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闲暇德育的特征

时间:2022-09-14 07:55:17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未成年人闲暇德育的特征(精选9篇)由网友“爆炒哥布林”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未成年人闲暇德育的特征,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未成年人闲暇德育的特征

篇1:未成年人闲暇德育的特征

未成年人闲暇德育的特征

自我国开始实施双休日起,学生的闲暇时间陡增,闲暇用不好也可能带来灾祸。我们谈及现在未成年人的道德问题,最为棘手的就是因为网络给未成年人带来了道德的负面影响。其实,细加分析就会发现,未成年人更多上网吧的时间就是在闲暇时间。而其他,如小团伙犯罪、传统道德的缺乏等诸多的问题,也大多是在闲暇时间产生的。

因此,当我们进一步关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问题的时候,应重视未成年人的闲暇时间,大力实施闲暇德育。闲暇德育的最终目标是让每一位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闲暇观,养成正确的闲暇道德行为。闲暇德育呈现出如下的特点:

1.生活性

不管是课余学习还是家庭生活,学生在闲暇时间的活动往往表现出与个体的.生活紧密联系的特性。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提倡在生活实践的体验中培养习惯。他曾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

比如去年我们班为了增强学生孝敬父母的意识,曾安排了一次学生回家给自己的父亲或母亲洗一次脸。平常而简单的活动,孩子们认真做了,不仅完成了一项作业,而且学生能够从父母年龄变化(白发、皱纹等)感悟到了父母的艰辛,从父母感激的神情中感悟到了自己对父母的关心不够。生活化的德育内容看似平淡,却往往滴水藏海,意蕴深厚,平凡中蕴蓄着伟大。

2.教育性

既然是一种德育的行为,所以不管采取哪种形式的活动,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未成年人的道德水平,规范道德行为习惯。闲暇德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的闲暇活动过得丰富多彩,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在闲暇的活动中获得道德品质的认识、良好品德的养成。所以,每一项闲暇德育活动的开展都应该经过预期详细的准备,确立一个明确的德育目标,形成完善的闲暇德育评价体系,以便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活动行之有效。

可以这样说,每一项活动从预设起,就要与学科课程的教学备课一样,做到“备德育内容、备德育方法、备德育环境、备德育对象、备德育实施者、备闲暇特征”。

3.渗透性

闲暇德育的实施更多是通过闲暇生活来实现的,因此,德育的过程就少去了更多的经验传授和理论宣讲,未成年人道德水平的提高更多是隐藏在生活实际中,渗透在生活实际中,其教育的结果是未成年人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

回想我们传统的思想品德课,为什么年年上周周上,但最后的教学质量并不能尽如人意,这里面最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说教多于体会,传授多于发现,学生处于接受者的地位,他们不愿意去掌握,甚至产生了逆反心理。

比如,集体主义的观念随着独生子女在班级比率的日益提高越来越丧失。为此,我在学生的闲暇活动时,就组织许多集体性极强的活动,如老鹰捉小鸡、跳长绳、打篮球等。(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胡集镇第二中心小学,226671)

篇2:未成年人德育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未成年人德育情况的调查报告

按照办事处的总体要求和部署,我们对分管的社区进行了入户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社区总户数1083户,2884口人。现有未成年人417人,其中,高中生85人,初中生134人,小学生122人,幼儿66人,失学8人,待业2人。为了详细了解和掌握社区的青少年思想德育教育现状,我们抽样走访了105家,与一些家长、青少年进行了座谈,取得了第一手材料。

二、存在的问题

就社区来说,当前青少年德育教育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理想观念模糊。不论是在入调查中,还是在座谈中,使我们不得不接受一个残酷的事实:在走访的105户家庭中,有95个孩子对自己的将来没有打算,不清楚自己究竟要干啥,尤其是年龄较大的表现得更为突出。“随遇而安”、“到时候再说”、“没想过”……是受访孩子和家长说得最多的'。

2、是非观念淡化。在受访人群中,我们向所有的家长和孩子做了一个提问调查:如果遇到歹徒正在行凶,恰巧被你看到,你会不会上前阻止?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几乎所有的家长和孩子都选择了回避。除此之外,缺乏礼貌、不懂交往规则、善恶不分在这些孩子中都表现得十分突出。

3、法制观念不强。在这些孩子中,普遍存在不懂法、不知法、不守法现象,法律边缘模糊。除了杀人、放火、盗窃、抢劫之外不清楚其它违法行为。甚至一些青少年自身就存在着违法行为。

4、自制能力差。突出表现在逃学上网吧、打游戏、看黄牒黄书、浏览黄色网站等方面。尽管学校和家长多方阻止,但成效不大。

三、加强未成年人德育教育的几点建议

鉴于青少年当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为了使这些未成年人能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在将来能担负起建设祖国的大任。我们建议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未成年人教育和管理。

1、尽快开办未成年人德育教育课。由于学校的当前教育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很多学校都把德育教育课当作副科处理,甚至有些学校干脆就取消了德育课,使未成年人的德育水平极低,出现了荒漠化现象。所以,在社区开办德育教育课已成当务之急。通过与家长沟通,我们建议利用双休日成立社区德育教育班,集中未成年人学习,尽快补上这一课。

