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鲁迅先生歌唱散文

时间:2024-02-08 07:36:25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倾听鲁迅先生歌唱散文(通用5篇)由网友“hubingays”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整理过的倾听鲁迅先生歌唱散文,希望大家喜欢。

倾听鲁迅先生歌唱散文

篇1:倾听鲁迅先生歌唱散文

倾听鲁迅先生歌唱散文

夜晚遥望空旷无垠的星空,有一颗很亮很亮的巨星渐显轮廓:宽大、无所不包的额头、深刻的面容、鲜明的唇髭、明亮深邃的眼睛闪着冷峻、洞察一切的目光……这颗巨星有着“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鲜明标志,这颗巨星还有着“歌唱”的特点:“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来……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见鲁迅的《野草》)。

不错,这位借自己的散文诗《野草》“歌唱”的人,就是伟大的.不朽的鲁迅先生。在中国的作家队伍中,郁达夫的文字略显仓促,张恨水的文句则长于缠绵,林语堂的文章有些麻醉大众,而只有鲁迅先生的文字是方方正正的石头,令人警醒。文章是平静悠长的溪流。这石头落地铿锵有声,这溪流流着浓于水的热血,这石头、热血随时为扫尽人间不平事而“爆发”!

先生的文章里一直清醒着国民的愚昧,鞭笞着腐朽的势力,文字是刀枪文章是武器,具有无穷无尽的威力。正因为这样,那些个欺压人民的人,多么渴望借助于先生的名声、文章、力量来抬高自己啊!可是鲁迅就是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才是他的本质,不为名利地位所惑,更不为威逼利诱所动,仍在自由地“歌唱”。

在面对死亡时,梁实秋的高寿终又显示出了安逸人生的平淡。梁实秋总归是高高在上的绅士,和人民大众有好远的距离。而先生的“不是在沉默中爆发就是在沉默中灭亡”是何等轰轰烈烈,何等地正气凛然!置身在这轰轰烈烈的爆发,面对这正气凛然的死亡,只有鲁迅先生能够大声疾呼和歌唱:在《狂人日记》里,有先生的吟唱;在《三味书屋》里,有先生的眷恋;在《药》里,有先生对国民愚昧的鞭笞和对先烈就义的颂扬;在《孔乙己》里,有先生对落伍文人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在先生翻译的《毁灭》里,看到并寄托着对中华民族的希望……

就这样,在中华民族黎明前那段黑暗日子里,鲁迅先生用他锐利的武器——笔,“奏”出时代的最强音,唤醒民众,壮大阵营,奏响了阻挡历史前进的腐朽势力的丧钟。先生虽然走了,但那些不朽的会“歌唱”的文章书集却留了下来,丰富着中华文化的宝库。让我们再一次把目光投向星空吧,去感触中华文化先驱的音容笑貌;让我们重读鲁迅先生的著作吧,认真倾听铁骨铮铮老先生的吟唱。

崇敬先生、感悟思想、倾听歌唱!

篇2:真情先生鲁迅散文

真情先生鲁迅散文

在中国,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鲁迅先生。先生奋斗且光辉的一生,以其对文化、对人生、对社会、对中国的独立特行的思索与笔耕,激励着鞭策着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我对先生的景仰与推崇,要从我读大二开始,有好几个晚自习,我从校书馆借来《鲁迅全集》,贪婪地翻阅,渐渐地我从先生的字里行间发现先生并不是一个冷酷无情、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不是一个只会舞着“匕首”与“投一槍一”与敌人战斗的人。先生很多或简或繁,或怒或喜,或忧或叹,或思或想的文字,无不洋溢着实实在在的男人情怀。

先看看先生的亲情吧。191月26日,先生由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南京矿路学堂回家过年,2月19日返校后写了三首与弟弟周作人惜别的诗,其中之一为 “谋生无奈日奔驰,有弟偏教各别离,最是令人凄绝处,孤檠长夜雨来时。”19四月初,先生又写诗向周作人诉说离别之苦:“梦魂常向故乡驰,始信人间苦别离,夜半倚床忆诸弟,残灯如豆月明时。”尽管后期与周作人人生观世界观背道而驰,但在当时年轻的先生因为谋生而奔波在外,想念手足之情确是无遮无掩。

