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聚秀桥散文

时间:2022-10-31 07:42:51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故乡的聚秀桥散文(集锦11篇)由网友“flytothemoon”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故乡的聚秀桥散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故乡的聚秀桥散文

篇1:故乡的聚秀桥散文

故乡的聚秀桥散文

很早就想写写故乡奇岭“六桥拱秀”之一的“聚秀桥”,她位于家乡“中门”和“外门”之间。其实我也曾为之提过笔,然苦于或思绪繁乱;或时机尚未;或自己太想更好地赋出她的前世今生,而自己的笔却又笨拙的缘故,因而至今还未如愿。

今天,端详着照片里的家乡,又见到了故乡的“聚秀桥”。我那根写作的神经再次被触动了,犹如拨动了久违的琴弦一般。我恨不得随着指尖的滑动,让那字字、句句如跳跃的音符,为家乡的“聚秀桥”而欢快律动,为家乡谱一曲华丽的乐章......

瞧,那奇源河水清澈见底,或许还有些鱼儿藏着,故意不让你见;水中、岸边、路旁、桥上满是春意 ;欣然点缀在路旁的无主小黄花,正耀你的眼。她们那淡淡的芬芳仿佛随风拂面而来,沁人心脾。她们仅凭一抹阳光、石缝间的一丝微泥和水,就能把花开得如此自信、灿烂夺目,顽强的生命力让人心生敬畏;照片里古老的青石板阶梯和路虽“犹抱琵琶半遮面”,可儿时的过往仿佛昨日。恍惚间,自己回到了“聚秀桥”旁、曾经辉煌、有过一百多位学生的“奇岭小学”,和儿时的伙伴们一起在校园操场上追逐、打闹、游戏......快乐的笑声在空中回荡;还有提着火桶、背着小妹上二年级时,那飞出教室,飞向“聚秀桥”楼阁的朗朗早读声,和风荡响了楼阁翘脚上的风铃,他们合奏出了家乡美妙动人的早春“晨曲”,伴着村人去开启一年田园生活的“春幕”;故乡前些时日一定是沐够了春风春雨,否则,哪来这般苍翠欲滴,连那石板缝隙里都充满着绿?无意闯入镜头的两位佳人,一前一后地行走着,不管她们是到中门办事,还是回自己的家?然她们来得正是时候。因她们,今天家乡多了帧“奇源春日”画卷,小桥、流水、人家...... 怎不叫人高兴?

目光再次注视“聚秀桥”,桥体上那满是的青苔、杂草,大家便知桥史的悠久。确实如此,她已走过了千年,经历了多少岁月沧桑,过往了多少芸芸众生,惟有她自知!世上所有的人、物终究是经不起时间的流逝的。“聚秀桥“她也无法例外。

看,“聚秀桥”虽历史悠久,古韵犹存,但也失去了她往日的荣光。我感到她有些老态龙钟了,心里疑惑着:这怎么会是我记忆中幼时的“聚秀桥”呢?我打心底里为之担忧,生怕她再也经不起岁月风刀霜剑的折磨!桥下河水虽清,但河床上升,河水老浅,旧时的深澄绿波哪儿去了?也不知今年“6-19”大洪水是否没过了她的脸?是否伤了她的身?桥上儿时恢弘的“楼阁”早已“灰飞烟灭”,映入眼帘的却是与之格格不入的水泥花池,还有那参差不齐和杂芜,让人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和无奈;桥畔路旁、校园里的两口大小方塘中,再也见不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那样细,那样柔,那样富有情意,真切感人的明媚初夏风光了;让人更为痛心的是,而今宽敞明亮的教室已人去楼空。没了书声、歌声、嬉戏声、天真无邪的欢笑声...... 除了孤独,还是寂寞!

我想,祖辈为此桥取名“聚秀”,或许是因祖辈在桥旁曾建有“私塾”、“学堂”,为莘莘学子传道、授业、解惑;或许因桥上曾经的楼阁是村里贤能聚集、议大事的场所;或许就是祖辈希望子孙后代多读圣贤书,澄心开智,从善明德,将来大有作为,惠泽乡里的`美好愿望吧......

遗憾!一切都已成历史烟云。只有“聚秀桥”仍然兀立在奇源河上,没了楼阁的庇护,任云卷云舒、日晒雨淋、寒来暑往、河水潺潺...... 也许那“潺潺水声”于“聚秀桥”而言,便是她的“呜咽”,哭诉着她的哀愁!

“聚秀桥”你到底怎么了? 你现在还有资格被称为“聚秀桥”吗?我忧伤,我不解,我渴望,我期盼...... 请你回答我!然你却不像人一样有意识。

(曾经辉煌的“奇岭小学”,人去楼空的教室守着了无生趣的方塘)

今“痛定”复“慎思”!聚秀桥,你和故乡虽幽居在群山环抱的翠绿间,可惜毕竟不是陶公笔下的“世外桃源”。躲避不了那场历史浩劫,也在情理之中,尽管后人或多或少还是有些许惋惜、遗憾和无奈。让人倍感欣慰的是:现在一切都已过去。你逢上了好时代,故乡赶上了好年头。新农村建设的号角已吹响,故乡在发展乡村旅游,也入选了全国500强古村落,正追赶时代潮头竞风流。

聚秀桥! 到时,冰河化春水,山川披锦绣,旧貌添新颜,你很快会听到旁边学校里学生的朗朗书声;会看到深澈见底的奇源河水里大小鱼儿悠然游弋;会有新楼阁为你遮风挡雨,一切都会好起来...... 全国各地的游客也定会纷至沓来,“迎客枫“热情地欢迎着,他们挎着各式包,打着五色伞,嗅着淡竹清风,悠闲信步,要么随着导游的讲解,追溯故乡历史,感受古建风韵;要么“快门”连按不断,摄影、拍照留念;要么登楼览物,怀古颂今;要么畅游林间、竹海......想户外探险的索性住了下来,亲身体验奇岭那“无蚊蝇骚扰之烦,有晚间盖被而眠之奇”的伏天,好准备第二天溯奇源河而上几公里,去翻越村人肩上要压着一百多斤担子而攀登的“南溪坞土山岭 ”;去探险;去看看村里人十几里外、山那边的稻田;去感受代代奇岭人的那份坚强......

等游客们享受足了“视觉”大餐,坐在整齐、清洁的农家乐桌旁,你一言我一语,方兴未艾时,热情、美丽、大方的老板娘把那热腾腾、无公害、家乡的特色菜摆在众人面前,色香袭来,谁能不“垂涎三尺”?......

多好呀 !人来人往,熙熙攘攘,那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南来北往村中走,男女老少画里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期盼着,渴望着...... 哦,聚秀桥!那时,我又将该如何走进故乡奇岭和你呢?

篇2:聚秀桥作文

聚秀桥作文

很早就想写写故乡奇岭“六桥拱秀”之一的“聚秀桥”,她位于家乡“中门”和“外门”之间。其实我也曾为之提过笔,然苦于或思绪繁乱;或时机尚未;或自己太想更好地赋出她的前世今生,而自己的笔却又笨拙的缘故,因而至今还未如愿。

今天,端详着照片里的家乡,又见到了故乡的“聚秀桥”。我那根写作的神经再次被触动了,犹如拨动了久违的琴弦一般。我恨不得随着指尖的滑动,让那字字、句句如跳跃的音符,为家乡的“聚秀桥”而欢快律动,为家乡谱一曲华丽的乐章......

