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范文幼儿园((集锦17篇))由网友“社交牛杂症”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案例分析范文幼儿园,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幼儿园案例分析
小班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萌发时期,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有的幼儿霸占心理很重,认为什么都是我的,不会谦让;有的幼儿较胆怯,羞于交往,害怕对方拒绝自己,但其内心也是渴望能和同伴说笑游戏的;有的幼儿缺乏起码的礼貌知识,在活动中撞倒了对方或踩痛了对方连一句“对不起”部不说。因此,帮助小班幼儿在生活小事中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对其自我人格的建构和社会性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片断一:小朋友上厕所
一次活动后休息时,孩子们有的喝水,有的上厕所。这时,厕所里传来了争执的声音:”这是我第一个抢到的 ! 老师,他推我 ! ”
“不行,我就要第一个 ! ”
”哇 ! ” ( 哭声 ) ……
原来,小朋友一起拥到厕所里,由于人多厕盆少,有些小朋友就要等待入厕。可天天就是不愿等,一进去就要抢第一。其他小朋友可不乐意了,他就动起了武力…??像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上演好几次。
小班幼儿刚刚从家庭中走出来,他们的独占心理比较明显。在他们的意识中,“我抢到的就是我的。””我抢不到就打你、咬你。”因此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常常发生冲突。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我们想通过厕所环境的创设和利用,帮助幼儿获得积极的自我意识。
我们知道幼儿模仿力极强,特别是小班幼儿,他们能通过模仿去学习攻击性行为,同样也可以通过模仿去学会谦让、互助、分享和合作等一些行为。故事《小蚂蚁搬豆》中井然有序、团结合作的小蚂蚁形象深深感染着孩子,给幼儿树立了好榜样。于是我们把可爱的小蚂蚁画下来,一个一个排好队贴在厕所的墙面上,而且高度和幼儿的视线一般齐。这样,他们上厕所时,看到排着队的小蚂蚁,自然而然地就排好队等待入厕。在等待的过程中,还可以数数小蚂蚁,复述故事中的情节:小蚂蚁排好队,一个跟着一个,很快就把豆豆运到了家里…??”渐渐地,我们再也不用每次休息时都要向幼儿唠叨一句: “上厕所时要排好队,不要争抢。”耳边经常听到的是:”老师,我排好队了。老师,我让东东第一个小便。”……
片断二:小脚印让我们变勇敢
小班幼儿初人园时,由于从家庭来到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在生活上、情感上和心理上均依赖成人的照顾,不安全感就产生了,尤其是惧怕幼儿园厕所里的蹲坑。有的幼儿一天尿湿裤子好几回;有的幼儿上幼儿园几天都不大便,引起大便干燥;有的幼儿因憋大便而经常拉在裤子里。
如何让孩子们不害怕上厕所呢 ? 我们认为,营造适合幼儿的厕所环境势在必行。既然孩子们害怕蹲坑,我们就在每个厕坑的两边选适中的位置用环保油漆画上了可爱的小脚印,孩子们看了既喜欢又感到新奇,都争着去踩自己喜欢的小脚印。这样一来既减轻了孩子们的心理压力,又激起了孩子们主动上厕所的欲望,而且当孩子们把自己的小脚和厕坑边的小脚印对准后蹲下来大小便时,不会弄到外面来,真的是一举多得。
后来,我们还试着用幼儿喜爱的小动物形象来营造“厕所文化”;课后,我们还为他们播放一些轻松的音乐,以缓解紧张情绪。孩子们在入厕时有了愉快的笑容,憋大便、拉裤子的现象渐渐消失了。
今天的幼儿园教育是个内涵丰富的大概念,生活环境对幼儿生活能力的作用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营造”厕所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的行为、语言、表情都在传递着信息,在告诉我们他们的需求、困惑和感受。诚然,生活小事中还蕴含着更多的教育价值,正等着我们去探索、去挖掘
开学了,有的孩子是托班上来的;有的是新生。如今都已是小班的小朋友了!来到了一个又大又漂亮的新教室,环境是崭新的,老师同伴都是陌生的。一切都冲击着孩子们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因而也增加了孩子们的焦虑和恐惧感。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经常发现有孩子吮吸手指,东张西望,注意力不集中。我试想:这个习惯多不好啊,而且手指又那么的不卫生,肯定影响孩子的健康。我们小班就得从小抓起,培养他们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不防从这一现象切入设计一些适合小班幼儿的教案。通过教学活动让他们知道吮吸手指是一种坏习惯,会影响身体健康。让他们懂得经常洗手,保持手的干净。
案例描述及分析:
(一)不干净的手指
按设计思路,我想让孩子们感知吮吸手指是一种坏习惯为第一活动目的。
师:“平时啊,老师经常看到有些小朋友把他的小手指放在嘴巴里吃。小朋友们有没有看到呀?”
幼:“小A、小B、小C、 ”
师:“哇!有这么多呀!那你们说你们的小手指干净吗?”
幼:“不干净。”
师:“为什么不干净呀?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幼:“手指上有虫子,吃了会生病的,生病要打针的 ”
师:“恩,小朋友们说的都很对。那你们说吃手指是不是一种坏习惯呢?”
幼:“是”孩子们在老师的有效提问中初步感知吮吸手指是不卫生的,是一种坏习惯。
分析:小班幼儿的思维水平仍处于直觉行动阶段,他们需要直接感知事物才能获得相关经验、认识。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吮吸手指在小班是常见的行为习惯。
教师要懂得把生活中的东西转化为有价值的学习内容,从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得到相关认识。
(二)痛苦的手指
在上一环节中有个别吮吸手指的孩子就认识到了自己行为的不对,迅速将手指从嘴中拿出,并表现出害羞的样子。我认为这正是引导孩子进入这一环节(痛苦的手指)最好的时机。
师:“瞧,小朋友们,我是手指,我生病了,病的很厉害。因为我的主人总是把我放在嘴里吸呀吸,有时候还咬我呢!我就变成这样子了,多难看呀!皱巴巴的、光秃秃的,做起事来也不方便了,我真难受呀!”(教师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出示痛苦表情指偶,边讲述边表演)幼儿听得很认真。教师抓住时机及时进行提问。
师:“小朋友们,手指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呀?”
幼:“因为他的主人咬他、因为他难受”
师:“对呀,那你们说说他的主人咬他好不好啊?”
幼:“不好”
师:“那我们小朋友要不要咬小手指呢?”
幼:“不要”
师:“为什么不能咬呢?”
幼:“他会痛、会难受的”孩子的回答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表扬。
我思考:孩子已经明白吮吸手指是不好的,手指会难受。但小班幼儿需要亲身经历方能深刻感受到。为此,我在想是否可以让孩子真正尝试一次呢?
分析:通过拟人手法让幼儿感受手指被咬,被吮吸的痛苦。但我还是终止了让他们尝试的想法。因为孩子的手指实在不干净,一但让他们尝试,或许有些孩子会觉得:“咦,真好玩!”
(三)高兴的手指
打消上面的念头后,我接下来直接还是已拟人手法展示了高兴的手指。
师:“小朋友们好!现在我可高兴了,我的主人再也不咬我了,而且还经常给我洗澡。瞧,我多干净,多漂亮呀!(教师同时出示高兴表情的指偶)
师:“小朋友们,现在我的手指怎么样了呀?”
幼:“笑了,变干净,变漂亮了 ”
师:“对,这是为什么呢?”
幼:“主人不咬他了,给他洗澡了 ”我给予幼儿肯定、赞许。
分析:鼓励孩子自主的发现事物的变化和联系比教师“单程式”灌输知识经验给孩子的发展更为有益。难受的手指,高兴的手指通过指偶比较,这是直接的视觉感知。提供生动的教具可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四)干净漂亮的手指
这一环节我直接让孩子在观察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讨论。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互相看看小手指,说说自己的手指干不干净,漂不漂亮?”
