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时间:2022-09-01 08:15:08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新时期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精选19篇)由网友“西瓜好吃嘛”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新时期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时期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篇1:新时期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问题,实质就是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能否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继承和吸收的问题。在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方化,清理古代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的必要条件。人类社会的历史也可以说是人民群众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尽管各个社会这两种文明的程度不同、性质各异,然而社会的发展总是反映这两种文明的发展上。因此讲述中国古代史,继承历史上的精神文明传统,对当代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是顺理成章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勇现了无数的英雄人物,有为数众多的价值连成的文化典籍,这是我国精神财富的宝库,历史的丰碑,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熠熠闪光。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更替着治乱兴衰,出现镇定分裂统一,那些维系着民族存续、支撑着民族大厦的栋梁人材,是我们国家民族的灵魂。他们的言行、精思美法,堪为后世楷模,是应该继存和发扬的。然而就是这些志士哲人的新有言行中,并非都是精华。我们在古代遗产进行改造制作的功夫,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古代的精神文明,为发展民族新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既不能采取虚无主义,一概否定,也不能采取国粹主义,敝帚自珍,更不能兼收并蓄,兼容并包。

篇2:在历史教学中突出爱国主义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突出爱国主义教育

一、让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和中华民族对人类的卓越贡献。

我国是人类祖先最早发源地之一,同埃及、印度、巴比伦一起被誉为世界四 大文明古国。中国文明带着她自己的独特的风格,一个高峰接着一个高峰,直到今天仍是奋斗不息,前进不止!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四千年之久,我国不仅历史悠久且还有灿烂的文化。通过向学生进行祖国悠久历史和辉煌灿烂文化传统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结合我国已确立的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它将为经济的繁荣,科学文化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前提和保证。从而使学生坚信祖国“四化”一定能够实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也一定能在不远的将来赶上或超过世界发达国家,再现祖国的辉煌。

二、“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教育,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古人云:“人无志不立”,我国古代汉朝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班超投笔从戎,功在边疆的远大志趣,东晋时祖巡从邪闻鸡起舞”,立志报效国家,成为收复中原的代表人物;南宋的岳飞从青少年起就有“精忠报国”之志,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众口皆碑的抗金将领而名垂史册。

到了近代,首先有太平天国的洪秀全提出的“天国”理想,其次有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力等提出的“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还有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的理想社会等等。

到了现代,更是有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革命家领导中国人民奋斗不息,为推翻三座大山,建立和平民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实现了几千年来劳动人民美好的社会理想,通过运用英雄人物和革命老前辈的浴血奋战,出生入死,顽强斗争的生动史实,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它们的革命光荣传统,树立起振兴中华人人有责,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祖国而献身的精神。

三、进行忠于祖国,为维护祖国尊严和统一的爱国教育。

祖国的统一,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我国各族人民从古到今都为这一 主流和不受外来侵略,进行着长期的英勇卓绝的斗争。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统一的约占三分之二的时间。而且愈到后期统一的时间越长,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国家统一对经济、科学文化等各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国家的`统一更有利于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伟大的爱国主义运动史。在凶恶的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面前,如果不是一个统一 的国家,如果没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坚强团结和英勇反抗,中国在侵略者的屠刀宰割下,就会完全陷入殖民地的深渊。正是历史上源远流长的统一和团结形成一条坚韧牢固的纽带,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联系起来,团结战斗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妄图瓜分中国的野心。

中国共产党人是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继承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为了民族的彻底解放,自“五四”以来反帝、反封建运动到八年抗日战争付出巨大的牺牲,建立了新中国,解放后党又领导中国人民平定了**叛国集团,赢得了维护祖国统一的又一重大胜利,保卫了祖国的神圣领土和主权。在台湾问题上我们党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以他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高瞻远瞩地提出对台湾、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的构想:目前香港、澳门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在台湾问题上,去年1月30日,江泽民主席发表讲话:“作为双方可先就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

在此基础上共同承担义务,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并对今后两岸关系的发展进行规划,“无论是结束敌对状态的谈判”也好,还是实现两岸统一的谈判也好,都必须有一个基本的共识,那就是双方都必须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上述这些感人至深的爱国主义光辉范例和生动的史实,充分说明了统一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是亿万人民的共同心声。我在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深深地感到:只要有针对性地选取素材,突出重点,是能够通过历史长河五彩缤纷的生动事例给学生以启迪,在他们的心田中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并引导他们为保卫祖国和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奋斗。

篇3: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探索

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探索

历史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学科,历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 ,历史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责无傍贷的。近几年来,我校历史科组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 主义教育作了一些探索,主要的做法是:

一、统一思想,明确内涵,有的放矢。我校历史科组教师有一段时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意识淡薄 ,认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学校领导、班主任和政治教师的责任,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重视历史 知识教育和教学,没有认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针对这种情况,历史科组首先组织本科组教师反复学习江总书记给国家教委领导同志的信,学习《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及中共中央关于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 纲要》的通知。经过学习,老师们统一了思想,达到了共识,一致认为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的共同基础,是 全社会一项十分重要的工程。因此,深深地感到承担这项工程既无限光荣又责任重大,决心把爱国主义教育渗 透在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爱国主义教育的题材非常广泛,包罗万象,历史教学却又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作为历史教师必须明确 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内容,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江总书记曾经指出,“爱国主 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我校历史科组教师经过学习研究 之后,认为当今爱国主义教育应突出:①加强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 ②加强祖国四个现代化的教育;③加强改革开放的教育;④加强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教育;⑤加强促进祖国 统一事业的教育。认识明确后,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紧扣课本内容突出上述几方面的教育。如讲述清朝前期 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置台湾府,击败沙俄对我黑龙江流域的侵略,平定噶尔丹分裂势力和大小和卓的叛乱 ,加强对西藏的管辖等等,我们都突出地引导学生明确:这些都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利益的历史事实,是中 华民族历史的进步,今天我们同样要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的利益,这是爱国之举。

二、明确目标,制定计划,进行系列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很广泛,必须明确目标,制定计划,进行系 列教育,持之以恒,才能完成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工程。我们历史科组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经过研究制定了爱 国主义系列教育的计划,主要内容是:①初一级主要进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教育;②初二级主要进行中华民 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③初三级主要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教育;④高一级主要进行中国国 情和民族团结教育;⑤高二级主要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⑥高三级主要进行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 以及“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教育。我们制定这些爱国主义系列教育计划,一方面考虑中学生年龄的特 点,另一方也考虑到各年级教材结合的可行性。同时,我们要求各年级历史任课教师要在备课教案本中具体地 反映出爱国主义系列教育的目标计划,并在教课过程中实施。

通过历史节日,开展形式生动活泼的系列专题教育。如每年的“五・四”纪念日,我们都以《弘扬“五四 ”精神,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奋勇前进》为题进行专题历史讲座,每年的“一二・九”纪念日,我们又以《高 举爱国主义旗帜,弘扬“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精神》为题进行专题历史讲座。虽然每次历史专题讲座的课 题不变,但内容却不断补充更新,同时每次历史专题讲座都让一些“历史尖子”学生进行补充发言或谈自己听 讲座的感受。每次历史专题讲座会之后,我们还让学生写学习心得,出版墙报,从而反复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 热情。

我们还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学生愉快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如在初一级组织 以爱我中华为主题的“历史故事会”,在初二级组织以赞颂民族英雄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会”,在高一级组织 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主内容的“历史知识抢答竞赛会”等等,都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此外,我们还在全校举办了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中国历史大观园”,让学生通过热闹的游园活动,在欢乐的 气氛中愉快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三、紧扣课本,把握历史信息进行教育。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历史信息源源不绝,尤其是在近百年历史中更为突出。在教学中,要把握好最有效的历史信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讲述鸦片战争 历史,最有效的爱国主义教学信息就是林则徐禁烟;讲述甲午中日战争历史,最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信息就是 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下令向日本吉野号撞击,中鱼雷沉没,全体官兵壮烈殉国;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最有效的 爱国主义教育信息就是孙中山为救国奔波于海内外,奋斗终身,等等。我们在这些最有效的历史信息的教学过 程中,特别把握三个环节:①教师在堂上分析这些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结果和作用;②教师分析后让学生 发表意见,补充与这些历史事件有关的资料;③让学生在课后写小论文,评述这些事件中主要历史人物的爱国 之举。通过上述三个环节的教学活动,由浅入深,逐步对学生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

