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戏的意思, 百戏的解释(精选7篇)由网友“Oolong”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百戏的意思, 百戏的解释,希望您能喜欢!
篇1:百戏的意思, 百戏的解释
百戏的意思, 百戏的解释
【词语】 百戏
【全拼】: 【bǎi xì】
【释义】: 古代杂技的总称。
篇2:百戏的名词解释
百戏的名词解释
百戏是中国古代汉族民间表演艺术的泛称,“百戏”一词产生于汉代。《汉文帝篡要》载:“百戏起于秦汉曼衍之戏,技后乃有高絙、吞刀、履火、寻橦等也。”可见百戏是对汉族民间诸技的称呼,尤以杂技为主。
百戏的起源
百戏是中国古代汉族民间表演艺术的泛称,“百戏”一词产生于汉代。《汉文帝篡要》载:“百戏起于秦汉曼衍之戏,技后乃有高絙、吞刀、履火、寻幢等也。”可见百戏是对汉族民间诸技的称呼,包括杂技、角氐、幻术、游戏等,尤以杂技为主,最晚起于秦汉之时。
百戏的发展
秦汉
秦汉时已有,汉代称“角抵戏”。包括找鼎、寻幢、吞刀、吐火等各种杂技幻术,装扮人物的乐舞,装扮动物的“鱼龙曼延”以及舞蹈和器乐演奏与带有简单故事的“东海黄公”等,是综合性娱乐节目。《汉书武帝纪》中记载,元封三年春,皇家在京师举行百戏表现,“三百里内皆(来)观” 。
南北朝
至南北朝时,百戏亦称“散乐”。“散乐”与“百戏”合称“散乐百戏”,涵盖面更加广泛。《隋书·音乐志》载:梁朝天监四年的一份宫廷宴会的节目单,第十六项是“设俳优”,安排在雅歌与鼙舞之间,从第二十一项起设各种杂技,可见俳优、民间舞和杂技都是当时“散乐百戏”中的主要项目。北齐时,百戏表演中有“俳优侏儒”,西魏时有“俳优角抵”。
唐代
唐代长安设有教坊,“以隶散乐,倡优,曼延之戏”,已有技艺的侧重,“倡优”重说唱技艺曼延之戏指杂技表演。教坊中有黄翻绰、唐崇等唐代著名俳优,崔令钦的《教坊记》说他们一个“善僄弄”(黄翻绰),一个“善宣赞”(唐崇),可见这两个项曲艺技艺都属“倡优”。
宋代
北宋汴梁(今河南开封)每逢节日,举行歌舞百戏盛会。宋代习惯上沿用“百戏”指所有汉族民间技艺但已呈现分化的趋势。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中把以唱为主的技艺归于“伎乐”中,包括当时流行的口栗、唱、诸宫调、唱耍令等。而对于散乐,则认为以杂剧为“正色”,“散乐”逐渐成为戏剧歌舞一类的专称。而百戏在宋代多专指杂技及竞技表演。周密《武林旧事》卷七记载太上多次“射厅看百戏、依例宣赐”,这里的“射厅”是宫廷中演习武艺射弓的专门场所,其演出的百戏极可能是角抵相扑或武术一类。
元代
元代以后,百戏节目有所发展,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元以后百戏这个词逐渐少用。
百戏的内容
飞丸
飞丸是中国古代杂技的传统节目之一,战国时已很流行,《列子》、《庄子》均有记载。四川出土的汉代画像砖,有一人飞三丸、五丸、七丸的图像。汉代由于中外文化交流,外国杂技家也到中国表演和学习。《后汉书·西域传》云:“大秦国俗多奇幻,口中吐火,自缚自解,跳十二丸,巧妙非常。”大秦国即古罗马帝国,今意大利。随着民族文化交流,中国的杂技艺术也传到了西方。
安息五案
案上倒立是汉代常见的杂技节目,来源于西方的柔术,在当时被称为“安息五案”。安息即波斯,今伊朗。杂技倒立当时有在地上、鼓上、竿上、台上,案上是其中流行的一种。它是吸收安息的柔术表演并加以民族化。倒立的案,是中国汉唐时期汉族劳动人民人民生活的用具,为长方形下方有四个短足,也有圆形和方形食案。食案都比较矮、轻便,便于搬动,放在地席或矮床上使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重叠食案桌上表演西域柔术,表明中国古代人民善于吸取外来的艺术表演方法,加以创造出新,现代杂技叠椅倒立以此发展而来。
