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模拟试题答案((集锦11篇))由网友“上山打老虎”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模拟试题答案,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模拟试题答案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模拟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12345678910111213
答案BDDBDCCDCADAD
题号14151617181922232425
答案ABCDCBCBABCB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1)开放的对外政策。(2分)
(2)鉴真、玄奘;(2分)日本、天竺。(2分)
(3)矢志不移、持之以恒、不怕困难等。(2分)
(4)中日友好源远流长;呼吁那些不承认历史的.好战势力及时悔悟,否则会成为历史的罪人等。(2分)
27、(1)唐太宗(李世民);(2分)贞观之治。(2分)
篇2:七年级历史上册试题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在祖国境内
原始人类中,最早开始人工取火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原始居民
2. 老师让小丽做组长,她却推选能力比较强,大家都信服的小明做组长,同学们感叹:这是 的再现啊! ( )
A.推恩令 B.王位世袭 C.禅让制 D.大一统
3. 西周实行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是( )
A.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等 B.巩固对西周的统治
C. 让诸侯给周天子交纳贡品 D. 炫耀周的强大
4. 公元前7世纪后期,使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关键性战争是( )
A.桂陵之战 B.马陵之战 C. 城濮之战 D.长平之战
5.为了争霸,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来发展本国势力的是( )
A.晋文公 B.越王勾践 C.齐桓公 D.楚庄王
6.“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
A.各国纷纷变法,竞相改革 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学术活跃,百家争鸣 D.农业发展,商业繁荣
7.“百家争鸣”中的“百家”是指( )
A.众多豪门望族 B.众多思想流派
C.众多地方政权 D.众多文学形式
8.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下列成语典故能够反映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的是( )
①破釜沉舟 ②烽火戏诸侯 ③退避三舍 ④围魏救赵 ⑤纸上谈兵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③④⑤
9. 联系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你认为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徭役,最好的办法应该是( )
A.积极当兵,保卫国家 B.不隐瞒犯法行为
C.合法经商致富 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
10.秦始皇当时修筑长城主要是为了抵御_______的入侵。( )
A. 匈奴 B.越族 C.突厥 D. 蒙古族
11. 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杰出的帝王,为中华民族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他们在处理以下某一方面问题时态度截然相反,这个问题是( )
A.儒家思想问题 B.外族入侵问题 C.中央集权问题 D.国家统一问题
12.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x疆的历史与发展》白皮书指出x疆与中原地区的密切联系由来已久。请你判断x疆地区正式归属我国中央政权的管辖最早开始于( )
A.张骞出使西域 B.西域都护的设置 C. 玄奘西行 D.丝绸之路的开辟
13. 它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史学著作,它以“纪”、“传”等体例进行编写,史料翔实,文笔生动,是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部史书是( )
A.《尚书》 B.《春秋》 C.《史记》 D.《道德经》
14.史学名著《史记》记述我国古代( )
A.从西周到春秋的历史 B.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C.从战国到西汉时期的历史 D.从秦始皇到汉武帝的历史
15.东汉末年的各路军阀中,“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的是( )
A.刘备 B.袁绍 C.曹操 D.孙权
16.汉代以来,人类文化的传播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最主要是因为( )
A.国家统一 B.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C.太学的建立 D.交通发达
17.结束三国鼎立局面,完成统一的国家是( )
A.西晋 B.东晋 C.前秦 D.宋
18. 下边涉及我国文字演变过程的图示,正确的是( )
A.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B.金文—甲骨文—篆书—楷书—隶书
C.甲骨文—金文-隶书-篆书-楷书 D.甲骨文—篆书—金文-楷书—隶书
19.你认为我们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主要是因为( )
A.促进了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B.保护了鲜卑族的保守势力
C.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D.迁都洛阳
20.书法成为一种艺术始于( )
A.西汉末年 B.东汉末年 C.三国时期 D.西晋时期
二、填空:(共10分)
21.读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A、B、C、D所代表的国家名称。(注意:只填写在下列横线上,不用填在图上)(4分) A B C D
(2)图中赵、魏、韩三国是由哪个国家分裂而来?(1分)
(3)写出发生在E处的战役名称。(2分)
(4)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再到归于一统,是由哪国来完成的?(1分)其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三、材料分析题(共34分)
22.阅读下列材料:(8分)
材料一:“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 “秦失其政而陈胜发迹。”
—————《史记》
材料二:“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请回答:
(1) 《史记》的作者是谁?(1分)
(2)材料一提到了哪几件历史事件? (3分)
(3)材料二是谁的名言?这些话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2分)他是哪家学说的创始人?记载他言论的书叫什么?(2分)
23.阅读下列引文,并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公元前2,曹操以少量兵力同袁绍的大军作战,打败袁军,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材料二:公元2,曹操率大军南下同孙权、刘备的联军决战。孙权的大将周瑜,利用曹军不习水战的弱点,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打败曹军。
材料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说的是哪两次战役?这两次战役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特点?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什么社会现象?(4分)
