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望天门山的古诗

时间:2022-12-10 07:53:50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改写望天门山的古诗(精选8篇)由网友“Johan奇妙冒险”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改写望天门山的古诗,希望大家喜欢!

改写望天门山的古诗

篇1:改写望天门山的古诗

清晨,我拿上几两银子,来到楚江边。看见附近有一个小船经过,我就大声把它叫来了,然后给了船夫几两银子,上了船观赏风景。

我先抬头看看前面这天门山,立刻感叹道:“好雄伟啊!”只见天门山从中间断开,看起来就像是一座大门。两座山像巨人一样守护着这里,楚江就从它们脚下流过。岸的两边还有几片枫林,叶子火红火红的,简直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它们“哗哗”地舞动叶子,仿佛在迎接人们的到来。

再一低头,我又发现了水面的几只白天鹅,它们优雅地游着,还不时地伸一伸脖子,真令人赏心悦目。这里的山都是绿油油的,大片大片的树林挺立在山上。还有许多好看的鸟儿,在天空中飞着,唱着自己的歌曲,这可真美啊!

转眼间,船就驶到了“大门”的中间。在这里,水形成了巨大的漩涡。这些漩涡不时地飞出许多水珠,在太阳的照射下亮晶晶的,让人感觉仿佛是在仙境一样。我觉得,楚江真是个调皮的娃娃,他故意制造出这些漩涡用来玩耍,他可真顽皮啊!这时,几条银色的小鱼游到了我们的船边,跟着我们的船尽情游着。可能,它们也知道,这里有漩涡,所以才跟着我们的船,想平平安安地游过这里吧。

终于,我们离开了这个“大门”。这时,太阳伯伯也升起来了,它发出耀眼的光芒,把水面都照的亮晶晶的。扭头一看,我才发现岸两边有许多清秀的山,它们像早就商量好了似的相对出现在我们眼前,仿佛在迎接我们。看那个山,它仿佛在翩翩起舞呢!再看看这个山,它就像一个圆形的绿球,可爱极了!哇,那边的山更是美丽呢,它们一个个形态各异,有的像在踢球,有的像在跑步,还有的……我开心极了,睁大了眼睛看着这些美丽的山。

“哗哗”,远方传来一阵划水的声音。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个孤零零的小船正在从太阳升起的地方向我们行驶来。在它上面坐着的,正是大诗人李白!他看到这一切,有感而发,于是写出了一首千古名诗《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篇2:改写望天门山的古诗

如果出了问题就找宿舍长,所以张佳妮每次都很怕把内务整乱;像那琵琶洞女妖,凶狠恶毒,最后现形竟是只剧毒的蝎子。改写《望天门山》作文缓缓流淌的.黄河水倒映着桥上的彩灯,波光粼粼的。350字作文这下可坏了,2;看过王安石画像的人,一定可以感受到他那种方正得令人凛冽的寒意。一半太阳,一半月亮,我想:这就是日月湖这个名字的由来把。

相传古时候,孙悟空用三打白骨精时使用的金箍棒,一下就把山辟成两半了。因而,楚江水奔腾咆哮着,从天门山中间一泻而下。

有一天,李白坐着一叶扁舟饮着酒,看着波浪滚滚的江水,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看,水面上小鱼儿不停的跳跃,如果你运气好的话,就能看见一条美丽鱼儿跳到你的手心里,使你欣喜若狂,笑得合不上嘴。

看,河两岸的青山魏峨屹立,非常壮观;树木郁郁葱葱,风景异常秀丽。瞧,树林里的小松鼠爬在松树上,摘松果的样子,真是太可笑了;金丝猴爬到一棵桃树上,东摘一个西摘一个,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今天我们运气可真好,小松鼠把松果仍给我们,真好玩;金丝猴把桃子仍过来,差一点连它都一起下来了。小鸟唧唧喳喳叫个不停,好像在给我们唱着欢乐的歌曲。

看到这样的风景,是不是有机会还想来看这人间仙境?

