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浪潮读书笔记

时间:2023-02-05 07:32:18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第三次浪潮读书笔记(精选13篇)由网友“木卫三十七”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三次浪潮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三次浪潮读书笔记

篇1: 第三次浪潮读书笔记

记得在高中的某一本学习辅导书的背面封面上写着阿尔文・托夫勒的一句话,具体是什么已经不知道了,但是当时肯定给了我比较深刻的印象,从此我知道了有个美国未来学家叫做托夫勒。然后,当时就在想要是能读读托夫勒的书籍该多好啊。而在前阵子听“冬吴相对论”节目,吴伯凡先生提及《第三次浪潮》很多次,我到上海图书馆恰好借到了这本书。翻看一看作者是阿尔文・托夫勒,忽然就想起了十年前那个想读他书的念头,哈哈。

言归正传,写点儿读书笔记吧。

已开始就有句话,本书献给:认为人类历史远未结束,人类的故事才刚刚开始的人!挺好的,我应该是这样的人,哈哈。

作者将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划分成了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是指的农业文明,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它的特征为:1、生产工具为以锄头为代表的低价值低价格工具;2、经济运作涉及的资源主要为土地和人的体力;3、经济所需的主要能源为人的体力;4、经济运作的典型单位为家庭;5、文化的主要表征为神秘主义,典型如东方的神秘主义。

第二次浪潮是指的工业文明,大约从17世纪开始,它的特征为:1、生产工具为以机器为代表的高价格高价值工具;2、经济运作涉及的资源主要为资金和化石燃料;3、经济所需的主要能源为化石燃料;4、经济运作的典型单位为大企业,5、文化的主要表征为机械主义,典型如西方的机械思想、流程管理。

第三次浪潮是目前正在兴起的浪潮,暂时没有确切名称,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它的特征为:1、生产工具在目前为以电子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高价值低价格工具;2、经济运作涉及的资源主要是人的脑力;3、经济所需的主要能源为人的脑力;4、经济运作的典型单位目前处于萌芽状态,为小团体或个人企业;5、文化的主要表征包括去中心化,混沌主义,但总体上目前不明确。

其实现在,目前的世界还是第二次浪潮与第三次浪潮的交替共存之际,在中国还在处于工业化的大潮之中,还是主要崇尚规模化、标准化,当然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在中国也算蓬勃发展,第三次浪潮力量已经初步显现出来。在发达的美国,第三次浪潮汹涌澎湃,但是第二次浪潮的支持者们依然不愿退出历史的舞台。

第二次浪潮的工业文明,有这6个原则:标准化、专门化、同步化、集中化、极大化、集权化。

托夫勒提到第三次浪潮中一个重要经济变化是“产消合一者”(Prosumer)的出现,他是生产者Producer和消费者Consumer的结合(而工业革命是将二者完全分离的)。

他有预测说,未来的农业朝“能源农庄”发展:为能源生产而购置作物。

总之,他的观点就是,第二次浪潮已经遇到的严重的问题,第三次浪潮已经到来,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有重大的变革,而且最后还说到了政治上的革新和未来的民主应该有怎样的变革。

最后,不管未来学家怎么说,现在中国肯定是第二次浪潮和第三次浪潮都在很快地发展,一方面,中国工业化还远没有完成,另一方面,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第三次浪潮也在风起云涌,这个时期社会的各种各种冲突是在所难免的,但是要说在短期内第二次浪潮停止,第三次浪潮完全主宰中国社会,还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篇2: 第三次浪潮读书笔记

《第三次浪潮》这本书是美国的阿尔温。托夫勒(AlwinToffler)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写的,五百多页,就这样每天看一些,也差不多快看完了。感觉颇有启发,于是写出来,与朋友们分享。如果借不到纸版的,电子版的很容易下载到。

对于这样一本大部头著作来写评论,当然超出了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因为它所涉及的东西太多了,经济、政治、工业、商业、家庭、社团组织、国家以及国际组织、城市的发展、环境保护、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哲学、人类心理的变化等等。这是一部巨著,我只能仰望而已。

传统的看法,认为系统是静止的、或者准静止的,平衡态是其稳定态、最佳态。外界的刺激,对系统的稳定和存在,是一种威胁;它经过系统的响应,能够渐近的平静下来最好;如果不能,甚至影响到了系统的稳定和存在,那我们则应该在刺激和系统中引入消极反馈(负反馈),使得系统重新稳定下来。