叠案倒立
桂湖新都博物馆陈列有一块《百戏》汉代画像砖:高28宽49厘米,新都利济出土。画像左边有一位头梳双髻的少女,在重叠的十二重案上表演倒立。穿紧身衣裤,窈窕细腰,双手倒立,反身如弓过肩,拆腰并足,凌空昂首,体态轻盈。案为长方形四足,层层叠起间隔分明。右边一位椎髻,上身裸袒足登木屐的男子,双手舞弄五丸,动作敏捷,侧头而视,神情自然。中间有一女子双手舞袖,双足踏在地上的盘子和小鼓,随曲起舞,姿态优美。这就是盘鼓舞,把杂技表演和舞蹈艺术巧妙地结合起来了。
鱼龙曼延
“鱼龙曼延”,由几个人手里拿着鞀鼓,引逗一条化装的鱼和一条龙,龙身上有一幼童,在做各种表演。
盘鼓舞
盘鼓舞,或称七盘舞,是汉代盛行的一种歌舞形式。其表演方式,或单人或数人;演员或男或女:伴奏乐队或大或小,均无定规。
歌舞俳优
百戏里还有一种由“俳倡”或“俳优”表演的节目。李尤《平安观赋》中有“歌舞俳优,连笑伎戏”的记载,逗笑说唱的俳优当是“百戏”中仅有的曲艺节目。“俳”,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为“戏”,即带有一定故事情节的表演。“倡”,释为“乐”(音洛,快乐),即能使人发笑的滑稽性表演。《汉书·霍光传》说:“击鼓歌唱作俳优”,可见他们表演时是击鼓和唱歌的。表演的节目,据《魏书·王粲传》裴松之注引《吴质别传》说:“质(吴质)黄初五年(224)朝京师,……时上将军曹真性肥,中领军朱铄性瘦,质召优使说肥瘦”。所谓“说肥瘦”可能已是说唱或戏曲的萌芽 。
篇3:宋代茶百戏随笔
宋代茶百戏随笔
唐代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中描述道:“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这说的便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宋代茶百戏的前身。
昨天,我跟着妈妈来到广州茶博会,听了潮州工夫茶传承人叶汉钟老师的一堂茶文化课,受益匪浅,因为叶老师在课堂上带领我们穿越古今,感受到了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叶老师是一个面容憨厚和善的中年人,黝黑的面孔,两颗闪亮有神的眼睛,透出一种精气神。当紫烟袅袅上升、空气中弥漫着炭火的香气之时,叶老师便开始为我们展示“茶百戏”这种我们从未曾见过的神奇技艺。
首先,叶老师在一个大木碗中,放入磨好的茶粉,先加点开水,再用一根细长的`小木勺快速搅拌,使水和茶粉充分调和在一起,这个步骤叫“调膏”。
紧接着,在注入适量的开水后,叶老师便开始用一个如刷子头般的竹茶具——茶筅不断搅拌、击打。这看似平常的上下回旋翻腾的动作,却充满了大学问——使用茶筅的要点在于“手轻筅重,指绕腕旋”,这样做,可以使茶粉里面富含的果胶充分接触空气,而化作茶汤表面浮起的一层茶沫(即沫浡)。击打得越久,泡沫就越丰富,沫浡也就能在茶汤表面停留得越持久。看着沫浡如凝固的浪花一般一层层堆叠,我的心中充满了好奇。
终于打出了一层厚厚的茶沫,老师缓缓把深棕色的茶糊倾入桌面上一个如圆月般的茶盘中,让茶汤平铺开来。
色如土,凝如泥,平静的表面下正酝酿着高潮的到来。
随即叶老师使出了他的绝活——在小茶勺上沾了点清水后,如蜻蜓点水般,轻轻地、慢慢地,用小茶勺在茶糊表面的茶沫上,画出了一道白色的优美的弧线!全场瞬时惊呼起来。
这是由于水稀释了表面的由果胶和茶粉组成的茶沫,与下面的水和部分茶粉融合在一起后,形成了这样一种奇观——这个步骤,叫做“破膏”。
接着,便是叶老师的艺术创作——他在茶沫上自如地画着流畅的线条,又撒上了几瓣花瓣和叶子,再撒上几撮茶粉,俨然成为了一幅美丽的抽象画!这不正是北宋陶谷所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的神奇景象么?
