朵被侵袭的方式。
6、考证
为了得到一个满意的工作,通常采用各种考证的方式扩大就业面:如考研、考托福。他们会觉得有的课程听不听都一样,还不如自己看书学得快一些,但是有没有想过,是证书重要还是能力重要?学了一辈子数学,也没见你在买菜的时候使用过Sina、微积分算过啊~
考证不是重点,重点是能力!!!
应对大学生逃课的策略
1.改革与完善专业招生和教学模式摒弃掉传统的专业招考模式,建立更加适合学生的专业招生模式。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让学生能够根据个人特长和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扩大大学生自主选课的空间。为使学生合理地调整个人发展计划,适应在校期间的学习安排,针对教学体制的弊端,一方面,应大力推行和完善学分制,建立弹性学分制:另一方面,优化课程设置,提高课程的实用性,扩大选修课的范围和数量,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去选择自己兴趣所在的课程,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自主发展的需要。
2.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由于许多大学生从高中来到大学,对于各方面的转变会表现出一定的难适应性,如果不正确引导,学生们就会出现消极反应。因此,班主任、辅导员与学校心理咨询师应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加强学生的学习目的与动机的教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明白大学“60分万岁”已毫无意义,大学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另外,也要加强对贫困家庭学生的教育,帮助其解决心理压力,克服困难,正确处理好学习与社会兼职的关系。
3.教师不断完善及提高教学魅力课堂教学质量是由教师来体现的,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单向纵深为止,让学生有思考余地,有创新的期盼。态度决定效果,只要教师爱岗敬业,把教学作为人生事业来做,不仅要“传道”,还要“解惑”,关心爱护学生,以“心”吸引学生,是杜绝学生逃课行为的保障。
篇3:大学生就业困难研究与对策
大学生就业困难研究与对策
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提出解决的`对策:应该根据当前的就业状态及原因,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就业指导,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加强挫折教育,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应主动建立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建设好就业指导网站,给学生提供适时的指导.
作 者:杜艳辉 张瑞祺 作者单位:华北煤炭医学院,河北唐山,063000 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 英文刊名:NEW WEST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4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问题 原因 对策篇4: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金融危机的降临,大学生就业难成为这个时代维护稳定和保持发展亟待清除的障碍.主要可从两个方面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第一,加强就业工作指导、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第二,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作 者:胡琳 作者单位:长沙大学招生与就业指导处,湖南,长沙,410003 刊 名:长沙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SHA UNIVERSITY 年,卷(期):20xx 23(4) 分类号:G40-052.2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难 扩招 职业指导 综合素质篇5: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
虽然我国一直强调男女平等就业,许多用人单位对已招收的男女大学生也是平等支付工资,但在录用和晋升时却有明显的性别歧视现象。据《女大学生就业供求状况调查》,在被调查的75家企业中有42家用人单位明确表示愿意招收男生,只有3家愿招女生,男女都愿招的企业26家。那么,为何会出现“好女难嫁”的现象呢?
一、导致女大学生择业难的原因
1、传统文化偏见的影响。在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诸多因素中,传统性别偏见与歧视,对男女的不同角色期待和双重标准是根本原因。尽管法律中明确规定男女平等,但数千年“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的历史文化已作为一种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大部分人的头脑中。社会对女性的期待更多的是贤惠温淑、端庄持重、遵守传统、相夫教子。社会对男女两性不同的行为期待不仅影响到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后的职业选择,同时也会影响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
2、用人单位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经济学假定人都是理性的,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资源条件下追逐个人效用最大化。对用人单位而言,即利用可获得的生产要素组合追逐利润最大化。总之,用人单位要全面衡量使用某种劳动力的“性价比”。由于生理因素、婚姻因素,以及生育保险费用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等等,使得“女牌”劳动力的“性价比”低于“男牌”劳动力,这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3、近几年高校扩招的影响。从起,我国连续扩大招生规模,使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据有关统计,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115 万,20xx年为145万,20xx年达到212万,20xx年是250万……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社会上的人才需求增长则是缓慢的或与往年持平。整体就业呈现供大于求的形式,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因素。
4、女大学生自身特点。首先,男女两性在生理上存在差异,大多数女性在体力和精力上往往不如男性,这是众所周知且无法选择的。男女两性生命周期的显著差异就是女性承担着生育孩子和哺乳的任务,由此必然造成女性职业生涯的中断。这种生理上的差异及由此导致的生命周期的不同,与传统的家庭角色观念相结合,造成了女性在就业中的不利地位。其次,女大学生本身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据20xx年5月对南开大学的一项调查表明,15。3%的女生同意“女研究生相当于男本科生”这种歧视女性的说法,自己就认为女不如男。这说明女大学生也未能摆脱世俗的男女性别观念,女性自身在这一过程中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上述导致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不是各自孤立起作用的,它们往往交织在一起。并且,克服这四个因素有一定难度。