幼:“不干净,不漂亮,干净,漂亮 ”教师在此时可查看每位孩子的手指,将发现的个案拿出来评析。并通过这个环节提醒帮助孩子纠正吮吸手指的习惯。
分析:幼儿讨论得很积极,也大胆表达了自己的所见。通过个案引导孩子的习惯。对于孩子的想法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引导孩子积极参与活动中来。
反思:
综合上述案例,我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了反思:
吮吸手指是平时生活中发现的现象,教师抓住了机会开展活动。作为教师这点是很关键的。案例中对手指的观察都是对小班孩子行为习惯培养的前提。在生活中感受,在生活中体验,把握教育时机,提供教育引导。
篇2:幼儿园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子涯是幼儿园小班的新生。由于妈妈工作繁忙无法照顾的原因,子涯基本上白天都跟着外婆,过分的溺爱、依恋,造成子涯独特的性格。
案例描述:
哎,周子涯小朋友又没有睡着,怎么办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每天来到幼儿园,子涯表现的中规中矩没哭也没闹,但一到午睡时,他就紧皱眉头,老师问他原因,他就嚎啕大哭,哭声如雷声,惊天动地,又手舞足蹈、拳打脚踢。搞得老师手足无措,只能带他到教室外散步,他总是马上安然无恙微笑了。我总会提醒他好多次,试图让他能够睡着,避免午后疲劳,可是没有一次是成功的,真是让我伤透了脑筋。和家长也反映过,可是家长的态度是(可能就是孩子的想法):他不想睡就不要勉强他睡,只要不影响其他的幼儿。第二天,我想也许可以照着家长的意思试试,于是,今天我走到子涯小朋友的身边,对她说:“宝贝,今天你可以不睡,但是有个条件就是你不能影响别人,可以吗?”他兴奋的告诉我:“可以,老师你真好。”他送给了我灿烂的微笑,我同样也回应了他微笑。
以后的几天,周子涯小朋友都会主动的告诉我:“老师,我不会影响其他小朋友的。”
案例分析: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儿”,所谓“打盹儿”,就是短时间的睡眠,多指午睡。无疑,午睡有利于孩子的健康,然而,很显然,午睡对于我们班上的这位宝宝来说是“不来电”的,我也曾想不顾孩子的想法,逼迫他入睡,但这样的念头很快被打消了,因为我不想因为我的疏忽,造成一个不健康的幼儿。经过观察分析,我发现子涯存在午睡障碍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生理原因。二是心理原因。幼儿从家庭走进幼儿园,他们依恋的父母及亲人、熟悉的家庭环境和以自我以中心的生活习惯一下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小朋友、陌生的幼儿园和陌生的集体生活。这种巨大的变化使他们有一种被抛弃的恐惧感,心理失去平衡,从而感到焦急、不安、不愉快,产生分离焦虑。
案例措施:
为使幼儿克服午睡障碍,除了家园结合,消除幼儿生理疾病外,针对儿童的心理,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办法。
一、开展快乐的游戏教育活动,帮助幼儿熟悉老师、小朋友、班集体和幼儿园
(一)“我坐上了小火车”活动。活动目标是激发幼儿喜爱幼儿园的情感,减轻其对新环境的陌生感。具体做法是:教师亲切接待幼儿的家长,欢迎小朋友来乘坐班里的一列小火车。当幼儿选择一节喜欢的空车厢并插上车票后(车票是幼儿自选的,贴有小动物的卡片),表示幼儿已经上车了。司机(老师扮演)可以带他去玩,发给他一个有趣的玩具,送他到喜欢的活动区玩。离园时教师告诉幼儿,欢迎他明天再来乘坐小火车。
(二)“我的一块小天地”活动。活动目标是使幼儿感到他是幼儿园的小主人,减轻不安感。具体做法是:教师亲切地告诉幼儿,幼儿园和家里一样,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水杯,毛巾和座位。然后,教师发给幼儿一套和车票上图案一样的卡片,贴在幼儿选中的水杯格、毛巾架和桌子旁,贴好后把幼儿的日常用品放在那里。最后,教师和幼儿一起欣赏他的小天地,提醒幼儿记住自己的标记,不要拿错东西或放错地方。
(三)“认识老师”活动。活动目标是消除幼儿对老师的陌生感和戒备心,使幼儿喜欢、亲近教师。具体做法是:请幼儿看三位老师表演的木偶戏,然后,玩游戏“猜猜我是谁”,猜戴××面具和是×老师。猜对后,老师和小朋友握握手,摸摸头或拍拍肩。
(四)“生日快乐”活动。活动目标是促使幼儿相互认识,培养幼儿共同游戏、友好相处的情感。具体做法是:请幼儿欣赏布置好的生日快乐的墙面,介绍代表×月份的花和图片,然后做“过生日”游戏。老师出示代表某月份的花,那个月出生的小朋友便扮演寿星吹蜡烛,其他小朋友为他唱《祝你生日快乐》歌。最后,寿星向每个小朋友道谢,小朋友们依次说:“祝××生日快乐。
二、为幼儿创设和谐、愉快的午睡环境,克服幼儿睡前的焦虑心理
(一)为幼儿解决睡前准备工作的困难。两岁半左右的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有限,我便及时地给予帮助,提醒或帮助幼儿睡前小便,解决脱衣、铺被等困难。
(二)用愉快的情感来感染幼儿。放优美、平和的音乐,用音乐舒缓和旋律来感染幼儿,潜移默化地稳定幼儿的情绪。
(三)满足幼儿有的需要。幼儿渴望大人搂抱,即使长大了,也喜欢靠着成人。幼儿午睡时我常常扮演幼儿家长的角色,轻轻拍着爱哭的幼儿入睡,使他们深深地感到,老师喜欢我,老师和妈妈一样好,从而信任、喜欢和亲近老师,产生愉快和情感,哭闹也就随即停止。
(四)用移情的方法来消除幼儿午睡的焦虑。幼儿的情感纯洁而真挚,对可爱的小狗、小猫和小兔等动物很喜爱而且乐于模仿。根据幼儿这一特点,我在幼儿的床上贴上他们喜爱的小动物图片,告诉他们这是××小动物的家,请他们扮演小动物在家中睡觉。孩子们觉得有趣、好玩,便学着乖巧的小动物睡着了。
案例反思:
通过近一个多星期努力,我终于使幼儿克服了午睡障碍,哭闹现象没有了,午睡室成了幼儿健康成长的温馨摇篮。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生活习惯,我想我应该努力倾听孩子的心声,于是我得到了孩子灿烂的微笑与信任。虽然幼儿每天生理睡眠的时间较长,我们也提倡午睡,这样对幼儿的发育成长是很有益的。但是幼儿的健康状态应该从个体的生理角度来评判,不能一概而论。只要孩子身体健康,睡不睡午觉没有什么利益关系,应该顺其自然。强迫午睡反而会造成幼儿的心理问题,对其成长不利。
篇3:幼儿园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A是班级里的小男孩,来幼儿园一年都不到,长得很帅气,有时俨然一个大男孩,人也很聪明,但话不多,还有让老师苦恼的是:他很多时候比较懒,睡前不愿意自己脱裤子,醒了更多的时候等老师、阿姨帮他穿裤子、鞋子,如果不是很饿他连喂自己吃饭都懒得动手,做操时只要老师不扶着他做,他也懒得动手动脚,活动时,只要是需要动手稍微有点麻烦的事情,他宁愿坐在一旁看看,仿佛他对于很多事情都没有什么激情。
案例描述:
情境一:“老师好!”门口A进来。“你好!今天真棒,来得早起来了。”老师一边摸着A的头,一边对他说,“想玩哪个区角,自己选一个进去玩吧。”他选了娃娃家,在里面玩得很开心,又是烧菜,又是做饭,还躺在靠垫上蹭来蹭去很是舒服。到了做操的时间,老师铃鼓响起,“请小朋友们把你们的玩具整理好,有小便的小朋友去小便,然后来搭火车,我们要准备下楼做操了。”可他还在玩,老师叫他:“A整理好玩具,穿鞋子出来了,我们要准备下楼了。”可他还在继续玩,老师走过去,对着他说,他这才放下手中的玩具,但是没有整理的意思,来到自己的鞋子旁边坐着,但是就是没有动手穿,然后看看老师。老师知道他的意思,但是老师说:“你先把自己的玩具整理好,然后自己穿上鞋子,A很棒的,自己会穿的哦?”他没反应,然后老师又说:“A再不整理,等下我们就都下楼了,就不等你了。”他见老师这么说就象征性的拿了几个玩具放好,这时一位小女孩进去帮他整理,他就马上退出了,他坐在鞋旁没有穿“我不会!”A说。“不会我可以教,但是我教完了你要自己穿。”老师说。A点点头,老师一步步告诉他,他今天穿的鞋子应该怎么穿,并一步步帮他穿上一只,另一只让他自己动手,他很快久穿好了。
情境二:
操场上,孩子们都兴致勃勃地和着音乐做早操,虽然有些孩子的动作也不是特别标准,但是一个个都是一副认真的样子。这时,看到站在圈子上的A又在那里一动不动,老师开车开到他的面前:“A小司机当好了吗?”说着老师扶着他的手开着,他就像一个提线木偶,没有任何感觉的让老师扶着他开,开了一小会,老师放开了他,继续开到其他孩子的面前,然后他又是呆呆的站着懒得动手了。老师叫他:“A,小手举起来了,变成小猪了吗?”老师扶着他的手夸张的做起来,他就跟着老师的手动起来了,但是当老师离开后,他又停了,对此老师显得有些无奈。
情境三:
餐前老师讲了嘟嘟熊的故事给孩子们听,故事讲完后,老师问孩子们:“老奶奶为什么喜欢嘟嘟熊?还夸奖他。”有孩子很快的说:“因为他会把自己的吃出的垃圾都带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爱劳动。”“对呀!所以老奶奶喜欢他,还夸奖他。那我们也要学嘟嘟熊,以后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能偷懒,要不然没有人会喜欢你的。”“A是吗?”旁边的一位孩子马上说:“恩,是的。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A也点点头。
情境四:
有天起床,所有的孩子都已经穿好鞋子了,只有A还坐在他的鞋子旁边等阿姨出来帮他穿。一会,阿姨出来,老师对阿姨说:“阿姨,不要帮他,他会习惯的。”然后,阿姨没有帮他,他继续坐着,老师走过去,“我们今天来给你得小脚丫找家好吗!”老师把自己的鞋子脱去,“这个是它得家吗?”“不是!”“那它得家在什么地方?”“这里!”“那赶紧让它进家门吧?”“好!”
