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读书的散文随笔(精选15篇)由网友“读书吗朋友”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有关读书的散文随笔,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篇1:读书的散文随笔
小的时候,总喜欢爬上屋后的山,山上有满满的苹果树,苹果树上总会有我的身影。我喜欢坐在不高的苹果树上,看着天空的飞鸟和云彩,吹着清风,望着远方零零散散的房屋。
长大的时候,学科繁多,我也回到了城市,城市的远方看不见山。我没有多余的时间去登山了,整天呆在家里写着试卷。
后来,终于有个长假,我放下作业和家人一起去登山。
我走在铺满水泥的山间小路上,却没有发现小时候的快乐与愉悦。我抬头看着天空,心里有种莫名的惆怅。
小时候的我,会从铺满砂砾的小路上寻找我的快乐:长大时候的我,会慢慢走在林间小路上,追寻属于我的闲适,观赏山间恣意生长的树木花草,偶尔想起背过的一首诗词。
记得书上有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诉我们要多实践。那么,我在想,实践的真正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苏轼登山是为了体验“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奇妙景象,而我们登山却是为了锻炼,为了放松。那么,到底哪一种才是登山的真正意义呢?这些,书本不会告诉我们,我们只能做到“实践出真知”----自己去探索。
其实,大自然就是我们的一本永不褪色的书,我们可以在大自然中了解很多,学习很多,接触很多。单只是登山,我们就能够有很多感触。
我登上了山顶,山顶很空旷,野草丛生,怪石盘碣,在奇怪的石缝里偶尔还可以看到一株小小的树木,风吹得它们摇曳不止,却没有倒下。我看到了生命的意义。
篇2:读书的散文随笔
还记得小时候,也许有五六岁了吧。家里有一块小木板,旁边放着几根粉笔吧。每天刚起床,妈妈便会在木板上写下一句《三字经》,然后让我背会。
那时还太小,连拼音也不认识,更别说识字了。可妈妈却总要一字一句的领着我去读,去背。一连坚持了几个月,我竟然能把《三字经》从头到尾背下来了。五岁的孩子自然是看不懂《三字经》,只知道背下来是有好处的.。现在我还能脱口背出一部分来。可能这《三字经》早在我脑海中根深蒂固了吧。现在想来,那些“人之初,性本善”“玉不琢,不成器”确实给了我很多帮助,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记得三年级的时候,姐姐带我去新华书店买书。我挑了一本封面很漂亮的故事书。一边等着姐姐挑书,一边站在旁边看。等到姐姐把我的书付了钱以后,我却说:“这书我看完了,不好看。”弄的姐姐哭笑不得。五六年级的时候,我特别喜欢侦探。缠着妈妈买了一摞《查理九世》,还买了一本特别厚的《福尔摩斯探案集》,足足有五百多页,我看里一个多月才看完。侦探们的破案手法实在让我佩服,我还曾经想当一名侦探呢!
再后来,不知道从哪里看到一本书,名字是《活着》。看到简介还可以,就买下了。
主人公福贵一生历经数不清的苦难,从一个富家少爷变成一个穷困潦倒的农民,身边亲人也一个接一个死去。最后,只剩下他和一头也叫“福贵”的老牛相依为命。这就是活着吧?一个人能在经历这么多的打击后,还必须站起来生活下去,必须去看到希望的曙光,这就是“活着”!
书,在我的心中,已经不只是许多有文字的纸张,她早已变成有灵魂的人,她与我的心灵沟通着,诉说着……
书啊,我与你的故事,太长太长……
篇3:读书札记散文随笔
读书札记散文随笔
一、点滴融趣味简笔见功夫
知道郑逸梅先生是在《羊城晚bao》上,几句话的《三言两语》让我知道了还有一位“补白大王”。那时候先生还健在,如今书犹在人作古。老人是1992年仙逝的。我们再也得不到他脑子里埋藏的更多的秘密了。很多文史界还没有开发出来的逸闻趣事、掌故传说也随之湮没。
郑逸梅先生是一个有心人。就是在大革文化命的年代,他仍然冒着风险,把心里记着的东西形诸笔墨,日积月累,竟然得0余条。对“耳司听,目司视”的东西“敝帚自珍”,自认为是“流水帐”,但却是给后人留下了难得的宝贵资料。从1982年中华书局刊印,一版再版,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我买的这一套,是新版的。1992年,年已98岁的老先生还为《艺林散叶荟编》写了跋语。可能不久就去世了。
郑逸梅先生自谓“取一鳞以为条,拾一爪以为目”,赢得了“补白大王”的美称,在港澳报界享有盛誉。当时就有“无白不郑补”之说,认为在报纸上补白,非郑逸梅先生莫属,称之为“郑公体”。
“处处留心皆学问”,信然。先生自己认为“勤能补拙”,除了自己亲身经历的外,大量的资料来源于剪报、书本和还健在的德高望重的耆宿的讲述,死资料与活资料大大充实了自己的见闻,丰富了自己的库存。由此可知,任何的知识离不开积累,离不开留心,离不开好奇,离不开动手动脑。若是象狗熊掰棒子一般,那就是再多活一个百年,那又怎样?该丢的丢去,该得的没有得到,人生的空白不但没有补上,还会成为社会的累赘。
读这样的书,大开眼界。
书中记载的人物,其所作所为,让人们既可以了解那个时代人的风貌、性情,还可以了解一些名人耆宿更真实更富人性的一面。更重要的是,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既陈旧又崭新的思想世界,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丰富真实的素材。
虽然寥寥数语,短短几行,却是吉光片羽,字字珠玑,句句闪光。我们对国画并不陌生。国画的简笔却是艺术的高度凝炼。先生正是一个高明的'国画家,用自己的如花妙笔,写下了这本书。欣赏、阅读过程中,不禁令人击节赞叹。其不事雕琢的真实,调坎儿式的幽默,春秋笔法运用,可以与任何的史书传记媲美。
正是:点滴融趣味,简笔见功夫。
郑公妙手得,文章天下无。
二、还没有哪篇小说让我如此感动
——读中篇小说《未亡人》
那天,从门底下捡起《新华文摘》第21期,漫不经心地翻阅着目录,顺手放在床头。临睡,抄起《新华文摘》,翻来翻去,《未亡人》就进入眼球。开始认为是写一个什么人遗孀的普通故事,看了才知道是写一位女红军的故事。老红军的故事太多了,那么“这一个”写的怎样?带着好奇,进入小说描写的历史岁月。于是,韦大姐——韦老虎——韦彪——一面旗帜在我心头猎猎飘扬,一个名字在脑海熠熠闪光。
