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课件

时间:2023-06-29 08:03:46 课件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陶渊明课件(精选11篇)由网友“终于翻身”投稿提供,这里小编给大家推荐一些陶渊明课件,方便大家学习。

陶渊明课件

篇1:陶渊明课件

陶渊明课件

陶渊明 (公元365一427年),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 (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的诗文在当时并没有什么名气,但在唐宋之后,却受到文人墨客的极力推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教学难点

使学生了解陶渊明爱好、生活态度以及思想性情特点。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陶渊明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陶渊明的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392)陶渊明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晋安帝义熙元年 (405)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晋安帝义熙二年(406)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病故。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计四言诗9

首,五言诗116首。他的四言诗并不太出色。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几乎很少先例的田园诗。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陶渊明死后 100多年,萧统搜集他的遗文,区分编目,编定了《陶渊明集》 8卷,并亲自写序,作传。后来,北齐阳休之又在萧本基础上,增加了别本的《五孝传》和《四八目》,合序目为10卷本《陶潜集》。阳本隋末失其序目,为9卷本。此后,别本纷出,争欲凑成10卷,北宋时宋庠又重新刊定10卷本《陶潜集》,为陶诗最早刊本。以上各本都没有传下来。今能看到的最早版本是几种南宋至元初本。主要有:曾集诗文两册本,南宋绍熙三年刊,有清光绪影刻本;汲古阁藏10卷本,南宋刊,有清代影刻本;焦□藏 8卷本,南宋刊,有焦氏明翻本,今《汉魏七十二家集》中《陶集》5卷亦即焦□翻宋本。此外,还有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本和元刊苏写大字本等。最早为陶诗作注的是南宋汤汉。元以后注本、评本日增。元初刊本有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10卷:常见有四部丛刊影印本。清代陶澍注《靖节先生集》10卷,有家刊本及文学古籍刊行社排印本。近人古直《陶靖节诗笺》,有“隅楼丛书”本,“层冰堂五种”本,后者称为《陶靖节诗笺定本》。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陶渊明是怎样辞官归隐的的?

2、让我们再去读一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领略他的优秀品质吧!

归去来兮辞 并序

原文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为小邑。于时**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3、了解陶渊明作品的成就。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篇2:陶渊明桃花源记课件

陶渊明桃花源记课件

《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东晋统治的强烈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无比向往,无情地鞭笞和批判了当时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 mo)诣(yi)

2.熟读课文,,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

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导语: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穷:穷尽。舍:舍弃,放弃。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属:类。

悉:全。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

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告: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卧·怯。如此:像这样。遣:派。欣然:高兴地。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如此

古义:像这样 说如此

今义:这样

古义:沿 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古义: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 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舍弃 便舍船 寻:寻找 寻向所志

房子 屋舍俨然 不久 寻病终

志: 做标记 处处志之 向: 以前 寻向所志

标记 寻向所志 对着 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五、作业

l·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全对的一项是

A便得一山(得到)既出,得其船(找到)

B.便舍船(舍弃、放弃)屋舍严然(房屋)

C.缘溪行(行船)复行数十步(步行)

D.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二)选出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渔人甚异之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

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

(三)下列各旬的加点字,不能用都解释的是()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问所从来,具答之

