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课堂实录附总评(锦集8篇)由网友“黑咪1899”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古诗》课堂实录附总评,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篇1:《古诗长廊》课堂实录
《古诗长廊》课堂实录
一、课前三分钟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离上课还有几分钟的时间,让我们先共同步入每周一次“与古人同行”。(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看到这首诗,你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先出示诗人画像,再出示诗作)
生:王维。
师:对,这位就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王维。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课件解说)
师:了解了王维,让我们走近今天的第二位诗人。(出示诗作)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生:杜牧。
师:对,这就是杜牧。(出示画像,课件解说)
师:让我们走近今天的最后一位诗人——苏轼。(出示画像、诗作、课件解说)
[点评:通过课前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又了解了几位诗人,这其中的东坡先生有句诗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自从上学期我们开设了“每日古诗”以来,大家学诗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入“古诗长廊”,(板书:古诗长廊)让我们共同分享诵诗的乐趣,体味赏诗的意境,施展作诗的才华,领略祖国古典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诵诗
师: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背诵一定数量的诗是学好古诗的前提。(板书:诵诗)从上学期到现在我们背诵的古诗已经有100多首了,现在出示的就是其中的80首诗的目录,这些诗也是大纲中规定的小学阶段要求背诵的。下面老师就来考考大家,我出题目,大家一起背诵,准备好了吗?(随意点击2首《游子吟》、《长歌行》)
生:(齐背诵)
师:大家掌握得不错,“真金不怕火炼”,我们请台下听课的老师也来点两首诗,好不好?
生:好!
(台下老师现场点题《江雪》、《江畔独步寻花》)
生:(齐背诵)
师:人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虽然我们展示的时间很短,但大家在课后下的功夫可真不少。英雄自有用武之地,老师的考验还没有结束呢!古来诗画是一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欣赏画面,然后说说你想到了哪些诗句?(播放录像《江南春色》)
生:“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生:“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生:“迟日江山丽,春城花草香。”
生:“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师:你想到了黛玉的《葬花吟》。
生:“昨夜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生:“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生:“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师:你找到了《江畔独步寻花》的感觉。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师:看来这江南春景的确令人心旷神恰,不知下面的画面又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播放录像《沙场征战》)
师:谁想来说说看?
生:“将军战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生:“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师: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精神。
生:“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你想到了作战的艰辛困苦。
生:“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师:这是何其豪迈的气概!
生:“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师:这是曹植的《白马篇》,其中的“视死忽如归”后来演变成一个成语——
生:“视死如归”。
生:“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师:你知道这句话出自哪里吗?
生:《木兰诗》。
生:“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师:领略了铁马金戈的豪气,让我们共同步入另一方神奇时空。(播放录像:《高山流水》)
师:你联想到了哪些诗句?
生:“杨柳青青江水平。”
师:它的下一句是“闻郎岸上踏歌声”。你想到了《竹枝词》。
生:“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生:“三万里河东入海,九千仞岳上摩天。”
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生:“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师:由奇山秀水想到了滔滔黄河,真了不起。
生:“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生:“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师:简直就是人在画中游,不过要注意一个字:是“趁 chèn”而不是“cèn”。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能不忆江南?”
师:看来以画想诗难不倒大家,下面老师提高难度,抛开画面,我说一句诗,请你说出所能联想到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这是一轮塞北的明月,也是一面历史的镜子。
生:“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生:“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师:你想到了《春江花月夜》。
生:“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生:“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更深夜色半人家,北斗栏杆南斗斜。”
生:“不如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师:听了明月的诗句大家是对答如流,现在老师只出一个词,看看你是否也能说出相关的诗句:“美酒”。
生:“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花既不解饮,影图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生:“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生:“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生:“岁月沧桑香如故,莫道美酒不识君。”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生:“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师:刚才大家的诵诗真称的上是过五关斩六将了。难怪古人说“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看来大家的确是饱读诗书,“胸中有丘壑”。
四、赏诗
师:如果说诵诗令我们受益匪浅,那赏诗就更其乐无穷了。(板书:赏诗)我们都知道:“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所以说,每首好诗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平时我们一起欣赏了不少好诗。来,让我们一起看看这幅画面,是不是“似曾相识”?
师:你能用这学期我们课内学过的一首诗来描绘一下吗?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对,这首诗我们已经学过了,今天就让我们再来进一步从欣赏的角度自己读一读,然后和小组的同学议一议,说说你是如何欣赏这首诗的?
学生分小组讨论。
师:谁先来谈一谈?
生: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别老朋友孟浩然时写下的。
师:你为大家介绍了这首诗的背景。(板书:背景)你了解这首诗的意思么?
生:在桃红柳绿、阳光明媚的阳春三月,老朋友告别了西边的黄鹤楼,顺流东下前往美丽的扬州。小船扬帆而去,越走越远,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眼前只有一江春水,滚滚东去,流向天的尽头。诗人目送老友,不忍离去;那奔流不息的长江水,多像诗人绵绵不尽的思念啊。
师:听了她的发言,我们对诗的意思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板书:诗意)那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李白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生:作者虽然和老朋友离别,但起初心情是愉快的,因为他们分别的季节和景色美极了,我是从前两句看出来的.。但当老朋友的船越走越远,最后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时,诗人心中充满了依依不舍的情谊,这也是诗中表达的主要的思想感情。虽然我们天各一方,但我们月共一轮。
师:看来我们欣赏古诗不但要理解诗的意思,而且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板书:诗情)同学们看,这么丰富的内容,这么深厚的感情,作者仅仅用了二十几个字就表达出来了,可见诗歌的语言是多么精炼,为了使大家更好地欣赏这首诗,老师带来了一段录像资料,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出示录像)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真是找到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假如你现在就是李白,你能诵读出对老朋友的那种依依惜别的情感么?谁想试试?
师:读得不错。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带着诗人对老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感来诵读这首诗。
生:(齐声诵读)
师:听了同学们的诵读,老师觉得同学们真的进入到这首诗的境界中了。(板书:诗境)
五、作诗
师:看来赏析古诗真是让大家受益匪浅,如果能把赏析所得变成自己的东西就更了不起了。所以南宋大诗人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一个多学期的训练,我们不但学会了诵诗。赏诗,还学会了——作诗。(板书:作诗)后面听课的老师也想考考大家呢,课前给大家出了两个题目。(板书题目:未来、小草)好,请大家按照古诗的形式进行创作吧,限时2分钟。
生:老师,作散文诗行吗?
