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感恩走进生活

时间:2022-11-14 07:35:02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让感恩走进生活(通用20篇)由网友“As”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让感恩走进生活,希望您能喜欢!

让感恩走进生活

篇1:让感恩走进生活

让感恩走进生活

落叶在空中随风跳跃,谱写着一曲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大地母亲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扭动舞姿,绘画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母亲的感恩。因为懂得感恩才会有多彩的世界,因为懂得感恩才会有绚丽的万物。因为懂得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题记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应备的的基本品德。作为一名社会人,我们需要懂得感恩;作为一名学生,我们需要懂得感恩;作为一名子女,我们更需要懂得感恩。

懂得感恩是发自内心的,来自内心的感激,而不是在口头上或挂在嘴上说说而已。俗话说的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老师为我们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他们为我们倾注了心血、精力,为我们抱着无限美好的愿望,而我们又何曾感受到他们的用心良苦呢?又何曾体会到她们的辛苦劳累呢?又何曾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层层的皱纹呢?懂得感恩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体会,去察觉,去报答。

篇2:让生活走进课堂

职高英语新大纲强调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英语能力的培养,<英语基本版>(第二版)第六单元的课题是In the Restaurant,它的教学内容就是生活中如何选择餐厅及在餐厅点餐的过程.这一内容给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在实际实践中运用语言提供了-个很好的平台.而能否让这样的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置身在这个情境中,使他们全身心地体会生活中英语的应用,从而体会验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就是笔者本堂课的任务.

作 者:潘丹 作者单位:富春职业高级中学,浙江富阳,311400 刊 名: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 英文刊名:CUTTING EDGE EDUCATION 年,卷(期):20xx “”(12) 分类号:G633.41 关键词:

篇3:让生活走进课堂

【摘 要】《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强调了学习数学的应用价值DD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为此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调整相应的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知识,就教什么样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要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感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关键词】生活;数学课堂;优化;生活实际;生活素材;生活情景

一、联系生活实际,优化课堂教学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中。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努力寻找生活事例中有趣的数学知识,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括的紧密联系,让课堂教学生活化,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教学。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数学学习的对象,学生就会在把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可以把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来研究。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百分数,然后出示一组生活中的百分数:“五星啤酒’、“古井贡酒”的酒精度,以“喝什么酒更容易醉些?为什么那么容易看出来,你认为喝什么酒好,”为题,引导学生探究这些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学生不仅认识到酒的“酒精度”,实际上就是酒精含量与酒的总量的百分比,而且经历了百分数的产生、应用的全过程。不仅体验到百分数的应用价值,而且体现了不同学生的不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练习中可以让学生讨论下面两杯开水哪杯更甜些:一杯开水300克,放人18克糖,另杯开水400克,放人23克糖。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

二、捕捉生活素材,充实课堂教学

数学已经渗透到一切科学部门与生产活动中。而且还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从每日的天气预报到个人的投资方式,从旅游到房屋的布局和装修,从购物到每天的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带给人们的各种各样信息都与数学有密切的联系。但是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更多时候呈现在我们面前则是以一种散乱的数据形式,需要我们捕捉生活素材,根据问题的要求对信息灵活地进行筛选、整理。在教学时,给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的素材和解题要求,让学生自己来搜集,处理信息,寻找答案,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发现问题。一位教师在教学“小数的比较大小的练习”时,他将搜集的四年级学生在运动会上取得各项成绩,如,男女60米、800米、跳高、跳远、铅球等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当一回“裁判总监”,重新确定他们的名次,并说明为什么。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应用的最终归宿。任何数学概念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它的原型,只要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世界,我们就能发现,到处都是数学。”我们的教师已经意识到了数学课堂教学的题材必须要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然而教材的更新速度总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在现行教材中还随处可见诸如“修一条水渠”、“筑条河堤”、“供销社有化肥 ”等严重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的题目,已经明显表现出滞后性。学生既不知所学的数学从何而来,更不知将走向何处。他们每天只是在反复的类化训练中习得机械的解题技能,而一旦面对真实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他们往往束手无策,更别说通过数学学习来促进他们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解答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了。作为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的小学数学教师面对教材跟不上理念的问题,只能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改动教材。例如,同样是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位教师课开始。就让学生讲甲与乙的年龄关系:“乙比甲大1岁若甲l岁,则乙2岁,甲2岁,乙3岁,甲3岁,乙4岁,”一直往下讲,当学生自感罗嗦麻烦时,老师讲话了“是否需要用一个什么来概括一下甲与乙的年龄关系昵”?于是引出了用字母表示一个数使学生通过“说”以后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用字母表示数的简约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再现生活情景,激活课堂教学

在情景中学数学,是学生最喜欢的、最感兴趣的,也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规律和生活实际,抓住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从学生感兴趣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采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场景表演,比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索的欲望,来激活课堂教学。

一位教师教学“圆的认识”时,并不是上课就直奔主题DD介绍圆的各种名称,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圆的画法,而是先组织一个投沙包的游戏,分组让学生在不同的位置把沙包投入相同的地点,这样学生有争议说有失公平性,从而引发了怎样站位才算公平的实际问题,体验与圜相关的经验,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另一方面,也激活了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心向,使认知活动中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处于最佳状态,形成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又如教学“小数初步认识”时,在唤起学生原知后出现以下两条信息,让学生读读想想:①王是老师身高165米;②咱们班的期中考试数学科平均成绩是925分。显然,这些没有小数点的数据跟学生所掌握的生活常识是相矛盾的,“这是不可能,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的心里形成疑团,学生的情感在这种激化下强烈地高涨起来,产生了纠错的欲望,这时再引导学生自学课本来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贴近学生生活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给思考方法,让学牛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来考虑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和运用数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2]郑继明。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教学[J]。 考试周刊,20xx(18)。

[3]李红熙。让数学课程魅力而升[J]。 新课程学习, 20xx(12)

[4]朱莉。让学生领悟数学的魅力DD浅析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 小学教学参考,20xx(15)。

篇4:让生活走进课堂

摘要: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生活逻辑贯穿始终。本文从“感知生活----时政热点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探索生活--巧用问题教学,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参与生活---综合探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个维度阐述生活化思想政治教学的实现。

关键词: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感知;探索;参与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的三大基础。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生活逻辑贯穿始终。无论是从课程基本理念中的“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还是从课程目标中的“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生活逻辑成为提升学生素养,体现教育目标的直接落脚点。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如何让生活这一大课堂走进政治小课堂,让政治课堂教学摆脱纯知识教学的樊篱,还原课堂教学的真本,是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思索的问题。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感悟,从如何实现生活化思想政治教学方面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感知生活--时政热点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

要感知生活,就需要利用引入的素材、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激发起内心的思想共鸣,进而为课堂内容的展开作好感性铺垫。

关心社会热点是新课改中的一个亮点。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时政热点的引入,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增强教学的时效性,体现教学的时代感。那么,什么是社会热点呢?社会热点是指社会生活中能引起广泛关注,并在学生中产生较大影响或争议的问题,是学生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比如在“市场调节的局限性”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播放3.15晚会视频。视频中“明星的虚假代言”、“卫生筷不卫生”、“手机中的诈骗”……这些就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社会热点问题,强烈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唤起学生的生活共鸣,也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在这样的铺垫中教师趁势而上引出“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当然,引入时政热点就需要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把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内容融合到教材中,使现实社会生活与书本知识相联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从传统的传授教材知识的角色转变为使用教材的决策者和创造者。

二、探索生活--巧用问题教学,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就我们每一个人的主观感受而言,生活世界“感性而又庞杂无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通过理性思考去探索生活内容,解剖生活过程,透过生活现象认识生活的本质。

根据认知心理学,学生是否愿意学是教学过程是否有效的首要条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源于他们认识的内在动力。在教学中,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发了学生对原有认知和当前问题的冲突,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也搭建了沟通生活素材和教学目标的桥梁,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飞跃。

例如在《市场配置资源》教学中,在讲解“市场调节”这一知识点时,可以结合教材P78页漫画,设计框架问题引导教学。 1.漫画中的人、钢、钱,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在经济学上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2.需要钢材的人很多,假定分配钢材有两种选择――由国家做计划来分配这批钢材或把这批钢材放到市场让大家自由竞争,你会选择哪种方式?为什么?

