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有感字精选(精选14篇)由网友“瓊茕煢琼”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理想国有感字精选,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读《理想国》有感
拾人牙慧终究不如亲自一阅,读完《理想国》,让我感触颇深。大胆的想象使我感动,引发我的思考与联想,智者都是相通的,人类最高的智慧都是共通的。
《理想国》一书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一篇重要对话语录,书中记录着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的身份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描述并设计出了一个理想政体,设计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将真、善、美统一于一个整体中,达到绝对公正的理想政体,即理想国。
柏拉图理想国的核心价值观中,概括出其主题就是正义与善,有人说,“正义就是给予每个人恰如其分的回报”;有人说“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有人说“正义是弱者为谋求最大利益而相互达成的契约”,而对于这些观点,柏拉图都借苏格拉底之口给予了否认。那么什么才是正义呢?
为了达到公平正义,实现理想,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提出教育这一措施。教育治国,才能实现理想中正义之国的建立,公民才能有所进步,有所提升,才能安居乐业。其中,教育既有学校教育,又有社会教育。即人在工作之后还要继续学习,提升自己。他认为教育应该是终身的,是贯穿一生的。
我们常说的“学到老活到老”,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它指开始于人的生命之初,终止于人的生命之末,包括人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
柏拉图提出的这一理念适用于各个时代,不进局限于理想国城邦中,在各种制度下,各个时代中,都适用。尤其是当代社会,知识大爆炸,获得信息的渠道和途径逐渐多元化,而且知识的老化现象日益严重,所以面对严峻的现实,我们需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取得进步和发展,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应时代的潮流。
所以教育治国,是柏拉图建立理想国的根本方法,发展教育从而实现他的理想,建立理想中的正义之国,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但是真正的和谐友爱,公平正义的国家,成功与否在于统治者关心国家利益程度的大小,如果统治者是一位具有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和绝对最高权力的结合的哲学家,并且通过发展教育培养为社会奉献的各方面人才,重视全民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则大美之世,可计日而待也。
篇2:读《理想国》有感
使我们始终迈向上的路,追求公平正义和聪慧。世间的根下,上千年古苍,再一次增加,看起来从古到今朝,祖祖辈辈的时光中,从零到来说是无穷大的的英雄与社会学nba勇士,用自身的激情洒磨了时光,熏暖了烟火人间,来染出她们追求的公平正义与聪慧。
汇集着对公平正义与善的追求,将他们用文本会话的方式来栩栩如生,这新奇的方式,也组成了柏拉图的一大与众不同设计风格,才可以被后人远远地广为流传。
《理想国》选用了与众不同的艺术手法,以苏格拉底和一系列角色会话的方式井然有序的串连出一章章有规格型号的章节,好似名信片一样韵致。本书大概论述了柏拉图有关对社会学、伦理道德、文化教育、文艺范儿、政冶等內容的思索,主要是讨论理想国家的难题。小说集里的人物根据思索的会话表述了自身对真善美的憧憬和理想国度的假想宏伟蓝图。
而对要我印象深刻的是她们对人的本性和真善美的思索:
苏格拉底:假如那麼有一个人,在心灵里有本质的精神面貌的美,在有形化的体形言行举止上也是有同一类的与之相对的调合的美那样一个兼求美者,在一个可以思索的收藏家眼中简直一个美丽的园林景观?
格劳孔:那麼是最漂亮的了。
苏格拉底:再聊,美丽的'老是最为讨人喜欢的格劳孔:当然。
苏格拉底:那麼,真实的受到乐的文化教育的人,针对同道,气味相投,一见如故,可针对全身不和谐的人,他避开之唯恐不及。
格劳孔:对心灵上面有缺陷的人,他自然厌烦,但针对人体有缺陷的人,他還是能够挚爱的。
诙谐幽默的温文尔雅的会话,很有支撑力,对人的本性的讨人喜欢和心灵的相融,是简易中的绮丽。不清楚能不能将它和孟子的择其善者而从之。相联络上,人更是有着对真善美的追求,才会荧荧生光。
心灵如同裹着一层绵软的浆汁,湿热的好似糖桨一样的粘稠,人到不断挑选着和自身志趣相投的人来明哲保身,相互生命间的沟通交流是最为漂亮的了。
漫漫人生路,那类超越时间、室内空间的只存有于生命间的,而事实上柏拉图式的最高境界指的是一种对控制的尊崇,对善和美丽的追求。
虽小说集的主题是有关对理想国的创建设想,身负脑子里汇集的聪慧,殊不知他对人们的柏拉图式生命间的感情与人的真善美的探寻,却远远地超出了我对理想国度和社会学城帮的感受,让生命能够有一定的借助,让肉身寻找归处。
当历史的车轮载着这种数千年前的哲大家认真造就的讲演稿驶进二十一世纪,是那样薄的一本书,记述着对理想国邦和美丽的托念,却使我们体会来到在其中没法承担的净重,它是曰曰夜夜认真累加出去的追求的能量,它厚实,文本仍然清楚,观念依然持续,持续着大家祖祖辈辈对心灵深处的那类期盼的追求体现了最苦味的风采。
篇3:读《理想国》有感精选
《理想国》一书乃柏拉图壮年时期的力作,也能够说是其巅峰之作。柏拉图的著作多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的对话体的形式以示读者,此书也不例外。自知仅读一遍是无法体会其精髓,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有不解之处便匆匆带过,只期能稍知其意而已。译者在引言中的介绍已经能令我大体了解到本书的博大精深,谈到书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由于我的无知和欲速则不达,实在无法领略到本书的真意,因此仅在此回忆下本书的主体资料和所带给我的一点帮忙和启发。
译者在介绍中谈到本书讨论到优生学问题,节育问题,婚姻自由问题,专政问题,独裁问题,共产问题,民主问题,宗教问题,道德问题,文艺问题,教育问题等一系列的问题。但是这是学者在多次研究此书所总结归纳出来的结论,而对于我这种没有一点学术功底和走马观花似的阅读方式,实在无法得出如此繁多和细致的结论。只能就此简易回忆下本书的大概资料了。
第一卷在苏格拉底和几个书中的人物开始对话之后,很快便引入本书所探讨的一大主线--关于正义的定义。色拉叙马霍斯首先表达了他的观点,他要苏格拉底不要光提问题,而是要直接对正义下定义。而他对正义的定义则是:正义是强者的利益,是当时政府的利益。而苏格拉底则对此定义予驳斥。
第二卷到第四卷开始以从城邦来看正义比从一个人来看更加容易,由此探讨一个城邦的正义。之后在第三讲到城邦需要培养什么样的护卫者以及如何来培养的问题。之后谈到全体公民应当按天赋各就各业,城邦的正义在于智慧、勇敢和节制,城邦的三种人各自做自我的事就是正义的。再由城邦的正义引到人的灵魂里有三种品质:理智、激情、欲望。
第五卷苏格拉底又谈到关于婚姻的问题,提出一个观点:最好的男人务必与最好的女人结合,而最坏的要尽少结合,以使品种持续最高的质量。
之后一系列的论述谈到什么样的人才是最优秀的哲学家,并且提出哲学家是最完善的护卫者,也就是哲学家是最好的国王这个著名的论点。
第七卷之后谈到囚犯看阴影的比喻,讲到了灵魂要观看所有实在中最明亮者,即我们所说的善者。
在第八卷中总结了一个理想的国家就应具备的条件。并且谈到了四种不好的政制:斯巴达和克里特政制;寡头政制,民主政制,僭主政制。
