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家的随笔:老家,父亲灵魂的栖息地(精选20篇)由网友“yduhave2b4oqte”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关于老家的随笔:老家,父亲灵魂的栖息地,希望大家喜欢!
篇1:关于老家的随笔:老家,父亲灵魂的栖息地
故乡这个词,是鲁迅那样的文人才用的,到了父亲嘴里,这个词就变成了老家。一吐出这个词,他就眉飞色舞。
我的老家在河南温县一个叫大金香的村子。父亲十岁那年,老家闹灾荒,祖父领着全家人来到关中,在秦岭脚下的秦渡镇落了户。后来,父亲参加了工作,又娶妻生子。在父亲三十岁那年,祖父祖母回了老家。
父亲一生省吃俭用,攒下一点钱就迫不及待地寄回老家。祖父去世后,父亲心里放不下祖母,每年春节前,都要回老家陪祖母过完春节。平时,每隔几天父亲都要打电话回去。祖母的身体状况,成了父亲情绪的晴雨表。下雨了,他惦念着祖母的屋子会不会露雨?刮风了,他想着祖母屋子的窗户是不是关上了?天冷了,他担心着祖母的关节炎犯了没有?他就电话里叮咛小叔看看祖母住的屋子房上的瓦片有没有烂了的,窗户纸有没有破损的。老家人是不睡炕的。祖母冬天怕冷。入冬时,父亲带了户县一个泥水匠回去,给祖母盘了个热炕。
在父亲这份孝心的支撑下,祖母活过了90岁。最后几年,祖母是瘫在床上了,父亲每年都回去七八次。喂饭,擦屎端尿,抱祖母出来晒太阳……祖母死的那会儿,是在父亲怀里的。
退休后,父亲动员母亲回老家住,可是母亲不想离开儿女们。父亲生母亲的气,不吃她做的饭。礼拜天,我和妻子、女儿回去看他,他蒙着被子睡在床上,喊他也不答应。有年夏天,父亲突然失踪了。母亲和我不约而同想到一个地方:老家。于是我匆忙回了老家。见到他的时候,他正笑容满面,坐在小叔家的院子给祖母捶背。看到那样的情景,我顿时泪水晶莹。
祖母逝世三周年忌日到了,我和父亲回了趟老家。像一颗随风飘走的种子,父亲落根了。他眉开眼笑的样子,一点显不出旅途的疲累。进了小叔家门,坐下喝了杯水,父亲打开包,把礼物分成十几份,让我陪他走亲戚。有同族的爷、叔父、姑家,还有姨家、舅家。他们一见到父亲,就亲热得不得了,拉着手摇,“你可回来啦。”寒暄几句,父亲就让我给人家敬上陕西的烟酒。父亲坐下和老家人叙旧,说到小时候的事情,每个细节都那样亲切。一融入乡音的氛围,父亲仿佛回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
祖母三周年忌辰前后的几天,我一直跟着父亲走亲访友。每次出门,他都要照着镜子把胡子刮得干干净净,头发整理得一丝不苟。平时他总是不修边幅,背着手,弯着腰,一副邋遢、苍老的样子。而一到老家,身体里仿佛注进了兴奋剂,竟然骑着小叔的电动车风风火火地走村串巷。一路上,他搜索着记忆:这儿原来是一片坟,那是一片菜地。这里长着一颗皂角树,树上有个老鸦窝。那儿有一个碾盘,上边坐着叼着旱烟袋的七爷……每一个细节,依然那样温馨,让他的记忆闪光。这村有个五爷、八奶,那巷子有个舅妈、姑婆……他在这家吃过一顿饭,在那家睡过一次觉。他小的时候,祖父吃大烟把房子卖了。他几乎是吃百家饭长大的。现在一回老家,就是还不完的人情。哪家如果现在还穷,他就让我掏出一百元钱塞给人家。在老家,父亲已经为自己攒够了名声,他要让自己的儿子在老家也获得好名声。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我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回老家时我带了两千元,加上父亲给我的,共六千元。除了祖母三年忌日的花销和走亲戚买礼,剩下的都作为见面礼散了。
动身回陕西的前一天,父亲带我去了祖父祖母的坟地。在坟前下了跪,父亲嘱咐着:“我死了,也要回家,埋在这儿。”从坟地回来,小叔正在院子劈柴。父亲盯着一块杨树的根说:“老家就是这树根。一片叶子飘得再远,回到树根下心里才瓷实。”我明白了,老家是大树,父亲是它身上的一片叶子。叶落归根。只有长眠于老家的土地里,父亲的灵魂才能安息。
本文作者: 赵丰(公众号:南粤作家)
篇2:老家随笔
渐行渐远的秋色淡漠的离去,去向一个不为人知的地域。它的印记漫漫从人们的记忆中淡淡的逝去,纵使你怎么喚醒,她给你的依旧是一片模糊空虛。
静候轮回只能待等时日,有心缘才有机遇。生活不会因为秋的远离而改变轨迹。初冬的寒意不期会分散人們的注意,冬天真的來了,來的是這樣的诗意。一阵寒風一阵凄雨,一地落叶一番风景。
山里的气温不比城里,一年四季都偏低。添了衣衫的我,静静地坐在小院道地里,用山泉泡了一壶本村高山草青,呷一口清茶,眯一会小眼。放纵思绪,让她神奇的在山川溪涧、密林村庄、田畈地头自由穿梭游离。这境界让人陶醉,让人灵魂出轨,适意的叫人心旷神怡。
从洞开的墙门望出去,外面的景象已有冬日的凉意。隔着墙外的小道,就是那九分山地。周边的篱笆有高有低,腌白菜已被割倒,晒在地里。几十根莴苣长的大小不一,两拢地的小葱歪歪几几,而包心菜还算排得整齐。
再放眼望去,跨过州溪便是岩山山麓,几处大岩石向天空突起。也不知从何时起,这光秃秃山头也成森林茂密。上山的游步道正在修理,山腰、山顶的休息凉亭已修缮完毕。山坡上重建的“汤团庙”基礎亦已成形。下一个秋天这里也会有旅遊旺季。
这里的`山村将不再宁静,这里的山民将不再清贫,这里的道路将变得拥挤,这里的泉水将不会再清,这里的空气将不再清新,这里的淳朴将渐渐失去。丟失的是自然、传统、安宁,迎來的是喧闹、繁杂、无序。合于自然的法则,才是生存之径。祖先善待自然才留下千年的一份清静,终究要拱手退让给无度贪欲。毕竟穷乡僻壤闭塞的太久太久,需要一轮彻底的复兴。
夕阳依旧毫无留恋的躲进了山里,秋的影子也越发无处寻觅,霎时村里的炊烟合着山间的薄雾构画成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题。依山傍水的小山村依然如往常一般的宁静。
篇3:优秀随笔《老家》
优秀随笔《老家》
自在城里生活,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店后,由于整天忙于生意的奔波,就没有回过老家了。所以,回老家看看就像搁在我心头的一块石头,让我咽哽难下。一直也想了却这个心愿,以减轻我对老家的思乡之情。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半年后,在一个细雨霏霏的日子,终把心头那块石头放下,心也就稍稍觉得宽慰了些。
毕竟是快要看到家了,像小孩一样,我也按捺不住兴奋,时不时的从座位上站起来向外张望着。见我频频起身向外张望,坐在我旁边的一位乘客有些烦了,就冲我嘟哝了几句:“有什么好看的,还不和以前一样,房子还是些破的。”“就算是烂的,我也稀罕,因为它是我的老家,是我生活过的地儿。”可能是想家太心切了,我竟对着他大吼起来,把整车人的目光都吸引了过来。大家就像看着外星人一样望着我,神情中带着一些茫然。此时,我才感觉到自己有些失态了,忙向旁边的那位乘客赔不是。幸好他不跟我计较,随口说了几句:“没事、没事。” 算是原谅了我,也使车厢恢复了平静。如果是我们俩其中的一个脾气有些臭的`话,那是非闹腾起来不可的。
在说话的当儿,不知不觉车已到村口。踏出车门,走在熟悉的小路上,抛开往日做生意的杂意与烦琐,浑身竟有一种轻飘飘的感觉。看着路旁潺潺而流的小溪,童年时和伙伴们抓鱼打闹玩耍的情景又依稀可见。只是想到现在,我们为了打拼各自的事业,一年甚至几年都难得见上一面,就算见上了,也只是象征性的问候几句又匆匆别离,心里就不是滋味起来。
走进村子,一切都不再那么熟悉了。同时,这即是让我感到欣慰又觉得愧疚的地方——除了我的老家还是以前的模样之外,周围的旧房子都已是换了新貌。邻居的一位奶奶告诉我,现在村里正在搞新农村建设,国家给每家补贴了一些钱,按照政府的规划大家都盖起了新房。末了还问了我一句:“娃儿,你家这房子准备什么时候建?”由于问题的唐突,我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回答才好,只得支支吾吾搪塞了几句:“快了,快了。”然后匆匆往大伯家的方向去了。
一路上,我心久久被刺痛着。是啊!在老家生活了十七年,它给予我的快乐和幸福,是我在以后的任何时候都可以享受的财富;它给我的记忆,是可以让我在痛苦的时候获得微笑的;它给我的爱,是除了双亲之外无人无物能及的。可我却没有想过去改变它的容貌——在经过几十年的风吹雨打之后,老家早已变得遥遥可危了,只是在之前的任何时候我都没有觉察到罢了。想到这一点,我的心更痛了。那种心情就像见到自己的亲人在忍受着病痛的折磨,而我却无能为力去改变什么,只能看着他一步一步走向死神时的无奈。
雨有些大了,飘落在脸上冰冰的。匆忙中我加快了脚步。在不经意的回望中,老家在旁边钢筋水泥的包围下,显得有点鸡立鹤群了。往前走,突然觉着脖子上有凉凉的东西滴入,我却分不清是眼泪还是雨水,但心却在隐隐作痛。
在大伯家住了一晚上,第二天一早,我搭上了返城的车。 “娃儿,你家这房子准备什么时候建?” 路上,邻居奶奶的话一直在拷问着我。
“快了,快了。”但愿这支吾搪塞的回答能很快实现,算是我对邻居奶奶诺言的兑现吧!也算是作为我对老家的一种补偿吧!只有这样,我的心才会觉得宽慰些。
赚钱,改变老家,这是我返城后急切想去实现的。
篇4:老家-随笔散文
老家-随笔散文
老家老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题记
朝日初升,几缕阳光,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田野里,几位农民,扬起犁锄,和着晨风鸟鸣,在地里编织着他们秋天的梦。
我爱这一方土地,尽管它没有巍然耸立的高楼,尽管它没有花香四溢的花海,尽管它没有充满欢声笑语的游乐场,但它有着我童年的美好回忆,它有着我幸福的.时光,它有着我和伙伴们的欢声笑语,它更有着我最在乎的人——我的亲人.