3.我国钢材的生产地在北方,却有大量钢材运输到南方。同样,福州盛产荔枝、龙眼,北方的市场上也摆上了荔枝、龙眼。是什么在发挥作用使各种商品南输北运?

4.这种以市场价格、供求因素为基础来实现资源配置的经济属于什么经济形态?

通过结合漫画、生活中的素材所设计的问题,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明确资源配置的必要性、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以及市场如何配置资源的。

当然,在问题的设计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认知水平以及教材本身的逻辑结构,寻找生活与教材的切入点,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参与生活--综合探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新课程目标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强调,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层次的革命。因为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言,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许多知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遗忘,更何况当今世界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只有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健康的情感和科学的价值观,才可以通过更多的渠道和途径获取鲜活的知识,更好地发展自己,贡献社会。

结合教材的逻辑结构,在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综合探究”实现这一目标。“综合探究”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含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外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参与生活的实践中积极探究和体验。例如在高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中,学生就“周围人对金钱的看法以及体现各种金钱观的具体事例”上网收集材料;以高一全年段学生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就“金钱是魔鬼还是天使”,“钱应该怎么用?用到什么地方?”分组进行辩论。

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综合探究活动,为教师开展教学、学生施展才能,提供了一块广阔的舞台。通过综合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充分发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在多种活动形式中,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接触社会、参与生活进行问卷调查,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了社会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观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总之,生活是一大课堂,它满是宝藏也多姿多彩。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像寻宝人一样,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灵活、创新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相信我们的课堂将化被动为主动,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马凤龙、黄微《论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思想政治课教学20xx年第7期)吉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辽宁渤海大学政法学院

【2】李昌营、刘东林《“主题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思想政治课教学20xx年第10期)

【3】杨志敏《生活逻辑的课堂实现:内容设计与过程控制》(思想政治课教学20xx年第11期)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和庄中心中学

篇5:让生活走进课堂

【论文摘要】音乐课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前提,强调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科学认识的紧密结合。音乐教学过程中不能孤立课本知识,简单的去教一句学一句,学生在这种教唱过程中容易失去学习动力和兴趣,更谈不上创造力。我们应该努力挖掘教材中可表现因素,找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和教学内容的结合点,精心设计,营造出相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知识和美的体验,并加以引导,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论文关键词】生活;音乐课堂

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因此,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如何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发展,有效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他们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开展音乐学习是我一直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的问题。为了组织小学低段学生开展有效的音乐学习,对于每节课的设计我都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分析学生的学情和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然后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凸现音乐教学生活化、活动化、人文化的特点,使教学切实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此,我进行了让生活走进小学低段音乐课堂有效性的尝试

1.创设情境,联系音乐和生活

有专家指出:脱离儿童生活世界的间接经验知识传授所产生的结果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教学中在构建知识、发展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积极的音乐学习情感,增进音乐学习的信心,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在教学中,我常常创设情境积极转变教师的角色,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做游戏,努力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和课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在一年级《小宝宝睡着了》一课中,我事先让孩子们带来了自己最喜欢的毛绒玩具,每人头上包好头巾。我说:这里是一只大摇篮,你们是47个可爱的宝宝,让我来做一回这么多孩子的妈妈吧,轻轻地躺下,摇,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摇篮孕育了一个又一个可爱的孩子,你们,也是在摇篮中慢慢长大的,想看看杨老师小时候睡过的摇篮吗?(推出摇篮)我的妈妈就是这样坐在摇篮边把我摇大的。接着,我让孩子们坐在摇篮边轻轻地摇,他们立刻进入情境。你摇得多温柔啊,真是位好妈妈,我走近学生及时评价,顺便把摇篮中的娃娃奖给他。就这样,孩子们边摇边聆听,边摇边跟唱,感受到了歌曲的优美、温柔、安静,并认真、用心的思考、讨论,如何给小宝宝唱歌,哄她睡觉。他们控制音量,调整情绪,为摇篮中的小宝宝唱歌。并律动感受:第一段轻轻拍孩子,第二段轻轻抚摸孩子

这一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激发了孩子们参与音乐活动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音乐实践的过程,感受音乐实践的必要性,让他们感受到音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展现音乐的魅力

2.捕捉生活素材,提升学生的创编能力

音乐教师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低年级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学生,教学内容主要是学唱歌曲,偶尔有创编的任务对他们来说也是很难的。首先,他们积累的词汇很少;其次,他们写字很慢,创编歌词往往要花很长时间。这样就没有时间来表演歌曲和拓展歌曲了,所以老师们常常省去了创编歌词部分。我通过不断在平行班的教学尝试中发现,其实,生活可以帮我们解决这个难题

最近,我在一年级上了一节二年级的唱歌课《不再麻烦好妈妈》,而且歌曲有创编歌词的要求。在第一个班上课时,学会了歌曲,还剩10分钟时我让孩子们创编歌词,就遇到了这个难题,直到下课时只有几个孩子写出了两三句歌词,很多孩子根本就没写,竟然玩起来了。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写呢?他们委屈的说不会写。课后,我认真分析了原因,主要还是我没有抓住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引导,直接让他们创编歌词。孩子们不知所措,更何况有很多字不会写。接下来的一个班,同样的创编我先让他们把平时生活中帮妈妈做的事儿说一说,然后再出示一些劳动的图片来引导,最后让他们在伴奏音乐中直接唱出所编创的歌词。结果与上一节课大相径庭,孩子们很出乎我的意料。虽然没有将歌词写出来,但伴奏音乐刚停,就有孩子举手,在我的伴奏音乐中,他们中的很多人井然有序的将四句新歌词都唱出来了。我当时忍不住对她们说,你们太有才了。更有孩子将妈妈换成了爸爸、奶奶、爷爷,而且主动来表演

看来,创编歌词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不是做不到,而是可以做的很好。关键是老师如何设计,怎么引导。只要我们认真分析,深入反思,把学生生活经历和教材相关的内容巧妙结合起来,就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3.结合生活经验,解决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唱变得轻松、容易,让学生感兴趣,是我一直在教学中思考的问题。通过实际教学的尝试,我发现,教学方法是学生对学唱感兴趣的关键。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中教唱,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歌曲 音乐课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前提,强调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科学认识的紧密结合。这个环节的设置适应儿童的认知特点,从孩子们感知较为清晰的生活中的事物为教学活动的起点,由寻找春天的声音引出节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然后让学生在各种声音的模仿与模唱等音乐实践活动中掌握难点,,并在集体个人小组等自由灵活的形式中进行,通过以上体验 探究 合作等方式和过程,变枯燥的学习为有趣的活动,解决了歌曲的难点