师:可以。
生:老师,作词行吗?
生:作四言古风行吗?
师:可以,只要能表达你的感情,什么诗体都可以。(放音乐)
教师巡视。
师:已经有同学完成了,请你仔细品读推敲一下。
师:(两分钟后)好,小诗人们请停笔。好,谁先来诵读自己的大作?(出示投影)
生:我作的是《未来》:“展翅高飞十万路,望至天涯身影无。未来高楼拔地起,来时仙境去时苦。”
师:这是一首纵横古今的绝句。刚才是才子,下面有请一位才女。
生:我作的是一首十六字令《草》:“草,春气芬芳满天飘。绿如碧,衬饰春光好。”
师:真是清词丽句必为邻。谁再来一展风采?
生:我作了一首律诗《未来》:“展望新时代,鲜花朵朵开。渐入高科技,儿童新时代。人生亦幸福,万红涌心坏。科技来致富,开心天天来。”
师:短短两分钟就作出一首律诗,真是功夫不浅。
生:我也写了一首十六字令《草》:“草,绿如碧丝异妖饶。草衬花,颜容别样俏。”
师:真是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还有吗?
生:我作了一首散文诗《未来》:“她是一个美丽的梦想,她是一个久远的传说,她是一个可爱的童话,她是一个不变的承诺。她是什么?她是一条通往成功的路,她是一首饱含笑泪的歌,她在何处?她就在我们凝视的远方。”
师:真是美不胜收,再请一位。
生:我作了一首四言古风《小草》:“不比花香,不比树高。苍天之下,青青小草。”
师:好,刚才我们听了几位同学不同形式与风格的诗作,下面让我们来点评其中的一至两首。就让我们先来点评一下纪建辉的这首《未来》。纪建辉,请你再诵读一下。
生:(读)老师,我想说一说我作的这首诗有个特点:每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是“展望未来”。
师:真是风格独运。让我们掌声鼓励一下!下面就请各位小诗人们海阔天空,尽情评析。
生:我觉得这首诗写得好,妙不可言。第一句,写飞得高,看得远。第二句,写通往未来的路长而远,“望至天涯”。最后两句写未来的建筑和未来的科技,用词很精致。
师:你是从诗的意思方面来谈的,看得出你也是满腹经纶。谁想再来谈谈?
生:我认为他写得不错,但有一个字可以改:“路”,我认为改成“里”讲得通。
师:作者同意否?
(作者考虑)其他生举手。
师:好,你来说。
生:我认为“路”好,“十万路”给人的感觉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到达未来。
生:可是“里”更好,我们本来就是刚迈出了十万里科技长征的第一步。
生:我同意“路”,这个字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尤其是“展翅高飞十万路”,给人感觉历经千辛万苦才能到达,这种用法在古诗里常见,写出了自己的东西。
生:对,我也同意“路”,我们都说走出人生灿烂的路,可没说灿烂的里。
师:看来刚才大家谈到了诗的写作方法,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谁还想谈?
生:我认为他后两句写得好。说明了科技是不断发展的,而不是停滞不前的,表达了对未来科技的向往。
师:对。你是从诗所表达的情感方面来谈的。
生:我有一点不明白,想问问诗人,就是最后一句“来时仙境去时苦”是什么意思?
师:好像带着样的意味。
其他生举手。
师:好,你先替诗人说说吧。
生:我觉得是不是说以前很落后,到未来就很辉煌,像仙境一样。
师:你谈到了诗的意境,不知作者的本意是不是这样的呢?
生:我的意思是当一个人来到未来世界的时候,他会觉得像仙境一样,所以在他死的时候会非常痛苦:我为什么要死去,我为什么不能在这个世界上多活一天呢?
师:看来刁乾龙和纪建辉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虽然刁乾龙不像作者说得那么精辟,“但也说出了自己的独立见解。好,这首诗我们点评到此,哪位同学喜欢,请你跟着作者一起高声诵读。
(纪建辉领诵,其他学生齐诵)
师:本来老师真想多点评几首诗可是同学们都知道,写一首好诗是多么不容易,古人就深有体会。诗人贾岛曾用“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来形容写诗的不易;王安石更用“捻断三根须”来形容作诗时冥思苦想的样子;而杜甫更写出了“一生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千古绝句,誓用一生来研究诗作。所以我们想在课堂上完成一首好诗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没关系,就请同学们课下与你的诗友们继续斟酌,好不好?
生:好!
六、总结
师:同学们,在今天的古诗长廊中,大家不仅收获了不少古诗方面的知识,更用满腹诗书为长廊增色不少,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
生:“各领风骚数百年。”
师:通过诵诗,我们重新认识到积累祖国古典文化的重要性,正可谓“好雨知时节。”
生:“当春乃发生。”
师:而通过赏诗,我们让诗的精神渗透心灵,陶冶了情操,这不正是“随风潜入夜——”
生:“润物细无声。”
师:通过作诗,我们懂得了虽然现在自己的诗作很稚嫩,但只要反复推敲,坚持不懈,总有一天我们会写出传唱千古的名篇,到那时,真是“晓看红湿处——”
生:“花重锦宫城”。
师:所以我们今天的作业,也是一生的作业,那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弘扬祖国的古典文化,愿我们的生活如“古诗长廊”般永远充满诗情画意!