二、女大学生择业难的对策
1、转变观念,为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创造更好的文化与制度环境。全社会要致力于消除文化观念中的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广泛树立公平竞争意识;特别是在制度方面,建立以“男女平等”国策作为唯一标准,广泛宣传男女平等等基本国策和女大学生就业的.战略意识;传媒要加大对成功女性的宣传,树立成功,多样的女大学生形象,公正评价女大学生的工作能力,要改变社会对男女价值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女大学生的优势。
2、国家应制订相关政策,完善有关法律法规。针对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工作后一系列问题的担忧,国家应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两性平等就业政策,以切实保障女大学生的利益和用人单位的利益。可以借鉴挪威、瑞典、希腊等国的做法,即通过立法对女性从业者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在税收上给予一定的优惠,从而鼓励企业吸纳女性就业,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率。
3、积极发展家政服务业,促进家务劳动社会化。女大学生工作后面临结婚、孕期、哺育幼儿成长等事务,这占去了女性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也是用人单位不愿接受女大学生工作的主要原因。各国实践表明,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加强家政服务工作的社会化专业化,使女性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工作上,从而提高其在就业上的竞争力。
4、女大学生自身应该与时俱进、更新观念、自我完善。女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彻底摒弃“女子无才便是德”及“女性是弱者”等传统观念,不断用新知识、新理念丰富自己。在心理上要有自信心,要相信自己和男生一样有实力,要敢于竞争,克服自卑、胆小、怯懦等自身心理障碍,保持良好择业心态。女大学生要善于发挥自身优势,寻找适合自身生理特点的行业单位,开拓进取,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和职业道德,适时抓住成才的机遇。
总之,在劳动力市场上以及工作环境中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它们对女大学生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而克服这种不平等则需要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努力。由于,女性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减少这种不平等,将有助于女性和整个社会的发展。
篇6: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危机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对河南省几所高校的调查研究,从学生、学校与政府、社会及宗教本身等四个方面来探究大学生信教的原因,并提出了应对之策,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原因;对策
近年来,大学生信教人数呈逐步上升趋势,笔者于今年5-6月在河南多所高校进行的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985份,有效问卷759份,其中汉族学生中信教率为18%,少数民族信教率28%。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原因,整理如下:一、大学生自身层面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迷茫期,面对多重压力时,很多学生缺乏应有的信心和勇气,失落、恐惧、迷茫的感觉应运而生。学生不知道自己应该追求什么,应该怎样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和目标,精神世界往往处于信仰模糊甚至真空状态。此时,那些未得到及时引导教育的学生就会倾向于将自己交给那些神秘的、不可知的外在力量(如宗教、迷信等),以求获得解脱;再者,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都具有一种猎奇心理,他们从小在单一的马列主义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灌输中成长,因而对于宗教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模糊心理,正是这种好奇心驱使他们去接触宗教,从而慢慢成为一名宗教徒。
二、政府与学校层面
政府和学校应当对学生的信仰起到规范和引导的作用。调查中发现,约有70.4%的大学生表示从未接触过有关我国宗教政策的宣传,这直接影响了我国宗教信仰政策的落实;另一方面高校两课教育由于教学手法问题往往流于形式,使得高校仅存的信仰教育难以深入学生的内心,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社会层面
我国现在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激烈的社会变迁带来的社会失范与社会结构重建,必然产生拜金主义、贫富差距过大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而一些学生产生了严重的信仰危机,开始怀疑马列主义,进而宗教中那些劝人向善的教条教义则吸引了他们的眼球。
四、宗教本身
在信教大学生中,24%的信教大学生表示宗教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文化结构和文化魅力是其信教的主导因素。加之基督教《圣经》本身就是一部历史典籍、文学作品、神话小说,文学性、故事性强,又通俗易懂(佛经则晦涩难懂),这甚合部分精神空虚、寂寞的大学生的口味,由欣赏进而接受,信起上帝来。
篇7:大学生社交障碍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
大学生社交障碍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作为大学生,不能像高中生一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因为生活学习环境的变化,大学生会面对新的社会交往。良好的社会交往可以减少孤独、寂寞、空虚、恐惧、痛苦,可以宣泄愤怒和压抑。
因此,社会交往对于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应该克服社会交往中存在的障碍,努力使自己营造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社交障碍;原因分析
一、社会交往及社会交往障碍
社会交往,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之间相互往来,进行物质与精神交流的社会活动。作为生活在现实环境中的人,都存在社会交往的事实,它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部分大学生在社交中存在着不适应的现象,如不敢交往、不愿交往、不能交往等,若任其发展下去就会演变成为社交心理障碍。常见的大学生社交心理障碍有以下几种:恐惧心理。即在与人交往时(尤其是大众场合下),感到紧张、害怕、甚至手足无措、语无伦次、更有甚者害怕见人,这种表现称为社交恐惧症。在进入大学之前,学生的公共活动机会很少,进入大学后,随着参加各种公共活动机会的增多,恐惧心理成为很突出的社交障碍。
