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我啊”为你分享7篇“把握知识的呈现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把握知识的呈现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把握知识的呈现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应是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问题进行积极探索、主动建构的过程。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思考,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好知识的呈现方式,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
一、猜想――论证的方式
科学史上的许多伟大的发现和发明都缘于人们的大胆猜想。由于猜想,人们产生了创新动力,许多神话变成了现实。科学家曾言:人们不可能做的事,往往不是由于缺乏金钱和力量,而是由于缺乏想象。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提出独特见解,然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验证,把猜想变为现实,使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可这样引导学生猜想、论证。
⑴分组讨论,进行猜想。除法和分数都有各自的性质,而比又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比是不是也有性质呢?
⑵交流讨论,提出猜想。
⑶各自验证,全班交流。
⑷学生概括,总结出比的基本性质。
二、实践――发现的方式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智力活动是与他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由于小学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学生又缺乏感性经验,因此,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经验,才能进行正确的概括,形成概念和法则,最后达到灵活运用知识,能力有所提高。
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可采用如下呈现方式:
⑴启发思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三角形呢?你能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吗?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得出结论?
⑵学生实验:我们在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是怎样做的?现在呢?让学生借助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按要求分组实验。
⑶交流实验结果。
⑷得出结论:
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三、讨论――归纳的方式
学生知识的掌握要经过一个内化的过程,教师要充分提供表象,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具体形象的感知过程内化为学生脑中的智力活动。与此同时,教师还要给学生提供讨论的机会,促使学生归纳新知识,形成新概念。
如教学“积的变化规律”时,可以采用“讨论――归纳”的方式把知识呈现给学生。
投影出示:
⑴ 3×2=6
⑵ 3×20=60
⑶ 3×200=600
⑷ 3×400=1200
⑴提出讨论问题:
①第一个因数变化了没有?第二个因数变化了没有?积变化了没有?
②从上往下比较,第⑵、⑶、⑷式与第⑴式比,其中一个因数没有变,另一个因数分别怎样变化?积各有什么变化?
⑵学生观察讨论。
⑶引导学生归纳积的变化规律。
四、争论――统一的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诱发学生争论能使他们学习情趣高涨,营造出人人想探究,个个能创造的良好局面。学生只有通过争论,才能激发灵感,激发创造,促使他们深入探究,最后达成共识。
如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可进行如下设计:
⑴复习旧知,唤起回忆。你学过哪几种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⑵学习新知,诱发“争论”。怎样比较4/5和6/7的大小呢?讨论时,学生展开了“争论”。甲说:因为这两个分数分母不同,所以我先通分再比较;乙说:我认为把它们的分子变成一样,比较起来容易些;丙说:我认为1-=,1-=,因为>,所以<。我觉得这样比较更容易。
对于上述几位学生的比较方法,教师在鼓励学生有创见的同时,应引导学生掌握解决这一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⑶共同归纳,达成统一。比较分数的大小,方法很多,一般先通分再比较。有些特殊的分数也可以用特殊的方法,这样比较起来更方便。
篇2:把握知识的呈现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把握知识的呈现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应是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问题进行积极探索、主动建构的过程。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思考,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好知识的呈现方式,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一、猜想――论证的方式
科学史上的许多伟大的发现和发明都缘于人们的大胆猜想。由于猜想,人们产生了创新动力,许多神话变成了现实。科学家曾言:人们不可能做的事,往往不是由于缺乏金钱和力量,而是由于缺乏想象。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提出独特见解,然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验证,把猜想变为现实,使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可这样引导学生猜想、论证。
⑴分组讨论,进行猜想。除法和分数都有各自的性质,而比又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比是不是也有性质呢?
⑵交流讨论,提出猜想。
⑶各自验证,全班交流。
⑷学生概括,总结出比的基本性质。
二、实践――发现的方式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智力活动是与他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由于小学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学生又缺乏感性经验,因此,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经验,才能进行正确的概括,形成概念和法则,最后达到灵活运用知识,能力有所提高。
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可采用如下呈现方式:
⑴启发思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三角形呢?你能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吗?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得出结论?
