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老人不是包袱(共12篇)由网友“yuanyy2008”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活随笔:老人不是包袱,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生活随笔:老人不是包袱
生活随笔:老人不是包袱
对于伦敦,我的一个印象是,这个城市到处是女王般仪表堂堂、高贵严肃又亲切和蔼的老同志。也有许多老妇人打扮得花枝招展、坦荡磊落。他们为什么不理直气壮地坦荡磊落?这个伟大的城市是他们建造的,是他们用青春为这城市的辉煌奠的基。随处可以证明他们曾经创造了这个城市,伦敦没有拆迁,所以92岁的设计师可以指着那座教堂的窗子说:这是我设计的!泥水匠可以告诉他的重孙:你的足球场是我砌的地基!
老人依然活跃在沙龙、酒馆、剧院、教堂。我朗诵诗的那个下午,大厅里全是中年人和老人,他们提问踊跃而深刻。他们不仅是爷爷奶奶,更是教师、顾问和高人。老人不是包袱,而是这个国家的活史书、精神容器、道德楷模、美食秘方,以及某种久经考验的生活品位。
伦敦有许多老人用品商店,不是凤毛麟角的一两家,不是老气横秋专为敷衍老人赚几个小钱的粗糙丑陋的专卖店,而是老人的时装店、老人的日用器皿店、老人的手工皮鞋店、老人的雨伞店、老人喝下午茶的咖啡馆、老人的手杖店、老人的体育用品店,哦,还有老人的首饰店!
我想给父母买点拿得出手的礼物,但在我所居住的`城市买不到。市中心由青春靓丽者统治着,很难买到老人的用品。设计师们从来不为自己年迈的父母设计时装。那种背街背巷委琐自卑的老人用品店出售的次品,你好意思买给父母做礼物吗?现在在伦敦买到了:一个绣花的专供老妇人用的小羊皮钱包,因为老人出门不会带许多大钞票;一个药盒,里面可以陈列应急的药丸,就像首饰盒一样漂亮。
在伦敦,酒鬼有酒鬼的去处,流浪汉有流浪汉的蜗居,年轻人有年轻人的圣地,老人有老人的玩场。大家各美其美,互相鼓掌。而在我居住的城市,与老人有关的世界基本上已经销声匿迹了,这些“老怪物”大多数时候只能躲在公寓里守着一台电视机。伦敦的老人们可能还占些优势,英国女王,那位引领英国高品质生活和时尚的老妇人,使得老人的地位也非同凡响,这种“顽固守旧”俨然内化为英国的民族性。在伦敦,举目皆是老房子、老街道,地铁也像古董一样老旧,完全感受不到想象中工业国的焕然一新。难怪中国游客会大失所望:英国怎么如此落后而陈旧!
中国近百年的思潮是维新。“维”到今天,新的就是好的,新就是有用,旧就是无用。害怕无用,似乎成为你我身边的一种常识。普天之下焕然一新,而且还在继续更新。老人日薄西山,与保守、无用、累赘甚至反动同义。
中国思想,总是在象征与现实、精神生活与世俗生活之间根据眼前利益摆动,利益所在,无比实际具体;利益所在,也无比抽象朦胧。在商业方面,可以说少年中国已经实现。吾国大城市的商业中心,哪一个不是“老人莫入”,只为有经济实力的新潮族设计的?孩子也受影响,因为拥有未来的、能够成龙的不是老人,而是孩子,于是无用的老人去接有用的小孩,像银行运钞车去接存款一样,为他们背书包。总之,各行各业中,老人没啥希望、前途,只有青春才是资本、热钱。
我有个同事,在编辑岗位干了一辈子,在编辑这个专业可以说是个默默无闻的大师。甫一退休他就黯然离去,连个送行的人都没有,就像自动走向垃圾站的垃圾袋。接替他的是一个刚刚招聘进来的小伙子,单位甚至连请元老指点一下的念头都没有。这是一种无情的侮辱,他干了一辈子的事业似乎毫无价值,而小青年永远可以从头开始。他进来时这单位还在打地基,连办公室都没有,现在是摩天大楼一栋,但是与他毫无关系。没人尊重他的一生,自个儿一边待着去吧。心寒!
我们所谓的老龄问题,不仅仅是如何安置老人的问题,根源是我们的观念出了问题。拆迁老建筑还是表面的,在这个表面的背后是对历史、对经验的蔑视和恐惧。这种拒绝守成、从零开始的文化,已经深入骨髓。
我曾经坐在泰晤士河畔的一个小咖啡馆喝过一杯,跑堂的是位白发苍苍的爷爷,腰上拴着一个磨成了宝贝的牛皮夹。为年轻人端上一杯咖啡,并非耻辱,老爷爷跑堂60年,收杯摆碟的做工、风度已经是大师级的了。我盯着他腰上那个包浆深厚的皮夹子看,估计他是为了做好这工作专门定制了一个与咖啡馆相称的牛皮夹子,也说不定有的咖啡客来此喝上一杯,就是为了瞟一眼这夹子。哦,裤腰带上的古玩店!坐在泰晤士河畔,有一位热爱跑堂的大师为你端来咖啡,那不仅仅是享受,更是沉思:他一生有那么多跳槽的机会,有更好的工作可以赚更多的钱,为什么顽固保守得像泰晤士河那样永不改道呢?
