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府何福随笔(锦集16篇)由网友“就不吃胡萝卜”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整理过的和府何福随笔,希望大家喜欢。
篇1:和府何福随笔
和府何福随笔
没找导游,没雇车,凭两只脚串起北京胡同来了,走着走着竟闯进了和坤府。
和坤府门票也不便宜,但门票制作却精美,是一个很小的VCD光盘,里面的内容是介绍和府景点的,很有收藏价值。这里的旅游团很多,几乎每一处景点上都有导游,所以,用不着自己请导游就可以享受旅游团的待遇。和府又称恭王府,嘉庆四年和坤获罪,咸丰把和府赐给恭亲王奕,因此,这里又叫恭王府花园。
在和府门前,导游指着和府的门说:这种西洋门,在北京仅有两处,一个在圆明园西洋楼处,可惜已被八国联军烧毁,只剩下残垣断壁,这就是大家常见的圆明园标志;再一个就是和坤府的门,我仔细打量了一下,的确,和圆明园的差不多,俊美洋气。听完导游介绍,刚要向里走,又有一个旅游团的导游指着门对过的一栋房子说:这里就是当年和坤藏金银财宝的地方,它的窗户、墙壁都有夹层,据记载当年查抄金银千万两,和坤富可抵国,当时流传着“和坤跌倒,嘉庆吃饱”。走进花园,整个布局融江南园林艺术和北方建筑风格为一体,汇西洋建筑和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为一园,假山怪石,曲廊亭榭,小桥流水,花鸟鱼池应有尽有,绚丽多彩。园内有康熙御笔“福”字碑,隐藏在假山洞里,是国家级文物。现在我们过春节贴的“福”字,就是仿御笔印刷的。和坤的确是敛财高手,就连园子中的鱼池子都设计成聚宝盘形,水中的.鱼儿无视人们的打扰,无忧无虑地游戏着,谁要是往里扔点食物,它们会立即云聚在一起,争先恐后,抢夺食物,鱼且如此,何况人了,看来这个院子体现了一个“贪”字。
和府宅院不少,有名的地方有蝎殿、邀月台、大戏台、沁秋亭、锡晋斋、瞻雾楼……数也数不清,据说《红楼梦》中描写的荣国府也就如此,和坤增为京师百座王府之冠,可以称之“人间的神仙府,什刹海的明珠。
走出和府我想得很多,“万里长城今犹在,而今不见秦始皇”。人啊!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要那么多钱干什么?还是“手莫伸,伸手必备捉。”
篇2:明史何福传阅读答案
何福,凤阳人。洪武初,累功为金吾后卫指挥同知。 二十四年,拜平羌将军,讨越州叛蛮阿资,破降之。择地立栅处其众,置宁越堡。遂平九名、九姓诸蛮。寻与都督茅鼎会兵徇五开。未行,而毕节诸蛮复叛,大掠屯堡,杀吏士。福令毕节诸卫严备,而檄都督陶文等从鼎捣其巢。擒叛酋,戮之。 三十年三月,水西蛮居宗必登等作乱,会顾成讨平之。其冬拜征虏左将军,副西平侯沐春讨麓川叛蛮刀干孟。明年,福与都督瞿能逾高良公山,捣南甸,擒其酋刀名孟。回军击景罕寨,不下。春以锐军至,贼惊溃。干孟惧,乞降。已而春卒,贼复怀贰。是时太祖已崩,惠帝初即位,拜福征虏将军。福遂破擒刀干孟,降其众七万。分兵徇下诸寨,麓川地悉定。建文元年,还京师,论功进都督同知。练兵德州,进左都督。与盛庸、平安会兵伐燕,战淮北不利,奔还。成祖即位,以福宿将知兵,推诚用之。聘其甥女徐氏为赵王妃。寻,命佩征虏将军印,充总兵官,镇宁夏,节制山、陕、河南诸军。福至镇,宣布德意,招徠远人,塞外诸部降者相踵。边陲无事,因请置驿屯田积谷,定赏罚,为经久计。会有谗之者。帝不听,降敕褒慰。 永乐五年八月,移镇甘肃。福驭军严,下多不便者。帝间使使戒福,善自卫,毋为小人所中。六年,福请遣京师蕃将将迤北降人。帝报曰:“尔久总蕃、汉兵,恐势众致谗耳。尔老将,朕推诚倚重,毋顾虑。”寻请以布市马,选其良者别为群,置官给印专领之。于是马大蕃息。永昌苑牧马自此始。 八年,帝北征,召福从出塞。初,帝以福有才略,宠任逾诸将。福亦善引嫌,有事未尝专决。及从征,数违节度。群臣有言其罪者,福益怏怏有怨言。师还,都御史陈瑛复劾之。福惧,自缢死,爵除。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三十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分兵徇下诸寨 徇:使……顺从B.会有谗之者 会:将要
C.帝间使使戒福 间:私下D.宠任逾诸将 逾:超过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寻与都督茅鼎会兵徇五开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B.其冬拜征虏左将军 别其管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C.以福宿将知兵 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D.毋为小人所中 为君翻作《琵琶行》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福作为明朝开国帝王朱元璋的同乡,为朝廷屡立战功,却终因多次受小人攻击,上吊自杀,令人叹惋。
B.何福四方征讨,为大明王朝边陲稳定作出了贡献,也曾深受几代皇帝信任,多次在危难之时被委以重任。
C.何福治军严厉,部下颇有微词,皇帝曾予以劝告,但又在他的奏章批复上表明了信任他拥有兵权的态度。
D.何福不仅善于作战,而且有勇有谋,在发展边疆农业、商业等诸方面都表现出他的远见卓识,难能可贵。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边陲无事,因请置驿、屯田、积谷,定赏罚,为经久计。(5分)
(2)寻请以布市马,选其良者别为群,置官给印专领之。(5分)
答案:
4.B(会:适逢)
5.A(介词,和,同。B代词,这,那;代词,他的。C连词,因为;介词,按照。D介词,被;介词,替)
6.A(上吊自杀的原因见末段,并非仅仅“因多次受小人攻击”)
7.(1)边疆没有战事,便请求设置驿所、开垦田地、积聚粮食,确定赏罚制度,为长久经营计划。(“无事”“因”“置驿、屯田、积谷”“经久”各给1分,句意通顺给1分)
(2)不久请求以布换马,选择其中的良种分群饲养,设置官员配给印鉴专管此事。(“寻”“市”“别为群”“领”各给1分,句意通顺给1分)
参考译文:
何福,凤阳人。洪武初年,积累功劳任金吾后卫指挥同知。
洪武二十四年,拜任平羌将军,讨伐越州叛蛮阿资,打败并招降了他们。选择土地竖立栅栏让他们居住,设置宁越堡。于是平定九名、九姓众蛮。不久和都督茅鼎合兵招抚五开。未出发,毕节蛮众再次叛乱,大肆掠夺屯堡,杀害官吏。何福命令毕节各部队严密防备,而传檄都督陶文等随从茅鼎直捣叛蛮的巢穴。擒获叛乱的首领,杀了他。
洪武三十年三月,水西蛮人居宗必登等作乱,会同顾成讨伐并平定他们。这年冬拜任征虏左将军,协助西平侯沐春讨伐麓川叛蛮刀干孟。第二年,何福与都督瞿能越过高良公山,直擒南甸,擒获他们的首领干孟。回军攻击景军寨,未能攻下。沭春率领精锐军队到达,叛贼惊恐溃败。刀干孟惧怕,乞求投降。不久沐春去世,叛贼再次怀有叛逆之心。这时太祖已死,惠帝冈刚即位,拜任何福为征虏将军。何福于是打败并擒获刀干孟,招降他的`部下七万人。分兵招抚各寨,麓川之地全部平定。建文元年,回到京师,论功晋升都督同知。在德州选练兵马,晋升左都督。与盛庸、平安合兵讨伐燕王,在淮北作战不利,逃回。
成祖即位,因何福是宿将,知晓兵事,诚信任用他。命令佩带征虏将军印,充任总兵官,镇守宁夏,节制山、陕、河南各军。何福到达镇所,宣布广施恩德的心意,招徕远方的人,塞外诸部投降的接踵而至。边疆没有战事,便请求设置驿所、开垦田地、积聚粮食,确定赏罚制度,为长久经营计划。适逢有人诋毁他。皇帝不听,降旨褒奖慰问。
永乐五年八月,移镇甘肃。何福治军严厉,部下很多人不适应他的严厉。皇帝暗中派使者告诫何福,要善于保护自己,不要被小人中伤。永乐六年,何福请求派遣京城番将来率领北方投降的人。皇帝回复说:“你长久统领番、汉军队,恐人数太多而招致谗言。你是老将,朕诚心倚重,不要有后顾之忧。”不久请求以布换马,选择其中的良种分群饲养,设置官员配给印鉴专管此事。于是马大量繁殖。永昌苑牧马从这时开始。
永乐八年,皇帝北征,召何福随从出塞。当初,皇帝因何福有才略,宠爱任用超过众将。何福也善于避嫌,有事未曾专断。到跟随出疆,多次违背节度。群臣中有人数说他的罪过,何福更加怏怏不乐有怨言。回师,都御史陈瑛再次弹劾他。何福恐惧,上吊自杀,爵位被废除。
篇3:求福杂文随笔
求福杂文随笔
我在猜测,今年又将会采用怎样的方式来烘托节日的气氛,前几年是大家拿着手机各种寻找福字,有一年是各种摇手机抢红包,所以又快要到过年的时候,人们又开始期待着今年将会是什么样的活动来瓜分所谓的多少多少钱的红包。
互联网和手机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两个堪比氧气和血液的存在,所以依托这两个东西所建立起来的东西原本就是时下的热点和流行。所以要说今年又将是怎样的活动,多少人一定期待,但是对于我这种从一开始就没有参与其中人,并没有太多的期待,甚至有些扫兴,因为明显我这样的不温不火的态度就是在破坏别人的过年的氛围——因为向我索要所谓的“福字”的时候,我不仅不提供,还会反问人家一句这个到底可以用来做什么。别人得不到想要得到的东西,却从我的反问里面又听出了一丝丝的“讽刺”,你说别人会不会生气?
