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圣手王昌龄的著名诗词(锦集8篇)由网友“norains”投稿提供,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过的七绝圣手王昌龄的著名诗词,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七绝圣手王昌龄的著名诗词
七绝圣手王昌龄的著名诗词
王昌龄他有一种神秘的能量,和盛世大唐同在,注释着唐代的雄性与柔情。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本学期最后一课学习王昌龄七言绝句。《采莲曲》以民歌般的语言,歌唱了采莲女的劳动生活,内容描绘江南水乡秀丽的风光,采莲女的纯洁甜美,健康活泼,如炎炎夏日中的阵阵荷风,给读者带来清新自然的感受。
王昌龄是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又以闺怨诗出名,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以七言绝句为多,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出塞】(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其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闺怨】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芙蓉楼送辛渐】(其一)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拓展:
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璠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生平
他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诗。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除了上文所说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有人认为在天宝六载秋。《詹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被贬为龙标尉。
更为可悲可叹的是, 后来连龙标尉这样一小小的职务也没能保住,离任而去,迂回至亳州,竟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唐才子传》载: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后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渐沮。”一向同情诗人的张镐终替王昌龄报了仇。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天子王昌龄”。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上文谈到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一带。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
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阎丘晓因忌才而杀害了王昌龄,实在是对我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破坏,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成就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之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尤其是将七绝推向高峰,故人称“七绝圣手”。其诗歌体裁很大一部分是易于入乐的七言绝句。内容基本上选用乐府旧题来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想象力。其诗歌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意境深远,耐人寻味。他的许多描写边塞生活的七绝被推为边塞名作,《出塞》一诗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由于王昌龄的诗歌最专于七绝,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人称其为“七绝圣手”。
评价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这些都可见他在诗坛上的地位。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 《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边塞诗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诗经》中的边塞诗作品就相当丰富了(如《小雅出车》《六月》等)。唐朝的边塞诗发展到了顶峰,仅就其数量就有近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以高适、岑参与王昌龄为主的边塞诗派,是浪漫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的边塞之作,表现了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英雄壮志,抒发了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还描写了西北边疆奇异壮丽的景色。同时也反映了征夫思妇的幽怨和战士的艰苦,各民族之间、将军和士卒之间的矛盾。边塞诗反映了这个时代中有关战争各方面的现实,产生了许多优秀杰出的诗篇。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宽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最具代表的是《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篇2:“七绝圣手”王昌龄