看得出来,他德高望重,来这里喝咖啡的许多老人是他一生的常客,他们不必吩咐,他就知道他们要什么。或许他的人生理想远没有女王陛下那样伟大深远,也就是为这几个老朋友端端咖啡,让他们惬意一辈子;而在他们眼中,这位老亨利的恩泽未必小于女王陛下。
篇2:老人真的不是包袱
对于伦敦,我的一个印象是,这个城市到处是女王般仪表堂堂、高贵严肃又亲切和蔼的老同志。也有许多老妇人打扮得花枝招展、坦荡磊落。他们为什么不理直气壮地坦荡磊落?这个伟大的城市是他们建造的,是他们用青春为这城市的辉煌奠的基。随处可以证明他们曾经创造了这个城市,伦敦没有拆迁,所以92岁的设计师可以指着那座教堂的窗子说:这是我设计的!泥水匠可以告诉他的重孙:你的足球场是我砌的地基!
老人依然活跃在沙龙、酒馆、剧院、教堂。我朗诵诗的那个下午,大厅里全是中年人和老人,他们提问踊跃而深刻。他们不仅是爷爷奶奶,更是教师、顾问和高人。老人不是包袱,而是这个国家的活史书、精神容器、道德楷模、美食秘方,以及某种久经考验的生活品位。
伦敦有许多老人用品商店,不是凤毛麟角的一两家,不是老气横秋专为敷衍老人赚几个小钱的粗糙丑陋的专卖店,而是老人的时装店、老人的日用器皿店、老人的手工皮鞋店、老人的雨伞店、老人喝下午茶的咖啡馆、老人的手杖店、老人的体育用品店,哦,还有老人的首饰店!
我想给父母买点拿得出手的礼物,但在我所居住的城市买不到。市中心由青春靓丽者统治着,很难买到老人的用品。设计师们从来不为自己年迈的父母设计时装。那种背街背巷委琐自卑的老人用品店出售的次品,你好意思买给父母做礼物吗?现在在伦敦买到了:一个绣花的专供老妇人用的小羊皮钱包,因为老人出门不会带许多大钞票;一个药盒,里面可以陈列应急的药丸,就像首饰盒一样漂亮。
在伦敦,酒鬼有酒鬼的去处,流浪汉有流浪汉的蜗居,年轻人有年轻人的圣地,老人有老人的玩场。大家各美其美,互相鼓掌。而在我居住的城市,与老人有关的世界基本上已经销声匿迹了,这些“老怪物”大多数时候只能躲在公寓里守着一台电视机。伦敦的老人们可能还占些优势,英国女王,那位引领英国高品质生活和时尚的老妇人,使得老人的地位也非同凡响,这种“顽固守旧”俨然内化为英国的民族性。在伦敦,举目皆是老房子、老街道,地铁也像古董一样老旧,完全感受不到想象中工业国的焕然一新。难怪中国游客会大失所望:英国怎么如此落后而陈旧!
中国近百年的思潮是维新。“维”到今天,新的就是好的,新就是有用,旧就是无用。害怕无用,似乎成为你我身边的一种常识。普天之下焕然一新,而且还在继续更新。老人日薄西山,与保守、无用、累赘甚至反动同义。
中国思想,总是在象征与现实、精神生活与世俗生活之间根据眼前利益摆动,利益所在,无比实际具体;利益所在,也无比抽象朦胧。在商业方面,可以说少年中国已经实现。吾国大城市的商业中心,哪一个不是“老人莫入”,只为有经济实力的新潮族设计的?孩子也受影响,因为拥有未来的、能够成龙的不是老人,而是孩子,于是无用的老人去接有用的小孩,像银行运钞车去接存款一样,为他们背书包。总之,各行各业中,老人没啥希望、前途,只有青春才是资本、热钱。
我有个同事,在编辑岗位干了一辈子,在编辑这个专业可以说是个默默无闻的大师。甫一退休他就黯然离去,连个送行的人都没有,就像自动走向垃圾站的垃圾袋。接替他的是一个刚刚招聘进来的小伙子,单位甚至连请元老指点一下的念头都没有。这是一种无情的侮辱,他干了一辈子的事业似乎毫无价值,而小青年永远可以从头开始。他进来时这单位还在打地基,连办公室都没有,现在是摩天大楼一栋,但是与他毫无关系。没人尊重他的一生,自个儿一边待着去吧。心寒!
我们所谓的老龄问题,不仅仅是如何安置老人的问题,根源是我们的观念出了问题。拆迁老建筑还是表面的,在这个表面的背后是对历史、对经验的蔑视和恐惧。这种拒绝守成、从零开始的文化,已经深入骨髓。
我曾经坐在泰晤士河畔的一个小咖啡馆喝过一杯,跑堂的是位白发苍苍的爷爷,腰上拴着一个磨成了宝贝的牛皮夹。为年轻人端上一杯咖啡,并非耻辱,老爷爷跑堂60年,收杯摆碟的做工、风度已经是大师级的了。我盯着他腰上那个包浆深厚的皮夹子看,估计他是为了做好这工作专门定制了一个与咖啡馆相称的牛皮夹子,也说不定有的咖啡客来此喝上一杯,就是为了瞟一眼这夹子。哦,裤腰带上的古玩店!坐在泰晤士河畔,有一位热爱跑堂的大师为你端来咖啡,那不仅仅是享受,更是沉思:他一生有那么多跳槽的机会,有更好的工作可以赚更多的钱,为什么顽固保守得像泰晤士河那样永不改道呢?