(2)材料二反映的战争之后形成了什么局面?(2分)
(3)材料三中的这首诗抒发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想一想,他当时的雄心壮志是什么?(1分)他的抱负实现了吗?(1分)
(4)为什么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会有不同的结局?(6分)给我们哪些启示?(2分)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对江南地区的描述
材料二:江南之国为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意指江南出产的丝棉布帛可以供天下人享用)。
-------------《宋书》
材料三: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经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如果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请回答:
(1) 《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司马迁《史记》里描述的汉朝时的江南有什么不同?(2分)
(2)为什么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开发?(6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何重大的影响?(2分)
四、问答题(共16分)
25.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就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根据所学回答问题:
(1)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请问他任用了谁进行改革?(2分)
(2)战国时期,使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国家的改革是什么?(2分)变法中有关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的内容是哪一项?这次改革有什么作用?(4分)
(3)北魏孝文帝也进行了有效的改革,他的改革措施主要有哪些?(至少3点)(6分)这场改革有何进步意义?(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B C C C B D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B C B C B A A C B
三、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21.(1)A 秦国 B 楚国 C 齐国 D 燕国
(2) 晋国。(3)长平之战。
(4)秦国,根本原因:经过商鞅变法,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的封建国家。
二、材料分析题
22.(1) 司马迁(2)商汤灭夏、武王伐纣、陈胜吴广起义(3)孔子,仁政,儒家,《论语》
23.(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反映的是东汉末年军阀为争夺地盘而混战不休的现象。
(2)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3)统一南北;没有。
(4)官渡之战中战术得当。赤壁之战中,曹操骄傲轻敌,孙吴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用火攻大败曹军。(关于启示学生只要谈出一点感受,且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24.(1)《史记》反映了汉朝时江南经济发展落后,而《宋书》则反映了南朝时江南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有很多地方甚至超过了北方。
(2)原因:江南地区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的自然条件;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较为安定。影响: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经济中心的南移奠定了 基础。
三、问答题
25.(1)管仲。
(2)商鞅变法;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灭六国奠定了基础。
(3)①迁都洛阳; ②汉化措施:改穿汉服;说汉语;采用汉姓;与汉人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等。意义: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
篇3: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
国别 人物 内容 结果
唐→天竺 玄奘 西行取经 游历,带回许多佛经
唐→日本 鉴真 6次东渡 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很大
(2)根据材料二说明唐朝在对外交往中 实行 了什么政策?上表中玄奘的著作是什么?(4分)
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
篇4: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
1、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对“光芒四射”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灭掉陈,使南北重归统一 B、隋炀帝的励精图治
C、隋炀帝时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D、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2、唐朝有一位皇帝的统治被郭沬若先生称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这位皇帝是
A、唐太宗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3、各国人称中国人为“唐人”的原因是
A、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B、中国人具有很高的制糖技术
C、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声望 D、唐朝时中国开始对外交往
4、以下搭配正确的一项的是
①辽——契丹族 ②夏——元昊 ③完颜阿骨打——党项族 ④北宋——赵匡胤 ⑤金——耶律阿保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5、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南宋时期,许多外国商人居住在泉州 B、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C、占城稻是从朝鲜引进的 D、宋朝政府在广州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7.我们今天肯定武则天,最主要的原因是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替多病的高宗处理政事
C.她重用人才,奖励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D.她在“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之间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8.“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最能体现唐太宗这一思想的举措有①与吐蕃和亲,送去手工艺品和医药、生产技术书籍②令东突厥首领管理旧部,朝廷里大量任用突厥贵族为官。③令玄奘西游天竺④鉴真东渡日本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9.如果你想知道唐朝人是怎样认识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x疆地区历史的,你最好查阅我国古代哪部典籍?
