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儿评课稿

时间:2023-03-02 07:43:59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示儿评课稿(共8篇)由网友“北葵”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示儿评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示儿评课稿

篇1:示儿评课稿

今天听了徐老师一节随堂课《示儿》,总体感觉有三个亮点。第一,备课充分,钻研教材深入。教者能抓住古诗文的重点、难点进行教学,所涉及难解词句,教者均能予以突破。从教学反馈来看,学生都能掌握有关词句的`意思。教者还能就重点词语进行拓展延伸,如“九州”一词,让学生交流还有那些像“九州”这样可以代表中国的称谓,当学生说“支那”一词时,老师能及时予以纠正和说明,并顺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第二,单元把握,前后课文联系。教者在教《示儿》一课,不仅局限于该课文的把握,还能联系《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课文,进行单元主题指导,突出“爱国”主旋律。教者还能从写法上进行比较,把“喜”中蕴含的爱国和“悲”中蕴含的爱国进行对比,强调表达主题的手法多样性。第三,国学启蒙,适当拓展延伸。在全诗学习结束时,教者适时补充林景熙《题陆放翁诗卷后》,“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全诗较长,教者巧妙截取,与原文照应,真是运用得恰到好处,其中的妙处不言而喻。

当然,教无定法,我还想就《示儿》这节课,提另一种思路,供参考研讨。我们不妨把这首诗分成三个层次去读中感悟。第一,读出诗的节奏韵律;第二,读出诗人悲愤心情;第三读出诗人爱国情怀。以这三个层次总领全文,放开手脚让学生诵读,抓住 “死去”、“悲”、“九州同”、“告乃翁”等一些词句去突破,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可能会在诵读中自然领会,诗人的爱国情怀也会自然流露在学生的诵读声中。

篇2:《笋芽儿》评课稿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情感体验的培养。《笋芽儿》是一篇拟人体童话散文,讲的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笋芽儿以顽强的意志,由竹笋生长为强壮的竹子的经过。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启迪学生要趁大好时光,好好学习,勇于进取。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李老师注重了以下五个方面,并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预习是本单元的重要训练项目,在本课教学中,李老师组织学生预习,通过“预习建议”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一种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他们认真读书,积极思维;在听课的时候,积极思考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教师和同学将对自己的解答如何评价,一股强烈的好胜心又促使他们认真听课。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处于亢奋状态,主动参与到阅读过程中。

二、重视识字、写字教学

大纲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而本节课要求认识的生字有16个,要求会写的也有12个,面对如此多的生字,李老师在课堂上采取了集中和分散结合,分类识字的方法。

首先李老师在书写课题时借助图片让学生认识了竹笋,并且通过看图片知道“笋”与竹子有关,所以“笋”字上面是“竹字头”,并指导书空。通过图片来识字学生对生字的印象比较深刻。其次,在解读文本时发现本课的生字大部分是表示动作的,于是把表示动作的词语归类在一起,如:扭动、撒娇、弹奏、爱抚、揉了揉、伸了伸,通过领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让学生读准字音,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又抓住低年级孩子好表演的特点,让孩子一边读词语一边做动作,这样学生在兴趣中既认识了这些字也理解了这些词语的意思。最后,让学生积累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拟声词,如羊叫咩咩咩,猫叫喵喵喵等等,学生们兴趣盎然。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住“轰”字。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认识了这些生字并加强了对生字的理解和运用。

另外,在学生对生字准确记忆的基础上,如何指导把字写“正确、端正、整洁”,乃至美观,也是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识字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课堂上,李老师指导了“呼唤”这两个字,先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字的共同点,发现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短右长,书写时应该左边让着右边;再观察这两个字的关键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在每位学生对“呼唤”这两个字做到心中有数的时候老师再范写,最后进行比较评价,指导学生把字写得匀称、美观。

三、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教师、学生和文本、编者四者中,学生无疑是阅读的主体。教师的分析代替不了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不能把自己对阅读材料的感悟理解强加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感悟。

教学中,李老师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学中我结合语境,引导学生理解了“撒娇”、“终于”等词的意思,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春天的句子:“桃花笑红了脸,柳树摇着绿色的长辫子,小燕子叽叽喳喳地叫着……”体会春天的美丽。接着紧扣“春雨姑娘爱抚着她,滋润着她。太阳公公照射着她,温暖着她。”理解笋芽儿是爱的温泉中成长,在反复地朗读中,明白幼小的笋芽儿在大家的关心帮助下不断努力,奋发进取,终于成长为健壮的竹子,体会她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抽象思维弱,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为此,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用手来当笋芽儿的身体,体会扭动着身子,一个劲地向上钻;“揉揉眼睛”“伸伸懒腰”“撒娇地说”……李老师把这种“动作”与“配文”结合,在朗读活动中,适当点拨“相机诱导”,有真情实感,做到了自然逼真。