2、加强家长学校建设。未成人之所以出现这样问题,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与其监护人——家长也有着直接责任。很多家长也痛苦地表示不会管孩子,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由于家长是孩子的第一教师,在第一教师不称职的情况下,出现未成年人德育教育荒也就不奇怪了。为此,加强家长教育也势在必行。

3、加强未成年人环境管理。外因往往决定内因。东利社区未成年人之所存在这些问题,与其成长环境也有关系。在东利社区,大大小小的网吧、黑游戏厅、歌舞厅不下十几个,每天暄闹不止,潜移默化中给未成年人成长带来了负面影响。所以,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也是我们当前应该正视的一个现实。

综上所述,尽管当前存在这些问题,但只要我们能从源头上、根本上抓好,从正面教育入手,坚持经常,相信广大提高青少年德育素质一定会有一个较大的转变。

篇3:“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计划”德育工作计划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计划”德育工作计划

一、为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牢牢把握爱国主义教育这个核心,把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作为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点,从民族美德、民族文化、民族苦难、民族风俗、民族英雄、民族艺术、民族团结、民族礼仪、民族责任感、民族希望等方面开展教育,教育广大学生胸怀祖国,牢固树立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加强诚信校园建设。继续以创建诚信校园、培养诚信学生为目标,开展诚信教育、诚信管理、诚信服务等诚信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学生诚实待人,诚实做人,关心他人,乐于助人,言行一致,不说谎话,为人处事要诚实,作业、考试要不抄袭、不作弊。培养学生守时、守信,言必行,行必果,遇到失误,勇于承担责任,知错就改。

继续实施“四五”普法教育。按照全国和教育系统普法规划的要求,以及教育部、司法部等四部委《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若干意见》的要求,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抓好师生的普法学法工作。深入开展未成年人法律宣传教育活动,继续组织学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规,把法制课列入中小学课程,保证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

二、具体工作如下

1、制定“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计划。

2、结合“三八”妇女节,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

3、开展向雷锋叔叔学习的社会实践活动。

4、进行热爱大自然、爱护环境的教育。

5、清明时节,开展祭扫烈士墓活动,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6、在师生中广泛开展法制、消防、安全等知识教育。

7、组织学生参加是红色之旅征文竞赛。

8、开展崇尚科学,拒绝邪教活动。9、切实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继续深化“警校共育”工作10、开展好“廉洁教育进校园”活动。1

1、推荐市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

1

2、开展纪念“五.四”活动,组织青年教师、团员开展社会实践考察学习活动,评选、表彰镇级优秀团员。

1

3、六月份评选表彰镇级“十佳”辅导员和“十佳”少先队员、优秀中队、优秀队员。新队员入队仪式,开展“

六、一”庆祝活动。1

4、组队参加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6.1文艺晚会。

1

5、九月开展教师庆祝活动。

1

6、参加市德育工作研讨活动。

1

7、十月,开展“国庆”庆祝活动。

18、老人节开展“尊老敬老”活动。19、评选本年度“十佳班主任”,举行德育研讨会。20、评选年度文明班级、文明办公室、文明办公桌等。2

1、组织参加教职工联谊活动。

2

2、总结全年工作。

篇4: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德育工作总结

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德育工作总结

德育工作在学校工作中占有核心地位,为了贯彻《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8号文、市、区有关会议精神,我校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1、活动为载体,搭建舞台,展示才华,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豪情壮志。我们以弘扬民族精神,实践江南精神提出了民族魂、江南风为主题,每月有重点、有主题的开展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展示活跃校园生活。

九月份民族月,以民族魂、江南风为主题。

十月份礼仪月,以播种文明,养成习惯为主题.

十一月份质量月,以努力学习,体验成功为主题.

十二月份健身月,以友谊团结、公平竞争为主题。

2、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

在开学初,根据校、德育、少先队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班级工作计划,期中抓落实、期末住小结。开展了班主任教育经验的交流,大家互通信息、互通好的、可行的教育手段、教育技巧,以知心的了解、热心的帮助、诚信的叮嘱为宗旨,树立班主任良好的形象,帮助学生保持良好心态,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2、抓好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1)层层领导,细细把关

成立德育领导小组,每月例会,专题研究学生行为习惯培养过程中的

共性问题,研究对策,及时下达。年纪组长定期汇报本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养成情况。班主任开学初制定计划要求将习惯培养作为专项工作,有措施,求实效。(2)加强检查,狠抓落实。

每星期的教育工作有重点检查,如:进校礼仪、课间文明休息、学习用品齐、作业完成率等等。做到一天一检查,一周一评比,有力地促进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并制订了示范班、文明江南人的条例,以这些来约束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

(3)氛围营造,榜样示范。

我们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校园内张贴了请写规范字,请讲普通话。轻声慢步,右行礼让。我喜欢安静。我喜欢安静、干净。请节约用水。的宣传口号,使校园的每一处成为教育宣传的阵地。形成强大的约束力,引导学生的思想,规范学生的行为。

