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静之的诗

时间:2022-10-06 07:38:22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汪静之的诗(通用12篇)由网友“totoliwa”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汪静之的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汪静之的诗

篇1:汪静之的诗

汪静之(1902-),出版的诗集有《蕙的风》(1922)、《寂寞的国》(1927)、《诗二十一首》(1958)等。

蕙的风


蕙的风

是哪里吹来

这蕙花的风——

温馨的蕙花的风?

蕙花深锁在园里,

伊满怀着幽怨。

伊底幽香潜出园外,

去招伊所爱的蝶儿。

雅洁的蝶儿,

薰在蕙风里:

他陶醉了;

想去寻着伊呢。

他怎寻得到被禁锢的伊呢?

他只迷在伊底风里,

隐忍着这悲惨而甜蜜的伤心,

醺醺地翩翩地飞着。

篇2:赠汪伦诗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作者简介

李白(7-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创作背景

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囊,一掷千金而不惜。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钦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

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邀请信:“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因此,他对这里的主人不禁产生出相见恨晚的情怀。他曾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在诗中把他汪伦作为窦子明、浮丘公一样的神仙来加以赞赏。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比喻奇妙,并且由于受纯朴民风的影响,李白的这首诗非常质朴平实,更显得情真意切。《赠汪伦》这首诗,使普通村民汪伦的名字流传后世,桃花潭也因此成为游览的胜地。为了纪念李白,村民们在潭的东南岸建起“踏歌岸阁”,至今还吸引着众多游人。

注释

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篇3:秋之静

在城市的另一端有一个小镇,小镇中天天飘荡着歌声。盈盈秋水在小镇中央发出潺潺流水声,秋风唱着歌儿,溪水在静静地流淌着。风儿轻轻地,吹走了夏天的芳香。秋风萧瑟,秋水盈盈。静静地秋天来了。

农家丰收图

轻轻地到来,却不小心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渐渐地,丁丁的伐木声飘出了幽谷。丰收的喜悦传出了小镇。放下饱食过成片稻子所散发出稻香的弯如银月的`镰刀,用背上早已备好的背篓来盛放早已长满竹篱间的肥硕瓜果。小孩子们一排排,拿着收获的果实往家。

秋天无声无息地来了,安安静静地栖息在农家里。

霜晨归鱼图

远处,江上罩着一层冷雾。清晨的小镇睡在朦胧的空气中。

驶着小船来到江中,向江面的冷雾洒下圆圆的渔网,收起渐渐变红,如青鳊鱼般的乌桕叶的影子。芦苇做的船篷上,覆盖着满满的、层层叠叠的白霜。轻轻摇动着归泊的小桨,孩子们个个跑出共同享受收获的愉快。

秋天如孩童般,尽兴地游戏在江面上的小渔船里。

朦胧小城图

在朦胧的雨雾中有一个小小的城堡,城堡周围是一片花丛。看,在那周围的小路旁有一盏小路灯让秋天的夜晚也有一点光亮。有一条小路按着路线往里走,里面有一个沉睡多年的公主。梦醒了,秋天也来了。落叶像金蝴蝶般翩翩飞舞。

秋天醒了,轻轻地苏醒在朦胧小城中。

少女思恋图

茫茫的草野,在蟋蟀此起彼伏的叫声中,更加高远空旷了。溪水也因为干涸得能够看见石头而更加显得清冽了。看小石头露出来了,孩子们在玩耍呢。

牛背上的清脆牧笛声哪儿去了?那阵夏天的风,是否告诉我夏天的离去?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陪伴着秋风慢慢消逝?

秋天,倦了,正安静地沉睡在牧羊女清澈的眼眸中。

看,在你的前方,在那幽谷中,在那农舍内,在那渔舟上,在牧羊女那清澈的眼眸里秋天正与炎热的夏天招手告别呢。静静的秋风中,秋天在轻轻诉说丰收的故事。

篇4:动之静

一条幽径,蜿蜿蜒蜒方显曲折之美;一片汪洋,惊涛骇浪方显激荡之美;一种人生,跌跌宕宕方显骇俗之美。

一条幽径,蜿蜒中的笔直更具魅力;一片汪洋,惊涛中的缓流更具唯美;一种人生,跌宕中的平静更具意境。

有所畏,无所畏,才是人生的真谛。

历史的长河演变了所有情节,它无数次的警戒,却又无数次的重演,难道只有痛才能留给人们更好的觉醒?

