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

时间:2023-02-10 08:02:21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共5篇)由网友“人比鬼可怕”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

篇1: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 王 洁  最近读了《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这本书,翻开第一章,就是“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感受颇深。  克里希那穆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帮助我们了解人生的整个过程,了解生命的意义――它惊人的美、它的哀愁及欢乐告诉我们,生命并不只是一份工作和职业而已。  读完之后,我在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为什么现在连中小学生都会自杀,甚至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博士生也会因为写不出毕业论文而跳楼?也许,我们的教育很多时候都是在教知识,并没有让学生领悟到生命的美好。教育应该是一种生命的关怀,应该在于塑造和培养人的健全人格。苏霍姆林斯基也告诉我们:“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小学教师更该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个生命个体,让他们学会如何幸福地生活,快乐地学习。  克里希那穆提还认为,教育应该帮助人了解自己真正爱做的事是什么,然后努力去做值得又深富意义的事。当今社会,有多少人毕业后从事的不是自己所喜欢的职业,有多少高中生填写志愿时会以“随便”二字来回答家长和教师,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将来要干什么。那么,正如克里希那穆提所说的,心就陷入了一种例行公事,其中只有无聊、衰败及死亡。所以,在教育中,我们要让学生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进而因材施教,对他们进行情感和审美的教育。

篇2: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教育(网友来稿)

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教育(网友来稿)

南京师大文学院 吴长青

我感到文学教育是近年来才有的说法,听起来的确很新鲜。因为这里的教育不再是以往空洞式的说教,而是借助经典文学作品来内塑人的性情,并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解读提高人类的自省能力。这时的文学也才回归到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上来。我以为在我们实现道德理想以及营造和谐社会的路上,特别是当它们遇到诘难的时候 ,文学教育是一剂不可缺少的良药。

美国文化学者房龙的《人类的艺术》(The Arts Of Mankind)写在前面的话中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人类即使在最了不起的时刻,比起自然界,也是弱小无助的。自然界与人类接触是通过万物,人类则以万物来表达自己。而这种表达,在我看来,就是艺术。房龙这段话高度概括了艺术与人类的关系,艺术是人类精神的需要,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印谱。文学是通过塑造形象来表达自己内心言说的艺术。在近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当社会发展到今天,有人发出什么是真正的文学经典?甚至开始质疑经典的时候。我们的文学教育也才亦步亦趋地浮出水面。

我注意到在这个过程中有一本叫《Q版语文》刚好经历了由盛到衰,首印投放市场多达10万册,而且销售着实红火,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在文学普遍萧条的今天创下如此好的发行记录。有人不满这种行为,称之为“小丑耍戏的意味,是‘泛解构时代’的教育病症和出版的悲哀”。(文汇读书周报12月17日3版)凭心而论,我上面所说的衰不是客观的。《Q版语文》是有一定量的读者的,要不是出版主管部门的及时查禁,它的发行量肯定还有一定量的突破。孩子永远是无辜的',谁是始作俑者?谁该承担责任?又是谁漠视了今天孩子的阅读兴趣?一句话我们今天该用怎样的作品教育孩子?也正因为这个问题太大了,大得与每个人好象都没有关系,最终成了似是而非的存在。

这使我又想起了新年的《文艺报》有这样一则大头条“‘中国现当代文学调查问卷’显示校园师生眼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副题一个是欣慰,一个是悲哀,悲哀那些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作家及作品,有相当一部分并未进入大中学生的阅读视野。(1月4日1版)是谁难逃其咎?政治上现在开始实行政府问责制,无疑是一种进步,而文化教育内容的泛化特征则成了无源之水。阅读固然是一种自觉行为或者是一件私人化色彩比较浓厚的活动。但是有识之士不应放弃这个社会责任,应积极利用其自身的文化影响力,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学校应抓好文学教育这一课,上出生机,上出特色。

