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山从来系日乏长绳》翻译赏析(精选8篇)由网友“xingxiaoli”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谒山从来系日乏长绳》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谒山原文及赏析
谒山原文及赏析
原文: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译文
自古以来,就没有能系住太阳的长绳,逝水东流,白云舒卷,更令人怅恨不胜。
正想向仙人麻姑买下沧海,哎,只剩得一杯春露,其冷如冰。
注释
⑴谒山:拜谒名山。谒:拜见,朝见的意思。
⑵系日乏长绳:用傅休奕《九曲歌》“岁暮景迈群光绝,安得长绳系白日”句意,说明时光难以留驻。
⑶水去:含有两个意思:一、与“云回”一样是所见景象,含有“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的意思;二、指时间的消逝。《论语》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话,是把时间比作流水。李商隐进而把流水当作时间。恨不胜:怅恨不尽。胜,尽。
⑷麻姑: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仙。《神仙传》载,麻姑对王方平说:“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岂将复还为陵陆乎?”李商隐据此想像沧海(指东海)是麻姑所有的。
⑸一杯春露:指沧海之水(也就是沧海里所汇聚的时间)已少到只剩一杯了。
赏析
时间的流逝,使古往今来多少志士才人慷慨悲歌。李商隐这首诗,所吟咏慨叹的尽管还是这样一个带有永恒性的宇宙现象,却极富浪漫的奇思异想,令人耳目一新。
“从来系日乏长绳”,诗人开篇运用典故,表达了时间一去不可留的怅惘之情。古人想用绳子来拉住西沉的太阳,以此挽留时光的流逝,可是又哪有这么长的绳子呢?事实上从来就没有系日的长绳,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止时间无穷无尽的流逝。“水去云回恨不胜”,登高望远,但见滚滚江河向东流去,永无休止。这一日日、一天天、一年年相似的.每一刻仿佛都在重来,鸟去又飞回,春去又春归,但就是这表面的轮回中,有多少峥嵘的岁月在无情地流逝。轮回一日意味着一天已经过去,轮回一春,意味着一年已过去,从老人到儿童的轮回,意味着一代人已经过去。太阳日复一日的东升西落,春夏秋冬循环往复的不断更替,这其中蕴含了人生、社会和宇宙的多少悲哀和无奈。
诗人伤感至极,似乎已经山穷水尽,诗人却由“恨”忽生奇想,转出一片柳暗花明的新境:“欲就麻姑买沧海”,何不把沧海买过来,如此一来,时间就可以永远由我来把握了!自古百川归大海,把沧海买过来,流逝的一切不就又重新回来了吗?现在沧海已属于麻姑了,不如去向麻姑买下来。乍读似觉这奇想有些突如其来,实则它即缘“系日乏长绳”和“水去云回”而生。浪漫主义的思维赋予了诗人极尽的幻想,在感叹人世短暂,时间飞速流逝的迷惘中似乎发现了极好的办法。不过,纵然有此想法,麻姑又在哪里?又用什么东西去与她交换这宇宙的瑰宝?自古以来。朝代变迁,沧海变桑田都是不争的事实,又有谁能摆脱命运的轨迹?纵有了沧海在手谁又能保证它不又会变成桑田。 “一杯春露冷如冰”意为,蓬山周围的海水,据说现在也变浅了,将又一次要变成陆地,也许麻姑也拿它没办法了,诗人抓住这一点加以发挥,将沧海变桑田的过程缩短为一瞬间,让人透悟到这眼前的一杯春露,不过是浩渺的沧海倏忽变化的遗迹,顷刻之间,连这一杯春露也将消失不存了。一个“冷”字,揭示出时间的无情、自然规律的冰冷无情和诗人无可奈何的绝望情绪,诗人曾一度豪情万丈的幻想,瞬间又黯淡下来。诗末两句跨度极大,由对浩瀚的海水充满了无穷的幻想到瞬问的返回现实,这一时空的跳跃,落差之大,让人无法接受,然而也正是这极大的反差,才进一步烘托出了诗人极大的感伤:毕竟时间一去不复返,人生苦短,自己人生旅程过半,尚一事无成。