韦大姐是一个普通的红军战士。从小被父亲用箩筐担上了井冈山,于是从那时起,韦大姐就与红军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年带领模范少先队屡建战功,还差一点被自己人杀掉,为掩护部队转移,受重伤的韦大姐在山洞里坚持了几天几夜……韦大姐立功升职,但是也犯错误关禁闭降职。否则,解放军将军行列中也会看到她的身影。比如拆群众房子修工事捆绑老百姓;小米有砂子就倒在大路上……韦大姐是红军英雄,首先是一位战士。她是人不是神。英雄也有缺点犯错误。小说还原了一位女红军战士的本来形象。
韦大姐不是一个普通的红军战士。革命信念,革命意志,不怕死的精神,在韦大姐身上得到充分体现。“闹红”时打不死的韦老虎,增添了她传奇的色彩。一个女人成为杀敌的老虎,这可不是一般的绰号。父母先后牺牲,率领的三十多位少先队员后来的游击队主力,到抗美援朝战争后仅剩下两人。因此她内疚,她自责,几十年来不敢回家乡面对乡亲,宁可让乡亲们认为自己不在人世。
小说运用了倒叙、插叙、回忆的笔法,对韦大姐作了平实的叙述。而在这自己昏迷中的回忆和其他人的回忆中,我的心灵被强烈震撼了。
红军巷,一个休干所所在地。在这里,演绎了与韦大姐有关的许多的故事。我是噙着泪花读着每一个段落的。离休后的韦大姐没有闲着。从每一个历史的重要时刻,都可以看到她的身影。这身影,与在战争中的身影一样,敢说敢为,光明磊落,无私无畏。困难时期,她用当军需仓库主任的权力,擅自将部队应该上交的旧被服、旧蚊帐、旧胶鞋装车送往老区;落实政策,敢于为因病留下没有参加新四军改编的被误认为是逃兵的战友作证;改革开放,支持老战友的儿子下海;她还亲自为老战友的列入第三梯队的儿子找到地方组织部门,为其说项成为副市长,并以首长的首长的身份为其负责的工作助上一臂之力……
韦大姐是一个眼中揉不得沙子的人。对任何事物,都有着自己的判断,自己的认识。比如,她对“国共合作”的儿女结婚送的喜糖扔进厕所;她因借房子让“干儿子干女儿们”住但被推“资格不够”就掴休干所政委、所长大巴掌;她对歧视性规矩用拐杖敲碎李副司令的酒杯;她对干休所的麻将噪声激怒边骂边掀麻将桌;她可以一把扯掉一位遗孀戴的丈夫的奖牌,呵斥其出洋相;她被学校请去做革命传统教育,听到校长介绍自己从小就懂革命有革命理想就立刻斥责……韦大姐也有无奈无力的事情。对因被俘的老红军细妹子的遭遇,她无能为力,只有按时将自己的工资给困境中的战友寄去,直至细妹子逝世;她的干儿子干女儿下岗,生活没着落,还有的差点沦为城市贫民,她四处奔波为他们找工作。韦大姐的心明如镜。时代的大潮变革迅速,而她的心从未有过动摇。她的心属于自己,属于过去。生命有所属,心有所属,心灵之泉才永葆清澈如初。
韦大姐的孩子多,是因为她爱孩子。她的孩子小产于战争中,丈夫牺牲在朝鲜战场,她把烈士的女儿视为亲生,还对战友的孩子爱抚有加。韦大姐没有亲生子女,但是她的子女众多。每次住院,生活在各地的子女们,无论多远,都会集合到她的身边。经历过战争的韦大姐,最懂得爱。只有懂得爱的人,才会拥有温暖,拥有人们的尊敬和爱戴。爱的回报是被爱。爱别人的收获就是爱自己。
韦大姐梦思魂绕的是家乡。岁月如梦,往事如秋。对家乡的感情,如絮的思绪,溶入对家乡的无尽思念。家乡是醇香的酒,浇给她的不仅是悲伤。多少年了,闯入心扉的已经不是黯然神伤,不再是怆然自责,而是一片明朗。迟疑,彷徨,负罪,让她的心一度束缚。当一旦冲破束缚,她追逐的是急切的渴望。病床上的韦大姐在等待什么?她在想什么?哦,乡亲们,伙伴们还能承认她接纳她吗?那些英灵还会欢迎她吗?痛苦的煎熬让她作出了选择,她依然决定了归宿。叶落归根是一句老话。她何尝不想回到故乡?当生命的火花仅存一缕时,当心理障碍终于被冲破时,沉重的包袱被彻底抛弃了。她选择了回家。回家,是去诉说过去的故事,还是偿还久远的心债?是承认自己的缺失,还是强调战争的残酷?是掩饰过去,还是剖析自己?是回来忏悔还是了却多年的夙愿?……一个“死去”的人突然出现在乡亲们面前,她该用怎样勇敢的行动勇敢的心态面对?小说中没有说,我也无从猜测。但我清楚,韦大姐回到家乡,就是回到母亲的怀抱,回到出发的起点。无论活着的还是死去的,都会原谅她,宽厚的接纳她。
篇4:读书的散文随笔
读书的散文随笔
读好的作品,愈读愈有味,它轻轻地刻入你的思想,慢慢地塑造你的品性,久而久之成就了你。
一直以来就想写关于读书的一篇文,那种欲望就像阳光照进深林般强烈有力。
前几天捧着新书,才震惊地想起过去收到的一本本,没有完完整整地读完就被束之高阁了,实之惭愧和惋惜。
如傅敏编的《傅雷的家书》买了有一年了,可我只看了前面的代序——读好书,想傅雷。当时买的时候劲头可大,可是到后面却被耽误了。
被耽误应该不会让自己有所赎罪,更多的是内心的焦虑。
趁着几日的清闲,自己在家“翻箱倒柜”出了厚薄不一崭新的几十本,看着一个个横尸了那么久,狂躁和欣喜令我顿足叹气了一通。
拿着它们进了书房,关上了门,点上了一盘檀香,泡了一杯热腾腾的牛奶,正襟危坐地品读字里行间的书香了。
爱读书须从一个小故事说起:小时候有个算命先生在我们村路过,好多妇人都拥趸一起,我们小孩也竞相跑过来凑热闹,那时,只记先生跟我妈郑重地说了3声:这女孩一定要读书。那刻,我就猛得受到了惊喜,年幼的我凝神地看着先生的眉宇,然后又呆呆地看着我妈的神情,一脸的平静,没有什么两样,反而是我,出来后,整个人都神清气爽,可是不久的将来忘得一干二净。
后来老师在课堂上反反复复强调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我才知道人的一生要靠自己。
使我真正爱上读书的.应是三毛的《梦里花落知多少》,一见钟情地让人永世不忘。
她写过一段特别动情单纯的文字:我愿意在父亲、母亲、丈夫的生命圆环里做最后离世的一个,如果我先去了,而将这份我已尝过的苦杯留给世上的父母,那么我是死不瞑目的……”这段文字中表达的孝顺直截了当地在我心中猛地扎根,倏忽彻了通明世间亲情如此之贵。
在三毛的作品里,我来回行走了好长岁月,不觉孤独,只觉温情长存……每一本都爱不释手,读得如痴如醉。
她就这样成了我第一个喜欢的作家。
在美国纽约,有位著名的心理学博士——霍夫曼,他研究出读书与人的性格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或许是这样吧,只知我对书是挑剔的,喜欢见明见性见真情的作品,对于其它,总是泛泛而读,不求精细,可是遇到自己心性一样的作品,就像是泥泞的土地里,开出了一朵圣洁的花,显得特别的鲜明和幸福。一字一句读来,总觉得不够,哪怕是气力不足,也愿轻声和缓多读几遍,真为这种从内心衍生出来的喜欢,沉静欢呼。
我为宋代诗人黄山谷所说的: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而大加赞赏!