(4)联系教学,有的放矢。

语文学科中,提出静心阅读的好习惯,数学学科中提出认真读题、审题、验算的好习惯。

在平时教育教学中,同学们结合江南精神伴我成长的目标卡、成长卡的记录,不但记载了学生们平时的学习生活情况,更是深入领会了江南精神,把这些精神融入了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争做一个有志气的江南人。

在活动的开展中还存在着不足,活动的监控过程还不细致,有些地方还不到位,有待进一步总结研究。

篇5:论德育经济功能之特征

首先我们需要探讨一下德育功能的转换问题。德育功能乃教育者在培养受教育者品德活动中所产生的作用。长期以来人们对德育功能的认识定势于政治倾向性方面。更有甚者把德育等同于政治教育,用读报纸、讲形势代替德育课,对德育功能的认识和理解滞留于表层现象和形式,违背了德育活动规律,致使德育工作一度陷入误区。我们知道:学校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三 者在德育活动中各具功效。德育内容首先源于生产实践活动,又服务于一定社会生产,其中道德教育是基础,思想教育是方法,政治教育是方向,它们之间的作用不可替代,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德育内容的有机整体,并产生不同的效能,我国德育的功能制约于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政策,德育功能必须服从于党的教育方针,教育方针决定了一定时期教育的总目标、总任务、而教育方针又是一定历史时期党的政治、经济政策的具体体现。所以,德育工作要紧密围绕党的不同历史阶段工作重心的转移和教育方针的要求开展活动,以实现德育的功能价值。同时,德育功能的实现和转换要受其内在变化因素的影响。德育功能的特点表现在:一是德育目的的稳定性。德育价值集中体现在培养为本阶段服务所需要的且具有符合本阶段利益的道德标准、政治倾向和思想观念的人才,以满足统治阶级的意志和要求,这是由德育功能的性质和目的决定的。二是德育内容的发展性。德育内容的三大组成部分比较稳定,但每一部分具体内容则根据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化,不同阶级和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的道德、思想和政治的内涵不断变化,德育内容的发展必然促使德育功能产生变化。三是德育功能的层次性。德育功能的实现建立在受教育者一定的认知能力、接受水平和培养目标之基础上,对学生培养规格的规定影响德育功能的作用,决定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以及相应的品德标准。四是德育方法的灵活性。德育方法表现了德育的途径、方式和手段,不同的方法必然影响德育的实际效果。由于德育自身内在规律的特殊性,决定了德育功能的发展性和时代适应性,德育功能的置换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是以德育功能的性质和发展动因为契机,根植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态势和生产关系变革之要求。

德育的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社会生产力水平越高,德育的政治功能越发倾向于经济性,通过经济职能实现政治目的,德育的生产日渐由潜在性变为现实性,在保持稳定、明确的政治方向性的前提下,不断增强经济性功能。德育的政治功能是德育活动的主体性功能,随着社会政治活动重点的转移,德育政治功能的表现形式必将有所改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工作中心逐步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工作,也是全国人民面临的最大政治任务,因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尤其在当前形势下这种特点极为鲜明。教育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就要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德育工作要突出这个核心,在尊重人性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密切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推动社会经济改革与发展,实现德育的经济价值,这正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显著特点之一。

德育活动本身不直接参与生产过程,德育的生产性必须通过劳动力的中介作用并同一定的物质生产过程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经济价值。近年来现代大生产和高科技的发展加快了人类自身素质发展的步伐,作为人的主体意识日益增强,由此产生的经济价值越来越高,与过去相比较主要表现在:人的价值观念、道德判断、思维方式、创造欲望、心理素质、精神力量等方面的因素在生产活动中具有十分明显的经济意义,人的内在素质和精神价值成为现代生产不可忽视的生产潜能,它是现代生产的重要生产构成要素,德育正是通过启迪、塑造、挖掘人的这些潜在因素,有效地作用于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生产过程,使之转换成经济价值,社会越进步德育的经济价值越突出。

那么,德育经济价值的实现同智育和体育有何关系呢?一般来说,智育和体育是德育经济价值的基础,没有智育和体育良好、完美、和谐的发展,德育则难以很好实现经济功能。另一方面,德育在智育、体育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它制约二者能力形成的状况和经济功能实现的程度。人们对教育经济功能的认识始于体育和智育,通过人这个劳动力同社会生产力发生联系,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劳动是人的脑力和体力之和的认识上,认为智育是培养和提高人的脑力素质的有效途径,体育是训练和发展人的体质的重要手段,以此论证教育与劳动力关系容易使人们接受。按生产力发展水平分析,人们对劳动力价值因素的认识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在生产力水平极为低劣的情况下,人的劳动能力主要通过体力实现的,即人的肌体素质决定劳动能力的大小;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较高的生产条件下,判断劳动力的能量主要通过人的脑力和体力的发展水平来衡量的,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和身体素质越好,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就越高;现代大生产条件对劳动力的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个劳动者必须是德、智、体全面协调发展,由智育和体育形成的人的劳动能力是有工具性特点,这种能力的使用和发挥程度,受德育过程所形成的人的品德素质的影响。