除了“求福”还有另一些小环节,例如别人分享给我的链接,需要我帮忙点开然后点赞,这样当事人就能够获得一定的奖励,如果自己也想获得奖励就必须要同样的方式转发给他人,然后不断的循环这样的`逻辑——因为现在是产品经理,所以这样的逻辑对我来说很好理解,这是一个很完整闭环的产品,只不过还是对我这种刁钻的用户不太感冒。只不过呢,我这样的用户又是这个产品所淘汰的用户,所以失去我这样一个也无所谓。
但是每到过年这段时间求福的活动越来越多,多到也成为了一种打扰,不愿意参与到活动中的人,被不断地轰炸,仿佛是钓鱼一样的撒鱼饵,总有鱼会上钩。另一方面,在这个事情的类似的活动都有一个天然的优势,因为临近过年,只要披上了新年的外表,就有了仿佛分享了就一定能够得到财富、分享了就一定会新年更加的心腹、分享了就一定会让原本在过去的一年对自己爱答不理的人更爱自己(对的,有些人的心愿从去年就开始了)。
因为有了这种天然的优势,你不能否认,不能不参与,不能不与民同乐,否则你就是在违抗人民对幸福的追求,对新年的期待,所以当别人来求福的时候,也是因为你又足够多的福气才会想要从你这里分享一些吧。
当然,你再想想,如果真的人们可以把自己的福气分享出去的时候,又有多少人真的会想要分享呢?
篇4:老何杂文随笔
老何杂文随笔
我再次见到老何的时候,他就是一个完全的陌生人。
当然,原本我们也谈不上认识,更谈不上熟悉。因为认识是两个人相互之间的事情,我能认识他,他未必认识我,哪里算是认识呢?同样,我对他算是有一些了解,而他可能连我是谁都不清楚,自然也算不上熟悉。
我关于他的信息来源主要是第三方和自己最初的记忆,比如村里的传言,比如他的一些实实在在的印记。尽管这些信息的来源多半是发生在我小的时候,而他的实实在在的印记有的已经斑驳,有的已经风化而逐渐模糊。
这些印记包括他曾经吹过悠扬的竹笛,拉过如泣如诉的胡琴,只是这些声音已然久远,我连自己究竟有没有听过都难以确认,不过的确久久地曾经在村里响起过,在村里的口耳相传中鲜活过;他还能用极短的时间在墙上写出潇洒的大字,画出逼真的画像。这些大字曾经频繁地出现在村子里最为显眼的墙壁上,激荡过许多年轻年老的热血,匹配过一个群情勃发的时代;至于他画的领袖像则更是出现在村里被称为“宝书台”(“宝书”的含义有一定年纪的人应该不陌生)的墙体上,那几乎是村里最为神圣的建筑,只是打我记事起,我并没有见过一副出自于他手的清晰画像。
我记事的时候,他已中年,在外面做起了生意,很少在家,据说是村里少有的几个富人之一。
他女人和两个孩子常年在家,但女人不种地,也不做其他农活,通常会提着一个竹制的小提篮到集镇上买菜做饭。别人拉着水牛扶着鉄犁和田野搏斗的时候,那个女人可能正在轻巧地磕着瓜子,不时还会流露出不屑的表情。他的两个孩子都是男孩,和我仿佛年纪,他们吃得零食穿的衣服,都是我们不敢奢望的。他们竟然有彩色蜡笔,而且可以肆无忌惮地用它画画。只要是他们画的画,老师都会表扬,因为他们的美术作业本上五颜六色,可以用彩色盖住粗黑的铅笔,只有他们画的花才是红色的,在灰白的年代和灰白的乡村,连老师们对于彩色都是倾慕的。
他们还画过天安门城楼,一层一层的,两端尖尖的,他们说那是龙的形状。我们没见过龙,但是见过河道里穿梭过得龙舟,确实能够对的上。
他家盖起了全村的第一幢二层楼房,楼梯就在我们称为“堂屋”而他们称为“客厅”的地方,从家里就可以直接上二楼。他们只是在极少的情况下才喊我们到他家楼房上玩儿,这个极少的情况是指他们心情极度高兴或者他们实在百无聊奈需要我们陪伴和慰藉的时候。
我也因此极其偶尔地看到了老何。当然那时人们还不怎么喊他老何,叫名字的居多,只是他究竟叫什么名字我已然记不大清了。他明显和我们不是一个世界上的人,他梳着整齐的头发,背在后面,露出宽阔的脑门,穿着笔挺的中山装和同样笔挺的西裤,每个纽扣都扣得严严实实,手腕上的手表不巧遇到了太阳光的`反射发出刺眼的光芒,同样刺眼的还有他乌黑的皮鞋,整个人始终不怒自威。满是泥泞的山间小路,他能把皮鞋维护的这样,直到今天,我都想不出他有着怎样的天才。
他的妻子我倒是常见,矮、黑、稍胖,喜欢耷拉着脸,较长,且很少有笑容,属于丢在人堆里一秒钟就能被淹没的那种女人。尽管她有时尝试着把自己弄得花枝招展,但就是没有办法在我们小孩子心目中留下什么好印象。即便是完全不更事的我们都觉得,这两个人的组合有那么点不对。而在我的记忆当中,我也几乎很少看到老何和她之间的交流,只是女人在打孩子的时候,老何会阻止,这倒是他们交流的最主要的渠道之一,尽管非常地不友好,也有后遗症,因为争吵之后女人便会没玩没了的哭嚎,半个村子都难以幸免。
村里的大人包括我父亲、外公等等有时会论及他,外公还和他做过生意,赞赏过他做生意的果断决绝,说他特别有魄力,舍得花血本,他想做的事情一般都能做成。外公说得事情我后来零零碎碎地知道了一些,当外公花了很大精力才说服自己给别人送烟酒以拓展生意渠道的时候,老何已经在烟盒里送钱了。两相比较、高下立判,外公立马就成了败将,而老何自然生意越来越大。
外公还渗透着这样一个信息,有本事的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能做好。
他就是外公言语当中那种有本事的人,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于有本事的人好奇心也越来越重,经过多渠道的收集,老何在我的脑海中轮廓越发清晰起来了。
十八九岁的老何(那时应该叫小何)初中毕业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那时的他年轻、高大、俊朗,几年在外读书的经历把他身上的泥土气息洗刷殆尽,他声音洪亮,步履款款,一不小心会从嘴里说出据说叫做普通话的别扭言语。人们却不敢用惯常的轻薄来讥讽他,反倒觉得在他身上发生的合情合理,他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成为村里大人小孩的关注所在。作为全村唯一的一个初中生,迅速地进入了众人的视线里。大队和学校都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他可以在大队充当一个团委书记的职务,也可以在村办小学里当一个民办老师。
他选择当了一名民办老师。
乡村破旧的教室里出现了一个年轻的见过世面的老师,成了新生代的先生,受到了全村老少的尊敬。每当夕阳西下,羊肠小路上,他的身前身后围满了半人高的孩子们,他会给孩子们讲故事,还会带着孩子们唱歌,在孩子们的簇拥下,他胸前飘扬的白色围巾轻盈地舞动着,像冬天圣洁的白雪。
他还会好几样乐器,一根竹笛是随身携带的,他能忽然从身后抽出来,只是轻轻地往嘴上一碰,立即就会发出清脆的旋律。孩子们只要是会唱的歌曲,他都会吹出来,村里的戏班子唱戏的时候,他只要听一遍,就跟一模一样地吹出来。
按照上级的指示,村里经常要搞宣传,因为他的横空出世,村干部有了主心骨。只要任务一来,队长大手一挥,叫小何来!何老师来了,微笑着,有求必应,写标语的时候他提起刷子在墙上一蹴而就,连不识字的队长都能觉察到他书法的遒劲有力;画领袖像,他也是稍作勾勒,和蔼可亲的领袖便出现在人们的眼前,人们虔诚地称颂着领袖,也顺带对那个画功非凡的年轻人久久地赞许。
他会当校长,当乡长,当市长,当省长,当画家,当书法家,当作家……村民们因为他而把所能想象得到的好事和美差搜罗殆尽;甩起辫子的姑娘们也开始吃吃地把自己和他联系在一起,终而觉得有些天高地厚,在泛起一阵红晕之后,姑娘们默默地低头,悄悄地远去。
他已心有所属。他恋上了大队书记的女儿,一个竟然也读过初中的农村姑娘,也在学校里当着民办老师。有学生据说都见过何老师经常在刘老师跟前吹笛子,还有学生说,办公室里只要何老师和刘老师在,其他老师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有事出去。
但学生们不再谈论何老师了,也不大喜欢何老师了,因为何老师不知怎么地像换了人似的,上课的时候草草几句就结束,也不唱歌了,尤其是他从不离身的笛子有好长时间再也没有响起过,稍微大一些的学生更是煞有其事地向别人透露,何老师和刘老师两人走路的时候都离得很远很远。
夜晚,村子坠入沉寂,人们坠入梦乡,后山的竹林会因为山风的惊扰而发出瑟瑟的声响,冷不丁地,似乎就在竹林中间,传来了一阵凄惨的声音,那是胡琴的声音。那声音简直就是一个女人的哭泣,自始至终地哭泣,时而轻声呜咽,时而顿足捶胸,时而风雷震荡,时而低徊婉转,长歌当哭,久久不绝。
那是何老师在拉胡琴。起初听的时候,村民在赞叹何老师才艺的同时也能听出何老师遇到了事情,有些同情,也有些惋惜。可他天天如此,再好听的曲子也会稀释了人们的辨别能力,听众的情绪转为漠然,渐而厌烦。最后,人们也不管他拉什么曲子,统称为《小寡妇上坟》,而在人们的判断中,他也成了一个病人,病的名字叫做:相思病!
