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散文《**》(共12篇)由网友“mjfjkcsfjj”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鲁迅散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鲁迅散文《**》
鲁迅散文《**》
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的收了他通黄的光线了。场边靠河的乌桕树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几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面河的农家的烟突里,逐渐减少了炊烟,女人孩子们都在自己门口的土场上波些水,放下小桌子和矮凳;人知道,这已经是晚饭的时候了。
老人男人坐在矮凳上,摇着大芭蕉扇闲谈,孩子飞也似的跑,或者蹲在乌桕树下赌玩石子。女人端出乌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热蓬蓬冒烟。河里驶过文人的酒船,文豪见了,大发诗兴,说,“无思无虑,这真是田家乐呵!”
但文豪的话有些不合事实,就因为他们没有听到九斤老太的话。这时候,九斤老太正在大怒,拿破芭蕉扇敲着凳脚说:
“我活到七十九岁了,活够了,不愿意眼见这些败家相,——还是死的好。立刻就要吃饭了,还吃炒豆子,吃穷了一家子!”
伊的曾孙女儿六斤捏着一把豆,正从对面跑来,见这情形,便直奔河边,藏在乌桕树后,伸出双丫角的小头,大声说,“这老不死的!”
九斤老太虽然高寿,耳朵却还不很聋,但也没有听到孩子的话,仍旧自己说,“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这村庄的习惯有点特别,女人生下孩子,多喜欢用秤称了轻重,便用斤数当作小名。九斤老太自从庆祝了五十大寿以后,便渐渐的变了不平家,常说伊年青的时候,天气没有现在这般热,豆子也没有现在这般硬;总之现在的时世是不对了。何况六斤比伊的曾祖,少了三斤,比伊父亲七斤,又少了一斤,这真是一条颠扑不破的实例。所以伊又用劲说,“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伊的儿媳⑵七斤嫂子正捧着饭篮走到桌边,便将饭篮在桌上一摔,愤愤的说,“你老人家又这么说了。六斤生下来的时候,不是六斤五两么?你家的秤又是私秤,加重称,十八两秤;用了准十六,我们的六斤该有七斤多哩。我想便是太公和公公,也不见得正是九斤八斤十足,用的秤也许是十四两……”
“一代不如一代!”
七斤嫂还没有答话,忽然看见七斤从小巷口转出,便移了方向,对他嚷道,“你这死尸怎么这时候才回来,死到那里去了!不管人家等着你开饭!”
七斤虽然住在农村,却早有些飞黄腾达的意思。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他也照例的帮人撑着航船,每日一回,早晨从鲁镇进城,傍晚又回到鲁镇,因此很知道些时事:例如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他在村人里面,的确已经是一名出场人物了。但夏天吃饭不点灯,却还守着农家习惯,所以回家太迟,是该骂的。
七斤一手捏着象牙嘴白铜斗六尺多长的湘妃竹烟管,低着头,慢慢地走来,坐在矮凳上。六斤也趁势溜出,坐在他身边,叫他爹爹。七斤没有应。
“一代不如一代!”九斤老太说。
七斤慢慢地抬起头来,叹一口气说,“皇帝坐了龙庭了。”
七斤嫂呆了一刻,忽而恍然大悟的道,“这可好了,这不是又要皇恩大赦了么!”
七斤又叹一口气,说,“我没有辫子。”
“皇帝要辫子么?”
“皇帝要辫子。”
“你怎么知道呢?”七斤嫂有些着急,赶忙的问。
“咸亨酒店里的人,都说要的。”
七斤嫂这时从直觉上觉得事情似乎有些不妙了,因为咸亨酒店是消息灵通的所在。伊一转眼瞥见七斤的光头,便忍不住动怒,怪他恨他怨他;忽然又绝望起来,装好一碗饭,搡在七斤的面前道,“还是赶快吃你的饭罢!哭丧着脸,就会长出辫子来么?”
太阳收尽了他最末的光线了,水面暗暗地回复过凉气来;土场上一片碗筷声响,人人的脊梁上又都吐出汗粒。七斤嫂吃完三碗饭,偶然抬起头,心坎里便禁不住突突地发跳。伊透过乌桕叶,看见又矮又胖的赵七爷正从独木桥上走来,而且穿着宝蓝色竹布的长衫。
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的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因为有学问,所以又有些遗老的臭味。他有十多本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⑶,时常坐着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他不但能说出五虎将姓名,甚而至于还知道黄忠表字汉升和马超表字孟起。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常常叹息说,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七斤嫂眼睛好,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而且七斤一定是非常危险。因为赵七爷的这件竹布长衫,轻易是不常穿的,三年以来,只穿过两次:一次是和他呕气的麻子阿四病了的时候,一次是曾经砸烂他酒店的鲁大爷死了的时候;现在是第三次了,这一定又是于他有庆,于他的仇家有殃了。
七斤嫂记得,两年前七斤喝醉了酒,曾经骂过赵七爷是“贱胎”,所以这时便立刻直觉到七斤的危险,心坎里突突地发起跳来。
赵七爷一路走来,坐着吃饭的人都站起身,拿筷子点着自己的饭碗说,“七爷,请在我们这里用饭!”七爷也一路点头,说道“请请”,却一径走到七斤家的桌旁。七斤们连忙招呼,七爷也微笑着说“请请”,一面细细的研究他们的饭菜。
“好香的菜干,——听到了风声了么?”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七斤嫂的对面说。
“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说。
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竭力陪笑道,“皇帝已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
“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的总要大赦罢。”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七斤和他的女人没有读过书,不很懂得这古典的'奥妙,但觉得有学问的七爷这么说,事情自然非常重大,无可挽回,便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一代不如一代,——”九斤老太正在不平,趁这机会,便对赵七爷说,“现在的长毛,只是剪人家的辫子,僧不僧,道不道的。从前的长毛,这样的么?我活到七十九岁了,活够了。从前的长毛是——整匹的红缎子裹头,拖下去,拖下去,一直拖到脚跟;王爷是黄缎子,拖下去,黄缎子;红缎子,黄缎子,——我活够了,七十九岁了。”
七斤嫂站起身,自言自语的说,“这怎么好呢?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的人,……”
赵七爷摇头道,“那也没法。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不管他家里有些什么人。”
七斤嫂听到书上写着,可真是完全绝望了;自己急得没法,便忽然又恨到七斤。伊用筷子指着他的鼻尖说,“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死进城去,滚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从前是绢光乌黑的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这囚徒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这活死尸的囚徒……”
村人看见赵七爷到村,都赶紧吃完饭,聚在七斤家饭桌的周围。七斤自己知道是出场人物,被女人当大众这样辱骂,很不雅观,便只得抬起头,慢慢地说道:
“你今天说现成话,那时你……”
“你这活死尸的囚徒……”
看客中间,八一嫂是心肠最好的人,抱着伊的两周岁的遗腹子,正在七斤嫂身边看热闹;这时过意不去,连忙解劝说,“七斤嫂,算了罢。人不是神仙,谁知道未来事呢?便是七斤嫂,那时不也说,没有辫子倒也没有什么丑么?况且衙门里的大老爷也还没有告示,……”
七斤嫂没有听完,两个耳朵早通红了;便将筷子转过向来,指着八一嫂的鼻子,说,“阿呀,这是什么话呵!八一嫂,我自己看来倒还是一个人,会说出这样昏诞胡涂话么?那时我是,整整哭了三天,谁都看见;连六斤这小鬼也都哭,……”六斤刚吃完一大碗饭,拿了空碗,伸手去嚷着要添。七斤嫂正没好气,便用筷子在伊的双丫角中间,直扎下去,大喝道,“谁要你来多嘴!你这偷汉的小寡妇!”
扑的一声,六斤手里的空碗落在地上了,恰巧又碰着一块砖角,立刻破成一个很大的缺口。七斤直跳起来,捡起破碗,合上检查一回,也喝道,“入娘的!”一巴掌打倒了六斤。六斤躺着哭,九斤老太拉了伊的手,连说着“一代不如一代”,一同走了。
八一嫂也发怒,大声说,“七斤嫂,你恨棒打人……”
赵七爷本来是笑着旁观的;但自从八一嫂说了“衙门里的大老爷没有告示”这话以后,却有些生气了。这时他已经绕出桌旁,接着说,“恨棒打人,算什么呢。大兵是就要到的。你可知道,这回保驾的是张大帅⑷,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能抵挡他,”他两手同时捏起空拳,仿佛握着无形的蛇矛模样,向八一嫂抢进几步道,“你能抵挡他么!”
八一嫂正气得抱着孩子发抖,忽然见赵七爷满脸油汗,瞪着眼,准对伊冲过来,便十分害怕,不敢说完话,回身走了。赵七爷也跟着走去,众人一面怪八一嫂多事,一面让开路,几个剪过辫子重新留起的便赶快躲在人丛后面,怕他看见。赵七爷也不细心察访,通过人丛,忽然转入乌桕树后,说道“你能抵挡他么!”跨上独木桥,扬长去了。
村人们呆呆站着,心里计算,都觉得自己确乎抵不住张翼德,因此也决定七斤便要没有性命。七斤既然犯了皇法,想起他往常对人谈论城中的新闻的时候,就不该含着长烟管显出那般骄傲模样,所以对七斤的犯法,也觉得有些畅快。他们也仿佛想发些议论,却又觉得没有什么议论可发。嗡嗡的一阵乱嚷,蚊子都撞过赤膊身子,闯到乌桕树下去做市;他们也就慢慢地走散回家,关上门去睡觉。七斤嫂咕哝着,也收了家伙和桌子矮凳回家,关上门睡觉了。
七斤将破碗拿回家里,坐在门槛上吸烟;但非常忧愁,忘却了吸烟,象牙嘴六尺多长湘妃竹烟管的白铜斗里的火光,渐渐发黑了。他心里但觉得事情似乎十分危急,也想想些方法,想些计画,但总是非常模糊,贯穿不得:“辫子呢辫子?丈八蛇矛。一代不如一代!皇帝坐龙庭。破的碗须得上城去钉好。谁能抵挡他?书上一条一条写着。入娘的!……”
第二日清晨,七斤依旧从鲁镇撑航船进城,傍晚回到鲁镇,又拿着六尺多长的湘妃竹烟管和一个饭碗回村。他在晚饭席上,对九斤老太说,这碗是在城内钉合的,因为缺口大,所以要十六个铜钉,三文一个,一总用了四十八文小钱。
九斤老太很不高兴的说,“一代不如一代,我是活够了。三文钱一个钉;从前的钉,这样的么?从前的钉是……我活了七十九岁了,——”
此后七斤虽然是照例日日进城,但家景总有些黯淡,村人大抵回避着,不再来听他从城内得来的新闻。七斤嫂也没有好声气,还时常叫他“囚徒”。
过了十多日,七斤从城内回家,看见他的女人非常高兴,问他说,“你在城里可听到些什么?”