自卑心理。即在社会交往中对于成功的想象少,对失败的想象多,不自信,总觉得自己不行,无勇气和信心去交往。中学时代,学生之间交往最多的是学习成绩,努力的方向就是尽可能的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进入大学后,学生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各种活动及竞赛让同学们有了更多可以发现在即优势及长处的地方,但这也意味着部分同学会发现自己更多的缺点和短处,这样会增加他们的自卑感。
害羞心理。即过多的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致在社会交往中无法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阻碍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这种现象多见于较偏僻地方来的大学生,对于他们而言,大学生活是新鲜的但也是令人不适应的,因此,他们会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害怕出错,这样反而束缚了自己,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
封闭心理。它表现为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掩饰起来,试图与人保持严格的距离。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想法各不相同,有些同学觉得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有些同学会顾虑我的想法和别人不同,别人会不会觉得我的想法很怪异?为了不是自己有别于别人,他们不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更有甚者自己觉得自己的想法是不应该改的,从而会陷入苦恼之中。
二、产生社会交往障碍的原因
(一)在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唯我意识”影响了良好社会交往的形成。由于当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习惯了在家庭中的被呵护,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更关注的也只是学生个人成绩的提高。受这种环境的影响,他们或多或少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唯我意识”。另一方面,社会竞争加剧,而家庭教育普遍重视的是学生智育的发展,而轻视了思想与心理的教育。这些因素造成他们自身人格、情感和心理障碍,致使他们不能很好地处理社交关系。
(二)现代社会交往的功利性与传统交往信念的矛盾,使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陷入苦恼。在我国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现实条件下,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交往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功利性交往的影响。青年大学生世界观尚在成型阶段,在处理社交关系遇到崇尚理想人格与现实利益的矛盾、情感交融与竞争利用的矛盾时,会陷入不知所措的境地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胡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汇编[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3]杨六栓.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相关问题[J].平顶山师专学报,,(04).
(三)现代化通讯方式对大学生的正常交往也产生负面影响。互联网、电视、电话的普及,导致人们直接交往的减少,交往的兴趣和需要也下降。电话交谈方便迅速、短信交流便宜便捷,人际交往似乎变得更加省时省力,许多大学生喜欢趴在床头发短信、打电话与亲人、朋友交流思想、诉说烦恼,但这实际上意味着直接面对面交流的减少。“当人们的交往通过手指一按就可以进行时,人的嘴便沉默了。”所以,大学生不觉得自己交往减少,事实上他们与人直接交往的能力是在下降的。
(四)应试教育不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弱化了大学生的交往能力。在我国,虽然素质教育的呼声不绝于耳,但应试教育、升学竞争才是客观事实,以分取才依然是教育的主要现象。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学生只知道学习,而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与人交往。在应试教育的课堂里,多是与升学考试相关的知识,与应试无关的社会性课题很少有机会进入教材和课堂。这些都对大学生正常交往能力产生影响。
(五)贫富悬殊使大学生产生不平衡的心态,这也影响着他们的社会交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消费水平日益提高,消费观念迅速变化,但是也拉大了国民之间的贫富差距。在大学生群体中也出现了贫富分层,由于消费观念,消费水平的不同,他们在交往中会相互抵触,不能形成平等和谐的交往氛围。
三、克服心理障碍,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处理人际交往
(一)提高认识,掌握技巧。在这一方面,学校心理咨询人员任重道远。要引导大学生调整认知结构,大学生能意识到社会交往的重要性,有进行良好社会交往的愿望,但他们不一定能对人际交往有积极、正确的认识,由于受成长环境的影响,他们更多的把社会交往简单的看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利用,尔虞我诈;同时在面对更大范围内的人际交往,大学生要加强交往技巧的培养,促使交往双方达到心理相容。为此,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应尽可能从以下几点出发:肯定对方。自尊是人们的普遍需要,当自尊心得到高度满足时,人们就会产生最大程度的愉悦,在这种状态下会易于接受交往中对方的态度、观点。对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而言,对自尊心得到满足的需要非常强烈,因而在交往中应学会肯定对方,尊重对方。
真诚热情。在人际交往中,冷漠会让人产生距离感,因此,要让对方感到你的真诚和热情,让人产生亲切感,这样对方才会对你进行肯定的评价。所以在交往中,大学生既需要充沛的热情,同时也要坦诚言明自身的利益,热情同时也真诚,既不让人觉得冷漠,也不让人觉得虚伪。
(二)充分实践,改善交往措施。大学生能够意识到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但缺乏交往的实践,只有在交往中才能形成和发展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学生从入学时候开始,就应该注意加强交往的实际锻炼,这样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