瞧,那奇源河水清澈见底,或许还有些鱼儿藏着,故意不让你见;水中、岸边、路旁、桥上满是春意 ;欣然点缀在路旁的无主小黄花,正耀你的眼。她们那淡淡的芬芳仿佛随风拂面而来,沁人心脾。她们仅凭一抹阳光、石缝间的一丝微泥和水,就能把花开得如此自信、灿烂夺目,顽强的生命力让人心生敬畏;照片里的古老青石板阶梯和路虽“犹抱琵琶半遮面”,可儿时的过往仿佛昨日。恍惚间,自己回到了“聚秀桥”旁、曾经辉煌、有过一百多位学生的“奇岭小学”,和儿时的伙伴们一起在校园操场上追逐、打闹、游戏......快乐的笑声在空中回荡;还有提着火桶、背着小妹上二年级时,那飞出教室,飞向“聚秀桥”楼阁的朗朗早读声,和风荡响了楼阁翘脚上的风铃,他们合奏出了家乡美妙动人的早春“晨曲”,伴着村人去开启一年田园生活的“春幕”;故乡前些时日一定是沐够了春风春雨,否则,哪来这般苍翠欲滴,连那石板缝隙里都充满着绿?无意闯入镜头的两位佳人,一前一后地行走着,不管她们是到中门办事,还是回自己的家?然她们来得正是时候。因她们,今天家乡多了帧“奇源春日”画卷,小桥、流水、人家......怎不叫人高兴?

目光再次注视“聚秀桥”,桥体上那满是的青苔、杂草,大家便知桥史的悠久。确实如此,她已走过了千年,经历了多少岁月沧桑,过往了多少芸芸众生,惟有她自知!世上所有的人、物终究是经不起时间的流逝的。“聚秀桥“她也无法例外。

看,“聚秀桥”虽历史悠久,古韵犹存,但也失去了她往日的荣光。我感到她有些老态龙钟了,心里疑惑着:这怎么会是我记忆中幼时的“聚秀桥”呢?我打心底里为之担忧,生怕她再也经不起岁月风刀霜剑的折磨!桥下河水虽清,但河床上升,河水老浅,旧时的`深澄绿波哪儿去了?也不知今年“6-19”大洪水是否没过了她的脸?是否伤了她的身?桥上儿时恢弘的“楼阁”早已“灰飞烟灭”,映入眼帘的却是与桥格格不入的水泥花池,还有那参差不齐和杂芜,让人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和无奈;桥畔路旁、校园里的两口大小方塘中,再也见不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那样细,那样柔,那样富有情意,真切感人的明媚初夏风光了;让人更为痛心的是,而今宽敞明亮的教室已人去楼空。没了书声、歌声、嬉戏声、天真无邪的欢笑声...... 除了孤独,还是寂寞!

我想,祖辈为此桥取名“聚秀”,或许是因祖辈在桥旁曾建有“私塾”、“学堂”,为莘莘学子传道、授业、解惑;或许因桥上曾经的楼阁是村里贤能聚集、议大事的场所;或许就是祖辈希望子孙后代多读圣贤书,澄心开智,从善明德,将来大有作为,惠泽乡里的美好愿望吧......

遗憾!一切都已成历史烟云。只有“聚秀桥”仍然兀立在奇源河上,没了楼阁的庇护,任云卷云舒、日晒雨淋、寒来暑往、河水潺潺...... 也许那“潺潺水声”于“聚秀桥”而言,便是她的“呜咽”,哭诉着她的哀愁!

“聚秀桥”你到底怎么了? 你现在还有资格被称为“聚秀桥”吗?我忧伤,我不解,我渴望,我期盼...... 请你回答我!然你却不像人一样有意识。

今“痛定”复“慎思”! 聚秀桥,你和故乡虽幽居在群山环抱的翠绿间,可惜毕竟不是陶公笔下的“世外桃源”。躲避不了那场历史浩劫,也在情理之中,尽管后人或多或少还是有些许惋惜、遗憾和无奈。让人倍感欣慰的是:现在一切都已过去。你逢上了好时代,故乡赶上了好年头。新农村建设的号角已吹响,故乡在发展乡村旅游,也入选了全国500强古村落,正追赶时代潮头竞风流。

聚秀桥! 到时,冰河化春水,山川披锦绣,旧貌添新颜,你很快会听到旁边学校里学生的朗朗书声;会看到深澈见底的奇源河水里大小鱼儿悠然游弋;会有新楼阁为你遮风挡雨,一切都会好起来...... 全国各地的游客也定会纷至沓来,“迎客枫“热情地欢迎着,他们挎着各式包,打着五色伞,嗅着淡竹清风,悠闲信步,要么随着导游的讲解,追溯故乡历史,感受古建风韵;要么“快门”连按不断,摄影、拍照留念;要么登楼览物,怀古颂今;要么畅游林间、竹海......想户外探险的索性住了下来,亲身体验奇岭那“无蚊蝇骚扰之烦,有晚间盖被而眠之奇”的伏天,好准备第二天溯奇源河而上几公里,去翻越村人肩上要压着一百多斤担子而攀登的“南溪坞土山岭 ”;去探险;去看看村里人十几里外、山那边的稻田;去感受代代奇岭人的那份坚强......

等游客们享受足了“视觉”大餐,坐在整齐、清洁的农家乐桌旁,你一言我一语,方兴未艾时,热情、美丽、大方的老板娘把那热腾腾、无公害、家乡的特色菜摆在众人面前,色香袭来,谁能不“垂涎三尺”?......

多好呀!人来人往,熙熙攘攘,那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南来北往村中走,男女老少画里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期盼着,渴望着...... 哦,聚秀桥!那时,我又将该如何走进故乡奇岭和你呢?

篇3:故乡的桥的散文

故乡的桥的散文

世界上有很多桥,最难忘的是故乡的桥。我生长在江南水乡,不知过了多少桥,有简易的木桥、古旧的石板桥、现代气派的水泥高架桥。读书时上语文课朗诵过赵州桥的课文,学历史又知道了卢沟桥,一座桥让我知晓了桥的建筑工艺,一座桥让我铭记了历史。在我的心中,书中的桥是面镜子,折射的是桥文化、历史云烟。故乡的桥就像水上的弯月,就像天边的彩虹,离开那里多少年了,都不会忘记那些留给我很多记忆的桥。

前几天在微信里看到一位老乡分享的家乡小城一座桥梁爆破的图片和视频,图片中很多市民围在离桥不远的溪边,眼睛恋恋不舍地望着那即将爆破的桥。视频则播出桥梁在顷刻间化为灰烬、水面上烟雾升腾的画面,播音员解说,这座桥不适应经济发展,造成交通堵塞,遇到了瓶颈期,将会在爆破后重新建一座现代化的大桥。看到这些,我内心是震撼的,那座桥有我最深刻的记忆。那是二十年前暑假的一天,天空暴雨倾盆,小河水面陡涨,很多杂草树根随洪水倾泻而下。我听说外婆家旁的大江也是洪水如猛兽般而来,已是准妈妈的我冒着酷暑来到小河边的新桥上看水势。虽然我所在的小河边与外婆那里的大江远隔几百里,心中不免为外婆他们担忧,他们那里大江的水势更大。烈日下,洪水滔滔,我撑着遮阳伞,大汗淋漓。桥边的人们议论着这次的洪水,说我的家乡遭到百年难遇的大洪灾了,洪水一直浸泡着库区百姓的家,如果大坝不开闸泄洪,人们就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听着这些,我无心观看眼前的水面,挺着大肚子离开新建的桥冲回家就给母亲打电话。

电话那头传来母亲焦急的声音,她说外婆家已浸泡在洪水中快一个星期了。幸好舅舅他们移民时建了两层楼,否则全家人都无处安身。母亲为外婆担心的同时,又忧心忡忡地说,过几天电站开闸泄洪,住在下游的她和邻居又行动不方便了。据说这次为了保下游沿江的城市,上游山区的百姓做出了牺牲,房子、稻田都淹没在汪洋的洪水中。过几天为了保上游的县城,电站将根据水势和水位开闸泄洪,大坝下游的百姓又得被洪水困住。我只能安慰母亲注意安全,洪水来临时别去江边的大桥上,那里浪大风大,怕大桥被洪水冲垮了。母亲说知道,她会绕道从小溪的木桥上过,如果小溪的木桥淹没了还可坐小船。

那几天我天天看家乡的新闻,电视里官兵齐上阵,他们在洪水中营救百姓,夜晚打着手电筒查看堤坝的情况,在防洪堤上塞管涌。那场洪水惊动了各级领导,部队官兵日夜奋战,百姓们积极配合抗洪。电站开闸泄洪时,洪水滔天,树枝、木板等随水流倾泻而下。因离家乡大江下游不远的地方是丘陵地带,洪水陡涨,漫过堤坝,淹没了田野、房屋,有个小孩来不及撤离,情急之下爬上了一棵树,抱着树桩在洪水中等待救援。一天一夜后部队官兵齐心协力才把小孩救下来,送到医院观察身体特征。洪水退去,满目疮痍,江边淤泥深深,路边苍蝇成群。大灾过后就要防大疫,全民又投入到清洗房屋、路面的任务中。