看得出来,他德高望重,来这里喝咖啡的许多老人是他一生的常客,他们不必吩咐,他就知道他们要什么。或许他的人生理想远没有女王陛下那样伟大深远,也就是为这几个老朋友端端咖啡,让他们惬意一辈子;而在他们眼中,这位老亨利的恩泽未必小于女王陛下。
篇3:老人镇生活随笔
老人镇生活随笔
老人镇坐落于蜀东,冠有古镇之名,可惜早已名不副实了。镇上没多少老人,老人们都在周围的乡里,他们是最精壮的劳动力。
老妪翻山越岭走个几十里,捡了一背篓满满的柴火,歇了几次,才回到家,垒在门口,高高的,直听见邻居的夸慕。老翁赶起一头水牛,在田里横驰,鞭子挥得“啪啪”作响,活生生的一个大将军模样,傍晚到点了,也不用让人催,扛起犁头,一声吆喝,牛也不敢任性,乖乖地跟在后面。进了牛栏,绳子一紧,再抱几团嫩青草犒劳老伙计,一天的活儿也就忙完了。
老人镇早晨与夜晚的广场,歌舞升平,但只有镇上的人才有这个闲情,很多时候,乡里人是无福消受的。只有到赶集的日子,每个人精心打扮一番,洗去泥土的颜色,走在街头巷尾,也无须烦恼农事。在茶馆,在饭店,出去闯过的,见过世面的,成了主角,开口神气十足,说着天南地北,谈起电视里的场面,毫不含糊。醉成烂泥的人,涨红了脸,掏出一把钱,拍在桌上,也不在乎多少,只管大步迈出门槛。
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舍得挥霍。一个老人蹲在路旁,摆起菜篮子,顾客是珠光宝气的贵妇。她趾高气昂地挑着毛病,一分一毛也要讨价还价,只要假装不买,卖菜的就服软了。她为自己节约了几个子儿而沾沾自喜,腰包里的电话一响,是牌友来催了,急急忙忙地回到家,放下菜,补个妆,又心急如焚地出了门。
下午散了场,商家的货收进了铺子,茶馆的.杯子洗了叠得整整齐齐,除了饭店的几个酒鬼还在喝着,就只剩环保工们打扫着残留的遍地狼藉。
老人镇没多少人,镇上的男人大多都出去打拼了,只有妇女、儿童和老人是镇上乡里的常住人口。镇上多多少少还有一些热闹,可乡里却愈加冷清。曾经耕种的田早已荒草丛生,一些房屋也已是残垣断壁。谁家几层高的楼房修得气派,可空荡荡的房子里,岁月静悄悄的,除了孤寡老人,谁也不能忍受那种孤寂。某一天,尸体冰冷在了床上,幸好被邻居家发现了,打个电话催回子女,匆匆服了丧,又匆匆离开了。除了门上贴的惨白色的挽联,和后山隆起的一座新坟,就再也没有增添新的痕迹。
老人镇没多少人了,在镇上乡里佝偻着的影子,渐渐稀疏起来。
篇4:生活随笔:老人需要陪伴
生活随笔:老人需要陪伴
十一大休的周四下午,来到了小姨家附近的一所敬老院去看望那么的上了年纪却被子女抛弃的可怜老人。
敬老院的环境十分幽静,绿树成荫,房屋的墙壁用蓝色的油漆喷过,整个敬老院里充满温馨的感觉。我远远地看到蓝色的屋舍下有一个徘徊的身影,在阳光普照,其他一切都显得朝气蓬勃,而这个身影无疑显得孤单。我向他走去,近来了,听到了广播声。原来这位老人在散步,还在收听着广播呢!“老爷爷,散步呢。”我向老先生打招呼。“唉唉,是啊。”老人反应很快,身体也是十分健朗。老人看有人来陪他聊天了,很是高兴,忙招呼我到一旁的'石椅上坐下。走过去的时候,老人步子很慢,试探试探着,我心生疑惑,便问老人:“老爷爷,您身体看上去十分健朗,应该没什么不适吧?”“这身体是还行,就这眼睛啊,看东西模模糊糊,但还是看得见。”老人拍了拍腿,坐下道。
在和老人交谈中,谈到了兴趣爱好。“老爷爷,您喜欢做些什么呢?”我问,老人神色有些失落,说:“在我这眼睛还好的时候呢,喜欢读书看报。现在呢,只能与老朋友聊聊天咯。”
“这样啊,那老爷爷,我来帮您念报吧!也不能说是念,今早晨我在爷爷家看了一份新周报,还记着呢,给你讲讲吧。”我说。“好呐。”老人很高心。
我与老人讲着、讨论着一些新闻大事,虽是两代人的交流,却也不亦乐乎。