“没有听到些什么。”
“皇帝坐了龙庭没有呢?”
“他们没有说。”
“咸亨酒店里也没有人说么?”
“也没人说。”
“我想皇帝一定是不坐龙庭了。我今天走过赵七爷的店前,看见他又坐着念书了,辫子又盘在顶上了,也没有穿长衫。”
“…………”
“你想,不坐龙庭了罢?”
“我想,不坐了罢。”
现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了。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都笑嘻嘻的招呼。九斤老太早已做过八十大寿,仍然不平而且健康。六斤的双丫角,已经变成一支大辫子了;伊虽然新近裹脚,却还能帮同七斤嫂做事,捧着十八个铜钉⑸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
一九二○年十月。
□注释
⑴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年九月《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
⑵伊的儿媳:从上下文看,这里的“儿媳”应是“孙媳”。
⑶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指小说《三国演义》。金圣叹(1609-1661),明末清初文人,曾批注《水浒》、《西厢记》等书,他把所加的序文、读法和评语等称为“圣叹外书”。《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罗贯中所著,后经清代毛宗岗改编,附加评语,卷首有假托为金圣叹所作的序,首回前亦有“圣叹外书”字样,通常就都把这评语认为金圣叹所作。
⑷张大帅:指张勋(1854-1923),江西奉新人,北洋军阀之一。原为清朝军官,辛亥革命后,他和所部官兵仍留着辫子,表示忠于清王朝,被称为辫子军。一九一七年七月一日他在北京扶持清废帝溥仪复辟,七月十二日即告失败。
⑸十八个铜钉:据上文应是“十六个”。作者在一九二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致李霁野的信中曾说:“六斤家只有这一个钉过的碗,钉是十六或十八,我也记不清了。总之两数之一是错的,请改成一律。”
⑹据《鲁迅日记》,本篇当作于一九二○年八月五日。
篇2:鲁迅**课件
鲁迅**课件
每次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总有一种怒笔铮铮之感,那种嬉笑怒骂隐于笔端将文章缀合得如行云流水,焚香而读,一丝丝咄咄逼人的味道,却从白纸墨字之中发散出来。高山仰止之余,却让人忍不住要擦一把冷汗。因为大师的笔不仅仅只是一件写字的工具,而且还是一把利刃,直刺刺地对准了你心里却掉的一环。尽管文章是那个时代的文章,矛头对准的也是那个时代的人,但也使每个人不得不反思,他笔下所鞭笞的劣根性那些人性的弱点,于七八十年代后的今天是不是还顽固地残存在我们自己的身上?每个人是不是都有自己无法抗拒和无法拔除的劣根性?
在《**》这篇小说中,主要围绕九斤老太、七斤、七斤嫂、六斤这一家子来展开笔墨,有些人着墨不多但形象却跃然纸上,仿佛爬着鲁迅的笔杆活了。此外还有一个举足轻重的活物和一个至关重要的死物,那就是赵七爷和咸亨酒店。整个小说人物不多,情节也不太跌宕起伏,但其中人与人之间的牵扯却是千丝万缕的,于是丝线纠葛、盘根错杂,短短的小说就变成了一个窥视世间百态的万花筒。
小说的开篇以苍白寥落的笔调,死气沉沉的场景来揭开了**的序幕,来奏响了**的前奏。看起来风平浪静的日子却夹杂着蠢蠢欲动的矛盾和九斤老太无能为力的不平,理由是一代不如一代,从九斤到七斤再到六斤,一代一代传下来,这一家标志未来希望的后代身上的血肉竟足足少了三斤,这足够让人沮丧的了,这足够让人愤愤不平的了。然而这三斤血肉到底被谁吃去了,九斤老太没有说,作者也没有交代,但是答案却是不言而喻的——生活在三重大山压迫下的农民日渐贫困,被慢慢地榨干了精血,于是一代不如一代。
九斤老太对这一点没有一个轮廓清晰的认识,伊只知道伊年轻的时候天气没有这般热,豆子也没有现在这般硬,总之现在的时世是不对了,何况六斤比她的曾祖父少了三斤,比起她的父亲又少了一斤……这个成日唠叨一代不如一代的老女人是封建而古旧的,她把这一切怪罪于这个动荡不安却又产生新思想新作风的时代,想退回到过去。于是到后来,当她担心七斤的辫子长不出的时候,对赵七爷说:“现在的长毛只是剪人家的辫子,僧不僧,道不道。从前的长毛,这样的么?……从前的长毛是——整匹的红缎子裹头,拖下去,拖下去,一直拖到脚跟;王爷是黄缎子,拖下去,黄缎子;红缎子,黄缎子——”可见,她心里衡量时代的标准还停留在那个尊礼重教的封建时代,自她过了五十大寿变了不平相的时候,她的思想就像一个停顿爬行的`蜗牛,将脚步搁置在一块废弃的死木上,就再也没有迈开过步。故一开始六斤这个还顶着双丫角的小丫头对她的回敬是坚决而深刻的:“这老不死的!”那种像见了一块霉迹斑驳的旧墙壁一样的厌恶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作者以这样奇特的祖孙矛盾来开篇究竟有何意义呢?原来作者在费尽心思告诉我们在风平浪静的假象下,甚至在被那些坐着酒船过河的文人成为“无思无虑的田家乐”的生活表象下,有许多由“新”与“旧”所激化出来的矛盾是不易察觉的,却正无声无息地向波澜壮阔的方向演化,于是**的产生就成了必然。
说到**的掀起,就不能不提到一个活人和一个原本没有生气的死物,那就是赵七爷和咸亨酒店。这一人一物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甚至可以说是这场**的引火绳指向针。就像雷雨前的征兆是蜻蜓低飞,秋季到来的标志是候鸟南迁一样,这场**掀起的标志,就是咸亨酒店的闲言杂语和赵七爷那条解下来的辫子,以及那件许久不上身的代表身份和地位的长衫。在这场**中,咸亨酒店是座死的烽火台,而赵七爷就是那缕袅袅而上昭示消息的活的烟,或者就是那个放风的人,唯恐天下不乱,于是当他一听张勋率了辫子军复辟、皇帝坐了龙庭,就立刻穿了宝蓝色竹布长衫拖着大辫子,走到七斤家土场上耀武扬威,为这场“**”推波助澜一番。
赵七爷竭力地为这场**助阵,那不是没有原因的,这场**对他来说甚至是有利可图的。由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像赵七爷这样的地主阶级遗臭老声势大不如前,地位一落千丈,只得在家里束发读书。张勋掀起的这场风浪让他们看见了一缕残光,于是乎他们拼命地抓住这缕残光希望这缕光一翻转,他们又可以一跃龙门身价百倍,又可以恢复他们的尊荣和地位,爬到黎民的头上作威作福。于是乎赵七爷一走到土场上就先摆起了架子,颐指气使地说:“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可是,可惜又可怜的是他没料到这场**所造的声势只是个回光返照,是不成气候的。
而“**”是个什么东西呢,它只是个转瞬即逝的虚像。所以鲁迅以“**”一词来命名,含义是非常深刻的。它既指文章中浮于表象的**,也是文中没有提到的革命路途中所遇到的**。大师以“**”一词对张勋复辟给予了尽情的嘲讽,将其比喻为烽火戏诸侯一般的儿戏行为,与此同时,也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自己对革命前途的忧虑和担心。且看小说中形形色色的人在这场**中不一而足的表现,那半新不旧的时代下中国人的劣根性又在笔下熠熠生辉,但却不是照耀万物让人欣喜若狂的光辉,而是惨白的昏乱的让人扼腕叹息的惨淡。拥有这样愚昧落后特质的劳苦大众怎样割掉身上的恶疮去迎来革命的曙光,在忧国忧民的大师心中的确是一个难上加难的大问题。
故而小说中,大师对于劳苦大众的感情是很复杂的,一方面怒其不争,另一方面又对他们予以了深切的同情。小说中主要渲染的对象是七斤一家,笔墨重落在这一家子对**的反应,而主要的矛盾纠结就集中在七斤一人身上,这场小**的因缘也在于七斤没有了辫子。但是对这场**反应最激烈不是七斤本人,却是他的结发妻七斤嫂。说道七斤嫂这个人不得不提的是这个人很要强,很要面子,但她的要强仿佛都带有虚弱的味道,擅长的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话锋可以根据情势随意改变,却不能够收放自如,因为别人记得她那条善变的尾巴。于是乎当八一嫂说“便是七斤嫂,那时不也说,没有辫子倒也没有什么丑么?”揭穿她前后矛盾的面孔后,她就暴跳如雷老羞成怒了,把那根刚吃完饭的筷子狠狠地插入刚要添碗的六斤之丫角上,开始指桑骂槐。这个女人的性情很利索也很暴躁,见黑论黑见白说白,七斤在**中没有辫子处境堪虞的时候,她就破开大嗓门骂骂咧咧,**平息后又对七斤予以相当的尊敬,脸面情绪像风车一样转得比谁都快,但同时她也很欺软怕硬,这点在其对待八一嫂和赵七爷的态度上已见分晓。故而她的要强是个没煮熟的鸡蛋是很脆弱的,且她的诸般行迹也恰是她在大风大浪的时代活得小心翼翼的表现,所以是可笑又可怜的。
那么七斤又是个怎样的人呢?大师在小说中对他的描述是很复杂的,他很有些飞黄腾达的思想,于是他给人撑船,每天从鲁镇进城又从城里回到鲁镇,顺理成章成了村里的“谍报人员”,破掌事故,而他所知道的故事却仅限于乡间对妖魔鬼怪的幻想,其实他知道的不多,外面流传的新思潮他一无所知,他还是个彻头彻尾的愚昧无知的乡下人。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他比那些坐守土地的村里人却要进步许多——至少他愿意剪下自己的辫子来赢得人们的尊崇,然而他渴望的尊崇也仅限于像赵七爷一样的敬畏。他得意地剪掉了辫子给村人树个榜样,但听说皇恩要大赦了又不能镇定自若,而开始惊慌悔恨。所以他跟其他小农经济下的贫民一样,是愚昧的落后的,迷信的怯懦的,但又想跟别人有所不同,想走在别人的前面,但却又是缺乏勇气、立场不坚定的。故而他对赵七爷忍气吞声、不发一言,一方面固然是他脑中突然涌起的封建等级思想在作祟,但另一方面他心里又在害怕并排斥着这种等级架构的重生。所以这个人是被大师赋予了多面质面的人,集中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后底层人的大体精神面貌,大师在最后赋予他希望的时候又赋予了自己以希望,尽管这种希望是微渺的略带黯淡的。
此外,小说中还通过对两种旁观者的批判来透露了自己心中的忧虑。哪两种人呢,那就是载酒过河的文豪和土场上冷眼的旁观者。作为一个时代的标杆,这些知识分子对人民疾苦视若无睹,而把三重大山压迫下的农村生活成为田园乐,其不切实际之混沌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于是忍无可忍的大师于文中只淡淡一笔,却给了那些无所作为天真幻想的文人狠狠的一记耳光。而对于那些土场上的看客,大师更是痛心疾首的,这些人爱看热闹并非为了平息纷争,而是在枯燥乏味的生活中去滋养一种幸灾乐祸的畅快,人的自私与病态一至于此,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与冷淡一至于此,要把这些病态的社会里病态的人,要把这些散沙团结起来走出病态的社会谈何容易?