D.此人一为具言所闻,首叹惋

(四)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4不足为外人道也。

篇3:陶渊明饮酒课件

陶渊明饮酒课件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

2、理解陶渊明追求平静自由生活的志趣。

3、体会诗意。

(二)能力训练点

1、朗读诗歌做到以声传播,有感情朗读,读出诗中的意味。

2、了解诗歌的赏评。

(三)德育渗透点

1、学习诗人的高雅志趣,高尚节操。

2、人对待自然的正确态度——爱。

(四)美育渗透点

1、感受诗歌语言的美、节奏的美。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3、感受诗人的人格美。

二、学法引导

知——析赏——评——行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

1)、创作背景的介绍。2)、诗人的整体评价。

3、疑点

重点词句的理解。

4、解决方法

1)、注重贯穿朗读训练,以朗读带动理解。

2)、结合陶渊明的诗歌介绍背景。

3)、以同类诗文拓展诗歌的赏评。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媒体设计

录音机《古筝高山流水》、投影仪《陶诗、赏诗》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朗读诗歌。

2、设问、作答、引题。

3、背诵诗歌。

4、古诗拾趣——巧填植物名。

七、教学步骤

一、导语

中国的传统文学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诗歌和散文更是两股清泉,我们应不断地汲取,让它们永久地留在血液里,终生受益。初一上学期我们学过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哪位同学能背诵一下:“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一洗都市的喧嚣、尘世的铅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画圈。展示了山村优美的风光,恬静的生活,老友间的'情谊,透出诗人淡泊名利、追求闲适恬静的田园生活的情趣。大家还能知道哪些诗人也是田园诗人(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谢灵运《登池上楼》中写冬去春回的神助之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渊,杂英满芳甸。”)请大家把课本打开p317,今天我们来共同研讨真正的隐士,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上品《饮酒》来领略他给我们展示的清净世界。

二、背景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谥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在其自传性散文中称“五柳先生”(宅边有五柳树,因此为号焉)

他的一生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

二十九岁以前家居时期,“猛志逸四海”,有“大济于苍生”之志。

二十九到四十一岁或仕或隐时期“一心处两端”

四十一岁辞彭泽令隐居躬耕时期,史记当他在做彭泽令时,郡里派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来带相迎,以示敬意,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离职回乡,并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表示归隐的决心,“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在次年写的《归园田居》中曾云其志向和对世俗的观点“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做官是“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归田园是“复得返自然”(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回到大自然的怀抱,而且包含道家的所谓纯真本性的意义,将被扭曲了的人性重新恢复到自然的面目)

代表作:诗歌《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诗并序》

散文《桃花源记》成语世外桃源的出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花垂鬓,并怡然自乐。”

《五柳先生传》(过去进步知识分子企慕的人物),赋《归去来兮辞》其中优秀作品内容上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对后代作家影响很大,王维曾写“复值接与醉,狂歌五柳前。”自比五柳,开田园一派。

三、知

解题:本篇为《饮酒》组诗的第五首,此组词共二十首,为陶渊明酒后写的杂感诗。

在古代酒与人关系甚密,可解忧可增兴。

曹操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李白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斗酒诗百篇。

杜甫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王维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陶亦自云: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俗语:酒后吐真言,我们来看看陶渊明的真言。

2、一读

一字一词地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意义,体会文意,

3、逐步读——析——赏。

教师范读前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点明而转折——矛盾 人境无车马喧。

自问自答 实——虚 意味深长。

学生齐读(注意问句升调,答句的意味深长)

归纳: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心既远离了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板书 心远——骨 心静——境自静

不戚戚于贫*,不汲汲于富贵,无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说出亲切感人.中国禅宗六祖能一日诵经,风吹幡动,一曰:“旗动”二曰:“风动”慧能曰:“心动”亦点明此意。

学生齐读,体会诗意。

接着诗人顺势而下写出无限的意趣。

教师范读后六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初句点明:妙在“悠然”——无意看山。

“见”不是“望”“看”——景已入心。

触景生情,与自然化为一体,进入更高的境界。

体会人与自然的贴近,顾城《远和近》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这是诗人推崇的田园生活优雅闲适的绝妙写照,也是作者追求的飘逸之梦。王维诗中亦云其悠闲“倚杖紫门外,临风听暮蝉”。

至于“菊”字,我们可从苏东坡《冬景》中可见“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傲霜枝”一个“傲”字尽现其意。

周敦颐《爱莲说》中曾云“晋陶渊明独爱菊”物芳可明志洁足见其节操高尚,淡泊名利。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归园田居》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可见此句有两意:1)、在己,鸟知回,我知回,已回。

2)、在人,鸟知回,你们为什么不肯接受这美好的归宿,投身宁静优美的自然怀抱中呢?这是一种真情的召唤。在自然的感召下,诗人的心更宁静了,他悟得了真意:鸟日出而出,日归而返,完全委运自然,那么我要像飞鸟一样,纵身大自然之中,以尽百年,不也欣然自得吗。正如《挽歌》中云“死去何足惜,托体同山阿”这接近于老庄的自然无为,返朴归真。但诗人悟得有没有说出?——引出末句。