或许它早已破旧,或许它和大城市相比根本就微不足道,
或许它如今已人事全非,或许……
即使这样我依然爱它,依然想念它,依然想回到它的怀中,只因它是养育我的地方,只因那里都是我最在乎的人.大城市繁华昌盛又如何,人人向往又如何,在我心中,始终比不上它——我的家乡.
小时候,由于爸爸工作忙,妈妈在武汉读书,我的童年几乎是在爷爷奶奶身边度过的。学语,走路,这片土地承载着我的太多的记忆,装饰了许多童年的梦想。
欢乐,天真,或许是爷爷奶奶的溺爱,在这里我可以做我想做的任何事。我喜欢拿着木棍,到处追着奶奶家的小花猫打,就是摔上一跤,也顾不上痛,拍拍身上的土灰,继续大叫狂追;我喜欢用细条“斩削”奶奶养的花花草草,体会“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意境……
岁月如歌,我已不是懵懂小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家乡也在变老,但我依然爱它.
我爱已渐渐衰老的家,更爱那里的人们,父母已渐渐老去,家,需要我们来撑起,让我们一起来为了让家延续下去而奋斗吧,青年们!
篇5:老家的菜园随笔
老家的菜园随笔
我的老家有一个菜园,那里种着各种蔬菜。周末,爸爸回老家整理菜园,我也跟着他一块去。
菜园是长方形的.,走进菜园,眼前绿油油的一片。微风吹过,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一阵淡淡的花香沁人心脾。循着花香,我走近一看,原来是一株株西红柿开出了淡黄色的花。
菜园里的菜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好像在等待着我检阅。“白菜纵队”可精神了,我走近一看,只见绿色的菜叶紧紧地抱在一起,叶子下是又胖又白的“肚子”,看起来十分可爱。“芥菜纵队”那碧绿的叶子像一块块翡翠,往外张开又像一个大喇叭,似乎正在播放《蔬菜交响曲》呢!看,“菜园卫兵”——莴笋穿着一身绿色的盔甲,挺胸抬头,一丝不苟地保卫着菜园。
一只蝴蝶在菜园里飞来飞去。我跑出菜园,来到爸爸的车上找捕鱼的网兜。我拿着网兜去捕蝴蝶。这蝴蝶真是机灵,我怎么也抓不着它。我看到爸爸正在忙,便问爸爸:“爸爸,你在干什么?”“我在摘白花菜。”爸爸说。“我和你一起摘吧?”“好的。”爸爸回答。正摘着,爸爸突然笑了起来。我不解地问:“有什么好笑的?”爸爸说:“你摘的全是野草,像我手上的这些才是白花菜。”唉,我白忙活儿了!
在这菜园里,我最喜欢的蔬菜是莴笋。希望我下次来到菜园的时候,莴笋能长得更加青翠。
篇6:老家优秀随笔散文
老家优秀随笔散文
中国人对故乡始终格外重视。“老家”二字一出,凭空便能咂摸出几分愁喜滋味。“我老家是某县某某乡,村东口有两棵大枣树……”这风尘扑面的字句含情带恋,不免让旁人也生出归意。可若你说:我老家是某市某小区,门口是哪个超市,倒是有些隔膜与淡漠。
所以说,“家”字前冠上一“老”,其中深意,“新时代”的小辈是难以觉察的。似乎唯流传千年的那份沉淀才配得上这份沉甸甸。老家,不只是地域名词,亦为文化符号,再细点,代指“乡村”似乎也未失偏颇。
对中国人来说,将老家珍而重之的缘由似乎不曾被时光浸渍。“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它自然,它与生灵共存,它健气依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它闲适,它恬淡,绝无案牍之劳虑;“夜雨剪春韭,新炊问黄粱”,它情真,间关千里阔别廿载又奈它何?细观之,现代水泥森林中的穴居者们,心心念念的不也相同?不只,不止。“老家”,又或是“乡村”,某种意义上已上升、浓缩,进而融入华夏血脉,乡愁文化古今贯之,不胜枚举。甚至逍遥如谪仙人,也留墨“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安土重迁”几乎或隐或显于每个人的身上。
但老家是真的.老了。它封闭,因而敌不过火车巨轮的轰鸣;它疲缓,因而输给了机器的不断推进。土地的废弃、童叟的留守,让我们文明的始源“空心”。恍然忆及山东村民一次略带血腥的“拒迁平改房”事件,方式暂抛不论,那嘶吼中,或许也藏着对老家、对乡村文明的捍卫。我们期待经济腾飞,我们也渴望村落延续,一切都在两难之中。在文明断裂的巨壑面前,我们的返朴愿、田园梦、故乡情又该何去何从?
老家老了,但还是家。中国从乡村老家中走出,也从未走出。即使中国真正完成城市化,每个蜗居于水泥立方的人心中,恐怕也仍流淌着“小桥流水人家”的乡韵,抖动着“瓦楞上枯草断茎”的乡愁。陈寅恪先生说过:“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城乡不论,每一个中国人大约都不会愿意失去“老家”,哪怕是那些诞于城市仅咿呀《回乡偶书》的孩童。如何让“老家”的“家”添二两亲切,“老”减三分衰败,让新型乡村承衣钵开新命,或许是我们未来要走的很长的路。
篇7:老家的春随笔
老家的春随笔
俗话说得好:“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世间万物复苏之时。我老家的春也是如此,平平凡凡,平平淡淡。
老家不像深圳,一年到头来,只有夏冬两季,没有春秋。
春是老家最忙的`一个季节,堪比秋。有句诗写道“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正如这句话所说,春天时的老家,大街上没有一个人,家里也不像其他季节那般充满欢声笑语。不过你可以在田里发现笑声,这里没有一片没有人的田,有的是被主人拿绳子系在树上的牛儿,在草地上吃的羊儿和在田里耕地的农民,一切都是那么安静、和谐。
春在老家也是安静的。中午时分,工作了一个上午之后,农民回家,便会在吃过午饭后来个午睡。那些牛儿们在拉犁后也睡了,羊儿们也睡了,狗也睡了,老家也睡了。老家唯一没有睡的是那些在树上的小精灵,它们在树上为人们唱着安眠曲。
到了下午,大家仿佛都提前约好了,在同一时间都一同起来。狗也叫了起来,牛也动了起来,羊也吃起草来了,老家动了起来。唯一没动的则是树上的鸟儿,它们在鸟巢里安静地睡了。
春在老家也是欢乐的,当牛背上的牧童停止吹笛的时候,农民们都已回家,在家喝几杯小麦酒,跟家人聊家常,家家户户都充满着欢声笑语。当夜幕拉下之时,已经没有声音,树上的精灵也睡了。一切归于寂静。
春就是这么朴实简单,如此美好。
篇8:关于家乡的随笔:老家
我的老家,在仁和镇的圣泉山村。老家山高,山上泉眼很多,泉水清凉甘甜,村子因而得名。
我爸叫马载廷,因为爷爷说朝廷的马又肥又壮,可见多怕我爸饿肚子。我妈叫何金芬,这是那时候极为普通的女孩子的名字,没有特别的含义,只是外公觉得朗朗上口就取了。他们在没有任何关联的家庭长大,日子过得还不算太窘迫。只是爷爷家离市集远了些,而外公家就在市集附近。我爸是独子,有一个抱养的哥哥,我们叫他大爹。我妈是长女,只有一个弟弟。
