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

时间:2022-09-07 07:51:21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锦集10篇)由网友“ByyyJ”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

篇1: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

大禹,他的名字叫文命。禹的父亲叫鲧,算起来,他还是黄帝的后代。他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治水英雄。

当尧还在世的时候,中原地带洪水泛滥,无边无际,淹没了庄稼,淹没了山陵,淹没了人民的房屋,人民流离失所,很多人只得背井离乡,水患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之下,尧决心要一天,他把手下的大臣找到身边,对他们说:“各位大臣,如今水患当头,人民受尽了苦难,必须要把这大水治住,你们看谁能来当此大任呢?”

于是群臣和各部落的首领都推举鲧。尧素来觉得鲧这个人不可信,但眼下又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于是就暂且将治水的任务委任给鲧。

鲧治水治了九年,大水还是没有消退,鲧不但毫无办法,而且消极怠工,拿国家这一艰巨的任务当儿戏。后来舜开始操理朝政,他所碰到的首要问题也是治水,他首先革去了鲧的职务,将他流放到羽山,后来鲧就死在那里。

舜也来征求大臣们的意见,看谁能治退这水,大臣们都推荐禹,他们说:“禹虽然是鲧的儿子,但是比他的父亲德行能力都强多了,这个人为人谦逊,待人有礼,做事认认真真,生活也非常简朴。”舜并不因他是鲧的儿子,而轻视他,而是很快把治水的大任交给了他。

大禹实在是一个贤良的人,他并不因舜处罚了他的父亲就嫉恨在心,而是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他暗暗下定决心:“我的父亲因为没有治好水,而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我一定努力再努力。”

但是他知道,这是一个多么重大的职责啊!他哪里敢懈怠分毫。考虑到这一特殊的任务,舜又派伯益和后稷两位贤臣和他一道,协助他的工作。

当时,大禹刚刚结婚才四天,他的妻子涂山氏是一位贤惠的女人,同意丈夫前去,大禹洒泪和自己的恩爱妻子告别,就踏上了征程。

禹带领着伯益、后稷和一批助手,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走遍了当时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穷乡僻壤,人迹罕至的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大禹感到自己的父亲没有完成治水的大业而空留遗憾,而在他的手上这任务一定要完成。他沿途看到无数的人民都在洪水中挣扎,他一次次在那些流离失所的人民面前流下了自己的清泪,而一提到治水的事,相识的和不相识的人都会向他献上最珍贵的东西,当然他不会收下这些东西,但是他感到人民的情意实在太浓太浓,这也倍增了他的决心和信心。

大禹左手拿着准绳,右手拿着规矩,走到哪里就量到哪里。他吸取了父亲采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训,发明了一种疏导治水的新方法,其要点就是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地东流入海。大禹每发现一个地方需要治理,就到各个部落去发动群众来施工,每当水利工程开始的时候,他都和人民在一起劳动,吃在工地,睡在工地,挖山掘石,披星戴月地干。

他生活简朴,住在很矮的茅草小屋子里,吃得比一般百姓还要差。但是在水利工程他又是最肯花钱的,每当治理一处水患而缺少钱,他都亲自去争取。

他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有一次他治水路过自己的家,听到小孩的哭声,那是他的妻子涂山氏刚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他多么想回去亲眼看一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但是他一想到治水任务艰巨,只得向家中那茅屋行了一个大礼,眼里噙着泪水,骑马飞奔而走了。

大禹根据山川地理情况,将中国分为九个州,就是:冀州、青州、徐州、兖州、扬州、梁州、豫州、雍州、荆州。他的治水方法是把整个中国的山山水水当作一个整体来治理,他先治理九州的土地,该疏通的疏通,该平整的平整,使得大量的地方变成肥沃的土地。

然后他治理山,经他治理的山有岐山、荆山、雷首山、太岳山、太行山、王挝山、常山、砥柱山、碣石山、太华山、大别山等,就是要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往下流去,不至于堵塞水路。山路治理好了以后,他就开始理通水脉,长江以北的大多数河流都留下了他治理的痕迹。