A.《日本书纪》 B.《大唐西域记》 C.《金刚经》 D.《西游记》
10.在河北民歌《小放牛》中有这样的歌词“赵州桥什么人儿修,”对唱是“赵州桥鲁班爷爷修”,其实对唱并不符合历史。如果由你来对唱,歌词可以改为
A.“赵州桥隋朝工匠李春修” B.“赵州桥唐朝工匠李春修”
C.“赵州桥唐朝工匠李白修” D.“赵州桥宋朝工匠毕升修”
11.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与废除,主要是由于
A.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B.相权威胁皇权
C.国家统一的需要 D.权力相互制约的需要
14.景德镇是我国著名的瓷都,下列对其介绍正确的是
A.景德镇兴起于南宋
B.哥窑是景德镇的名窑,它烧制的冰裂纹瓷器最有名
C.明清时期景德镇所产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D.唐三彩是景德镇的独特发明
15.如果你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南宋都城临安,你的经历中可能有①经常吃鱼②骑骡子出门旅行,携带纸币、住邸店 ③在在“勾栏”中听说书艺人讲岳飞抗金的故事④与朋友一起踢足球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6.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其《马可•波罗行纪》中写到:“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这里说的“此城”是指
A.东京 B.临安 C.泉州 D.大都
17.下列中外历史上著名的航海活动中,没有使用指南针的应是
A.鉴真东渡 B.郑和下西洋
C.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D.15麦哲伦环球航行
18.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产生的历史背景是
A.社会**,战争频烦 B.城市发展,商业繁荣
C.中外交流日益增多 D.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20.郑和能够七下西洋的最根本条件是
A.明朝国力雄厚 B.船队配有完整的航海图和先进的指南针
C.明朝航海技术十分先进 D.郑和本人具有勇于开拓的精神
21.下列对文字狱的解释,最准确的是
A.迫害知识分子的冤狱 B.关押知识分子的监狱
C.因文字犯罪被捕入狱 D.为加强文化专制而设立的监狱
22.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设台湾府的相同作用是
A.驱逐殖民势力 B.维护国家主权
C.加强专制统治 D.巩固清朝海防
23.下列事件发生在今x疆地区的是
①唐太宗和武则天设立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②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③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④雅克萨之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24. “看我抓一把中药服下一帖骄傲” 、“让我来调个偏方专治你媚外的内伤”这是周杰伦弹唱的 中国风系列歌曲《本草纲目》中的歌词,下列对于《本草纲目》的说法错误的是
A.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
B.是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写的
C.曾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D.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25、小奇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研究的课题是
A.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B.中华文明的起源 C.统一国家的建立 D.繁荣与开放的唐朝
26.“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这些现象最早出现在我国哪个时期
A.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B. 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27. 从唐末五代,经两宋至元朝,先后诞生了四个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和元。其中,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疆域空前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少数民族是
A.契丹族 B.女真族 C. 蒙古族 D.党项族
29、人们常说“读史使人聪明”,宋神宗则评价一本史书:“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此书也因此得名。这本史书是
A.《史记》 B.《资治通鉴》
C.《齐民要术》 D.《本草纲目》
30.假如你是一位唐朝时期的读书人,从江南的余杭(今杭州)经大运河进京赶考。你不可能经过下列哪一段运河?
A.广通渠 B.江南河 C.邗沟 D.通济渠
31、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曾说:“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找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我国宋代重大的科技成就是
①造纸术的发明 ②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③指南针的广泛使用 ④火药的广泛使用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32. 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表现为
A.废除丞相,避免了君权相权矛盾 B.设锦衣卫、东西厂,开创了特务机构统治
C.八股取士,加强了思想文化统治 D.迁都北京,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33、下列战役属于反抗外来侵略、捍卫中华民族利益的是
A.安史之乱 B.澶州之战 C.郾城大战 D.雅克萨之战
14、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有:
①戚继光 ② 郑成功③渥巴锡 ④岳飞 ⑤文天祥
A. ②③④⑤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⑤36、元朝和清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采取的措施中,其不同之处是
A.加强对x藏的管辖 B.抗击外来殖民侵略
C.加强对台湾的管辖 D.设立行政机构管辖和开发边疆
37、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以下关于科举制的说法错误的是
A.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 B.改变了魏晋以来按门第选拔官员的传统
C.考试只允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卷的文体分成八个部分
D.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到清朝末年被废除
38、某历史兴趣小组准备以“古代封建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为主题办一期黑板报,同学们纷纷投稿。其中无法通过小组审核的是
A.漫话“焚书坑儒” B.汉武帝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文天祥抗元 D.清朝“文字狱”之我见
39、明清时期,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是:
A.景德镇盛产青花瓷 B.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C.出现许多较大的商业城市 D.重农抑商政策被抛弃