案例分析:
1、形成不良习惯的原因
A的不良习惯并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通过家访我们了解到,从小A一家就跟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两位老人对于小孙子是宠爱有加,每天吃饭都是由外婆喂,外公外婆的另一个任务就是清理A每次玩好的场地,他从来都不习惯自己整理玩具。就这样,什么都由大人包办代替,使他失去很多自己动手的机会,并逐渐养成了娇生惯养的性格,而且外公外婆对于他的每个眼神总能很快的心领神会,并做出及时正确的反应,难怪A经常说自己不会但也懒得问。
2、教育效果经常不明显的原因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老师们也会运用故事、榜样激励、说理、看图等策略,但是这些对他来说更多的时候只是简单的说教,教育只停留在表面而使被教育者缺乏感性认识和经验。教师对于孩子的教育有时还是会受到传统教育的思想束缚,有时也会只注重教育的结果而非过程。比如有时教师为了让孩子尽快的完成任务,仅仅只是用了语言的提示让A把自己的玩过的玩具自己整理好,却没有交给他应该如何整理,这对于其他的孩子来说也许并非难事,但是对于一个在家一直有人帮他做事的A来说也许是有难度的,可能根本没有人告诉过他应该要怎么拿怎么放,放哪里。而有时教师也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感受,上述的教育对于A来说也许只是对于一些基本道理的表明的接受,而并非从内心有所触动,因而也达不到明显的教育效果。
案例反思:
1、 做好家园共育工作,统一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
长辈们对于独生子女得溺爱让他们失去了很多动手的机会,正是这样才让A变得如此的依赖他人。要是他发生根本性得改变必定需要一个很长得过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更多家长得配合,教室要及时得指导家长的工作,要让家园真正能达到很好得共育,而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要让5+2=7而不是小于7,为孩子创造良好得家庭环境和表现自我的机会。
2、淡化说教,创设更加生动活泼的实践情景去教育孩子,运用好游戏得方式
在我们得日常教育中,不要以成人得眼光或语气去教育孩子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不要总习惯于把现成得东西告诉孩子,要倡导以人为本,更多得运用游戏为孩子创设有趣得情景让他们亲身体验。
3、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得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幼儿园纲要指出:“教室应为幼儿学习生活得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室要观察幼儿、了解孩子、同时鼓励孩子去发现自己的世界。而教室仅仅作为他们参加获得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4、找到孩子得兴趣点加以引导
都说兴趣是最好得老师。纲要也指出: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得事情、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得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提高孩子对于参与活动得兴趣。
篇4:幼儿园案例分析
幼儿园中班个案分析:寻找孩子的”闪光点“
班里有个叫辰辰的小朋友,一向以来,都让我很头疼。每一天都有好多小朋友来告他的状,并且”罪状“也是十分齐全,有打人,骂人,抢小朋友玩具,弄小朋友衣服、头发,上课影响其他小朋友等等,并且,已经有好多次,在小区内碰到爷爷,爷爷都在找辰辰。我感觉,每一天在耳朵里,都总是听着姜煜辰的名字,晚上放学走在小区里,都会替爷爷提心吊胆。我尝试很多办法来教育他,谈心说服,严厉批评,让他转换主角,体会其他小朋友的心境都没有什么明显效果。我尝试和他的家长多交流,找出原因。经过几次谈话,感觉到家长对于孩子的行为表示无能为力,并且基本已经放弃,认为孩子是无可救要的。我意识到,原因就在于此。家庭、幼儿园,教师和小朋友对他的排斥在他的心里留下了很深的阴影,他也对自我放弃了。一个对自我不报期望,心里没有爱的孩子,又能期望他有什么表现呢?我抛弃了自我先前对他的所有认识和评价,开始关注他,重新了解他。
发现一:区域活动结束后,辰辰收拾好玩具后,看到地上有纸屑,拾了起来。我立刻在”小星星时刻“,向全班小朋友介绍了他维护班级卫生的好行为,让全班给他鼓掌。在为他贴小星星时,告诉他教师很喜欢他这样做,还亲切的抱抱他。
发现二:早晨,辰辰通常来园很早,帮忙教师整理图书,从大到小整理的井井有条。我决定抓住他的这个”闪光点“,以此为突破口,改变他。我选他做班级里的小小图书员,负责班里所有的图书的整理、发放和保护,他干的可认真了。并且经过图书的桥梁,与小朋友交往的也十分愉快。
分析与思考:
经过辰辰这件事,我深深感受到,教师正确的看待每个孩子有多重要。孩子是家庭的期望、祖国的未来,而幼儿教育又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孩子进行幼儿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此刻的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就意味着孩子的启蒙教育重任落在了幼儿教师身上。我们在幼儿教育中要善于寻找孩子的”闪光点“。每个孩子都有自我的长处。
作为教师,在工作和生活当中要注意并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根据孩子的特点,因人施教。当他们有了提高,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使他们认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增强自信,从而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21世纪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机遇,充满竞争的世纪,要将孩子培养为社会的栋梁,祖国的未来,幼儿教育任重道远。我们要努力探索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怎样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的进取性和主动性,给他们以信心,使他们茁壮成长,早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篇5:幼儿园案例分析
一次家访一份收获
背景一:
一天早上,凌达可也的爸爸急急忙忙跑来幼儿园说:”钟教师,我家可也要请几天假,昨晚他在床上学奥特曼的姿势,不细心摔了下来,到医院检查说颅骨有点开裂了,需住院治疗。“听到后,我也有所思索,同时并祝他早日康复。
随即,当天我在班上的晨间谈话时对孩子们趁机进行了一次安全教育,同时进行爱心教育,让孩子们想想:”可也此刻住院了,不能来幼儿园了,他十分想念小朋友们,想到幼儿园来,怎样办呢?“”我们能够送点礼物给他。“”我们能够去看他。“”能够打电话给他。“……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最终决定,由孩子们自我设计动手制作各种礼物送给可也,教师代表全班小朋友们去看望他。
背景二:
第二天,带着孩子们的心愿和祝福,我和黄教师来到可也病房进行了一次特殊的家访活动。可也看到我们的到来,高兴得从床上蹦起来,他的父母也十分激动,异常是看到小朋友们带来的礼物时,更是热泪盈眶。当我们准备离开时,可也爸爸激动地对我说:”教师,这次你们的到来,给我家可也上了人生难忘的一课,让他感受到了中(2)班教师和小朋友的真切爱意,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多谢你们,这对他以后的人生成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背景三:
过几天,可也康复返园了,他爸爸还提了一大袋礼物来分给班上小朋友们,孩子们看到可也的到来,都高兴地拥抱在一齐,又笑又跳。
分析:
这次家访活动本属于平常家长工作,但就是经过这次平常的、小小的家访,让我感触颇深,收效很大。深深认识到家访工作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
反思:
一、经过家访,培养了幼儿关爱之情。
幼儿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构成的重要时期,此刻独生子女普遍缺乏爱心--关爱、友爱之心。教人要教心,育才要育德。所以我很好地把握教育契机,经过这次家访,让可也感受到全班小朋友和教师对他的关爱,感受到了班级的温暖,同时也教育了小朋友之间应互相关爱、互相关心,让他们懂得爱是双方的,有付出就会有双倍甚至多倍的回报。我们在孩子们心中播种着爱,让他们收获着爱。
这次家访活动后,在我们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教师、可也爸爸的行为深深影响着其他孩子和家长。家长们都感觉自我的孩子正在变化,懂得关心、尊重他人。在九九重阳敬老、助残日访特殊学校儿童等爱心活动中,家长和孩子们一齐准备了好多礼物,拿出自我的一片爱心,让他们都感受到这种深深的爱意和温暖。
二、经过家访,加强家园联系,达成家园共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和主动参与,并进取支持、帮忙家长提高教育本事。“经过家访让教师切身感受幼儿的成长环境,了解家长的素质,家庭教育状况的基础上,对幼儿进行全面认识、分析、理解,真正实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与孩子、家长等架起联系与沟通的桥梁,让家长与教师达成共识的纽带,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方式。并且经过家访与家长沟通交流,也能使家长更全面、细致的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宗旨,目的及平时教师对每个孩子所采取的因材施教,也就能使家长更好地有针对性地配合教师的教育教学,使教育效果到达最佳。
到可也家家访,经过与他爸爸的交谈,了解到可也爸爸是个有素质、十分重视幼儿全面发展的家长。平常对孩子的教育注重情感的沟通,也让他了解到我们教师平时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从而在家能更好地配合教师的教育。可也是新转入的,和小朋友交往时有些偏内向,我们教师也采取了各种方法想来改变他的内向性格,但因时间较短收效甚微。经过这次家访,让可也感受到全班小朋友对他的关爱,从而促使他敞开自我的心扉,真正投入到中(2)班这个大团体中去。慢慢地,可也也变得越来越开朗,越来越活泼了。
家访工作是幼教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我们充分发挥家访工作的作用,相信使我们的教育会增添新的收获,新的效果。
篇6:幼儿园案例分析