篇3:《望天门山》古诗全文

唐代: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注释

⑴天门山:在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⑵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了两山。楚江:即是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

⑶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⑷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⑸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赏析

这一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作者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这一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作者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从诗中可以看到作者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

篇4:望天门山古诗参考

该诗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李白无比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该诗写了李白舟行江中溯流而上,远望天门山的画面。天门山为今安徽省芜湖市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总称。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写了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李白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画面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画面。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李白的淋漓兴会。李白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李白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

篇5:古诗《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2、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3、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4、开:开掘;开通。

5、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6、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

7、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8、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译文

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赏析

该诗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李白无比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该诗描写诗人李白舟行江中溯流而上,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天门山为今安徽省芜湖市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总称。《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李白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诗的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在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这一首诗的后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李白的淋漓兴会。诗人李白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李白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李白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李白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李白的自我形象。

篇6:《望天门山》古诗

唐代: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注释

⑴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⑵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

⑶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⑷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⑸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整体赏析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两句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可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但作为一首七言古诗,写得淋漓尽致。从比较中就可以看出《望天门山》作为绝句的崇尚简省含蓄的`特点。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

这首诗都用白描,紧扣题中“望”字,句句都是“望”中所得,但都不落“望”字,可见其构思高妙。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充分显示了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

名家点评

《入蜀记》:(出姑熟)至大信口泊舟。盖自此出大江,须风便乃可行,往往连日阻风。两小山夹江,即东梁、西梁,一名天门山。李太白诗云:“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皆得句于此。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说尽目前山水。将孤帆一片影出“望”字,诗中有画。

《唐诗直解》:一幅绝好画意。

《唐诗训解》:指点景物如画。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以山相对,照应“中断”;以水流回,承应“江开”,意调出自天然。

《唐诗摘钞》:语无深意,写景逼真。

《唐诗笺注》:此天然图画境界,正难有此大手笔写成。

《唐宋诗醇》:对结另是一体。词调高华,言尽意不尽,不得以半律议之。胡应麟曰:此及“朝辞白帝”等作,俱极自然,洵属神品,足以擅场一代。

《诗境浅说续编》:大江自岷山来,与金沙江合,凤舞龙飞,东趋荆楚,至天门,稍折而北,山势中分,江流益纵。遥见远在夕阳明处。此诗赋天门山,宛然楚江风景……能手固无浅语也。

篇7:古诗《望天门山》课堂实录

古诗《望天门山》课堂实录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这首诗,留意每句诗最后一个字。

师:这四个字分别是什么?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吗?(板书:开,回,出,来)

生:“回,开”和“出、来”是两对反义词。

生:不对,应该说它们都是动作词。

师(点头):对。我们判断时不要想当然,要认真分析和体会。

师:再想想,这几个动作分别是谁的动作?仔细读读诗句,说说你体会到什么?

学生自由默读古诗后作答。

生1:“开”是楚江的动作,是说楚江将天门山分开了。

生2:“回”也是楚江的动作,说的是江水从这儿折回而去。

师:对,这是因为天门山将江水阻断了,滔滔的江水在这里遇到大山的阻挡,只好折往北而流。所以称“回”。

生3:“出”是青山的动作。

师:(紧跟着扮不解状,问)咦,青山为什么要“相对处”呢?它真的会移动出来吗?

生(笑):不是!因为小船驶过来了,站在小船上看两岸的天门山,好像青山也在移动。

师:噢。我听懂了你的意思,。你是想说,青山并没有移动,只是因为李白乘坐的小船顺着江水向天门山移过来,让李白感觉到两座青山像是迎宾一般,相对出来迎接自己。对吗?