实践证明,音乐教学过程中不能孤立课本知识,简单的去教一句学一句,学生在这种教唱过程中容易失去学习动力和兴趣,更谈不上创造力。我们应该努力挖掘教材中可表现因素,找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和教学内容的结合点,精心设计,营造出相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知识和美的体验,并加以引导,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篇6:让生活走进课堂

一、课堂上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情感,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主动认知和心理活动高度发展的必要条件,情感被激发,能促进意志的发展,推动学生更加勇敢、自信、主动地去学习,不断获得成功。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学生接受信息的阀门,积极的情感是学生认识活动的“能源”和“发动机”。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产生教学合力, 是把生活与语文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有效措施之一。

(一)学生与教者之间的情感共鸣。

在学生与教师的生活中,有着或多或少的相似或相近的感受。这些感受可能是对生活的零碎体验,可能是生活中的不起眼的点滴心得,可能是一现即逝的、而且永远不会再有、但可以回味的一种心灵感悟,也可能是经常出现的情感体验。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这一感悟找到与学生感情共鸣的基点,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对教学的效果来说应该是可想而知的。因为在教师与学生找到情感共鸣的时候,最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此种状态下,可以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还可以有更多的人生馈言。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不只学语文,而是敞开心扉,用“心”和学生对话,用“心”和学生交谈,让“心”与“心”之间的碰撞,激起学习的火花。如在执教《小镇的早晨》第三自然段时,紧紧抓住“紧张”一词做开了文章:

师:生活中有过紧张的感觉吗?

生:有过,当我上学要迟到的时候,心里很着急,很紧张。

生:在很多人面前发言的时候很紧张。

生:我也有过,当我犯了错误的时候,就紧张。

生:有过啊,刚才那刘星宇说的就是,考试之前是紧张的感觉,我有过。

师:老师以前在考试之前也有紧张的感觉,而且有时候还是非常非常紧张。这是很正常的,每个人在考试之前都会紧张的,不用怕。犯了错误有些紧张也很正常的,知道自己错了,只要改过来就行了。老师记得刚做教师的时候,第一次上课还说错了话呢!那也是因为紧张的原因。……

讲到这里,听课的学生在下面“交头接耳”了,有的还在偷偷地笑。我想,如果下次再考试的时候,那些紧张的同学一定会不再紧张了吧?

(二)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情感共鸣

教材编排的.内容是与学生的生活非常贴近的。教材中对许多内容的描述其实就是学生生活中的一个剪影,一个不经意间从眼前滑过的生活画面。只是我们不是有心人,没有能像作者一样,用自己的笔把它记录下来而已。在学习这些课文时,这些画面又会很自然地在学生的脑海中重现。这时,能利用这一瞬间抓住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共鸣,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语文素养的形成是非常有帮助的。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主人翁”的感觉。还用《小镇的早晨》的一个教学片断为例:

师:选择这一节中你最喜欢的语句读一读,体会一下小镇的热闹吧。谁读一读你选择的部分。

生:“路不宽,人很多,沿街……第一批顾客。”

师:还有谁想读一读你选择的部分?

生:我也是选择的这一部分。

师:好的。那你也读一读吧。

生:“路不宽,人很多,沿街……第一批顾客。”

师:还有谁想读?

生:我也选择的这一段。

师:也选择的这一部分啊,那也读一读吧。

生:……

师:选择这一部分的同学多吗?举手给老师看看。

(有一大半的学生)

师:为什么你们都喜欢这一部分啊?

生:我读了这一部分,就好像自己和妈妈去买菜时一样,真的很热闹。

生:我也去买过菜,就像书上说的这样。

师:这作者就好像和我们在一起,写的就是我们的生活。真是太“厉害”了!

正是这样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描述,与学生的认知相近,产生情感共鸣,激起学生内心学习的情趣,所以学生很喜欢读这一部分,让学习成了快乐,让学习成为生活,让学习成为享受。如果有一天,学生和他的家人再去菜市场买菜时,一定会想起作者这么生动有趣的描述,说不准还会情不自禁地背诵出来呢。

(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共鸣

学生之间有着永远说不完的话题。他们可以谈天说地,可以天南海北,可以东拉西扯,可以……原因何在?因为他们是同龄人,有着共同的情感体验。传统的语文教学没有顾及到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感受,只是把学生引导到老师早已设定好的“圈子”,是教师对教材的再体验,是重复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所以,一堂课结束,学生学得更累,教师教得也不轻松。如果在语文学习的课堂上,能够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学习的感受,相信学生们一定会更喜欢上语文课,更喜欢学习语文。在教学《快手刘》时,让学生谈谈读了课文的感受。孩子们用自己的思想,从他们的角度,用他们的眼睛,解读课文。一个学习小组是这样交流他们学习后的感想的:

生1:快手刘如果是在我们学校周围,我一定会天天去看他变魔术。

生2:我会拜他为师,学会这个戏法,我就可以变给别人看,那多神气啊!

生3:快手刘真“精”,用变“小碗扣球”的戏法来吸引人买他的糖吃,真会做生意。

生4:他也该再学几种其它的魔术了,要不,天天去看的都是这个戏法,会觉得没意思的,他的糖也就很难卖了。

生5:他可以用送奖品的方法来卖他的糖。那北边的那个小商店就是这样做的,昨天我买笔的时候,还送给我一个贴画。

生6:我上次买笔记本的时候他送给我的是一个玩具小汽车,回去玩了一会就“咔嚓”了。

生2:反正是送给你的,你又没有花钱。

生5:我的贴画可不会坏啊。

……

学生的交流并没有触及到教师想要学生掌握的内容:多练、熟能生巧。但这些是学生的心里想说的,是他们生活中有过的体验。其中也不乏一些新鲜、有趣、独特的见解。看,那位学生建议“快手刘”要多学几种变戏法的本领,要懂得创新,这不正是我们祖国、我们民族需要的精神吗?语文的工具性在这里得到了很充分的体现。

二、善用教材,让教材走进生活

如何让生活走进语文教学的课堂,让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这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

(一)传统考评制度给教学带来的误区

传统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教材的讲解,增加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在功利主义的侵袭和应试教育的挤压下,形成了“以本为本”教学思想,禁锢了教者的思想,不敢超越教材,教材成为教学的依赖。不管是有用的,还是没用的,只要有可能成为考核学生学习成绩的,都灌输给学生。相反,那些很具有实用价值、有助于学生能力培养、但不可能在考试时遇到、无法用分值来衡量教学效果的内容则成为选学内容,抑或不讲,抑或略讲。这与《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大相径庭。

(二)善用教材,不依赖教材

教材是教师所传授知识的载体,是我们教学素材的参考依据,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理论平台,是教育科研人员以及教学一线的工作人员根据儿童身心特点、凭借自己多年教学积淀的经验编写而成,有着很强的科学性、思想性、知识的系统性。所以,教材在教学中的主“ 导地位和指导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但是,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依赖于教材,被教材的编排思想和内容束缚住手脚。我们应该结合实际,合理组合教材、运用教材,让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1) 教材是生活的再现

教材中编写的大部分内容都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具有大量的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是平时的生活场景经过作者的笔,利用文字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是情感的再体验,意识的再强化。其意义在于把已有的认知、体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然后再付诸实践的过程,从而达到语言训练的目的,“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提供基本保障和基础。因此,课堂教学中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应该让它成为生活的再现,把学生带进生活的意境。著名教育家、特级教师、情境教育的提出者李吉林老师提出的情境教学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根据教材创设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把学生带进教材,让他们融入其中,与教材同喜同悲、同欢同乐。让枯燥无味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寓寄在生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让教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随着情感的迁移过程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2) 生活是教材的延伸

