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身体解放给心灵松绑的论文(精选10篇)由网友“arthur”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让身体解放给心灵松绑的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让身体解放给心灵松绑的论文
让身体解放给心灵松绑的论文
——使音乐课成为孩子快乐的舞台
摘要:传统的音乐教学已让我们看到了很多不足之处,如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却忽视孩子音乐兴趣的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忽视了孩子心灵深处对音乐的感悟和本能的热爱。理想的音乐课堂应当是充满着人性与智慧,充满着激情与生命力的课堂;应当是处处盈溢着音乐与甘醇的芬芳,孩子们在生动、富有灵性的交流与碰撞中,生成属于自己的幸福体验——在这里要让学生身体解放,给学生心灵松绑让每个孩子热爱音乐,拥抱音乐,为孩子搭建一个快乐的舞台,让孩子们成为舞台上快乐的歌者和舞者。
关键词:情感 情绪 自信
正文:传统的音乐课堂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的机械、沉闷和程式化。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却只能端坐于课堂中,被动接受着音乐,如仓库一般储存和积累着音乐知识,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探索,俨然象书本和课堂的奴隶。
新课程指导我们,新时代的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学生不是作家笔下被动的小说,不是画家笔下波动的图画,也不是电影面前无可奈何的观众,更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做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兴趣、知识、经验、思维、情感参与学习活动,并成为教学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理想的音乐课堂应当是充满着人性与智慧,充满着激情与生命力的课堂;应当是处处盈溢着音乐与甘醇的芬芳,孩子们在生动、富有灵性的交流与碰撞中,生成属于自己的幸福体验——在这里音乐不是简单的“告诉”,而是让他们通过学习让他们身体解放,给他们的心灵松绑,是音乐课成为孩子快乐的舞台!
一、让身体解放
1、解放眼睛,解放嘴巴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孩子们总是凭着形状、颜色、声音和一般感觉来思考事物。”他们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通过自己的视觉、听觉去感受事物,他们就会觉得无比兴奋。我们在教学中要运用生动的视觉材料,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耳朵竖起来,小嘴巴当然也会跟着动起来。在我给学生欣赏过一段音乐后,我试着让学生用相应的图示表现出来,有时书中图示或者线条已经给出,供大家选择;或者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对音乐的理解创造性地画出适合音乐情感的线条、图像、色块等等,别人猛一看还以为是一节美术课呢,可是这种教学方式有其独特的审美教育的作用,比老师讲述给学生音乐的内涵以及情感更能激发学生对音乐本身的喜爱,也更能说明学生的内心世界对乐曲的理解。
理想的音乐课堂,是充满孩子的声音,洋溢着孩子的音乐的课堂。语言在音乐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在音乐中失去优美、生动的语言,就会使其变的枯燥、乏味,失去艺术魅力。俗话说“言为心声,音为心语”,音乐要借助想象,正因为想象的存在,音乐才会变化无穷。教师在教学时要一往情深,交流的语言、神态要充满对音乐的浓厚情趣,同时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安排好语境,在把握好语感的基础上,把学生的兴趣引到音乐中来,使学生产生高昂和振奋的心理状态,情不自禁的参与到讨论中来,做好师生互动,达到以语激情,以情感人,以情激思。在教学管弦乐《海上风暴》时,我先用语言,音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歌曲《海》的美丽,宁静,学生也用语言描绘了月光下碧博相逐的海面;我再问学生:“歌曲中的海是美丽、平静的,可大海永远都是这么美丽平静吗?我们再听听这段音乐,大海发生了什么变化?你的心情怎么样?在初听了《海上风暴》后,七嘴巴舌议论开了……这就是他们对乐曲的理解,海的另一面直接从音响上给他们深刻地感受,他们要用语言来诠释对海上风暴的理解。
学生1:像来了魔鬼,真可怕!
学生2:好象要把船打翻了,好恐怖!
学生3:风很大,有巨浪,还有闪电,大海发怒了!
学生4:它发脾气了。
学生5:我都紧张的发抖了,海肯定是生气了!
“我觉得……”“我想说说自己的想法……”“我也来试试”……音乐课堂是孩子倾吐心声的地方,抒发自己情感的地方。音乐课堂应该是孩子最愿意表达自己情感的地方,既是一种情感的需要,更是一种情感的释放与张扬。充分释放他们的音乐潜质,便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只要老师们多给学生提供感性的材料,解放他们的眼和耳,让他们能看、能听,他们就会捕捉信息,并急于去表达,从而解放嘴巴,享受音乐。
2、解放手脚,解放大脑
俗话说“听来得忘得快,看来的记得住,动手做的学得快”。心理学的有关研究也表明:听和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但远远不如亲身体验给人的印象深刻,把老师的感受告诉学生,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获得体验。
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欣赏。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体验,首先表现为感性上的直接体验。比如,我们在听到一首乐曲的时候,对这首乐曲所表达的感情(它或是快乐的,或是优美的,或是慷慨激昂的……等等),凭借自己的感性经验,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体验。我在教学欣赏曲《嘀哩嘀哩》时,我想到首先要让学生感受“春天”体验“春天”的美,能充分感受音乐带来的暖意,带来的笑声,用眼睛抓住春天的美好,学会聆听大自然的音乐。首先,我在教室里提前布置了以“春”为主题的场景让学生走进春天感受氛围,参与讨论春天的种种趣事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用歌声《嘀哩嘀哩》发掘春天的美,用动作表现春天来临时你的喜悦心情,经过前面的体验,学生很自然地进入角色,歌曲唱的异常兴奋动听感人,这是他们自己找到的'春天的声音。最后,我们开了以“春”为主题的音乐活动会,我认为这是对歌曲最好的理解。
实践证明:孩子们喜欢这样的“动手动脚”活动,在实践探索中学习,音乐才会变的丰富、鲜活起来,孩子们才会更积极的、自主地将音乐留在自己的大脑中。
二、给心灵松绑
匈牙利音乐家柯达伊说得好:“艺术的精髓并不是技术,而是心灵,一旦心灵可以毫无障碍地自由表达,便能创造出完满的音乐效果。”我想面对音乐教学现状,我们首要给学生心灵松绑,放松他们的情绪与自信。
1、放松学生的情绪
西方的课堂,学生坐没坐相,站没站相,有的还跟老师打成一片,学生的积极性却受到了极大的发挥。再来看看我们的课堂,老师居高临下,学生正襟危坐,双手放桌腰笔直。若有学生为了吸引老师注意,举手时“恩恩”,踮着脚尖拉长身子,或者不举手频频插嘴,则被视为没有纪律,那些学生定会惹来老师的责骂,老师成了绝对的权威,学生呢?只好“封嘴”,也许还对老师产生了反感的情绪,你说还会有兴趣主动学习吗?