中班个案观察反思
背景描述:每个班级都会有反差很大的小朋友,爱学习不爱学习的,听话不听话的,……。我们班的小朋友其其在开始给我的印象就是特淘气不爱学习的小朋友。每次在我上课时他总是坐不住,叫他发言他也不会,我真的很着急。之后我与他的家长进行了沟通,最终达成了共同努力促进提高的共识。
案例描述:这一天我发现其其小朋友上课坐的很直,我下意识地赶紧表扬了他,没想到整个10分钟的听课中,他都在全神贯注的跟我进行互动,当10分钟操作过程中他也不像平时那样磨磨蹭蹭的,第9个就交上了作业,我又当着全班小朋友的应对他进行了表扬。看到他兴高采烈的表情,我的心里也格外的开心。
反思与策略:人无完人,更何况是一个处在好动时期的幼儿。作为教师要及时发现幼儿的优点适时的给予鼓励和表扬。同时在发现幼儿的缺点的时候,也要找到教育的突破口,对幼儿进行正面的引导。其次做好家园共育是教师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的最好途径。
篇7:幼儿园案例分析
观察时间:XXXX年9月6日
观察者:王莉莉
观察地点:中班
观察对象:鑫鑫(化名)年龄:4岁2个月性别:女
使用方法:叙事法儿童人数:2成人人数:3
观察目标:经过观察了解性格内向的鑫鑫语言方面的行为
表现:
观察背景:鑫鑫从小班开始一向不肯开口说话。
观察资料:
9月6日上午的语言活动中,小伙伴们都抢着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鑫鑫看着大家,她的小脸涨得通红,右手低低地放在左手肘上,举起了手,眼神一向盯着教师看。教师看到她举起了手,就让她回答问题。可当教师说出她的名字时,鑫鑫就低下头,两手搓着裙角。当教师鼓励她时,她抬起了眼睛,结结巴巴地慢慢地一个字一个字地冒出了一句话。教师表扬了鑫鑫对于问题的思考,鑫鑫坐在椅子上,脸上露出笑容看着教师。
观察分析与评价:
1.家人访谈。鑫鑫开口很晚,小时候只会用摇头和点头来表示,她的脾气还很倔,凡事要高兴了才肯做。
2.同伴访谈。可可说:“鑫鑫讲话速度很慢,我听不懂她讲话。”
3.教师间访谈。张教师:“怎样我喊她起床,她只是哭,什么话也不说呢?我轻轻地问她几次,她还只是哭,不肯跟我交流。以后我要多关心她,多和她做朋友,让她慢慢地和我说话,做朋友。”
4.具体评价结论:
鑫鑫是个性格内向的孩子,语言本事比较薄弱。小班的时候很少在上课举手发言,就是难得举手发言,声音也是小小的,与同伴和教师的交流很少。
鑫鑫语言发展缓慢,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养太过于宠爱。她平时一向和外婆外公生活,年迈的外婆外公爬不动楼梯,就经常把鑫鑫留在家里和电脑、电视交流、生活。久而久之,她与人交流不会说话,就点头摇头。因为外公外婆会猜鑫鑫的想法和心思,鑫鑫也习惯用点头摇头来顺着外公外婆的心思表达自我的意思,即使他们说得不对,她也不喜欢说出自我的想法了。
观察措施:
1.教师要利用早晚接送时间多与鑫鑫的外公外婆交流,将鑫鑫在幼儿园的表现及时告知给他们,当然交流的语气要婉转一些,并把我们教师的期望和提议适时地提出来,取得他们的支持,期望他们多和鑫鑫交流,交流的时候语速放慢,鼓励她表达简单的自我的需求;在家里空余时间能够带鑫鑫和小伙伴一齐玩耍、沟通,促进她的语言交往本事。
2.教师要利用校讯通和班级网站、论坛、电访等形式,把鑫鑫的提高和期望她的父母一齐协作的跟鑫鑫父母交流、沟通,并鼓励他们抽出时间多陪陪鑫鑫,不要只是用IPAD来打发孩子的时间。
3.教师在幼儿园多关注鑫鑫语言、交往本事的发展,多鼓励她慢慢开口讲话,能完整地表达自我的愿望,和教师逐渐产生亲近感和归属感,喜欢和教师交流,不要用点头和摇头来表达自我的意愿。教师在鑫鑫有提高的时候,多鼓励,多表扬,让她感受到成功感,逐渐喜欢多讲话、多和教师亲近、交流。教师多鼓励鑫鑫与同伴交往,让他们有充分交流、交往的机会。
观察反思:
我在本次观察中领悟到了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我们作为教师要善于观察,要多跟孩子和家长沟通。我作为当班教师跟随鑫鑫一齐经历了小班和中班阶段,所以在本学期进入中班后,对于鑫鑫的语言发展的点滴成长是深有感悟的。鑫鑫很聪明,也很敏感,她有时候即使不说话,她的小眼睛会仔细观察,观察教师怎样对她,观察同伴怎样玩,她的心里会清晰地记录下教师和同伴对她的影响。所以,关注能干、自信、开朗的孩子的同时,也让我们的眼睛看一看在角落里不被吸引、内向的宝贝吧。
篇8:幼儿园案例分析
观察地点:中一班午睡室
观察时间:
每次午睡时间
观察记录:
第一次与晨晨接触,你肯定会觉得她是个特文静的小女孩,可从平时的观察与了解中发现她十分的活泼、调皮,精神劲特足。就拿每一天的午睡来说吧,她总是那个唯一一向睡不着的孩子。针对晨晨这种情景,我对她做了如下观察:
观察1:幼儿已经睡下很久,大部分幼儿都沉沉地睡熟了,但我还是不断地听到有在小声地哼唱。这是谁呢?寻着声音找过去,原先晨晨还没睡着。
观察2:幼儿午睡不久就发出均匀的呼吸声,大部分都沉睡在甜甜的梦乡中,这时我忽然听到谁在睡梦中的哭声,之后就听到带着哭腔的告状声:“晨晨掐我!”原先又是晨晨在睡不着的时候惹事了。
观察分析:
晨晨从小就没有午睡习惯,在幼儿园里时间长了还好,但如果放假回来,便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睡不着。和她家长联系,家长反映孩子在家从来不午睡,家长也忙,懒得哄她睡午觉,久而久之便养成了她不爱午睡的习惯。
教育策略:
1、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促进其构成良好睡眠习惯。
俗话说得好:“一口吃不成胖子。”而坏习惯也不是一天两天能改得掉的。对此,在教育晨晨时我没有一下子要求她改掉不午睡的坏习惯,而是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她开始睡不着,我就坐在她旁边,有时拍拍她,有时给她讲一首小故事,帮忙她睡眠。慢慢地她能睡一会儿了,但不一会儿就会醒,醒来以后就在床上翻来翻去,我就让她起来做一些安静地游戏,如看书。不让她觉得睡觉是一件苦恼的事。等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她入睡的速度快了、时间也长了。
2、家园配合,共同培养其良好午睡习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家园配合是教育幼儿最好的渠道。如果单在幼儿园午睡,而星期天及节假日在家不午睡的话,那她永远无法构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为此,我和家长联系,要求家长和幼儿园配合,使孩子能在在家中也养成午睡习惯,这样不间断地进行培养、教育,也就慢慢到达了预期的目的。
篇9:幼儿园案例分析
1、晨间,教师发画册给幼儿讲故事,朋朋根本没有翻书,把书卷起来当话筒玩,惹得旁边几个孩子也跟他模仿,偶尔翻到走迷宫的那一页,指指画画。该收书了,他把书交给小桌长阳阳,突然抬脚踢了阳阳的胳膊。阳阳疼得哭起来,我责问他“为什么踢阳阳”他却回答说:“我踢老虎的!”书上走迷宫那一页的确有老虎,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2、一天早上,朋朋看到王浩搭出一列新火车,他想要,上去就抢,王浩生气地叫喊、哭起来,他开始意识到自我的行为不对,赶紧说“对不起”。火车拿在手上才征求人家的意见:“借给我,好不好”在他搭积木时,连续三、四次出现这样的行为。
3、班上找好朋友玩袋鼠妈妈的游戏,没有一个人愿意和他做朋友,平时有玩具也不愿意和他一齐玩。
分析诊断
朋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懂交往规则,有打人、抢东西之类的攻击性行为,不被同伴接纳。我们透过家访、对孩子的观察分析,了解到孩子存在交往问题的原因:
1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
朋朋爸爸在外打工,他跟奶奶和妈妈在家生活。爸爸偶尔回家后教育孩子时,也是非打即骂,朋朋十分怕爸爸。奶奶很重视对他的教育,教这教那,但管不住,有时急了也动手打他。这样,到幼儿园后,教师给他讲道理、说服教育,很难发挥作用。不少心理学家的研究认为,儿童早期的同伴交往行为,几乎都是来自于更早些时候与父母的交往。
2不懂交往的规则
向别人借东西要主动协商请求,征得别人同意后方可借用。朋朋不懂这样的交往规则,不懂协商也不会协商。
3自制力差,认知与行为脱节
朋朋情绪冲动,调皮好动,容易产生一些破坏性、攻击性的行为,自制力差。当同伴生气、愤怒时,他才意识到行为的不对,连声说对不起,却不把东西还给人家以改正自我的行为,发生认知和行为脱节的现象。
4缺少交往的机会
此刻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缺少玩伴,加之朋朋的一些负面行为,不被同伴接纳,缺少互动的机会,更加不能获得交往的经验,增强这方面的潜力。
指导方法
1、与家长沟通,改变不良的教育方式。
这天幼儿园活动安排画热带鱼,朋朋奶奶看到先来的小朋友在画画,便催促朋朋快点画。朋朋东看看西瞧瞧并没有动手,奶奶有点急了,举起手要打朋朋,朋朋吓哭了。我赶紧走上前拉住她奶奶,对朋朋说:
“赶快画好了我们去玩球。”朋朋一边抽泣一边画。奶奶看孩子画好了才放心。我与她谈心,告诉她孩子的不良表现,可能就是他们平时教育方式不正确,严格要求不必须非要动手打,奶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悔不已。我对她说“如果你当着那么多孩子打朋朋,他多没面子,你要多了解孩子,多想好方法教育他。”
2、利用同伴及班群众的力量对朋朋实施影响。透过教师引导、同伴约束、家长说服帮忙等,强化朋朋认识到“不能打人”,控制不良行为。
这天第一节群众活动,教师让小朋友把竖排由竖排调为四横排。阳阳和欣怡很快搬到前排坐下来,朋朋本来应坐在她们中间,他把椅子搬过去,向我报告说不好坐了。我要求她们让开空档,给朋朋坐。她们怎样也不肯,都说朋朋打人。看来他们对朋朋还有成见,有所戒备,我借机教育朋朋说:
“你还打人吗”
“不打了!”朋朋直摇头。
“他不打人,你们给他一次机会!”阳阳和欣怡还是不做声。
“这天旱上,朋朋还帮忙发接送卡的,给他一次机会吧!”我及时举例让她们看到朋朋的闪光点。
“如果你再打人,他们真的不让你坐前面了!”我再次提醒他。
朋朋最终坐在了第一排。他也比较争气,整个数学活动,一向坐得端正,认真听讲,一点都不要教师提醒,还主动举手到黑板前做作业,我特地给他机会,他果真做对了,我带领小朋友送掌声表扬他。朋朋激动得脸都红了。
教师的表扬或批评,教师对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信任程度,会影响儿童在同伴中的地位和受欢迎程度。当同伴排斥孩子时,教师及时帮忙,引导他们看到朋朋的闪光点,让孩子处在理解、宽容和谐的同伴关系中;教师创造并抓住教学契机,给朋朋表现的机会,使大家看到他的提高,用语言表扬或掌声鼓励孩子,增强自信心,利用班群众的力量激励孩子的学习,树立他的威信,让其他孩子愿意和他交往,同样受到感染和鼓舞。
3、顺势利导,在实际活动中指导孩子进行正确有效的交往。
(1)强化认识,预防为先,规则约束,适时引导。
给幼儿带给充足的游戏活动材料,尽量避免争抢之类的破坏性行为。为了防止幼儿的争抢,我给班上增加了几箱积木,搭积木之前我先强调,大家一齐玩,谁抢就取消他的游戏资格。
一天早上,小朋友又一齐搭积木,搭出各种各样好玩的车子。朋朋走在活动室里转来转去,盯着人家的东西看,我问他想不想借辆玩一玩他回答说“想!”我趁他动手抢之前提醒:“先问人家好不好别人同意了,才能拿。玩好还给人家,要说多谢!”
我先带朋朋向练练借一辆吊车,指导他说:“把你的吊车借我玩一下好吗我玩一会儿就还给你!”练练愉快地说“好的!”我又让朋朋说“多谢!”