刘老师没有继续同何老师交往过,她选择了一个同村不识字的年轻人,和何老师的贫农出身相比,那个人不但穷到一无所有,而且家里还有军属的背景。刘老师没有爱上竹笛和帅气,而是爱上了出身和前途。
何老师并没有成为村里最为显赫的姑爷,而是被学校开除回家了,原因是他的相思病使他目光时常呆滞,记忆丧失明显,有时候会自顾自地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已经不适合再继续教书了。刘老师成了校长,而她木讷的丈夫一如既往地木讷着,从一根木桩变成了一个石桩。刘校长的所有热情和冷漠和丈夫没有丝毫关系,刘校长经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是“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村里能懂这句话的没几个人,她丈夫更不懂。
再后来,邻村的一个姑娘自愿嫁给老何,还说结婚可以冲喜,然后他就和这个姑娘结婚了,这个姑娘就是他现在的女人。
这个女人竟然真的让老何的精神恢复正常,几年后,他们还生了两个虎头虎脑的儿子。
再次谈论他,我已成年,老何一家已经全部进城,两个儿子在城里安家落户,不过,他的生意也戛然而止,因为他最主要的一个靠山——某一个国企倒闭了,他彻底断了财路。
十八岁的时候,我鬼使神差地走上他曾经呆过的那个学校的讲台,人们会偶尔谈论他。我的好几个同事和他一道共过事,我半开玩笑地问过那些同事,是什么样的一个女人能让一个青年才俊真的想不开?就在我的身边,就在不久前还有过这样令人唏嘘的爱情吗?我的同事笑了,什么样的女人?长得还不如他现在的女人!看到我可能要往地上掉的下颏,同事说:“没什么奇怪的,那个年代和你们现在不一样”,可他又迅速改口:“也不完全不同,现在领导家的姑娘也还是很吃香,不过大队书记肯定不像以往那么吸引人”。
又停了一会儿,我那同事又改口:“还是不一样的,那时候的爱情可能是一种荣誉吧!”
那个女人不是校长吗?现在怎么样?
她算个什么校长!小学三年级水平都不到,哪里能当校长。运动结束后,她父亲的书记当不成了,所有人都要通过考试才能决定是不是还能当老师。她不敢考试,自己回家了,吓得!
那老何也可以考试啊?
他是小聪明啊!出去一圈跑下来,看不上老师了,哪里还会考试呢?老师是清水的衙门,不如做生意来钱快,就转行做生意了。还是急功近利了一些,当老师安稳,他到老了,不见得会比老师好!
我听说他是个全才,是真的吗?
我同事笑了,看在什么年代,在那个年代,山里的初中生当然是人才。现在你说初中生算人才吗?
可他是不是有很多特长?比如书法,比如绘画,比如音乐等等,村里都把他当神话了。
有些天分吧,但水平真的很一般!
我同事说完,忽然煞有介事地看了我一下,他不如你,一门都不如你!
一阵冷风窜到我的后背,我凉到脚底。
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关于他的谈论。直到今年夏天,我回老家,父亲指了指一个佝偻着腰身的老人说,那就是老何。我顺着父亲的手指往前看,就在路边,一个老得不成样子的男人正在蹒跚前行,须发皆白,杂乱地包围着一个瘦小的脑袋。他的身体快和地面平行了,肩上还耷拉着一个蛇皮口袋,正在捡小孩们喝完四处乱扔的矿泉水瓶和燃放过后鞭炮的外壳。
我爸说,他到底还是有些痴呆,现在看来是好不起来了。
那天,村里有件大事,中午很多人在一块儿吃饭,隔壁桌上坐着老何,身边是一群和他年纪相仿的老人。那些人可能是他当年的崇拜者,总是和他拉话。我坐在隔壁桌上,听得很清楚,尽管他的声带已经沙哑到只能勉强地发出简单的字符,但我还是听得一清二楚。
他在尝试着讲一个故事。他说,有一条水蛇遇到了一只癞蛤蟆,水蛇想箍住癞蛤蟆,可是箍不到癞蛤蟆,就是箍不住癞蛤蟆,箍不住……箍不住……
他可能是记不得故事怎样往下发展了,很着急,声音在喘,越来越急促,人们提醒着,询问着,他就是讲不下去……
我忽然感觉到他很难过,可能还在轻声地哭,场面很安静,人们逐渐兴趣索然,逐渐散去。
一个更老的女人走了过,拉起了他,要带他回家,那是他的女人。
那个女人认识我,和我招呼了一下,还问我以前当过老师有没有什么养老金,让我关心一下。我鼻子有些发酸,觉得这个女人不像记忆当中的那么讨厌。
篇5:莲叶何田田随笔
莲叶何田田随笔
微雨过,姗藻荇,修水浓清,新条淡绿,翠光交映。一池新荷。
校园里的莲塘(实际并不能称为“塘”的,大门口一溜儿大水缸),到得盛夏时节,双纹翠簟铺寒浪,雨罢苹风吹碧涨,叶片密密匝匝,红白的莲花亭亭玉立,颇有香渡栏干屈曲红妆映、薄绮疏棂之意境。间着些婴儿拳头大小的莲蓬儿,水缸被叶片层层挡了,倒也颇具些风情。而曲曲折折的水池里顺流飘荡的零星白莲,则似刚出浴的美人——亦难怪人们将美人儿拟作“出水芙蓉”了罢。
印象中夏日的荷花,如同一个粉色、绿色和淡淡的青色濡染于一体的梦,在水下阳光的间隙,形成一点又一点一片又一片晶莹的多层次的令人无法言喻的静美;而当清风吹过或骤雨来临之际,它们又会在坚挺而又柔韧的舞动中,将无数变幻莫测的缤纷色彩洒满池塘。
然则待到夏日消尽,余韵将息,便是红藕香残玉簟秋,入目断柯残枝难掩凄凉。有人称此情此景亦是美的,繁华凋尽,金色的荷茎上依然高高擎着的那些莲蓬,在雪中构建出的那些孤高的姿影,虽然碧绿落去但却依旧恋着它的那一池清水,继远去的游人悄然而至的、似乎正痛惜地护着它的、那些温柔的微笑的残雪,那般凄凉凄绝凄艳凄壮——而我是不以为然的,也许那种死亡之美那种精神升华需要怀着一颗苍老的看透世事的心才能够体味得到。因而我不爱那枯干的惨凄,如同大漠里大片狰狞的死胡杨。
校园里花不少,只可惜开不齐也开不久,望去总是半盛半衰,失却许多美感(最让人失望的大约是超市前两株绿肥红瘦的晚樱,教人分外怀念初中校内纷纷扬扬的樱空之雪)。于是不知何时,那残花便被换作了一树新绿,恍然觉察已至春夏之际。恰于此时,发觉漫漫秋冬的沉郁泥潭里,乍现一抹新的亮色。
那是几处新近冒出的莲叶,圆圆小小的抱成一团团,娇怯怯贴伏在水面上。像是只要逗弄一番,便会受惊吓缩回水底下去。放假几日后回来,情形又有了不同。数枝莲茎纤而不弱,撑起柔软的'还未舒展的叶子。叶子还是卷起的,像炽热的夏日烈阳下被烤蔫的柳条,还有的只是边缘微卷,如舞女的起伏的裙摆。
前些日子下了雨,叶面被冲洗得纤尘不染,如婴儿娇小柔嫩的手掌掬起兢圆润的珍珠,微风拂过,珍珠在掌心攒动,映着碧绿的叶,当真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叶子柔和微蜷的边缘,令人忽而忆起《采莲曲》中的一句“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这时节门口还未曾红荷映日,桥头四顾,却以菡萏满目。只道“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盈盈水波间,一簇莹白惊艳的并蒂莲。
谨以一诗,以表对来日满塘新艳的憧憬之情: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
篇6:何方为家生活随笔
何方为家生活随笔
家,这个字是我小时候不明白,认为是有父母在一起就是家。
那时候家里很穷,但能和父母在一起我就很满足了。但我总是和母亲打架,她对我很严,做错了就用条子打我,我性格和父亲一样,打多了我就反抗。但都过了几天就没事。
五岁那年?父亲到北方打工,我家住南方。只有到过年的时候才回来,第二年又外出打工。我当时不知道父亲做什么的,不知道父亲在哪里做事,只知道父亲会回来的。
可是第二年,母亲和父亲一起外出打工了,我和奶奶生活。
那年我六岁。