通过电化教学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的一种教学形式,学 生最乐于接受,教学效果也较好。在讲述中国近代后期文化史的时候,我们把解放前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取得 优异成绩,解放后拒绝英国优厚待遇的挽留立志回国作出重大贡献的华罗庚的事迹,整理录音后结合讲课播放 给学生听,学生听后非常感到,甚至热泪夺眶,纷纷表示要向华罗庚学习,热爱社会主义新中国,决心为实现 祖国四个现代化而勤奋攻读。

“百闻不如一见”,从教育的角度上说,直观教学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学形式 。当我们讲述甲午中日战争历史时,便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东郊公园参观民族英雄邓世昌的衣冠冢及其石像, 一边参观一边讲述当年邓世昌在抗击日军的海战中,率领致远号全体官兵壮烈殉国的英雄事迹。在场的学生站 在民族英雄邓世昌的石像前肃然起敬,甚至情不自禁地流下激动的热泪。我们讲述抗日战争的`历史时,便组织 学生到沙河镇参观十九路军抗日烈士坟墓纪念碑,一边参观一边讲述当年十九路军奋起抗战为国捐躯的英勇事 迹。在场的学生面对十九路军抗日烈士坟墓纪念碑默默地致哀,离开的时候还留下了悼念的花环。如此利用爱 国主义教育的活动基地进行直观教育,既加深了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又同时对学生深化了爱国主义的 教育,深受学生的欢迎。

爱国主义绝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每时每刻都在实实际际的现实中具体地反映出来,是一个不容否认的 客观存在。因此,我们必须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之古为今用。讲述鸦片战争的历史,我们便 把当年林则徐禁烟和今天的禁毒联系起来,说明两者都是不同时代的爱国之举,其宗旨都是维护中华民族的根 本利益,我们青少年绝不能上当受骗吸毒。讲清朝前期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置台湾府的历史,我们便把它 和今天实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联系起来,说明两者都是为了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和国家的统一, 都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进步,我们青少年应该拥护党和政府这一正确的方针,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自己应有 的贡献。

在讲述解放战争历史,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土改调动了农民参军参战和支前积极性的时 候,结合讲述当今爱国如家的军嫂韩素芸的事迹,说明前者是为建立新中国作出历史的奉献,后者是为保卫和 建设新中国作出历史的奉献,都是爱国之举。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过去、现在和将来,爱国主义都是中华民族的 主旋律,从而激发学生为实现祖国“四化”而勤奋学习,无愧于炎黄子孙。

篇4:新时期如何进行历史教学

---liyun

【摘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尤其加强对学生的文化道德素质、心理智能素质的教育,这已成为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与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如何摆脱传统教学模式束缚,使历史教学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得到更好的效果,已成为我们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历史教学改革情感教育

一、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内容枯燥

历史学科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纵横交错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它们各自的渊源和将来,体现在教材当中就表现为教材内部知识体系的网络化。但不少教师在备课、授课过程中往往忽略这一点,只是简单的章节内容加以讲述,未能较深入地向学生展示历史纵深的一面,没能很好的把握教材的内部知识体系。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历史课堂就会显得很枯燥,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我们的一些教师始终认为历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记住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学生能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至于历史教育众多功能在学生身上是否得到有效落实,似乎与其无关。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支配下,教师把教材作为唯一知识来源。他们的历史教学,无非就是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如何记住有可能考试的重点知识,如何应对各种考试。其结果则必然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历史教材或资料,争取考出好成绩。

3.缺乏情感教育意识

历史教学中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情感教育,最要依据历史学科情感教育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实施和评价。李大钊曾说过,史学对于人生的关系,可以从知识方面和情感方面两部分去说。历史知识丰富的情感因素,为实施情感教育提供了大量素材。历史现象有好有坏,历史事件有美有丑,历史人物有善有恶。在历史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能给明辨是非,记住历史。但是,在今天的历史教学中,有的老师只是照本宣科,只强调知识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教育。

二、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历史教学

1.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历史课上,老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梳理教学内容,使之形成一个新的脉络,这样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力,激发学生主动地汲取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2.教学中要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

学习历史不该是“为历史而历史”,否则学生对历史将失去兴趣。历史课要发挥它的实用性和社会性,体现它的时代性,赋于它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历史课只有贯彻“联系实际”的原则,其活力才能真正得以体现。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课题地要尽可能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注重历史知识与历史理论纵横迁移。

当今时代,每年每天每时,世界各地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焦点热点事件,因此,一个合格的历史老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捕捉最新的.信息,上通国际风云变化,下晓社会是非曲直,精挑细选各种社会素材,以学生关注的问题为切入点,赋予历史课堂新的气息,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3.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

只有让学生发挥强烈的参与意识,使他们敢想、敢讲、敢挑错,调动全体学生的内部动力,培养学生的个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在教学中注入情感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缺乏情感意识的历史教师,是难以置身历史氛围之中的。以旁观者的角色讲授历史,必然游离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之外,使教学变得单调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具有情感意识的教师,则能“以参与者的身份讲授历史,就能饱含感情,准确、形象、具体地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强烈的历史氛围中,使学生为之动容,受到情感的熏陶,产生内心体验,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5.运用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手段。从历史教学实践考察,行之有效的方法有讲述法、谈话法、角色扮演和现场教学等。

教师富有魅力的讲述,能勾画人类社会发展的绚丽画面,能再现历史人物的音容笑貌和嘉言懿行。它不仅能使学生受到陶冶,产生共鸣,得到升华,还能化为他们奋发进取的动力,如: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学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孟子“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公而忘私精神;祖逖“不扫清中原,誓不回江东”的千金一诺;史可法“城存与存,城亡与亡,我的头可断,而志不可屈”的高风亮节。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使师生情感交融,引起共鸣。

谈话法是通过师生的对话,促使师生之间情感外向交流,形成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对教师而言,引而不发,贵在点拨;对学生而言,畅所欲言,要在开窍。在师生双方的对话过程中,学生能不断吸收新的知识。

历史教学具有很大的作用,做好历史教学不仅仅体现在学生所取得的成绩上,更深一层讲它可以提高人民素质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爱国主义都有着很深的影响。然而,历史的教育作用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现在学生中不重视学习历史的大有人在,不懂得中国历史也不觉得耻辱,这些问题都我们去深思。“历史之于民族,正如记忆之于个人。一个人如果丧失了记忆,那他就成了白痴;一个民族如果不讲历史,那就会成为愚昧的民族。”要增试有关历史知识和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历史教育功能的社会宣传等等。这样,就能有力推动历史教学的发展,增强人们学习历史的意识。

总之, 历史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不断汲取先进的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增强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及意识,为提高教学的课堂效益,努力探索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

篇5:在历史教学中有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有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在一些学校的.历史教育工作中,往往忽略了爱国主义的教育,历史学科也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载体,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促进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发展要求.

作 者:孙雅春  作者单位:江都宜陵中学,江苏江都,225231 刊 名:科教导刊 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3.5 关键词:爱国主义   历史教学   教育  

篇6:浅谈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要适时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和中华民族对人类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能脱离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寓爱国主义教育于知识的传授之中.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先烈的革命光荣传统,树立起振兴中华人人有责,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祖国而献身的'精神.进行忠于祖国,为维护祖国尊严和统一的爱国教育.我在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深深地感到:只要有针对性地选取素材,突出重点,是能够通过历史长河五彩缤纷的生动事例给学生以启迪,在他们的心田中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并引导他们为保卫祖国和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奋斗.

