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几种儿童心理异常行为

时间:2022-04-30 13:12:1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硫酸铜炒龟苓膏”为你分享6篇“常见的几种儿童心理异常行为”,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常见的几种儿童心理异常行为

篇1:常见的几种儿童心理异常行为

常见的几种儿童心理异常行为

专家告诉您一些常见的儿童心理行为异常的五大障碍表现。

1、五大心智障碍

智力发育障碍

在发育期间儿童的智能显著低于同龄儿水平,同时伴有明显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障碍,这种小孩看上去很幼稚,表情呆滞,有的孩子有很特别的面容,还可能伴有一些畸形,遇上这种情况应马上到医院去检查,以尽早治疗。

学习障碍

这种孩子智力正常,在早年可能有一些不明显的语言和运动发育上的问题未引起重视,小孩主要表现为阅读障碍,拼写障碍和运算障碍,因此学习成绩差。若自己的小孩有这类问题也应及时到医院检查,以进行特殊矫治。

缺陷多动障碍

这类小孩智力正常,表现为不分场合的多动,但注意缺陷是实质问题,由于注意缺陷影响听课效果,所以学习成绩很差,这种情况也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和矫治。

语言发育障碍

小孩理解语言和说话延迟或理解和说话能力不如正常儿,智力发育在正常范围,应尽早到医院或专业机构进行语言训练。

发育协调障碍

这种小孩自幼运动发育落后,大运动,精细运动不协调,平衡功能也很差,如容易摔跤或者拍球和书写困难,甚至口腔、舌体等运动不协调还可导致进食、说话和阅读困难,智力发育可在正常范围,如发现自己的小孩有这类问题应也尽早到医院或专业机构进行训练。

2、其他行为问题

吸吮手指

婴儿吸吮手指是一种正常现象,以后随年龄增加,对外界环境的兴趣增加,对自身刺激的注意力减少,吸吮手指的行为会自行消退。一岁后,若小孩仍然经常吸吮手指则属一种不良的行为表现。造成这种行为不消退的原因有:与人交往、玩耍过少,饥饿时未及时哺乳等。

咬指甲

咬指甲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不良习惯。多发生于3一6岁的小孩,症状可持续至青春期。咬指甲的发生常与家庭不和、心情矛盾、精神过度紧张等有关。多数儿童可随年龄增加自行消失,少数人可持续至成年期。

倔强

2~3岁小孩,在意志开始发展的早期阶段有一些违拗和反抗心理属正常行为,对不利于自己的事表示抗拒或拒绝也是正常现象, 但3~4岁后随语言、思维、社会情感的发展和教育的作用自我控制能力逐渐增强,调控情绪的能力增加,这种违拗和反抗行为会逐渐减少,在这年龄阶段的孩子,若凡事仍然表现出强烈的违拗和反抗行为,或毫无道理地固执要求他想要做的事,拒绝成人的合理要求,偏做成人禁止做的事,则为不正常行为。平时过于娇惯宠爱孩子,稍不如意就满足小孩不合理的要求或成人脾气暴躁,经常打骂小孩,对小孩的正当要求过于冷漠等都可导致小孩产生强烈的违拗和反抗心理。

依赖行为

不同年龄的儿童都有一定程度的依赖性,尤其在婴幼儿时期是正常现象,但过分依赖与年龄不相称时则为不正常行为。家庭成员的过分照顾是造成儿童依赖性的最主要原因,相反,缺乏照顾,小孩得不到父母的足够的支持和教养或对小孩要求过高,使小孩屡受挫折,不能形成有关独立成功的经验都可能导致小孩不正常的依赖行为。

在陌生的环境中有短暂的退缩行为对儿童来讲是正常现象,若过分怕生,不愿到公共场所去玩或随父母去亲朋家中做客,从不主动与其他儿童交往,平时表现孤独退缩、胆小怕事、沉默少言,喜一人独自玩。但可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与熟悉的人玩耍自如。大多数儿童可随年龄的增加而自行消失。

篇2:学龄前儿童常见的异常行为

学龄前儿童的情绪、情感虽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由于皮层下中枢的活动仍占优势,所以,学龄前儿童的情绪易激动、不稳定,常会发生一些异常举动,常见的有:

1、攻击行为

儿童已经开始独立并且知道自己的需求,但还不知道如何表达感受,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就采取毁坏物品或者大吵大闹的行动,常表现为赖在地上、踢腿、挥舞手臂、大声哭闹,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

专家建议,不能随意惩罚这种闹情绪的幼儿,要尽可能转移孩子注意力,事后给予安抚。并告诉他们这样的行为是对的。

2、反抗行为

宝宝对家长提出的要求总回答“不”,这种行为是自我意识独立的一种表达方式,属于正常发展的表现。家长应予理解和尊重,适时地进行引导,这一阶段会很快度过。

3、遗尿,咬指甲和吮手指

5岁以下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对于经常有遗尿现象的孩子应耐心寻找原因,努力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咬指甲和吮手指的行为,是婴儿与生俱来的反应,它能给孩子带来安全和满足感。吮指和咬指甲多在安静、寂寞、饥饿、睡眠、身体疲倦而自寻安慰时出现,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

对于孩子好的行为,家长要鼓励孩子;对于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家长要采取一些惩罚措施,但避免打骂孩子。因为打骂孩子往往是家长自己在发脾气,打骂过头之后,孩子可能不但不会改正错误行为,甚至可能变成一个不怕任何打骂的“皮小孩”。惩罚措施最好是能触动孩子的心灵,才为有效。

篇3:拥挤导致行为异常

请注意,现在我们讨论的这篇研究报告在题目中用了“人口密度”一词,而没有用“拥挤”,这两个词看起来很相似,但心理学家对两者有明确的区分。人口密度被定义为一定空间内个体的数量。如果一间3.7米x 3.7米的房间内有加个人,这房间就被认为是人口密度很高。而拥挤则是由密度产生的个休主观心理体验。也就是说,如果你试图专心于一项困难的任务,而却与20个人待在这样一间屋子里.这时你可能感到太佣挤了;相反,如果你在上述同样的房间里与20位朋友聚会,你可能一点也不感到拥挤。

行为学家研究密度和拥挤对人们影响的一种方法是,观察那些拥挤已经出现的地方,如曼哈顿、墨西哥城、某些租房项目和监狱等。用这种方法进行研究的问题是,在这些地方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也可以影响行为。例如,如果我们发现在一个拥挤的贫民窟犯罪率很高,我们无法断言拥挤就是犯罪发生的原因,可能是贫穷,可能是高频率的吸毒,也可能是所有这些因家与拥挤因家共同导致了高犯罪率,

研究拥挤的另一种方法是让人类被试在高密度条件下呆较短的一段时间,并研究他们的行为反应。这种方祛确保了更多因素受到研究者的控制,并让我们能分离出拥挤这一因素,研究它单独对行为产生的影响,但与现实中拥挤的生活环境相比,它还不是很真实,因为拥挤情境导致的行为在这一段时间之外依然存在。然而,应该指出,这两种研究方法都得到了一些有趣的发现,我们将在稍后对此进行讨论。

只为研究的需要而让人长时间处干拥挤环境中,这在伦理学上是不可行的(因为存在应激和其他潜在的损伤后果),因此我们可以使用第三种方法来研究密度的影响:用动物做被试进行研究。这类研究中最早最经典的系列研究之一是由约翰·B.卡尔霍恩在1962年进行的。卡尔霍恩让一组白鼠在一间3米x 4.3米的房间中繁殖,直至数量增至原来的两倍,以观察它们在这一月境中存活16个月所表现出来的“社会”行为。

篇4:偏食可致儿童行为异常

偏食可致儿童行为异常

天真、活泼、聪明伶俐是儿童的天性,如果你的孩子在排除遗传、环境等因素后,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异常行为,则应考虑是其摄取饮食有所偏颇而造成的营养缺乏所致。

一般来说,若儿童经常出现头昏、注意力分散、面色苍白呈贫血貌,很有可能是体内缺铁;儿童若周期性发生小腿抽筋,夜间磨牙,常与缺钙有关;若儿童出现异食癖症状,反应欠敏捷,则可能是体内缺乏微量元素锌和锰。儿童体内维生素A和D含量不足时,则容易出现眯眼视物、不敢夜行等现象。若儿童平时常常出现焦虑不安、遇事健忘、动则乏力、喜欢独行独处,及其他感觉异常,往往与体内缺乏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有关。