本来充满温馨的家现在让我害怕。父母外出打工,奶奶照顾我。每次看到别人的小孩和父母在一起时我都会远远的望着。想着父母,由于小时候的记忆力不是很好,只有那么一点回忆,想着父母。让我撑过被思恋折磨的.日子。
每次坐在外面乘凉的时候我都会问奶奶,爸妈什么时候回来啊?奶奶总是说,快了,还有半个月。于是我耐住心等了半个月。可下次问奶奶,奶奶又说还有半个月。我又耐心的等了半个月,知道我自己都不记得等了多少个半个月。只记得晴天的夜里我都看着月亮,心里祈祷父母快点回来。后来就慢慢的不再问了。
终于在一个下雪的夜里,听着外面的咯吱声,父母推开门,回来了。我默默的走过去帮忙拿东西,父亲总是摸摸我的头,比划着我的身高,高兴地说又长高了。
我总是希望寒假能久一点,因为我知道当我上学的时候父母将又外出打工。
看到家里有空荡荡的,心里不由的失落了。
后来奶奶年龄大了,父母就把我安排到外公外婆那里住。小时候总以为外公外婆是什么选房亲戚,因为见面少。在我眼里外公外婆是有点映象的陌生人而已。
那年我八岁,被送到城里的外公外婆家。在城里的生活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好,相当于贫民。衣服很旧,都是邻居家给的。
我当时以为是来城里玩第二天回家,可当我第二天上学时我才知道自己要在这里住。晚上睡觉的时候眼泪慢慢滑落,偷偷的哭了好几次。
换了家,换了学校,换了环境。周围的一切都变得陌生,让我害怕。感觉自己一个人站在一面巨大的镜子上。
外公外婆在做事,没时间管我。
同学瞧不起我没人和我玩,每到下课我都会在旁看着他们玩耍。想起了我小时候的同伴。
可在城里也没住多久就又回到乡下。
那年我九岁,和外公外婆回到乡下。周围的一草一木都让我有一种熟悉的感觉。
很快我和村里的伙伴打成了一片。和他们讲话,和他们玩耍。那是我两年来最开心的日子。一起上学,一起玩耍,一起回家。
外公外婆也没在那么忙了,开始管教我。
就这样我在外公外婆家算上是定居了。
看着温柔的夕阳慢慢的从天边滑落,回忆自己几年的经历,家或许真的就是和父母在一起生活吧。
篇7:关于教师的随笔:何师
何师是我高一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平头,个子不高,待人随和,抽烟很多,普通话带着平湖口音。每次想起他,总会先想起他的朗诵。你要是听过他那全身心参与的朗诵,一定也会像我一样忘不掉那种被震撼的感觉。整个高一,每天中午何师都用录音机为我们播陈道明的朗诵,一遍又一遍的“十年生死两茫茫”、“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现在已无从回想,解不出数学题的我在那厚重嗓音中是何种心情,但那一句句诗,入耳入心,咀嚼得出满口清香。
喜好写作是初中时的事,高中时不太愿意写,因着语文课代表的“职务之便”不交周记是常事。何师有时也会问起,我倒也不怕他生气,坦言不想写。何师大度,说,不想写就算了,想写的时候多写几篇就好。
高一时,班里有位男生每日接我上课,放学送我回家。其实我与他之间没什么,对他也并无好感,有点哥们的意思。被父母撞见过,他们无端担心,告知何师。何师一言,四两拨千斤——
那个晚自习,我本准备听他长篇大论。他只把我叫到走廊,轻轻说了一句:“你很优秀,他配不上你。”那是个初夏的晚上,风还带着白日的暑气,空气里有草木竞相生长的气息。我的脸微微发烫,听到这句话,疑惑地看着何师,他微微笑起来,对我说:“去自习吧。”
那个夜晚,如此善意美好。何师温和又坚定的语气,晚风中淡淡的花香,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至于那位男生,我不知道何师对他说了什么。那晚之后,他收了心思,后来的月考,成绩突飞猛进。
还记得文理分班之前的最后一堂语文课,何师像往常一样踏着音乐走进教室,他把教室的门关上了,他平时上课从来不关教室门。站到讲台上,他说:这扇门关上了,我们是永远的10班,这个班永远不散。我只记得这句话,他之后说的什么我都忘了。我想每个10班的孩子,都会像我一样,一直记得这句话,就是这句话把我们每个人的心都汇集在了一起。即使后来分班,我们每次说起“我们十班”怎样怎样的时候,语气中都透着一股自信与骄傲。
那时候的中午,何师倒是不给我们听朗诵了。男生们去找了盘古巨基的磁带,循环播《只友情不变》。直到现在,我一想起10班,耳边就是那首歌的歌词和旋律:时间会变,世界会变,一切转眼沧海桑田,只友情不变,真情已超出了语言……后来我才知道,不止我一个,10班的孩子都像我一样,一想起这个班,就哼起这首歌。
分班之后,何师教理科班,我在文科班,在两个楼层。我还是常在校园里、走廊上遇见他。有时他会问我近期数学考得如何,他知道数学是我的弱项,我怕数学。有时候他会叮嘱我不要多吃方便面,吃饭的时间不能省,食堂的菜不合胃口也比方便面好。有时他也只是笑笑,什么也不说,就这样与我擦肩而过。
高三,世界杯。我逃了课,在家看球赛,家里的电话架空,班主任打不进电话来。第二天,我被叫去办公室谈话。班主任大有追究到底的意思,我打定主意一言不发。班主任火到不行。想想也是,平时挺乖巧的女生竟也能逃课,面对老师的一连串追问不给一句解释,换做我是班主任我也生气。可是高三,那一段单纯得近乎残酷的日子里,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方式去发泄自己的压力,所以用了错误的方式,做了不可理喻的事情。
何师将我带出办公室,走廊上,他叹了口气,对我说,昨天你们毛老师打你家里电话打不通,不知道多着急,你这样做也真的是欠考虑。高三压力大,我们老师很理解,但自己要能找到个管理情绪的办法,不能这样任性。不管怎样,你尽力去考就好,我知道你辛苦,你们都辛苦了。我听着,低下头一直掉眼泪。我还是什么都没说,但把何师的话记在了心里。
走过高考,我们最终都离开了那个校园。踏上社会,各样滋味杂陈。年轻的时候人们太坦诚,而长大之后人们又太不坦诚。以至于有那么几年我有点弄不清,坦诚到底是好还是不好。遇事想不明白就找何师聊天,他淡淡的语气总能让我很快安静来。
工作第一年,我们几个学生时代一直要好的朋友邀何师出来喝茶,何师答应得很爽快。茶沏上,何师把烟也摸出来了,递给在场的几位男生,男生条件反射似得一齐摇头。何师笑了,说,现在你们都长大了,不是小孩子,抽烟也可以的,我又不是来查你们抽不抽烟的。男生们笑了,把烟接过去了。那一刹那,我忽然意识到,原来不止我,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那一版的何师的故事。
那天聊起高中时光。那些男生都喜欢打篮球,作为死党的我们,每次男生们比赛必然在场。即使不是正式的比赛,男孩们也毫不吝惜地付出全部的力量,或许因为格外认真,他们在球场上奔跑的身影有着不可一世的光亮,而场边的我们真切盼望他们胜利,聚在一起鼓掌喝彩,也顾不得什么形象。经历这一切的时候,并不觉得什么,可当身边的人随着年华逝去终究一去不返时,才惊觉那些时光那么珍贵。那时的比赛,何师若有空闲也来观赛,他不比我们激动,淡定地站在场边,每次他在,男生们的表现格外勇猛。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在他面前,总是希望自己更好的地方可以被他看到。
后来的后来,时间就仿佛过得越来越快了,也越来越忙了,聚的时间越来越少。与何师的交流,多在手机和电脑上了。
近来,何师身体多有不适,心思也重,听医院工作的朋友说是体检结果显示肺部有阴影。我听了也担心,打电话过去,何师笑声朗朗,说自己终于戒了烟,反倒叫我不要太劳累。
高一的同桌去学校看望何师,回来对我说:你要是不忙了,就去学校看看老何,他挺惦记你的。你去听他说说话也好。
我满心愧疚,竟也说不出一句话来。
惟愿何师健康安好!
