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小说(精选6篇)由网友“LuvLuvLuv1s000”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考语文知识点小说,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高考语文知识点小说
一、情节
(一)一般情节的作用:
对于小说情节的作用进行分析,一般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内容上,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和主题思想表达有何直接或间接的具体作用;结构上,有无“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另外,还要注意有时从表达效果上进行分析,即从给读者的感受分析,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等。
(二)情节的具体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引起下文,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照应前文。
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⑥刻画人物性格。
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三)“情节题”的答题模式:
(1)问句、段(或某种情景)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①为……情节发展作铺垫(提供依据,设置伏笔悬念)。
②表现了……的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
③揭示(表现、突出)了……,有利于深刻表现主题。
(四)情节安排方式的效果
(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作用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来源:学。科。网Z。X。X。K]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事情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同时发生,通常是先叙一件事,再叙一件。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4)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给读者想像,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
(5)贯穿情节的线索。小说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
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一般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寻找线索的途径有:小说标题和小说中的中心点。
(6)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和叙事策略,既表现生活本身的逻辑,同时又使情节曲折生姿,跌宕起伏,高潮或结尾平中见奇。
(五)情节结构具体题型设置及技巧点拨
1.小说常用的开头及作用
(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具体说,其作用有:
①引起读者的思考;
②引出下文的情节;
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以此来烘托水生嫂的美好心灵。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2.小说的结局及作用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项链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伏笔: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愚昧的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她死的原因。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留下了“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二、鉴赏形象
1.描写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
①外貌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的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
②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或思想变化进行具体刻画。
作用:细腻真实地突出了人物的思想,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语言描写: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
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同时也能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间接地表现其它人物和景物,交代事情原委、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等。
④行动描写: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动作的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
⑤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使形象栩栩如生,深化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不借助于人和媒介物的烘托,直接刻画。侧面描写借助于对媒介物的描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人或物。
2.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等。
3.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它的作用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2)揭示或凸显主旨;(3)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4.物象的作用