他治水讲究的是智慧,如治理黄河上游的龙门山就是如此。龙门山在梁山的北面,大禹将黄河水从甘肃的积石山引出,水被疏导到梁山时,不料被龙门山挡住了,过不去。大禹察看了地形,觉得这地方非得凿开不可,但是诺大一个龙门山又如何是好,大禹选择了一个最省工省力的地方,只开了一个80步宽的口子,就将水引了过去。因为龙门太高了,许多逆水而上的鱼到了这里,就游不过去了。许多鱼拼命地往上跳,但是只有极少数的鱼能够跳过去,这就是我们后人所说的“鲤鱼跳龙门”,据说只要能跳龙门,马上鱼就变成了一条龙在空中飞舞。

大禹治水一共花了20xx年的时间,正是在他的手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恶,驯驯服服地平缓地向东流去,昔日被水淹没的山陵露出了峥嵘,农田变成了米粮仓,人民又能筑室而居,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后代人们感念他的功绩,为他修庙筑殿,尊他为“禹神”,我们的整个中国也被称为“禹域”,也就是说,这里是大禹曾经治理过的地方。消灭水患,于是就开始访求能治理洪水的人。

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版本二: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

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相传他借助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撅,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他治水居外20xx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不畏艰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劳动中被磨光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经济文化不断交流,各种能够论著异曲纷呈,关于河事的记载也逐渐曾加。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禹贡》一书就是一本专门记述地理情况的书。该书以大禹治水的故事为依托,按“九州”的地理区域,对中国的山脉、河川、疆界、贡赋等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篇2:大禹治水并非传说

大禹治水并非传说

一件记述大禹治水故事约29前铸有98字长篇铭文的西周(suí)公S,近日入藏保利艺术博物馆并对外展出。其上铭文记述了“大禹治水”与“为政以德”等内容,文辞体例前所未见,被学者们称誉为“金文之最(*)”。它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关于大禹及德治的文献记录,将极大推动中国古史研究,堪称近年来重大文物考古新发现。

这件公S,是春保利艺术博物馆专家在海外文物市场上偶然发现的。当时盖已失,只存器身,且大半为土锈所掩,显露出的部分铭文文辞古奥,难以释读,甚至给人以无头无尾之感。其内在价值不为人知,正辗转各处,待价而售。

虽然不识其“庐山真面目”,但对于上近百字的青铜铭文,保利艺术博物馆的专家预感到这其中可能蕴藏着“大文章”。在征得货主同意、未付款的情况下,保利艺术博物馆将带回北京邀请专家予以审鉴。经过清理保护,著名青铜器学者和古文字学家李学勤、马承源、陈佩芬、裘锡圭、朱凤瀚、李零等先后对其进行了仔细而周祥的鉴定和研究。

专家们认为,这件是西周中期国的某一代国君公所作的青铜礼器。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兼首席科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李学勤教授认为,这个国即“遂国”,是中国古史传说中作为三皇五帝之一的舜的后人建立的国家。据史书记载,遂国世代恪守舜的明德,也因其德行美好,周武王将其长女太姬下嫁给遂国的胡公满,并封之于陈,建立了陈国。

上所铸98字长篇铭文,字体优美,行款疏朗:字数不算很多,但字字珠玑,几无废言。铭文开篇即言:“天命禹敷土,随(堕)山,浚川……”,记述大禹采用削平一些山岗堵塞洪水和疏导河流的方法,治平了水患,并划定九州,还根据各地土地条件的不同规定各自的贡赋。在洪水消退后,那些躲避洪水而逃到丘陵山岗之上的民众下山,重新定居平原之上。由于有功于民众,大禹得以成为民众之王、民众之“父母”。

随后,铭文又以大段文字阐述德与德政,并教诲民众以德行事。

古人云:长铭铜器一件,足抵《尚书》一篇。说的是发现一篇长篇青铜铭文,就如同发现一篇相当于《尚书》这样重要的古代文献。这件器物的铭文不仅字数长,而且与以往所发现的纪名、纪事类的青铜铭文截然不同,堪称一篇政论性质的散文,其体例、格式前所未见,别具一格,内容更是极为重要。

公S铭文中所记述的禹,是中华民族家喻户晓、千古传唱的历史人物,被尊为夏、商、周三代圣王之首。他还是夏王朝的奠基人,没有大禹,便没有夏,更没有“华夏”。但就是这样一位在中国历史上功名显赫、至为关键的人物,是否真有其人,夏王朝是否确实存在,长期以来一直是广受争议的课题。20世纪上半叶著名的“古史辨”运动,就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的。时至今日,仍然有不少人并不承认大禹及夏代的存在。个别外国学者甚至还进而怀疑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公S铭的发现,将有关大禹治水的文献记载一下子提早了六七百年,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也最为详实的关于大禹的可靠的文字记录,充分表明早在2900年前人们就在广泛传颂着大禹的功绩。夏为“三代”之首的观念,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深入人心。