公众号:原创生活作文
篇8:何必去在意杂文随笔
何必去在意杂文随笔
每天,总会发生那么些事,开心的,或郁闷的;平淡无奇的,或令人心跳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单一纯粹的时日已不再,平静慢调的生活已不再。有时会笑着笑着就不开心了;有时候呢,痴痴地呆呆的,转眼间又情不自禁地笑了。也许会突然间的小碎步走起,也许会瞬间悲从心来万物皆空。
现在的你,是忙碌着,还是麻木着;是甘愿无悔着,还是难言无奈着;感觉是虚无缥缈的,还是真实可触;是否有着一抹多的情绪难以释放,又是否有着一堆堆的过去难以忘怀?
昔日那种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酣畅淋漓是否依然会有,曾经一起肆意攀登任意行走的同伴又具体何在?多么希望时光是缓缓地流淌,多么希望衰老的速度远远低于成长,呵呵,仅是希望而已。
你不想面对的也得去面对,你不想理会的事情也得尽力去完成;看不透的事情没必要去深掘,想不明白的'问题也无需去揣测;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想到的不一定是有用的。
很多事情根本不必计较,别人说别人的,你听着便是,即使说了你一点也不认可的那又何妨,别人只是说的一个观点,根本没有评判的依据,也没有前因后果的关系,或许就是乐意那么一说,你又何必过多的去在意呢。
一些事情,自己知道就好;一些观点,自己保留就好;一些心声,自己掩埋就好;无论怎样,你能清晰地认识自己就好。
如果有一天,你不再谈论成熟的问题,你便成熟了;你不再哭着笑着交替着,你便豁达了;你不再为诸多个为什么,你便释然了。就怕你还未准备就绪,与你有关的一切早已荡然无存了。
不是痛的领悟,是生活的感触。
篇9:吾心何栖随笔
太公祭
时九月,序属三秋。盛世盛典,盛典深思。值太公尚父三千一百四十五周年华诞日,姜氏子民会牛山之麓,淄江之滨,追始祖之圣德,慕尚父之伟业,肃然起敬,而祭之以文曰:
太公尚父,东海上人,胸怀天下,心系民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其德利风俗,其法正天下,其术谋庙胜。逢无道之世,民不聊生,遂以天下为己任,率民伐罪,鹰扬纵横;除暴禁虐,救世济苍生。辉耀大地,光利天下,殷灭周兴。封地建齐,德威兼济,尊贤尚功;便通鱼盐,因俗简礼,流风善政。变革立法,通益工商,四方以宁。以人为本,家殷人足,肇始兴隆。树德求昌,治兵求强,泱泱大国之风。 《六韬》三略,垂及于今,文德武功,百世之宗;山高水长,赫赫扬扬,周师齐祖,天下共颂。追本溯源,四海同宗,根深叶茂,魂牵梦萦。同根心连,血浓于水,亘千秋而愈烈,历百世而愈盛。再隆祖业,重振齐风,康庄之路,万众偕行。同心同德,共谋昌盛。德灵犹在,惟冀大同。
伏维尚飨!
古老的淄河
古老的淄河里,流水永远是新鲜的,正如现在,阳光在河流的身体上,涂抹最绚烂的色彩,黄昏是沉静的,河上落满金子,落满青铜,这样沉沉的流动太久了,映照着初升的星星,那里,星空可更久远?
突然,有一只小小的飞翔的萤火虫,悬停在河流之上,在这个平常的黄昏,试图与永恒对话。
也许有一只齐国的.陶罐,在水流的下面,怀着公子小白的梦,感受着今日的流水。呵,千年,又一个千年,水依然有冷有暖,夕阳依然或亮或暗。这条本来流量不大的北方的河,因了齐国的美丽疆土和古老文明——但终归要汇入大海!
在河边,我就安静地做一个钓叟吧!守着比自己年长许多的河,安静地数一个个落日,安静地数一个个小小波浪,只愿意顺从这河流和清风,做河里的一滴水,或者风中一缕小小的空气。
我在河边晚钓,也等着时光将我轻轻钓走。
篇10:吾心何栖随笔
把一盏壮行酒,滋润岁月,映出青春的年轮。一路相思一路尘,终不知出发还是到达。欲醒还醉,吾心何栖?好梦时时在故乡,心在路上,路在远方!
奏一曲别离歌,浸润足迹,聆听远行的回响。一路征尘一路歌,才知道到达又是出发,欲醉还醒,吾心何栖?好梦时时在路上,心在梦中,梦在天堂!
