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自序》 4

时间:2022-12-07 07:30:25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呐喊〉自序》 4(共7篇)由网友“oceaneyes”投稿提供,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过的《〈呐喊〉自序》 4,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呐喊〉自序》 4

篇1:《〈呐喊〉自序》 4

《〈呐喊〉自序》 4

学习目标:

1、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过程

2、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命名为“呐喊”的原因

3、学会从关键的词句入手分析解决问题

学习重点:

1、抓住作者介绍《呐喊》这条线索,理清脉胳。

2、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3、学会从关键词句入手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现代社会信息量特别巨大,知识浩如烟海,我们在获取知识的时候必须有所选择,不可能把每一本书都看一遍,要想了解一本书的内容,就要看书前面的序言,序言有的是作者请别人写的,它可以告诉我们书的内容,有的是作者自己写的,它可以告诉我们写书的宗旨和经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自己为他的小说集《呐喊》写的序言――《〈呐喊〉自序》。

二、介绍课文出处并释题:

(参看注释1)初中时学习过《故乡》、《一件小事》、《社戏》、《孔乙己》等小说都选自鲁迅先生的同一个小说集《呐喊》。《呐喊》一共收集鲁迅小说14篇。《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本文是这部小说集的序言,鲁迅在这篇序言中,通过回顾自己从19世纪末到五四时期的经历、自己的思想发展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历程,说明了.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呐喊》的主题,也反映了作者的观点。

介绍序言知识(结合课本P66页),强调“自序”一般多说明写书的宗旨和经过。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既然“自序”一般多说明写书的宗旨和经过,那么鲁迅写《呐喊》的宗旨是什么呢? “呐喊”是大声呼喊助威的意思,由此看来,鲁迅先生也是在给人助威的,那么他是在给谁助威呢?请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他是在给这些猛士呐喊助威,那么,这些猛士又是什么人呢?鲁迅先生又说,他的呐喊只是“聊以慰藉”、“使他们不惮于前驱”,为什么猛士“前驱”还会害怕?他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前驱的?

(简单介绍时代背景:突出三点。A、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走向崩溃,屡受列强的侵略而无力抵抗。但是几千年封建传统思想的惯性,使中国社会各阶层不能正视现实,不能接受西方现代文明的优势地位,不愿从思想、文化等精神方面反省中国。B、中国漫长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抑和毒害,造成民众的愚昧、麻木和冷漠。C、中国近代的改革,一直都是不彻底的,这使许多先驱者感到失望甚至绝望,于是沉沦下去,有些人逃避现实,在辉煌的古代盛世寻求安慰,有些人沉湎于声色犬马中麻醉自己,甚至走向了反动。虽然变革总是受到挫折,但是还有许多人在奋斗。越来越多的人像鲁迅一样,认识到思想救国才是根治中国现状的良药。他们纷纷从西方现代思想中寻找药方。于是出现了“新文化运动”。.写作《呐喊》这一时期,正值“五四”新文化运动高峰,经历了对中国长期深刻观察和思考的鲁迅,“多取材于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猛士们为什么会是“寂寞”的呢?“寂寞”这个词在文中出现好多次,把它们找出来。

(1)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

(2)这是怎样的悲哀啊,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3)这寂寞又一天一天长大的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4)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驱除的,因为这与我太痛苦。

(5)后来也亲历或旁观过几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为我所不愿追怀。

(6)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传染给也如我那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鲁迅先生的“寂寞”是什么意思?也就是他所感到的(“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啊,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由此可见,先生的`寂寞正是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毫无反应的悲哀。那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四、分析课文第一部分(1―10§:鲁迅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思想发展历程)。

1、齐读第一节思考:这里“梦”指的是什么?

明确:指作者年轻时候的理想和追求。

2、为何理想叫做“梦”呢?

明确:由于这些美好的希望、理想都未能实现,所以后来回忆起来,就如同梦幻一般。未能全忘的一部分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3、年轻时的鲁迅曾做过哪些梦?

提示:梦的产生是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发展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我们先来看文中叙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经历,思想又是如何发展的呢?阅读1――10节,找出地点并概括其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

(1)绍兴 侍亲疾 看透世态,想走异路

在绍兴的四年,服侍久病的父亲,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并寻找药引。

这段生活经历,让鲁迅看见世人的真面目,于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我们结合鲁迅的家庭情况来看。鲁迅幼时家庭经济比较宽裕,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愁生计。但十三岁那年,家庭突遭变故,祖父因科举案件下狱,继之而来的是父亲患了重病,家庭陷入困顿,只得靠典当衣服首饰来换钱给父亲治病,在侮蔑里接了钱,昔日闰土眼中的“少爷”遭到了别人的歧视与白眼,倍感人间的冷漠,看透世态炎凉,于是想走异路,产生了第一个梦“学洋务”。