笔者认为:纪律无非是为了要利于学生的学习,但如果是“掌柜是一副凶面孔,主顾也没有好生气,叫人活泼不得”就大可不必,虽然规矩有了,但学生学习的兴趣却荡然无存。上课起立,不必千篇 一律的“老师好”;上课时,老师也可以坐上学生的座位,让学生上讲台当“老师”,老师必要时可以“指点”;回答问题,争相讨论、你辩我驳也未尝不可;唱久了,可以闭目几分钟;欣赏后坐不住了,可以引导学生随音乐动起来;……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才不会觉得有压力,才学得有劲。
2、放松学生的自信
教师的评价是学生成长中自信好坏的参照物。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学习过程中,特长生一般都很有自信,他们的自信来自课后的学习,来自课堂优异的表现,来自老师慷慨的表扬,而众多的学生在课堂上几乎默默无闻,原因也来自老师的评价。老师在他们的回答后表现出来的往往是很少“眉开眼笑”,答对者老师觉得不及特长生,评价“没有***说的好”;答错者老师更没有好生气了,轻则说声“不对、坐下”再请另一位,重则“坐下”之前还要数落几声。这样,学生的心灵在老师的评价中受到了伤害,怎么还会去张扬他们自己的个性,去发挥他们的想象,当然只会“默默无闻”。
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丰富的潜能。他们的潜能象空气,放在多大的空间里,它就有多大。我们所做的就是要多利用我们的评价,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去发挥潜能,要坚信“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以“闪光点”来带动所有点。
对于中等生,尽量在课上多给他们提供发展才能的机会,并鼓励争优,让他们敢于去和特长生竞争。
笔者在一次公开课上,见教师指名唱歌时,有意叫了一位没有举手的同学。站起来唱,不行。一直唱到第八遍才唱完整。我们看看他是怎么说的:“这么长的一个首歌第一遍只唱错了一处,不容易。最好一个乐句也不错,那就更完美了。
篇2:让感恩走进心灵论文
让感恩走进心灵论文
摘要:父母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任老师,从一个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的生命就倾注了父母无限的爱与祝福。或许,父母不能给我们奢华的生活,但是,他们给予了一个人一生中不可代替的东西--生命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你是否在父母劳累后递上一杯暖茶,在他们生日时递上一张卡片,在他们失落时奉上一番问候与安慰,他们往往为我们倾注了心血、精力,而我们又和曾记得他们的生日,体会他们的劳累,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感恩需要你用心体会,去报答。
感恩父母
父母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任老师,从一个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的生命就倾注了父母无限的爱与祝福。或许,父母不能给我们奢华的生活,但是,他们给予了一个人一生中不可代替的东西-生命。
父母为子女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当你受伤时,哭泣时,忧郁时,难过时,你可以随时回到这里,享受父母的爱,这便是他们的幸福了。感恩父母,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只要能让他们感到欣慰,这就够了。我记得央视曾播过一篇感人的广告:一个大眼睛的小男孩,吃力地端着一盆水,天真的对妈妈说:妈妈,洗脚!就是这样的一部广告时至今日,仍在热播。动人的原因,不是演员当红,而是它的感情动人心腑,不知感染了多少天下的友情人。很多人为其流泪,不止为了可爱的男孩,也为了那份至深的爱和发自内心的感恩。这样的事,每个人都能够做到,却又不愿去做。试问:你们的感恩在哪里?
感恩老师
感恩老师,给我前进的动力;感恩老师,给我飞翔的翅膀;感恩老师,给我指明人生的方向;感恩老师,给我放眼世界的慧眼老师就像是一只红烛,一点一点地融化我们心灵的冰川,走进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远离寂寞。她给我们的爱,轻轻的柔柔的,像茉莉一般,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香味。老师的爱,无私中透露着平凡,却又暗含一些伟大。它像一股暖流,渗入我们的'心田;像一种呼唤帮助我们落寞的心灵找到回家的路;像一阵春风,给我们温暖和温馨。我们的老师,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簇拥的鲜花,一只只粉笔使他们耕耘的犁头;三尺讲台是他们奉献的战场。他们的幸福,是桃李满天下,是学生唤他的一声老师。感恩老师,用优异的成绩,用可骄的成功,用你一点一滴的进步来告诉老师,老师,我能行!
感恩他人
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挨家挨户的推销商品。他的推销进行的很不顺利,傍晚时他疲惫万分,饥饿难耐,绝望的想放弃一切。
走投无路的他敲开一扇门,希望主人能给他一杯水。开门的是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她笑着递给他了一杯浓浓的热牛奶。男孩和着眼泪把它喝了下去,从此对人生鼓起了勇气。许多年后,他成为了一名著名的外科大夫。
一天,一位病情严重的妇女被转移到了那位著名的外科大夫所在的医院。大夫顺利的为妇女做完手术,救了她的命。无意中,大夫发现那位妇女正是多年前在他饥寒交迫时给过他那杯热牛奶的年轻女子!他决定悄悄地为她做点什么。
一直为昂贵手术费发愁的那位妇女硬着头皮办理出院手续时,在手术费用单上看到的是这样七个字:手术费:一杯牛奶。那位昔日的美丽的年轻女子没有看懂那几个字,她早已不再记得那个男孩和那杯热牛奶。然而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让感恩走进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吧!因为,感恩可以消解内心所有积怨,感恩可以涤荡世间一切尘埃,感恩是一种歌唱方式感恩是一种处事哲理,感恩更是一种生活的大智慧。懂得了感恩,学会了感恩,每个人便都会拥有无边的快乐和幸福。
篇3:论让民族音乐走进学生心灵论文
论让民族音乐走进学生心灵论文
我校生源主要来自农村,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学生音乐基础较薄弱。要提高音乐课堂效率,就要立足学生特点和农村实际,制定较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本人在多年的农村中学音乐课教学中,对此做了一些研究和尝试。
在本人的教学经历中,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欣赏民歌、民族器乐、曲艺等民族音乐时没有多大的兴趣,一听到戏曲唱腔就直摇头,没有几个学生认真听过本地的戏曲――秦腔。如果长此下去,民族音乐将失去它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更不要说发扬光大。针对这些现象,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开展一些活动和教学改革,逐渐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让学生走进民族音乐,让民族音乐走进学生的心灵。
一、采取的措施
1、用本地民间音乐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民族音乐形式拉近学生与民族音乐的距离。在进行民族音乐欣赏时,我先用本地民间音乐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让学生欣赏两首张掖民歌《公社遍地好庄稼》、《织手巾》。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这两首歌好听,但不知道这就是本地民歌。我因势利导:本地还有好多好听的民歌和其他民间音乐,只不过同学们平时没留意听罢了。我又播放了赵本山、赵丽蓉小品中的一些“二人转”和其他唱腔的精彩片断,让学生欣赏,剧中优美的唱腔和表演博得了同学们的掌声,也拉近了民族音乐与学生的距离。
2、通过多种活动让民族音乐走进学生的心灵。要让学生喜爱民族音乐,就要给学生一个民族音乐的氛围。
(1)举办民歌学唱和比赛活动。让学生每人学唱一至二首自己喜欢的中国民歌,并通过举办班内和年级民歌演唱比赛,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民族音乐的氛围。
(2)举办民族舞蹈欣赏和比赛活动。从电视节目中精选一些民族舞蹈作品,让学生欣赏,使学生简单了解各民族舞蹈的动作特点。如让学生欣赏民族舞蹈《孔雀舞》,学生随着优美的'民族乐器的伴奏仿佛身临其境;在欣赏藏族踢踏舞时,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了热烈、欢快的节奏和充满乐趣的旋律。
(3)通过举办民族音乐知识比赛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上网、查阅资料、请教别人)搜集有关民族的地理、风俗和民歌、舞蹈信息,通过在课堂中举办民族音乐知识比赛,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
3、通过民族音乐经典作品的赏析,提高学生的民族音乐欣赏水平,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欣赏《二泉映月》(先告诉学生,这一作品曾被国外一家杂志社评为“世界十大名曲”之一)、《梁祝》(先告诉学生,这一作品不但在中国是家喻户晓,也是世界闻名的小提琴协奏曲)等经典作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民族意识。
我还让学生观赏中华民族广播乐团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奏中华民族乐曲的场景、宋祖英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会片段等,演出成功结束的画面和外国朋友持久不息的掌声,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我觉得学生对民族音乐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热情,增强了学生的民 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民族音乐走进了校园、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在各种文艺活动的节目单上,看到的不再尽是流行歌曲、现代舞,更多的则是优美动听的民歌、不同风格的民族民间舞。
二、分析思考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音乐博大精深、璀璨夺目,我们应该去了解它、热爱它,并使之发扬光大。
1、农村中学音乐教学必须立足农村实际。农村地区学生,由于受各方面的条件限制,导致音乐基础较为薄弱。要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就要从学生易于接受、接触较多的本地民间音乐入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不要一开始就让学生感到接受困难,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2、精选教学内容,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现行《音乐》教材编写得很有新意,但与农村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情感体验有一定的距离。如果教师不根据城乡差别、地域差别、学生自身差别去重新构建和组织教材,就无法提高课堂的效率。只有根据教材灵活地精选教学内容,使所选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情感,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促进教学。通过歌咏比赛、卡拉OK赛、文艺表演、音乐知识竞赛等活动的开展,一方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另一方面方面也使学生从中得到了锻练,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意识,也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音乐课堂教学。