也喜欢曾国藩:“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
有其气质,你会明白,身体的筋骨是那么强健,站姿坐姿都是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
读书多了,自然而然就养成了一番内心平和的境地。
为了让自己多读书,读好书,特意把自己的笔名换成了林颜书,怕懒惰毁掉了自己有可能的一生,所以用这个名字来勉励自己,希望你不辜负,希望你多读书。
篇5:音乐和读书散文随笔
音乐和读书散文随笔
音乐和读书,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两种精神食粮,也是调剂生理和心理的一剂良药,生活中如果没有音乐陪伴,就等于活在一个空白的世界,寄生于一潭死水;若不读书或少读书,就相当于你的身体缺少锌和钙,活的愚钝、木讷、悲催。知道锌是什么嘛?锌里有一种元素叫锌酶素,是助长你的体格成型,催化你智力健全时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锌好比有机化肥,俗称有机质,是植物生长所需的天然主食,一朵花开的艳不艳,全看它的主食好不好;知道钙是什么嘛?钙里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大量氨基酸、乳酸、矿物质以及维生素,钙可以促进消化和吸收,预防其他人体所需的蛋白质、钾、铁、硒等营养元素的流失。补锌有增强聪慧的作用,补钙有加强骨质的作为。锌和钙的摄取,来自于大自然中的各种蔬菜、水果和各种豆制品、肉制品,植物含大量人体所需的纤维素,肉类含人体所需的高脂肪,两者缺一不可。植物为己而生,动物为活而存,都离不开锌与钙的补给。
如果说锌与钙是人体的必需品,那音乐和读书就是人生的必备品。
人体有两宝,一身体好,二心情好,锌与钙是前者的补品,音乐和读书是后者的补品,一个让你增强体质,一个让你修身养性,用音乐熏陶出的情操,可以让你做个山高流水的知音,用读书洗涤出的情愫,可以让你做个知书达理的善人,赏乐,你会冰雪聪敏,显得蕙心兰质,赏文,你会大千世界,显得高情逸态,两者皆属于儒者。
一个人如果从孩提时起,就注重锌与钙的补助,成年后再用音乐和读书来填充自己,相信这个人将来一定形如泰斗,大有作为,若立足于社会,会让你玉树临风,名利双收。
知道锌与钙的功效,再回过头看音乐和读书的好处,就不难看出它们的作为,我拿锌与钙来打比喻,形容音乐和读书关联,您也不难理解音乐对人的重要性,读书对人的关键性了。
生活中如果没有音乐,就像你炒出一盘没加佐料的菜一样淡而无味,音乐好比七彩音符,能让你的生活多姿多彩,生命不会枯歇;生活中如果少读书,就像一个笨拙的躯体,愚钝的`脑壳,做事没头没脑,因为书是知识的海洋,可以让你大智若愚,收获心向,不读书,你就好比坐井观天的青蛙,你的世界只有巴掌那么大,且鼠目寸光。
在我的印象中,初中生与高中生,有云泥之分,高中生与大学生,有天悬地隔,而大学生与博士生,就是一龙一猪了,他们之间有一丈差九尺的天壤之别。
对我而言,音乐是我饭前饭后的点心,是小啄片刻的定神针,可以让我心情放松,独韵一份宁静,舒展一份情怀;读书可以让我大千世界,可以让我饱揽志向,畅游书海也可以让我书中取悦,解我万种风情,书对我而言,是一把金钥匙,能开启我郁闷的心窗,能化解我心中的淤疖,让我懂得礼让三分是道义,爱注七分是仁者。
音乐听多了,人会胫松、体松、心松;书读多了,心志、理智、意志。所以,音乐和读书成了我生活的主旋律,闲时听一段音乐缓解压力,眠时放一段音乐能助我步入梦帘;暇时翻一些书籍可以养养性,息时看一会书画可以养养神。
通过读书,我知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含义,通过音乐,我知道万般皆上品,唯有音乐雅的旨趣。
读万卷书,行千里路,赏天籁音,修千年行,做人,要么不做,要做就做一个高品位的雅人韵士。
篇6:做一个读书的女子散文随笔
做一个读书的女子散文随笔
有人说,读书的女人最美。
想一想,我有好久没有读书了,上次读书似乎还是在火车上。似乎每次读书都是在火车上,因为没有wifi,因为火车上有大把的时光,因为不愿和陌生人闲聊也不想陌生人来搭讪。所以拿本书读,便把自己放在了自己想要的安静世界,沉浸在书的美好光阴里。
手机真是个好东西,也真是个坏东西。它不单单是便于通讯、交流、沟通,更是囊括了电脑、电视、游戏机、照相机等等的诸多功能,让人爱不释手。却也带来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人们几乎把所以的业余时间都放在了看手机上,延误甚至荒废了很多的兴趣爱好。
对于我来说,手机带给我最大的负面影响就是,不仅仅是眼睛不适,它还占去了我读书的时间,甚至消弱了我对书的热爱。借来的书放好久了还没有读完,买来的书更是束之高阁不曾翻过。
一个爱美的女子是不愿意看到自己有一天变的又老又丑的。哪怕是变老了,但是看起来优雅也是很美的。
人们常说读书能使人变美变的优雅,那么不妨多读读书吧。给自己指定一个读书的计划,每天读书一小时,每天做一下打卡验收监督自己。一段时间后,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
从今天开始,重新热爱读书,做一个读书的女子。
篇7:读书应成常态散文随笔
读书应成常态散文随笔
读书不是一时一地的事,读书的目地也不能太复杂。读书可以学文化,长知识,可以增强自信心。因此读书不仅要在某个特殊的时间或者某个特定的地点去作特别的强调,更要在平时给予更多的重视。读书应该是经常的,常态的,应该成为一个民族奋发的动力。
古时的读书人,为搏取功名而下尽了苦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旧时科举考试,金榜提名时,有人得到高官厚禄,有人则成了皇帝的乘龙快婿。名落孙山的,有人穷困潦倒,从此沉沦下去;有人发奋再读,直把青发熬成白头;有人则潜下心来,不为功名,转而著书立说,最终名留青史,让人仰慕。
一样的读书人,有着那么不一样的结果,不能不令人感慨万分。
现代的读书人,命运也曾经有过坎坷。解放初期,新中国百废待兴,国家建设急需大量知识分子和读书人,那时候读书人地位很高,但高过了头,又成了“臭老九”。命运就会捉弄人,有时还会让人哭笑不得。
终于,读书改变命运的时代到了,不少人赶上国家恢复高考的头班车,他们成了天之骄子。毕业后各尽其才,大展宏图,搞科研的搞科研,搞技术的搞技术,搞文学的搞文学,搞行政的搞行政,有人还走上了领导的`岗位。那真是一个读书改变命运的时代。