时间过得很快,黄昏悄悄地来了。,该到说再见的时候了。老人说:“下次再来啊!”可见,这样的老人需要晚辈陪伴,尽管,只是一刻也好。
篇5:一位老人随笔
一位老人随笔
他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修鞋老人,每天上学的路上,我都会遇到身躯瘦弱、面容慈祥的他。我总是亲切地喊他“杨爷爷”,他也会笑着应一声:“哎。”
杨爷爷的“店铺”开在一棵高大的柳树下,他的全部家当就是一个木箱和一台破旧的修鞋机器。每天一大清早他都推着木箱咯吱咯吱地來到树下,麻利地准备好一切东西。
杨爷爷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他脸上的皱纹是历经沧桑的见证。杨爷爷不仅修的.鞋结实,而且服务也好,所以街坊四邻都愿意去那里修鞋。有谁修鞋忘了带钱,杨爷爷会和蔼一笑,连说没事没事,下回给吧。
记得那是一个寒冷的早晨,天空灰蒙蒙的看起来像是要下大雪了。可杨爷爷依旧准时出摊,等待顾客的光临。可如此低的气温,又会有谁会去“光顾”呢?整整一个上午,杨爷爷就接了几个活,尽管他被冻得瑟瑟发抖,可仍旧认真地缝补着。就在这时一个农村妇女急匆匆跑来,跷起右脚,只见鞋底和鞋面几乎“分了家”,杨爷爷接过来,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了。大婶很满意,直夸杨爷爷的手艺高超。但在付钱时,大婶却发现钱包不见了。她急得鼻尖上都渗出了细密的汗珠。杨爷爷一问才知道她不是本地人,连回家的路费也没有了。杨爷爷转身去翻自己的小包,接着把两张十元钱递到了大婶手里。大婶尴尬地急忙摆手,“俺可不能要,那多过意不去!”杨爷爷微笑着说:“这有啥不好意思的,出门在外谁没有难处啊?你就拿着吧!”大婶感激地说:“好人呐!过几天俺一定把钱还你。”
天气越来越寒冷,一连几天都没看到杨爷爷出来。那天,下起了鹅毛大雪,上学途中我意外地遇到那个常给杨爷爷送饭的女孩,只见她胳膊上套着黑纱,我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上前一问,才知道杨爷爷已经去世了……我怀着沉重的心情继续行走,突然看见一个妇女挎着一篮子鸡蛋,焦急地向路人打探着杨爷爷家在哪。仔细一看,原来就是那天的大婶……
他,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他的善良让人倍感温暖,难道我们不应该向他学习吗?
篇6:照顾老人的生活故事随笔
贾文:变脸儿
“笃笃笃”老人小心翼翼地敲了三下门。
“你是谁呀?”她尖声辣气地在屋里喊了一句。
“我是红军他妈呀,你开门吧孩子。”此时她边嘟嘟囔囔地边打开了门。老人在门外和蔼地说。
“看你,也不穿一件好衣服好鞋啥的就来了。”这时老人边笑呵呵的边往屋里走,一边很高兴地说:“我都这把年纪了穿啥好的,留点钱赶明儿给你们用呗!或给孙子用。这不,我今儿个来,就是来看看我的孙子。”在老人家说话间,就来到了这客厅的沙发跟前儿,她把兜子刚要往地下放,儿媳就不是好脸地喊上了:
“你这是往哪放啊,看你那个破兜子,埋汰啦唧的。接着老人又刚要往沙发上坐,儿媳小晶,就不是好声地又喊上了:“哎呀,你这老太太,要往哪坐呀?看你那一身破衣服,你可不配坐我这个沙发。”这当儿,老人就寻思,这沙发也不让坐,那就坐在地板上吧。可她刚要往下蹲,儿媳又喊上了:
“哎呀,不行,不行,我这地板是最高档的,你不能坐。你就站一会儿得了。按说我这楼,都不能让你进来。我跟你说,这楼,这装潢,都是我的钱买的、装的,你知道吗?说实在的,你家就连平房都没给我们买,别说楼房啦?你还好意思上我家来呢!行了,这孩子也不用你看了,这纱发你也别坐了,你愿意站,你就站一会得了!”
