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提纲(集锦8篇)由网友“落地”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高三历史复习提纲,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高三历史复习提纲
列强侵华
鸦片战争(1840——1842年 道光)
一.原因:
⑴根本:英法美等国家在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迅猛发展,需要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殖民扩张,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
⑵直接:中国的禁烟运动——1839年虎门销烟(体现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鼓舞斗志,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
二.经过:(略,看看课本即可)
结果:失败,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内容见前面表格。)。
(关税协定严重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便利英国对华商品倾销,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本质意图。)
主观原因:清王朝封建制度腐朽落后;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的强大。
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不能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三.影响:
⑴政治:国家主权、领土主权遭破坏,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中国历史进程发生重大改变,开始沦为双半社会,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中国革命任务发生变化;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革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⑵经济:中国从此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
⑶文化: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代表“开眼看世界”。
⑷客观积极: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兴起,城乡商品经济发展,中国被迫向近代化迈进。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咸丰)
实质: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原因: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
直接原因:“修约”要求被拒绝。
二.经过(看看即可):1856年英法两国联合发动战争。在此后的两年间停停打打,直至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列强迫使清政府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1858年)、《北京条约》(1860年)。(内容见前)
三.影响:
⑴对中国:
政治:国家主权完整进一步破坏,双半程度进一步加深,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
经济:外国侵略势力从沿海深入内地,扩大经济侵略,中国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⑵对清政府:
权力结构变化:建立总理衙门、总税务司和京师同文馆。
统治阶级内部: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
☆补充:
1.有人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的继续和扩大,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为什么?
同意;目的、性质相同。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第一次相比,在通商口岸布局上有何变化?
由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沿江乃至内陆。
3.通商口岸为什么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区?
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原料丰富,中国当时海防力量薄弱,英国海上优势得以发挥。
4.烟台在历史上两次对外开放,有何本质不同?
第一次:二鸦,社会性质发生变化进一步沦为双半社会,主权不独立,综合国力弱,被迫对外开放。
第二次:20世纪80年代,主权独立,完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主动对外开放。
篇2:高三历史复习提纲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一.背景:⑴根本: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积极对外侵略扩张,制订了大陆政策。
⑵主要:日本爆发经济危机,政局不稳,日本政府企图通过发动对外战争挽救危机。
⑶直接:朝鲜东学党起义(起义平息后日本继续增兵,中日关系破裂)。
二.经过:了解
三.结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内容见前
影响: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卖国条约。
①割地: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②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便于列强利用贷款加强对中国经济的控制;同时,促进了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
③开埠:列强侵略势力进一步伸向内地;
④设厂:外国资本的积压,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反映了西方列强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从此,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
四.影响:
1.对中国:
⑴政治:宣告洋务运动破产,中国双半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国际地位下降。
⑵经济:促进自然经济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逐渐登上历史舞台。
⑶思想:掀起维新思想,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热潮。
⑷为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清政府进行现代军事改革。
⑸为挽救民族危机,各阶级民众和知识界展开了不同形式的救亡图存斗争(戊戌变法和义和团),中华民族开始觉醒。
2.对西方列强:极大刺激了列强侵略的野心,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划分势力范围,严重破坏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篇3:高三历史复习提纲
八国联军侵华(1900—19)
一.原因:
根本原因:列强为瓜分中国,扩大侵略;
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二.过程:略
三.结果:《辛丑条约》
(1)与以往条约相比,有何变化?—无割地无开通商口岸,开始政治控制军事控制为主。
(2)为什么不再瓜分中国?——中国人民反抗的决心
影响:巨额赔款不仅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而且使中国的税收被列强操纵控制;在北京设立使馆界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四.影响:
⑴政治:对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双半社会,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两大矛盾趋于汇流。
对清政府:一定程度上推动清王朝改革运动。1901年实行新政,19预备立宪。
对中国人民:巨额赔款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引起人民反抗,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对列强:改变策略,由瓜分中国转为以华制华。