爸爸读了书,念的是财贸学校,十六岁就参加工作,在公社做了会计员。妈妈读了初中,在蚕种场当工人,因为认识的字比较多,又调去县委当打字员。后来的故事就比较水到渠成。爸爸去县里培训学习,在食堂吃饭碰到了也在吃饭的妈妈。就因为多看了一眼,记住了妈妈的样子,又漫不经意地打听到了何姑娘的家庭住址。学习结束后爸爸回家过中秋节,心里放不下何姑娘,盘算着该怎样行动。于是在中秋节的第二天就去了外婆家,乔装成收鸭毛的小贩,因为我们这里的风俗是中秋节最可口的美味佳肴是魔芋烧鸭。外婆说过节因为何姑娘没有回来就没有舍得吃鸭子,还奇怪这个个子高高瘦瘦的小贩长得清秀又有礼貌,而且问他要不要去隔壁三舅婆家里收鸭毛他也是答非所问,局促不安。
爷爷托了媒人去外婆家里提亲,知道了事情原委的外公外婆欣然接受了爸爸,觉得他不是一个莽撞的小伙。十七岁那年妈妈嫁给了爸爸,当然还有很多曲折。爸爸妈妈结婚不久,三年自然灾害发生了。因为饥饿,爷爷奶奶得了水肿病,当时大爹大妈已经分家单过,拖着四个小孩,自顾不暇。迫不得已,妈妈辞去工作回农村照顾爷爷奶奶。妈妈是个要强的人,农活干得日渐得心应手,家里也打理得井井有条。遗憾的是不久奶奶就过世了,妈妈一个人除了照顾生病的爷爷,还要负责伺弄母猪和一大窝小猪崽。结婚的第七个年头的九月妈妈生了大哥,接着每隔三年又生了二哥跟三哥,都是九月。最后的小妹,我,是腊月里降生的,当仁不让地成为全家的娇宠。用爷爷的话说,我是一个经惯的娃儿,换言之就是我怎么癫狂无状都是不为过的。
在我的记忆里,老家门前有一株高大的梨树,爷爷爱在午饭后坐在树下晒太阳,泡一杯青花瓷杯的盖碗茶,手里捧一本线装书。读书的时候爷爷显得格外沉默,他穿着青布长衫,眯缝着眼睛,不知道有没有认真读他的书。我绕着他跑来跑去,或者蹲在地上玩石子。我偶尔会停顿下来看他有没有睡着,却发现他一直注视着我,招招手,温和地把我叫到跟前,叫我背《三字经》给他听。我因为想着在田埂上找吹吹草的三哥怎么还不回来,所以显得有点心不在焉,就背得含糊其辞,颠三倒四,爷爷也不责怪我,又打起盹来。他就是有点奇怪,只要我偷摸溜达到院子外面,立即就会叫住我,我就又垂头丧气地折回来。想着可能三哥又在河渠里摸鱼,捉螃蟹,我就一阵伤心,我也想玩,可爷爷盯着我,去不了。
春天里,老屋后面的山坡上有桃树,杏树,也有一棵梨树,不过是粗糠梨,不好吃。梨花盛开的倒是一样的如白雪一般,簇拥在枝头,好看极了。旁边粉色的桃花跟杏花倒是成了它的陪衬一般。不过这只是我的想法,它们各自绽放,自顾在春天里一展芳华。爸爸种了两棵香樟树在房后,隔年就长得又高又直。香樟树没有旁逸斜出的枝干,只是一个劲儿往上生长,树叶在高处亭亭如盖。整个看上去像是谦谦君子一般,稳重又踏实。直到现在,不管在哪里,一看到香樟树,我就会想起爸爸,还有他年轻时候挺拔的身姿。妈妈确是喜欢花儿的,树下有几株小菊花,是妈妈在赤脚医生那里移栽过来的,秋天会开白色跟粉色的花,小风吹过,花儿在细细的茎干顶端颤颤的,惹人怜爱。
日子过得不好不坏,只是时光溜走得太快太唐突。一个五月里,清早起来,我坐在饭桌旁,照例等着爷爷来给我喂饭。可是家里进进出出很多人,就是没有看见爷爷走过来。我有点发呆,后来大概知道再也见不到爷爷了,才嚎啕大哭起来。那一年我五岁,那是我第一次知道了生离死别的滋味,肝肠寸断。
再后来,妈妈也落实了政策,我们就离开了承载我太多欢乐和悲伤的村庄。我们慢慢长大,爸妈慢慢变老。
每年的清明回去,去到爷爷安息的地方,那里的柏树已经老高,笔直地伸向空中。我总能记起爷爷穿着长衫的模样,还有他留在我脑海里清矍消瘦的脸庞。那里,是我灵魂摆渡的开端,是我的老家。
公众号:壹品小筑
篇9:关于老家的优秀随笔
老家与我的印象还是十多年前的模样。破旧的村落,泥泞的乡村小路,村头无精打采的小河沟,还有每次回家围着我问不停的亲戚邻居。
因为爷爷奶奶过世的早,很小就在姥姥姥爷这边生活,老家对于我来说便是每年过年所去的一趟远门。从太和到沈丘,虽不远,但是十多年前,回老家要转三次车外加两公里的土路。印象最深的是“蹦蹦车”,所谓的“蹦蹦车”大概是村民根据坐上车后的感受给它取的昵称,坐在这种车上的感受与它的名字一样“跳动”。从大巴车上下来后要坐二十多分的“蹦蹦车”才能到村头。我记得年幼的我每次坐在“蹦蹦车”上,手都要紧紧地攥住妈妈的衣服,生怕一个不小心,自己被颠掉到路上。“蹦蹦车”总是一路欢歌一路跳跃,而我却无心倾听无心欣赏。每次下车时,脚已被颠麻,一瘸一拐地跟在妈妈身后。
由于随妈妈的姓,所以每次回去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你姓张还是姓曹啊?”,而我为了避免过多的询问,总是口是心非的说:“我姓曹!”,这样便很快摆脱大家的追问溜到一边去玩。可是有一年过年回去,妈妈给我织了一条红色围巾,心灵手巧的妈妈用白色在围巾上织出了我的名字,这下邻居们可算抓到了漏洞:“你姓曹,怎么绣的是张啊......”只记得我当时窘得说不出话来,脸蛋的颜色应该跟那条红色围巾互相辉映。
最后一次回老家应该是十九年前的事了。对于我来说“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回首别离”。如今回去,村庄已没有了儿时的面貌,那条小沟依然无精打采地躺在那。当年追问我姓张还是姓曹的婶子大娘们,如今岁月的年轮都藏在深深浅浅的皱纹里:“咦,这是璐璐吗,那年来的时候才这么高......”是啊,一转眼,已过。
当车子行驶在老家村庄的柏油马路上,转动的车轮带着我们越走越远,仿佛要追回这19年的时光。“以后要常回来看看,这可是你的家啊......”是啊,任凭岁月如何辗转,根在那,那里永远都是家!
公众号:太和教研
篇10:老家杏树美文随笔
老家杏树美文随笔
(一)
莫道庭院人迹稀,
蕊间蜂蝶闹春意。
待到叶绿杏黄时,
枝间西施欲语迟。
(二)
蜂闹花来花簇蜂,
一树怒放也是春。
枝头压弯出墙时,
摘取三五奉客品。
篇11:我想回老家随笔
我想回老家随笔
星期五期考试完后,我兴冲冲地回家了,爸爸妈妈也回来了。
爸爸妈妈在煮饭,我听到他们窃窃私语。吃飯时,老爸老妈问我考试的题都做完了没,考得怎么样。我很有自信地告诉他们,所有的题我都会做,应该考得还可以。
“你今年暑假想回老家吗?”妈妈问。
“不知道爸爸让不让我回老家?”我说。
“问题是怎样回,我要上班,妈妈又不方便坐车。”爸爸说。
吃完晚饭后,外公外婆跟我视频通话。“凡凡,你暑假回老家吗?什么时候回啊?”外婆问。
“很快就回来。”我肯定地回答。但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回,可我真的很想回去。为此,第二天吃饭时,我还心事重重。
“老公。今天凡凡他姨打电话说有个姐夫要回湖北,要不要叫姐夫把凡凡带回去。”妈妈问爸爸。
“可以啊!”爸爸回答。
我一直在仔细地听。我问妈妈,“真的`可以回老家了吗?你知道那位叔叔现在住在哪里吗?”
妈妈回答:“不知道哦。”
我顿时又不开心了。“但他会来接你。”妈妈又补充了一句。
“真的?”我听了这话,心里无比激动,非常开心。妈妈说:“可能要等10天左右才能回去,所以要抓紧时间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尽快做完。”“好!”我很开心,很爽快地答应了妈妈。
耶!我可以回老家见外公外婆了,可以疯狂地玩了!