叶老师招呼着大家都前来轮流作画,在大家兴致勃勃的你一笔、我一划中,很快茶沫表面大部分都变成乳白色了。这时叶老师挑起一点棕色的茶沫,往乳白色的茶沫上轻轻一抹,便又可以重新再画了——这叫做“贴膏”。全场不禁响起热烈的掌声。
在这不断的破膏、贴膏之间,一幅幅艺术品在叶老师的“笔”下诞生——寥寥数笔,就描绘出云雾缭绕的山水;轻轻几划,就勾画出坚韧不拔的苍竹;缓缓行笔,就勾勒出工笔画般的花鸟虫鱼;刷刷几下,一幅狂草竟俨然现于眼前……那白色的茶沫,如卷云,如白浪,变幻出无数美丽画面——这盘小小的茶沫中所容纳的画面仿佛是整个世界。
看到这里,我发现叶老师为我们展示的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是一种艺术的融合与升华。
现在,我才知道宋代的茶百戏,也叫做“斗茶”,就是比谁的茶沫更持久,谁的茶画画得更好。这真是一种妙趣横生的、神奇而富有文化气息的比赛。
最后,叶老师将茶汤分与我们众人品尝,大家把表面上的那层茶沫轻轻挑起,舀入嘴中,一入口,
那茶沫酥酥的,带着茶特有的苦涩,又带点甘味,这是何等令人陶醉的享受啊!
见识茶百戏,品味茶沫味,感悟茶文化,穿越古今,畅游中国茶文化长廊,这妙趣横生的体验茶文化之旅令人终生难忘啊!
篇4:百戏之祖江苏昆曲
昆曲,发源于14、15世纪江苏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现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曲。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
昆曲,发源于公元14世纪中国的江苏昆山,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昆曲曾经有“昆山腔”(简称“昆腔”)、“昆调”、“昆曲”、“南曲”、“南音”、“雅部”等各种不同的名称。一般而言,着重表达戏曲声腔时用昆山腔,表达乐曲、尤其是脱离舞台的清唱时用昆曲,而将指表演艺术的戏曲剧种,则称做昆曲。
昆曲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
在演唱技巧上,昆曲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快慢以及咬字发音,并有“豁”、“叠”、“擞”、“嚯”等腔法的区分以及各类角色的性格唱法。音乐的板式节拍,除了南曲“赠板”将四拍子的慢曲放慢一倍外,无论南北曲,都包括通常使用的三眼板、一眼板、流水板和散板。它们在实际演唱时自有许多变化,一切服从于戏情和角色应有的情绪。
昆曲的乐器配置较为齐全,大体由管乐器、弦乐器、打击乐器三部分组成,主乐器是笛,还有笙、箫、三弦、琵琶等。由于以声若游丝的笛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上赠板的广泛使用,字分头、腹、尾的吐字方式,以及它本身受吴中民歌的影响而具有的“流丽悠远”的特色,使昆曲音乐以“婉丽妩媚、一唱三叹”几百年冠绝梨园。伴奏有很多吹奏曲牌,适应不同场合,后来也被许多剧种所搬用。
昆曲表演的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昆曲的戏曲舞蹈多方吸收和继承了古代民间舞蹈、宫廷舞蹈的传统,通过长期舞台演出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说唱与舞蹈紧密结合的经验,适应叙事写景的演出场子的需要,创造出许多偏重于描写的舞蹈表演,与“戏”配合,成为故事性较强的折子戏。
昆曲的念白也很有特点,由于昆曲是从吴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它的语音带有吴侬软语的特点。其中,丑角还有一种基于吴方言的地方白,如苏白、扬州白等,这种吴中一带的市井语言,生活气息浓厚,而且往往用的是快板式的韵白,极有特色。另外,昆曲的演唱对于字声、行腔、节奏等有极其严格的规范,形成了完整的演唱理论。
昆剧艺术经过多年的磨合加工,已经形成相当完善的体系,而这一体系又长期在中国戏曲中占据独尊地位,所以昆剧艺术被尊为“百戏之祖”,对整个戏曲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许多地方戏都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它的艺术养分,其中还留有部分的昆腔戏。
此外,昆曲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上演剧目。其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沈Z的《义侠记》等。高濂的《玉簪记》,李渔的《风筝误》,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另外还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戏,如《游园惊梦》《阳关》《三醉》《秋江》《思凡》《断桥》等。
昆曲作为一个曾经在全国范围内有着巨大影响的剧种,在历尽了艰辛困苦之后,能奇迹般地再次复活,这和它本身超绝的艺术魅力有紧密关系,其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它的音乐上。
篇5:百戏之祖是哪个戏种
百戏之祖是哪个戏种答案:昆曲。
昆曲,昆曲是我国活跃在舞台上最为古老的曲种,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昆曲是百戏之祖,源于元末江苏的昆山。
