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垂钓》教学札记

时间:2022-10-02 07:41:10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儿垂钓》教学札记(整理13篇)由网友“无情的嗑药鸡”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小儿垂钓》教学札记,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儿垂钓》教学札记

篇1:《小儿垂钓》教学札记(西师版二年级上册)

《小儿垂钓》一诗充满儿童情趣.这位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许多有趣的形式,孩子们学习的兴头很足,课堂上时时充满欢声笑语.这节课有不少可取之处。

1、放手让孩子自己了解诗的意思,但又有必要的引导,自学前让孩子们回忆通过什么方法来理解诗意,“看注释、看图猜、联系上下文”等,孩子们按自己归纳的方法在小组里展开热烈的讨论。从反馈的情况来看,孩子们学习的效果是很好的,一个孩子起来说诗的意思,很多孩子争相发表不同的意见,相互补充。对古诗的意思达成共识以后,有一个女孩坚持要再说说诗意,可能感到老师不大想让她说了,她振振有词地说:“我是把看注释和看图猜结合起来理解的。”多会学习的孩子呀。教师宽松的学习空间,使孩子们的潜力有了充分发展的机会。我们要培养的不就是这样会学习,会思考的孩子吗?

2、多种形式感受诗歌的意境。

这首诗写的是孩子们的同龄人,学生倍感亲切,童真童趣跃然纸上,教师让孩子们分组表演,在表演过程中丰富对诗歌的感受。孩子们的表演反映出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有的小组用原诗做解说,有的小组则用自己的话来解说;有的组表演时添加了水中游的小鱼,有的给路人增加了恰当的问话,那个“蓬头稚子”更是演得活灵活现。精彩的还在后面,老师问:“能不能把这首古诗用熟悉的旋律唱出来?”一个孩子自编小调唱了一遍,一个孩子说能用黄梅调唱,仔细一听,还真有那回事,另一个孩子说:我能用“梁祝”把它唱出来。马上有几个孩子窃窃私语:这能用梁祝唱出来吗?我也倍感好奇。听,梁祝的旋律配上这首诗倒也是另一番情趣。我想不管恰当与否,这种学习的形式学生感兴趣,最后欲罢不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的是愉悦的心理体验,这应该是有益的。

3、不足也是明显的,动有余而静不足。比如自学古诗意思,缺乏学生个人安静的思考读书,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再交流会更利于交流。另外,活动很多,但最需要的活动--吟诵不够,学生没有读几遍诗,更谈不上熟读成诵。激发学生想象不够,应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进入古诗描绘的境界中,感受诗的意境美,语言美。一堂课一首诗,单薄了。可缩短学习这首诗的时间,补充其他写儿童的古诗词,让学生感受更多的古典诗词中的儿童形象。

[《小儿垂钓》教学札记(西师版二年级上册)]

篇2: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篇3: 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夏天到了,天气变得炎热了,鲜花开的更加绚烂了,草长的更加茂盛了,好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一个七八岁的小孩走在骄阳下,他扛着一根钓竿,手里提着一个小水桶。原来,这个孩子看见邻居家的王二会垂钓,于是就也想学习垂钓!小男孩蹦蹦跳跳地来到草地上,草是那么绿,那么茂盛!草地旁有一个大池塘。塘中的水清澈见底,在阳光照射下,更是波光粼粼。水中的鱼儿也在自由自在地游动。这是,小男孩拿出小水桶里的鱼饵(蚯蚓)、鱼食、浮子,兴奋的做着钓鱼前的准备。他首先将蚯蚓挂在鱼钩上,然后将浮子挂在绳子上,接着,他找来一块石头,坐在了上面,打算钓鱼了。

这时,他心想:鱼竿抛得越远,鱼儿会被吓跑;鱼竿抛得越近,鱼儿不会游过去。看来,只有抛在中间了!小男孩使出九牛二虎之力将钓竿扔了出去。接着,他看见浮子浮了上去,然后,他抓起一把鱼食,撒向浮子的地方。这时,他又把身子侧了过来,这是为什么呢?哦,原来他怕自己的影子,吓跑了鱼儿。就在这时,一个迷路的青年走了过来,他想问小孩,林家酒店怎么走,于是,他摇着手喊道:“唉!那边的小朋友,我迷路了,请问镇上的林家酒店怎么走呀?”小男孩见了,忙向他招手,心想:我若现在回答了他的问题,那么快上钩的鱼儿,必然游走,还是不回答得好!青年似乎领悟的了小孩的意思,于是,蹑手蹑脚走近了他,原来,这位青年也爱钓鱼!在青年的帮助下,小孩钓到了好几条大鱼!