由此看来,对德育经济功能的剖析属于深层次的认识。智育、体育具备一定的生产职能,但作为人的脑力和体力并非机器,随时可以启动且不停地机械运转。

因为人的脑力和体力受高层次意识活动的支配,即人的道德价值、思想意识和政治观念的约束,它是人的一切行为的中枢,是指挥、协调和控制人的活动的核心,人的各种行为都摆脱不了这种控制模式,这正是德育功能作用之所在。德育的经济功能通过五个方面实现的。一是加工、塑造劳动能力。人的教育过程是劳动力的造就过程,对尚未成年的劳动者施以德育、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增强自我约束力,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品质,养成认真扎实、刻苦钻研、善于思考、坚韧不拔的作风,训练开拓创新、勇于进取的思想素质,这些方面从外在分析表现的是一种学习态度,从内在分析则表现为劳动力的'再生产性,德育过程直接影响上述问题的效果,表现了德育功能的潜在经济性。二是积极调动人的劳动能力。人的劳动受一定劳动目的和劳动需要的影响,当个体的劳动需要与社会需要相一致时,劳动者将会付出较高的劳动热情,发挥现有的劳动力积极创造劳动成果。由于人总是受社会阶层、地位和价值观的制约,个体的劳动意愿决定了劳动的时间强度、数量和质量。当一个人因个人意愿和价值目标的冲突,拒绝从事某项经济活动,即使本人劳动能力很强,其劳动价值依然为零,甚至产生极大的负效应。这种情况下的德育工作可以发挥出巨大作用,思想上的沟通能够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三是发挥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现有劳动者积极性的调动是德育工作的一般要求,德育经济功能的高层次体现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生产能动性,把每个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全部调动起来,会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经济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实际上是一个伟大的创造活动,科学技术的发明到生产应用,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实践活动,经济的腾飞需要以人的开拓性为基点,德育目标要立足于人的潜能的挖掘,把个人利益同社会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人的内在需要。四是协调经济管理活动。社会分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分工就越细。科学技术和现代生产的发展,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趋向社会集约化,协调自我行为、协调个人与他人利益以及同集休利益的关系十分重要,德育作用于价值目标的内化影响,取得个人与集体目标的一致性将会大大提高生产劳动效率。五是更新观念意识和思维方式,促进经济玫革,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属于意识形成的范畴,陈旧的观念意识限制人的开拓思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我国处在新旧经济体制过渡阶段,不可避免地出现新旧观念的冲突,固有意识往往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习惯势力。德育内容要与经济同步协调发展,不断注入适应时代精神要求的新鲜血液,促进观念体系的更新。当前经济领域逐步强化了民主观念、科技观念、法制观念、价值观念、联合观念、竞争观念、质量观念、市场观念、信誉观念、效益观念、主体意识、开拓精神等,这些观念意识是在道德价值判断的交锋中完善的,代表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经济效益。

其实,德育的经济性不是今天才提出的热门课题,德育内容是在生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伴随生产范围的扩大和进步,根据生产实际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透过德育内容分析,不难看出其中渗透着显著生产要求和合作特征,溶政治思想与生产性于一体。传统德育一方面突出国际主义、爱国主义、阶级观念等鲜明的政治观点,另一方面又强调集体观念、劳动观念、纪律观念等与生产接近的观念意识,要求人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行为。今天德育内容在继承传统内容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主要增加了民主观念、法制观念、科学观念、参与观念等现代意识,使德育的内容更贴近生产和实际需要,代表未来生产发展的要求,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辅相成。

可见,德育的经济功能不是不存在,而是人们没有很好地理解和领悟,被一 定历史时期的政治性所淡漠。通过上述分析,可以透过德育政治功能的表现形式,解剖其经济功能结构的实质。德育的经济功能具有直接性和间接性,直接性反映的是对劳动力经济活动的直接影响决定劳动价值量;间接性是通过一定的生产关系作用于生产力影响经济效果的大校德育功能的多元化不仅能调节自我价值,还能自觉调节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的关系,在复杂的经济关系中达到某种程度的默契和认可,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价值目标。

德育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其经济价值的大小一般限制于德育内化的程度,不是所有社会个体实施相同的德育内容都能产生等同效果,这与个体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前期教育、个性特征、思想品质等状况密切相联。认识德育的经济功能有利于转变现代人的意识,把德育从独立的政治范畴与经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政治目标和经济目标相统一,研究德育经济功能的特点,则有助于人们澄清是非观念,明确任务和方向,科学运用德育功能,为完善市场经济服务。德育经济功能的特征有如下几点。