作 者:关玉菊  作者单位:河北省乐亭县王滩镇新开口初级中学,河北唐山,063610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421 关键词:祖国的历史   知识传授与爱国   民族责任感   祖国尊严和统一  

篇7:浅谈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四重境界”

作者:龚志明

语文学科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不少同行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成了先行者。本文想就如何达到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四重境界”谈些粗浅的看法。 杜甫的《春夜喜雨》十分形象、逼真地刻画了春夜雨景,我们不妨将课中的八句诗分解为四幅图景。用这四幅图景注释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的“四重境界”,倒是颇有可取之处的。 一、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爱国主义的显性素材。杜甫笔下的春雨之好,在于它知时应节,当发乃发,滋润万物。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也当“知时应势,捕捉显性素材,润泽学生的心田”。 语文教学应文道结合,文以载道,这早已为大家所认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首先应该对教材中现成的、显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予以充分的开发利用,防止过分偏重语文形式,一味追求“知识点”而将教材中现成的爱国主义素材弃置不顾。 语文学科不同于数、理、化、生,它总是带有一定的政治倾向,寄寓一定的褒贬爱憎。其中不乏主张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歌颂革命,颂扬廉洁为民,以死事国,忠贞不渝的内容。对于课文中一些十分明显的爱国主义内容,我们应该及时、充分的利用,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例如:《雨中登泰山》中赞美祖国好山好水的倾向十分鲜明,我们可以用作者极尽笔墨描绘的由山岗烟云、飞泉瀑布、古祠翠柏所构成的奇伟景观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和悠久文化传统的情感。 又如:教学《<指南录>后序》,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早为同学熟知,我们可以借助文天祥在困难当头时挺身出使元营以及身受羁糜、冒九死一生逃归永嘉的史实,把文天祥“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撤播在学生的心田,鼓舞学生,为国奉献一切。 充分利用教材中显性的爱国主义素材去感染、熏陶学生的心灵,是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理应达到的境界。 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势利导,潜移默化。春风伴随着和风悄悄乘夜而来,细细而下,只求润物不求人知。它富于特色,贵在“潜”字,妙在“无声”。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应潜移默化,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决不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贴标签,也不是离开课文另搞一套,文不载道。否则,学生听之无味,教师上得苦恼。巧妙地利用教材中的内蕴,借题发挥,因势利导,“于无产处”引起学生共鸣同识,才是我们追求的境界,例如:在教学《内蒙访古》时,结合课文中对历史上民族矛盾的追述,对民族之间往来的称颂,诱发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早就交往密切,即使在战争年代,各民族人民仍然盼望民族之间加强友好往来,今天更应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从而十分自然地进行了一次以加强民族团结为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又如:教学《药》时,顺着课文的内涵,水到渠成的.启发学生:愚昧的群众享用革命者的鲜血,不是医治病苦的良药;资产阶级脱离群众的革命,不是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那么,医治群众的病苦,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在何方呢? 它历史地落在中国共产党身上。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推翻反动统治的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国救民。这无疑起到了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的作用。 三、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善于挖掘隐性资源的内涵。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描写的是一幅小路不清,云层漆黑,江西迷蒙,只见船上灯火独明的情景。这是一种从迷蒙中挖掘的美,它形象地折射了善于发掘爱国主义隐性资源进行教育的境界。 有些课文客观地介绍一个事物,知识性较强;有些课文历史地叙述一件事,不容任意发挥。从内容上看,似乎与爱国主义没有什么关系,恍如眼前“野径云俱黑”一片黑,不知从何着手。但只要我们深入钻研教材,独具慧眼,挖掘隐性资源,仍然能做到“江船火独明”。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这是一篇说明文,它科学地介绍了荔枝的生态,似乎与爱国主义接不上边。但是,如果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荔枝生产,应该能够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着手,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设想从遗传工程方面解决荔枝保鲜与生长极限问题,一定能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与爱心,培养发展祖国科技事业的历史责任感。又如:《鸿门宴》从课文内容看,似乎难与爱国主义挂钩,但我们可以出作文题《从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说开去》,让学生从中华民族的精魂方面去议论做人的原则、立尝忠贞、操守、气节等,而这些无不是建立在爱国主义基础上的。 四、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立意高远,整体出发,讲究实效。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应该站在认真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高度,展望学生成才的美好前景,而不是随意的、零打碎敲的。更不是摆花架子式的教育。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体现整体性与层次性,有其整体目标与阶段目标,以整个高中或初中阶段为视野,去统观教材,明确各册教材在系统中的地位与侧重。针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有计划、有层次地挖掘爱国主义资源,加强教育。同时,我们不能弃“斜就“大”,只顾挖掘重大,而忽视了文字、语言及教师本身的示范力量这些有爱国情感的“小事”。那么。我们可以预见,正如杜甫想象中的那样:明天清晨,一朵朵红艳艳、饱满沉甸的花儿汇成了满城春色,我们的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四重境界”的熏陶下,一定会得益于文,受益于道。 “四重境界”不是静止的,孤立的,它是有机的整体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的。 只要我们努力做到“四重境界”,一定能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促使学生尽快地成长、成熟、成才。

篇8:浅谈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四重境界”

作者:龚志明

语文学科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主渠道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不少同行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成了先行者。本文想就如何达到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四重境界”谈些粗浅的看法。 杜甫的《春夜喜雨》十分形象、逼真地刻画了春夜雨景,我们不妨将课中的八句诗分解为四幅图景。用这四幅图景注释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的“四重境界”,倒是颇有可取之处的。 一、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爱国主义的显性素材。杜甫笔下的春雨之好,在于它知时应节,当发乃发,滋润万物。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也当“知时应势,捕捉显性素材,润泽学生的心田”。 语文教学应文道结合,文以载道,这早已为大家所认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首先应该对教材中现成的、显性的.爱国主义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内容予以充分的开发利用,防止过分偏重语文形式,一味追求“知识点”而将教材中现成的爱国主义素材弃置不顾。 语文学科不同于数、理、化、生,它总是带有一定的政治倾向,寄寓一定的褒贬爱憎。其中不乏主张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歌颂革命,颂扬廉洁为民,以死事国,忠贞不渝的内容。对于课文中一些十分明显的爱国主义内容,我们应该及时、充分的利用,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例如:《雨中登泰山》中赞美祖国好山好水的倾向十分鲜明,我们可以用作者极尽笔墨描绘的由山岗烟云、飞泉瀑布、古祠翠柏所构成的奇伟景观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和悠久文化传统的情感。 又如:教学《<指南录>后序》,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早为同学熟知,我们可以借助文天祥在困难当头时挺身出使元营以及身受羁糜、冒九死一生逃归永嘉的史实,把文天祥“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撤播在学生的心田,鼓舞学生,为国奉献一切。 充分利用教材中显性的爱国主义素材去感染、熏陶学生的心灵,是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理应达到的境界。 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势利导,潜移默化。春风伴随着和风悄悄乘夜而来,细细而下,只求润物不求人知。它富于特色,贵在“潜”字,妙在“无声”。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也应潜移默化,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决不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贴标签,也不是离开课文另搞一套,文不载道。否则,学生听之无味,教师上得苦恼。巧妙地利用教材中的内蕴,借题发挥,因势利导,“于无产处”引起学生共鸣同识,才是我们追求的境界,例如:在教学《内蒙访古》时,结合课文中对历史上民族矛盾的追述,对民族之间往来的称颂,诱发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早就交往密切,即使在战争年代,各民族人民仍然盼望民族之间加强友好往来,今天更应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从而十分自然地进行了一次以加强民族团结为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又如:教学《药》时,顺着课文的内涵,水到渠成的启发学生:愚昧的群众享用革命者的鲜血,不是医治病苦的良药;资产阶级脱离群众的革命,不是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那么,医治群众的病苦,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在何方呢? 它历史地落在中国共产党身上。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推翻反动统治的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国救民。这无疑起到了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的作用。 三、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善于挖掘隐性资源的内涵。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描写的是一幅小路不清,云层漆黑,江西迷蒙,只见船上灯火独明的情景。这是一种从迷蒙中挖掘的美,它形象地折射了善于发掘爱国主义隐性资源进行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

[1] [2]

篇9:浅谈音乐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一、以音乐陶冶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