可是,科学家从另外一个侧面看待这个问题。他们思考:如果引入的是积极反馈,那么外界刺激的波动,又会引发什么事情?研究耗散论的普里高金指出:积极反馈在系统中的存在,会使得外界环境的波动,得到惊人的放大,直到现存均势被破坏,现存结构被粉碎。而这旧结构解体的过程,往往并不一定伴随着混乱和崩溃,而常常是建立全新的更高级的结构的过程。他从物理和化学反应中观察到这类现象,而这不光有纯科学的意义,而是具有哲学共性的,也就是所谓的“秩序来自混乱,从波动中建立秩序”。这种意义下的外界刺激(波动),就是机会,产生新结构的机会了!所谓“机遇只光临有准备的头脑”,说的也是这样一个具有了敏感的正反馈特性的人吧。

综合起来,前述两种观点,适合于两种不同的条件。对于远离平衡态,积累了种种信息和资源,具有了相当的正反馈的情形而言,刺激、挑战就是机会,就是新旧交替的机会。但是对于近平衡态,或者具有负反馈的,相当稳健的系统而言,刺激和挑战,是应当努力衰减掉的。

当旧的平衡打破,新的结构出现以后,需要重新审视自我及外在的历史、当下与环境的关系。个人的经历不管怎样丰富,也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同一件事,却能够产生千百种不同的理解。所以历史和环境都需要重新解释。有学者说过: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他大概是说的是历史都是按当代的思维模式被理解。这个工作重要而且必要,会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尽管意识到新旧结构的更替,但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个更替会带来多大的影响。这个有意识的过程,会使新结构进一步巩固并发展。

篇3: 第三次浪潮读书笔记

前的《第三次浪潮》在打开国门之初给人们心灵造成的冲击,其影响至今仍然连绵不绝。托夫勒在这本书中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次浪潮为农业阶段,从约1万年前开始;第二阶段为工业阶段,从17世纪末开始;第三阶段为信息化(或者服务业)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托夫勒在20多年前预见的未来是:跨国企业将盛行;电脑发明使SOHO(在家工作)成为可能;人们将摆脱朝九晚五工作的桎梏;核心家庭的瓦解;DIY(自己动手做)运动的兴起…… 托夫勒也许并没有给我们带来直接财富,但他许给了人们一个梦想。然而托夫勒预言竟大多已成为了现实。

很久以前看到一句格言: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就是需要发挥我们自身力量的时候。前段时间遭遇了心理困境,偶然在一个心理咨询师的网站上,看到了这样的话:别担心,痛苦和困难只是暂时的,它们只是生命对我们善意的提醒:该改善自己生命的质量了。两种说法,异曲同工,都表达的是对待外界冲突(困境、挑战)的积极看法。

虽然这种观点看起来也很有道理,有时也符合我们的心理体验。但是,毫无疑问,它与传统的关于挑战、困境的看法大相径庭:一般认为困难等不利条件应该尽量避免,不能避免的时候就该减小其影响的范围和程度。这样说来,传统的观点也是非常合理的,而且人们一般也是这样行事的,趋利避害也是人之常情。

那么,到底哪一方拥有真理呢?抑或各说了一部分?这个问题我有时会想想,不过没有太合理的解答。我看了第21章“思想领域的大变革”,才得到一个大致的答案。

传统的看法,认为系统是静止的、或者准静止的,平衡态是其稳定态、最佳态。外界的刺激,对系统的稳定和存在,是一种威胁;它经过系统的响应,能够渐近的平静下来最好;如果不能,甚至影响到了系统的稳定和存在,那我们则应该在刺激和系统中引入消极反馈(负反馈),使得系统重新稳定下来。

可是,科学家从另外一个侧面看待这个问题。他们思考:如果引入的是积极反馈,那么外界刺激的波动,又会引发什么事情?研究耗散论的普里高金指出:积极反馈在系统中的存在,会使得外界环境的波动,得到惊人的放大,直到现存均势被破坏,现存结构被粉碎。而这旧结构解体的过程,往往并不一定伴随着混乱和崩溃,而常常是建立全新的更高级的结构的过程。他从物理和化学反应中观察到这类现象,而这不光有纯科学的意义,而是具有哲学共性的,也就是所谓的“秩序来自混乱,从波动中建立秩序”。这种意义下的外界刺激(波动),就是机会,产生新结构的机会了!所谓“机遇只光临有准备的头脑”,说的也是这样一个具有了敏感的正反馈特性的人吧。

研究还指出,这个新的结构,其内部关系更紧密和复杂,对外则需要更多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互来维持。近来有种慎独的体会,似乎也正反应了这个规律。慎微的体会,是否表明系统的不稳定性,仍处在变革的范围内?