⑵学生实验:我们在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是怎样做的?现在呢?让学生借助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按要求分组实验。
⑶交流实验结果。
⑷得出结论:
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三、讨论――归纳的方式
学生知识的'掌握要经过一个内化的过程,教师要充分提供表象,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具体形象的感知过程内化为学生脑中的智力活动。与此同时,教师还要给学生提供讨论的机会,促使学生归纳新知识,形成新概念。
如教学“积的变化规律”时,可以采用“讨论――归纳”的方式把知识呈现给学生。
投影出示:
⑴ 3×2=6
⑵ 3×20=60
⑶ 3×200=600
⑷ 3×400=1200
⑴提出讨论问题:
①第一个因数变化了没有?第二个因数变化了没有?积变化了没有?
②从上往下比较,第⑵、⑶、⑷式与第⑴式比,其中一个因数没有变,另一个因数分别怎样变化?积各有什么变化?
⑵学生观察讨论。
⑶引导学生归纳积的变化规律。
四、争论――统一的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诱发学生争论能使他们学习情趣高涨,营造出人人想探究,个个能创造的良好局面。学生只有通过争论,才能激发灵感,激发创造,促使他们深入探究,最后达成共识。
如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可进行如下设计:
⑴复习旧知,唤起回忆。你学过哪几种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⑵学习新知,诱发“争论”。怎样比较4/5和6/7的大小呢?讨论时,学生展开了“争论”。甲说:因为这两个分数分母不同,所以我先通分再比较;乙说:我认为把它们的分子变成一样,比较起来容易些;丙说:我认为1-
[1] [2]
篇3:以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四川省夹江县梧凤中学 周长安
教学片段
一、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后质疑,教师再补充设问,并作板书(板书略)
1.故事情节应如何简括?
2.赫尔墨斯问道:“宙斯的雕像值多少钱?”这属于什么描写?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3.赫尔墨斯又笑着问:“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你从“笑”中看出了什么心理?
4.赫尔墨斯看到自己的雕像时的心理,用自己的话应如何简括?文中的“心想”和“饶头”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一关系反映出怎样的语言特色?
5.赫尔墨斯是怎样一个人?
6.用自己的话寓意应如何概括?
二、集体朗读后,学生笔答(可速写:只写反映思路的关键词语)
三、学生自由朗读后分组讨论,再各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最后由学生代表总结
四、探究后,朗读品味
五、拓展:阅读《狐狸和山羊》
感悟:新课标的课程基本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学习。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目的,语文课堂是一个广阔的舞台,如何演绎才能更加精彩?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又有哪些巧妙的实施策略呢?通过长时间的思考和摸索,我个人认为:可以用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更多地经历学习全过程,进行自主探究,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加强引导,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方法
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促进学生形成相应的“学力”,是教改的方向。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培养训练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作为教学的重点。预习新课时,要引导学生细读“单元提示”和新课的“导语”以及文后的“研讨与练习”,从而抓住重点、难点,并在重、难点处质疑探究。在课堂教学中,实行“精讲多读”,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探究。
二、让学生多读,以培养语感
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标对7―9年级学段的目标和内容作出强调,让学生学会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方法,并养成习惯。朗读是理清思路,理解分析课文主要内容的手段,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的`方法。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以读为主线,重整体感悟,重语感培养。读得多,积累得多,语感也就逐渐丰富了。
三、让学生多悟,以训练思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仅有读是不够的,更要“悟”,也就是让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要有自己的见解。通过朗读,准确把握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学会多读多思,使“读”伴随着“思”,“思”的过程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学生在独立阅读和探究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如上例,让学生在朗读后自己质疑,先独立探究,然后共同探究。如能持之以恒,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会有很大的好处。
四、让学生多读多说,以训练表达
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即理解积累和应用语言。学生理解语言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看能否用自己的话对课文内容的领会表达出来。只有教师给学生创设了畅所欲言的空间,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蓝天,才能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氛围和谐、民主。如上例,采用小组说、派代表说、总结说、教师补充说等形式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
五、课处延伸,注重积累
“新课标”指出:初中毕业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这充分体现了“重阅读”、“重积累”的语文教学理念。因此,教师在课堂设计一些适当的拓展阅读,这既能收到“多读多积累”的效果,又能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起到示范作用。