五种政制所对应的五种人。
理想的政制--善者,正义者。
斯巴达政制--好胜争强,领略荣名。
寡头政制--爱财,寸利必得,省俭。
民主政制--快乐间的平等,生活没有秩序,没有节制,平等主义,集合最多习性于一身的多样的人。
僭主政制--被恶所充满,醒着时能够干出睡梦中的那种事的人。
第九卷谈到人的基本类型:哲学家或爱智者、爱胜者、爱利者。
三种人的快乐比较:哲学家能体验另两种快乐和学习事物本质的快乐。灵魂中用以学习的部分的快乐是最真实的快乐。
快乐和痛苦之间的中间状态,痛苦时想要平静为快乐,快乐时停止为痛苦。这是快乐和痛苦的影像,是一种欺骗。透过身体传到心灵的那些所谓最大的快乐,其实是某种好处上的脱离痛苦。
第十卷谈到理念的模仿。画家,造床匠和神谁是真正的模仿者。事物都有三种技术,使用者的技术,制造者的技术,模仿者的技术。
以上就是在看书时所记的一些主要的观点,自我看都有点对不起柏拉图这伟大的著作。本书的主线主要是围绕正义这一主线展开,对理想的国度的一系列规划,以及对应的人所应当具有的正义。在看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启发,但是此刻想总结却不知从何说起了。柏拉图对正义的一系列阐述使我认识到在人生中应当使严格的要求自我,控制自我不该有的欲望,让理性来引导自我,远离一切的恶,进入那真正的善。并且要一生追求真理,追求知识,追求智慧,不断的充实自我,成为真正有智慧的人。
而柏拉图关于哲学王的论述,在透过阅读了本书之后,才明白以前所认为的哲学家为王的观念是很片面的。柏拉图对于哲学家的定义是十分之严格的,并不是随便一个哲学家都能够成为一个理想国的国王,而是真正好处上的哲学家才能够成为理想国的国王。
书中关于婚姻及生育的问题在我看我是不合乎人类的伦理的,如子女公有等提法根本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而关于优生优育的问题也是如此,将那些素质不好的后代弃之更是有悖于众生皆平等的法则。
书中对政制的描述也让我对以前民主政制的一昧推崇的看法得到改变,发现民主政制并不是想象中的完美,而是确实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过份的自由和宽容,民主制的多面性和复杂性确实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柏拉图对快乐的论述也给我很大的启发。原先我们原本所认为理所当然的快乐与痛苦其实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和单纯,而常常是快乐与痛苦的假象。有时候快乐只是痛苦的停止,而有时痛苦也恰恰是快乐的停止。这让我们在生活中,在人生的旅途中,能够以更宽广的心态,更高瞻远瞩的眼光去看待我们所应对的一切。
而柏当图的理念论也带给我很多看见。让我更懂得去寻找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当然柏当图的理念论是十分博大精深的,仅一点点的接触是不足以完全的认识它,但也已经给了我很大的帮忙。
最后很勉强的将这本书看完,虽然过程挺辛苦挺纠结,但是收获颇丰。有人说,二十岁读柏拉图和四十岁柏拉图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相信以后的岁月时,还需要不但的从柏拉图的书里来寻求智慧,因为柏拉图的智慧实是几千年人类礼貌史上的奇葩,是哲学这个皇冠上的明珠。
篇4:读理想国有感
理想中的正义王国
李晶伟
写在读书笔记之前
柏拉图(公元前423―347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思想家,出生在雅典城邦的一个名门贵族家庭。他所处的时代正是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柏洛本尼撒同盟之间进行伯罗奔尼撒战争时期,这场战争被看作是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政治与以斯巴达为主的君主专制之间的较量。由于雅典极端过分的民主,在整个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民主政治与偕主政制交替进行。随着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战败,整个希腊城邦制度走向衰落。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柏拉图认为当时的希腊国家已经失去了它的真正品质,忘记了它们的真正的目的。面对混乱的社会现状,柏拉图表现出对社会秩序强烈的向往。在充分理性思考之后,他大声疾呼:“只有让真正的哲学家,或多人或一人,掌握这个国家的政权。他们把今人认为的一切光荣的事情都看作是下贱的无价值的,他们最重视正义和由正义而得到的荣光,把正义看作是最重要的和最必要的事情,通过促进和推崇正义使自己的城邦走上轨道”(P312)否则,“对国家和对全人类都将祸害无穷,永无宁日”.(P217)在这种背景下,致力于构建正义秩序的《理想国》诞生了。
对传统和流行的正义认知的反驳
何为正义?这是柏拉图首先为我们抛掷出来的一个问题。在书中的第1―4卷中,柏拉图对当时传统和流行关于正义的认知进行了反驳与纠正:
有人说,“正义就是有话实说,有债照还”(P6)。柏拉图认为这种正义只是日常生活中某一情形下的行为,而不是正义的定义,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这种定义方式牵涉到还债的时机与对象。为了证明这一点,柏拉图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譬如说,你的朋友在头脑清楚的时候,曾经把武器交给你,假如他后来疯了,再跟你要回去……如果竟还给了他,那倒是不正义的。”(P6)也有人说,“正义不是别的,就是强者的利益”(P18)。柏拉图对这个世俗观点进行反驳,他认为对强者有利不一定是正义的。比如牛肉对运动员有利,但是我们不能说身体弱的人吃牛肉就是不正义的。而且正义不一定掌握在当时的强者手中。还有人说,“不正义比正义更有利”(P32),柏拉图认为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正义是智慧和善,不正义是愚昧和恶”(P36)。按照这样的道理,作为智慧的正义,是既聪明又好的,所以父母和老师告诫他们的孩子去追求正义,获得好的品行、荣誉,进而得到好的职位和美满的婚姻。“正义者不要求胜过同类,而要求胜过异类。至于不正义者对同类异类都要求胜过。”(P34)由于不正义者的愚昧,什么方面都想超过他人,所以往往一事无成。不正义的人行为狭隘,与他人合作困难,甚至完全不能合作,自然没有任何战斗力。反之,正义的人依靠智慧,与人为善是能够成功的、是坚强有力的。
总之,柏拉图认为目前传统和流行关于“正义”的定义与认知都是具体的,不能代表人类永恒的价值观念与追求。他所追求的正义是超越个人利益、普遍的客观的标准,不仅仅是个人的具体的行为,而是一种事物的本性达到一种“善”的状态。
从国家和个人视角构建理想正义王国
国家视角――等级分明,各安其位,各司其职
为了说明正义是什么,柏拉图构建了一个理想的城邦,或者说是他心中的正义国家。这个理想社会城邦的构建起源于社会分工,分工是城邦产生的原因和动力。柏拉图认为每个人单靠自己是不可能实现自足的,城邦是一个相互需要的体系,是一种保障人人都过上幸福生活的制度。“一个人分一点东西给别人,或者从别人那里得来一点东西,每个人都觉得这样有进有出对他们自己有好处。”(P58)而且,“只要每个人在恰当的时候干适合他性格的工作,放弃其他的事情,专搞一行,这样就会每种东西生产得有多有好”.(P60)