结果这个老人,让儿媳妇儿这一顿的数落和责怪,心里那个难受劲儿呀就甭提了!于是心就里想:我这个没能耐的儿子,怎么找个这么个不懂事儿媳妇儿,不管咋样,我也是你婆婆呀。我这大老远来的,这都快到中午了,你不留我吃饭不说,你还这儿也不让坐,那也不坐,你这不是存心撵我走吗?我好心来看看孙子,也没让我看着。嗐,等我儿子回来,我和他好好说说他!于是,老人就站在屋门口等了老半天也没见儿子回来,没办法,她就随便喊了一声:“那我就走了啊?”接着她拎起兜儿就要往出走。
这时,儿子听到了他母校的喊声,“刺棱”地一下子居然地蹿了出来,“ 哎妈呀,你要回家呀?那你……回去就回去吧,我实在当不了这个家呀!谁让你不给我……”他说到这儿就没好意思往下说。
其实她儿子李红军,就在卧室里让媳妇给关着呢,他明知道自己的母亲来了,然而是媳妇暗示命令他不准出来,因此压根儿他就没有露面。
可就在老人要走不没走的时候,忙碌着的儿媳的手机响了:“是谁呀?啊!是你呀,都想死我了。” 她旁若无人地接着又说:“哎,我那个卡里已经没有钱了,你再往我的储钱卡里打进一万啊?!另外你再给咱买个好手机呗?!什么?今晚到兴光夜总会,行,行,我保证去,你就放心吧!哪次食言啦!好啦!不见不散。”
儿媳妇儿挂了手机,转过头来很自豪地和老人说:“老太太你都听见了吧?这都是我的铁哥们儿,要不,靠你儿子我还能住上这楼啥的。”这当儿,儿媳的母亲今天也来了,她刚一迈进门槛,儿媳妇就兴高采烈的大声喊着:“哎妈呀,您来了,快往里坐往里坐,我都可想您啦!好的,妈呀,那您先在纱发上坐着啊?!我去给您沏茶去。之后中午我再给您炒几个好菜。”
这时站在门口的红军的母亲一看,心里道:人家的娘家妈穿戴也讲究,又披金戴银的,人来到姑娘家是啥样对待,咱来啥样对待;哎!谁让咱过去太穷了的。不过三穷三富过到老,再说谁家还没有个时来运转的时候。
这当口老人一看,儿媳妇儿对她娘家妈,又是秧歌又是戏的,人家也不理她。于是她弯下腰,手把门框边穿鞋边说:“亲家母啊,你坐着啊,我准备回去了”。当她老人家一脚门里一脚门外时,她特意高声地喊了一句:“红军啊!你出来一下我和你说件大事儿。”当儿子来到母亲的跟前儿,老人对儿子很自豪地说:“红军哪,咱家的房子和地都被开发商给占用了,不但给了咱家三十万元钱,还给咱家一个楼房,还有一个车库呢。我寻思今天来,先给孙子拿两万作些费用,等上初中高中啥的,要是用钱时我再给你们拿。再说我就这么一个孙子。”
这时在厨房里手里端着茶水,正在往出走的儿媳妇儿,听到了这番话,急三火四,眉开眼笑地就走了过来:“哎呀妈呀!您怎么这么外道呢,这大老远来的,走啥走呀?今天不回去啦,住些日子吧?!快往里坐,快往里坐;和我母亲唠唠嗑。这不,我不是给您沏茶去了吗!”这时她这样说着,就随手连推带搡地把老人家摁在了沙发上,之后索性就把装着钱的兜子拿了过去……
这时李红军的母亲坐在沙发上,被这突如其来的热情,和这鲜明的对待,简直是受宠若惊极了,于是她坐在那里寻思了老半天,想从心里说点儿什么,结果什么也没说出来。只是在那里心想:唉!看来钱这东西,可真是个好东西啊!
公众号:南粤作家
篇7:喜欢老人随笔
喜欢老人随笔
回来的这两天,几乎都跟老人们在一块儿。充分感觉到老人也有老人的可爱。
大多时候都是奶奶和我两个人在。我可以绣着十字绣,漫不经心地听着她讲一些家长里短,说很多跟她一辈儿的老人的名字,虽然我一个都不认识,但也欣然附和。只要奶奶说得高兴。偶尔听到我认识的人,还会很和谐地插两句嘴。能看着老人乐呵呵的,心里比什么都舒畅。
中午12点多以后是奶奶她们老姐妹儿聚会的时间。她们每天都来。三三两两热热闹闹的,宛然年轻时叽叽喳喳去赶集。这时候我就会一个个招呼她们进来,嘴里称呼着我永远也弄不明白的辈分儿称呼,瞎叫也不打紧,这并不影响她们那爬满皱纹的脸上的灿烂笑容。打开电视冲好功夫茶,当然,是她们天天必看的潮剧。
这些个每天都来的老太太们,大部分家里也都有有线电视的,她们上这儿来看,要的不过是那份黄昏将尽的热闹。这时候我会很安静地坐在一旁,关注着电视里剧情的发展,虽然平时对潮剧并不感兴趣,但此时心里是一千个一万个乐意的。因为老太太们不时地会因为没听清楚而询问我刚才那句唱词。我不大听得懂,不过我会尽量用潮汕话字正腔圆地跟她们解说,然后很享受地看她们恍然大悟又心满意足的样子……
每次回来,奶奶都会很用心地安排我的饭菜。早餐她会买好几种,说是让我选择自己爱吃的。她会因为我喜欢,而跑几条街去买豆浆,说那里的豆浆地道。奶奶八十多岁了,虽然身子骨挺硬朗,但是毕竟年纪大了,我会担心。过门楼的时候我搀着她,她还说不用,她能行。这老太太,真可爱。
真想在家多陪奶奶几天的`。可是今天跟别人预约了,不得不回佛山。
祝愿老人身体健康,笑口常开。祝愿全天下的祖父祖母都愉快地颐养天年。
我或许只是你生命的过客,但是你却是我生命的住客!
感谢你路过我的生活,若干年后你或许不记得有个我了,意识到我只是个过客,不过我将你的记忆储存因为那些我会发自内心的微笑。
在记忆中有过哭声笑声尴尬安慰气愤从有太多委屈说不得到不必说,从心痛到淡然,从心动到默然。
我可能怀念那时的你,但我知道不可能回到过去,因为每个人都在变化。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圈子不论男女,这也是必然的,但我不喜欢你和其他男生走在一起,其实想开一点你不是我什么人不要说我,我不是你什么人不要管我。
我也不知道你多久冲入我的心海的,此后就无法风平浪静。其实我是个沉默的人,不怎么喜欢说什么,更多喜欢用行动。感谢你路过我的生活,更感谢你留下的那些时光。让我记得那些曾点缀过我的生活,知道我也有过一段不平凡的时光。
有人说过谁先爱上谁,谁便输了。但是我也想知道爱上了,那里去评论对错。我习惯在你身后看着你,在你伤心时安慰你,在你生病时为你买药。
我依旧是那个单恋你的男孩,青春里的日子总有些遗憾,总有些错过的人,总有些疯狂的时光,不过最美的时光是和你在漫步的日子。
我或许只是你生命的过客,但是你却是我生命的住客!