四、重视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是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教学中,李老师引导学生依据重点词句所表现出来的意境进行扩展性想象,如我引导学生听完音频文件,想象雷公公怎样呼唤着笋芽的?这样学生既可以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变不具体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让形象更鲜明,特点更突出,又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兴趣。

李老师善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并超越文本,帮助学生找准想象创造的切入口, “笋芽儿终于成功了,它会对帮助过它的朋友们说些什么呢?又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呢?”“笋芽儿还看到了哪些春天的美景?”这些富于灵性的诱导,使学生心中想象的涟漪荡漾开去,思维的触角自由延伸,语言潜能得到开发,认知储备得到激活,情感世界得到滋养;使课堂高潮迭起。他们一个个浮想联翩,妙语连珠,无不令人击节叹赏。在这里,很好地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五、重视学法渗透,提高表达能力

在学生熟读课文后,李老师让他们想象笋芽儿钻出泥土后,还看到了春天的哪些美景?引导学生在说话时,试着运用拟人句,告诉学生它会使自己的语言更形象、生动、有感染力。学生兴致很浓,有的说“小草探出了头。”有的说:“蝴蝶在花间跳起了舞。”有的说:“小溪丁丁冬冬地唱着歌。”有的说:“小草大口大口地喝着春雨”……这样,将学过的知识有效地运用到说话中,丰富了语言,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整堂课通过读、说、写真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力求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篇3:古诗《示儿》

《镜泊湖奇观》说课设计

《五彩池》迁移练习设计

创设情境 整体感悟 激发想像 诱导创新

古诗《示儿》教学设计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4:《示儿》说课稿

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情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7前,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奄奄一息的85岁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地语气交代遗嘱。这位老人就是我国南宋著名爱国志士、大诗人陆游。(板书:陆游)你们了解陆游吗?

陆游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那他临终那夜留给儿子的遗嘱到底是什么内容。同学们不妨猜一下,他或许会交代什么?那么陆游在临终前到底要告诉儿子什么呢,下面先听老师朗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听出些什么?

【设置悬念,以悬念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设置情境,把学生情感带入到诗境中。】

(二)初读诗歌,整体把握。

教师范读古诗

学生自由练读。

指名朗读

通过朗读,找出诗歌的情感线索――悲,从而整体体验古诗情感,把握古诗朗读的基调。

(三)小组探究学习,理解诗义。

读诗要知道诗的意思,你能根据下面的注释自己去理

解。自己去说一说,自己说好了,就与同桌说一说。师巡视 。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使学生主动地研究古诗的意思,并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而且通过古诗知识点的教学,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四)品读古诗,体会诗人情感。

出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指名说这两句的意思 。

师:注意这两个字的意思

出示:元――原来、本来 同――统一

师:死去了什么都是空的,哪些东西是空的?

师:但是有一件事使作者放不下,感到很悲,是什么? 师:接下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宋朝的历史。南宋的皇帝叫赵勾,是个软弱无能的皇帝。当时战乱频繁,金兵频频进犯,宋军节节败退。由于战败,后来宋朝政府拱手把当时的首府开封,送给了金兵,自己退到了杭州。但仍不思救国。至使整个国家山河东一块西一块被金兵占领,山河破碎。而陆游就生活在这样国破家亡的年代。

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而悲了吗?指名说

师概括:这是山河破碎之痛

你能把这种痛读出来吗?指名读诗

我们来读一首诗人68岁时写的一首诗 。 《秋夜将晓出

篱门迎凉有感》

可是这么壮丽的山河却被敌人占领着,你的心情怎样? 仅仅是为这个悲痛吗?还为什么悲?从后两句你读懂了什么?指名说 (农民很悲伤…… )

师:你觉得诗人还为什么悲?随即板书:遗民眼尽哀 带着这种哀痛你再读读这两句,你会有更深的体会。 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想说的?

师:统治者都在干什么?我们一起去临安看一看 出示:《题临安邸》 :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只把杭州作汴州。

指导朗读

问:他们在干什么? (他们在寻欢作乐 ;他们在游山玩水 ;过着奢侈的生活)

师: 那么诗人“但悲不见九州同”,还悲的是( )、( )、( )。谁来带着这些情感再读一读。

诗人死前仅仅告诉儿子这些吗?还有什么?读后两句诗,指名说

师: 是呀, 生前爱国,临死“但悲不见九州同”,死后还要子孙告诉他“王师北定中原日”,这是一种( )情怀 ――板书:爱 国

(五)读古诗,升华感情

教师激情引读:诗人一生盼望的就是一个日子。(引领学生读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二十岁时写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诗句,立下报效祖国的决心;四十七岁时参军抗金,七十四岁时感叹“南望王师又一年”,一年一年又一年,整整六十五年过去了……此时,诗人的生命旅程已经到了尽头,他有千言万语要告诉儿子,这万语千言凝成了二十八个字,(引领学生)读……

此时,诗人回顾自己一生,他那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为成七言绝句一首,(引领学生)背……

此时,诗人用他最后的力量和激情,写下这样的千古绝唱,(引领学生)吟……

短短的二十八个字洋溢着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情,让我深深地敬仰他――这位伟大的人,这位感动中国的先辈。老师也写了一首诗来表达对这位诗人的缅怀和敬意!