当旧的平衡打破,新的结构出现以后,需要重新审视自我及外在的历史、当下与环境的关系。个人的经历不管怎样丰富,也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同一件事,却能够产生千百种不同的理解。所以历史和环境都需要重新解释。有学者说过: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他大概是说的是历史都是按当代的思维模式被理解。这个工作重要而且必要,会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尽管意识到新旧结构的更替,但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个更替会带来多大的影响。这个有意识的过程,会使新结构进一步巩固并发展。 读这本书,感觉很晦涩,很难读懂。其中的很多东西都是我所不能理解的。但我从本书中学到的一知半解也使自己受益颇多,这本书使得我认识到了社会变迁时会产生巨大的冲击,一个文明被另一个文明所代替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像我们每个人要获得成功一样,都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在文明更替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机会,但是这个机会只有那些能够洞察未来,并且能够迅速行动的人利用。同时,文明的更替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改变,只是在这渐进的过程中我们都没有去想,去看,去关注这些微小但是很重要的变化。

这就像现在低碳经济的到来,可能会使得以煤石油等化石燃料为主的时代的终结,而一些清洁的新能源将会越来越重要,当然和第一次了浪潮的农业文明向第二次浪潮的工业文明转变一样,这些变化将会慢慢的被人们所熟知。

托夫勒告诉了我们预言的方法就是――学会观察!当我们认为托夫勒的言论很神奇的时候,其实是从侧面说明我们自己的浅陋,如果我们能认真地观察我们身边的事,那我们就不会惊讶为什么他能发出那样的评论,托夫勒通过对现实中的各种事物的观察,推断出了未来将会发生的一些事,这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学会的技能,有前瞻性、能准确地预测未来将会发生的一些事,为了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客观形势,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学会观察,观察生活、观察社会和观察世界,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以适应瞬间万变的世界,提高我们的生存力,不至于被社会淘汰。如果我们不能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我们就不能了解社会的发展方向,那我们就不能及时作出反应,也就会处于劣势,这对我们有很大的害处。

篇4: 第三次浪潮读书笔记

《第三次浪潮》由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著,这是一部鸿篇巨制之作,本书给我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感受方式,刷新了我对现存事物、体制以及运行方式的理解。

我对本书大致的概括是,托夫勒以其犀利独特的视角,分析了三次科技革命的变革过程,阐述了人类现今工业文明的形成、变革和发展,并在意识层面解释了社会、家庭观念的形成,并以其“浪潮”的观点分析、预测了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三次浪潮》分析问题的方式犀利独特,是特别值得学习的地方。

抓取事物的本质去看待该事物的产生、发展和消亡。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在一个冗杂的表象背后,会有一个清晰的脉络,有一个清晰的规律。《第三次浪潮》中的观点、分析绝不孤立任何一个事物,甚至,我们要挖掘表面上毫无关联事物的潜在关系。就像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复杂、混乱、不可预测、拥挤的世界,你可能会被它繁杂的表象迷惑,无法揣摩。但如果你看到它背后的规律,各个事物之间的联系,你会发现它呈现出一个整齐的排布。工业文明的社会衍生出了成千上万的机构、制度、观念,理清它们只需要顺着“第二次浪潮”发展的纹路,整个大局便能清晰的展现。这种表象背后规律的探寻是十分必要的,它是一个规律性的存在,能够对现在行为和未来生活做出指导和预测。

《第三次浪潮》认为,一切事物和活动都是可以预测的,即坚持因果论。就像“撞球”,只要用适当的力度,从最佳的角度击球,结果就会如愿以偿。但这里的因果论与第二次浪潮机械的因果论有很大区别。第二次浪潮文明,十分复杂的事物会被简化成一个简单的模型,归纳出一些简单的公式,利用这些可以兴建桥梁、发射无线电波、预测生物变化、预测个人行为。但第三次浪潮时代的因果论需要新的综合方法。事实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没有一个事物会维持原状,未来是流动的,不是冻结的。未来由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的事物决定,而且每件事都会牵动全局。所以,事物的未来不能用破碎、僵化的碎片来拼凑,而需要联系综合而形成一个全新的模型。

《第三次浪潮》传达的这些思想,使我重新看待这个工业文明的构成与运作,包括政府行为、企业决策、个人行为,我相信它们会更加清晰而有序,我也相信能够利用这些思想能更好地透视事物、指引未来。

篇5: 第三次浪潮读书笔记

第三次浪潮写作于1980年。

作者将历史、经济、政治、社会、技术、科学放在一起讨论,甚至部分哲学也在一起讨论。

以下部分是读书笔记,部分是我自己的想法。

其实我不推荐你一上来就看我的读书笔记,那是嚼别人嚼过的馍。你应该自己去看这本书,然后得出你自己的想法,再看看我们的.想法有什么一样的地方,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为什么不一样。