篇8:那个老人随笔
那个老人随笔
三伏天,炎热的天气,犹如人间运转在火轮之下,动不动就是挥汗如雨,哪怕我是生活在空调的凉风之下,也抵不过热气点燃汗腺,流遍全身。多年以来我也习惯了这样的状态。看到门管阿姨,其实我们真的生活的太好了。
从23岁守寡至今,阿姨可谓尝尽了人间的各种酸楚,劳累一生,只为将自己的孩子抚养长大,可是因为长期的出卖自己的体力,在年老之际也渐渐透支,呈现疲惫状态,承受着各种病痛的折磨,一瘸一拐的形象已深深烙在我的记忆中。因为各种原因,出于对老人家的照顾,让阿姨给这个小区看门,用一个月三百五元的工资打发,放在物价上涨,节奏变快的当今,已是不足以支持她的日常开支,因此就饱一顿饿一顿的熬着日子,看着就心酸。每次送午餐过去给她,她总是徐徐的从床上爬起来,给人第一印象就是已经累到极致的状态,房间里,只有一个小小的吊扇转动着,四周都被楼层包围,其所住环境的恶劣程度可想而知。因为行动不便,到庭里面提水也是十分困难,总是一瘸一拐的一步一步将一桶一桶的水给提到房间。每次我碰见,我都会帮她搞定,可是在我周末回家或者外出之时,她只能一步一步挪动着。想到这样的场景,一股酸溜溜的味道。真不知该如何来形容现在社会的悬殊情形。这么一个小区都是住着一群有头有脸的人,如果动用下手头的关系,帮助一个古来稀的老人也不算是什么难事。可是当今的各人自扫门前雪,已经寒了一部分人的心。在这块人生地不熟的土地上,我的一切从零开始,我有心要帮助,也心有余而力不足。哪怕不能完全解决,至少在每个月多给一两百元的补贴,也不为过吧。一两百元对她来说就有着一两千元的用处。一切都是空想。
有些人值得我们去帮助的,却总被无视,有些一点都不值得同情的,却因为那演戏的举动让他人爱心泛滥。这个社会不是没好人,是好人没好的用处。记得今年年初,我的左脚受伤,以致走路要撑着拐杖,是阿姨给我熬了人生的第一碗中药,让我能够顺顺利利地康复。人们常说中药很苦,其实那几碗中药完全没有任何的调味品,我依然觉得很甘甜,完全没有苦地味道。如果在你最困难地时候,那个关心你的,就是时时刻刻地关在心头,如果对你只是淡淡之情,那么可以一声冷冷地问候,或者就算知道了,也是没有下文。从那场大病之后,其实我早该醒悟。自己冒着40度地高烧,不睡觉,等着她的信息回复,却让我失望了一整夜,也许对于她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如果那一整夜可以好好的`睡一觉,也许第二天就不是再40度,也许就是37或者38,也不至于后来的喉咙扁桃体发炎,半个月说不出话来。有的话还真不要再次提起的好,以免得到心碎的答案。我承认很傻,对人太好了,反而不被当回事。或者可以说用情用错地方了,但是人为什么差别就这么大。但是我从不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也就是失望,才会洗牌,然后再失望,然后就藏起真心,以致变成了自己不想面对的人。最近最常看到的一句话,恋爱时不能付出自己的全部真心,反之,受的伤害最深。我承认这是很多人的经验,但是我更相信如果不是真情,付出再多也没有用,那恋人跟普通朋友有什么差。如果怕受伤,那么如何能找到真爱?
说着说着又说远了,我对阿姨的尊敬,不仅仅是出于她的恩情,更多的是她那令人心生怜悯的经历。生活中的诸多不易,岂是我们所能真正体会的。慢慢长路,以后真有的受了。
篇9:老人与代沟随笔
老人与代沟随笔
一位刚做母亲的说:“妈妈来陪我待产,来了有几天了。待的时间越长越唠叨,这看不惯,那看不惯。这做派不行,那习惯不好的。吃饭看电视也不是好习惯,还非得逼我看幼儿节目。啥都得按她想法她才顺心。这还是自己妈妈,要是婆婆也这样,就更没法处了。”这就是老人和年轻人之间的代沟,真是太深了!