(2)南京 求新知 选择学医,救民报国

在洋务学堂,鲁迅所学课程有:格致(物理、化学)、算学、地理、历史、绘图、体操,并且看到了一些生理卫生之类的书。这些知识与作者在三味书屋中所学的《四书》、《五经》中的孔孟之道相比较,都是新知识,因此在洋务学堂作者主要是探求西方新的知识,可概括为“求新知”。这些新知识使作者渐悟中医是骗子,知道西方医学能维新,于是去仙台学医,“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治的病人的疾苦,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因此我们可概括为“选择学医,救民报国”。

(3)仙台 攻医学 领悟要著,弃医从文

在仙台,作者主要攻读西方医学,初中学的《藤野先生》就是对仙台学医生活的回忆,作者回忆了最使他鼓舞,最使他感激的藤野先生。学医之梦很美满。为什么又动摇呢?

明确:原因是看时事画片。时事画片的内容是日本人杀中国人,围观的是自己的同胞,这场景使鲁迅受到极大震动,他为麻木得受人欺侮、任人宰割而不自知的同胞感到激愤和悲哀,这使鲁迅的学医之梦彻底破灭,以此为转折,树立了新的梦想,提倡文艺,开始了新的人生,去东京,进行最初的文学活动。(领悟了要著,弃医从文。)

(4)东京 搞文艺 悲哀寂寞,深刻反省

在东京,鲁迅为搞文艺从事了许多工作,文中主要叙述了办杂志《新生》。《新生》的结局如何?(并未出版)

《新生》的失败,给鲁迅以沉重的打击,看见自己“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感到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的悲哀。

明确:客观原因:国民精神麻木,群众不觉悟,对于呐喊,既非赞同,也不反对。

主观原因:对自己寄托希望过高,认为自己是英雄,思想不切实际,青年人特有的狂热病。满怀信心,满怀希望地办杂志,一旦希望破灭,那失望也是很深,很痛苦的。为了驱散这种痛苦与寂寞,鲁迅采用了种种麻醉法,沉入于国民中,回到古代去,于是去了北京S会馆抄古碑。

从作者的生活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年青时的梦想共有三个(好梦),一个是通过学洋务来就国,即洋务救国梦;一个是通过学医来拯救像他父亲一样的病人,并在战争时去当军医,即学医救国梦;第三是想通过文艺来唤醒麻木的国民,即文艺救国梦。从作者的梦想中我们可以看出,一直贯穿在作者梦想中的是他那一颗救国救民的热心,作者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我们应当很好地体会。三大梦想的破灭使作者陷入了无边的寂寞中,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寂寞呢?

作者的这种寂寞并非真的无聊,也不是无事可做,而是一种“不特没有人来赞同,也还没有人来反对”的孤独,是爱国者报国无门的忧愁,是先行者曲高和寡的悲哀,更是思想者穷天究地的反省。“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这种寂寞是作者对黑暗统治的反抗,对麻木国民的当头棒喝。在寂寞中作者深刻反省,从而克服了对自己寄望过高、思想不切实际的青年人特有的狂热病,为他以后团结众人,从事“韧”的战斗奠定了基础。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把握全文主旨。

2、找出文中的关键句子并理解其含义。

&

篇2:《呐喊》自序.

《呐喊》自序.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鲁迅.写作《呐喊》的缘由和思想发展过程,

2.学习围绕中心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选择典型事例说明思想发展过程的写法。

3.掌握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鉴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鲁迅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教学设想

1.本文内容精深,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时应突出重点,扣住“好梦”的具体内容,领会作者思想发展过程。

2.教师指导自读应注意点拨,抓住实质性问题深入思考。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初中时学习过鲁迅先生的哪些小说?

《故乡》、《社戏》、《孔乙己》等。

这些小说都选自鲁迅先生的同一个小说集《呐喊》。

《呐喊》是鲁迅1918―1922年的短篇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呐喊》体现了作者彻底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今天我们学习鲁迅自己为他的小说集《呐喊》写的序言――《〈呐喊〉自序》。

此文写于1922年12月。作者在序言中回顾自己从19世纪末至“五四”时期的生活经历、思想发展及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说明了.写作《呐喊》的缘由和自己的创作态度,表现了鲁迅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二、阅读感知

掌握字词

__(zhì)铺 __(zú)业 久__(wéi)

不__(míng)一钱不__(dàn)于前驱

愤__(mèn)反__(xǐng)

