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崎骏我们的纯真和失落名人故事

时间:2022-11-07 08:05:07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宫崎骏我们的纯真和失落名人故事(精选6篇)由网友“木全”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宫崎骏我们的纯真和失落名人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宫崎骏我们的纯真和失落名人故事

篇1:宫崎骏我们的纯真和失落名人故事

宫崎骏我们的纯真和失落名人故事

一派湖光山色后紧接着的却是血雨腥风,黑色标志的门背后,不出所料是残酷的战争,令人作呕的邪恶怪物。或曰:宫崎骏一生只拍了一部电影,名字叫作《我们的纯真与失落》。

从《幽灵公主》到《千与千寻》再到反战题材的《哈尔的移动城堡》,对山川的破坏,贪欲与战争,一切不美好的,宫崎骏都试图用那份纯真作为解决问题的答案。

帅气潇洒的哈尔会有任性大男孩的一面,也会有注重外貌的小小肤浅与虚荣;一向内敛文静的苏菲发起火来也颇有管家婆的“风范”。苏菲驾驶飞行器从王宫逃回城堡后,荒地魔女、莎莉曼的狗因因竟然也成了这个奇特家庭的成员,再加上火之恶魔卡西法、总是把自己变老的马鲁克和受诅咒的稻草人菜头,城堡一家可谓“品种齐全”。这个家中的成员各有各的不幸:哈尔与卡西法定下契约,哈尔将心脏交给卡西法,卡西法则没有自由;苏菲被荒地魔女变老,爱上了哈尔却又只能在梦中表露真心;荒地魔女掉入莎莉曼的陷阱,失去了所有魔力,成了一个迟钝又偏执的老太婆;稻草人菜头是邻国的王子,被种下邪恶的咒语……然而没有各自的不幸,这个热闹有生气的家庭又不可能组建起来,真可谓“祸兮福之所倚”。

宫崎骏表达的是一个简单却很少有人领悟的道理,没有能摧垮人们的磨难,只要心依旧乐观且充满希望,生活永远值得我们期待。

从王宫逃离的哈尔为躲避莎莉曼老师搬家,那扇神奇的门从此驻在苏菲的家乡,哈尔将新房子布置成苏菲帽子店的样子。圆盘转向粉红色部分,哈尔送给苏菲的“神秘花园”再次让人沉醉,如果不是战舰的突然出现破坏了这幅令人心醉的风景画,真想让影片定格在这个场景。战舰掠过哈尔的小房子,巨大的阴影隐喻着战争。哈尔再次身赴战场,小镇也失去了原有的宁静,战火开始肆虐。哈尔的一句“好不容易有了需要保护的人”,不知又要夺去多少人的眼泪。

卡西法受到重创,苏菲与因因坠下山谷,根据哈尔戒指的指示,苏菲打开了城堡的门,走入哈尔的童年,见证了哈尔与卡西法定下契约的时刻……返回未来的一瞬间,苏菲大声呼唤着哈尔在未来等她,童年的哈尔望着苏菲,她这才明白,原来哈尔一直在等她。

奄奄一息的哈尔与卡西法,在经历了多年的等待与命运的安排后,终于等到了苏菲解开契约的.一刻。一番劫难后,苏菲还给哈尔一颗童年的心脏,或有一番返璞归真的隐喻意味。卡西法得到自由,而城堡最后一点残骸也失去咒语的保护,稻草人菜头舍身挽救,一个最简单却又最窝心的童话上演:只有被心爱的人亲吻才能解开咒语的稻草人菜头终于等到了苏菲的吻,邻国王子的苏醒也使这场愚蠢的战争终于结束了。又是一个happyending,拥有勇气时才能回到十九岁的苏菲终于自己解开了魔咒,头发最终由黑色变为银色也是苏菲找到自信与勇气的隐喻。

无比动听的片尾曲《世界的约定》响起,王子与公主消失在云端。一切战争和与贪欲有关的争夺都应该停止,男孩和女孩要过平静幸福的生活。宫崎骏对世界寄托的希望,只是如此单纯的情怀。