40.“看我抓一把中药服下一帖骄傲 ” “让我来调个偏方专治你媚外的内伤”。这是周杰伦弹唱的歌曲《本草纲目》。下列对《本草纲目》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它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
B.它是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写的
C.它曾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D.外国学者称它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42.(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时期,进士科的地位日益提高,考进士科的人比考其他科的人多,录取比较严格,不少 人从少年拷到白头仍未重金石。后来有人作诗说:“太宗皇 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唐太宗见到新科进士们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二:明末清初著名思想界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 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请回答:
⑴上述材料是对我国古代哪一种制度的反映?(2分)这一制度正式形成于什么朝代?(1分)
⑵材料一说明这一制度在唐朝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它在当时产生了什 么影响?(3分)
(3)材料二说明到了明朝,这一制度又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其产生了什么危害?(3分)
(4)随着新课程改革,历史学科考试形式发生了变化,这是为什么?(3分)
篇5: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答案 BCCBC ACABA ACBCD DABDA ABADD CCCBA
DBDCD BCCBD
42.⑴唐朝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 往来。海路并重(2分)对外开放政策。(2分)
⑵玄奘西游,鉴真东渡 《大唐西域记》
⑶闭关锁国政策
影响: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4分)
篇6: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讷河实验中学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选择题
他结束了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使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他勤勉治国,锐意革新,缔造“开皇之治”,开启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他是( )
A.唐太宗 | B.武则天 | C.隋文帝 | D.唐玄宗 |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是北宋王安石的诗句,它隐含的科技发明是 ( )
A.印刷术 | B.指南针 | C.火药 | D.造纸术 |
元朝时期,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是( )
A.维吾尔族 B.满族 C.藏族 D.回族
你一定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吧!那么你知道剧中的唐僧是依据历史上哪个人物原型创作的( )
A.玄奘 | B.鉴真 | C.戒贤 | D.普照 |
我国古代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是( )
A.《三国演义》 | B.《水浒传》 |
C.《西游记》 | D.《红楼梦》 |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并巩固,清朝前期的疆域奠定了今天我国版图的基础。清朝前期,我国疆域西面到 ( )
A.外兴安岭 | B.大散关 |
C.西伯利亚 | D.葱岭 |
“文字狱” 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其规模之大,次数之多要数 ( )
A.汉朝 | B.唐朝 | C.明朝 | D.清朝 |
乾隆皇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许多贡献,他自称有“十全武功”。下列属于“十全武功”之一的是 ( )
A.收复台湾 | B.组织雅克萨之战 |
C.设置驻藏大臣 |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
清朝统一台湾后,开放四个港口进行对外贸易,后来又关闭其他港口,只留一个港口对外通商,这个港口是( )
A.漳州 | B.宁波 | C.广州 | D.云台山 |
下列我国古代科技成就中,两项都属于同一个领域的一组是 ( )
A.《千金方》和《本草纲目》 | B.《水经注》和《农政全书》 |
C.《缀术》和《天工开物》 | D.《齐民要术》和《本草纲目》 |
代表清朝中央政府同__、**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的是( )
A.盛京将军 | B.伊犁将军 |
C.乌里雅苏台将军 | D.驻藏大臣 |
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又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 )
A.天人合一 | B.建筑功能齐全 |
C.皇权至上 | D.国家大一统 |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于我国古代什么时期吗?( )
A.唐朝 | B.北宋 |
C.南宋 | D.明朝 |
岳飞在《满江红》中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句,这里的“匈奴”是指( )
A.匈奴统治者 | B.女真统治者 |
C.契丹统治者 | D.党项统治者 |
郭沫若说:“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所称的是谁的统治时期( )
A.唐高祖 | B.唐高宗 | C.唐玄宗 | D.武则天 |
隋朝大运河的最北端和最南端分别在 ( )
A.涿郡、江都 | B.洛阳、余杭 |
C.涿郡、余杭 | D.洛阳、江都 |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印制的朝代是( )
A.隋朝 | B.元朝 | C.宋朝 | D.唐朝 |
“和同为一家”指的是唐与哪个民族的关系( )
A.吐蕃 | B.突厥 | C.南诏 | D.靺鞨 |
tiku.21cnjy.com/ 21教育网在线题库
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作品是( )
A.《本草纲目》 | B.《农政全书》 | C.《天工开物》 | D.《梦溪笔谈》 |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南宋时 ( )
A.北方战乱不息,南方相对安定 | B.封建政府对农民的剥削十分沉重 |
C.江南地区已经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 D.江南的自然条件优越于北方 |
北宋时兴起,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瓷都的是 ( )
A.景德镇 | B.邢窑 |
C.哥窑 | D.越窑 |
元朝时建立的并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是 ( )
A.分封制 | B.三省六部制 |
C.郡县制 | D.行省制度 |
“三顾茅庐”“煮酒论英雄”“空城计”等故事家喻户晓,你知道他们出自于下面哪一部小说吗 ( )
A.《三国演义》 | B.《水浒传》 |
C.《西游记》 | D.《红楼梦》 |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你知道司马光主持编写的编年体通史的名称吗 ( )