那场洪水不知冲垮了多少桥,幸好母亲那里的江边大桥巍然屹立于江边的两条溪流之上。家乡山间的人们大部分居住在两条溪水的岸边,学校、医院等建在溪水和江水环绕的山脚下。那座桥没有横跨大江,而是飞跃两条溪流、在快要汇入江流的入口处彩虹般的立在溪水上。大桥分了跨越大溪、小溪的大拱和小拱,旁边还各有五个更小的拱。大桥人行道边的栏杆是灰白色的水泥混凝土浇筑的,桥面是水泥预制板镶嵌而成的。桥身不大,线条流畅,远看如彩虹饮润、月环半沉。大江蜿蜒千里向东流去,北岸的大溪、小溪上游还各有一座简易的小木桥,大溪、小溪由北向南汇入大江,江边的鹅卵石、沙滩在阳光下闪着光芒。想去大江的南岸,就去渡口乘渡船,那里岸边人迹稀少,只有淘金者居住,下游是另一小山村。

西边的小溪弯弯曲曲的,从山间奔流而来的溪水水质不是太好,据说与上游的土质有关。小溪很窄,两岸陡峭,树木丛生,大人们不愿意去,而愿意舍近求远去东边大溪洗衣服,每年夏天只有孩子们乐此不彼地下溪去捉螃蟹。小溪西岸是老街,古旧的民居依山而建,木房子的外壁涂着桐油,发着清幽的光亮。这里虽是江南,但没有西湖那恍如梦境的烟雨小巷、月上柳梢的深深庭院,山间青石板的小巷里不时有狗追赶着鸡鸭,吓得鸡鸭到处扑腾,在拐角处不时会遇到母猪带着一群小猪在草丛觅食,路上常留有猪的粪便,有人戏谑那老街为“猪屎街”。大桥头的老房子住着一位很瘦很瘦的人,听大人讲他年轻时在井下工作,得了职业病就病退了。那时大人叮嘱我们要好好读书,不要去矿上上班。从此以后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知道了“职业病”这个词,那时我最盼望的是当老师、播音员或者作家,不用去矿上劳作。我们每天清晨从溪水的西岸去东岸上学,怕迟到就从大桥上飞奔而过。学校建在桥的东头,山里几乎没有车辆行驶,有的班级就在桥上做早操、课间操。

大溪进入大江的入口处很宽,地势平坦,当年建水电站时,有外地来的人在那里建了一座小土砖房,盖着灰白色的石棉瓦,因地取材在平地里做砖瓦。母亲为了供我们上学,那时养了几头肥猪,常去土砖房那里挑潲水给猪吃。后来水电站建成,建设者撤离,大量外地人也随着建设者奔赴新的战场,大溪边的土房子就撤掉了,杨柳树林、麻叶、杂草覆盖了大溪边。大溪的'水清澈见底,鹅卵石上的绿色青苔、水草清晰可见,小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动。因大溪的水质好,每天黄昏大人们成群地坐在鹅卵石上洗衣服、聊天,天气暖和了,孩子们在水里嬉戏、摸鱼虾。母亲为了节约钱,舍不得用自来水,寒风刺骨都会用背篓背着衣服、被套去大溪清洗,那时大溪的捣衣声似乎从没间断过。

我们每天无忧无虑地在大桥上奔跑上学,从没想过山温水软的江南风景如画,对山间的莺歌燕舞、姹紫嫣红熟视无睹。有时会背着父母和玩伴偷偷去大江下游爬明月山。明月山像个海螺一样矗立在江边,临江的一面悬崖峭壁,半山腰有个神秘的山洞,据说解放前夕有土匪躲在山洞里。明月山上有座小桥与后面的群山相连,那座小桥叫顺母桥,有关顺母桥的古老故事在当地流传很广。老人们说,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个和尚,后面的群山脚下住着一个寡妇和她的儿子,寡妇一个人含辛茹苦把儿子养大,孤苦伶仃,心里的寄托就是去山上的庙里烧香,祈祷儿子平安吉祥。她与和尚相恋了,就偷偷去山上约会。因那里地势陡峭,山路难行,上山得依着山势盘旋而上,那个寡妇的儿子心疼母亲,就修了那座小桥,后人取名叫顺母桥。阳光明媚时登山,天空白云悠悠,大江静静向东流去,庙宇山林景色依旧。站在明月山上可看见大江下游的三座山,传说夸父追日时曾在那里歇息。长大了才知道明月山下游的丹霞地貌、柳林风光带、十里画廊如天然的一幅画卷,胜过漓江美景。黄昏时江边炊烟袅袅、渔舟唱晚,真是“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有几回闻。”沈从文当年从桃源逆流而上,见此美景,提笔在文中写了令我们家乡人颇为自豪的一句话“是美得令人心痛的地方。”曾经阅读沈从文写的有关桃源与家乡人的文章,觉得有趣,他把我们家乡人的人物性格描写得入木三分。他的作品描写的大多是我们熟悉的山里人,我不熟悉帝王将相、金枝玉叶,只接触过贩夫走卒、胭脂俗粉,就喜欢看他的作品了。

上初二时,各个班上突然转来很多外省的同学,年幼的我们才知道家乡要旧貌换新颜了。上游建水电站,小镇的单位都搬离西岸的老街,去东岸江边的大山下,学校也将搬迁到北边的山脚下,我们成了新学校的建设者的一员。上学依然从大桥走过,劳动课就过小桥去新学校的校址搬砖、运沙子、捡鹅卵石。

不久离学校不远的剧院来了阳戏团,每天晚上唱阳戏。班上的几个女同学不知是迷上了阳戏还是迷上了唱戏的人,下了晚自习就跑到剧院看戏,老师是抓不到学生的,因为水乡的桥多,可从大桥、小桥溜走,她们常回家对家长撒谎说在学校做功课就晚回了。我们班最美的女孩儿是矿上转学来的,她冬天穿着绿军装棉袄,衣服裁剪得修身极了,包裹在她刚刚发育的身材上,如杨柳般美丽。她大大的眼睛,黑眼珠如葡萄似的,长长的睫毛浓密微翘,小嘴唇樱桃似的,皮肤象牙色,受委屈时,睫毛上挂着泪珠,样子很惹人怜。她后来迷上了阳戏,常常在大桥上徘徊,学习成绩平平的她初三毕业时没有考上高中,后来据说回矿上上班了。

我那时只想离开家乡的小山村,上了高中就一心扑在学习上,几乎不与同学联系了,只听邻居说她们有的匆匆嫁人了,有的回家种田了。故乡的桥如那天边的彩虹留在了记忆深处。去年国庆回了一次大山深处的老家,闲暇时在大江边和大溪、小溪拍风景照,发现大溪、小溪的小木桥都变成了水泥预制板的桥梁,唯有入江处的那座大桥依然屹立在两条溪水之上,只是桥面坑坑洼洼,桥头挤满了小商店。入江处的沙滩上堆满了岩石,据说为了打造旅游小镇,也为了居民不受洪水的困扰,将在沿江修堤坝,大桥不会撤掉,只是溪水要改道,从山洞穿过流向大江下游。

邻居们美滋滋地给我们描绘起一幅美丽的画卷,说过几年堤坝修好了,还会修一座跨江的大桥,那时去江对岸就方便了。大江对岸曾经是淘金者的天堂,很多人为了发大财,趋之若鹜,那时每天渡船上坐满了去对岸的人。沧海桑田,岁月变迁,现在当地政府重视抓环保建设了,打造绿色旅游小镇提上了历史日程,附近的几个峡谷都建起了漂流的旅游景点,水乡的桥又会像彩虹一样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了。