即使现实并不那么让人满意,但是这并不能阻挡我们在梦中飞翔,就这么一直活在童话里。

篇2:我们到底学到了什么名人故事

我们到底学到了什么名人故事

詹姆斯·卡梅隆,1954年8月16日生于加拿大,著名电影导演,擅长拍摄动作片以及科幻电影。1984年推出自编自导的科幻片《魔鬼终结者》后,他一夜成名,多才多艺的他除导演外,又是编剧还是制作和剪辑。

在好莱坞同行看来,卡梅隆是一个偏执狂和烧钱的机器,但他不惜代价追求最极致的视觉效果,作品富有想象力和震撼力。目前电影票房史上最卖座的两部电影《泰坦尼克号》和《阿凡达》都是他执导的作品。其中《阿凡达》堪称世界电影之最,全球票房超过25亿美金,是目前全世界票房收入最高、也是历史上最成功的电影之一。《阿凡达》续集上映日期分别预定为12月和12月。

我是看科幻小说长大的。高中时,我连坐校车上下学时都在读着科幻小说。这些书将我带到另一个世界,满足了我无止境的好奇。每当我在学校,我总是在树丛中寻找一些“标本”——青蛙、蛇、昆虫……我把它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我总是试图认知这个世界,想找到它可能的边界。

我对科幻小说的热爱或许是那个时代的写照。上世纪60年代末期,人类登上了月球,去了深海。通过电视,我们看到了不同的动物和地方。这都是我们不曾想象的。这种氛围中,我不知不觉地喜欢上了科幻小说。每当我看完小说,故事中的影像就会在我脑海中不断放映。或许是因为创造力必须找到一个发泄方式,我开始画外星人、机器人、飞船……我甚至会在数学课上在课本的背面画画。

对科幻小说的不断接触让我想到:外星人不一定生存在外太空,他们很有可能就生活在我们的星球上。所以15岁时,我决定成为一个潜水员。而当时实现梦想唯一的问题是我生活在加拿大的一个小山村,离最近的海有6英里远。但我父亲并没有让这成为我梦想的障碍,他在边境对岸的美国纽约州布法罗找到了一个潜水培训班。于是我便在布法罗的一个泳池里获得了潜水证书。直到两年后,当我们全家搬到加州,我才第一次有机会真正地潜水。在这之后的40年里,我在海底大约总共花了3万个小时。大海如此丰富多彩,众多神奇的生物生活其中。比起我们的想象力,自然的想象力完全没有边界。我想,至今我对大海的了解还是很少,但我对海洋的好奇却一直延续着。

但长大后,我并没有成为一名潜水员,我选择的职业是电影。我喜欢讲故事,画图画,电影看起来是最合适的工作。当然,我讲述的故事都是科幻的——终结者、外星人等等。

我也将我对潜水的热爱和电影融合在了一起。拍摄《深渊》时,我有了一些有趣的想法。当我们要塑造一个水状的生物时,我们使用了“计算机生成动画”——CG。CG的应用产生了电影历史上第一个软表面、电脑制成的形象。虽然这部电影使公司差点亏本,但全世界的观众都被这种新技术震撼。根据亚瑟·克拉克定律——任何高难度的技术和魔法没有什么区别,很多人觉得自己看到了一些“神奇”的东西。这使我感到很兴奋。我想CG应该被用到电影艺术中去。所以,在我接下来的电影《终结者2》中,我把这种技术又推进了一步,创造了一个金属人。我又变了一次魔术。这部电影很成功,我们赚了一些钱。

作为一个电影人,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全新的未来。于是我和好友斯坦·温斯顿创立了一家公司,叫做“数字领域”。公司的概念是要跳过普通的电影制作直接进入数字电影制作。我们也是这么做的,这也使得我们在一段时间内有了一定的优势。但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发现我们有些落后了。

