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科举的史记(锦集6篇)由网友“EmpireBuilderz”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李白科举的史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唐代诗人李白参加过科举?
唐代诗人李白参加过科举?
李白终生都没有参加科举考试呢!有人说是因为李白心高气傲看不上,但有人说是因为李白没有考试的资格,对于这两种说法我们保持中立,接下来一起分析唐代诗人李白为何不参加科举考试?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一大创举,甚至对全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法国大革命前夕,那些启蒙思想家对中国的科举推崇备至,因为它打破了贵族对政府的垄断,使所有人都获得了参加政治活动的权利。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讲科举制也是现代文官制度的基础。
科举制起自于隋,大行于唐,尤其是武则天和唐玄宗时期,然后参加科举已经日渐成为知识分子重要的.仕途门径,全天下的知识分子无不以考上进士为荣耀。唐代进士科科举考试主要是考经学和杂文。杂文即文学作品,李白文采甚高,这对于他来说应该是优势。
而且唐代科举不实行糊名,也就是说考卷上考生名字是不用遮掩的,然后考官对考生的信息一目了然。也正因为如此,考生在科举前有没有社会名望是很重要的。所以当时的很多考生考试前常常去考官家呈送自己得意的文章,期待留个好印象,这也就是所谓的行卷。李白诗名远扬,社会名望大,朝中很多人都知道他,这对于李白来说也是个优势,那么为什么李白不参加科举呢?
这不是李白不愿意,而是他没资格。关于李白的家世,目前历史学界还没有定论。
李白家族的身份,其家族为何流落到西域碎叶,李白是不是出生在碎叶,然后甚至他是不是有外族血统,都是众说纷纭的。这些问题我们暂且不去追究,单说李白家以何为业这一点。在李白小时候甚或是出生前,李白家就已经从西域碎叶迁居到了四川江油。西域农业不发达,最发达的是商业。
而且古时重农抑商,商人往往被视为游手好闲者,被士大夫们瞧不起,加之李白对自己的家世讳莫如深,只说父亲督促其读书云云,因此学者们认为李家是以商为业。另外,李白很有钱,那时有钱人要么是官,要么是商人,李家肯定不是官,然后那么是商人的可能性就极大了。
李白终生不参加科举,估计就是受到这个家世的拖累。《唐六典》规定:凡官人身及同居大功已上亲,自执工商,家专其业,皆不得入仕。
《旧唐书》卷四三《职官志》也说: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意思是商人家的孩子和商人近亲,皆不得入仕。这样李白便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了。他最后当了翰林待诏,还是皇帝特批的。
篇2:李白为何终生未科举详细介绍
李白为何终生未科举详细介绍
在唐代,一个读书人不去参加科举考试,是不可想象的事情。那时候要出人头地,通常有两条途径:若是王公贵族的后人,可以享受“政府”特殊照顾;如若不是,又想上进,正规的渠道就是考进士。唐代的进士文化对诗人的人格影响很大。哪些人诗写得雍容华贵,哪些人诗写得苦大仇深,都跟考进士有关。像王维那样一考就中的,诗肯定雍容华贵。诗写得苦大仇深,要么是没考上,要么起码八年抗战才考上的。杜甫的诗为什么苦大仇深?考了两次都没考上。孟郊更惨,考得心态都扭曲了。为了考进士倾家荡产,把家具都典当了,“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多伤心啊!孟郊46岁终于考上进士了,心花怒放地写了一首《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堪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观尽长安花。”
唐上进士之后,有两样最荣耀的事情:一个是慈恩塔上题名。白居易就写过“慈恩塔上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还有一个就是游街。放榜之后,所有的青楼都张灯结彩,夜夜笙歌,都是新科状元来游。大把的钱往里头扔,我估计背后也有很多厂家赞助。当时的大族选女婿,都瞄着新科进士。因为你在唐取进士,如果又能做翰林的话,你就有百分之五十的`希望做宰相。说到李白不走科举这条路,原来跟他的身世有关。
唐进士,先要通过资格审查。“政审”的时候,要注明:一、“郡县乡里名籍”,你是哪个地方人?二、“父祖官名”,你的父亲,还有你的祖父,叫什么名字,干什么的?此外还规定,如果家里是做商业买卖的,或者关系比较近的亲属是做生意的,你就别来考进士。当然,罪犯的后人,更没有资格。李白的身世,恰好两条都占了。一是罪人之后,二是商人之子。想考进士,连门儿都没有。既然你已经把我资格都剥夺了,我还奴颜婢膝地求你?天才李白绝不会这么干。于是,李白就说,你不让我考,我还看不起你进士考试呢!
篇3:中考作文《科举》
中考作文《科举》
动物王国的年度科举考试又来了。每个人都在期待,但他们害怕。因为每年状元总是来自狐狸家族,所以负责招生的官员都是狐狸。狡猾的.狐狸知道他的文章能写一千个字,但它往往离题太远。所以每次我都尽力提前找到作文的主题,然后其他动物帮助他们写。那时,他们只是把它拿出来复制今年也是如此。福克斯被选中参加今年的科举考试,他又开始收集文章了。
不久,果然有一只小白兔来送文章,狐狸一看这文章,就暗自高兴,便和善的告诉小白兔今年的考题是《指南针》,要她以指南针为题写一篇文章来,还威胁说:你要是胆敢泄露秘密,我让你们兔子家族参加不了本次科举考试,还要!