A.《史记》 | B.《宋书》 |
C.《资治通鉴》 | D.《徐霞客游记》 |
暑假里某学校组织夏令营活动,准备去参观敦煌莫高窟,你知道他们应该去哪一省份吗? ( )
A.湖南 | B.河南 | C.甘肃 | D.河南 |
填空题
下图是北宋著名画家 的代表作品《清明上河图》。
下图是我国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他“精忠报国”的故事世代流传。他是 ,南宋还有一位著名的抗元将领 ,曾经写下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
下图是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 ,他写出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 》。
下图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它是隋朝工匠 设计建造的 。
下图是唐朝著名画家 的代表作品《 》。他描绘的是 接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使者求亲的场面。
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材料二 600多年前有一支规模空前的远洋船队向远方驶去。云帆高涨,昼夜星驰,涉波狂澜,若履通衢。
材料三 这只船队带去了大量的中国瓷器、铁器和各种精美的丝织品,同时也换回了亚非各国的许多特产。各国也纷纷遣使来中国……
(1)写出材料一鉴真东渡的目的地。这件事发生在哪位皇帝时期?(2分)
(2)材料二描写的是什么事件?这件事发生在谁在位时期?你知道这只远洋船队远航的起止时间吗?他最远航行到达的地区是哪里?(6分)
(3)根据材料三说一说这只船队远航的目的是什么?他们的远航有怎样重大的作用?(3分)
(4)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古代怎样的外交政策?请另举一例说明。(2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小说《醒世恒言》里,描写了施复夫妇发家致富的故事。施复夫妇住在苏州盛泽镇,拥有一台织机,还养了几筐蚕,靠缫丝织绸过日子。他们织出的绸缎光彩润泽,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人们争相购买。不到十年,施复夫妇就添置了三四十台织机,雇人织绸,成了大机户。
材料二 乾隆给英王的敕谕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的描述,这种现象最早应该出现于什么时期?说明当时出现了何种生产关系的萌芽?这种萌芽的最典型的特点是什么?(6分)
(2)结合材料二谈谈清朝此时采取了什么外交政策? (2分)
(3)根据材料二分析清朝实行这种政策的原因。(2分)
(4)你如何评价清朝的这种政策?(4分)
问答题
,某些周边国家不断在中国的东海与南海挑起事端,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度愤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反抗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传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材料二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材料三 “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剪除,恐边界之民不获宁息。”
──康熙帝
请回答:
(1)材料一是谁说的话?他的主要事迹是什么?人们是怎样评价他的?(3分)
(2)材料二是谁说的话?材料中“贵国”是哪个国家?哪一年我们从该国手中收回台湾?清政府是如何管理台湾的?(5分)
(3)材料三中“罗刹”是哪个国家?为“剪除”其危害,康熙帝进行了哪次战争?清政府与这个国家签署的边界条约叫什么?(3分)
(4)材料中的三位历史人物有何共同特征?(2分)
篇7: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计划
一、学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历史教学,有的同学学习历史的兴趣很浓,有的同学根本没什么兴趣。所以上学期历史的平均成绩在整体成绩还不理想,原因都是不爱学习的学生很多,因此,成绩取得高分的学生平均被拉了下来。这个学期要想办法使学生的成绩有较大的提高。我应该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来改善一向把历史视为副科,不好好学习、认真对待的学生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课的学习上,力争培养一批热爱历史学科的爱好者。
二、教材分析
依据七年级历史课程标准,整合人民版、人教版历史教材,在改革中创新,在探索中提高,逐渐建构带有自己特色的历史教学模式,争取各个班的每个同学的历史成绩都有所提高。
二、教学目标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四、具体措施
(1)以启发诱导式教学为主,并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挂图等教学工具;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3)争取每期都要开设历史活动课,要求自己必须自始至终参加学生的活动,并且要让学生学有所得。
五、进度安排
本学期总课时为38课时,每周2课时。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第四单元:科学技术文化。
六、辅导:
辅导以学习上的优生和暂时的学困生为主,即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重视知识的查缺补漏和学法上的指导,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及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意志、习惯和方法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辅导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那些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帮助他们发展特点,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培养其创新能力。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多方面关心爱护他们,帮助他们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七、教研课题及方案:
本学期以新课改为中心,提高课堂效率,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成绩为目的。继续用上学期的'教研课题是:灵活处理教材,实现实用性与学习的兴趣性有机统一。
为更好完成教学任务,把课堂作这教学的中心,总结经验,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优化课堂教学,以提高效率,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成绩。改变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尖子生轻差生的错误倾向,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并能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健康个性的发展。
篇8: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计划
一、学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2】班历史教学,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大家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不少,平均成绩也能够保持在合格状态了,部分学生还不够自觉,还需要督促,这个学期必须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注意力集中在历史课当中,争取取得更大进步。