困顿:⑴劳累得不能支持。⑵生计或境遇艰难窘迫。

奚落:用尖刻的话讽刺、嘲笑,使人难堪。

小康:指家庭经济比较宽裕。

随喜:佛教用语,原意是随着别人参拜佛殿或做善事,这里是跟随别人一起活动的意思。

久违:好久没见。

不名一钱:没有一文钱。名:占有。

曲笔:这里指不拘泥于事物真实情况的一种写法。

愤懑:气愤;抑郁不平。

三、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的过程

地点――生活经历――思想发展

(1)绍兴――侍亲疾――看透世态,想走异路

(2)南京――求新知――选择学医,救民报国

(3)仙台――攻医学――领悟要著,弃医从文

(4)东京――搞文艺――悲哀寂寞,深刻反省

(5)北京――抄古碑――苦闷沉默,思索追寻

(6)北京――应索稿――看到希望,作文呐喊

四、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叙述自己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思想发展过程。

1层.总写(第1自然段);

2层.分叙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及思想发展过程。

第二部分(从“S会馆里有三间屋”到结尾):介绍.写作《呐喊》的缘由和他为革命而创作的文艺观、创作态度。

1层.写自己创作小说的动机;

2层.说明创作《呐喊》的指导思想、小说成集时的心情和小说的命名

第二课时

研读课文

1.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说的“我在年轻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这里的“梦”指的是什么?

“梦”是理解全文的主要线索,也是“文眼”之所在,通篇叙事线索可列为“好梦”――“寂寞”――“呐喊”。应着重弄清它们的含义。“梦”是指作者年轻时候的生活追求和理想。由于这些美好的希望、理想都未能实现,所以后来回忆起来,就如同梦幻一段。

2.年轻时的鲁迅曾做过哪些梦?

学洋务改变命运

攻医学救国救已

治文艺改变精神

这些梦都基于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热忱和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反抗。这就是鲁迅思想发展的基本点。虽然这些梦幻都未能实现,但作者深沉的思索,勇于追求真理的爱国精神却始终贯串于他整个生活经历之中,成为他后来呐喊战斗的强大力量。

3.揣摩鲁迅的“寂寞”

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

这是怎样的悲哀啊,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这寂寞又一天一天长大的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驱除的,因为这与我太痛苦。

后来也亲历或旁观过几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为我所不愿追怀。

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传染给也如我那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啊,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由此可见,先生的寂寞正是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毫无反应的悲哀。

那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因为他曾经叫喊过,可最终失败了,是什么事呢?

(办《新生》)

那么,他办《新生》的目的是什么?在原文中找出根据。

(改变国民的精神)

当时国民的精神是怎样的?

(愚昧落后麻木)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学医的时候看的幻灯片)

那么,鲁迅先生又为什么去学医呢?从文中找出。

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助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国人对维新的信仰。

.总结起来,他学医的目的就是救民报国。可见,无论是最初的学医,还是后来的治文学、办《新生》他都为了,实现自己的强国救民的理想,可这理想最终还是没能实现,在作者看来,不能实现的原因是什么呢?

除了自己主观上的原因之外,主要是国民的精神麻木,群众不觉悟,对于呐喊既不赞同也不反对。所以在他看来,国民已经没有了希望,自己也只剩下深深的悲哀和寂寞。而猛士们的`奋斗也正如我那里一样,有热情而国民没有反应,所以前驱的猛士是奔驰在寂寞里的。因此他们需要有人呐喊助威。

4.文中有金心异与鲁迅争论铁屋子能否被摧毁的一段对话。在“假如一间铁屋子”的对话中,用了许多比喻来揭示思想观点。请具体说明“铁屋子”、“熟睡的人们”、“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各比喻什么?

铁屋子:比喻黑暗浓重的旧社会,极深刻地说明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熟睡的人们”比喻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精神麻木的国民。

“大嚷起来,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比喻用宣传的力量使较为明白的一些人认识处境的险恶。

除此之外还有几个比喻贴切,寓意深远的句子――

示众的材料看客:比喻麻木得受人欺侮,任人宰割而不自知的人们。

置身于毫无边际的荒原:比喻叫喊于生人中却毫无反响而感到狐独。

听将令:比喻适应新民主主义思想文化革命的需要。

大毒蛇:比喻寂寞如何缠住了灵魂。

5.作者再次从事文学,完全是因为钱玄同的鼓励了吗?

“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在于将来。”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

“但我的麻醉法却也似乎已经奏了功。”

作者重新开始治文学,并非仅因钱玄同的请求,更多的倒是在圆他的年轻时的救民报国的梦想。这正回应了他在文章开头提到的年轻时候做过许多梦,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由来。

先前的思想发展是形成《呐喊》的深厚的思想基础,而金心异的来访则是.写作《呐喊》的直接契机。

6.小说集各为《呐喊》有何含义?