教材只为学生提供学习知识的平台,但知识的渊博不仅仅与此。生活是一个庞大的知识宝库。教材只是语文教学的介质,不是语文课程的全部内容,应该把教材看成是一种有待于师生共同开发、构建的学习资源,师生应该利用各自的生活实践,共同合作,共同创造性地加以运用,每堂课应该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下雨了,有些学生老是往窗外看,老师让学生到室外去“疯”,不过,有个“条件”:得带着任务,用心去观察。同班老师的小孩没人带,课间跑到教室找妈妈,快上课了,小孩赖着不肯走,教师索性让学生写观察作文《小妹妹来到我们班》。班主任在班上放了一本本子,取名《心灵网吧》,让学生们按照网络规则,用网名来写公开的悄悄话,老师叫“大江东流”,学生们则是“小酷妹”、“小侦探”……把许多不便言说的东西,都写在本子上。教师把生活中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片断、场景、细节,充分加以运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强调学生自主的、积极的、多样的、充分的参与,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一种生命活力。

(3)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里,蕴藏着丰富的课程教育资源。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其教学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要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师的素质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程度和利用水平。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拓宽教材运用的领域,注重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学科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充分应用现代科技手段,使学生在不同内容、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整合中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努力构建一个开放的、丰富的语文学习的世界,要打通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的通道,开发学习资源。

篇7:让数学走进生活

让数学走进生活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它的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加强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都是很有利的。

一、找数学,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这个世界的数学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课前、课后布置学生去观察体验自己身边的数学。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这样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由于低年级小朋友刚接触数学,我们教师就更要注意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贴近生活,从小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第一册教材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在”可爱的校园“情境图中,除了让学生数一数图中的实物外,教师还应把学生带出教室,数一数生活中10以内的数,使小朋友初步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再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可创设学生去商店买学习用品,学生担当售货员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而低年级的小朋友可以通过写数学日记的方法让他们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或自己的语言表达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机会。如星期天和妈妈上街买了哪些东西,共用了多少钱,你从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大约要多长时间等等,也许,交上来的日记还都比较幼稚,语句不太通顺,但他们确实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年级的学生可通过数学活动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如要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必须要量出学校的建筑物和操场的实际长和宽,按一定的比例才能画出来,再如通过填空一个鸡蛋大约(  )克、你的体重大约(  )千克、学校教学大楼大约高( )米……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经验积累的重要性,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学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教材中设计的许多案例都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应尽量根据实际情况,模拟一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活环境,设计一些生活场景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可安排了一个游戏:请学生动手摸一摸、描一描、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平面图形。随后,再通过起名子,比较长的比较像的图形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图形。一节新的图形认识的学习,成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了一个较好的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再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让学生看一个”猴子骑车“的动画,从中让他们体会到骑那种装有圆形做的轮子比较安全,也不会颠簸得厉害。同时也感知了”同圆或等圆中,圆的半径相等“。这样引入新知,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血有肉,生动有趣,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好数学利于解决我们身边的实际问题。因此,易产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三、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在学习知识后,不考虑所学数学知识的作用,不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这样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适应考试的解题能手。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让他们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我们身边的某些实际问题,他们是十分乐意的,这也是我们教学所必须达到的目标。

如: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以后,让学生在自己的照片装饰上精美的边框;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让学生回家去帮助父母并计算房间地面面积、计算铺地板砖的数量及购买钱数。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预算能力、社会能力,又十分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再如在一级数学活动课上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位小青年来到卖螃蟹的李大爷跟前问:”螃蟹多少钱一斤?“李大爷说:”30元一斤。“甲青年说:”我喜欢吃身子,只有一半应按15元一斤算。“乙青年说:”我喜欢吃爪子,也应按15元一斤算。“于是李大爷就把螃蟹分下来卖给了他们,回家的路上,李大爷仔细一算才发觉上了当,请你们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释一下李大爷为什么上当了?学生被这一情境引发了好奇心,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了积极思考,这样学生不但加深了对乘法分配率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

可见,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高度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那么,一定会使数学更贴近生活。同时也会越来越让人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会变得有活力,学生才会更有兴致地喜欢数学,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巩固数学甚至发展数学。数学生活化是教育现代化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掘来源于现代生活实际的内容,将其转化为数学模型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的意志和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 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才能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篇8: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

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教语文就是教生活,本着这样的想法,我一直努力将语文教学和生活相融合。可以说:语文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语文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受生活、参与生活、再现生活实际。在生活情境中理解语文、运用语文,把生活经验理论化,把语文知识生活化,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一、引导学生感受生活

生活处处皆语文。五彩斑斓的生活为学生亲近语文提供了用之不竭的资源。人际间的言语交谈、思想交流、书信交往,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还有形形色色的标语、广告、题联、题诗以及小品、相声磁带、VCD等,无不与语文息息相关。尤以大自然的多姿多彩更为学生的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天然的情景。如春天去寻找春姑娘的笑脸;夏天去河边.观察嬉戏的小鱼;秋夜看明月从天边升起;下雪了,去和孩子们一起堆雪人,打雪仗,共同欣赏红妆素裹的雪里江山……春夏秋冬,日月星辰,花草树木,山川田野,鸟兽虫鱼,都成了孩子们笔下创作的素材。孩子们置身于此情此景中,情绪热烈,思维活跃,语文便逐渐丰富而生动。记得我带学生们去春游,在路上听到小鸟的鸣叫声,有学生脱口而出:“小鸟亮开美丽的歌喉是想和我们比高低”;看到蒲公英四面展开的绿叶,有学生说:“那是二月的春风剪裁的”;看到新开河夕照,有学生说:“河水披着金色的鳞片在为太阳公公载歌载舞”……学生在无限美好的天地间感受、思索、顿悟,真实的生活画面通过语言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如山涧的小溪一般流畅自如。

如果说异彩纷呈的社会生活为学生学好语文提供了天然的布景,那么,创造性地开展各类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则是沟通课堂内外的纽带。如在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后,我就设计了一个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的课后实践练习,组织学生以所在的财源镇为阵地,利用星期天开展环保考察活动。看一看周围有哪些污染源,污染程度怎样,还有哪些人为破坏大自然的行为,想一想,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或改善环境,并要求学生联手写出考察报告。通过考察,学生们发现石墨矿的污染非常严重,空气中到处弥漫着亮闪闪的石墨屑,使周围居民患呼吸道系统疾病的增多,石墨矿排出的废水污染了水源,使附近种植的植物变得矮小、枯萎、甚至死亡,造成鱼减产,水稻减收,甚至居民的饮水都受到影响;石墨矿的运输车辆还把修建不久的水泥路压得四分五裂、高低不平,还发现有占用耕地建砖厂或毁田挖沙等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通过调查走访,学生纷纷提出了合理,可行的建议与措施:

如a、开展“节能减排,我们在行动”的综合实践活动,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废旧物品重新再利用。

b、自办小报,将收集到的文字资料、图片做成展板,利用双休日走上街头进行“爱我家园,保护地球、人人有责”,的义务宣传。

c、建议开发冰川、淡化海水,利用纳米技术处理污水、废气……

d、给环保部门写建议信:严肃立法,保护水资源!

e、以童话的形式再现环境污染的严峻现实。如《一条小鱼的遭遇》、《湖水的自述》、《我是一棵草》……

正是在这种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学生不仅明白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了环保责任感,而且通过自身的实践参与,体验到语文就在身边,语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语文。