好,言归正传。

第一次浪潮是指的农业文明,它的特征为:1、生产工具为以锄头为代表的低价值低价格工具;2、经济运作涉及的资源主要为土地和人的体力;3、经济所需的主要能源为人的体力;4、经济运作的典型单位为家庭;5、文化的主要表征为神秘主义,典型如东方的神秘主义。

第二次浪潮是指的工业文明,它的特征为:1、生产工具为以机器为代表的高价格高价值工具;2、经济运作涉及的资源主要为资金和化石燃料;3、经济所需的主要能源为化石燃料;4、经济运作的典型单位为大企业,5、文化的主要表征为机械主义,典型如西方的机械思想、流程管理。

第三次浪潮是目前正在兴起的浪潮,暂时没有确切名称,它的特征为:1、生产工具在目前为以电子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目前限于我的接触范围,我还想不出其他的)的高价值低价格工具;2、经济运作涉及的资源主要是人的脑力;3、经济所需的主要能源为人的脑力;4、经济运作的典型单位目前处于萌芽状态,为小团体或个人企业;5、文化的主要表征包括去中心化,混沌主义,但总体上目前不明确。

ps,每一次的浪潮都是建立在前一次浪潮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的,目前能了解到的是第二次浪潮基本上是建立在摧毁第一次浪潮的基础上的,第三次浪潮与第二次浪潮如何相处,目前尚无定论。

中国,乃至世界,都存在一个现象,那就是发展及不同步,当部分国家部分地区部分城市部分人口已经开始第三次浪潮时,还存在部分国家部分地区部分城市部分人口处于第一次浪潮中。中国部分农村现在处于第一次浪潮,仍然采用自有小田地的方式实现自给自足,部分农村已处于第二次浪潮初期,开始工业化建设。

我们不知道历史是如何产生的,无论是宿命论还是非宿命论。

没有人可以创造历史,我们都是历史洪流中的芦苇,选择不同的方向产生不同的结局,可以说是努力的结果,也可以说是选择的结果。

so,我们要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把握历史发展的方向,这是阅读第三次浪潮这本书的目的。

篇6:《第三次浪潮》观后感

《第三次浪潮》观后感

《第三次浪潮》观后感正文:《第三次浪潮》观后感 《第三次浪潮》是前的一本预测未来的书,至今大多数的预测都已实现。看完以后,发现书中的很多重要思想其实与Agile对软件行业带来的冲击的相似的,或者可以说,Agile其实也可以算是第三次浪潮中的一员。 书中说的第一次浪潮是农业革命时代,那个时候人们自给自足,所有的产品都是个性化的。工业革命带来了第二次浪潮,生产和消费开始分开,所有的产品生产线都向着标准化的大规模生产发展。第三次浪潮的冲击是人性重新回归个性化,生产和消费再次合一。历史是波浪式前进的! 传统的软件开发模式,可以说是第二次浪潮的产物。和客户签约后,自己管自己干,最终客户签收。这是很明显的产销分开。项目管理需要规避风险,所以希望所有的软件都可以通过之前的设计模块化,各个模块标准化,甚至希望程序员也是标准化的,是任何一个别人都可以替代的螺丝钉。第二次浪潮之所以会遇到第三次浪潮的强烈冲击,是因为人性在作祟。随着科技和时代的发展,人最终是崇尚自由和个性的,标准化的东西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Agile在软件行业的出现,其实象征了软件业中第三次浪潮对第二次浪潮的冲击。客户和开发人员在一起,类似于半个DIY。重视人和人的'互动,表示人是无法标准化的,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等等。 但是,就跟革命一样,第二次浪潮是不可能直接屈服于第三次浪潮的。第二次浪潮的守护者会誓死守护自己的利益。正如我们在大公司推广Agile会碰到许多的困难,因为坚守本来阵地的人太多了,就像当初满清王朝的封建主义思想那般根深蒂固。小公司为什么开展Agile更容易,因为之前的王朝并不是非常强大,革命也会相对容易。不论如何,历史的洪流会一直向前,就像第二次浪潮会取代第一次浪潮那般,第三次浪潮终究会取代第二次浪潮成为社会的主导。我也坚信,代表第三次浪潮的Agile,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软件业的主流。不能顺应主流的人,会被浪潮无情地吞没。

篇7:第三次浪潮读后感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

《第三次浪潮》,相信看到这本书名的人都会想看一下,我也不例外,于是就看了看。谁知竟然被深深吸引,渐致入迷。这本书是美国的阿尔温.托夫勒(Alwin Toffler)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写的,五百多页,就这样每天看一些,也差不多快看完了。

很久以前看到一句格言: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就是需要发挥我们自身力量的时候。当时看了后莫名的感动,记了下来。