德是中国传统伦理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德治的思想贯穿了整个封建中国。公S铭中前后6处出现“德”,而且内涵颇为宽泛:要求民众既要注重自身的修身养性,做人要“齐明中正”,还要孝顺父母、兄弟友善、婚姻和谐,注重对祖先和神灵的祭祀。君王及官吏要有德于民,顾念天下黎民百姓,只有这样,百姓才能“好其德”,君王统治才能长治久安,天下才能安定。这不仅是“周人尚德”的实证,还表明2900年前中国关于“德”的思想已相当丰富、系统,“德治”观念已经形成,而且让人们了解到中国德治思想的渊源――孔子提出的“为政以德”的主张,其实只是对周人思想的总结与概括。通过专家解读,我们还了解到,2900年前我们祖先所讲述的“德”的最核心内容,就是“有德于民”,即为百姓做实事。

---------------------------

此外,公S铭的文辞与体例与现存的《尚书》等古代文献十分接近。它的发现,对探讨中国古书的渊源也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

篇3:大禹治水故事心得体会

上初中的时候学过这篇课文《大禹治水》,讲述的是黄河泛滥成灾,大禹的父亲因治水不利被当时候部落联盟首领尧赐死,之后命令大禹接触父亲的职责去治理黄河。大禹在采取父亲之前堵塞的方法失效后,又采取了与之相反的疏导办法最终将黄河之水引向了大海。大禹最后也因治水有功而被推为部落首领,继承了尧的位置,最后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国家,夏朝。

在大禹治水期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却始终没有选择进去看下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以及年迈的母亲,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大禹的这种做法在很多拥有雄心壮志、心怀天下、志比天高的鹰男眼中很是值得推崇。推崇的理由大致是以下几点:好男儿就该心系天下,志在四方。男人就该以国为重,切勿恋家等等。

初中那会看篇文章之时也与诸多心怀天下的鹰男看法一致。现在回头来看这篇文章,反而觉得,三过家门只是那个时代特有情况,放在现在而说有些与时代不接轨。现在这样做不仅是在行为上错误,更是一种思想上的错误。古代圣贤总是说,没有国何来家?那么如果没有了家园,只是守着一个空国又有什么意义呢?

国家!国家!国与家是不可以分割的,我们在推崇爱国的同时也要兼顾爱家。一个国就是由众多小家庭组成而来的,没有了家,没有了人民,也就是没有了国之说。反之,国不在,家必亡。

篇4: 大禹治水的故事

大禹治水的故事

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理解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之后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

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相传他借助自我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撅,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他治水居外,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我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不畏艰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劳动中被磨光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经济文化不断交流,各种能够论著异曲纷呈,关于河事的记载也逐渐曾加。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禹贡》一书就是一本专门记述地理状况的书。该书以大禹治水的故事为依托,按“九州”的地理区域,对中国的山脉、河川、疆界、贡赋等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篇5: 大禹治水的故事

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的故事被世人广为传颂,这个故事说的是他在治理家乡沣河和黑河时所发生的感人的事。

大禹外出治水后,第一次飘过家门是在出门后的第十个月,他带人修渠飘过家门,这时,妻子刚刚生下儿子夏启没几天。这天,大禹飘过家门,正巧听到自我的孩子“呱呱”的啼哭声,妻子边哄孩子边骂大禹是个不顾家的死鬼。同行的人都放慢了脚步。有人说:“禹王,您回家住几天吧!”大禹没有停住脚步,边走边说:“此刻灾情严重,治水要紧!”跟随人说:“你还没有见过自我的亲生孩子,回家看一眼吧。”大禹也很想进门去看看妻子和刚出生的孩儿!可一想,工程的事多,还有许多事要他去办,因而摇了摇头,郑重地说:“我们此刻重任在肩,可不能因家事而误了国事呀!”说完,他就大踏步地向前走去。