4、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电脑和网络的运用可以极大地丰富音乐教育资源,音乐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搜集、精选教学所需的信息资料,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加强师生间的合作和交流。随着多媒体的广泛应用,很多教师忽略了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合理地、巧妙地运用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激情,是加强师生交流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师生的交流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激情碰撞的源泉,利用这样的交流,教师不仅可以及时地向学生传递自己的教学意图,还可以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用声情并貌的语言在兴趣和情感上引领他们。
总之,发展学校音乐教育主要靠音乐教师。时代的发展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农村音乐教师要立足当地实际,立足本职工作,抓住教学契机,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共同致力于音乐课堂教学改革,把农村学校音乐教育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篇4:让评价走进孩子的心灵论文
让评价走进孩子的心灵论文
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我们要欣赏每一位学生,就像罗曼罗兰所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在表扬鼓励中让学生感受成功。那一句“好极了”、“太棒了”、“真不错”会让学生感到莫大的快乐,它带来的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还有信心。那么,小学数学课堂怎样的评价才能促进学生可持续性发展呢?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寻找评价与数学互动相长的支点,竭力营造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学习的评价环境,引导学生以健康心态,发展的眼光看自己,以自信、欣赏的眼光看世界。
一、评价的生命化---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现代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而言,是他们生命历程中的一段重要经历,是其人生中充满生命力意义的重要构成部分。知识的学习已不再仅仅拘于认知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人格等领域,体现了学习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生命价值。在这样的理念下,历来被认为传授知识的课堂面临着重构,即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发展生命的课堂。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是小学数学课堂学习评价的灵魂。
例如对学生课堂评价改革,我从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励学生创新做起,对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奇思妙想,甚至不着边际的想法,都能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
例如,我在讲简便算法时补充了高斯定律,1+2+3+4+5.……………95+96+97+98+99+100=?有的知识面宽的学生一看题目就说“我知道,我知道!”我就夸奖他,喜欢钻研学问。数学知识迁移的好的同学马上就想到凑百法1+99=100,2+98=100,3+97=100……。我就肯定他说你真是个数学小天才,发现了数学王国的奥妙,继续努力下去一定会成为一名数学家,也有的学生用首尾相加法:1+100=101,2+99=101,3+98=101…。一共有55个101就是5050,我也给予了肯定,表扬他真了不起。还有的学生分段求,先求1至10的和,再求11到20的和,21到30的和,…。91到100的和,每段用简便方法算,我夸讲他做事很有方法,把一个大问题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加以解决,还有一个孩子,下课了他跑去兴奋的告诉我他是用一个一个加其来的方法得到的,我鼓励他毅力可佳,如果能注意方法就更好了。老师把每位学生都有视为一个有尊严有价值的独特的生命个体,由于老师对生命的真心关爱,由于老师对每一位学生个性的善意宽容,才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温馨的课堂里倾吐心灵的声音,无拘无束地享受着生命成长的快乐。
二、评价的生本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课堂评价,也只有落实到学生的主体上,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效益,促进学生知识的生成与生长。《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一同的发展。”学生的个人潜能之间不但存在着质与量上的差异,而且在潜力发挥的程度上不一样。把一把尺子抛在孩子中,他(或她)可能永远排在后边,这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不言而喻,它对这部分学生的个性发展往往是弊大于利。如果多抛几把尺子,多给孩子成功的机会,这个孩子可能在某一把尺子上排在前面,就会努力朝前走,可能在某一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
例:1.我们班去做早操,60个同学排队,可以按每行人,排成()行。
2.菊花每盆4元,兰花每盆16元。现在有100元,可以买菊花()盆,兰花()盆。
让学生解答后,提出要求:“改变上题的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编成不同的两步应用题,再解答出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生活体验,去改变题目的条件,就出现了不同的“条件”和数量关系,就有了不同的答案。这样的练习尊重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结构,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功感,增强了他们探索知识的信心,较好地解决了教学中统一要求与因教材施教的矛盾,促进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以上题目的答案是不唯一的,正因为这种原因,使得这样的.开放性题目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学生解答起来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巩固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学生的解题策略,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评价的多元化---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多元智力理论是20世纪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他认为人类的智力是多元的,包含了九种基本智力: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视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
(1)评价内容──广角多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以多种方式参与活动,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多元智力潜能),包括认知基础、学习兴趣、情感体验、实验能力、创新精神等给予积极的评价。
(2)评价策略──多样融合。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应是多种评价方式的有机融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以学生评价为主;统一性评价与分层评价相结合,以分层评价为主;批评性评价怀激励性评价相结合,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单一性与多样性评价相结合,以多样性评价为主;结论性评价与建议性评价相结合,以建议性评价为主;即时性评价与延时性评价相结合,以延时性评价为主等。
(3)评价主体──双向互动。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和自省作用,改变评价主体单一的现状,学生个人与小组、学生与教师等可进行自评、互评双向沟通。除老师评价外,我还组织学生开展自评、小组评。例如:平时实验、探究过程中,都是以四人小组为主,小组成员之间了解情况,互评相对比较客观,除自己评价外,还进行小组互评,并说明为什么这样评,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看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的成效,解答问题的正确与否,找出自己的优点、缺点等等。目的是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学会正确对待自我,学会欣赏别人,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样,避免了片面地给被评者无情地分为好、中、差三个等级的情况,给评价中的后进者以鼓舞,给先行者一个更远的目标;给受挫的心灵以勇气,给骄傲的头脑以清醒。
(4)评价过程──动态发展。我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进行统合,使评价过程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之中,从多个角度,以公正的、发展的的眼光来评价学生。
四、评价的艺术化---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1.语言评价──意味深长。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我们极力倡导人文化的教育,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给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让每一位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投学生所好,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简笔画对学生进行评价。作业批发过程正是批阅“童心”、保护童心、呵护童心的过程,一次次老师认为很平常的作业,其实是学生个性化的劳动成果,是孩子流淌的心迹,或许一篇不成文的日记里跳跃着孩子可爱的童心,或许一个简单的设计图中隐藏着孩子智慧的火花……就让我们老师手中的笔也多一些“感情“,真正尊重学生的人格,用我富有艺术化的评价去点击孩子们心灵的,用我们的赏识圈点孩子的骄傲吧。
2.适时评价──春风化雨。如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一些富有创意的问题和有独特见解时,我在学生的课堂记录本上印上智慧星,并作为期末考的考核依据。如果学生的智慧星积累到一定数量,可到教师处换取一些小礼物。这种人性化的评价方式往往会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
总之,关爱学生生命成长,为学生营造生命化、生本化、多元化、艺术化的评价环境,让“评价”走进孩子的”心灵”,充分发挥数学课堂评价功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可持续性发展,是小学数学课堂评价的追寻。
篇5:如何让学生在作文中放飞心灵论文
如何让学生在作文中放飞心灵论文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阵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可是我们的作文教学大多一味迎合考试的基本标准,陷入了庸俗化的套路写作。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大都缘于老掉牙的教学方法进行施教,如何立意,如何开头,如何过度,又如何结尾等等,让学生习作拿腔捏调、一成不变。这样如法炮制的作文教学和学法演练,让学生的棱角磨平,灵感尽失,创造力和想象力严重受到了压抑。加上学生的时间所限,读书少,对生活体验不够,领悟不透,缺乏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理论上的升华,写出的作文自然就少了灵气。那么,我们就应该打破传统作文模式,使得学生自由自在的抒写,从而表达学生的内心感受,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走出传统写作的教条囹圄,形成学生自我风格文字表达的良好习惯。然而,如何达到这样的目的呢?我认为,作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辨别能力、观察力、创造力,让学生不受约束,勇于创新,写真实生活。