篇12:寻找灵魂的栖息地杂文随笔
寻找灵魂的栖息地杂文随笔
一
晨驰是诗歌界的新人。但晨驰一出手便给人一种大气和大器的感觉。到现在为止,晨驰的诗歌写作时间满打满算也不过一年时间,然而,就是这一年的成果,却非常大气而厚重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诗集《虔诚和歌》。
这本诗集,让我们深深地明白了一点:诗是晨驰的宗教,诗是晨驰的信仰,诗也是晨驰的精神方式。
晨驰的诗,努力呈现我们身外的这个外部世界的丰腴,同时,也努力呈现着我们自身的感情与精神的经络和走向。晨驰的诗,说到底,是在探寻这个世界的奥秘,探寻从我们自身出发通向外部世界的路径。一个作家、一个诗人,其作品,注定是他的精神方式,也同时在为读者们设定路标。晨驰是否在为人们作着引领,也就是说,晨驰的这种精神与努力,是否着意于为人们领航,这只有诗人自己知道。但是,我们看到的是,晨驰在以自身的努力,引领着她的读者以一种积极与激情的方式看向世界。我们甚至可以说,晨驰的诗,在为人们构建着另一双眼睛——诗人期待着人们,用这一双眼睛,看见阳光,看见春雨,看见清风明白,看见瑞雪轻扬……
在这样的非诗的年代,晨驰的努力,显然是非常可贵的。
二
我曾在与很多作家的对话中,也曾在有关文章中表明过一个观点:作家的写作,其实就是在表达一个作家对这个世界的问题。一个作家,就是一些问题的渊薮。一个作家,也肯定是因为对世界有着诸多问题或叩问,才开始自己的写作之旅的。作家以写作达成与外部世界的畅通。
但这种观点的论述中,显然有一个问题,即:作家的问题,所从何来?这就说及文学有机本体论了。我的文学有机本体论的理论体系虽然到现在为止还未能完全构建,但是有机本体论的观点以及对应于这种理论的作家写作实践研究,已经在我的文学对话里得到充分的体现。
从文学有机本体论的角度看,作家的问题,作家的作品,是二而一的东西。而决定着作品具有着有机品质的,当然,首先在于作家的生活体验。虽然,正如萨特所言,作家是以努力隐去作品后面的作者为使命的。但是,在一个作家那里,这样的努力可能终其一生也未必能抵达理想的境界。然而,正是这抵达的过程,成就了一个个作家的品质与伟大。
当然,具体到诗人这里,情形稍许有些复杂。与小说家不同,诗人的情感表现形式越强烈,诗人也就越具有个性品质。诗歌世界,以更具个性与风格为一个诗人成熟与成功的标志。这与诗歌的品质相关。诗歌可以内敛,但更需要张扬;诗歌崇尚含蓄,但诗歌也可以奔放或豪放。这样,诗人与小说家相比,就更具有了文学的有机性。
因而,在诗人这里,诗人及诗歌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其实便可以论定为打通。诗人与诗歌,都是在寻求自身与外部世界的通道,都是在表述一种诗歌理想。
具体到晨驰这样的诗人,我们看到,晨驰同样表述了一种诗歌理想。在《虔诚和歌》里,诗人借助于《生命琴弦》《四季风铃》《浓情漫步》《阳光旅程》《自然音符》等五辑内容,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礼赞,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眷恋,对人生历程的思考,以及对大自然所赐予的天地山川、花草虫鱼和风花雪月的放歌。
三
所以,如果我们要为晨驰的这本诗集寻找关键词的话,我们认为,第一个就是爱。
爱是一种能力。爱是一种心灵的力量。
我们刚才说及,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非诗的年代。说白了,我们这个年代,是一个我的的时代,是一个价值多元而至于价值观紊乱的时代,是一个需要自己把握好自己并坚守自己的价值底线与原则的时代。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里,一个人所作出的所有行为,其实都是一种选择。你选择什么样的心态,你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在这样一个价值失范的年代,爱越来越成为一种能力的标志。一个人,爱自己的标志,首先应该表现为爱人、爱社会、爱民族、爱国家、爱世界。爱,不是一种变态的自恋;爱,也不是一种狭隘的求得与拥有。
在晨驰的诗歌里,我们看到,诗人是饱蘸着爱的笔墨,在写着生命的诗行。
“我来世上的使命便是还账/尽己所能/良心安定”
这样的诗句,读来凝重,满蕴着一种对世界的热爱与执着。
再如这样的诗句:
“看不到阳光/是因为你的心中没有阳光”
我们毋须多举例,便能体察到诗人心中的那种责任感,诗人心中的阳光,就这样通过美丽的诗句,照射到我们每一个读者的心田。
因而,我们认为,晨驰的诗是关于灵魂的'。她关注灵魂,她也在浇铸灵魂。
像这样的诗人,坦率说,与那些吟风弄月、无病呻吟的诗人相比,其格调与境界不知道要高出了多少。
同样,在晨驰这样一个殊少先锋时期文学影响的晚生代诗人这里,关于信仰,关于责任,关于思考,甚至关于痛苦,都有了这一代诗人的明显的标志。
我们不妨看一看诗人的一首《请相信》:
相信
这是我的誓言——
即使我只是一株小草
也要在生机勃勃中
点缀大自然的春色
即使我只是一滴水珠
也要在茫茫绿野中
衬托出湖泊的幅员辽阔
即使我只是一抹夕阳
也要在晚霞的余晖里
留下朝阳的愿景
即使我只是一颗流星
也要在黑暗的苍天里
划过一瞬的晶莹
即使我只是青苗上的一滴晨露
也要在阳光的积淀中
给予我一生的恩泽
在这里,我们看到,诗人将自己化为“一株小草”“一抹夕阳”“一滴水珠”“一颗流星”“一滴晨露”等诸种意象,以衬托外部世界的庞大、永恒、光明和恩泽。诗人以一种相信的誓言,努力以小我成全外部世界的庞大与永恒。这种与世界的关系,已经消除了过去历代诗人作品中与世界的紧张关系,代之以一种赞美、感念和祈祷。
如果我们愿意将北岛的《回答》放在这里进行对比,我们就会发现一些意味深长的东西。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北岛《回答》
如果我们还能记得那个峥嵘岁月,我们当然会记得北岛这首不知道让多少人为之激动的诗篇。我们不否认,从诗的品质上讲,大诗人北岛远远超过了一个刚刚出道的小诗人晨驰。然而,从内心深处达成对这个世界的和解,并进而达成对这个世界的热爱这个角度看,显然,晨驰超过了她的前辈。这种历史的嬗变,其实,只是在一个人的内心演绎。这就昭示我们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既然历史是人创造的,既然是人在历史中担当着一个个重要的角色,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以内省的方式发问自己:我们在历史中充当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我们为什么又要面对历史提出种种质疑与挑战?在诸多人性的丑陋中,我们的丑陋又占着多大的比重?
当我们将质疑的眼光与视角投向外部世界时,我们有没有看向自己?
还有,我们为什么不能换用一种方式,用优美的旋律,用美好的眼光,来吟唱这个世界的所有美丽,并进而唤起所有人对美好世界的向往与追求?
当然,质疑与挑战作为诗人的品质,无疑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的。但关键是,我们要知道,我们对什么质疑,我们又为什么要挑战?
我们可以打破一种丑陋,我们可不可以问一下自己:我们可不可以建设一种美好?
其实,即便是面对北岛这样的诗人与诗作,我们如果还有清晰的历史记忆,当一定还记得当年著名诗人舒婷其实已经用诗歌回答了北岛的回答。这就是著名的《这也是一切》。诗中写道:
不是一切大树
都被暴风折断;
不是一切种子,
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
不是一切真情
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
不是一切梦想
都甘愿被折掉翅膀
不,不是一切
都像你说的那样
不是一切火焰,
都只燃烧自己
而不把别人照亮;
不是一切星星,
都仅指示黑夜
而不报告曙光;
不是一切歌声,
都掠过耳旁
而不留在心上
……
现在,晨驰再一次以自己的《请相信》,回答了一个诗人的“我——不——相——信”,从而积极地回应了当年舒婷的诗篇。
四
所以,我们这样理解诗人的《虔诚和歌》:虔诚,是诗人对外部世界的感受;歌,是诗人内心对外部世界的观照。虔诚,是世界在诗人内心的印记;歌是这种印记的声音。
而极为巧妙的是,晨驰形成了一种与前辈诗人的反响与回应。
晨驰的诗,可以说是对北岛的反响,且同时又是对舒婷的诗的回应。
而更为巧妙的是,在舒婷的诗歌里,有着这样的句子:
不是一切歌声,
都掠过耳旁
而不留在心上
晨驰的诗集,恰到好处地是以《虔诚和歌》来命名的。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一腔用虔诚和诗歌来编织的爱的心声;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这本诗集,是诗人用虔诚和着诗歌的节拍,唱出这个美丽世界的回响。
面对庞大与永恒,我们只有虔诚;面对责任与恩泽,我们只有用心灵的歌唱来表达我们内心的卑微。
而虔诚也好,诗歌也好,都可以理解为一种灵魂的状态。虔诚是灵魂的执着,歌则是灵魂的翔舞。
因而,我们是不是又可以选择晨驰笔下的《煤》来表述这本诗集的另一个重大主题:寻找。
生命在地球深处涌动
喷涌出
无限的光明和热力
为什么涌动?是因为要寻找。为什么是涌动的方式,是因为要表现寻找的力量那种可以冲破地壳的伟大。
以什么涌动?
无限的光明和热力。
无限的光明和热力从何而来?
这里,便又回到了我们在开头的设定:每一个诗人,都要面对一个所从何来的问题。
我们于是可以说,这,就是一种灵魂的力量。
晨驰的诗歌写作,就是在为营造一个可以安放灵魂的诗歌王国。晨驰以诗歌在寻找着灵魂的栖息地,也是以诗歌寻找一个可以放飞灵魂的天空。
篇13:老家的两座山随笔
老家的两座山随笔
老家在永嘉,前后都是山,可谓开门见山。
开后门,后山的山脚被奶奶辟出一块小菜地,通常都是种些青菜,收成自然是不比前山的那块大农田,但作为即兴之余的添头,这块小菜地还是恰如其名的。地旁通常会有用挖空的泡沫塑料盒做花盆的青葱,偶尔也会有姜、蒜,每当奶奶要烧菜时,从小菜地摘些,既新鲜又绿色。可惜,我不爱吃葱,奶奶常会摇头:“吃葱的孩子聪明,看我家的笨小孩哦……”我小时候不爱吃鱼,奶奶也是这么说的。