代沟是指父(母)与子
(女)之间有一条鸿沟,存在一定的差异,阻碍了老少之间思想、感情和生活上的沟通。可见,代沟是随着子女的成长逐渐形成的,并随着子女的年龄增长代沟逐渐加深,是老人当前的一大困扰。
代沟一般在儿童时期不明显,从青春期以后,随着性的成熟,身高体重迅速增长,思想性格也随着成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观念和兴趣,觉得自己再不是小孩子了,而是成年人了。在和社会的频频接触与交往中,逐渐认识到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感到不仅家庭和社会要对自己负责,自己也要对家庭和社会负责。集中表现在有自立的愿望,代沟也就从此产生了,并逐渐加深。当子女结婚后,成立了小家庭时,这个阶段自立的条件完全具备了。
一项最新科学研究指出,年轻人和老年人在说他们“幸福”时,其实他们拥有完全不同的情感体验。科学家表示,对年轻人来说,有大约60%的幸福感与刺激体验有关。与之相比,老年人有80%的幸福感来源于对现状的“心满意足”。
由于年轻夫妻的向心力作用,夫妻间感情越来越密切,而父(母)与子(女)间的感情就越来越疏远,代沟也就继续加深和加大。子(女)必须依靠父母生活的支柱已经拆除,他们积极创造条件离开父母的双翼,准备独立飞远了。因此,子女在现阶段分家另起炉灶是非常普遍的'事情。这说明代沟是客观普遍存在的,也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这些变化往往不容易被人发现,是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所以,父母应该从心理上理解他们,支持他们的做法。但有的父母不理解子女们的这些做法,认为是不孝或叛逆行为。
在一个家庭中,有两种基本的关系,一是夫妻关系,二是父母亲与子女的关系。夫妻关系不仅有感情上的联系,他们组成家庭后要繁衍后代,共同计划家庭的经济,组织家务劳动,安排家庭生活,抚养教育子女等。总之,要计划安排和合作好这个家庭的生活。他们相互间相依赖以得到满足的地方太多了,从这些关系上来说,夫妻关系不能不重于父子(母子)关系,夫妻关系必然超过父子(母子)关系。做父母的应理解他们相互亲近、独立生活的心理,相互间做到谅解、尊重和支持,只有这样,老人才能正确处理现代人的代沟,搞好家庭关系,欢度幸福的晚年。
篇10:36岁IT老人随笔[2]
36岁IT老人随笔[2]
]36岁的我,还在IT里面留恋着技术,我不是什么技术牛人,只是不愿离开。搞硬件的朋友对我说:“我以为你是搞硬件的,没想到你软件方面这么厉害?”,搞软件的朋友对我说:“我以为你只是搞软件的,没想到你硬件方面这么强?”。我听到后,其实很酸,如果他们能交换一下位置来说的话,那么我就是牛人了。
在我们那个年代,计算机专业感觉就是塔尖上的学科,高高在上。了解的人很少,学的人也不多。不多的原因是学习资源匮乏,想投身的人多,但门又太窄。那时候大学里的计算机专业要学的知识都是比较广而杂,什么东西都象蜻蜓点水一样泛泛地点一下,不象现在这么细和专,而我们更象一个杂家,而不是一个专家。所以在那个混沌初开的年代,要想做一个牛人其实很简单,随便找个领域,扎进去,你就是先行者,说不准N年后,还能得一个XX之父,XX之母的美称。
曾记得有一位师兄在那个还是用DOS的年代,写了一个病毒并传播了出去,以至于我们大学的名字出现在美国公布的计算机病毒的列表中。那时候我们一位老师很幽默,对我们说,你们做坏事,千万不要留名,更不要把学校的名字留下,这种被查到的.概率实在太高了,这可是遗臭万年的。而当时的我总觉得这位师兄是一位人物,尽管他经常被公安局带去问话(原因是他写的病毒出现变种,公安局的同志要确认是不是师兄所为)。
计算机病毒是计算机领域中的叛逆者,而正迎合叛逆的我。在大一的第二个学期,刚学会BASIC的我,就啃起了8086汇编语言,因为那时候写病毒一定要用汇编。病毒的神奇与诡异,就象魔戒一样吸引着我。幸运的是我没有变成咕噜,没有写出一个病毒来,但我曾为一个病毒写过杀毒软件。研习病毒过程也是我对计算机软硬件架构了解的过程,在走向歧途的过程中,却学会了不少傍身的利器,这让我深深明白一个道理:过程比结果还要来得重要。当我们的结果已经不再是我们的目标时,我们就应该好好地享受其过程,
以至于在后来我的每一次角色转变时,我都会对自己说,这一次只是过程的一部份,来日方长,我还能输得起,只要不要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
我是在那个没有互联网的年代成长的人,而且计算机的书籍也很少,以至于你可以用不到一个下午就能把一个全国第10大的图书馆内的计算机书籍搜一遍,而且基本上找不到一本一年内出版的新书。就算偶有新书,也好象孔乙己的茴香豆一样珍贵。而市面上卖的计算机书籍除了贵以外,最头痛的就是里面的翻译比原文还要让人难以理解,而且例程也都执行不了,因为翻译书籍的人根本不懂计算机。一个很尴尬的事实是我的很多计算机知识都是外行人教会的。