提倡写作风格“独创”化。基本掌握各种表达方式和语法修辞常识,逐步达到写什么样的文体就用相应表达方式的要求。真情表达,张扬个性,让学生作心灵的主人。好的文章是心灵之泉的自然流淌,而每一颗心灵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世界,所以独创是文章的灵魂,文章是心灵的放飞。作文就是要让学生真情表达,张扬个性,作自己的主人。传统作文训练环境压抑、沉闷,极大地防碍了学生的写作情绪,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张扬个性,作心灵的飞翔。中学生敏感天真、活泼又富于幽默感,平时叽叽喳喳、嘻嘻哈哈话很多,可是一写作文,就象变一个人,究其原因是我们用太多的条条框框约束了他们的.心灵,忽视了学生个体生命对生活的刻骨铭心的体验和感悟,使他们不能让独特的言语才情诉诸笔端,不能自由自在地外化心灵运行的轨迹。所以我们应该鼓励个体生命以自己的思维触角对外界予以深切关注与体验,使学生流泻出的文字包含心灵深处奔涌而来的生命情思,真实体现个体生命之间形形色色的独特的气息与韵味。如本学期我大力倡导自由写作、凸出个性,学生写作积极性大大提高。
基本具备能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养成自改作文的习惯。要注意作文评价的开放,作文评价不能只有唯一的模式,更不能一棍子打死。我在作文评价时采用了学生自评、组评、师评等多种方式。马克“吐温说过:”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快乐两个月“。是的,大家都是凡人,谁都想得到别人的赞美与肯定,更何况是正在接近成熟中的中学生。赞美是一种鼓励;赞美是一种肯定;赞美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自豪感,从而达到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目的。可以说、充满激情的鼓励,是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种,这也是我们在作文评价中必须做到的。比如,拿众所周知的一个常识性问题”雪化了变成什么?“来说,如果按照思维的定势来回答,答案自然是”水“。如果有一个学生说”变成春天“,我们千万不能大惊小怪,要满怀激情地鼓励他说得好。试想,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他的脑海中能闪出这样一个奇妙而充满诗情的意象么?作文评价中,我们有的教师在不知不觉中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有的老师将”钢笔在纸上蹭着痒“判作”荒诞“,将”老鼠撞到墙上,不省鼠事“斥为”生造“,这些评语无疑会给学生的创新思维泼上冷水,久而久之,会渐渐熄灭他们心头的创造火种。要想让我们的作文教学走出困境,真正能够”柳暗花明又一村“。
故此,写作应着重情感方面的因素,把重点放在学生写作的兴趣与自信方面,让学生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尽人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写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只要提起学生的写作兴趣,那么指导学生写作就不会是学校教师深感沉重的一大压力了。
体验生活,感悟人生,让生活成为作文源头活水。常见这样的现象:命题写得丢三落四,空洞无物的学生,在练笔、日记中却可以诉得委婉、细腻,诚挚动人。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的作文命题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和情感?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为写作增添素材。生活的绚丽多彩,来自于它的复杂组合与瞬息万变,抓住这些,是学会感悟的基础,而抓住的前提是认真细致的观察。我们尽量地引导学生去领会、思考,无论对人、事、物,哪怕是枯燥平凡的,也尽可能感受出一种品格、一种情趣、一种哲理、一种时代精神。深入思考,感悟生活,让作文升格。思考就是感悟,感悟包含了体验、咀嚼、顿悟。深入思考,才能不断问为什么,从而让小事情表现大主题,小人物表现得丰满,小角度可以展现全局,小细节可以尽显本质。比如:从”台上对手,台下朋友“悟出”友情生活中的一盏明灯。“。超出课堂,调查研究。学生获得亲身体验,积累丰富的表象材料,为日后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同时可以获得写作灵感,触发写作动机,提高感悟社会生活能力。比如:开展调查本地爱国主义故事传说,使学生受到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提高了对社会的认识了解。
读写结合,激发灵性,利于创新,阅读所得是写作资源的另一重要来源。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曾玉芹说:”阅读是因文得义的心理过程,是以文会友的交往过程,是书面文化的消化过程,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所以阅读也是一种体验生活,感悟人生的方法。
总而言之,将创新教育渗透到作文教学中,会让我们的作文教学别有洞天,充满盎然的生机。作为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努力做到,在学生写作陷于困境时,要激发起他们兴趣的火花,点燃火花以后,还要帮助他们燃起创新的火把,并使之越烧越旺,从而真正提高写作水平。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的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对于新时期的每位教育工作者,在作文教学中都要努力为学生架起创作思维的桥梁,使学生的作文从小就有一个独特的创新见解跃然纸上。
篇6:让语文之美滋润心灵论文
让语文之美滋润心灵论文
在基础教育中,每门课程都有其独当之任。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就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语文人”。语文教学只有把握了语文课程的本质特点,明确了语文课程的独特任务,才能够让语文之美如潺潺溪水一样沁入学生的心田,滋润着学生的心灵智慧。
语文姓“语”,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通过语言,且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够得以实现。因此,语文教学要有强烈的语言意识,要抓住文本的语言这个核心来展开教学对话。语言是“言”与“意”的统一体,换言之,文本的语言总是采用一定的形式来表达特定的思想内容的,语言形式是语言内容的载体。而以语言学习为核心的语文课程不仅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更要关注语言表达的形式,揣摩品味这个“意”是如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让学生言意兼得,获得语言智慧的滋养。我以为,彰显这种独特之美,在语文教学时至少要注意到以下几个点:
其一,关注语言的音、形、义。
要引导学生在揣摩语言的音、形、义,品味语言的色、香、味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音韵之美、形体之美和意蕴之美,体会语言背后所蕴含着的情趣、意趣和理趣。比如,教学《孔子游春》时,一位教师把生字新词用投影出示出来,先让学生读给同桌的同学听,接着引导学生交流:这些字词中,在字音字形方面,你觉得有没有什么特别需要提醒大家的?一位学生说:“凿”字“业”的下面不是一个“羊”,而是“羊”去掉一横。老师说:对,《说文解字》中说这叫“缺横羊”。又一位学生说:“飘逸”的“逸”上面是一个“兔”,不是“免”。老师说:你猜猜,为什么是“兔”?学生说:可能是兔子跑得比较快,而且又是“走之底”。老师说:咱们中国的汉字就是这么有意境,见其形就能知其意。从这个体认生字的教学场景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汉字的独特之美给学生带来的审美体验和文化熏陶,是多么的醇厚而又绵长。
其二,关注文本的用词造句、语言风格。
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语义,揣摩语用的过程中,能够从语言表达的形式中领悟到语言的思想感情和精神情味,探寻和发现语言的特点和规律。比如,《赶海》这篇课文,语言活泼俏皮,尤其是语气词的妙用,使课文妙趣横生,情趣盎然。一位教师在教学《赶海》时,先引导学生抓住“嘿”“哎”“咦”“哦”等语气词,并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体会赶海的'情趣。这样教学,文本语言的和谐之美,就会自然而然地流泻到学生心灵深处。
其三,关注文本的“文质”“情采”。
要引导学生在掂量语言的轻重,触摸语言的刚柔的过程中,体味语言的质地、情味、分寸和美感。一字一句总关情。语言其实是作者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是作者人生感悟的外在表现。比如,《珍珠鸟》的开篇:“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这里作者为什么要把“真好”前置,而不放在句后?这是需要细细琢磨,才能够感悟出其中情韵和作者的匠心。这样的琢磨,这样的掂量,文本语言的张力之美,就会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释放出来。
其四,关注文本的布局谋篇。
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感悟语言的过程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比如,《水》这篇课文,作者是以“有水之乐”来反衬“缺水之苦”来构思谋篇的。其实,作者身处一个极度缺水之地,饱尝了“缺水之苦”,然而,在文中,作者却不惜笔墨地描写了雨中洗澡之乐和一勺水为四兄弟解暑纳凉之乐,并且两次写到了母亲的“笑”。作者这样谋篇布局就是为了表达这样的写作意图:“不仅是教育人们爱惜水资源,更是告诉人们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要乐观、向上。”教学中,如果能有意识地关注这个特点,适时地启发、点拨,就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在触摸语言、整体感悟的过程中,发现文章在表达上的秘妙。
言意兼得,是语文课程的独特使命,是语文课程性质之使然。用语文的这种独特之美,抹亮学生的生命底色,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幸福地成长为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语文人”。这是时代赋予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
篇7:走进心灵让爱从此不再漂泊论文
走进心灵让爱从此不再漂泊论文
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题记
参加市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时间已经过去半年多了,我感觉那次培训是改变我工作和生活的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培训,我不是有意吹嘘,这是我的真心感受。以下是我参加培训以后从事心理辅导及班级工作的一些体会。
一、我改变了我自己
从教十八年来,绝大部分时光都感觉是在痛苦中煎熬,认为工作条件差、认为领导不看重、认为同事太自私、认为学生越来越不听话等等,整天搞得我头昏脑涨,说白了是心理很不平衡,于是抱怨、叹气、咒骂常与我为伴,不快、烦恼如乌云笼罩,总也走不出。虽然平时也看些杂书,学习些处世之道、为人之理,但远没有让我的心境变得坦然、安宁,让我从容、自然、平和地对待生活,所以我像背负沉重外壳的一只蜗牛,在生活的道路上缓缓缓缓地爬行,很吃力。
这时候,是参加培训让我获得了良方:“一定要把自己梳理清楚了;做心理辅导,教师首先应该是阳光的、快乐的;心理垃圾成堆,学习工作起来就不方便了。”真是字字珠玑。我试着改变一些看法、想法和做法,还真灵验,我开始快乐起来,真正感受到什么叫“阳光”,我不住地自喃:这是我多少年来已丢失的一种感觉,也是多少年来一直在找寻的一种感觉啊!