我国几乎所有剧种都不一样程度地受到昆剧的滋养,所以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异常宣布中国昆曲艺术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昆曲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与历史上古希腊戏剧和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但希腊和印度的戏剧都早已绝迹,仅有昆剧至今仍活跃在我国乃至世界的舞台上。昆曲的唱腔清柔婉转,优美动听,表演载歌载舞,高雅精湛,剧本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昆曲发源于江苏太仓南码头,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上党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
昆曲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北京大学为昆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在语言上,根据丑、副两类主角的念白特色,该剧种通常可分为南昆和北昆:南昆以苏州白和扬州白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
昆曲中的许多剧本,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昆曲曲文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曲牌则有许多与宋词元曲相同。这为昆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昆曲作家和音乐家,这其中梁辰鱼、汤显祖、洪昇、孔尚任、李玉、李渔、叶崖等都是中国戏曲和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
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异常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
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是被誉为“百戏之祖”的南戏系统下之一的曲种。
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昆曲在20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昆山腔最初是一种民间清曲。起初,它的分布区域仅限于苏州。万历时期,以苏州为中心向长江以南、钱塘江以北扩展,万历末期也流入北京。就这样,昆山腔成为明中叶至清中叶最具影响力的剧种。
昆曲集唱、读、演、舞、武于一身,以辞藻清雅、唱腔委婉、表演细腻著称。昆曲用鼓、板来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唱腔为“中州韵”。昆曲于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昆曲发展历史
元代后期,南戏流经江苏昆山一带,与当地语音和音乐相结合,经昆山音乐家顾坚的歌唱和改善,推动了他的发展,至明初遂有昆山腔之称。
明万历年间(1573~16)出现大批作家和作品,并以苏州为中心向长江南北广泛传播。
明嘉靖十年至二十年间,居住在太仓的魏良辅总结北曲演唱的艺术成就,吸取海盐、弋阳等腔的长处,对昆腔加以改革,总结出一系列唱曲理论,从而建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号称“水磨调”的昆腔歌唱体系。
从明天启初到清康熙末,是昆曲蓬勃兴盛的时期。剧作家的新作品不断出现,表演艺术日趋成熟,行当分工越来越细致。从演出形式看,由演出全本传奇,变为演出折子戏。折子戏的演出既删除了软散的场子,又选出剧中的一些精彩的段落加以充实、丰富,使之成为能够独立演出的短剧。
由于昆曲格律严格,文辞古奥典雅,使她逐渐脱离了世俗社会。到乾隆末年,在北方昆曲的优势地位已经让位给之后兴起的花部乱弹了。
篇6:百戏之祖风韵存五年级作文
百戏之祖风韵存五年级作文
早已听说在珠江路市民活动中心那里新建了一个当代昆剧院,作为“百戏之祖”的昆曲艺术对我来说颇是好奇。正巧!妈妈带我去那里看举世闻名的昆曲《牡丹亭》,由于多年前昆曲《十五贯》的演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以致今天我们有更多优秀的昆曲可以观看,对没看过昆曲的我更加是期待不已。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了这一天。
“噔噔噔”我迫不及待的跑到座位上,发现这里早已座无虚席,再想到我自己的一票难求,可想而知这昆曲的火爆。我已经按捺不住了,十分钟,九分钟?两分钟,一分钟,时间怎么过的这么慢?短短一会儿就像是度过了一个漫长的世纪。演出终于开始了,一开场,一阵柔美的'吴侬软语传入我耳中,这声音时而轻快,时而延长,时而停顿,时而唱腔,那声调就像一条优美的弧线。联想到我自己,连昆山话都说得七七八八,更别说这昆曲唱腔了。往台上一看,两位戏曲演员身着古风,衣袍上有一枝枝高洁的梅花盛开,仿佛是从古代穿越而来。演员们把个性鲜明的人物特性演了出来,如多情善感的杜丽娘,一心追求的柳梦梅,清正廉洁的判官?整个故事情节生动,重演了经典,不管是像我这样欣赏中国非物质遗产的学生,还是热爱戏曲了老戏迷们,都被这扣人心弦的境界吸引住了。许多人被这“水磨南音”“起了一身鸡皮疙瘩”,就连许多人第一次看昆曲,也全神贯注的看完了全场。一戏谢幕,观众们仍然久久回味。
由于赶场观看演出的我们没来得及参观一下这新建筑,于是散场后我们便好好欣赏了一下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恺大师操刀设计的这个建筑:装饰美轮美奂,宏伟瑰丽,上方的镜子更是锦上添花。