⑵经济:促进小农经济进一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⑶思想:引起民主革命思想,客观上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客观上促进近代化。
篇4:高三历史复习提纲
中华民族的抗争
太平天国(1851—1864)
一.背景:
⑴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列强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导致中国社会矛盾的激化。
⑵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严重(广西),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人民起义此起彼伏。
⑶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成为太平天国的理论基础。(局限性)
二.过程:
⑴开始标志:1851年广西金田起义,建立太平天国。
⑵正式建立政权的标志:1853年定都天京(南京)正式建立起与清对峙的农民革命政权。(近代史上在南京建立的政权:太平天国、南京临时政府、南京国民政府)
⑶军事上全盛标志:先后进行北伐(失败)西征(胜利),1856年攻克江南江北大营,军事上全盛。
⑷由盛转衰的标志:1856年天京变乱。
⑸失败的标志:1864年天京陷落。
三.纲领:
1.前期:《天朝田亩制度》
⑴内容: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理想社会。
⑵目的: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
⑶评价:革命性: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愿望,调动了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思想结晶。
落后性:不代表先进生产力——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向,仍然属于封建小农经济的范畴,具有封建落后性。
空想性:建立在个体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绝对平均主义,违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利于解放发展生产力,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⑷结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提不出先进科学的革命纲领。
2.后期:《资政新篇》——洪仁玕提出改革内政的治国方案
⑴内容:政治上主张依法治国等;经济上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等;
文化教育上,提倡设立新式学堂等。
⑵评价:
特点: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提出最早最完善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
积极:代表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方向,具有资本主义时代特色,是进步的。
消极:未能反映农民最迫切的土地问题;战争的环境,缺乏实施的社会条件。
四.失败原因:
⑴根本原因(主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⑵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
意义:
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
意义:⑴太平天国坚持,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⑵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⑶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达到了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并破天荒的提出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这是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智慧结晶。
教训: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民主革命的胜利。
时代特点:
背景新:发生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时期。
性质新(任务新):反封建同时反对外来侵略。
思想新: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其纲领是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结果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
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因为此时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的性质。
六.如何从近代化的角度看太平天国:
积极: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的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客观上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阻力;《资政新篇》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愿望,顺应了历史潮流。
消极:《天朝田亩制度》仍以小农经济为基础,违背了历史潮流,阻碍了近代化;政治上仍带有封建传统的等级特权观念,不利于近代化发展。
篇5:高三历史复习提纲
日本全面侵华(1937—1945年)
一.回顾日本侵华:
⑴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不断膨胀,逐渐形成了侵略朝鲜、占领中国,进而征服全世界的对外扩张政策。
⑵1894—1895年发动甲午战争,强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从中国攫取了大量利益。
⑶1900—19的八国联军侵华,日本参与其中。
⑷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日本趁机加快侵略中国的步伐。
⑸1931年9月18日,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侵略中国。
⑹1937年的“七七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
二.日军的滔天罪行:
⑴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被杀的中国人达30万以上。
⑵日本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惨无人道地用中国活人作实验,仅哈尔滨惨遭杀害的中国人达三千以上。日本遗弃在中国的生化武器仍然威胁着中国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⑶日本在占领区建立伪政权,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和“清乡运动”,进行残暴的殖民统治。并进行经济掠夺。(以华治华、以战养战、奴化政策)
⑷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频繁“扫荡”实行残暴的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
☆归纳总结列强侵华对中国的影响:
⑴消极:
①一方面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中国经济因依赖列强而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是造成中国近代日益贫穷和落后的根源,中国的社会性质以及与其密切联系的社会矛盾、革命任务都发生了变化。
⑵客观积极:
列强侵华的同时把西方先进技术、思想带到中国,给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
☆近代列强侵华的阶段性特点:
⑴19世纪40—60年代,列强侵华的开始阶段,包括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主要侵华国家是英、法,其次是美、俄。侵略范围主要是在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主要方式是武力侵略,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各种特权,加紧商品输出,掠夺原料。
⑵19世纪70—20世纪初,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逐步增强。包括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列强在继续发动军事侵略的同时,加紧资本输出,政治侵略方式从“中外和好”到瓜分再到“以华治华”。