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学生的审美。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这是其他各门学科所不及的。但是,通过音乐的美来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决非是空洞的政治说教,更不是生吞活剥式的灌输。应更新过去唱一首歌就等于上好一堂政治课的错误观念,因此,音乐课的思想教育要体现在与音乐艺术的美感为一体来进行,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古今中外的音乐文化艺术渊源流长,各时期的著名音乐家及其音乐作品以及各民族、民间的优秀音乐作品浩瀚无垠。这给我们的音乐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如何根据我国国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及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在教学中选择音乐作品更要有针对性。

一方面选择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同时又有很强的思想性,能培养学生美感的优秀作品。另一方面教师要精心挖掘教材的内涵,并充分揭示作品中丰富的内容及艺术形象。才能使以音乐之美来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的目的得以实现。

初中音乐教材第一课,就是一首优秀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歌曲。《苏武牧羊》这首脍灸人的优秀歌曲,多少年来一直传唱在广大劳动人民群众中,它成为人民群众的心声。《苏武牧羊》这首歌产生于民国初年,是当时优秀的学堂乐歌之一。它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富国强兵”以抵御外侮的爱国主义思想。尤其是在当时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发生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外交事件,广大的爱国人民群众无比愤慨,中国人民在进行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苏武的“留胡节不辱”,“大节定不亏”的爱国主义精神便成为人民心中的精神力量。后来,这首歌曲在抗日战争时期同其他革命歌曲一样,起到了激励人民作战到底和必胜的信念。

在歌曲的旋律中,由五声音阶构成,有浓厚的中国民歌特色。古朴苍劲,通俗感人。具有悲壮、深沉的音乐气质。庄重、坚定、平稳的节奏塑造了苏武的高大形象。调式的交替运用,使音乐即统一又富于变化。这种调性的对比加强了歌曲的坚定、诚挚的感情,增强了歌曲的表现力;歌词与旋律的结合也非常的贴切。

所有这些对培养学生用宽厚舒展的歌声,悲壮激昂的情绪来表达苏武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在这方面,适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是很多的。除一些革命历史歌曲外,还有很多近现代创作歌曲。大量好的民歌,及供学生演奏者欣赏用的器乐曲。这些优秀的教材为我们提供了音乐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审美教育,同时进行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训练的基本条件。通过教师钻研教材,分析教材,并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充分地揭示音乐作品中丰富的内涵和音乐的艺术形象,尽善尽美地再现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从心灵深处来感染教育学生,使他们不断地感受、理解,从而达到以音乐陶冶爱国主义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目的。

二、寓爱国主义教育于音乐的美感教育之中

爱国主义思想体现于音乐教学之中既不是空洞的说教,也不是有组织有约束的灌输。音乐教育的性质不同政治报告、哲学论文的演讲,也不同于有目的有意义的政治教育活动。这是因为上述内容虽然使学生受到思想的、知识的、道德的各方面的教育,但音乐进行教育的形式却是具体的,而且是非常直接的,并能达到灵魂的陶醉,精神的愉悦,美感的享受。因此,要体现寓爱国主义教育于音乐教育之中,于音乐艺术的美感之中,使学生既能动之以情又能晓之以理。从而达到感情的愉悦,得到理智的满足。只有发挥艺术教育的独持美感功能,才能达到上述目的。音乐教育的功能,从古到今倍受重视,无一不以音乐作为滋养,浸润心灵,使情操变得高尚,优美。社会主义的音乐教育就是要以动人心魄的音响美及旋律美多姿多彩的抒情美及结构美,来净化新一代的心灵。用音乐的'“灵魂”“流动的诗”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培养起最深厚的爱国主义热情,无论什么时候,甚至境遇如何恶劣,也不动遥让同学们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它是我国优秀的古典音乐作品中的名曲之一。是民族传统乐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瑰室,这首乐曲在国内外乐坛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在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欣赏这首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会实现给我们宛如一幅山水画卷,会使我们感受到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月光透过层层白云,映入江面,远处渔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地摇曳,那优美、深沉的旋律描绘出大自然迷人的景色。加之教师充分的揭示,会给学生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使他们极快进入到“艳艳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明月,的静谧、清澈的月夜意境中。乐曲旋律中的“淙淙流水”之声,“蓬蓬远春”之声,“悠悠花香”之气,使学生很自然地联想到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的文化历史,民族音乐的伟大。中华民族不愧为是一历史文明古国,并且在同学们的心灵深处,播下了爱我中华的种子,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从以上简单罗列的事例中,不难看出,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不仅是培养人才的需要,也是音乐艺术本身的需要。在二十世纪的帷幕徐徐降下之际,奏响爱国主义的主旋律,这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要积极开发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精心设计每次音乐教学的实践,抓好这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工程,培养出无愧于时代的跨世纪人才,使中国立于世界强国之列,这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我们音乐教育的责任,使学生在音乐教育中受到美育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篇10:浅谈音乐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一、以音乐陶冶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

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学生的审美。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这是其他各门学科所不及的。但是,通过音乐的美来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决非是空洞的政治说教,更不是生吞活剥式的灌输。应更新过去唱一首歌就等于上好一堂政治课的错误观念,因此,音乐课的思想教育要体现在与音乐艺术的美感为一体来进行,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古今中外的音乐文化艺术渊源流长,各时期的著名音乐家及其音乐作品以及各民族、民间的优秀音乐作品浩瀚无垠。这给我们的音乐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如何根据我国国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及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在教学中选择音乐作品更要有针对性。

一方面选择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同时又有很强的思想性,能培养学生美感的优秀作品。另一方面教师要精心挖掘教材的内涵,并充分揭示作品中丰富的内容及艺术形象。才能使以音乐之美来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的目的得以实现。

初中音乐教材第一课,就是一首优秀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歌曲。《苏武牧羊》这首脍灸人的优秀歌曲,多少年来一直传唱在广大劳动人民群众中,它成为人民群众的心声。《苏武牧羊》这首歌产生于民国初年,是当时优秀的学堂乐歌之一。它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富国强兵”以抵御外侮的爱国主义思想。尤其是在当时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发生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外交事件,广大的爱国人民群众无比愤慨,中国人民在进行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苏武的“留胡节不辱”,“大节定不亏”的爱国主义精神便成为人民心中的精神力量。后来,这首歌曲在抗日战争时期同其他革命歌曲一样,起到了激励人民作战到底和必胜的信念。

在歌曲的旋律中,由五声音阶构成,有浓厚的中国民歌特色。古朴苍劲,通俗感人。具有悲壮、深沉的音乐气质。庄重、坚定、平稳的节奏塑造了苏武的高大形象。调式的交替运用,使音乐即统一又富于变化。这种调性的对比加强了歌曲的坚定、诚挚的感情,增强了歌曲的表现力;歌词与旋律的结合也非常的贴切。

所有这些对培养学生用宽厚舒展的歌声,悲壮激昂的情绪来表达苏武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在这方面,适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是很多的。除一些革命历史歌曲外,还有很多近现代创作歌曲。大量好的民歌,及供学生演奏者欣赏用的器乐曲。这些优秀的教材为我们提供了音乐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审美教育,同时进行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训练的基本条件。通过教师钻研教材,分析教材,并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充分地揭示音乐作品中丰富的内涵和音乐的艺术形象,尽善尽美地再现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从心灵深处来感染教育学生,使他们不断地感受、理解,从而达到以音乐陶冶爱国主义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目的。

二、寓爱国主义教育于音乐的美感教育之中

[1] [2]

篇11:创设历史情境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创设历史情境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本文从运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借助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这三方面阐述了如何创设历史情境,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作 者:陈丽英  作者单位:河北省乐亭县教师进修学校,河北,石家庄,050000 刊 名:世纪桥 英文刊名:BRIDGE OF CENTURY 年,卷(期): “”(7) 分类号: 关键词:历史情境   爱国主义教育  

篇12: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重视和加强乡土历史教学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重视和加强乡土历史教学

(浙江省丽水市 孙龙基 胡群英)

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认真落到实处。乡土 历史教学则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乡土历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受祖国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 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此话很有道理。