“七绝圣手”王昌龄
一、交游广阔才情横溢
王昌龄在当时的诗坛就已经独树一帜、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与李白、孟浩然、高适、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等都有交谊。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在众多的诗歌体裁中,王昌龄尤其擅长七言绝句,其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他的诗歌艺术不仅在边塞题材上有独到之处,在其他方面同样不输他人。比如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二、七绝圣手王昌龄
明代的胡应麟更是对王昌龄推崇备至,《诗薮》中称:“七言绝,太白(李白)、江宁(王昌龄)为最。”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这些都可见他在诗坛上的地位。《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扩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
三、遭人忌才被残忍杀害
王昌龄以七绝诗著名,他的一生,《唐才子传》有介绍。说他“工诗,时称“诗家夫子王江宁”,盖尝为江宁令。与文士王之涣、辛渐交友至深,皆出模范,其名重如此。”“晚途不矜小节,谤议腾沸,两窜遐荒,使知音者喟然长叹,至归全之道,不亦痛哉。”阎丘晓因忌才而杀害了王昌龄,实在是对我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破坏,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唐才子传》说他“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新唐书》说他”以世乱还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唐代的刺史,操一州军民的生杀大权,何故杀了一个经过濠州回家名诗人王昌龄?《才子传》说闾丘晓因“忌”而杀了王昌龄。他“忌”什么呢?简单的理解为因“忌”才而杀名士,为自己留千古骂名。
四、屡遭贬谪不肯官场苟且
王昌龄未考上进士时,他的诗人朋友岑参赠诗给他:“潜虬且深蟠,黄鹤举未晚。”当王昌龄为官而旋被贬,岑参又赠诗给他:“王兄尚谪官,屡进秋云生。黄鹤垂两翅,徘徊但悲鸣。”可见岑参是深知他的抱负和个性的。这样一个有才能的人会不会因为不得志,在官场上不肯苟且,“不矜小节”和上司同僚难以相处,不懂“垂两翅”而至于“谤议腾沸”,才是他因“细行”而屡被贬的主要原因吧。
五、王昌龄的宫怨、闺情诗
宫怨、闺情诗同样是王昌龄绝句中写得出彩的一部分。
宫怨题材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畸形的皇家婚姻制度造成的。皇帝拥有“后宫佳丽三千人”,看起来数目庞大,而实际上未被宠幸的女子,人数则远远超过这“佳丽三千”。许多女子被选入宫中却没有出头之日,只能在深宫里白白耗费青春,哀怨之情由此而生。而有幸被帝王相中的女子,也会有失宠的不幸,帝王的恩宠由“三千佳丽”共分,而女子的'爱情却专给帝王一人。
王昌龄的宫怨诗,以极其哀怨的感情和深沉的笔法,向我们展示了长期幽居在宫中的女子内心的痛苦,如他的《长信秋词》,以失宠的班婕妤作为写作对象,表达了对被压迫在不平等婚姻制度下的女子的同情。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以环境的凄清衬托主人公内心的凄凉,愁苦之人,眼中所见,皆愁苦之景,所以视觉上的一切事物,因为涂上了悲伤的色彩,在主人公眼里便不再有生气。末句更是以听觉直击内心,用远处的滴漏声来刺激主人公此时伤心的心理,这句诗至少可以说明两个方面的现实:一方面,主人公一夜未寝,因为“思君不见”,难以入眠;另一方面,清漏声是代表了时间的流逝,王昌龄描写的也许是这些悲苦女子漫长的等待生涯中最平凡的一个夜晚,却也说明了她们的青春白白葬送在无尽的等待中的现实,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这些女子是寄予了极大的同情的。
再如第三首: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将“玉颜”与“寒鸦”对举,丑陋的寒鸦尚且能带有昭阳宫阳光的温暖,如花似玉的佳人却只能幽闭冷宫。就这样,王昌龄的宫怨诗揭示了“金殿”“玉阶”“珠帘”背后的黑暗和腐朽,表现出作者博大、深沉的同情心。
王昌龄的闺情诗,最著名的便是《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妙就妙在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把一则富有深远意义的故事描写完整。一开始,诗歌描写一位天真烂漫的初嫁女子无忧无虑地登楼赏春,忽然她看到了路边的杨柳,青翠欲滴,春日的气息打动了她,不得不让她想起离家的夫婿,两人分隔,纵使春光再美,没人陪伴欣赏,也是遗憾。杨柳这一意象,在古诗中常有留别、追惜的意义,诗人借用这一意象,很直接地表现了少妇对夫婿的思念之情,更令她难受的,而夫婿的离开,是因为她自己要求他去追取功名,这便是她内心痛苦的直接来源。诗歌刻画了少妇由“不知”到“悔”的心理变化,诗短情长,逼真动人。
篇3:七绝圣手王昌龄简介
七绝圣手王昌龄简介
简介:
王昌龄(约公元698—756年)唐代诗人。字少伯,山西太原人,唐玄宗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开元二十五年又中博学宏词,迁校书郎。开元二十八年被贬江宁丞,后又被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之乱后回乡,被刺史闾丘晓所杀,身后十分凄凉。
王昌龄与当时诗人常建、王之涣、辛浙、高适、王维、李白、岑参都有交往,与王之焕、辛浙交往最深。他的诗以多种题材对玄宗后期的黑暗政治和**社会作过一些揭露和反映。其诗擅长七绝,能以极短的篇幅概括极丰富的社会内容,不少成为当时乐府歌词中的绝唱。在同期诗人中,只有李白七绝可以同他媲美。王昌龄是盛唐的第一流诗人。
现在留下来的王昌龄的180首诗中,集中地表现了两类主题。一类是歌唱了边塞将士的乡思离愁,另一类是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妇女生活。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挖掘边塞征人的内心世界,成为后人广为传颂的名作。