篇4:故乡的万年桥经典散文

这次国庆回乡,听说小镇的万年桥即将拆除重建,不禁惋惜遗憾,感慨岁月沧桑,物转星移。

青竹绿柳红花,石桥流水人家。

故乡的万年桥是一座大青石拱桥,横卧在蜿蜒的甘溪河上,连接着小镇的一河两岸,造就了小镇的繁荣,与小镇百姓休戚与共已然65个春秋。平日里桥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桥下河水潺潺,甘甜清澈,水落成溪,水涨成河,默默的抚育着小镇的儿女。

小时候家住甘溪河边,离万年桥不出几丈路的距离。每天早上从桥上经过去学校,看桥下成群的青鱼惬意的自在游荡,看河里的鹅群红掌拨清波,看河边浣衣的邻家姑娘青春活泼。中午到河边洗碗,欢快的小鱼点点攒动,在饭粒残羹上飞舞旋转。

下午是孩子们最为欢畅的时刻,除了到河里逐浪,捉鱼摸螺,胆大的孩子们还会爬到桥边高大的枫杨上高台跳水,释放雄性荷尔蒙带来的冲动和多余的精力。虽然有几个孩子再也没有浮出水面,但我们在惊吓几日之后,仍然抵挡不住那奋不顾身一跃而下带来的刺激,又重新站在那颤巍巍的树枝上,头晕目眩的纵身而下。

到得傍晚时分,随着河里的水气氤氲,河边两岸也渐渐炊烟袅袅。这时候阿婆们总要拄着竹仗到河边用悠扬的小调呼唤自家的鸭鹅回笼。竹仗敲击着河边的鹅卵石,发出清脆的声音,伴着鸭群、鹅群的嘎嘎声、阿婆的小调交响辉映。

晚饭过后,桥边的家家户户便搬着竹床、凉席、草席举家到桥上纳凉。桥上的河风习习,桥下的流水叮咚,消解着人们盛夏的暑气。大人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胡侃海吹,天南地北。小孩们则只顾玩自己的游戏,奔跑于桥上和桥边的弄堂,笑声不断,哭声偶尔。待得疲倦,则成群的坐在草席上,听年长的小孩讲故事,偶尔有胆大的小孩侧坐在桥栏杆上摇晃着小腿边听故事,听得入神处,往往忘了脚上的拖鞋,摇晃着掉到了河里,引起大家一阵欢笑。

到得夜深,人声渐渐沉寂,满天繁星闪烁,间或流星划过天际,留下一道长长的红尾,此刻桥下的流水声愈发清脆叮咚。黄狗也安静的蜷睡在主人的床边,偶尔呜咽几声,打破夜的宁静。孩童们夜里起来撒尿,常可以看见渔夫撑着竹筏,船头打着气灯,在河里溯游而上。竹筏下的鸬鹚在追逐灯光的鱼群中穿梭进出,灵动自如,犹如在水下翩跹起舞,优美而悄无声息。桥边四下的田野里,萤火虫点点缀缀,在夜空里飘忽,蛙鸣声此起彼伏。清风拂来,稻花香四处飘散。

故乡的万年桥,是小镇的交通要道,也是我们小孩快乐的场所,但其他的实际功用也不胜枚举。因为宽敞而平坦,附近的住家经常在桥面上晒谷子,在低矮的桥栏上晒煤球。而桥的鸡公头因为少有行人踩踏,更是晒腌菜、红薯片的好地方。

如今的石桥已年近古稀,虽几经修缮,但仍然无法承载日益繁忙的交通,拆除重建的命运是不可避免了。

站在石桥上,看着溪水西流,夕阳西下,想起曾经快乐无忧的童年,不觉惆怅。桥拆了可以重建,可曾经的杨柳、炊烟、渔人、鸬鹚、浣衣的邻家少女,在桥上乘凉的大人们都已不再,故乡是再也回不去了,我也成了一名孤独的游子。

曾经有一份快乐美好的时光留在这里,我一直在好好珍藏,如果时间允许,我希望能珍藏….一万年!

谨以此文,祭奠即将被拆除的万年桥,以及我童年的多彩的梦。

篇5:故乡的万年桥经典散文

故乡的万年桥经典散文

这次国庆回乡,听说小镇的万年桥即将拆除重建,不禁惋惜遗憾,感慨岁月沧桑,物转星移。

青竹绿柳红花,石桥流水人家。

故乡的万年桥是一座大青石拱桥,横卧在蜿蜒的甘溪河上,连接着小镇的一河两岸,造就了小镇的繁荣,与小镇百姓休戚与共已然65个春秋。平日里桥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桥下河水潺潺,甘甜清澈,水落成溪,水涨成河,默默的抚育着小镇的儿女。

小时候家住甘溪河边,离万年桥不出几丈路的距离。每天早上从桥上经过去学校,看桥下成群的青鱼惬意的自在游荡,看河里的鹅群红掌拨清波,看河边浣衣的邻家姑娘青春活泼。中午到河边洗碗,欢快的小鱼点点攒动,在饭粒残羹上飞舞旋转。

下午是孩子们最为欢畅的时刻,除了到河里逐浪,捉鱼摸螺,胆大的孩子们还会爬到桥边高大的枫杨上高台跳水,释放雄性荷尔蒙带来的冲动和多余的精力。虽然有几个孩子再也没有浮出水面,但我们在惊吓几日之后,仍然抵挡不住那奋不顾身一跃而下带来的刺激,又重新站在那颤巍巍的树枝上,头晕目眩的纵身而下。

到得傍晚时分,随着河里的水气氤氲,河边两岸也渐渐炊烟袅袅。这时候阿婆们总要拄着竹仗到河边用悠扬的小调呼唤自家的鸭鹅回笼。竹仗敲击着河边的鹅卵石,发出清脆的声音,伴着鸭群、鹅群的嘎嘎声、阿婆的小调交响辉映。

晚饭过后,桥边的家家户户便搬着竹床、凉席、草席举家到桥上纳凉。桥上的河风习习,桥下的'流水叮咚,消解着人们盛夏的暑气。大人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胡侃海吹,天南地北。小孩们则只顾玩自己的游戏,奔跑于桥上和桥边的弄堂,笑声不断,哭声偶尔。待得疲倦,则成群的坐在草席上,听年长的小孩讲故事,偶尔有胆大的小孩侧坐在桥栏杆上摇晃着小腿边听故事,听得入神处,往往忘了脚上的拖鞋,摇晃着掉到了河里,引起大家一阵欢笑。

到得夜深,人声渐渐沉寂,满天繁星闪烁,间或流星划过天际,留下一道长长的红尾,此刻桥下的流水声愈发清脆叮咚。黄狗也安静的蜷睡在主人的床边,偶尔呜咽几声,打破夜的宁静。孩童们夜里起来撒尿,常可以看见渔夫撑着竹筏,船头打着气灯,在河里溯游而上。竹筏下的鸬鹚在追逐灯光的鱼群中穿梭进出,灵动自如,犹如在水下翩跹起舞,优美而悄无声息。桥边四下的田野里,萤火虫点点缀缀,在夜空里飘忽,蛙鸣声此起彼伏。清风拂来,稻花香四处飘散。

故乡的万年桥,是小镇的交通要道,也是我们小孩快乐的场所,但其他的实际功用也不胜枚举。因为宽敞而平坦,附近的住家经常在桥面上晒谷子,在低矮的桥栏上晒煤球。而桥的鸡公头因为少有行人踩踏,更是晒腌菜、红薯片的好地方。

如今的石桥已年近古稀,虽几经修缮,但仍然无法承载日益繁忙的交通,拆除重建的命运是不可避免了。

站在石桥上,看着溪水西流,夕阳西下,想起曾经快乐无忧的童年,不觉惆怅。桥拆了可以重建,可曾经的杨柳、炊烟、渔人、鸬鹚、浣衣的邻家少女,在桥上乘凉的大人们都已不再,故乡是再也回不去了,我也成了一名孤独的游子。

曾经有一份快乐美好的时光留在这里,我一直在好好珍藏,如果时间允许,我希望能珍藏….一万年!