我开始觉醒,成长,我开始学会面对。现在的我感觉:同事关系日趋紧密、团结,融洽了我的工作环境;学生开始自信、努力,将成就我的事业。于是,我开始整天被一种快乐包围着,被一种成就感浸润着;被一种自豪感召唤着……
二、我开始改变我的学生
从教十八年,没有哪一年我不当班主任,基本感受是,学生一茬不如一茬了,集中表现在:学生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而其自身素质(思想、道德等方面)越来越差;学生学习积极性渐退,问题学生越来越多;老师流汗不少,而成绩见效太慢。果真是这样吗?
有人说:“没有爱的教育不是教育,是训练。”拨乌云,见太阳之后,我发现我过去的教育不能说没有爱,应该是“不会爱”的教育。老师不会爱,学生就感觉不到爱,学生和我们老师的心灵距离就远,这是以前没重视到的,所以学生的有些事情老师根本不知道,都一起瞒老师,事儿到较为严重的程度爆发出来了老师才知道,于是工作起来总是手忙脚乱,没有哪一刻不为学生担心:学生出走了、打架惹事了、开始谈恋爱了等等,感觉力不足、感觉身心俱疲。于是成天叫苦不迭,曾多次发誓坚决不当这个破班主任了。
文章写到这里,我脑间又闪现出那一幕幕:学生期中期末考试后老师们的狂轰滥炸(学生只戏称是老师吃了枪药);上班会课时班主任在讲台上歇斯底里地大吼……其效果呢?基本没有,学生根本不服。有时候高压政策下的教育看似有了效果,其实学生也只是口服心不服,其中必暗藏危机,有些时候可能会出大事情。
大禹治水、诸葛亮七擒孟获等都成功地采用了疏导的办法,我们做学生工作为什么就不能拿来用用呢?
我试着走近学生心灵,继而走进,真的,那一片片心灵的天空都很蓝。我开始相信:问题学生的背后一定有他的原因,找到根源就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学生就会不断转变,就会给你一个个惊喜,就会让你不会再一看见他就失望;学生不愿意学习是因为有很多事情困扰着他们,即学习上存在障碍,只要你热心地帮助他,学生就会鼓起上进的风帆,从此启航。
我通过心理辅导、友谊信箱、个别谈心等形式与学生沟通,并利用辅导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学生进行自信教育、赏识教育、合作教育等。我的班级目前发展态势非常好,班级凝聚力强,班风正、学风浓。前段时间我校组织了两项活动,我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其中体操比赛从训练到比赛我基本没有过问,只在训练方法和态度上给予了指导,学生去操场训练我从未去过。比赛时我鼓励学生说:“根据你们的热情和积极的'行动获二等奖很稳了,尽量冲刺一等奖,老师相信你们都很棒。”结果是24个班级我班名列第二、获得一等奖,且是第一个上场的班级。其它诸方面如日常纪律、卫生我管得也越来越少,放手发动学生自己来做。当我看到学生不断进步时,当我置身于学生中间与他们一起分享每一份喜悦时,真可谓其乐融融。我开始深深体会到: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对搞好班级工作、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多么重要。同时我也开始享受什么叫做“运筹帷幄”了。
三、我开始用我的信仰及热情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
在这方面做得最有实效的一点是:近期我校组织召开了一次家长会,我改变了过去只拿着成绩单念成绩进退、历数学生种种不是的老做法。两个小时的家长会,我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和家长谈家庭教育。我知道,家长适时合理的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不竭的动力之源。当前家长重视教育,尤其看重考试分数已无可置疑,但对孩子的心灵成长似乎很漠视,有些应属疏忽,认为只要有高分就啥也有了,其实是大错,现在的学生越来越渴求一种理解与尊重,一句发自内心的鼓励和赏识,甚至是一个微笑都能让他们得到适时的满足,而这些渴求的东西被老师和家长经常忽视的情况下,便会造成学生本来就萌生的叛逆心理更加叛逆。我觉得,只要家长的态度变了、想法变了,学生这种需求是很容易就可以满足的,当他们应该要的一旦得到满足,就会带来灵魂深处的初步觉醒,一旦彻底觉醒,成绩进步、高分那不会是很困难的事情。那天我引经据典和家长谈了不少,还真是管用,那次家长会后学生都真像变了个人似的,我的工作也好做了,在这时候,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我告诉自己:一定要把心理辅导工作认真扎实地做下去。
结束语:我知道,前路漫漫,充满鲜花必布满荆棘,但我会不断加强学习和实践,把这项工作干好,我不会因为一点点成绩而沾沾自喜,更不会把敞开的心扉重新关闭,就让温暖的阳光普照所有人,让一颗颗充满热情的心一同去感受、去成长、去爱,让爱从此不再漂泊。
篇8:让美穿越学生的心灵学科论文
让美穿越学生的心灵学科论文
日出是美的、白雪是美的,苍穹是美的、弯月也是美的;阳春白雪是美的,下里巴人也是美的;西方高挑身材、浓眉大眼的美人是美的,东方古典、雅致的美人也是美的;怎样让学生通过美术课体会到美丽的事物其实就是存在生活当中的,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家人、热爱生命,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很多学生、甚至一些成年人都往往会认为美只能存在想象中或者存在书中故事中,对身边的人和事物缺乏关爱、缺乏耐心、缺乏观察、缺乏了解和沟通,把自己美好的追求、理想建立在虚无缥缈当中,而新教材、新课标就是针对这些问题做出一些调整,纠正以前大家固有的想法,同时把美术课重新定位在欣赏与体验中,使学生不再感觉到美术课技法的枯燥、练习的乏味与授课的单调,还能使学生成功地体会到生活的乐趣,亲情、友情地珍贵。为了以上的目标,配合新教材、新课标,我大胆做了一些改变,效果很好,学生更喜欢上美术课了。以下是我的一些做法:
一、巧妙安排课堂内容和上课形式,注意作业的难易度的设计
课堂内容的安排对一节成功的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巧妙的安排,可能会出现作业没时间做、作业太容易、作业太难不知如何下笔,慢慢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就会下降,以前的美术课课前准备比较少,往往是老师做一些相应的安排就行,比如准备范画、幻灯片什么的,不需要多长的时间,但是现在每一节课前的准备有时要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和更周全地考虑。比如上《向日葵》这课,在认真、反复地转研了教材并上网查找了大量的素材后,我这样安排这节课的内容和上课形式:本课分为四节,第一节是基础知识学习课,我准备了一个小课件,讲解简单的色彩知识,作业是让学生写出自己最喜欢的颜色,并做调色练习;第二节课引导学生了解梵高和他的作品特色,是一节欣赏课,自己制作了一个教学课件,里面收藏了梵高大部分的画作和梵高孤独、凄凉的人生简介,作业是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形式说明观感;第三节课是技法学习课,先引导学生观察梵高作品中色彩和笔触的特点,然后发放梵高的两张画作的黑白稿,让学生自由上色,可以学习梵高的笔触、上色的方法,也可不学;第三节课是技法练习课,让学生用已知知识,尝试运用色彩表现四季、表现情感。这四节课的安排使得学生了解了色彩、了解了梵高、也能用观察的双眼去体验生活,作业形式的多样,难易度的自由把握使大多数学生作业游刃有余。
二、注意作业的及时改评
学生的作业要及时批改,及时讲评,及时发还,如果拖延的时间一久,次数多了,会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们劳动不尊重,学生也就对美术课和美术教师失去兴趣,上课效果当然不会好了。在作业批改的时候,我以为那也是和学生交流的时候,因为美术课一周就上一节课,美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相对而言是比较少的,在批改作业的时候,我通常会用一些简短的文字表扬或批评学生,有时是对学生的作业情况,有时是对学生的上课表现,有时是对学生生活方面的提点,让学生感觉到每次收作业的意外。由于老师的评语是写在纸上,心情较为平和,语调也很和蔼,即使是批评,学生也没有难堪的时候,而且,我注意到,这种批评的方式学生似乎很容易就接受了。有时学生也会把他们的心情、小秘密写在作业的'后面让我分享。
三、把其他学科内容带进美术教室
新教材、新课标使美术课必须会涉及到其他学科或其他范畴,我在美术教学中注意把与之有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带到到美术课中,学生感觉到知识的巧妙融合。
1、把音乐融进美术课堂
音乐是听觉艺术,美术是视觉艺术,两者都是不可触摸的、是抽象的艺术,音乐的情绪感染作用是极其强烈的,它能调动人的情绪反映,在美术课中相应地引用音乐教育将会更好地辅助教学。上欣赏课我们用到音乐,如在欣赏《中国山水画》时,一边欣赏画中韵味、境界、情趣,一边欣赏如流水般、私语般、叮咚的琴声;欣赏《梵高和他的作品》时,一边倾听波澜壮阔的《蓝色多瑙河》,一边欣赏梵高动人心魄、绚烂夺目的色彩魅力,一边为画家潦倒、贫困孤寂的一生感叹不已;上技能练习课我们同样也可以尝试音乐的熏陶,比如:色彩知识的讲解中,我先请学生欣赏几段音乐,感受音乐当中的情感,然后再转入美术的色彩情感,学生觉得形象而相通;而在尝试用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技法创造时,可以让学生一边欣赏米罗、达利的画作,一边欣赏爵士音乐或黑人强劲的鼓号声,学生通过音乐的陶冶,把心中所想、眼中所见都再现出来。
2、与文学相结合
文学的语言环境和理解能力对学生了解和掌握美术的绘画创作的背景、故事和技能的学习、运用有很大的帮助,美术教师在平时就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看好书,上课时多点请学生运用口头表达的方式把心中所想的东西表达出来,课后作业的安排上,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先用文字表达的形式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评价,字数不用限制,有感觉是可以多写,没有感觉时可以少写。文体也不用限制,可以是诗歌、散文、也可以是“记流水帐”的形式。时间长了,学生敢说、敢想了,对画家画作的欣赏也有东西可以说了。上国画课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上一些为古诗词配画的课,既帮助学生创作出诗词中的画意又理解了诗词的含义,学生也上得不辛苦、单调。