于是到小说结尾,作者毫不留情地指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否则也不会产生那样的一场**),一贯的白描手法显得更加意味深长:九斤老太依旧不平而且康健,六斤依然走不出一条新的路子,只得遵循旧时的礼教裹了脚,端了一只补好的破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一切看来都还是那么的平静与沮丧。但是,这一瘸一拐的挣扎中会不会摩擦出新的希望之火呢?
篇3:鲁迅《**》读后感
我读了鲁迅《**》之后,对鲁迅先生有了一定的了解,他是我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鲁迅用他那独特的眼光穿透国民性,在当时有意义,在目前仍然有意义。
从本质上看,鲁迅是位思想家。他之所以从事文艺运动,如他自己所说,是以为文艺最善于改造中国精神。而他之所以被称为革命家,则是由于他在文化革命上的攻绩。他是一位文化思想上的革命家,而非政治革命家。鲁迅就是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都理解得非常深刻的思想家。读鲁迅的著作,特别是读他的杂文,能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有助于我们对现实问题的理解。
鲁迅的主要作品有:《狂人日记》、《伤逝》、《孔乙己》、《祝福》和《阿Q正传》等等,他的这些作品,每每读后,都能给人深刻的启迪,使我们至今读他的作品,仍常常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感觉,他这种对于历史、现代和未来的完整观照和深入思考,表现了他独特的文化观,他是中国文化最优秀的继承者,又是中国文化的最彻底、最富有创造精神的批判者。在对旧文化进行批判的广度和深度上,不仅胡适比不上,林语堂更比不上。没有鲁迅式的深刻反思和他那种彻底的批判精神,我们这个属于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体系,不能完成由旧到新的质的转化,同时国人对这种文化以及对于自身状态的认识,也不会达到今天的水平。
是中国和世界的现代文化共同塑造成了鲁迅的文化形象及其文化精神。这种形象和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鲜明的现实意义。
篇4:鲁迅《**》读后感
这篇文章是有一定背景的——19,张勋复辟事件,险些颠覆辛亥革命的成果。所以有无“辫子”就成为了这个特定时期立场的.标志。一些自认为有识之士便把辫子盘起来,顶在头上。当形势是“皇帝又坐上龙庭”的时候,他们便把辫子放下来,可见其忠于朝廷;当形势趋向革命派时,他们把辫子盘起来,可见其是支持革命的。他们这种两面三套的做法和“墙头草”有什么区别呢。这种举动只能表示他们的懦弱与愚昧。但在当时,谁又敢于只导向一边呢?百姓不敢,他们唯一能做的也只有采取这种“明哲保身”的做法,来苟且保全自己。当然,这也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对农村的影响没有深入,百姓还很盲目。记得范老师在和我们讲到辛亥革命时也提到过,“一些省政府听说要革命了,便立马换了一块牌子,就吆喝着’我们革命了!’”正是这些官僚的混杂给辛亥革命埋下了祸根。
本文有两个经典形象——“七斤”和“赵七爷”。“七斤”是一个村上可以出场的人。他进城被革命派剪掉了辫子,于是他开始惶恐革命派的失败,于是由辫子引发的一场**上演了。“赵七爷”则是“墙头草”的典型人物,但他骨子里还是有着一种封建遗老的气势,所以当形势对他有利时,他便出言挑衅,带着傲慢的口吻去嘲笑和威吓别人。于是,“七斤”和“赵七爷”便成了一组矛盾。作者通过诙谐的对比手法,展现给读者一幅农村的愚昧革命图。
篇5:鲁迅《**》读后感
小说主要反映的是社会封建的主题。小说通过一场关于“辫子”的**反映了当时农村社会的封建。因为一条辫子使人担惊受怕,惟恐丢失了性命!也可以从九斤老太的话中体会到这一点。另外,我们可以看出。当七斤没有生命危险之前,村民是多么需要他,又带点嫉妒。但七斤出了事后,村民对他不理不踩,甚至认为有些畅快。最后又受到了人们的尊敬!这样的一波三折也是围绕着“**”而发展的。其中从七斤带给人们城里的新闻和赵七爷有学问而受到尊敬中又可以看出,知识是多么重要!最后六斤还是裹了脚,这说明当时的社会并没有脱离封建的阴影。 赵七爷是一个乡村酒店里的主人,所谓的遗老,有学问的人。他总是靠假学问来骗人。塑造这个人物是为了表现长期以来封建势力对人民的统治之严酷,毒害之深,造成了国民的愚昧。 九斤老太的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不是简单的写她不满的情绪,而是要揭示出陈旧腐朽的保守观念,从中也能看出农民的狭隘性。作者把国粹家“一代不如一代”的论调折射九斤老太的身上,表现了对复古家、国粹家的一种讽刺。 七斤嫂是一个欺善怕恶,不分是非,努力把自己打扮成一贯正确的人。从她的身上也可以看到国民的劣根性。
七斤是《**》中的主要人物,他的辫子在进城时被人剪掉了,因此成为人们议论的中心。
篇6:鲁迅《**》读后感
《**》这篇文章是我在校本课程中感触最深的一篇文章, 它主要讲了一个叫九斤的人剪掉了自己的长辫子与还有个叫赵七的人,说皇帝要坐龙庭了,没辫子的人及全家都要被砍头而引起的一段**。不用说,七斤便是文章的主角,七斤是村里出名人物,因为从他的祖父到他,已三代不捏锄头柄了,他也照例的帮人撑着航船,每天都能进城,在村里有飞黄腾达的意思。七斤这个人物立场不坚定,先剪了头发,而当听说皇帝要座龙庭时又想要留头发,最主要是想保住他的脑袋。 赵七爷在文中虽不是和七斤一路的人,但所表现的人物形象却和七斤是一模一样的,都是墙头草两边倒的人,只是赵七爷表现出来的这个人物形象更要明显。七斤嫂,七斤的妻子,虽是农村妇女,可一点也没有农村妇女的淳朴、善良,反而十分的泼辣,在文中描写她骂七斤是死尸的囚徒和骂八一嫂是偷汉的小寡妇,这些不堪入耳的脏话显出了她的丑态。在文章中我还觉得村里的群众虽不是重点人物,但又缺不得,因为他更能反映作者要表现的,在平时,这些人对七斤十分尊重,可当听说皇帝要坐龙庭了,又对七斤显出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再当听说皇帝不座龙庭了,又对七斤恭敬起来,可见村里大多数人都是见风使舵的人。
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是在一九二一年一月,那时辛亥革命已经过去,而鲁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让人们知道辛亥革命没有成功的主要原因。人的旧思想还没有被抛弃,没有坚定的信念,摇摆不定,革命怎么会成功呢?鲁迅先生的视角放在的是一群农村人身上,可表现的却不是一样的,可见他老人家的文笔功底的深厚,同时他的写作方法也十分值得我们去回味。
篇7:鲁迅《**》作品鉴赏
鲁迅《**》作品鉴赏
一、《**》原文
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的收了他通黄的光线了。场边靠河的乌桕树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几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面河的农家的烟突里,逐渐减少了炊烟,女人孩子们都在自己门口的土场上泼些水,放下小桌子和矮凳;人知道,这已经是晚饭的时候了。
老人男人坐在矮凳上,摇着大芭蕉扇闲谈,孩子飞也似的跑,或者蹲在乌桕树下赌玩石子。女人端出乌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热蓬蓬冒烟。河里驶过文人的酒船,文豪见了,大发诗兴,说,“无思无虑,这真是田家乐呵!”
但文豪的话有些不合事实,就因为他们没有听到九斤老太的话。这时候,九斤老太正在大怒,拿破芭蕉扇敲着凳脚说:
“我活到七十九岁了,活够了,不愿意眼见这些败家相,——还是死的好。立刻就要吃饭了,还吃炒豆子,吃穷了一家子!”
伊的曾孙女儿六斤捏着一把豆,正从对面跑来,见这情形,便直奔河边,藏在乌桕树后,伸出双丫角的小头,大声说,“这老东西的!”
九斤老太虽然高寿,耳朵却还不很聋,但也没有听到孩子的话,仍旧自己说,“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这村庄的习惯有点特别,女人生下孩子,多喜欢用秤称了轻重,便用斤数当作小名。九斤老太自从庆祝了五十大寿以后,便渐渐的变了不平家,常说伊年青的时候,天气没有现在这般热,豆子也没有现在这般硬;总之现在的时世是不对了。何况六斤比伊的曾祖,少了三斤,比伊父亲七斤,又少了一斤,这真是一条颠扑不破的实例。所以伊又用劲说,“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伊的儿媳1七斤嫂子正捧着饭篮走到桌边,便将饭篮在桌上一摔,愤愤的说,“你老人家又这么说了。六斤生下来的时候,不是六斤五两么?你家的秤又是私秤,加重称,十八两秤;用了准十六,我们的六斤该有七斤多哩。我想便是太公和公公,也不见得正是九斤八斤十足,用的秤也许是十四两……”
“一代不如一代!”
七斤嫂还没有答话,忽然看见七斤从小巷口转出,便移了方向,对他嚷道,“你这死尸怎么这时候才回来,死到那里去了!不管人家等着你开饭!”
七斤虽然住在农村,却早有些飞黄腾达的意思。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他也照例的帮人撑着航船,每日一回,早晨从鲁镇进城,傍晚又回到鲁镇,因此很知道些时事:例如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他在村人里面,的确已经是一名出场人物了。但夏天吃饭不点灯,却还守着农家习惯,所以回家太迟,是该骂的。
七斤一手捏着象牙嘴白铜斗六尺多长的湘妃竹烟管,低着头,慢慢地走来,坐在矮凳上。六斤也趁势溜出,坐在他身边,叫他爹爹。七斤没有应。
“一代不如一代!”九斤老太说。
七斤慢慢地抬起头来,叹一口气说,“皇帝坐了龙庭了。”
七斤嫂呆了一刻,忽而恍然大悟的道,“这可好了,这不是又要皇恩大赦了么!”