结语:新课标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课程基本理念,要求“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用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一种尝试。其效果如何,有待实践的检验。
篇4: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探究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探究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探究能力重庆市南川区神童镇中心校 陈合友
《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教材与过去已有非常大的变化,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知识点变得简单了,但是对数学能力特别是数学应用能力的要求却提高了许多。数学到底有哪些能力?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又应如何去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呢?我认为数学教师至少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一、自学能力
1.铺垫自学基础
“教是为了不教”,“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是叶圣陶先生的名言。初中学生自学遇到的许多困难:首先是缺乏自学的习惯,不善于进行思考;其次,教材语句精练简洁,推理严密逻辑性强,学生自学时不知“其味”;再次,对于专用名词术语,抽象的数学符号更是不明其意,死记硬背。虽然许多地方没有真正领会,但又提不出什么问题,这就说明学生还不会自学数学。
结合上述情况,我为学生布置自学提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在看书时能抓住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如何去思考问题,使学生明确,自学要了解什么,弄清什么。最初的提要是以简单的问题形式出现的,它要切合所学的内容,并且适合学生的水平。我在自学方法上给予明确的指导:要求学生自学时按课文内容顺利自学,对主要概念、定理、公式和法则用记号标出来,不懂的地方要记下来。把课文中各个问题弄明白,很难看懂的要反复看、多思考、同学之间多讨论,要细看多想,并与旧的知识联系起来,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2.注重兴趣学习
“理解”是个复杂心理过程,学生要理解所学的知识,不是靠单纯的自学能力奏效的。要使学生正确理解各部分理论,并能加以应用,还需要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恰当地提出“议点”问题,启发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积极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新课标《图形的初步认识》中有许多立体图形,重视模型演示,培养学生多观察勤思考的习惯。数学课比较抽象、难学,但巧妙地利用一些数学模型和自制模型等实物当堂演示,学生自会茅塞顿开。也可让学生试着去做一些数学模型,培养他们多观察思考的习惯,从而透彻地理解所学结论,激发学习兴趣,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
二、观察能力
1.学会发散性观察思维。发散性观察思维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多样性的数量、数理关系中发现数量、数理演变的规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教师可以对例题进行有目的、多角度的演变,互换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指导学生经过一题多变的观察和思考,在解题过程中开阔思路,寻求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注重数学观察的数理概括能力。培养数理概括能力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数理间逻辑规律,运用数学的方法推理理论,培养学生的一定抽象能力和比较缜密概括能力。如:针对有理数加法的七种情形,设计成具体的生活情境:如,将第一个加数表示成某人从A地出发,第一次向东或向西走的距离,第二个加数表示成他第二次向东或向西走的距离,则他现在A地什么方向的多少距离处,就对应着一个“和”。让学生自己观察、判断,把具体的两数之“和”分成七种情况:正数+正数,负数+负数,正数+负数,负数+正数,正数+零,负数+零,零+零。再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进一步抽象概括为三种情形:同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一个数(包括零)与零相加。通过上述实例的观察、抽象、推广,展现了运算法则的概括过程,从而培养了观察的概括性能力。
三、创新思维能力
1.内在思维能力的调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求知的内动力。教师应精心设计每节课,使每节课形象、生动,创造感人的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创造条件让学生乐于思维。
如:比较大小,用“<”号连接下列各数22/15、33/13、66/17,大部分同学都根据以往经验,利用通分,化为同分母进行比较,因而使计算量大,但也有一些聪明的学生已看出分子66分别是22、33、66的整数倍,只要使分子相同就可作比较。对这种同学应该赞扬与肯定,促进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2.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
在数学学习中,要认真审题,细致观察。学会从条件到结论或从结论到条件的正逆两种分析思维方法。对一个数学题,首先要能判断它是属于哪个范围的题目,涉及到哪些概念、定理、或计算公式。在解题过程中尽量要学会数学语言、数学符号的运用。
四、自主探索能力
现在,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造成课堂教学的“热火朝天”。教师一问,学生一答。有的问题很简单,思维含量低,学生不用动脑就能回答;有的问题教师提的很有价值,问题提出后怕耽误教学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不给学生思考时间,做完暗示做提示,有时干脆来一个自问自答,问题的利用价值降低;另一种倾向是一节课总是学生在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满脑子的问题却得不到解决,不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这样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学生又能学到什么数学知识,得到什么数学能力呢?