1932年3月20日夜,在致母亲鲁瑞的信中先生说海婴疹子已无妨碍,海婴“所说之话亦更多,大抵为绍兴话,且喜吃咸,如霉豆腐,盐菜之类。现已大抵吃饭及粥,牛乳只吃两回矣。”1933年12月19日再致母亲信中说:“海婴仍不读书,专在家里捣乱,拆破玩具,但比上半年懂事得多,且较为听话了。”一个儿子对母亲所关心孙子情况的详细叙说,令母亲宽慰而安心,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细心与一舔一犊之形象跃然纸上。

先生早期的爱情夭折了,四十岁以后却迎来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师生恋。1925年3月,先生与自己的学生许广平,开始了书信往来,双方很快都进入了热恋状态,这时先生已是人过中年了。先生写到:“我先前偶一想到爱,总立刻自己惭愧,怕不配,因而也不敢爱某一个人,但看清了他们的言行思想的内幕,便使我自信我决不是必须自己贬抑到那么样的人了,我可以爱!”在好多两地书中,先生屡屡称许广平为“乖姑、小刺猬、小莲蓬”,可见之亲一昵。在更多的书信中,两人均是在信中对社会对人生问题做严肃的探讨。许广平说:“没有灿烂的花,没有热恋的情,我们的心换着心,为人类工作,携手偕行……”。

先生唯一一篇爱情小说《伤逝》,主人公涓生与子君,以浪漫的恋爱开始,以残酷的现实、悲剧的婚姻结束。用涓生事后反省时的话说,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可是他们为了单纯的爱、盲目的爱,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都疏忽了,一个在抑郁中死去,一个则剩下了无穷无尽的悔恨和悲痛,独自在寂寞中品味着历历往事。

可以看出先生对爱情与生活的态度始终是热烈的是理智的是冷静的是成熟的。

同样把友情也看得很重的先生,在许多交友情节上也为我们提一供了趣味与佳话。

1930年1月8日先生在致郁达夫、王映霞夫妇的信中说令郎的诞生已经有四十多天了,“然而祝意是还想表表的,奉上粗品两种,算是补祝弥月的菲敬。”可见先生对朋友的家事是很关心的,作为中国民间的传统礼节,礼尚往来,先生一点也不马虎。

1932年11月下旬至1933年7月,先生曾三次接纳瞿秋白夫妇,让他们在自己上海的寓所躲避白色恐怖。1933年3月,先生来到瞿秋白的新居看望并送给瞿秋白一盆堇花,以作乔迁之贺礼,并书赠清人何瓦琴的联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此时先生早已将瞿秋白作为可照肝胆可倾肺腑的朋友和同志了。瞿秋白非常珍惜和先生的友情,以至在身陷囹圄、生死攸关之际,还时常回忆这段人生中最“惬意”的时光。

北京大学教授、《新青年》杂志编者之一的刘半农,也曾是 先生的一位朋友。初始与先生交往时刘半 农与先生是共同战斗的朋友,后来他思想日趋保守,与先生渐行渐远了。刘半农死后,先生在1934年8月1日《忆 刘半农君》中追忆与刘半农的合与分,该文写得既有感情又有分寸,私交公谊两个方面均照顾到了,先生提出了自己论人论事的标准,首先是看怎样“于中国更为有益”,而非一般人对不能志同道合者的怀疑与贬低,猜测与谩骂,显示了一个品德高尚、人格纯净者所具备的胸怀与气度。

先生是个伟人,但先生首先是个男人,他在“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人生边上,在“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刀光剑影背后,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的真情先生形象。对待亲情他温一存而又细致,对待爱情他热烈而又冷静,对待友情他厚重而又理性,于国于家于人于己,先生这辈子堪称了不起!