⑶一战至二战期间,美、日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逐步先是日本独霸中国,后美国逐步确立在中国的优势地位,侵华的主要手段扶植代理人。
☆近代前期列强侵华:
侵略国家:由英法等几个国家到多国;
侵略范围:由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沿江到内陆到瓜分狂潮;
侵略方式:以军事为后盾,掠夺原料,以商品输出为主到继续军事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政治侵略以“中外和好”到瓜分再到“以华治华”;
经过的战争:两次鸦战到甲午战争到八国侵华。
☆对西方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的认识
在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了六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即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了解)、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把中国从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逐步拖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从原因来看,西方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是它们开拓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本目的是要通过武力打开和占领中国市场,攫取侵略权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当然,中国的落后和历届政府的腐败,也是列强敢于对中国发动战争的原因之一。
从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来看,两次鸦片战争主要是以战争为手段,以打开和扩大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为目的,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商品倾销的愿望;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则是以侵吞中国邻国和边疆地区,扩大资本输出为目的,反映出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分割世界的要求;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以镇压中国革命和瓜分中国为主要目的,是资本输出导致领土瓜分的必然反映;至于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则是30年代日本法西斯主义妄图独占中国、征服世界的称霸战争,是帝国主义阵营分化的结果,也是东西方帝国主义矛盾斗争的必然结果。
从发动者来看,侵华国家经历了由一国到多国,再由多国到一国的变化。先是以英国为首的欧美列强,接着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加入,最后是美日两国在中国进行激烈的争夺。在地域上由欧洲列强为主到以美日两国为主,反映了近现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向它的两侧转移的变化趋势。
从规模来看,战争的持续时间一次比一次长,涉及地区一次比一次广,危害程度一次比一次大。
从结果和影响来看,除了30年代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失败告终外,其他历次侵略战争都以中国的失败宣告结束,失败的基本原因是社会制度、生产技术的落后和政治的腐败。同时,每一次侵华战争,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近代中国落伍的最主要根源。尤其是两次鸦片战争和日本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不仅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不断觉醒,在历次侵华战争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对于列强的侵华战争,在复习中要注意加强比较。如两次鸦片战争的比较,中法战争与甲午战争的比较,近代史上两次中日战争的比较,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以往历次侵华战争的比较等。
篇6:高三历史总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
夏朝: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公共权力和王位世袭制度。
商朝:内外服制度。
特点:商王有支配内外服的实际权力,但控制力有限;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分封制。
一.分封制:
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前提),周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封国,拱卫王室。
2.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3.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异姓贵族。
4.分封内容:土地、人口、物资和武装。
5.影响:①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周王与各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③周王确立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加强。
④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⑤易形成割据势力,威胁中央政权和国家统一,埋下春秋战国分裂割据的祸根。
6.分封制瓦解原因及表现:
原因: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受封的诸侯力量日益强大,王室衰微。
表现:出现了春秋争霸,战国兼并的混乱局面,商鞅变法在秦国推行郡县制,开始否定分封制,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废分封,实行郡县制。
二.宗法制:
1.含义: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2.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②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大宗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③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4.作用:①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③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5.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前提和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领域的具体表现。
6. 西周的宗法制对今天依然有影响主要表现:
①积极作用是注重家庭建设,认祖归宗,提倡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②消极影响是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
三.礼乐制度:实质:维护宗法分封制制度的工具。
四.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⑴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⑵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说明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⑶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政权带有原始部族色彩。
⑷形成了开创性、继承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原因:
⑴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对分散,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保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开始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