篇4: 小儿垂钓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那迎面扑来的风,吹得人身心舒畅,有一个可爱的小孩子头发蓬松,正在小河边学钓鱼,他的身体很小,他那水汪汪的眼睛像黑宝石一样镶嵌在亮晶晶的眼睛里,小孩子拎着水桶,鱼竿,跳跳蹦蹦地来到了小河边。他精心挑选了一个好地方。那个地方有一丛高高的野草遮映着他小小的身体。

他开始钓鱼了,他钓鱼时可有耐心了,他拿出鱼竿,装上鱼饵,他使劲一甩,鱼钩就落在了水里,然后侧坐在那儿,他那双水汪汪的眼睛看着河里,忽然一条鱼上钩了,他刚刚想拉,但想起爷爷说:“钓鱼的时候,要看到鱼竿弯下去时,才能往上拉。”于是他又继续坐下来耐心地等

正在这时,有一位六十多岁的.路人。他身穿长袍,头戴草帽,肩上背着个行李包,好像走了很远很远才到这儿。他正看着远方,不知道前面的路该怎么走,忽然,看见一个钓鱼的小男孩儿,忽忙上前

行了一个礼,问道;“中村该怎么走吗?”小男孩一眼都没看他,老远就摆了摆手,好像在说:“过来我告诉你中村怎么走的。”他依然坐在那里,盯着水面,于是那问路人就走过来了,小男孩小声的告诉他中村该怎么走,路人轻手轻脚的离开了。路人去了不久之后,鱼竿动了,小男孩迫不及待地一拉,一条大鱼!他高兴的满脸通红,真像盛开的红花啊!

河边的景色啊!绿油油的草地上点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红的,绿的,蓝的,黄的,紫的,粉的,各种各样,远远望去,就像一块镶嵌在大地上的精美的图案。河里的水清清的,请得可以看见水底的鱼和虾。河水里的鱼虾真像顽皮的孩子。哗啦啦地唱着动听美妙的歌儿流向远方。

诗人看到这充满生趣的场景,情不自禁的吟诵出这首诗:

篇5: 小儿垂钓

午时,天空中飘浮着几片祥云,火红的太阳当空照,阳光如一把利剑穿过河边大树上的叶子。此时,一位身穿长袍,头戴草帽的路人正在四处走着,而他就是胡令能。

他迷路了,他在原地徘徊了一阵,叹了口气,最后选择了直走。忽然,他眼前一亮,仿佛看见了救命的稻田,胜利的曙光。出现在他眼前的,正是一个正在垂钓的孩童。孩童侧身坐在一块长着青苔的石头上,手持鱼竿,盯着河面,炙热的阳光无情地照在他的脸上,豆大的汗珠慢慢地滴落在河面上。胡令能也抹了抹汗珠,望了望天空,又看看孩童,快步走近,着急地问道:“嘿!孩子,请问这条路笔直走,是去哪儿的?”孩童一言不发。“你好?你听得见吗?”胡令能又走近了些,又加重语气。孩童依旧一言不发,只是朝他摇摇头,摆摆手。

胡令能有些迷茫,他不知,那孩童到底是不知道,还是不愿告诉他呢?因此,他再一次走到了孩童身边,拍了拍他的后背,问道:“孩子,笔直走究竟是去哪儿的?”那孩子还是沉默着,但他举起了右手,伸出食指,放在嘴边,示意他安静。胡令能点了点头,走到了一旁,定睛一看,诗兴大发,出口成诗:“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见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吟后,自己敞开扇子,摇头晃脑,意味依然不减。

“先生!您好!”这时,稚子起身来到胡令能身旁,拉拉他的衣袖,“刚刚在垂钓,如若与您对话,必会惊跑鱼儿,抱歉,可否将您的问题再说一遍,我定会解答。”胡令能却笑而不语,机灵的稚子也未追问,也笑着。

一晃儿,已到傍晚,落日的余晖洒在草地上,洒在稚童的脸上,显得更加可爱、纯洁……

篇6: 小儿垂钓

春天,万物复苏,清澈见底的小溪像一个个顽皮淘气的小娃娃,漾着粼粼波纹,踩着粒粒细沙,踏着颗颗卵石,一路高声歌唱,经过一片草地,终于放慢了速度……

只见草地上迎面走来了一个学钓鱼的小孩儿,他的脑袋圆圆的,如黑宝石般的大眼睛嵌在了一张红彤彤的脸上。他的头发非常蓬松,嘟着的小嘴似乎在背爷爷告诉他的钓鱼绝招呢!