篇3:鲁迅先生的杂感散文

鲁迅先生的杂感散文

最近写了一篇短文讨论“百读不厌”那个批评用语,照笔者分析的结果,所谓“百读不厌”,注重趣味与快感,不适用于我们的现代文学。可是现代作品里也有引人“百读不厌”的,不过那不是作品的主要的价值。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举出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做例子,认为引人“百读不厌”的是幽默,这幽默是严肃的,不是油腔滑调的,更不只是为幽默而幽默。鲁迅先生的《随感录》,先是出现在《新青年》上后来收在《热风》里的,还有一些“杂感”,在笔者也是“百读不厌”的。这里吸引我的,一方面固然也是幽默,一方面却还有别的,就是那传统的称为“理趣”,现在我们可以说是“理智的结晶”的,而这也就是诗。

冯雪峰先生在《鲁迅论》里说到鲁迅先生“在文学上独特的特色”:

首先,鲁迅先生独创了将诗和政论凝结于一起的“杂感”这尖锐的政论性的文艺形式。这是

匕首,这是投枪,然而又是独特形式的诗;这形式,是鲁迅先生所独创的,是诗人和战士的一致的产物。自然,这种形式,在中国旧文学里是有它类似的存在的,但我们知道旧文学中的这种形式,有的只是形式和笔法上有可取之点,精神上是完全不成的;有的则在精神上也有可取之点,却只是在那里自生自长的野草似的一点萌芽。鲁迅先生,以其战斗的需要,才独创了这在其本身是非常完整的,而且由鲁迅先生自己达到了那高峰的独特的形式。(见《过来的时代》)

所谓“中国文学里是有它类似的存在的”,大概指的古文里短小精悍之作,像韩柳杂说的罢?冯先生说鲁迅先生“也同意对于他的杂感散文在思想意义之外又是很高的而且独创的艺术作品的评价”,“并且以为(除何凝先生外)还没有说出这一点来”(《关于鲁迅在文学上的地位》的《附记》,见同书)。这种“杂感”在形式上的特点是“简短”,鲁迅先生就屡次用“短评”这名称,又曾经泛称为“简短的东西”。“简短”而“凝结”,还能够“尖锐”得像“匕首”和“投枪”一样;主要的是他在用了这“匕首”和“投枪”战斗着。“狭巷短兵相接处,杀人如草不闻声”,这是诗,鲁迅先生的“杂感”也是诗。

《热风》的《题记》的结尾:

但如果凡我所写,的确都是冷的呢?则它的生命原来就没有,更谈不到中国的病证究竟如何。然而,无情的冷嘲和有情的讽刺相去本不及一张纸,对于周围的感受和反应,又大概是所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我却觉得周围的空气太寒冽了,我自说我的话,所以反而称之曰《热风》。

鲁迅先生是不愿承受“冷静”那评价的,所以有这番说话。他确乎不是个“冷静”的人,他的憎正由于他的爱;他的“冷嘲”其实是“热讽”。这是“理智的结晶”,可是不结晶在冥想里,而结晶在经验里;经验是“有情的”,所以这结晶是有“理趣”的。开始读他的《随感录》的时候,一面觉得他所嘲讽的愚蠢可笑,一面却又往往觉得毛骨悚然——他所指出的“中国病证”,自己没有犯过吗?不在犯着吗?可还是“百读不厌”的常常去翻翻看看,吸引我的是那笑,也是那“笑中的泪”罢。

这种诗的结晶在《野草》里“达到了那高峰”。《野草》被称为散文诗,是很恰当的。《题辞》里说: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又说: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又说:

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最后是: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这写在一九二七年,正是大革命的时代。他彻底地否定了“过去的生命”,连自己的《野草》连着这《题辞》,也否定了,但是并不否定他自己。他“希望”地下的火火速喷出,烧尽过去的一切;他“希望”的是中国的新生!在《野草》里比在《狂人日记》里更多的用了象征,用了重叠,来“凝结”来强调他的声音,这是诗。

他一面否定,一面希望,一面在战斗着。《野草》里的一篇《希望》,是一九二五年一月一日写的,他说:

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纵使寻不到身外的青春,也总得自己来一掷我身中的迟暮。但暗夜又在那里呢?现在没有星,没有月光,以至笑的渺茫和爱的翔舞;青年们很平安,而我的面前又竟至于并且没有真的暗夜。

然而就在这一年他感到青年们动起来了,感到“真的暗夜”露出来了,这一年他写了特别多的“杂感”,就是收

在《华盖集》里的。这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之夜”写的《题记》里给了这些“短评”一个和《随感录》略有分别的名字,就是“杂感”。他说这些“杂感”“往往执滞在几件小事情上”,也就是从一般的“中国的病证”转到了个别的具体的事件上。虽然他还是将这种个别的事件“作为社会上的一种典型”(见前引冯雪峰先生那篇《附记》里引的鲁迅先生自己的话)来处理,可是这些“杂感”比起《热风》中那些《随感录》确乎是更其现实的了;他是从诗回向散文了。换上“杂感”这个新名字,似乎不是随随便便的无所谓的。

散文的'杂感增加了现实性,也增加了尖锐性。“一九三二年四月二十四日之夜”写的《三闲集》的《序言》里说到:

恐怕这“杂感”两个字,就使志趣高超的作者厌恶,避之惟恐不远了。有些人们,每当意在奚落我的时候,就往往称我为“杂感家”。这正是尖锐性的证据。他这时在和“真的暗夜”“肉薄”了,武器是越尖锐越好,他是不怕“‘不满于现状’的‘杂感家’”这一个“恶谥”的。一方面如冯雪峰先生说的,“他又常痛惜他的小说和他的文章中的曲笔常被一般读者误解”。所以“更倾向于直剖明示的尖利的批判武器的创造”(见《鲁迅先生计划而未完成的著作》,也在《过去的时代》中)了。这种“直剖明示”的散文作风伴着战斗发展下去,“杂感”就又变为“杂文”了。“一九三二年四月三十日之夜”写的《二心集》的《序言》里开始就说:

这里是一九三○与三一年两年间的杂文的结集。

末尾说:

自从一九三一年一月起,我写了较上年更多的文章,但因为揭载的刊物有些不同,文字必得和它们相称,就很少做《热风》那样简短的东西了;而且看看对于我的批评文字,得了一种经验,好像评论做得太简括,是极容易招得无意的误解,或有意的曲解似的。

又说:

这回连较长的东西也收在这里面。

“简单”改为不拘长短,配合着时代的要求,“杂文”于是乎成了大家都能用,尖利而又方便的武器了。这个创造是值得纪念的;虽然我们损失了一些诗,可是这是个更需要散文的时代。

《燕京新闻》副页。

篇4:三谒鲁迅先生故居的散文

三谒鲁迅先生故居的散文

在秋草飒黄的季节,令我忆起在北京时,每当秋季总约友把酒小酌,登高赋诗,一起游览北京名胜。也让我想起我曾赋词和拜谒的“鲁迅故居”:

劲草中华,发故地、寒凝春色。逃神矢、中流不辍,战云长接。

大野钩棘谋士痛,如磐风雨人高绝。上浩茫、广宇起惊雷,声如铁。

惟秦醉,越吟迫;蒿莱没,笞难歇。指千夫横对,荐轩辕血。

血沃崇陵孺子俯,民族挺脊挥霜钺。纵万代、气节照参微,灵台月。

(选自笔者《满江红--三谒鲁迅先生故居》)

07、我因辞去工作,颇有闲暇,曾三次拜访座落在北京阜成门宫门口二条19号的鲁迅故居。

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小四合院。这个小院是鲁迅先生在北师大任教时,亲自操持改建的。每到春天,小院内丁香、黄刺梅、榆叶梅、碧桃,纷纷开放。白的、紫的、黄的、红的,竞相争艳,芬芳扑鼻。青砖小院,朴素古雅,幽静清心。就在这小小的院落里,鲁迅先生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著作,留下了这位伟大文学家的足迹。