朋朋很开心地玩了一会儿。为了巩固练习交往,我推荐他把车子还给练练,再去向阳阳借赛车,他更开心了,借到之后还和阳阳两人一块玩。
活动之前,明确交代规则,进行约束。活动中洞察孩子的心机表现,在孩子产生不良行为前,适时引导,学习商量征求别人意见,在借玩具、搭积木等实际活动情境中练习,巩固交往行为,体验成功,积累交往经验。
(2)利用相关性促进幼儿的学习、交往。
在日常生活、学习和游戏活动中潜力较强,表现主动、用心,受到多数同伴的接纳、喜爱,在同伴中享有较高的地位。孩子的学习和交往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成功的学习、交往相互促进。我们利用这种相关性,如朋朋当小教师指导伙伴订正作业,一方面促进学习提高,另一方面增强交往潜力。
(3)利用孩子喜爱的游戏、操作活动培养自制力,促进交往合作。
朋朋十分喜欢游戏和操作活动,发放材料时我们经常要求他坚持一分钟,在活动中鼓励他耐心完成作业,培养自制力。在主角游戏表演游戏中扮演喜爱的人物、动物,丰富语言表达,加强交往合作。
指导效果
经过我们几位教师和家长的不懈努力,两个多月之后,朋朋有了明显的提高。
当他看到小朋友打闹时,他会说:“打人家,眼睛会红!(意思是会把人家眼睛打伤)把人家打伤了,要送人家去医院!”“打人要被110抓去。”小朋友跌到了,他主动去扶起来,帮忙檫眼泪,安慰伙伴。在一日活动中基本没有攻击人的现象。
朋朋在活动中更加专注,学习提高明显,好几次做数学作业,完成速度都在班级前几名,手工作品多次参加展出。
他会与教师小朋友商量、征求意见“教师,我也想搭积木。”、“分给我一些积木好吗”、“我和你一齐玩呼啦圈好吗”等等。
他主动要求当值日生,发放接送卡,整理玩具图书等,小朋友们越来越喜欢和他一齐玩。
反思
1、本研究主要关注幼儿的交往表现。我们的预期目标是存在交往问题的孩子能尽快趋于正常,到中班基本能和其他幼儿一样遵守常见的规则,妥善解决问题,与同伴友好交往。目前,朋朋也喜欢表现自我,能够帮忙别人,期望受到关注、肯定和夸奖,小朋友不再排斥他。但他在群众生活中规则意识还要增强,有时还需要教师的提醒和督促,处于他助到自助的.过渡期。我们认识到对孩子的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程,他的点滴提高都让我们对他充满期盼和信心。同时,需要我们用更多的爱心、耐心以及高度负责的精神去帮忙和等待。
2、朋朋的不良行为还有反复的现象。偶尔有拉别人衣服、摸辫子等骚扰行为。假期返校刚开始的时候,表现更为明显。我们还发现孩子身上有伤痕,及时与孩子谈话,了解到家长有时还有暴力或体罚的过激行为,导致朋朋产生了逆反心理,表现出对立情绪。我们与家长做了深入细致的交流,指导他们统一所有家庭成员的教育观念,保证幼儿园有效的做法向家庭延伸,同时要求家长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一对一的优势,更有效的指导帮忙孩子。
3、朋朋和大多数孩子一样活泼好动,他在玩玩具、玩沙、搭积木、做游戏、玩打击乐器等活动中个性专注,我们有针对性的安排,让他参加到喜爱的活动中,少有空闲去攻击别人,减少破坏的机会。
4、交往潜力与孩子很多方面的发展都有关联,朋朋在拍球、画画方面动手潜力较差,缺少兴趣,坚持时间不长。我们和家长共同努力,发展动作协调性,培养自制力。和孩子一齐看书,引导他观察,给孩子讲故事,指导他回忆,持续一段时间的安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孩子生理心理素质的整体提高。
5、对朋朋的关注和指导,我们很重视,但并不表现出刻意地去做,而是渗透在一日活动的环节中。不在同伴面前过分强调他的缺点,也不让他自我和同伴感觉到特殊,适时当众表扬提高,增强信心,树立威信。关注帮忙但不包办,逐步放手,让他走向独立,纳入普通正常发展的轨道。
6、如今的朋朋已上中班,我们还将利用专门性的社会活动《我是班级小主人》、《我们都是好朋友》,加强对孩子的交往教育。
篇10:幼儿园案例分析
聪明好动的晨晨
一、幼儿基本情景幼儿:晨晨年令:4岁班级:中班性格:聪明可爱,活泼好动,没耐心二、特殊表现〈一〉”我第一名,一百分!“晨晨是我班小班升上来的小朋友,他活泼好动,思维敏捷,双手总喜欢摆弄些插塑、小人书、电动小玩具等动西,上课时他总是第一个举手回答问题,教师问听懂了没有,他总是响亮地回答:”听懂啦!“,绘画活动开始了,他趁教师不注意,拿着记号笔在画纸上、桌布上乱涂乱画,要不,就去岛乱旁人绘画,当教师走近他时,他就对你笑嘻嘻的”教师我不会画。“让你又好气又好笑。
二、好动,随心所欲,缺乏合作精神。
虽然他反应快、灵活、爱动脑,是个聪明的孩子。但他好动管不住自我,上课不遵守纪律,插嘴、坐不住……在一日生活环节交接时,如餐点前后、晨接段等类似这段时间里他总是拿些教师教具、小人书、油画棒、教室内作品陈设等等玩或摆弄;在区域活动时发生争执现象,经常有小伙伴告状”教师,晨晨又……“教师们都说带他很费精神,一不注意他就添乱……与家长交流,爷爷说在家也是这样,好动,管不住,所以巴不得他天天上幼儿园,省事。
三、案例分析
(1)家庭教育的原因,由于老人的宠爱倍至,尽其所能满足其需要,在园显得随心所欲,教室里想拿什么拿什么。
(2)缺少玩伴,由于现今都是独生子女,他与其他孩子玩耍机会少,常常只他一个人在家里玩,使他难以体会到与他人合作游戏的欢乐。
(3)天资聪颖,思维敏捷,理解本事强。
四、采取措施幼儿教育是孩子一生中最基础的教育,它的基础打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鉴于以上这些原因,我们采取了以下的措施:
(1)、与家庭合作,进行一致性教育。
在一次放学后,和晨晨的妈妈进行了一次长谈,向她反应了晨晨在园的这些情景,并向他宣传”合作“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期望能够引起重视,对他平时的教育工作提出了几点提议,比如,对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我们满足;多带孩子与他人交往,在其交往过程中出现问题时不要过多干涉,平时能够和孩子共同游戏,让孩子慢慢体会到合作游戏所带来的欢乐;当孩子有了点提高时能给予鼓励。在和我的谈话中,晨晨的妈妈渐渐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似乎有点紧张,几次问”那怎样办,那怎样办?“我告诉他,只要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并重视它,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多关注这方面的表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有什么问题能够经常和教师交流,相信阳阳会有所转变,听我这么一说,她慢慢平静下来。
(2)、让孩子清楚一日常规要求,明白自我该怎样做是对的。
在我们日常生活、作业、游戏过程中,我注意告诉阳阳正确的方法,告诉他怎样就叫守纪律,怎样在上课、游戏中进行合作,比如搭积木或游戏前,就大家一齐商量,分工合作;遇到矛盾时,要协商解决问题;当玩具或游戏材料不够用时,可相互谦让、轮流或共同使用;当同伴遇到困难时,要主动用动作、语言去帮忙他;当自我遇到困难时、一人无法解决时,能够主动找小朋友协助,等等。经过这些具体的合作情景,帮忙他逐渐习惯与伙伴合作游玩,在合作中学会协调。
(3)、有了改变、有了提高及时鼓励和表扬当晨晨能排队参加晨间活动并欢乐置身其中,当他端坐在位子上进取举手发言时,当他能安静坐在位子上进餐……我们都表扬他”晨晨最安静,晨晨最守纪律,晨晨最棒!“当晨晨做出合作行为,能较好地与同伴一同合作学习或游戏,我都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如,”你能商量着、合作着搭,真好!“”你们俩配合得真好!“,并在《一日生活表现优秀表》中添画五角星,每周五评给小红花,给与精神奖励。
五、矫正结果:
经过这几个月的教育,帮忙,引导,晨晨小朋友基本上改变了好动的性格。此刻这个孩子、常规意识、合作意识增强了,在日常活动中乐于和同伴交往、分享,并在同伴中也有必须的地位,脸上常漾溢着笑容,举手投足显得更自信了。家长反映,此刻我的孩子听话、懂事多了。
在教师进取的教育、鼓励和有效的引导下,晨晨养成了良好的一日常规习惯,守纪律了;他的合作意识与合作本事逐步而有效地得到培养。
篇11:幼儿园案例分析
小舞台
情景描述:
又到了区角游戏时间了,慧慧和几个小伙伴还是选择了”小舞台“进行游戏,我看了一下,在平时的其他的活动中慧慧也是和她们一齐玩的多,只见她们到了”小舞台“后就开始分配起主角来,慧慧今日轮到的是伴奏,只见慧慧听着音乐敲起节奏来,还边敲边唱呢,那样貌和平时的她真是判若两人,看着这副情景,我在想这不是个教育的好机会吗,于是我对慧慧说:”你真棒!"慧慧听到我的表扬后,立刻停止了敲奏,一副难为情的样貌,说真的,我真没想到我的一句表扬会带来这样的效果,我想可能是这小家伙怕难为情吧,我就悄悄走开了,我刚走进教室,就听见外面的敲奏声又响了起来,我偷偷看了一下,慧慧又恢复刚才的活泼开朗的样貌了。
分析与反思:
慧慧今日这一表现说明她并不是一个完全内向的性格,她的内项是在必须的情景下在表现出来的,其实,这也是孩子两面性性格的表现,她在和她熟悉而又喜欢的小伙伴面前的面前表现得是那么活泼在见到教师或者陌生人时却那么的沉默,我想要改变慧慧的这一现象,首先就是让孩子经常接触一些陌生的人和事物,仅有先去接触她才能适应和理解,渐渐地她就会表现得自然大方了。
篇12:幼儿园案例分析
一、案例描述
午睡起床时,孩子们正在穿衣服,从活动室中传来了浩浩惊喜的声音:“肥皂?今天我们吃肥皂?”
“吃肥皂,今天我们吃肥皂!”孩子们欢快地叫着。
“老师,今天的点心是肥皂。”航航和欣欣跑过来告诉我,语气中流露出一丝神秘。
“哎呀!真的吃肥皂?”我走到活动室一看,今天的点心是橘黄色的年糕,乍一看还真像彩色肥皂呢。我拿起一块年糕自言自语:“真奇怪,今天居然请我们吃肥皂!”同时故意露出一脸惊喜和疑惑。
“哈哈,老师真的以为是肥皂!”孩子们窃窃私语,那是他们在笑话我连年糕都认不出来呢。
我提了个问题:“看,这肥皂还像什么?”
“像电脑中的键盘。”“像个小枕头。”“像一张桌子。”“像一块毛巾。”……
我说:“你们要是吃肥皂,可别边吃边吐泡泡哦!”
“啊?吃肥皂,嘴里吐泡泡?”“我们的嘴里会吐肥皂泡?”孩子们被我的话逗乐了。
动动说:“我听过一个故事,小蜗牛吃了一块草莓形香皂后,从嘴里吐出来许多肥皂泡,泡泡还带着小蜗牛飞上天了呢。”
“对哦,吃了肥皂会吐出泡泡。要是你们边吃肥皂边吐泡泡飞上了天,我可怎么办?”我紧锁眉头说。
“哈哈哈……我们要是飞上了天,老师就抓不住我们了。”孩子们大笑。
我更愁了:“那可糟了,中五班25位小朋友都吐着肥皂泡在天上飞,可老师只有一个。我怎么才能抓住你们呢?”
哲哲说:“老师别怕,你坐上直升飞机到天空去抓我们,把我们一个个抓回来!”
我连连点头:“这个主意好!”