3、和环保挂钩
现在社会,环保的图片、口号满天飞,大家都知道要环保,可是一到关键时刻,环保的念头就烟消云散,怎样让学生能够在真正意义上明白环保的重要性呢?在上《绿洲》那一课时,我上网查了大量的有关素材与图片,有森林被毁、动物被杀、风沙成灾的录象,也有随手乱扔、一次性饭盒和塑料垃圾堆成山的图片,这些让人触目惊心的录象、图片深深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大家用画笔、颜料把自己心中的感受尽情地表现出来。
4、关注身边发生的家事、国事、天下事
美术课不仅仅只是教会学生绘画的基础知识,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用审美的眼睛去看待身边事物及做人的道理,这种观点已经为大多数美术教师所认可。我在讲述《和平鸽》这课时,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简易地球的模型,然后请学生思考,地球现在面临那些不好的因素,学生纷纷发言,有环境问题、有战争问题、有社会问题、有气候问题……等等,每一位学生的发言,我都把它标到黑板上,最后学生惊讶的发现地球已经负荷太重,心中都有一些改变地球现状的想法,所以作业的内容五花八门,我只要稍微辅导一下,讲讲作用设计要注意的问题就行了。
我还根据本地方、本校的一些特殊或重要的事情改变原订教学计划,改上其他的内容。比如:我校举行校运会时,我给学生布置运动会秩序册封面设计的作业;街道办举行大型的“教育基金万人行”活动时,我让学生为学校设计校牌。这些作业,学生总是很乐意去完成,因为无论作业的质量问题如何,都给学生产生一种参与的感觉,有一种“当家作主”的感觉。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自制教学课件
由于多媒体的广泛使用,美术课也开始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资料的收集、图片的展示、课件的使用使学生的视野不再局限在教室里,而是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领域和空间。在上《花圃》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在课前先收集了一些花的图案和照片,然后把图案的设计方法教给学生,运用电脑的合成技术让学生看到完整的图案制作过程,教学的直观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学生知道,看来复杂的图案其实是通过基本图形的平移、旋转及稍加变形做出来的,心中都不再害怕作业了,反而愿意做练习了。在上各类欣赏课的时候,多媒体的运用就更多了。当然,教学中不光应用一些现代化媒体,也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画展、游览名胜,增长见识,在生活中感受美,是形象感知和美感培养联系起来。
总之,我希望学生了解什么是美的事物,只有在真正了解美才能知道假、丑、恶,才能明了生活的宝贵和爱的重要性,才能真正知道自己未来的目标和人生的价值。
篇9:放飞学生心灵让其自主发展教学论文
放飞学生心灵让其自主发展教学论文
“在中国的课堂,只见所有的孩子都是腰杆挺直,双手背后,双脚并齐。老师讲课的时候,学生们鸦雀无声;老师提问的时候,学生们无声地举手的姿势都是统一规范的。这样的场面犹如到了军营一般。在让人感到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和束缚。”这是美国教育工作者看到我国教育现状所讲的话。
反思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对学生的种种束缚,已把他们年轻的心灵破坏得“千疮百孔”,学生没有个性的张扬,没有人格的塑造,更没有主体的回归。“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数学教学指明了方向,即应着眼于开放,唤醒学生的开放意识,使数学教学真正走向学生的内心,滋养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以生活实践为基础,开放学习内容,放飞学生心灵。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数学源于生活,学生身边就蕴藏着许多熟悉的新奇有趣的内容,是数学教学的“活教材”。《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兴趣的事物、可操作的材料等,作为学生探索的对象或内容,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使数学教学具体、生动、直观形象。如,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新知:让学生人人都来分物品(课前收集),要求分的一样多……又如,联系“生活画面”探索新知:围绕“今天我当家”这样一个小主题,根据当家必须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等具体事情,结合钱、时间、如何安排等具体情况,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方程应用题--如何统筹安排买菜做饭的时间、买菜的时候用同样的钱可以买哪些不同的菜……还可以设计“生活情景”、“实地考察”、“调查报告”等展开演示,练习。
将学生紧紧地束缚在课本当中,让他们围着课本团团转的教学,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心灵受到制约。我们在依据教材的同时,更应冲破教材的束缚,引导学生进行开放式的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迸发了,学生的个性需要得到了满足,学生的心灵得到了解放。
二.以主动探索为轴心,开放学习过程,丰富学生心灵。
新课程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提供学生充分参与探索的机会,使他们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真正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
1)玩中学
新课程教学以“玩”贯穿始终,让学生参与到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游戏、竞赛等活动中,化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的数学为趣味性的活动。我们要善于利用丰富的游戏素材,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让学生越学越有劲,在“玩”“乐”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增长智慧。例如在学习百分比的知识时,我和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方法是:在一个布袋里放6个同样的小球,分别标上1——6六个数字,老师和学生轮流每次从袋中摸出2个小球,如果球上两数相加和为偶数,学生赢,加起来和为奇数,教师赢。比赛结果教师赢的次数多,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并把各种情况一一列出,得知,和为偶数的有6种情况,和为奇数的有9种情况,老师赢的可能性占60%,学生赢的可能性占40%,所以老师赢的次数多。最后还指出,街头巷尾的有些活动,“坐庄”者使的就是这种骗术,不要轻易上当受骗。
2)做中学
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因此,我们要从只注重动口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及教学内容,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给学生更充分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动口又动手,把动手操作活动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结合起来,在“做”数学的实践活动中获得新知,获得发展,提高课堂效率。例如,教学“几何初步知识”,通过作图、测量使学生形成表象,让学生感知图形的结构,进而分析内部特点和规律。又如:教学“归一”问题时,我从生活实际入手,自行设计一张贴近实际的商业发票,师生模拟买卖商品,填写发票。让学生说说填发票时你是怎样想的。实际上填写发票的过程,就是解答“归一”问题的过程。这样设计紧密联系生话实际,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通过填写发票,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渗透了数学的应用意识。
这样做,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融入社会实践,服务于生话,真正体现了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3)问中学
著名的科学家波普尔认为:“创造思维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教师是学生学习上的服务者和合作伙伴,必须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孩子积极思考和主动质疑习惯。实践证明,在教学中设置一些悬念,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引导学生动脑思考,使数学教学成为“问”数学、思考数学,则可以创造一种特殊的情境,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并使这种共鸣转化为求知欲,进而把注意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上。实施“问题教学”,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产生新思维,养成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
如教学“8加几”时,一个小朋友选择了用小棒摆8加5,老师启发其他学生给这个小朋友提问题。
生1:“你为什么从5根里拿出2根放到8根里?”