二、课堂教学渗透生活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学中,教师既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生活背景和认知水平,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语文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使学生自主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又要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渗透生活状态的语文,培养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我在讲解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时有这样一个情节:

“请同学们大声地读两遍,默默地读三遍,然后回味一下,每次的感觉一样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待学生读完后,学生争先恐后地说:“我发现诗中描绘的景色很美。”“美在哪里呢?”――“诗中描绘的是一片田园风光。清晨,陶渊明披着星星来到田间,铲除杂草,到了晚上,一轮明月升上中天,月光如缕,撒在田间小道上,照在扛着锄头,裤管挽起很高的归家的陶渊明的身上。虽然劳累一天有些疲惫,但在这恬静的夜晚,心里是那么的愉悦。怎能说不美呢?”“这真是一幅绝美的图画,能说一说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吗?”――“月夜归耕图。”“其他同学有什么新的发现吗?”――“我发现了他是一个不合格的农民。”“这个发现很新奇。你是怎么发现的呢?”――“诗中有这样两句话:‘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大意是,陶渊明在南山下种了一块豆地,晨出晚归,无论怎么勤劳,地里总是蒿草茂盛,豆苗稀少,一个好多农民决不会种出这样的地来,所以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农民。”“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农民,为什么还要来种地呢?”――“这位老农其实就是作者,他不愿意做官,就来到这里,虽然不会种地,但距离官场远。离开官场的尔虞我诈,感觉很清净,很闲适,这是一种归隐的表现。”――“虽然诗人在诗中表达了那种洒脱,超俗的情感,可我觉得诗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他没有孔子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我认为,诗人当时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在当时诗人怀才不遇,只好隐居田园,寻求闲适恬静的生活。”――“我认为那是逃避。”此时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争论异常激烈。我真为孩子们高兴,他们的思维多么活跃,他们的想象多么丰富。一个大问题牵出这么多的思想火花,这么多的想象空间,这么多的美好境界。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才使得语文课堂如一渠活水,源头不断。

三、角色体验再现生活

知识源于活动,没有主体对客体的活动就不可能产生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和认识。教师要把讲台变成舞台,让学生充当生活的角色,将语文与生活、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新学的知识源于生活,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和情感,主动参与到阅读中去。

1、尝试当“小老师”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不妨将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尝试当“小老师”的滋味,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新鲜有趣,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也更能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如我常有意注错音、写错字等,请学生当小老师进行批改,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设计当“小画家”

学生喜欢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将语文还原为画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够为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条件。例如,教学《山居秋暝》一诗中,在学生诵读诗文、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诗提供的景物作画并绘制诗画一体的书签。学生通过画画,不仅在头脑中影视了作者所见的美景,而且在感悟语言的同时获得了再创造的条件,使自己的个性在绘画中得到张扬。

3、开展竞赛或游戏。通过竞赛或游戏,激发学生思维过程中的亢奋感,使其注意力更集中,聪明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擂台赛。如教《变色龙》一课,根据课文情节制有七张幻灯片,要求学生叙述画面的内容。男生与女生实行擂台赛。

接力赛。教语法中的词、短语、句子等知识都可采用这种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还可采用接力形式让学生背诵古诗等。

“抢凳子”游戏。教师设置七个问题让八个小组来抢答,即八个小组“抢”七条“凳子”。这样小组间能形成你追我赶、不甘落后发言的积极气氛。

4、课堂表演。

课文的精妙之处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加以直观理解,以加深认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编演课本剧。演《宋定伯捉鬼》时,学生主动一致地把教室的灯全熄了,制造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在这种情境下,由一胖学生扮演的“宋定伯”和一瘦学生扮演的“鬼”出场了。当轮到“鬼”背“宋定伯”时,他吃力而哆嗦地说道:“卿太重,将非鬼也。”引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学生在《皇帝的新装》、《变色龙》等课本剧中的表演,惟妙惟肖,形象逼真,给师生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还有《蚊子和狮子》、《陈毅市长》等都可编演课本剧。

片段表演。语文课文中许多精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片段,也可让学生积极表演,激发兴趣。如《傻二哥》中傻二哥吆喝前的准备动作及吆喝的内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朗读时的动作、神情、语调,《孔乙己》中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大钱”等片段,都可让学生仔细揣摩、表演,加深体会。

总之,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教学,有利于语文课真正走进每位学生的心灵世界,在他们心灵深处形成主动求知与探索的热切欲望,学生会时时把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用课堂内学到的知识方法去观察社会,观察生活。鼓励学生大胆学语文、用语文,体会语文的作用和价值,在生活实践中不断丰富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篇9:让品德教育走进生活

[文章摘要]:

教师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探索、实践、体验,感悟,从而生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

一、向生活中探索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学习的方向。让学生自觉参与,通过感觉、发现、探索和领会内在的活动内容来完成学习过程。

二、从生活中体验

把学生带出课堂,在一定的生活情景中感知认识事物,进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不断丰富生活经验和情感。

三、到生活中实践

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思品课中的认识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

四、由生活中感悟

教学时要让每个学生都直接参与到活动中去,亲身体会,亲身感悟,所学的品德知识才能得到巩固、深化。

五、在生活中生成

以生活实践活动为载体,可促进学生道德观念的内化,加速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的生成。在生活实践中实现课程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探索体验实践感悟生成

[正文]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上既要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应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在教学形式上不拘一格,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探索、实践、体验,感悟,从而生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让孩子们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真正获得教益。

一、向生活中探索

所谓”探索“,本文是指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学习活动,在生活实践、动手操作中发展学生的情趣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生活的本领。那么教师必须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虽然教学内容是教材安排的,但学习应该是学生自觉参与的。要让学生通过感觉、发现、探索和领会内在的活动内容来完成学习过程。因此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应是把大量的时间放在组织教案和讲解上,而应为学生提供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学习的方向。比如《我们播种春天》一课,我就设计了一系列让学生自主探索的教学环节。我把一些黄豆分给孩子们,让”小朋友们看一看,想一想,黄豆芽是怎样从黄豆里长出来的?“孩子们用手摸摸小脑袋,有的拿着黄豆仔细看。”老师,这儿有个结巴,黄豆芽会不会从这儿冒出来?“一个爱动脑筋的学生指黄豆猜想说。”是这样吗?“我故作惊讶地问。”我见过奶奶用水泡黄豆,黄豆芽就长出来了。“另一个学生大声说……孩子们愣住了。”这样吧,我们来做个实验,想用水浇黄豆的同学在一组,想用土种黄豆的同学一组,我们分头行动,看看黄豆是怎样发芽的!“孩子们可乐了,他们自由组合成两个组,一群孩子将黄豆放在盆里,浇上水,另一群孩子用纸杯装上土种黄豆……我让他们课后仔细观察,随时报告他们的发现。三天后,我一走进教室,孩子们便争先恐后地向我述说他们的发现。看着孩子们惊喜的神情,我心里真是高兴极了,因为学生已经懂得了向生活中探索,才能获得真知。