五、应用数学的能力
1.设置问题情境
知识来源于生活,不同的知识有其相关的不同背景,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熟悉的一些实例,设置有关的问题情境,这样学生会感受到知识确实来源于实际,这对于增强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如:在学习习近平面直角坐标系时,设置情境,教室里的座位按6列7行排列,在上课时如果我要找某同学,而我又不认识他,你能告诉我他坐在哪里,让我立即找到他吗?……
2.利用数学解决问题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标,为了进一步使学生体会数学在所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可以提供多一些的机会让他们进行一些数学决策。如:A、B两城市各有化肥200吨和300吨要调往C、D两地,C、D两地各需化肥240吨、260吨,A城市到C、D的运费分别为每吨20元、25元,B城市到C、D的运费分别为每吨15元、24元。
如果要使总运费最少,A、B两城市该怎样调运化肥?请你给领导提供一条调运方案。
象这样的思维的练习,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可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又可让他们体会到运用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这定会增强他们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篇5: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策略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充盈着想象,对于培养学生想象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笔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感情朗读,激发想象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指导朗读,不仅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更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要用朗读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朗读课文时,首先要求学生读准(要动手),其次要读畅(要反复读,达到熟练),接着要读情(要分析内容,把握情感基调),最后是读境(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如此步步深入的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把握课文。读境作为其中的最后一步,它强调了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使学生实现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最终达到入情入境地朗读。如我在教《小鹿的玫瑰花》这课时,就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读出小鹿的心情历程,由“开心�D�D难过�D�D又开心起来”,感受小鹿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美好品质。在教学小鹿因为听到黄莺和微风的话后又开心起来时,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如果蝴蝶来到小鹿的玫瑰花前,会看到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小鹿听了蝴蝶的话,又会怎么说?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借助自己的生活、知识和体验等,发挥自己的想象,丰富了课文内容,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这样一来,让学生再读课文就更声情并茂了。
二、利用插图,启发想象
在语文教科书里常出现看图学文、看图说话、看图作文等教学内容。我就巧借课文中的看图作文训练,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启发他们大胆想象,进行看图作文训练。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习作二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把看到的、想到的内容写下来。图上画了几个孩子在空地上踢足球,一旁坐着些观众在观看足球比赛。教学时,除了让学生仔细观察图,我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从多个角度写场内的选手以及场外的观众。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有的同学说,守门员后边站着一个小男孩,他好像是候补的,一心想着快点儿让他上场,好显一显身手。还有的同学说,大个子叔叔面带微笑,看得津津有味。孩子们踢得太精彩了,也许引起了他对小时候踢球的美好回忆。话题一打开,同学们的想法就更多了。再让同学们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也就水到渠成了。通过这样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让学生不再害怕写作时无话可说。
三、用作文训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写文章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因此,作文最能激发和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但令人头痛的是学生的作文往往是千篇 一律,毫无鲜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因有三:其一,我们没有很好地引导他们把目光投向生活,生活处处皆佳作;其二,农村的学生阅读面窄,写作语言匮乏;其三,我们没有设计好的题目,留给他们联想和想象的空间。如,《二十年后的家乡》、《未来的......》、《假如我是科学家》......这样的题目对于爱好想象的学生来说真是如鱼得水,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也就千姿百态,争奇斗艳了。像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又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好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四、抓住空白,丰富想象
好的文章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我们应该抓住文章“疏可走马”处,让学生根据课文语境发挥想象,动动笔。例如:在三年级上册《小摄影师》一课,最后写到高尔基交代秘书“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小男孩到底有没有再来?作者没有写,故意留下想象的空间。我利用这一能够发挥想象的因素,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合理想象“小男孩到底有没有再来?如果来了,他会怎样拍照?”学生各抒己见。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说的欲望,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像这样留有艺术空白的课文,教材中还有许多,关键要看我们能否积极地挖掘,为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
五、辅助激发,培养想象
教学应融会贯通,让音乐、美术制作等活动参与语文学习来培养想象力。如把一些课文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就促使学生通过想象把文字还原成图画。文画结合,画中有文,文中有画,引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一课时,让学生通过文本加上自己的想象把文中作者描写的六个乡下人家独特的画面画下来。学生们兴致都很高昂。第二天,我就收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有“院落晚餐”图、“瓜藤攀檐”图、“鸡鸭觅食”图等。我们围绕着同学们自己绘制的插图,开始我们的课文学习。同学们个个精神饱满,积极的发言,各抒己见,在充分享受着乡下人家的独特风景。
再如,我在教学古诗《绝句》时,先让学生把古诗读透,然后让同学们一边在头脑里想象诗句里的画面,一边跟着音乐唱《绝句》这首歌,同学们兴致高涨,语文课还能唱歌?同学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和着音乐把诗唱出来。还蛮好听的!课堂效果出奇的好。
总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这个主阵地,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多角度多方位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们在想象中创造求新,展翅高飞吧!