诗人将一个古老的题材写得这样新奇浪漫,诗情画意,也许正可以借用和诗人同时的李德裕说的一句话来评价:“譬诸日月,虽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此所以为灵物也。”
篇2:谒老君庙翻译赏析
谒老君庙翻译赏析
《谒老君庙》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先君怀圣德,灵庙肃神心。
草合人踪断,尘浓鸟迹深。
流沙丹灶灭,关路紫烟沉。
独伤千载后,空余松柏林。
【前言】
《谒老君庙》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通过对老君庙环境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无限崇敬之情。
【注释】
⑴《宋书》:“灵庙荒残,遗象陈昧。”
⑵《列仙传》:关令尹喜与老子俱游流沙,化胡,服巨胜实,莫知其所终。
⑶《太平御览》:《关令内传》曰:真人尹喜,周大夫也,为关令。少好学,善天文秘纬。登楼四望,见东极有紫气四迈,喜曰:“应有异人过此。”乃斋戒扫道以俟之。及老子度关,喜先戒关吏曰:“若有翁乘青牛薄板车者,勿听过,止以白之。”果至,吏曰:“愿少止。”喜带印绶,设师事之道,老子重辞之。喜曰:“愿为我著书,说大道之意,得奉而行焉。”于是著《道德经》上下二卷。
【翻译】
老祖宗李耳心怀慈悲,怜悯百姓,留下一部《道德经》。如今,当我步入他的寺庙时,不禁心神肃静。这庙已经很久没有人来过了,荒草茂盛几乎把路掩盖,台阶上落下的灰尘很厚,所以,鸟爪子的印迹深深。老子出函谷关就到流沙国去了,所以,丹炉的.香火无人传承,出关的道路上紫烟迷茫,哪里还有他的行踪?你走后一千年,我独自面对着这清冷的寺庙,萧瑟的松柏林,怎么不叫人心痛万分。
【鉴赏】
此诗写作时间不好判断。按道理,在唐朝开元和天宝(均为唐玄宗年号)时期都很崇尚道教,而李白拜谒的应该不是一般地方的老子庙,面对如此冷落的道观则可能是安史之乱以后的事情,也许就在李白流放回到安徽的时候。“草合人踪断,尘浓鸟迹深”两句好手笔,观察力和描写能力均显示出高超的水平。
篇3:谒山,谒山李商隐,谒山的意思,谒山赏析
谒山,谒山李商隐,谒山的意思,谒山赏析 -诗词大全
谒山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 体裁:七言绝句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注释】 ①谒(yè)山:拜谒名山。这个诗题可能表示这首诗是拜谒名山时见到日落、水去、云回的景象有所感触而作的。
②长绳系日:晋代傅玄(217―278)《九曲歌》里有“安得(怎么能够)长绳系白日”之叹。用长绳系住白日,是想留住时光。
③水去:含有两个意思:一、与“云回”一样是所见景象,含有“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的意思;二、指时间的消逝。《论语》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话,是把时间比作流水。李商隐进而把流水当作时间。
④恨不胜:怅恨不尽。胜,尽。
⑤就麻姑买沧海:据晋代葛洪《神仙传》所记,说东汉桓(huán)帝时,仙人王方平降临蔡经家,还把麻姑召来。麻姑说:“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岂将复还为陵陆乎?”李商隐据此想像沧海(指东海)是麻姑所有的,沧海里汇聚的是时间,买下沧海就是买下时间。