小孩儿找到一块长满青苔的大石头,从背上卸下钓鱼的工具,装好鱼饵,身子靠在石头上,便开始钓鱼了。周围的草地上长满了各色的花儿:红的艳丽,黄的娇嫩,绿的盎然,好似一块绿色的地毯上绣着五彩缤纷的精灵仙子。

忽然,浮子动了一下,小孩儿不觉精神大振,身体立刻坐正,想把鱼钓起来。但他立刻想起了爷爷的话:等浮子下沉时才可以钓起来。他耐心地等着,脸上就像绽放了一朵含苞待放的花儿。

此时,诗人胡令能正好路过此地,他身穿官服,头戴官帽,身上背着一大袋包袱,一看就知道是第一次来这个地方。他看见小孩儿,就像看见了救星似的,想要问路。谁知话还没出口,小孩儿就一摆手,好像在对胡令能说:“没看见我在钓鱼么,要是你说话把鱼吓跑了怎么办?”

“这孩子。”胡令能摇了摇头,叹了口气,只好继续赶路了。

诗人胡令能刚走没多久,浮子下沉了,小孩儿使劲一拉鱼竿,一条大鱼露出了水面。小孩儿欢呼了一声,像中了500元大奖似的。

时光流逝的真快,转眼间,已到了下午了,小孩儿钓了整整一筐鱼,哼着小曲,蹦蹦跳跳地踏上了回家的路……

篇7:《小儿垂钓》 之一

《小儿垂钓》 之一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之一

佚名

教学目的`:

1. 逐字逐句理解《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的孩子的天真、可爱。

2. 学习生字“钓、蓬、遥、稚”,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应”的意思。

3. 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诗题

1. 导入诗题

2. 理解诗题

(二)理解诗句

1. 朗读全诗

2. 回顾方法:我们怎样理解诗句(读诗→释词→调序→解句)

3. 释词解句

(三).总结练习

1. 指导朗读、背诵。

2. 根据这首诗,想象出一幅画。

3. 教师.总结。

(四)巩固练习

1. 形近字组词

钓( ) 稚( ) 遥( )

钩( ) 准( ) 摇( )

2. 多音字组词

3. 读下面诗句,先解释划线的词语,再解释诗句意义。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背诵《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之一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8:小儿垂钓_

昨天傍晚,我准备好钓鱼用具放在床头,准备明日一早去附近的池塘钓鱼。我兴奋得都睡不着觉了。早晨我迷迷糊糊的醒了,我打了一个大哈欠,昨晚的事情早已忘记,当我看到床头的钓鱼用具立刻记忆犹新,我连脸都没顾得洗,就顶着蓬乱的头发,拿着钓鱼用具去池塘了。

到了小池塘,我侧身坐在岸边,我的影子倒映在水中,我看着水中的我:一个蓬着头发,穿着短袖上衣,布丁短裤的一个阳光少年!再看看水岸旁的几个大理石,它是用来把小池塘围起来的。如今,已经布满青苔!可见大理石放在这里已经好长一段时间了。

我先在岸旁抓两条小鱼虫,再在岸边挖几只蚯蚓,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小鱼虫挂在鱼钩上作为鱼的诱饵,我把鱼竿甩到了水里,一切准备就序了,接下来就是等待了!

我没有像小猫钓鱼那样三心二意,我一直在专心致志的钓鱼。我仔细的盯着鱼漂,过了很长时间鱼漂还是一动不动,我有些心不在焉了。左看看,右看看,突然又想想在家吃大鲤鱼的样子,咽了咽口水,就又专心起来等待着鱼咬钩。

这时有位佰生人向这边摆手边大声问:“张伯伯住在哪儿呀?”我没有回答,只是摆了摆手,生怕惊着鱼。佰生人也领会了我的意思,就再也没出声。

过了一会儿,终于有鱼咬钩了,我急忙收线,钓到了一条大鲤鱼。我将活蹦乱跳地大鲤鱼放入水桶里,便高兴地拎着水桶,蹦蹦跳跳的朝他走去问道:“你是要去张伯伯家么?现在我可以带你去了!”。

篇9:小儿垂钓

烈日当头的正午,诗人胡令能信步走在乡间小道上。头顶是缕缕白云,小径两旁树木丛生,百草风茂,附近静静的池水宛如明镜,池中几条小鱼在欢快地游着,真是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啊!