最近有关“80后”文学引发的两种不同声音格外引人关注。不可忽视的是文学由于引入了商业机制,难免会出现一些言不由衷的话。我之所以在这里重提这个话题意在想发问,“80后”经历过哪怕是常识性的文学教育吗?横空出世的作品到底有多少文化含量,心怀多少对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悲悯。我甚至怀疑这些写手写作的动机,这样成长的一代于世于文又能贡献多少,不免让人有些担忧。回过头来,这些存在对他们的同龄人又起了怎样的示范?也许我的担忧有些多余,但是忽视了这些是无助于年轻一代成长的。特别是承担着学校教育的教育工作者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我不能忘记作家刘庆邦在去年末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他眼中的矿区生活时,说过的一句话“人光看重血不看重眼泪是不对的,血你随便用刀子捅哪儿都可以流出来,但眼泪你不到悲伤的时候就是流不出来。”什么是经典,我认为首先是感动作家自己的才是经典。经典文学一定是具有理想倾向的,记录人类普遍的生存困境以及现代文明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可惜我们当下的文学教育是严重缺失这些的。

说句实话,当下有不少公开出版的好作品,特别是关注“三农”问题的,具有浓厚的批判现实主义色彩。由于缺少教育者的关注,很难使得这些作品进入到学校的文学教育中。受教育生活在当代却不读当代的作品,生活在现实中国的大地上却不去读中国的作品。我曾大胆作个推论,六七十出生的教师对文学作品兴趣不大,对作品缺少相应的关注。直接影响了八十年代之后出生的人对文学的兴趣,至少这是其中的一个原因。由于整体文学素养的缺失加之变本加厉的应试教育和商业文化的冲击,这些潜在的因素共同导致了全民文学精神的颓伤。至今还有一些专业教授为中国文学的整体状态和发展模式争论不休。最具代表性的要算10月,《人民文学》与《南方文坛》联合召开会议,议题是“回到文学的基本问题”。“也就是说文学的基本价值在今天已然成了一个‘问题’”。(曹征路语)以及20《小说选刊》以“季评”的方式分别发表了孟繁华、陈思和、陈晓明三人对当下文学创作的评述文章。孟繁华宣布宏大叙事的终结,陈思和说明惟有形式创新才是文学生存的理由,陈晓明解释为什么“小叙事”才是今天的最高成就,很有一番见地。尔后我又看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p“当代最新小说点评论坛”主持人邵燕君在左岸网站“文学前沿”栏目中的撰文,她指出:这些年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不断被窄化、僵化、庸俗化,以致于它“写真实”的能力被许多人所质疑。当代作家继续使用写实手法可能达到的表现力和穿透力,以及在有大量触目惊心的历史现实尚未被文学有力地表现、甚至被刻意遮蔽的当下环境中,这种手法是具有不可替代性的。

学者的争论是正常的,只要是客观公正的,为了文学繁荣的。凡是为民族文化的振兴努力的人,他们的劳动都应得到尊重。争论不应成为我们拒绝阅读的理由。

新近由郜远宝p钱理群等选编的《大学文学》已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据郜先生介绍,“大学文学”可以从文学的角度,文学的方式,有力地帮助大学生的语文训练和人文修养。同时郜先生在阐释“大学文学”的理念时反复说,文学经典教育乃是全面持久的人文教育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

我满心期待着文学教育在大中学校能够呈燎原之势,使之继“语文读本”热之后的有益补充。这样得益的不仅仅是学子们,而是整个中华民族。

作者简介:吴长青 男 江苏射阳人,江苏省作协会员,南京师大文学院高级访问学者。著有散文集《开往春天的地铁》(江苏文艺出版社)

通联:南京师范大学(随园)研究生公寓1908室 (210097)