谨以此文,祭奠即将被拆除的万年桥,以及我童年的多彩的梦。

篇6:故乡的桥短文散文

故乡的桥短文散文

大画家陈逸飞描摹的《故乡的回忆---双桥》成就了现在的周庄。而我的家乡没有周庄式的拱桥和亭台楼阁,也没有周庄井字形的水道和站上鱼鹰或船娘的舴艋舟,但是,却有山谷里流淌的清清的小河和河上现有或曾有的走过我童年记忆的小桥。

小河发源于乌峰的大山之中,把峡谷切割成南北两岸,两岸村庄的交通,就是通过桥梁联系。离开故乡三十年,故乡发生了很多变化,当然也包含故乡的桥。

记忆中故乡的桥分为两种,一种是木质结构的风雨桥,一种是两孔或三孔的石板桥。

风雨桥是盖有青瓦的木桥,这种桥也是典型的江南廊桥。中间是宽阔的走道,两边是可以坐人休息的`长板凳,故这种桥除了交通功能之外,最主要是可以提供旅人或者劳作乡亲的休憩或共话桑麻。雨天,大家可以避雨;夏天可以纳凉。这种桥一般下面都有一座小水坝,坝边都有一座碾房,水轮碾米或者榨油。夏天是风雨桥最热闹的时候。人们除了在桥上纳凉之外,每每暮色向晚,农人休工时,大家都会会集于廊桥,有清谈的、有做活计的、有嬉戏的,更有趣的,是桥下河里游泳的人们,很多光屁股小孩,爬到回廊挑沿上,排着队往河里跳水,那场景,仿佛暮光里跳龙门的鲤鱼!桥的两头都有立碑,除了记录捐款建桥人的功德外,还有小桥通往两岸地名的指向。淳朴的乡人,就以这种简单的方式创造着丰富的故乡生活。

石板桥,是比较简单的桥。河中间一两座桥墩,桥面是并排三块长条麻石搭建,简单适用。桥下通常是两岸乡亲浣洗的场所,每天妇女们一边浣洗着衣物,一边家长里短地谈论着两岸的新闻旧事,这里也俨然是重要的信息发布中心。桥面除了交通用途外,当然夏日的纳凉就是其第二大功能,夏日的夜里,人们悬脚坐在桥面上,习习的河风从桥孔和桥面流过,那种凉意,是山谷里的人们夏夜最大的享受。第三种用途就是孩子们的决斗场,两岸的孩子分成两派,每人手持各式棍棒,以桥墩为界,在夏夜里展开武士般的决斗。第二天早上起来,桥面狼藉一片,上学见面时某个小孩手上还包扎着绷带却照样手牵着昨晚的对手。

河上的风雨桥已经烧掉几座,石板桥也被洪水冲掉了几座,渐渐没落下去。取而代之的是各式水泥桥。但是,这些水泥桥上却承载不了人们的欢乐和记忆。怎么了?即使是离乡三十载的我,寻寻觅觅的还是那几座梦里的小桥。何时,可以把冲坏的石板桥烧掉的风雨桥重建,留住我们的记忆和文化?我将努力朝着这个梦想奋斗!

篇7:我那故乡的桥散文

我那故乡的桥散文

一、风雨桥

小学一到三年级我在双泉小学读书,从反背下半边湾,经过洞湾到岩窝,那里就有座风雨桥。风雨桥跨在青岩河上,一边是盐道,一边是大鱼泉、小鱼泉两个村庄,过了风雨桥再上坡,就到了学校。上学时时间紧,我们从桥上匆匆走过,头也不回地直奔学校。放了学,从学校如猛虎下山般冲下来后,风雨桥就成了我们的乐园。

桥全是由木头做成,两边有栏杆,有座椅,有窗户,顶上盖有青瓦。我们仰面躺在桥上,凉风习习,桥下河水潺潺,桥能遮风挡雨,所以叫风雨桥。青岩河在这里被迫转了一个弯,宽阔的河道被两岸的石崖逼窄,在桥下形成了一汪碧潭,然后白花花的浪花一头扎进了乱石堆积的山涧中。所以青岩河在这里有了个新名字——岩窝河,风雨桥就连接起了两边的石崖,长约二十米,宽约五六米。

桥下的碧潭是夏天我们必去的地方,在桥上躺了一会后,就会下到潭边,将衣服脱得精光,“扑通”一下跳进潭中。平静的水面一下就溅起了朵朵浪花,身体则不由自主地顺流而下,水变浅变急了,我们不得不爬上岸走到上面再跳进去,来来回回,乐此不彼。即使是盛夏,河水也很凉,玩了一阵后就躺在太阳能照射到的潭边的沙滩上,将温热的细沙覆盖住全身,仅留下一张仰着的脸,风雨桥就在头上。

桥底是三根粗大的木柱搭在两岸的岩石上,两岸再有几根木柱斜着四十五度锲入桥底的木柱中,而这些斜柱之间又有交叉的柱子相互锲在一起,桥异常地稳固。这是人们智替的结晶,将一根根木头,犬牙交错,在不用一颗铁钉的情况下构成了有机的整体,横跨在峡谷之间。桥面铺的是厚厚的木板,板与板之间由吻合的楔形固定在一起,桥上盖了瓦,两边原来是有木板修建的板壁。凉桥建在河面最窄的突出的岩石上,河两岸都是树丛,桥就掩映在树丛之中,远处看去,不像是桥,倒像是一座木房跨在了河间。

人们路过那儿都会在桥上歇一歇,摆摆龙门阵,抽抽叶子烟,讲述着各自的家长里短。当惊觉太阳已下山,河风变得更凉了后,人们才依依不舍地起身离开。岩窝因为两岸陡峭,河谷狭窄,且巨石众多,能晒到太阳的时候少,附近没有人家,因此,岩窝在我们心目中总有些阴森森的感觉。风雨桥却给人以家的温暖,风再大,雨再大,都有她默默的庇护。

公路修通后,盐道上就没了行人,由于风雨桥两端的路过于险峻,人们开辟了新的道路。过往风雨桥上的人少了,也没有人来维护,渐渐的两边的板壁没了,阳光从青瓦的洞中透过来照到了桥上,两边的座椅没了,栏杆没了,供人行走的木板也残缺不全。风雨桥老态龙钟,变得危险起来,走的人就更少。最终,一直坚守着的几根柱子也彻底消失,风雨桥完全没了踪影,河谷上变得空空旷旷。风雨桥两边长满了杂树,连道路都没了痕迹,现在只有比我年纪大的人的记忆中,还留有她模糊的影子。

二、木头桥

风雨桥不能过了后,人们在她的上河面,白马将军下,最窄的地方,用几根杉木搭建起了简易的木头桥。小学二年级后,我就经过这座桥往返学校。

木头桥很常见,在小河或小沟的最窄处,往往都是木头搭建的简易的桥。几根木头紧挨着并排在一起,用楠竹片捆成一个整体。再将杉树对劈成两半,横铺在上面,再用竹片捆紧。上面铺上杉树枝,再垫上沙土,因此桥上看不透下面的水,杂草生长出来后,更觉察不到那是桥,与一般的路面没什么区别。

但是岩窝的木桥,因为河面太宽,承重有限,只能用几根粗大的杉树搭建,树之间用钉书针一样巨大的铁钉钉在一起。杉树不够长,不得不在河中树立两根木柱,作为树木连接的拼接点,用两排杉树交替构成桥面。一边三根杉树并列,桥面很窄,上面也没有横着的木块,两边也没有栏杆。走在桥上,能看见翻腾的'水,卷起一个个漩涡,或者冲击在石头上溅起一排浪花。大人嘱咐我们,过桥时千万别看脚下的水,很容易头晕。我每次过桥都有些害怕,总不由自主地看看脚下,很快又把目光移开,提心吊胆地过河。

每逢夏天下大雨发洪水,过桥就变得更加危险,桥面湿滑,桥下河水高涨,浑浊的河水奔涌而下,几乎达到桥面。上学时大人就要送我们过桥,放学时则由老师送我们过河。在瓢泼的大雨中,咆哮的河面上,大人们牵着我们一个一个地走过去,有些胆子小的不敢上桥,大人只好抱着或背着过河。有时河水实在太大,淹没了桥面,甚至冲走了木桥,我们就不得不绕道走上游的石拱桥。