⑥一杯春露:指沧海之水(也就是沧海里所汇聚的时间)已少到只剩一杯了。这是根据麻姑所说“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岂将复还为陵陆乎”的话作出的想像。 【赏析】这首小诗以浪漫主义的.奇思异想,感叹光阴流逝、生命短暂。
一、二两句是写山上所见日落、水去、云回的景象,并由此发出“系日乏长绳”的感慨。
第三句忽发奇想,欲买沧海。在这个奇想里,组合进了孔子“逝者如斯”之叹与麻姑三见东海变桑田的神话故事,而且又将它们作了改造:视水为光阴,并把沧海归属于麻姑所有。
第四句以一杯春露的形象,发无法拥有较多光阴的感喟。这一句也揉进了麻姑的神话故事,而且以“冷如冰”三字传达了光阴的无情、诗人的无奈。
篇4:《谒真谛寺禅师》翻译赏析
《谒真谛寺禅师》翻译赏析
《谒真谛寺禅师》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其古诗全文如下:
兰若山高处,烟霞嶂几重。
冻泉依细石,晴雪落长松。
问法看诗忘,观身向酒慵。
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
【前言】
《谒真谛寺禅师》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客居夔州(今属重庆)时所作的一首诗。该诗描写了诗人前往真谛寺拜谒禅师时的见闻感悟,流露出了诗人出世不离世的心理。
【注释】
1、观身:佛教四种观行之一,即观因缘、观果报、观自身、观如来身中之观自身。此观行乃观自身之正因,虽有灵觉之性,而为烦恼黑暗所覆蔽,无了解诸法之力,故不得显也
2、割:此处为“离断”之意
3、卜宅:选择住宅
【翻译】
眺望兰若山高处,烟霞山嶂几多重。霜冻泉流依细石,晴日雪飘落长松。问法方知诗是妄,观身始觉酒病容。惜我未能离妻子,择地造屋依前峰。
【鉴赏】
这首诗大约作于767年(大历二年),当时杜甫寓居夔州。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二十引黄生语:“三四,景中见时,与王右丞‘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同一句法,然彼工在‘咽’字、‘冷’字,此工在‘冻’字、‘晴’字。”这一体认非常正确。杜甫与王维同时稍后,他在广泛学习前人,“转益多师”时,对王维显然也有所师法,但也融进了自己个人的创造。像这一联炼“冻”、“咽”二字,就与王诗区别了开来。
又是一次寻寺访僧,又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像往常一样,受儒学熏陶极深的杜甫,要进入到一个禅境,颇费功夫。他穿云破雾、翻山越岭,终于来到了山高处的兰若。此处景象果然别样:冰霜已结冻,然而清泉仍然在细石上静静地流淌;白日高升,然而飞飞扬扬的雪花仍飘落在青松上。杜甫的这两句诗特别为人所称道。它是高山之上的自然景观,它是真实的叉是反常的。在这反常的真实之中,似乎蕴含着某种奥义。为什么清泉不怕霜冻,为什么白雪不怕晴日,这高山之上究竟有一股怎样的力量。在这样一个超常之境,杜甫向真谛寺的禅师问法,而他获得了超常的心得。禅师对他怎样说法世人不知晓,但杜甫自身观念的变化却记载了下来。
杜甫本是一个以为“诗乃吾家事”,对诗歌创作很看重且又有着“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创作精神的诗人,但在问法之后,他再看诗,却将诗看作了虚妄。佛教本空,禅又不立文字,既如此,诗自然为妄。酒亦是杜甫的喜爱之物,但当他听禅师讲观身的修行之后,知道自身本有灵觉之性,而酒亦为乱性之物,于是便不再想喝酒。饮酒赋诗是文士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在禅师说法之后,杜甫对他一生中最为倚重的生活方式有了迥然有别的看法,可见禅法影响之深。不过,杜甫仍有不可割舍的妻室儿女之亲情。禅法吸引着他,亲情也难舍弃,他便在靠近真谛寺的山峰前选了一处屋址,居住下来。这样,既可参禅问法,又可不离妻小。有许多中国文士都是这样满足自己出世不离世的双层心理需求的。