篇6:论德育经济功能之特征

人是生物有机体,又是劳动能力的载体,人的脑力和体力之和即劳动力,其中体力主要指人的身体素质状况,脑力涵盖了两层意义,一是指贮存科学文化知识和运用思维能力;二是指与社会目的相联系的品德,而品德是人的个性的核心,决定人的知识、能力和专长的服务对象或目标。所以,德育效果直接牵制劳动者劳动能力的发挥程度,它是劳动者主体活动的指挥中心,通过意识活动调节人的思维,支配肌体的运动,决定劳动能量的释放、指导人的经济行为。

篇7:论德育经济功能之特征

德育的经济功能并不产生于德育过程,而是通过一定社会的价值观念,使之内化为人的心理需要,这种观念意识附着于人脑之中,不能从外观显现,呈隐性状态。因而人们不易直观考察。当劳动力一旦与物质生产过程连结,德育的生产阶值便会呈现出来,主观意识依照个体价值的需求,协调大脑积极思维,利用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难题,产生经济效益,现代企业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和文化祟质的提高,实质上是在进行劳动能力的再生产,良好的道德认识、道德价值、道德规范是潜在的经济价值,与生产结合随即变成现实生产力。

篇8:论德育经济功能之特征

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社会阶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差别较大,决定了人的生产目的和劳动态度,任何一个人不可进行脱离现实的劳动,劳动行为必然从属于一定的价值需要,外在强迫的劳动与内在需要的劳动,其劳动性质不同,创造的经济价值绝然不同。生长于一定社会制度下的人,必须明确个人的价值与国家的关系,个人行为必须同国家需要结合。这样才能使个人需要与国家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大力发展经济是我国当前的主要任务,我们必须通过德育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将来全身心地投入经济建设之中。

4.德育经济功能的间接性

德育的经济价值十分特殊,它不能在德育活动的过程中创造直接的经济价值。

在一般情况下是通过控制个体与社会团体的利益关系实现的。德育是育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就个体而言,它必须依靠活的劳动力肌体和一定脑力的中介作用才能体现出价值来;另一方面,它是通过培养人的观念意识,训练人的行为道德习惯,自觉按照社会道德规范,自我约束个人行动适应生产要求;第三是通过培养高层次管理人员,协调社会关系,加强社会经济管理,建立社会新秩序,使生产关系更好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达到提高经济效果的目的。这些特点都反映了德育经济价值的间接作用。

5.德育经济功能的长效性。

人的品德形成后,会长期控制人的行为,甚至终生产生走向作用。道德品质一般比较稳定,受外界因素干扰少,能够持续保持已有的人格特性,良好道德行为对个人和社会都是一种财富,不仅有利于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利于物质文明建设,对社会稳定和家庭的发展都有积极意义。培养青少年较高的道德规范,是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必要条件。

6.德育经济功能的整体性。

德育经济功能具有多层次的表现,首先是可以为国家经济发展创造较大的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协调发展。其次是有利于集体的生存与发展,因为国家利益是建立在集体利益发展之基础上。最后德育经济功能的个体体现,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职业情操,为社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按照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社会同样会给予个体劳动者以较高的经济报酬享受等价的劳动待遇。因此,德育的经济功能通过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也能不同程度地具体表现出来,这正是德育经济功能的多元性。

总之,德育对经济发展具有综合性的作用,它是现代生产不可缺少的生产条件,这是被实践所证实的客观事实,但德育经济价值不易量化,只能做定性分析。

重视德育经济功能的研究对转变人的德育政治化认识定势极为有益,适应了时代发展要求,但值得注意的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东西极为复杂,我们必须注意处理传统德育与德育发展的关系,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的关系,德育政治功能与经济功能的关系等。在道德意识与道德价值的判断过程中,要注重吸收、继承、批判与发展的关系,促使学校德育顺应时代的召唤,更新德育观念,充实德育内容,改革德育方法,提高德育效果,以人的自然属性为基础,恰当处理人在社会化进程中的矛盾,摆正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位置,使德育工作迈向民主化、科学化、现代化之路,此乃吾辈义不容辞的责任。

篇9:流浪未成年人的发展特征与正念技术运用论文

流浪未成年人的发展特征与正念技术运用论文

摘要:流浪未成年人由于长期缺乏家庭的互动,因此大多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亟需心理咨询来解决。但因为语言能力缺陷、流动性大等原因,很难采用传统的心理咨询方法实施长期的干预。在这种情况下,正念技术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它简单易操作,能够快速实现缓解焦虑的直接目标,同时能够使流浪未成年人进行自我辅导,从而实现人格的成长与完善。

关键词:正念技术;流浪未成年人;心理咨询

一、引言

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与辅导,一直以来都是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从广义上来说,那些完全脱离家庭和监护人连续超过24小时,生活在街头,且没有可靠的生活保障的18周岁以下的少年和儿童,都可称为流浪未成年人。我国当前存在着数量众多的流浪未成年人,据许多研究者统计,我国的流浪未成年人大约有一百万左右(毕伟,2008;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流浪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组,2008),但只有很少一部分获得社会救助。流浪未成年人不仅是在生活保障方面存在困难,在心理发展方面也存在诸多缺失。他们在流浪的过程中,会比处境良好的未成年人体验到更多的孤独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这些艰苦的流浪生活对他们来说可能是极为糟糕的童年经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说,许多心理疾病都是由早期悲惨的童年经历造成的。因此,许多流浪未成年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成长隐患。如果不及时干预和解决这些问题和隐患,他们不可能健康快乐地成长,甚至可能形成偏激的性格,成为威胁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的不和谐因素。因此有必要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