初入校门的大学生,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陌生的事,在与人交往时,可以一步步深入,首先要做到自己主动,如果都等着别人先来和自己交谈,要么不会有交流,要么只是被动的“被交流”:即先开口的人可以掌握主动权,后开口的人只能跟着别人走。其次是经常与人交往能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及使对方开口的本领,以及寻找相互感兴趣话题的本领。同时,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有赖于相互了解,这就要求彼此在思想上多沟通,因此,要注意在与人交谈时,需要交换彼此的看法,讨论相互感兴趣的事情不能是“一方独大”:一个让你负责说,另一个人负责听,这样并不能达到交流的效果。只有相互诉说,相互倾听,才可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同时降低内心压力,增进彼此的了解。
此外,一个人在不同场合具有不同角色,在教室是学生,在阅览室则是读者,在商店是顾客,根据不同的身份,要考虑交往对方的感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社会交往活动中,要经常的把自己想象成交往对方,考虑一下自己处在对方情境中时会有怎样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体会一下他人的心理感受,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和行为,从而改善自己对人的态度。
(三)培养良好的交往品质。第一,要做到真诚。“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如果你对别人不真诚,你就不该埋怨别人对你不真诚,交往本就是为了促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如果交往中只有谎言,那也就无所谓交往了。第二,要做到信任。美国哲学家和诗人爱默生说过:“你信任人,人才对你重视。第三,要做到克制。与人相处,由于利益或所持观点的不一样,发生摩擦冲突在所难免,克制则可以避免冲突的进一步恶化。克制是以团结为出发点,以大局为重,即使是在自己受损的情况下也是如此。第四,要做到自信。俗话说,只有自己先爱自己,别人才会爱你;只有自己先尊重自己,别人才会尊重你。自信也正是如此,在人际交往中,自信能够做到自尊自爱,同时也尊重他人,爱护他人;既能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能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第五,要做到热情。在人际交往中,热情可以消除隔阂让人觉得温暖,无形之中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待人热情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它可以沟通人的情感,促进人际交往。
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会出现一些社会交往上的困难与不适应,这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然而,如果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发展到严重失调的程度,那就必须意识到自身方面可能存在问题。因此,对于人际关系不适应的状况,大学生应认真对待,看清问题的实质,以便能做到对症下药。
篇8: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危机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对河南省几所高校的调查研究,从学生、学校与政府、社会及宗教本身等四个方面来探究大学生信教的原因,并提出了应对之策,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原因;对策
近年来,大学生信教人数呈逐步上升趋势,笔者于今年5-6月在河南多所高校进行的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985份,有效问卷759份,其中汉族学生中信教率为18%,少数民族信教率28%。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原因,整理如下:一、大学生自身层面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迷茫期,面对多重压力时,很多学生缺乏应有的信心和勇气,失落、恐惧、迷茫的感觉应运而生。学生不知道自己应该追求什么,应该怎样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和目标,精神世界往往处于信仰模糊甚至真空状态。此时,那些未得到及时引导教育的学生就会倾向于将自己交给那些神秘的、不可知的外在力量(如宗教、迷信等),以求获得解脱;再者,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都具有一种猎奇心理,他们从小在单一的马列主义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灌输中成长,因而对于宗教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模糊心理,正是这种好奇心驱使他们去接触宗教,从而慢慢成为一名宗教徒。
一、政府与学校层面
政府和学校应当对学生的信仰起到规范和引导的作用。调查中发现,约有70.4%的大学生表示从未接触过有关我国宗教政策的宣传,这直接影响了我国宗教信仰政策的落实;另一方面高校两课教育由于教学手法问题往往流于形式,使得高校仅存的信仰教育难以深入学生的内心,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社会层面
我国现在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激烈的社会变迁带来的社会失范与社会结构重建,必然产生拜金主义、贫富差距过大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而一些学生产生了严重的信仰危机,开始怀疑马列主义,进而宗教中那些劝人向善的教条教义则吸引了他们的眼球。
三、宗教本身
在信教大学生中,24%的信教大学生表示宗教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文化结构和文化魅力是其信教的主导因素。加之基督教《圣经》本身就是一部历史典籍、文学作品、神话小说,文学性、故事性强,又通俗易懂(佛经则晦涩难懂),这甚合部分精神空虚、寂寞的大学生的口味,由欣赏进而接受,信起上帝来。
四、提出几点意见
1.进行宗教本质教育,帮助大学生认清宗教的本质宗教道德本身就是世俗社会道德宗教化的结果,是将世俗道德绝对化、神秘化和片面化的结果,他们之间是一种支与干、流与源的关系。其次,宗教劝人向善的作用并不是它的主流,与宗教道德的核心内容相比较而言,它只是次要的、派生的,如在基督教中“信仰神、服从神、崇拜神乃是一切宗教道德规范的首要原则,它通过上帝和神明所谓的种种信条来调整人与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极力贬低人生价值”。
2.强化“两课”的教育功能,开展切实有效的大学思想政治工作在我国,“两课”是宣传马列主义的重要途径,担任“两课”的教师应切实履行自己的教育职责,强化自身修养,优化教学手段,贴近学生身心,使“两课”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体现。
其次,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思想阵地,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错误的思想就会去占领。”[2]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能及时介入并引导迷茫期的学生,便能帮助他们树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否则,这些学生更容易投向宗教的怀抱。
3.加强宗教学的基础研究,开设有关宗教基本知识的课程部分学生正是在我国马列主义的单一教育模式下,才对宗教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神秘感,进而接触其甚至成为宗教徒,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开设宗教基础课程剥去其神秘外衣,让学生及早地认识对宗教本质,这样当大学生再面对宗教时,就不会感到盲目无知,才能更好的抵挡其渗透。