如果小说中引入特别重要的物件,其基本作用不外乎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等。有时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分析人物形象
身份(思想)B.社会背景(活动舞台)C.情节(活动过程)
D.言行(心理)E.创作意图F.比较
三、赏析环境描写
1.分析环境描写的技法
环境分类及作用
(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A渲染故事气氛。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B烘托人物形象。自然环境往往是作家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而设置的,从而显露其性格。
C推动情节发展。
D暗示社会环境。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为读者提供一夫社会历史图画。
E深化作品主题。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
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情节(推动,暗示,铺垫)―→人物(烘托,映衬)―→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答题模式:环境+人物+情节+主题(四级循环答题法)
2.具体环境描写作用
A、小说开头,作用一般为定下感情或叙述基调,是的叙述更舒缓自然,顺理成章。
B、营造特定意境氛围,感染读者或主人公。
C、场景在人物出场前,功能为导引人物出场。如果置于小说某个情节,功能可能是推动情节发展。
D、如果场景置于人物描写之中,功能可能是揭示人物性格。
E、如果某场景作为小说主背景,其作用可能是一种象征。
欢迎关注语文月刊公众号
四、归纳主题
概括小说主题的技法
(1)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2)对主题的挖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
从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
(3)对主题的概括常用这样一些基本术语:
①歌颂、赞扬、张扬什么。
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④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⑤表达了什么情感。
五、品味语言特色
1.品味语言特色的技法
(1)体会、琢磨和分析该作品的语言是否简洁、生动、传神、得体,是讽刺还是幽默、诙谐还是庄重、含蓄或深沉的风格,将这种语言风格与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考虑。
(2)要注意把相关词语放入语境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特别注意语句深层含义的挖掘,要能依据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态度、文中人物的性格,读出言外之意。
(3)具体在鉴赏语言时,可从遣词造句(如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语言风格(如:朱自清,自然淡雅,用工笔写意蕴;周作人平和冲淡,用淡笔写浓情;鲁迅,苍劲雄健,刚健之中见哲思等),语体角度(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去鉴赏。
(4)熟知各种修辞格及其修辞功能,在鉴赏中能灵活运用。
2.解题技法
(1)常见设问模式
①分析文章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②举例分析文中人物的语言有哪些特色。
(2)解题思路
要明确语言特色包括词语的表现力,句式特点,语言风格,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等。其中语言风格有含蓄与直接、淡雅与华丽、庄重与幽默、典雅与通俗、柔美与朴实等;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指语言符合人的身份、展现人的性格、表现人的情感,有时体现地域特色,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乡土气息)等。
六、分析文章的结构
分析文章结构的技法
(1)分析小说的标题
常见的作用有:一、线索二、情节三、暗示四、主要人物五、内容六、事件
答题模式:一是具体的意思。(文中具体的……)二是与主题相关的意思。
(2)分析小说的开头
开头方法:①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②写景法。常见作用:制造悬念,埋下伏笔;巧妙地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为情节的发展起推动作用;有时还能增添情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分析文中的某句话
常见作用:①结构上,承上启下。②内容上,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人物性格的展现。
七、分析写作技巧
欢迎关注语文月刊公众号
分析写作技巧的技法
(1)从语言运用角度: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有什么表达效果。
(2)从结构安排角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线索,设置悬念,抑扬,铺垫,暗示,节奏,突转,巧合,串联,并联……
(3)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修辞手法:
①.比喻: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
A.使深奥的、抽象的事理变得浅显易懂
B.化平淡为生动、形象
C.重要的审美作用,使人产生美感
答题格式: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②.排比:能增加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A.排比句结构整齐匀称,音律铿锵,使语言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B.在议论、说明文中,可以使论点阐发得更严密、更透彻,使条理更清楚
C.可以抒发强烈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气势或感染力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⑤.夸张