其含义有二,一是为唤醒精神麻木、“熟睡”的人们起来抗争,而发出战斗呼喊;一是为慰藉战友,使之“不惮于前驱”的呐喊助阵。

小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清楚地知道了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原因。而围绕着《呐喊》的由来作者也讲述了他的思想发展过程,那就是从年轻时的好梦到悲哀的寂寞,然后是奋起的呐喊。从作者好梦、寂寞、呐喊的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忧国忧民思想一直都没有变,用作者的《自题小像》中的一句话可以鲜明地体现作者的思想:“我以我血荐轩辕。”

7.作者在叙述经历中都列举了哪些典型事例(典型材料)来说明白己思想发展的历程?

在故乡,选用了父亲患病家境“坠于困顿”,他整日奔波于质铺和药店,但最后仍不免父亡的典型事例。家庭败落,庸医害人,为他后来抉择学医,埋下了种子。仙台学医,突出了一次放映时事画片的情景,集中反映了“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的新认识,从而打破了他学医救国的美梦,决心弃医从文。在东京治文,他也只写了“新生”杂志从创始到失败的经过。这件事给他以深刻的影响,不仅“好梦”破灭,而且还留下无端的寂寞和悲哀。在北京蛰居,虽有五六年时间,但也只选取了“钞古碑”的一件事。深刻反映出作者所感受到的“寂寞”太沉重了。朋友索稿,作者写了一段寓意深刻的对话。这是作者从寂寞到呐喊的过渡,这些典型事例,对思想的转变,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8.叙述经历与议论思想发展之间有什么关系?

本文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把叙述经历与议论思想观点结合起来,既叙述了重要经历,又阐明了思想发展的进程。每段叙事之后,都有相应的议论。的确是叙事具体生动,议论精辟透彻,起到前后照应,互相补充的作用。叙是议的前提与准备,议又是叙的内容的深化和提高。既使读者得到了感性认识,又明确了作者思想转变和发展的原因。其手法异常高妙。

作业:

课外阅读《呐喊》。

※资料库

一、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

1.《呐喊》的篇名和

篇3:《呐喊》自序

鲁迅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回家之后,又须忙别的事了,因为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药引也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对的,结子的平地木,……多不是容易办到的东西。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 N进K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我的母亲没有法,办了八元的川资,说是由我的自便;然而伊哭了,这正是情理中的事,因为那时读书应试是正路,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而况伊又看不见自己的儿子了。然而我也顾不得这些事,终于到N 去进了K学堂了,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生理学并不教,但我们却看到些木版的《全体新论》和《化学卫生论》之类了。我还记得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便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同时又很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

因为这些幼稚的知识,后来便使我的学籍列在日本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校里了。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我已不知道教授微生物学的方法,现在又有了怎样的进步了,总之那时是用了电影,来显示微生物的形状的,因此有时讲义的一段落已完,而时间还没有到,教师便映些风景或时事的画片给学生看,以用去这多余的光阴。其时正当日俄战争的时候,关于战事的画片自然也就比较的多了,我在这一个讲堂中,便须常常随喜我那同学们的拍手和喝采。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在东京的留学生很有学法政理化以至警察工业的,但没有人治文学和美术;可是在冷淡的空气中,也幸而寻到几个同志了,此外又邀集了必须的几个人,商量之后,第一步当然是出杂志,名目是取 “新的生命”的意思,因为我们那时大抵带些复古的倾向,所以只谓之《新生》。

《新生》的出版之期接近了,但最先就隐去了若干担当文字的人,接着又逃走了资本,结果只剩下不名一钱的三个人。创始时候既已背时,失败时候当然无可告语,而其后却连这三个人也都为各自的运命所驱策,不能在一处纵谈将来的好梦了,这就是我们的并未产生的《新生》的结局。

我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是自此以后的事。我当初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后来想,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然而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驱除的,因为这于我太痛苦。我于是用了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使我沉入于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后来也亲历或旁观过几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为我所不愿追怀,甘心使他们和我的脑一同消灭在泥土里的,但我的麻醉法却也似乎已经奏了功,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

S会馆里有三间屋,相传是往昔曾在院子里的槐树上缢死过一个女人的,现在槐树已经高不可攀了,而这屋还没有人住;许多年,我便寓在这屋里钞古碑。客中少有人来,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问题和主义,而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去了,这也就是我唯一的愿望。夏夜,蚊子多了,便摇着蒲扇坐在槐树下,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又每每冰冷的落在头颈上。

那时偶或来谈的是一个老朋友金心异,将手提的大皮夹放在破桌上,脱下长衫,对面坐下了,因为怕狗,似乎心房还在怦怦的跳动。

“你钞了这些有什么用?”有一夜,他翻着我那古碑的钞本,发了研究的质问了。

“没有什么用。”

“那么,你钞他是什么意思呢?”