下大雨都知道危险,因此还很少出事,反而是小雨,河水没涨多少,但桥面湿滑,这时最容易出事。我曾经从桥上掉进过河里,走到中间,眼睛不由自主地往下看,看到奔流的河水头就一阵晕眩,想赶紧蹲下身去抓桥,脚下却一滑就掉入了河中。幸好没碰到石头,河水淹没了脑袋,直往嘴里灌,我双手乱舞乱抓,却什么也抓不着。最后抱住了来救我的我家的白狗,在人们的一片惊叹声中上到了河岸。

一九九三年,三个小队的人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众人齐心协力,在木桥那儿修了座石拱桥。桥面宽阔平整,可通行车辆,木头桥终于成了过去,人们再也不担心过河了。现在人们还常常提起修桥时热闹的情形,可惜那时我在外地读书,没有看到那齐心协力的场面。我只看到了那座石拱桥,静卧在岩窝河上。

三、步青桥

双泉小学只有三年级,小学四年级我就到青岩小学读书了,从此不再天天过木桥。而是翻过坳口,过刘家湾,到大碑边,下苑马路,到了步青桥。

这是一座古老的石拱桥,清朝时由本地一刘姓贡生组织修建,是盐道必经之地。桥全由青石修成,坚固耐用,稳如泰山,青石上长满了青苔,桥两侧的石缝间长满了杂草,就像是大山的一部份。步青桥的“青”应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青岩河,一是指青石。人们走在石桥上,既是跨过了青岩河,又是漫步在青石之上。她有一个更通俗的名字——大拱桥,这是青岩河上最古老最大的拱桥。

步青桥最底层是由上大下小的青石条垒成,形成了一个平整完美的弧形,上面压得越重,桥就越紧固。再上面是方形的石条,桥的两端是阶梯,顺着弧形拱向上,正中是平整的石面。两边则有青石竖立着,上面是青石条顺着桥搭建而成的栏杆,虽然很粗大,但并不笨重,反而与桥显得很协调,更是给人极大的安全感。我们放学后,常常倚靠在青石栏杆上,或者躺在上面,望着天上像一朵朵棉花般的白云。

桥的一端有一五边形的三层字库塔,塔身是非常光滑的石板,各层之间则是雕琢成屋檐般的石帽。第二层石面刻上了修建步青桥的经过,以及捐款善人的姓名、地址和捐献数量。有一面有一圆洞,是用于烧写有字的废纸的地方,废弃的纸烧了后,灰烬不会四处飘散,故名字库塔,这是对纸字的敬愄和尊重。塔顶则是五角上翘的石檐,像一顶帽子,为塔遮风挡雨。

桥的另一端不远处,临河有一块巨大的略微倾斜的石面,下面悬空,上面竖立着一块方形的尖碑。碑身雕刻有龙纹,开始我们并不知道这碑是什么,后来能认出上面刻的字,有“圣旨”、“御赐”、“武昌府”等字样,其它的已记不得了。听大人们说那是皇帝嘉奖贡生母亲专门竖立的碑,另外三面是否刻有字,因为有些危险,一直没看清过。

步青桥上来来往往的不知有多少人走过,有挑夫,有革命先烈,有农民,也有像我们这样的小孩。由于杂草树木的生长,以及陡峭近似笔直的峡谷,青岩河在这里已看不到河面,只能听到“哗哗”流水的声音。有时我们也会到步青桥下去抓鱼,那里河水比较急,也比较深。我们将笆篓放到岩缝的一端,另一人用竹竿将躲在岩缝里的鱼往那方赶,赶到附近就迅速提起笆篓。有时里面就有鱼在活蹦乱跳,这是一种无鳞鱼,最大有中指长,深褐色的背,渐变为淡褐,到肚子就成了白色,名叫土麻儿。当我们抬头看见步青桥时,一点也不觉得意外,她就像是天然的一块石头,横在头顶上,与青岩河岸边其它石头无异。

四、甩甩桥

当我上毛坝初中后,每个周未都要回家一次,在三间坝,有一座我从不敢走的桥。

那里是山区难得的平坝,青岩河、后河、夹壁的水都汇积于此,在此冲出了一个大坝。河道宽,河岸矮,拱桥木桥都没法修架。人们在两岸的岩石上凿孔,穿过五根粗大的钢索,下面三根,上面两根。在三根钢索上铺上木板,上下钢索之间有细些的钢绳相连,形成了竖立在两边的栏杆。由于重力的原因,桥两边高,中间低,成一下凹的弧形。人在上面行走,桥自然地跟着摇晃,越到中间摇晃的幅度越大,因此人们给了她一个形象的名字——甩甩桥。

每次路过桥边,我都要看一会儿,附近的小孩子已习惯了这种桥,边在上面走边故意左右使劲,使得桥晃动的幅度达到最大。他们把甩甩桥当成了玩具,或者当成了展现勇气的舞台,谁甩动的幅度越大,谁就是他们心目中的最强者。他们的脚步与桥晃动的节奏合拍,走起来毫不费力,也没有不和谐的停滞,就像是桥晃着他们就过去了。更有腾云驾雾的感觉,轻飘飘的,自然地由河的一边飘到了另一边,他们的表演赢得了包括我在内的许多赞叹的目光。但是,也有愤怒得似乎要喷出火的眼睛盯着他们,那是他们的父母。在喝斥责骂声中,他们乖乖地回到了家,过了好一会责骂声才停了下来。

看着他们,我也很想过桥试试那种感觉,可刚一踏上桥面,桥就开始颤动。想一手抓住一边的钢索,桥又太宽,够不着。只好双手都抓住一边的钢索,重量都集中在了一边,感觉桥面都倾斜了。再一望脚下,木板之间就能看见河水,河水虽然不急,可离桥面还挺高。脚下虚踩在木板上,似乎随时都要翻下去一般,赶紧闭上眼往回走,当脚踏上实地那一刻,悬着的心一下就放了下来。生怕别人看见我胆小的丑态,赶紧头也不回地快步离开了甩甩桥。

其实害怕过这桥的可不只我一人,经常见到有人在人们的大声鼓励下,颤颤巍巍地往桥中走去。开始是顺着桥向下走,脚不怎么用力,桥晃动幅度不大。等到走到正中间,就要往上走了,腿脚要使劲,稍一使劲,桥正中晃动的幅度就很大。吓得蹲在桥正中间一动不敢动,桥边的人想去帮忙,刚一踏上桥就引来一阵惊恐的尖叫,吓得人们只好缩回了脚。往回走也不是,往前走也不敢,就那样悬在了河上。最后有人小心翼翼地上桥,慢慢地靠近,一人踩着桥的一边,才缓慢地到达了桥的另一头,蹲在地上,半天不敢起身。

后来上高中后,再很少到毛坝,甩甩桥也很少再见到过。现在想来,真该在上面走一回,也许那桥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说不定有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小孩们不就玩得很高兴么?

五、天生桥

小时候除了放牛,另一重要任务就是砍柴,家周边的山林都已分到各家各户,不敢随便砍。只有一些小片的杂树林,不属于任何一家,才可砍些柴火。但这样的木柴细,不经烧,需要大火时要很多的柴,且很快就会烧尽。我们的家在一大山谷中,里面又有许多小山谷,叫各种湾,如小湾、大湾、半边湾等等。最远最大的山谷却不叫湾,叫深槽,确实像竖立着的深深的食槽。深槽顶上是一排竖直的灰色岩石,再上面则长满了粗大的杂树,那片森林属于我们二队,但并没有分到各户。因此,到那儿砍柴不用担心被人发现,而且可以砍到很大很结实的木柴。

但是深槽距离太远,一去就是一整天,太小了不行,我是上初中后,在假期到那上面砍过几回柴。我们邀上几个同伴,下到河里,沿河顺流而上,直到最里面。然后离开水沟,顺着山往上走,地里有人种的黄豆、苞谷,里面往往还有黄瓜,这是我们饿了可以充饥的好东西。到了深槽后,基本就没了路,我们顺着一条滚柴的沟往上走。有时脚下土质松软,一脚下去就又回到了原地,有时又坚硬得没有落脚之处,我们用手攀住树枝往上爬。等到好不容易到了山顶,日头也快到了正中间。