生2:“为什么要凑十?”
生3:“为什么拿2根,不拿3根或者1根呢?”
生4:“为什么你从5根里拿小棒和8凑十,不和右边的5根凑十呢?”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可以把零散的知识加以概括,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
又如,教学“求最小公倍数”,生1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得到了12和18的最小公倍数后,生2提出:“为什么公有的质因数各取一个?”生3提出:“你为什么还要乘以各自独有的质因数?”第三个问题的难度比较大,也是关键性的问题。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再次研究探讨,把36的质因数与12和18的质因数进行比较,学生凭借自己的认识,在教师的点拨下,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4)用中学
数学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渗透于生活各个方面,其知识和技能将成为人们不断发展、生存的“通行证”。教学中,我们要创设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后,让学生帮助算一算本住宅楼每户应付的电费;学了“利息”的知识后,算一算自己在“小星星银行”存储的钱到期后可以拿到多少本息等。
例如,教了“比和比例”后,我有意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操场边的水杉树高。水杉高参天,如何测量?多数同学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提出爬上去量,但是两手抱树怎么量?有人提议拿绳子,先用绳子量树,下树后再量绳子。这可是个好办法,可又无枝可攀,如何上去?教师适时取来一根长2米的竹竿,笔直插在操场上。这时正阳光灿烂,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1米。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测树高的办法吗?学生想出:树高也是它的影长的2倍。(教师补充“在同一时间内。”)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很快从测量树影的长,算出了树高。接着,教师又说:“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树高公式吗?”于是得出:竿长:竿影长=树高:树影长;或:树高:竿长=树影长:竿影长。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三.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开放学习评价,滋润学生心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修订后的大纲把“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作为教学的目的,对实施开放的评价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为创新意识的形成提供动力支持,是评价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评价不是目的,应通过评价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探索和创新上。评价手段和形式要多样化,切忌思想僵化、行为模式化。师生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一句“你讲得好!”“谢谢你的回答”、“如果你再想一想,会说得更好”,教师与学生展开了心灵的对话,师生情感得到了升华,使学生受到了爱的感染与滋润。
篇10:让感恩的幼苗在儿童的心灵茁壮成长的论文
关于让感恩的幼苗在儿童的心灵茁壮成长的论文
[内容提要]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开展感恩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本文从“创设氛围,提高学生的感恩认识;开展活动,强化学生的感恩体验;延伸实践,落实学生的感恩行为”等三方面介绍了我校开展感恩教育的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 感恩教育
所谓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处世哲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才会变得更加亲切,更加和谐。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才会懂得回报。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学生才懂得尊敬师长;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学生才懂得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学生才会珍爱自己,勤奋学习;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学生才能学会包容,赢得真爱,赢得友谊;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学生才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拥有一个美好未来。
但是,由于一些家长以及学校、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方法失当,加上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目前的不少学生,甚至包括一些所谓的“优秀生”脑海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只顾自己,没有长辈;只顾索取,不思回馈;只顾眼前,不想将来;自私冷漠,功利至上”的不良思想,不尊重他人,不懂关爱,缺乏责任感,学习浮躁等现象依然十分严重,这与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格格不入。教育已经隐藏着一种令人担忧的危机。因此,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引领学生知恩图报,增强责任感,在当前的教育工作中已显得重要而迫切。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校领导经过深刻的反思,审时度势,根据本校的校情与学情,从2010年开始,把 “感恩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着力点,开展了以“学会感恩,与爱同行”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对全体学生实施全方位的“感恩教育”, 引导学生不忘国之恩,党之恩,老师教诲之恩,父母养育之恩,领导知遇、提携之恩,他人帮扶之恩……懂得知恩图报,精心了培育学校的“感恩文化”,使“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意识情感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促进了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为我校的德育工作改革注入了勃勃生机。
下面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思考和体会,以供同仁商榷。
一、创设氛围,提高学生的感恩认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是育人的土壤。良好的环境氛围,能够陶冶学生的性情,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学生进入校园,首先接受的不是老师的教育思想,而是学校整体渗透出来的文化氛围。学校如果盈溢着浓厚的感恩文化气息,学生自然而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两年多来,我校领导凭着强烈的环境意识,充分发挥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努力创设浓郁的感恩文化氛围,不断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在美好的环境中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受到熏染,提高了对感恩教育的认识,在小学生幼小的心灵播下了感恩的种子。
1、抓好感恩宣传。任何教育活动的开展,都必须先做好宣传动员,使教育活动深入人心,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了解活动的意义、做法和要求。每次的“感恩教育”活动开始前,我们都要利用升旗仪式召开晨会,由学校主管领导作以“感恩”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组织全校师生学习学校的《“感恩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动员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感恩教育”活动,并要求各班在“讲话”后,及时召开主题班会加以贯彻落实。通过“国旗下的讲话”,让全校师生经常受到“以知恩图报为荣,以忘恩负义为耻”的德育熏陶,从思想上提高对感恩活动的认识。
2、张贴感恩提示。校园中很多地方都是学生的活动场所,只要恰当地利用,就可以引导学生自觉感恩,例如,在一些绿化带中树着“爱护树木,享受绿叶”、 “花草很脆弱,需要我们呵护”,在垃圾桶旁贴着“地板不喜欢垃圾”、“举手投足,彰显公德之心”;在水龙头上写有“它不喜欢流泪”等标语。这样一些随处可见的温馨提示语,句句饱含着对大自然、对他人、对学校的感恩之情。同学们在随手、环视之间,都伴随着感激的话语,感恩意识在他们的心中慢慢树立了起来。