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家为了发家致富,下大力气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经过奋斗,人们富起来了,钱袋鼓起来了,生活好起来了。然而有的人,却以此为满足,认为读不读书不重要,有钱才是硬道理。吃山珍海味,住豪宅,开豪车;穿名牌,打高尔夫;走到国外去,昂首阔步,抬头挺胸,把最好的房子买下来,把最好吃的东西吃个遍;大胆的走,大声的说话,终于,我们可以扬眉吐气了,可以目空一切了。——然而把赚钱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让一些人对读书,不再看重了。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穷固然不好,富了也不应该为所欲为。物质生活改变了,精神生活更应该赶上去。物质、精神两条腿,一长一短,生活就不圆满。衣食住行,都要文明得体,高尚典雅,这样才能融入世界潮流。我们还得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要提高文化素养就得学习,而学习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读书。读书当然不能完全等同于文化,但它却是文化的种子,是文化自信的一个最主要的来源。
于是读书,再次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读书,可以改变人的精神面貌和内在气质,可以使我们变成一个有教养的人。古今中外许多经典名著,是最优秀的思想家为我们留下来。读书,可以和这些杰出的思想进行交流,从中感悟人生真谛。读书思考,能让我们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该做的如何去把它做好,不该做的怎样避开它而不去做。只要你是一个语言文明,行为得当,思想健康,情趣高雅的人,即使没有钱,也一样得到人们的尊敬。
读书可以考学,可以考职称,可以当官,这些都无可厚非。但读书一定不能太功利,一味的去追逐名利,也就失去了读书的本意。所谓读书做人,还是以做人为本,否则你学历再高,读书再多,人活得稀里糊涂,读书又有什么用。读书的目的,应该单纯一点,不要把它当成包袱。没有包袱,读书会更轻松。把读书变成人生的一种修炼:涵养道德,明辨是非。读书目的明确了,坚持读下去,不为名,不为利,不为复杂的社会环境所左右。读书成常态,读书的心态就平常多了。
篇8:快乐读书,拥抱生活散文随笔
快乐读书,拥抱生活散文随笔
曾经的我,因一次意外的事故让我的双脚落成了残疾,而且也因为手术后的病变,使我患上了“慢性骨髓炎”,医生说这是“不死的癌症”。我的脚底有一个无法愈合的创伤。为了节省昂贵的医疗开支,我不得不终止治疗,坚持自己换药,多年如一日。这是正常的健全人都难以想象难以置信的!为此,很多人都这样问我:是什么让你拥有超人的毅力坚持到现在不退缩?我坚定地回答:是书!是读书!
从小,我就酷爱文学,喜欢读书,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认识了保尔·柯察金,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中认识了海伦·凯勒,在《老人与海》一书中认识了老渔夫桑提亚哥,是他们用自己身陷绝境的经历和故事教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学会了坚强,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一种超强的勇敢、坚强不屈、永不放弃的精神。因为坚强,所以我执着,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与追求。无论心中藏有多少的伤痛、经历多少坎坷,即便是泪水溢满双眸,我依然会昂首仰望天空,让眼泪倒流于心海,让嘴角上翘,祈求天空别为我流泪。
是书,让我学会了坚强;是书,让我拥有了智慧;是书,让我充满快乐。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单单是了解了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更是提升了我的赏析能力和写作水平。通过读书,我学会了创作,在自己的勤奋与努力之下,我的大部分不同体裁的作品曾在百度、新浪、江山文学等各网站的征文大赛中获奖,在红袖添香被推荐为首页,以及入选百度贴吧周刊。并散见于灵芝草和各类书刊杂志,曾在灵芝草举办的'《生命因此而美丽》的创作和写作交流会上有幸见到了著名作家叶辛老师,得到了他的签名。7月出版了个人文集《独舞》,2月出版了长篇小说《星月情缘》。
于是,我渐渐明了:人生没有平坦之路,我们无法预计灾难是否会随时降临在自己的身上。然,当灾难真的降临在我们身上的那一刻,我们唯有坚强面对、坦然接受、勇于向厄运挑战,做生活的强者。天有阴晴圆缺,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总要经历风风雨雨。都说不经历风雨,怎见彩虹?但是我想说:不是所有经历过风雨的人都会看见彩虹,不是所有付出努力的人都会获得成功。人生的意义在于你努力拼搏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不论成功与失败,只要我们努力拼搏了,人的生命价值也就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地体现出来。正如《老人与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生真理:人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失败,但不能被打败。
大千世界,我们每一个人都很渺小,或许我们都不能改变世界,不管这个世界如何对待我们,只要我们充满自信永不言败,站在属于自己的舞台,我们依然可以舞出生命的色彩。
坐在秋的季节里,在一个阳光的午后,品一杯香茗,捧一本书,让心,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也或许,眼前会有片片秋叶飞舞、飘落,但是,落叶并不代表结束,而是在另一个开始。
篇9:散文随笔
这是一座小镇。
镇很古,黑瓦白墙,有古老的戏楼,有雕花镂纹的关帝庙,有清朝的会馆,有曲曲折折的小巷:是个微型江南。如果在雨天,打一把伞,走在小巷里,逢着一个结着丁香一样愁怨的女孩,那,简直是戴望舒诗中的意境。
镇,很是典雅。
镇,也很是古色古香。
可惜,小镇虽美,唯一缺憾:缺水。
小镇人说,小镇先民来自江南,给水闹怕了,迁移于此,择一高处,建造一个微型江南。可惜,是一个有形无神有巷无水的微型江南。
再好的地方,一旦缺水,就如女孩缺失了双眼,就如玉没有了莹润的光泽,就如花儿没有了芳香。
小镇人吃水,就打井,可仍打不出来。小镇地势较高,哪儿来的水啊?老祖先远水,远得很是彻底。要吃水,只有挑着担子,叮咚哐啷,下到一里地的坡下去挑水,累得满脑门子汗,一边走一边咒天骂地的。
小镇,也因此少了灵气,少了润泽之气。
小镇老人就叹息说,有股水就好了,小镇就活了。
小镇女孩们呢,坚决不呆在小镇里,蓬头垢面的,脏死了。一个个身子一闪,嫁到了河那边,清灵灵的水,清灵灵的笑声,青葱葱的身子,灌足了水一样。
小镇的小媳妇就埋怨,说自己命不好。惹得小镇汉子们发狠,如果有一股水,那些跑出出去的女子想回来,没门!