“没有什么意思。”

“我想,你可以做点文章……

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没有入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说: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就有了十余篇。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这样说来,我的小说和艺术的距离之远,也就可想而知了,然而到今日还能蒙着小说的名,甚而至于且有成集的机会,无论如何总不能不说是一件侥幸的事,但侥幸虽使我不安于心,而悬揣人间暂时还有读者,则究竟也仍然是高兴的。

所以我竟将我的短篇小说结集起来,而且付印了,又因为上面所说的缘由,便称之为《呐喊》。

一九二二年十二月三日,鲁迅记于北京。

篇4:《呐喊》自序.

《呐喊》自序.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鲁迅写作《呐喊》的缘由和思想发展过程,

2.学习围绕中心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选择典型事例说明思想发展过程的写法。

3.掌握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鉴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鲁迅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教学设想

1.本文内容精深,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时应突出重点,扣住“好梦”的具体内容,领会作者思想发展过程。

2.教师指导自读应注意点拨,抓住实质性问题深入思考。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初中时学习过鲁迅先生的哪些小说?

《故乡》、《社戏》、《孔乙己》等。

这些小说都选自鲁迅先生的同一个小说集《呐喊》。

《呐喊》是鲁迅1918―1922年的短篇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呐喊》体现了作者彻底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今天我们学习鲁迅自己为他的小说集《呐喊》写的序言――《〈呐喊〉自序》。

此文写于1922年12月。作者在序言中回顾自己从19世纪末至“五四”时期的生活经历、思想发展及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说明了写作《呐喊》的缘由和自己的创作态度,表现了鲁迅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二、阅读感知

掌握字词

__(zhì)铺 __(zú)业 久__(wéi)

不__(míng)一钱不__(dàn)于前驱

愤__(mèn)反__(xǐng)

困顿:⑴劳累得不能支持。⑵生计或境遇艰难窘迫。

奚落:用尖刻的话讽刺、嘲笑,使人难堪。

小康:指家庭经济比较宽裕。

随喜:佛教用语,原意是随着别人参拜佛殿或做善事,这里是跟随别人一起活动的意思。

久违:好久没见。

不名一钱:没有一文钱。名:占有。

曲笔:这里指不拘泥于事物真实情况的一种写法。

愤懑:气愤;抑郁不平。

三、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的'过程

地点――生活经历――思想发展

(1)绍兴――侍亲疾――看透世态,想走异路

(2)南京――求新知――选择学医,救民报国

(3)仙台――攻医学――领悟要著,弃医从文

(4)东京――搞文艺――悲哀寂寞,深刻反省

(5)北京――抄古碑――苦闷沉默,思索追寻

(6)北京――应索稿――看到希望,作文呐喊

四、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叙述自己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思想发展过程。

1层.总写(第1自然段);

2层.分叙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及思想发展过程。

第二部分(从“S会馆里有三间屋”到结尾):介绍写作《呐喊》的缘由和他为革命而创作的文艺观、创作态度。

1层.写自己创作小说的动机;

2层.说明创作《呐喊》的指导思想、小说成集时的心情和小说的命名

第二课时

研读课文

1.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说的“我在年轻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这里的“梦”指的是什么?

“梦”是理解全文的主要线索,也是“文眼”之所在,通篇叙事线索可列为“好梦”――“寂寞”――“呐喊”。应着重弄清它们的含义。“梦”是指作者年轻时候的生活追求和理想。由于这些美好的希望、理想都未能实现,所以后来回忆起来,就如同梦幻一段。

2.年轻时的鲁迅曾做过哪些梦?

学洋务改变命运

[4]

篇5:《 呐喊》自序

《 呐喊》自序

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2、明确鲁迅先生为何要创作《呐喊》。

3、体会鲁迅先生思想脉络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设想:

鲁迅先生的文章,从来都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我们要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最主要的是,要学习他“针砭时弊”,“揭示病根”的务实文风,学习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骨气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这应该是可以贯穿和落实到鲁迅先生所有文章的教学中。

具体到本文而言,我们认为,应将重点放在鲁迅先生为何要创作《呐喊》这一问题的探讨上,在引导学生阅读本文时,深入思考,探讨分析,最终解决这一问题,则其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

教学方法:点拨、讨论、讲授。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提起鲁迅先生,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同学们在初中时学过他的哪些小说?(《故乡》、《故乡》、《孔乙己》等)大家知道这些小说选自哪一部小说集吗?(《呐喊》)《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1922年12月,鲁迅为自己的这个集子写了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呐喊〉自序〉〉。(板书)