我写《阿凡达》这部电影就是想要推动整个视觉体验以及动画效果的进步,让电影人物跳出人们想象的框架,完全用动画效果诠释人物表情。但一开始,员工告诉我,他们还没有能力做到。于是我把《阿凡达》放在了一边,转而制作了另一部电影——《泰坦尼克号》。

在为《泰坦尼克号》寻找投资商时,我告诉制作人这是一部关于爱情的电影。它的故事就像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凄美动人。而事实上,我自己真正想做的是潜入海底探寻真正的泰坦尼克号。这是我的真心话,电影公司并不知道。我告诉他们,我们要沉入海底,拍摄泰坦尼克号真实的画面。我们将把这个片段放在首映式上展现,这将会引起很大的轰动,票房也会很好。令人意外,电影公司真的同意出钱,支持我去探索泰坦尼克号。虽然到现在我仍觉得有些疯狂,但这就是“想象创造了现实”。两个月后,我在北大西洋的一艘俄罗斯潜艇里用肉眼看到真正的泰坦尼克号。

《泰坦尼克号》的拍摄体验给我很大震撼。虽然我们要做很多准备工作,但令我震惊的是,这次深海拍摄就像是一次外太空旅行——尖端的科技,繁杂的计划,环境的危险,我仿佛置身于一本科幻小说中。我发现我可以想象一个生物,但是我想我永远无法想象出透过潜艇舷窗看到的那些生物。我看见了一些我从未看见的东西,也看见了一些从来没有被人看见过的东西,因为当我们拍下它们时,它们还没有被科学描述。我被震撼了。我必须做更多。

在《泰坦尼克号》成功后,我做了一个决定:暂停我的主业——好莱坞导演,做一段时间的全职探险家。在自动探测车帮助下,我们去了些危险的地方。我们发明了技术,对泰坦尼克号残骸做了一次全面勘测,使它再次重现在人们面前。

通过一种会飞行的`自动探测仪,我可以坐在一个潜艇里探索泰坦尼克号的内部。当我在操作仪器时,我的脑子就像是在这些探测仪中。我感觉我自己真的到了泰坦尼克号上。这是一种最令人兴奋的似曾相识的感觉。我知道假如我在这里转个弯,我将会看到什么。因为我已经在另一个完全一样的泰坦尼克号复制品上工作了好几个月。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体验。它让我感觉到远程监控的能量。你的意识可以被注入这些机器或注入另一种存在中。这种体验非常深刻。或许几十年后,当半机器人出现,或者任何后人类生物出现时,人们会对这种感觉习以为常。

在这些探险之后,我开始真正感谢这些存在于海底的生物。这些生物对于我们来说基本上就是外星生物。它们生活在一个化学合成的环境之中。它们无法像我们一样存活于太阳之下。同时,从小被科幻小说影响的我对于太空科学也非常感兴趣。我进入了NASA的顾问委员会,策划真正的太空行程,让宇航员带着3D摄像机进入太空站。这些非常有趣,但我真正想做的是将这些太空专家带入深海,让他们看看深海,取一些样本。所以我们既做了纪录片,也在做科学。这些事业将我整个人生很好地整合了起来。

在发现的旅途中,我学到了很多。我学到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还有领导力。很多人以为作为导演,就一定具有很高的领导力。但我却是从这些探险中学到如何带领团队。在探险时,有时候我会问自己:我为什么会在这里?为什么要做这些纪录片?我从中得到了什么?我们并没有从这些纪录片中赚钱,还差点亏了本。我也没有赚到名声。很多人以为我在《泰坦尼克号》之后就一直躺在沙滩边享受。

那我在做什么呢?我做这些其实只是为了这件任务本身。为了挑战——海洋是现存最危险的环境;为了发现;也为了一种奇怪的关系——一个由很少人组成的紧密团队。我们这十来个人在一起工作了很多年,有时要在海里一起工作两三个月。在这种关系中,我发现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尊重。我在这里为了你,你在这里为了我。每个人做的工作都无法向其他人解释。我们必须建立起一种关系——尊重。