我们满载而归,我在想:昆曲拥有600多年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还原了中国古代的“客至乐具,豪门清韵。”由此看来现在的人们对于高雅艺术是更加的欢迎欣赏,所以才会那么的火爆。我们就应该将这种濒临失传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中国的“明珠”再创辉煌!
“大美昆曲,大好昆山。”这一次难忘的欣赏,让我饱览了视觉和听觉上的盛宴,还享受了精神上的盛宴,懂得了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此次真是不虚此行,收获满满!
篇7:弟子规意思解释
弟子规意思解释
一、原文:
总 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 则 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出 则 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谨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邪僻事 绝勿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信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泛 爱 众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亲 仁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余 力 学 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命自我作 福自我求
心好命又好 富贵直到老
命好心不好 福变为祸兆
心好命不好 祸转为福报
心命俱不好 遭殃且贫夭
心可挽乎命 最要存仁道
命实造於心 吉凶惟人召
信命不修心 阴阳恐虚矫
修心一听命 天地自相保
二、解释:
一、总 序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解释】
《弟子规》这本书的内容,是圣人对学生的训示: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其次要对己谨慎约束,对人诚实可信。处事要博爱民众,并亲近有德行的人。做好了这些如果还有余力,就去学习文化知识。
二、入则孝 出则悌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解释】
当父母呼唤的时候,应当即刻答应,不能迟缓;父母让做的事,应当立即行动起来,不能拖延偷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解释】
对父母的教诲,要恭敬地听明白。对父母的责备,要顺从地接受。
冬则温, 夏则清;
晨则省, 昏则定。
【解释】
冬天寒冷的时候要照料父母,使其温暖,夏天炎热的时候则让父母清爽凉快。早晨要向父母请安,晚上要侍候父母安眠。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解释】
外出办事时,必须禀告父母,回来后也要面告父母,以免父母挂念。居处要安在固定的地方,职业要稳定不能轻易变化。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解释】
不要因为事情小就自作主张,假如自作主张的去做事,就不符合做儿子的礼仪。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解释】
即使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东西,也不要私自把它们藏起来。假如你把东西藏起来,一经发现,父母一定会非常伤心生气。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解释】
凡是父母所喜欢的东西,一定要尽力准备齐全。凡是父母所厌恶的东西,一定要小心谨慎的处理掉。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解释】
如果身体受了伤,就会给父母带来忧愁。如果品行上有什么缺失,就会使父母蒙受羞耻。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恶我, 孝方贤。
【解释】
父母关爱我,我孝敬父母又有什么困难呢。父母憎恶我,我还能克尽孝道,这种孝才算是真正有孝道。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解释】
父母如果有过错,作子女的应该善意规劝使其改正,规劝时态度一定要和颜悦色,说话时声音一定要轻柔。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解释】
如果父母不听子女规劝,又不改正错误,等父母情绪好时再劝,如果还是不听,还要哭泣恳求,如果父母生气打子女,子女也甘愿接受绝无怨言。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解释】
父母生病的时候,煎好的汤药,做子女的都要先尝一尝。照料生病的父母要日夜服侍在床前,不能随意离开。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解释】
父母去世后要守丧三年,经常伤心痛苦,哀思亲恩。在守丧期间,要夫妻分居,不能吃肉饮酒。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解释】