这,是阿Q式的自我安慰。
也有水,就在一里外哗哗地流着。去上游开山斩崖,也能引水。谁有那么多的钱啊?这事,私人干不了,没那个实力。国家出钱,派水利局的人来。领头的是个白白净净的人,戴着眼镜,拿了一张图纸,一支笔,带着几个人东指指西比比,然后,在距小镇上游两里地的一处山崖处一指,在这儿动工。
于是,开山的炮声隆隆地响起来,推土机开来,铲车开来,汽车也开来了。
那简直就是一场战争啊,百年难遇。
石山炸开,石头运走,一溜的石坝砌成一条线,随着山势一曲一折地拐着。坝一律灌上水泥浆。嘿,结实。大家乐呵呵地想,再大的水也不怕。
戴眼镜的笑笑,不行,得植柳。
于是,一线柳扯来,一线绿扯来,一直扯到小镇,陪伴着一渠活水。
天啊,多粗的一股水啊,净净白白地滚涌而来,沿着那个大渠,银子一样铺展开。一刹那间,小镇迎来一片水声,一片天光水色。随着水流涌来的,还有翠绿的笑声,不久,还有一声接着一声的蛙声。
篇10:散文随笔
水真的把一个镇子滋润活了,也火了。
开山引水的地方叫寨湾。一条水奔下,扯出一匹瀑布,千变万化的,做尽了姿态。可惜不是唐代,不然的话,李白骑着他的白鹿来了,一张嘴就是一个品牌,也不会输于庐山瀑布。诗仙是永远不会来了,小镇人另有办法。
在山崖垭口,他们修了一座亭子,专门请来开山的那个戴眼镜的专家取名。专家眼镜一推说:“叫‘听水亭’吧。”于是,就叫“听水亭”了。
那一条长堤叫绿堤,可惜没有断桥,没有白娘子和许仙雨里借伞的传说,没有水袖轻扬黄梅戏婉转。不然的话,西湖又怎么的?苏堤又怎么的?堤坝的那边,是一片荷叶,在风中波荡起无边的绿色涟漪,一到六七月间,也算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取名“千亩莲塘”,让人一见,想起采莲女,想起“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的情景,以及江南如水的民歌。
小镇的戏楼上,传来老人们的二胡咿呀声,是一个自乐班,唱不了京剧,也唱不了秦腔和黄梅戏,唱的是本地即将失传的剧种,叫汉剧二簧,声音时而高亢苍老,时而低沉柔韧。别小看了这个自乐班,竟然惊动了县里市里的专家,一群群挎着相机摇着折扇赶来,听了之后,长叹道:“活化石啊,真正的活化石啊!”也不知说人是活化石,还是剧种是活化石。
总之,自乐班火了,上了电视,几个老头唱得口水拉得老长,还乐呵呵的。
镇外的同龄老头,一个个眼巴巴地望着,咂巴着没牙的嘴道:“走了狗屎运啊,一条水一滋润,风水就来了。”说过了,叹口气,巴巴地找到镇里来,死掰活扯的,要求也加入自乐班,露上一手。一来二去,一个个会汉剧二簧的都赶来了。人多了,定了制度,三六九唱戏,二四六练功,绝不含糊,不许请假。
小镇,也随着自乐班上了电视,一下子火起来。
旅游界的人见了瞪大眼问,这哪儿啊?这么古的镇,这么好的水,这么精美的建筑:干嘛不搞旅游啊?
旅游,不是搞出来的,是旅游者哄起来的。
也不知啥时,一群群背着背包的人出现在镇上,个个戴着小帽,自称驴友。驴友一波一波地来,下了车,叽叽喳喳的,有用相机拍古镇戏楼的,有拍山上古寺的,也有拍镇上的水和水边人家的。
小镇人不知道什么是驴友,但很欢迎他们。因为,他们来了,小镇更火了,小镇生意更火了,小镇的生活也火了。于是他们打出一幅广告:来微型小镇,看水色江南。
一直,他们没忘记那条水,连广告上也带上那条水。因为,是一条水,涵蕴了他们这座小镇啊,养活了这座小镇啊。
小镇人,懂得感恩。
(原创作者:余显斌)
犹记浅光阴
这夜,烟雨蒙蒙,风吹落了一地花瓣,笔下一帘月,纸上一流年,思绪,萦绕在时间之外。容颜在窗外,凝眸浅思,若隐若现,期待的视线里徘徊,徘徊……
推开季节的窗,看阳光点点将温暖蔓延,温润了心底深处的那片柔软;轻拢岁月的薄纱,铺开记忆的画卷,让快乐或忧伤,在风中消散。然,南苑与北国的季节各怀好景,当山水相阻,隔岸相望,你是否会在深夜醒来,轻问自己安之若素,将万千繁华赏尽,携一抹风轻云淡,笑看流年?