虽然这种观点看起来也很有道理,有时也符合我们的心理体验。但是,毫无疑问,它与传统的关于挑战、困境的看法大相径庭:一般认为困难等不利条件应该尽量避免,不能避免的时候就该减小其影响的范围和程度。这样说来,传统的观点也是非常合理的,而且人们一般也是这样行事的,趋利避害也是人之常情。

那么,到底哪一方拥有真理呢?抑或各说了一部分?这个问题我有时会想想,不过没有太合理的解答。当我看了《第三次浪潮》的第21章,“思想领域的大变革”,才得到一个大致的答案。

传统的看法,认为系统是静止的、或者准静止的,平衡态是其稳定态、最佳态。外界的刺激,对系统的稳定和存在,是一种威胁;它经过系统的响应,能够渐近的平静下来最好;如果不能,甚至影响到了系统的稳定和存在,那我们则应该在刺激和系统中引入消极反馈(负反馈),使得系统重新稳定下来。

可是,科学家从另外一个侧面看待这个问题。他们思考:如果引入的是积极反馈,那么外界刺激的波动,又会引发什么事情?研究耗散论的普里高金指出:积极反馈在系统中的存在,会使得外界环境的波动,得到惊人的放大,直到现存均势被破坏,现存结构被粉碎。而这旧结构解体的过程,往往并不一定伴随着混乱和崩溃,而常常是建立全新的更高级的结构的过程。他从物理和化学反应中观察到这类现象,而这不光有纯科学的.意义,而是具有哲学共性的,也就是所谓的“秩序来自混乱,从波动中建立秩序”。这种意义下的外界刺激(波动),就是机会,产生新结构的机会了!所谓“机遇只光临有准备的头脑”,说的也是这样一个具有了敏感的正反馈特性的人吧。

综合起来,前述两种观点,适合于两种不同的条件。对于远离平衡态,积累了种种信息和资源,具有了相当的正反馈的情形而言,刺激、挑战就是机会,就是新旧交替的机会。但是对于近平衡态,或者具有负反馈的,相当稳健的系统而言,刺激和挑战,是应当努力衰减掉的。这也分别对应我们面对挑战的两种态度。准备好了的时候,就欢迎挑战;还欠缺的时候,别硬撑着,能闪就闪吧。

MSN(中国大学网)

篇8:第三次浪潮 读后感

第三次浪潮 读后感

《第三那次浪潮》是阿尔温.托夫勒(Alwin Toffler)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写的关于未来的一本涉及诸多领域的书。这本书中所描述的很多事情已经在我们现代社会中实现了。由于这本书的巨大成功托夫勒也被誉为未来学家。 读这本书,感觉很晦涩,很难读懂。其中的很多东西都是我所不能理解的。但我从本书中学到的一知半解也使自己受益颇多,这本书使得我认识到了社会变迁时会产生巨大的冲击,一个文明被另一个文明所代替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像我们每个人要获得成功一样,都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在文明更替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机会,但是这个机会只有那些能够洞察未来,并且能够迅速行动的人利用。同时,文明的更替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改变,只是在这渐进的过程中我们都没有去想,去看,去关注这些微小但是很重要的变化。这就像现在低碳经济的到来,可能会使得以煤石油等化石燃料为主的时代的`终结,而一些清洁的新能源将会越来越重要,当然和第一次了浪潮的农业文明向第二次浪潮的工业文明转变一样,这些变化将会慢慢的被人们所熟知。但是作为我们准备在能源行业工作的人就要懂得这些变化,在这次浪潮中占领先机。 《第三次浪潮》作者智慧的博大是我所不能体会的,我只把我理解到的一些写出来。当然作为一本好书,读一遍是远远不够的。

篇9:第三次浪潮精彩介绍

一部鸿篇巨制之作!托夫勒穿越时间和空间,阅览了海量般的信息――从家庭生活到微生物学,并将其整合成一种卓尔不群的历史观。毋庸置疑,这的确是一部振聋发聩的经典作品!

――《华盛顿邮报》

托夫勒的视角如些犀利独特,无人可及……他的著作就是一个解读人类现在和未来的永恒种标。

――《商业周刊》

一部集大成之经典……托夫勒超越了所有的意识形态和科学预测,更加显现出他过人的视角……请仔细阅读一下,真的不容错过!

――法国《费加罗报》

一部超级伟大的作品……阿尔文・托夫勒又为人类献上了一部旷世之作!