A.可以突出事物的某个特征,或者揭示事物的本质,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B.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用以讽刺或歌颂、感染读者
C.可以引起读者的联想、深思和共鸣
⑥.比拟:生动形象
A.运用比拟,能托物言志
B.寓情于物,表达作者的强烈的爱憎感情
C.增强讽刺幽默,增强文章的战斗力
D.把无形的抽象的事物描写得有声有色,可见可闻
E.使叙述生动形象
F.制造气氛,借以传情达意
⑦.设问:吸引读者
A.引人注意,发人思考,强调观点,加深印象
B.承上启下,过渡衔接
C.波澜起伏,避免呆滞
D.提掣全篇,带动全文
E.用于篇末,余音不绝
⑧.反问:加强语气
A.加强语气以利论辩
B.加强语气抒发强烈的感情
C.引起思考以求共鸣
欢迎关注语文月刊公众号
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中更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白描:用字简炼,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以小见大、侧面烘托等。
场面描写:使人物情貌一览无余。通过场面中环境和人物活动的描写,来渲染气氛,刻画人物思想性格。
虚实(正侧面):引发作者联想,使人物形象特点更突出、更丰满。
对比描写:突出了人物的某一性格或情感。
人称运用
第一人称:显得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篇2:高考语文小说的知识点
情节 (一)一般情节的作用:
对于小说情节的作用进行分析,一般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内容上,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和主题思想表达有何直接或间接的具体作用;结构上,有无“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另外,还要注意有时从表达效果上进行分析,即从给读者的感受分析,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等。 (二)情节的具体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引起下文,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照应前文。
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⑥刻画人物性格。
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三)“情节题”的答题模式:
(1)问句、段(或某种情景)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①为……情节发展作铺垫(提供依据,设置伏笔悬念)。
②表现了……的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
③揭示(表现、突出)了……,有利于深刻表现主题。
(四)情节安排方式的效果
(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作用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事情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同时发生,通常是先叙一件事,再叙一件。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4)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给读者想像,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
(5)贯穿情节的线索。小说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
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一般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寻找线索的途径有:小说标题和小说中的中心点。
(6)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和叙事策略,既表现生活本身的逻辑,同时又使情节曲折生姿,跌宕起伏,高潮或结尾平中见奇。
(五)情节结构具体题型设置及技巧点拨
1.小说常用的开头及作用
(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具体说,其作用有: ①引起读者的思考; ②引出下文的情节; 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以此来烘托水生嫂的美好心灵。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2.小说的结局及作用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项链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伏笔: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愚昧的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她死的原因。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留下了“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篇3:高考小说知识点
一、小说阅读备考要求:强化两个意识
1、强化文本意识:读懂文本(泛读)、结合文本答题(精读)
2、强化规范意识:审题规范(认真审题,熟悉考点和题型);答题规范(方向明确,思路清晰,格式正确,语言简练、准确);书写规范;问答连读。
二、小说阅读考查要点——围绕着四个关键词(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命题
1、环境
“一景三考” ,分析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的特点、写法和作用。有时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与深刻寓意。
2.情节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的阶段(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情节安排的特点及作用;探究情节安排的作用。
3.人物