3、开设感恩专栏。要营造一种感恩的氛围,单靠零零散散的宣传标语是远远不够的。感恩专栏的设置,恰恰可以第一时间让学生形象地认识到何谓“感恩”。因为在感恩专栏中,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名言名句,又有古今中外名人的感恩事例,能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什么样的行为才是感恩。所以,我校专门在文化长廊里开设了一个感恩专栏,刊登了如程门立雪、陈毅元帅孝母等小故事,让学生一踏入这样一块地方就可以感受到什么是感恩。而且,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内心会自然联系其自身父母以及曾经教育过自己的老师,即使只是一闪而过的想念,但已经在心田里播下了感恩的种子。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感恩文化浸染,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感恩类型,知晓各个层次的感恩行为,知道何谓“知恩”,何谓“报恩”,最终理解感恩,将感恩化为行为。
4、出版感恩板报。教室感恩环境的建设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行为。在教室环境布置中,最为重要的是要利用好黑板报。黑板报是呈现在班里最大的文化宣传体,需要老师配合学校,指导学生结合不同的节日进行各类感恩意识、感恩文化的宣传,而在这个过程中,参与板报制作的同学是第一批能够最快树立起感恩意识的同学,因为他们直接参与了资料的搜集以及版面的设计,在这其中他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感恩,自己应该感恩。而其他同学在观看的过程中也逐步了解了感恩文化,对感恩有较为系统的认识,最终在心中形成系统的感恩思想。当然,还有一个方面也非常重要,就是创设一个感恩话语交流栏。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可以用一些便利贴将自己的感恩话语贴在交流栏上,进行人际之间的沟通,而每一次的交流都是一次感恩行为,当感恩行为的量达到一定的数量时,学生已经知道、懂得感恩了。通过这样一个有利环境的熏陶和引导,感恩之心定能在学生的心中生成。
5、办好感恩节目。“红领巾广播站”是学校重要的宣传阵地。在“感恩”活动开展期间,我校的“红领巾广播站”都按时开播,每天20分钟,由学校精心挑选出来的播音员任主播,稿件由各班的小记者、通讯员撰写,内容可以是报道感恩活动,表扬同学之间的好人好事,介绍著名人物的感恩故事,也可以播放感恩歌曲,朗读感恩诗文,交流感恩体会,还可以对校内外的感恩事件发表评论,畅谈看法。
二、开展活动,强化学生的感恩体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具有动力、强化、调节的功能。积极、健康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着积极的发动、促进和强化作用。学校举办的教育活动,是人为有意识的、经过优化的、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客观情境。它就像一个情感过滤器,剔除了消极因素,保留了积极的成分,能够陶冶人的情感,使人的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这种净化后的情感体验活动具有更有效的定向性、调节性、感染性、动力性、强化性等方面的辅助认知功能,可以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育内容,促进他们的思想、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因此,为了达成感恩教育目标,我校每年都有目的地结合特定节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感恩的种子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顺利发芽。
1、开展“感激社会和同学间的爱心相助之恩”活动。每年3月份,举办以“同学如手足”、“牵手同学,共同进步”等为主题的作文比赛或演讲比赛,大力倡导同学之间友爱互助之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发动大家开展给同学做一件有益的事、给班级做一件有益的事,给帮助过自己的同学、朋友以及社会上那些伸出关爱之手的单位和个人写一封感谢信等活动,掀起同学之间互助、互学、互进的热潮,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2009年秋季学期,由于得到社会热心人士的慷慨捐助,我校更换了新桌椅,2010年3月,学校开展了“爱护新桌椅,感恩热心人”的感恩活动,要求中高年级的学生给捐献课桌的钟阿姨写一封感谢信,让学生们知道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还有社会和他人的关心和帮助,懂得感恩社会。
2、开展“缅怀革命先烈,感恩幸福生活”活动。每年4月份,清明节到来之际,组织学生祭扫烈士墓,阅读有关英雄人物书籍,讲革命战争故事,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视片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战争岁月的艰辛,学习革命志士的精神,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3、开展“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活动。每年的5、6月份,结合母亲节、父亲节,举办讲“二十四孝”故事比赛;引导学生算“亲情账”,算一算自己从进入幼儿园到读完大学,父母为了孩子的成长,要付出多少金钱,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假定自己毕业后的'收入,计算自己大约需要多少年才能回报父母;组织学生写 “亲情作文”,每班择优选取3—5篇上报学校参加以“孝敬父母”为主题的征文大赛;要求学生每人写一封给父母的信,由班主任收齐存放,留待与家长交流使用。
4、开展“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活动。每年的9月中上旬,结合教师节,举办“人生路上的领路人——感谢您,老师”演讲比赛;举行“师恩难忘,师情永存”的作文竞赛;开展创建“尊师敬长文明班”的活动。要求学生讲十字文明用语,遇到老师主动向老师点头问好。
5、开展“感激祖国之恩”活动。9月下旬到10月中旬,结合国庆节,引导学生收集“祖国之最”、祖国的“世界之最”以及祖国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军事强大、文化繁荣等有关的文字、图片,收集党和政府关怀青少年成长的有关资料,以“我爱我的祖国”为主题出一期板报,办一期手抄报展览。
6、开展“看感恩影片,唱感恩歌曲”活动。学校利用闭路电视播放《二十四孝》动画片;组织学生观看《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再爱我一次》、《一个都不能少》等感恩题材的电影,向学生推荐并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观看《当代孝子》、《暖春》、《让世界充满爱》、《背起爸爸上学》等优秀影片,组织高年级学生撰写观后感,把自己的观后体会写出来与同学分享。音乐老师教唱《感恩的心》、《说句心里话》、《母亲》、《常回家看看》、《爱的奉献》、《烛光里的妈妈》、《我爱米兰》、《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五星红旗》、《春天的故事》等歌曲,并组织以“学会感恩,与爱同行”为主题的演唱比赛,使感恩歌曲唱响校园。
三、延伸实践,落实学生的感恩行为。
宋代理学大师朱熹说:“德之大成,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的目的在于行。从德育运行过程来看,要使道德教育取得实效,必须顺利实现两个“转化”过程,即把教育者所传递的道德规范信息内化为受教育者的道德信念,又将受教育者的道德信念外化为具体的道德行为。能否使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是德育成败的关键所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出,学生的发展主要是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实现的。若要顺利实现道德的内化和外化,必须让学生亲身实践,促发学生的切身体验。只有学生获得了切身体验,才能入脑入心,珍藏久远,才能对人生的成长与发展起到巨大的导引作用。因此,在实施感恩教育过程中,我们除举办形式多样的情景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外,还引导学生亲身参与感恩实践,要求学生利用特定日子给父母、老师等自己应该感恩的人做力所能及的事,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把感恩落实到行动上,使内心的感恩意识外化为具体的感恩行为,让感恩的幼苗在学生的心中扎根成长。例如,母亲节、父亲节期间,让学生亲自帮父母做事,对父母说知心话,给父母送礼物,为父母揉揉腰、捶捶背、洗洗脚,替父母洗衣做饭等,体会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培养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又如,教师节来临,开展学生向老师献真情活动,让学生从 “四个一”(写一封信,做一张贺卡,献一束鲜花,表一个决心)中自选一项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播种思想,收获行为;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感恩不只是简单地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是健全人格的体现。作为一种品德的修养,“感恩教育”应该成为德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永恒课题。我们只有发掘所有的有用资源,抓住契机,运用环境熏陶、活动引导、实践训炼等有效策略,真抓实干,持之以恒,才能促使孩子常怀感恩之心,收获高尚的品格,让感恩教育结出累累硕果,我们的教育也才会更加完美!
让我们将感恩教育进行到底吧!
★ 形式与政策论文
★ 陈丹青语录
【让身体解放给心灵松绑的论文(精选10篇)】相关文章:
好脾气成就好人生2023-05-04
双减政策的初中英语作文2022-08-27
考察材料三项机制情况2022-05-07
浅谈开发小学生思维的创新教育2022-08-01
近朱者不赤议论文2022-05-13
高考语文作文标题拟写技巧2023-07-27
心态决定命运国旗下讲话稿2022-07-19
两只老虎电影的观后感2023-06-08
妈妈放手的爱作文2022-05-08
心态决定成败作文2022-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