点明,真意——髓

南宋词人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李白《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蓦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归纳,诗人悟得却不愿细析(有莫测高深,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意。此句展现无比广阔无比自由的内心世界,这个世界正是陶渊明毕生追求的世界,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不是很多人能懂得,足见其诗“旷达中含几多悲凉,飘逸中带几多沉重。”)

此时景情意合而为一,实乃诗之完美境界。

体味、讨论、齐读。

听《高山流水》教师范读

学生齐读

评:

1、陶自评“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2、宋 陈师道评“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

3、金 元好问“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醇。”

启、行

1、学其金刚怒目一面“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于戚,猛志固常在。”

2、洗其消极:共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热爱自然,共享自然。

轻松一刻:古诗拾趣,巧填植物名。

1、采(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人闲( )花落,夜静春山空。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 )始盛开。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开。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 )出墙来。 6、人面不知何处去,( )依旧笑春风。

7、竹外( )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8、沾衣欲湿( )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别样红。 10、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 )来。

11、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 )村。 12、( )( )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3、来日绮窗前,( )著花未? 14、停车坐爱( )晚,( )红于二月花。

15、( )尽已无擎雨盖,( )残犹有傲霜枝。

板书设计

饮 酒 陶 渊 明

启、行:有追求、爱自然

评:景、情、意、理合一

闲适、自得--傲

析、赏:而 心静<==>境自静

心远——骨 田园<==>尘世

悠然——飘逸之梦 景即情

真意——髓 自然

知:背景 文意

篇4:《饮酒》陶渊明课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诗歌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特定内涵。

2、感悟诗人在自然景物中所寄寓的生活情趣。

3、引领学生从纷繁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到自己的一块净地,从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教学重难点:

通过“采菊”“见”等表示动作的词,理解诗人的生活志趣。

教学设想:

从我校学生的实情考虑,语文基础较薄弱,知识面较窄。在初中阶段学习诗歌仅仅停留于记诵层面。因此,首先需要老师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在理解的层面之上再引导学生走进诗人所寄寓的情感层面慢慢地去感悟。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探讨式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历来有“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之说。

请问1:“三友”、“四君子”各指代什么物?

(展示多媒体课件)

问2:你们能背出与之相关的名句吗?

(名句展示)

问3:透过诗句,你们能说说它们各自的品性吗?

教师归纳:(课件展示)

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

竹:坚强不屈,潇洒一生。

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

松:傲霜斗雪,正直坚贞。

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

有一句公益广告说得好:“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陶渊明的乡居天地,去感悟他的爱菊情结。 学生抢答:松、竹、梅

梅、兰、竹、菊

预设:

1、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

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

3、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

4、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菊)

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

学生回答:

竹:正直……

松:坚强……

菊:清高……

梅:顽强…… 扣住“花草树木”单元要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打开学生的记忆闸门,让背得出的同学有成就感。

顺藤摸瓜,增强学生的记忆。

调动学生的生活体念,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一)分节奏朗读。

(二)解读诗句。

1、研习第一层:

2、研习第二层

结庐/在/人境,             采菊/东篱/下,

而无/车马/喧。             悠然/见/南山。

问君/何能/尔,             山气/日夕/佳,

心远/地/自偏。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

提问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

明确:常言道:“心境自然凉”,作者能做到这点正是因为“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呢?作者的心已经远离了世俗名利、内心非常平静,所以觉得自己的住处很僻静了。

提问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追问:你们还记得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作什么吗?

明确:很好。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提问3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提问4: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明确: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

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提问5:《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明确: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因为作者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要远离名利纷争、自得其乐,洁身自好,这些是需要有心的人去感悟的,不需要用语言去辨。问:在这里作者达到了一种、什么心态很境界呢?达到了物我两忘、悠然自得的境界。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学生参照注释:尔:这样

学生答 1: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

学生答2: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

学生答3:“花之君子”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

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有感情的朗读诗句,为下面感悟文本蓄势。

理解诗句,解决重难点。

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进一步理清思路,快速成诵。

(三)反复品读,加强记诵。

(四)拓展思考:

(五)作业布置:

陶渊明身在官场,完全可以洁身自好,做一个为民谋福的清官,可他却选择隐居。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赞同他的做法吗?在今天他的思想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1、查阅相关资料,摘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咏荆轲》、《读〈山海经〉》三首诗,试比较它们的不同风格。