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探究人物性格的典型意义,对人物形象的评价。分析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能分析直接(正面)描写,间接(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4.主题
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评价小说主题,探究小说主题的现实意义,探究情感取向。
5.构思:分析小说构思的特色
6.理解标题含义及作用。
第一种考查角度——情节
【考查角度】:梳理概括小说情节
【解题规律】:
①划分情节(找线索、找事件)
②概括归纳(围绕中心事件或线索,运用叠加法与合并法;主人公为主语)
③语言表形式为: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考查角度】:分析小说情节的特点
【解题规律】:
1、掌握微型小说情节结构的特点;(①设置悬念;②情节曲折;③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分析伏笔与照应);④错位法;⑤巧设误会 )
2、答题时,要扣情节特点,运用术语,结合文本中特点的具体体现,举例分析。
【考查角度】:探究某一情节的作用
【解题规律】:
①答这个情节跟前后情节有何关联。(指向情节本身)
②答这个情节安排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和发展变化轨迹。(指向人物)
③答这个情节安排是否有利于表现主题。(指向主题)
④答这个情节安排是否暗示了社会环境。(指向环境)(有时需要)
⑤答这个情节安排是否合乎生活逻辑和艺术规律。 (有时需要)
【考查角度】:探究某一情节是否合理
【解题规律】:
①表明观点(跟作者的观点保持一致)
②从情节安排本身、人物身份性格及文章的主旨出发,找到证明自己观点的依据。
第二种考查角度——人物
【考查角度】: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解题规律】:
可以通过分析小说的情节、主题、塑造人物的方法(①抓肖像;②抓语言;③抓动作;④抓神情;⑤抓心理;⑥抓人物之间的关系)来把握人物形象。
答题格式为:具体语句分析+性格特点或性格特点+具体语句分析。即:作为什么人,他有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考查角度】: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
【解题规律】:
a.正面描写:语言(对话)、行为(动作)、外貌、心理(内心独白)、细节
b.侧面描写:①对比、对比;②环境烘托;③他人介绍;④其他手法。
【考查角度】:分析小说次要人物的作用
【解题规律】:
①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等。
②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它的作用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2)揭示或凸显主旨;(3)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考查角度】:评判主人公的方法
【解题规律】:
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a.谁是小说主题最集中的体现者;b.在小说中的地位,谁是正面描写,谁是侧面介绍;c.作者的着墨程度。d.小说的情节是围绕谁展开的。e.谁与小说标题有关。
第三种考查角度——环境
【考查角度】:考查的是社会环境的特点
【解题规律】:
通过分析小说中的时代特征、人际关系来概括。
若问的是自然环境的特点,答题思路为:①先在文中找出写景的句子,看它写的是什么景物;②抓住描写的景物及景物的修饰语分析,分析时要看这些景物的共同特征,要特别注意形容词(有些形容词可直接提取),然后归纳。
特别提醒:注意题干用语“景物特点”与“景物描写特点”的不同。“景物描写特点”是要答描写技巧(手法)的。
【考查角度】:考查的是环境描写的作用
【解题规律】:
第一步分析环境本身的作用:①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等
;②暗示社会环境;③渲染…的氛围;④奠定…的基调(篇首)
第二部分析环境对人物所起的作用:①烘托…的心理,表现人物…的性格 ;②.暗示人物身份、命运等。
第三部分析环境对情节所起的作用:①推动情节发展;②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③线索。
第四步分析环境对主题所起的作用:①暗示、揭示…,主旨;②.深化主旨。
另外环境描写还有其他作用:①点题;②呼应;③表现……的特点。
友情提醒:
小说任何位置的环境描写作用:①渲染…的氛围 ;②烘托…的心理,表现人物…的性格;③表现……的特点。——共性
在小说开头部分的环境描写作用:①暗示社会环境;②奠定……的基调;③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④暗示、揭示……主旨;
在小说中间部分的环境描写作用: 推动情节发展。
在小说结尾部分的环境描写作用: ① 暗示、揭示……主旨;②呼应。
全文:线索
【考查角度】:考查的是环境描写的方法
【解题规律】:答题格式为:运用了……手法,突出了(表现了)……。
第四个考查角度——主题
【考查角度】:探究小说的深刻意蕴
【解题规律】:
意蕴:普通道理(不局限于小说中的人物)
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a.人与环境 b.主要情节 c.人物 d. 人物间关系
【考查角度】:探究小说的情感取向
【解题规律】:
答题格式为:情感词+对象+相关事件(精神品质)
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a.作品的内容层次 b.人物(人物间关系) c.情节 d.社会环境 e.写作背景。
篇4:高考小说知识点
《小说答题基础知识》
一、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人物 小说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塑造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所谓典型的艺术形象,指既具有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又能反映一定社会的某些本质,具有某种共性的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以及对比烘托,欲扬先抑等等(详细鉴赏方法稍后)
情节 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也就是人物在一定的时间内的行动过程。
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部分,有的作品兼有序幕和尾声。
我们要透过情节来剖析人物的性格及小说的主题。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逆来顾受、委曲求全的性格和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主题就是随着情节的发展展现出来的。