篇2:《古诗》教案与课堂实录
《古诗两首》教案与课堂实录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鹤、孟”等个生字。
.正确、通顺、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想象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初步地学会探究性学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会读中有思、读中有悟、读中
有得。
.学会在学习中积累运用古诗句,发展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使学生能够初步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体会诗中丰富复杂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难点
.体会“西辞”“烟花”的意思。
.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导入学习,理解诗题。
由本单元专题“人间真情”入手,进入送别诗的学习。
出示第一首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解释诗题,理解“之”的意思。
(二)初读古诗,理解生字。
1.指名初读。
2.理解生字。
3.自由朗读。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自学诗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难点:西辞烟花
①理解“西辞”。
通过了解“黄鹤楼”和“广陵”的地理位置,理解“西辞”的意思。
②理解“烟花”。
理解烟花的古今异义。
4.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四)三读古诗,感悟情感。
1.初步感悟情感。
2.深入感悟情感。
重点体会:离情、深情。
①体会“离愁”。
通过“孤帆远影碧空尽”,理解离情。
②体会“深情”。
通过“唯见长江天际流”,理解深情。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一)总结学法。
(二)学习交流。
1.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交流要点:两首诗的相同和不同点,了解作者、感受深情。
①有“送”“西”“尽”“故人”四个相同的字词,但具体含义不同。
②了解作者。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③感受深情。
通过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感受深情。
3.配乐朗读。
三、布置作业
阅读其他的送别诗,感受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唐〕李白〔唐〕王维
黄鹤楼画
《古诗两首》教学实录
年级:四年级
整理:印记(三河市皇庄小学 米涛)
师:咱们准备好了?
生:准备好了。
师:上课吧!刚才背的一些送别诗,在动脑过程中,相信你们一定感受到了蕴含其中的真情。可以说自古重离别,可以记载流传下来的作品,可以说不可胜数。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它们,去感受其中美好的真情。让我先来看一首诗,这就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生:(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这个诗题用现在的话怎么说呢?
生: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师:说的真好,在这里有一个特殊的字是?
生:之
师:“之”是什么意思呢?
生:去。
师:是去的意思,还可以说是到的意思。那孟浩然到广陵去了,那谁来给他送别?
生:李白。
师:就是本诗的作者,唐朝大诗人李白。
师:你们知道送别的地点在哪吗?
生:黄鹤楼。
师:非常聪明的孩子。那我们先来看看“鹤”这个字。古人啊,将它这样写。我们都知道,右半部分是“鸟”过去呀,人们把长尾巴的鸟叫做“鸟”。我们大家看左半部分,有谁认识这红色的字?(que隺)对了,猜猜什么样的鸟叫 que呢?大胆的猜。
生:我觉得应该是(……)的意思
师:太对了,那说到这,你对这个鹤字有什么样的印象啊?
生:我觉得是既长又短。
师:既长又短,好像有点不太合情理,是吗?你的意思是什么?
生:左半部分(……)让它尾巴很长,所以(……)
师:它的尾巴应该是不长不短。从字形当中我们就好像感受到了它的美丽。它呀确实是一种让人喜爱的鸟。它的鸣叫声震九天,它的舞蹈雅致翩翩,在咱们中国民间早就被定为仙鹤。黄鹤楼就留下了仙人乘鹤升天的传说。诗人最后还写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就在这充满神奇色彩的天下名楼,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分别了,那我们再来自由的读一读诗题吧,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好,让我们把书打开。100页,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字正腔圆的读读这首诗?
生: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不但字音准确,而且还颇有韵味。我们把这种韵味再来感受一下。
(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第二句。
生: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第三句。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最后——
生: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真是富有韵味啊!就这样,我们来自由的练读这首诗吧。
生: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读好这首诗,那只是刚刚触到它的表层,通过这些诗句,你都了解了哪些诗意呢?说说看,平时你都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理解诗意呢?
生:我一般都用一句话中的重点词和重点句来理解这句话。
师:看样子,从字的意思来理解这句话就好理解了。好办法,你呢?
生:还有先把不懂的字都翻译成现代的话,然后再看这句话。
师:不懂你怎么翻译啊?仔细的说。
生:。
师:好办法。你呢?
生:我理解诗句第一种方法就是查一下上下文,如果有注释的话再看一下注释。
师:非常好。你还有?
生:就是先把自己懂得,然后看一下,然后可以再联想一下。
师:他的意思听出来了吧,谁能再说说,他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理解诗句的?
生:(……)
师:你的方法是他说的这样吗?是呀?其实我感受到了,大家的意思是说,是把会的先想一想,然后呢上下句联系联系,也许刚开始不懂的,一联系上下句就会了。非常好。有的时候,就让我们来默读这首诗,来理解诗句的意思。重点词语之间写批注
生:(自学)
师:要不然咱们这样吧,跟你前后左右的四个同学,小组把你不理解的一些地方互相问一问,也许,好不好?
生:(……)
师:再大点声,让我们都听清楚
生:烟花为什么像烟雾一样?
师:哦,听清楚她的问题了吗?
生:(……)
师:你对自己能满意吗?她的问题是烟花为什么是花,开的像烟雾一般。你怎么理解?
生:形容花开的繁茂。花很多,所以像烟雾。
师:花太多,太繁茂了。这回你满意了吧?其实对烟花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好了,别的组还有问题吗?你们。
生:我们没有搞懂什么叫天际流?
师:这个刚才有的组讨论过了,你们组讨论的,你能帮他解答一下吗?
生:天际流,流你应该知道吧。水都是可以流的,天际就是特别特别远,天边。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长江水都往天际那边流了,一直流向了天边。
师:就是这个意思。不着急,你说的真好。还有问题,你有什么问题?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的碧是什么意思。
师:哦。最后的同学能帮你解答。
生:碧就是很蓝的意思。
师:有一个词叫做碧绿,碧极了,绿极了。你说的意思有点发蓝了,碧空就是……
生:蓝天。
师:说的多好。好了,没有问题了,是吗?还有问题,你说。
生:我不太明白西辞是什么意思?
师:你看看XX马上就举手了,来,请你说吧。
生:因为黄鹤楼在西边,然后人在东边,孟浩然要离开黄鹤楼到广陵,西辞的意思就是离开黄鹤楼到广陵。
师:你说的真好,孩子,你怎么了解他们两个的地理位置的呀?你怎么知道的?说吧
生:就是查了一些资料。
师:他在学习之前就先查的资料。真是个好习惯。确实是这样的,我们大家来看一下。黄鹤楼所在的武汉就在长江和汉江的交汇处,广陵是哪里?
生:江苏省现在的扬州市。
师:江苏省现在的扬州市。其实诗句里面已经告诉我们了。
生: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既然是之广陵,又说是下扬州,看样子这个广陵就是……
生:扬州。
师:他们呀真的就像这位同学所说的这样,在我国的长江流域,而黄鹤楼在?
生:西。
师:广陵在?