七斤又叹一口气,说,“我没有辫子。”
“皇帝要辫子么?”
“皇帝要辫子。”
“你怎么知道呢?”七斤嫂有些着急,赶忙的问。
“咸亨酒店里的人,都说要的。”
七斤嫂这时从直觉上觉得事情似乎有些不妙了,因为咸亨酒店是消息灵通的所在。伊一转眼瞥见七斤的光头,便忍不住动怒,怪他恨他怨他;忽然又绝望起来,装好一碗饭,搡在七斤的面前道,“还是赶快吃你的饭罢!哭丧着脸,就会长出辫子来么?”
太阳收尽了他最末的光线了,水面暗暗地回复过凉气来;土场上一片碗筷声响,人人的脊梁上又都吐出汗粒。七斤嫂吃完三碗饭,偶然抬起头,心坎里便禁不住突突地发跳。伊透过乌桕叶,看见又矮又胖的赵七爷正从独木桥上走来,而且穿着宝蓝色竹布的长衫。
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的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因为有学问,所以又有些遗老的臭味。他有十多本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2,时常坐着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他不但能说出五虎将姓名,甚而至于还知道黄忠表字汉升和马超表字孟起。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常常叹息说,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七斤嫂眼睛好,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而且七斤一定是非常危险。因为赵七爷的这件竹布长衫,轻易是不常穿的,三年以来,只穿过两次:一次是和他怄气的麻子阿四病了的时候,一次是曾经砸烂他酒店的鲁大爷死了的时候;现在是第三次了,这一定又是于他有庆,于他的仇家有殃了。
七斤嫂记得,两年前七斤喝醉了酒,曾经骂过赵七爷是“贱胎”,所以这时便立刻直觉到七斤的危险,心坎里突突地发起跳来。
赵七爷一路走来,坐着吃饭的人都站起身,拿筷子点着自己的饭碗说,“七爷,请在我们这里用饭!”七爷也一路点头,说道“请请”,却一径走到七斤家的桌旁。七斤们连忙招呼,七爷也微笑着说“请请”,一面细细的研究他们的饭菜。
“好香的干菜,——听到了风声了么?”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七斤嫂的对面说。
“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说。
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竭力陪笑道,“皇帝已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
“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的总要大赦罢。”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七斤和他的女人没有读过书,不很懂得这古典的奥妙,但觉得有学问的七爷这么说,事情自然非常重大,无可挽回,便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一代不如一代,——”九斤老太正在不平,趁这机会,便对赵七爷说,“现在的长毛,只是剪人家的辫子,僧不僧,道不道的。从前的长毛,这样的么?我活到七十九岁了,活够了。从前的长毛是——整匹的红缎子裹头,拖下去,拖下去,一直拖到脚跟;王爷是黄缎子,拖下去,黄缎子;红缎子,黄缎子,——我活够了,七十九岁了。”
七斤嫂站起身,自言自语的说,“这怎么好呢?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的人,……”
赵七爷摇头道,“那也没法。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不管他家里有些什么人。”
七斤嫂听到书上写着,可真是完全绝望了;自己急得没法,便忽然又恨到七斤。伊用筷子指着他的鼻尖说,“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死进城去,滚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从前是绢光乌黑的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这囚徒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这活死尸的囚徒……”
村人看见赵七爷到村,都赶紧吃完饭,聚在七斤家饭桌的周围。七斤自己知道是出场人物,被女人当大众这样辱骂,很不雅观,便只得抬起头,慢慢地说道:
“你今天说现成话,那时你……”
“你这活死尸的囚徒……”
看客中间,八一嫂是心肠最好的人,抱着伊的两周岁的遗腹子,正在七斤嫂身边看热闹;这时过意不去,连忙解劝说,“七斤嫂,算了罢。人不是神仙,谁知道未来事呢?便是七斤嫂,那时不也说,没有辫子倒也没有什么丑么?况且衙门里的大老爷也还没有告示,……”
七斤嫂没有听完,两个耳朵早通红了;便将筷子转过向来,指着八一嫂的鼻子,说,“阿呀,这是什么话呵!八一嫂,我自己看来倒还是一个人,会说出这样昏诞胡涂话么?那时我是,整整哭了三天,谁都看见;连六斤这小鬼也都哭,……”六斤刚吃完一大碗饭,拿了空碗,伸手去嚷着要添。七斤嫂正没好气,便用筷子在伊的双丫角中间,直扎下去,大喝道,“谁要你来多嘴!你这偷汉的小寡妇!”
扑的一声,六斤手里的空碗落在地上了,恰巧又碰着一块砖角,立刻破成一个很大的缺口。七斤直跳起来,捡起破碗,合上检查一回,也喝道,“入娘的!”一巴掌打倒了六斤。六斤躺着哭,九斤老太拉了伊的手,连说着“一代不如一代”,一同走了。
八一嫂也发怒,大声说,“七斤嫂,你‘恨棒打人’……”
赵七爷本来是笑着旁观的;但自从八一嫂说了“衙门里的大老爷没有告示”这话以后,却有些生气了。这时他已经绕出桌旁,接着说,“‘恨棒打人’,算什么呢。大兵是就要到的。你可知道,这回保驾的是张大帅3。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能抵挡他,”他两手同时捏起空拳,仿佛握着无形的蛇矛模样,向八一嫂抢进几步道,“你能抵挡他么!”
八一嫂正气得抱着孩子发抖,忽然见赵七爷满脸油汗,瞪着眼,准对伊冲过来,便十分害怕,不敢说完话,回身走了。赵七爷也跟着走去,众人一面怪八一嫂多事,一面让开路,几个剪过辫子重新留起的便赶快躲在人丛后面,怕他看见。赵七爷也不细心察访,通过人丛,忽然转入乌桕树后,说道“你能抵挡他么!”跨上独木桥,扬长去了。
村人们呆呆站着,心里计算,都觉得自己确乎抵不住张翼德,因此也决定七斤便要没有性命。七斤既然犯了皇法,想起他往常对人谈论城中的新闻的时候,就不该含着长烟管显出那般骄傲模样,所以对七斤的犯法,也觉得有些畅快。他们也仿佛想发些议论,却又觉得没有什么议论可发。嗡嗡的一阵乱嚷,蚊子都撞过赤膊身子,闯到乌桕树下去做市;他们也就慢慢地走散回家,关上门去睡觉。七斤嫂咕哝着,也收了家伙和桌子矮凳回家,关上门睡觉了。
七斤将破碗拿回家里,坐在门槛上吸烟;但非常忧愁,忘却了吸烟,象牙嘴六尺多长湘妃竹烟管的白铜斗里的火光,渐渐发黑了。他心里但觉得事情似乎十分危急,也想想些方法,想些计画,但总是非常模糊,贯穿不得:“辫子呢辫子?丈八蛇矛。一代不如一代!皇帝坐龙庭。破的碗须得上城去钉好。谁能抵挡他?书上一条一条写着。入娘的!……”
第二日清晨,七斤依旧从鲁镇撑航船进城,傍晚回到鲁镇,又拿着六尺多长的湘妃竹烟管和一个饭碗回村。他在晚饭席上,对九斤老太说,这碗是在城内钉合的,因为缺口大,所以要十六个铜钉,三文一个,一总用了四十八文小钱。
九斤老太很不高兴的说,“一代不如一代,我是活够了。三文钱一个钉;从前的钉,这样的么?从前的钉是……我活了七十九岁了,——”
此后七斤虽然是照例日日进城,但家景总有些黯淡,村人大抵回避着,不再来听他从城内得来的新闻。七斤嫂也没有好声气,还时常叫他“囚徒”。
过了十多日,七斤从城内回家,看见他的女人非常高兴,问他说,“你在城里可听到些什么?”
“没有听到些什么。”
“皇帝坐了龙庭没有呢?”
“他们没有说。”
“咸亨酒店里也没有人说么?”
“也没人说。”
“我想皇帝一定是不坐龙庭了。我今天走过赵七爷的店前,看见他又坐着念书了,辫子又盘在顶上了,也没有穿长衫。”
“…………”
“你想,不坐龙庭了罢?”