篇6: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网友来稿)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也就是说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以适应现代化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在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如何进行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从三个方面作了尝试:
一、激趣引思,创设探究学习的氛围。
皮亚杰认为:“兴趣实际上是需要的延伸,兴趣是能量的调节,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语文教学的每一节课应尽可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满足,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1、创设情境,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调动探究的情感。
如教学《荷花》一课,课前我创设了良好的探究情境,利用多媒体播放荷塘配乐课件,老师叙述画面内容:“在蓝蓝的天空下,池水清清。近看,一片片碧绿的荷叶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在愉快的感知后,我因势诱导:“看了荷塘的美丽景色,此时此刻你最想干什么?”有的说:“我想知道课文中的哪些内容与画面内容相符?”有的说:“我想快去阅读课文,并把描写荷花的好词佳句积累起来。”于是学生很快融入课文的语言文字中,并在探究中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内容,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巧设悬念,引导学生去探究,激发他们无穷的创造潜能。
如教学《灰雀》第2-9自然段时,我故作疑惑:“列宁喜爱的灰雀被男孩捉走了,这是为什么?”这时,学生积极投入到问题情境中探究。他们争先恐后要发表自己的探究结果。有的说:“男孩关心灰雀,怕灰雀冻着。”有的说:“男孩想研究灰雀的生活习性。”有的说:“男孩想把灰雀养在家里,每天听它唱歌。”兴趣的满足,思维的激活,使学生个性化的探究得以充分的展现。
二、挖掘教材,教给探究学习的方法。
阅读教学中学生探究学习的显著特点是:问题--探究--新问题--再探究。它强调发现,强调质疑能力的培养。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内容,鼓励学生大胆围绕课文题目、课中插图、课中文字、课中标点、课文空白、课文结尾、课后练习等方面对学习内容产生“再发现”,并选择个人、小组或群体合作等方式进行探究,变“要我知”为“我要知”。如《小摄影师》一课结尾写了小男孩去取胶卷,还没回来,高尔基十分惦念。一个学生向我发问:“老师,小男孩到底有没有回来?”我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智慧力量探究以后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有的说:“小男孩拿来胶卷给高尔基拍照。”有的说:“小男孩回去取胶卷时发生了意外。”在热烈讨论的过程中,只要看法合乎情理,我都给予鼓励与肯定。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又如《“你们想错了”》这一课,在揭示课题后,教师问:“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学生提出问题的情绪高涨。有的问:“课题为什么要加引号?”有的问:“‘你们想错了’这句话是谁说的?你们指的是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欲望,自然而然就点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火花。
三、主体实践,提高探究学习的能力。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教师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践活动,特别是查阅资料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变被动的消极接受为主动的积极探究。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首先学生扣题质疑:“圆明园是怎样毁灭的?圆明园毁灭前是什么样子的?要不要重建圆明园等。”然后教师归纳总结重点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探究方式上,学生提出了自学、合作、交流的方法;在获取知识的途径上,学生提出了阅读课文、到图书馆查阅资料、观看影视作品等方法;在朗读方式上,学生提出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默读,可大声读,可对读;在理解课文内容上,学生提出抓重点词句谈体会,边读边想象,勾画圈点,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结合导读与课后思考练习题抓住重点内容学习。根据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法,让学生充分自学后,我通过“我怎么知道你们读懂了?”这一问题引导交流,有的回答问题的答案;有的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有的通过想象把圆明园昔日的美景描述出来;有的谈自己对句子的领悟等。课后,我让学生继续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收集圆明园的资料来探究圆明园的相关知识,这样学生在相互合作中不仅扮演了发现者、研究者的角色,而且在自主、宽松的阅读实践中体验到获取知识的乐趣,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实践的学习状态,探究能力在自主实践中得到提高。
实践证明,在和谐、平等、互动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展的权力,使学生拥有主动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参与中主动发展,在发展中获取新知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网友来稿)]
篇7: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论文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论文
摘 要:自主探究学习是当今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要做课堂的主人,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主动地去获取知识。笔者结合多年的实践总结,认为只有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批判性与创造性地接受知识,展示思维过程,并让学生多想、多看、多画、多说、多做,才能切实提高孩子的自主探究能力。
关键词:多想 多看 多画 多说 多做
自主探究学习是当今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要做课堂的主人,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主动地去获取知识。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总结出了以下方法,以提高小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一、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人们常说:“授人以渔,终身受用。”面对这个知识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今天的知识明天就不够用的现实,我们不能只注重教给学生“如何捕鱼”的学习方法,还需要告诉学生“捕鱼”的场所,告诉学生学习的多种渠道和网上的庞大资源应该在何处去找、在何处去学、在何处去发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怎样去收集一些资料、从哪儿去获取资料,即告诉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如通过报纸剪贴,通过书刊摘抄、电视录音、收音机录音、光碟、磁盘、网上下载、实地调查、自己生活体验、专题采访等。对于收集到的材料又怎样来整理、处理,使之成为对自己有用的资料呢?如从“电视”上知道“明天有雨”,你将怎样处理这个信息呢?明天你就要带雨伞。又如你从“报纸上”看到一个中学生因考试成绩不好,竟跳楼自杀轻生,你会怎样想?你会产生怎样的启示?如果自己也是一个承受力差、经不起挫折的人,你面对这种情况会怎样处理?是不是该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正确对待考试呢?