醉的还在醉着,醒的未必醒了。醉里是路,醒来是家,半醉半醒之间歌唱我们的故园,梦不断,路更长。
篇11:生活感悟随笔:感触“福”字
春节,我感触的人与事较多,其中对“福”字的感触是较深的,是我五十有余的岁月中最深刻的一次。也许,这样的感触缘于人生经历的积累,也缘于人生阅历的积淀,更缘于机缘的巧合。
大年初一下午,我们一家五人三代开车从县城出发前往龙门乡卜马村,对于我的妻子来说,叫“回娘家”。这次“回娘家”,感觉有了别样的新意,因为一路上我抱着可爱的孙女,六个月的孙女让我幸福满满。这次“回娘家”,主要是看望我的岳父岳母,岳父九十二岁,岳母八十多岁,而他俩健健康康,我们就快乐无限。我家带来了两幅红色“福”字,如果挂在家里,将会使一个家增添一抹红色年味,也是好的。于是,我妻子送给小舅子家一幅,岳父岳母一幅。岳父问:“这两幅字,买了多少钱?”我说:“不是买的,而是县人寿保险公司送的,我给孙女买了两份保险。”
从表情上来看,好像老岳父不感兴趣,小舅子的妻子也不热心。如果不接受这幅“福”字,好像又不恰当,大过年的,将会降低年味的味道,淡淡的。我想,这一现象,是内心民族文化沉淀的表现。
我们回族的大年,是一年一度的开斋节,而不是春节,但我们永平县的回族家庭绝大数,都跟着庆祝春节,过大年。但有自己的过法,体现独特的民族性,比如不贴对联。岳父说:“你看我们就不贴对联。”当然,如果有的家庭要贴对联,也没有人反对,自己随意,自己做主。因为坚守一个民族的民风民俗,是自觉自愿的。所以,在我们永平二十多个回族村中,关于过大年贴对联一事,就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不贴,二是贴。比如我家就贴,我从小时候到现在五十多年,每一年过大年都贴,但在过去,门心不贴“福”字,但要写上几个字,我小时候,是父亲写,我长大后,是我写。门上抑或墙体上也不挂“福”字。这是我在曲硐村老家的情况。后来,我在县城一个小区盖了一小院房子后,每一年过大年,都贴对联,不是受周围汉族邻居的影响,而是我小时候,老家也贴。那么,大门的两道门心贴“福”字吗?贴,而且在一层楼的几道门上都贴“福”字,也在二层楼的两道门上方挂上“福”字。这些“福”字,是我在大年除夕时到县城农贸市场买的,大门上的“福”字是我儿子贴,贴成倒“福”,意为福到老,有福伴随,人生之幸,当然幸福了,这是我家的愿望。其它“福”字我贴,我挂。
贴了对联,贴了“福”字,挂了“福”字,我走来走去的欣赏着,喜悦着,感觉有了年味了,有了大年的热烈气氛了。这是整体性的观赏,如果近距离的局部观赏,味道又是别样的,这就是文化的年味。
大门的对联:“恭喜发财,佳节好运全家福,新春福旺开门红。”这幅对联好,因为“全家福”,是我家追求的,是我家三代五人追寻的一个绚丽之梦;“新春福旺”,是我家的心愿。一层楼的两道玻璃门心上,贴着圆圆的红红的手剪窗花:“福”字。其周围有荷花池,有游动的鱼,还有“年年有余”四个字。我凝视“年年有余”,忽然感悟,忽然回望我经历的五十多年的生活岁月,特别是回望改革开放前与后的情景,特别是回望改革开放四十年国强民富的富裕时代,“年年有余”是每一个家庭的幸福梦想!如今实现了物质生活上的“年年有余”,所以,我看着这对窗花,看着“福”字,越看越有味。车库小门外的白色瓷砖墙体上,挂着一幅红色挂历,一个大大的“福”字,特别吸引眼球,其边缘还有“天下第一福”字,还有“{康熙御笔}多子、多田、多才、多寿、多福”字。我想起,几年前我到过北京一次,寻访过康熙御笔,寻访过“福”字的内涵:多子、多田、多才、多寿、多福,寻访过“天下第一福”。岁月匆匆,如今过大年之际,正值狗年大吉之时,眼前的红色“福”字仿佛动起来,在苍茫的时空中飞跃,姿态迥异,但追寻的方向是一致的: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希望过上好日子。一个套间铁门上贴着的一张“福”字,看起来意味深长,因为精美,价格也不菲,好几块钱的,而且形状不是平面,而是立体状,而且内容丰富,有竹画,有文字,等等。比如:“报竹平安”、“吉祥”、“平安是福,健康是福,富贵是福,吉祥是福。”这些丰富多彩的福,都是每一个家庭需要的,每一个人都梦想的。所以,我越看越觉得幸福无比。
二楼的书房木门上方挂着一串“福”字,由两个一大一小的“福”字构成,大的在上小的下,小的下面还有一束红色丝线。这一串红色“福”字,不仅好看,而且感觉很好。我出入书房,头顶经常碰到红色丝线,感觉不是烦心,而是悦心,因为我感触新时代的幸福。不仅如此,我还让我的孙女感触这红色幸福。孙女才六个月,我把她抱起来,抱得高高的,让她看,让她的小手触摸,甚至用她的小鼻子嗅一嗅,用小嘴吻一吻,她感触着,微笑着,幸福着,我也微笑着,幸福着。
有人说,幸福是一种心理的感受,因心理的感受不同,幸福有些差异。而这心理的感受,又具有民族性,比如过大年,回民为什么不贴不挂“福”字?我猜想,因为这个字的读音与佛教的“佛”的读音,在口语上接近,因为回族信仰的宗教是伊斯兰教。那么,我家为什么要贴、挂这“福”字,缘于我们永平的回族是中国的回族,是本土化的回族;缘于“福”字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我们回族又是中华民族中的一族,因此,应该传承这一优秀文化。当然,我的这一传承与佛教的“佛”读音无关。当然,一个民族的文化风俗,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在世世代代文化生活中形成的,沉淀的。而一旦形成具有民族性的文化风俗,我们应该尊重,即使一时不理解,也要尊重,因为一种民族文化风俗的形成具有长期性以及复杂性,代代相传。面对一种民族性的文化风俗,我们自己要尊重,比如尊重岳父内心的回族文化风俗,也要尊重小舅子妻子的选择,也不要多问为什么?因为老百姓没有为什么?只有继承上辈的做法,同一民族的统一做法,而不标新立异。如同大年初二的早上,我推着孙女到荷花公园游一游,一个背影在我的前面,他好像端着一盆香火,朝着一棵大榕树走。他说:“马老师领孙女逛?”我说:“是的。”我说:“你烧香?”他说:“是的,人家兴,我也兴。”他,我十分的熟悉,只需看背影,只需听声音,就知道他是谁?他是汉族,新家在这里,老家在乡村,工作在县城。我感悟,一个民族的一种文化风俗,就是这样传承,“人家兴,我也兴。”所以说,民族之间的文化风俗,具有民族性,具有独特性,百花齐放,才是春。所以,我们应该坚持尊重民族文化风俗的态度,对待我们永平回民大多数不贴不挂“福”字的文化现象。
我看着我妻子送给岳父的一幅“福”字,妻子挂在门窗上,后来岳父拿掉,不挂。漂亮的“福”字,我越看越有精神,好像发现了什么?发现了“福”字字形及其含义。
“福”字字形在甲骨文中是“两手捧酒献于祭台上”的会意字,在金文中也保留了酒坛的形状以及将酒坛用于祭祀的意思。在古代酒是非常珍贵的东西,比黄金珍贵的多!把自己最珍贵的东西献出去叫什么?“把自己最珍贵的东西献出去”?那不是“奉献”吗?“福”的真正含义不是“索取”,而是“奉献”。所以易经说:积善人家,必有余庆。“善”字,草入羊口,就是奉献,就是福。
此时此刻,我有了重大发现,欣喜若狂。一是,回族人家不贴不挂“福”字,缘于其会意字,与酒有关,而回族人家是禁酒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答案应该如此吧?;二是,“福”的真正含义不是“索取”,而是“奉献”。也就是说,幸福,是奉献,而不是索取。我畅想,一个“福”字,能够穿越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时空,并成为文化之瑰宝,在狗年的市场上光彩夺目,在千家万户的家庭里贴着、挂着、闪耀着温暖的光芒,缘于奉献!
奉献,就像我眼前岳父岳母居住的庭院里盛开的茶花。枝繁叶茂里的茶花,一朵朵,娇艳无比,美丽动人,我快乐地欣赏着,仿佛感触“福”字!
作者|马永欢 永平职中语文教师
公众号:东方散文杂志
篇12:辛福之叹人生随笔
辛福之叹人生随笔
好友相聚,聊着轻松的八卦,聊着聊着不知怎么,就聊到了艰难的人生,因为是多年好友,互相倾吐的不是自己朋友圈的幸福秀,而多是烦恼、忧愁、愤怒与不平,甚至是各种羡慕忌妒恨,像是日剧《总觉得邻家更幸福》中的各种人一样,总觉得自己辛辛苦苦求不得的.幸福,对其他人来说唾手可得、轻而易举,每天被朋友圈的花式幸福碾压,自己的那些平凡的小确幸也变得酸涩异常。于是转而安慰自己:咱比谁谁谁还强,感觉有个人垫在最底层,自己还不至于太糟糕。
朋友又讲到了一个糟得不能再糟的故事:一对夫妻,儿子年满20,一家人其乐融融,不想一场车祸夺去了儿子的生命,瞬间这一家子从幸福跌至灭顶。我们听了唏嘘:这是人生最大的悲剧。朋友又道:还没完,儿子去时,夫妻两人已经46岁,很难再有孩子,别人都劝他们领养一个孩子,但他们确信,领养的始终不如亲生的,于是各种药物与艰难的治疗,没想到他们真的又生了一个女孩。我们又不禁唏嘘:真是最好的结局。朋友又道:还没完,小女孩活泼可爱,长到20岁,考上了大学,还有了一个百般对她好的男朋友,两夫妻老怀安慰,结果一次体检女孩却查出了肺癌……
朋友没有说下去,我们也没敢再问,正如电影《我不是药神》特别好,但是我却不敢看,其实朋友这种故事也不敢再听,人生的痛苦可能与朋友圈的幸福类似,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人经历不到。我没品尝过那些花式幸福,也万万不想经历这种锥心之苦,他们宛如人生之路的一个极端与另一个极端,如果我们一直在中间的道路行走得无波无澜,那就是最大的幸福。
篇13:迎春接福随笔小札
迎春接福随笔小札1500字
“春花朵朵开呀/开呀开满园/张着笑脸迎呀迎春天/春风正暖洋洋/春天悄悄到人间/快快乐乐过呀过新年/说一声呀恭喜你/恭喜恭喜你/说一声呀恭喜你/恭喜恭喜你”在欢快的音乐声中,我们的团圆饭启动了。年尾接年头,这是一个盛大、庄重的节日,忘不了已经逝去的亲人们。首先,我们盛好饭,摆好酒杯,给酒杯中斟好酒,开始祭祀逝去的先辈们,我把早已印制好的冥币(火纸)一边点着,一边虔诚地说:
“三太的公公,老少的亡人,内亲外戚,包括瘸子、跛子……今天备下一桌团圆年饭,接您们回家过年,不成敬意,请原谅。”
祭祀祖先仪式结束,紧接着团圆饭开席了。只见满桌丰盛的美味佳肴:甲鱼鸡子火锅冒着扑鼻的香气,还有“年年有余(鱼)”、“粉蒸蒸肉”、“蒸炸排骨”、“竹笋炒瘦肉”、“金黄春卷”、“油烩青虾”、“糯米圆子”、“青椒牛肉”、“糖醋鸡翅”、“卤汁‘抓钱手’”、“粉蒸肉糕”、“猪耳朵”、“猪舌头”、“炒青豆”、“干煸四季豆”、“清炒麦丸”、“青椒苦瓜丝”……哇塞!太多了,还有好多种菜,我也排不上名儿来。我默默地点着,眼花缭乱,大概加估计少说也在那近二十盘吧!