生:东。
师:也就是西辞的意思应该怎么说比较恰当呢?你再说一说。
生:我觉得应该是离开西边去东边。
师:哦,离开了西边的黄鹤楼道别了。没错,此时的孟浩然就要沿长江自西向东顺流而下。所以诗中还说道烟花三月下扬州。说到烟花,我们现在在非常重要的日子里,还经常放,见过吗?
生:见过。
师:诗中的烟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意思吗?
生:不是。
师:我们从注释当中也看到了。此时的长江两岸,那正是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百花盛开,春意盎然,使我们感到千里莺啼绿映红。……春色满园关不住。(播放课件)
生:一枝红杏出墙来。
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就在这烟花三月的美好季节,两位情深意重的'朋友分别了。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别诗诞生了,让我们放声读吧!
生: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呢?
生:李白在黄鹤楼那块送孟浩然去广陵,第一句就是说孟浩然要离开黄鹤楼去扬州。烟花三月下扬州是说花开的很茂盛的时候,孟浩然要去扬州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只有一只船在水中,远方蓝天就是没了。
师:只有一只船在江上行驶,是吗?一直到这只船都没有了,消失了。看不见了。
生: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说,只能看见长江,远看就是天连着江,所以说是天际流。
师:江水都流向了天边,是吗?说的不错。如果让我们把这个分别记下来,我想大概至少要用到好几十个图板。可是诗人李白用了多少笔墨呢?
生:28个字。
师:让我们字字入目,句句用心的领悟,透过这28个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了?用我们的心去感受。
生:我感受到李白送孟浩然的时候那种依依不舍,还有那种忧愁的思想。
师:感受得真好,孩子。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种依依不舍的深情呢?接着说吧。
生:就是我是从后两句诗感受到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还有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描写的。
师:故人,老朋友走了,常人都会感到舍不得。这位同学不仅感受到了,而且还给我们读了出来。谁还想谈谈你的感受?
生:我是从第一句和后两句感受到的李白对孟浩然依依不舍的。因为,我觉得李白它船都消失了他还没有走,他在想朋友是不是还能回来。
师:都消失了,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孩子们,古时的长江可以说是“千帆驶过”,但也不会只载一只船吧,可是在李白的眼中,却只有那一艘船,孤帆远影,你能感受到他的心吗?
生:能。我能感受到他对孟浩然感情很深,因为他只注意到了孟浩然的船,一直注视着他,想和他一起去扬州,一直陪伴着他,并没有留意到身边的船。
师:他的眼中,他的心中,只有……
生:孟浩然。
师:如果你就是李白,看到那孤帆远影都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却还长久的驻足,你在想什么呀?
生:我在想孟浩然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多么想和他一起去扬州。
师:多么想和他一起去,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诗句好吗?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说的好,读的好。
生:如果我是李白,我就想,孟浩然会不会去了不会再回来呢?他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你的感受都融入你的朗读当中。你呢?
生:我也想去。
师:你都恨不得想去了。把你的感受读读。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你还想说。
生:如果我是李白,他要是一年半载不回来呢,是无比的思念。
师:无比思念,说的真好。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读的真好,孩子们,我们真的感受到你的思念。他们俩个人的感情有
多深,让我们看看李白写的诗。谁来读一读?
生: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师:而此时,看不到了故人的相貌,听不见了知己的话语。看到,听到的只是在天地间流淌的长江水。望着这滚滚的江水,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多愿意和孟浩然一起去。
生:多愿意老朋友孟浩然赶紧回来呀!
师:眼看帆去远,心如江水流。孩子们,能把这种感受再读出来吗?
生:(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他用自己的感受读了这首诗。此时,我们真的能够感受到李白多么愿意将自己的这番情意放逐江水,让它泛舟远去。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读得真好,让我们感动。我们看,全诗虽没有一个字直接写情,可我们在字里行间却分明看到了诗人的这颗心,感受到了这份情。自古离别多伤悲,“孤帆远影碧空尽,”而不尽的却是这浓浓的离愁,李白吟诵到,女生读——
生:(女)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人在千里外,情在送别中。这滚滚涌动的是诗人的情意,带着这深深的情意,李白——
生:(男)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故人要去的可是花团锦簇的……想到这,又有怎样的感受?
生:李白可能非常惋惜,这么好的机会不能跟老朋友去那么美的地方。他可能很惋惜。
师:什么时候也能像孟兄这样饱览壮丽的河山,那该多好!带着向往的心情再来读一读。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是啊!与故人的深情使得这次分别带着一种离愁。而内心带着对这次远行的向往,又使得这离愁带着一丝愉快。使得这首诗既情意绵绵又雄浑开阔,无怪乎千古流传啊!让我们也带着诗人那复杂的情感再次吟诵一遍。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如果你要知道这正值开元盛世,年轻的李白刚从属地……相信你会对这首诗有更深的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感受。今天,我们先探讨到这里。请大家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怎样步步走进古诗,层层感受到诗的内涵的呢?
生:……
师:古诗和其它文章一样,也是有很多层次的。刚才,我们就试着铺开了这首诗的意思层。从而,通过它的语言文字触摸到了它的情感。其实,古诗的层次还是很多的,因为它的内涵是很难穷尽的。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学习下面这首诗,想想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从中你又体会到了哪种情感。先请大家自己读读古诗,自己感受一番。
生:(自由朗读)
师:能不能先和你旁边的同学交流交流
生:(交流)
师:经过咱们短暂的交流,咱们试着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
师:这次分别不知下次什么时候再相会。因此,这次分别——
生:很悲伤。
师:有一点悲伤,想必两位诗人说了很多分别的话,喝了不少离别的酒。又端起这最后的一杯“劝君更尽一杯酒”这酒中包含着怎样的话。
生:老朋友,明年你一定要回来呀!
师:哎呀!这酒中有的是一份期盼。
生:我觉得这杯酒中还有一份思念。
师:是啊!出使西域,张骞用了十三多年,苏武用了十五年……。这酒中能不盛满了一份思念吗?
生:这酒中还包含了诗人的悲伤,因为老朋友很可能就不会在回来了。
师:事实真的是这样,在这次分别后的两年,王维就去世了。没有想到这次分别真的是一次诀别。你还有怎样的感受?