二、教材分析
依据七年级历史课程标准,整合人民版、人教版历史教材,在改革中创新,在探索中提高,逐渐建构带有自己特色的历史教学模式,争取各个班的每个同学的历史成绩都有所提高。
三、教学目标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四、具体措施
(1) 以启发诱导式教学为主,并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 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挂图等教学工具;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3) 争取每期都要开设历史活动课,要求自己必须自始至终参加学生的活动,并且要让学生学有所得。
五、进度安排
本学期总课时为38课时,每周2课时。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0课时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8课时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10课时
总复习
附录
6课时
篇9: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教案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教案设计
第三课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标志,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理解科举制在隋唐时期的进步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学习科举制,认识这一制度既有利于隋唐统治者控制人才,又为隋唐的繁荣提供了人才,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古今考试制度,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科举考试制度是促进唐朝繁荣的原因之一,认识符合社会发展的考试制度的进步性,从而理解我国当今改革考试制度的正确性;通过了解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科举制的创立及在唐朝的发展
二、难点:唐朝科举制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唐诗一首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此诗反映了古代读书人登科之后的巨大变化,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隋唐朝的科举制的历史话题。
二、讲授新课:
(一)、科举制的创立
1、科举制产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已经不适应需要,许多地主知识分子要求参与政权,隋朝统一全国后需要大量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2、科举制正式创立的标志及其产生的作用?科举制的创立从地主知识分子中选拔了大量的人才,缓和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隋文帝下令“分科举人”。
3、科举制创立的意义:改革了封建选官制度,使科举制在后世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隋朝在选官制度的改革方面功不可没。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给学生提供阅读提纲:
1、唐朝的科举制度主要分为哪两大类?其下设的科目有哪些?
2、你怎样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3、唐代的科举考场有哪些规定?
师生共同归纳基础知识:
唐朝科举制度:常科(明经、进士等)和制举
明经:重在考查儒家经书的记忆和理解,省试合格后录用。
进士:重在考核诗赋、时务策写作,考中很不容易。
制举:为皇帝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科目繁多,生源比常科更广。不再经“省试”直接录用。活动讨论:古今考试制度比较
相同点:公平竞争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按开始成绩选拔人才,择优录用;考试纪律严格。
不同点:
同学们对我们现在的考试及考试制度有何建议呢?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先由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教师概括讲解。
1、让学生感悟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科举制,科举制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但隋唐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控制人才巩固其统治。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的弊端和危害也越来越突出。
三、巩固小结: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四、学习与探究:P17了解曲江盛会与雁塔题名
五、课堂作业:学习辅导该节作业
教学后记:
第四课唐朝的民族关系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吐蕃的统一及其与唐朝的联姻,并受到唐朝的深远影响;南诏的发展及其与唐朝的关系;回纥的发展及其与唐的友好关系。理解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回纥、南诏、吐蕃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的开发做出过重大的贡献,都有过灿烂的文化。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开放的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与唐“和同为一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通过分析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民族团结、祥和的重要前提。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唐朝与土蕃的关系
二、难点:
1、对各族人民都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和、观点的理解
2、唐朝时汉族与少数民族迅速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谈话、讲解、阅读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你对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知道多少?或朗诵有关文成公主的配乐诗,由此导入新课。除了政治上统治时间长、经济发展水平高和文化繁荣以外,也体现在和周边少数民族的相处中,有密切的交流,推动了他们的发展。不过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汉朝又有很大的区别,究竟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展示《唐朝时期边疆各族分布图》弄清楚唐朝主要边疆民族的名称与分布。
(一)、唐朝与土蕃的关系
唐朝时期,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吐蕃东临中国,西临新崛起的阿拉伯帝国,南临印度戒日王朝和尼婆罗(尼泊尔),北临突厥。为了进行统治,把战略位置重要的逻些作为都城,就是现在的拉萨。(显示吐蕃的政权和经济)