当年这里是阜成门城墙边,是北京拉人力车、赶骡车的贫苦老百姓的居住区,这里雨天道路泥泞,夜晚胡同里很黑,仅在胡同的尽头有一盏小小的油灯,这就是鲁迅伏案写作的油灯,曾在多少个黑夜,照亮了晚归的贫苦老百姓的回家之路。

走进狭窄的西三条胡同,进入鲁迅博物馆大门西行,眼前就是这个小小的四合院,南房三间,北房四间,东西各一间小厢房。再往里走,穿过一截小过道,后面还有一个十多平米见方的小院子。前院的植有三株丁香树,后院种有一株黄刺梅。七八十年过去了,丁香已长成花叶丛生、枝叶茂密的大树了。这郁郁葱葱的绿叶映衬着灰色的砖墙、朱红的窗棂,使这小院充满了活力和生机。

故居南房是鲁迅的会客室兼藏书室。北房正面三间,东头的一间,是鲁迅母亲鲁瑞的住室。北房正中的一间,是全家人吃饭和洗脸的地方。北房的西屋是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的住室。东厢房是当时女工住的地方,西厢房是当时的厨房。三间北房后面接出一间,由于是拖在后面活像一条尾巴,鲁迅戏称它为“老虎尾巴”。老虎尾巴是一间仅有八平米的斗室,鲁迅的'工作室兼卧室就在这里。北窗下,是两条长凳搭上两块木板的床,垫的和盖的都很薄,冬天“老虎尾巴”里也不单独生火,是和中间吃饭的屋子共用一个炉子。鲁迅说,一个独身的生活,决不能常往安逸方面着想,生活太安逸了,一切就被生活所累了。鲁迅正是这样,用简朴的生活,勤奋忘我的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息,实现了他所说的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和血!

篇5:鲁迅散文《藤野先生》读后感400字

对于鲁迅来说,藤野先生无疑是个令他难忘的好老师。这个日本老师没有民族偏见,对每个学生都平等对待。他是一个认真负责的老师。

全文主要是在记叙与藤野先生相关的事情,突出对他的敬佩。在鲁迅学习的过程中,藤野先生一直在帮助鲁迅:修改笔记,指出错误,消除谣言……他可以说是毫无保留地把医学传给鲁迅。在鲁迅要回国时,他也表现出了学生将离开时的悲哀。他是把鲁迅完全作为一个学生来看,没有丝毫偏见。比起鲁迅的其他两位老师,他是最为伟大的。

但是,我们都知道,鲁迅的作品中绝对不乏对黑暗的批判,在这里再次体现了。看到纪录片上的中国人被杀时,在坐的日本人高呼“万岁”,而除鲁迅以外的中国人对此麻木,甚至一起喊“万岁”;在东京求学的中国人甚至不务正业,在那学跳舞;而日本人认为中国人愚蠢,成绩高于一半分数就认为是作弊……这让鲁迅认识到医术对国家、民族作用的渺小,也从此“弃医从文”,回到了中国开始创作。

藤野先生,是一个爱护学生,尽职的好老师,但那时的社会,却让鲁迅离开了这位老师,去挽救那时的中国。

雪 教案

读《朝花夕拾》鲁迅散文有感800字

《鲁迅自传》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开学典礼作文8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精品教学设计

《故乡》说课稿

《不会叫的狗》教学设计 (长春版七年级下册)

《故乡》优秀说课稿

《我的空中楼阁》(课堂实录)——潘雪陵.

六年级人教版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倾听鲁迅先生歌唱散文
《倾听鲁迅先生歌唱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倾听鲁迅先生歌唱散文(通用5篇)】相关文章:

《一面》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2023-12-15

初一语文必知文学常识2024-03-14

人教版三年上语文作文教学设计2023-12-10

级七年级下册语文作文700字2022-10-28

落叶课文说课稿2023-08-29

寂寞在唱歌-高中抒情散文2023-10-08

规则七年级下册语文作文2023-10-27

《野草》教案设计2023-05-07

白描写景作文2022-09-16

《黎明的通知》九年级教学设计2023-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