第二次飘过家门时,他看见抱在妻子怀里的儿子已经会叫说话了,妻子正在教儿子喊爸爸,小夏启也很乖巧地边笑边喊爸爸。大禹看到这一幕,不禁热泪盈眶,但治水工程正是紧张的时候,他擦了擦脸上的泪花转身就要离开。这时,妻子抱着儿子看见了大禹,赶忙出来迎接,看到大禹一副疲惫的模样,妻子疼惜地说:“快回家歇歇吧!看你累的,我给你换身衣服。”大禹接过儿子亲了亲,说:“不成哪,许多人被洪水围在高地,我要去救人哪!”说着,把儿子送到妻子怀里,安慰了她几句,就转身走了,还是没有回家。

第三次过家门,当奶奶告诉他爸爸就在家门口时,小夏启跑出家门,一把拉住聊拉住了禹,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一把抱起了儿子,激动的热泪两行,他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叫他告诉妈,因为治水工作十分繁忙,他一时还回不了家。等开挖渠道把洪水归入大海了,就会回来和全家人团聚的。”大禹放下儿子回身就走,儿子在其后一路追撵着,哭叫着爸爸回家,大禹回头冲儿子和妻子挥了挥手,抹了一把眼泪,回身加快了脚步,又一路匆忙而去

大禹治水在家乡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此刻还被传为美谈,仍为人们广为传颂。家乡三过村一带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一过家门听骂声,二过家门听笑声,三过家门捎口讯,治平洪水转家中。大禹一生为民谋福,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这种顾念百姓、公而忘私的精神,值得后人敬仰。这四句普普通通的家常话,能够说体现了大禹的事业心和职责感,大禹的精神难能可贵,世所罕见。

篇6: 大禹治水的故事

传说,帝尧时,洪水成灾,天下百姓深陷愁苦之中。尧帝命禹的父亲鲧去治理洪水。鲧率众筑坝修堰,费了九年功夫,因没把大水治伏,被尧帝流放,后诛杀于羽山。

舜继帝位后,便命鲧的儿子禹(此时禹已做了部族首领),继续治理洪水。禹欣然领命,但他没有贸然行事,而是首先认真总结父亲鲧治水的教训,寻找治水失败的原因。然后,率领伯益、后稷等一批忠实助手,跋山涉水,顶风冒雨到洪灾严重地区进行勘察,了解各地山川地貌,摸清洪水流向和走势,制定统一的治水规划,在此基础上才展开大规模的.治水工作。他鉴于前辈治水无功主要是没有根据水流规律因势利导,大胆改用疏导和堰塞相结合的新办法。历时十三年之久,最后把洪渊填平,河道疏通,使水由地中行,经湖泊河流汇入海洋,有效治伏了洪水。

大禹治水成功,除采取了正确的方法,另一重要原因是他一心为公,吃苦耐劳,身先士卒,不畏艰险,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他手拿治水工具,亲自参加劳动,给参加治水的人做出了好样貌。为了治水重任,新婚四天便离开家,在外,没有回过一次家。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已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由于他常年奔波在外,人消瘦了,皮肤晒黑了,手上长满了老茧,脚底布满了血泡,腿上的毛磨光了,连束发的簪子和帽子掉了也顾不上收拾。老百姓见了无不心痛流泪。

传说,大禹治水时,他顾不得回家,便于妻子涂山氏约定,以击鼓为号,把饭送到山上。为了加快挖山的速度,他化为一头神力无比的大黑熊,连推带扒,很快就把山挖掉了大半。正干的起劲时,一块劈山崩裂的石头误触皮鼓,禹妻闻听鼓声,连忙烧火做饭。

当她拖着已怀孕的笨身子送饭到山上时,东张西望不见丈夫踪影,却见一头威猛的大黑熊在跳跃奔忙,吓得扭头就跑,大禹见此情景,顾不得变回原形就冲妻子追去,妻子受到惊吓,顷刻间化作一块巨石。大禹大声呼唤着妻子和将要出生的孩子,只听一声巨响,巨石突然开裂,从中蹦出一个婴儿,这就是禹的儿子启。于是后人便称这块裂开的巨石为“启母石”。西汉武帝游览嵩山时,被这个传说所感动,下令在那里修建了启母庙。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避水剑。

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

河伯查水情,画河图,是个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图画好,已年老体弱了。

之后,到了大禹出来治水的时候,河伯决定把黄河河图授给他。

这一天,河伯听说大禹带着开山斧、避水剑来到黄河边,他就带着河图从水底出来,寻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没见过面,谁也不认谁。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见河对岸走着一个年轻人。这年轻人英武雄伟,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着问起来:“喂,你是谁?”