事实上,许多研究者已经认识到了对流浪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的重要性,一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已经开设了心理咨询相关课程,也有很多志愿者主动提供心理咨询的服务,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现在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还没有一种具体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适用于流浪未成年人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因此存在着这样的现象:虽然知道应该对流浪未成年人实施心理辅导,也有很多研究者或者志愿者愿意提供心理辅导,但是却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实施有效的辅导。虽然到目前为止出现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几百种,但是真正适用于流浪未成年人的并不多,有的研究者采取一些看似简单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然而真正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因此,有必要发展或者发现一种真正适用于流浪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的心理咨询或者辅导方法(于璐、熊韦锐,2013)。近几年来,无论是在欧美,还是在亚洲其他国家,根源于东方传统文化,主要用来缓解焦虑和压力的正念治疗技术越来越流行,并获得了极为迅速的发展。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根据流浪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特征,以及正念技术的特点,探讨这种正念方法是否能够成为一种针对流浪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的可行的心理辅导方法。

二、流浪未成年人的发展特征

要探索一种适合于流浪未成年人的心理辅导方法,首先要了解流浪未成年人及其心理问题的特点。就当前的情况来看,面向流浪未成年人的心理咨询工作主要是在各个城市的救助管理站展开。即使是街道上流浪未成年人,被发现后也会送往当地的救助管理站。救助管理站为他们提供食物、住宿,帮助他们返家;并且对他们进行心理测量,看看他们是否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如果流浪未成年人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便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心理咨询服务。本文通过对重庆市救助管理站中流浪未成年人的调查,发现他们存在着焦虑冲动、沟通困难及难以干预等特点。正是这些特点的存在,传统的心理咨询在面向这个特殊群体时遇到了诸多的困难。

(一)焦虑冲动

流浪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的情绪和冲动的行为。通过对重庆市救助管理站中的60多名流浪未成年人进行调查研究,发现60%的流浪未成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对人焦虑,焦虑情绪也是他们表现最明显的问题。除此之外,他们还有经常性的冲动行为,有的孩子有自我伤害的行为,例如用锋利的刀刃或者纸张划破自己的手臂。许多其他研究者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如李晓东、陈怡等(2007)研究就发现,流浪儿童的依赖、焦虑、退缩、冲动、夸大等行为更多,更具攻击倾向。流浪未成年人之所以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情绪与冲动行为,与他们经历的流浪生活环境有关。他们因为种种原因离开了自己的家庭,离开了家人的照顾,过着一种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乞讨式的生活,有的还被犯罪团伙利用、从事一些违法的活动。总之,他们所处的环境极度缺乏安全感,极度缺乏关爱与温暖。长时间在这种环境中生活,他们时刻处在应激状态下,异常焦虑、冲动,极易表现出攻击行为。因此对于流浪未成年人的心理咨询,主要是缓解他们的焦虑情绪与控制冲动行为。

(二)沟通困难

对流浪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咨询最大的一个困难就是沟通的问题。事实上,一部分未成年人之所以被家庭抛弃而不得不走上流浪的生活,是因为他们存在着诸多生理上或其他方面的缺陷,如许多流浪未成年人都存在着语言能力的缺陷。如口齿不清,他人难以辨识其表达的意思;或者是完全的聋哑,根本无法与人沟通。在调研的过程中就发现一个流浪未成年人,他的家庭并没有什么问题,父母亲对他也很关爱,但就因为他不会说话而且不会写字,没有办法告诉别人他的家庭情况,以至于在流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呆了大约半年,才被父母亲找到。对于他们来说,常规的以语言沟通为基础的心理咨询方法毫无用处。另外一些流浪未成年人的语言能力在生理上虽然没有实质性的缺失,但是因为他们孤僻的性格,与他人沟通的意愿极度低下,从而表现出沟通能力的社会性缺失。即流浪未成年人虽然具有表达能力,却不会与他人沟通。例如,在调研的过程中有一个15岁的小女孩,虽然能够说话,但是一直都不愿意说话,也不愿意对别人说她的家庭和她的遭遇,直到三个月之后才对工作人员说起她的家庭。对于这样的流浪未成年人来说,采用常规的心理咨询方法是非常困难的,因此,需要寻找一种不是基于语言沟通的心理咨询方法。