参考文献:
[1]陈安金.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思考[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9).
[2]戴嘉宝.新时期大学生信仰宗教的调查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
篇9:试析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原因及其对策研究的论文
试析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原因及其对策研究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障碍 原因 对策
论文摘要:大学生面临着生理、心理的巨大变化及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众多要求,但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在为人处事方面常引起心理冲突,产生心理障碍。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凉因与对策。
近十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令人担忧。根据樊富氓等人对清华大学916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71.3%的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承受着很大或较大的心理压力;70.1%的学生对压力缺乏正确认识。a7范存欣等人在暨南大学1026名大学生作了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有42.83%的大学生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16.22%的在校学生存在各种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其中有24.21%的学生存在病态人格问题。川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广泛性呈越来越大的趋势。“马加爵案”是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极端表现。大学生成长阶段是人生的特殊、迷惘期,正进人成年人的社会角色,但对社会、家庭而言,因其经济不独立,实际仍是“未成年人”,又面临学业、就业、学费等心理压力,及人际关系、爱情等成长的烦恼和困惑,容易角色错位,导致心理冲突,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危及到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不可等闲视之。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原因
大学生心理障碍表现形式各不相同,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环境因素
当前社会处于新旧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更迭的关键时期。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竞争意识逐渐加强,生活、就业压力日益增大,这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很大的影响;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价值观念的冲突、贫富差距的拉大、利益格局的调整造成大学生心理的不平衡:个人对众多可供选择的生活目标难以兼顾的矛盾心理加剧,了内心冲突;对环境变化的适应不良而出现的种种困惑、迷惘、不安和紧张在明显增加……以上种种因素都可能导致大学生的心理障碍。正如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指出的:“我国当前正处于一个大变革时期,这个变革包括几千年沿袭下来的文化、观念的改变。因此,人群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因适应不良而产生的各种心理障碍。”
(二)家庭因素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都与家庭环境有关。父母离异或不和、亲人病故、家庭主要成员不良行为的直接教唆和间接暗示都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影响。此外,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和教养方式也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如:过分地保护和溺爱会导致子女依赖、胆怯、任性、骄横等心理倾向;过分严厉则会使子女产生消极、畏缩和迷惘的个性特征。但人在童年、少年的成长经历对个体的人格特点有很大的影响,有家庭事件对子女的影响是终生挥之不去的。因此,家庭环境也成为造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因素之一。
(三)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包括遗传素质、生理病变、身体发育状况等。根据材料已知:轻微的神经障碍可能与先天遗传和生长的内部环境有较大关系。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因此个人的容貌、身材、生理缺陷等也是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诱因。心理因素归根结底是环境和遗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一经形成,又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有些大学生由于认知水平偏差而爱钻牛角,受到挫折后一撅不振,自暴自弃,对同学的帮助置之不理,长期郁闷而产生心理疾病;有些则由于自己缺乏自制力、情绪易冲动或忧郁而产生心理问题。而且现在的青少年生理成熟的年龄普遍提早,而同时社会对人们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样一来,人们的求学阶段也越来越长,从而出现了所谓“社会成熟后延现象”。当代大学生最大的心理特点就是这种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而这种不平衡也是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学校生活因素
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不同于中学,大学强调自学和独立思考,有许多时间由学生自己支配,这完全不同于中学时老师包办一切的学习情况.因而也就增加了学习上的困难。作为大学生,要独立处理一切生活琐事,协调人际关系等,这都是摆在不少学生面前的突出困难。在高才云集的大学校园,中学时代的优越感被成为芸芸众生的普通学生的感受所代替。“我不是尖子生了”、“我不能得到别人的关注”,“我怎么变得如此笨”等等此类意识引起很痛苦的失落感。有些学生因所学专业不理想而丧失学习兴趣,觉得前途无望。不少大学生正是由于以上种种原因而出现心理障碍。教育部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要求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没有硬性规定,《纲要》在许多地方并没有得到落实。