――英国《卫报》

一部给几代人指明未来方向的不朽经典思想震撼至今不绝,持续热销二十年,已被翻译成三十余种语言全球发行上千万册。

内容简介

托夫勒在20多年前预见的未来是:跨国企业将盛行;电脑发明使SOHO(在家工作)成为可能;人们将摆脱朝九晚五工作的桎梏;核心家庭的瓦解;DIY(自己动手做)运动的兴起……时过境迁,如今我们才发现托夫勒的预言竟大多民已成为了现实。

前的《第三次浪潮》在打开国门之初给人们心灵造成的冲击,其影响至今仍然连锦不绝。托夫勒在这本书中针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次浪潮为农业阶段,从约1万年前开始;第二阶段为工业阶段,从17世纪末开始;第三阶段为信息化(或者服务业)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我们现在正亲历着如托夫勒所言的第三次浪潮社会,变化的浪潮冲击又重叠,造成冲突和压力,也带来新生和转机。大变革的强烈冲击让我们感到动荡和不安,而托夫勒的著作则给我们指引出了清晰的路向。

托夫勒也许并没有给我们带来直接财富,但他许给了人们一个梦想,多年以后,当年阅读托夫勒的年轻人已成为中国经济建设的中流磔柱,托夫勒的思想或多或少仍在指引着他们“创造未来”。

在新世纪之初,让我们重温托夫勒的这部经典作品,感受的托夫勒惊人的激情预言!

作者简介

阿尔文・托夫勒,当今*影响力的社会思想家之一,1928年10月8日出生于纽约,纽约大学毕业,1970年出版《未来的冲击》,1980 年出版《权力的转移》等未来三部曲,享誉全球,成为未来学巨擘,对当今社会思潮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托夫勒的妻子海蒂也是知名的未来学者,

目录

前言

第一部 浪潮的冲击

第一章 主要的竞争

第二部 第二次浪潮

第二章 文明的结构

第三章 不可见的巨斧

第四章 打破规范

第五章 技术专家的权力

第六章 潜在的蓝图

第七章 国家狂热

第八章 帝国的动力

第九章 工业现实观

第十章 倾泻的洪水

第三部 第三次浪潮

第十一章 新的综合方法

第十二章 一切的主宰

第十三章 多样化的传播方式

第十四章 电脑领域

第十五章 超越大量生产的阶段

第十六章 电子信宅

第十七章 未来的家庭

第十八章 企业界的危机

第十九章 新的社会规范

第二十章 产消合一制度的崛起

第二十一章 心灵的变动

第二十二章 民族国家的崩溃

第二十三章 甘地与人造卫星

第二十四章 历史的洪流

第四部 终局

第二十五章 心理的领域

第二十六章 未来世界的人格

第二十七章 政治的归宿

第二十八章 21世纪的民主

篇10:第三次海洋学浪潮及其对策

第三次海洋学浪潮及其对策

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完全依赖于探测海洋的能力.1872年英国“挑战者”号的环球考察,标志着基于船测的现代海洋学的开始,这是海洋学的第一次革命或称为浪潮,也从此由地理学中分化出而形成一新的学科.第二次是1978年美国海洋实验卫星Seasat的.发射成功,使海洋学进入了卫星遥测时代.本文重点阐述目前海洋学正面临的第三次浪潮:海底站,并提出应尽快部署我国的海底探测计划.

作 者:管玉平谢强 颜文 杜岩 王东晓 Guan Yuping Xie Qiang Yan Wen Du Yan Wang Dongxiao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510301 刊 名:中国科学院院刊 英文刊名:BULLETI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年,卷(期): 24(3) 分类号:P7 关键词:海底站   海洋学革命   海洋空间   中国海底探测计划  

篇11:教育引发网络经济第三次浪潮

教育引发网络经济第三次浪潮

,作为新旧世纪交替的重要一年,它带给了人们各种欢乐和希望,注定成为一个被人们长久怀念的年份。对于网络界而言,这同样也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因为正是从这一年开始,世界范围内的网络经济开始逐步走向低谷,网络开始褪去它的神话般的外衣,从绚丽归于平静,昔日风光无限的数字英雄们也失去了往日的光芒 网络似乎已成为萧条的带名词。然而,当我们吹去浮在网络之上的炮沫时,却意外的发现,网络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这个以往我们不太重视的领域-在网络大潮中屹立不倒,显得分外引人注目!

淘尽黄沙始见金:市场选择网络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

那么,为什么网络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市场会逆市飞扬呢?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任何经济形式的发展与否都取决与需求。从网络经济的角度看,网络经济的繁荣不是取决于“网络”,而是取决于它的载体。通俗的说,网络只是一种手段,它只是网络经济的助推器,真正决定网络经济发展的要素是网上跑的'东西-内容。

分析以下国内现存的网络广告、电子商务、网络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等几种网络经济盈利方式,我们不难发现:作为一般网站最主要的盈利方式-网络广告,它依靠网络承载的信息吸引客户流量,通过客户流量吸引广告投入。但由于现存的传统广告形式基本可以满足时常需求,企业对网络广告的投入极少,据统计,20全中国广告收入总额为700-800亿人民币,而互联网广告收入只占到了千分之三~千分之四,区区不到4亿人民币,这远远不能满足众多网站的需求。