环境 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1 自然环境:是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自然环境的描写,常常是为制造气氛,衬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而安排的,往往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
比如鲁迅《故乡》《药》开头的景物描写。
温习:景物描写的一般的作用(见本资料最后的总结)
2 社会环境:即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如《祝福》中,鲁四老爷那阴冷的书房,对地狱的迷信、对寡妇的鄙视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构成了祥林嫂生活和一步步走向生命尽头的社会环境。
二、小说要素鉴赏 如何鉴赏形象
1.从行动、语言、肖像、心理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独特而鲜明的个性。
例如,《守财奴》描写葛朗台想撬梳妆匣的金板与欧也妮展开争夺时手一摆一推的动作,读者会从这一连串的下意识行为中,感受到葛朗台占有金子的疯狂;《祝福》中,祥林嫂重复叙说“狼吃阿毛”的故事,读者会从中感受到祥林嫂失去爱子的悲痛;祥林嫂的眼神变化更让人感受到她生活境况和精神状态的变化。
2.从典型细节的描写中感受人物形象的真实性、生动性。
如《荷花淀》中水生嫂在听说水生要到大部队的消息后,手指的震动,把手指放在嘴里吮一下的细节,读者会感受到水生嫂内心震动与外表镇静的不同心理变化。
3. 从矛盾冲突发展、情节走向中,感受人物形象的深刻意义。
如《阿Q正传》中阿Q在“革命”问题上由主动转为被动的矛盾发展,具体表现为宣布革命、幻想革命、革命和幻想破灭的情节走向,读者就可以从中感受到人物命运的起伏跌宕。
4.从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自然环境描写所制造的气氛中感受人物的情趣、心境;
从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社会环境描写中体会人物心理、性格。
如《药》的结尾描写坟场的自然环境,突出悲凉的气氛,烘托老妇人失去亲人的悲哀。
5、鉴赏人物形象,还要注意直接(正面)描写和间接(侧面)描写的结合。
直接描写,即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样,让人物在矛盾斗争中说话、行动、神情变化、心理活动,能够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产生直接的感染力量。我们要学会从典型细节的描写中感受人物形象的生动性。
间接描写,是以描写其他人物来衬托、表现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药》中夏瑜这个典型性格,就是通过描写华老栓、茶客、夏四奶奶等等人物的相关行动、情态、语言,间接描写、塑造出来的。
知识小结 如何鉴赏人物形象
1.肖像、行动、语言、心理描写 2.典型细节的描写 3.矛盾冲突的发展
4.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自然环境;
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社会环境
注意:直接表现(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与间接表现(侧面描写 如正衬、反衬、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场面衬人等)的结合
三、小说要素鉴赏 如何鉴赏情节
情节结构安排的常见模式(大致分类)
(1)摇摆式。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而往往会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经历一定的波折后,再回到正轨。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注意区别:情节上摇摆——结构上延迟(《牲畜林》)
“延迟”是层层推进结构中的一种手法,就是指在小说的进程过程中,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 (《西游记》中“九九八十一难”与“三打白骨精” )
(2)欧?亨利式。结尾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这是欧?亨利式情节结构的主要特征和构思要求。这种结构形式是将生活的矛盾拧结成集中、尖锐、强烈的冲突,然后又笔力凝结在剧变的关键上,以合乎逻辑的陡变实现矛盾转化的戏剧性效果。
(3)蒙太奇式。或叫“镜头组合式”。即运用电影蒙太奇组接法,把几个有内在联系的镜头或场面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有机完整的结构。几个镜头的衔接,能造成一种意境,表达出作者的思想。
(4)独白式。以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叙述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这种形式便于抒发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对事物、人物的思考。
(5)倒叙式。先写结果,再写起因、经过的一种结构方法。这种结构既有倒叙的往事的回叙,又有顺叙的线的延伸。鲁迅的《祝福》,写“我”回到故乡鲁镇,因经历祥林嫂的死引发对她生命片断的回忆,从而将小说的主体事件一一展现出来。
(6)留白式。留白式的结构,注重的是叙述的恰到好处,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
(7)抑扬式。“扬”是主体,先在“抑”上着笔,突然一转归于“扬”。或者相反。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造成鲜明对比,使读者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 (《笑傲江湖》岳不群和令狐冲)
(8)双线结构。①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鲁迅《药》 ②双主线: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失街亭》 余华《两个人的历史》 ③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最后一片常青藤叶》 刘慈欣《乡村教师》(节选)(长郡4)
明暗双线的好处:一明一暗(一显一隐)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交叉推进,平行展开,相互呼应,彼此映照),形成“悬念”,使故事情节生动(紧凑集中),跌宕有致(引人入胜,曲折紧张);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小说……的主题。