南苑的冬季,天空深邃、悠远。如诺这夜的冬雨有淡淡的月光夹着露珠的晶莹裸露些许禅意,是否可以抱着夜色,怀着匆匆的喘息?眼眸对着烟雨,朦胧,透明我的世界,落红无数,哀伤遍地。寒兰,已于风中黯然,在荒芜的年华里形成了一道道的明媚。风景如画,青春华艳。当思念染上岁月的底色,那段一尘不染的时光,摇摇欲坠在风雨间,惹起无数思念。伸手翻开尘封的扉页,清晰地看见那些曾为岁月写下最初的诗行,倾世词章,想你如初,念你如歌。你恰似昙花一现,芳华在一霎那间绽放时,我便握住了双手,便匆匆闯进你的世界。从此,以文字温暖彼此,并肩风雨,共度锦瑟的年华。
时光里,用炽热的目光目送你离开,这夜,借你一丝昔日的明眸,送我一程,暖这季不曾温热的心扉。陌上歌,一寸愁肠断。人间里,几许清欢散。绽放的花,纵有千般娇好,万般妖娆,又岂能抵上回首一笑双靥如花,洞箫一曲倾尽天下?只可惜,琴瑟琵琶,你却披了夜的苍衣,默然转身,那起身斜过的衣袖,将滴滴难舍的情酿洒了一地,湿了我心。一曲枉凝眉,终是乱了心弦,瘦了容颜……
这夜,注定望穿秋水。一把油纸伞,一曲离人歌。以思念为墨,许你朝夕相伴,偶遇江南雨巷,踏遍江南湖畔,任季节的风雨,陶醉两情相悦的呢喃,倾城前世今生的缱绻眷恋。然,这夜,我独坐空城,反弹琵琶,上天却倾我半城风沙。不知今夜的相思河畔是否还有人横笛,临风吹一曲乱红,把那雨声约住,将思念打结?天涯近若咫尺。而今,一帘幽梦,只为一人编;满腹痴言,只为一人浅吟。如诺信纸上的浅光阴,北国的你可如期婉约?
躲在岁月的风尘里,把一些不安和躁动收敛,风,美丽了这一季的风景。岁月,是一盏空杯,而我只想一杯如水的宁静,在四季里从容,波澜不惊。流年,是一盏琉璃,在浮尘里细致地疯长。如若这夜不为眷恋迷惑了心,是否能安静的读你,哪怕一段浅光阴,也会涌动微亮,在落花飘香的路上。不经意翻阅泛黄的信笺,温习,某些熟悉的片段。或许,时光里最初的心动依然渐行渐远。念,却一直都在,且,从未走远。岁月沉淀之后依旧未改的眷恋。闭上眼睛,慢慢的书写这一份宁静,累了,挥手,作别昨日的记忆;疼了,细数胸中的沟壑。
或许出于南苑的自己,终究不知北国的诗韵悠长。然,可知?在这里细数流年的芬芳,独守一纸墨染,瘦笔如花,只为书写一段眷恋。此刻,我只想拥着馨香淡淡,把远方捎来的纪念与心情一起放飞,让想念的安暖在季节里缤纷呈现。此刻惟愿,时光,永如初见。倘若几许年华深处,默默地静守候,想念的一席相思眷恋成云雾一般弥漫在心海,浅浅的色变,那些多次淡忘了季节里的美,亦如流水一去不复返,不泣离别泪,不诉终成伤。我便能流光似水,锦年无寄,凝眸处,你是否也如我一样,将心事尘封在曾经相约的地方?
采一曲清欢对月而眠,唱一曲悲歌独自把盏,不惹半朵红尘绝恋,不安之若素,心就能如烟花绚烂,你问。不然清风易冷,花已不红,落叶已成塚。这样我们是否可以浅写华年?或许,便可宠辱不惊,静静地,等你,在来生的路口,在十里桃花处,犹记浅光阴,且与你,低斟浅唱,一曲红尘美……
这夜,犹记浅光阴……
与“水”有缘
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大概就是刚刚记事的年纪,对水就有了一种挚着。那时候压根儿还不知道什么叫“挚着”的,只是父亲时常带着我到离家不近不远的小溪沟背水,有的时候,我便用胶壶灌满一壶水,同样用背篓将水背回家。那时候心里的印记大概要算背水最刻骨铭心了。
后来,就到了上学的年纪,学校组织春游什么的,免不了又要到小溪去玩耍。放了学帮助家长们做家务,父母亲总是吩咐说:将羊们拉出去,让它们到山涧吃喝够。每当这个时候,我又总是要到小溪边,经不住同行的伙伴们的邀约,我又玩起了“狗刨水”。对水,从此就有了特别深厚的情感。没水的日子像掉了魂,就有了一种失落。我以为:那时候的水,当数家乡的那条小溪流淌的水清澈、甘甜。
溪水长流,常年不断。溪水是从洞内溢出的,一路蜿蜒曲折,一路散发出清香,让人迷恋,让人沉醉。有时候渴了,随便棒一捧大喝一口:好凉。仿佛就有了沁人心脾的感觉,至今让人忘却不得。在这条小溪边,留下了我许多童年的记忆。小溪呢,也肯定记得曾经有过这么一个不懂世事的孩子在这里背过水,每次盛满水就要将裤腿打湿一大片。然后,落地有声地沿溪边的小径往回走,留下一串脚印……
长大了,参加了工作,像是与水有缘,阴差阳错地干起了“水”行当。最初接触水,只是觉得水有许多好处,最惬意的当然是在水中畅游,然而接触的时间长了,仿佛觉得它不仅仅有这些好处。有一次,出差大漠,一路风尘,满面黄沙。晚上歇下来,打一盆水,正想痛痛快快地洗个澡,女主人却面露难色,问即原委才知道原来这里太需要水了。
往往是一勺水淘菜、洗脸、洗脚,最后将水泼在地里,了解到这一过程我当即难为情地把水倒回缸里,热情好客的女主人的一再道歉,反倒使我无地自容。这干涸的土地多么需要一滴甘露啊!从那以后,我才真正觉出水的价值:它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可以这样断言,没有水就不会有人类。过后的日子,对水就有一种全新的认识,及至管理城区供水的日子,总要嘱咐每一个用水的人家都要珍惜这赖以生存的“水”。
与“水”相处的日子,却又似乎少了缘分。每次疲惫而后跳入小溪摆弄“狗刨水”的时候,总是被呛几口水以后就发出“再不洗澡”的誓言。是被水吓坏了,还是肆意蹂躏洁净的溪水的行径必须遭到这样的报应么?我无法清楚,最终归结为“缘”故的了。
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霍然对水有了一种挚爱。自然的变迁,留给人类的生存的空间是越来越狭小了。这才唤醒人类必须从“零”开始重建家园,于是有了世界的环保日、地球日了;于是有了中国的退耕还林;于是有了南水北调工程。
人类总是在他(她)们的生活出现困境的时候,才意识到生存的危机,这未必也不是好事。好歹总算让人明白了这样的结局是何等悲哀的结局,让人有一种“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奋博,对水的感受才会不一般。
每每打开电视,总要有一些画面、一些文字是关于水的,给人留下最深刻的映像,那就是: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请珍惜没一滴水!