篇5:谒金门·秋池阁翻译赏析
谒金门·秋池阁翻译赏析
《谒金门·秋池阁》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
秋池阁。风傍晓庭帘幕。霜叶未衰吹未落。半惊鸦喜鹊。
自笑浮名情薄。似与世人疏略。一片懒心双懒脚。好教闲处著。
【前言】
《谒金门·秋兴》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创作的一首抒怀词。上片写景,“秋池阁”的秋色;下片抒情,写秋兴。全词以景起兴,即景生情,引出了词人对仕途人生的感慨。
【注释】
⑴谒金门: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又名《不怕醉》、《出塞》。
⑵秋池阁:秋天的花园楼阁。
⑶傍:伴随。晓:晨光。并作动词用,有破晓之意。
⑷衰:凋枯。
⑸半:量词,这里引伸为微微。
⑹似:好似,几乎。疏略:疏远,忘却,不往来。
⑺好教:好使。著:置放。
【翻译】
在秋池阁旁,风伴随着晨光吹开了庭院的窗帘。霜打过的树叶没有凋枯,风吹也不落下,却微微惊醒了沉睡的乌鸦和喜鹊。嘲笑虚名和薄情,这些几乎与世人隔离起来。我的一片懒心可不思世事,一双懒脚可不奔波人情,好让它们闲置起来。
【赏析】
上片,写“秋池阁”的秋色。“风傍晓庭帘幕”,说晨风吹进庭院,掀开“帘幕”,给“秋池阁”这一类似宫廷园林带来了朝气。此为词人摄取的第一个画面。一个“傍”字,把晨风的清新味反映出来了。“霜叶未衰吹未落”,说“霜叶”还未枯萎,即使晨风吹它,它仍然挂在枝上。此为词人摄取的第二个画面。两个“未”字,把“霜叶”的生命力衬托出来了。“半惊鸦喜鹊”,说晨风发出嗖嗖声,吹动帘幕,也微微惊醒了沉睡的乌鸦和喜鹊。此为词人摄取的第三个画面。一个“半”字,把乌鸦、喜鹊与人的和谐传达出来了。三个画面艺术联缀成一幅生机勃勃的《秋池阁霜天图》长卷,颇有“万类霜天竞自由”的韵味。
下片,正面写秋兴。正是秋池阁霜天景色激起了词人的秋兴。“自笑浮名情薄,似与世人疏略”,意在嘲笑浮名薄情。词人此时还不到40岁,初入仕途,大有一番雄心壮志。然而,他面对着的是:自然界呈现一派恬淡和谐的'大好秋光,可官场上却充满了谗诽、排挤的血雨腥风。他不禁发出嘲弄:那名利似浮云,那情意似薄纸,有何追逐的价值,因为追名逐利,人情冷漠,导致“与世人疏略”的窘境。可谓阅尽人间秋色,于词人这位通判来说,只有走累于文字,“一片懒心双懒脚,好教闲处著”这种得过且过的无奈的道路。词人还多了一颗“懒心”,一颗“懒心”,不去想它什么皇务;一双“懒脚”,也不去奔走什么政事。就让心和脚“闲处著”。嘲笑之言,入木三分。然而,与上片的那种欲寻永葆不衰的秋色的心愿相比,词人显然心头浮起与他“致君尧舜”,“奋厉有当世志”的豪情极不相符的消极心绪了,或许还潜藏着隐退而求恬淡生活的陶情。
全词,以秋色起兴,引出对仕途人生的感慨,心灰意懒,无情嘲弄。上片写景,园中景色宜人;下片议政,现实灰暗,嘲笑任意。
篇6:《谒金门·春漏促》翻译赏析
《谒金门·春漏促》翻译赏析
《谒金门·春漏促》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韦庄。其古诗全文如下:
春漏促,金烬暗挑残烛。一夜帘前风撼竹,梦魂相断续。
有个娇娆如玉,夜夜绣屏孤宿,闲抱琵琶寻旧曲,远山眉黛绿。
【前言】
《谒金门·春漏促》是晚唐五代词人韦庄的词作。全词上片二十一字,下片二十四字,抒写了一个女子的孤独哀怨之情。
【注释】
⑴春漏促:春夜滴漏声急促。
⑵金烬:灯烛燃后的余灰。
⑶娇娆:形容美丽妩媚。这里指代美女。一作“娇饶”。
⑷“寻旧”曲:寻求往日与情人共赏的曲调。