2、课外积累一些古代隐士的材料,如林逋、李愿、严光等。储备一些写作素材。 学生活动联系社会生活,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增加学生的一些积淀。

板书设计:

第一 层

(((1—4) 闹中得静之况 心远地偏 思想清高

憎恶官场

心情恬适

田园可爱

闹中得静之理

第二层

(5—10) 景美情悦 赏景获趣

隐中藏乐

篇5:饮酒陶渊明课件

饮酒陶渊明课件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习得语感;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4、理解诗句寓意,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重点

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寓意,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为了争名夺利,为了升官发财,有人不惜泯灭自己的良心,打击迫害他人,甚至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等。但也有人厌恶官场,辞官远居田园,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称之为隐士。

那么什么样的地方才能吸引这些隐士们,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他们所追求的生活呢?

陶渊明曾经在《桃花源记》中给我们描绘过这么一幅美好的生活画面: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这里环境优美,远离尘世而没有争斗,小孩可以快乐成长,老人们可以颐养天年。但是,当时真的存在这么一方净土吗?——对,这只不过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世外桃源,用来表达他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罢了。

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作者是怎么来调和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饮酒》,看他是怎么做到在现实的环境中,过上理想的生活的。(课本第212页)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他与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三、诵读

1、全体朗诵(一首好诗需要我们细细品读,那么我们先读再细品)。

2、根据注释理解本诗的意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练习朗诵(停顿、感情)。

3、听音频泛读(听的过程中要注意字音、停顿、押韵)。

四、解题:

《饮酒》是陶渊明在归隐之后,陆续写成的20首诗,本文是其中的第五首。这些诗都是他在饮酒之后突然来了兴致而写成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抒发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五、品读诗句

(都说酒后吐真言,但有时也会胡言,既然是酒后写成的诗,我们就来看看到底是真言还是胡言?)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难道诗人真的醉了?怎么诗句一开头就好像前后矛盾了?)

①  “人境” :(课文注释③)人聚居的地方。

(都说人多热闹,没有喧闹声似乎是不可能的。到底可不可能,我们还是到东晋去看一看。古代的人出行一般靠什么?——双脚。车马——达官显贵。)

②“车马喧” :代表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无车马喧”即没有这种应酬和交往。

(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呢?作者用了哪个词来回答?)

③  “心远”。即心志高远。“远”,有远离的意思,远离官场,远离名利,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脱尘世。可知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

小结:由此可知,作者虽然身居闹市,但因为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并没有被那些喧闹困扰,仿佛是生活在幽静的田园中一样。

(那么作者过的是怎样的田园生活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你喜欢哪一个字,哪一个词或哪一句诗?为什么?)

①篱笆、菊花、南山、夕阳、飞鸟、人。——优美、宁静、惬意——一幅恬淡悠闲的田园生活图,使人心生向往。(与《桃花源记》中的画面相似)

②“采菊”:“采”,是因喜欢而采,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心情是愉悦的,心灵是自由的(公园里的花是不可以乱摘的)。 “菊”,让人想起了周敦颐的“菊,花之隐逸者也”,“采菊”可见作者的归隐之心,超脱尘世的情趣。作者一心要回归田园,当置身于大自然当中时又满怀着喜悦,可知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所以,“采菊” 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了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

(那么此时作者的心境是怎样的呢?诗中那个词语可以看出他的心境?)

③“悠然”:悠闲的样子。作者的心境是悠闲自得的。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④问:“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

明确:不能。“见” 表现出诗人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而不是故意停下手中的活去“看”、“望”南山,这正好与诗人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盛开的菊花让诗人流连其间,时不时摘下一朵细细欣赏,正当他沉浸在采菊的惬意时,不经意的一回头,哦,原来南山景色也如此迷人。可见作者的心和自然是如此的亲近,俨然已经成为了大自然的'一部分了,即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而“看”或“望”字则将人与物拉开了一段距离,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少了田园生活的闲适趣味。

⑤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样美妙,诗人从中体会乐趣。而飞鸟归巢自然勾起了诗人辞官归隐的联想。鸟飞倦了,也知还家,那么人呢?也应该返归这宁静的大自然,享受田园生活的惬意,不要再为名利奔波劳累。