松赞干布热心地接受周围各族的先进文化,派贵族子弟到天竺留学,招揽了天竺的学者、尼婆罗的技师、大食的医生。所有这些国家中,以中国的文明程度最高,松赞干布非常仰慕中原文明,决心要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公元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来到了长安。(显示《松赞干布像》和《吐蕃赞普图》)
唐朝很快派使者到吐蕃,松赞干布见到唐朝使者的礼物,更增加了他对中原文化的无限向往,两次向唐朝皇家求婚。尤其是第二次,派宰相禄东赞携带大量珍宝到长安。(显示《步辇图》)
唐太宗认识到吐蕃是西部疆域重要的力量,要保证安宁,与吐蕃建立友好关系是必要的,准备答应松赞干布的请求。但是几位年龄合适的公主都害怕到吐蕃吃苦,太宗很为难。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儿得知以后,很欣赏大宗讲的“一桩婚姻顶得上十万雄兵”这句话,自愿前去。但是又怕边远地区的人是不是太粗俗?因此她出了三个难题,如果使臣能够答上,她就自愿嫁到吐蕃。太宗非常高兴,封她为文成公主(显示《文成公主像》);禄东赞也接受了挑战,不仅顺利地解答了难题,还在公主面前展示了吐蕃人的机智和能歌善舞。经过了充分的准备,一支庞大的送亲队伍出发了。下面请几位同学来讲一讲文成公主嫁吐蕃的故事。(经过准备的三位学生分别讲述下面的故事)
学生甲:公主带着乳娘、宫女、乐队、工匠,加上江夏王率领的3000羽林军,组成一支庞大的队伍。他们带着华贵而丰富的妆奁。其中有金银、珍宝、绸帛,显示了唐朝国力的充沛:有经史、诗文、佛经、佛像以及种树、工艺、医药、历法等书籍,送去了中原文化的精英;他们还带着种子、工具等物,成为传播中原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的队伍。
学生乙:一行人浩浩荡荡出了长安,长安城的居民纷纷赶来送行。大路两旁有几十万人,排出二十里长的队伍。人们挥舞着香花和彩带,祝愿他们的“女儿”一路平安。先向西,后向南,穿过青海到达西藏。因为青海的吐谷浑首领早已接受了唐朝的册封,娶了唐朝的公主,所以热烈欢迎文成公主的到来。他们在事先建好的“行馆”里休息了三个月,以适应高原的气候和吐蕃的风俗习惯。继续行进中,公主看到青海的土地平坦,河流纵横,但是居民只会种植疏朗的青稞,于是让随行的工匠教他们种植大麦和燕麦,还为他们装上水磨。当地人为了纪念公主,在山上树立了一尊公主的石刻像。
思考: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唐与南诏的关系
1、六诏是南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名称。公元8世纪蒙舍诏统一六诏更名为南诏。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问“唐与南诏的友好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3、利用有关史料介绍大理崇圣寺三塔并看图。
(三)、唐与回纥的关系
到了唐朝后期,北方又兴起了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回纥。回纥兴起于色楞格河一带,和突
厥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突厥向西迁移以后,首领骨力裴罗统一各部,建立回纥汗国。回纥人与其他北方少数民族最大的不同就是,看到突厥的兴衰,明白南下侵扰暂时能得到一些好处,但是不能长久。于是回纥吸取匈奴和突厥失败的`教训,知道和平对自己有利,主动与唐朝交往,是与中原王朝保持和好关系时间比较长的北方少数民族。唐朝也不把回纥列为敌人,唐玄宗还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共有12位可汗接受唐朝的册封。两国边境平静无事,出现历史上罕见的和好关系。在唐朝发生“安史之乱”时,回纥出兵帮助唐朝收复洛阳和西安。
三、巩固小结: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多数是友好的。由于开明的民族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在交往中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和同为一家”。
四、学习与探究:唐朝通过哪些方式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五、课堂作业:学习辅导该节作业
教学后记:
第五课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记住与唐朝友好交往的国家,在对外交往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了解日本遣唐使及与唐朝友好交往的史实;理解对外交流发展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在教师指导下,帮助学生找出鉴真和玄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去认识历史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唐朝文化对日本等国产生的影响,使学生认识中国当时在是世界上的先进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唐朝在与日本、印度的交往中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实行对外开放,加强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鉴真东渡日本、玄奘天竺取经的史实,引导学生学习他们为弘扬中华文化而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
二、教学难点:唐朝对外关系发展的原因;佛教在中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述、谈话、图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谁能讲述唐僧的故事?唐朝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民族和睦。这不仅促进了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发展,对周围的国家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二、讲授新课:展示《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弄清邻国的地理位置和水路陆路交通。
(一)、遣唐使来华
1、遣唐使就是日本皇室派往唐朝的使节,他们往返于中日之间,是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2、与学生一起分析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次数、作用等。
因这时唐朝正值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其经济文化处于世界的先进地位,而此时的日本则处于奴隶社会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巩固的时期。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于促进日本社会的发展,对日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再加上当时交通比前代有所发展,为双方的交流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3、介绍为日中友好交流作出贡献的日本历史人物:空海和阿倍仲麻吕;空海在中国是怎样成为著名的学问僧的?他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有哪些重要贡献?引用王维和李白的诗歌来突出他们与晁衡的深厚友情。《送秘书监晁衡卿还日本》王维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李白的诗见书
(二)、鉴真东渡
看“鉴真坐像”图和“唐招提寺鸟瞰图”教师简介鉴真生平,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鉴真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尊敬?”然后阅读郭沫若的诗“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三)、玄奘西行
1、玄奘为什么要去天竺?
2、玄奘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哪些贡献?