当我开始拍摄《阿凡达》时,我试着将这种互相尊重的领导力原则应用在电影拍摄中。很快情况就改变了。在《阿凡达》拍摄过程中,我的团队也很小,也在未知领地工作,创造新的科技,这非常有意思,非常有挑战力。四年半时间,我们成为了一个家庭。这完全改变了我以前拍电影的方式。

有评论文章说,卡梅隆把海底的一些生物放到了潘多拉星球上是其影片成功的原因,而对于我来说,做事的基本法则以及过程本身改变了事情的结果。

有不少年轻电影导演向我讨教成功经验,我对他们说:“不要给自己划定界限。别人会为你去划边界,但你自己千万别去。你要去冒险。失败是你其中一个选项,但畏惧不是。从来没有一次探险是在有完全安全保障的情况下完成的。你必须愿意承担这些风险。”

最后,总结一下我学到了什么。第一,好奇心,这是你拥有的最重要的东西;第二,想象力,这是你创造现实最重要的力量;第三,对团队的尊重,这是比世界上其他定律更重要的定律。

篇3:世界不再等待我们名人故事

1973年,英国利物浦市一个叫科莱特的青年考入了美国哈佛大学。常和他坐在一起听课的,是一位18岁的美国小伙子。大学二年级那年,这位美国小伙子和科莱特商议,一起退学,去开发32Bit财务软件,因为新编教科书中,已解决了进位制路径转换问题。

当时,科莱特感到非常惊诧,因为他来这儿是求学的,不是来闹着玩的。再说对Bit系统,默尔斯博士还未全部教完,要开发Bit财务软件是不可能的.。他委婉地拒绝了那位小伙子的邀请。

十年后,科莱特成为哈佛大学计算机系Bit方面的博士研究生;那位退学的小伙子也在这一年,进入美国《福布斯》亿万富豪排行榜。1992年,科莱特继续攻读,拿到博士后学位;而那位美国小伙子的个人资产,在这一年又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他仅次于华尔街大亨巴菲特,达到65亿美元,成为美国第二富豪。1995年,科莱特认为自己已具备了足够的学识,可以研究和开发32Bit财务软件了;而那位小伙子则已绕过Bit系统,开发出Eip财务软件,它比Bit快1500倍,并且在两周内占领了全球市场。这一年他成了世界首富。一个代表着成功和财富的名字——比尔·盖茨也随之传遍全球的每一个角落。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认为,只有具备了精深的专业知识才能从事创业。然而,世界创新史表明:先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才从事发明创造的人并不多,不少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是在知识不多时,就直接对准了目标,然后在创造的过程中,根据需要补充知识。比尔·盖茨哈佛没毕业就去创业了,假如等他学完所有知识再去创办微软,他还会成为世界首富吗?

在这个世界上,似乎存在着这么一条真理:对一件事,如果等所有的条件都成熟才去行动,那么当条件成熟之时,机会却失去了。

篇4:名人故事:趁我们还年轻

名人故事:趁我们还年轻

当我们各自为自己打拼,远在他乡,年轻的我们碰触了种种,有太多无奈太多的苦衷,我们像冬日凛冽北风中寒候鸟箭一般穿行觅食,我们体会着冬天风雪中泪和雪花同时凝固的异地凄凉,年轻的我们体会到,我们想要未来我们必须执着的坚持!

冬季,我们曾经在艺术的路上寻找着什么,那条路我们已经留下了太多,我们也曾在别人眼中看的一无是处,艺术的路我们哭过,笑过,坚持着!我们坚持着等待再一次春天的花开、尽力让我们的感情一直存在、期盼人生中美好的到来。现在,我们各在异地他乡,各自在奋力打拼,我们承受着挫折承受着社会社会的复杂!遭遇太多的`失败却仍旧会心地给予自己一个微笑,告诉自己我很年轻!是的,我们年轻!