025-83249492 013770011970 changqing45@163.com

作者邮箱: changqing45@163.com

篇3:对《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的读后感

对《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的读后感

大家都发表了对于该文章的感想,我觉得我不能因为自己的写作能力差就以此为借口而忽略过去,我也是有思想的人,虽然有时候想什么只有我知道,因为表达不出来。 我认为,作者说的有的对,有的不对。诚然,活着不是只是为了谋生,但是活着要先学会谋生。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了,简单的说肚子吃饱了,才能享受精神生活,才有能力思考精神层面的问题。那时候的学习、受教育就不是为了考试、工作,而是为了充实自己,丰富自己,进而丰富社会。作者把社会想得很压抑、庸俗、甚至悲惨,的确,现实中确实存在这些问题,但这并不是社会的全部面貌。教育的意义也是希望我们能创造一个更好的社会,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除非人类已经达到了共产主义的理想化社会,否则,对待教育的目的就应该一分为二的分析,而不能一概而论。所以,在肚子问题还没解决的时候,教育的目的就是传授人们生存的'手段,这个是无可厚非的。为什么要去指责那些为了生存而去考试、工作的人们呢?而当人们的物质条件满足的时候,就该教育人们去发现生命中美丽的地方,去探究生命的意义,去贡献社会,去改变世界。这时候教育的目的就是作者所说的发现生命的丰富、深度及可爱和探究什么是真理。 以上只是我一小个体的一点小想法,若有不妥,请多包涵~

篇4: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教育

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教育

南京师大文学院 吴长青

我感到文学教育是近年来才有的说法,听起来的确很新鲜。因为这里的教育不再是以往空洞式的说教,而是借助经典文学作品来内塑人的性情,并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解读提高人类的自省能力。这时的文学也才回归到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上来。我以为在我们实现道德理想以及营造和谐社会的路上,特别是当它们遇到诘难的时候 ,文学教育是一剂不可缺少的良药。

美国文化学者房龙的《人类的艺术》(The Arts Of Mankind)写在前面的话中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人类即使在最了不起的时刻,比起自然界,也是弱小无助的。自然界与人类接触是通过万物,人类则以万物来表达自己。而这种表达,在我看来,就是艺术。房龙这段话高度概括了艺术与人类的关系,艺术是人类精神的需要,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印谱。文学是通过塑造形象来表达自己内心言说的艺术。在近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当社会发展到今天,有人发出什么是真正的文学经典?甚至开始质疑经典的时候。我们的文学教育也才亦步亦趋地浮出水面。

我注意到在这个过程中有一本叫《Q版语文》刚好经历了由盛到衰,首印投放市场多达10万册,而且销售着实红火,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在文学普遍萧条的今天创下如此好的发行记录。有人不满这种行为,称之为“小丑耍戏的意味,是‘泛解构时代’的教育病症和出版的悲哀”。(文汇读书周报12月17日3版)凭心而论,我上面所说的衰不是客观的。《Q版语文》是有一定量的读者的,要不是出版主管部门的及时查禁,它的发行量肯定还有一定量的突破。孩子永远是无辜的,谁是始作俑者?谁该承担责任?又是谁漠视了今天孩子的阅读兴趣?一句话我们今天该用怎样的作品教育孩子?也正因为这个问题太大了,大得与每个人好象都没有关系,最终成了似是而非的存在。

这使我又想起了新年的《文艺报》有这样一则大头条“‘中国现当代文学调查问卷’显示校园师生眼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副题一个是欣慰,一个是悲哀,悲哀那些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作家及作品,有相当一部分并未进入大中学生的阅读视野。(1月4日1版)是谁难逃其咎?政治上现在开始实行政府问责制,无疑是一种进步,而文化教育内容的泛化特征则成了无源之水。阅读固然是一种自觉行为或者是一件私人化色彩比较浓厚的活动。但是有识之士不应放弃这个社会责任,应积极利用其自身的`文化影响力,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学校应抓好文学教育这一课,上出生机,上出特色。

最近有关“80后”文学引发的两种不同声音格外引人关注。不可忽视的是文学由于引入了商业机制,难免会出现一些言不由衷的话。我之所以在这里重提这个话题意在想发问,“80后”经历过哪怕是常识性的文学教育吗?横空出世的作品到底有多少文化含量,心怀多少对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悲悯。我甚至怀疑这些写手写作的动机,这样成长的一代于世于文又能贡献多少,不免让人有些担忧。回过头来,这些存在对他们的同龄人又起了怎样的示范?也许我的担忧有些多余,但是忽视了这些是无助于年轻一代成长的。特别是承担着学校教育的教育工作者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我不能忘记作家刘庆邦在去年末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他眼中的矿区生活时,说过的一句话“人光看重血不看重眼泪是不对的,血你随便用刀子捅哪儿都可以流出来,但眼泪你不到悲伤的时候就是流不出来。”什么是经典,我认为首先是感动作家自己的才是经典。经典文学一定是具有理想倾向的,记录人类普遍的生存困境以及现代文明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可惜我们当下的文学教育是严重缺失这些的。