有一次在学校的图书馆找到了一本很奇怪的英文书,里面说到一个软件和我们所用的DOS完全不一样,全图形化的,而且有很多实用的工具。它的名字叫做:Windows 2.0。一个很奇怪的名字,据说是当初开发小组觉得自己正在开发一大堆窗口,所以干脆加上复数就成了名字了。我四处打听这个工具,最后从一个朋友的朋友那里打听回来说,我用的那台286的机器,只有1M内存,没有硬盘是跑不起来的。至少要386,2M内存,带一个10M的硬盘。要知道在那时候,这可是中高端配置。DOS的全英文环境,包括太专业的命令是很多人学电脑的门槛,Windows却铺平了道路,这不得不配服盖茨的拿来主义。不过在1年多后,我终于用上了Windows 3.2中文版。计算机行业就是这样一直加速地在向前发展的行业,更新换代之快,是传统行业没法相比的。现在一台电视机大概可以用5-,一台空调机可以用10年以上,一台冰箱可以用20多年,但一台电脑在不少企业的折旧年限也就3-5年。或许在大家面前也只有那张放电脑的桌子是最耐用的。IT变化之快,快到少有公司会把IT Planning计划到3年之后,除非是新成立的公司。这也是为什么IT里面年青人多的原因之一,因为在IT里面,经验有时候是不可靠的,要在IT能继续混下去,不是看你累积的知识有多深,而是你适应变化的能力有多强。
篇11:农村、老人、土地随笔
农村、老人、土地随笔
农村、老人、土地随笔
一方土,一寸地,可说是农民的最爱。有土才有粮,有粮心不慌。土地,应该是属于青壮年劳动力的,年老人与它打交道是多么不容易!那么,我们的国家该怎样对待已走向衰老的老一代农民?又怎样能够让他们安度晚年,幸福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岁月呢?当今政府已在考虑这个问题,并且着手进行解决了,这是可喜可贺的,是我们农村即要面临的大事情。
按理说,各家老人应该各家儿女尽孝,但事实上却是不少儿女在外乡,根本尽不到眼前的那份孝顺。有些儿女虽在眼前头,可他们也拥有自家的田地,人的体力是有限,又都在忙的时候,哪能及时顾得上老人的.那份儿活计!人到老年,属于自己的田地虽说也减少了,但到底年迈体衰,应付起农活儿是越来越吃力,可说力不从心了。怎么办?不劳动,意味着吃不上,花不上,小辈面前逢年过节也不能壮一下作长辈的面子,干了一辈子农活的乡村人到老年不免要面临这样的难题和悲哀。
是不是乡村种地人也该有个老年退休的制度存在?
我们城里乡下的年轻人、壮年人,假若没什么事可以做,可不可以到田间去,与土地结缘,与庄稼为伴?我们的国家能不能为他们发工资、奖金,让他们享受到优厚的劳动待遇呢?田间劳动规定一定年限,比如二十年、三十年,到年限人从劳动岗位上退下来,尽享老年的幸福安康。
粮食牵系到国计民生,对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我们全社会要予以尊重,吸引有劳动能力的人下到乡间去,积极从事农业生产。城里乡下,不管是居住环境,还是各样生活,都应该不存在多大的差别,人居住在哪里,都应是一种心理平衡。
篇12:可怜的老人随笔
可怜的老人随笔
前几天,去菜园的时候,我忽然看到路边的荒地里,矗起一个白色的简易房。这是看菜园吗?地块小,不值得呀?也许是水库上的人建筑的吧,村里现在用着水库上的水,是他们维护地下通水管道的.人住的吧?当然我也是猜测。
昨天是上坟的日子,去祖坟上祭扫回来。我看到了一位老人站在那个房子面前。比较去年,线路也架好了,周围放了些荆棘枝条,算是围起了一个院墙,房子前面也平整了一下,俨然像个小院子了。
那个老人,按家族里的辈分,我叫他哥哥。我走近他,开玩笑地问:“老哥,这是在小树林里盖个小别墅,看护咱的小菜园。”我知道房前屋后的荒地是他开采的,我也知道这个老哥是村里有名的乐天派,平常就喜欢说个俏皮话。
熟料,他哭丧着脸,“还小别墅,这点菜地值得我看护呀!这不,老二媳妇嫌我脏,我进家,鞋上有土有泥还在外边先弄净,可是一进院子,人家就用扫帚扫,仿佛咱就是垃圾,咱就是尘土。有时候更出格,人家索性打开水泵,用水管冲冲院子。人家嫌脏,咱能怎么办,怎么着也得顾及孩子的时光呀,因为我让人家两口子闹别扭。作为老人家咱受点委屈算什么。三千元弄个简易房,‘天高皇帝远’,眼不见心不烦。”
他不再是那么开朗地说笑,言语中透露着无奈和凄惶。辛辛苦苦抚养孩子,娶妻生子,到头来反被扫地出门,老人还怕激化儿子和儿媳妇矛盾。可是作为旁人,能怎么劝慰他呢,“这样也好,你图清闲,人家图自在。看不惯,两不相犯,这样不挺好?”我的心里却是苦涩的,老传统,儿女教育如果搞不好,礼乐崩坏,这号违逆人伦的荒唐事就会层出不穷。这点得引起人们足够重视。
★ 大班寻找快乐随笔
★ 家乡的散文随笔
★ 随笔550字作文
【生活随笔:老人不是包袱(共12篇)】相关文章:
人生感悟-生活随笔2023-08-22
散文随笔《冬天里的故事》2022-05-06
名人之痛心情随笔2022-05-06
《解读人生的态度》读后感2023-01-06
高中我的家乡随笔作文2022-12-17
人生生活的随笔感悟2023-09-03
童年记忆里的村庄随笔:故乡记忆2022-05-06
有关读书的散文随笔2023-05-07
斑竹山的随笔散文2023-07-04
散文随笔阅读《母亲的禅心》2022-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