为父母守丧要完全按照礼法办事,举行祭礼时要表达出极大的诚恳,对待已经去世的父母,要像父母在世时一样克尽孝心。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解释】
作为兄长要善待弟弟,作为弟弟,要尊敬兄长。兄弟之间和睦相处,对父母的孝心就包含其中了。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解释】
彼此把财物看得很轻,兄弟之间的怨恨就不会产生。说话时做到互相忍让,忿恨就自然消失了。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解释】
在吃饭的时候,应当让年长者先用;在坐的时候,应当让年长者先坐下;在走路的时
候,让年长者走在前面,年幼的跟在后面。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解释】
如果听见年长者叫唤人,就应立即帮他去叫喊。如果要叫喊的人不在,自己就立即到年长者那里去看看有什么事。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解释】
称呼长者,不可以直呼其名。在尊长面前要表现得谦虚恭敬,不要自我表现才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解释】
走在路上如果遇上了尊长,要快步迎上去行礼问候。如果尊长不说话,要退在一旁恭恭敬敬地站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解释】
如果骑着马行路时遇见长者要下马,坐着车行路时遇到长者要下车。长辈走后,自己还要在原地呆会儿,等长辈走到百步以外,自己才能上马或上车。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解释】
如果长辈站着,晚辈就不可以坐下,长辈坐下以后,命令你坐,这时你才可以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解释】
在长辈面前说话,声音要低些,但是也不能太低,如果低到听不太清楚,那也是不适宜的。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解释】
在见尊长的时候,走路要快些,见过尊长告退的时候,动作一定要缓慢。长辈问话时要站起来回答,双目望着长辈,不能左顾右盼。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解释】
服侍叔伯等父辈,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恭敬。对待堂表兄,要像对待自己的胞兄一样恭敬。
三、谨而信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解释】
清晨要早起,晚上要迟睡。一个人很容易从少年就到了老年,所以每个人都要珍惜此时此刻的宝贵时光。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解释】
早晨起床后一定要洗脸洗手,在洗脸洗手的`时候还要刷牙漱口。每次大小便完毕,都要把手洗干净。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惧紧切。
【解释】
帽子一定要戴端正,穿衣服时要把纽扣扣好。袜子和鞋子要穿整齐,鞋带要系紧。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解释】
脱下来的帽子和衣服,应当放置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不能随便乱扔,以免把衣帽弄脏。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解释】
衣服的穿着贵在整洁干净,而不在于华贵漂亮。见长辈时穿的衣服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平时在家时穿的衣服要和自己的家境状况相称。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解释】
对于饮食不要挑挑拣拣。吃饭时要适可而止,不能超过平常的饭量。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解释】
血气方刚的年龄,千万不要贪杯喝酒,因为一旦喝醉了,就会丑态百出而丢脸。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解释】
走路时要不紧不慢从容大方,站立时要端庄直立。作揖行礼时要把身子弓下去,行叩拜礼时要表现得恭恭敬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解释】
在家门口站立时不要把脚踩在门坎上,不要瘸腿斜靠着,落坐时不要把两腿叉开,不要摇晃双腿。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解释】
进门时要缓慢地揭开门帘,不能弄出声响。走路拐弯时角度大些,以免碰到东西或人。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解释】
手里拿着未盛东西的器具,就像拿着装满了东西的器具一样小心。走进没人的房间,就像走进有人在的房间一样谨慎。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解释】
做事不能匆匆忙忙,匆忙时最容易发生差错。做事时不要畏惧困难,也不要草率地对待看似简单的事。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解释】
凡是打架闹事的场合,绝对不能靠近。凡是不正经的事情,绝对不去过问涉足。
将入门, 问谁存;
将上堂, 声必扬。
【解释】