因为我们都还年轻,因为我们都还有太多值得期待的日子,因为我们还拥有着这个该有梦、做梦、追梦的年龄,因为我们还是在不懈地努力,因为我们还都在用心的坚持——无论是在现在和过去,还是在未来的日子里。所以,我们的资本仅是年轻,其余的我们什么都没有!而正是如此,我们需要在年轻的日子将眼光看得更远些,看的更实际些,我们更应该执着些,坚持下去!我们无法阻止时间的流逝,我们无法留住青春的美好,我们更无法拒绝生命的终结……在这样的情况下,趁我们年轻我们需要更多时间放在有用的时间上,怀着一颗执着的心用心做!

坚持的心永远会是年轻的,年轻的心不会再虚度光影中得到充实,那只是空虚!趁我们年轻,我们应该不懈地努力把握最好的时光!

趁年轻,坚持到最后,趁年轻,我们共同在异地他乡坚持!期待我们明天的辉煌!

趁年轻,我们留下自己的永恒!

祝福每一个在坚持,在奋斗的兄弟姐妹!

篇5:名人勤俭节约的故事300字:我们眼中的雷锋

在一个军事训练的时节,干部战士的工作、学习都非常忙,有些人连上街理发的时间也抽不出来。根据这种情况,连队给大家购买了三套理发工具,要大家自己互相理发。可是没有人会使用怎么办?雷锋心里想:“毛主席不是告诉过我们吗,要增长知识,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于是,他在业余时间,跑到附近的一个理发店请教,在教师傅的帮助下,学会了基本的理发操作方法。雷锋第一次给战友小刘理发时,总是感到手不随心,推剪夹头发,疼得小刘直咧嘴,还没理到一半,小刘就不剪了。雷锋并没有因此灰心,他利用午休时间,继续到附近的那个理发店请教,在老师傅们的耐心指导下,一次、二次、三次,终于学会了理发。一到星期天或节假日,雷锋就忙不开了,战友们都愿意找他理发,以前不要雷锋理发的小刘也主动来找雷锋理发了。雷锋逗他说:“小刘,我可是半个头的理发员哪!”小刘笑了笑说;“今天请你理一半,明天再请你理一半。”

篇6:用死亡告诉我们什么是活着的意义名人故事

用死亡告诉我们什么是活着的意义名人故事

“真正牛逼的,不是那些可以随口拿来夸耀的事迹,而是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微笑的凡人。”

知乎网曾举办过一个讨论,叫做:“你觉得自己牛逼在哪”

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把他的自身经历写在网上,瞬间让其他网友的回答都弱爆了:“我吃过猪都不吃的药,扎过带电流的针,练过神乎其神的气功,甚至还住过全是弃儿的孤儿院。二十年间,我的病危通知单,厚厚一沓纸,老妈用一根十厘米长的钉子钉在墙上,说很有纪念意义。”

我们都追求与众不同,他却十分渴望与别人“相同”,我们随意挥霍的今天,曾是他渴望的明天。

2013年8月21日,这个自谑为“宅界巨子”“职业病人”的小伙子,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得知他去世的消息,数十万网友自发哀悼,东东枪、于莺、章诒和、李开复、蒋方舟、任泉等名人明星,也都在微博上感动留言。

“跟他比,我们大多数人都活得太轻薄了。”东东枪在微博写道。演员任泉评论说:“你在这个世界上,有人知道你牛过!我算一个。”

他叫程浩,1993年出生在新疆博尔塔拉一个普通家庭,六个月的时候,家人发现他跟别的孩子不同,他不踢不蹬不翻滚,辗转多家医院检查,从石河子到乌鲁木齐,从北京到天津,医生都无法查出明确的病因,只断定他活不过五岁。

家属放弃他,族中长辈也劝他母亲再生养一个。他母亲说:“不管孩子怎样,既然我把他生下来,我就要把他养大。老天夺走他多少,我就用爱来弥补他多少。”