二、让学生批判性与创造性地接受知识,展示思维过程。
在这里要营造宽松的环境,要求学生坚持真理,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敢于怀疑前人,不唯书,不唯上。如学习《蛇与庄稼》时,学生大胆地说:“庄稼得不到好收成的原因不仅仅是被洪水淹死了的原因,还因为海水是咸的,破坏了土壤,使那里的泥土不适应庄稼生长了。但过了几年,由于天上下的雨水稀释了以前被盐水破坏的土壤,所以后来庄稼又丰收了,不光是因为有了蛇的原因。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大胆怀疑,敢于创造性地接受知识,充分地展示了学生合理的思维过程。
三、让学生多“想”。要鼓励他们毫无顾及地尽情去想,合理地去想。如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时,采用cai创设情境,播放《火烧圆明园》影片的片断,让学生看后谈体会,学生便联想到了火药。学生提出: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为什么不制造出火炮、火枪来对付英、法联军呢?这样一来,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超越了书本。
四、让学生多“看”。“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看”来发现,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如学习《圆明园的风光》时,采用cai出示圆明园的风光图片,由学生尽情地观察、欣赏,再据自己的观察和发现,给图片题一个与图同美的名字——题名。然后将图片的原名对照自己题的名,比较谁好,为什么?如学生依据“万花阵”的建筑特点——它像一朵绽开的荷花,而题名为“石花玉亭”。这样学生在充分“看”的基础上进行探求并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
五、让学生多“画”。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画下来、描绘出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将手和大脑都动起来,克服学生上课只用耳听、不用小手来操作的不足。如上一年级的《画风》一课时,在设计时充分体现一个“画”字,老师和学生都用画的方式来表达一定的思维结果。老师用“简笔画”板书出书上所说的风中的事物,课中还设计让学生在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上想办法“画”出“风”来,看谁的办法想得多,并说出为什么这样就把风画出来了。这样就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学生在探究怎样画的过程中,也就明白了风是不能直接把它画出来的,只有通过其它事物在风的作用下来表示这一要点,比老师讲出来的效果好多了。
六、让学生多“说”。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他们的说,就能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老师要给学生创设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真正做到课堂教学氛围的和谐、民主,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蓝天。如可以分“指名说、上台说、小组说、问答式的交流说”等方式,以学生“补充说、总结说、修改说、更正说、综合说”等内容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
七、让学生多“做”。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过程,实际上也包含了思维与探究的过程,在此就要为学生设计、提供做的时间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如在期末复习成语时,改变以往老师将一册的成语找出来让学生抄、读、记等,而是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自己去找、去抄、去积累,还要求学生比一比谁能将一册中所有的成语全找出来。这样学生在自己找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
只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给学生留下时间、空间和机会,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想、去看、去说、去画、去做、去怀疑,既教给学习方法,又教给获取知识的途径,就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意识。
★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
★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把握知识的呈现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锦集7篇)】相关文章:
语文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2023-03-24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2024-04-30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论文2022-07-22
人教版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2022-12-05
高中英语语法教学四步法论文2022-09-27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2022-05-06
化学新课程教学反思总结2022-09-01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2022-09-07
生物小课题开题报告2022-10-18
联片教研活动总结2023-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