“我想,不坐了罢。”
现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了。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都笑嘻嘻的招呼。九斤老太早已做过八十大寿,仍然不平而且健康。六斤的双丫角,已经变成一支大辫子了;伊虽然新近裹脚,却还能帮同七斤嫂做事,捧着十八个铜钉4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
注释:
伊的儿媳:从上下文看,这里的“儿媳”应是“孙媳”。
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指小说《三国演义》。金圣叹(1609—1661年),明末清初文人,曾批注《水浒》、《西厢记》等书,他把所加的序文、读法和评语等称为“圣叹外书”。《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罗贯中所著,后经清代毛宗岗改编,附加评语,卷首有假托为金圣叹所作的序,首回前也有“圣叹外书”字样,通常就都把这评语认为金圣叹所作。
张大帅:指张勋(1854—1923年),江西奉新人,北洋军阀之一。原为清朝军官,辛亥革命后,他和所部官兵仍留着辫子,表示忠于清王朝,被称为辫子军。
十八个铜钉:据上文应是“十六个”。作者在1926年11月23日致李霁野的信中曾说:“六斤家只有这一个钉过的碗,钉是十六或十八,我也记不清了。总之两数之一是错的,请改成一律。”
二、《**》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小说通过一场由辫子引起的**,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这次革命既没能启发农民的觉悟,也没给封建统治下的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从而表明没有广大农民的觉悟,就不会有民主革命。
《**》的开篇是一般景物环境描写,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空间顺序描绘了江南小镇乡村的风貌特点,同时奠定了小说的社会基调,即不是繁荣、先进的大城市,不是北方地区,而是江南的一个小小的乡村。这段自然场景的细节描写,正是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失败在于没有深入群众,深入农村,没有根除封建主义在民间的思想残留。而接着描写的一个文人诗兴大发则是精巧地揭示了当时的文化背景,他们这些文人坐在酒船悠闲赋诗便是讽刺了封建文化教育下的文人骚客虽身处动荡的乱世和国家变革时期,仍妄想独善其身、苟全性命、洁身自好,既不关心社会民生,也不关心民族危亡。九斤老太和赵七爷这两个封建守旧代表多次对比了“ 从前的长毛”和“ 现在的长毛” 的联系和区别,暗示了农民阶级领导的革命和资本主义领导的革命都具有局限性,只有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工人阶级才能根除封建主义,挽救中国革命。[6]
艺术特色
线索分明
小说以辫子事件为主线。小说中有两条辫子,一条是七斤已剪掉的辫子,另一条是赵七爷的辫子。前一条实际不存在的辫子贯穿全文,后一条则辅助性地说明了故事背景的变化。**是由辫子引起的——在第一部分的后面,辫子预示了**即将来临;第二部分所写的这场**的发生、发展、高潮,也集中在辫子上;在第三部分里,赵七爷“辫子又盘在顶上了”——这条辫子的盘起,宣告张勋复辟的失败,于是**平息了。总之,小说的三个主要部分,故事的开端、发生、发展、结束都是以辫子为事件的'中心贯穿起来的。
善于通过富有个性色彩和乡土气息的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展开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
七斤和七斤嫂等人的愚昧、落后,赵七爷的梦想复辟、不学无术都在对话中鲜明地表现了出来。这些对话都富有个性色彩和乡土气息,小说矛盾冲突和情节的展开也常通过对话来实现。如第一部分最后,七斤和七斤嫂关于“皇帝要辫子”的对话,预示了**的来临,第三部分二人关于皇帝“不坐龙庭”的对话则表示了**的平息。又如赵七爷“这些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大兵是就要到的”的恫吓,七斤嫂的指桑骂槐,这些都把**的发展推向了高潮。
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主题
小说开头描绘了江南农村的一个生活场景:临河的土场,太阳收了光线,乌桕树叶、花脚蚊子、小桌矮凳、大芭蕉扇、乌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这是一个封闭、传统而又宁静的环境,以至于引得文豪说:“无思无虑,这真是田家乐呵!”这一环境描写告诉人们,虽然辛亥革命已经完成了,可是农村却没有任何变化,一如其旧。另外这个传统宁静的环境也为下文一场**的出现提供了一个反衬的背景,从而,突出了那场**的不平静。小说的结尾,再次出现了“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的场景,这个结尾与开头呼应,说明一切恢复原样。不管是那次革命,还是这场**,对农村都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力地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主题。
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
⑴通过细节描写来写七斤:七斤的“象牙嘴自铜头六尺多长的湘妃竹烟管”是一个重要细节:在“往常对人谈论城中的新闻的时候”,他含着它以显出骄傲模样;在**将要发生时,他是“捏着”烟管, “低着头,慢慢地走来”;在**的高潮中,他“坐在门槛上吸烟;但非常忧愁,忘却了吸烟,象牙嘴六尺多长湘妃竹烟管的白铜斗里的火光,渐渐发黑了”;**过后的第二日清晨,他“傍晚回到鲁镇,又拿着六尺多长的湘妃竹烟管和一个饭碗回村”。与这个烟管有关的细节描写十分准确地反映了七斤在不同时间内的不同心情,从而,深刻地显示了他这位船工在这场复辟事件中的思想活动。
⑵通过细节描写来写赵七爷:他盘起、放下、又盘起的辫子,他难得一穿的竹布长衫,他“满脸油汗”,他走来又走去的“独木桥”、辫子、长衫显示了他这位封建遗老的韬晦和复仇心理;“满脸油汗”生动地表现了他对于复辟的兴奋,而“独木桥”则暗示了他所走的生活之路。
⑶通过细节描写来写六斤:六斤的“双丫角”变为“一支大辫子”,则预示新一代可能还要走前辈的老路。
成功地运用了白描手法
小说在对人物的言行、形象及环境描写时,都采用了白描手法,如写七斤在不同的境遇里以不同神情掌控其烟管和赵七爷,“仿佛握着元形的蛇矛模样,向八一嫂抢进几步”是行动的白描,写赵七爷的辫子、长衫和六斤的“小丫角”是形象的白描,写七斤和七斤螋的对话、九斤老太的“一代不如一代”是言语的白描……”这些白描都成功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性格及外貌特征。
三、《**》作品评价
《**》充分体现了鲁迅清醒、严峻的现实主义精神。《**》中所描绘的浙东农村生活场景,地方色彩鲜明,具有充分的民俗学价值,更重要的是给活动其闻的人物提供了地道的、真实的典型环境。《**》中的人物描写简约精练,白描中寓有很浓的幽默讽刺色彩。——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理事沈振煜。
篇8:鲁迅《呐喊》小说集:《**》
鲁迅《呐喊》小说集:《**》
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的收了他通黄的光线了。场边靠河的乌桕树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几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面河的农家的烟突里,逐渐减少了炊烟,女人孩子们都在自己门口的土场上波些水,放下小桌子和矮凳;人知道,这已经是晚饭的时候了。
老人男人坐在矮凳上,摇着大芭蕉扇闲谈,孩子飞也似的跑,或者蹲在乌桕树下赌玩石子。女人端出乌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热蓬蓬冒烟。河里驶过文人的酒船,文豪见了,大发诗兴,说,“无思无虑,这真是田家乐呵!”
但文豪的话有些不合事实,就因为他们没有听到九斤老太的话。这时候,九斤老太正在大怒,拿破芭蕉扇敲着凳脚说:
“我活到七十九岁了,活够了,不愿意眼见这些败家相,——还是死的好。立刻就要吃饭了,还吃炒豆子,吃穷了一家子!”
伊的曾孙女儿六斤捏着一把豆,正从对面跑来,见这情形,便直奔河边,藏在乌桕树后,伸出双丫角的小头,大声说,“这老不死的!”
九斤老太虽然高寿,耳朵却还不很聋,但也没有听到孩子的话,仍旧自己说,“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这村庄的习惯有点特别,女人生下孩子,多喜欢用秤称了轻重,便用斤数当作小名。九斤老太自从庆祝了五十大寿以后,便渐渐的变了不平家,常说伊年青的时候,天气没有现在这般热,豆子也没有现在这般硬;总之现在的时世是不对了。何况六斤比伊的曾祖,少了三斤,比伊父亲七斤,又少了一斤,这真是一条颠扑不破的实例。所以伊又用劲说,“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伊的儿媳⑵七斤嫂子正捧着饭篮走到桌边,便将饭篮在桌上一摔,愤愤的说,“你老人家又这么说了。六斤生下来的时候,不是六斤五两么?你家的秤又是私秤,加重称,十八两秤;用了准十六,我们的六斤该有七斤多哩。我想便是太公和公公,也不见得正是九斤八斤十足,用的秤也许是十四两……”
“一代不如一代!”
七斤嫂还没有答话,忽然看见七斤从小巷口转出,便移了方向,对他嚷道,“你这死尸怎么这时候才回来,死到那里去了!不管人家等着你开饭!”
七斤虽然住在农村,却早有些飞黄腾达的意思。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他也照例的帮人撑着航船,每日一回,早晨从鲁镇进城,傍晚又回到鲁镇,因此很知道些时事:例如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他在村人里面,的确已经是一名出场人物了。但夏天吃饭不点灯,却还守着农家习惯,所以回家太迟,是该骂的。
七斤一手捏着象牙嘴白铜斗六尺多长的湘妃竹烟管,低着头,慢慢地走来,坐在矮凳上。六斤也趁势溜出,坐在他身边,叫他爹爹。七斤没有应。
“一代不如一代!”九斤老太说。
七斤慢慢地抬起头来,叹一口气说,“皇帝坐了龙庭了。”
七斤嫂呆了一刻,忽而恍然大悟的道,“这可好了,这不是又要皇恩大赦了么!”
七斤又叹一口气,说,“我没有辫子。”
“皇帝要辫子么?”
“皇帝要辫子。”
“你怎么知道呢?”七斤嫂有些着急,赶忙的问。
“咸亨酒店里的人,都说要的。”
七斤嫂这时从直觉上觉得事情似乎有些不妙了,因为咸亨酒店是消息灵通的所在。伊一转眼瞥见七斤的光头,便忍不住动怒,怪他恨他怨他;忽然又绝望起来,装好一碗饭,搡在七斤的面前道,“还是赶快吃你的饭罢!哭丧着脸,就会长出辫子来么?”
太阳收尽了他最末的光线了,水面暗暗地回复过凉气来;土场上一片碗筷声响,人人的脊梁上又都吐出汗粒。七斤嫂吃完三碗饭,偶然抬起头,心坎里便禁不住突突地发跳。伊透过乌桕叶,看见又矮又胖的`赵七爷正从独木桥上走来,而且穿着宝蓝色竹布的长衫。
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的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因为有学问,所以又有些遗老的臭味。他有十多本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⑶,时常坐着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他不但能说出五虎将姓名,甚而至于还知道黄忠表字汉升和马超表字孟起。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常常叹息说,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七斤嫂眼睛好,早望*?裉斓*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而且七斤一定是非常危险。因为赵七爷的这件竹布长衫,轻易是不常穿的,三年以来,只穿过两次:一次是和他呕气的麻子阿四病了的时候,一次是曾经砸烂他酒店的鲁大爷死了的时候;现在是第三次了,这一定又是于他有庆,于他的仇家有殃了。
七斤嫂记得,两年前七斤喝醉了酒,曾经骂过赵七爷是“贱胎”,所以这时便立刻直觉到七斤的危险,心坎里突突地发起跳来。
赵七爷一路走来,坐着吃饭的人都站起身,拿筷子点着自己的饭碗说,“七爷,请在我们这里用饭!”七爷也一路点头,说道“请请”,却一径走到七斤家的桌旁。七斤们连忙招呼,七爷也微笑着说“请请”,一面细细的研究他们的饭菜。
“好香的菜干,——听到了风声了么?”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七斤嫂的对面说。
“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说。
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竭力陪笑道,“皇帝已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
“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的总要大赦罢。”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七斤和他的女人没有读过书,不很懂得这古典的奥妙,但觉得有学问的七爷这么说,事情自然非常重大,无可挽回,便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一代不如一代,——”九斤老太正在不平,趁这机会,便对赵七爷说,“现在的长毛,只是剪人家的辫子,僧不僧,道不道的。从前的长毛,这样的么?我活到七十九岁了,活够了。从前的长毛是——整匹的红缎子裹头,拖下去,拖下去,一直拖到脚跟;王爷是黄缎子,拖下去,黄缎子;红缎子,黄缎子,——我活够了,七十九岁了。”
七斤嫂站起身,自言自语的说,“这怎么好呢?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的人,……”
赵七爷摇头道,“那也没法。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不管他家里有些什么人。”
七斤嫂听到书上写着,可真是完全绝望了;自己急得没法,便忽然又恨到七斤。伊用筷子指着他的鼻尖说,“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死进城去,滚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从前是绢光乌黑的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这囚徒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这活死尸的囚徒……”
村人看见赵七爷到村,都赶紧吃完饭,聚在七斤家饭桌的周围。七斤自己知道是出场人物,被女人当大众这样辱骂,很不雅观,便只得抬起头,慢慢地说道:
“你今天说现成话,那时你……”
“你这活死尸的囚徒……”
看客中间,八一嫂是心肠最好的人,抱着伊的两周岁的遗腹子,正在七斤嫂身边看热闹;这时过意不去,连忙解劝说,“七斤嫂,算了罢。人不是神仙,谁知道未来事呢?便是七斤嫂,那时不也说,没有辫子倒也没有什么丑么?况且衙门里的大老爷也还没有告示,……”
七斤嫂没有听完,两个耳朵早通红了;便将筷子转过向来,指着八一嫂的鼻子,说,“阿呀,这是什么话呵!八一嫂,我自己看来倒还是一个人,会说出这样昏诞胡涂话么?那时我是,整整哭了三天,谁都看见;连六斤这小鬼也都哭,……”六斤刚吃完一大碗饭,拿了空碗,伸手去嚷着要添。七斤嫂正没好气,便用筷子在伊的双丫角中间,直扎下去,大喝道,“谁要你来多嘴!你这偷汉的小寡妇!”