柏拉图显然是根据每个人天赋才能的不同来进行社会分工的,他认为人的天赋才能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只从事一种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才能做得最好,城邦才能有序健康地发展。按照他的观点,“正义就是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P15)“按照正义的原则,”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P54)他将理想中的城邦分为三个阶层,生产者阶层、护卫者阶层和统治者阶层。经过严格的社会分工后,国家便正式形成了。在柏拉图看来,只要城邦的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守其序,各尽其责,分工互助,国家就实现了正义。正义”就是履行自己的义务“,就是”做你自己的事情,不要干涉人的事情“.正义强调的是社会生活的等级秩序、严格的社会分工以及三个等级能够处于一种和谐的关系之中。由此可见柏拉图所主张的国家正义,本质上就是追求一种社会的和谐,即各等级间的和谐。
个人视角――灵魂三要素的统一和谐
柏拉图设计出国家正义之后,依照由大见小原则,考察了个人正义。他认为,城邦是个人的放大,个人是城邦的缩小,二者是同构的。他认为一个人的灵魂包含理性、激情和欲望三个要素。一个有德行的人应该使理性居主导地位,统帅激情,控制欲望,这也是人的灵魂的最佳状态。正如他所说,”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相互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该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P172)与此同时,他认为个人与城邦相似,”国家里存在的东西在每一个个人的灵魂里也存在着,且数目相同“(P168)。城邦的正义是三个阶层互不干扰,各做各的事。以此相应,个人的正义就是自身内的三种品质在自身内在各起各的作用,做它本分的事情。当人的灵魂内部的三部分彼此友好和谐,各部分不相互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个人就实现了正义。由此推及城邦,哲学家、军人和生产者分别是理性、激情和欲望的代表。人的理智体现出智慧,类似于城邦的统治者,是为整个城邦的利益而谋划的,所以它在个人灵魂中应该起领导作用。激情类似于城邦中的辅助者,辅助、协助理智的领导。欲望的满足会使人快乐,但欲望太过强会使人变得邪恶,因此,必须由理性和激情结成盟友去领导欲望,使欲望得到节制。通过教养、教育和训练,人们的理智和激情就能够起到领导作用。总之,个人的正义就是合理地安排自己灵魂中的理性、欲望和激情,达到个人灵魂的和谐状态。
柏拉图的理想国实质是国家正义与个人正义的和谐统一。从国家角度来看,只要城邦中的三种人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各司其职,而不越轨,城邦就有了正义,社会国家便有了秩序,便能达到长治久安。从个人角度来看,只要每个人都应该建立一个与自己职业角色和社会地位相称的内心秩序,使自己外在的行为符合自身内的和谐状态,这样人的灵魂才会得到安宁,其行为才是正义的行为。人人保持灵魂的和谐,尽其所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国家也会实现正义。
柏拉图正义王国的局限及对我们今天的启示
两千多年前的柏拉图面对雅典城邦的政治危机、极端个人主义的盛行、社会秩序的混乱,希望把正义当作治疗社会的良药。与中国同时期孔子所遵循的由小到大,从内到外,从个人做起,孝梯、爱人再及社会和国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路径不同的是,柏拉图遵循知识与权力结合的精英主义政治设计思路。他重视强化城邦范围的理念政治,依靠”哲学王“治国,维护三个等级的体制,推行顺序是由大到小,从外到内,着眼于城邦国家、社会整体再到个人,先宏观后微观,倾向于当时的斯巴达式的奴隶主城邦。他要求社会三个阶层各尽其职,各安其份,这实际上表达了他对社会统一和谐稳定的渴望。柏拉图的正义王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代表了和维护着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宣扬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限制着平民的自由和权利。但是他的正义王国理论对人类寻求正义的社会制度提供了一种价值上的参考,两千多年后实现社会正义依然是我们孜孜追求的目标。
正义和谐的社会应该是有差别的
柏拉图构建的理想国的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对理性的绝对服从。在理性这一权威的支配下,人们”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共同维持整个社会的和谐有序。柏拉图正义的理想国是建立在不同的等级的基础上的,这些不同的等级的确定又被认为是天生的,带有宿命论的神秘主义色彩,但是这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正义的社会应该是建立在有差别的前提下的。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正义,只有相对的公平。在构建和谐正义的社会时,我们应该容许差异的存在,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差异基础上建立的'正义社会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
正义和谐的社会要注重人的内在德性
柏拉图很重视人的内在德性,他认为正义基于人就是一种内在的德性,个人正义是实现国家正义的必要前提。要实现国家的正义、实现国家的和谐有序,必须重视个人德行的培养。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他认为教育是”灵魂的转向“.他认为人的心灵与生俱来就具备了获取知识的能力、具备了学习的能力,教育者需要做的就是给心灵的主体――城邦的公民,指引一个方向,()一个通向知识、通向智慧(柏拉图称之为”善“)的通道,帮助他们的心真正转向”善“.正如他所讲的”洞穴比喻“暗示的那样,尽管其中有一个洞穴人走出洞穴看到外面的阳光,但他最终还是选择回到洞穴伙伴身边,这说明对知识的寻求、灵魂的转向是一个过程。这也就启示我们要注重教育,实现人的完善与德性的回归。只有实现了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正义和谐的社会才会实现。
社会正义应该成为我们孜孜追求首要的社会目标
正义是缔造和谐社会的价值尺度,是人类心灵的秩序。柏拉图《理想国》所论述的正义思想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应该是价值理念上的,即让正义成为我们孜孜追求首要的社会目标。柏拉图的社会和谐是以实现社会正义为前提的,在柏拉图构建的理想国中,人与人,人与社会是和谐共存的,各个等级之间不互相僧越,分工合作,和谐有序。这对于今天的中国有什么样的启示呢?长期以来传统的城乡二元制社会结构使得我国公民身份割裂与分化,带来较为严重的社会冲突与矛盾。构建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我们应该塑造公民的共同理想,更加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一个没有身份地域歧视、社会阶层之间流动顺畅的开放社会。
篇5:读理想国有感
太阳、线段与洞穴
宋香蕾
《理想国》是柏拉图最重要的一部哲学对话,也是西方哲学史上的经典著作之一。Politeia在希腊语中是指政治或宪法,因此也被翻译为《国家篇》或者《论正义》。全书分为十卷,讨论了包括什么是正义、为什么要正义、理想的城邦等一系列具有哲学和政治意味的话题。我并未读完全书,但是在已经读到的部分里,对于柏拉图举到的三个比喻最为印象深刻。
在第五卷里,柏拉图借由苏格拉底之口把人分两种:真正的哲学家和凡夫俗子。他做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应该让真正的哲学家做国王。在第六卷的开篇,苏格拉底在追问,为什么现实中没有哲学家成为国王、为什么现存的城邦培养不出真正的哲学家、真正的哲学家应该如何培养?为了回答这一系列问题,柏拉图打了三个比喻。