二、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2.明确鲁迅先生为何要创作《呐喊》。

3、体会鲁迅先生思想脉络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鲁迅生平(照片)

1、照片简介

2、鲁迅年表

年份::::事件::::

1881农历八月初三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口。

1893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狱,父周伯宜重病,家产中落。

1898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

1902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

1906与朱女士结婚,复赴日本,中止学医,研究文艺。

1909归国,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化学教员。

1918~1936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以鲁迅为笔名发表,创作源源不断。

1936十月十九日上午五时二十五分于上海病逝。

三、课文解读(多媒体运用)

教师:无论是伟大的领袖还是平凡的百姓都有自己的梦想,那么,同学们,你们有自己的梦想吗?(有)好,我们先来欣赏一下鲁迅的一首诗---《梦》。

1、鲁迅的《梦》

很多的梦,趁黄昏起哄。

前梦才挤却大前梦时,后梦又赶走了前梦。

去的前梦黑如墨,在的后梦墨一般黑;

去的在的`仿佛都说,“看我真好颜色。”

颜色许好,暗里不知;而且不知道说话的是谁?

暗里不知,身热头痛。你来你来!明日的梦。

---《梦》

说明:这里的“梦”是指一种憧憬、一种希望、一种理想。在“那风雨如磐”的黑暗年代,各种各样的人,做着各种各样的“梦”。但这一个又一个的“梦”不是“黑如墨”,就是“墨一般黑”,没有什么不同。身在黑暗中,什么都看不见,就象在没有窗户的“铁屋子里”,身热头痛,快要被闷死了。鲁迅在这里为什么这么说呢?鲁迅究竟有过什么样的梦呢?好,下面我们来看鲁迅的好梦.

2、鲁迅的好梦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己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1)“我在年轻的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这里的梦有哪些?

——洋务救国梦;学医救国梦;文艺救国梦。

(2)鲁迅曾经学过医,凭着鲁迅的聪慧与勤奋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个名医,可鲁迅为什么最终弃医从文了?(《滕野先生》:看录象,)那当初又为什么去学文呢?(救治象他父亲那样的人;日本明知维新促进了日本的发展)

(3)大家知道,梦想总是美好的,但如果你们的梦想在突然间都破灭了,那么此时你的内心感觉如何呢?(痛苦、失望、寂寞)

当然,我们的鲁迅先生也不例外,1923年鲁迅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演讲中就曾说道:“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走。”

3、鲁迅的寂寞

我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独叫喊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然而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维新不成,学医不就,治文不遂,三大美梦的无情破灭,使鲁迅空有一腔救国救民的爱国热情,陷入了无边的寂寞之中。

(1)、说说鲁迅在这里的寂寞具体是指什么?

鲁迅先生所说的寂寞是指奋斗者苦于找不到变革现实的途径而产生的愤懑与彷徨,是战士们在精神上的孤独。

(2)、青年学生应如何对待自己人生旅途中可能存在的寂寞?

寂寞不是鲁迅的“专利”,古来圣贤皆寂寞。爱国诗人屈原有“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寂寞,亡国之君李煜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寂寞,即便是豪放的李白,也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寂寞。可以说,没有寂寞,李白成不了“诗仙”,李煜当不是“词帝”,屈原留不下名传千古的《离骚》,鲁迅也写不出振聋发聩的《呐喊》。

由此可见,寂寞别具一番魅力,它可以教会我们正确认识自我,调整自我,实现自我,最终超越自我。作为跨世纪的一代青年学生,大家应该直面而不是回避寂寞,应该战胜寂寞而不是被寂寞打败。

(3)鲁迅是怎样面对他的寂寞的?一蹶不振?还是?好,我们来看他的两首诗。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自嘲》

4、鲁迅的呐喊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就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寂寞并非消极,鲁迅在美梦破灭之后,救国救民的志向并没有泯灭,他坚信“希望在于将来”。

(1)、首先大家如何理解这段话中的“铁屋子”、“熟睡的人们”、“大嚷起来”?

“铁屋子”用来比喻黑暗的、禁锢得极为严密的旧中国。

“熟睡的人们”用来比喻愚昧、麻木的国民。

“大嚷起来”用来比喻为唤醒广大民众而发出的“呐喊”。

(2)鲁迅看到了希望吗,如何理解这里的希望?

我们可以结合《故乡》里最后几句话来理解这种“希望”。(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通过以上关于鲁迅先生好梦、寂寞、呐喊经历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忧国忧民思想一直都没有变,用他的《自题小像》中的一句话可以鲜明地体现作者的思想:“我以我血荐轩辕.”