篇5:高考小说知识点
一、情节的曲折起伏:全文一波三折,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二、开头与结尾的关系:有首尾(前后)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三、开头: ① 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制造悬念,引人注意(吸引读者兴趣)
② 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引起读者的思考(兴趣) 引出下文……的情节 突出人物……形象 揭示小说的主题
③ 写景法: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情感基调。
四、结尾:
1.出人意料的结局。好处: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铺垫)或者标题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欧?亨利式结尾:指短篇小说大师们常常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①更好地深化主题。②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震撼)。
3.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小说更含蓄蕴藉,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此外,还要注意:
1、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
2、情节的发展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答题思路:按顺序归纳情节,再指出性格
3、情节的发展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答题思路:先归纳情节,后点出主题。
四、知识小结 小说的表现手法
语言、动作、肖像、心理描写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细节描写 以小见大 设置悬念 埋伏笔 渲染气氛 反讽(讽刺) 对比烘托 烘云托月 欲扬先抑(先抑后扬) 欲抑先扬
顺叙 倒叙 插叙 叙事线索(双线) 欧?亨利式结尾 意识流 内心独白 蒙太奇(“剪接”的意思,把许多镜头联接起来,实现时空交错和大幅度跳跃的效果,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单调呆板。) 荒诞手法(比虚构更为离奇)
“欧?亨利式结尾”:通常指短篇小说大师们常常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设悬念 埋伏笔
设悬念: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采取的一种写作技巧。就如同我们常说的“卖关子”,更为“显性”,旨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 《天龙八部》乔峰(萧峰)的身世之谜
埋伏笔: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做好铺垫,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相对“隐性”,等读者读到下文内容与故事结果时,可以从前文找到相关交代,使结构严谨,而不至于有突兀之感。《山楂树之恋》中窦骁割手腕的细节
蒙太奇(montage) 在法语是“剪接”的意思,把许多镜头联接起来,实现时空交错和大幅度跳跃的效果,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单调呆板。
“欲扬先抑”手法用处:要褒扬、肯定某人(事),先贬低、否定,使情节波澜起伏,前后造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对该人(事)的赞扬,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激发阅读兴趣,留下深刻的印象。
补充:文章开头一般性的作用 总起全文 引领全文 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埋伏笔) 前后照应 首尾呼应 设置悬念(倒叙 欲扬先抑)
补充:文章结尾一般性的作用 总括全文 总结全文 深化(升华)主题 凸显(揭示)主题 卒章显志 与前文形成前后照应 与开头形成首尾呼应 照应标题
归纳主题的方法 ①分析人物形象 ②理清情节发展 ③联系写作背景 ④把握写作意图
主题主旨的表述模式:通过……故事,描写(刻画)了……景象(人物形象),反映(表现,表达,揭示,揭露,批判)……现状、情感、思想
补充:语言特色评价
从表现力、感染力的角度 ①描写要如见其人、如听其言,令读者有亲临其境之感。 ②人物语言个性化,即生动形象地表现性格。 ③语言风格:朴实简单、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使用方言、有生活气息等。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古诗词鉴赏)语言风格特色
①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
②句式选择(长句短句,整句散句,整散结合, 其他反问句、感叹句等句式)
③大量引用古诗词名句,典故(旁征博引, 典雅韵味)
④使用方言,口语化,通俗易懂(老舍,赵树理,贾平凹,何立伟《白色鸟》)
⑤叠字叠词,押韵 音律和谐,朗朗上口
⑥传神的动词、形容词的运用,准确生动
⑦细节描写(动作、外貌、心理等),细腻传神
⑧贬词褒用,褒词贬用,反语,反讽
⑨语言风格 生动形象(运用各类修辞)、平实质朴(贾平凹)、通俗易懂(明白如话_古诗词)、有生活(乡土)气息(活泼生动 老舍,孙犁,贾平凹)、使用方言、口语化(老舍,贾平凹,赵树理)、清新自然(王维,沈从文)、幽默风趣(钱钟书,梁实秋)、富有文采(形象生动传神)(刘亮程)、华美、绮丽浓艳(香艳)(温庭筠,张爱玲,毕淑敏)、典雅庄重(丰子恺)、闲适冲淡(丰子恺,周作人,林语堂)、简洁凝练、含蓄蕴藉(含蓄不显露,李商隐)、豪放(奔放)不羁、沉郁顿挫、富有哲理(周国平)、犀利深刻、调侃戏谑
古代诗歌语言风格:包括清新、自然、平淡(质朴)、直白、明快(明丽)、洗练、通俗(口语化)、雄奇、绚丽(华美)、含蓄、典雅、俊逸、庄重、风趣、沉郁、奔放(豪放)等。一首诗的风格可能包含互相关联的多个方面。
篇6:高考小说知识点总结
高考小说知识点总结
一、考纲和命题解读
1.《考试说明》对小说结构(情节)有何要求?如何理解这一要求?
分析作品结构: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
《考试说明》要求“分析作品结构”,就小说而言,主要指分析小说情节结构。它要求考生能概括情节,分析情节安排的特点和作用。
2.高考小说情节题命题有何特点?