几年来,我们从听课中发现,中小学生对乡土历史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人们对自己家乡的山水草木,人 文景观,历史发展,社会变革等一般都有深厚的感情。进行乡土历史教学,可以把爱国斗争进近了,把爱国人 物讲亲了,使学生通过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促进对家乡现状的研究,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与祖国 联系得更切实,更紧密,培养他们为建设家乡的美好明天和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的志向。

重视和加强乡土历史教学,可以使初二《社会》课的教学内容更具体、更丰富。如学习《社会》第三册第 七章《中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中的“重要的水利工程”一目,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参阅丽水地区乡土 教材中《浙江省最早的水利工程――通济渠的修建》一节。让学生知道,通济渠是处州人民与大自然斗争的丰 碑。1400多年来,它一直在发挥作用,使碧湖平原成为丽水地区最大的粮仓。学习《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一章时,教师可讲述乡土历史教材中的“方腊起义与处州人民的斗争”、“处州人民反对金、元贵族压迫的 斗争”、“处州叶宗留起义”和“处州人了抗倭斗争”等内容。近现代史部分中可联系讲述的就更多了。它由近及远地使学生懂得,处州人民的斗争是中华民族斗争的一部分。学习《中国古代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一章 内容时,教师可联系乡土历史的相关内容,说青瓷、石雕,论宝剑、香菇,评述这些在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 为祖国赢得声誉的`工艺品和特产时,学生会激荡一种民族自豪感。学习《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一章时,乡土 教材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就更多了,无论是处州籍的还是外籍文人学者,都为处州创造了光辉的科技文化成果 。学习这些内容,会使学生激动不已,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自然会在学生中潜滋暗长,这种润物细 无声的情感培养,是空洞说教所无法替代的。

近在本乡本土的许多历史文物、遗址,可供学生参观、考察,有些史实还可以让学生调查访问,从中得到 一些感性知识,培养学生的情操。丽水地区七县二市,著名的名胜古迹有64处,重要的纪念地、烈士墓8处 。如缙云的仙都、丽水的南明山、青田的石门洞、庆元的西洋殿、松阳的延庆寺塔,龙泉的九姑山,云和的龙 眼洞、景宁的时思寺、遂昌的遗爱寺以及牛门岗新石器遗址、大窑青瓷古窑址等都名闻遐迩。青田的周恩来同 志题词纪念碑,景宁的李振彪烈士墓,青田、龙泉的革命烈士陵园,丽水厦河的中共浙江省委机关旧址等都是 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基地。通过历史考察和调查研究,增强了历史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又在潜移默化中培 养了学生爱乡爱国的情感。

乡土历史是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民族灵魂的一个缩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具体材料,切 实搞好乡土历史教学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丽水地区虽然地处西南山区,但源远流长,有悠久的历史,在祖国光辉灿烂的历史长中占有一席之地。早 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处州涌现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令人瞩目,可谓是“人杰地灵”。 杜光庭(缙云人)是一位著名文学家,他创作的《虬髯客传》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南宋著名学者鲍彪(缙 云人)著作颇多,主要的是《杜诗注》和《战国策注》。南宋龙泉人叶绍翁是学者又是诗人,他的“春色满园 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诗句,富有艺术性和哲理,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松阳人张玉娘是与李清照等齐名 的南宋四大女词人之一。南宋时著名的医学家、青田人陈言著有《三因极一病源论粹》一书,创立“三因极一 ”学说,对中医病理学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元末明初的刘基(青田人)学问渊博、才智非凡,是我国历史上 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朱元璋征聘的“浙东四先生”中除了刘基,丽水的叶琛,龙泉的章溢也都是 明代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们对朱元璋统一全国,建立朱明王朝起了重要作用。明初著名学者、龙泉叶子 奇的《草木子》是我国著名的笔记之一,它对研究元末明初历史有重要参考作用。

通过乡土历史教学,应让学生明白,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丽水地区畲汉各族人民不断进行反压迫斗争 。如北宋方腊起义时,霍成富、陈箍桶在缙云举旗响应,后壮烈牺牲。为反对金、元贵族的压迫,缙云人詹友 在靖康之难中忠贞殉国;丽水人姜绶忠贞不屈,被金人杀害。丽水人刘倚友在东京保卫战中英勇牺牲。遂昌人 龚楫战死和州,名垂史册。龙泉人何志同、鲍廉,青田人林融、季文龙,缙云人曹天骥、曹天骏兄弟都为反对 金、元贵族压迫而贡献出自己的生命。

近现代的乡土教学更有助于爱国主义教育。在太平军两次进军处州时,爆发了陈二麻子领导的农民起义和 赵起为首的金钱会起义,有力的支援了太平军的斗争。当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在丽水地区兴起之时,处州爆发了 以会党为中心的反教会反侵略的爱国斗争,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 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的成立和浙西南游击根据地的创建,使处州革命斗争生气勃勃,刘英、粟裕等英名永远留在 丽水地区人民的心中。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同志和华侨领袖陈嘉庚曾分别前来我区视察和慰问。周恩来还为 青田东源小学的创立作了“中华民族新希望”的题词。

丽水地区虽是山区,但处处有宝。龙泉宝剑“寒光逼人,削铁如泥”,是闻名全国的工艺品。它名扬四海 ,在1915年巴黎博览会上得过奖。青田石雕饮誉国内外,它作为商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美妙绝 伦的石雕代表作如《葡萄山》等,成为我国工艺美术中的瑰宝。“山珍海味”之一的香菇源于我区的庆元县。 庆元县不仅是中国香菇种植的发源地,也是世界香菇种植的发源地。龙泉青瓷是我国青瓷的代表,有“薄如纸 ,明如镜,青如玉,声如罄”的美誉。通过教学,我们可以启发中小学生立足家乡,放眼全国,胸怀世界,促 使他们树立为建设家乡美好的明天和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志向。

近几年来,我们要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结合统编教材认真使用经浙江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浙 江省丽水地区义务教育乡土教材・历史》,并列入结业会考范围。据我们了解,全区绝大多数学校都能按此要 求授课,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绕有兴趣。庆元县屏南镇中学成立了乡土历史兴趣小组,在历史教师指导下举办 专题研究、报告会,联系实际进行乡土史调研活动。该校陶学海同学撰写的《地编乡土教材〈历史〉的点滴争 议》一文在1994年地区中史年会上获得好评。1994年丽水市城关镇举办乡土历史知识竞赛,多数学生 参赛,实际上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1995年11月,地区教研室召开了一次乡土历史教学研讨会,动 员历史教师利用乡土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发挥乡土历史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

篇13: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重视和加强乡土历史教学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重视和加强乡土历史教学

(浙江省丽水市 孙龙基 胡群英)

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认真落到实处。乡土 历史教学则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乡土历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受祖国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 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此话很有道理。

几年来,我们从听课中发现,中小学生对乡土历史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人们对自己家乡的山水草木,人 文景观,历史发展,社会变革等一般都有深厚的感情。进行乡土历史教学,可以把爱国斗争进近了,把爱国人 物讲亲了,使学生通过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促进对家乡现状的研究,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与祖国 联系得更切实,更紧密,培养他们为建设家乡的美好明天和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的志向。

重视和加强乡土历史教学,可以使初二《社会》课的教学内容更具体、更丰富。如学习《社会》第三册第 七章《中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中的“重要的水利工程”一目,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参阅丽水地区乡土 教材中《浙江省最早的水利工程――通济渠的修建》一节。让学生知道,通济渠是处州人民与大自然斗争的丰 碑。1400多年来,它一直在发挥作用,使碧湖平原成为丽水地区最大的粮仓。学习《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一章时,教师可讲述乡土历史教材中的“方腊起义与处州人民的斗争”、“处州人民反对金、元贵族压迫的 斗争”、“处州叶宗留起义”和“处州人了抗倭斗争”等内容。近现代史部分中可联系讲述的就更多了。它由近及远地使学生懂得,处州人民的斗争是中华民族斗争的一部分。学习《中国古代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一章 内容时,教师可联系乡土历史的相关内容,说青瓷、石雕,论宝剑、香菇,评述这些在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 为祖国赢得声誉的工艺品和特产时,学生会激荡一种民族自豪感。学习《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一章时,乡土 教材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就更多了,无论是处州籍的还是外籍文人学者,都为处州创造了光辉的科技文化成果 。学习这些内容,会使学生激动不已,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自然会在学生中潜滋暗长,这种润物细 无声的情感培养,是空洞说教所无法替代的。