天之骄子,归为九尊。国家的命运总是与皇帝相连,横看历朝,纵看历代,哪一个山河破碎风飘絮的朝代,皇帝能有好下场?唐太宗,他不畏敌人,却畏民心,当他对敌人强硬铿锵,对民心关怀抚慰时,他注定要改写历史,名垂千古。同为唐朝皇帝的唐玄宗,刚为政时能能畏民心,体察民情,当他荒淫无度,无畏民心时,他注定要遭人唾弃,遗臭万年。

不同的结果,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境遇,历史再一次向我们证明:有所畏,无所畏,才是你成功的制胜法宝。

当我们面对现代的万千世界,丑陋与混沌,肮脏与污秽迷失了我们的眼睛,所谓的美好藏匿于迷雾之中,若隐若现,我们无畏地冲破雾霭,捉住唯一的纯洁,我们有畏的守护纯洁,期盼它如开遍人间大地的花朵,充斥每个角落。畏与不畏只在一刹那之间。

年轻人,之所谓为年轻人,只因为有一颗年轻的心,这颗心从不会犹豫,从不会彷徨,从不会患得患失,他只会跟着自己的方向去追寻梦想。但如果这颗心没有正确的引导,不知要畏什么,那么他注定要失败。

本属于花季的年龄,却不得不在铁墙之中渡过。他也曾善良,天真,一个朋友打碎了他的所有,为朋友两肋插刀,竟真的插到了一位素不相识的也是个孩子的身上,他从此也亲手毁掉了自己的人生。未来的迷惘,曾经的悔恨,充斥着现在的他。

不畏终究会葬送自己的人生。

聒噪中的一份宁静,混沌中的一汪清泉,无所畏中的一点有所畏,才是生命的本色,才会谱写出最动听的乐章。

动,静,亦是人生。

篇5:赠汪伦诗以及诗意

赠汪伦诗以及诗意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①汪伦:李白的朋友。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宋蜀本《李白集》此诗题下有注曰:“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伦之裔孙至今宝其诗”。据此,后人多以为汪伦是一“村人”。今人汪光泽、李子龙先后发现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仁素公之次子也,为唐时知名士,与李青莲、王辋川诸公相友善,数以诗文往来赠答。青莲居士尤为莫逆交。开元天宝间,公为泾县令,青莲往候之,款洽不忍别。公解组后,居泾邑之桃花潭”(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②踏歌:民间的1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③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深千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④不及:不如。

【诗意】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

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

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传说】

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囊,一掷千金而不惜。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饮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

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邀请信: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兴致勃勃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不知怎么回事,马上就明白了。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因此,他对这里的主人不禁产生出相见恨晚的情怀。他曾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在诗中把他汪伦作为窦子明、浮丘公一样的神仙来加以赞赏。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比喻奇妙,并且由于受纯朴民风的影响,李白的这首诗非常质朴平实,更显得情真意切。

《赠汪伦》这首诗,使普通村民汪伦的名字流传后世,桃花潭也因此成为游览的胜地。为了纪念李白,村民们在潭的东南岸建起“踏歌岸阁”,至今还吸引着众多游人。

【作品鉴赏】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1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如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这首诗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它“直”中含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艺术感染力。

另外,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这首诗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后人爱用李白的话评价李白的诗,是很有见识的。李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显得毫不费力。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无矫饰,而有1种不期而然之妙。“看似寻常最奇崛”,正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种功夫是极不易学到的。这首《赠汪伦》就集中体现了李白这种自然高妙的诗风。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喜好游览名山大川。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请他去泾县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汪伦是泾县的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于是李白问桃园酒家在什么地方,汪伦回答说:“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这首诗写的是汪伦来为李白送行的情景。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种语言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从诗中分析,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由于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他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之深,读者也可想而知了。诗人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喻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如果诗人说,汪伦的友情真像潭水那样深,也是可以的,但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刻意雕琢的味道。而诗中的写法,好像2个友人船边饯别,1个“劝君更尽一杯酒”,1个“一杯一杯复一杯”。口头语,眼前景,有1种天真自然之趣,隐隐使读者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

【名句赏析】

名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对汪伦深情相送的感激。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别之深情,生动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强了诗句的动人力量。这首有明显的民歌风味的诗词自然质朴,清新流畅。诗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写出了与友人的真挚情意。

篇6:赠汪伦的诗

赏析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缺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篇7:《孔融让梨》读后感汪诗荟