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也是小说阅读的起点和基础,因此是高考小说命题的重要内容,其命题特点主要有:
(1)命题角度有二:一是立足于情节本身,如梳理、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情节的内在关联及情节构筑特点和技巧;二是着眼于情节为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服务,如分析某情节的作用等。
(2)切口小:不大选择全篇情节考查,大都选择关键处的一句(或一段)文字,要求联系上下文,对情节作综合或单独分析。
(3)也可以把情节安排的作用和合理性作为探究题的探究点。
二、小说情节的结构模式
小说情节的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来构成。传统小说通常是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具体有三种:
①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
②摇摆式: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魂的魅力。
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式:俗称“欧61亨利”式笔法。在结尾处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回扣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三、小说情节的结构要素
小说情节的结构除去情节本身,还有以下要素:
1.线索。它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时间、空间。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双线一般分明线、暗线两种。
2.情节安排的技巧。基本技巧有照应、伏笔、过渡、铺垫、点题等;常用技巧有悬念法、误会法、对比法、突转法、抑扬法等。
三、小说情节安排的作用
小说的情节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
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为情节发展服务;
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
1.小说开头段的作用
像散文那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分析时既要把握该段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又要结合下文的故事情节。
小说开头常用的两种方式:
①悬念式。在作品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回答疑问。
作用: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阅读下去;
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
②写景式。
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
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
2.小说中间段(情节)的作用
从以下三点考虑:
①考虑某个情节与全文中相关情节的关系——主要是照应和伏笔。
照应就是文学作品前后文之间的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伏笔是指文学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在小说中使用伏笔,能使小说情节曲折,结构紧凑,构思精巧,前后呼应。
②考虑情节与主题的关系——暗示或突出了主题(某种社会现象)如《骆驼祥子》中暴雨狂泻,道路迷茫,“半死半活”的祥子,“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的情节,反映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凄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③考虑情节与人物形象性格的关系——变现了人物精神、性格等。如《水浒传》写武松打虎,多次提到哨棒,给读者以武松会依仗哨棒打虎的印象,接着安排哨棒被打断,手中的一半也被武松扔在一边,两手揪住老虎头皮,按在地上,提起铁锤般的拳头,打得老虎眼、口、鼻、耳七窍流血的情节,有力地彰显了武松徒手打虎的英雄本色。
3.小说结尾段的作用
小说结尾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
①出人意料式。这种结尾,从结构安排上看,能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
②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这样的.结尾能够让读者充分地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③补叙式。这种结尾常有对上文情节的呼应和解释悬念的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
④卒章显志式。这种结尾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
⑤令人感伤式。这种结尾,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很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从表现效果上看,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⑥大团圆式。这种结尾,从表现效果上看,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读者的感情体验上看,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的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四、小说中的环境作用
一考纲和命题解读
1.高考对小说环境考点有何要求?
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2.高考小说环境描写题命题特点是什么?常见的命题形式有哪些?