(三)流动性大而无法长期干预

流浪未成年人还有一个特点,导致非常难以对他们进行传统的心理咨询,那就是流动性大而时间短暂。以重庆市救助管理站为例。正常来说,绝大多数的流浪未成年人在救助管理站只会停留两三天,之后会被返送回家。因此也不可能进行长期的心理咨询,可能只有一次接受心理咨询的机会。因此,如果将咨询的目标确定为人格的成长、认知的改变,或行为的改造等都是不太现实的。对于他们来说,较现实的目标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的焦虑情绪和冲动行为;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一种简单的,可以自己掌握的调节情绪的方法。这样的话,即使只有一次心理咨询的机会,他们也能学习到很多的东西。当他们离开救助管理站之后,也会随时用这种简单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由上可知,流浪未成年人与正常处境之下的未成年人并不一样,他们特殊的心理问题、特殊的生活处境导致对他们不能采用传统的、长期的心理咨询或者辅导方式。根据他们的特点,适合于他们的心理咨询或者辅导方法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能够有效地缓解焦虑情绪和冲动行为;第二,无需太多的语言参与;第三,操作简单,一次即可学会,或者能够随时进行自我辅导。根据这几个特点的要求,那些传统的心理咨询或者辅导方法(如精神分析疗法、行为主义疗法、认知疗法等)便不再适用,应该寻找一种简单的、有效的心理咨询或辅导方法。近年来在欧美地区较流行的正念治疗技术便是一种较好的尝试。

三、正念技术的理论基础与作用机理

(一)正念技术的理论基础

“正念”的技术最初来源于佛教,是从坐禅、冥想等方法发展而来,是一种自我调节的方法。1979年,乔·卡巴金博士为麻州大学医学院开设减压诊所,并设计了“正念减压疗法”,协助病人以正念的技术来缓解压力和疼痛。正念技术被正式应用于心理咨询与治疗,并在之后的几十年间迅速发展,成为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中一股浪潮和新趋势。目前,已经产生了许多以正念技术为基础的心理治疗方法,如正念减压疗程(MBSR)、正念认知疗法(MBCT)、辩证行为疗法(DBT)等(熊韦锐,2010)。

正念技术之所以可以用来缓解流浪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是因为它具有一些其他传统心理咨询方法所不具备的特点。首先,正念技术操作简单。不需要过多的语言涉入,不需要复杂的行为步骤,只需要十多分钟便能够学会,因此,即使只有一次心理咨询的机会,也能够顺利地学会。其次,正念技术主张自我辅导。其他心理咨询方法都需要咨询师的指导或参与,但是正念技术一旦学会,便可以不再需要咨询师的参与,只需要自己每天坚持训练就能够达到同样的效果。因此,对于那些只有一次咨询机会的流浪未成年人来说,正念技术确为一种值得考虑的心理咨询方法。

(二)正念技术的作用机理

如何来进行正念技术的训练呢?或者说,正念技术的作用机理是什么?概括起来说,正念技术的核心理念在于两点。第一是注意当下。也就是将所有的注意力集中于当下的活动,例如集中注意自己呼吸的节律,集中注意自己走路的步伐,或集中注意任何自己正在从事的活动细节。其目的是让人们学会暂时放下过去的遭遇与将来的期盼,感受当下的感觉,体验当下的生活状态以达到放松缓解焦虑的目的。第二是不作评判。也就是对头脑中所出现的任何观念都不作判断,不作价值评判。因为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都是因为不合理的认知和价值评判导致的,所以要学会放下价值评判的有色眼镜,直面事物本身。经过一段时间的正念训练,人们的认知、情绪以及行为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改变(熊韦锐,2010)。正念技术作为一种心理咨询的方法之所以有效,也正是在于此。

四、正念技术对流浪未成年人的心理咨询

(一)团体参与突破自我防御

对于流浪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咨询,最为困难的就是如何突破他们的自我防御。大部分流浪未成年人长期处于异常艰辛的生活环境,他们极端多疑、不信任他人。无论工作人员或者咨询人员如何对他们表达关心与爱护,他们都无动于衷,不会主动坦陈他们的家庭情况或者遭遇,有的甚至有意撒谎,欺骗对于他们来说早已经成为一种惯常的行为模式。因此,对于流浪未成年人的心理咨询,最好选择一种非语言的咨询方式,正念训练是有价值的尝试。

用正念技术对流浪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咨询,通常采用团体参与的咨询方式。这并不等同于团体辅导,团体辅导是区分了咨询人员和被咨询人员,是由一个或几个咨询员同时辅导许多被咨询人员的一种方式。而团体参与则不区分咨询人员和被咨询人员,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都需要参与到正念训练中来。无论是流浪未成年人,还是心理咨询人员,还是所有在场的工作人员,都是训练的参与者。这种团体参与的方式,最为重要的作用是创造了一种平等的辅导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流浪未成年人不会感受到任何的歧视,因为所有的人员都参与了同样的训练。所以即使刚开始的时候他们无法认真地参与到正念训练之中,但是过一段时间后(通常是10分钟),当他们看到周围所有的人员(包括老师、工作人员)都在认真地训练时,他们便也会认真地投入到训练中,与其他参与群体在行为上融合起来。如此一来,他们的自我防御便不攻自破,从而为完成有效的心理辅导创造了条件。