生:我想到了这杯酒中还有一份祝愿。希望
师:是呀!西出阳关荒漠绝域,安知千里外,不有风兼雨。朋友保重啊!这酒中分明有一份祝愿。千种语言,万种情感汇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首诗写出了每一个送别人的内心情感,激起了很多人的共鸣。这首诗被收入《乐府》,作为送别歌曲广为传唱。也就叫《阳关三叠》
师:让我们在《阳关三叠》中再次吟诵这首诗。
生:(读诗)
师:这首诗还有很多内涵。其实在古代交通不便,因此送别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意的方式。……人不同,事不同,景不同,表达的情意也不同。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够感受到那暖暖的真情。
生:谢谢老师!老师们辛苦了!老师们再见!
篇3:课文《古诗》的课堂实录
峨眉山月歌[1]
峨眉山半轮秋[2],影入平羌江水流[3]。夜发清溪向三峡[4],思君不见下渝州[5]。
[ 注释]
[ 1 ]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以前,是李白即将出蜀时所作,通过咏月来表示对蜀地的依恋。
[ 2 ]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
[ 3 ]平羌:即平羌江,又名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自宝兴经芦山、雅安、洪雅、夹江,到乐山与大渡河汇流入岷江。本诗所指当在乐西北、峨眉县东一段。
[ 4 ] 清溪:应在平羌江边。过去说是犍为的青溪驿,或说在纳溪县西。君:指峨眉山月。
[ 5 ] 渝州:今重庆市为唐代渝州治所。
[ 古今点评]
1.“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和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诗自神韵清绝。(《唐诗笺注》)
2.刘须溪云:含情凄婉,有《竹枝》缥缈之音。(高棅《唐诗品汇》)
3.如此等神韵,岂他人所能效颦(首二句下)? (《唐诗广选》)
4.此就月写出蜀中山峡之险峻也。(《诗法易简录》)
[赏析]1
沁人心脾的幽美境界——读李白《峨眉山月歌》
太白十诗九言月,明月经过诗人反复歌咏成为美丽皎洁动人的形象,赋予了它特别的生命和感情。《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志向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迟疑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秀丽峻伟,李白二十几岁就游览过,写过一首《登峨眉山》。这次远游途中,再次一过。这是一个天高云淡的秋夜,诗人从东北的平羌江乘舟而下,峨眉山上的半轮秋月悬在蓝空,皎洁的月影倒映在静静流淌的江面上,似乎被江水洗得更加明亮。平羌江,因为水色碧绿几乎可以染衣,故又名青衣江。
江水清澈见底,明月银晖洒江。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上下成了一片明亮、透彻、皎洁、银白色的世界。再加上远处峨眉山月在月光映射下,显出灰蒙蒙清秀的身影,这种幽美静谧的夜晚,使人陶醉。峨眉山月也似乎舍不得绿得可爱的江水,安祥地沉溺在江水中,随波游荡,随同着诗人远去的旅舟,和江水一起流向远方。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写的是又一个旅途之夜。平羌江流入泯江,二江合流后又投入长江。诗人一叶轻舟,早早就从泯江岸上的清溪驿动身,朝着三峡飞驰而去,没有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这时离故乡已很远了,眷恋之情油然而生,想寻找从峨眉山就跟随他一同行走的明月,也被岸边的高山遮住,再也看不到了,惜别的离情使他深深地深思起来。
诗中有几个问题须弄清楚。一是“夜发”,有人以为是指“早晨”动身,这可能是认为夜晚不能行船,故如此解。其实夜晚可以行舟。李白因李璘事流放夜郎至蜀遇赦,由蜀入楚时,他有首《荆门浮舟望蜀江》其中有:“流目浦烟夕,扬帆海月生。江陵识遥火,应到渚宫东。”李白这次离家是带有游谒性质,而且他很喜欢晚上行船。他在另一首《渡荆门送别》中有“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的诗句,就是描写月下夜航的壮观。
李白一生好游名山大川,夜游在这类诗中也屡见不鲜,如《东离门泛舟二首》之二:“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明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月下征虏亭》:“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山花如绣颊,江花似流萤。”由此可见,“夜发”就是夜晚行舟,并非指“早晨”动身。七绝篇幅短小,内容集中单纯,较少旁逸斜出,题目、内容既然是写峨眉山月,那么环境就必定集中到夜晚了。
其次是“思君不见”的“君”究竟何指?有好几个选本认为是指蜀地的朋友,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以为是指“峨眉山月”。诗题既是写月。我们先看看李白笔下明月的形象,问题就好解决了。李白情志高远,豪爽飘逸,常把明月作为理想的化身、自由的世界来描绘。除了《把酒问月》外,还有“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甚至还可以随便寄赠,“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最喜欢把月亮人格化,并注入高洁的品质而当作亲密的朋友看待,邀它一块喝酒,而且“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月下独酌》四首之一)。他还把密朋挚友也比作明月,如《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总之,他常把明月当作具有明朗、皎洁、真率的性格的形象来描写。
称月为君,是符合李白的性格的,它是作为故乡的象征而出现在诗中,当然其中也包括了故乡的亲人、朋友以和一草一木。假如把“君”实指为某一朋友讲,那么前三句与此有什么密切联系呢?而且这样一来,诗的`内容就缩小了,味变淡了,不如前者浑厚,入情入理。
七绝只有二十八字,这首诗五个地名共十二字,句句都有地名,这在唐人七绝中,确是绝无仅有的。这首小诗把纪行、写景、抒情融为一体,因此这些地名在诗中所起的作用,也值得细心推究。“峨眉山”、“平羌江”是具有诗情画意的两个地名,一是巍峨俊秀,一是碧绿可爱,再加上明月相映,那样的美景就自然可爱了。
当然它还交待了诗人的游踪。张继的《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寒山寺”也是地名,但似乎在夜晚让钟声把“寒山寺”的“寒”意带给船上的客人。这两诗于此具有同一妙处。李白此诗首句写天空明月静景,次句写江中明月动景,上下相映,动静相衬,构成了一种沁人心脾的幽美明亮的境界。
第三句连用两个地名,既点明了动身地点和将要达到的目的地,语调显得轻快而急促,表示了诗人爽朗豪放的性格。这一句轻轻喝起,末句没有顺流直下,却回波倒卷。“下渝州”点明行舟将到的地点,也意味着船行很远了,“思”的情绪也就产在了。五个地名,前两个重在写景,中间两个偏重叙事纪行,最后一个则偏重抒情,当然这是就其主要作用而言的。
如中间两个也有抒情成分。由于这五个地名带有浓厚景物色彩或感情色彩,因而随分自佳,不觉痕迹,既无重复或枯燥无味之感,又将诗人行踪交待得一目了然,而不觉得呆板,反具流畅飘逸的风神。 (魏耕原)
篇4:古诗《望天门山》课堂实录
古诗《望天门山》课堂实录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这首诗,留意每句诗最后一个字。
师:这四个字分别是什么?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吗?(板书:开,回,出,来)
生:“回,开”和“出、来”是两对反义词。
生:不对,应该说它们都是动作词。
师(点头):对。我们判断时不要想当然,要认真分析和体会。
师:再想想,这几个动作分别是谁的动作?仔细读读诗句,说说你体会到什么?