二、从生活中体验

品德课是陶冶学生道德品质的主阵地,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景中感知认识事物,进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与他人交流感受、想法和活动收获,不断丰富生活经验和情感。在日常教学中,必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细心去体验,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体味人生的.美好艰辛,分享奋斗的成功乐趣……从而真正丰富学生自己的内心世界、情感世界,让儿童的心灵变得敏锐、机警、活跃。如《平安回家》这一课,可以和交警大队联系,和交警同志一起将学生带出校园,到社会大课堂中去进行体验。学生可以一边走,交警同志在一边向同学们介绍沿途交通标志的名称、作用和意义以及在马路上行走时该注意的一些安全常识,要求同学们边听边记,最后再将学生带到最繁华的十字路口,让学生观察行人如何过马路,怎样行走才安全。回到课堂中,学生在汇报时很自然地联系到刚才看见的情况和平时遇到的事情。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体验中学习到交通规则,满足了他们的生活所需,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能力。把学生带出课堂,以他们的亲眼观察为基础,用他们的亲身体验为材料,这样的学习是主动的,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觉的行为。

三、到生活中实践

《课标》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道德寓于儿童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现其价值感和科学性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能否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使学生对学校思品教学产生怀疑,从而削弱了教育的导引功能。我们的品德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样做,而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样做?人们会有怎样的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这就是所谓”自主构建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我们的教学必须倡导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思品课中的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

四、由生活中感悟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门课程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所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要让每个学生都直接参与到活动中去,亲身体会,亲身感悟,所学的品德知识才能得到巩固、深化。比如教《认识好朋友》这一课,可以先安排学生介绍自己,再带学生到校园中玩找朋友的游戏。“找呀找呀找,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呀鞠个躬,笑嘻嘻呀握握手,……”让孩子们一边唱儿歌一边拍手玩游戏,创造一个热烈的气氛,然后再讨论如何和朋友相处,怎样才能让伙伴们喜欢你?孩子们各抒己见,把游戏中的体会说出来,学生很自然地感悟出和同学相处时要谦让有礼貌,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交朋友要互相帮助的道理。

五、在生活中生成

“生成”既指学生对生活知识与道德观念的能动建构过程,也指课程资源是师生动态生成的,师生均可超越教材,在生活实践中实现课程的价值取向。孩子们明白了道理,懂得了该怎样做,就应该让他们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这就意味着教学活动要尽量与家长配合,还可与雏鹰争章活动结合起来。如教《我是家里的开心果》一课时,老师可以让学生选择争”清洁章“、”孝敬章“,教《认识好朋友》时可争”礼貌章“、”友爱章“,可以按照争章计划开展自我训练,请家长当教练辅导、督促学生、让家长、同学、老师当评委,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这样以生活实践活动为载体,可促进学生道德观念的内化,加速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的生成。

总之,《品德与生活》课应面向生活、面向学生,密切贴近儿童生活实际有机结合开展各种活动,帮助儿童对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整理、反思和拓展,并在此基础上逐步积累,不断提高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朱仁宝 《德育心理学》 浙江大学出版社

储培君 《德育论》 福建教育出版社

章志光 《教育心理学》 科学出版社

欧阳文珍 《品德心理学》 安徽大学出版社 20

篇10:让数学走进生活

让数学走进生活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它的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加强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都是很有利的。

一、找数学,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这个世界的数学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课前、课后布置学生去观察体验自己身边的数学。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这样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1] [2] [3] [4]

篇11:让感恩走进心灵作文

那一天,我早早地起了床,走到客厅一看,妈妈已经将美味的早餐做好,有荷包蛋、牛奶。我快速的洗脸刷牙,吃早餐。

过了一会儿,我准备去上学了。妈妈叮嘱我说:“娃儿,记得把伞带着,听说下午有暴风雨。”我一边背起书包,一边望向天空。心想,这么好的天,怎么可能下雨?便口不对心地说:“哦,知道了,我去学校了,妈妈拜拜。”

中午,我和同学吃过午饭,在操场玩起了老鹰捉小鸡,我当时扮演老鹰,一开始,我向右捉,然后向左捉,但就是捉不到。我便想了一个方案,过了一会儿,我的方案奏效了。当我正要捉到最后一只小鸡时,天空一下子变得黑漆漆的。我和同学急忙跑回教室,上了两节课后,我发现雨不但没有变小,反而越下越大。放学了,我开始信心满满的以为爸爸会来接我,结果看见同学一个个的离开,一个个的减少。我心里着急起来。

正当我开始失望,准备冲进雨中时,突然,一个庞大的身躯一把将我抱起。我一看,是爸爸!没想到爸爸冒着大雨来接我。他帮我穿上了大雨衣,而他自己只披了一件小雨衣,便冲进了雨中。在回家的路上,我几次提出交换雨衣,但都被爸爸拒绝了。回家以后,当晚爸爸就得了重感冒。发烧,咳嗽。听着他“咳、咳、咳”的咳嗽声,我心里很难受。

父母是平凡的,他们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然而,有些人却不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反而责骂父母,真是太不应该了!“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我们的父母就是这样的人,心甘情愿地为我们付出,为我们奉献。所以,我们应该心怀感恩,感恩父母,感恩他人。让感恩走进我们的心灵。

篇12:让感恩走进心灵作文

父母是一棵倾诉树,当你有心事时,可以向他们倾诉,他们会教你解决问题的方法;父母是一扇大门,让你带着烦恼进去,含着微笑出来;父母是一个坚强臂膀,当你劳累时,靠一靠,就会减轻你的疲劳……

小时候,年幼无知的我经常缠着父母,让他们陪我玩耍、给我讲故事,父母,始终不厌其烦,尽量地满足我的要求。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感受到父母的艰辛,因此,在他们眼前,少了一个顽皮的小孩,却多了一个懂事的学生。

每天看着父母辛辛苦苦地劳作,起早摸黑干活,在一边学习的我,只能看着,却不知道为他们做些什么。

突然有一天,父母给了我一个机会。这天中午,天气炎热,我想:父母这么晚回来,一定很累,而且流了很多汗,我得烧些水给他们回来洗。

说干就干,我来到厨房,在锅里装满了水,抓了一把柴火放进灶里,然后拿出火柴点燃。“咝——”火柴点燃了,我赶紧放到柴火上。可是,刚刚挨到柴火,火苗就熄灭了。我赶紧又点起一根,这次,我便把它点燃了,可过了一会儿,火苗又熄灭了。我不气馁,心想:烧火怎么这么难点呀?我看见父母烧得挺容易呀!我心里想着,手中又抓起一把枯树叶。这次,我点燃火柴后,又往里塞了几把枯树叶,我看见火越烧越旺,便拿了一些细木棍放在里面。接着,我又放了一些棉花梗进去。就这样,反反复复,火越烧越旺,锅里的水也由凉变为热。

这时,父母看见烟囱在冒烟,以为家里着火了,赶紧往家里跑。当他们看见是我在烧火时,激动得热泪盈眶。

什么是感恩?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父母叫感恩,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叫感恩,做个道德高尚的人叫感恩。感恩不要只是嘴上说的,而要付出实际行动!