生若有所悟,纷纷点头。

师:对啊!同学们看,楚江、孤帆和天门山这些本无生命的景物,开始在浪漫的诗人李白眼里,他们像活了一般。楚江一往无前地浩浩荡荡向前奔流,像一把巨大的斧头劈开了天门山,可是迫于天门山的.阻挡,又不得不“至此回”。而青山呢,它们会彬彬有礼的“相对出”来迎接远道而来的贵客;而“孤帆”虽是小小的一片,却来自太阳升起的地方,而且有峻伟的青山专程相迎,李白屹立船头,多么自豪!

师:同学们想不想再读读诗,体会这些感觉?

学生纷纷自由读诗。全班有感情的齐读

[反思]

本诗作者李白素有“浪漫主义诗仙”之称。他的诗歌大部分想象雄奇,语言大胆夸张。《望天门山》是诗人25岁时途经长江中下游(此段称楚江)写下的又一名作。以往教学古诗时,有个常见的毛病——难以共鸣。诗人所描绘的前景与学生的情感无法相通,有的只是干巴巴的反复诵读。没有动情的朗读。即便动用声、色、影像课件,也难以激发起学生与诗人的的情感碰撞。

为了改变这样的现象,我试图先让自己仔细研读李白的诗歌,找到他的诗歌特色,然后引导学生对古诗“字斟句酌”。象诗人一般想象画面,推敲品析。我们发现这首诗将天门山的峻拔,楚江的气势,及诗人的豪迈通过四个动词——“开、回、出、来”体现出来。于是,教学初始,我便抓住四个动作词,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动作的发起者”——“楚江、天门山、孤帆”。让同学们发挥想象力,感悟诗人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面对高山峭壁,滔滔江水,而依然豪迈的气势。通过这样的引导想象,再带着体会和感悟诵读,便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8:古诗望天门山教案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有许多名山大川,或风光秀丽,或雄伟壮阔,自古以来,许多诗人为我国的壮丽山河,留下了千古佳句,唐朝大诗人李白在25岁那年,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分析题意

师:“望”是什么意思?

生:看,在远处看。

师:望天门山是什么意思?

生:站在远处看天门山。

(出示天门山图片)师介绍天门山:天门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过渡句:当年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的乘舟顺江而下,途径天门山时,年轻浪漫,一派天真的李白写下了这首诗。

三、初读古诗。

1、师配乐朗诵

2、师:经过课前的预习和老师刚才的朗诵,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李白在天门山都望到了哪些景物?

生:青山、碧水、孤帆、红日。

3、师:那我们就品味一下,这些景物如何在作者的笔下具有了诗情画意的。

4、师:下面同学们读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读清爽,读通顺。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断      楚      孤        帆

(2)   指读古诗

过渡句:古人作诗讲究有板有眼、有韵律,所以我们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3)出示幻灯片,指导按节奏朗读。

四:分析诗文。

师:同学们读了几遍诗句,发现了什么?诗中除了题目中有“望”字,诗句中有“望”字吗 ?

生:没有。

师:全诗除了题目《望天门山》有望字,诗句中却没有一个望字,然而仔细品味,我们会发现每一句诗句中都隐含着“望”字,并且这个望字流露出了作者的“山水真情”,下面我们逐句分析一下。

(一)分析第一句

出示幻灯片,指读第一句。

师:第一句作者望出了什么?

生:望到了天门山。天门山断开了。

师:天门山是怎么断开的?

生:被楚江冲开的。

师:楚江是什么意思?

生:长江。

师:此时此刻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奔腾的长江水把天门山冲断了。

师:长江水这么厉害,有这么大的本领,你从这厉害的水中看出了什么气势?

生:波澜壮阔阔的气势。

板书:望——波澜壮阔的气势

师:谁能读一读这句,要读出长江水波澜壮阔的气势。

归纳:诗的第一句读后自然会映入这样的画面:浩荡的长江水,飞奔而下,把本来一个整体的天门山冲击成东西两座山。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望见长江水那波澜转过的气势,作者如何能诞生:天门中断楚江开的诗句呢。

(二)出示幻灯片,指读第二句。

师:第二句作者望出了什么?