狼山
对狼山的兴趣,不在其多高,也不在其多美,更不在乎其道有多深。
狼山在江苏南通境内,并不高,也并不美。关注狼山,是冲着它的名字。
在富庶的江淮平原上,各处风景大多都顶着一个文绉绉的名称。一座荒村、一所破庙、一口老井,也可以因为名字成了名胜。
早就这么想着,突然看到千里沃野间愣头愣脑冒出一座狼山,不禁精神一振。这个名字,野拙而狞厉,像故意要与江淮文明开一个玩笑。
起这个名的由头,有人说是因为山形像狼,有人说是因为很早以前这里曾有白狼出没。不管什么原因吧,一定是和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宋代淳化年间,当地官僚把它改成“琅山”。幸亏后来又被改了回来。
狼山蹲在长江边上。长江走了那么远的路,到这里快走完了,即将入海。江面在这里变得非常宽阔,渺渺茫茫看不到对岸。长江一路上曾穿过多少崇山峻岭,在这里划一个小小的句点。狼山对于长江,是欢送,是告别,它要归结一下万里长江的不羁野性,因而把自已的名字也喊得粗鲁非凡。
狼山其实并不高,海拔才96米,从地平线算起,也才一百多米高,实在是山中小弟了。
但登上山顶,南边脚下是浩荡江流,北边眼底是无垠平川,东边远处是迷濛的大海,立即会觉得自己是在俯视着大半个世界。
狼山没有云蒸霞蔚的仙气,没有松石笔立的风骨,只有开阔和实在,造物主在这不再布置奇巧的花样,让你明明净净地鸟瞰一个现实世界的寻常模样。
我想,长江的流程也像人的一生,在起始阶段总是充满着奇瑰和险峻,到了即将了结一生的晚年,怎么也得走向平缓和实在。
狼山很小,游览无需狼山多长时间,山里除了一系列的庙宇和巍峨的大势至菩萨外,也没有太多可以流连的地方。只是,在山脚下,有不少文人的遗迹,使小小的狼山加重了分量,使万里长江在入海前再发一声浩叹。
狼山东麓有“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墓。随着稀疏的几个游人,信步漫走,突然看到一座冷僻的坟墓,墓碑上赫然刻着五字:“唐骆宾王墓”。历史名人的墓见过不少,但一见他的墓,我不由大吃一惊。骆宾王的归宿,历来是一个玄秘的谜。有人说他已经被杀,有人说他出家做了和尚,都没有确实凭证。他像一颗瞬息即逝的彗星,引得人们长久地关注着他的去路。怎么,猜测了一千多年,他竟躲在这里!
狼山脚下还有另一座墓,气派大得多了,墓主是清末状元张謇。
张謇中状元是一八九四年,离一九0五年中国正式废除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只有十年,因此,他也是终结性的人物之一,就像终结长江的狼山。
张謇中状元时四十一岁,已经感受到大量与科举制度全然背逆的历史信息。他站在万人羡慕的顶端上极目了望,他看到了大海的湛蓝。
只有在南通,在狼山,才望得到大海。只有在长江边上,才能构成对大海的渴念。
不管怎样,长江经过狼山,该入海了。
狼山离入海口还有一点距离,真正的入海口在上海,现代中国文人的命运才会受到更严峻的选择和考验。
汽笛声声,海船来了又去了,来去都是满载。狼山脚下的江流,也随之奔走得更加忙碌,奔向大海,奔向大海。
汽笛声声,惊破了沿途无数坟地的宁静。
历史的变迁和现实的变化总有惊人的相似。选在这样一个江流入海,不见经传的狼山脚下谋划机构改革后的事情,是狼来了,还是死死固守的山没了,我无从得知。
狼山依然宁静地竦峙在那江海边,濠河的水也依然颤颤抖抖地荡漾着,只是,远处,好像传来隐隐约约的狼嚎……
篇11:散文随笔
古罗马的奥维德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一匹马如果没有另一匹马紧紧追赶着并要超过它,就永远不会急驰飞奔。”马需要挑战,人更需要挑战。
有这样一段故事:世界拳王阿里每逢比赛时,总要实现出钱雇一些人,作为自己的反对者,在比赛时,对他起哄,骂他,羞辱他。这样,阿里的搏斗欲才被刺激起来,力量鼓满全身,肌肉膨胀,精神达到最佳的竞技状态。难道它有心理障碍吗?不,阿里需要竞争,因为他比别人更深刻的懂得,竞争对于一个拳击手来说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只有竞争才能鼓起斗志,才能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才能获得前景的动力。试想,如果让阿里在鲜花和掌声中与一个更本不会拳击的人站在赛场上,那个人如同一匹慢悠悠地吃草的马,阿里这批“马”会奔驰起来吗?“不在竞争中前进,就在竞争中灭亡。”这已经是被证明了的客观事实。
我又想起了一则狼于鹿的故事。鹿是狼的美味食品,凶猛的狼常常把鹿群追得四散奔逃。许多弱小的鹿因落到了后边被咬得血肉淋漓,最终成了狼的口中之物。于是,当地的居民为了保护鹿,对狼开始了围捕。不久,狼从荒原上消失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鹿群并没有因此而兴旺,反而大量死亡。原来,鹿失去天敌后,生活安逸了,不再运动了,导致体质退化,造成了生存危机。后来,当地的居民不得已后重新“情”回了狼,荒原上又出现了狼追鹿逃的场景。不久,鹿群重新获得了生机。挑战是生存的动力,也就是说鹿这样的“马”只有在狼的紧紧追赶下,才能疾驰飞奔,才能生存下来。
奥斯特罗夫斯基说过:“人的生命是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没有一个人的生活是一帆风顺的,可不同的人对前进途中的困难又有不同的理解。对弱者来说,困难是无底深渊;可对强者来说,它却是无价之宝。我么可以把困难、挫折看成一个锻炼的机会,可以把它当作是生活的挑战。如果我们勇敢地面对困难,勇敢地接受生活的挑战,那么成功的一天就不远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只有在忧患时,面对挑战,才会发挥其最大的能力。为了更好的生活,需要努力拼搏。人们也只有不断的努力,拼搏,进取,才能不断的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反之,终会被社会所淘汰。
所以说,生活需要挑战!