说句实话,当下有不少公开出版的好作品,特别是关注“三农”问题的,具有浓厚的批判现实主义色彩。由于缺少教育者的关注,很难使得这些作品进入到学校的文学教育中。受教育生活在当代却不

[1] [2]

篇5:我们需要怎样的职称论文?

卢军

关于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是否需要论文又成了媒体讨论的焦点,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这种讨论是有益的,应当深入下去,但我觉得,如下几个问题必须明确:

一是中小学教师工作的性质。即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到底是一件简单化、程式化的“工匠活儿”,还是一件极其复杂充满挑战的创造性劳动。如果是前者,教师大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在“作坊”里埋头干活儿,犯不着写什么劳什子论文。因为写文章意味着读书、思考和创造,而这正是从事育人工作、提高“人的素质”之必备条件,与“工匠活儿”无关。

二是职称的性质。职称到底是所有教师人皆有份的普遍福利,还是对教师中佼佼者及其资历的褒奖和认定。如果是前者,那么评职称也不需要什么论文,因为已有“膳食科长申报博导”的先例。如果是后者,则一定要适当抬高门槛,需要有一定价值和水准的论文,因为这总比考外语等五花八门的要求来得更为实际和迫切。

最重要的问题是,何为论文?顾名思义,论文就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身处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作为受过专业训练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群体,有着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优势,面对日新月异的教育现实和鲜活的教育素材,只要真正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就不可能不对教育作出探索和总结,从而有所感悟,有所思考。论文作为教师心血的结晶,凝聚着教师的智慧和创造精神,展示着教师的丰富个性和教育理想。我们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首先就是要求教师必须提高素质和富有创造精神,动笔写作理应成为教师的职业习惯、“份内之事”。

然而现在“泛滥成灾”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论文呢?或者是应试指南、解题技巧、知识讲解、教参搬家;或者是大而无当的“屠龙之技”;或者是毫无新意、万金油式的“正确废话”,甚至连对学科教学规律性的东西的阐述都少而又少,大多只是些水平不高的课堂重复,东拼西凑、心气浮躁的技术主义复制品,根本谈不上什么创新意识、创造价值。写作工具无非是剪刀加浆糊,方式是复制和粘贴,如此炮制出的“论文”,实在有辱“斯文”。

我的观点是:职称评定需要论文“准入”,但不可以“一刀切”。论文应因学科而异(文科与理科的要求当然不同);论文的体裁、题材应丰富多样、不拘一格,教育手记、教育故事、教育反思、教育得失都应在论文之列(对语文教师而言,文学作品也应算数);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论文也不应以发表、获奖与否作为衡量其质量的唯一标准,可由职称评审委员会组织论文“答辩”来鉴别其真伪和价值。

我想,经过这样的“论文准入”和严格把关,对提高职称的“含金量”大有裨益,对教师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对教育的健康发展大有裨益。

[我们需要怎样的职称论文?]

课程,我们需要怎样的调研课

今天我们怎样做父母 (三年级家长会发言稿)

今天怎样做学生的活动策划

新时期我们怎样做教师心得体会

《今天怎样做德育》读后感

观看卢勤“新世纪我们怎样做父母”心得体会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

《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读书心得

《今天我们怎样做教育》读后感

「读书笔记」《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读后感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共5篇)】相关文章: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2022-12-02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2022-05-08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教案2022-07-05

陶行知教育名篇_1000字作文2022-04-29

《怎样成为一名优秀教师》读书笔记摘录2022-05-08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2023-02-05

《今天怎样当老师》读后感2023-12-22

《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2022-11-30

看怎样让每个孩子都爱上学习有感2022-11-29

大学生怎样做读书笔记2022-07-23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