诗词特点: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之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尤其是将七绝推向高峰,故人称“七绝圣手”。其诗歌体裁很大一部分是易于入乐的七言绝句。内容基本上选用乐府旧题来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想象力。其诗歌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他的许多描写边塞生活的七绝被推为边塞名作,《出塞》一诗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由于王昌龄的诗歌最专于七绝,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人称其为“七绝圣手”。
代表作品: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0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番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评价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这些都可见他在诗坛上的地位。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 《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边塞诗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诗经》中的边塞诗作品就相当丰富了(如《小雅出车》《六月》等)。唐朝的边塞诗发展到了顶峰,仅就其数量就有近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以高适、岑参与王昌龄为主的边塞诗派,是浪漫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的边塞之作,表现了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英雄壮志,抒发了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还描写了西北边疆奇异壮丽的景色。同时也反映了征夫思妇的幽怨和战士的艰苦,各民族之间、将军和士卒之间的矛盾。边塞诗反映了这个时代中有关战争各方面的现实,产生了许多优秀杰出的诗篇。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宽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最具代表的是《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篇4:王昌龄为何被称之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为何被称之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是唐朝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他所描写的边塞情景和惊心动魄的战争,寥寥数笔,就让人们看的清清楚楚。
王昌龄擅长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被人们成为是“七绝圣手”,总是用最简单的手法来刻画,这就是他的精髓。
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璠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生平
他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诗。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除了上文所说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有人认为在天宝六载秋。《詹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被贬为龙标尉。
更为可悲可叹的是, 后来连龙标尉这样一小小的职务也没能保住,离任而去,迂回至亳州,竟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唐才子传》载: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后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渐沮。”一向同情诗人的张镐终替王昌龄报了仇。
成就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之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尤其是将七绝推向高峰,故人称“七绝圣手”。其诗歌体裁很大一部分是易于入乐的七言绝句。内容基本上选用乐府旧题来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想象力。其诗歌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意境深远,耐人寻味。他的许多描写边塞生活的七绝被推为边塞名作,《出塞》一诗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由于王昌龄的诗歌最专于七绝,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人称其为“七绝圣手”。