⑥“相与”:成群结伴,说明作者不光在勉励自己归隐,还在规劝他人丢弃对名利的追逐,回归自然。

小结:由此可见,作者虽然身居“人境”,却能够享受到田园生活的惬意是因为:居住的地方有着田园美景,生活悠闲自在,而他能够看到身边的美景,享受生活的乐趣,是取决于他的心:心志高远、淡泊名利。有了这样的心态,他不必跑到幽静的山林或者不食人间烟火的庙宇隐居,却能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大师级隐士,所以有句话叫“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

联系实际: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净化的,在一定条件下,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就可以改变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比如不要总是想着饭堂的饭菜不够好吃,作业太难,同学难相处、在学校很心烦,你应该多去关注那些美的东西,比如小草有多绿,花儿开得多美,小鸟的叫声多么动听,哪位同学曾经帮助过你,哪位老师曾经关心过你等等,你会发现,你的生活充满了美,充满幸福。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①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我却不知道该怎样表达。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就是说,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就是舞蹈,就是无声的沉默。

即:此时无声胜有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六、主旨把握(总结)

作者通过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生活的悠闲自得的心境。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七、结束

1、看视频朗诵

(让我们在视频朗诵中再次体会诗人的悠闲自得与淡泊名利,体会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2、集体朗诵《饮酒》

(最后,让我们在朗朗的书声中再次品味诗中的意境及诗中的情,结束我们这次的诗歌之旅。)

篇6:陶渊明的课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训练学生欣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3.拓展探究,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学习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朗读、探究,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1.学生看图像(利用声像技术,展示田园风光图,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环境的幽静与优美。多媒体1),听诵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入情入境。

3.学生推荐代表朗读诗歌,要求读出感情,并说出依据。

4.分小组研究,推荐代表发言评论,初步感受诗歌内容。

提问:“归”字是诗眼,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值得我们思考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

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⑴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⑵为何归来?

明确:

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①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②彻底悔悟。③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

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⑶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⑷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小结:《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璞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5.学生反复吟读“开荒南野际……鸡鸣桑树颠”,体会诗中的意象,构建优美富有情趣的田园意境。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小结:在这首诗里,我们所接触到的不是互不相关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村落、墟里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桑树颠的鸡鸣,而是由这些具体的景物构成的一种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体味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至臻完美的艺术境界。

二、品读、探究,学习《归园田居》组诗中的另外四首诗,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课前印发诗歌资料,发给学生阅读学习。)

1. 出示四首诗歌内容(多媒体2)。

2. 学生分组研读四首诗歌,准备派代表发言交流学习体会。(研读重点由学生自己确定,或内容情感、或艺术特色。)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③。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④。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⑤。常恐霜霰至⑥,零落同草莽。

【注释】①野外:这里指农村。人事:人际交往,这里主要指与官场的来往。②轮鞅(yāng):鞅是拉车的皮带,这里指车马。③尘想:入世做官的想法。④墟曲:即指村落。披草:拨开野草。⑤我土日巳广:我开垦的田地一天天在扩大。

⑥霰(xiàn)小雪珠。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①,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②,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①南山:指庐山。②兴:起床。理荒秽:即除杂草。

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山泽游①,浪莽林野娱②。试携子侄辈③,披榛步荒墟④。徘徊丘垄间⑤,依依昔人居⑥。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⑦?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一世异朝市⑧,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⑨。

【注释】①去:离开。②浪莽:联绵词,广大貌。③试:这里作副词用,初也,偶也,转意为“偶尔有一次”。④榛:榛莽之榛,泛指丛生的杂草荆棘。⑤丘垄:坟墓。⑥依依:隐约可辨的样子。⑦焉:何。如:往。⑧一世:三十年为一世。异朝市:市朝变迁。⑨幻化、空无:佛教大乘教派的教义是空,东晋佛教的六家七宗有本无宗、本无异宗、幻化宗、心无宗,诗中四字是借用,按原字义解释,不含宗教色彩。

归园田居(其五)

怅恨独策还①,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②。漉我新熟酒③,只鸡招近局④。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注释】①策:策杖,拄杖。②遇:焦本作“可”。③漉:过滤。滤掉酒糟。④招近局:招近邻而成局。多人聚合欢饮称局。一说:局,曲也,近局指近邻。