扑的一声,六斤手里的空碗落在地上了,恰巧又碰着一块砖角,立刻破成一个很大的缺口。七斤直跳起来,捡起破碗,合上检查一回,也喝道,“入娘的!”一巴掌打倒了六斤。六斤躺着哭,九斤老太拉了伊的手,连说着“一代不如一代”,一同走了。
八一嫂也发怒,大声说,“七斤嫂,你‘恨棒打人’……”
赵七爷本来是笑着旁观的;但自从八一嫂说了“衙门里的大老爷没有告示”这话以后,却有些生气了。这时他已经绕出桌旁,接着说,“‘恨棒打人’,算什么呢。大兵是就要到的。你可知道,这回保驾的是张大帅⑷,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能抵挡他,”他两手同时捏起空拳,仿佛握着无形的蛇矛模样,向八一嫂抢进几步道,“你能抵挡他么!”
八一嫂正气得抱着孩子发抖,忽然见赵七爷满脸油汗,瞪着眼,准对伊冲过来,便十分害怕,不敢说完话,回身走了。赵七爷也跟着走去,众人一面怪八一嫂多事,一面让开路,几个剪过辫子重新留起的便赶快躲在人丛后面,怕他看见。赵七爷也不细心察访,通过人丛,忽然转入乌桕树后,说道“你能抵挡他么!”跨上独木桥,扬长去了。
篇9:鲁迅散文
有关鲁迅散文
有些人的才华令人嫉妒,譬如鲁迅。
从鲁迅“出道”开始,对他的评价一直褒贬不一。直至当代,对鲁迅的认识才趋于一致。无可否认,鲁迅对当代文学的贡献是无人能及的,他对文化转型的认识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当然,以我的身份和学识来说,对鲁迅的评价难免会有失偏颇,我只是想谈一谈有关鲁迅的看法。
首先,我对鲁迅的才华很是钦佩,无论是象征还是反讽都用得恰到好处,在第一次读《药》的时候,我为我看出“夏瑜”所暗指的应该是“秋瑾”而感到欣喜不已,就好像是有了什么大的发现,后来看了讲解之后,才知道如“华夏”“像包子的坟墓”等等各有各的象征意义,才知道什么叫做醍醐灌顶。在我看过所有名家作品中,鲁迅是把写作技巧运用地最不露痕迹的。写作技巧很多人都会用,但很多人用起来像是在“炫富”,如贵妇一般高高地举起了手只是让人看她镶了钻石的手表,而不是真的想要看看时间,我觉得,如果是这样的话,“手表”也就失去了本身的价值。
其次,从鲁迅的作品中所体现的情感而言,他总是给我们伟大民族的国民以沉重一击,他像是所有中国人的债权人,所有中国人都是欠了他的。在他众多杂文中总是对中国人冷嘲热讽。但鲁迅为什么如此看待他的'同胞呢?可能就是因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吧。鲁迅说自己“没有私敌,只有公仇”,大概就是此意了,鲁迅应该算得上是“真的勇士”了。
就这两个方面而言,我觉得有八个字足以形容鲁迅:才华横溢,一身正气。鲁迅也不辱没这几个字。
此外,还有一些题外话,有些所谓的专家提议(好像现已有所实行了)把鲁迅的作品从中学课本中删减,说是晦涩难懂。但就我和我的同学而言,还是比较愿意读晦涩难懂的鲁迅的,我想那些专家是不是妄度了我们的心意,还是想哗一回众,取一回宠?或许是我妄度了那些专家的心意?
篇10:鲁迅散文
鲁迅散文精选
“友邦惊诧”论
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这回学生的请愿②,是因为日本占据了辽吉,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③而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读书呀,读书呀,不错,学生是应该读书的,但一面也要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这才能够安心读书。报上不是说过,东北大学逃散,冯庸大学④逃散,日本兵看见学生模样的就枪毙吗?放下书包来请愿,真是已经可怜之至。不道国民政府却在十二月十八日通电各地军政当局文里,又加上他们“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横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的罪名,而且指出结果,说是“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
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党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
好个国民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即使所举的罪状是真的罢,但这些事情,是无论那一个“友邦”也都有的,他们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摆什么“惊诧”的臭脸孔呢?
可是“友邦人士”一惊诧,我们的国府就怕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几句电文,说得明白极了:怎样的党国,怎样的“友邦”。“友邦”要我们人民身受宰割,寂然无声,略有“越轨”,便加屠戮;党国是要我们遵从这“友邦人士”的希望,否则,他就要“通电各地军政当局”,“即予紧急处置,不得于事后借口无法劝阻,敷衍塞责”了!
因为“友邦人士”是知道的:日兵“无法劝阻”,学生们怎会“无法劝阻”?每月一千八百万的军费,四百万的政费,作什么用的呀,“军政当局”呀?
写此文后刚一天,就见二十一日《申报》登载南京专电云:“考试院部员张以宽,盛传前日为学生架去重伤。兹据张自述,当时因车夫误会,为群众引至中大 ⑤,旋出校回寓,并无受伤之事。至行政院某秘书被拉到中大,亦当时出来,更无失踪之事。”而“教育消息”栏内,又记本埠一小部分学校赴京请愿学生死伤的确数,则云:“中公死二人,伤三十人,复旦伤二人,复旦附中伤十人,东亚失踪一人(系女性),上中失踪一人,伤三人,文生氏⑥死一人,伤五人……”可见学生并未如国府通电所说,将“社会秩序,破坏无余”,而国府则不但依然能够镇压,而且依然能够诬陷,杀戮。“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坚壁清野主义
新近,我在中国社会上发现了几样主义。其一,是坚壁清野主义。
“坚壁清野”②是兵家言,兵家非我的素业,所以这话不是从兵家得来,乃是从别的书上看来,或社会上听来的。听说这回的欧洲战争时最要紧的是壕堑战,那么,虽现在也还使用着这战法——坚壁。至于清野,世界史上就有着有趣的事例:相传十九世纪初拿破仑进攻俄国,到了墨斯科时,俄人便大发挥其清野手段,同时在这地方纵火,将生活所需的东西烧个干净,请拿破仑和他的雄兵猛将在空城里吸西北风。吸不到一个月,他们便退走了。
中国虽说是儒教国,年年祭孔;“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丘未之学也。”③但上上下下却都使用着这兵法;引导我看出来的是本月的报纸上的一条新闻。据说,教育当局因为公共娱乐场中常常发生有伤风化情事,所以令行各校,禁止女学生往游艺场和公园,并通知女主家属,协同禁止。④自然,我并不深知这事是否确实;更未见明令的原文;也不明白教育当局之意,是因为娱乐场中的“有伤风化”情事,即从女生发生,所以不许其去,还是只要女生不去,别人也不发生,抑或即使发生,也就管他妈的了。
或者后一种的推测庶几近之。我们的古哲和今贤,虽然满口“正本清源”,“澄清天下”,但大概是有口无心的,“未有己不正,而能正人者”,所以结果是:收起来。第一,是“以己之心,度人之心”,想专以“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第二,是器宇只有这么大,实在并没有“澄清天下”之才,正如富翁唯一的经济法,只有将钱埋在自己的地下一样。古圣人所教的“慢藏诲盗,冶容诲淫”⑤,就是说子女玉帛的处理方法,是应该坚壁清野的。
其实这种方法,中国早就奉行的了,我所到过的地方,除北京外,一路大抵只看见男人和卖力气的女人,很少见所谓上流妇女。但我先在此声明,我之不满于这种现象者,并非因为预备遍历中国,去窃窥一切太太小姐们;我并没有积下一文川资,就是最确的证据。今年是“流言”鼎盛时代,稍一不慎,《现代评论》上就会弯弯曲曲地登出来的,所以特地先行预告。至于一到名儒,则家里的男女也不给容易见面,霍渭崖的《家训》⑥里,就有那非常麻烦的.分隔男女的房子构造图。似乎有志于圣贤者,便是自己的家里也应该看作游艺场和公园;现在究竟是二十世纪,而且有“少负不羁之名,长习自由之说”的教育总长⑦,实在宽大得远了。
北京倒是不大禁锢妇女,走在外面,也不很加侮蔑的地方,但这和我们的古哲和今贤之意相左,或者这种风气,倒是满洲人输入的罢。满洲人曾经做过我们的 “圣上”,那习俗也应该遵从的。然而我想,现在却也并非排满,如民元之剪辫子,乃是老脾气复发了,只要看旧历过年的放鞭爆,就日见其多。可惜不再出一个魏忠贤⑧来试验试验我们,看可有人去作干儿,并将他配享孔庙。
要风化好,是在解放人性,普及教育,尤其是性教育,这正是教育者所当为之事,“收起来”却是管牢监的禁卒哥哥的专门。况且社会上的事不比牢监那样简单,修了长城,胡人仍然源源而至,深沟高垒,都没有用处的。未有游艺场和公园以前,闺秀不出门,小家女也逛庙会,看祭赛,谁能说“有伤风化”情事,比高门大族为多呢?
总之,社会不改良,“收起来”便无用,以“收起来”为改良社会的手段,是坐了津浦车往奉天。这道理很浅显:壁虽坚固,也会冲倒的。兵匪的“绑急票”⑨,抢妇女,于风化何如?没有知道呢,还是知而不能言,不敢言呢?倒是歌功颂德的!