太阳的比喻
真正的哲学家的培养,需要”善“.而在讨论”善“这个话题时,苏格拉底说,我们没办法讲善本身,但可以讲善的后代或者它的摹本。然后他打了个比方”善自身在理智领域中与理智和可知事物的关系,就如同太阳在可见世界中与视力和可见事物的关系一样。“ 我们能通过眼睛来看见事物的形象,太阳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没有电的时代,因为有太阳的光线,我们才得以”看见“.在可感知的世界中,太阳使眼睛的视力成为视力,使得可见的事物成为可见。善就如同太阳,因为心中有善,所以才赋予了理智以洞察力和理解力,赋予了事物以可知性。他以”阿波罗之名“把善说成是一种极其神秘的超存在之物。回归到他说我们不能讨论善本身,但是可以讨论善的后裔和摹本,可以看出,在这里所指的善的后裔,是理智,所以说善是理智力和可知性的源泉。但归根结底,我们只能从中推断善的重要性,而并不知道到底什么是善。
线段的比喻
数学的思维是柏拉图在进行哲学思考和比喻时的一个特色,他喜欢将这个世界量化。例如,他曾经将世界按照不同的比例划分成可感知世界和不可感知世界。在这里,他将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分别按比例划分并且指出了其中的对应关系。其中现实世界被划分为四个层级,最低级的是影像,然后是可感物,再是数理对象,再是形式。而感性世界则依次是想象、信念、思想和理解。他还赋予了每段线段以比例和等量关系。
我未能理解这样的比例划分和等量关系间的内在逻辑,但是在整个线段的划分中,我们一种认知的递进过程。我们在认识事物时,会因为认识主体自身的理解力和智力而产生不同的结果,低层次的认知主体可能只看到了影像和想象,而随着阅历和知识的积累,当他成为高层次的认知主体时,看到的便是更深层次的形式,得到了更深的理解。比如我们读一本书,儿童时期贪图的是热闹,青年时期寻求的是心理的慰藉,而老年时期则从一句不起眼的话中都可以悟道。又如一场普通的雨,随着人生阅历的转变却可以听出不同的味道: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罗帐轻盈;中年时候,在异国他乡的孤舟里,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听西风中失群孤雁的阵阵哀鸣;而人已暮年时,独自一人在僧庐下,两鬓白发苍苍,任凭雨滴到天明。
洞穴的比喻
洞穴的比喻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比喻。最初听到这个比喻,是在本科时的英语课上,外教给我们讲他们的文化与观念时放了一段气氛很诡异的动画,在一个洞穴里,一群人被绑着,看着墙上的影子做出种种奇怪的反应。直到自己真正在书中读到这一段,才恍然大悟,原来竟然有这么深的出处。
柏拉图做了一个假说,有一群人从小便生长在洞穴中,他们的脖子因为被绑住而不能扭转,因此只能看到前面的岩洞墙壁。在他们身后有一堆燃烧的火,在他们与火之间,是一条小路,沿路有一堵矮墙,不断有人扛着器材从墙后面走过,火光便将高于墙的部分映射到了他们面前的洞壁上。这些人从来不能回头看过,因此他们一直把看到的墙壁上的影子当成是真实的存在。后来一次偶然,有一个人挣脱了绳索,他有机会看清了这一切都是由于火光的映射,也看到了这些器材的真实面目。他走出这个洞穴,外面的强烈的太阳光刺痛他的双眼,但一旦他系骨干了光明的世界,才会知道此前自己是多么愚昧,并开始怜悯还在洞穴中的人。
这些洞穴里的人,便是这世上的凡夫俗子。
看完这个比喻,心中一阵惶恐。我们存在的这个世界上,到底什么才是真实、真相、真理?有谁能判断,我们的视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切,到底是不是只像是映射在洞穴墙壁上的影子,而我们还顶礼膜拜奉为真相?这几天正值美国大选,一边被当成励志偶像接受万众的欢呼,另一边随即被爆出政治丑闻,报纸、电视、互联网,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洗刷着我们的大脑,我们所以为的真实,究竟有几分真实? 再看我们自身,每个人都无法逃脱这样的”洞穴“.我们约定俗成的社会习俗、传统价值、伦理道德、行为规范,这些其实都将我们置于形形色色的洞穴中,只是我们太过于习惯而不自知罢了。
在柏拉图的比喻中,走出洞穴的过程是一个灵魂上升的过程,虽然有种种的痛苦、怀疑和不适应,但是克服这些便能看到阳光下真实的世界。但还有一种人,他们比这些真相的追寻者更为可贵。因为他们是走出洞穴之后,又回来的人。他得到了真相,但人类还生活在洞穴之中,他强迫自己回到洞穴,去解救更多的人。在解放洞穴中的人走向光明的过程中,他可能会被黑暗吞噬,可能会被众人指责,但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回去了。人类历史上每一次观念的扭转,都是对先前固有知识的否定,也都伴随着一大批先知先哲们痛心的疾呼和视死如归的牺牲。这样义无反顾走回来的人,自古有之。苏格拉底因”蛊惑青年“的罪名而在”民主的审判“中被处死,伽利略因为坚持 ”日心说“而被罗马教皇终身监禁……
但,说到底,我们存在的宇宙,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从三维宇宙到十一维宇宙,从大爆炸到平行宇宙说,我们觉得自己在一步步走向真相,但谁又知道,我们今天的真相,是不是明天的洞穴?
篇6:读理想国有感
《理想国》里的政治理想
王馨艺
《理想国》是柏拉图中期的一部伟大作品。他试图通过苏格拉底和其他人的辩论来阐述自己的理想,并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中的完美城邦。然而这部巨著涉及的学科包括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各个方面,要对其作出一份观点鲜明论据详实的报告是我力所不及的,我仅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理想国》中的柏拉图的政治理想谈一谈我的理解。
城邦正义:对于正义的追求只能止于政治的边界
《理想国》讨论的主题是正义问题,首先讨论国家的正义,即城邦的正义。柏拉图认为一个好的国家应该具备智慧、勇敢、自制、正义这四种德性。
国家的智慧要求它有治理整个国家的知识,只有少数人才具有这样的智慧;国家的勇敢属于保卫它的卫士;国家的自制是一种和谐,当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能够和谐一致,这个国家就达到了自制。若一个国家有了这三种德性,也就有了正义。因此柏拉图认为一个国家里应当有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这三种人。
柏拉图的理想国的建构与他自身正经历的雅典社会的衰落有很大关联。柏拉图出身贵族,却要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长大。这场持续近30年的战争几乎耗尽了雅典的财富,再加上瘟疫夺取了雅典 1/4的人口。在战争后期,雅典的盟国纷纷反叛脱离,甚至发生暴动。战争、瘟疫的巨大打击,再加上经济上的萧条衰退,这一切加剧了雅典内部的矛盾。事实上,伯罗奔尼撒战争也是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政治与以斯巴达为代表的贵族专制之间的较量。因此,柏拉图对现实中雅典的民主制是极其反对的,因此他对于理想国的建构也被认为是威权主义最早的政治设想。但事实上后来发展起来的威权主义国家与柏拉图理想中的国家并不相同,而是一个畸形的变体。在柏拉图设计的国家里,执政者是国家中最有智慧的人,而且必须是哲学家,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精英政治。这里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点是,柏拉图本人就是这样的贵族,智慧并且充满哲理,并且年轻时也有过执政的梦想,所以我们有理由怀疑他提出这样的理想国家是为了使自己的私欲合法化、而且柏拉图并没有解释,这样的国家形式是为了实现正义而建立,那么它建立本身是不是一个正义的事情?