教师讲解:玄奘西游学佛和玄奘学佛后坚决回国的史实,以引导学生学习玄奘为实现自己的抱负执著追求和热爱祖国的精神。
三、巩固小结:教师简要对本节课内容作一小结。然后讨论两个问题,第一,唐朝与周边各国的交流得到发展的原因有哪些?第二,学习本课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第一:唐朝是当时世界上大国,具有先进的政治制度、安定的社会环境、繁荣的经济、光辉灿烂的文化,是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而且唐朝实行较为开放的外交政策。
第二:学习玄奘和鉴真的优秀品质;认识唐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先进地位,感悟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中外交往可以促进双方的发展,从而联系现实认识对外开放的重大意义。
四、学习与探究:
五、课堂作业:
教学后记:
篇10: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围绕本学期学校工作计划要求,贯彻学校“自成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效率,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新课标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二、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且这些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历史下册选用的是北师大版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学年继续讲授中国古代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历史,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
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五、主要措施
1、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想一想”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容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3、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目标统一,准确;;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4、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5、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6、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7、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进度
新教材历史第二册总共有25课,其中新课讲授占二十二个课时,单元复习占四个课时,期中复习占两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四个课时。
篇11:苏教版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复习资料
第17课清朝的制度与政策
一、 清朝入主中原
明朝末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创建八旗制度,加强军事力量,逐步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政权,国号金,史称后金,不久后金与明朝的战争爆发。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军进战北京,逐步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王朝。清初几代皇帝认真吸取明朝灭亡的教训,勤于政事,执行轻傜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百余年间出现了“康乾盛世”。
二、 君主集权与军机处
顺治设置内阁,并设翰林院;康熙帝设南书房,这些措施都强化了皇权。雍正年间军机处的设立,是君主集权达到了巅峰。
三、 从海禁到闭关
清初,厉行海禁,又颁布了迁海令,强迫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设界不得逾越。平定台湾后,清朝曾解除海禁,指定了四个对外通商口岸。乾隆年间将通商口岸。乾隆年间将通商口岸缩减为广州一处,有颁布了一系列规定,严格限制外商的活动。清朝的闭关政策虽然带有一定的自卫意义,但从根本上来说,它不能真正阻止外国侵略势力,反而严重损坏了中国自身的经济发展,禁锢了中国人的思想,从而使中国拉开了同西方的差距。
第18课 清朝对边疆的经营
一、平定个噶尔丹叛乱
康熙初年,噶尔丹在内争中夺取了准噶尔部的统治大权,此后不断向外扩张,企图吞并蒙古喀尔喀蒙古,和清朝对抗。1688年,噶尔丹东迁喀尔喀,首领率部众南归附清朝。康熙帝妥善处置。噶尔丹继续深入,率兵逼近京城,康熙帝为了巩固北部边疆,维护国家统一,三次亲征,击败喀尔丹。喀尔丹众叛亲离,不久死去。
二、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早在入关之前,清廷就已经与西藏取得了联系。1652年,__五世进北京谒见顺治帝,
雍正时在西藏设办事大臣,驻拉萨,进一步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
乾隆年间提高了住藏大臣的职权,明确规定住藏大臣和__、**的地位平等,__、
**继承人的选择,必须依据“金瓶掣签”制度,由藏大臣监临决定。
三、统一新疆
乾隆时,准噶尔部发生内讧。乾隆帝趁机派军平定准噶尔部,并在伊犁设将军,派兵
镇守,巩固了对天山北路蒙古等族聚居地区的统治。
乾隆时,回部的大小和卓起兵反清,清廷派兵平定叛乱。随后清廷在喀什卡尔设置。参
赞大臣,节制天山南路各城,统属于伊犁将军。此后,清廷把天山北路和天山南路全称为新疆,由伊犁将军统辖全境。
二、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土尔扈特是漠西蒙古的一支,明末西迁到伏尔加河下游,后来长期遭受东迁的俄罗斯的
残酷迫害,1771年,土尔扈特人在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东归。乾隆帝对回归部众妥善安置。土尔扈特部回归成为我国民族关系史上光辉的一页。
★ 初二学习计划作
★ 初中作文竞赛
★ 初二学习计划
★ 历史学期教学计划
★ 中考备考工作方案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模拟试题答案(集锦11篇)】相关文章:
初三第二学期教学教学计划2022-09-27
九年级历史老师复习计划2024-04-23
陵水思源实验学校-九年级中考备考工作计划2023-01-26
九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教学计划2023-12-08
九年级语文老师的工作计划2023-10-12
九年级历史上学期复习课的教学反思2024-05-17
初一作文分析2023-04-10
九年级历史复习计划2022-05-06
七年级第一学期思想品德第一单元考试试卷-政治试题2023-12-29
高三历史备课组教学计划22022-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