近在本乡本土的许多历史文物、遗址,可供学生参观、考察,有些史实还可以让学生调查访问,从中得到 一些感性知识,培养学生的情操。丽水地区七县二市,著名的名胜古迹有64处,重要的纪念地、烈士墓8处 。如缙云的仙都、丽水的南明山、青田的石门洞、庆元的西洋殿、松阳的延庆寺塔,龙泉的九姑山,云和的龙 眼洞、景宁的时思寺、遂昌的遗爱寺以及牛门岗新石器遗址、大窑青瓷古窑址等都名闻遐迩。青田的周恩来同 志题词纪念碑,景宁的李振彪烈士墓,青田、龙泉的.革命烈士陵园,丽水厦河的中共浙江省委机关旧址等都是 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基地。通过历史考察和调查研究,增强了历史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又在潜移默化中培 养了学生爱乡爱国的情感。

乡土历史是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民族灵魂的一个缩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具体材料,切 实搞好乡土历史教学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丽水地区虽然地处西南山区,但源远流长,有悠久的历史,在祖国光辉灿烂的历史长中占有一席之地。早 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处州涌现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令人瞩目,可谓是“人杰地灵”。 杜光庭(缙云人)是一位著名文学家,他创作的《虬髯客传》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南宋著名学者鲍彪(缙 云人)著作颇多,主要的是《杜诗注》和《战国策注》。南宋龙泉人叶绍翁是学者又是诗人,他的“春色满园 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诗句,富有艺术性

[1] [2]

篇14:浅论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论文摘要】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学习忧患意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本文认为,增强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需要从提升教师的文言文素养、在文言文中培养学生的忧患爱国意识以及把握正确的策略方法三个方面着手,才能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制定,为中学语文人文精神的提升奠定了基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而实现的基本途径在于“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利用传统文化特别是课本中的文言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已是当今中学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要求,放在首位的是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作为人类的一种高尚情感和精神品格,常常表现在许多爱国诗人、文人的作品之中。忧患是表,爱国是本,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正是爱国爱民的爱国精神。教师应该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的忧患爱国意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提升教师的文言文素养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语文教学则更加具有艺术特性。通常而言,教师自身人文素养不高,是制约语文人文教育改进提高的瓶颈。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是主导者,去激发、调动学生的审美热情和独创冲动。实现这一要求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自身应该充分理解文言文中作者要表达的爱国精神的实质性内容,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感染学生。比如,在讲授杜甫《春望》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应当了解,杜甫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一直坚守着“仕不可不弘毅”的传统的士人精神。而“安史之乱”的时代背景,使得他对国家的命运充满了忧患,并以安定国家为己任。因此,当国家危乱的时候,他会“济时敢爱死”,立志“再使风俗纯”。教师只有在这样深刻理解作者爱国意识的前提下,才能明白杜甫与三春花、鸟移情共感的人文背景,感动自己,从而引导学生领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惊心动魄,凄呛销魂。而在讲授这一文本的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回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剑外忽闻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的诗句,体会作者既因国事而忧,亦为国事而乐的完整爱国情怀。在古文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一切教学活动的实施,都离不开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一旦缺乏对人文精神的体悟,教师的教学就会常常易带匠气,难以迸发出创造的激情,也无从感染学生,领会课程教学中的人文精神。语文教师的人文修养包括知识的积累程度、审美的感受力度、创造力的提升程度等,加强文言文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全面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势在必行。

2.在文言文中培养学生的忧患爱国意识

中学语文课本中文言文的许多篇章,高扬着古人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这是伟大人格凝聚的结晶,理应为当代青少年学习和继承。教师应积极开发文言文中丰富的资源,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加强爱国和悯民的人文情怀教育。《离骚》中,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来“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甚至愿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来换取“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唐唯不辱使命》中,唐唯义正言辞,力退强敌;《五人墓碑记》中,民众视死如归,勇于赴死,这些人物身上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悯缅民众的人格力量,正是我们人文精神教育需要的范本,也是用来培养学生忧患意识、爱国情怀最好的精神食粮。

但是,在文言文教学中实施爱国主义等人文精神教育的同时,务必要防止走进以下误区。首先,不能只讲“人文精神”,忽视文本。新课标在“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基本要求外,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部分教师在理解上走向极端,从过去单纯追求文白对译,直接走向只讲人文,不讲文本。文言文教学成了道德宣讲的论坛,教师越姐代厄地进行传统美德说教;其次,不能要求学生全盘接受,不加引导。古诗文中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但也包含着文化的糟粕。如《陋室铭》中,既宣扬了洁身自好、不与世俗流化的高尚人格精神,也包含着随遇而安、躲避尘世的消极思想。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这些情感的流露,文言文教学必须有利于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最后,不能只是鼓励,缺乏指导。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重视人性化教学,许多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只是一味鼓励,缺乏必要的指导。只看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人”,而忘了教师才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比如,对于学生在理解古诗文时,只关注“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蹲空对月”的纵情,而忽略诗文背后蕴涵着的对人生的沉重思考,教师不能忽略正确引导。"

3.文言文中培养忧患爱国意识教育的途径和策略

通过文言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忧患爱国意识,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使之内化为学生的相对稳定的内在人格和气质修养,这正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这样的一种人文素质,与语文素质要求是交融并生的。因此,忧患爱国意识等人文精神的传承发扬,必须与文言文教学听、读、说、写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才能深入人心,内化为人格。

3.1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在文言文中,有大量的文质兼美的文章,都可作为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素材。教师指导学生反复吟读、细致体悟,并以作者挚热的情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汉语由于是单音字、双音节词为主,能工整的对仗,有平仄声调,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节奏明快,富有音乐美。在诗词教学时,注意让学生反复体会语言的美。同时,结合课文讲古今语言巨匠们锤炼字句的佳话,如杜甫“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等,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祖国语言的丰富优美,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爱。

3.2阅读分析能力培养。在文言文教学中,阅读训练所占比重最大,因此,它自然成了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如《沁园春·雪》一文,可以抓住作者对“长城”、“大河”、“群山”、“高原”、“千里”等崇高伟大形象的描写,借助关键动词如“舞”、“弛”等,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的雄壮磅礴之美,为生在“江山如此多娇”的祖国自豪骄傲。这样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美感,又让学生自然生出热爱祖国的感情。让他们在感奋中激发爱国、爱民、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从而培养人文品格。

3.3作文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文章,往往是检验学生人文品格最直观的途径。而写作训练,又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首先,应帮助学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去观察和分析事物,确立爱国爱民的基调;其次,要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从文言文中分析出一些爱国爱民的健康主题,引导学生创作;最后,在作文评改中,可以鼓励学生爱国爱民的思想,而不应只着眼于对语言文字的片面追求。

3.4时刻不忘爱国教育。构建健康教育环境。构建一个积极进取、平等、互助、尊重的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善于提炼爱国爱民的主题,并将这一主题刻意凸显,引起学生的关注。课堂上,师生间共同探讨,分析爱国情怀对于民族的意义所在。教室中也应该张贴一些富于爱国精神的古代的诗句,让爱国爱民的精神在日常学习中得以潜移默化。

篇15: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物理教学中

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物理教学中

一、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物理教学中同学们常反映,课本里那么多定理、定律都是外国人发现的,为什么没有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的定律、定理呢?为此,我向学生分析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近代落后的实质,并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四化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如在讲“原子、原子核、核能”一章时,我讲述了我国从1964年起,先后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的情况;介绍了我国高科技领域中的重大突破性成就--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的盛况;用图片和电视新闻向学生展示了我国人造卫星发射、回收技术和水下导弹发射技术。另外,在讲“超导“这节内容时,我还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在超导研究领域中的新成就;在讲述我国电子工业的发展情况时,我还出示了我国成功研制的每秒钟运算一亿次的“银河Ⅱ”巨型计算机的照片和报道等。