篇13:让感恩走进心灵作文

有一种恩情叫羊羔跪母;有一种感情叫乌鸦反哺;有一种精神叫爱子心切。从古至今,母爱一直是恒古不变的话题,多少才子所写的优美诗篇,只为歌颂母爱……

在小时候,当我们牙牙学语时,是谁在一字一字的耐心叫我们,是母亲;当我们学习走路时,是谁不辞辛劳地扶着我们的双臂,是母亲。那时的我们啊,不懂得母爱的伟大,亦或是说,那时的我们,什么都不懂,母爱才被凸显出来。

上小学时,当我们在学校汲取知识是,母亲却在家里为我们洗衣做饭,只为我们回来时,能吃上一顿可口的饭菜当我们生病时,母亲是第一个为我们的健康而紧张的人。这时的我们啊,懂得母亲的好,懂得要回报母亲,亦却又无能为力,只能是再懂事,再懂事一点。

当中学时,一切都在慢慢改变,我们在一天一天地褪变,母亲却在一天一天地衰老,我们处在青春期,一系列的烦恼也就随之而来,母亲叨叨不绝的话语顿时觉得不再那么温暖,在外面与同学相处的日子开始慢慢增多,学习的不安也开始接踵而至,成绩的起伏不定更是让我们焦急不已,回到家也不管母亲要说什么,只管钻到自己的房间,似乎那小小的几平米是我们自己的世界。感情世界也开始随之丰富多彩,异性之间那朦胧的感觉在我们的心里发芽,成为不想被他人所知的秘密,似乎与母亲的距离越来越远了。现在的我们啊,不想懂得母亲的辛劳,不再是小时候的不懂,而是不想动,亦是心中早已被那小小的甜蜜覆盖。

到未来,或许我们会住校,我们会出来工作,我们会离开家,我们会有自己的家庭。我们会在家的时间越来越少,但是,母爱我们永远都不会忘,我们因它而茁壮成长,我们不仅要感谢母亲,更是要感谢母爱!

有这样一首歌“感恩的心,感谢有你……”我们要懂得感恩,还要让感恩走进心灵!

篇14:让感恩走进心灵作文

登西楼,望夜空,细数天上点点星光,有唐诗宋词绚丽多彩的一颗,有名人志士光环明亮的一颗,有经营事务者高远的一颗,也有罪恶满盈黑暗的一颗,但尽管它们都曾耀眼一时,但再炽热的火花终会被世俗尘土所淹没,被人们所淡忘,被时间磨碎,消失。

唯独那一束束和柔的光芒,照亮悠悠几千年的历史,温暖了世世代代人的心房。那颗永流传、恒久远的是——感恩。

特别不理解感恩节的由来,不理解现代人的思维。感恩不是一首平凡的诗,不需要词藻的华丽和平仄的要求;感恩不是一纸了无生气的画卷,不需要冷暖的规划和构图的死板;感恩不是一支扭曲的舞蹈,不需要动作齐整和步子的定格;感恩不是严格的竞赛,不需要令行禁止和红牌。感恩不是世俗的物品,更不在乎节日的筐架。感恩只是爱的小调,可以边走边哼,并在每天每夜中聆听,感恩只是爱的花蕾,可以春去秋来,并无时无刻中发出沁人心脾的馨香。

鸟儿总会归巢,小羊初生三脆而起,树木落叶化作土,那是爱的回报。刘备三顾,而诸葛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矣”,他的情“常使英雄泪满襟”。那悲凉易水边,是荆轲报太子留下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感动。那春和景明中,是故乡游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深情呼唤。感恩属于那个古老的时代,属于这个时代,在心中深处亮堂堂。

让感恩走进心灵,那样轻轻,悄悄。

让感恩在深处驻扎,那样永久流传。

简简单单,像小学书里那样“倒杯水,捏捏背”;明明白白,像歌里唱“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啊……刷刷筷子,洗洗碗”;单单纯纯,一个甜甜微笑,一个深邃眼眸,一次温暖握手,一回亲切拥抱,一声内心的“谢谢”……

对父母谢谢吧,给你生命美丽。

对朋友谢谢吧,给你失意时援助。

篇15:让感恩走进心灵作文

沧桑几许,人生几何?在爱与爱之间,我选择了人间大爱和人间最无私的回报,感恩。 ——题记

也许,我最爱的亲人还未定位,但爱我的人却呵护了我好多年。蓦然回首,我已在人生之路上跋涉了十四载,记忆中的许多往事,已淡化的如缕如烟,唯有几滴零星的碎片,在我的记忆中闪光。

在生活中,父亲是个严厉的人。我还清楚的记得,那几年,我的父亲陪过我跨过了多少个日夜;母亲,忧愁的白了发......

那年,我得了一场大病——紫癜,因为这场病,我忌掉了我最爱吃的鱼,心目中,父母的现象也有所改变。

还记得,在医院门前挂号,无情的雪花落满了世界,那见头不见尾的长蛇渐渐地变为白色了,我趴在父亲背上,手里拿着热气腾腾的豆浆,有种“冰火两重天”的感觉,第一次,感到了父亲的伟大。

我的母亲,虽平凡无私,但它对于我来说,也许是个心狠的人吧,她总是让我学会独立,坚强,但那一次,她,变了。

每当我和父亲去北京时,总是在车窗前唠叨个没完,“用不用我也去”“千万别累着”......也许吧,这世上最伟大的就是父母了。有时,他们只是平凡的不能再平凡;而有时,他们却能伟大的不能再伟大!

我重病的那几年,也只是明白大爱与感恩的时候,我会想起曾经自己的顽皮,淘气,那不正是父母为我操心撑起的一片蓝天吗?

春天,伴着绿树成荫的景色与父母走过了岁月;夏天,伴着阳光缕缕的温暖与父母踏过了阶梯;秋天,伴着火红的枫叶与父母走过了丰收;冬天,伴着寒风与雪花与父母踏过了严寒。

时光可以压弯父母的背,染白父母的头发,岁月可以把父母的脸镌刻的更加沧桑。可是,我对你们的爱不会变。

爸,妈,当你们老了,希望你们也像我小时候依赖你们一样,保护你们,照顾你们,也让你们再回一次童年。

篇16:让感恩走进心灵作文

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大地的感恩;白云在天空中飘荡,那是对蓝天的感恩,这个世界更美了,因为感恩,友情更真挚了,因为感恩,我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

——题记

转眼,的光阴过去了,在这16年里,我懂得了很多,而这些教我知识的人却慢慢离我远去,如同一个任务一般,完成了使命便默默的离开。

从婴儿的‘哇哇’坠地到哺育他长大成人,父母花去了多少心血,编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从小学到初中,乃至大学,又有多少老师为他呕心沥血,如蜡烛一般,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打开历史的长卷,我们看到了‘精忠报国’的岳飞,看到了‘振兴中华’的孙中山,看到了‘爱’。国赤诚心”的张学良,看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恩来。北宋范仲淹曾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明思想家顾炎宗也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个对国家,社会有责任心的人,才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一切,他的人生也因此精彩。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和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海”你是否在父母工作回来递上一杯热水,是否在他们生日的时候递上一张贺卡,即便是一声简单的问候,而我们又何曾记得他们的生日,扪心自问,我们是否体会过父母的劳累。

感恩是有意义的,爱让这个世界不停旋转,父母的付出比山高,比海深,而作为我们,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学会感激别人是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为如此,才会有快乐,有彼此文间的敬重。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看待父母。看待朋友,你将会发现快乐。

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一向问候,一声呼唤,一丝感慨。

顰颦回首,历历在目,若到分离,不晓珍惜,无能回报,感恩在心······让感恩走进心灵。

永远······永远······

篇17:让感恩走进心灵作文

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大地的感恩,白云在空中飘荡,绘画这一幅幅动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蓝天的感恩。因为有了感恩才有了这个多彩的世界。所以,让我们学会感恩。

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让我们沐浴着新鲜的空气,感受着和煦的阳光,父母对我们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真挚的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所以,让我们学会感恩。

是手足给了我们温暖,让我们懂得了手足之情,在我手上的时候,她安慰我,在我失败的时候,她鼓励我,在我成功的时候,他祝贺我。所以,让我们学会感恩。

是老师唤醒我追求知识的心灵,并给我希望和快乐。在辛勤园丁的培养下,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才开的更加灿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是想那燃烧的蜡烛,燃烧了自己,去照亮了别人,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为祖国的明天去努力,而老师去又多了一缕银丝。所以,让我们学会感恩。

是朋友帮助我们战胜许多困难,克服了许多的挫折,成功前面是鲜花和掌声,成功背后却是朋友们数不尽的支持与帮助。因为有了朋友,才有了我们无尽的成功与欢乐。所以,让我们学会感恩。

是对手,让我们更加的努力,因为有了对手,我们才会努力。因为努力,我们才会成功。所以,对手也会变成帮手,会帮助我们更快的走向胜利的明天。所以,让我们学会感恩。

是自然为我们提供了生活的空间,因为有了这个美好的家园,才有了我们美好的一切。所以,让我们学会感恩。

感恩是一缕和煦的阳光,他会让我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感恩是一棵茁壮的小树,它会让你感到勃勃生机。

让感恩走近你我的心灵!