3. 学生分组派代表发言交流学习体会。

4. 展示某小组学习成果,用点评法研读《归园田居(其三)》。

⑴“种豆”,代劳作之事;“南山下”,点劳作之地;“草盛”,杂草丛生;“豆苗稀”,“草”、“苗”对举,形不善经营之状,更显乐此不疲之心。

⑵“晨兴”,早起;“理荒秽”,整刈野草;“带月”,披着月光;“荷锄归”,扛着锄头回家。三四两句中,“晨”、“月”对举,表明时间的推移,写出了一天劳作的大概情况。尤其第四句,更是写出了一种漫步田塍、心满意得的情状。

⑶“道狭”,道路狭窄;“草木长”,草木牵衣,归途难行;“夕露”,晚间露水;“沾我衣”,沾湿衣服。从五六两句我们可以感到田园的荒芜、环境的幽清和夜气的湿寒。

⑷ “不足惜”,不值得为“沾衣”懊恼;“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背自己归园田的心愿。夕露沾衣,本使人不快,然而诗人却言“不足惜”,只要“愿无违”,从而将自己摒离尘俗、躬耕自食、返归自然的心志和盘托出。

这首诗语言质朴、平淡、自然,将劳动的清新感受和山村月夜的静谧景致融为惬意出俗的意境,记录着诗人参加劳动的情况和感受,抒写了诗人脱离尘俗回归自然的闲适喜悦的心情。

追问:能否结合《归去来兮辞》来分析《归园田居(其一、其三)》?

讨论、明确:

《归去来兮辞》是诗人将归隐时所作,是诗人的归隐宣言,情感激切、兴奋,其中所写田园生活是其美丽的憧憬;与《归园田居(其一)》相比,《归去来兮辞》中所写归隐生活较为飘洒,浮于现实之上。诗人描写的田园生活尤其是农田之事,是作为士大夫的诗人的主观上的想象,是并未亲历其中者对之的'一种远距离的关照,是一种审美的描绘,而不是客观的写实。与《归园田居(其一)》相比,后者是真实的田园生活,弥漫着人间的烟火,人间的生气。依依炊烟,鸡鸣狗吠,所写景物非常质朴、平淡,营造的是宁静而不乏生机的意境,作者也已身化于周围环境中。并且从《归去来兮辞》到《归园田居》,诗人从理想的云端落到黑黑的泥土,现实中的田园生活其实并不那么轻松闲适,甚至有些贫乏艰辛(《归园田居(其三)》)。但《归园田居(其一)》所构造的宁静平和的意境氛围中却更可见出陶渊明的安贫乐道思想。

(其它几首诗歌赏析交流,略)

5. 小结: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通观五首,官场污秽,而终获补偿的欣慰;生活贫困,却有亲朋的挚情;农事辛苦,而得心灵的满足;人生短暂,乃有人生真谛的彻悟;酒至畅怀,物我皆已忘,日月身边流。真个是“何陋之有”?这样,诗人就把整个隐居生活,不,整个人生的乐趣都包容到他浑厚汪洋的诗情中去了。这是一种高度的概括,也是一种深刻的揭示。正是在这种同污秽现实截然对立的意义上,《归园田居》达到了完美和谐的艺术意境,开拓出一片“浩浩落落”的精神世界。

篇7:陶渊明的课件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

课文解读

陶渊明于公元4辞官还乡,从此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为诗史上的名作,对后世的山水田园诗影响深远。课文中所选的是第三首。

《归园田居(其三)》记晨起至晚于南山为田豆锄草,在辛勤劳作中抒发自己脱离尘俗回归自然的恬静愉悦的心情。但与其它诗作对比来看,这里的“愿”有它特殊的的内涵。陶渊明宁愿归乡务农,也不肯出卖灵魂换取荣华富贵,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知识分子的清高与正直的思想品格。

这首诗语言朴素无华,不事雕饰。然而却在平淡的外表下,包容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一颗纯净逸世的诗心。如青山、豆苗、绿草、狭道、月光、露珠,这些看似平常的东西,一经诗人的笔触,就充满美感,流淌着一种古朴醇厚的涓涓诗意,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淳美的意境当中,使“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而这正是此诗的重要特色。