不经意间,他发现了一个蓬头垢面的小孩子,正小心翼翼地侧着身子坐着。绿草掩映着他那瘦小的身体,他正专心致志地学钓鱼呢。为何要蹲在如此隐蔽的地方学习钓鱼呢?哦,原来这聪明的孩子是为了不让路人惊扰到自己。只见这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双手紧握那根简陋的鱼竿,眼光时刻不离那根鱼竿,身子一动不动,静静地等待着鱼儿上钩。

这时,十分安静,只听得见草的“沙沙”声,那小孩聚精会神地盯着鱼丝,嘿,有条小鱼游近鱼钩,小孩一阵欢喜,禁不住轻轻笑了一声,谁知这却惊动了鱼儿,那条快上钩的鱼儿一下子“溜”了。小孩见了,吸取了教训,便不敢疏忽大意了。当他再次专注地钓鱼时,忽然有一位不知情的路人大声打听道路:“小朋友,请问到饭馆如何走?”那小孩子一惊,连忙回头,皱起眉头用食指贴着嘴,示意路人别出声。他犹豫了片刻,伸出一只小手,向路人招招手。路人走到身边,半蹲下身子,小孩子侧过头,轻声嘀咕了几句。路人会心一笑,轻轻地走开了。胡令能看着这又天真又机灵的小孩子,诗兴大发,不禁口占一绝:《小儿垂钓》。

篇10:小儿垂钓

初秋的景色是那么的迷人,是那么的美丽,看!今天蓬头“小牛牛”早早的起床。拿着自制的渔具,一根简陋的鱼竿。一个鱼篓,一蹦一跳的向小河边走去。原来牛牛听说家里要来好多客人,所以准备钓上几条大鱼当晚饭。

一路上他是那么的欢快,嘴里还时不时哼出几句:“小么小牛牛啊!夸着鱼篓,钓鱼去,不怕那太阳晒,也不怕鲤鱼来……”一到小河边,怡人的景色吸引了他。看!一阵风迎面吹来,小河边的红枫叶纷纷落下,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翩翩起舞。风中弥漫着阵阵桂花香,它的香气是那么迷人,是那么甜美……路边的菊花丛中,时不时发出“嗡嗡”的响声,入秋了,小蜜蜂还是那么勤快。牛牛选了一块能遮住自己的草丛,坐到一块岩石上,先拿出准备好的鱼竿,再拿出准备好的鱼饵,牛牛放下长长的鱼线,来个“放长线钓大鱼”只见,牛牛用力一甩,又见鱼漂随着水波荡漾而去。

突然,牛牛的鱼漂抖的厉害,牛牛真准备收鱼竿。河边出现了一个书生模样的人,对牛牛作揖鞠躬:“敢问小童,这是……”还没等那人说完,牛牛已经反应过来,鱼漂也已没入水中。“这可怎么办?我的大鲤鱼真要上钩了如果松手,晚饭就没了。不松手,又对秀才不敬。”他抬起右手,对路人摇摇手,好似在示意:请不要打扰我。路人无可奈何,只好向前走去。

片刻,一尾大红鲤鱼上钩了,牛牛高兴叫到:“我的大鲤鱼……”他才想起刚刚那个秀才,赶紧追上前去说道:“这位先生,这里是……”

篇11:《小儿垂钓》教学反思

我在这节课整体把握上,是先由实际生活引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然后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古诗内容。通过指名读、齐读,扫清生字障碍,为分析古诗做准备。通过再读古诗,思考:诗中的小孩是个怎样的小孩?来灵活处理诗句,由易入难,让孩子能有体会自己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当分析完后,再带着自己的感悟来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并讲述这个小故事,巩固所学知识。

《小儿垂钓》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乡村儿童在河边学钓鱼的情景,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前两句“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写小孩学钓鱼的姿势;后两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写路人借问,小童招手不应的动作神态,重在写神,在遇到“路人借问”的情况下,小儿急着“遥招手”,为什么呢?因为害怕惊动快要上钩的鱼,所以没有马上回答路人的问话。这把小儿专注垂钓的神态活脱脱地展现出来了。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为了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这一点,我让学生合作探究:为什么写“遥招手”,而不是“遥摇手”?从“招手”中你能想到什么,能否体会到小儿当时的心理?通过讨论,学生认为:诗中用“招手”而不是“摇手”,说明小儿并没有完全拒绝答话,只是请路人再靠近些,他会轻声作答的。诗句把小儿的神态写得十分传神,令读者不得不爱上这个可爱的孩子。接着我让学生把《小儿垂钓》一诗描绘的情景分角色演一演,不仅仅演到“遥招手”为止,还要把“招手”以后的情景通过想象表演出来。