⑸“远山”句:眉黛如远山翠绿。《西京杂记》:“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
【翻译】
春夜里,一声声更漏十分急促,灯烛将灭,又一次次挑起残烛。整个夜里帘外春风摇撼着屋外翠竹,搅扰得人梦魂不定,断了又续。闺房之中,有个娇娆如玉的佳人,夜夜空守绣屏,孤枕独眠。闲极无聊之时,她抱起琵琶弹起旧曲,她的眉黛像翠绿的远山一般。
【赏析】
这首词上片写女子春宵不眠,是通过她的感受表达的。因为夜深,又不能入睡,所以感到特别寂静;因为静也就感到漏壶的滴声特别响。特别是“促”字,份量相当重,它不是指时间过得快,而是表达女主人公的不安和烦躁。“金烬”句,从女主人公的'行动中显示了她长夜不眠。灯暗了又挑,挑了又暗,直到烛残火烬。她的行动是无聊的,情绪是纷乱的。“一夜”二句情景合写。诗人将女子的孤独难眠之状,织入断断续续的竹声之中,把帘前风响与魂牵梦绕交融在一起,韵致无穷。
下片点出女子的状态和表情。“有个”二句是上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娇娆”是借代,以见女子的美丽。然而这样艳美的人儿,都是“夜夜绣屏孤宿”。一个“孤”字,不单是“孤独”,而是上片女子复杂心绪的凝结。这两句从女主人公外表的“美”与她处境的“孤”的矛盾中,显示了她内心的怨情。“闲抱”句是上片“金烬暗挑”行动的持续,是上句“孤宿”的进一步刻画,突现了她的凄凉。以往可能是高高兴兴地弹奏,而此时只是无聊地抱起了旧日的琵琶。“寻旧曲”也是对过去欢乐时刻的回忆,并想借回忆来冲淡眼下的孤独与凄凉,但回忆也解脱不了困境,而只能更增加孤苦。“远山眉黛绿”一句结尾,以貌写情,女主人公的愁容怨态跃然纸上。
篇7:谒金门·春半原文、翻译及赏析
谒金门·春半 宋朝 朱淑真
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
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篇8:谒金门·春半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光已匆匆过去了一半,目光所及,繁花凋落,春天将要逝去。整日斜倚栏杆,徘徊眺望,伤春逝去的愁怨,袭上心头,天也无法帮助摆脱。
风和日暖,在这么好的春光,独自倚靠斜栏旁,还不如那双双对对的莺燕。院里落满了残花,垂下幕帘呆在屋里,不忍看到春天逝去的景象。芳草漫漫到天边,思恋的人远在天边处,令人悲肠欲断。
《谒金门·春半》注释
谒金门: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双调,仄韵四十五字。代表作有冯延巳的《谒金门·风乍起》李好古的《谒金门·花过雨》等。
春已半:化用李煜《清平乐》中:“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
此情无限:即春愁无限。
十二阑干:指十二曲栏杆。语出李商隐《碧城三首》中的“碧城十二曲阑干”。
输与:比不上、还不如。
芳草:在古代诗词中,多象征所思念的人。
★ 条山苍原文及赏析
★ 李商隐的爱情诗
★ 惜时的诗句
★ 李商隐的名言名句
★ 诗人李商隐的故事
【《谒山从来系日乏长绳》翻译赏析(精选8篇)】相关文章:
读唐诗古诗心得体会2023-02-03
凄美古典爱情语录2023-10-07
《乌栖曲》李白唐诗2024-05-20
请欣赏李白的《乌栖曲》2023-03-25
难忘校园作文650字2022-04-30
爱莲说中考语文必背古诗词2022-12-23
废寝忘食的爸爸作文2022-06-03
木兰花慢,木兰花慢史浩,木兰花慢的意思,木兰花慢赏析2022-05-06
李商隐的诗为什么叫无题以及李商隐的诗特点2022-12-14
李商隐诗全集2022-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