因此,儿童在进食中,应有较广的食谱,既可增进其食欲,又可使体内获得适合生长发育的营养物质,防止各种异常行为的出现。(郭振志)

篇5:常见异常排便的基础护理

1.便秘

指正常的排便形态改变,排便次数减少,排出的粪便过于过硬,且排便不畅、困难,

2.粪便嵌塞

指粪便持久滞留堆积在直肠内,坚硬不能够排出。常发生于慢性便秘病人。

3.腹泻

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粘液,

备考资料

4.排便失禁

排便失禁又称大便失禁或 失禁,是 括约肌不受意识控制而不自主地排便。其原因涉及 括约肌的异常、控制括约肌的神经异常、盆底神经异常、阴部神经异常、脊柱神经损伤等。

5.肠胀气

胃肠气胀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胃肠道不通畅或梗阻胃肠道的气体不能随胃肠蠕动排出体外,气体聚于胃肠道内称胃肠气胀。

篇6:影响儿童心理行为的因素

[环境因素]

(一)家庭环境

1.社会经济状况 一般认为,家庭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小儿的语言、适应能力和智力的发育均优于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家庭。在后者,家庭中所暴露出的紧张事件较前者为多;另外,在这种家庭中,心理和社会交往机会少,儿童就象成人一样产生焦虑和抑郁。倘若父母文化水平低,育儿技能差,就更易造成儿童的行为问题。

2.父母状况 父母的不幸童年。父母的婚姻状况、健康状况、母亲妊娠时的心理压力及分娩时的情况等,均可影响儿童行为的发育、在一项调查中发现,有行为问题的儿童,较多地存在着孕前、妊娠中的病理现象和异常分娩等因素。

父母的性格、智力和教育水平对小儿的行为发育也有影响。

3.父母对子女的态度 父母对子女的过分溺爱、过分担心和过分保护、偏爱、歧视以及对子女不切实际的过分期望等均对儿童行为右影响。

4.父母的榜样作用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个崇拜者,儿童经常模仿父母一言一行,所以父母的行为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的子女。家庭气氛、父母分居、争吵等对儿童有深刻影响,孩子容易受父母公开争吵的干扰,特别当这种争吵与已有关时。其他诸如嗜酒、吸烟、对人对事的态度等无不对孩子产生心理上的影响。

5.父母与子女的矛盾冲突 每个正常的家庭都有矛盾发生,但如矛盾太大则会引起父母的担忧以及孩子的不安全感。在家中造成矛盾的原因很多,如小儿的令人讨厌的一些表现、家务、电视节目、衣服、朋友、学习……。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相互理解。一旦冲突发生,父母的责备、惩罚只会使矛盾更加激化,甚至会产生敌意行为。父母要明白,孩子的性格部分来自遗传,部分来自父母的教养。孩子表现不好、发脾气,父母应首先控制自己的感情,以免矛盾恶化。

6.家庭破裂 由于父母离婚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常常引发出许多行为问题。与儿童行为有关的因素有:离婚的原因,与跟随一方(父或母)的关系,新同胞的出生,社会经济压力,母(或父)亲的情绪,离异双方仍继续对立谩骂等。

(二)集体环境

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如同家庭一样,教师即父母,同伙即兄妹。恰当的教育内容,得体的教育方法,直接影响着小儿的身心发育。在一个和谐、友爱、团结、快乐、积极向上的环境中生活学习,可使小儿的情绪行为得到良好的发育。

(三)儿童自身的生理环境

1.残疾与慢性躯体性疾病 这对小儿行为有很大影响。在这些疾患中,有些可使小儿产生不适、疼痛,有些影响或限制了儿童的日常活动和社会交往,有些则使小儿恐惧和焦虑,有些则使小儿感到羞辱、孤立、窘迫、自卑和困惑。以上种种变化常可改变家长、老师和伙伴们对孩子行为的态度,而后者反过来又会引起儿童自身行为的改变。疾病对儿童情绪、行为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抑郁。男孩以社会退缩为多,女孩以攻击行为较多。

2.成熟度与智能 神经系统发育的成熟程度是小儿行为发育的最主要因素。神经系统的成熟与智能有关,在某一年龄的小儿应有相应的智能发育水平。对于智能发育较迟者,如期望过高,则往往会产生挫折感和不安全感;智力相对较高者,常会对学校产生厌倦情绪、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等。