准备进入别人的家门时,首先要问一声:有人在家吗?准备上堂屋时,声音要平和大声。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解释】
当别人问是谁时,就要将自己的姓名告诉对方,如果只回答“是我”、“是吾”,对方就弄不清楚究竟是谁。
用人物, 须明求。
傥不问, 即为偷。
【解释】
使用别人的东西,必须明确当面提请求,以征得别人同意。假如不问一声就拿去用,这就是偷窃。
借人物, 及时还;
人借物, 有勿悭。
【解释】
借了别人的东西,要在约定的时间里归还。别人向你借东西,只要自己有的话就应当答应,不要小气不借。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解释】
凡是说话,首先要讲求信用。欺骗蒙混,胡言乱语,这怎么可以呢?
说话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解释】
说话多,不如少说,因为言多必失,说的话只要切题恰当,切忌花言巧语。
刻薄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解释】
尖酸刻薄的话,下流不干净的话,千万不能说。粗俗的市侩习气,要彻底戒除。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解释】
对于自己没有完全看清楚的事,不要随便乱说,对于自己没有明确了解的事,不要轻易散布出去。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解释】
对于不妥当的事情,不能随便答应别人,假如你轻易许诺,就会处在做也是错不做也是错的两难境地。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解释】
凡是说话的时候,吐字要清楚而且流畅。说话时不能讲得太快,不能讲得含糊不清。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解释】
那个说东家长,这个说东家短,如果别人说的这些事情与己无关,就不要去多管闲事。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解释】
看到别人的善行,就要向他看齐,即使和他相差得很远,只要自己努力去做,也会渐渐赶上他。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则警。
【解释】
看见别人做了坏事,就要自我反省。如果发现自己有错就要加以改正,如果自己没有做错事也要自我警惕。
惟徳学, 惟才艺,
不如人, 当自励。
【解释】
只有品德、学问、才能、技艺不如别人的时候,才应当自我勉励,发愤赶上别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解释】
如果自己的穿着不如别人漂亮,如果自己的饮食不如别人的美味可口,用不着心里难过悲伤。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解释】
听到别人说自己的缺点就生气,听到别人恭维自己就高兴。如果这样,不好的朋友就会与你交往,有益的朋友就会与你断交。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解释】
听见别人恭维自己就感到惶恐不安,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就欣然接受,如果这样,
那些正直诚实的人,就会逐渐与你亲近起来。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解释】
如果无意中做了坏事,这就叫“错”。如果是有意地为非作歹,这就叫“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傥掩饰, 增一辜。
【解释】
犯了错误却能够改正错误,就等于没有做过错事一样。假如犯了错还要加以掩饰,那就是错上加错。
四、泛爱众而亲仁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解释】
无论什么人都必须互相关心和爱护,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解释】
一个行为高尚的人,他的名望自然会高,人们所重视的,并不是相貌的漂亮。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解释】
一个才学丰富的人,他的名声自然会大。人们所佩服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人而不是自吹自擂的人。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有能, 勿轻訾。
【解释】
自己有才能,不能自私自利只为自己谋利。别人有才能,不能轻易地诋毁别人。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解释】
不要曲意巴结有钱人,不要对穷人骄横无礼,不要厌弃故交老友,不要只喜欢新交的朋友。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解释】
当别人很忙碌的时候,不要一有事就去打搅。当别人心情不安的时候,不要找他说话而打扰他。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解释】
发现了别人的短处,千万不要揭发出来,发现了别人的隐私,绝对不要说出去。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解释】
称道别人的善行,就等于做了一件好事。因为别人知道你在宣扬他的善行,就会更加勉励自己。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解释】