点评:课文解读,是老师备课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解读要富于个性,为课堂教学服务,有所取舍,并不是照搬教参,或堆砌网络资料。好的课文解读,全面、准确、深刻,富于创见,就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论文。这里的解读,简明扼要,抓住了特点,既介绍了时代背景、创作过程,又分析了诗歌内容、写作特点,为课堂教学内容“教什么”奠定了基础。

教学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版)指出:“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本课教学拟据课标来进行设计:以朗读把握诗歌重点词语切入,感知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拓展阅读背景,结合自身生活积累,与诗人对话,感悟体味诗人寄寓诗中的情感。最后,以画面想象读懂意境和诵读演绎情感的形式结束。根据学生特点,本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激趣、朗读、思考、讨论、想象、背诵。总之,不仅要让学生的品味欣赏始终在老师的引导和指导中,更要让课堂成为学生活动、思考、展示的天地。

点评:教学设想,呈现的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展示教师的理论素养,描述教学设计的思路,谋划教学各个环节,策划教学重难点如何突破等等问题,不仅要说出“教什么”、“怎么教”,更要揭示“为什么这么教”。这里的教学设想,依据新课标的有关理念,因文而异,因材施教,做到了理论指导实践,思路清晰。尤其是“激趣”等6种教学方法,切合文体特征,富于实效。

教学目标:

1、熟读诗歌,并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2、学会抓住重点词语感知理解诗歌内容。

3、想象画面读懂意境,了解感受陶诗的语言风格。

4、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感悟诗人的归隐情怀。

点评:教学目标明确,虽然没有明确出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词语,但以上四点,涵盖到了这三维目标的理念。作为大赛教学设计,明确出现“三维目标”的词语,注意对应安放,将会更醒目、明晰。

教学重点:

感悟诗人情感,读懂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透过语言的表象,感悟诗人的隐逸情感。

点评:教学重难点的设计合理,根据古诗的文体特征,以“情感”“意境”的学习理解为重难点,实现突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课前预习:

学生:通过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教师:①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营造良好的学诗氛围。②准备有关陶渊明的生平作品资料,以便引导学生深层次理解课文。

点评:课前的预习和准备,师生两方面安排得当,培养学生动手搜集相关作家、作品以及时代背景等资料,是提高检索、查阅资料能力,也是自主学习的一种基本功。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则是赛课者的必备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屏显田园风光图片,配乐。)

播放完毕,师生交流观看感受。

师:在古代,第一位选择弃官回归乡村田园,过着隐居生活的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是否像我们感受到的这般美好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他的著名诗篇《归园田居(其三)》。

(板书:课题、作者)

篇8:陶渊明桃花源记的课件

陶渊明桃花源记的课件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 mo)诣(yi)

2.熟读课文,,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

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导语: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穷:穷尽。舍:舍弃,放弃。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属:类。

悉:全。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

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告: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卧·怯。如此:像这样。遣:派。欣然:高兴地。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如此

古义:像这样 说如此

今义:这样

古义:沿 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古义: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 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舍弃 便舍船 寻:寻找 寻向所志

房子 屋舍俨然 不久 寻病终

志: 做标记 处处志之 向: 以前 寻向所志

标记 寻向所志 对着 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五、作业

l·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导人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呼陌交通,鸡犬相闻。

6.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8.提问: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9.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10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1.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地、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

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离开桃花源

导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无

问津者

似有而无的

理想社会

五、作业

1.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篇9:陶渊明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他的诗多描写田园风光,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在古代,若想大展身手,只有进入仕途。陶渊明二十岁时就开始了自己的游宦生涯,但他渐渐看透了,厌烦了官宦生活,最后不为五斗米折腰,解印辞官,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陶渊明的一生似乎与菊花有着不解之缘。北宋的周敦颐曾在《爱莲说》中写道:晋陶渊明独爱菊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这么喜欢菊花呢?