学生自由默读古诗后作答。
生1:“开”是楚江的动作,是说楚江将天门山分开了。
生2:“回”也是楚江的动作,说的是江水从这儿折回而去。
师:对,这是因为天门山将江水阻断了,滔滔的江水在这里遇到大山的阻挡,只好折往北而流。所以称“回”。
生3:“出”是青山的动作。
师:(紧跟着扮不解状,问)咦,青山为什么要“相对处”呢?它真的会移动出来吗?
生(笑):不是!因为小船驶过来了,站在小船上看两岸的天门山,好像青山也在移动。
师:噢。我听懂了你的意思,。你是想说,青山并没有移动,只是因为李白乘坐的小船顺着江水向天门山移过来,让李白感觉到两座青山像是迎宾一般,相对出来迎接自己。对吗?
生若有所悟,纷纷点头。
师:对啊!同学们看,楚江、孤帆和天门山这些本无生命的景物,开始在浪漫的诗人李白眼里,他们像活了一般。楚江一往无前地浩浩荡荡向前奔流,像一把巨大的斧头劈开了天门山,可是迫于天门山的.阻挡,又不得不“至此回”。而青山呢,它们会彬彬有礼的“相对出”来迎接远道而来的贵客;而“孤帆”虽是小小的一片,却来自太阳升起的地方,而且有峻伟的青山专程相迎,李白屹立船头,多么自豪!
师:同学们想不想再读读诗,体会这些感觉?
学生纷纷自由读诗。全班有感情的齐读
[反思]
本诗作者李白素有“浪漫主义诗仙”之称。他的诗歌大部分想象雄奇,语言大胆夸张。《望天门山》是诗人25岁时途经长江中下游(此段称楚江)写下的又一名作。以往教学古诗时,有个常见的毛病——难以共鸣。诗人所描绘的前景与学生的情感无法相通,有的只是干巴巴的反复诵读。没有动情的朗读。即便动用声、色、影像课件,也难以激发起学生与诗人的的情感碰撞。
为了改变这样的现象,我试图先让自己仔细研读李白的诗歌,找到他的诗歌特色,然后引导学生对古诗“字斟句酌”。象诗人一般想象画面,推敲品析。我们发现这首诗将天门山的峻拔,楚江的气势,及诗人的豪迈通过四个动词——“开、回、出、来”体现出来。于是,教学初始,我便抓住四个动作词,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动作的发起者”——“楚江、天门山、孤帆”。让同学们发挥想象力,感悟诗人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面对高山峭壁,滔滔江水,而依然豪迈的气势。通过这样的引导想象,再带着体会和感悟诵读,便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5:英英学古诗的课堂实录
英英学古诗的课堂实录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课,直接入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一个叫英英的小朋友在家给奶奶背古诗的故事,愿意和老师一起写字的同学请抬起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板书: yīng ying shī
英 英 学 古 诗 )强调轻声音节ying和整体认读音节 shī,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课题旁这幅小图,图上画的是谁?他俩在干什么?
生:图上画的是英英和奶奶,他俩在说话,你说一句,我应一句,这叫对话。前面练习一中我们已经了解了对话的形式和朗读的方法。英英和奶奶究竟在说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俩的对话。
二、民主导学,灵活识字
师:请大家借助汉语拼音,自由朗读课文,并用你喜欢的不同的符号圈画出绿线条里的生字和田字格里的生字以及生字组成的词语,遇到难读的生字、词语、句子要多读几次。(学生自由朗读)
师评价:在刚才的读书过程中,老师发现大家的读书姿势很好,圈画生字时的握笔姿势也很规范,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1、集中认识二类生字
师:现在我们开火车比试比试谁认识了绿线条里的生字朋友,看看哪列火车已经准备好了。(找一小组开火车识记)
(1)生字带拼音带词语抽读
bèi yí shuāng sī niàn dǒng táng
背给你听 疑是地上霜 思 念 听 懂 唐 代
(2)生字去拼音带词语抽读
师:生字朋友把拼音帽子藏起来了,你还认识他吗?(再找一小组开火车识记)
背给你听 疑是地上霜 思念 听懂 唐代
2、检测朗读,随文学习一类生字
师:火车现在已经开进了课文,现在谁来扮演英英读英英的第一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从英英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指名读)
生:我知道了英英学了一首古诗叫《静夜思》。
(教师随机板书:shǒu
首 )
师:“首”是量词,一首古诗,还能说一首什么?
生:一首歌曲 两首诗歌……
师:“首”除了是一个量词之外,还可以扩哪些词?
生扩词:首长 首先 首都……
师:英英学了哪首古诗呢?
生:静夜思
师:老师已经把这首古诗完整的呈现在大屏幕上,自己放声练一练,英英能学会,相信你肯定也能学会。(出示大屏幕,学生自由朗读)
师:这首诗的题目《静夜思》中包含两个生字。“静”是左右结构的字,左半部分是一个新部首“青”字旁,右半部是后面10课即将学到生字“争辩”的“争”,合起来读“jìng”。想想,你在哪些场合你见过“静”字?