3.儿童气质(见下)。

4.生化和内分泌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人的情绪行为变化都有生化基础,其中最重要的是神经介质(如单胺类的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和内分泌。不少注意缺损和多动症患儿可通过阻断单胺氧化酶提高单胺水平改善症状,三环类抗抑郁药对多动症也有治疗作用。在焦虑症患者,血浆皮质类固醇含量上升,从而反馈地使生物胺(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更新率加速,其中特别是5羟色胺机能的活动过盛可能与焦虑症的发生有关。目前认为,神经性厌食可能与间脑-神经内分泌调节障碍有关。

另外,内啡肽对情绪和行为的影响也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现今资料说明,内啡肽对精神运动的作用与脑内生物胺的功能密切相关,并通过多巴胺影响垂体前叶激素的分泌。但总的说来,对内啡肽的研究尚不够深入。

[教养因素]

对儿童教养的方法,传统上分为“权威”法和“顺应”法二种,前者主要是采用过多的指示、命令、威胁和惩罚,而后者多用请求的口吻征求孩子的意见,情况改变后向孩子解释原因,在许可的前提下尊重孩子的意见。“权威”法可能引起小儿发脾气,不听从管教,仇视同伴,为所欲为,固执,缺乏自信心等;“顺应”法则较少发生以上情况。

“权威”性教育方法,不论是父母中哪一方采用,部将导致他们同孩子之间消极对抗关系的发生,从而影响儿童行为的正常发育。但也有人发现,“顺应”性教育方法可使儿童的攻击行为增多,其根据是,多采用“顺应”法的西方儿童的攻击行为远多于多采用“权威”法的东方儿童。因此,有人提出,目前尚无一种教育方法是完美无缺的,二者适当兼用可能更好。

教育儿童时,一定要从儿童的实际水平出发。要求超过了孩子的发展水平或者当孩子的发展水平已可允许学习某些技能而父母却错过机会未予施教、这都是不合适的。

在独生子女的教养中,容易发生溺爱现象,但父母却常常不承认这一点。溺爱的最好证据是,当父母禁止该子做某种事情时,孩子常以哭闹、发脾气等手段威胁父母。

[儿童的气质特征]

气质作为一种内在的体质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儿童行为发展的倾向,也就是说,气质特性对行为表现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气质自生后就已明显表现出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气质特征,明了这种巨大的差异性是理解行为问题的基础,因为行为差异是引起行为问题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证实,难育型(D),启动缓慢型(S)和中间近难育型(1-D)三个气质类型易出现行为问题,其中尤以难育型儿童为甚。

任何一种气质类型都可招至行为问题,但并非注定一定要发生。儿童的行为表现是其自身的气质特征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二者是否协调,如果二者协调,则对儿童行为发育有利;不协调则会障碍其行为的发育,从而引发出行为问题。

育儿者(多为父母)与儿童之间的关系直接受儿童气质的影响,这种关系是否协调,决定了儿童行为发育的方向。如对一个具有生活机能无节律、适应能力差、情绪消极、反应强度高等气质特性的儿童采用“顺应”性教育方法,则小儿可逐渐适应环境,行为问题或可避免,如果采用“权威”法,将会招至儿童与父母之间情绪的对立,其结果将会引起一系列的行为问题。因此。育儿者与儿童之间建立稳定、和谐的亲密关系对儿童行为的发育有重要作用。

java基础测试题带答案

2岁小孩智力发育有什么训练方法

《神奇的中医》的课件

小学五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本教案

防火安全班会课教案

防震减灾主题活动教案

五官科自我鉴定护士

经典Java基础面试题

安全教育班会策划书

初中班会课主题安全

常见的几种儿童心理异常行为
《常见的几种儿童心理异常行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常见的几种儿童心理异常行为(推荐6篇)】相关文章:

高中开学安全第一课教案2024-03-01

消防安全教育教案2023-05-02

食品安全教案2023-03-14

初三化学下册教学计划2024-01-06

防震减灾主题班会2022-10-05

初三的化学教学计划2022-11-23

小学五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教案2023-01-18

初三学年化学教学计划2023-07-01

计算机维护中的常见故障及其处理分析论文2024-01-29

初三化学课程教学计划2023-05-25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