首先,陶渊明的原配妻子陈氏十分喜欢菊花。陈氏去世之后,陶渊明思妻心切,又在梦中见到了妻子。陈氏告诉他自己做了菊花仙子。陶渊明醒后在墙角见到一株茂盛的菊花。从此,他便爱上了菊花。

虽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无法证实,但在历史上陶渊明与妻子的确恩爱有加。陈氏死后,陶渊明还特地写了《闲情赋》来追忆亡妻。一向潇洒,豪放的陶渊明也会为儿女情长所困,可见他也是一位多情,浪漫的诗人。

其次,菊花有着隐逸的气质和孤标傲世的性情,它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菊花不像牡丹那样富贵,不像玫瑰那样妖娆,不像桃花那样美艳,它只在深秋默默开放,这正是陶渊明的精神追求。

古代人读书为了做官,而陶渊明却想远离这一切,比起官宦之旅,他更向往种豆南山下得田园隐居生活。在他所描绘的桃花源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或许这就是他心中的理想社会。可惜他生不逢时,在那个年代,这个愿望不可能实现。

陶渊明一生安贫乐道,清廉正直,他的才情、他的洒脱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个潇洒的背影可敬!可叹!

篇10:陶渊明

你本是拥有荣华富贵的一代才子,然而你看到百姓的痛苦、官场的腐朽后,你明白自己已无力改变现实社会的污浊,于是心中的那股想法涌上脑海——做一位行者,不论尘世的喧嚣,做自己。

着一身布衣,穿一双芒鞋,飘然而去,与山间幸福相伴,赠给世人一个坚定的背影。

陶渊明在南山下隐居了两年左右,日子虽苦,穿着打了补丁的粗布短衣,吃不好也住不好,“但使愿无违,此中有真意”,都是出自这位本应享受富贵,但如今贫苦的人士之口。陶渊明素来淡泊名利,不追求繁华的社会,与世格格不入,甚有隐士风范。自得其乐,爱好读书,又不像世人一样深究,不像世人一样为了名利考官而学习,陶渊明为精神快乐,直率、豪放。爱好喝酒,而且一喝就喝个尽兴,期望不醉不归。陶渊明,性格有时候也比较安静,少说话,凸显出他的守志不阿。

吃,爱喝酒,但不能常常喝,因为家中贫困。所以经常到亲戚朋友家喝酒,家里盛饭的盆子,舀水的盆子经常是空的。

穿,打了补丁的粗布衣,没有金丝银缕的大衣,在寒冷的冬天无棉抵抗低温的恶袭。

住,四周空荡荡的没有任何装饰品,不能遮风蔽日。

南山月下的那轮明月,照亮了世人的迷茫,不为权利而读书,不为利益而拼搏,不为官名而生活。正是这轮明月,为世人迎来初升的朝光。

陶渊明,隐姓埋名生活在小山间里,就是为了能过上安静、悠闲的生活,抛开官场上的压迫、剥削,不是金钱为命,只为自己而活,一生安贫乐道。

篇11: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评价:

1、鲁迅:“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2、梁启超:“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3、林语堂说:“陶渊明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他的生活方式和风格是简朴的,令人敬畏,使那些聪明与谙于世故的人自惭形秽。”

4、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把陶渊明引为知己。在《水龙吟》词中说:“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辛弃疾留下的词作626首,其中吟咏、提及、明引、暗引陶诗陶文的有60首,几乎每10首词中就有一首与陶渊明。辛弃疾在《念奴娇》中称: “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给予了陶渊明千古一人的最高评价。

素材运用示例

他来了,带来了一阵阵菊香,带来了与自然相合的阔达心境。面对官阙,他选择了归园,选择了自然的那份恬适。他追求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他有着“阡陌交通,落英缤纷”的理想;他绽放了压在心底的那份“自然”。他的丰碑永远树立在田园郊野之上。

(一)高考作文优秀片段

高考语文《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动漫教学课件

好日子教学课件

免费教学课件

教学课件

爱莲说课件

归园田居的语文教案

部编人教版荷花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课件背景

部编版初中昆明的雨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陶渊明课件
《陶渊明课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陶渊明课件(精选11篇)】相关文章:

部编人教版贝的故事教学设计2023-04-24

《归园田居其一》语文教案2023-03-01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2023-02-07

勇敢的鄂伦春教学课件2023-04-06

漫画教学课件2023-08-28

二进制教学课件2022-11-06

社戏语文优质课件2022-12-31

《夸父追日》的公开课教案2023-04-10

《桃花源记》公开课优秀教案设计2023-01-25

桃花源记教学构想2022-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