电子商务,不管B2B还是B2C,它都是依靠网络承载的商务信息,通过网上交易量盈利。但在中国,目前从支付、物流到人们的网上商务观念都不完善,要实现电子商务还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因此,尽管广告和电子商务在中国都有巨大的商机和市场,可市场的实际情况证明它们至少在今天不能作为商业门户站点的主营收入模式。

那么,在让我们看看网络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市场。在中国,由于传统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模式是一种精英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模式,它只能满足少数人接受高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需求,而在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的信息时代,培养更多的高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人才,满足更多人继续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需要已成为当务之急。但由于我国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资源仍比较短缺,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完成这样的培养任务,远远不是精英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模式所能承担的。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破时空限制的特性,通过大规模招生实现全民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从而大批培养出社会急用的人才将成为现代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重心。网络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出现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一方面,网络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打破时间、地域、教学方式的限制,极大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需求;另一方面,网络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依靠网络承载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内容,通过网上学历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职业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等招生收费的形式赢利,赢利模式非常简单、实用。而为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花钱已成为一种普通观念。同时,网络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赢利点不仅是学费,像在校园网建设、远程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

[1] [2]

篇12:教育引发网络经济第三次浪潮

教育引发网络经济第三次浪潮

年,作为新旧世纪交替的重要一年,它带给了人们各种欢乐和希望,注定成为一个被人们长久怀念的年份。对于网络界而言,这同样也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因为正是从这一年开始,世界范围内的网络经济开始逐步走向低谷,网络开始褪去它的神话般的外衣,从绚丽归于平静,昔日风光无限的数字英雄们也失去了往日的光芒 网络似乎已成为萧条的带名词。然而,当我们吹去浮在网络之上的炮沫时,却意外的发现,网络教育-这个以往我们不太重视的领域-在网络大潮中屹立不倒,显得分外引人注目!

淘尽黄沙始见金:市场选择网络教育

那么,为什么网络教育市场会逆市飞扬呢?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任何经济形式的发展与否都取决与需求。从网络经济的角度看,网络经济的繁荣不是取决于“网络”,而是取决于它的载体。通俗的说,网络只是一种手段,它只是网络经济的`助推器,真正决定网络经济发展的要素是网上跑的东西-内容。

分析以下国内现存的网络广告、电子商务、网络教育等几种网络经济盈利方式,我们不难发现:作为一般网站最主要的盈利方式-网络广告,它依靠网络承载的信息吸引客户流量,通过客户流量吸引广告投入。但由于现存的传统广告形式基本可以满足时常需求,企业对网络广告的投入极少,据统计,2000年全中国广告收入总额为700-800亿人民币,而互联网广告收入只占到了千分之三~千分之四,区区不到4亿人民币,这远远不能满足众多网站的需求。

电子商务,不管B2B还是B2C,它都是依靠网络承载的商务信息,通过网上交易量盈利。但在中国,目前从支付、物流到人们的网上商务观念都不完善,要实现电子商务还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因此,尽管广告和电子商务在中国都有巨大的商机和市场,可市场的实际情况证明它们至少在今天不能作为商业门户站点的主营收入模式。

那么,在让我们看看网络教育市场。在中国,由于传统教育模式是一种精英教育模式,它只能满足少数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而在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的信息时代,培养更多的高等教育人才,满足更多人继续教育的需要已成为当务之急。但由于我国教育资源仍比较短缺,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完成这样的培养任务,远远不是精英教育模式所能承担的。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破时空限制的特性,通过大规模招生实现全民教育,从而大批培养出社会急用的人才将成为现代教育的重心。网络教育的出现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一方面,网络教育打破时间、地域、教学方式的限制,极大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需求;另一方面,网络教育依靠网络承载的教育内容,通过网上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等招生收费的形式赢利,赢利模式非常简单、实用。而为教育花钱已成为一种普通观念。同时,网络教育的赢利点不仅是学费,像在校园网建设、远程教育平台开发、多媒体课件开发、教师教案及学生学籍管理、习题库等方面,赢利点更为广阔。因此,网络教育能够在一片萧条的网络经济市场取得了发展也就不足为奇了。

篇13:《第三次浪潮》优秀读后感作文

《第三次浪潮》优秀读后感作文

《第三次浪潮》这本书是美国的阿尔温.托夫勒(Alwin Toffler)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写的,五百多页,就这样每天看一些,也差不多快看完了。感觉颇有启发,于是写出来,与朋友们分享。如果借不到纸版的,电子版的很容易下载到。

对于这样一本大部头著作来写评论,当然超出了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因为它所涉及的东西太多了,经济、政治、工业、商业、家庭、社团组织、国家以及国际组织、城市的发展、环境保护、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哲学、人类心理的变化等等.这是一部巨著,我只能仰望而已。

但在读书中我还是时不时冒出一些想法,于是我想把这些零零散散的想法记录下来,也许并非毫无意义吧。另外,新增一个分类:读后感。这将是该分类的第一篇。

在这里,我也非常希望朋友们,能够把你们所喜爱的书籍以及理由,简要的推荐一下。谢啦!