没过几天,狐狸就收到了一篇精美的文章,心里暗想:过几天,将要一举成名,成名后:地位、金钱。
正式科考如期在令所有动物都向往的花果山第一水帘洞里开考了,考场里,狐狸非常神气的做到座位上开始写妙文,又很快交卷了。洞口四周的山坡上挤满了参加科考人员的亲朋好友,议论纷纷,有的说:考什么考,还不是狐狸中状元?,有的发牢骚:为什么年年考中的是他们?狐狸的亲属也在众人间扬眉吐气的走来走去,好不威风。
狐狸正准备走马上任之时,考官却发现了一篇关于揭发狐狸家族的文章,而且是有根有据的。原来,小白兔在给写文章时,在文章里巧妙地融进了有关狐狸家族作弊中举的情节。文章公布在榜上,事情败露无疑。狐狸别说上任了,就连往届中举的也被一概免职,而且,终生不能再参加科举考试。
原来,此白兔非彼白兔,此乃月宫嫦娥仙女的玉兔,是风嫦娥之命来惩罚狐狸的。玉兔算准了狐狸因高傲自大,而不会细读文章,知道考官也认真读其他文章,而直接只将狐狸的文章贴到榜上。
从此,动物王国里一切太平,没有人再敢徇私舞弊了。
篇4:会馆与科举
会馆与科举
自14,明清两朝的科举考试地点都设在北京。古代的科举制度分为甲乙二科,乙科是指集中全省秀才在省城举行“乡试(省试)”甲科是把全国的举人集中到京城举行“会试”,会试由礼部在京城主持,各省举子赴京考试国家按例提供一定的车马费,史称“公车”,但是单程,会试录取比较严格,每科应试大约六七千人,只录取三百人左右。一经贡院出榜,榜上有名的,依然留在北京,参加殿试,分出甲别、名次,进士分为三等,即“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一甲只有三名,殿试一至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统称进士,考中状元的当时被认为是“天下第一才子”。明清两朝先后举行过进士考试201科。
全国各地的举子云集京城,再加上仆人等,人数更多,食宿非常困难。发榜后没有考中进士的',有钱的举子可以回原籍,三年之后再于科场之中争鳌夺桂,而无钱和路远的举子只好留京寄宿,刻苦攻读,以便三年后再次应试,这些举子在京举目无亲,除受京都各小客店的高价剥削外,还要受社会之恶气。这种举人落魄的情景引起了已经考中进士、身为朝中官员同乡的同情,这些在京同乡集资,卖地置房,以供同乡举子住宿,使名落孙山的举子在京有个学习的机会,以便三年后再决雌雄。
明清在京进行了二百多科考试,每科一个状元,取中进士51624人,这些状元和进士大都居住于会馆,如果某个会馆中有人考中状元,这个会馆便倍加显贵,会馆大门前的匾额则由新科状元题写和捐赠,以显示本乡科甲读书风气之盛,其目的就是炫耀本乡本馆,以光宗耀祖。在京诸省多以馆匾多少为荣,一旦这些进士进入高贵阶层,他们也不会忘记本乡会馆对他们昔日的情谊和帮助,必对会馆给予厚报。
在北京的孔庙里有明清的进士碑,刻有各科的进士名单。在明清还出现过两个在乡试、会试、殿试均列榜首“连中三元”的状元。这两人是:商辂,浙江淳安人,中明成化乙未科(1475年)状元。钱启,江苏常州人,中乾隆甲辰科(1784年)状元。中间相隔三百多年,可见是连中三元是非常不容易的。
河北隶宁的刘春霖,是科举制度的最后一名状元(19),是“古代状元制度的谢幕人”。
在北京的科举考试中各省考中状元的人数如下:
江苏,66名,清代江苏共点状元49名,占清代状元总和的40%。
浙江,41名
江西,20名
福建,15名
安徽,14名
山东,11名
河北,9名
广东,6名
湖北,5名
广西,3名
湖南,3名
河南,3名
陕西,3名
贵州,2名
四川,2名
云南,1名
篇5:科举的由来
历史知识: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
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中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举的由来]
篇6:科举的历史知识
1、科举制的含义: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
2、科举制的产生:
①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
②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诞生
3、科举制的完善:
①唐太宗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
②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
③唐玄宗将诗赋作为进士科的主要内容。
4、发展:明清的科举制改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人的实际能力,使科举考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才智。
5、结束:清朝末年。1905年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清政府拟定《奏定学堂章程》。
6、科举制对隋唐的影响:①改善了用人制度;②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③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 积累文学常识方法
★ 古代字典常识
【李白科举的史记(锦集6篇)】相关文章:
高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2023-12-30
高中语文教材文化常识2023-03-19
三年级语文知识点20222022-05-06
小学生必知文学常识2022-05-04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模拟试题答案2022-05-06
高一语文文学常识练习题及答案2022-05-06
小学生文学常识题及答案2023-01-13
高考文言文重点字词2022-12-27
《梦游天姥吟留别》题解及创作背景2022-08-20
苏教七年级下语文文学常识2023-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