其实,“坚壁清野”虽然是兵家的一法,但这究竟是退守,不是进攻。或者就因为这一点,适与一般人的退婴主义相称,于是见得志同道合的罢。但在兵事上,是别有所待的,待援军的到来,或敌军的引退;倘单是困守孤城,那结果就只有灭亡,教育上的“坚壁清野”法,所待的是什么呢?照历来的女教来推测,所待的只有一件事:死。
天下太平或还能苟安时候,所谓男子者俨然地教贞顺,说幽娴,“内言不出于阔”,“男女授受不亲”⑩。好!都听你,外事就拜托足下罢。但是天下弄得鼎沸,暴力袭来了,足下将何以见教呢?曰:做烈妇呀!
宋以来,对付妇女的方法,只有这一个,直到现在,还是这一个。
如果这女教当真大行,则我们中国历来多少内乱,多少外患,兵燹频仍,妇女不是死尽了么?不,也有幸免的,也有不死的,易代之际,就和男人一同降伏,做奴才。于是生育子孙,祖宗的香火幸而不断,但到现在还很有带着奴气的人物,大概也就是这个流弊罢。“有利必有弊”,是十口相传,大家都知道的。
但似乎除此之外,儒者,名臣,富翁,武人,阔人以至小百姓,都想不出什么善法来,因此还只得奉这为至宝。更昏庸的,便以为只要意见和这些歧异者,就是土匪了。和官相反的是匪,也正是当然的事。但最近,孙美瑶据守抱犊崮,其实倒是“坚壁”,至于“清野”的通品,则我要推举张献忠。
连土匪也有坚壁清野主义,中国的妇女实在已没有解放的路;听说现在的乡民,于兵匪也已经辨别不清了。
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①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六年一月上海《新女性》月刊创刊号。
②“坚壁清野” 语见《三国志?魏书?荀蔼传》。
③“俎豆之事”等语,见《论语?卫灵公》(原文无“丘”字)。是孔丘回答卫灵公的话。俎、豆,古代礼器。
④关于禁止女生往娱乐场的新闻,见一九二五年十一月十四日北京《京报》:“教部昨饬京师学务局,谓据各处报告,正阳门外香厂路城南游艺园,及城内东安市场中央公园北海公园等处,迭次发生有伤风化情事。各女学校学生游逛,亟应取缔。特由该局通知各级女学校,禁止游行各娱乐场,并由校通知各女生家长知照云。”
篇11:《鲁迅**》读后感(朱璇)
《鲁迅**》读后感(朱璇)
《鲁迅**》读后感我读了,《鲁迅**》这本书之后,对鲁迅先生有了一定的了解,他是我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鲁迅用他那独特的眼光穿透国民性,在当时有意义,在目前仍然有意义。
从本质上看,鲁迅是位思想家。他之所以从事文艺运动,如他自己所说,是以为文艺最善于改造中国精神。而他之所以被称为革命家,则是由于他在文化革命上的攻绩。他是一位文化思想上的革命家,而非政治革命家。鲁迅就是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都理解得非常深刻的思想家。读鲁迅的著作,特别是读他的杂文,能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有助于我们对现实问题的理解。
鲁迅的主要作品有:《狂人日记》、《伤逝》、《孔乙己》、《祝福》和《阿Q正传》等等,他的这些作品,每每读后,都能给人深刻的启迪,使我们至今读他的作品,仍常常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感觉。他这种对于历史、现代和未来的完整观照和深入思考,表现了他独特的文化观,他是中国文化最优秀的继承者,又是中国文化的最彻底、最富有创造精神的批判者。在对旧文化进行批判的广度和深度上,不仅胡适比不上,林语堂更比不上。没有鲁迅式的深刻反思和他那种彻底的批判精神,我们这个属于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体系,不能完成由旧到新的质的转化,同时国人对这种文化以及对于自身状态的认识,也不会达到今天的水平。
是中国和世界的现代文化共同塑造成了鲁迅的文化形象及其文化精神。这种形象和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鲜明的现实意义。
MSN(中国大学网)
篇12:补考**散文
补考**散文
“请问是班主任李老师吗?今天学校有晚放学吗?我家赵默到现在还没回来。”是赵默妈妈打来的电话。
李老师看了看时间已经放学一小时了,赵默能去哪里呢!他怕家长着急赶紧说:“已经放学一小时了,我看着赵默离开学校的,早该到家了。你还是找找吧,我也发个校讯通找找。”
家长火急火燎地挂了电话,李老师也忍不住有点着急。想到最近的补考,李老师可以说是焦头烂额。赵默就是其中的一个,她在班级里属于下等生,一百分的地生试题,她每科都四十分左右。离学校要求的每科必须八十五分的距离还有很远。关键的问题在于,赵默旧账欠缺太多,短时间内恐怕难以补考过关。这件事谁也帮不了她,按着学校的要求如果家长陪考还不过关,那么就得回家去背,直到过关才可以上课。这对赵默来说的确是一次重要的考验。事实上,那些知识是需要理解性记忆的,不是只背就可以学好的。
李老师顾不得多想赶紧发了校讯通,其实她知道这样的希望也不大。现在学生保密工作做得好,即便是知道也不会告诉的。上次的事就可以证明,赵默为了约见男朋友,夜里十点走的。等到爷爷奶奶发现后,人早没影了。爷爷只好给赵默做买卖的妈妈打电话,给在外出车的赵默的爸爸打电话,爸爸妈妈又是打电话又是网吧歌厅的四处寻找,也问了赵默的关系比较好的同学都说不知道,连点参考建议都没有。其实李老师也不想参与这件事,她怕哪一句话说不妥当又被家长折腾,她已经是快五十的人了,折腾不起了。
还记得初一刚开学不久,李老师发现赵默有早恋的苗头,经常和一个校内高年级的男生一起出入校园,为了事情不再继续发展,李老师想请家长来一起说一下,可是打了几次电话家长都以各种理由没来。最后派了赵默的大姨来,没说几句话就走了,还极不耐烦的样子,说是忙着在医院陪护赵默的姥姥。李老师很生气,是因为赵默的大姨临走时说:“没事,你安心上课吧!班主任不敢咋着你,否则咱整她。”这话后来传到了李老师的耳朵里,李老师狠狠地训了赵默:“你带来的是什么家长,简直好歹不知,我怎么你了就整我,也不看看自己是什么东西。”
谁知就是这个句话惹了祸,肯定是赵默告诉了家长,于是赵默的父母,舅舅舅妈,甚至表哥都到学校对李老师轮番轰炸,还告到了校长那里,并扬言去教育局告李老师侮辱孩子人格。这一段时间下来,李老师彻底醋心了,怪不得孩子那样做,原来都是家长的影子,原本很看好考普高的赵默,一下子李老师觉得危险了。吃一堑长一智,李老师决定以后还是少管赵默,以免好心当作驴肝肺。哪知赵默愈演愈烈,一次听数学老师说,竟然敢在课堂上和后桌的男生牵手。李老师再次警告了她注意课堂秩序,但赵默根本不听。李老师一时也没有更好的办法。真担心赵默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这一次还真的不见了,李老师心里也跟着悬了起来。
正想着,李老师的'电话再次想起,这次是赵默的大姨打过来了,声音有些嘶哑地说:“李老师你千万大人别记小人过,上次是我不好,我给你赔礼道歉了,这次你一定要帮帮我们,孩子千万别出什么事。实话告诉你吧,她父母最近在闹离婚,对她刺激不小,我真怕她做出什么傻事。拜托你帮助找找这辈子我都忘不了你。求您了。”
李老师听出了电话里的无奈和担忧,但是李老师还是回了一句:“最初我找你们的时候如果你们好好管,还至于像现在这样吗?放心吧,我会帮着找的。我们老师还不至于那么小肚鸡肠。”说着李老师挂了电话,开始给班里的学生打电话帮着寻找。
终于有一个和赵默关系比较好的学生提供了一点线索:“老师,赵默父母在离婚,她说想给父母点颜色看看。她不想在继续读书了,她想离开家庭。”
李老师一听觉得情况不妙,关键是赵默想用什么手段来吓唬父母呢,现在她人到底在哪里,如果真的一时糊涂,后果将不敢设想。或者真遇到了坏人可不是闹着玩的。
想到这,李老师忽然有点害怕。现在的家长啊,有什么好折腾的,就不能给孩子一个安定的家吗?这样的孩子给班主任增加了多大的管理难度啊。孩子在家里得不到关爱难免到网络上去找,赵默不就发生过那样的事吗?一次本校别班的一个学生找了很多人要教训赵默,说是赵默在网上勾搭她的男朋友,叫她小心点。后来李老师才知道赵默和这个女生是小学同学,她们都喜欢班里的一个不学无术的男生。赵默想据为己有就使了招数,多次给那个男生写信,还买了很多礼物送他示爱。为此李老师知道后找她谈过话,可赵默毫不在乎地说:“我没早恋,我就是要喜欢一个人给我父母看,谁叫他们不关心我的感受,我没准哪一天还真不念书了跟他走,只要我有一个稳定的家。”尽管李老师也费了很多口舌引导,但这种单方面的教育意义并不大。后来听说赵默还真和那个男生交往了一段日子。有了第一次的教训李老师没再找家长,只在家长会上提醒过各位家长注意此事。难道赵默会跟那个小男孩走了吗?那又去了哪?
为了赵默不出事,李老师还是给她母亲打电话说出了自己的推测:不然去网吧或者歌吧找找。此刻的家长听后像领了圣旨一样千恩万谢。叫李老师不知说什么好。
李老师还是不放心,继续给班里的学生打电话寻找消息。如今教师已成了高危职业,教师也好像站在悬崖边上,不知哪天会跌入谷底。现在的孩子真是太有个性了,说不得,打不得,骂不得。单位里一个很负责的老师就因为教育一个能闹的学生,象征性地打了屁股几下,也没有深仇大恨肯定我不会下死手吧?哪知家长开始上告,冠以体罚的罪名。结果弄得教师们人心惶惶,觉得工作简直没法做了。还好李老师是看见赵默放学后离开的,否则不知会被家长怎么说。好在李老师也没有教育她,唯一一点就是补考的事,那也是学校行为,与自己关系不是很大。可是李老师就不明白,什么事不回家解决非得以这种方式折腾家长呢?