生:我在医院、会议室、图书室、电影院……
师:让我们齐读这首诗。(学生齐读)
师:英英背完,奶奶是怎样回应的?谁来读奶奶的话?(指名读奶奶的话
教师随机板书:yì si
意 思)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是“心”字底的字,音节都是整体认读音节。
师:思念的“sī”,和“意”组词就变成轻声“si”,齐读一次。(学生齐读)
师:谁来替英英告诉大家这首诗的意思,谁来读英英的第二次对话?(指名读后教师评价长句子的朗读情况,大屏幕出示并指导读好长句子:远离家乡的人/望着那天上的月亮,/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
师:书上说照在床前的是——
生:照在床前的是明亮的月光。
师:想想生活中还有什么光可以照进来?
生:太阳光、电灯的光、蜡烛的光……【教师板书:zhào
照 边写边形象描述帮助识记:“太阳光(写‘日’)召集在一起(写‘召’)发出万丈光芒(写‘四点底’)”】
篇6:英英学古诗的课堂实录
师:谁能用“照”说句话?
生1:太阳光照耀着大地。
生2:路灯照亮了马路。
……
师: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地上就像铺了一层——(生:一层白霜)
【教师板书:céng
层 强调平舌、后鼻音,和“首”一样都是量词,并进行一层(楼) 一层(纱布) 一层(烟雾)的扩展练习】
师:选两位同学分别扮演英英和奶奶完成最后一次对话。(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教师板书:lǐ
李 并问:什么李?学生回答:“木子李”】
师:“李”除表示姓之外,还表示一种水果——生想之后回答:李子,还有桃子和李子合称“桃李”。
3、回归整体,强化识记。
师: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么多的生字(教师指板书),大家练习读一读,看谁认识的既快又对?(生自由练习)让我们一起叫出这些生字宝宝的名字吧(学生齐读)
4、字回课文,强化朗读
师:现在这些生字宝宝出来玩得有些累了,想回课文里休息休息,相信把他们放回课文你会把课文读得更好。(学生再次练习朗读课文后进行同桌分角色朗读和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对话)
5、回顾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想想英英和奶奶进行了几次对话?从对话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生:英英和奶奶进行了三次对话。
生:我了解到英英背了一首古诗叫《静夜思》。
生:我还了解到《静夜思》的意思和诗人。
6、小结延伸,形成积累
师:除了《静夜思》李白还写了很多诗,你还背过李白的那首诗?(学生背《朝发白帝城》、,《古朗月行》等诗)
7、指导写字
师:田字格就是生字的家,我们现在要请生字宝宝回家了,回家前大家先仔细观察“英”、“静”两个生字写好哪一笔是最关键的?
生:我觉得“英”要把下面的横写长些,“静”的“青”字旁的“月”撇要变成竖。
……
师: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请抬起小手和老师一起把生字宝宝送回家。(教师师范写“英”、“静”两个生字后让学生顺便将“首”、“意”“思”五个生字进行描红、练习本上仿写)
三、检测导结
师:这节课大家读得认真,听得仔细,字也写得很漂亮,现在老师就要检测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1、小组开火车读词语。
2、指名推荐朗读课文。
3、听写五个生字,同桌互判,反馈一百分的和共性的错误,教师集体强化识记。
师:《静夜思》这首诗究竟讲的是什么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yīng ying shī
篇7:古诗《山行》课堂实录
古诗《山行》课堂实录
一、设计理念
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以及多元认识是本节课的出发点。其二,古诗文化博大精深,贵在积累,教给学生一些古诗学习的基本方法,使他们能在课外迁移运用,在更广泛的学习天地中,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并体会作者的情感。各种形式的朗读、小组内当小老师、我是小画家等活动形式都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二、教学目标
1、学会多音字“斜”,理解这首诗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2、通过想象,感受诗中美的意境,体会作者写诗的情感。
3、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理解、感悟、体会古诗的意境。
四、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古诗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
师:我国的北京是著名的旅游城市,你们去过北京的哪些地方?
生:香山
师: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枫叶
师:是呀,到了深秋,香山上满山遍野,一片火红,你们想不想去看看那山上的红叶,那就随我到北京一游吧。(播放仰天风光——香山的枫叶)
师:你们感觉这怎么样?一起说。
生:很美。
师:这么美的景色,若是让画家看到了他会怎么做?
生:把这幅美丽的图画画下来。
师:说的真好,让诗人看到了——
生:作一首非常有诗意的诗。
师:对,唐代就有一位叫杜牧的著名诗人,他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那美景所吸引,触景生情,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学这首诗。
板书:山行(杜牧)
师:那么你们平时是怎么学古诗的?
生:先背诵这首诗,再学会默写,然后抄写诗意。
师:这种方法不错,想不想用另种方式来学这首诗?(想)那就请同学们自己先来读读这首诗。
投影: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有哪里不懂的?
(生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
师:他的读音读准了吗?
生:他把“斜xia”读成了“xie”
师:应该是——
生:石径斜
师: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
生:诗人被满山的枫叶吸引住了。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诗中这句“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说明诗人不再行走,要在这里观赏一下枫叶。
生:他还写了连绵起伏的高山。
师:同学们读书真仔细,你们读的时候,还有哪些字词不理解呢?老师把这首诗贴在黑板上,谁有不理解的字词,请你上来圈一圈,画一画。
(生上台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提出的问题。
山行的行 石径 斜 生处 晚 红于 坐爱
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提出这么多的问题,既然问题是大家提出的,愿不愿意再和大家的 力量来共同解决呢?(愿意)现在,大家就利用字典、词典和手中的资料,同桌两个一起来商讨这些问题,争取人人都当老师,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对方。
(同桌互相讨论。)
师:想不想把自己讨论的结果告诉大家。(想)
师:从大家的声音里可看出大家信心十足。
师:“行”你是怎么理解的?“山行”呢?(在山上行走)
那么诗人在山上行走都看到什么呢?请同学们看第一句诗(投影:远上寒山石径斜)结合同学们画出的字词,谁先说说你的理解?
生:“寒山”是深秋时的山。
生“远”是深远的意思。“石径”是石头小路的意思 。“斜”是倾斜的意思 。
师:谁敢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生:在深秋时节的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方。
师:说得真棒。
师:请看第二句诗。“深处”是——
生:深处是飘浮的意思。
师:那白云深处呢?
生:白云飘浮的地方。
师:那对这句诗是怎么的理解?