高考小说环境描写命题特点有:
(1)在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构成的环境中,重点考查自然环境描写。
(2)命题特点选材的切入口有两种方式:一是切入口较小,一般为一小段景物描写文字;二是对散见于文中的景物描写文字作综合性考查。
(3)环境描写题型具有综合性,即把景物特点、描写手法和描写作用放在一起考查(俗称“一景三考”),重点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此类题目常见的命题形式有:
①文中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
②小说中几次写到某一景物,有什么作用;
③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其对塑造人物或表现主题起到的作用。
解答此类题目时,最关键的是要在文中找到环境描写的语句。考生要明确处于不同位置的环境描写其作用是不同的:
开头,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或增添、烘托某种气氛;
中间,起着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等作用,
有时有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
结尾,一般起着揭示主旨的作用。
二自然环境
小说中的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和景物等。它的主要作用有:
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和文化,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②渲染故事气氛。作者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③烘托人物形象。环境是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所和背景的,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而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用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④推动情节发展。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⑤暗示社会环境。优秀的作者,总是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为读者提供一幅社会历史图画。所以,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被当做是社会环境的暗示。
⑥深化作品主题。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
三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所处的时代、社会和生活环境等的描写,包括城镇、农村、工厂、军营、机关、学校、商店等人物活动场所和地域风情、风俗习惯等社会风情的描写。
具体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提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明人物性格。
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深化作品主题。
四如何分析环境描写
对小说环境描写的考查,一般是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多是景物描写),分析其特点,鉴赏其技巧,概括其作用,俗称“一景三考”。“三考”中,景物描写技巧虽同散文中的景物描写技巧一样,但在小说里一般不是考查重点,而景物特点、作用是考查重点,尤其是景物描写的作用,是重中之重。
1.如何概括景物特点或寓意
概括景物特点首先要看描写的是哪些景物,其次看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征,要特别注意能揭示景物特点的形容词。如果没有这些词语,则需要自己选用词语概括。
至于分析景物的寓意,则要关注它所运用的手法,或隐喻,或象征,并结合小说背景和主旨准确判定其寓意。
2.如何分析景物描写的技巧
(1)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等方面的描写;
(2)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描绘;
(3)写景有层次,讲究观察角度;
(4)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细节描写;
(5)白描和工笔。
3.如何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1)掌握景物描写的基本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背景;
②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③暗示人物身份、地位、思想、性格,或烘托衬托人物心理;
④象征、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⑤暗示、铺垫或展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场景转换);
⑥作为情节线索,勾连故事;
⑦揭示或深化主旨,增强意蕴,情景交融,营造意境。
简言之,①指向环境:交代……时间(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
②指向情节:推动……发展,暗示……转换,勾连……情节,为……作铺垫,为……埋下伏笔。
③指向人物:暗示……思想,侧面写……性格,烘托……心理。
④指向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深化……主旨。
(2)根据位置判定作用
如在开头,往往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在中间,推动情节发展,烘托气氛,衬托情感,表现心理。在结尾,升华主题,照应开头。
4、答题提示与模式
1.审题
(1)审清所给文字及所在位置,尤其要把散见的写景文字找足找全。
(2)审清问法:问的是景物特点还是景物作用。尤其区别好“景物特点”与“景物描写特点”的答题方向。
2.答题
(1)既要认真阅读所给文字,更要依据所给文字在文中的不同位置回答不同的作用。
①如果所给景物文字出现在开头,那么其作用主要是:
给全篇“定调”,或者定下感情基调,或者定下叙述基调,使得叙述更加舒缓自然、顺理成章。另外有营造特定的意境与渲染特定的气氛,以感染读者或主人公的作用。
②如果出现在人物出场前,那么其作用便是导引人物出场;如果置于小说的某个情节中,其作用可能是推动情节发展。
③如果置于人物的描写之中,那么其作用是揭示人物性格。
④如果景物描写作为小说的主背景,那么其作用很可能是作为一种象征。
小说的景物描写作用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这要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2)所给的景物描写文字一般是集中的、具体的,对于那些散见的景物描写在答题前一定要找足找全,不得遗漏。
(3)掌握答题模式。
①环境(景物)的特点
常见的答题模式:a.描写了……景象,b.渲染了……气氛,c.呈现出……格调。
②环境描写的手法
常见的答题模式:运用了……手法,突出了(表现了)……
③环境描写的作用
常见的答题模式:
a.突出(烘托、描写、交代)了……,为……活动提供了背景,与……(情节)形成对比
b.烘托(衬托、映衬)了……(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
c.引发……思想(情感)转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 区分能力层级:高考语文探究题的命制建议?缘于PISA阅读题和文
【高考语文知识点小说(精选6篇)】相关文章: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技巧2024-03-11
高二语文教学计划范文2023-11-07
春季学期语文教学工作计划(高二上册)2023-01-01
高中高三语文教师工作总结2022-11-01
高考作文备考方略指导2022-06-05
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诗词部分复习资料2023-11-27
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试题及答案2023-11-29
高二人教版语文教学计划2022-10-01
高二语文教学计划2022-09-04
高二语文下册教学计划2022-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