评价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这些都可见他在诗坛上的地位。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 《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边塞诗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诗经》中的边塞诗作品就相当丰富了(如《小雅出车》《六月》等)。唐朝的`边塞诗发展到了顶峰,仅就其数量就有近2000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以高适、岑参与王昌龄为主的边塞诗派,是浪漫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的边塞之作,表现了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英雄壮志,抒发了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还描写了西北边疆奇异壮丽的景色。同时也反映了征夫思妇的幽怨和战士的艰苦,各民族之间、将军和士卒之间的矛盾。边塞诗反映了这个时代中有关战争各方面的现实,产生了许多优秀杰出的诗篇。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宽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最具代表的是《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篇5:揭秘七绝圣手王昌龄是死亡之迷
揭秘七绝圣手王昌龄是死亡之迷
王昌龄是唐朝著名的边塞世人,尤善七绝诗。但我们对他的人大抵也仅限于他的诗作,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在唐朝涌现出了很多杰出的诗人,其中王昌龄始终是一个迷一样的人物,被称为“诗家天子”和“七言圣手”的王昌龄一生当中风雨飘泊,仕途艰辛,但是他留给了世人很多精彩绝伦的诗歌,如《出塞》、《从军行》等。在他一生中,史料关于他的记载寥寥无几,以至于他的很多细节我们都不能了解,那王昌龄一生的命运是怎样的了?
王昌龄字少伯,生于公元6,关于他的籍贯后人一直众说纷纭,《新唐书》说他是江宁人、《旧唐书》说是京兆人、《唐才子传》说是太原人,看来关于他的记载确实很少。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以边塞诗闻名于世,诗歌的风格气势雄浑、格调高扬、有丰富的表现力,所作之诗中以边塞诗第一,闺怨诗第二,诗内容简洁、明快、含蓄,情景相合,给人无限的遐想,不愧被称为“七言圣手”。王昌龄出身贫贱,早年以农耕为生,从小就喜爱文学诗歌,又勤学苦练,表现出非比常人的才华,为了有所作为,23岁的他于公元7在嵩山开始学习,这段时间他发奋图强,学习到很多的知识,为他以后能写出著名的十篇奠定了基础。公元723年,在为期三年的学习生涯中,王昌龄收获到了很多,已成为一个有远大理想抱负的学子,妄想能得到他人的赏识,于是休学辗转于河东并州、潞州。公元724年,时年27岁的王昌龄又奔赴河陇、玉门关,来到了边塞,就是这个时候那些著名的边塞诗大豆作于此时。
公元726年,29岁的王昌龄在外呆的时间够多了,于是他又辗转来到了京兆,隐居在此,看看接下来的生活该怎样走下去。上天还是眷顾着他,公元727年,30岁的王昌龄即进士之位,跻身朝堂之中,在仕途上有所发展。王昌龄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后又中凭借其出众的才学升任博学宏辞,之后又辗转改任汜水县尉,在潜规则横行的中国封建社会,朝中无人的王昌龄,其仕途之坎坷,可想而知,然而很快终于触犯了天威,被贬岭南,而后辗转任江宁地方
官,一直未能回京。在他任秘书省校书郎的时期,这份工作并没有带给他辉煌的经历,没能让他走的更高,反而他还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久负盛名的诗人,他们之间相互切磋间,令王昌龄在诗书造诣上颇有精进。
王昌龄为官期间曾被贬至龙标,那段时间有幸与李白相识,李白得知后遂作诗一首来慰藉王昌龄,这首诗就是耳熟能详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可见王昌龄交友广泛,与朋友们友谊颇深,能与之交朋友是多么的美好。数年之后,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亡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被贬为龙标尉王昌龄看见天下大乱,觉得忙于逃难的皇帝应该没有过多的精力再来管制这些北边的.官员,经过一番详细的思考,他决定离开龙标,找朋友投靠。王昌龄的这个举动是相当的大胆,丝毫没有把皇家威严放在眼里,私自出逃,已经触犯了法律;而且当时正值兵荒马乱,人人都希望避开,他还选择迎难而上,如果想的是寻找避乱的地方,那身处边远地区的龙标何尝不是一个很好的避难所呢,何必要离开龙标呢?
有相关历史记载,说王昌龄离开龙标可能跟永王有关。按道理来说,一个忠臣,在发生这样的事情过后,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君主的安危,即使他想离开龙标,他的最佳选择应该是北上到四川,进而再前往灵武投奔朝廷,然而他并没有这么做,他最后的选择是来到了濠州,这正与与朝廷对抗的永王军的行程和路线是一致的,还有就是当时永王军中有他的好友李白,而此时永王正在招募四方之士,再加上王李二人深厚的友谊,王昌龄离开龙标,来到此地,恐怕也是可以理解的。
王昌龄私自离开被贬之地已经是罪臣了,而且他又是一个著名的诗人,想要在濠州安顿下来是不容易的。不久,他私到濠州的事被当地刺史闾丘晓发现,再加上闾丘晓嫉妒王昌龄的才华,害怕王昌龄在自己管辖的地区展示才华,威胁到自己的官职,从而将王昌龄杀害。王昌龄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这一件事情公诸于世之后,引来了无数人的口诛笔伐,纷纷斥责亳州刺史闾丘晓,认为他没有人性,他本人也遭到伏法。但是,不论是唐朝时期的人,还是如今的文学爱好者,对于王昌龄的死,都感到无比的惋惜。
篇6:盛唐边塞七绝诗圣手王昌龄的生平简介
盛唐边塞七绝诗圣手王昌龄的生平简介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而《新唐书文苑传》称其为江宁人,或为误会。殷璠《河岳英灵集》又称“太原王昌龄”。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璠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篇7:盛唐诗人王昌龄为何被世人称作七绝圣手
盛唐诗人王昌龄为何被世人称作七绝圣手
七绝圣手是谁,七绝圣手乃是盛唐著名诗人王昌龄,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原因是什么?