个人正义:对于外物的追求应该止于灵魂的边界
在城邦争议之后,柏拉图讨论了个人正义。他认为人的灵魂有三部分:理性、激情、欲望。”第三等级的人本性中只有欲望部分,故节制欲望就成为了第三等级的美德的基础。“ (P150)第二等级的人的本性由激情构成。”一方面与欲望相关联, 一方面同欲望做斗争,从而站在理性的一边。他们的美德是勇敢,而勇敢就是一种保持, 保持某种信念, 保持与统治者的一致, 而抛弃自己的欲望和喜怒。“(P148―149)”第一等级的人天性是理性,拥有的美德是智慧。这种智慧是极少数的人才具备的特殊的知识, 而不是对于农业、工业生产等任何特定事情的思虑。“(P145―147)以上不同天性的人们担任不同工作, 正符合了个人应做适合自己天性的工作原理, 也体现了理想国的特征―――正义。
柏拉图从城邦的正义来看个人的正义或灵魂的正义。他为”正义“提出一种全新的界定:”灵魂的和谐秩序(制度)“将关于制度、关于正义,也就是关于美好生活方式的探寻,延伸到了一个从未被人(真正完整)涉足过的领域――人的灵魂世界。
事实上我认为柏拉图在个人正义的论证上存在着自相矛盾的地方,首先他认为人的灵魂由三部分构成,但他又说每一等级的人受一种本性所支配,然而他又认为可以通过教育改变人们的素质,让人们变得富有智慧,这本身就是矛盾的。另外,他将人清楚的划分为三类本身就是不正义的,这样的分类是从根本上否定了每一个个体的发展可能,并且对所有人都是不公平的。
婚姻正义:对于情感的追求只能止于城邦利益
在婚姻、家庭、妇女问题上,柏拉图的主张废除固定的婚姻关系和性关系, 而代之以按国家的规定定期地、有节制地交配。这种公妻制在一、二等级中尤为重要。”这一则利于优生, 二则与废除财产私有一样, 利于国家内部高度的协调一致, 利于人们无私奉献, 忠诚效国的精神培养“ (P177 ―204)。最后, 消灭家庭还利于妇女从繁琐的家务劳动中走出来, 把自己的才智奉献给国家。
柏拉图之所以提倡共妻共子,是让位于城邦的利益,通过优生专家的控制,确保的是个体之间的结合能够符合城邦的利益,而不是个体所需的对爱的满足。基于爱和感情的私人家庭被废止了,而针对乱伦的根本法也被破坏了。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是私有制是不正义的来源,所以共产主义是最佳政体的必要条件。因而不仅仅要求财产是共有的,而且也要求性爱共产主义。
或者也可以这么理解,柏拉图的婚姻观就是没有婚姻,而且从后来比较流行的”柏拉图式爱情“来看,柏拉图是根本不屑于与当时的女人结合的。美国东西部社会学会主席、《美国家庭体制》一书的作者伊拉?瑞斯(Ira?reiss)经研究后认为,柏拉图推崇的精神恋爱,实际上指的是同性之间的一种爱,也就是”同性恋".但是柏拉图将女性置于这样一种只是为了生育而存在,没有一点政治能力的地位,应当会引起现在无数女权主义者的激烈反对吧。
《理想国》是哲学、政治学经典著作,其伟大之处不必多说,然而我看到的是,不论是城邦正义、个人正义,还是婚姻观念,柏拉图都在努力维护着他设定的精英统治者的利益,虽然书中最终讨论的主题就是正义,然而事实上这本书本身,可能也并不正义。
篇7:读理想国有感
知道柏拉图的人几乎都知道《理想国》这本书,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学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宝。这个学期,我用心的读完了电子杂志版的《理想国》,感觉既有启发又有异议。
我没想到,我随意读的一本书,竟让我邂逅了这位古希腊大哲学家;我也没想到,正是他,让我从新对身边的很多东西有了新的认知;甚至让我对快乐,幸福,痛苦,善,正义,勇敢,激情,欲望,智慧,爱情等有了新的定义,而正是这些新的定义,让我多多少少地扫去了那些旧的理念,开始往另一条曲径去通幽,而且,因为我不是生活在两千多年前,我是个无神论者,我可以更真切的去选择我需要的,我不是格劳孔,总是赞成苏格拉底的,所以我同意,智慧是快乐的,正义是善的,欲望与激情是恶的,而理念与激情是追求智慧的最好组合,爱要是苏格拉底或伯拉图的似的爱,而勇敢需要好的智慧做伴,做正义的事,不做王权。但我不赞成天堂与地狱会接纳好人与坏人,灵魂也不会脱离肉体而存在,更不会不朽,而且王权不一定是哲学家,虽然他可能不是指我们现在的哲学家,但绝对不是最有智慧的人。
现在可以说为什么要感谢他了,其实我那两天很矛盾的,一方面,我认同着物质与金钱是最好的快乐,另一方面,我又把自己放在一个不属于现在大多数人所默认的幸福之上,并把他作为一种追求。怎么说呢,就象伯拉图在理想国所写的,我是金,银,铜的混合体,虽然这是不成立的,但是可以把他看作是一个最好的比喻,他们在我灵魂里不协调的运作。可是,苏格拉底说,可以让善驾御其他两种,这是可行的,而且,我所要的东西,就是那种,当然,哪一种,这是我的一个理念。
篇8:读理想国有感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讨论的政体有五中,即王政政体,民主政体,暴君政体,寡头政体、僭主政体。柏拉图也分别给出了五种政体不一样的内在的性质和本身存在的区别,我们或许明白,在这五种政体中在这天我们实行的主要的政体就是民主政体,诚然,在柏拉图的理解中他认为最好的就应是一种哲学王统治的王政,那样的话,因为哲学王自我的素质优异于常人,所以在城邦的建设中就能够到达最好,而最坏的或许暴君的统治了,因为那是一种毫无秩序可言的政体,而在那样的社会中一切的东西的发生和其他的什么都来自于君主的意志,那么就毫无一个预期可言,在那样的时代中,国家的统治是十分的不稳定的,那么在哲学王其次的就是民主政体,就是我们在这天广泛实行的这种,当然我们要清楚的是在我们这天的民主政体的形式中和柏拉图的理解是有区别的,但是它们在理念上和在目标上 是一致的,尽管他可能不怎样好,但是就如同我的一位宪法学的老师在讲宪法的时候说的那样,此刻的 制度(当然很大的程度上是指法律方面的)虽然不是最好的,但是最起码的一点我们明白他不是最坏的。这样的理解和这样的思维或许是我们所欠缺的,所以我想说的是,在我们这天,从柏拉图的城邦建设理念出发而产生的一系列的东西在我们这天的眼中
或许是不怎样样的,但是从那个时代起我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于民主和自由的探索,在这样的政治体制的理想追求中我们正在逐步的完善我们的生活。
这天的时代是一个民主发展很好的时代,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中,思想的发展和自由的理想的 传播,将导致人的生活发生很的变化,我们明白,柏拉图告诉我们的或许不仅仅仅是一种政治体制的追求,更多的 是对人的关怀,这个在这天的时代中是需要体现的,我们这天以人为本或许是一种这样的追求了,但是,对于人的 尊重和理解由来已久,这是西方的东西,或许能够这样说,我们这天的很多的东西无不是来自西方,政治体制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而我们封为经典的马克思就是西方人,所以我们无法回避和西方的思想的碰撞,但是我们还是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的,从对于柏拉图的 阅读中我明白了追求那种理想制度的艰难,但是这天我们的时代却连一个最低的限度的东西都没有到达,或许这个是我们理解的问题,钱中书先生在<围城>中说:中国人就是厉害啊,外国的东西,来一件毁一件。或许是一时的愤激之语,但是也不无道理的,所以我们明白,在这天的时代中国家的建制或许是很重要的,改革的必然在我们这天国家的背景中就是如同在柏拉图的时代------你明白我的意思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类推-------民主政治的追逐需要我们的努力,因为我们还没有那样的理解和那样的体验,从清王朝倒台到这天,你看道了什么?或许我已经扯远了,
但是,理解却是必要的?那你理解吗?