篇18:让感恩走进心灵作文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题记

感恩父母父母从我们呱呱落地时就开始养育我们,一直到我们长大。虽然他们不能给我奢华的生活,但他们从我们从我们刚落地时,他们就给我们注入了快乐和幸福的药水,给了我们无可代替的东西——生命!当我们生病时,他们带着我们东奔西跑去看病;当我们悲伤时,他们用和蔼的声音来安慰我们;当我们快乐时,他们与我们共同快乐。他们让我们懂得什么叫幸福,可我们有做过感恩他们的事情吗?

我们有记住他们的生日,给他们祝福吗?有个广告,就是说一个可爱的小男孩端着一盆水,天真地说:“妈妈,洗脚。”他那么小就懂得感恩父母,我们难道不能学习他的行为吗?感恩老师老师是我们人生的指明灯;老师是我们前进的动力;老师是我们的园丁;老师是我们的红烛......老师让我们学习到许多丰富的知识;老师让我们一步一步走向成功;老师让我们懂得什么是温暖......而我们却没有感恩老师,哪怕是一个优异的成绩;哪怕是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而我们做了吗?感恩他人在社会上,是朋友与同学帮助了我们,他们给我们关心,他们给我们快乐,他们让我们懂得什么叫做友谊......有个小男孩,在外面流浪,他渴得不行了,便向一户人家讨一口水喝,可那个小女孩却给了他一杯满满的牛奶,那个小男孩含着泪喝了下去,后来,那个男孩成了外科医生,便去寻找那家给与他牛奶喝的人家,要求感谢她。他感谢那一杯满满的牛奶,让他活下去了。而我们又有做过这样的感恩吗?别人帮了我们,我们却一声不吭就走了。难道我们就不能说一声“谢谢”吗?让我们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他人.....

让感恩走进我们的心灵,让世界充满感恩!唱起感恩之歌!

篇19:让感恩走进心灵作文

“感恩的心,感谢永远……”“感恩”是人们常常提到的词。在生活中,我们感谢衣食父母,感谢良师益友,感谢花儿的'芬芳,感谢草儿的清新,感谢明媚的阳光……因为有了这一切,我们才能活在这个世界上,才能进步,才能感受到友谊的可贵,师恩的难忘。

大自然给予我们人类的生活环境,是恩于我们的,正因如此,我们要感谢它,而不是责怪它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想想,没了大自然,人类可以存活吗?如果一个人连感恩都学不会的话,他凭什么享受这一切的美好。如果他走向社会,一定不会有所作为,一定会受到人类的排挤和责备,我想,他是不可能在社会上正常的发展。因为学会感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会拉近,人的心胸才会放宽广,才会感到快乐。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回首过去,你如今的生活是否有别人的功劳,是否得到过别人的帮助,又是否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每个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一段饱经沧桑的艰苦历程,在这些困难席卷而来之际,他们的面前会出现一双双温暖的手,才使他们跨过这个门槛,走出这个迷宫。当他们走向成功时,心里一定会感激予以自己帮助的人,有了感激之心就一定要想到回报,用实际行动报答别人。

淡看世事去如烟,铭记恩情存如血。杂事如轻烟飘走,不留痕迹,而恩情却如血液留在身体里,说的多好啊。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明白这个道理并做出行动的人,是高尚的人,是富有的人,是健康的人。正如洛克所说:感恩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不错的,感恩是精神上的宝藏,是灵魂上的健康!

我感谢这一切,就好比生活,可能有人会抱怨它,它给人类带来了挫折,但你有没有想过,没有了挫折,你怎么能体会到成功的美好?所以我们应该学会感谢这一切,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古人云:知恩图报,善莫大焉,让我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感谢万物的赋予。

篇20:让感恩走进心灵作文

家里的饮水机旁边,静静躺着爸爸的茶杯,看上去是那么平常,感觉那么司空见惯,我淡淡的看了一眼,扭过头继续听着我喜欢的几首疯狂的歌。

你走了过来,打开了热水开关,看了我一眼,没说一句话。我看起来似乎沉浸在享受音乐的乐趣中,但,我能从眼角的余光中看见,你在看着我。我感觉有些局促,直到你去忙你手头上的事。我又看了看饮水机,看到它跳到黄色。我仿佛听不进任何其他的声音,脑海里闪烁着这么多年和你的点点滴滴:每次吃饭时你总是会讲一两个笑话,逗我们开怀,想让我们有胃口多吃点饭;妈妈责备我的过错时,你总是心疼的说没关系的,下次不要再犯错就好了;我耍小孩子脾气时,你一再宽容从来不抱怨;我想出去玩而比规定晚回来很久你没有任何微词,只是提醒一句没有不准我再出去;每次你都是自己泡茶,从不让我们泡,忙得不一定每次都喝得上一杯热的……

我的鼻子微微发酸,愧疚感让我很想为你泡一杯热乎的茶,然后像弟弟小时侯那样给你捶捶肩。我泡好后,笑着跟你说:“爸爸,喝茶。”

你诧异的看着我,转而又笑吟吟的说:“这可是我女儿给我泡的第一杯茶啊,我一定要喝个精光!”

我感觉我太自私了,怎么能吝啬偶尔给您泡一杯热茶的时间呢?

“爸爸,我来给你捶捶肩吧!”你看着我没有说任何一句话,我走上前去,自做主张给你捶肩。你笑了,说:“女儿长大了,知道要为爸爸分忧了。”我也笑了,突然就明白了很多。

有时候,为爸爸泡一杯茶,也是难得的感动,偶尔逗爸爸开心,也是可以为他分忧的。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是多年来苦心栽培、耐心教诲我们的父母。

从那一刻起,我开始迅速成长,我开始懂得感恩。

让童话走进心灵作文1000字

让谅解走进心灵作文

让心灵开始沉静作文

感恩朋友帮忙的句子

有关走进心灵初三作文

让身体解放给心灵松绑的论文

感恩朋友的最经典句子

感恩让心灵飘香班会串联词

让感恩潆洄心间作文

儿童感恩节短信

让感恩走进生活
《让感恩走进生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让感恩走进生活(通用20篇)】相关文章:

感恩活动心得体会2023-10-09

感恩活动的心得体会2023-10-20

对别人表达感恩的句子2022-09-24

初中作文:感恩母校2023-10-13

让心灵开出一朵花初二作文2023-12-10

感恩节致辞精选合集2022-05-08

感谢朋友接待游玩的话2023-11-19

感恩用微笑来表达作文2023-10-06

用爱与感恩来突破领导力2023-09-13

感恩主题班会主持词2023-03-1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