若说后山秀气,那是毋庸置疑的。有闲情逸致时,即可踏青或搬张椅子,看山上的青竹随风舞动。林间除鸟鸣外,竹音的空灵也似音符在谱节上跳动。前山则可谓磅礴。连绵不绝,不同于小山丘,但也不像八达岭般绵延无边。它似是紧守着这个小山岙的士兵,对着故土寸步不离。
天气晴好时,爷爷扛锄、挑担,两个桶子被吊在扁担两头。我说要帮他拿,爷爷拒绝。他说:“你个读书的小娃子做这些干什么!”爷爷只会讲土话,也就是永嘉腔的温州话,地地道道、纯纯正正。爷爷说着这派话,我似是瞧见了他脚上长的根已扎入泥土,正汲取着这片土地的养分生长、茂盛、苍老。而我这个读书的娃子,根却扎不进都市厚厚的混凝土,似是浮萍漂荡,心里满满的仍然是对田野的渴望。我与爷爷继续向前山走去,只见一块块分割得妥妥帖帖的水田,清泠泠地连成一片,悦目爽心。只是尚看不见金黄色的稻浪,嗅不到夹杂汗水味的稻香。但青稻的气息也是这般沁人心脾,让人恍然间如入海洋,只是满眼青色,而贝壳则为青稻所替代。
爷爷轻车熟路,尽管扛着锄、挑着担,在凹凸不平、歪歪斜斜的大石板路上却如履平地,我这个“城里人”则有些踉踉跄跄。当我到了农田,爷爷已开始处理农务。我自认帮不上忙,事实也是这般。老人在这田间度过了人生的'大半岁月,仿佛我们投身于书海,老人将他的青春、苦难、辛酸、感动都一分不剩地洒向这片田野。我静听田间的和声,这是自然与风的合唱。农务枯燥、单一,因而有了苗岭的山歌、江边的号子,浙南山区的农人也许腼腆一些,他们不喜歌唱,喜的是聆听,将锄头一举、一锄、一拉,山间的和乐环萦耳畔。它们是否日日盘绕着爷爷,穿透他的身体,最后在那儿留下专属这片土地的印记?我时常这么想。我是爷爷的孙子,却不是大山的子孙。至少在我听来,山是悲哀的,一声声的叹息如爷爷的锄头,重重地落下。
老家有两座山,一座后山,一座前山。通常我只在后山停留片刻,不敢去往前山。因为我总觉得,除非有爷爷陪伴,前山才会些许地容纳我,进而与我有了细如蚕丝的联系。
篇14:老家的变化的杂文随笔
老家的变化的杂文随笔
这次回到阔别已久的老家。
真有一种找不到方向的感觉了。
在门口下车后,硬是愣住了,在脑海里努力地回忆了半天,从前的印记一点一点地在记忆里搜索。对着现在的场景方位慢慢地在脑海中还原那时的具体位置。
父亲退休后这些年,父母也一直住在上海和隆回,我们小时候住的老屋早已斑驳不堪,所幸还没有拆除,让我还有年少时的回忆与念想。十多年前做的一栋外墙粉刷精致的三层楼房久未住居也显得有些脏旧了,几年前父母又在三层楼的对面盖了一栋占地面积100多平米的两层楼,如今两栋房子面对面,中间就隔了一条水泥马路。
父母终究还是老观念,心里觉得不管在外面已经有房子,老家一定要有自己的房子,落叶归根的思想。
后来盖的两层楼的楼房,也有几年了,父母都没住在老家,这次父母先我们几天回到老家,我们回去时正好碰到父母请人倒门口的地坪。
其实,老家的房子再多,弟弟也不会回去住的,他们在城里工作且已经买了两套各一百多平米的房子,其中一套还带有车库。
老人家的观念就是,要在自己老家宽敞的房子做百年之事。
前期做的三层楼的房子占地面积不是很大,年迈的父母又想尽办法,跟好几户人家协商换地基凑到整块地,父母劳心劳力,花了多少心血和金钱,终于盖了一栋占地面积一百多平米的楼房。他们心里也终于踏实了,再没有后顾之忧了。
现在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乎家家户户都盖了楼房,一座座现代化的三层小洋楼,成了乡村一道道美丽的风景,有的外观装修的非常漂亮。比城市里的别墅更大更气派,里面的装修应该也不错吧。
年轻人大多去外面打工去了,剩下的都是年纪大的老人了,也有部分年轻一点的人在家里,但是他们也是有自己的发家致富之路的,比如,喂养很多羊子,中途卖乳羊,年底卖羊肉。或者有一门技术手艺活。
这次我们回去,正好碰到父母在家请了三个人倒门口的地坪,包吃三餐饭,每餐好酒好菜,还要给每人一包好烟,中途还有西瓜解暑,再就是晚饭后给每人每天的工钱200元。
这样看来,在老家要做一栋三层楼的`楼房,所有的材料都是要买,加上所有的工钱和招待费等,算下来也要花费很多很多的钱。
因此,在家里有技术或者有门手艺的农民,即使不外出打工,也很赚钱的,做房子装修之类的活也很多。
他们是新时代的活农民。既自由又赚钱。
现在的农村,村委会也很规范,有具体的办公楼活动室等,宣传栏上各项政策,规章制度,管理措施等都清楚明了,一切村务公开。
党的一系列的扶贫政策也很落实到位。
让孤寡困难,残疾多病,年老体弱无依靠的特殊人群,都能享受到政府的关照。
到了一定年龄的村民也能享受养老金待遇。
现在的农民再不像原来那么的累了,平时也很舒服的,田地很少有人去种了。
赚钱的门道也多了,城镇化建设后,生活跟城里一样,只要有钱,街上什么都有卖的。况且住的比城市还更舒服。空气好,比城市凉快,一点都不拥挤。
抬眼望去,郁郁苍苍,真的是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篇15:思念老家的情感故事随笔
恋恋老家
王建华(汕头)
小时候,自打懂事开始,就时常听到父母亲念叨起老家,老家的民风,老家的亲戚,老家在什么地方,老家过年的情形,老家的房子,老家出产啥,老家的地名称呼,甚至老家哪个季节、田野上盛开什么花、种什么作物、什么瓜果成熟了,父母都不厌其烦娓娓道来,很多内容话题,不知重复了多少遍,许多细节反复描述,在父母的绘声绘色侃侃而谈中,老家是个富有魅力温馨、充满人情味、景色风光旖旎宜人、还有许多诱人的佳肴与各种美味食品的地方,让从小记事的我,对老家充满神往,在与小伙伴们玩耍交往中,也不时拿那个未曾踏足谋面过的老家,向他们炫耀。长大了渐渐明白,父母是在行施灌输教育,一方面是想让生长在外地的儿女勿忘家乡,培育老家观念,另一方面也是在抚慰自己那颗思乡恋家的心,每一次对老家的叙述,也是他们在向家乡倾诉。
父亲是位经历过南征北战军人,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随部队南下后,转业到广东南海之滨,从此就一直在广东工作生活定居,这位功勋卓著军转干部,平常最爱向孩子讲述的,除了“塔山保卫战”和“在首长身边警卫首长故事”外,就是他那“王家楼”老家,王家楼他的老父亲、已经逝世的母亲、兄弟、族亲,总是他的话题,他总不时叮嘱儿子,说要记住,你在咱王家楼是属“从字”辈。父亲一直有个习惯现象,就是每当睡熟时候,总会发出咕嘟叫唤,母亲解释道:那是老家胶东话“娘”的称呼,深睡中的父亲用山东方言直呼“娘”,这位身段魁梧、身经百战者的心灵深处柔软点,略见一斑,从这最自然的情感流露中,可见其对老家与亲人有着多么深沉的眷恋。
母亲是爷爷为父亲挑选的媳妇,从未出过远门的母亲,就这样离开了家乡,独自一人,路途上展转了一个多星期时间,才到达父亲所在城市,原本是以为结完婚后就回老家的母亲,也因此被组织安排留了下来,从此,老家就成了母亲挥之不去的依恋梦境。母亲极贤惠、朴实、勤劳,善良,待人真诚,家中所有活儿事情,从不需要父亲沾手,单位里与左邻右舍都喜欢与她亲近走动。母亲好客,最乐意招待山东籍军人,那时物质生活条件异常贫乏也艰难,母亲是节俭出了名的人,可是在接待招待这些军人上,母亲从不吝啬,竭尽所能,母亲说他们这些人远离家乡,难得吃得上老家口味,因而我们家也就成了附近山东军人最常来、最爱来的人家。后来慢慢明白懂得,母亲倾力所为,除了一份真挚乡情驱使外,从中还寄托着浓浓的对老家故乡的思念。
母亲的老家与父亲村庄相邻,母亲最爱絮叨的就是她那白衣庙老家的庭院,尤其是庭院墙旁的那棵桃树,一说到那棵桃树,母亲就特来精神,赞美之词溢于言表,说春天来了,那桃树一开花,特别漂亮,村里那些桃树,就数咱家的花开得好,喜鹊都爱落那枝头上,村里的、路过的都喜欢上咱家赏桃花,夸咱家桃花好看,那桃树结出来的果实也大甜。每当驻地桃花盛开时,母亲总会自言自语地说,咱家那桃树也该开花了,看到刮风下雨桃花被吹打散落时,母亲总会担心老家的桃树不知道会不会被风雨打折,有时在卖桃花摊档前,母亲会发怔喃喃自语道:咱家那桃花树那么长时间没打理了,也不知长成啥样子,可别招虫咬了。母亲老家已无至亲,那庭院那棵桃花树就成了她的思念寄托对象。
母亲终究没能再回去老家,从离开老家南下结婚后,直到终老异乡,再也没能踏入回到故乡,这是母亲未曾料到,也成为父亲对母亲的歉疚。孩子们陆续到来、家庭诸方面离不开母亲照顾、路途的遥远与交通不便、经济上的负担、一场接一场的_运动、加之操劳过度积劳成疾,母亲再也没能回到日思夜想、魂牵梦萦的故乡老家,老家也成为定格于母亲人生终点上。
若干年后,我终于踏上回老家之路、我那父母之邦祖家宗地,受父母多年熏陶、叮嘱、教诲、唠叨,故乡老家在我心中,不知在脑海里被想象勾画了多少遍,成为成长过程中最向往的地方。当跨进昌邑大地,迈入父亲老家王家楼时,兴奋与惊奇交织难以言表,望着未曾谋面乡亲热情面孔、听着浓烈却不曾陌生的乡土胶东口音,那与父母一般未差的发音、从小到大就没断听过的这家乡话,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亲情乡情油然而生。当我急切地来到母亲白衣庙老家庭院、踏进已残破的院门时,一眼就望见那院墙边的桃树,我急步来到桃树前,两眼感到有些发热,我找到了桃树一个被锯断的端口,母亲时常说到,她离家时候,怕桃树的树干刮风时打坏院墙,专门找来锯子把它锯断,抚摸凝视这棵让母亲时常魂梦萦绕的桃树,怎能不让人潸然泪下,桃树,你可知,你远在南方的主人自打离开老家,就未曾遗忘过你,无时无刻不惦记着你,桃树沉默着,枝叶随风起舞,家中远房亲戚说道,这桃树依然花开,“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充满母亲气息的庭院、这风中飘零的桃树,应当也曾期待等待并无数次呼唤她的主人归来,只是她再也回不来了。
都说中国人重视根源,中华民族能绵延屹立世界五千多年,文化文明、国度历史延续未曾丧失中断过,这在世界史上也是极其少有的,究其原因有多种,而这种执着追求、讲究重视“根源”的民族性,是很重要的条件,老家则是最基本最朴实最直接的“根源”因素,它是中国人爱家恋家、孕育家国情怀的导向与动力。值得欣慰的是,父母终究能够回归长眠于他们恋恋不忘的老家,这人文历史厚重、英才辈出的胶东昌邑大地,愿老家年年岁岁桃花相伴,抚平他们恋家思乡情怀。
公众号:南粤作家
篇16:老家可安好随笔散文
老家可安好随笔散文
今夜,此时,风雨大作。
狂风在愤怒的呼啸,硕大的雨点裹着尘埃带着压抑已久的苦闷狠狠的砸在窗户玻璃上,时有闪电伴着隐隐雷鸣如利剑般划破苍穹,却,终被黑夜湮没了。
夜色吞噬了闪电却无法吞噬我的思绪。
思绪剥离了我的躯体漫天飞舞着,精灵般飞舞出一幅绮丽的画,一笺优美的诗,一阕悠扬的歌!