篇9:读理想国有感
《理想国》用辩论对话体裁写成,是柏拉图成熟期的代表作,书中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有趣,语言流畅明晰,论证严实细致,内容深刻丰富,达到了哲学、文学、政治学和逻辑修辞学的高度统一,此书是西方文艺、政治、民主理论的奠基之作,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部政治学巨作,对西方政治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理想国》论述的是城邦正义与个人正义之间的关系,书的开篇就讨论正义以及政府的公正,后篇写城邦的文化、法律、教育,国家的是个准则,国家的气质,女子在国家中及哲学家治国,哲学家用彼岸治国,灵魂上升到哲学境界的三种方法,论四种国家制度,论极权、快乐和理想的公民,灵魂不死论及天上的绝对理念共计十部分,今天我就主要解读一下书中的正义问题。
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究竟什么是正义?柏拉图首先询问了他周围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的人说:正义就是欠债要还。还有的人说: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第一卷里柏拉图
和格劳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从第二卷起柏拉图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并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好的城邦应当具备勇敢、智慧和节制。“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其城邦的三个阶层统治者、守卫者和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时候这个城邦才具备了“正义”的美德。然后他从城邦的正义类比地推出个人的正义认为那是“大”与“小”或“外”与“内”的关系。个人的正义就是“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互相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同时“在挣钱、照料身体方面”或“在某种政治事务或私人事务方面”保持符合协调的和谐状态的行为就是正义的好的行为。正义的人是快乐的不正义的人是痛苦的。柏拉图认为的理想国,是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而这些所要体现的东西在他的《理想国》开始时候并没有直接提出来,他是利用了正义二字逐渐将其拓展并且引申出来的。
在我看来,《理想国》首先开启了对理想国家加以描述的先河。
在该著中,柏拉图本来是要论述个人正义,为了说明个人正义,用城邦正义作为铺垫和比方,但,柏拉图实际上用大量的篇幅去论证描述理想城邦。柏拉图的这种证明方式给了后人一个他所始料不及的提示:除了个人正义之外,还存在着城邦正义,或者说,还存在着国家制度的正义。 后来人们在思考国家正义、法律正义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对人类文明发生重大影响的思想成果。而我国古代没有关于国家正义问题的思考。我国古代虽然有对个人正义的思考,但这种思考主要涉及个人义务、行为,基本不涉及国家制度的正义问题,所以,其思考的深度远不能同西方的正义思考相比。传统中国政治法律思想史认为,君主制是天经地义的事,不可改变。如果没有西方思想的引入,很可能,我们现在仍然生活在帝制或君主专制制度中。想到现今的社会,正义一直都是受人们褒扬的话题,正义的事情永远都是被人们所称颂的。然而什么是正义,我想很多人都是无法给出全面的解答的,或者即使给出了也是摸棱两可,一个简单的有思想的人都可以利用柏拉图式的反驳推翻掉。社会现象纷繁复杂,人们的思想各色各样,在此处正义的事情,放到彼处马上就变成了荒.唐的事情,甚至是极其不正义的事情。单纯的眼光去判断事情总是片面的,多虑的思想去思考事情总是无法清晰的,生活中只能适事而行。
《理想国》里面不仅有着他对理想国的阐述,也包含着一种朴素的辨证主义观点和应变的思想,他自始至终没有明确给出正义的定义,也暗示着人们,这里没有什么正确的定义,还需要继续的探索研究,只不过他的想法是让人们去利用这个探索研究构造他那种柏拉图式的理想国。 “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我们也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刚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柏拉图在《理想国》的结尾如是说。 正义的哲学家做了王,也许,这是柏拉图对国家的完美定义。
作为西方乃至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哲学家之一,柏拉图一生立著无数,而《理想国》无疑是其中最能表现其政治思想的作品,其中对于正义的解读也一直为后人称道。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理想国》中给我们启示的地方有很多,其中蕴含的宝藏还有待我们继续开发。
篇10:理想国有感字精选
当之无愧的是哲学经典。想象当时的那个时代,能有这等思想、创见和逻辑能力堪称大师。有人说这部书可能是柏拉图对苏格拉底思想的记载,就像《论语》由孔子的弟子编撰而成,但是我更赞成是柏拉图思想的观点,只是他通过苏格拉底同他人对话辩论的方式写作,当然这其中或多或少存有苏格拉底的部分思想。也有人说,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关系就像中国的孔子、孟子和荀子的关系,起初一看确实对应工整、时代也相近,但若仔细推敲他们互相的关系、著作及思想的继承与发扬,他们还是不能对等的,当然若从方便记忆的角度看,却是可以的。
首先,这是一部哲学著作。刚开始读看到读者评论说文中都是无聊的逻辑推理和验证,‘‘太无聊了’’,而放弃了,对此我只能表示呵呵。因为我认为,既然你选择读《理想国》,必定对它有所了解和认识,更知道它是一部古代的哲学著作,且对后世影响深远,那么怎能不认真对待,最起码也得奋力读完吧。至少对我个人而言,以前只是听说其大名,但一直是高山仰止、不敢亵玩,而今鼓起勇气却是战战兢兢,我是抱着一种敬畏之心去尝试这项努力的,我想见见这个庐山真面目,免得最后被人讥笑读了几十年的书,连这么有名的《理想国》都没读过,岂不丢人。于是端正心态,铁心将其读完。
虽然,在读的过程中有过畏难,也有许多困惑,但读完后却觉得味如品茗、心旷神怡,收获很大。它也并不那么费解和令人难以接受,它虽做的是哲学思辨,但以丰富多彩、精彩绝伦的比喻贯穿始终,使人沉浸其中如入桃花源。
其次,它的论辩由浅入深,由小见大,从低到高。先从正义与非正义的命题开始,到妇女与儿童的培养,善与恶、快乐与痛苦等,逐步走向深入,最后为我们勾勒了三类政体——寡头政治(以个人攫取财富为目的)、民主政治(追求极端自由)和僭主政治(通过战争手段达到集权统治)的不同惨景,为我们展示了它们的不足和不足取,并为我们描画了五类人,即王者型、贪图名誉者型、寡头型、民主型和僭主型,且按照出场顺序进行了排列。讲述了人的三类部分或三种不同的人即欲望(爱钱或爱利)、爱胜(爱敬)和爱学(爱智)之间的激烈斗争,告诉我们什么是最好的人——至善者,什么是最理想的政体——王政,什么是快乐——停止痛苦,保持健康。
最后,很多人说《理想国》是乌托邦,我并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它虽然描述的是一种很理想的国家,运行很理想的政治体制,拥有很理想的人民,最后达到很理想的生活——幸福的彼岸。其实作者在文中承认这种理想是不切合实际的,也很难实现,但他只是通过分析探讨其反面不利的因素,并尝试予以克服和纠正,达到逐步完善的目的。我觉得它不像桃花源那么人间仙境,那么可望不可及,反而是很有政策指导意义的,即使不能实现,也向美好近了一步。理想不理想,就看人心中是否有梦想。
篇11:理想国有感字精选
在阅读了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刘铁芳老师的《重申知识即美德》后对于当代中国的教育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下面谈谈本人不成熟的看法,望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一、回到教育的原点:西方古典教育理念
柏拉图继承并发展了苏格拉底的古典教育思想,坚持教育即回忆,教育即灵魂的转向。在苏格拉底看来,真正的教育就是立足于日常生活形式而发生的,对日常生活世界之上的美善事物的追求。可以看出苏格拉底肯定了教育是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展开的,但是并不停留于具体的事物,而是隐藏在事物之上的美善事物的追求,需要从可见世界提升到可知世界,把人引向美好与高贵。就像苏格拉底的对话便是始于生活世界,而臻于理念世界,对话的过程就是一个鲜活地引导灵魂上升的过程。然后随着时代的发展,从柏拉图到洛克到卢梭再到杜威,教育慢慢地从天上拉到人间,由高贵引向通俗,以至于浅薄化、狭窄化、庸俗化,最后人们对于教育的理解仅限于传授知识的学校教育,不知是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还是人类思想的退步使然。所以教育未来的路该走向何处?是继续向前走向永远看不见灯光的路还是转身返回原路寻找最初的阳光?