相传,因为王昌龄诗名早著,与当时一众名师大家交往密切,如当时名诗人李白、孟浩然、高适、岑参、王之涣、王维等,其中他与孟浩然的交往最让人称奇。
据说有一天,王昌龄游玩襄阳,便去拜见了正在襄阳的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当时正患病在身,但也对七绝圣手是谁感到很有兴趣。已经快要痊愈了的孟浩然,见到王昌龄,聊了几句,发现一见如故,孟浩然过于高兴,就多饮了几杯酒,没想到竟然因此而死,好好的一场知己相遇变成了丧事,这叫王昌龄多么伤心。
经史书记载,王昌龄早年家境贫寒,不惑才中进士,后来被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可悲的是,王昌龄后来连龙标尉这样一小小的职务也没能保住,离任而去,他后来又出任过秘书省校书郎,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其诗大多是以军旅生活为题材,可见当时王昌龄经常被贬黜,因此诗作才会让人身临其境,热泪盈眶,平生经历艰难,因此才会做出一首首惊世巨作。就是这么一位经世之才,在安史之乱后才得以回乡,当时阎丘晓对七绝圣手是谁就有耳闻,王昌龄刚回乡又遭到阎丘晓的嫉妒,最终被杀。一代才子就这样被掩埋了。
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
七言绝句整首诗是由四句构成,每一句又是由七个字组成的。创作七绝诗并以此出名的是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王昌龄。王昌龄年少时期生活贫苦艰难,一直以耕地维持生活,30岁左右入朝为官,一生仕途曲折,一波三折。但因擅长写诗,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甚好。而他个人的作品中以七言绝句为主,并且在唐代诗人当中,他的七言绝句最为优秀。
七绝圣手作品
作为唐代著名诗人和唐代七言绝句作品的代表,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早早的就搬入了教科书中。王昌龄被赋予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的称号并非是徒有虚名的。他的七绝作品都是具有很突出的个人风格和特点的,并且他的表现手法也是独具一格的。他的七绝特点就在于有一种典雅、淡然之情,起承转合、含蓄委婉、沁人心脾。他更善于在作品当中熟练的运用比兴的手法,层层渗透,让人有身在情境之中的感触,生动形象。
在王昌龄年少的时候,就出于好奇背井离乡去学道了。开元年间,正是大唐盛世,是唐朝的鼎盛时期,那时的`王昌龄对于唐朝鼎盛的向往终于实现,在诗中不断地对大唐盛世进行歌颂与赞扬,而这些赞扬的作品多以七言绝句为主,且最为优秀,所以被人赋予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这个称号。之后由于仕途一波三折,前途堪忧,丧失信心的王昌龄放弃仕途,弃笔从戎,踏上行军之路。
拓展:
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璠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生平
他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诗。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除了上文所说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有人认为在天宝六载秋。《詹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被贬为龙标尉。
更为可悲可叹的是, 后来连龙标尉这样一小小的职务也没能保住,离任而去,迂回至亳州,竟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唐才子传》载: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后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渐沮。”一向同情诗人的张镐终替王昌龄报了仇。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天子王昌龄”。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上文谈到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一带。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
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阎丘晓因忌才而杀害了王昌龄,实在是对我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破坏,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篇8: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
人物作品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之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尤其是将七绝推向高峰,故人称“七绝圣手”。其诗歌体裁很大一部分是易于入乐的七言绝句。内容基本上选用乐府旧题来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想象力。其诗歌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意境深远,耐人寻味。他的许多描写边塞生活的七绝被推为边塞名作,《出塞》一诗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由于王昌龄的诗歌最专于七绝,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人称其为“七绝圣手”。清沈德潜说:“五言绝右丞(王维)、供奉(李白);七言绝龙标(王昌龄)、供奉。妙绝古今,别有天地。”
选录