《孔融让梨》读后感(汪诗荟)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千古流传,今天我翻开了品德故事,又读了《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是一个非常有孝心的孩子!四岁的一天,爸爸从集市上买来了一些金黄的鸭梨,他让孔融先吃一个,可是孔融在篮子里挑了许久,却捡了一个最小的留给自己。原因是自己年纪小,应该吃小的。 以前,我总觉得我是小孩,应该多吃点。每次妈妈让我选吃的,我总会选最大最好的。吃饭的'时候,我会把自己喜欢吃的菜放在面前。以后,我会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融四岁就懂得谦让,而我现在九岁了,应该做得更好。今后,我要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关心、爱护身边的每一个人,要做一个当代的小孔融。      

篇8:送别诗——《赠汪伦》

《赠汪伦》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鉴赏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我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声口语言简直是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也许正因为两人思想性情契合,李白引为同调,很珍视汪伦的友情。情之所至,遂对着眼前风光绮丽的桃花潭水,深情地吟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譬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如说汪伦的友情真象潭水那样深呀,当然也可以,但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做诗”的味道。李白酒酣情浓,意态飞扬,举杯对脚下悠悠流水说道:“桃花潭水啊,别说您多么深了,可不及汪伦的友情深呢!”口头语,眼前景,自有一种天真自然之趣,隐隐使人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

《赠汪伦》作者简介

李白(7-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篇9:送别诗——《赠汪伦》

《赠汪伦》原文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失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诗歌以抒情为主。他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李白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李商隐、李贺并称“三李”。又与杜甫齐名,世称“大李杜”。韩愈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汪伦又名凤林,黄山市太平县人,唐开元年间任泾县县令。卸任后,由于留恋泾县桃花潭,故迁居于泾县,住于桃花潭畔。好友李白曾游历至泾县桃花潭,他以美酒待客。临别时,李白作《赠汪伦》诗,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达了两人深厚的友谊。

《赠汪伦》简介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如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这首诗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它“直”中含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艺术感染力。

另外,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这首诗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后人爱用李白的话评价李白的诗,是很有见识的。李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显得毫不费力。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无矫饰,而有一种不期而然之妙。“看似寻常最奇崛”,正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种功夫是极不易学到的。这首《赠汪伦》就集中体现了李白这种自然高妙的诗风。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喜好游览名山大川。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请他去泾县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汪伦是泾县的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于是李白问桃园酒家在什么地方,汪伦回答说:“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这首诗写的是汪伦来为李白送行的情景。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种语言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从诗中分析,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由于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他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之深,读者也可想而知了。诗人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喻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如果诗人说,汪伦的友情真像潭水那样深,也是可以的,但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刻意雕琢的味道。而诗中的写法,好像两个友人船边饯别,一个“劝君更尽一杯酒”,一个“一杯一杯复一杯”。口头语,眼前景,有一种天真自然之趣,隐隐使读者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

篇10:写给汪伦的诗

关于写给汪伦的诗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鸟语花香,这里的`水清澈见底,岸边有许多桃花,山清水秀。

这时,有一位穿着长袍的人站在岸边,准备上船,这个人就是李白,污染,李白听见后面有人用脚踏地打拍子,同时唱了这里的民歌,“咦,这不是汪伦吗?”李白走了过去,汪伦说:“李白兄弟,你怎么不打声招呼就走了呢,我还以为你不见了呢,吓了我一跳,当我感到不对劲时,就急忙跑过来了, 为什么这么快就走了呢,是不是我照顾得不好,哪里想得不周到你可以告诉我埃”李白害羞地说:“不不不,你照顾得很好,只是我在这里住了好长时间了,住在这里一定会给你带来很多麻烦吧!”汪伦说:“说什么话,我们是朋友嘛,我们不是相处得很好吗?一起吃饭,一起吟诗作对,一起睡觉,一起谈心。哪里麻烦?我还想多留你几天呢!”李白说:“我住在这里是很快乐,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但是,我已经习惯了四处欲行,四海为家。”汪伦很佩服李白,见自己留不住李白,便说:“那好吧,后会有期。”

李白点了点头,说:“无论天涯海角我都不会忘记你的,谢谢你一直以来的照顾。” 李白踏上了船,他想了一会,对着汪伦吟起了一首诗:“李白乘舟江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篇11:静之韵散文

静之韵散文

静静的来去,宁静的归属!韵妙之静,静之韵妙,静之所在!

水静而鉴,火静而朗,心静而慧!