二、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预防和克服心理障碍的对策研究
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对其带来诸多不良影响,而且心理障碍有多种表现形式和产生原因。因此,要预防和消除大学生心理障碍,需要通过不同的途径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大学生首先要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将其与个人的发展联系起来考虑,不断检查,反省自己,以及时发现并解决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同时要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注、意培养锻炼自己的个性心理品质,增强自己的“免疫力”,自觉主动地培养、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平时主动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或尽量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扩大交往范围,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增强对周围同学的了解,同时也让其‘他同学了解接受自己,以便得到各方面的有力支持。已产生了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要相信自己心理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心理疾病是可以治好的。
(二)设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展各种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主要负责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工作,设立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开展各种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我国心理卫生工作尚未普及,心理咨询工作起步较晚,专职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人员还很少。因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这个环节还比较薄弱,应多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弥补其不足。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已开展了心理咨询工作为学生服务。但是,不少大学生对心理咨询有一种偏见或忌讳.认为进了心理咨询的门就意味着自己是不健康的人,会被指手划脚。针对这种情况,心理咨询部门应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空间,丰富载体,有效利用qq,e一mail、博客等网络工具,进行咨询或交流,这样可以避免面谈时向老师暴露个人隐私的尴尬,学生更乐于真心的反映个人心理问题。事实上,心理咨询并不是心理不正常者的专利,这也说明了学校开展心理卫生知识宣传工作的力度不够。
为了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大学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如思维、记忆、想象能力的心理训练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创造力以及科研动手的能力等;通过采用强化与积极的心理暗示的措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川同时可以通过广播、讲座、发宣传资料等方式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另外,在新生人校时,要通过运用心理量表测量,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以便于他们在产生心理问题时,能够及时得到治疗和疏导。这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自身所出现的心理问题,并在实际生活中予以有效的解决,也有益于大学生形成自我保健意识,增强自我锻炼能力。
(三)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校园环境具有认识和调节心境、育才及娱乐的功能,对完善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作用。为了使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学校应加强环境的美化和管理。校园环境包括校园物质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校园物质环境包括校舍、校园景点、运动场地、甚至教室的墙壁、桌椅的色彩都应认真考虑、精心设计,给人以美的享受,使学生能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品味到宁静恬淡的情趣,有利于学生的心理调节。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校园文化对他们的影响至关重要‘校园的文化环境是指学校精神、制度等,它应该有乐观和谐的气氛、丰富多彩的内容,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校园气氛,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促进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能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增强学生信心。
(四)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工作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国家统一分配毕业生的政策不复存在,这就使得双向选择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毕业生之间的激烈竞争。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职场上的择业困难,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有些学生在辛苦四年后,找到的工作待遇甚至还不如没上过大学的高,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导致心理极度失衡;有些毕业生因在竞争中失利而长时间不能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变得自卑、忧郁、烦躁;还有些毕业生因面临着个人理想与家庭意愿、事业与爱情、就业与深造等方面的两难选择而焦虑困惑,一筹莫展;因此,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也是避免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一项有效措施。