对岸的年轻人不是大禹,是后羿。他抬头一看,河对岸一个仙风道骨的老人在喊,就问道:“你是谁?”

河伯高声说:“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吗?”

后羿一听是河伯,顿时怒冲心头,冷笑一声,说:“我就是大禹。”说着张弓搭箭,不问青红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虚汗。心里骂道:“混帐大禹,好不讲道理!”他越想越气,就去撕那幅水情图。正在这时,猛地传来一声大喊:“河伯!不要撕图。”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对岸一个头戴斗笠的人,拦住了后羿。这个人就是大禹,他明白河伯画了幅黄河河图,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后羿推开大禹,又要搭箭张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画图的艰辛讲了,后羿才后悔自我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后羿随大禹一同趟过河。后羿向河伯承认了过错。河伯明白了后羿是后老汉的儿子,也没多怪罪。大禹对河伯说:“我是大禹,特地来找你求教治理黄河的办法哩。”

河伯说:“我的心血和治河办法都在这张图上,此刻授给你吧。”

大禹展图一看,图上密密麻麻,圈圈点点,把黄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画得一清二楚。大禹高兴极啦。他要多谢河伯,一抬头,河伯跃进黄河早没影了。

大禹得了黄河水情图,日夜不停,根据图上的指点,最后治住了黄河。

篇7: 大禹治水的故事

大禹的父亲鲧是个神形为白马的杯具性治水英雄。他为了治水,从天帝那里偷得神土息壤,被天帝发现杀死。鲧死不瞑目,尸身孕育儿子大禹,过三年不腐。天神派天神来剖开肚腹时,神形为虬龙的大禹趁机蹦出,一气冲天!

老虎是大禹的幼年玩伴,长大以后威武凶猛,一向跟随大禹治水,驱兽击妖,格尽职守。

大禹治水阻力重重,水神共工指使水怪相柳拼命反对大禹。相柳蛇怪蛇身九头,形体巨大,九张大嘴能够同时吃进九座山上的食物与动物,所经之地,寸草不生。大禹手执神斧与相柳英勇搏斗,最后杀死蛇怪,为民除了大害。

大禹巡水过九尾狐,娶涂山氏女为妻。

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不入。第一次二台子在母亲怀里,第二次儿子能够站立,第三次儿子高过了母亲的腰。大禹每次强忍思亲之情直奔治水战场。

大禹来到长江三峡,巫山挡住了水道。于是找巫山神女瑶姬,瑶姬命天上土星化作神牛下凡相助,神牛用角撞开巫山,水路最后畅通。长江入海外口震泽,每次海潮涌入,涛声震天,水患严重。大禹指挥治水大军,使用绞盘,移动柯山挡住海潮。

大禹一面治水,一面教民农耕;在海岛开荒,并用鸟粪肥田,使人民得鸟田之利。

大禹擒住一贯为敌的猴头水怪巫支祁,用铁链捆住它,鼻穿铜铃,头罩青石镯,锁在龟山洞石柱上,以儆效尤。

大禹治水成功后,再接再厉,将洪水时期分割的各个部落的地块联成整体,划天下为九州,九州各铸一鼎,设官治理。四条神态各异的龙马,腾云驾雾拉着车,载大禹巡检阅九鼎。证明了大禹借治水成果,进一步完成了华夏统一的宏伟大业。

大禹受万民拥戴,曾推辞舜的禅位而闭门不出。但百姓坚决拥戴禹为天子。大禹不得己,只好答应,于是百姓欢呼声震天动地。

之后,大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篇8: 大禹治水的故事

当尧还在世的时候,中原地带洪水泛滥,无边无际,淹没了庄稼,淹没了山陵,淹没了人民的房屋,人民流离失所,很多人只得背井离乡,水患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之下,尧决心要消灭水患,于是就开始访求能治理洪水的人。

有一天,他把手下的大臣找到身边,对他们说:“各位大臣,如今水患当头,人民受尽了苦难,必须要把这大水治住,你们看谁能来当此大任呢?”