看看时间,一晃快十一点了,李老师也感觉很累,准备休息,这时电话再次想起:“李老师,最近是不是学校在要求没过关的孩子家长陪同补考?我们孩子不是因为这件事被你逼迫出走的吧!你们学校也真是的,我就想叫孩子在那里养养身板,我们家有钱不在乎考不考学。今天我把话撂这,如果孩子真出来问题,我饶不了你们学校。”
是赵默妈妈打来的,听口气不对头。李老师睡意全无,开始回想赵默补考的事情。对了,赵默今天确实补考了,而且还十分可怜地说父母实在来不了,只好叫表哥来替,李老师考虑到她家的情况也就同意了,结果赵默一科也没过。后来她表哥就走了,还叮嘱她好好背,下次争取过关。
李老师记得自己还说了她几句:“就凭你的聪明好好背能不过吗?真不知你天天在想什么。”赵默还不服地看了李老师一眼,李老师也就没多说,告诉她快点背明天还有最后一次机会,否则回家去背,什么时候过关什么时候上课。
难道是这几句话说重了,学校就是这么要求的,没有重压,像赵默这样的能杀心去背吗?现在好,试没考过,麻烦倒来了,李老师被弄得焦头烂额。
翻来覆去地想,如果明天赵默的家长来学校闹该怎么应对,对主管领导该怎么交代,越想越复杂,越想越害怕,如果出现类似网上说的跳楼事件该怎么处理。脆弱的神经立刻活跃起来。一直害怕掉进谷底,看来事情还真来了。事已如此,也只能往好了盼,没准明天找到了学生没事呢,总不能因为此不休息吧!胡乱思想了一阵,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
第二天上班李老师赶紧去教室,按理说赵默应该到校了,可今天竟然没影。李老师心里一沉。接着问了几个和赵默关系不错的学生看见赵默没有,她们都摇头。这时,李老师手机响了,是主管领导打来的,劈头就问:“你班赵默是怎么回事,你做工作能不能讲究点方法,叫你补考,是叫你逼一下有上学希望家长同时也配合的,像赵默这样的学生你就不会灵活处理吗?现在家长打电话来了,恐怕麻烦也来了,你赶紧想办法处理一下吧!”
“先别急着上课,别把事情弄大了。”李老师从电话里听出了埋怨和失望,她想解释一下,凭什么出事了都推在自己头上:“领导,这补考是学校叫弄的吧,我按正常程序工作没错吧!再说赵默出走时放学以后,与咱们无关吧?还有她是因为父母离婚才这么做的,也与咱们无关吧?”李老师越说越气,差点变声。哪知主管领导比她气更大:“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你知道赵默那样还不会应付了事吗?学校是那么要求,谁叫你非那么做的,你二十几年的班主任白做了,告诉你如果这件事你摆不平,恐怕会影响你的绩效工资。你看着办吧!”主管领导显然已经有点怒了。
李老师觉得有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今年她儿子在济南买楼了,家里经济也特别紧张,如果绩效工资再受到影响,日子会更紧的,可事情赶在这了,谁也不愿发生啊,她气愤的是主管领导的态度,遇事就一推六二五,这年头当班主任可真难,简直是夹缝里生存,上有领导压着,下有家长闹着,中间还有学生不服管理,一般人简直招架不住。如果不是家里经济紧张她也不愿受这份洋罪。记得开学初她也曾亲自向校长申请不做班主任了,而且还说得悲悲戚戚的:“校长,我年纪大了,当班主任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再说我家里还有一个需要照顾的老人,眼睛几乎失明,离不开人。”哪知校长不冷不热地说:“你不做班主任谁做,工作总得有人做吧,再说了谁家没有老人孩子需要照顾,你还是克服一下困难做吧,没准你做好了评优评模职称早挂钩,对家里经济也是一种帮助呢!我知道你不容易。”李老师也不好说什么,只好硬着头皮干了,可哪想到会有这样的事发生呢?她发誓等这件事处理了说什么也要把班主任推出去,实在不行就找人或者意思一下。这年头就这样,不这么做就解决不了问题。李老师一脸的官司无心上课,不知事情还会有怎样的进展。刚拿起书要走手机又响了,她一看是校长打来的:“李老师,你们班有个学生怎么回事,刚才教育局打电话来说有人告你体罚学生,致使学生离家出走,这可是大事,现在家长和学校关系这么紧张,你怎么还顶风而上呢?你抓紧准备一下材料吧,一会儿局里要来人查这件事。”
“可是,校长,我也是在按学校的要求在办事的。学生出走有她的家庭原因。……”校长根本就不听解释:“不管是什么原因,事情发生了对学校影响都不好,咱们是新建学校,正在打名声的阶段,有些话好说不好听,你知道这件事影响有多恶劣吗?赶紧想办法应对吧!”校长挂了电话,李老师怔在那里,这样上岗上线,压得她喘不过气来。真是家长反咬一口叫自己进入了尴尬境地,没办法,谁叫自己做得就是这忐忑不安的活呢?层层施压,难道是自己真错了吗?事态发展越来越严重,李老师有种百口莫辩的感觉。一个破班主任能想出什么解决的办法呢!人啊,就是这样,没出事什么都好,出了事一无是处。看来关键时刻只有自己孤军作战铤而走险了。她想征询一下好朋友的意见:“这件事太挠头了,你确实有不对之处,先等等没准学生找到了会缓和一下。另外你赶紧准备材料把赵默最近表现和同学反应的家里的情况弄清楚,实在不行,也只能听候发落了,这就是做班主任的勾当。”放下电话李老师赶紧找学生写调查材料,查昨晚放学的监控录像。忙得不亦乐乎。悔得肠子铁青。
整理到一半的时候,手机再次响起,这一次是赵默的爸爸打来的,直接恶语相向:“李老师,我们孩子是因为补考的事才出走的,这件事你和学校脱不了干系。孩子至今无影,如果出了什么意外,我拿你们没完!”李老师还想争辩什么,那边已经挂了电话。可恶的家伙,平时怎么打电话都不接,现在来咄咄逼人,但凡对自己孩子尽点责任,有今天这一步吗?不过他这样一说,李老师着实有些害怕。谁知道事情会发展到哪一步呢?如果真出了什么事情,恐怕真会连累自己的。
课间的时候,同屋的班主任叫来了很多学生补考,办公室里乱作一团。李老师什么心思也没有。间操后,老师们都去上操了,只有几个补考的学生在考试,还有五个家长在陪考。李老师索性到走廊上静一静。就在她回来推门的时候听见里面有一个学生在说:“哎,你们知道吗?昨天那个赵默来陪考的是一个KTV的,我和赵默是小学同学,是她昨天向我炫耀的。”
旁边有一个学生质疑道:“你不要胡说,叫她们班主任知道了会整她的。”
那个学生笑着答道:“我才没胡说呢,你不知道吧,赵默还和我好过一段。那可是一个猛女,什么都敢说敢做。她好过的男生不下十个。”
“行了,你就吹吧。这赵默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啊?”
李老师听到这,心里立刻恶心起来,平时她知道赵默在交往上很乱,没想到会乱到如此程度,看来自己还是小看赵默了。会不会她去了哪个KTV呢?想到这,李老师赶紧推开门问刚才那个学生:“那你知道给赵默陪考的男孩在哪里工作吗?”
那个学生看了李老师一眼,吐了一下舌头,支吾了半天说:“不知道,好像是在汽车站旁边,有一次我看见赵默从那里出来过。”
李老师顾不得真假赶紧拨通了赵默家长的电话:“请你们赶紧去汽车站旁边的KTV看看,她有可能在那里。”
大约过了半个小时了,赵默的父亲打电话来,这时语气明显好了很多:“谢谢你李老师,赵默找到了,我想给她请半天假可以吗?”
李老师心头的石头总算落了地,赶紧答应:“好吧,正好你在家好好教育教育她。”
家长答应着挂了电话,李老师也觉得头顶的天空晴了。看现在的情形,家长应该不会再闹了。但李老师在心底里为赵默祈祷:“千万千万不要出什么事情啊,否则受牵连的可就不止一个人了。”
不时有校长和主管领导打电话询问赵默的情况,李老师一五一十地说了。校长和主管领导态度也有所好转,校长还叮嘱李老师:“这件事情一定要处理好,不要和家长把关系弄僵了。关于他家孩子的补考问题先放一放,以后管理一定要多动脑筋。”
李老师答应着挂了电话,但是心里很不是滋味,到了最后什么怎么不是都是她的了呢,班主任这活啊,真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她现在只想知道赵默昨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只要她能来上学,以后就是考零分她也不再干涉。还是校长以前教导的好:“不要把每个学生都教到大学里去,否则谁修理地球啊?还有,不一定是学习好的学生以后才有所作为。我们的任务是留得住学生。”
直到中午吃饭的时候,李老师才收到了赵默父亲的电话:“李老师,我有一件事想和您商量?”
李老师听出了声音里有些许的无奈,一改上午的嚣张跋扈,于是赶紧说:“有什么事您说吧。”
“是这样,昨晚孩子确实在MTV过的夜,但是好在那里有我们一个远房亲戚在打工,她见时间晚了给我们孩子安排了住处。但是这件事呢好说不好听,您看您能不能帮我隐瞒一下实情,我以后磕头跪炉子报答您。”
李老师听到这有点受宠若惊,赶紧回复说:“这你尽管放心,我们当老师的这一点还是能做到的。只要您孩子没什么事情,赶紧来上学就好。”
“那好,我叫他明天上学,你就在同学们面前说她感冒了请假。还有以后赵默有什么事情还需要你多多担待。”赵默父亲态度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叫李老师有点不舒服,但是她很痛快地答应一定守口如瓶。
第二天赵默准时来学校上课了,李老师观察了一下,发现她没什么变化,脸上还是堆着没心没肺的笑容,好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李老师忽然想起那学生说她猛女的事情,不知道该怎么说赵默。但是这一次给李老师的教训是惨痛的,老师不是万能的,有些事情老师也是无能为力的,明哲保身,为了自己能把日子过下去,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毕竟老师也是人,也要活下去啊。事情就这样无声无息了,但是这件事情造成的影响却一直在李老师心里回荡,她不知道该用怎样的办法把赵默拉回正路,教育啊,真的就没有办法拯救一个误入歧途的孩子了吗?家长啊什么时候悔悟啊,就不能家校形成合力把学校真正教育好吗?
★ 鲁迅散文集
★ 鲁迅的散文集
【鲁迅散文《**》(共12篇)】相关文章:
《朝花夕拾》读后感初中寒假作文2022-12-05
读散文集朝花夕拾有感作文500字2024-01-10
初中朝花夕拾读书笔记六百字2022-10-10
朝花夕拾读后感小学作文2022-05-28
朝花夕拾600字优秀读后感作文2023-02-26
有关朝花夕拾读后感2024-05-20
《朝花夕拾读后感》有什么收获作文2023-04-30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语文说课稿2022-05-02
鲁迅散文《藤野先生》读后感400字2024-02-03
朝花夕拾的读书笔记初中2023-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