我国的就业指导课程相比英、德等西方国家来说,还有很大差距。它仅限于学生毕业前的就业形势分析和教给毕业生一些求职技巧。川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把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列入必修课,面向全体学生,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等,而不是仅在毕业班才开设就业指导课。通过就业指导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客观的评价自我,扬长避短,以便找一个满意的工作。同时还要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通过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专长和兴趣,根据社会需求,树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职业生涯观。川这样可以使学生避免就业时的盲巨性和・无准备性,增强他们的择业自信心,从而避免一些毕业生因就业产生心理问题的现象。
(五)加强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意志品质
良好的心理意志品质主要体现为以正确认知和积极性情绪体验为依据的坚韧性与有恒性。许多大学生的心理障碍是由于缺乏实践锻炼而引起的,当今多数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因此,遇到一个小小的困难便天塌地陷般难过,甚至无法承受。有的学生曾尝试接触社会,但感到现实与理想相差太远,人们之间有太多冷漠,社会阴暗面太多等等,进而产生心理不适和心理冲突,导致心理障碍。翻开报纸看看,记载大学生因别人误会而自杀、因恋爱失败而精神失常、因“看破红尘”而自杀的事比比皆是。因此,学校应多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投身于社会,体验成功的快乐、失败的艰辛,提高挫折耐受力,从挫折中看到希望。通过实践学会接纳一切社会现象,用辨证的眼光对其进行分析,在实践中学会如何处事做人。以各种活动为载体来有计划有步骤的训练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是一个有效的教育方式,如积极开展有益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参加各类文化实践活动(如“三下乡”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接触社会,在感受社会的激烈竞争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川另外,团体训练和团体活动对提高大学生的意志品质也是很有效的一种方法,这种小群体内密切的人际互动关系对学生的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
篇10:90后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人际交往能力的相关研究
90后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人际交往能力的相关研究
摘 要:探讨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人际交往能力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调查问卷》对470名普通本科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我概念显著相关,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人际交往能力显著相关。结论:(1)大学生的整体自我概念较为积极。(2)积极的自我概念有助于良好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 关键词:自我概念 人际交往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03(c)-0214-02 1 问题提出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人格结构的核心部分,它是个人对自己所有方面(包括生理、心理等)的知觉和主观评价,是在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国内已有的研究表明,自我概念在调节心理健康方面有重要意义。目前,“90后”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有的己经步入社会,在贴有一定标签的社会背景下,其自我概念发发展最快,同时问题也较多,自我概念直接关系到他们对自己、他人、社会的认知,关系到其当前的学习、生活以及以后的工作和发展。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融入社会所需的一项基本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对90后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人际交往能力的相关性进行研究。 2 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以普通全日制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不同专业的470名学生进行施测,有效问卷为434人,有效率为92.3%。其中男生173人,女生261人,平均年龄20.16岁。 2.2 工具 2.2.1 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 采用林邦杰修订的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ennessee Self-concept Scale,简称TSCS)。该量表由70个条目组成,包括内容维度和结构维度以及综合状况,共10个因子。其中,内容维度包括PH(生理自我)、ME(道德自我)、PER(心理自我)、FA(家庭自我)、SO(社会自我);结构维度包括ID(自我认同)、SA(自我满意)、B(自我行动);综合状况包括TOT(自我总分)和SC(自我批评)。自我批评为负向因子,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的自我评价越差,自我概念越消极;其余9个因子为正向因子,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的自我概念越积极。该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89,表明其具有较高的内在一致性信度。 2.2.2 人际交往能力调查问卷 采用王军()编制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调查问卷。该问卷包括4个维度:Z1(认知和评价取向)、Z2(感受性取向)、Z3(社会退缩取向)和Z4(对交往的意向性取向),分数越高,表明人际交往能力越强。本研究中该问卷的α系数为0.76,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 2.2.3 施测及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进行分析处理。 3 结果 3.1 90后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人际交往能力的总体情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90后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总体来说比较积极,男性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总分显著低于女性大学生;在道德伦理自我、家庭自我、自我满意、自我行动因子上,男性大学生得分也显著低于女性大学生。 除道德伦理自我因子、自我行动因子,自我概念的其余因子在教养方式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家庭教养方式与自我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男性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社会退缩”和“对交往的意向性取向”维度上的得分要显著低于女性大学生。 