学生兴趣盎然,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篇12:《小儿垂钓》教学反思

苏教版古诗《小儿垂钓》,这是唐代诗人胡令能写的一首描写农村儿童生活情趣的诗作。全诗是这样的:“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因为这首诗通俗易懂,课前已让学生对全诗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可以说,领悟能力强的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理解诗意,感悟诗的意境。因此,我板书完诗题后,直接让学生说一说“垂钓”的意思,这大部分同学都已明白。学生说出就是“钓鱼”之意后,我追问:“为什么称‘钓鱼’为‘垂钓’呢?”发现教室里突然鸦雀无声,看来孩子在预习时只是从资料上查到意思记下来,并没有进行“知其所以然”层面的思考,所以一下子被问住了。我等了大约30秒时间后,有两三个孩子举起了小手,他们有过钓鱼的经历,联系钓鱼时钓竿上垂下的钓钩及钓线上理解了“垂钓”,其他孩子听了他们的答案后都随声附和。

在讨论“蓬头稚子”时,孩子们都知道“稚子”就是小孩子,我让他们说说对“蓬头”的理解。有的孩子说 “蓬头”就是“头发很乱”,有的孩子说“蓬头”一词写出了农村孩子形貌不加粉饰,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还有一个细心的孩子发现文中的插图上,垂钓的小男孩头发梳得很整齐,他认为“蓬头”就是头发蓬松的意思。我对他们的理解一一给予肯定,特别是最后一个同学,我还告诉她,古时候男的到了一定的年龄都要把头发束起来,而文中的小男孩显然还没到这个年龄,所以“蓬头”是很正常的。

《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理念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如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功能,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改革中的热点,也是实际教学中的难点。在学习《小儿垂钓》一诗时,我从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小动作“遥招手”出发,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用“遥招手”而不用“遥摇手”?从“招手”中你能想到什么?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纷纷举手发言。“因为害怕惊动快要上钩的鱼儿,所以没有马上回答路人的`问话。”“嘘,别出声。不然我就钓不到鱼了。”“请你再靠近一点,我会轻声告诉你的。”……从他们精彩的发言中不难看出,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具体的语言文字,知道诗人抓住了孩童瞬间的变化,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孩童的神情意志,令大家不得不爱上这个可爱的孩子。通过思维和想象,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古诗准确生动的描写,也培养了礼貌待人、乐于助人的好习惯,从细微之处塑造学生健康向上的美好心灵。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习语言文字,也在学习做人。我想,这就是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篇13:《小儿垂钓》教学反思

古诗简短四句却意境悠远,更因为远离学生实际而费时费力。在《小儿垂钓》的教学中就犯了几个相关的错误。

教学中最浪费时间的大概就是学生说想象画面这个环节。我没想到学生根本不理会诗句,纯粹说自己的想象,比如“蓬头”的理解就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一个说小孩子扎两个圆溜溜的头发,问他怎么知道的?他说“我想到的”。另一个说的也是这种两个圆溜溜的发型 ,第三个说是“没有戴帽子的就叫做蓬头。”第四个说是“乱蓬蓬的头发。”我在此时缺乏引导机智,没有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准确的回应,而是让学生充分发表完意见后,出示插图,按部就班地介绍“蓬头”的两种解释。

应对策略:应在学生说出第一个答案时就出示插图:“是这个样子的发型吗?”学生肯定后,老师也相机肯定:“对,可以这么理解。”然后再问:“还有不同的意见吗?”就避免了学生说出雷同的答案。关于“没有戴帽子的就叫做蓬头”的意见,可以反问:“后面那个成人也没有戴帽子,我们可不可以说他是蓬头大人?”第四个学生说是“乱蓬蓬的头发”直接肯定说:“是呀,也可以这么理解的。”

思考:对于不懂得如何在读诗中想象画面的学生,是否可以换一种方式;据词想象呢?如这所小学的校名叫杭西,我就告诉孩子们,当我听到这个词时,我就想到了杭州西湖美丽的风光。请问你们在听老师读“蓬头稚子”的时候想到了什么?当老师读“垂纶”的时候,你又想到了什么?以此一步一步引导,到第二句再放手,老师读整句诗,让学生想象画面。我想,这样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是更适切的教学策略。