【出塞】(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xing)(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寇衡作品 王昌龄从军行诗意画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从军行】(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从军行】(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塞下曲】(其一)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塞下曲】(其二)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塞下曲】(其三)
月高天涯路,林深梦追人。
大漠轻风起,芳草吐春心。
【芙蓉楼送辛渐】 (其一)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 (其二)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 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长信秋词五首】(其三)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答武陵姚太守】
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送郭司仓】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 春潮夜夜深
【秋兴】
日暮西北堂, 凉风洗修木。
著书在南窗, 门馆常肃肃。
苔草延古意, 视听转幽独。
或问余所营,刈黍就寒谷。
【送任五之桂林】
楚客醉孤舟, 越水将引掉。
山为两乡别, 月带千里貌。
羁谴同缯纶, 僻幽闻虎豹。
桂林寒色在, 苦节知所效。
【送柴侍御】
沅水通流接武冈, 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
总目
卷一(三十六题,四十一首):
变行路难
塞下曲四首
塞上曲
从军行二首
少年行二首
长歌行
悲哉行
古意
放歌行
越女
郑县宿陶太公馆中赠冯六元二
听弹风入松赠姚补阙
缑氏尉沈兴宗置酒南溪留赠
为张U赠阎使臣
赠史昭
秋山寄陈谠言
出郴山口至叠石湾野人室中寄张十一
宿灞上寄侍御_弟
次汝中寄河南陈赞府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代扶风主人答
酬鸿胪裴主簿雨后北楼见赠 [一作高适诗]
送任五之桂林
山中别庞十
留别伊阙张少府郭大都尉
送韦十二兵曹
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宿
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 [一作刘慎虚诗]
留别武陵袁丞
别刘
岳阳别李十六越宾
留别岑参兄弟
送刘慎虚归取宏词解
巴陵别刘处士
宿裴氏山庄
淇上酬薛据兼寄郭微 [一作高适诗]
卷二(三十四题,三十四首):
咏史
杂兴
秋兴
斋心
独游
香积寺礼拜万回平等二圣僧塔
就道士问周易参同契
诸官游招隐寺
宴南亭
何九于客舍集
洛阳尉姚晏与府掾诸公茶集天宫寺岸道上人房
观江淮名胜图
灞上闲居
风凉原上作
裴六书堂
江上闻笛
太湖秋夕
赵十四兄见访
过华阴
九江口作
大梁途中作
途中作
山行入泾州
小敷谷龙潭祠作
段宥厅孤桐
琴
初日
失题
赠宇文中丞 [一作畅当诗]
箜篌引
乌栖曲 [一作李端诗]
城傍曲
行路难
奉赠张荆州
卷三(二十题,二十首):
驾出长安 [一作宋之问诗。]
驾幸河东
胡笳曲
潞府客亭寄崔凤童
和振上人秋夜怀士会
送李棹游江东
沙苑南渡头
客广陵
静法师东斋
素上人影塔
遇薛明府谒聪上人 [一作孟浩然诗。]
谒焦炼师
宿京江口期刘慎虚不至
寒食即事
九日登高
万岁楼
夏日花萼楼T宴应制
送欧阳会稽之任
同王维集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五韵
东溪玩月 [一作王维诗]
卷四(七十题,八十八首):
朝来曲
从军行
答武陵田太守
题灞池二首
击磐老人
送胡大
题僧房双桐
送郭司仓
送李十五
送张四
武陵田太守席送司马卢溪
送谭八之桂林
送刘十五之郡
从军行七首
出塞二首 [第二首一作李白诗]
采莲曲二首
殿前曲二首
曲
西宫春怨
西宫秋怨
长信秋词五首
青楼曲二首
青楼怨
浣纱女
闺情
甘泉歌
萧驸马宅花烛
观猎
寄穆侍御出幽州
寄陶副使
至南陵答皇甫岳
西江寄越弟
李四仓曹宅夜饮
宴春源
龙标野宴
听流人水调子
梁苑
武陵龙兴观黄道士房问易因题
别李浦之京
送狄宗亨
送薛大赴安陆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重别李评事
别姚副使归南海
送单十三毕五归
送李五
送十五舅
留别郭八
送窦七
巴陵送李十二
送裴图南
留别司马太守
卢溪别人
送程六
送朱越
别辛渐
送柴侍御
送万大归长沙
送吴十九往沅陵
别皇甫五
送崔参军往龙溪
送郑判官
送姚司法归吴
送高三之桂林
旅望 [一作李颀诗]
题朱炼师山房
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三首
河上老人歌
春怨
补遗(二十九题,二十九首,断句十三则):
旅次周至过韩士别业
上侍御七兄
上同州使君伯
留别
赠李侍御
送别
城旁
题净眼师房
夜泊庐江闻故人在东林寺以诗寄之
寄是正字
与姚折冲游耆^寺
梅道士水亭
与黄侍御北津泛舟
失题
洞庭湖作
奉和卢明府九日岘山宴马二使君崔员外张郎中
寒食卧疾喜姚少府见寻
咏青
秋日
过香积寺
与苏卢二员外期游丈八寺而苏不至因有此作
奉酬睢阳路太守见贻之作
送乔林
秋思
还山贻湛法师
山行寻隐居不遇
★ 夏游招隐寺暴雨晚晴,夏游招隐寺暴雨晚晴李正封,夏游招隐寺暴雨晚晴的意思,
★ 秦观是哪个朝代的
【七绝圣手王昌龄的著名诗词(锦集8篇)】相关文章:
王昌龄诗词《从军行》赏析2023-05-08
王昌龄《出塞》六年级教学设计2022-08-30
从军行赏析王昌龄2023-03-03
送王昌龄之岭南的介绍2022-12-10
古诗词鉴赏:出塞2023-02-19
出塞王昌龄拼音2023-06-30
王昌龄从军行其二的翻译2023-03-06
采莲曲,采莲曲白居易,采莲曲的意思,采莲曲赏析2023-07-22
龙标野宴,龙标野宴王昌龄,龙标野宴的意思,龙标野宴赏析2023-12-26
九日登高 王昌龄2023-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