篇12:散文随笔
唐代诗人李商隐虽然没有李杜的名气大,但因为他的诗中有着的淡淡的孤独与忧郁,所以他一直是我最喜欢的唐代诗人。而他的那首《夜雨寄北》是他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整首诗情真意切,自然流畅,跌宕有致。虽然没有他的《无题》诗晦涩难懂、名气大、流传广,但却是通过描写夜雨、展示“意境”的经典作品,与其执着热烈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遥相呼应,感动着之后一千多年的人们: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由此可以看到,也许就在不经意之间,只要有心灵上的共鸣,夜雨就能轻轻地触碰到你心里最柔软的那一部份。不过,不同的方式会有不同的解读。记得以前在校读书期间,有一次晚上熄灯后,躺在床上,听着窗外的风雨声,幽幽地说了一句:“在被窝里,听着窗外的雨声,真是一种幸福。”同寝室的一位同学立即站在一个让我必须仰视的道德高度反驳说:“你忘记了在风雨中的行人了。”显然,他没明白我的意思。如若按照他的思维方式,我想任何一个美好的事物都会有它打折扣的理由。何况,夜雨对有些行人来说也许并不都意味着负面。玄奘西游、鉴真东渡、郑和南下西行以及徐霞客的跋山涉水,他们肯定都经过夜雨的洗礼,然而,也许正是经过夜雨的磨练,才能让他们的意志更加坚定,执着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使他们在青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窗外,雨声依旧。静静地伫立在窗前,听着夜雨声声,也许,它们已经穿越了一千年。
篇13:散文随笔
沉沉的夜幕已经悄然降临,窗外只有风雨呼啸。一直以来对夜雨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站在窗前,听着窗外夜雨沙沙,寂静的夜晚只有雨点不停地拍打着玻璃,“嘀嗒”的敲击声让雨夜更添一份幽静,同时也让白天的喧嚣归于安静,让心灵的浮躁归于平静,思绪也能静静地自由地如风般飘扬,无拘无束,不受任何打扰,仿佛使人的心灵回归于自然。
夜雨是具有浪漫色彩的诗意的,它也是古人抒发情感的最好工具之一。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就很好地利用一场夜雨描绘出了大自然的景象,虽是寥寥数字,却无疑是绝佳的夜雨“景境”之作: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而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又对一场夜雨在“情境”上做出了最好的诠释。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从而写下了这首诗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他的喜悦之情以及对春天的夜雨喜爱和赞美之情: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篇14:散文随笔
“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安德鲁·马修斯在《宽恕之心》中说了这样一句启人心智的话。
——题记
庞涓是狭隘的,他不愿孙膑胜过他,于是百般暗算,终至自己兵败身亡;周瑜是狭隘的,他不愿诸葛亮胜过他,于是暗下毒手,最后自己吐血而死;慈禧是狭隘的,她不愿别人棋艺胜过她,于是下令满门抄折胜她者,终至死后遭人唾骂……
如若你我都尔虞我诈、钩心斗角,我们的生活将会在冷漠、戒备、猜疑、敌意中度过,你我的心情定会极度压抑,社会的发展与进度更无从谈起,身边的美将不复存在!唯有宽容,才能抚平人们心中的伤害,消除隔阂,从而让我们学会欣赏身边的美!
楚庄王大宴群臣,风吹烛灭,一武将醉酒失态,拉王妃的衣襟,被摘掉帽缨。庄王知情,命群臣皆摘去帽缨,然后点烛。武将感激不尽,在日后的一次被围中奋勇杀敌,救出楚庄王。楚庄王因着自己的宽容之心,救了自己的生命。
多么美丽的宽容之心!
刘秀败王郎,入邯郸。检点前朝公文时,发现大量朝臣为讨好王郎而写的信许,基保甚至有建议刺杀自己的信件。刘秀把所有的信件都付之一炬,对之不予追究。日后朝臣皆忠心耿耿,尽忠尽职。有了刘秀的宽容之心在先,才会有后来前朝臣子对他的赤胆忠心。
篇15:散文随笔
在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各种条件中,终身学习的意识、愿望和能力越来越重要。终身学习的能力是重中之重。学习方法的掌握与应用又是其能力的核心,因此,我想把我总结的学习方法与大家交流。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自我锻炼的过程。考试可谓是常事。当你每次考试都不理想时,我建议你改变一下你的学习方法或者是你的学习习惯。要知道,这两点十分重要。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决定着你的学习效率。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会让你的学习事半功倍,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也有助于成绩的提高。其实,说简单一点,学习不外乎这么几个步骤:预习,思考,提问,复习,总结。就拿语文数学英语这三方面来说吧!语文,是一门考查人多重素质的一门学科,它包括基础知识运用、阅读和语言运用能力及写作能力。我认为,语文其实不难学习,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是心态,只要你用心对待它,那成绩一定能上去,而且要把握课堂上的每一分每一秒,充分利用好时间,这样语文就能取得一个好成绩。我给大家的语文学习提几点建议:
1、认真进行语言积累。
2、加强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3、认真进行阅读迁移能力的培养。
4、进行有效的写作训练,
我想这四种学习方法一定会让你拥有一个好的学习成绩。
数学,是一门很深奥的学科,我觉得它有三大特点: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生活中的数学处处可见,因此,学不好数学,很难适应这个世界的发展。数学,最基础的就是运算了,它就像是人的脊梁,如果这一点都学不好,那么这个人的腰永远都不会直。要想提高自己的运算能力,平时的积累很重要,还有一点就是要细心。粗心,这是让你致命的一根针,若不把这根针除去,成绩很难提高。要多思考,扩展思维的深度与宽度,这样长久下去,会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还有就是学过的知识要融会贯通,要相互之间建立起联系,这样有利于做题速度的提高。要正确对待每次测验,建立错题本,多整理自己不会的题目。(这一点对于每门学科都很重要。)
英语和语文一样只是相对较多且零碎。因此我建议大家学会充分的安排时间来学习:语法,在上课时在课本上标出,每天浏览一次,如果有时间可以整理到一个专门的语法本上。单词,不要等考试前再去记忆,那样效率不搞些容易混淆,我建议大家准备一些细长的纸条,不要用大本子,那样不方便携带,在这些纸条上没填写二三十个单词。下楼做操的时候瞄一眼,上楼上课时瞄一眼,去食堂等饭时瞄一眼。这样不会浪费太多时间,单词也很快就记住了。这就是我的学习方法,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定的帮助。
★ 培根随笔读书批注
★ 培根随笔读书积累
★ 教学随笔的写法
★ 培根随笔中论读书
★ 培根随笔中的内容
【有关读书的散文随笔(精选15篇)】相关文章:
培根随笔 练习2023-03-16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800字2022-08-05
《培根随笔》读后感读书笔记500字2023-11-02
培根随笔作文2022-07-29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高一2022-07-21
培根随笔每节主要内容2022-06-03
培根随笔观后感2023-04-29
培根随笔 读读书2024-01-01
培根随笔 内容简介2022-06-30
培根随笔英文版阅读2023-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