宣扬别人的短处就是一种罪恶。宣扬别人的短处会招致别人的痛恨引来祸患。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解释】
看到别人的长处要给予鼓励,这对双方在品德上都有益处。看到别人的过失不加规劝,这对双方在道义上都是一种亏损。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解释】
无论是从别人手里得到东西,还是把东西给予别人,都要分得清清楚楚。给予别人的应该多些,获取别人的应该少些。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解释】
准备要求别人去做的事,首先要问一句自己愿不愿意去做。如果自己都不愿意做的事,就应当立即停止。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解释】
对别人的恩惠要思报答,对别人的怨恨要忘记。对别人的怨恨越短越好,对别人报恩要越长越好。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解释】
对待家里的婢女仆人,最重要的是自身品行端正。品行端正了,还要有仁慈宽厚的胸怀。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解释】
用势力去压服别人,别人的内心却不服。用道理去说服别人,别人才会口服心服无话可说。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稀。
【解释】
同样是人,但类别不同。普通的俗人很多,而品德高尚的人很少。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解释】
真正的仁者,人们对他都心怀敬畏,说话时直言不讳,脸色也不谄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解释】
如果能与品行高尚的仁者亲近,会得到无限的益处。与仁者亲近,个人的品德就会日渐地进步,而过失就会日渐减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解释】
不接近品德高尚的仁者,会有无限的害处。这样一来小人就会乘机亲近他,什么坏事都可能做出来。
五、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解释】
如果不努力实践礼义仁爱,只是学习经典文献,就会滋长浮华作风,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解释】
如果只努力实践仁义,不学习经典文献,就会只凭自己的见解去为人处事,就不会明白道理的真假与否。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解释】
读书的方法有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心要记,眼要看,口要读,这三者确实都很重要。
方读此, 勿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解释】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不要心里又想读那本书,这本书还未读完,不要去开始读那本书。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解释】
不妨把学习的期限放宽些,但在学习时要抓紧时间用功。学习只要功夫到家,不懂的地方就会自然弄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解释】
如果心中有疑问,要随时做好记录,虚心向别人请教,求得准确的意义。
房屋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解释】
书房里要收拾得清爽,墙壁要保持干净。书桌要保持整洁,笔砚要放端正。
墨磨偏, 心不正;
字不敬, 心先病。
【解释】
如果把墨磨偏了,说明心不在焉。字写得潦草不整齐,说明思想不集中。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解释】
存列典籍要有固定的地方,读完一本书,一定要归还到原来的地方。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损, 就补之。
【解释】
即使有急事不看书了,也要把书本整理好。如果书本有缺损,应当修补完整。
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解释】
不是圣贤经书,应该放弃不看。不好的书容易蒙蔽人的思想,破坏人的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解释】
一个人不能自甘堕落,也不能自己瞧不起自己。圣人和贤人的境界,都是可能通过自身努力逐渐达到的。
★ 宋代茶百戏随笔
【百戏的意思, 百戏的解释(精选7篇)】相关文章: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词全文注释翻译及赏析2023-05-11
关于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和由来是什么2023-10-10
带有鱼字的成语及解释2023-02-27
传统元宵节四年级作文2022-05-03
文学作品赏析2022-06-03
有关元宵节的对联2022-12-19
28副元宵节对联2024-01-10
关于元宵节的对联2023-05-31
参观兵马俑作文200字2023-12-11
2022年中国元宵节传承意义202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