静,是一把打开悟门的钥匙;悟,是心灵睁开的一双明澈的眼睛;通过这双眼睛,我们就能洞悉人情世事的幽微,发现森罗万象的美丽;有了这扇开启的悟门,我们便可觉知造化命运的归始,参透人生机缘的妙谛……

然而,浮躁常夺静境,喧嚣总乱心情;纷争带来烦忧,滥斗让人焦愁;攀比往往积郁,妒嫉引火自煎。天恒鲜灿,地恒葱蔚,人恒秀灵,若走不出物欲的牵绊,功利的诱一惑,恩怨的纠结,一爱一恨的缠绕,便享受不到风轻云淡的恬谧,山岚水漪的逸趣,情草一爱一花的一浪一漫……唯有拥有一颗宁静之心,才能活的超脱和怡然,因此智者常常抱月自醉、仁者往往拥水而弹。

静,是人的心魂与宇宙通灵的唯一通道,有了它,才能进入天人合一的化境,才能感知心灵小宇宙、宇宙大心灵的真趣。静,是心灵的过滤器,它能把愚昧和污浊滤掉,从而还生活以清纯的本质;它能从混浊中滤除杂质,从而尽得生命的气韵之曼一妙!

静,是一种至高境界,淡,是一种至美的心情。静的韵味深远,神秘中总让人多了几分敬重,淡的曲径通幽,儒雅中平添了许多恬静。禅比之悟,或许是更多了一份幽深;淡比之浓,或许是更接近了天然。有了清净意,便有了神秘,染了淡味,便添了纯净。

淡淡的新绿总会让人喜悦万分,并不因了这淡,而是因了这份希望。淡淡的流云总让人平添许多的心情,并不因为有多么美丽,而是那份随意。淡淡的情谊更让人心驰神往,是因为那样一份若有似无、魂牵梦绕。

至美的境界都是清雅、怡然的。花中之王牡丹,虽赏心悦目,但总少了花之君子莲的沁人心脾。淡,是一种至真的境界,没有一份内心的宁静,很难达到。 追求静的意境,向往淡的'朴素,开放成一朵平实的花,去掉雕琢与粉饰.....还有什么遗憾的呢?因为我们终究以一朵花的姿态开放过,所以,无悔。

道是大彻大悟,不易;淡得意韵深远,更难。“一花一世界,一笑一尘缘”,把事物总是看得好,把红尘总是看得浅。岁月带来的不仅仅是伤感,还有喜悦。那么,何苦要把自己裹在茧中,自缚呢? 放开心情,就放开了清净意境....

生活,何不如此呢?以怎样的方式生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会以怎样的心情面对生活?清静心在,则一爱一在,淡然存,则静存...

清静之韵,淡之美,喜欢这样的感觉,而其中的寓意,又怎一个静字了得?清净不是放弃一切,而是让生活更美好。

静是一朵美丽的花,在滚滚红尘中,独自妖娆芬芳。

篇12: 静然之美

静然之美

静然之美,如同空谷幽兰,看不到它怒放的样子,却能闻到它清新淡雅的香味;又似美人垂帘,不能目睹美人之芳华,温声软语却丝丝入耳,引人遐思猎猎。

静然之美,是深秋里那一抹斑斓。深深浅浅地在季节的裙裾上信手涂鸦——橙绿,杏黄,枫红,湛蓝,素白,青砖黛瓦,一块儿一块儿地渲染。色彩是流动的,如旷寂的原野上,那一支盛装的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民族,衣袂飘飘,直接飘进心胸;色彩也是灵动的,如待字闺中的女子纤纤玉手下的刺绣,一针一线的勾勒。一枝一蔓全是精心设计,细赏却又活脱脱地随心所欲,于寂然而美好的年华里,将心语深情地绣进素帛里,色彩绚丽而不艳俗,清丽古雅。

静然之美,是寻常日子里那一缕柔软的清风,是室内窗明几净的素简,是早餐桌上热气升腾的那份温馨,是晨曦下孩童背着书包蹦蹦跳跳上学的小喜,是老人目光里那一泓平静的深潭,是烟火生活里那一份深情与懂得;静美,是凝神静思的那一抹动人背影,是工作中专注操作的那一份娴熟,是认真学习的那股拼劲;静美,是下班后归家的那一份踏实,是翻开厚实的墨香里的绯页那一份安宁,是一杯香茗的留齿清香,是青灯下那一个专注的身影,是深夜酣睡的均匀呼吸声。