这一切美好的记忆都属于我的家乡,那里承载了我太多太多关于童年的记忆,而这些记忆犹如一壶开了封的老酒,香气弥散在这个雷雨交加的夏夜,我小心翼翼的把他收藏于掌心,呵成碧绿的冷玉,凝于指尖,去书写着对儿时故乡的思念。
小小的村落安详惬意的横在山间,一弯溪水又把她温柔的拥入怀中。村旁的老井倾听着村落里的家长里短,村口的核桃树又用一道道年轮将故事一一诉说。
村旁的的那一弯溪水不知流过多少年?她从我不曾经历的过往流来,流向我不能预知的未来,而当下,正在我心里静静的淌过。她曾聆听过风中小媳妇对不幸生活的哭诉,也曾聆听过在月下大姑娘对心中情郎的私语。
年青的表嫂们河边洗衣时爽朗的笑声,壮实的老表们采石时喉咙里迸出的低沉的吆喝,与潺潺流水唱和着,如一支喑哑无韵的山野小调常常轻叩着离人的心扉!
我也时常听到街坊呼唤自己的孩子回家吃饭声音,声长声短。每次听到这样的呼喊,我总疑心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了,即使莎拉布莱曼,多明戈也不能与之媲美。因为此时总有一幅画卷在我脑海中徐徐展开:小小的村落炊烟袅袅,荷担归来的农夫谈笑风生,一位母亲站在村口扯着嗓门呼喊:“水娃儿,回来干饭咯”!这也许是农村孩子特有的记忆,即使他们早已离开故乡多年,带着各种各样的面具在城市的钢筋水泥中匆匆穿行,为着自己的理想打拼,但这种呼唤总会触动漂泊游子那一颗颗思乡的心,在万家灯火时催促他们踏上回家的路。
杜甫有诗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今夜既无如水的月色,也非白露时节,但因着这首诗,不由得我不想起老家的月儿来。碧空如洗,圆月如盘,在思乡人的眼里,故乡的月总是格外明亮。那时候,我从父辈的口中知道了嫦娥奔月的`故事,知道了吴刚伐桂的故事,也知道了用手指着月亮是对它的大不敬,是要被割耳朵的,但总有太多的疑惑困扰着未经世事的我。吴刚什么时候才能把月桂砍断与心上人长相厮守,嫦娥一个人住在广寒宫会不会出现语言障碍?太多的的疑问总似解不开的乱麻,但经历忐忑之后的我知道两只耳朵安然无恙时,一切迷惑也就不再记挂于心了。
我时常想起如今夜的哪些无数个如醇的夏夜。天空繁星点点,月儿静静的挂在村口那棵核桃树枝上,时有夜鸟扑哧着投入林中,聒噪了一天的鸣蝉伏在叶下也已入睡,在一片蛙鸣中老人们聚在大树下摆着一些玄乎的“龙门阵”。他们手摇着蒲扇,吧嗒吧嗒的抽着叶子烟,谈着抽穗的禾苗,挂枝的果实以及那些过往的轶事和当下的趣闻。他们那沟沟壑壑的皱纹中,啦啦查查的胡子里,到底有多少故事!最后都人们都在笑声中渐渐散去,这时我总怕这笑声惊醒了宿鸟鸣蝉,更担心会引来藏匿在夜色中的鬼魅!
老家,你还好吗?
今夜的河水涨了吗?有没有漫过河上的小石桥?
河岸上的“吞口”可在,你是否冥冥中守护着这朴实的村民?
家乡的一切都融于我过往的记忆中从未远去反而更加清晰。那山那水那人那事,早已幻化为一幅绮丽的画,一笺优美的诗,一阕悠扬的歌!
也许,她就从未改变,改变的恰恰是自己吧!
篇17:老家的妈妈生活随笔
离开小镇去外面上学的时候,妈妈总是要给我备些干粮的,像糖果儿啊,焦月啊,脆饼啊。当然还有下饭的小菜,我带的最多的也最喜欢的就是黄豆咸鱼。每到放假回来,妈妈都要煮上一锅,用玻璃罐头瓶装上,让我带到学校去。
黄豆咸鱼就是黄豆和咸鱼一起煮喽。
前一天晚上,就把干黄豆和咸鱼干拿出来用温水泡上,第二天把它们洗净,先把咸鱼用香葱各种佐料煮好再放进黄豆,将黄豆淹在鱼汤里用小火慢慢的炖着,待汤收汁,那黄豆便吸收了鱼的鲜香呈黄褐色,很是入味儿。就是不吃鱼,光黄豆就很美味。
天气暖和的时候,带到学校的咸鱼最多吃个两三天。而冷天就不一样了,能吃七八天呢!因为气温低,再加上鱼是咸的,所以不容易坏。
我总是先吃鱼,鱼吃完了再吃里面的黄豆,这时候的黄豆已经在鱼汤里面浸了好几天了,非常入味,鱼的鲜香加上黄豆的植物香味,实在是少有的美味,等到鱼和黄豆都吃完了,那鱼冻也是不可多得的美味呢!
学校里有来自各个乡镇的同学,他们也都是瓶瓶罐罐的装着从家里带过来的小菜,有盐粒花生米,蒸马苋菜,黄豆炒瓜子丁,咸鸭蛋,肉酱茶干丁……
我们经常交换着品尝各自家乡的美味,尝遍所有的小菜,可我还是觉得我的黄豆煮咸鱼好吃,够味儿,哈哈!我对从小吃惯了的食物有种死心塌地的忠诚呢。
自有记忆开始,我们早上和晚上喝粥的小菜不是蒸咸鱼就是煮咸鱼。记得外婆蒸的`黄桔子鱼,将鱼一条条整齐的摆在一个钢钵里,放上姜葱佐料。大铁锅里煮饭时,上面放一个竹子做的架子,把鱼钵放在架子上。等饭熟了,那架子上蒸的咸鱼也熟了,香味飘的很远。有时候邻居五奶奶闻到香味就会过来讨两条鱼去。边吃边说:“还是黄桔子香。”
黄桔子鱼细细扁扁的,有点像秋刀鱼,它的刺特多,但鱼肉也香。我总是嫌鱼刺太多不去吃它。但我喜欢外婆冬天煮的黄豆马鲛鱼,咸马鲛鱼的肉比较容易烂,煮熟以后鱼肉都散在鱼汤里,分不清哪里是鱼哪里是汤了。外婆每次都煮半锅,煮好后把鱼汤里的大鱼骨挑出去,然后一股脑儿盛在一个褐色的瓦钵里,第二天,鱼肉,鱼汤,黄豆就都冻在一起了。吃的时候用筷子直接挑出一大块放进嘴里,有鱼有豆有鱼冻,又香又方便。
天长日久,咸鱼的味道已经深深的烙在我的生命里了。
最常见的咸鱼就是咸春鱼,春鱼就是小黄鱼了,也许小黄鱼是春天出海最常见,捕到的量最多的鱼,小镇上的人习惯叫春鱼。也有小鲳鱼,大一点的马哈鱼,胡子鱼,黄桔子鱼……
像出海捕蟹,捞海蜇,捕鳗鱼苗的时候,也会捕到一些鱼,这些鱼就全留着吃,如果哪一天捕到的鱼太多吃不完,就会把它们腌制起来。
腌在塑料桶里,那种白色或黑色的装海蜇的大塑料桶可以腌百十斤的鱼。盐是大颗粒的盐,一层鱼一层盐,可以保证腌得很咸,绝不会坏掉。盐是用白色的封密塑料袋装着,外面再套上一个蛇皮袋。船每次出海时都会备上几十袋这样的盐。到了船进港的时候,就会带回来成桶的咸鱼。
分回来的鱼,妈妈会把一部分鱼从盐卤里捞出来,晾晒在平房顶上。
我们家的厨房顶毫不夸张的说,就是个晾晒场。六七十平方的顶上全部被铺成了一个平坦的水泥场,因为在高处,不但阳光,风力充足,而且还不会糟了猫的毒手。这可是在建房子的时候,妈妈根据多年的经验设计出来的专用场地。
小鱼呢,就把它直接一条条摊在水泥地上晾晒,中午的时候,妈妈总要吩咐我们去翻鱼,将鱼翻个身来晒另一面,我总是不愿意做这件事的。
因为如果是夏天的中午,那是阳光最强烈的时候,蹲在毫无遮挡的水泥地上,水泥地被太阳炙烤得滚烫,不断释放着热气,烈日在上,又晒得脖子后背能冒出油来。不过,几个这样的好太阳下来,那鱼也就干了。
冬天呢,那顶上的风比地面要强上好几级呢,呼呼的直往衣服里钻,过不了多会儿,整个人就透心凉了。不过,这样寒风呼啸的天气最适合那些大鱼了。大鱼通常带回来时都是用细塑料绳串起来的,有的两条一串,有的四五条一串。妈妈就在高出地面一米来高的水泥栏杆上横搭几个长竹杆,把鱼就挂在竹竿上,冷风呼呼的吹着,大鱼厚实的鱼肉就容易风干了。
除非下雨,晒场上的鱼晚上也不用收回去的,直接在鱼上蒙一层油纸,边上用几块砖头压住,防止风把油纸刮跑。傍晚的时候,妈妈就吩咐我们去做这件事,怕鱼沾了露水受潮。第二天早上太阳出来,妈妈直接揭开那些油纸就可以了。妈妈经常在晒完鱼后看着累累的晒场露出满足的笑。
小镇上的渔民家里都会有一个晾晒鱼干的地方。有的在房顶,有的就在屋前屋后的水泥地上。这又是小镇与众不同的一道风景哦!