古代西方的教育思想是充满了哲学思辨的味道的,所以当下我们要寻找真正的教育就需要学习哲学。在《教育哲学》这门课上我懂得了哲学的重要性。一个没有学过哲学的人不是一个完满的人,这也是我们非上大学不可的理由之一。有的人会问,为什么科学或宗教都不是最好的教育呢?首先宗教与道德一样,具有强烈的教条色彩,它要求教 徒无条件地信仰至高者,这样的信仰如果没有在理性审慎的基础上就很容易变成非理性的盲目的迷信。因此,宗教可能是最好的归宿,但还不是最好的教育,这也是为什么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强调人的理性了。再来说科学,虽然是客观的真理,但它却是非人性的,对于人的自由、道德、政治等问题,科学就会显得束手无策了。而哲学,既可以在科学、宗教的高度来探讨人生,又可以超越这一切,结合人性和理性,使人成为人。所以未来成人最好的教育,或许就是哲学。然而哲学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领悟的,所以现在人们对于教育的理解并没有上升到哲学的层次。
二、寻找中国教育的根:古代传统教育思想
中国当代教育的弊端日益显露很大的原因来源于教育制度本身的缺陷。近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基本承袭了清末的教育体制,而那套教育体制又是留学日本的学生引进的,所以中国近代的学制根本上借鉴西方的。当时的先进之士认为西方的制度都是好的,所以就抛弃了绝大部分的本土的教育制度,完全引用西方的教育模式,这在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或许能够起到强心剂似的作用,但是长期来看不是自己的终究不是最适合自己的。中国近年来大刀阔斧的教育改革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的问题正是说明了这一点。试问一个水土不服的人,难道在精心装扮后就能改变他的本质属性吗?中国的教育有其特有的精神和文化根基,不是一个万能的容器,什么东西都可以装进去的。而且西方的教育模式是在其历史文化传统中产生的,有其适应的环境,需要有宗教等信仰的约束才能够实施,直接拿到中国即使改革了也是无法浸透到我们中华民族的骨髓中的。我也在想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明不是已经根深蒂固了吗?何以又会如此轻易地被舍弃呢?这是我无法解释的,但事已至此,我们能做的就是让中国的教育回归传统,找回中国教育的根和魂。重构中国教育,让中国教育中国化。
三、推行美好的教育:用爱促进灵魂的转向
现代的教育只能称为好看的教育,而不能称为美且好的教育。现在的学校教育以知识灌输和技术应用为主,学生缺乏逻辑思维能力和反思能力,难以辨别事物的好坏,容易随大流。而培养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大学更是失去了教育本身的功能,很少有学校教授学生洪堡先生提倡的“纯粹的科学知识”。为了迎合社会的需要而传授实用性、专业性的知识,这也是“钱学森之问—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原因之一吧。真正的教育不仅仅需要冷冰冰的知识,它更需要的充满爱的人文教育,这样教育出来的人才是有温度、有思想、有大视野的人。就像我们一线的教师如果没有那份教育情怀就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也不会教育出优秀的学生,美好的教育需要用爱促进学生身体的再是心灵的转向,最终达到灵魂的转向。在最近看的一部英剧《真实的人类》中我感受到了机器人与真实人类的差别。人之所为成为人是因为人有人性,而人性需要爱去抚育,去滋养。剧中的高智能机器人因为突然有了自我的意识而试图拥有自己的权利。但是他们中的一些由于没有和人类相处过,没有感受到人类的亲情、爱情等情感,所以找不到生命存在的意义,于是编故事欺骗自己,试图把向人类复仇作为自己的使命,这样的机器人即使在高智商的基础上有了人类的意识也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因为他们不具备人性,这样带来的后果只会是给社会带来灾难。我们的教育不是为了 培养高智商但没有人性的人,美好的教育才能使人活得有意义,走向纯洁和高贵。
总而言之,当代中国的教育侧重于对事物表面的认识,只是一种身体感官的直觉,并没有达到灵魂的上升,从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就能看出来。中国的教育之路需要在立足于中国传统的基础上找寻真正的教育理念,用充满爱的教育培养大格局的未来人才!
篇12:《理想国》读后感字
在《理想国》这本书中,我感触最深的是第四卷,即关于节制贫富善德。《理想国》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以对话的形式阐述观点,提问作答,其中不乏通俗易懂的比喻,将一个真善美的国家展现出来。在第四卷中,对话主体是阿得曼托斯和苏格拉底,通过智者间的交流,我看到了文章中蕴含的能量:
一、在文章中始终强调正义的重要性。
“我们建立这个国家的目标并不是为了某一个阶级的单独突出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因为,我们认为在一个这样的城邦里最有可能找到正义,而在一个建立得最糟的城邦里最有可能找到不正义。”唯有正义,可以让每个人的需要最真实地体现出来,才能构建最稳定的社会秩序,正义永远最具有魅力,也是自有人类社会来,人们一直追求和渴望缔造的美好社会标准。以正义之尺,量你我心声。
二、作者关于“贫富”的看法是:富则奢侈、懒散和要求变革,贫则粗野、低劣,也要求变革。
其指出解决贫富差距给国家造成问题的方法是:全体公民无例外地,每个人天赋适合做什么,就应派给他什么任务,以便大家各就各业,一个人就是一个人而不是多个人,于是整个城邦成为统一的一个而不是分裂的多个。即社会各角色之间应当做到各司其职,互不干扰,不让社会的贫富差距扩大,造成社会纷扰。贫富差距向来是一个社会秩序混乱的重要原因,难消灭,难弱化,现阶段的中国亦饱受其扰,故借理想国之言,望社会贫富差距减小,以期一个公正国家的长期存在和稳定发展。
三、在本章节中,作者关于教育培养的观点值得一提。
原文中提到:只要当政者注意一件大家常说的所谓大事就行了。其中这里的“大事”就是指教育和培养。作者认为原因在于“如果人们受了良好的教育就能成为事理通达的人,那么他们就很容易明白,处理所有这些事情还有我此刻没有谈及的别的一些事情”,他认为教育的作用是“良好的培养和教育造成良好的身体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再接受良好的教育,产生出比前代更好的体质,这除了有利于别的目的外,也有利于人的进步”以及“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却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结合我们这一门课的内容,我的感想是:柏拉图在书中借对话方式所描绘的公正的理想国,是人类社会最早的乌托邦式的国家。即使是这样,他也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从大的方面来说,由古至今,教育始终是一国之本,一国之领导人应当重视教育,建设好教育事业,才能为国家输送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实现一国强盛之可能。从小的方面来看,良好的教育能完善一个人所需要的能力和品格,一方面可以传播生活所需的知识,另一方面教育可以使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并融入个体的为人处世的方式中,不可分割,成为个体的一部分,明白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从而实现人的进步,进而促进社会的进步。
篇13:读《理想国》有感字
读《理想国》有感2000字
这本书读的差点让我抽过去,要不是我们那个操着湖南口音的普通话的熊老师笑眯眯的给了我七八本书,而且规定每本书要写至少一千五百字的读后感,要不不给学分,我是打死都不会读这些书的,可是你看。可是英雄气短呀,为了不重修这门课,我只能忍了。
初读这本书时,因为书中有的字句拗口,再加上哲人的思想和思维着实让人捉摸不透,便没坚持下来。不过,在仔细读了关于柏拉图的生平以及他所生活的时代,便重读。虽然有很多地方还是不求甚解, 但是仍旧被他的一些先进思想,还有他所向往的那个理想世界,深刻震撼着了。不得不承认柏拉图确实是朵奇葩。
柏拉图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他的老师则是与他同样举世闻名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在西方历史上最早创立了完整的哲学体系。他的一生致力于钻研哲学。他的最高理想便是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他更强调学以致用,将所学付诸实践。后来,他更是创办了“学园” 。在讲学之余,柏拉图笔耕不辍,著书立说。而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以对话形式所作的《理想国》・《法律篇》等。 其代表作《理想国》不仅是哲学家的宣言书,而且是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巨作,对西方乃至全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书以苏格拉底和克法洛斯的谈话开始,在某一方面他们俩达成了共识,他们都认为,痛苦的源泉不在于年纪,而是在于人的性格及内心。他们更认为,对于通情达理的人来说,万贯家财的最大好处便是用不着存心作假而不得已骗人便可心安理得。接下来便提出了本书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即“什么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恰如其分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 把恶给予敌人”,并且批驳和辩论了关于色拉叙马霍斯的“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
为了证明正义是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在第二卷中他们继续讨论了关于正义的本质和起源的问题.并且开始讨论怎样的正义才是城邦的正义.认为城邦的正义与个人正义是一致的.他认为.城邦中要注重对守卫者的教育问题.所谓教育就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并且讨论了故事与儿童的早期教育问题.