⑵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维护其经济利益和镇压人民的反抗。春秋战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使用),宗法分封崩溃,吸取诸侯割据教训,巩固维护国家统一需要。
⑶战国法家思想的影响。
⑷辽阔的大河文明易形成中央集权。
⑸前提:秦的统一
发展历程:萌芽:战国——确立:秦朝,——发展完善:汉——元(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发展)——顶峰衰落:明清
一.背景:秦统一
⑴经济:生产力提高(铁犁牛耕的出现),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⑵政治: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度瓦解,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各国竞相变革。
⑶思想:战国百家争鸣,法家思想。
⑷前提:经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秦王雄才大略,结束了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⑸地理:辽阔的大河文明易形成中央集权。
篇7:高三历史总复习提纲
雅典的民主政治
一.形成条件:
⑴地理环境:岛屿港湾众多,有利于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而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体制的产物。
⑵经济:高度发达的工商业为雅典民主政治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⑶政治:贵族制下实行的集体领导制度,为进一步向民主制演化准备了条件。
⑷平民和贵族的斗争促使雅典发生了一系列改革,最终走上了民主轨道
(雅典民主不是上帝的恩赐,不是天才的发明)。
⑸仁人志士的努力。
(二)确立过程:1、基础——梭伦改革:
⑴内容:①经济上:颁布“解负令”,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并采取发展工商业的措施。
②政治上:A 按财产多少将雅典自由民分为四个等级。
B成立”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
C 设立最高法院——陪审法庭,受理公民投诉。
⑵意义: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确立——克里斯提尼改革:
⑴内容:①以地域为基础重新划定10个行政选区,不分等级、以抽签方式从各个行政选区选举代表组成“五百人会议”。
②从10个选区中各选一人组成“十将军委员会”。
③制定“陶片放逐法”,对个别有企图的野心家进行政治放逐。⑵意义:以新的行政选区制度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雅典国家由此最终形成。这次改革使雅典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事务,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3、“黄金时代”——伯里克利时期:
表现:⑴除十将军以外,各级官员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的方式产生。
⑵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由民众组成的“陪审法庭”拥有最充分的权力,“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⑶“五百人会议”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当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执掌国家最高权力。
⑷为保证所有公民,尤其是低等级公民能积极参加国家政治事务,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三.内容:⑴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审议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公民均有权参与。
⑵五百人议事会使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并主持大会;国家最高长设行政机关;所有符合条件30岁以上的公民皆可参加;成员由抽签产生。
⑶民众法庭是最高司法机关和监察机关,符合条件的公民皆可参见;成员由抽签产生。
⑷规模不大的行政和军事机关负责处理其他具体事物;符合条件公民参加;成员选举产生。
⑸一切官职向公民开放并由选举产生。
四.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
⑴人民主权——雅典的国家管理大权掌握在全体公民手里。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和其他军事、行政机关的人员构成及运转原则,都是这一特征的充分体现。
⑵轮番而治——所有公职人员都实行任期制。所有公民轮流统治与被统治。公民内部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人人有权参政议政。一个人统治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统治。在具体运作上,国家公职人员的选举都用抽签方式决定。这最能体现轮番而治的原则。
五.实质:奴隶主贵族的民主。
六.评价:1.积极:⑴创新性:在古代君主制盛行的情况下,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势,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推动了雅典的全面繁荣,开创了西方民主政治先河。
⑵优越性:民主有利于正确的决策,有利于修正错误,有利于监督政府为公民服务。
⑶文明进步性:促进了文化广泛深入发展,使希腊文明成为古代西方、乃至整个世界重要的文明中心。
2.消极:⑴适用范围狭窄,适用于小国寡民城邦的直接民主。
⑵民主的范围是男性公民,外邦移民、妇女儿童、奴隶和他国公民除外。
⑶文化素质不高的人参与政权,易造成权力的误用滥用。
总之,它在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促成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臻于极盛的同时,又残忍地窒息、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它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
篇8:高三历史总复习提纲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Ⅰ第一种总结:
⑴政治:难以形成统一的政治中心,不易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有利于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
城邦含义:是一种国家形态,一般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若干村落。公元前8~6世纪,古希腊城邦逐渐形成。最大的城邦是斯巴达和雅典。
特点: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划分依据:各邦都有公民大会,各邦公民在公民大会中参政权利的大小决定城邦政体的类型。(城邦公民指具有“公民”身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男性公民,边区居民、外邦人、奴隶、妇女都没有公民权)。
政体类型:城邦政体呈多元状态,最为流行的政体是贵族制(如斯巴达)民主制(如雅典)。此外还有君主制、寡头制和僭主制。
特征:形式多样;都属于公民政治,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民主氛围浓厚。
实质:城邦公民集体联合起来,保护自身利益、压迫奴隶与外邦人的一种国家组织。
⑵经济:多种经济形态并存,生产生活多样,文明呈现多样化。
⑶对外:航海业和海军对古希腊人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古希腊的殖民扩张。
影响:①政治:人员的频繁流动扩散,瓦解古希腊血缘亲族组织,地缘战胜血缘私有制战胜原始血缘共产制,利于民主制发展;扩大了地域生存空间。
②经济:促进了各地的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
③文化:吸取东方文化成果,为创造自己独特的文明奠定基础,也促进了思想的开放自由,勇于探索,冒险精神和平等互利的观念。
★ 高三文科学习方法
【高三历史复习提纲(集锦8篇)】相关文章:
高二化学教学工作总结2023-05-21
高考复习方法总结2023-06-03
高三化学上学期教学计划2022-09-21
高中语文笔记应该怎样分类2023-09-27
高考状元谈语文学习经验2022-11-15
历史备课组教学计划2023-02-14
高二学生怎么学习历史2023-06-03
初中英语作文很差怎么办2022-04-30
高三教师的工作总结2024-05-21
高三化学教学计划学情分析2023-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