晒干的咸鱼,妈妈会左一层塑料袋右一层塑料袋把它密封好,因为那鱼味不管你把它藏在哪里,它都有本事窜出来。家里总是有股子鱼味儿。
后来,妈妈把它们全部放在楼顶的阁楼里,每次想吃,一打开阁楼的门,那股鱼腥味便迫不及待的扑过来,不是久居小镇的人是很难喜欢那种味道的。再后来又想出将它们放在塑料桶里,把盖子封紧。这个办法倒是效果不错。
虽然咸鱼干都密封着放在阴凉通风的阁楼上,但时间长了还是容易走油变黄,也会变味。妈妈就留一部分咸鱼在盐卤里,但是呢,盐卤里的咸鱼一不小心就会生蛆,有时候打开来吃的时候,发现都生了蛆,就只好全部倒掉,妈妈会左一声叹息右一声叹息,那么多的鱼呀。
篇18:悬空的老家-随笔散文
悬空的老家-随笔散文
悬空的老家
近日读周作人的散文集,里头有几篇是讲风土人情,特产小吃的,看后不禁口内生津,恨不能早生几十年,也好饱饱口福。可惜吾生也晚,且属井底之蛙,文中的老北京和绍兴读书时也都去过,但只是匆匆一瞥,无法领略周作人先生曾经的风雅,好在反过来想也一样,何况我多少还吃过一些好味道,只是怕写出来,别人也会羡慕我的口福呢!不过我说的好味道并非名菜,大多数是家乡的农作物产,也许正因其与童年有关,我才对它们怀着这样深沉的眷恋。
兴许钢筋水泥般牢笼里呆的时间久了,关于家乡的许多往事一件一件已然模糊了。失去了完整的轮廓,只剩下毫无联系的碎片,偶然被岁月的风吹出幽深的脑海记忆,一时悬浮在眼前,拂之不去。我极力补充已经丢失的精彩的情节,但毫无疑问带些臆想与夸张的演绎。只有一样是真实可靠的,那就是味道。她牢牢地储藏在了味觉的细胞上,不随岁月流逝而湮灭。几曾何时,不经意间一种气息沁入你的身心,你甚至散开所有的毛孔去品味,让她寻找你已经久久沉淀在心底的愉悦,唤醒你已经麻木了多年的神经。但在此时此刻,就如时光倒流,刹那间你便回归了童蒙。恍惚间所有虚度的时光和不堪回首的经历就如纷繁复杂的电脑文字被鼠标轻轻一点删除了,灵魂纯洁在那个陕北的小村,纯洁在无忧无虑的童年。
无意间翻到一本书上记录了西域的一种沙枣花,其花香在你不经意间闯入她的香阵时你会晕厥的,她会铺天盖地而来,浓郁的就像热烈的龟兹舞蹈中狂舞的姑娘,散发着遮挡不住的'魅力,不管你接受不接受都要深入你的肺腑,让你沐浴其中,你没来得及回味就已经神魂颠倒了。而家乡的枣花不是这样,她有另外的风格,她似有似无,要含蓄的多了。她不会让你头晕,只会更加清醒,让你在若有若无中仔细咂摸她的甜甜的悠长的馨香。空气中的任何一个分子,因为和她密不可分的融合而变得营养,变得香甜。在枣花开放的季节,你脸上便整天洋溢着春意,忘却了烦恼。上学穿过枝繁叶茂的枣树林,便是一种绝妙的享受。等你坐在教室的时候,便多了些灵气而让你在老师提问时对答如流,这陡然的意外让老师不知所以。经常徘徊枣树林中,一边熏陶些香气以去乳臭未干,一边幻想秋收时节大快朵颐。
枣香飘浮在我那个贫穷的小村的上空,现在想来那真是一种奢侈。但我记得那个时候从来没有一个大人给我感叹她有多香多甜。大概大人们嗅觉已经被艰难的生活折磨的麻木不仁。他们已经来不及去赞美她的芬芳了。他们只是享用着秋后红彤彤的果实,去填饱饥肠辘辘的肚皮。每家门前的枣树甚至是一家温饱的象征。在大人们鼻孔中嗅到的永远是过年时白面馍馍上密密麻麻点缀着的已经由皱巴巴蒸胖起来的红枣。人们是不舍得在她还清脆的时候用竹竿敲落下来解馋的。而我也羞于说曾拿砖块偷偷砸满树青枣而打破头的经历。枣花只芬芳在儿童孩子们的幼小敏感的心里,和大人们退化的细胞无缘。
人们徒然多情的不厌其烦的赞美着永远不会结果的牡丹杜鹃的万紫千红,谁有细细打量过这娇小玲珑枣花呢?她需要你在雨后晴朗的天空下,细细微风中,去领略她的风采。如果你实在看不清楚,你就把她掬捧在手里,就如同雪花,那么微小纤细,需要在她刚从天而降的时候,飘入你的捧起的双手刹那你才会发现她的无与伦比的精致与美丽。你的心就是放大镜,她随着你的明眸闪动而熠熠生辉。她纤细精巧的花蕊与几何形状的花瓣是如此的美仑美奂,绝不输于自以为清高的梅兰。枣树渺小谦卑,与人距离是如此之近而不远遁绝尘。在秋天到来的时候奉献出颗颗红灿灿的爱。
而如今,老家的街道太寂寥。过去认识的玩伴都已跑到城里,电杆背后没有了儿时粉笔刻画的某某人喜欢某某人。老家的学校放假了,孩子们都去城里补课了,只有红旗在校园里孤独的飘啊飘。老家的房屋翻新了,土炕变成小床了,老家的河干涸了,久旱的河床已经皲裂许久。老家的山脱光了,干瘪的胸膛不敢再让你瞧。故乡的老果园静悄悄了,儿时偷溜进去摘几颗果子就被骂八辈祖宗的看果园婆婆也已经去世多年。老家的桥虽说修好了,美丽的淌水过河却已经变成了回忆。人工的池塘似乎还有鱼儿跳,寒酸的收网总也对不上春天的号。
不知为啥,我对老家,是很拒绝的,也许是年岁太轻,没有落叶归根的真切情愫。我深知,老家是我这辈子的岸,我却不想往她身边靠。只能梦中偷偷闻闻枣花香,悼念我那永远回不去的悬空的老家了。
篇19:生命中的老家随笔
生命中的老家随笔
自从家搬到绥化之后,我便很少回家。虽说搬走了,但房子还没卖,所以那个老家也是我挂念的地方。从绥化到我的老家要坐一个小时的车,我决定回去一次。
刚入秋,空气中透着阵阵凉意,太阳的光从东面斜斜地洒进院子里,落到身上一阵温暖。向园子里望去,柿子秧上的藤蔓卷着那杂草紧紧地缠在竹竿上,努力让自己爬得更高,缠得更结实一些。园子虽荒凉了些,但还有伸手可摘的柿子,散发着迷人而又亲近的气息。这个园子是家里人在春天回来种的,之后再无人看管。
相对于院落的大门和园子的木门,房门要显得更深沉一些。我走到门前站定,片刻迟疑后,我伸出右手要拉开门。
每个人都有老家,说到“老家”这个词,总是有一种亲切感,便自然地回想起爸爸妈妈那辈,爷爷奶奶那辈,甚至更远。老家是人的根,是用无限情怀编织的地方。
我的老家在黑龙江省庆安县下面一个很小的村子里,被树林与无尽的水田环绕其中的,仅仅只是十余栋房子而已。湛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在这片世外桃源的上空,透出点点喜意。
1995年11月隆冬时节,我在这里出生了。在此前五个月,沛垚也出生在这片土地上。沛垚长得矮小且肥硕,整个一放大版的胖娃娃。沛垚是我童年时期唯一的伙伴。在我家正前方便是一望无尽的稻田,与稻田相隔的是一排有了年头的杨树,大片大片的杨树叶子,形成浓密的树荫。每当我蹲在树荫下捅腻了蚂蚁窝,便向远方看去,望着没有尽头却被风吹的稻浪,心里便生出一片从未有过的寂静,寂静中又带着些许怅然。而我家的正后方便是沛垚的家了。这个小天地中家家都是独门独院,房门的正前方便是个大园子,种着各种瓜果蔬菜,大园子与房屋用木板钉起来的栅栏圈围着,我们那里把它叫板障子。我和沛垚的距离也就是一个窄窄的沙土路和一个板障子的距离。
秋风瑟瑟地吹着,田里的粮食早已经打完,留下的只是连着土壤的一撮一撮的稻草根,金黄色的,整整齐齐地镶在因缺水而干裂并且有些发白的土地上,延伸到那边与天空相接,一片苍茫。没有了稻穗的秸秆我们那叫它稻草,说起来,稻草的用途还真多。最常见的就是用来当柴火,烧饭取暖所用;还有作为牲畜的过冬口粮,再有就是谁家要盖个土仓库,那是一定要用到稻草的。土仓库的墙如名字般,是用沙土垒成的,但中间却有学问,土墙夹缝里混着的是用水泡过并拧成麻花一般的稻草。看着一点点垒成的土墙,当时心里就想这泥墙干了得多结实啊!