他母亲带他到处求医问药,直到三四岁都没有结果也没有效果。他母亲看他胖乎乎的,没什么不正常,也就暂停了折磨人的看病过程。

他父亲是一名旅游司机,每年大江南北四处奔波,他母亲身兼数个公司的会计,地点相隔数百公里,每月有一半时间要花费在路上,五岁之前,他多由爷爷奶奶带着,五岁之后,他母亲把他接回身边,一边工作一边带着,并给他请了家庭教师,弥补他不能像同龄人那样上学的缺憾。

老师教完他拼音就辞职了,他母亲给他买了字典,母亲做饭,他就自己翻字典,遇到不懂的吃饭时再问,他母亲边给他喂饭边教他。

他饭量小,但每顿饭都要吃一个半小时,“他嘴巴只能半张,要是不会喂的话,根本送不到嘴里,吞咽的`肌肉好像也有点萎缩,你稍微急点,他就会呛着。”他母亲边给他慢慢喂饭边教他认字。对于常人来说毫不费力的吃喝拉撒,他一辈子都要仰仗父母。

六岁后,母亲给他添了个妹妹,作为一个哥哥,不能保护妹妹,反倒要她照顾自己,这让他感到愧疚。去世后,他的墓碑上写的是“哥哥程浩之墓”。

八岁那年,他第一次和家人去石河子南山滑雪,那时已不能自己坐,所以爸爸抱着他玩的爬犁子。

电脑刚出来时,他母亲给他买了一台,那时他九岁。此后,电脑便成了他一生最重要的朋友。

也在九岁那年,他父母收到他第一张病危通知单,之后,基本每年病危两次。

十二岁那年,他第一次胃出血,八天八夜水米未进,吃进去的东西原样吐出,医生断言:“再这样下去不是病死的,也是饿死的。”他母亲守了他三天三夜,他求生意志强烈,逃过了死神,护士笑说他又活过来了,他说:“阎王嫌我太善良,上帝嫌我太混账,他们都不肯收留我,没办法我只能回到人间。”

此后出院,他能活动的范围更小,除了医院,常常三四个月才出一次门。

他没有抱怨,还常笑说是他父母一生跑了太多路,最后使他“无路可走”。有句话说:“上帝关了你一扇门,他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他没法像普通人那样出门,没法像同龄人那样上学,但他有更多时间读自己喜欢的书。他从十岁起第一次独立阅读长篇小说开始,便保持着每天不少于四个小时的阅读时间。

十四岁的他,已经成长为多思的少年,经常出入医院的他把死看得很轻很淡,思想比同龄的孩子成熟。家人曾说命运对他不公平,小小年纪的他反倒安慰说:“运命嘛,休论公道。不幸与幸运一样,都需要有人承担。”

他不惧怕死亡,但害怕上帝丢给他太多理想,却忘了给他完成理想的时间。他的理想是做一个像斯蒂芬.金那样善于讲故事的人。

宫崎骏名人名言

影片《千与千寻》观后感

《千与千寻》的影评观后感心得精选

经典电影千与千寻观后感作文

宫崎骏《哈尔的移动城堡》经典语录

哈尔的移动城堡电影观后感

哈尔的移动城堡电影中学生观后感

哈尔的移动城堡读后感800字

电影千与千寻观后感600字作文

哈尔的移动城堡的观后感

宫崎骏我们的纯真和失落名人故事
《宫崎骏我们的纯真和失落名人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宫崎骏我们的纯真和失落名人故事(精选6篇)】相关文章:

《千与千寻》观后感900字2023-08-17

千与千寻观后感高二作文2023-03-30

千与千寻观后感2022-08-21

哈尔的移动城堡观看笔记2023-10-13

千与千寻的观后感2023-01-11

《千与千寻》观后感心得体会2023-03-08

千与千寻的观后感800字2023-05-06

《千与千寻》观后感800字2024-04-25

千与千寻影片观看感慨2023-03-17

《悬崖上的金鱼姬》观后感2023-01-09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