大家围坐在餐桌四周,尽情地享受老伴儿忙活了一个上午的满桌盛宴。
大年三十,哪有不喝酒的道理呢!这古人就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著名诗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酒宴外加音乐,气氛温馨浓烈;大家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这不正好应了我此时的心境么。我提着浓酱兼香型“白云边”白酒,力劝大家少饮点白酒。亲家公、亲家母表示不喝,紧接着儿子、儿媳、女儿、女婿都摆摆手说:
“想喝,但不能喝。我们等会儿都要驾车,若是酒驾被交警逮住要罚款、扣分,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出行安全。”
我一想,他们说得也有一定的道理,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无奈,在我好劝歹劝,费了不知好大的口舌,我与亲家俩把“保罗侯爵干红葡萄酒”小酌了一杯,其他的人也用“生榨椰子汁”满上,以饮料代酒。
大家举酒杯,相碰在了一起。不约而同的汇成了一句话:
“新年快乐!”
你敬我,我敬你!共同的语言是:
“欢欢喜喜迎新年,万事如意平安年,扬眉吐气顺心年,梦想成真发财年,事业辉煌成功年,祝君岁岁有好年!”
“一张桌子,满堂亲人围成圆。一道大餐,福禄寿财已上全。一杯美酒,喜乐甜蜜都斟满。一条祝福,千家万户已传遍:祝我们全家新年快乐,喜事连连!”
举杯再举杯,祝福又祝福。大家一起品味佳肴,总结过去,展望新的一年。大家一致认为:
“风也过,雨也走,不再有;亦有喜,亦有悲,2016已成灰;酸也品,甜也尝,更辉煌;望过去,展未来,2017新舞台!祝新春愉快!”
大家品味着真正“年”的味道,这一拨儿又一拨儿的微信红包,接踵而至。儿媳一边吃饭,一边不停地抢着微信红包。
女婿对他嫂子说:“嫂子——甭管红包啦!年饭开动,团团圆圆、好酒好菜。祝大家鸡年大吉、财源广进、身体健康、万事顺利!发来的红包,不抢,收到的祝福,就不一一回复,来,大家干杯!”
是呀!平时大家工作都忙,大年三十,一家难得团圆。发来的红包,不抢,收到的祝福,就不一一回复,我非常赞同女婿的观点。
说团圆,话团圆。这除夕这天,全家人都要团聚在一起,举杯祝酒,一起吃年夜饭。在外地的家庭成员,凡是能够回家的,一般都在除夕之前赶回家中,所以叫“团圆饭”。
据《吕氏春秋·季冬纪》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击鼓驱除“疫痨之鬼”,这是除夕的由来。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在西晋周处的《风土记》。除夕夜,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为别岁,夜达旦不眠为守岁。
古代人吃年夜饭时,桌上放一个烧的很旺的火炉,全家人围着火炉吃年夜饭,因此也叫“围炉”,不是日子过得红火兴旺。
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餐。因为一年之中大家都很忙,只有过年才能团聚在一起,所以特别重视除夕的团圆。这天的饭菜也很讲究,而且有美好祝愿的意思。比如说,一定要有一盘鱼,因“鱼”和“余”谐音,取“年年有余”的意思;还有叫“富永”之类的糕点,象征着永远富裕。
篇14:今昔何夕的杂文随笔
今昔何夕的杂文随笔
白文龙从未相信过爱情这东西,甚至也从未相信这世界上存在着爱这东西。从未有过例外,即便那位高中同班的女生,也仅限于互有好感罢了。现实中白文龙总是一个人孤零零的活着,不知冷暖。
第一次被赶出家门,是十三岁那年,后半夜妈妈撕心裂肺地到处喊他,他没有应声,也没哭。他就在离家不远那棵树后,看着自己家的灯亮了一夜。他在树上刻下几个字:我要离开,带着妈妈一起走!
第二次被赶出家门,在雨里遇上陈伯拉着一板车捡来的破烂费力地上坡,于是他帮着陈伯把车推回家,那一夜陈伯收留了他。那一年他十四岁,从此以后,直到高考完,他经常到陈伯那里,几乎和他一起生活。而他再也数不清,被赶出来过多少次。
第一次哭,是高考前两个月,那时他突然不再复习功课,整天帮陈伯收拾他的废品。陈伯问他:“白娃子,你怎么不作业了?”他沉默了一会儿说:“我想去找工作了,你要照顾好身体!”陈伯看着他半天,什么也没说,然后转身进屋里,过了一会儿,手里提着一个小袋子递给他,打开里面全是钱。陈伯说:“白娃子,好好写字,去上大学吧!伯伯这些钱应该够,等你将来工作了,再还给伯伯。”他什么也没说,只是泪水溢满了眼眶。那年,他十八岁。
一切的一切仿佛都开始于21岁那年,那一天是个夏日清凉的夜晚,还有一个月就要放暑假了,在餐厅做服务生下班回学校的路上,遇到了她,显然她很伤心,独自一人在校舍对面的老梧桐树下哭泣。听着她的声音一直走到宿舍楼的白文龙又折回她那里,递给了她一张纸巾。那一刻只想起了陈伯一个人,似乎也是同样的夜晚,陈伯看似无意地转过头说:“娃子,要不,在伯伯这里坐坐吧。”已经前脚出门的白文龙僵了三秒钟,他回头迎着陈伯坦诚的眼神,心底那份执傲一溃千里,他接过陈伯递过来的水坐了下来,于是这一坐便是一生,任谁都没有掂量过这句话的份量。它是如此轻巧地掀起人生非凡的局面,所有的人都措手不及。
白文龙站在女孩子的面前,沉默良久说:“不好意思,我不太会安慰人,你需要帮助的话,可以告诉我。”她抬起泪眼,在这个世界迷失的灯火下,他面色蒙胧,昏暗的轮廓里,是一张灰暗不清的脸,但就是这一张在当时看不清楚的脸和身影给了她莫名充沛的温暖。人生不仅是在我最美的时候遇见你,更要在我最柔弱的时候遇上你,让我这只在惊涛骇浪中的小船,驶入你宁静的港湾,从此我能避风躲雨,与你相守一生。
白文龙一直不太确定,第一次爱情是什么时候,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所有人却都幻想着一场不平凡的相遇和相爱,但是他遇上她,只是一场善意的不忍,或者一次鼓起勇气的意外。
可一切都从这种不设防的相遇和相识开始,大家都不相信爱情,背叛和遗忘早已占据生活的主要位置,但他遇上了陈伯,她遇上了他。当我心灰意冷身陷囹圄时,你就这样清清淡淡地出现在我的人生里,只是轻轻地一句话就把我从悬崖边上拉回来。
5年后,白文龙工作再创业,然后创业失败,工作攒下的所有积蓄付于东流,于是他又找了一份工作,每天他都会经过一座天桥去上班,失魂落魄的他每每看着天桥底下汹涌的车流,他都抑制不住想跳下去。
直到她,再一次和他邂逅,在异地陌生城市的同学会上。他们像老朋友一样,一问一答平淡地交流着,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白文龙向她告别,因为他知道她有很好的生活和生活,还有更好的家庭背景。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和她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现实中的而他,一无所有,怎么能走进她的生活?对生活重燃的信心又被扑灭。
白文龙在回去的那座天桥上终于失声痛哭,像个找不到妈妈的孩子一样,想要离开,却又眷恋这世间,可这世间自己从未拥有过,甚至也为失去她而哭,也为诀别生命而哭,这么多年以来所有的压力全部宣泄而出,他也像被掏空了一样,像个没有灵魂的人。
那时他卸下所有的'骄傲,自信,防备和尊严,把自己灵魂中最脆弱的一面袒露在这人世间,他走向桥边,准备投身到滚滚的车流。