生:在白云飘浮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几户人家。
师:真不错。前两句诗,同学们理解的非常好,那后两句诗咱们一起说,行吗?
(投影: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谁想来试试。
生:“坐“是因为。“红于”是比……还要红。
师:那什么比什么还要红?
生: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师:你理解的真棒。
生:晚是傍晚。
生:我通过查资料知道霜叶树是经霜变红的树叶,多指秋天的枫叶。
师:查资料这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诗的理解呢?
生:我停下来,是因为喜欢在这美丽的枫树林,在夕阳照耀下显得格外红。
师:咱们能换种说法吗?
生:四周枫叶如火,更显得红叶娇美,远远胜过早春二月的花,所以诗人被这美景吸引住了,停下车来观赏。
师:说得太好了。通过我们合作学习,已经解决了提出的问题,基本了解了诗意。现在,让我们结合对诗的理解,再来朗读这首诗。读诗讲究抑扬顿挫,老师试着给这首诗加上了停顿符号。同学们,请看“︱”表示停顿的时间稍短些,“‖”表示停顿的时间稍长些。当然,你有不同的停顿方法也行。
(出示课件: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生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
师:谁能说说他读得怎样?
生:我觉得他读得很好,加上了感情。
师:听得真仔细。是呀,读书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那么,我们就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师;通过读,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有的诗中是”白云深处”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课前我看过两本书,一本书是“白云深处”,一本书上是“白云生处”。
师:研究古诗的学者也提出了两个问题,请看
出示课件:各抒己见
白云生处
第一种解释:白云飘浮的地方。
第二种解释:在古代,人们以为云是“触石而生”。,大山就是白云的故乡,在《山行》这首诗中,“生”可以理解为产生或生成的意思,白云生处就是白云生成的地方。
“晚”
第一种解释:傍晚。
第二种解释:,“晚“有6种解释,第二种解释为“时间靠后”,再看诗人所处的`季节,是枫叶被秋霜打过且红似火的季节,时间靠后的秋季是深秋或晚秋。在《山行》中,“晚”的解释应是晚秋或深秋。
师:他们对诗中的两个词理解有所争议:一个是“白云生处”,一个是“晚”都有不同的解释。请同学们自己把这些解释读一读,然后放到诗中想一想,你觉得哪种解释最有道理,你自己还有没有其他解释?请同学们试试。(生自由读“各抒己见”)
师:谁有自己的想法,请站起来说。
生:我觉得是第二种解释,因为在古代,人们认为
“云”是从深山或山洞里形成的,是飘出来的,杜牧是古代的人。
师:你是从诗人的年代出发的,还有吗?
生:我赞同。在古代有些字有不同的意思 。如“见”还读“xian”。所以我认为是第二种解释。
师:还跟其他的诗联系起来了,不错!对于“白云生处”大家都谈了自己的观点,说的也挺有道理,不过,你觉得哪种解释最有道理,就采用哪种。谁来说说“晚”的解释?
生:
师:大家都大胆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是我们学古诗应具有的精神。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诗中写了许多景物,你觉得哪处景物最美呢?
生:枫叶。它有顽强的生命力,还非常红。
师:你不光看到他的外面,还看到了它的生命力。
生:石径,石头铺成的小路。它外表虽不美,但是它把自己埋起来 ,让人们从他身上走过,默默地让人们完成一天的旅途,而不求任何报酬。
师:你考虑问题真深刻,不光看到了它的外表,还看到了它的奉献精神,你们想不想具有它的这种精神。(想)
配乐朗诵一:《汉宫秋月》古筝。
师:如果把这些景物合起来,就更美了。让我们配上音乐读读这首诗。大家可以站起来,也可以加上动作。
配乐朗诵二:《夕阳箫鼓》琵琶
师:还想读吗?这次请同学们小声读,边读边想象诗中美丽的景物。
配乐:《秋日的私语》(钢琴)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随着第三段音乐,这时在你在脑海里会出现了什么图画呢?
师:看到同学们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我都不忍心打扰你们。好,谁想说出你心中的图画?
生:满山遍野,全都是一片红色,小鸟飞来飞去,一股股清泉,山间飘着几朵白云,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处,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几户人家。
师:远景渗着近景,淡雅掺着红叶,诗人看到此景,已陶醉。
我们也被这美景所吸引,现在让我们作个小画家,请看这幅插图,与你们心中的图画有不同之处。
生:这幅没有房子,没有小路。如果让我来画,我会画上小鸟在唱歌,还有些游人在尽情观赏,加上几朵飘浮的白云。
生:画上一些绿草地,一大片片枫叶。
师:同学们真不愧是小画家,提出了这么多合理建议,课后,把你们心中的图画画下来。这节课通过我们独立学习,在小组内当小老师等方式理解了这首诗。通过学习各抒己见,谈心中的画,我也是小画家等活动对这首诗进行了探究,这些都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我相信利用这些方法,你们一定会学到更多、更优秀的诗篇。
板书设计:
山行
杜牧
迷住 陶醉。
篇8:附:《望庐山瀑布》课堂实录
附:《望庐山瀑布》课堂实录
师:(配乐)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欣欣向荣.有景色壮丽的群山峻岭,有令人神往的江河湖海.多少作家、诗人用他们饱含激情的`笔来描绘我们祖国的山山水水.前段时间,我们在语文课上去了美丽的颐和园,游览了四川九寨沟神奇的五彩池.今天,我们还要到庐山去旅游,欣赏那儿的瀑布.三年级时,我们也学习了一篇有关瀑布的诗歌.那时,瀑布留给你什么印象?
作 者:袁雪菲 吕谦 作者单位: 刊 名:四川教育 英文刊名:SICHUAN EDUCATION 年,卷(期):2003 “”(1) 分类号: 关键词:★ 优缺点的评语
★ 山雨教学实录
【《古诗》课堂实录附总评(锦集8篇)】相关文章:
《望庐山瀑布》课堂实录素材2022-12-24
山雨的教学方案2023-01-25
《将进酒》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2022-05-06
《梅花魂》优质课教学实录2023-03-25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2024-02-05
小学教学实录2022-08-08
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改编作文2022-11-20
内科教研室计划2022-08-19
十五从军征 课堂教学实录(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2022-10-17
古诗文学评论范文赏析2024-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