站在山顶,山风阵阵,特别凉爽,家已看不大清,只能根据地势猜测出家的位置。但是能听见鸡鸣犬吠声,甚至能辨别出谁在讲话,我们相互呼喊应答声家里也应该能听见。向前方望去,是重重叠叠的山峦,一道一道的渐渐消失在天边。听说在那些山中有毛坝山、鹤峰山、龙山……也辨别不清,但终究是能够看到更远的地方了。往侧面看,则是青岩后的一排青石,这里与它应该等高,也许原来就是一体。在雨水的侵蚀和山体的作用下,慢慢的有了距离,也似乎分了开来。山的背面则是夹壁,地势更加陡峭,尖细的山峰林立在脚下,像一根根巨大的石柱,上面长着一些树木,似是没有梳理过的头发。

在往青岩方向走的一条山路上,原本平整的石崖却有一条深深的裂缝,裂缝平整得无处可落脚,如刀劈的一般,切断了前行的路。但是顺路的地方却有一座石桥架在裂缝的两边,有近两米宽,上面也长上了树。开始我像在其它的地方走一样在她上面走过,一点也没感到害怕,等到有人告诉我那是天生的桥,下面是空的以后,就再也不敢踏上去了。

我在那儿仔细看过这桥,显然不是人为修建的,桥并不整齐,就是一天然的石条。这里人来得极少,除了偶尔来砍柴打猎的人,就只有飞禽走兽了,没必要修一座桥,底下是上百米高的悬崖,也没法修建。也许这桥就是大山的一部份,只不过有的是岩石,有的是泥土,雨水将泥土冲涮掉,掏空了里面和下面,她就悬空了,成了桥。她在悬崖上,深山中,几乎没有人知道,但是,她终究是座桥,连接成了完整的一条路。

只有在这陡峭高耸的山崖上,泥土才会大量流失,方能天然形成这样的桥。风吹雨打,是修建她的斧凿,岩缝中仅有一点的泥土中顽强生长着的树草,是她的栏杆。她不用去修饰,不用去装扮,却是大山深处一道靓丽的风景。只有经历了千难万险,执着地爬上山顶的人,才能一睹她的容颜。正是这种险峻和困难,使得她更加令人惊叹,当然也给人更加宽阔的眼界,使人能欣赏到别样独特的风光。

……

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人,有人就有桥。有的精致,有的粗糙,有的巧夺天工,有的浑然天成,有的稳如泰山,有的在脚下飘摇。当我们觉得好像没有了路的时候,一座桥打开了新的一片天地。就像青岩河汇流成唐崖河,形成了阿蓬江,在酉阳注入乌江,潺潺溪流最终会奔向大海。通过一座座桥,也会使我们到达全新的世界,在那里,会有更宽广的河流,也会有更雄伟的桥。

没有过不去的河,没有跨不过的坎,路在脚下,桥其实就在我们心中。

篇8:故乡的两座桥-散文欣赏

故乡的两座桥-散文欣赏

故乡有两道水,跨水有两座桥。

两桥皆在村南,无名,村人只以大小区分,小溪上的叫小桥,西河上的叫大桥。

小桥在村口,由四只缸口粗的水泥涵洞并排铺成。小溪水很文弱,潺潺地从桥下自东向西流淌。小溪水来自村东北几里外的四架山,那山脚下有几眼泉子,沁凉的泉水汩汩地喷涌而出,沿着田边的沟壑一路曲折,由村南向西入了西河。山东有六队的田地,叫七垧,由于出泉子的缘故,年年尿炕,铲耥都受影响,只是在山边下田的人夏日里再无须带水,只需携一杯子,或干脆什么都不带,口渴了就去泉边俯身双手捧水畅饮。那泉子被茂盛的青草与野百合和黄花菜围囿,泉水甘冽清凉,饮之暑气顿消。

小溪依偎在村南,袅袅娜娜,堤岸上则是农家的草屋瓦舍。有几棵老杨树站在石墙外的溪边,由于溪水的淘蚀而树身倾斜。我家前院许家的嫂子就在溪畔居住,她是关里人,夏日里经常地端了大盆在溪边的大石上捣洗衣物。我当时在小桥上,遥遥地看到了她在溪边,手臂一起一落,木木的棒槌声即梆梆地传来。五六月间,树上的杨籽儿已破苞,绒绒的杨花遂在溪畔迎着暖风上下飞舞。

童年里,我很淘气,来桥边经常地蜷缩了身子钻进桥下的涵洞,从中偷窥洞外的一孔青天。小溪水不深,刚到脚踝,洞中有泉水,又加之过堂风,一片清凉,且在其中说话有回声,故在小小的心里总是充满了诱惑。有时就从桥洞的这边一径钻过去,钻它几个来回,体会别有洞天的感觉,直到厌倦。而有时就潜伏在桥洞中,听到了桥上的脚步声之后,在其中学青蛙叫,叨扰路人。赶上夏日农忙午归,邻家的大伯从桥上牵着毛驴笃笃地走过,或是王家的三姐肩上横把锄头路过,发现了我的恶作剧,就会在上面喊我的乳名或是到桥边探身来窥,叫我该回家吃午饭了,而后哈哈爽朗的大笑。

村口有小桥,又通公路,成了村人茶余饭后及农闲的聚点。夏日里,暑热难挡,大家总是在此聚堆儿,拉家常,话五谷,看过往的车辆与行人,这边桥上土语俚话,悠闲自得,那边桥下却溪水长流,水声哗哗,大伙的兴致都很高,往往在桥边要捱到夜色深沉,才逐渐散去。

大桥在村南三里之外,横跨西河,与其东南的南山比邻。桥为水泥板桥,线条粗勒,下面两个方形桥洞,很阔大,呈倒日状,桥板厚达尺许,跨度一丈有余,上立两排方柱水泥桩,中有小儿臂粗的钢筋穿拉。桥东西向,在村里于树影婆娑中隐约可见全貌。

村人到大桥,出村口需沿土石的公路南行,及至南山旁,再转而西折,又行近半里路方到。桥边挨着野甸,那甸子上富有婆婆丁、车前子、老牛锉,又长着几圈的打碗花,而那南山之上则盛产一种烟火头花,壮类人参,春来就都粉红了一片,其花香郁,此时立于桥上,或是伫立西河边,那幽香就沁了人的心脑。

西河与桥为两地行政区的分界,桥东为甘南县,桥西则归碾子山小镇管辖。故平时来桥边游耍的,除了我所在的张家大沟人,更有来自另一行政区的东南沟、郭狄坑、三江省和马架屯的村民。来者年轻人居多,往往结了二三伙伴,一路同来,伫足桥上或流连河畔,望西河与野甸,看游鱼及野花,饱揽着村山村水,田园的风景,吹着粘裹着泥土气的乡野之风,也无限的轻松与惬意,那心都像头顶的白云,在飞。

儿时的夏日,村庄四外大田里的庄稼都丰茂成了幽深的青纱帐,地面上暖暖的地气冉冉蒸腾。晌午,头上火辣辣的太阳烘烤着,晒得人的`头皮都麻痛了,我经常地跟了几个村伢子,到大桥玩耍。那些娃土黑,性野,胆大,又善水性,来到西河边,三五下就蹬光了衣服,跳进了河里,甩起了狗刨,这河里顿时像开了锅,水花飞溅,浪声涛涛。在河里游累了,那娃们就都跑到岸上来,光着身子,赤条条地仰躺在草地上晒阳阳,昏昏欲睡。躺够了,又一虎身爬起来,纷纷到桥上来,桥面上被骄阳晒得滚烫,且裸露的沙粒和石子硬生生地硌脚,水泥桩和拉栏更是热得摸不得。这些孩子面面相觑,蹑手蹑脚了一阵之后,遂依次从四五米高的桥面之上,一个倒栽葱,翻下桥去,纵身入水,只听得“嘭”的一声水响,小娃不见,水面上腾起一团巨大的水花,并从里到外不断地向上翻滚,像朵盛开的雪莲。过了几秒钟,只见那娃从远处的河面之上露了头,头发黑湿的几绺,俏皮地贴在头上,晶莹的水珠正从他的头脸上哒哒地落下来。