很久以前看到一句格言: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就是需要发挥我们自身力量的时候。当时看了后莫名的感动,记了下来。前段时间遭遇了心理困境,偶然在一个心理咨询师的网站上,看到了这样的话:别担心,痛苦和困难只是暂时的,它们只是生命对我们善意的提醒:该改善自己生命的质量了。两种说法,异曲同工,都表达的是对待外界冲突(困境、挑战)的积极看法。

虽然这种观点看起来也很有道理,有时也符合我们的心理体验。但是,毫无疑问,它与传统的关于挑战、困境的看法大相径庭:一般认为困难等不利条件应该尽量避免,不能避免的时候就该减小其影响的范围和程度。这样说来,传统的观点也是非常合理的,而且人们一般也是这样行事的,趋利避害也是人之常情。

那么,到底哪一方拥有真理呢?抑或各说了一部分?这个问题我有时会想想,不过没有太合理的解答。昨天,我看了《第》的第21章,“思想领域的大变革”,才得到一个大致的答案。

传统的看法,认为系统是静止的、或者准静止的,平衡态是其稳定态、最佳态。外界的刺激,对系统的稳定和存在,是一种威胁;它经过系统的响应,能够渐近的平静下来最好;如果不能,甚至影响到了系统的稳定和存在,那我们则应该在刺激和系统中引入消极反馈(负反馈),使得系统重新稳定下来。

可是,科学家从另外一个侧面看待这个问题。他们思考:如果引入的是积极反馈,那么外界刺激的波动,又会引发什么事情?研究耗散论的普里高金指出:积极反馈在系统中的存在,会使得外界环境的波动,得到惊人的放大,直到现存均势被破坏,现存结构被粉碎。而这旧结构解体的过程,往往并不一定伴随着混乱和崩溃,而常常是建立全新的更高级的结构的过程。他从物理和化学反应中观察到这类现象,而这不光有纯科学的'意义,而是具有哲学共性的,也就是所谓的“秩序来自混乱,从波动中建立秩序”。这种意义下的外界刺激(波动),就是机会,产生新结构的机会了!所谓“机遇只光临有准备的头脑”,说的也是这样一个具有了敏感的正反馈特性的人吧。

综合起来,前述两种观点,适合于两种不同的条件。对于远离平衡态,积累了种种信息和资源,具有了相当的正反馈的情形而言,刺激、挑战就是机会,就是新旧交替的机会。但是对于平衡态,或者具有负反馈的,相当稳健的系统而言,刺激和挑战,是应当努力衰减掉的。这也分别对应我们面对挑战的两种态度。准备好了的时候,就欢迎挑战;还欠缺的时候,别硬撑着,能闪就闪吧。

研究还指出,这个新的结构,其内部关系更紧密和复杂,对外则需要更多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互来维持。近来有种慎独的体会,似乎也正反应了这个规律。慎微的体会,是否表明系统的不稳定性,仍处在变革的范围内?

当旧的平衡打破,新的结构出现以后,需要重新审视自我及外在的历史、当下与环境的关系。个人的经历不管怎样丰富,也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同一件事,却能够产生千百种不同的理解。所以历史和环境都需要重新解释。有学者说过: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他大概是说的是历史都是按当代的思维模式被理解。这个工作重要而且必要,会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尽管意识到新旧结构的更替,但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个更替会带来多大的影响。这个有意识的过程,会使新结构进一步巩固并发展。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

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简评论文

经济浪潮的感言

人工智能读书笔记

教研教改工作总结

2022初中学习计划

党支部是党的

牛虻大学生读书笔记

牛虻读书笔记800字

《态度》读书笔记

第三次浪潮读书笔记
《第三次浪潮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第三次浪潮读书笔记(精选13篇)】相关文章: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2023-12-15

《牛虻》读书笔记感悟2022-06-23

堂吉诃德的骑士精神的读书笔记2023-02-14

学校工会主席个人工作总结2023-08-27

关于创新为话题的作文2022-04-30

教师个人专业学习计划2022-12-02

高三政治选修六全年教学计划设计2022-08-19

见识读书笔记600字2023-11-27

工会主席工作总结精选2022-08-30

个人堂吉诃德读书心得2023-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