四、内容小结

鲁迅先生在创作《呐喊》之前,到过哪些地方?产生过哪些想法?

南京学医救国好梦

仙台从文救国

东京精神寂寞寂寞

北京奋起呐喊呐喊

生活经历思想经历

通观全文,这篇文章的叙事线索很清晰了,那么是什么呢?

——“(好)梦”、“寂寞”和“呐喊”

四、扩展延伸

1、我们来谈谈鲁迅

(1)你喜欢鲁迅先生吗?

(2)你最喜欢鲁迅先生的哪部作品?

(3)请用一句话评价一下鲁迅先生?

2、鲁迅的伟大

自己背着固袭的重担,掮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鲁迅

我…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下去,以伺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

----鲁迅

孔夫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是新中国的圣人。

---毛泽东

------结束------

篇6:《〈呐喊〉自序》 6

学习目标:

一、了解鲁迅.写作〈呐喊〉的缘由和思想发展过程,学习鲁迅追求真理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二、学习本文围绕中心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选择典型材料说明思想发展过程的写法,并了解序这种文体的特点。

三、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如下能力:

1、主动、全面的探究知识的能力。

2、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3、在网上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

4、通过网上的有效信息,写一篇有深度的分析鲁迅及其作品的文章的能力。

5、根据自己所写文章和收集的有效信息,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相关问题的能力。

6、有创意地提出新颖独到的观点并进行充分的诠释的能力。

学习指导: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本文是鲁迅先生为自己1918-1922年写的短篇小说集(共14篇)写的序言,记叙了作者思想发展的历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社会观、文艺观和创作态度。学习本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通读全文,概括出鲁迅先生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概括段意可借助复句分析和句间关系及语法分析等手段,特别是要充分认识第一段及倒数第二、三、四段各句关系或复句关系;然后借助表示地点的词语以及承递性的语句,列出全文提纲。)

2、了解“序”的文体特点,在理解全文大意的前提下,结合本文的文体,结合重点语段,概括出鲁迅先生创作小说并命名为《呐喊》的由来。

3、理解文意时,可结合初中学过的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一件小事》、《故乡》等,对重点语段要细加揣摩,并通过同学间的相互讨论,质疑解难。

4、课外阅读《呐喊》中的小说,如《狂人日记》、《药》等,以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二、抓住特点,突出重点

《〈呐喊〉自序》是一篇很不寻常的序文,为什么呢?一方面是指它的内容十分重要,还指它在写法上很有特色,抓住特色,就有利于对内容的理解。

1、统一笔调下的组合式结构:从全文结构看,可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按年代先后叙述他先有志于医学而后又弃医从文的一段经历,是他自传的一个片断;后一部分,写的是《呐喊》集中小说创作的经过,用了散文的形式。但是,作者在全文的.写作中,无论是写人还是叙事,都运用了文艺性的散文笔调,从而给人以和谐统一的感觉。

2、组合结构下波澜起伏的内容:作者写梦与梦的破灭,写希望与失望,变化迭出,在波澜起伏间,把他生活的那一段中国历史的动荡影象融化在自己身上。

3、序文与文集表现手法的统一:鲁迅写序文,很注意文集中的内容,在序文中把具体的描写与生动的叙述结合在一起,在记叙性的散文中包含着小说和杂文的手法。同样,他为《野草》写《题辞》,用的是散文诗的情调;为《中国小说史略》作《序言》,用的是文言。

4、精炼含蓄的语言:作者写他和金心异的对话,说自己的梦和寂寞,都很让人玩味。

学习方法:

一、自主学习,解难质疑

1、浏览课文,寻找关键词:关键词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快速阅读本文,从中提取几个你认为能涵盖全文内容的关键词(点:“梦”――“寂寞”――“呐喊”等)。

2、深化或细化阅读,扩充关键词:能结合文章,解说特定的关键词,补充事实依据,使之丰富充实。

3、领悟课文,领略比喻之美:如“寂寞如大毒蛇”、“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铁屋子”、“呐喊”等,使文章含蓄深刻、妙趣横生。

4、精读第22段,正确理解鲁迅的“听将令”?(此时的呐喊带有明确的'目的性,是遵从革命先驱者的意愿的“呐喊”。)

5、结合提纲,试分析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由于本文既要叙述自己过去的某些经历状况又要表述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演变,所以采取了夹叙夹议的写法。)

二、合作探讨,研究拓展

1、小组合作研究

① 关键词的微妙变化说明了什么?(点:叫喊、大嚷和呐喊三个词的有序运用,巧妙地表现了鲁迅先生由主张文艺救国到运用文艺做革命武器的心路历程。)