哥大我三岁,曾用家里的缝衣针弯成了一只鱼钩,拿缝衣线做弦,葵花秆儿做杆,用一截高粱秆瓤做浮,弄了一把粗陋的渔具。他在钩上穿了蚯蚓,端坐在桥上,腿却凌空垂到了桥下,钩被抛到了水里去了,人则静观风云,兀自清闲。蜻蜓在河畔起起落落地悠然翩飞,几只燕子在水面之上左右徘徊着急速飞行,时而地点下水,水面上随之荡开一圈圈的波纹,时而又向着桥边飞来,快到桥上了,才偏偏翅膀从那桥洞下轻盈地一掠穿过。本来没抱太多奢望,可工夫不大,不意想哥竟钓到了一寸来长的一条老头。现在想想,当年也真有太公钓鱼之嫌。

秋冬时节,西河畔干枯的茂盛蒿草被野火烧着了。野甸上,大桥边,一时狼烟四起,那灰灰的流烟被西风斜斜地扯着,摇曳着,直入云霄。此时的大桥在烟雾缭绕中若隐若现,似披了一层神秘的白纱。小孩子们都被这甸子上的浓烟所吸引,纷纷赶来,手执了木棍或树枝,在野甸之上纵情地奔跑,嘶喊,拼命地扑打野火,像是脱了缰的野马,不可遏止。甸子上,充满了蒿草呛人的烟气。可小孩子们这边扑打,那边却又被挑起的火苗烧着,那火势借着西风,凭添了威力,迅速地向着甸子的四外蔓延。其火彻夜不息,以致于甸子之上在夜里火光灼灼,映红了大半边天。那小孩子们的热情似乎一下子全都被这野火所点燃了,全玩疯了,他们在燃烧的火焰上又是跑跳,又是扑打,脸都涨得通红,那兴头到达了极点,就这样,他们常常一直要疯到深夜十一二点钟,才肯一路恋恋不舍地回家。那时,村庄里面已经都熄了灯,一片漆黑,夜出奇的静,可孩子们的心里却各个都像是烧着了不息的野火,还依然在不住地喧腾着,那心情就是久久地平静不下来。

篇9:故乡的桥

清浅时光,似水流年。走过岁月的山高水长,每次回头瞬间,都依稀看到了我魂牵梦萦的故乡。

桥头连接着的是故乡,桥头承载着的是亲情,桥头是萦绕在心中的温暖。童年时,我总是一放学就奔向桥头上的杂货铺,夏天便买一瓶汽水,冬天就买烤地瓜,再买上一份报纸,舒舒服服地读着。那时我对国家大事,新闻热点非常感兴趣,总是向附近“饱读诗书”的老人询问历史,往往是“去年赤壁之战,今年四渡赤水”,闹出过不少笑话。桥头信息传播得极快,不论是事实还是流言,只要让桥头的人知道了,不出半天全镇的人便都知道了。

故乡的桥头是适宜谈情说爱和看风景的好地方。佳人有约,多定在夜深人静的桥头上看风景,早有卞之琳的《段章》为证:“你站在桥头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故乡的桥头,亦是亲友迎送话别之地。挥挥手,便从此各奔东西、浪迹天涯。这时,游子回头,看见的自然是让人眼睛湿润的桥头。

回望故乡的桥头,记忆中这里有我童年时的笑声,有我少年时的梦想,有我青年时的拼搏。友情的呼唤,亲人的守望,老师的关爱,一幕幕在我脑海中浮现。

篇10:故乡的桥

有人喜欢卢沟桥,有人喜欢长江大桥,有人喜欢张家界的玻璃桥……但我的心中只有故乡的小桥。

故乡的小桥横跨在河面上,连接着小溪的两岸,清清的溪水缓缓流淌,托着故乡古色古香的小桥煞是好看。溪边绿草茵茵、鲜花盛开,小孩在一起嬉戏,又是摸鱼又是捉虾,老人们坐在大树下闲聊,旁边的村庄、房屋虽不玲珑剔透,倒也落落大方,一派和谐景象,俨然一幅活生生的水墨画。

故乡的小桥是架小石桥,虽然小,但小得精致。瞧,小石桥的桥栏刻着许许多多的荷花,小巧玲珑,形态各异,煞是可爱。村子被小溪给隔开了,人们进进出出全靠这唯一的小石桥呢!

故乡还有一座爱心桥,它连接的是两岸村民们的心,村民们互相帮助,若是这家盖个房,大家都过来出分力;若是那家安了个电视,大家都过来瞧一瞧;若是你家包饺子,很快就会有人帮你一起包。大家都过着守望相助的平淡生活。

我爱故乡的小石桥,它的样子总引起我的无限遐想,我还爱那连接着两岸村民心的小桥——那座用爱搭起来的心桥。

篇11:故乡的桥

雨淅淅沥沥地下。

雨淅淅沥沥地下,在贵州来说已是见怪不怪了,但在故乡来说却另有一番风味,因为故乡总是带有江南意味,特别是故乡的小桥。

贵州是多雨的地域,缠绵不绝的小雨总是连日下着,夹杂在苦闷的空气里总是分外凉爽,可我总觉着好像少了什么似的。

故乡的雨总是分外像江南的雨,而小桥景致隐隐约约与江南雨巷有着某种若有若无的联系。故乡的雨是淅淅沥沥的,清新的泥土味夹杂在冷冽的风中更有一种风情。特别在冬日,故乡的小桥总洋溢着桂花的芬芳。天下着朦胧的丝雨,雨混杂在清新的泥土里,似江南一样。不过,小桥是故乡独有的景致。

有人说:江南的小巷是历史留给现实的入口。可我认为江南的烟雨旧梦总不及故乡的小桥,小桥是给人一种心灵的慰藉,在宁静中学会成长。而江南是给人一种忘却的现实。轻轻走进小桥。微凉的细雨在桥板上跳跃,忽而又顽皮地跳到路上与来往的路人嬉戏。踩在桥面上,总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与江南的不同,江南总给人一种凄清的感觉。

江南是有一种隔世的落寞,风拂过耳际总是给人一种落寞之感,江南总是给人一种绵绵的愁绪,而故乡的小桥总是能还人一片静土,小桥总是让人心变得乐观,所以说故乡的小桥是未来留给现实的边沿。故乡的雨不似江南那样的多情,她是那样的开朗,所以故乡的小桥在宁静中总是能还人一片净土。

每当返乡的列车驶近小桥,小桥两岸的青山是那样的连绵不断,似绸缎一样,从色彩上看,青山仿佛是绿水的倒影,又好像云彩被绿水染过一样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天下着朦胧的细雨,雨好似要透过山一样,这时小桥的景致好像在江河中流过一样。远远望去,小桥的形态却也像笼着轻纱的梦。

我抑制不住心中的渴望向小桥走去,背着沉甸甸的背包,望向小桥,嘴角扬起一抹笑容:存在,真好。四周都是雨伞,飘来一股幽香,抑制不住心中的欲望便欣然前往,我独自站在雨中,听着雨叹息的声音,听着流水潺潺的声音,暗道:活着,真好。

小桥是故乡独有的景致,在淅淅沥沥的雨声中得到宁静,这就是小桥景致美的所在——带有江南意味的小桥。

班级短途旅行活动策划书

美丽的便江作文500字

美丽的恒村四年级作文

我的家乡广州学生作文

二年级作文我的家乡广州

初中作文我的家乡800字

结婚对联书法作品欣赏

情种西塘散文

游玩策划书

乔迁记散文

故乡的聚秀桥散文
《故乡的聚秀桥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故乡的聚秀桥散文(集锦11篇)】相关文章:

莲花的散文2023-07-07

读《社戏》有感2023-01-20

贺建房对联2022-08-29

世外桃源的散文2023-12-27

乔迁对联摘抄2022-07-22

农村乔迁新居对联摘抄2022-11-03

初中作文:家乡的桥2024-01-01

乔迁的经典对联摘抄2022-04-29

乔迁通用对联2024-03-09

新居落成对联2022-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