于是群臣和各部落的首领都推举鲧。尧素来觉得鲧这个人不可信,但眼下又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于是就暂且将治水的任务委任给鲧。

鲧治水治了九年,大水还是没有消退,鲧不但毫无办法,而且消极怠工,拿国家这一艰巨的任务当儿戏。后来舜开始操理朝政,他所碰到的首要问题也是治水,他首先革去了鲧的职务,将他流放到羽山,后来鲧就死在那里。

舜也来征求大臣们的意见,看谁能治退这水,大臣们都推荐禹,他们说:“禹虽然是鲧的儿子,但是比他的父亲德行能力都强多了,这个人为人谦逊,待人有礼,做事认认真真,生活也非常简朴。”舜并不因他是鲧的儿子,而轻视他,而是很快把治水的大任交给了他。

大禹实在是一个贤良的人,他并不因舜处罚了他的父亲就嫉恨在心,而是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他暗暗下定决心:“我的父亲因为没有治好水,而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我一定努力再努力。”

但是他知道,这是一个多么重大的职责啊!他哪里敢懈怠分毫。考虑到这一特殊的任务,舜又派伯益和后稷两位贤臣和他一道,协助他的工作。

在当时,大禹才刚刚结婚才四天,他的妻子涂山氏是一位贤惠的女人,同意丈夫前去,大禹洒泪和自己的恩爱妻子告别,就踏上了征程。

禹就带领着伯益、后稷和一批助手,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走遍了当时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穷乡僻壤,人迹罕至的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大禹感到自己的父亲没有完成治水的大业而空留遗憾,而在他的手上这任务一定要完成。他沿途看到无数的人民都在洪水中挣扎,他一次次在那些流离失所的人民面前流下了自己的清泪,而一提到治水的事,相识的和不相识的人都会向他献上最珍贵的东西,当然他不会收下这些东西,但是他感到人民的情意实在太浓太浓,这也倍增了他的决心和信心。

大禹左手拿着准绳,右手拿着规矩,走到哪里就量到哪里。他吸取了父亲采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训,发明了一种疏导治水的新方法,其要点就是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地东流入海。大禹每发现一个地方需要治理,就到各个部落去发动群众来施工,每当水利工程开始的时候,他都和人民在一起劳动,吃在工地,睡在工地,挖山掘石,披星戴月地干。

他的生活简朴,住在一座很矮的茅草小屋子里,吃得比一般百姓还要差。但是在水利工程上他又是最肯花钱的,每当治理一处水患而缺少钱时,他都会亲自去争取。

他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有一次他治水路过自己的家,听到小孩的哭声,那是他的妻子涂山氏刚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他多么想回去亲眼看一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但是他一想到治水任务艰巨,只得向家中那茅屋行了一个大礼,眼里噙着泪水,骑马飞奔而走了。

大禹根据山川地理情况,将中国分为九个州,就是:冀州、青州、徐州、兖州、扬州、梁州、豫州、雍州、荆州。他的治水方法是把整个中国的山山水水当作一个整体来治理,他先治理九州的土地,该疏通的疏通,该平整的平整,使得大量的地方变成肥沃的土地。

然后他治理山,经他治理的山有岐山、荆山、雷首山、太岳山、太行山、王挝山、常山、砥柱山、碣石山、太华山、大别山等,就是要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往下流去,不至于堵塞水路。山路治理好了以后,他就开始理通水脉,长江以北的大多数河流都留下了他治理的痕迹。

他治水的讲究是智慧,如治理黄河上游的龙门山就是如此。龙门山在梁山的北面,大禹将黄河水从甘肃的积石山引出,水被疏导到梁山时,不料被龙门山挡住了,过不去。大禹察看了地形,觉得这地方非得凿开不可,但是诺大一个龙门山又如何是好,大禹选择了一个最省工省力的地方,只开了一个80步宽的口子,就将水引了过去。因为龙门太高了,许多逆水而上的鱼到了这里,就游不过去了。许多鱼拼命地往上跳,但是只有极少数的鱼能够跳过去,这就是我们后人所说的“鲤鱼跳龙门”,据说只要能跳龙门,马上鱼就变成了一条龙在空中飞舞。

大禹治水一共花了十三年的时间,正是在他的手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恶,驯驯服服地平缓地向东流去,昔日被水淹没的山陵露出了峥嵘,农田变成了米粮仓,人民又能筑室而居,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后代人们为了感念他的功绩,为他修庙筑殿,尊他为“禹神”,我们的整个中国也被称为“禹域”,也就是说,这里是大禹曾经治理过的地方。