② 详写“消沉”生活为了什么?(点:一方面表现了鲁迅先生对文艺救国失败后的无限痛苦与寂寞;另一方面,也恰恰证实了鲁迅先生并不是真正的消沉,他是在沉默中反思,在反思中积蓄战斗的力量。)

③ “呐喊”有什么丰富的内涵?(点:呐喊是鲁迅先生所从事的革命文艺,更是鲁迅先生的革命宣言、革命态度与革命行动,也是对前驱者的鼓励和慰籍,一种唤醒和号角,一种希望和期待――革命队伍的壮大和事业的兴盛。)

④ 王朔在《我看鲁迅》一文中说:“我认为鲁迅光靠一堆杂文、几个短篇是立不住的,没听说有世界文豪只写过这些东西的。”针对王朔的这个评论,你有什么看法?(点:关键是要有理有据)

2、小组组合落实

① 确定人员:全班同学自由组合,4个人为一组。

② 确定选题:在下列选题中或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问题中确定一个:

A、研究鲁迅传记为他的思想发展划分阶段,尤其要侧重研究和课文有关的前期思想发展。

B、研究鲁迅小说,为他的人物形象归类,尤其要侧重研究《呐喊》在现代文学史、思想史上的地位。

C、研究课文本身,诠释“呐喊”一词的丰富内涵,重点研究“鲁迅为什么创作《呐喊》”,以及“为什么而‘呐喊’”这两个紧密相关的问题。

D、自由研究,对由课文中引发的有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如鲁迅写小说为什么要用曲笔等。

③ 明确分工:组长,负责组织落实、协调关系;另外分笔记输入员、上网查询员、资料整理员、研究报告汇报员等。

④ 上报情况:小组人员、选题、研究分工、研究安排、所须帮助等。

3、收集资料

各组在互联网上查找并收集资料。参考网址:

① 鲁迅传记:鲁迅传记.写作的历史回顾(一)、(二):  www.booker.com.cn/gh/paper38/1/class003800001/hwz1796.htm

www.booker.com.cn/gh/paper38/1/class003800001/hwz1797.htm

② 鲁迅小说:

A、《鲁迅小说的“复仇”主题》www.tyrtvu.edu.cn/upfile/gonggao/-11-8/7733.htm

B、《我看鲁迅小说》

www.white-collar.net/wx_hsz/luxun/plzl/011.htm

C、《鲁迅小说的解读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old.eastedu.com/tianfu/jiaoyanzu/yuwen/20021009-01.htm

D、《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www.cysschool.com/http/lw2.htm

篇7:《〈呐喊〉自序》 6

www.pep.com.cn/200307/ca257881.htm

B、说鲁迅的“曲笔”:

beike.cixiedu.net/3/326/text/3265007.htm

4、整理资料

① 全组讨论,综合整理。

② 在“卫星话语――专题语文学习”网(www.yessay.net/)或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bbs.fwsir.com/cgi-bin/luntan/leoboard.cgi?catlog=3)的相关论坛发帖组织更大范围的专题讨论,综合整理讨论情况。

③ 各组将研究成果写成小/论文。

三、交流成果,进行评价

1、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成员的研究成果。形式可以是演讲、.课件演示、图片展示等。

2、其他小组针对汇报小组的汇报进行提问,形成答辩。

3、每人写一篇800字以上的关于鲁迅及其作品的文章发至我的电子邮箱和“卫星话语――专题语文学习”网或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bbs.fwsir.com/cgi-bin/luntan/leoboard.cgi?catlog=3)。

4、由师生联合对每位同学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评估重点是按时完成任务情况、搜索信息能力、信息组织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小组协作意识和研究报告书面表达情况。

《〈呐喊〉自序》教学设计6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心经》系列自序

呐喊读后感800字高中

呐喊高中的读后感800字

高中《呐喊》读后感

初中生读《呐喊》有感的作文

呐喊读后感高中作文

呐喊读后感800字作文

《呐喊》优秀读后感心得

呐喊 读后感

小说《呐喊》读后感

《〈呐喊〉自序》 4
《《〈呐喊〉自序》 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呐喊〉自序》 4(共7篇)】相关文章:

呐喊阅读心得体会中学生作文2024-04-16

呐喊读后感550字2023-01-19

描写中学生呐喊读后感2022-11-13

表示关于《呐喊》的心得体会2022-06-13

关于《呐喊》读后感500字2022-05-24

高三语文下册文学常识残参考2023-09-20

呐喊看书心得怎么写2022-11-13

高一读后感800字2022-04-30

呐喊课文读书心得2022-05-07

《鲁迅自传》读后感2023-09-26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