文文说:“老师,你拿一张渔网撒向天空,把我们都网住,带回来。”
我赶紧拍手:“这个办法不错,叫一网打尽。”
航航说:“老师,你拿一根长绳子抛到天空中,让我们抓住绳子,然后把我们一个个拉下来。”
我竖起大拇指称赞道:“这是个妙计,只是老师要花很大的力气。”
添添说:“我的办法是让老师坐上热气球,飞到天空中把我们抓回来。”
寅寅说:“让老师变成翼龙来抓我们。“
浩浩说:“让老师变成奥特曼来抓我们。”
孩子们积极、投入地想着各种办法。我把年糕分给孩子们,他们吃得津津有味,似乎在期待着有肥皂泡把他们带到天空中去。
吃完点心后,我和孩子们一起到户外玩起了“飞飞抓抓”的游戏。孩子们乘着肥皂泡在天空中“飞舞”,我则想尽办法去抓他们……
二、案例分析
这是一则随机教育的案例,体现了一日生活皆课程的教育理念和教师把握教育契机的能力。
案例中师幼互动积极、愉快,教师以孩子的视角看孩子所看,想孩子所想,达到了较好的互动效果,其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1.认同孩子的联想,接纳孩子的情绪反应。
孩子把点心说成肥皂,这是一种联想。教师从中看到了孩子有关肥皂的已有经验。对此,教师既不否认,也不简单肯定,而是故作惊喜和疑惑。此时,教师的神情和语气传递给孩子的是对联想的认同和接纳。
整个事件中,孩子出现了惊喜、兴奋等情绪,对此,教师予以接纳,从而营造了安全的心理氛围,使孩子敢想敢说。
2.顺应孩子的思维特点,提供想象的空间。
教师对于“肥皂”一说所表现出来的疑惑、好奇,让孩子们快乐无比,更激发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为他们后面的想象提供了支持。
教师提出的“这肥皂还像什么”的问题拓展了孩子的思维,促使孩子们运用已有经验进一步联想。而教师的“吃肥皂——吐肥皂泡”的联想更是调动了孩子的经验,引发了孩子无限的想象。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孩子们的已有经验被充分激活,于是,动动说出了小蜗牛吃香皂吐泡泡的故事情节。显然,这样的故事充满趣味。教师利用这一信息适时抛出了第二个问题:“要是你们边吃肥皂边吐泡泡飞上了天,我可怎么办?”孩子们的思维瞬间活跃起来。此时,孩子们已从联想转为解决问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在表述自己想象的情节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3.尊重孩子的想象,给予支持性的回应。
孩子们积极地运用已有经验想象着各种教师抓小朋友的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是一个有趣的情节。一幅生动的画面。孩子感受到的是想象的乐趣,此时的气氛是积极愉快的。
面对每一位孩子的想象,教师都专心倾听、具体反馈,给予尊重和支持。如教师用点头、拍手、竖起大拇指等动作表示对孩子想法的赞赏,用“这个主意好”“这个办法不错”“这是个妙计”等短句表示对幼儿积极思考的鼓励和肯定。
教师回应的每一个神情、每一个动作都给了孩子极大的鼓舞,孩子们感受到的是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在提供支持性回应的同时,教师还善于提升孩子的已有经验,帮助孩子丰富词汇和表达经验。有了教师的支持性回应,孩子们表现得十分自主。
4.调整角色定位,以孩子的视角体味童真。
在整个互动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在引领者、支持者和合作者之间相互转化。在引导孩子的思维从“像什么”到“怎么办”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领者。而当教师以孩子的视角去看孩子看到的世界、去理解孩子的言行时,教师就是孩子的伙伴。于是,面对“肥皂”时教师会疑惑,面对“小朋友被泡泡带上天空”时教师会发愁,面对“抓泡泡”的方法时教师会鼓掌……教师用童心和孩子们一起游戏、享受。教师的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都会使幼儿提升自信心,感受由联想带来的愉悦,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三、随机教育中促进师幼互动有效性的建议
1.树立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浙江省学前教育保教管理指南(试行)》都提出了“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即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每个环节都是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蕴含着很多随机教育的契机。教师只有树立一日生活皆课程的意识,才能运用自己的智慧迅速做出价值判断,把握教育契机,并及时进行有效互动,促进孩子的发展。要提升随机教育的能力,需要教师拥有敏锐的观察力、灵活的应变能力和丰富的知识。
2.做到心中有目标,眼里有孩子。
随着课改的深入,以幼儿发展为本,致力于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应成为学前教育工作者的行动指南。因此,教师要依据幼儿发展目标,依据自己对幼儿细致的观察,从他们的活动中敏感地捕捉蕴含的教育价值,给予及时而适当的引导。而这就要求教师心中时时有目标,眼中处处有孩子,使课程寓于过程之中,寓于生成之中,寓于师幼互动之中。
3.形成平等、民主的互动氛围。
师幼互动是幼儿园最核心的人际互动。在一日生活中,多数教师比较关注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和小组活动中的互动,而忽视生活活动中的互动,往往在生活活动中扮演组织者、指导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导致幼儿的生活活动环节沉闷、无趣。建立平等、民主的师幼互动氛围,依赖于师幼间积极良好的情感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善于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以孩子的视角去看孩子看到的世界,用智慧点亮生活活动的教育价值,使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篇13:幼儿园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洁洁是一个文静内向的小女孩,还稍稍有些胆小,不光怕生人,甚至连教师家长都害怕。可能是由于爸爸妈妈工作比较忙,平时由奶奶扶养。奶奶性格比较急躁,经常惹得孩子不敢大声说话的缘故吧。
案例描述:
早上来园时,奶奶着急地对我说:“昨日,洁洁的铅笔只剩两支了,其它的都被昊昊拿走了。”说完,便把洁洁推到教师前面,“你怎样这么笨啊,铅笔也会让别人拿走。”只见洁洁想说又不敢说,眼睛里装满了泪水,牙齿咬着嘴唇,无奈地拉着自我的衣角。
奶奶走后,我把洁洁叫到我面前,耐心地询问她昨日的事情。她开始低着头,见我信任地看着她,就小声地说:“昨日我看见昊昊的铅笔没带,就借了一支给他,他夸我的铅笔很漂亮,我想我家里还有很多,就送了两支给他。”“是吗?原先是这样,那奶奶为什么会认为是昊昊把你拿走了呢?你告诉奶奶是你送给昊昊的吗?”我微笑地追问她。洁洁委屈地说:“奶奶发现我的铅笔少了两支,就说我是笨蛋,我说给昊昊了,她就说是昊昊自我拿走了。”
和洁洁谈完之后,我又问了昊昊,和洁洁说的一样,这两支铅笔是洁洁送给他的。昊昊还特地带了另外两支铅笔,交到了洁洁的手上:“你送给了我两去铅笔,我告诉了妈妈,妈妈也买了两支,让我送给你。妈妈还说,这叫礼上往来,嘿嘿!”
分析和反思:
大班的孩子已经具备了较强的交往本事,见同伴的文具没带,就能相互借用。当同伴夸自我的文具漂亮时,就想到了赠送和分享。这其实是孩子之间有价值的交往行为,洁洁的奶奶没有很好地理解孩子的心理。洁洁尽管很内向,但她的内心渴望交朋友,并拥有同情心和分享意识,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当奶奶发现洁洁的铅笔少了两支时,直接认为是洁洁没有保管好文具,一味地责怪孩子,没有给孩子解释的机会,甚至误解孩子。
晚上离园时,我将我了解到事实的真相告诉了洁洁的奶奶。并将两个孩子叫了过来,把事情的经过和洁洁的奶奶说了一遍。我对她说:“洁洁是一个十分懂事的孩子,她看到小朋友没带铅笔,就想到了帮忙别人,真的很乖!我们要一齐鼓励她!瞧,昊昊今日也送了两支给洁洁,孩子们已经懂得礼上往来了呢!”
洁洁的奶奶觉得我说的话有道理,就对洁洁说:“那你怎样不说呢,说了奶奶就明白了。”洁洁重重地点了点头,她的眼里又涌上了泪花,我想,这必须是得到理解后幸福的眼泪。
篇14:幼儿园说课稿格式及案例分析
幼儿园说课稿的格式
一、说课的内涵
说课,就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根据。说课就是全面面阐述和完善教学设计的过程。再简单的讲就是要说清: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教师在说的过程中不仅要将教学方案说出来,更要将隐含于教学方案后面的设计思想、教育理念、具体依据说出来。由显说隐、由隐论显。
二、说课的基本格式
说课的基本框架
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三、说目标四、说准备 五、说教法、学法 六、说流程 七、是亮点或特色
(一)说教材:分析教材。题目、来源,即从何而来、为何而选
说教材内容就是通过分析所选活动主题的内容特点,指明它在整体或主题网络教学中的地位。所以教师首先必须说清楚此次活动的内容是什么及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内容。 推荐微信关注公众号 教育联盟之精英学习圈 幼教人自己的微信平台!
(二)说学情:说幼儿现状简要分析主要包括幼儿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状况,幼儿原有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掌握情况、智力的发展情况;幼儿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幼儿的兴趣,动机,行为习惯,意志等发展状况。
(三)说目标:如何确定目标——情感、认知、能力。目标贵在挖掘。挖掘的前提是对教材的分析。目标的评价重点在是否明确、是否具体、是否可检。与此同时,要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原因或突破的方法。
(四)说准备:说活动准备,包括活动前的准备(家长工作、社区协调、环境创设、资料收集、幼儿园活动等),活动中的准备(即有关玩具、教具等材料,包括幼儿用书、教学挂图等)。活动准备是为让幼儿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因此,活动准备必须与幼儿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
(五)说教法、说学法
1、说教法:教学方法是教师有效地传递信息、指导幼儿的途径,说教法主要说明在本次活动中将采用的教学方法和运用的教学手段,以及这样做的原因,要着重说明自己其中独创的做法,特别是培养幼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体做法。说教法时注意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幼儿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情况等,来说明选择某种方法或手段的依据。
2、说学法:说学法就是说明幼儿要“怎样学”、“为什么这样学”的环节,教师要说出教给幼儿哪些学习方法,培养幼儿哪些能力。教师在说学法时要说出活动中幼儿怎样学习、依据是什么;自己在活动中如何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引导幼儿主动、积极探索的;还要讲出怎样根据班级特点和幼儿的年龄、心理特征,运用哪些教育教学规律指导幼儿进行学习的。
在现在的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常用多通道参与法、体验法、操作法、小组合作法、观察法等学习方法。
(六)说流程:这环节往往是拉大说课距离的环节。要点是什么?怎么说才是流畅的?受听的?
一般要说清“总共有几大环节”“各环节的主要目标”。分环节讲清“教什么”、“怎样教”——如何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如何保证重点难点的突破、如何保证所有孩子最大限度地达成目标。这要从“选择什么教学方法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如何引导幼儿学习”、“如何训练帮助幼儿在情感、认知、能力等方面获得提高”以及“为什么这样教”这几方面说。
(七)说特色与亮点:说课的核心在于说理,重点要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如何突破。因此在对自己设计课程中的思维活动进行审视后,要突出说明自身的教学风格与特色。最与众不同的,要多角度挖掘。
三、说课的原则:
1、反思性原则 2、生成性原则 3、关注幼儿发展原则 4、创新性原则
四、说课的技巧
说课整个是动态生成的过程,有听众,你能否调动听众的情绪和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说课的成败。所以在说课准备、说课过程中要注意几个问题:
1、课前说课是课前的预案,想像空间圈较大,所以说课设计要根据对内容的理解,给自己的说课赋于一些基本思想。
2、因说课准备时间较紧,在课前说课可先准备好各领域课程的框架,使目标心中有数。重点去考虑教学设计的框架,以提纲的形式写下来,特别要记下幼儿的特点,问题和需要以及教育对策,遇到不熟悉的教材要仔佃分析教材的价值与内涵,教材与幼儿发展的关系,然后再确定目标。
3、说课整体要流畅,不作报告式,流水式的介绍,流程中许多分环节的介绍过度要自然。
4、说课要有层次感,不要面面俱到将说课说得很细,因为说课只是教学预案。要多谈谈幼儿在学习中可能碰到的困难和教师的教学策略。
5、说课要自信。富有激情和个性的说课才能感染听众,但同时也要针对自身注重扬长避短。
大班社会活动:“垃圾”回家(说课)
一、说活动教材
“纲要”中指出,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 “垃圾回家”是“绿色家园”主题活动中的一个内容。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美丽的花坛旁边有人们丢弃的果皮,随手乱扔纸巾。这种现象潜移默化地影响下一代对待生活的态度。幼儿期的生活还处在他律的阶段,他们并不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别人这样做,他们也会这样做。作为老师应该让幼儿或得正确的情感体验,要让幼儿明白不文明行为对我们的社会、生活所造成的危害,要让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关心、爱护周围的环境,关注自身的生存空间,养成讲卫生、爱清洁、爱护环境的好习惯,使他们在内化的过程中成为良好行为习惯的宣传者、执行者,并将良好的习惯泛化到周围人身上,从中找到快乐。选择“垃圾回家”作为教材,使幼儿了解我们生活中的垃圾,哪些可以再利用,哪些不可回收,哪些是有害的,让幼儿在丢弃时能做到分类投放,真正做到让垃圾“回家”,萌发幼儿爱护生存环境的情感,从小帮助幼儿树立环保意识。
二、说活动目标
1、活动目标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水平,本次活动的立意旨在要求幼儿从自身做起,从日常生活点滴小事做起,并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进而将环保意识提升为一种生活习惯,特制订以下活动目标:
① 帮助幼儿了解垃圾的来源,认识其危害,并能区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及有害垃圾。
② 养成不乱丢弃垃圾的好习惯,建立初步的环保意识。
③ 引导幼儿愿意为维护环境卫生作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2、活动重点:帮助幼儿区分垃圾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和有害垃圾。
3、活动难点:是为环保宣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三、说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事先收集一些废旧材料,教学课件、教学录象2段(整洁和脏乱的小区环境)
2、知识准备:请幼儿观察居住小区环境及周围的环境,和父母一起讨论收集有关生活中的垃圾及相关图片。
四、说活动流程
环节一:了解垃圾的来源。
采用播放录像(整洁美丽的小区,家园又脏又乱的小区的景象), 提问讨论:
你们喜欢哪个小区?为什么?垃圾从哪里来?垃圾有什么危害?