那年他27岁,十月的最后一丝炎热随着夏天离去,还有11天是他的生日。他的生活里只剩下妈妈和陈伯,而痛哭的那晚,他准备告别她,以一种不可逆转的方式。这世界上除了妈妈和陈伯以外,她成了他最后留恋的东西。
然而命运和他开了一个玩笑,一只手拉住走到天桥边的他的手,那只手上有种柔软的温度让他冰冷中的灵魂在黑暗里醒过来。他听见她带着哭腔的声音追问他:“龙,你怎么了?”他转过头看见她泪眼如花的脸,冰冷的心被某种力量点燃,他什么都没说,只把她轻轻拥入怀里,紧紧地抱住,直到他的世界重新活了回来。
白文龙一直不知道谁是谁的港湾,他飘泊的船停靠在她的港湾,而她睡在他的怀里。很多年以后白文龙常常从梦里醒,看着躺在身边的她,有一种感觉从卧室里通过她涌入自己的心里,瞬间填满那颗还有一丝疑惑的心,他俯下身去亲吻身边的她,又重新睡去。
从那以后,白文龙知道了什么是爱!令昔是何夕,昨日何所示?就像最开始怀疑它从不存在一样。
篇15:杂文随笔何时有经典译著可读
杂文随笔何时有经典译著可读
英语世界译事茂盛。比如菲茨杰拉德译波斯人奥玛珈音的《鲁拜集》,因译得很传神,很合西方读者口味,已成了西方经典译著。放眼百年白话译著,经典几乎未曾诞生。可能中国的翻译家,未能取得信达雅的弹性尺度,或者大都偏于达意而丧失神的传递甚至母语的可能性再造了吧。我不懂外语很痛苦。自己不能亲阅原著,纯读译作,多年盼着经典译著呵。曾读卞译《莎士比亚悲剧四种》,深为其散文及现代诗笔触而兴奋而折服。但还是达不到经典之高度。百年白话译著经典在哪里?我不知道。很偶然的',今晚诗人伊甸在微信上宣布开读汪译曼杰什坦姆诗集《黄金在天空舞蹈》。于是我便有感而发:“恐怖与必须不安与坚定践踏与反抗等等意态碰撞以及古典形式在现代之回响决定了译曼之不易精译则传神,粗译则无味”不知伊甸兄读罢汪译感觉如何?近代苏曼殊译诗,清新典丽,颇传神。比如苏译歌德颂《沙恭达罗》诗:“悠悠天隅,恢恢地轮;彼美一人,沙恭达伦。”这最后两句,引得王维克先生萌发爱意,便从法文转译了印度伽梨陀娑的这部诗剧。苏译拜伦诗更成功。其中关节至今未引起重视。我曾设想,冯至先生若能按自己兴趣,而不受政治因素的影响,或时代的局限,专攻专译里尔克,把其诗其文完整译出,可能经典译著就来了。这设想多么美好和奢侈。设想归设想。我不懂也不知中国的读者,何时才有经典译著可读!
篇16:关于邻居的随笔写作:何大叔
《何大叔》一文中作者开头写何大叔就是那个我们围观田大爷杀鸡时说风凉话的人引人想象。接下来详细的介绍何大爷的一些事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作者这篇佳作吧。
何大叔就是那个我们围观田大爷杀鸡时说风凉话的人。
作为吃瓜群众,我们都这样点评:
啊,你看人家好能干!
几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
硬是会整啊!
何大叔憋憋嘴说:
我就从来不做这些!我从来不做饭!
田大爷也不是个省油的灯,立马回敬他:
切!怪不得,你只能做门面了!人家娘娘母母的住楼上!
田大爷有资格说这样的话,毕竟他的老伴过世了,而何大叔的老婆健健康康。
何大叔作为我的邻居之一,紧邻田大爷和朱大娘。
他和我一个村,但是不是一个组的。07年,我们这里拆迁安置后,我们小区安置了3个村组的村民。重新洗牌后,何大叔就变成了我的邻居之一。以前只限于认识,不了解。如今天天住在一起了,他们天天上演各种故事。
上周网上有一则新闻引起网友强烈关注,那就是大凉山政府为山民在修了个天梯。
网友们大多不解,为什么不将村民迁下来?那么陡峭的爬来爬去,多危险啊!
一拨网友分析说,不是政府不迁移村民,而是这些人不愿意下来。不愿意下来的主要原因为了继续享受政府补贴。
对此,我则有不同的看法。
继续享受政府补贴可能是其中很小的原因。
真正的原因是很多很多人不愿意离开故土。不愿意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
我们眉山市近十年安置大量了三峡移民,为他们了修建了标准统一的住房,可是,很多人还是要千方百计的跑回故土。
这可能是意识形态的原因吧。
07年,我们村就被拆迁征用了,其中有一大片地用于修建青衣小学和青衣中学。
青衣小学直到今年才完工,9月份才开始正式招生。
而那块更大的用于修建青衣中学的地皮直到这个月初才开始动土。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村的村民就在青衣中学的地皮上各自为政,种菜的种菜养鸡鸭的养鸡鸭,干的实在欢乐。
一般的村民也就是去种植硕眩怯3个老头居然选择在里面搭棚住下!!
那个棚啊,和狗窝差不多,人进去时都要弓着背。
这3个固执的老头,年龄也不是特别大,都是60岁左右。都是有家有室,妻贤子孝的那种。
相反那些孤寡老人那些老光棍,反倒麻利的搬进了小区里了。
这一奇特现象引起无数吃瓜群众的热议。
人们大都觉得他们是疯了!脑筋跟不上时代的进步。
放在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楼房不住,偏偏要守在旧宅地苦苦相守,为的啥子呢?
何大叔就是这3个疯狂的坚守者之一。
本月初,青衣中学开始正式投入修建,这3个老头被赶出了这块闲置多年的空地。
何大叔的门面紧邻我的门面。他这里其实早就装好了的,可以入住的,只是多年来,他既不去楼上于妻女一起住,也不住门面,偏偏去那块空地的窝棚里住。他在那里种菜养鸡鸭,他的女儿一日三餐给他送饭,他十分享受在那大片空地里悠闲自得的生活。
现在他不得不搬出来,住在了门面。
他将那些完全用不住的农具那些旧家具,那些鸡啊鸭啊一律带回了门面。
何大叔有妻女,女婿孙子一大家子,他们都住在干净的小区里。
可是他住的门面完全就是狗窝。狗窝!
反倒是人家田大爷一个孤老头,住所竟收拾的巴巴适适整整洁洁。
田大爷家里各种现代化家电样样俱全,何大叔家里唯一有现代气息的东西仅是一台巴掌大的小小黑白电视!真的只有巴掌大啊!
何大叔家的卷帘门每天半开着,里面角角落落挤满了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
他不仅将大量现在没法用以后也没有机会用的农具堆积在里面还将大量占用了人行道。他的门口也堆满了没有用处的水桶啊小桌子啊凳子啊,严重影响了我们的出行。
和他的家一样,他本人也穿得不甚干净。他一点不在乎这些。
他只在乎他的鸡鸭。
一日三餐细细的将红薯切成丁,煮好后,混着米糠喂他的鸡鸭。
并在中间时间段,细细地切了菜叶喂鸡鸭。
他应该不是不会煮饭,而是不愿意自己做吧。他不给自己做饭,但是却认认真真地给他的鸡鸭煮饭。
何大叔的一条腿有点跛。原本不是这样。
前几年他得了股骨头坏死,在一家私人诊所里前前后后花了十多万,治疗着治疗着就成了跛子。
我问他为啥不去正规医院?
他支支吾吾地转移了话题。
他矮矮小小,一条腿又跛了,但是呢,还是喜欢骑车到处跑。
他每天喂完了他的鸡们,就骑车出去耍了。
作为同样爱骑车到处耍的田大爷,和他是耍不在一起的。
他们一说话就相互呛。
★ 不悔随笔
★ 何蕃传阅读答案
★ 面馆创业计划书
★ 三年级的民间故事
★ 合规承诺书
★ 公司承诺书
★ 九仙游记作文
【和府何福随笔(锦集16篇)】相关文章:
《张衡字平子》阅读附答案2022-06-05
洪崖丹井介绍导游词2022-08-14
爱意满满婚证词2022-11-29
喜气洋洋婚证词2023-07-28
合规从我做起承诺书2023-05-29
合规经营承诺书2023-10-10
合规员岗位职责2023-03-03
新图书馆印象2023-08-01
冰心的《往事》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2023-06-26
己亥杂诗诗意简短2022-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