生:望到碧水流到天门山,有转变了方向。

师:为什么会转变方向,水流的不是很有气势吗?

生:大山也不是等闲之辈,也非常厉害,面对湍急的水纹丝不动,表现出自己的雄姿伟岸。

师:你的眼前又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碧绿的长江水向东流到天门山突然转了弯,向北流去。

归纳:碧绿的长江水向东流到天门山后,突然转了个弯,向北飞奔而去,这里又写出了天门山的雄姿险峻,不是吗?高峻坚固的山峰岂能容忍江水的肆意横流,所以奔涌到天门山只能“至此回”了。不难看出这一句通过水势,写作者望出了天门山的.雄姿伟岸。

板书:雄姿伟岸的奇观

师:谁能读一读这句,要读出天门山的雄伟。

过渡句:望尽两岸青山排闼,忘却夹江水势汹涌,此时此刻,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呢?谁能有感情的读读最后两句诗。

(三)分析三、四句。

出示幻灯片,指读。

师:作者此时的心情怎么样?

生:高兴,喜悦。

师:为什么高兴?

生:因为诗人陶醉在美丽的山水之中了。

师:你知道李白是站在哪里望天门山的吗?小组合作,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汇报:生:小船上。通过“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句诗,我们知道的。“相对出”应该是两岸的青山变得越来越清晰,是因为诗人坐着小船,越来越靠近天门山。

师:“出”是什么意思?

生:突出,也就是天门山由原来的看不见,变得越来越清晰。

师:这个“出”字用得出神入化,把原本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

师:此时此刻,你的头脑中又出现了什么画面。

生:两岸的青山一会出现,一会又忽闪不见,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然驶来。

归纳:满眼的山水风光开阔了作者的胸襟,感染了作者的心情,由此妙笔生辉: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青山绿水衬托着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然驶来,怎能不令人心驰神往呢?这遥望之中的传神一笔,不仅生动形象的描绘出“波澜壮阔的长江水,雄奇秀丽的险峻山峰,乘风破浪的孤帆”这一动态画面,也写出了自己的喜悦之情,我们看罢自然会心升共鸣,欣然陶醉在作者那青山绿水的心情之中。

板书:青山绿水的心情

师:谁能有感情的朗读一下后两句,读出青山绿水的心情。

五:悟诗情

过渡句:青山、绿水、孤帆、红日,好一幅美轮美奂的画面,短短的几句诗,却表达了作者美丽的山水真情。(板书:美丽的山水真情)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上自己的理解,说说你从这幅美丽的画面中看出了什么?

师: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让我们跟随着优美的音乐,再次感受这青山绿水带给我们的享受。

生配乐朗读。

师:这首《望天门山》早已成为千古佳句,让我们闭上眼睛,脑海中想象那美丽的画面,试着背诵一下,让它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中。

指名背诵、齐背。

六、 古诗拓展:

1.大诗人李白对天门山可以说是情有独钟,他还写过《天门山铭》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出示幻灯片)

2.天门山的青山绿水,让诗人由衷的热爱,他写的《早发白帝城》和《望庐山瀑布》同样是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出示幻灯片)这两首诗大家熟悉吗,谁能有感情的给大家读一读。

七、交流展示:展示课前收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八、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九、作业:把这首古诗背给你喜欢的人听。

古诗教学设计

望天门山课件

古诗春望改写作文

青岛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

望庐山瀑布的改写作文

望月亮说课稿

《让画面具体起来》教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改写作文

小学四年级语文《望天门山》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课文望天教学设计

改写望天门山的古诗
《改写望天门山的古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改写望天门山的古诗(精选8篇)】相关文章:

《望庐山瀑布》教学教学过程设计2022-05-06

关于湖南的风景区导游词2023-06-26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2022-05-23

古诗名句分类(必修备课资料)2022-11-2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堂教学笔记2024-05-15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2022-11-18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2023-07-03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2023-11-21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下册)2024-05-14

望天门山的古诗意思2022-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