环节二:了解垃圾的分类及处理。
播放教学软件:垃圾的分类与处理
垃圾可以分成几类?哪些垃圾可以重新回收?我们该怎么做?
环节三:送垃圾回家游戏
亲身尝试,将实物垃圾送到环保垃圾筒内。
“你们认识这个垃圾筒吗?为什么他们有不同的颜色?“可回收是什么颜色?不可回收是什么颜色?有害垃圾是什么颜色?你们能将他们送回家吗?
环节四:设计环保标志
结合自身说说我们该如何保护环境,引出设计“环保标志”
“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我们该做些什么?”
延伸活动:收集废旧材料,投放在活动区中,实现了空间、时间上的开放式教学,具体内容如下:
五、说活动特色
1、生活理念的教育。此次选材贴近幼儿的生活,设计理念来源于生活,通过垃圾引出环保,从生活中小事体现环保这件大事,以小见大,激起幼儿关注生存的环境,树立环保意识,并在动手、动脑、动口的活动中,获得了无穷乐趣,也懂得环保从身边点滴做起这个道理。
2、先进的视听教育手段。多媒体技术将图、文、声音、像为一体,形象、生动展现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
3、可持续发展理念。一次活动只是一个开始,是其他教育活动的引子。通过本次活动,使幼儿更多地关注我们生存的空间、生存的环境,这是本次教育的潜在效应。体现了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中班健康说课稿:注意安全
一、说教材
1、设计意图:中班的幼儿个性开始形成,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急于想去探索与体验,却往往忽视了自身的安全。《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工作首位。”为了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安全观念,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所以我精心设计了《注意安全》主题活动,此活动来源于社会生活,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视野。
2、活动目标: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为满足幼儿的认知能力、情感需要,我把本活动的目标定为:
认知目标:
1)通过案例让幼儿知道日常生活中存在危险的地方和危险物品。
2)认识标记“注意安全”。
能力目标:让幼儿知道危险物品不要碰,学会保护自己。
情感目标:引导幼儿乐于交流讨论,激发幼儿的想像力。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3、活动重、难点
重点:让幼儿了解生活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学会避免这些不安全因素发生危险的方法。
难点: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4、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课件《小心电老虎》、《咬人的机器》、教学挂图《我会注意》及安全标记。
经验准备:事先与家长联系,让幼儿找出家里的危险物品和危险地方。环境准备:完成一半的主题墙。
二、教学方法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实际情况,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故事导入法、提问启发法、直观演示法、交流讨论法等。
三、学法指导
《纲要》中指出,教学活动应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幼儿采用的学法主要有:观察分析法、讨论法、互动法、感官参与法等。
四、教学程序
1、教师讲述故事及播放课件,让幼儿了解生活中的不安全因素:首先我根据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主要地位,有意注意不稳定的特点。运用丰富的表情讲述故事《丢丢》。讲完后,提出问题:“丢丢做了一件什么事情,结果怎么样?”“如果我们小朋友遇到了这样的事情怎么办?”接着,播放课件《小心电老虎》,动画片里的卡通人物形象生动有趣,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幼儿观看完后,我又提出问题:丢丢又做了一件什么事情?结果怎么样?为什么把电叫做电老虎?生动的故事和有趣的动画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既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又能增强幼儿的记忆。让幼儿感知到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不安全因素。
2、结合教学挂图,了解生活中会遇到的危险物品,让幼儿学会自我保护:我让幼儿观看实物图片。图片来源于生活,幼儿觉得十分自然,生活化。直观的教具吸引着幼儿,各种方式的提问又能让幼儿获得安全知识。我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帮助幼儿了解生活中会遇到的危险物品,让幼儿学会自我保护能力,使幼儿更深入地学习安全知识。
3、寻找幼儿园里的危险之处,讨论解决方法并认识标记: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是活泼好动,积极动用感官。因此,我让幼儿寻找幼儿园里的危险之处,这样既符合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又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通过讨论,得出标记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因此我设计了“认识标记”和“张贴标记”两项活动,这样不仅使幼儿获得了丰富的感性经验,而且使他们体会到活动的乐趣。
4、回忆家里的不安全因素及播放课件,让幼儿知道不能碰危险物品:因事先与家长联系过,所以回忆家里的不安全因素这个环节幼儿有了一定的经验,让幼儿进行热烈讨论,可充分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接着播放课件《咬人的机器》,让幼儿进一步了解生活中的危险物品以及不能碰这些危险物品,学会保护自己。
5、布置主题墙延伸:幼儿有了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提升后,最后我与幼儿一起完成主题墙的布置。我把生活中的一些危险行为和安全行为做成小图片分给幼儿,请幼儿把安全行为图片贴在“红花标识”里,把危险行为图片贴在“危险标识”里,这样,既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巩固了安全知识,又让幼儿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本次活动我除了用自己亲切的形象,饱满的情绪感染幼儿,还通过以上教学环节,使幼儿逐步把课堂中学习的知识迁移到现实生活不安全因素的解决上来,使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的学习安全知识。
幼儿园说课稿:《小乌龟开店》
一、设计意图
随着主题活动《奇妙的世界》的进行,小朋友们对各种动物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动物们各自与众不同的外形特征,对孩子们特别有吸引力。故事《小乌龟开店》情节简单有趣,形象鲜明突出,贴近幼儿生活,易于幼儿理解。中班幼儿通过家庭、社会活动、角色游戏等途径对成人社会的不同工种及其特征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并表现出了较为浓厚的兴趣,他们乐于模仿、表演,乐于借此进行游戏、交往。而“小乌龟”这一动物形象是幼儿所熟悉喜爱的,而且有着鲜明的外形特征,较易引发幼儿的多种联想。纲要中指出“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中班语言活动《小乌龟开店》恰恰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让幼儿在讲述中懂得每个人各有优点,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
二、目标及重难点定位
《幼儿园教育纲要》语言领域中提出 :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活动的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确立了情感、认知、能力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标为:
1、乐意参与讲述活动,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
2、引导幼儿根据乌龟的特征大胆思考和想象,帮助小乌龟开店。
3、引导幼儿根据动物的不同特征大胆想象,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我确立了目标的整和观、科学观、系统观,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纲要》的基本点是以儿童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方法、过程的设计上努力体现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现代幼儿教育理念,把“乐意参与讲述活动,并能根据乌龟的特征大胆思考和想象,帮助小乌龟开店。”作为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
幼儿虽然对动物的不同特征感兴趣,但由于受到能力、经验的限制,在语言表达方面不完整,不敢大胆坚持、发表自己的意见。因此把“能根据动物的不同特征大胆想象,并能用语言大胆地表达出来。”作为本次教学活动的难点。
解决策略: 从幼儿的心理角度出发采用:A成就激励法 B榜样示范法
从幼儿的认知特点出发采用:A观察法 B言语提示法
三、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和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1、制作电脑多媒体课件;2、操作图片、动物卡片若干。
四、活动流程及目标达成策略
根据中班上册幼儿学习语言和年龄的特点,结合幼儿园教学工作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以下三个环节:
1、提出疑问、激发兴趣。
“小乌龟也想开一家店,可是开什么店好呢?”“小乌龟拿不定主意了,还是让我们和小乌龟一起去看看别人都开了些什么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一开始,我就提出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来观看动画,为下面的讲述作铺垫。
2、观看动画、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帮小乌龟开店。
这一环节通过边观看动画边思考问题“大象开了什么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猜猜大象怎么会想到开花店的?听听大象是怎么说的?”等等,再完整欣赏故事,让幼儿乐意参与讲述,并大胆地把自己所看到的、所想到的表达出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它是解决活动重点,突破活动难点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3、活动迁移、找“老板”。
主体升华,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为商店找“老板”,参与活动,在前面活动的经验上幼儿会更有主见地作出选择。
五、设计亮点
1、讲述在前,故事在后。
我在设计这一活动时,打破以往上语言课的常规模式,如先讲故事,再请幼儿回答的方式。我设计成讲述在前,故事在后的形式,让幼儿作为活动的主角,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思考、想象,大胆讲述,更好的理解故事的内容,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随着一幅幅画面的出现,激发小朋友的兴趣,运用画面提供的线索,让幼儿尽情想象,并勇敢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