赞陆游

从小立下报国志,不破金兵誓不归。

四十从军到白发,壮志未酬鬓先衰。

虽死不敢忘忧过,赤胆忠心感后辈。

六十间年万首诗,一腔悲愤化诗魂。

[语文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因此,这节课我利用情节的空白,插入两首相应内容的古诗,让学生体会作者“悲”的根源,并在品味新诗的过程中,利用学生

原的知识经验去理解,实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想象是通往创新的桥梁。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想象胡马入侵的情境,唤起他们内心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的智慧,情感受到更加有效的启迪和提高。在师生共同的吟诵中将课堂推向高潮,将情感体验推向高峰。]

(六)、课外延伸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陆游的这首《示儿》激励了无数的爱国志士。无数诗人悲愤,他们写下了无数爱国诗篇你知道的有那些?[《课标》指出,语文学习要利用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关系,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机会。

(七) 总结:

1、同学们,国富民强,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抱效祖国。让我们再次诵读他的压卷之作――《示儿》吧。

2、陆游还写了许多的爱国诗词,同学们课下去读一读。

篇5:示儿-古诗

示儿-古诗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译文:

示儿:示:告诉。告诉儿子。

但:于“原”相同,只是。

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冀州、兖(yǎn)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幽州、雍州.这里代指中国。

九州同:全国统一.

同:统一。

王师:国家的军队。

北定:向北方平定。

家祭:家中祭祀祖先的仪式。

乃翁:你的父亲;也表示老人 。   乃:你 ,你的。

元:此字为通假字,通“原”,意为:原来。

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

无:不要。(为通假字,通“勿”)

译文: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以后就什么都不复存了,只是悲伤看不到祖国的统一。朝廷军队向北挺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时一定不要忘记把这喜讯告诉你们的父亲。

诗词鉴赏: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感情是何等的执著、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作者简介:

陆游(1125一12),字务观,号放翁,越州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南宋伟大的的爱国诗人。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气吞残虏”,被后人称为“诗魔”

篇6:陆游《示儿》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原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我快死了才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

但悲不见九州同: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王师北定中原日:当宋朝的军队收复祖国领土的那一天,

家祭无忘告乃翁:在祭祀祖先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我在天之灵。

注释

示儿:告诉儿子。

元:通原,本来。

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但:只是。

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冀州、兖(yǎn)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幽州、雍州,这里代指的`是中国。

同:统一。

王师:指南宋的军队。

北定:将北方平定。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家中祭祀祖先的仪式。

无:通“勿”,意思是不要。

乃:你 ;你的。

无忘:不要忘记。

翁:父亲,爸爸。

篇7:陆游 示儿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原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元知 一作:原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赏析:

这首诗应该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是一个通假字;“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篇8:《示儿》说课稿

《示儿》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彰显我校高段语文教学改革成果,即:“五步教学法”,力求把课堂还给

孩子,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材分析;

《示儿》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四组的一首精读古诗,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

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重新统一祖国的.无

比渴望。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感情。

四、教学策略:

1、教法:点拨、诱导。

2、教法: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3分钟语练。

(二)谈话导课:在轻松愉悦的谈话中把孩子带入学习的氛围。

(三)预习展示:随意指定某组几号汇报,这样既彰显个性,又提示学生

注意倾听。师适时评价。

(四)、生疑、解疑,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共同解决。

(五)、知识拓展:通过对古诗的学习,你想到什么?想对诗人说些什么?

(六)、感情升华:师生再次配乐吟颂这首诗。

五年级语文猫的说课稿

枫桥夜泊说课稿

杨氏之子课件

部编版五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古诗》

读书笔记示范文大全

九年级下册语文《梅岭三章》教案

雕与刻的乐趣说课稿

北京评课稿范文

《人体的结构》评课稿

有趣的汉子的评课稿

示儿评课稿
《示儿评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示儿评课稿(共8篇)】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评课稿范文2022-05-19

化学评课稿2023-01-05

高中物理评课稿范文2022-09-22

新的实验评课稿2022-11-02

小学科学评课稿范文2023-04-06

《篮球直线运球》评课稿2023-09-23

《尊严》的评课稿2023-03-08

三年级语文《石榴》的评课稿2023-09-21

高中英语评课稿2023-09-20

数学《10加减法》评课稿2022-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