(二)正念训练缓解焦虑情绪

如前文所述,流浪未成年人最为主要的心理问题是他们的焦虑情绪,通常表现为坐立不安,心烦意乱,甚至对救助管理站以及其中的工作人员产生敌意,有的甚至有自杀、自残等冲动行为。因此,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最主要的目标就是缓解其焦虑情绪以及冲动行为。许多临床研究已经证明,正念训练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缓解焦虑的心理治疗方法。

如何进行正念训练呢?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调整呼吸。引导案主慢慢地静下来,慢慢调整自己的呼吸,采用腹式呼吸的方法。第二步是注意当下。引导当事人慢慢地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当前所从事的活动中来。如果当前只是在静坐,那么就将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来;如果当前是在行走,那么就将注意力集中到走路上来。其目的在于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到当下,体验或者觉察当前自身的存在状态或者活动状态,时间大概需要15分钟到30分钟。第三步是不作评判。在进行正念训练的整个过程中,有的时候在头脑中会不知不觉地出现一些想法或者观念,或者是回忆之前的某些事件,或者对当前所从事活动的评判。不作评判就是对头脑当中的任何一种想法或者观念都不作价值评判,不用去管是对还是错,只是简单地觉察是什么样的想法或者观念,然后慢慢地将注意力再转回到当前的活动中来即可。其目的在于让流浪未成年人学会一种顺其自然的看待问题的方式,而不要那么极端或者偏激。事实证明,经过长时间的正念训练,对于缓解流浪未成年人的焦虑情绪和冲动行为,具有明显的效果。

(三)自我指导实现人格完善

无论是对流浪未成年人,还是对其他人来说,心理咨询的最终目的都是帮助他们实现人格的成长与完善。但人个的成长与完善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很难毕其功于一役,需要付出长时间的努力。对流浪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咨询必然面临流动性大,接受辅导时间短、次数少等问题,大多数流浪未成年人可能只有一两次心理咨询的机会就要离开救助管理站。如果在离开之后他们能到正规的心理咨询机构进行进一步咨询当然更好,但是绝大多数的流浪未成年人并不具有进一步心理咨询的条件。在现有条件和情境之下,最为合理的做法就是在这一次的心理咨询中教给他们一些自我辅导、自我咨询、自我疗愈的方法。正念技术因为其简单有效、容易操作而具备了这一条件。

用正念技术对流浪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干预,不仅是要让他们体验这种安静下来、活在当下的感觉,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一种放松训练的方法。在整个训练的过程中,流浪未成年人可以学会在遇到一些不顺心如意的事情时,怎样通过调整呼吸而达到放松,怎样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而忘记烦恼,怎样对任何观念不作评判而调整心态。这些方法都是很简单就能操作的。在流浪未成年人完成一次正念训练之后,给他们每个人发一份材料,内容是关于如何进行正念训练,以及坚持正念训练所能带来的好处,并告诉他们在回家之后一定要时常坚持训练。研究表明,经常进行正念训练的人在人格、情绪、行为等诸多方面都会获得成长与进步。

由上观之,流浪未成年人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一方面他们大多数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心理问题,非常需要心理咨询与辅导;另一方面,由于语言能力的缺陷以及流动性大等特点,对他们进行传统的以语言为基础的心理咨询显得非常困难,也不太现实。在这种情况下,对流浪未成年人的心理咨询采取一种没有语言参与的方法是一个现实的选择,正念技术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一方面它不需要语言的参与,能够很好地突破流浪未成年人的心理防御;另一方面,因为它简单易操作,流浪未成年人在离开救助管理站之后也能够实施自我辅导而最终实现人格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毕伟,2008,《国内流浪儿童状况研究综述》,《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6 期。

[2]李晓东、陈怡、高秋凤,2007,《流浪儿童的性格与行为特点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6 期。

[3]熊韦锐,2010,《“正念”疗法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根由及其理论缺失》,《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第 10 期。

[4]熊韦锐、于璐,2010,《西方心理学对禅定的功效研究》,《心理科学进展》第 5 期。

[5]于璐、熊韦锐,2013,《从“回家”到“回归”:流浪儿童救助模式的转换与整合》,《中国青年研究》第 2 期。

[6]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流浪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组,2008,《我国城市流浪儿童的基本特征分析》,《中国青年研究》第6期。

未成年人德育情况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德育论文怎么写

关于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报告

农村学校德育开题报告

优秀大学生论文题目有哪些

思想品德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机电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改革措施

学生学年思想总结

家庭教育的教育教学心得

家庭教育心得

未成年人闲暇德育的特征
《未成年人闲暇德育的特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未成年人闲暇德育的特征(精选9篇)】相关文章:

学校德育的“双重心”2022-05-02

初一班级德育工作计划2022-11-04

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体系的建设的论文2023-02-27

初一年级班主任德育工作计划2023-08-10

基于侨乡文化的分析论文2023-09-15

少先队辅导员工作总结2022-08-15

教师假期读书心得及体会2024-01-25

农村基层留守儿童状况调研报告2023-05-09

浅析高校教师在网络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教育论文2024-04-27

关于与学生使用手机的议论文2022-08-3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