一曲曲高新科技的凯歌,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二、用我国古代科技发明创造的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英国科学家培根说过一句话: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只有造纸、印刷术、火药和罗盘对整个历史的进程影响最大。作为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文明史创造出来的光辉灿烂的科学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在讲机械运动时,我向学生讲述:在先秦时,不少学者对于运动的概念就有过热烈的争论,提出许多含辩证法的正确认识,《庄子》一书就有明确的记载,学者公孙龙曾提出“飞鸟之影未尝动也”的见解,意思是,在某瞬间,即某一时刻,运动体可以看作是静止的。现在看来这种对于运动的观察和分析是十分深刻的。东汉时期《尚书纬・考灵耀》一文中记载地球的运动时说:“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闭牖而坐,舟行不觉也。”这种对地球的运动的相对的认识无疑是十分正确的。

此外,我国古代学者关于对力和运动的认识;对于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北宋沈括对磁偏角的发现;关于对球面镜和其它光学知识的研究;以及《墨经》、《论衡》等充满自然科学知识和思维规律研究的典籍,都是我国古代科学史上的光辉遗产。大量的历史事实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不仅有四大发明闻名于世,在其它不少方面也为世界科学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值得炎黄子孙自豪和骄傲。

三、培养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在物理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和现代科学技术成就,还应当实事求是地使学生了解我国目前在很多方面还处于落后状态,必须迎头赶上,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在讲授“能源的外设和利用”、“核能”两节课时,我向学生介绍了核电站的有关知识及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利用和发展核能的情况。我国核能的研究和实验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我们不仅探明了相当数量的核资源储量,而且有了相当规模的核技术装备和核科研队伍,并且已在广东、浙江等地建立了核电站。去年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已运行发电,秦山核电站前不久也已投产。这些事实,使学生受到了很大鼓舞,他们纷纷表示要做有志青年,勇攀科学高峰,为祖国的四化建设贡献力量。

用著名物理学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献身科学事业的动人事迹教育学生也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例如,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在得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与夫人不惧威协、利诱毅然回到祖国,用他创立的地质理论为中国找到了丰富的石油资源,使新中国彻底甩掉了贫油的帽子;“两弹元勋”邓稼先一直从事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究、设计工作,为两弹爆炸成功呕心沥血,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还有蒋筑英、罗健夫……一大批知识分子精英和民族精华都为我由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的杰出的贡献。他们热爱祖国、誓死报效祖国的动人事迹激励同学们,为中华的崛起,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祖国而刻苦学习,努力拼搏。

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内容安排和具体做法上,我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1、把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纳入学期教学计划中去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书育人不可缺少的内容。

尤其是当前改革开放深入发展,仍有崇洋媚外的思想腐蚀青少年学生的时候,教师的教育责任显得更加重要。因此要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这就要求在学期教学计划中,具体考虑和安排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并将其纳入平时的备课之中去,克服随意性,避免临时乱抓或忽视不抓。

2、结合教学内容与“中国精神读书活动会”有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物理知识本身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教师讲课时应通过物理知识的讲授,选取有代表性的实例和改革开放十几年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自然地认识、自觉地接受。不能牵强附会,生拉硬套,更不能另立标题,脱离物理课堂教学的特点和实际内容,将物理课讲成政治课。实践证明,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主要是靠渗透、靠潜移默化的影响。

要以生动的事实使学生信服,避免令人厌倦的形式主义的说教。近期开展的中小学生“中国精神读书活动会”为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场所,要抓住这一有益活动,把爱国主义教育更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3、根据内容的编排已经考虑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

在教材中专门集中介绍了我国的航天事业、无线电广播与电视、电子工业及古代科学发展史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和取得的巨大成就。教师要利用这些系统教材,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我国古代和现代化科学发展的状况,同时与平常的分散教学,第二课堂的开展,举办有爱国主义内容的物理知识竞赛等结合起来,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的经常性、连续性,以保证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篇16:浅谈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原则

浅谈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原则

《生物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通过讲述祖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我国古代和现代的生物科学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而中共中央宣传部颁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也再次强调,必须制定各学科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分解贯彻到各相关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去。由此可见,结合生物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生物教师长期而又紧迫的任务。本文就生物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应注意的几个原则作以浅显的探讨。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中学生物教材中蕴藏着许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它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依据。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应该从生物学的特点出发,认真发挥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教育点,寻找知识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结合点,从而使爱国主义教育既有科学性,又有思想性,使其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例如,在“探索生命的奥秘”一课中,我向学生宣讲华佗的麻沸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我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等我国从古到今的生物科学成就,旨在增强学生的情与火,对学生进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与此同时,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把一些政治口号、政治术语贴到教学内容上,生搬硬套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生物课变成政治课;更不能把一些伪科学的、形而上学的东西也搬进课堂,破坏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使我们结合生物教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偏离了轨道。因此,我们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必须从具体的事例入手,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围绕教学目的,使教学中的生物科学知识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实事求是的原则

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是爱祖国。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有关内容,用真实的材料、确切的数字进行讲解。如我国有1100多种鸟类,占世界鸟类种数的13.5%,我国还有金丝猴、大熊猫、银杉、珙桐等特有的珍稀动植物品种等。通过讲解,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同时,我还向学生指出,我国的自然资源,包括生物资源,由于盲目的、不科学的开发利用,还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巨大,对资源的需求量大等特点,因此我国的资源实际上并不丰富,更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加之我国生物科学的发展,比起许多先进国家来,也是相对落后。所以生物资源亟待保护和发展,我们应该有危机感。不要因为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只讲光明一面,不讲落后的一面,这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实事求是地对学生讲清我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如我国可耕地总和仅占世界的7%,许多动植物种类已经灭绝或濒于灭绝、植被减少、洪水泛滥等,以危机感来激发更深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爱护祖国的紧迫感和为我国生物科学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的责任感。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在生物教学中,如果我们只是在课堂上大讲爱国主义理论,而不与实际相结合,这种脱离实际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没有收效的。因此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我们必须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其一,是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当代中学生,他们生长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对祖国的过去、社会主义祖国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实质知道甚少,所以很容易产生盲目羡慕外国,认为中国不如外国,现在不如过去。针对这种思想情况,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新中国在生物科学方面取得的成就与国外、与解放前进行比较,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情感。其二,是联系本省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热爱家乡,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家乡就是祖国的代名词。所以在教学中我经常联系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向学生介绍我们粤北山区的生物资源,如始兴东八岭的华南虎、粤北水鹿、乳源五指山的原始森林,以及本地区工业污染情况等,让学生了解乡土的生物资源,以及它的保护、开发、利用现状,使学生从熟悉的环境中获得祖国的具体体验,从热爱家乡出发奠定献身祖国的思想基矗同时还引导学生大处着眼,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爱护家乡的一草一木,保护自然环境。其三,如果我们只在课堂学习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的知识,而不进行乡土资源的调查、生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那么学生就缺乏对乡土直接的`感性认识,热爱乡土、热爱祖国的教育就会逊色。因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要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领会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质,从而达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预期目的。

遵循学生心理和年龄特征的原则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认识和要求。我们必须遵循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才能完成寓爱国主义教育于生物教学之中的重任。根据初一、初二学生喜欢直观、形象、事例生动的特点,我在介绍我国古代的生物学成就时,把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作具体例子,用优美的语言详细讲述李时珍如何不畏艰险、不怕困难,花了27年时间完成了共59卷109万字的巨著,把我国的医药科学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使学生深受教育和鼓舞。针对高中学生喜欢深刻、简单富有哲理性和逻辑性强的特点,在讲授生物与环境这部分内容时,适时地运用一组数据如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只有12.7%,居世界120位,近1/3草原成了沙漠等,介绍我国环境的实际情况,使学生能通过这组数据来认识到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我们的教学既言简意赅,语意深刻,又避免了概念化、冗长的毛病,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篇17: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浓厚的感情。中华民族素来就有热爱祖国的优良传统。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表现爱国主义的音乐作品真象满天的繁星一样,数不胜数。如何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瑰宝,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是摆在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这是其他各门学科所不及的。但这不同于空洞的政治说教,也有别于生吞活剥式的灌输,而是将音乐课的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妙地融汇在一起,来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用浩翰无垠,这给我们的音乐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如何在这浩翰的乐海中掬起闪烁爱国思想的浪花,并根据我国国情,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选择音乐作品呢?须注意两点:一是作品要思想性、艺术性俱佳;二是教师要精心挖掘教材的内涵,并充分揭示作品中丰富的内容及艺术形象。