篇9:大禹治水的故事

禹姓姒,名叫文命,是我国上古时期一代贤圣的帝王,他继承了尧、舜“只为苍生不为身”的美德,虔心敬神,治理洪水,行德化民,功绩卓著,人们都说他是秉承天命而来,消除水患、救助百姓,所以被称为大禹或神禹。

当时中原地区洪水为患,包围了高山,漫上了丘陵,导致人民居无定所,民不聊生。舜帝了解到禹是一位有抱负并且聪敏勤恳的青年,贤名远播,于是命禹治水。禹受命之后,立即召集百姓前来协助。他为人十分谦虚,听到别人对他的善言相劝,常感激的下拜。他广纳善言,采用疏导的办法,亲自翻山越岭,淌河过川,规划水道引洪水入海。禹极其虔诚的祭拜天地,仪式严肃庄重,他走步恭敬的姿态就连后人祭祀神明时也有“禹步”之说。相传他带领民工到处治水,感动了天神相帮。

黄河水神授给他河图;治理黄河、长江等大河时出现黄龙摇尾帮他疏导河道;天神赠给他玉筒、神斧、斩蛟神剑等。他用玉筒来度量天地、定江海水位;用神斧在河南洛阳凿开龙门,使河水畅通无阻;用斩蛟神剑斩了将清水搅浑、兴风作浪的恶龙,根治了水患。

禹栉风沐雨,不畏艰辛,历经十三年之久,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三过家门而不入,疏导了九条河道,修治了九个大泽,凿通了九条山脉,不仅仅治理了水患,并且在全国范围内构成了众河朝宗于大海、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的局面。在治水害的同时,禹还指导人们发展农业生产和水上运输,种植粟、黍、豆、麻等农作物,在地势低洼的地方种植水稻。这样,东临大海,西至沙漠,从北方到南方,九州统一,使天子的道德教化到达了四方荒远的边陲,在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呈现出一派井然有序、怡然富足的宏伟景象。舜帝在隆重的祭祀仪式上,将一块玉圭赐给禹,以表彰他治水成功。

禹治理四海之后,又辅助舜帝,忠心耿耿,尽职尽责,他对舜帝说:“顺从善就吉,顺从恶就凶,就象影和响顺从形体和声音一样。所以任何时候都要恭敬的把德行放在第一位。辅佐的大臣有德行,天下人都会响应拥护您。您用清静之心奉行上天的命令,上天会经常把完美的符瑞降临给您。”舜帝高兴的说:“禹啊,我想为民造福,你辅佐我;我想观天象,知日月星辰,作文绣服饰,你谏明我;我想用六律五声八音来治乱,宣扬五德,你帮忙我。你襟怀坦荡,从不阿谀逢迎,以自我的真诚、德行和榜样,使朝中清正无邪,帮忙我奉行天命,施行德政,顺应天时,谨微慎行,使民风淳厚,四方归附。”舜帝令天下都学习禹的德行,在位三十三年时,正式将禹推荐给上天,把天子位禅让给禹。

禹为帝后,更加勤奋的为民谋福,实行善政养民,加强道德教化,诚恳的招揽有识之士,广泛的听取民众的意见。禹帝南巡时,在涂山大会天下诸侯,前来朝见的诸侯竟达万名之众,禹帝为纪念这次盛会,把各方诸侯们送来的青铜铸成九个鼎,象征统一天下九州。当时东南地区有九个较大的部落,称“九夷”,禹帝几次出巡该地区,传播中原文化和礼教,他沿途向当地人询问习俗,鼓励农耕,告其农时,播种五谷,教诲那里的民众以德行事,讲礼仪,知法度,不以强凌弱,和睦相处,受到当地百姓的尊敬和礼遇。禹帝加强祭祀活动,将弘扬美德的《韶乐》定为祭祀山川神明的主乐章,又制作乐曲《大夏》将德行发扬光大。

“茫茫禹迹,画为九州”,应对“浩浩滔天”的洪水,禹勇敢的承担起治水、安民这一伟大使命,其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禹的精神和禹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有敬天、养民、教民的民本思想;有正德、利用、厚生、惟和的为政之道;有天人合一、见利思义、克己奉公的传统美德理念,对后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以信仰为本,道德为尊,所以敬天爱民历来为人们所推崇。

篇10:大禹治水的故事

大禹姓姒名文命,因治水有功,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

传说尧时期,有些大河每隔一年半载就要闹一次水灾。有一次,黄河流域发生了特大的水灾,洪水横流,滔滔不息,房屋倒塌,田地被淹,五谷不收,人民死亡。活着的人们只得逃到山上去躲避。