静然之美,是深山古刹里那悠悠钟声,飘过空旷寂静的苍山绿水,将一切繁嚣调成静音状态,如一曲来自远古的梵唱,涤尽俗世尘埃,还原质朴而宁静的慢生活,在放慢的脚步里,聆听心之絮语。此时,若捧半卷诗书在手,饮一段宋香,掬三分禅意,神交无际,不知今夕是何夕,只道“不羡鸳鸯不羡仙”。

静然之美,是在红尘中跋涉千山万水,越过荒芜,历遍坎坷之后,终于邂逅最为平静的自己。在复杂的人际中,拾回最简单的心,在烟火生活里,将岁月所有的况味,熬成一杯耐品的咖啡——浅啜味太淡;豪饮,尽是苦涩;细酌,苦涩中透着微香;慢品,则由苦涩至微香再渐觉甘醇;一遍又一遍,反复再三,终觉淡然;如白开水,无味,但已成为我们灵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亘久不变地滋养着我们。

静然之美,是素笺上那浅浅淡淡的文字。装过记忆的碎片,也勾勒过未来的蓝图;流淌过忧伤,也孕育过小喜;播种过希望,收获过失望也飘零过愁绪;如一曲丰富细腻而又独一无二的旋律,那曲调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地起伏,温婉又略带伤感,如此,竟折叠成生活中最隽永的诗意篇章,在岁月的长河里,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静然之美,是清脆、圆润的古筝和着浑厚悠扬的古琴声,在清秋时节之夜如灵泉般轻轻流泄。一袭倩影,轻提罗裙,悠然走在溶溶月色下,漫起的烟雾,笼上心头,秋风舞残红,一湖秋水的心事,落叶纷飞。几番回首,花飘零,颜难驻。轻云蔽月,花下提壶,蘸流觞的月光,书浮华的人生,对影何止是三人?此情此景此韵律,人间哪得几回闻?若取十分销魂,七分已在尘外。曼妙之音,渐渐消逝,掩上心扉,曲已终,人将散,意犹未尽,怅然所失,不由仰天长叹:秋水悠悠,载何之舟?禅心易修,知音难求!多少前尘往事,一弯清愁,都湮灭在千里烟波空流走,涟漪飘远,唯留一潭秋水的宁静。

静然之美,是滋养心灵的一方沃土,人生的起起落落终因心境回复宁静而美好。“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宁静的心境在清宁的.秋夜山林发酵后回归恬淡的大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静美乃平而有趣,淡而有味。这种貌似平淡实则醇美的特色,实为一种高超的艺术境界,非常人所知,亦非常人所能。我们撇开文学修养、艺术才能等条件,可以说这种韵味只有像陶渊明那种不愿随俗浮沉,不肯汩泥扬波的诗人才能写出,也即只有寄心于远、心境“至闲至静”者才能写出。

静然之美如诗似画。在寂寂时空里,感受大地之静美;揽柔软之秋风入怀,感受大自然的清新;徜徉于静然之中,人生便添了韵律,深了意境;拥有静然之美,人生就会变得恬静优雅,从容洒脱于世;拥有静然之美,人生就增添了一首清纯的诗、一曲舒缓的歌、一幅恬静的画。

静然之美彰显生命之魅力,杨绛百岁感言:“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外表的静美给人以感官的愉悦,而内心的静美则如一支高洁的梅,秀气外显,芳华内敛。静美人生,并非造物的恩赐,而是三分心境,三分修为,两分情怀外加两分睿智与豁达,在岁月里老火煎熬,长久淬炼,方可造就。

胡适留学故事

爸爸的花儿落了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公开课《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设计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设计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案例(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冰心繁星春水600字读后感

七年级语文《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

繁星读后感300字

《繁星春水》个人读书心得

汪静之的诗
《汪静之的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汪静之的诗(通用12篇)】相关文章:

高考话题作文:风筝2023-11-05

繁星春水的读后感300字2022-05-06

唇红情语现代爱情诗2022-05-06

送舅氏野夫之宣城,送舅氏野夫之宣城黄庭坚,送舅氏野夫之宣城的意思,送舅氏2022-08-23

有关胡适的随笔2022-08-11

繁星春水300字读后感2023-12-01

试论语文课堂导入的意义2023-01-24

《繁星·春水》读后感800字作文2023-03-26

繁星读后感3002022-10-15

冰心春水读后感300字2022-06-01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