一般用来当柴烧的稻草会集中垛在一起,形成巨大且松软的草垛,这个草垛便成了我和沛垚的“玩伴”,我们偷偷爬到巨大的草垛上又蹦又跳,玩到忘乎所以时就高声喊叫。每当这时,沛垚的家里就会扭搭出一位老太太,指着草垛的方向大声吼叫:“苗沛垚!你是不是又祸害草垛呢,赶紧给我回家!看我不揍你!我俩便灰溜溜的赶紧各回各家了。这是沛垚的奶奶,一把年纪了,但干起农活依旧麻利,很受村里人尊重,我们就更不敢造次了。
挨着我们村有个人工鱼池,外村来钓鱼的不多,大都是本村的钓着开心。如果钓上一条大鱼,便喜气洋洋地拎回家,放水养上一天,先给孩子玩一玩,然后再下锅咕嘟咕嘟炖鱼,炖鱼的香气能飘满整个村子,每当这时我便流着口水陶醉在这香气中,期盼着快点开饭。
寒冬,我和沛垚就更离不开这没人看管的鱼池了,这里简直成了我俩最爱的地方,一大早我就拿起爸爸给我做的小爬犁,揪起了还在睡梦中的沛垚。他也不生气,揉揉眼睛穿上衣服,和我出门。我们在冰面上玩爬犁,还趴在冰面上,好奇地看里面是不是有鱼。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真是一点都没错。把种子播到地里,经过一场春雨,嫩芽就噌噌钻出地面,有高有低,清翠一片,煞是喜人。特别是刚下过雨,土壤松软而湿润,随便拨开院子里的哪块土地,就会发现正在辛勤工作的蚯蚓,它们的身子会变长也会变短,扭着胖胖的身躯努力着往土里钻。
园子里的蔬菜分为春季和秋季两种,春季的蔬菜能吃到春末秋初的时候,而秋季的蔬菜在春末播种,这样即使是秋天也会有新鲜的蔬菜吃。
每年我家把园子种完后,便到了种土豆的时候。家里有块单独的土豆地,在一片松树林的边上,土壤肥沃,到收获的时候大的能有我两个拳头般大小,每一年的土豆都能大丰收。
每当种土豆的'时候我就莫名地兴奋,因为妈妈会从仓库里拿出一麻袋去年的土豆,加上一个小板凳和一把刀,把小板凳放在屋中或院子里,随着咔嚓咔嚓的清脆声,一个土豆割成了四五瓣左右当作种子。这时候我就会蹲在妈妈跟前,帮妈妈递土豆,边闻着从割过的地方飘出的土豆味道,边在妈妈周围身前身后转悠。割过的土豆种子不能放太久,所以一般割完就会拿到地里播种。从我家到松树林也就四五分钟的路程,爸爸用手推车推着种子,爷爷帮忙扶着,还有我和妈妈,一家人就去种土豆了。爸爸负责把土地翻上一遍,使土壤更加松软,让土豆更好地生长。爷爷负责在松软的土地上耕出一道道垄沟。妈妈就把一个个割好的种子扣在垄沟里,再使劲按一按。我观察着种子与种子的距离,跟妈妈手掌的长度差不多,暗暗地记在心里。这时爷爷就会再把地耕一遍,这样就会把种子盖住了,只是盖住还不够,这时就该我登场了。我的任务就是“踩格子”,就是一脚挨一脚地把种子上的浮土踩实。虽然说人小,但作用大着呢,这个任务只有我来完成才是最合适的,因为家里人的体重相对来说太重了,踩格子踩得太重,土豆种子则不容易发芽,发芽发得晚就会影响之后的生长,所以这个时候我就会感觉满满的自豪。
盛夏来临,柿子秧爬满了用作架条的竹竿或树枝,显得一片生机勃勃。因为中间是空的,又有柿子秧遮挡,所以是天然的“冰箱”,夏天买来存储的大西瓜,就扔在这阴凉处,想吃的时候就抱进屋里一个切开。说到柿子,各种各样的柿子颜色鲜艳,红的,黄的,还有绿的,绿色的柿子又叫“贼不偷”。之所以叫“贼不偷”,是因为这种柿子成熟后依然是绿色,贼来偷柿子以为柿子没有成熟便不摘它。我最喜欢吃的柿子是“贼不偷”,这也是大黄最喜欢的。大黄是我家看家护院的狗,最喜欢在昏黄的傍晚让我拿柿子喂它,那时它就会兴奋地跳来跳去,挣得链子哗哗作响,跳起来一口叼住我扔向它的柿子,一口吞掉,然后摇着尾巴望着我,十分乖巧。
回忆一幕幕在眼前闪过,在回忆中我踏上了这片土地。现在的村边有一个厂子,过去这个厂子生产酒,但销路不好,后来这个厂子转为生产酒瓶子了。除了厂子里的人,村子里已无一人,不是搬到镇子里,就是搬到县里或绥化。村边杨树的身躯更加粗壮了,只是少了欣赏它们的人。鱼池里的水草长得很高,四周依旧翠绿,只是那是寂寞的翠绿。稻草垛纷乱不堪,应该是太久没人打理的缘故。沛垚一家早已迁往它处,剩下的只是空荡荡的房子,还有一园子长疯了似的杂草。
手放在门把手上,往外用力一拽,只听房门“咣”的一声。发出这么大的响声,这是许久没有人打开它的缘故吧。家里的一切都没有变,只是少了大家忙碌的身影和欢乐的笑声。
这次回到故乡,我心里真是说不出来的滋味。那些空房子是在等待我们这些离开它们的人吗?这样的等待也许是无望的等待了,我心里一阵疼痛。望着我的老屋,这个装过我童年和少年岁月的屋子,这个我曾经透过窗子望远的屋子……也许有一天,故乡的这些屋子将不复存在,但它们依然会在我的心里。我爱我的故乡。在喧嚣的城市里,我怀揣着小村的宁静;在浮华的城市里,我带着小村泥土的质朴;在太多的虚伪之中,我带着小村的真实。我生命中的故乡,我生命中的老家啊!
篇20:老家,父亲的那片菜地散文
老家,父亲的那片菜地散文
父亲退休后,他没有选择在繁华的城里定居,而是收拾收拾那简单的行李,毅然回到了农村老家。父亲不留在城里居住的理由很简单,他说农村是生他养他的地方,他的根在农村,无论走到哪里,他也离不开这片他所热爱的土地。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落叶归根”吧!
父亲参加工作到退休时的40余年间,几乎再也没有干过多少农活,但是对于土地,父亲比我更有感情!回到家后的父亲看着房前屋后的那些闲置的土地,感慨到:“现在耕地越来越少,闲置在那里是一种浪费,还不如种上一点蔬菜什么的。”母亲问他:“种那么多蔬菜干嘛啊?也没有人出去卖。”父亲说:“现在市场上卖的.蔬菜上化肥不说,还打剧毒的农药,污染的太厉害。吃不完就给孩子们送去,也省得他们天天跑市场上买了。再说了,咱自己种的蔬菜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吃着也放心啊!”
父亲说过后的第二天,他早早地就起来筹划起那片菜地的事来了。翻地、筑堰、播种蔬菜籽种。地旱了,提水浇灌;有草了,拿着锄头除草;有虫了,弯着腰儿抓虫;到了蔬菜该施肥的时候,又忙着挑农家肥给菜苗施肥。一天从早到晚忙不亦乐乎。
父亲开垦菜园的那年春天,我下乡拍桃花时,顺便拐到了老家的宅子里看了看。当我刚踏进大门时,就发现父亲在菜地里正给蔬菜除草、施肥。望着父亲那疲惫的身影,我的眼眸忍不住的模糊。我来到父亲的身旁轻声地对父亲说:“退休了在家还不享享清福,您种这么多蔬菜干嘛?”父亲拍了拍沾满土的手,转过身微笑着说:“我看这点儿地荒废着也怪可惜的,在家闲着也是闲着,没事儿找点活干干也算是给自己找个乐儿!顺便也算是打发打发时光吧!”
父亲的汗水没有白流,辛苦的耕耘终于换来了喜人的收成。从那年初夏开始,西红柿、茄子、豆角、黄瓜、辣椒、苦瓜等等一大批时令蔬菜,便一茬一茬的源源不断地上了饭桌。如果家里来了亲戚或朋友,青菜是不用到市场上买的,吃什么摘什么,真是方便多了,而且还都是新鲜的绿色食品。
如果你走在父亲的菜地里留意查看的话,你就会发现总是有那么一两陇辣椒的品种和其它的辣椒品种长的不太一样。我知道那是父亲特意为我种的。父亲知道我特喜欢吃特别辣的辣椒,每到该种辣椒的时候,他就会特意给我种上一两陇特别辣的辣椒。
自打那年以后,父亲就会根据不同的季节,在他的菜地里种着不同的蔬菜,一年四季,我家老宅子里都是一片诱人的翠绿。要是到了有蔬菜开花的时候,小院里就芳香四溢,蜜蜂、蝴蝶寻香而至。粉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小蜜蜂“嗡嗡嗡”地在忙着采蜜,满园春色便闹了起来。从此,小院里便没有了寂寞和孤单,立刻变得生动鲜活、意趣盎然。
我每次回到农村老家,看到父亲在菜地里伫立的背影,我的心里就会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激动。如今,每当我吃着父亲种植的蔬菜的时候,总能感觉到有一股特别的香味混合在里面,我知道那是世上最伟大的、最温暖的、最香浓的父爱的味道!
站在四十不惑的门槛回眸,父爱就如同草原上升腾的袅袅炊烟,萦绕在思绪的飘带上,触手可及,朦胧缥缈。哦,父亲的那片儿菜地啊!你是情的天空、爱的海洋.......
★ 家园何处散文随笔
★ 风动式的对节美文
★ 为什么远行-随笔
★ 访莲散文随笔
★ 论好男人生活随笔
【关于老家的随笔:老家,父亲灵魂的栖息地(精选20篇)】相关文章:
又见炊烟作文750字2022-04-30
两张照片的胡想心情随笔2022-10-06
想家心情随笔2022-11-11
落叶的归宿作文2022-05-04
假如时间停止一小时-散文2022-12-17
男人的美是累出来的生活随笔2023-07-11
家乡翠竹竹笋家乡情的杂文随笔2023-05-30
有关中秋节的随笔200字2022-08-14
恋家高一作文2022-05-14
随笔800字高中2024-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