在第三卷中,他们着重讨论了在儿童阶段文艺教育的重要.其中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达到对美的爱,而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体质达到最好.
在第四卷中,他认为一个理想的城邦都有管理者守卫者和劳动者.三个阶层的人,应当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当达到这种状态时,这个城邦就是一个具有正义美德的城邦.而在这个城邦中,每个人灵魂都有理性’意志和情感三种因素.与之相呼应的三种美德是智慧 勇敢和节制这三种美德.当这三种因素协调一致时,就是一个正义的人.
第五卷中,柏拉图着重谈论了关于妇女儿童的问题.他认为妇女和儿童应公有.在儿童方面应重视其教育.在妇女的权力方面,他认为,女子和男子有同等的权利,不仅在教育方面,应该同男子一样出征打仗,辛苦练兵.并且还讨论了什么是真正的哲学家以及国王应该是哲学家.认为只有哲学家才具有治理国家的知识与天赋.
在第六卷中,用一小部分讨论了关于哲学家所具备的天赋:敏于学习强于记忆 勇敢 大度.并且在对哲学家的培养时,在相应阶段应给以相应的训练.并且必须确定哲学家是最完美的护卫者.以及让那些人知道正义和美,怎样才是善.
在第七卷中,他用一些奇特的比喻来说明那些受过教育与没受过教育人的本质不同.把洞穴囚室比喻为可见世界,把火光比喻为太阳的能力.而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实践能使灵魂尽可能容易转向的技巧.同时他们又说,计算能力和理性来努力研究灵魂传来的信息.他们又说算学这个学问看来是最有资格被用法律规定下来的,因为他能迫使灵魂使用纯粹理性通向真理本身:几何学则大概能把灵魂引向真理并且或许能使哲学家的灵魂转向上面,况且对学习其他学科还有一定的好处.同时,还应注重天文学.他们还认为只有辩证法有能力让人看到实在. 他还认为得用用法律规定他们要特别注意训练培养自己能用最科学的方法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能力.在关于孩子的学习方法上,他认为身体上的被迫劳累对身体无害,但是被迫进行学习却是不能在心灵上生根的.因此,不要强迫孩子学习,要用做游戏的方法。同时,要获得永久知识的唯一途径是将各种课程内容加以综合,研究他们相互间的联系以及他们和实物本质的联系。他始终认为只要让真正的哲学家掌握这个国家的政权并用自己制定的习惯和法律培养城邦中的善良公民,那么便能通过促进和推崇正义使自己的城邦走上轨道并给人民带来最大福利的最便捷途径。
第八卷中,他谈到在一个非常理想的国家里必须实现妇女・儿童和全部教育的公有;他认为习惯促使制度的产生,而且习惯的倾向决定了它的一切方向;他还谈到,用一些几何数来决定在生育方面的优生,以便在合适的时节里来挑选优秀者来管理国家;他还谈到了四种政制,并且充分地描述了民主政治是如何向机主政治转变的,以及ji主政治的本质是什么。
在第九卷中,他们主要谈论了关于各种欲望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影响。并且,还讨论了王者型、贪图名誉者型、寡头型、民主型、ji主型这五种人,那种人最幸福,并且幸福的次序也是美德的次序。还讨论了在哲学家或爱智者、爱胜者和爱利者这三种人的基本类型中,拥有快乐最多经验的应该是哲学家,应为他是唯一有知识和经验结合在一起的人。同时,他认为受到充实的东西和用以充实愈是实在,我们所感到的快乐也就愈是真实;反之,如果比较地缺少实在,我们也就比较地不能得到真实可靠。同时,他还说所谓美好的和可敬的事物乃是那些能使我们天性中野性部分受制于人性部分的事物,而丑恶和卑下的事物乃是那些天性中的温驯部分受奴役于野性事物的部分。
在第十卷中,他们首先探讨了模仿者的本质以及究竟谁才是真正的模仿者。而作为悲剧诗人既然是模仿者他们自然地就和王者或真实隔着两层。然后,他们还讨论了什么事物都有使用者的技术、制造者的技术三种技术。同时他们还认为计量活动室心灵理性部分的工作,而信赖度量与计算的那个部分应是心灵最善的部分,与此相反地那个部分应属于我们心灵最低贱的部分。他们还谈到,人们更倾向于在哪种场合克制自己的悲痛,最终他们认为促使一个人克制的是理性与法律,怂恿他们面对悲伤让步的是纯感情的本身。他还认为人们最善的部分是愿意遵从理性的指导。他还认为一个正义的人不论遭到怎样不幸,只要他愿意并且热切地追求正义,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实践神一般的美德,这样的人是神一定不会忽视的。而一个人最大的幸福所在就是那些能使灵魂本性更正义的生活名为较善的生活,因而能在较善的生活和较恶的生活之间做出合乎理性的抉择,并且要坚定不移的坚定自己的此种信念。在本书的最后,他给出世人忠告,他相信灵魂石不死的,它能忍受一切的善和恶,我们只有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这样我们才可以得到我们自己和神的爱,只要是这样,那么无论生死,我们便可以诸事顺利。
不管对于我们自身,还是对于我们的国家,发展远远不够成熟,对于《理想国》中的思想,我们要在自身原有的框架下,不断探索和改善,对于西方的政治思想更是要吸其精华,去其糟粕,为己所用。
柏拉图思想的博大精深,当然不是这么些话可以说的清楚的,关于对其思想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但是它带给我们每个人的启示,它其中蕴含的关于教育的美好理念,关于“善”的理念,以及对正义的深刻理解 ,值得我们铭记 借鉴 和思考。愿我们沿着前人思想理性的光辉,去不断探索人生的真理,实现自己的理想。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1.爱的教育读后感1000字初中
2.矛盾论读后感(精华篇)(2)
3.矛盾论读后感(精华篇)
4.爱的教育读后感精选
5.中国通史读后感1500字
篇14:读理想国有感500字
柏拉图的幼儿教育思想可以说和现在的幼儿教育理论是相通的。当代的幼儿教育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幼儿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幼儿能够身心健康,其次是身心和谐发展。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优生优育计划,就是首先从遗传角度来保证幼儿身体健康,其次又注意后天的体育锻炼,这就使得幼儿能够健康的成长。至于心灵上,他主张以音乐来陶冶幼儿的心智,使其接受美好,而厌恶丑恶,形成正确的是非观,让和谐融进其心灵,也保证了幼儿心理健康。最后,柏拉图提出要从小给幼儿讲故事,儿童在听不同故事时,也便发展了其自身的语言和社会性。他又指出要给予儿童数数,计算,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和天文等方面的教育,这些也包含在科学之中。并且,又特地说明,对儿童的这些教育要在游戏中进行,以免使其丧失学习兴趣,这与当下我们讲的“活动以游戏为主”是极其相似的。可见,柏拉图的幼儿教育思想很超前,还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
对于柏拉图的《理想国》,我的阐述还是片面而肤浅的,因为还有很多细节之处不明白,需要更加深入的仔细阅读书籍并清晰认识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才能更好的对其文章进行解读。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学会了如何钻研学问,读懂文章,还学会了思考人生,我要成为怎样的人,达到什么样的人生目标等等。名家的哲学思想给了我许多人生启迪。读书,要学习书中的学问,更要从学习书中品味人生。
【理想国有感字精选(精选14篇)】相关文章: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作文1000字2024-01-05
读《别让人偷走你的梦》有感200字作文2022-07-11
读老人与海有感1500字2024-02-14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作文400个字2022-10-17
我和书的故事作文:读《骆驼祥子》有感2023-07-17
读绿野仙踪有感800字初中作文2023-03-02
读《回忆中的玛妮》有感作文1000字2022-11-07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800字左右2022-07-27
男足有感作文1500字2023-07-04
读《骆驼祥子》有感2023-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