尧为了解除水患,请各部落首领共商治水大事。尧对大家说:“水灾无情,请大家研究一下,派谁去治水?”大家公推鲧去办理。尧不赞成,说:“他很任性,可能办不成大事。”可是,首领们坚持让鲧去试一试。尧只好采纳大家的提议,同意鲧去治水。

鲧到治水的地方以后,沿用了过去传统的水来土挡的办法治水,也就是用土筑堤,堵塞漏洞的办法。他把人们活动的地区搞了个象围墙似的小土城围了起来,洪水来时,不断加高加厚土层。可是由于洪水凶猛,不断冲击土墙,结果弄得堤毁墙塌,洪水反而闹得更凶了。鲧治水九年,劳民伤财,一事无成,并没有把洪水制服。

尧老去后,把王位禅让给了舜,舜亲自巡视治水情景。他见鲧对洪水束手无策,耽误了大事,就把鲧处死在羽山。随后,他又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还派商族的始祖契、周族的始祖弃、东克族的首领伯益和皋陶等人前去协助。

禹领命之后,首先总结了以前治水失败的教训,之后就带领契、弃等人和徒众助手一齐跋山涉水,把水流的源头、上游、下游考察了一遍,并在重要的地方堆积一些石头或砍伐树木作为记号,便于治水时作参考。这次考察是很辛苦的。据说有一次他们走到山东的一条河边,突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山洪暴发了,一下子卷走了不少人。有些人在咆哮的洪水中淹没了,有些人在翻滚的水流中失踪了。大禹的徒众受了惊骇,所以之后有人就把这条河叫徒骇河(在今山东禹城和聊城县一带)。

考察完毕,大禹对各种水情作了认真研究,最终决定用疏导的办法来治理水患。大禹亲自率领徒众和百姓,带着简陋的石斧、石刀、石铲、木耒等工具,开始治水。他们一心扑在治水上,露宿野餐,粗衣淡饭,风里来雨里去,扎扎实实地劳动着。尤其是大禹,起早贪黑,兢兢业业,腰累疼了,腿累肿了,仍然不敢懈怠。

一次,他们来到了河南洛阳南郊。那里有座高山,属秦岭山脉的余脉,一向延续到中岳嵩山,峰峦奇特,巍峨雄姿,犹如一座东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个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细流就由隙缝轻轻流过。可是,特大洪水暴发时,河水就被大山挡住了去路,在缺口处构成了游涡,奔腾的河水危害着周围百姓的安全。大禹决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开道。艰苦的劳动,损坏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损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伤了,有的上山时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可是,他们仍然毫不动摇,坚持劈山不止。在这艰辛的日日夜夜里,大禹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甚至连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脚指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但他还在操作着、指挥着。在他的带动下,治水进展神速,大山最终豁然屏开,构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从此畅通。

大禹指挥人们花了十年左右的功夫,凿了一座又一座大山,开了一条又一条河渠。他公而忘私,据说大禹几次走过家门,都没有进去。第一次他走过家门口,正好遇上妻子生孩子,大家劝他进去看一看,照顾一下,他怕影响治水,没有进去;又有一次,他的孩子看见了父亲,十分高兴,要大禹到家里看一看,他还是没有进去。他把整个身心都用在开山挖河的事业中了。

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舜的助手。舜死后,他继任了王位。之后,大禹的儿子启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所以,后人也称大禹为夏禹。夏禹死后葬在茅山,后人因禹曾在那里开治水成功后的庆功大会,计功行赏,所以把茅山改名为会稽山。大禹治水,为人民造福,永远受到炎黄子孙的称颂。

初一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练习题及答案

二上教案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大禹治水说课稿

大禹治水教案

课文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大禹治水故事心得体会

大禹治水优秀教学设计

课文大禹治水主要内容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参考

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
《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锦集10篇)】相关文章:

许逊历史传说记载2022-05-08

大禹治水教学案例反思2022-08-29

大禹治水优秀的教学反思2022-11-12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2023-03-09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2023-04-21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2023-02-24

《大禹治水》的故事2022-10-08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2023-01-20

神话故事作文2022-08-24

公无出门,公无出门李贺,公无出门的意思,公无出门赏析2023-02-21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