2、开放式教学情境:本次活动采用了开放式提问、开放式情境。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提问的恰当与否非常关键,而传统的语言活动的提问,比较单一、封闭。开放性提问则是一种全新的提问方式,它是以幼儿为主体,强调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水平,引导幼儿自己观察和认识世界,从而建立起全新的师幼互动关系的提问方式,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幼儿思维的独创性、变通性、精密性,不有利于锻炼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纲要解读》明确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就是要为幼儿提供相互交往、交谈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在请幼儿为商店选择老板这个环节中,我给幼儿充分自由选择的空间 ,用开放式的提问让孩子们大胆讲述自己的观点。
而整个教学活动贯穿了开放式提问,尽量让幼儿在答题时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小螃蟹每碰到一个朋友,我就提出问题:“大象开了什么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猜猜大象怎么会想到开花店的?听听大象是怎么说的?”等,从而唤起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记忆,增加了他们讲述的机会。
篇15:幼儿园教育案例分析
—让我们牵手,一起走进孩子的世界
案例产生的背景:
当前,我国幼教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时代要求幼儿教育的目的应由只对幼儿传授知识技巧转向提高幼儿素质,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上来。然而幼儿教育不仅仅是幼儿园教育,它是幼儿园、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
我班幼儿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在生活上得到了父母的关注,物质上得到了充分的满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如果教育得法;成才率会很高,否则适得其反。幼儿不仅要有一个充实的物质环境,更需要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
《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因此,我们在家长工作中,积极从情感入手,主动与家长联系,真心、真实的去帮助家长解决教育上的难题,共同关心孩子的进步与成长,达到同步教育。 案例实录:
我们班有个小朋友叫李佳妮,天真、活波、可爱。有一天,她神情忧郁,不爱吃饭,不想参加游戏。当我蹲下去,同情的问她的时候,她的大眼睛回避了我的目光。我说:“好朋友,看到你的这个样子,我的心里好难过。你有什么困难,请告诉我,我会帮助你的”。她“哇”一声扑进了我的怀里:“爸爸、妈妈吵架了,妈妈不要我了。”“不会的,老师来帮助你”。我安慰她。
晚上,我和她的母亲谈了很久,她泪流满面。我帮助他,分析它们之间的“战争”,只是一些琐事的积累和误会。我说:想想你们恋爱的情景,希望你冷静一下,重新开始。由于你们的争吵,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多大的创伤,孩子会因为你们的不和睦而变得郁郁寡欢”。我又说:“只要佳妮在我班一天,我就要为孩子负责,因为我实在不忍心看孩子那张痛苦的小脸”。事后,我又劝孩子的父亲,要他学会体贴妻子,关心孩子,担负起做丈夫和父亲的责任。
在这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用心观察佳妮父母的情况,随时做一些工作。为此我设计了两次联谊活动——“全家长”节目。通过这个节目,使佳妮父母深受感动,关系有了很的大好转。“五一”前我问佳妮:“老师一看见你那快乐的小脸,就知道爸爸妈妈和好了,是吗?”她说“爸爸外出打工了,不在家。爸爸打电话给妈妈,说妈妈过生日时,爸爸要送她一条漂亮的项链。”噢,多么真切的希望和灿烂的笑容呀!儿童节后,佳妮像一只快乐的小鸟飞到我的身边说:“爸爸、妈妈带我去儿童游乐场玩了。”那神情令我无限的欣慰和轻松。我为又一个家庭恢复了往日的温馨,为又一个小朋友绽开了笑脸而高兴。
之后,我又在班级举行了绘画比赛,题目是: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孩子们用自己的小手和五颜六色的画笔绘出了一幅幅精彩的图画。他们都把自己的爸爸妈妈画得非常漂亮。然后,我把这些作品布置在活动室中,请家长和孩子们共同欣赏。这次活动同时也是一次亲子活动,加深了父母与孩子的感情,同时使家庭更加温馨和谐。
是孩子把老师和家长紧紧连接在了一起,又是老师和家长的共同教育,促进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案例分析及反思:
幼儿园教育是多层面,多元化的综合系统工程,是家庭、幼儿园、社会密切结合的综合整体,在实践中,我们的认识不断得到深化。幼儿良好的素质培养,单靠幼儿园老师教育而得不到家长的密切配合,将流于形式,成为空谈。家庭环境、家长素质、家庭成员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其渗透性之强,影响之大是不容忽视的。
通过李佳妮小朋友的事情,是我深切感到一个完整温馨的家庭对于一个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有多么深的影响力。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有责任观察,注意每一位幼儿的情绪变化,发现问题,及时与孩子沟通,并与家长取得联系,想办法帮助解决问题,令孩子恢复天真、活波的精神状态。作为家长,要配合幼教老师的工作,共同为诱饵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生长环境。
家园手牵手目的就在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家长和老师有共同的责任感,一起走进孩子的世界!让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落实到“提高幼儿教育”的目标上。
篇16:幼儿园教育案例分析
学会爱
独生子女的现状,造成了绝大多数家庭把几乎所有的爱和关注给予了孩子,孩子从出生开始,就由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围着他转。他所需要的一切都被大人包办代替,并且认为他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父母亲无原则的爱,客观上造就了孩子的自私的习惯,不知道自己还需要去爱别人、关心别人,更无法体会到爱别人的乐趣。
在我们班,就有很多这样不会爱的孩子。在幼儿园里,他们并不让人觉得是个不会爱的孩子,但在家里就是一个十足的小霸王,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谁都不怕,反而是他们千方百计的依着他,怕他不高兴。
案例过程:
一、翔翔的奶奶来接他了,本来翔翔是很开心的在和小朋友玩,一看到奶奶,问奶奶:“带什么好吃的了?”奶奶说:“呀,今天来的匆忙,没有带。”翔翔的脸立马多云转阴,奶奶呢,则对着孙子点头哈腰„„
分析: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被各种各样的爱包围了,孩子没有得不到的要求,所以,在父母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时,孩子是不能接受的,也不会体谅父母,只会埋怨。试想,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会是一个爱父母的孩子吗?连自己的亲人都不爱,他又会去爱别人吗!适当的对孩子说“不”,其实是对孩子的爱。
二、今天是笑笑妈妈来接她的,妈妈今天看起来脸色不太好,笑笑说放学了要去超市,妈妈说:“孩子,今天就不要去了,妈妈今天身体不舒服”,可是笑笑根本没想着妈妈的身体,而是想着自己要去超市,哭哭啼啼,结果,妈妈还是答应了。
分析:在很多孩子的家里,父母把孩子爱的机会垄断了。如:爸爸下班回来了,孩子想给爸爸挂衣服,放东西,可是爸爸说:“算啦算啦,你还小,自己去玩吧!”孩子处于萌芽状态对别人爱的意识被爸爸的一句不用挡了回去。因此孩子变的爱不爱别人无所谓,不再关心别人,也不懂得爱别人了。所以真正爱孩子的父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可怜一点,多给孩子一次对他人施舍爱的机会。
反思:
在培养孩子关心他人、对人友善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其感受行为的积极结果。有一些孩子很有爱心,对人很友善,心中有他人,有好吃的先想到别人,有好玩的先让给别人,看到别人有困难了总能主动地去关心......,可是每一次的友善和关心,得到的却是消极的结果,如:自己总也玩不上喜欢的玩具等。时间久了,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都会有一种“好心没好报”或“吃亏”、“窝囊”的感觉,以后就不再愿意这样做了。这时,需要成人,包括家长和教师有意识的引导,积极肯定孩子的友善、关爱等行为,并在同伴面前给予及时的表扬,让孩子知道这样做父母、老师、同伴都很喜欢,使其得到情感上的满足。这样,孩子体验到积极的行为结果,其良好的行为才可能得以保持。
一个会爱别人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爱。爱是一种感受。一个人在被他人需要时,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同样一个人关爱别人、关心他人的过程中也同样能感受到无穷的快乐。 让孩子学会爱,比学会更多技巧更重要。
篇17:幼儿园大班案例分析
案例描述:
上周四我们过生日,因为6、7月份的孩子一起过,人数比较多。我们在前面放了两个桌子。唱完生日歌,分完蛋糕我们就为女孩子们梳辫子。吃到一半,小伟喊道“老师,我有鼻涕”,“那你出来拿餐巾纸吧”我对小伟说。可小伟没有出来,左顾右盼的看看边上的小朋友,又喊“我怎么出来啊?”小伟坐在最中间,左右边都有小朋友,觉得出不来。其实只要把小椅子往后面一拉,就有空间出来了。我又对小伟说“自己想想办法,可以出来的”。结果小伟的办法是钻到桌子底下,爬出来。当时我并没有纠正他钻桌子的毛病,只是对他点点头,因为他想办法了,只是这个办法并不是最合理的。
又过了一会儿,小伟又喊了“老师,我吃完了”。“好的,那你出来吧,叉子放在小脸盆里,盘子扔掉”。小伟看看手里的盘子和叉子,又喊了“我怎么出来啊?”哦,原来,手里的东西成了累赘,钻不了桌子了。其实那个时候,小伟右边没有小朋友了,只是小椅子没有搬走。我又对小伟说“自己想想办法,可以出来的”,又使了个看右边的眼色。小伟看懂了“看右边”的意思,把手里的叉子小心翼翼的放在盘子上,用右手笨手笨脚的推开他的障碍物。放完东西,回过头看看我,我笑眯眯的再次向他点点头,并说:“小伟你真棒。”
案例分析:
小伟就像很多家庭的孩子一样,有爸爸妈妈包办自己的家务事。早上的衣服、鞋子、袜子等都由妈妈帮着穿。这让他养成了对爸妈的依赖性,所以遇到什么事总是先喊老师或阿姨,自己不动脑筋想办法。动手能力也就相对比别的小朋友差,使得小伟到了中班,纽扣还不怎么会结。总是以为阿姨或老师会帮忙,自己坐在小床上或地板上等着。小伟其实会做事,但是因为锻炼的不多,做的比别人慢,做的比别人差,妈妈看到就会指责,使得他有些害怕自己做错,做错后又会被批评。这又增加了一项对自己不自信的头衔。所以发生了两次可以出来却还要问怎么出来的事件。小伟妈妈也对我说过,“在家里,明明会做的题目,问我们好几遍还不肯下笔,这个孩子没用的来。”
案例反思:
策略一:遇到小伟这样的孩子,首先要和家长进行沟通,和家长形成一致。不要认为孩子干不好或怕麻烦、图省事而不让孩子做,在家坚持不当他的左右手,放手让他做,做的错、差没关系,只要自己动手,就会得到锻炼,从锻炼中进步。让孩子能获得更多独自动手的权利。纲要中写到:“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渡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
策略二:在幼儿园也一样,教师要多鼓励他,用一些肯定的鼓励性的话语。比如“你真棒”、“恩,进步了,继续努力哦”等,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师引导也很重要,上面我就用了一些眼神和手势,通过引导找出切入点。
幼儿自理能力已经是家长以及老师们坐下来常提起的话题,大家都希望能解决它,但也不是一朝一夕能改正的,是一个漫长又艰难的过程。相信通过家长、老师和自己的努力,小伟能克服他的依赖性和自主性。一起为小伟加油!
★ 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案例分析范文幼儿园(集锦17篇)】相关文章:
个人swot分析案例范文2023-04-17
教育随笔案例幼儿园2022-12-14
甘肃乡村经济问题建议论文2022-07-21
个人swot分析范文2023-05-08
采购swot分析范文2022-05-06
本科毕业论文摘要及题目2022-07-28
毕业论文题目2022-08-22
年终个人总结swot分析2022-10-11
swot分析范文2023-01-15
毕业论文选题查资料及写作技巧2022-07-02