3.2 90后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人际交往能力的相关分析 表2中显示,自我批评因子与人际交往各维度呈显著负相关,其余各因子与人际交往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大学生自我概念越积极,人际交往能力越强。 4 讨论 该研究表明,90后大学生具有比较积极的自我概念,这与姚信(2003)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同时发现,家庭教养方式与自我概念关系密切,一个人自我概念的形成既来自于过去生活经验的总结,也来自于他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父母作为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对子女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这在以往的研究中可以得到相应的证实。王中会,刘俊香()年关于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中发现,如果父母对子女温暖、有感情,培养出的孩子具有积极的自我评价。汪启荣等()年的研究也发现,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高中生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自我概念影响不同。 研究还发现自我概念各维度与人际交往能力呈显著正相关,一般来说具有积极自我概念的大学生往往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在社会交往中个体的自我认知越积极,关于自我行为的认知越积极,个体的自我接纳程度越高,人际交往能力越强。李晶等(2003)关于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发现人际关系敏感性程度越高,自我概念分值越低,这说明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刘耐烦()的研究发现初中生人际交往状况能够预测个体的自我概念发展水平。这表明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自我概念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会促进自我概念的积极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有助于良好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出现宿舍矛盾等人际交往问题,会给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关于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薛敏等,)则发现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很大影响。积极的教养方式和大学生子女的人际交往能力呈正相关,消极的教养方式与其呈负相关。那么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概念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三者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家庭教养方式是如何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发挥作用的,在这一过程中,自我概念是否起到重要作用,这一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 刘耐烦.初中生人际交往与自我概念关系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 [2] 李晶,翟敏,宋煜炜,等.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之间的相关性研究[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3,26(1):51-57. [3] 王军.工科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归因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4):743-744. [4] 王中会,刘俊香.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与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3):350-352. [5] 汪启荣,胡希俊,李怀珍,等.高中生自我概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1):953-954. [6] 薛敏,廖大凯,薛涛.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3):358-361. [7] 姚信.大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状况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42-44.
篇11:大学生犯罪原因及防范对策
大学生犯罪原因及防范对策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率有所上升,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其犯罪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注意.本文从心理方面分析了大学生的犯罪原因,探寻了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对策,以期达到减少大学生犯罪的目的.
作 者:徐凝 作者单位:石家庄,河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050081 刊 名:中国成人教育 PKU英文刊名:CHINA ADULT EDUCATION 年,卷(期): “”(10) 分类号:G72 关键词:大学生 犯罪心理 预防对策篇12:大学生校外活动现状研究及对策
大学生校外活动现状研究及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周边的网吧、歌厅也逐渐成为大学生校外活动的主要场所.但此类场所带来了一系列的安全问题.本文对大学生以网吧、歌厅为主的校外活动现状进行归纳并分析问题及产生原因,并为解决此类问题提出了若干措施.
作 者:付霞 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四川・新都,610500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 年,卷(期):2009 “”(23) 分类号:G645 关键词:大学生 校外活动★ 毛概演讲主题
★ 毛概实践调查报告
【“90后”大学生逃课的原因与对策研究(锦集12篇)】相关文章:
大学生公司调查报告范文2024-01-21
学生调查的报告2024-02-25
一万字毕业论文范文2022-09-11
关于网络的调查报告2023-04-14
网络的调查报告2023-01-15
大学生理想信念调查报告2024-01-28
大学生调查报告2022-07-29
学生教育实习的社会调查报告2023-08-27
大学生上课调查报告2022-11-09
学生作业负担调查报告2022-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