同样在这个环节,第一个学生一口气说完了全诗的意思。我用“那个孩子的样子你能看清楚吗?”将学生的思路导向第一行诗的理解。可是当理解完第一行诗,我问“孩子钓鱼的环境怎么样”时,学生就不知所以然了。有两个学生说:“周围的环境静静的。”有一个学生说:“在一棵柳树下,花草树木很茂盛。”问她怎么知道的?是不是看插图知道的?她又说“是我想到的。”后来,总算有个学生说到了草,却又说“他的身子映到了河里。”这个“草映身”导得可真辛苦啊。

应对策略:当第一个学生说不到位时,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轻轻地、看似无心其实有意地低吟:“侧坐莓苔草映身……,你猜他在怎样的地方钓鱼?”暗示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学生还不明白,就一遍又一遍地吟,他们肯定会有所感悟的。这样做比一个接一个地换学生回答更省时间,也更有效。还有,也许学生根本就不大理解“环境”一词的意思,他们只知道环境很安静,不会想到要去描述具体的景物。所以,此时老师要及时调整问题,改变问话的策略中。

还是在这个环节,当我询问“路人与小儿的距离是近还是远”时,不知为什么,大部分学生都说“近”,问他们理由,他们又说是“路人借问遥招手。”还说“如果不是很近,很远的回答就不会惊到鱼了。”(真不知他们在说什么,大概是想说小孩子跟鱼的距离近吧。)就这一个“遥”的意思我也费了半天工夫。

应对策略:还是和刚才一样,该出手时就出手,教师吟诵:“路人借问遥招手”,看学生有没有感悟。如果还悟不到,就直接问:“遥”是什么意思?可见路人和小儿的距离怎么样?不可思议的是,当我板书“不应人”后询问:“应的意思?”居然有同学说是:“应该。”这里我的处理比较简单,直接:“不,这里的应就是答应、回应的意思。”

最后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是在学生读出画面之后,让学生轻轻地读诗,静静地想: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你觉得垂钓的小儿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结果发现读诗思考的孩子不多,而回答的学生也都回答不到位,如有两个学生都“我觉得那是一个非常喜欢钓鱼的孩子。”“那是一个非常钓到鱼的孩子。”“你怎么知道的?”他说从后两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知道的,你说他错吗?似乎又有些道理。说他感悟正确,却又不大合适。后来又有学生说:“认真”“耐心”,最后总算有个学生讲到了“专心”,这是一般课堂上学生最先想到的答案,也是本诗中最容易感受到的特点呀。可见,学生并没有真的读懂了这首诗的意思。

应对策略:将问题改为“你觉得那个孩子在学钓鱼时怎么样?”这样一改,固然,学生容易体会到“专心”“认真”,但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就消失了。要不,就在学生感悟到“专心认真”的学习品质后,问:你喜欢他吗?请把你的喜爱之情读出来。这样难度就降低了。还有,是不是可以在这个环节渗透杜老师说的侧面衬托的表达方法呢?一般写钓鱼会写什么?为什么诗人别的都不写,单单写路人问路这件事呢?从而感受这样写更能衬托孩子学钓鱼的专心致志,然后再指导学生读出喜爱之情。

在结束《小儿垂钓》的教学之后,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儿童古诗,结果发现学生古诗积累很不够。一首《所见》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然后其他的就想不起来,一首《夜书所见》是我出示后引读的,一首《宿新市徐公店》我起了一个头:宿什么?学生半天也没想不起来,所以只好还是由我告诉了。

应对策略:不要说诗题了,这个比较难。改为:老师直接说前一句,学生接后一句,然后再问是哪一首,还记得吗?目的同样还是把难度降低。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翻译

小儿垂钓的教学反思

古诗《小儿垂钓》教案

《小儿垂钓》教学反思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小儿垂钓教学活动设计

放风筝、小足球赛、四时田园杂兴、小儿垂钓(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说课稿设计

三年级小儿垂钓古诗

《小儿垂钓》教学札记
《《小儿垂钓》教学札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儿垂钓》教学札记(整理13篇)】相关文章:

小儿垂钓古诗解释2024-01-12

悠闲的村居生活小学生作文400字2022-08-18

小儿垂钓古诗2022-08-07

小儿垂钓 古诗2023-03-05

小儿垂钓古诗的图画2023-02-25

古诗 小儿垂钓2023-09-22

古诗小儿垂钓赏析2022-04-30

古诗小儿垂钓2022-04-30

四年级下册第十四首古诗经典美文2022-05-06

改写小儿垂钓小学作文2022-06-2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