初中音乐教材第一课《苏武牧羊》就是一首优秀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歌曲。多少年来它一直在人民群众中传唱,经久不衰。这首歌作于民国初年,当时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发生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外交事件,广大爱国群众义愤填膺,纷纷要求“富国强兵”以抵御外侮。歌中苏武“留胡节不辱”,“大节定不亏”的精神形象正是当时群众爱国激情的反映。

歌曲的旋律由五声间阶构成,有浓厚的中国民歌特色,古朴苍劲,通俗感人。具有深沉,悲壮的音乐气质。节奏庄重、坚定、平稳,调式的交替运用使音乐既统一又富于变化。所有这些对培养学生用宽厚舒展的歌声、悲壮激昂的情绪来表达苏武的爱国主义的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象这样适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是很多的。除了革命历史歌曲外,还有大量的近现代创作歌曲、民歌以及器乐曲等。通过再现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从心灵深处来教育学生,使他们不断地感受、理解,从而达到陶冶爱国主义情操,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目的`。

音乐教育的性质不同政治报告、哲学演讲,它的教育形式是具体的,直接的,并能达到灵魂的陶醉,精神的愉悦,美感的享受。因此要寓爱国主义教育于音乐艺术的美感之中,用音乐的“灵魂”“流动的诗”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培养起最浓厚的爱国主义热情,使他们无论遇到如何恶劣的环境,也不动遥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便是一部将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的文化历史与完美的艺术表现结合在一起的杰出作品。欣赏这首典雅优美的乐曲,就象给我们展现一幅山水画卷,会使我们感受到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上东山、渔舟荡漾、花影摇曳的迷人景色。同时会给学生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使他们极快进入到“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的清澈月夜意境中,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祖国的壮丽山河,感受到民族音乐的伟大,从而在同学们心灵深处播下爱我中华的种子。

不难看出,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不仅是培养人才的需要,也是音乐艺术本身的需要。在香港即将回归,举国上下准备迎接新世纪挑战的时刻,充分利用音乐教学的素材,奏响爱国主义主旋律,这是赋予音乐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1] [2]

篇18:小学历史爱国主义教育研究论文

小学历史爱国主义教育研究论文

小学历史课本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它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觉得,要在小学历史课上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老师除了要准确地把握住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因素,适当地增补一些乡土教材,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历史课教学的始末外,还应注意做到:

一、激发学生情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情感”在历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因素。学生的感情往往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在讲解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来再现当时当地的情景。例如教学《中日黄海大战》一课时,为了突出邓世昌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教师用简短的语言勾起学生回忆影片《甲午风云》黄海大战的'生动场面,再让学生议论,教师归纳时指出邓世昌入水后曾被随从救起,但当他看到全舰战士都牺牲了,再次跳入大海殉难,临死前还高呼杀敌不绝,这种义不独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感动着每一个学生。

二、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是过去的东西,它主要靠教师语言的讲述,使学生形成历史表象和概念。因此历史教师的语言应准确、精炼而富于感情和启发性,才能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例如教学《百日维新》一课时,教师要生动形象地讲述史实,绘声绘色地展现意境,戊戌六君子代表人物谭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献出生命,“我自横刀向天笑”的铿锵语言,在教师敬重、慷慨、深有感情地讲述后,引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诵,以表达谭嗣同不畏艰难,为人民、为国家敢于献身的精神,激起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怀念和崇敬。

三、改进教学方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历史课必须改变照本宣读、一讲到底的旧模式,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和已有知识水平,采用启发式教学诱导他们步步深入。教师犹似一位导游者把众多的“小游客”带到历史的百花园中去欣赏“奇花异景”。在教学中,我们在新课讲授前根据课文的重点难点提出思考题,在课堂上自学课文。对教材有初步理解后,教师再铺开叙述,启发提问,让小学生对历史的来龙去脉步步深入理解。例如讲解《大泽乡起义》一课,我们列出三个思考题:为什么秦末会发生农民起义?这次农民起义的时间、地点、领导人?起义的经过是怎样的?这次农民起义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这种按教材重点难点出示思考题,逐段阅读课文,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然后教师铺开叙述,既可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又可把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表达能力。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还允许学生根据自己课外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补充,只要不是野史,只要围绕本课教学内容,就鼓励他们讲。他们从《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故事从书》等书中,学到不少知识,在课堂内外谈论。我们还开辟了“历史第二课堂”、“历史之窗”,让学生在这个园地里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进而也可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

篇19:谈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谈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通过古诗文教学,使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学成就加深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初中课本中的《论语》六则、《孟子》二章等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语录,集中体现了这些思想家的政治主张、伦理观念、道德修养、教育原则、教育方法等等。《扁鹊见蔡桓公》不但指出自以为是、讳疾忌医的害处,同时也赞颂了两千多年前我国民间高明的医疗技术。《活板》是世界上有关印刷术最早、最详尽的珍贵史料,从雕板印刷到活字印刷是世界印刷史上的一个飞跃,这是中国人民对人类的重大贡献,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丰富的智慧及创造精神。《核舟记》中的“核舟”,用现在的眼光看,属工艺美术品,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高超水平和雕刻艺人的精湛技艺。

通过这些篇章的教学,学生会认识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诸方面给全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他们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

(二)通过古诗文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古代杰出人物和劳动人民自强不息、不畏强暴、坚决维护国家独立尊严的光荣传统的认识,激励学生从小树立报国之志。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千千万万的优秀儿女。他们不但崇尚自由,热爱和平,追求真理,注重礼仪,而且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团结御侮,以天下为己任。《曹刿论战》以简洁的文字揭示了曹刿的.远见卓识和稳重果断的指挥才能,刻画了一个关心国事、深谋远虑的军事家的形象。《陈涉世家》则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重大影响和革命威力,赞扬了农民起义领袖的革命斗争精神和卓越的组织才能,?从而说明了“奴隶创造历史”?的伟大真理。

《出师表》的作者诸葛亮,他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在政治上,他严明法度,开发边疆,注重农业,尤其擅长外交;在军事上,他出奇制胜,运筹帷幄而决胜于千里之外。他的才干和智慧,是中国人民的骄傲。“表”中向刘掸提出的开张圣听、严明法度、亲贤远佞的建议,都是治国安邦之本,直到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岳阳楼记》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观沧海》寓情于景,气势磅礴,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出塞》、《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诗篇意境开阔,气势恢宏,奔放豪迈而又痛切,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和以身报国的雄心壮志,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在教学这类古诗文时,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和领略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魄,在崇敬与感慨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情感。

(三)通过古诗文教学,使学生对祖国广袤、秀丽的山河加深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敕勒歌》以雄浑的气势,描写了阴山脚下美丽富饶、广阔无垠的草原风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渔歌子》、《钱塘湖春行》、《江南春》、《惠崇〈春江晚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诗篇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绘了如诗如画的祖国河山,不仅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深沉感情,而且渗透了诗人积极进娶蓬勃向上的精神。《岳阳

[1] [2]

党史学习教育个人总结怎么写

学习党史教育专题的个人总结

2022历史教师年度工作计划

初中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历史论文范文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高中高二历史教案格式202

初中历史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九年级历史的教学计划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范本

新时期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新时期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新时期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精选19篇)】相关文章:

初中历史教师工作计划2022-11-24

高中历史考试总结2023-04-01

九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2022-12-17

初中历史教学计划模板怎么写2023-05-08

历史老师工作计划初中2022-10-11

八年级历史教学计划2022-12-11

历史学科教研计划指导思想2023-04-17

历史教学设计2022-09-18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备课教案优秀2023-07-02

初一历史教学计划2022-11-18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